发布时间:2022-04-13 04:5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生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选择具体的相关事例,以便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认知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和提升自信、自省、自我调适的能力。如在数学课上对于一题多解题目做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肯定或者中肯评价,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又如,在语文课上,对于爱国、助人等有关情感体验的内容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来提升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独立能力,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此外,学校应注重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应当积极开辟和拓宽沟通渠道,以便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收集。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好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要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以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要尽力了解学生的不同家庭成长环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都正处形成时期,所以,小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影响,要通过健康的心理教育来存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无论是关于生活中的还是学习中的,也无论是困难、挫折还是成功、喜悦,教师都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开导,让学生懂得要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再接再厉,要从成功和喜悦中总结经验,戒骄戒躁,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坦诚,要近距离地接触学生,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要让学生体会到关心和爱护的真挚,这样,学生才愿意进行交流和沟通,才愿意敞开心扉,将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困惑讲出来,这才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师生界限、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营造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仅能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理念,而且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情绪的释放,进而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而且,在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愿意充分展示自我,从而愿意学、乐于学,而且能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和愉快。可见,教师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良好品质,不但使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张扬和释放的空间,而且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教室这个小学生的主要学习空间,教师一定要保证其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整洁优美,力求用良好的教学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生活,提升小学生的生活情趣。
四、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不仅好奇、好胜,而且精力旺盛。小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而且要恰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小学生大都对于游戏很感兴趣,游戏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可以开启小学生的心灵,小学教师就可以将游戏作为趣味活动之一来开展。而且,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藏着许多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活动来开展心理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年龄和不同心理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个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小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运动会体验团结、坚强、勇敢的重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也可以通过学习上的“一帮一”活动来促使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正确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班里的卫生监督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自信心。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掌握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从而能够自我矫正不良行为。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也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挚的爱,才能更好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李悦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西鲍庄小学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思想教育的基本性内容,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初期阶段,个人的可塑性非常的强。因此,在小学教育的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当中“健康的人快乐多”“游戏机能玩吗”“远离危险”“暑假怎么过”等课题,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具有安全常识,并培养出远离危险等良好行为习惯。从“游戏机能玩吗”这个课题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迷恋游戏机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不利于自我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自己精神萎靡,破坏自己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幸福。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性内容,主要是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积极的面对人生和社会,面对挫折的时候也能积极向上的去解决。比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上册中“我能行”的主题课程设置,主要是教导小学生要自己主观的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并发掘自身的优势,充分地了解自我。还有其他的课题,如“全家福”“邻里之间”和“你们辛苦了”,都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邻里能和睦地相处,树立健康、乐观、友爱、自信的价值观。
(三)道德教育
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引发行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让小学生具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思想。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重点不是为了强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而是将道德思想教育进行内化,从自身的思想上去约束和指导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比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以及“我为同学喝彩”,都是规范学生与人相处的行为,在交往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友爱,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孝敬,对同学要知道感恩,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
(四)心理教育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过小的事情而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来,或者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自我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及挫折的认识不够清楚、正确,导致了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比较差,最终导致了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从学生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为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整体构建的重要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指的是将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分散的、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求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发现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更加促进了教育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理解,也促使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小学生自我学习方面来讲,又帮助了其能有效、迅速的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更能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完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能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了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不良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优化的基本方向
(一)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优秀内容
小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尊敬、孝敬父母的理念,还有对自我优势的探索。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各种内容并不是相等,是有主次之分的。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执政党的阶级目的或集团目的的实现而开设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方向,也支配着其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执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同志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契合。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教学内容相符合,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热血的爱国情怀和护国精神。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比较的分散,不能有效地与教育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吻合。所以,经常导致了部分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东教一点西教一点的局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以一条思路线串联起来,降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比如,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成长”“我与学校”“走近世界”等,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使教育者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思路是由小及大,慢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时候这样的课程安排也许并不适合有些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主要特性,结合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构建,从而使教育内容体系更加符合受教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三)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力。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认清当代的发展形势,跟紧党的执政步伐,不断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系统的、切实的、科学的构建,才能不断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水平。
作者:丁行勇张瑜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东纪小学
一、小学陶艺教育的意义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喜欢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泥巴的同时如果还能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在烧制中成型,成为永久的纪念,会感到这远比玩弄智能手机游戏更有意义。由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他们使用身边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自己的乐趣感受泥巴那种滑溜溜、凉凉的亲肤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创造的工具制作能够让同龄人、长辈眼前一亮的物件,这些由自己用泥巴创造事物带来的新奇感及喜悦会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动力,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艺术自信,在逐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2.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发明,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才会更好地感受其价值,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陶艺作为三维空间艺术,具有开启小学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学生通过将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变成实际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下的小学生接触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经制作好的工业化产品,如果其能够拥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难看的小板凳”,其也会充分感受到乐趣。
3.逐步启迪学生智力
让其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泥巴极具可塑性,陶艺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艺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陶冶学生情操
让其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陶艺能够体现平面和立体的综合,学生在对陶艺半成品的不断观察、思索、修正调整并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反复欣赏和揣摩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感觉,这种过程是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此外,学生对同学和制作小组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联系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存在,教师在陶艺课程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让陶艺课程能够融合且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如,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过程的阐述,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立体陶艺的制作会涉及数学中的立体和比例等科学知识;制作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陶制品烧制中火候的把控蕴含自然学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陶艺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将陶艺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二、结语
陶艺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最能体现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时下的教育呼唤教师对该课程开设要有足够的关注度。在小学阶段选择开设陶艺课程,时机非常恰当,教师能够通过陶艺教育心无旁骛地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做人、求知、审美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笔者认为,绝不能让陶艺课程成为一种应景的课程,必须切实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刘玉兰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一、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所以,没办法很好地和在学校的其他小伙伴以及家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有的人,对待他们不好,总是小看他们。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3.实行共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很艰巨,很复杂,从观念上、意识上,我们要树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按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作者:王遥林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所以,没办法很好地和在学校的其他小伙伴以及家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有的人,对待他们不好,总是小看他们。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
3.实行共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很艰巨,很复杂,从观念上、意识上,我们要树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按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作者:王遥林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点及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三、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石,其意义及内涵符合人才教育的目标。中小学生是中国发展的后备潜力资源,其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教师应秉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信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加实践活动,将使青少年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秦红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一、交给学生倾听方法
1.心要静,认真听,抓重点,勤思考。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要目视此人,心无杂念,不要开小差,抓住重点语句,动脑思考说话者的意愿与你的想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做出明确的判断。2.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是随意抢话、接话,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孩子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同学之间相处要真诚、宽容。
二、加强能力训练,掌握倾听技巧
1.听口令做动作,培养倾听时要细心的能力。老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听得认真,动作准确。2.听音乐猜声音,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认真听,然后将听到的声音名称写在纸上,看谁听到的最多而且准确。3.听故事演一演,培养学生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请一名同学讲一个小故事,看谁能够将故事复述下来,再与小组成员合作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采取传话训练,看谁传得又快又准确。4.听写训练。在听写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词语,每次读一个两个或三个词语,调整好听写速度,让学生边写边记忆词语,有助于学生一边集中精神倾听,一边用心强化记忆。5.接读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课文时,突然停止一位同学的朗读,让另一名学生接着读,可以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读。
三、多用激励语言评价,感受倾听的魅力
1.言语激励。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把他的优点和不足都说出来了,你听得可真仔细!”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语只要你运用恰当及时,就能够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倾听成功的情感体验。2.荣誉激励。有一次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同学们范读课文时,一不小心将“疲惫”读成了“疲乏”,等我读完课文后立刻有个同学站起来指正,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奖励他一个光荣贴,我告诉同学们这枚光荣贴不仅仅是因为他认真倾听发现了错误,还因为他能够耐心地听完朗读,这些良好的倾听习惯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同学们都很赞同也很羡慕,接下来的学习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都在为获得光荣贴而暗暗努力。3.表情激励。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激励在无声中进行。学生发言时,教师的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比如教师的点头、微笑、眼神交流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舞,让听者更加有兴趣,让说者更加有信心。
四、家校结合,共同培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鼓励,延续培养的过程,效果会更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训练。相信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用心捕捉和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会更加精彩纷呈。
作者:闫晓瑚 单位:长春市靠山镇中心小学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改进
1.设置情境,学会反省
我们的德育教育会教给学生们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德育的基本知识,其本身还是需要社会行为实践的。学生们获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来自学校的理论教育,其基本产生因素还会受到其他学校课程以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来帮助我们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长。我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很难判断正误、是非不明确、不好判断的故事,可以从学生们的分析中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来提高道德的判断能力。有些故事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其情景真实,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换位思考,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层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比较和交流,提升学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学生们学会反省。
2.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助人为乐,为他人服务,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互帮互助,在学业上相互辅导、监督;分组进行劳动体验;维护学校安全卫生;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好榜样等等。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别人,从中收获快乐、经验,我们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实施。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生成到发展成长的。事实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体验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丰富、扩展和升华的。
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到初中去学习、生活,学生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还是很欠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学校,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在我们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社区,去发展实践能力、获取直接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自身的实践中,思想品质会得到完善,德育意识会有所提升。我们安排学生们进入社区“清理小广告贴”,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社区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小广告的危害,使学生们有社会公德的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去慰问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等,使得学生们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逐步培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2.在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年级的学生也是喜欢玩的,喜欢参加活动的。我们把德育教育与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讲座,讲述有关博爱、责任心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可以组织辩论赛、征文活动,可以组织社会公德调查活动。总之,我们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应当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对学生们的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分析,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加以关注。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
作者:李晶晶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中心小学
一、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评价理念中特别提出:要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主体、方法的多元性。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贺晓彤 单位: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三小学
一、对现行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下功夫
防微杜渐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和健康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物基础。人的生命是等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应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当然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春游、秋游、社会考察,还是校园的其他活动,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不能麻痹大意、轻率从事,要把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限度。只要我们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认真细致地去做,许多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即使偶尔发生也能大大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安全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抓实抓细、精到管理,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与疏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同时,要在学生中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但是,政府、社会和家长不能苛求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因为“绝对安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担心个别学生的安全就取消所有学生的一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甚至连中午和放晚学后的自由活动都被剥夺,整天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成为没有战斗力的“关鸡”,就会出现许许多多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学生,就会涌现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许多学生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做,学校的安全事故可能大大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但是整个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运动技能以及人文情怀等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危及的是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个潜在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轻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奠基工程,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知识技能,更要从大局着眼长远计议,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优秀是民族群体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精神境界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团队。打造这支团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凡是有利于打造这一团队的做法都要敢于尝试和持久坚持,否则就必须停止和抛弃,切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学校教育不但要注意显性安全,也要注意隐性安全
不但要注重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安全为了避免学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关方面简单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活动限制和时间禁锢,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项目和科目,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很不可取。我们都知道,开车、走路也是很危险的,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能不能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把所有公路给封了,禁止一切车辆上路?科学探索、社会实践也有一定风险,能否为了保证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人身安全而叫停一切研究探索和社会活动?我们没有那样做,也不能那样做。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和项目,学生就真的绝对安全了吗?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高度重视,管理上不细致缜密,安全责任不落到实处,校园里和教室中同样会出安全问题,如打架、斗殴、踩踏、跳楼、晕厥,等等,近年来的中小学校园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跑步时突然晕倒甚至猝死;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造成相互伤害。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时有发生。同时,长期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里,剥夺学生的自由活动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和不安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出现问题,会变得狭隘、孤僻、暴躁、胆怯、抑郁等等,与人身安全事故相比,其性质和后果更为严重、更令人忧虑,因为它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整个学生群体,同时它伤害的也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近年来,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欢乐,整天闷在校园里、困在教室里、淹在书本中、泡在题海里,郁闷的心情得不到舒展和释放,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因此走上自杀的道路。如果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轻松自在、欢快愉悦的,学生怎会自杀?
二、结语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站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视角,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噎废食。凡是有利于中小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活动和科目,都要恢复、开设、坚持、完善,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努力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和家长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学生安全问题上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不能吹毛求疵,更不能随意兴师问罪,要给学校一个民主和谐的舆论环境;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政府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并做好子女致残或失独家庭的安抚和后续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求苗仁 单位:浙江新昌县实验中学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
1.1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
小学生群体性格特征是发展速度参差不齐,有的快有的慢。在小学生当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性格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是一个人社会性格发展的优秀时期,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观念和处世态度受其孩提时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孩子的成长的深远影响,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2.4学校要抓住“幼—小”衔接
小一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呈现出很浓重的幼儿园小朋友的特征:东西要抢,解决问题靠打,我是最棒的,不能说别人比我好,非常粘人,分不清你的我的,所以理直气壮地拿别人的东西给大家分享,结果气得玩具主人直哭......这些行为是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思想道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思想没问题,是思维的问题,他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大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源于经验,孩子是张白纸,他没有经验。所以,我们要耐心地给孩子具体的做事的指导。由于本人未曾涉及幼儿教育,不敢妄言。认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向葵教授的在《二十一世纪儿童品格的培养》中的教育观点。
作者:刘成伟 单位: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泉眼镇中心小学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生活负担重的情况,所以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也有弊,部分中小学生会努力,明白用知识可以改变家庭环境。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教育,没有长远的眼光,导致他们过早放弃学业,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没有判断能力,容易犯错。
2.整体教育程度低
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没有重视家庭教育,没有意识到家长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不重视子女的问题,很多家长面对子女对网络的沉迷甚至不闻不问。
3.过分溺爱
家长的通常思想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路程上少点挫折,于是过于溺爱,盲目满足。从而让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无论对错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更让他们肆意妄为。
4.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孤儿
这些问题应该是影响子女成长最为严重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等亲人对其抚养,很容易导致子女的自卑感和孤独敢。
5.教育方法不妥
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孩子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只能凭感觉去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伤其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反叛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校对家庭的信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
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需要加强学校同家长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家长过分相信孩子不会出现问题,或者认为到学校见老师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因此不会主动与学校沟通。因此学校应该多关注这些问题多提供平台让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双方都能了解和掌握子女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逐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多留意多观察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多留意和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挖掘其根本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从心理入手,让学生认为老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用言语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思想落后的学生,需要老师们去关心他们,走进他们,指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结语
学校和社会要多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机会,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有健康的课余生活,促使他们在学习之外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会胡思乱想。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选择健康的书籍和电视节目,然后拓宽视野。充分利用拥有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学习,才能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
作者:闫超 单位:淮北卫生学校
一、身正为范,教师应是学生榜样
很多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习惯能力差,不好纠正。扪心自问:身为教师是否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灵期待吗?身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一致吗?是否经得起孩子纯真又细腻的审视?在我们的现实中有不少学生的不良习惯常常是家长没有履行“第一任教师”的职责,这样的孩子到学校遇到老师的言行不一的身教垂范,如此的话,讲再多的道理都会变成了不可信的空洞,甚至让人感到虚伪,结果当然是愈说愈反感,愈讲效果愈差。教师要靠的是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其中高尚的人格最重要,将给学生留下一生的财富。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理,教师学会做高尚的人,做充满智慧的人。
二、养成良好习惯,需“严”与“爱”结合
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习惯也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老师要有韧性,不能试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了,那样,今后再教育起来会更加困难。比如,培养学生在楼道内不吵闹、不拥挤的习惯,培养学生无声自习的习惯等,都非一日之功,一定是经过不断地巩固“正确的”和不断纠正“错误的”长期训练。这里要强调,老师要把培养良好习惯与持续矫正不良习惯相结合。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要做到严而适度,正所谓“严师出高徒”。良好习惯的养成固然要严,可是必须掌握好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各种训练中要提倡“兴趣”,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校合力,为了孩子的明天
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其实很大因素在于家庭教育的结果。环境不同的家庭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若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教育是主因,学校也一定要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如:开设家长课堂,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向家长宣讲养成教育内涵。也可以提出家庭和学校配合的要求,印发《家长学校联系卡》、《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评价表》。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的密切配合落实养成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家长学校中,设立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还可以成立家长交流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方法,使家长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希望孩子成才是家长的共同期盼,但家长是否因材施教,是否真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重视养成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学校和教师有责任让家长们重视并配合学校,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习惯养成教育,需持之以恒
叶圣陶先生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先生认为,想养成一种好习惯,就要每时每刻都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这样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正所谓“知行合一”,在我们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养成优秀的品德,在我们传授技术的时候更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需走好每一步,持之以恒。
五“、多表扬,少批评”的评价很重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合理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落实养成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评价,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控力,提高自觉性,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对于已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我们要切忌简单粗暴,不可一味的责罚,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和时间。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养成教育的成功开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宋德永 单位:辽宁省台安县黄沙坨镇中心小学
一、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强,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是施教的最佳期。有人把小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最容易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反之,如果对他们教育引导不当,孩子不慎染上坏习惯,要再来进行改正,那就很困难了。因此,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基本方法
(一)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整体性是指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要设定一个总体目标,使小学生在学校、生活、文明、守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有一个总的要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跨度较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变化很大。一般将小学阶段细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年龄阶段。根据每个年龄段的认识能力和接受水平,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使得每个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明确化,任务具体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就是使得养成教育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保证各阶段教育协调一致,使得养成教育既有层次又有连续性,不然的话,易产生各个学段之间教育和训练脱节,不能发挥各阶段养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知”与“行”相结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教育过程。尽管他们的年龄很小,认识水平有限,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一下子不能完全认识到位,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比方说用宣传字画形式吸引去看或编成儿歌让学生去唱,还可以通过广播、图片、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知”与“行”相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知的层面要避免简单说教,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在知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且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是在行的方面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地位,特别是抓好第一次,或者说前几次,力争做到手把手的教,要避免因指导不到位而产生新的不良习惯,再回过头来矫正,这就无形增加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难度。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三方面的角色和侧重点各有不同,首先,学校是专业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有较强的教育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理所担当重任。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在广泛征求家庭、社会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其次,应积极主动的与家庭联系,一方面,把学校养成教育规划方案与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深入各家庭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形成个性化的养成教育方案。
三、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小学生年龄小,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又要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切不可管的过紧,禁锢孩子思想,束缚孩子手脚,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不可面面俱到规矩太多。要宽严适度,把握分寸,抓关键环节,以此带动其他方面成长。同时,随着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养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也应赋予时代意义,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父母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让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有机结合。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以牺牲创造性的代价来换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作者:郭利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