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4 09:3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统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优秀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和NE统计功能,以2010、2011、2012年三年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样本,选取载文量、引文量、合著率、基金论文比等指标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引文与论文著者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篇均引文率高、合著率高、基金论文比高,具有高水平与广泛影响力,说明该期刊论文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编辑部在今后应加快审稿速度,缩短DPA,审稿中应该加强对参考文献的审核,注重文献的科学性、及时性、权威性等,以提高学报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把进入国际知名数据库作为目标。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引文 合著 基金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林学、生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评述、研究简报等栏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著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作为双月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至今已经出版35卷,本文以2010―2012三年内出版的18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统计与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NE统计功能,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作者和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一、统计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清华同方的《中文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2012年)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现有馆藏期刊,共计分析载文540篇(不包括各年的增刊)。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与NE统计分析功能,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二、载文情况分析
期刊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论文数量的多少也是衡量学术界某一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指标体系》,载文量为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刊载的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等于可被引文献量与不计被引文献量之和,本文只统计可被引文献量。由表1可见,2010―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出版18期,载文540篇,每期平均载文29.94篇,篇均页数为5.74(页/篇),统计发现,虽然每年的载文量有所下降,从2010年的35.83篇下降到2012年的26.5篇,但仍比我国主要中文科技期刊载文量的平均值13.5篇高16.44篇,而且篇均页数从2010年的5.61(页/篇)上升到2012年的5.86(页/篇),说明其稿件质量愈来愈高,研究愈来愈精细,为林学、园艺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
三、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量为期刊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利用文献和吸收情报信息的能力,标志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发展走向。引文是一篇科学论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表2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3年来的540篇论文,不但引文率为100%,而且引文量不断增加,篇均引文率也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篇均引文量达到22.72条,且其中的英文文献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平均英文文献引用率也达到44.8%,说明作者积极了解国际学术进展,英文文献受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他语种文献有减少的趋势,三年总共为21条,且均为日语文献。其中,历年的的篇均引文数都达到了20篇以上,与国外科技人员的篇均引文数平均水平高出很多。说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论文作者对各种文献的重视和利用以及吸收信息、获取情报的能力超前,大力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学术论文水平和期刊出版|量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合著分析
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合著率是一本期刊统计期内合著论文占刊载论文总量的比率,即非独立著者文献量与总文献量的比值。这两项指标是评价期刊论文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论文合著度和合著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研究合作紧密程度和团队精神,因此,在现代科学文献统计中,论文合著数和合著率作为评价某一学科领域学术研究合作程度一项重要指标的指向是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表3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合作度居高,平均合著者为4~5人,而且合作度逐年增高,从2010年的4.23上升到2012年的4.45,同样合作率也从2010年的98.61%上升到2012年的98.74%。依据相关研究的结果,2007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合著率为96.38%,《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88.98%,《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99.11%,由此可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合著率与之相比,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应该继续保持课题组与研究团队的合作,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质量。
五、基金论文比分析
基金论文比是一本期刊统计期内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基金项目的著录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高校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既可以反映该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课题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经济或社会价值。因此,在各项期刊评价指标中,基金论文比有时还会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资助基金部级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省部级基金有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等,专项基金主要有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等,市级基金主要有各级地方市级基金如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校级基金主要有各学校的学术科研基金,如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创新计划基金、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2年间基金支持率均达到100%,而且每篇论文的基金支持在2个左右。各年的部级基金支持个数,均大于其他级别的基金支持个数,篇均部级基金支持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10年基金总个数达427个,篇均基金个数为1.98个,2011年篇均基金个数虽有降低,但2012年有回升到1.96个。充分表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受各项基金支持率高,为一些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成功提供了资金保障的同时,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得基金项目论文的学术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六、结论与建议
2010―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载文数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刊载的论著型论文比例增多,篇幅增长,这也是学报学科发展的反映;三年年均合著率为98.71%,篇均引文率为100%,篇均引文条数为21.51篇,说明作者更注重团队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基金支持率为192.4%,其中部级和省部级基金比例居高,说明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编辑部在今后应该:(1)加强对作者的培养,使投来的稿件和退修的稿件力求规范化、标准化,以节约审稿时间。(2)加快审稿速度,加大退稿率,缩短DPA,争取更多作者的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3)审稿中应该加强对参考文献的审核,注重文献的科学性、及时性、权威性等,以提高学报论文质量和影响力。(4)作为反映当前中国林业学科发展的代表性刊物,学报也应把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作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昕(1976―),女,河北遵化人,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图书资源建设。)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源,统计分析了北华大学2007年2016年高等教育领域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从年代分布、引文频次,引文著者、刊载期刊、发文机构、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旨在揭示近10年北华大学高被引文献的发展规律及特点,旨在为北华大学师生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论文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北华大学 高被引论文 统计分析
北华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动力站,承担着吉林省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任。近年,学校拥有35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4个省级创新团队。随着学校科研平台的搭建和科研团队的组建,北华大学已经成为吉林省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通过统计分析北华大学2007年至今高等教育领域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来揭示近10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文献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提高全校师生的科研质量,力图展现北华大学的论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1 数据与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Ⅱ辑中高等教育,时间段为2007―2016年,以北华大学为作者单位进行检索,按被引降序排列共检索到1620篇论文[1]。通过研究检索结果,根据北华大学发表的论文被引量情况,本文把被引排序在前100篇的被引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作为统计数据,检索时间为2016年11月22日。
利用 EXCEL2007对本文数据进行年代分布、引文频次,引文著者、刊载期刊、发文机构、研究主题等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代分布
从表1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来看,2011年数量合计量最多,发表高被引论文19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19%,高被引频次合计为27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2015年数量合计量最少,发表高被引论文2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高被引频次合计为1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可能相对较多因素。
2.2 被引频次分布
北华大学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数的分布较为集中,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频次较低,如表2所示,被引频次在1-10次的高被引论文占全部数据的50%,被引频次在10-20次的占全部数据的40%,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占全部数据的10%,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林永柏在2008年发表的《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一文,共被引66次,结果表明近10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数相对较少,期望师生能够发出质量更高的论文来提高引用频数。
2.3 作者统计
合著率是分析作者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能更直观反映研究的合作情况。[2]统计显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合作撰写的较多,论文合著率为47%, 在合作撰写的高被引论文中以2人合作比例明显最高。
根据数据分析的实际情况,本文把发表3篇及以上高被引文作者作为多产作者见3表,结果表明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的100篇高被引论文共有79为作者(仅统计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为教育科学学院的林永柏,论文被引频次合计为176次,其次为刘和忠、赵贵臣、王晓龙等人,说明他们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其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平高,内涵丰富,推动了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发展。
2.4 刊载期刊
统计结果表明: 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分别刊载在48种期刊上,其中刊载2篇高被引论文以上的期刊12种(见表2),刊载1篇高被引论文的期刊36种,8篇高被引论文刊载在北大优秀期刊(2015年8月正式印发目录)上,12种期刊刊载高被引论文64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64%,被引频次次943,占被引频次总数的71.66%。进一步分析得出,54%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刊载在约14.58%(7种)期刊上,分别为《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华大学学报》《情报科学》《现代交际》。可以认为,这7种期刊是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期刊,《现代教育科学》刊载高被引论文量最多,刊载高被引论文16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16%,被引频次216次,占被引频次总数的16.41%,单篇被引频次13.5,因此,《现代教育科学》在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5统计了发文4篇及以上的机构,结果表明: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主要来源于43个机构,其中教学院部有27个,占机构总数的62.8%,校办公室、人事处 、附属医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党政、直属、附属等机构16个,其中教育科学学院以发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以上结果表明,教育科学学院以发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文章的重要来源。
2.6 主题分析
按照中图分类号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
据[3],提取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分类号,进行中图分类查询,见表6,结果显示: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主要以“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法与教学组织”等为主题,其中“学校管理”这一主题的高被引论文共有28篇,总被引频次396次,这些研究主题都是目前教育学研究领域重要课题或热点问题,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3 结语
通过对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如下: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2011年数量合计量最多,发表高被引论文19篇,高被引频次合计为27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可能存在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可能相对较多因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频次较低;林永柏、刘和忠、赵贵臣、王晓龙等人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华大学学报》《情报科学》《现代交际》等期刊是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期刊;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文章的重要来源;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法与教学组织”等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集中主题。因此,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重要发文机构、多产作者、鲜明主题等研究项目的资助,加强重要期刊的合作,鼓励作者继续发表高等教育领域高质量的论文,不断提高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质量,继续扩大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邓佳玫(1991-),吉林德惠市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张志强(1987-),吉林吉林市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员,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摘 要:通过Web of Science统计河海大学2010―2014 年SCIE收录论文情况,从年代分布、文献类型、研究方向、语种、基金资助机构、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合作机构八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学校在提高论文数量的同时需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
关键词:SCIE;河海大学;统计分析;影响因子;被引数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SCIE)。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 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收录的数SCI量及被引用次数, 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本文通过2010-2014河海大学SCIE收录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与统计,发现问题,为学校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
2010-2014河海大学SCIE数据来源于ISI Web of Science 检索平台, 选择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 即SCIE,检索条件设置如下: 地址 =hohai,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14,检索时间是2015年05月5 日,共检索3162条记录。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 本次检索未包括河海大学人员以其他单位名称发表的论文;第二, 由于各期刊发行时间与数据库更新时间不同步, 2014年SCIE可能会有个别遗漏; 第三,检索结果未区分我校是否为第一单位,即只要地址中包括hohai的论文都包含在3162条记录内。[1]
2 数据统计分析
1.收录论文年代分布
如图1可以看出,5年来河海大学SCIE收录的论文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1年开始数量剧增,2013年收录的论文数量是2010年的2倍。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学校教师的数量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教师个人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逐年提高。
2. 文献类型
2010-2014河海大学SCIE论文文献类型分布如下表1: 可看出论文共涉及8种文献类型。其中ARTICLE (文章)3092篇,占论文总数的97.79%,说明我校师生写论文特别注重文章的研究性和原创性。
3 论文研究方向
2010-2014河海大学SCIE论文分布在61个研究方向,共5434篇次,其中13个研究方向发表100 篇次以上(表2),依次为:工程、水资源、环境、材料科学、数学、地质、计算机科学、物理、力学、化学、气象学大气科学、其他科学技术和冶金工程,前6个方向论文3220篇次,占总篇次的59%。说明我校在这6个方向科研能力较强,其他研究方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当然这跟我校的学科分布有直接关系。
4 语种
从2010-2014河海大学SCIE收录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以英文写的论文,这跟SCIE的收录来源有很大关系,目前SCIE收录的主要是英文文献。有学者曾指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都倾向于用英文在国际上发表文章,这主要是便于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凡有重要影响的文献都倾向于发表在英文期刊上。[2]因此, 要提高河海大学SCIE收录率,科研人员应多发表英语语种的论文。
5 基金资助机构
2010-2014河海大学SCIE论文中2784篇被各类基金资助,资助率占88%,说明高质量论文的发表都是建立在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研究基础上。其中论文资助来源最多的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631篇,占收录总数的52%,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学校成果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6 期刊影响因子
2010-2014河海大学SCIE在469种期刊,平均刊载6.7篇,其中发表7篇及以上论文的~刊102种,51%(1624篇)都发表在这些期刊。刊载论文最多的前10种期刊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到,这些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高或无,说明我校SCI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提高科研能力,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3]。
7 论文被引次数
一般来讲,论文的水平越高,被引次数就越高。论文被引次数反映了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次数越大,说明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越多。[4]科学评论索引(ISR)认为,阐述一种理论的论文被他人引用达50 次,那么这种论文可作为所在学科经典论著;一般的看法是,关于一种继承性研究而发表的论文如被他人引用达到10 次,那么这些论文的总学术价值相当于专著[5]。2010-2014河海大学SCIE篇论文合计被引次数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其中1283篇被引次数为0,也就是说,40%的论文只是发表了而已,并没有被同行过多关注过。566篇即18%的收录论文被引用1 次,337篇即11%的论文被引用2次,被引用10 次以上的277篇仅占总数的8%,引用50 次以上的只有8篇。从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河海高水平论文数量不多,论文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首先要提高老师科研水平,二要引导教师多往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投稿,才能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 可以看出近年来河海大学SCIE论文从数量上看,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一致,也与广大师生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中存在的缺点,比如论文的来源期刊影响因子普遍不高,论文被引用率比较低,研究面比较集中等,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论文的质量。目前学校正在制订相关奖励政策,扶持弱势学科,根据论文的影响因子分级奖励,鼓励广大师生重视论文质量。因此科研人员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要及时抓住创新点,有新想法、新思路的时候及时总结发表,同时尽量往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投稿,提高论文的知名度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郝建霞,女,助理研究员,河海大学。
【摘 要】 本文以2008-2012年署名为上海交通大学的Article、Review和Letter三种文献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质量、国际合作率、主导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年来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和比重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论文质量高于非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广泛,主要国际合作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与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五所国外大学的合作最为紧密,不同学科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活跃度存在差异,医学、生物、电子信息、物理等学科国际合作最为活跃。但是,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 国际合作论文 统计分析
随着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渗透,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性已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鲜明的特征。人类在生态、气候、能源、海洋、环境、健康、自然灾害等领域的研究活动越出了国界,需要国际间通力合作。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一些“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已非一国之力可以解决,只有在主要科技大国之间通力开展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今天,科学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学科之间高度交叉与融合,需要不断进行学科分工与整合,即使是在一个传统的二级学科领域,研究者要全面通晓其领域已变得极其困难,需要多学科跨专业合作加以解决[1]。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要实现技术赶超,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强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其在信息、技术、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国际合作论文是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知识溢出的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程度。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依据,以2008-2012年署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的Article、Review和Letter三种文献类型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计量方法,多视角考察上海交大五年以来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成效和趋势,并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对比,探求研究型大学国际科技合作论文的共性和规律性,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为国际科研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1 2008-2012年国际合作论文基本情况
1.1 国际合作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占总数比例逐步提高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2012年上海交大共发表国际合作论文5849篇,占总数(27864篇)的比例达到21%,每年均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国际合作率达到24.32%。国际合作论文数由2008年的794篇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1659篇,5年增加了近1.1倍,年均增幅达到20.29%。上海交大在国际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以论文第一作者作为判断依据)的百分比每年均维持在46%以上。具体见图表1。
上述数据表明国际合作在上海交大科研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相关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导向收到一定的效果。
1.2 国际合作的国别具有广泛性,以发达国家为主
与上海交大有科技合作的国家超过100个,从图表2可以看出,上海交大国际合作的对象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合作居于前列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与上述国家的合作论文数占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总数的90.61%,其中又以与美国的合作最为密切,合作论文数量接近合作论文总数的一半(49.62%),且数量与比例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余国家的合作论文数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来上海交大与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5所国外大学的合作最为紧密,国际合作论文总数达到564篇,接近总数的1/10。哈佛大学是其中与上海交大合作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五年合作论文总数达到134篇,2011和2012年在上海交大国外合作的机构中排名第一,且合作态势非常良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交大国际合作水平的逐年提升。
1.3 的期刊广泛,总体质量水平较高
2008-2012年刊载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期刊达到1349种,具有广泛性。2008-2012年上海交大在国际四大名刊(Nature、Science、Cell、PNAS)共63篇,其中,95%的论文为国际合作完成。四大名刊伦恩中,以我为主的合作论文21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与美国合作发表23篇,占总数的60.5%;与法国合作发表4篇,占总数的10.5%,其次是英国(7.895%)、日本(7.895%)、韩国(5.263%)和瑞典(5.263 %)。从期刊AB档情况看,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以我为主)AB档比例年均达到41.56%,高出SCI论文总数AB档比例近11个百分点,见表1。以上上述数据显示,国际合作是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合作最集中的前四本杂志分别为Plos One、Physical Review、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所刊载论文数分别占总数的1.97%、1.09%和0.65%。集中程度前十的期刊共刊载论文数412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7.93%,其中,AB档(302篇)占总数的73.3%,从一个侧面说明国际合作论文质量较高。物理学科的集中程度最高,集中程度前十的期刊中,4本为物理期刊,另有2本为与物理相关(工程技术类)的期刊。具体见(表4)。
1.4 医学、生物、电信、物理等学科国际合作最为活跃
从各学科的国际合作情况来看,上海交大五年来国际合作论文最多的6个学科分别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共416篇,占总数的 7.11%)、内科学(395篇,占6.75%)、计算机科学(342篇,占5.85%)、电气工程(262篇,占4.48%)、物理化学(219篇,占3.74%) 和肿瘤学(172篇,占2.94%),这六个学科发表的论文总数超过国际论文总数的 1/4。发表国际合作论文较多的其它学科分别为:化学交叉学科(170篇,2.91%)、材料交叉学科(169篇,2.89%)、神经学(166篇,2.84%)和物理交叉学科(131,2.44%)。见(图3)。
以上数据显示上海交大在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化学、电子通讯、电气工程等领域均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合作活力,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在交叉领域展现了非常活跃的国际合作能力,说明国际合作与学科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1.5 国际合作论文以国内基金支持为主
从基金资助情况看,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大多得到国内基金的支持。其中,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基金支持而发表的论文为2222篇,占总数的比例高达37.99%,其次是国家973计划,481篇,占总数的8.22%,再次是上海市科委计划,383篇,占总数的6.55%。
受国外基金支持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仅500篇左右,占总数比例不到10%,其中,受欧盟资助而发表的论文数最多,共51篇,占总数的0.92%,其次是美国能源部,受其资助的论文为50篇,占总数的 0.90%。具体见表5(分别列出国内外基金支持前十)。
1.6 与清华大学国际合作情况比较
(1)主要合作国家基本无差别,都以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主。上海交大国际合作的国家数目更多,超过100个,而五年间与清华大学有国际合作关系的国家仅为74个。
(2)清华大学国际合作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国际合作比例及其增长率均高于上海交大,尤其是年均增长率较上海交大高出4个百分点,但从五年篇均被引频次来看,二者间无明显差异,具体见表6。
(3)清华大学与各国研究机构之合作关系更为紧密,这主要体现在与国外机构合作论文数量及国外基金支持两个方面。表7所示为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国际合作机构情况,主要列举排名前24的合作机构中的国外合作机构,从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与国外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较上海交大更为紧密,与其合作最多的前24个机构中有18个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上海交大为14个),其合作论文的数目均大于100篇(上海交大仅为4个),合作论文总数达2548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41.47%(上海交大为20.51%)。最高为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合作,其五年合作论文数达256篇。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级大学的合作也均明显高于上海交大。
(4)表8所示为两校国际合作中国外基金支持情况(显示前十个支持基金),清华大学受国外基金支持的数目明显高于上海交大,受基金支持发表的论文数均在60篇以上。除表中列出的各个基金以外,清华大学受支持数高于50篇的国外基金还有10个。而上海交大受基金支持发表的论文数高于50篇的仅有2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国际合作主导能力存在不足
从国际合作主导情况来看(主导率=本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国际合作论文数目/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年均主导率仅为45.82%,未达到50%。进一步分析发现,历年的主导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均低于国际合作论文总体的篇均被引频次,仅达到总体篇均被引频次的77%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交大国际合作主导能力仍略有不足,且主导的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低于国际合作论文的总体水平。具体见表9。
2.2 国际合作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质量还处在起步阶段。从国内情况看,上海交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清华大学存在一定差距。清华大学五年来国际合作比例稳步、快速提升,其国际合作比例及国际合作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与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更为紧密,所受国外基金支持的程度较上海交大要好得多。清华大学近5年在SCIENCE和NATURE国际合作发文达到53篇,其中,以清华大学为主导的合作比例接近60%,而上海交大合作发文为21篇,合作主导率不到10%。清华大学国际合著论文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国际化办学的政策导向,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清华大学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提升了清华大学的学术影响力。由此可见,上海交大在加强与国际合作对象的合作紧密程度、合作深度上及合作水平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2008-2012年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分析,发现五年来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和比重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国际合作论文质量高于非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广泛,主要国际合作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与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5所国外大学的合作最为紧密,不同学科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程度存在差异,医学、生物、电子信息、物理等学科国际合作最为活跃。但是,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上海交大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质量还处在起步阶段。从国内情况看,上海交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清华大学存在一定差距。清华大学五年来国际合作比例稳步、快速提升,其国际合作比例及国际合作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上海交大。
为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合作水平,提升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基于上述对上海交大及清华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分析,对研究型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3.1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对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及国际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如何推动?笔者认为,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强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要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比如,互派学者、学生到对方合作交流,联合办学,联合建立科研机构,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教师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以上海交大为例,为了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成立交大密西根学院,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引入国际一流的师资和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推进上海交大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在部分院系建立学科国际评估制度,将国际合作与科研评价体系挂钩,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与海外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国际合作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使得上海交大的国际合作从被动的单兵作战向整体推进转变,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学校不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注重申报国外合作项目。如前所述,得到国外基金资助的项目在科研活动中的比重还不够,因此,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改变国际合作活动的偶然性、分散性和短期性,积极鼓励有特色的研究队伍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学校的科技竞争力。
3.2 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关键是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上海交大表现出较差的自主性,多属于从属地位,国际合作论文主导率显得不够。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合作中不应只起到参与、学习的作用,不应当是跟踪模仿,还应当以我为主,通过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提高对其它研究团队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在国际上做出领先研究成果的研究团队,通过自身优势将本领域的相关研究队伍整合到一些国际重大项目的攻关中,为造福人类、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3.3 重视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合作
在“大科学”时代,一些“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越来越依赖于中、美、欧、日等主要大国之间的国际深度合作,这就需要相关研究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长期、持续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所述,清华大学五年来国际合作比例稳步、快速提升,正是得益于其与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并源源不断地得到国外基金的支持。众所周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开展多领域、高层次的深度合作,从而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并有利于学科发展、培养创新性科研队伍及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大科学时代,研究型大学更应重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要以建立联合实验室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将国际合作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从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
3.4 注重不同学科的国际合作建设与发展
学科是的主要生长点。在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的目标下,对不同学科要采取分层次的差异化国际科技合作方式和策略。对国际科技合作程度的非优势学科,其目标是要将其纳入国际学术规范,引入国际合作机制,从而增强其学科实力和水平;对于国际合作程度低的优势学科,应引导其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挖掘学科潜力,从而催生新的学科点,通过学科建设,将部分学科引入世界一流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对国际合作程度较高的优势学科,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优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以我为主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国际合作能力的提升。
摘 要:本文以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研究平台,以计量学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师生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学科发展和评价为主线,对高校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客观评价。
关键词:北京交通大学 科学引文索引 SCI 学科评价 引文分析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师生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和被引用情况,并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衡量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情况等不同维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单位,对2004年至2012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考虑到该校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在高级检索页面,编写检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时间跨度选择“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献类型和语言中检索。共检出3810篇,对检出文献逐一核对,结合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数据表的统计分析、筛选计算等功能,对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和增长趋势
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810篇文献被SCI数据库收录。通过对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八年来,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呈快速、平稳增长趋势,在2004年发表SCI论文158篇,2012年高达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11%。(见图1)说明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况
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北京交通大学的3810篇文献中,共有1910名作者参与,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332人,发表50篇以上的23人,发表100篇以上的7人。说明北京交通大学SCI发文的参与面广,参与学者比例较高,而且优秀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表1所列为发文量位居前10的学者。
再通过对3810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最多,共266篇,其次为加拿大,共77篇。如图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世界范围内4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密切,不过从前20名可以发现(表2),国内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度较高,但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的合作研究。
2.3 论文学科分布
通过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对3810篇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图3):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覆盖面很广,共涉及103个学科类别,广泛涉及电子电气、物理、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电信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其中,共有23个学科的论文产出总数达到百篇以上,可见电子电气、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2.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3810篇文献分布于519种国内外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7.34篇。载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达136篇,其次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种刊物上的载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论文总量的53.4%,说明论文分布比较集中。
从排列前10位的来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种期刊来自中国,说明学校论文收录在国内刊物较多,国际影响力不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的重要载文期刊和学科来源,应得到相关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
2.5 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越大,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学被SCI收录的38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10448。施引文献达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8692篇。
经过统计发现(图4),单篇文献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无被引。可见,北京交通大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逐年递增。
其二,从论文作者统计结果看出该校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优秀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该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三,从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该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程类应用学科,其中工程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是今后的优势学科。
其四,刊载论文的期刊和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都较低,说明该校的论文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导师生加强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加强对外国际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保障优势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并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协调发展薄弱学科。“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摘要:检索了SCI数据库,对2003~2012年收录内蒙古农业大学论文的数量、文献类型、学科领域、语种、刊物来源、作者和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一批优秀作者群,说明该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队伍已经形成。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了提高论文被SCI收录方面、应用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国际公认的3大著名检索工具,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功能,还具有对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评估、科研成就的评价等功能,通过评价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区或机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11年购买引进了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SCI作为世界知名的3大检索工具之一,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是衡量一个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反映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来的科技实力和发展趋势,以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决策及人才培养提供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数据和理论依据。
数据来源为登录S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结果统计与分析
共检索到署单位名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作者发表的论文716篇,本次统计不包括本校人员以其他形式署单位名称发表的学术论文。
2.1论文数量分析
2003~2012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见表1、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0年间,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呈快速递增的趋势,2007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达164篇,这说明本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每年对发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统收录文章的教师给予奖励,既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术地位,又激发和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将会对该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8论文主要国际国内合作情况
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比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我校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716篇SCI收录论文中有228篇通过机构间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机构达105个,合作国别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我校科研人员国际国内合作是比较广泛。
3总结与建议
经过以上统计分析,近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虽然逐年在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引文量来看,除去自引文献,实际被引的数量并不高,说明我们整体论文的科技水平还偏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从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来分析,只有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学科 SCI收录的期刊种数较多,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论文科技水平质量就高,如果我们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达不到此类刊的质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论文投不到此类刊上,投到影响因子较低的刊上相应影响因子就不会高。其二,我们的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是没有认真地去选刊,产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现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建议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在文章发表时,作者一定要认真比较分析同一学科不同种刊物影响因子,正确评价文章的质量,做到适得其所。
(3)继续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员总体发文量与全国其他高校想比,数量和质量还相差甚远,我校现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需要还不是很相称;其次,由于许多国外刊物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少优秀学术论文没有被该系统收录。主观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意识是有,但强强联合是不够的,没有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大舞台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和认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现状,进一步加强和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术国际间的合作,产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努力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实力。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对论文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作者分布、著者合著率、发文机构等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目前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举措。该计划已于2004年开始实施,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全国相关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采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职业教育延伸到县及乡镇,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应用带头人、发家致富带头人、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带头人[1]。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其培养模式也相对成熟起来,有关的研究论文也不断增多。笔者通过对2004—2012年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实施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
CNKI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知识资源库,其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了全国99%正式出版的期刊,文献收全率达到99.9%[2]。截止到2012年6月,收录了国内出版的7 900多种学术类优秀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目前累计全文3 400多万篇,部分期刊可以回溯至1915年。专业覆盖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等。网上数据每日更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其收录的每一篇文章均提供文章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单位名称、关键词、摘要、基金名称、来源期刊等信息,并提供全文的原貌显示、打印和下载等功能。
1.2 统计方法
笔者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2004—2012”为检索时间、“全部期刊”为来源类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8篇,去掉无关信息(如一村一品、大学生村官等),共检索到有效文献91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所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 论文统计分析
2.1 年代分布
对某一学科、专题年代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的概念上了解该学科、专题研究的发展历程[3]。2004—2012年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研究论文,按时间分布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2004—2006年为该领域的研究起步阶段,3年所发表的论文有20篇,占总发文量的25%。说明自2004年实施以来,该项目正在逐步引起关注。(2)从2007年至今,为该领域的快速升温阶段,每年的发文量较最初的3年几乎是成倍增长,总发文量达74篇,占发文总量的75%。说明该领域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其发文总量尽管偏少,但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2 论文主题分布
按照论文主题的分布,将全部论文分为四大类:意义、培养模式及教学研究、现状与成效、问题与对策,将不属于上述四个类别的论文归入“其他”类,按年份统计,如表2所示。为便于对比,使用Excel软件自动生成折线图(图1)。
通过对2004—2012年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题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表2和图1,可以发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首先,培养模式及教学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3。该项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所以,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所以有关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论文也是研究的热点。虽然相关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但缺乏理论研究,大多为经验总结。
2.3 论文期刊分布
对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该研究领域论文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优秀期刊,以便为人们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源[4]。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优秀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3[5]。本研究领域的论文总量为91篇,故其优秀区所载的论文数应为31篇。
由表3可以看出:(1)表中列出了数3篇及以上8种期刊,这8种期刊发文总量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0.68%,超过论文总数的1/3,所以其优秀区期刊分别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内蒙古电大学刊》《中国远程教育》、《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8种期刊除《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均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所办刊物。可见,电大系统期刊是发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的基本阵地。(2)笔者所统计的91篇论文,分别发表在55种期刊上,具有分散性,平均每种期刊仅发文1.65篇。但论文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8种优秀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40.68%,即14.55%的期刊发表了40.68%的论文,呈现出很高的集中趋势。总的来说,文献的分布符合集中、分散规律。
2.4 论文作者分布
在所统计的91篇论文中,共有作者74人(按照第一作者统计),发文篇数和作者分布见表4。
经过统计,发表1篇研究论文的有63人,占总作者数的85.14%,此数据与洛特卡定律[6]中1篇论文作者为60.79%的经典学科参考值差距较大,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存在过热现象,大多出于对学术热点的追逐,单独研究的作者比较多,同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优秀作者比较集中。
根据普赖斯定律[7],优秀作者的论文下限为N=0.749×ηmax平方根子,其中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本表中ηmax为3篇,N取邻近最大整数为2篇。我们将发文2篇及以上者列为该研究的优秀作者。虽然优秀作者只有11位,仅占作者总人数的14.86%,但是发文24篇,占发文总量的26.37%,符合优秀作者发文量应占发文总量1/5的统计要求。除康国光、瞿宏杰、周敏3人来自全日制高校外,其余8人均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说明关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人员,而全日制高校人员对此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2.5 著者合著率
著者合著率是指在一定的论文集合中合著文章与单作者论文的比例[8],这一概念可以反映一个领域内论文的合作写作情况,进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还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分析论文合著率有两种方法[9]:一是一类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二是一类期刊在一定时域内多著者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论文作者数为单人、2人、3人及以上合著情况如表5所示。
笔者共统计了91篇论文,有4篇没有著者信息,著者总人数为142人,按照合著率的第一种定义,平均每篇论文有1.56个作者。按照第二种定义计算得出的历年合著率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历年的合著率不稳定,在23.07%~77.77%上下浮动。有一半以上的作者是独自一人,2人和3人及以上作者发文数量基本相当。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群体合作意识还不够,总体合著率较低,也说明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2.6 发文机构
由表6我们可以看出,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江西赣州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湖北孝感广播电视大学等机构,发文数量都在3篇及以上,是该研究领域的优秀机构。从这些机构也可以看出,除华中农业大学外,其余均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机构。作为该项目主要实施单位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依然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3 结论与讨论
(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虽然该领域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总体发文数量偏少。研究论文大多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人员所发,全日制高校的人员对此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于依托全日制高校实施的全日制、函授教育形式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的研究还不多[10]。
(2)该领域所发论文大多发表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刊物,外刊发文少。为进一步扩大该项目的影响力,实施该项目的单位应把研究成果多向外刊投稿。
(3)著者合作率总体较低,不太稳定,大多以个人研究为主要方式,这也是缺乏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实施单位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发表更多研究成果。
(4)无论是培养模式及教学研究,还是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上,缺乏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推动。
摘要:对2007―2009年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论文采用web o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进行了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关键词:SCIE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论文收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优秀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优秀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优秀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优秀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