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河南科技论文

河南科技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4 10:3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河南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河南科技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篮球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篮球运动是一项非常普及和极具锻炼价值的运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开展。但该运动也是各类损伤发生较多的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依次为手指、踝关节、膝部、腕部等,常见损伤类型为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致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足、技术问题、身体负担过大等。文章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以指导大学生防止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河南科技大学 篮球运动 损伤

一、前言

现代篮球比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而且还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由于篮球运动的特点,使得篮球运动存在较多的运动损伤危险,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找出造成损伤的损伤机理和损伤原因,掌握一定的篮球运动损伤发生规律并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保证正常进行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科技大学篮球运动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受伤和恢复的情况,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7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为78%。

3.访谈法。

4.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通过对表1调查资料的统计发现,被调查者215人,其中受伤人数是178人,损伤率是82.79%。

(二)学生受伤的部位。通过调查研究,篮球运动学生脚踝、掌指、腕部、膝盖是河南科技大学篮球运动学生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占的比例分别是49.2%、54.1%、21.2%、18.6%。所以在篮球运动中应加强对脚踝、掌指腕部、膝盖这些最容易受伤的部位的活动和有意识的保护。

(三)学生受伤的类型。通过调查表明,篮球运动学生关节扭伤的占54.88%、皮肤擦伤为61.1%,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皮肤擦伤、关节扭伤,因此,在运动中应特别注意关节的保护和倒地后的保护,以减少关节扭伤、皮肤擦伤发生的机率。

(四)受伤的原因。由表2可以看出,损伤原因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当、动作原因在受伤的总人数占的比例较大,可以看出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篮球运动中准备活动不当、动作原因为主要受伤原因。

(五)受伤的预防。1.加强局部对抗肌肉的力量。篮球运动是以多肌肉群活动为主,特别是手腕、腰部、膝盖最明显。由于长期打球手腕、腰部、膝部长期负荷过重,腰部肌肉更是重要负荷部位。所以,学生在平时运动中要注意平衡发展,注意发展各肌群的力量,特别是腰部。如果长期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脊柱侧弯。2.加强局部营养与放松。在篮球运动中腰、肩、膝部负担过重,在打球结束后,可采取热敷、按摩等手段加快这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营养,在运动结束后或运动间隙有意识的放松这些局部的肌肉等等都是减轻局部负担、消除疲劳的好办法。伴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能否更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关系到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和普及,篮球运动的学生和爱好者有必要更多了解这些运动损伤的知识,就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3.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损伤很大一部分是运动负荷过大造成的,所以科学安排运动量已经成为每个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的重要任务,过量打球有时反而欲速不达,适量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发挥身体机能的潜力。过量打球虽然在短时间内技术有明显提高,但对于长远来说这种打球方式并不科学,因为它往往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4.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充分准备活动可以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克服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活动相应,所以能更好地发挥身体机能的潜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南科技大学篮球运动学生,损伤中最常见的部位为脚踝、掌指、腕部和膝盖。2.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皮肤擦伤、关节扭伤。3.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篮球运动中准备活动不当、动作不合理为主要受伤原因。

(二)建议

1.加强保健知识教育,进行各项日常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的教育,使学生在参加运动时,注意保护易受伤部位,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2.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不要让自己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以减少发生创伤的可能性。3.加强课外活动及竞赛管理。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仿真花厂)

1.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辈子,姚长领没少吃苦。他是河南商丘人,出生的时候赶上3年自然灾害,父母靠种地养活他们6个兄妹,一年全家就能吃上5斤棉籽油。1980年,他高中毕业,看到科技报上说养长毛兔赚钱,他瞒着父亲,卖了家里的一头猪,跑到漯河,到那都半夜了,舍不得住店,走了15公里,走到天亮到了一家养兔场。他花450元买了一对德国长毛兔。当时大兔子是怀孕的,感觉到家就要生小兔子,他乐坏了。这可是他全部的希望!他的眼前,仿佛见到了成群的小兔子……没想到,因为不懂技术,母兔生下一个咬死一个,半年才发展3个,还都长了癣。这次养殖经历,让他赔了几百元。贫穷的生活不但没有改善,还雪上加霜。他第一次认识到:做生意是门大学问,钱真不好赚啊。

1981年底,他到县高中后勤上班,他借个自行车,每天下班去虞城县图书馆免费学习1个多小时。这一学就是1年多,同龄人都结婚了,他却忙着参加成人高考,学营销管理。

1983年开始,他先后种过珍珠粟,做过菱镁板。1990年,他与一家知名机械厂合作生产不干胶带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被商丘市科委看中,破格招聘为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主任。

1992年,姚长领来到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单位事业编制7个人。高层次带来了开阔的视野,更能施展他开发市场的潜力。先后开发出被广泛应用的静电植绒机、电子灯箱、紫铜浮雕等产品。在政府里面走市场化之路,不方便的地方随处可见,表象的一点就是:外地人要来考察,进市政府的大门,先要打报告。历练了10年,他开始不满足了,想要求变化,第一点就是搬出政府大院,独立办公。

2.经风历雨花倍香

2003年年底,亲戚到荷兰旅游,给他带回来一束花儿,深紫色的花骨朵,浅紫渐白色的花朵,美丽得恍如仙境之花。他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这就是蝴蝶兰。更特别的是,这束花是手工做出来的,花瓣和真花一样有质感,和国内的绢花、塑料花截然不同。卖价更是让他张口结舌:500元一盆!

练就了商业敏感性的他立刻意识到,一个更大的商机来了!

然而,哪有这种生产技术呢?他想方设法地打听。2004年初,一位朋友从香港打来电话,告诉他发现了生产厂家。负责人是大连人唯女士。他托关系办护照,赶到了香港。考察了半个月,包括香港市场,生产技术,原材料等等。香港的仿真花不但供应当地市场,而且出口到全世界。一包半斤装树脂黏土(原材料)55元,加上运费、关税,成本近70元,可以生产出一盆60公分高的仿真花盆景。换句话说,一盆70元左右的仿真花盆景,可以卖到500元!不用卖500元,就是卖300元,也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项目了!他决定在国内生产并推广这个技术。回到商丘后,他筹建生产,他派爱人亲自去香港学习树脂黏土花生产技术。学习了10多天,他爱人带回来1万多元的原料。

2004年春节后,他开始正式生产。然而,原料用光了,他们都傻眼了:生产出来的仿真花又硬又脆,根本不是在香港时做的那样了。问题出在哪了呢?原来,内地的温度湿度和香港差异太大,天气干冷,树脂黏土10度以下会变得硬而脆。1万多元打了水漂,姚长领是进还是退?前进的方向又在哪里呢?他决定自己研究原料!

2004年4-5月,他开始查化工字典,找原料生产厂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口香糖材料。口香糖胶基材料一包最低50斤,一般都是按吨卖。他找到上海的厂家说:"我要1斤!"费劲口舌,厂家特批给他一袋,就这一袋,也要400多元。回来试验用了1斤,结果是根本不行口香糖胶基材料30度以上才变软,一袋400元的原料彻底报废了。就这样,他先后试验了几十种材料,买原材料就花了5万多元钱,成功之后,光是装原料的塑料桶,他就卖了3000多元!没日没夜地试验,让他一下子瘦了10多斤。

2005年初,他终于成功了!他生产的黏土可太好了:透明性好、没有任何味道、不黏手,更关键的是成本一下子由70元降到了不足10元!他的原料经国家玩具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检测完全符合国家出口标准,孩子吃了都不会产生问题!

成功的那一夜,他根本没合眼,1年来的酸甜苦辣、4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一起涌上心头!身高1米8的姚长领泪流满面!他的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金奖。

产品出来后,在商丘当地,他的仿真花一盆卖到了100多元,成本只有10多元;一束仿真花市价15元,他只卖10元,成本只有2元钱。他太想让自己的心血之作尽快销遍全国了。买了仿真花的当地人忍不住夸他:“姚总啊,你太聪明了,做出这么漂亮的花儿。我家摆了3个多月,我怎么都看不够。这花还不怕水,落灰了在水里一涮,花儿就干净了,上面的水珠还像露水,别有风味!”

他在生产中给来合作的客户配备了压片机,100多种花片模具,9种花朵成型工具。他更精巧的发明是专用塑料压膜,这种塑料压膜可以反复使用,因为不断改进配方,一张的成本由最初的2元降到了现在的5角钱。

到2008年,姚长领生产的仿真花品种超过了100多种,比如玫瑰、百合、兰花、桃花、马蹄花、向日葵、菊花、梅花树、郁金香、蝴蝶兰、水果蔬菜等等。市场畅销什么,他就能马上开发出什么。

这时候,已经有100多家加盟商常年到他这里买原料了。这其中还有很多让他心热的故事。西安的郑先生去北京出差,在川流不息的西单街头,他发现一个女孩儿现场做手工花,围了很多人,小盆的卖300元,大盆的卖500元,最贵的一盆蝴蝶兰要价1000元,最高980成交,不到2个小时,那个女孩的20多盆仿真花就卖光了。他细心地发现树脂黏土材料上有商丘的注册商标“花雨缘”。他上网查出来了姚总的电话!回到家后“他们一家人开车来到商丘进行培训树脂黏土仿真花生产技术。我非常吃惊,因为事先没联系过。现在,他1个月需进几次原料。后来我才知道,老郑是卖服装的,在他的服装店带着做,女顾客都喜欢这些手工制品,还聚人气。”姚总说。

3.厂家不断升级,商家长久受益

由于树脂黏土花是手工制作,量小成本自然就高。姚总始终觉得,要想发展得更快,必须两条腿走路:一面发展手工业,一面实现工业化。这就意味着,他要二次创业,当初的酸甜苦辣再从头来一次!

爱人心疼他,劝他:“你也近50岁了,咱们现在生意也挺好,加盟商招着,产品生产着,光出口这一块就供不应求,你何必再吃那份苦、操那份心呢!保命要紧,身体是第一位的啊!”

“这辈子,我不会再弄别的项目了。仿真花值得我付出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几百个加盟商跟着我,那后面是几百个家庭,我要让他们利益最大化。工业化生产势在必行啊!再说了,眼看着一个个外销出口货柜订单跑了被抛弃,就因为咱们的生产量小货供不上,也太可惜了。我的心血的价值,绝不会就是眼前的价值。要不然,我们前面的心血才是白费了呢。你放心,我不会不要命地搞研发新产品。”

2009年8月,姚长领开始了二次创业。他的目标是,让所有的花朵、花叶、花茎使用机械一次成型,只要手工组装就行了,而且成品更柔软。试验原料,不断地报废不断地买进;试验设备,不断地开模具不断地报废……为了实现真花开模,他往广州深圳跑了十几趟,最终通过外商介绍高价请来了印尼的专家。不但花不变形,纹理清晰,连毛刺都有。出模组装更方便,大小花瓣叶子、花枝杆一次出来(土洋结合),运输时产品不变形,不怕水,泡一个月都没事。砸进去了10多万元,2004年扒了几层皮的经历又重新来了一回,他再次瘦了10多斤。

2010年春节后,新型高级仿真花问世了。这种仿真花好在哪里呢?

高度仿真。就举一个例子:玫瑰花。因为是按真花天然形状开模,所以,他的花朵模具是从每一片真花瓣上拓下来的,花叶的模具是从真花叶上拓下来的,花茎的也是。所以,整枝玫瑰花和真的一模一样,包括花纹、花刺、叶脉……

增加了净化空气的新功能。很多产品的净化空气功能都是个概念,是否真正有作用,就不得而知了。他带着新型仿真花专程到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结果表明,新产品内确实有光触媒成分,只要有光线就能净化空气,吸收甲醛。仿真花的盆景里还可以配电子净化装置,可以让50-100平方米的面积24小时净化空气率达百分之百,耗电量只相当于3瓦灯泡的电量。

品质达到出口级。仿真花的材料是采用欧盟认可的环保材料进行合成,手感有肉质感。过去的原料像面团,现在的像牛奶一样。光触媒加香的香料更是特殊,他采用了天然香料,而且香料是直接加到原料中的,花香持久自然。

利润更高。盆景成本不足10元,降低了1/3。不仅如此,由于工业化生产,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了,由一天手工生产3盆花变成了机械生产30盆。

2013.5月进行了生产设备改进和升级,提高了自动化生产效率1-2倍,降低生产成本20%。商可以选择交1.68万元,学会全套生产技术并赠送机制仿真花的全套生产设备。如果要求地区独家买断收费2.9万元。

加盟商成功实例:山西太原的张先生,一直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工作,是《现代营销》多年的忠实读者。从2005年起就一直关注河南商丘的仿真花卉,眼见着商丘仿真花厂的仿真花技术几经升级日趋完善。于是,2011年末,他决定再亲自到商丘总部考察一下仿真花的市场前景和产品品质。姚总亲自带他来到了原料研发基地、产品生产厂和产品展示厅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样品展示厅,有的娇艳欲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吐蕊纳新,真是栩栩如生,张先生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激动地说:“太漂亮了,真想不到这些竟是假花,超级仿真花的质感,让人摸在手里就跟真花的花瓣一样细腻、娇嫩,太神奇了!”张先生当即决定与总部合作。第一次进货就选了100余种单枝与成棵盆景的仿真花卉。产品风行太原,不到1个月就成为各大宾馆、酒店、商务中心和休闲会所的装饰首选。张先生再次订购了500棵盆景,还和当地的批发商签订了常年铺货协议。

广西南宁的黎先生,研制仿真花卉设备20多年了,特别了解国内外的仿真花技术和产销现状。圈儿内的朋友都称赞姚总,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认为,顶尖的技术都在沿海地区。于是1月18日下午,黎先生专程飞赴河南。到商丘已经是深夜10点半了,姚总亲自接待,看完琳琅满目的产品,黎先生下意识地问:“这些花儿全部出自这里?比日本的技术还精湛啊!我服了!了不起!中国有能人!我不敢自称行家了。”黎先生买断了南宁市场,为自己和家人赢得一份长久、可靠的投资产业。

河南新城市的李海洲,原来是一位经营品牌服装的小老板,由于疲软逐渐脱离了该行业。2011年初,在《现代营销》杂志上看到新型高级仿真花产品报道后,他及时带家人来到商丘仿真花厂学习,回家后经过认真准备,第一批产品出厂后就被经销商订购一空。2012年春节后,李海洲再次开着新买的轿车来到商丘,还带着礼品。他说:"姚总,谢谢你,第一年我做仿真花赚了30多万元,取得了初步胜利,还增加了固定资产10万元。我计划今年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年利超100万元。今年4月初参加了扬州第47届工艺品交易会,3天订货150万元。估计今年我能卖到300万元。在电话里他高兴地说;“你是我的贵人啊!”

事后姚总感慨万千:“10多年来,那么多人受益。我倒不是稀罕这些礼物,就是觉得温暖,有成就感!我这么多年的付出,值了。”

安徽合肥的张玉清,以前是机械产品销售的。下岗后,2010年5月,看到《现代营销》的信息后,来商丘仿真花厂考察学习高级仿真花技术。回家后即投入生产准备工作,产品顺利销售浙江、广东仿真花市场。现在他再也不怕下岗了,因为他已经和香港一家公司合作,在浙江又建立一家分厂,生产规模扩大了上百人,年利超过500万元。

目前,姚总签订了两份常年供货合同,一个是加拿大外商,一个是广州公司,他们计划今年在全国发展多家联合生产经营加盟商,包销加盟商产品,把分厂办到全国各地。

未来,姚总准备联合各地加盟商,实行订单业务。由于产品新上市在国内外市场极受欢迎供不应求,总部为加盟户常年免费提供产品销路和订单。让加盟商产销无后顾之忧。这样,产能提高了,有能力接更多的出口订单。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阐述了河南省科技金融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融资;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

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优秀,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河南省科技金融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1科技投入、科技融资有了一定的提高

近几年来,保监会河南监管局、证监会河南监管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全省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加大在科技领域的投融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省省级以上各类投融资机构累计组织实施投融资项目近400项,投融资总额230亿元,其中,五大省级政府投融资公司完成30多亿元,保监会河南监管局科技保险140亿元,金融机构科技贷款60多亿元。

全省科技投入总量逐年提高。据河南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全社会R&D经费由2010年的211.3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99亿元,年均增长20.73%;R&D经费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0.87%提高到2012年的1%,提高0.13个百分点(见表1)。2011年,河南全省财政科技拨款56.59亿元,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1.33%。

1.2出台了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

河南省及时出台了《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河南省关于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豫发改高技[2008]298号)、《河南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豫政办[2012]156号)、《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

1.3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河南省分别与中国银行河南分行、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浦发银行郑州分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签订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几家金融机构计划在5年内给予河南科技型企业总额1 000多亿元的授信支持。

1.4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

近年来,河南资本市场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共有境内挂牌上市公司66家(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有10家、11家、3家企业在A股首发上市),居全国第13位,在中部六省排名第4,首发融资450.64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 027.69亿元。

1.5设立了一批创新创投专项资(基)金

省里分别设立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河南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一系列支持引导科技创新、创业的专项资金或基金。

1.6组建成立了一批创业投资机构

成立了一批由政府引导的创业投资公司,如河南华夏海纳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河南高科技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使河南省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

1.7启动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

自2009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总额已达近6亿元。2012年,河南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重点推广省。

2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河南省科技投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仍较薄弱,科技金融工作整体上进展较慢,科技和金融结合不够紧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远未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省年度完成科技创新投融资总额还不及发达省市的三分之一,与周边省相比差距较大。河南省目前有79.1%的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短缺,资金链紧张,86%的企业承认融资存在困难。目前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过高。由于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较长、风险较大,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高、融资成本高、项目审批时间长等融资瓶颈。银行机构支持对象只限于有产品、有订单、有市场、有现金流的科技企业,处于初创期、尚未产业化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在银行难以获得满足。

2.2科技投融资的规模不大,发展较慢

银行科技贷款规模较小难度大。河南省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中科技贷款逐年增加,但科技贷款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河南省筹集的科技活动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由2000年的10.11%下降到2008年的3.57%(见表2)。

2.3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政府专项资金短缺,科技金融的财政支持方式有待完善

面对科技投资的高风险性,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只有建立全方位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才能弥补市场缺陷。河南省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相当有限的。河南省地方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11年的1.33%(见表3),全国1980―2009年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平均拨款率为4.54%,2011年全国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2.03%。河南省支持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不足。

2.4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2》统计数据,2011年河南省有创投机构8家,管理资金规模大多在2亿元以下,投资强度1 235.11万元/项,个人出资占30.6%。而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安徽、湖南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较快。2011年湖北创业风险投资机构48家,排名全国第六;安徽创投机构数达46家,比2010年增加18家。湖北(264.9亿元)。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机构335家,管理资金达1079.2亿元。河南省的创投机构数量、规模与周边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

2.5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河南省有境内挂牌上市公司66家,首发融资450.64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4 027.69亿元。但资本市场发育滞后。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的2.65%,累计筹集资金不足全国的2%,而河南省GDP总量占全国的5.7%。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整体上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位置,股票市场人均融资额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2年全国证券化率为44.36%,河南省证券化率仅为13.51%,和东部沿海地区差不多对半的直接融资相比,河南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很欠缺。

2.6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短缺

河南省目前在科技、金融领域,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层次的人才奇缺。这一现象也是制约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7省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有待建立

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担保及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需要融资支持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多数没有途径寻找到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有大量的存量资金但对缺乏资产担保的科技型企业的项目、技术、信用等把握不准而不敢投资,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沟通、对接的渠道。

3加快河南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法规体系

制订、修改促进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尽快出台《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修订《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制订《河南省科技投入条例》;制订政府财政资金鼓励引导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投资于河南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补助、奖励细则。

3.2加强对科技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的领导小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设立科技金融工作办公室。

3.3鼓励、支持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

支持银行机构在省创新型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资源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支行。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

3.4加强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利用国家、省人才工程计划为河南省在国内外引进若干名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利用河南省高校的智力优势对在校生科技金融知识的教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批懂科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3.5构建河南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建立河南省科技金融服务网络,为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对接疏通信息、搭建桥梁。

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支持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发挥专业优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服务、金融创新、中介服务等一站式多方位服务。

3.6政府财政要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通过设立省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份额,以满足对创投机构、金融机构、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企业进行科技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担保补助、科技保险费补贴,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7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探索建立河南省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科技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相互配合,开展对科技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建立信用档案,树立守信企业典型。引导鼓励科技企业积极参加信用评级和信用评价,牢固树立失信减值、守信保值、诚信增值的发展理念。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与中部其他五省科技知识创新比较研究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全国目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有20多个。这些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支撑,但从根本上来看,其决胜未来的砝码,是科技、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后来居上,就必须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才能又好又快地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区位位置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一、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枢纽性作用,在区位上联结东西,在经济上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中部省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共同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均衡稳定发展的引擎。

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中部六省2008年度科技创新能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了评估分析,我们发现:

(1)科技投入比较方面。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资金的投入。根据中部六省2008年科技创新投入指标,运用密切值模型计算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指数。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指标比较接近,说明中部六省的科技投入强度差距很小。其中湖北在中部地区投入指标最优,江西在中部地科技创新投入综合指标最差,湖南、安徽、山西和河南四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差距甚微。

(2)在科技产出比较方面。科技创新产出主要通过地区科技成果指标来衡量,常见的科技成果指标有专利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以及科技论文与科技成果奖等指标。通过对中部六省科技产出密切值的计算可知, 中部六省之间差距比较大,湖南、湖北处于第一集团,河南、安徽处于第二集团,山西、江西处于落后位置。

(3)在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比较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主要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状况等指标。根据中部六省2008年的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运用密切值模型对中部六省的产业关联指标进行分析。中部六省的关联指标的差距没有科技创新产出指标明显,最优的关联指标为湖北,其次是湖南,安徽、河南和江西三省的关联指标比较接近,最差的是山西。

(4)综合评价。通过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知。中部六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中部地区科技资源分布及利用效率极不均衡。湖北的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湖南紧随其后;河南与安徽处于第二集团,彼此差距不明显;山西和江西在中部六省中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中靠后,江西是中部六省中科技创新能力最差的省份。这种局面与各省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不无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中部地区省域间的技术分化现状是由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实施不同发展战略、采取不同发展举措的产物。

R&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监测指标。近年来,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占GDP比重从10年前的不到1%提高到1.76%,表明了社会资源配置向自主研发的倾斜,也体现了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在推动自主创新上做出的不懈努力。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的省市有:江苏(857.8)、北京、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481.7),共投入经费4136.5亿元,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1.76)的有:北京(5.82)、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广东(1.76)。河南省的研发经费投入为211.2亿元,投入强度为0.91,与东部地区相比,差异明显。

通过对中部六省各地区R&D经费情况投入强度的对比(湖北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5%,湖南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6%,安徽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2%,山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8%,江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2%,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1%。),我们发现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6%,且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1.8%增至2.2%。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科技要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就必须增大R&D经费占GDP比例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因此,河南省需要在保持目前高效产出机制的基础上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二、中部六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概括分析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强且分布不均衡,除湖北、湖南外,其他四省高校实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

受现有体制的制约, 中部地区高等院校存在相当严重的重成果、轻应用的弊病, 社会科技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不对接,表现为多数高校开展创新活动的产业化导向不强, 科技活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难以形成技术资源的有效集成,没有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从我们收集的数据来看, 在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三者之间,高校的R&D经费支出基本是最低的,而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中部六省中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河南省2010年R&D经费总支出为220.3亿元,而高校R&D经费总支出为9.4亿元,仅占4%。说明技术创新特别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研发活动并不是高校工作的着力点,社会也没有赋予高校科研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是不稳定的。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高水平大学的现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水平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郑州大学排名积分提高,位列35名,河南大学更是从77名提前到74名。但是河南高水平大学整体偏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全省没有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没有“985工程”高校,只有1所“211工程”高校,2所省部共建高校。其他的6所大学的大学排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其它省份同类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河南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不强、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大学科研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六省也仅仅处于第二集团,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优化河南省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环境,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根本出路和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高校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技先导性力量,必须切实承担起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下面笔者主要从基础研究与人才建设两个方面重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建议。

(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设立合理投入指标,增强科技创新源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处于整个创新链的前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我国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已由1999年约33.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220.8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0.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总量还差得甚远,例如2006年,美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为617.2亿美元,同年我国为155.8亿人民币,按照2006年汇率计算,两国相差近31倍;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长期徘徊在5%左右,2007、2008两年,这个比例为4.7%和4.78%。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2008年美国占17%,2005年日本占12.7%)和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2008年美国占22%,2005年日本占22.2%)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从河南省来看,2009年全省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24980万元,占1.4%;应用研究经费85935万元,占4.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国际水平差距更大,R&D投入结构极不合理。河南省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长期徘徊在1%左右,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在中部六省也是居于末位。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明河南省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成为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拖累。

建议:“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上升到6%,2020年达到或超过12%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更好更快发展,提升基础研究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议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并且明确到“十二五”期末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应逐步上升到6%左右,将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与比例纳入科技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十三五”期间则应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到2020年使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经费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2%,向东部地区靠拢,在中部六省中位置靠前。

2)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基础科学研究难度高、创新风险大,几乎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社会共享特征明显,属于政府财政和研发政策支持的优秀部分。R&D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市场激励的机制被投资的趋利性扭曲,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对基础研究的奖励,通过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建议省委、省政府,逐步调整R&D的投入结构,在R&D的地方财政投入中提高基础研究比例。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以及科研基地的作用,制定河南省的政府资金的配套政策,推动河南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3)推动基础研究投入社会化机制的形成。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较大比例,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少,河南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建议河南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向高校捐赠,促进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努力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新体系,逐步建立以获得政府资金为引导,争取企业投入为基础,引入风险投资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促使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二)加大河南省引智力度,把高校作为“人才特区”,先行先试。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是科技创新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之一。没有强大的人才群支撑,“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就不可能走好。人才建设,尤其应在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面有所突破,增强吸引力,扩大包容性,促进人才更好地成长、引进,更好地释放。

建议: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把高校作为河南省“人才特区”的实验区。

中原经济区“人才特区”建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有政策。“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制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二是竞争有需求。在各地竞相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区域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河南必须大力加强人才环境建设,构建更高规格、更具特色、更富吸引力的中原经济区“人才特区”,才能把更多优秀人才引聚到河南来。三是发展有需要。与全国先进省市比较,河南人才资源开发状况不容乐观,在人才密度、人才竞争力、人才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人才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大,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还不够广阔,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就河南省高校人才建设工作来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对于受教育对象的规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来讲,河南省高校的师资队伍总量还不够大,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突出;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端拔尖人才的引进与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术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有了很大增长,但人员增长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具有“人才特区”实验区的基础条件。据统计,2008年在河南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已达73人,省级特聘教授81人。专任教师5.88万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务的有19144人(其中,正高级4012人,副高级15132人),占总数的32.58%。另外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等高端人才凝聚点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通过“人才特区”实验区建设,把位于高校的高端人才凝聚点升级为部级,进一步聚拢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形成集聚效应、示范效应、释放效应。

在高校进行“人才特区”实验区建设,先行先试。一方面是厘清思路,科学规划。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统筹思考和科学规划,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厘清建设思路,就是要以河南高校人才资源开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为契机,以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先行试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包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高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教育、科研资源,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人才智力资源;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浓厚氛围。做好顶层设计,就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河南高校“人才特区”实验区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其他省市“人才特区”建设经验,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要抓住人才工作的几个重点环节率先推进。一是在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发现、选人用人、流动配置、激励保障5个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二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干事创业、人才工作法规体系的政策措施。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煤化鹤煤三矿科技市场化运行管理研究与实践

摘 要: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打造了河南第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鹤煤三矿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煤炭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市场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和人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煤矿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科技;市场化;运行;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L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54-02

一、企业概况

鹤煤三矿位于鹤壁市西北,与市区紧邻,南与五矿相接,西北与二矿相邻,隶属鹤壁市鹤山区。鹤煤三矿于1956年5月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35万吨/年。截至2010年底三矿保有资源储量11781.8万吨,剩余可采储量5890.9万吨,剩余服务年限31年。鹤煤三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0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24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82人,高级技师9人,技师84人。

二、项目实施背景

(一)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打造了河南第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三矿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煤炭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用市场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和人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煤矿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2010年以前,三矿每年科技创新投入不到生产收入的1%,科研项目,包括鹤煤集团计划项目、矿计划项目和技改项目,每年完成量不到100项,五小成果完成量不到30项,QC成果完成量不到10项,科技论文少于15篇,管理创新成果几乎为零,且没有一项职务专利,单位科技人员创新热情低、创新收入低,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不利的局面。在新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后,三矿自主创新成果成倍增长,科研投入逐年加大,科研人员热情高涨,科技创新方面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三矿的科技创新工作在鹤煤公司科技创新绩效考核中,连续5个季度达到A级标准,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公司的前列,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科技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是分不开的。

三、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理论意义

三矿结合本矿实际情况,按照以矿为主体,在全矿范围内开展内部科技市场,对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成果,运用市场化的机制进行有偿收购,激活市场要素,调动全员科技创新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进而提高三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意义在于:

1、进一步加强矿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通过科技市场这个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范围和力度,促进三矿发展,增强矿优秀竞争力。

2、以经济为杠杆,安全为目标,高产高效、节能减排为创新重点,调动广大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收购标准来衡量知识成果的价值,切切实实让员工看到创新的好处,得到实惠,依靠科技市场来促进三矿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活力。

(二)内部科技市场化管理基本做法

1、建立三矿内部科技市场化运行管理体系

2011年三矿持续进行科技市场收购工作,并在11年初下发了《三矿研究开发费用管理办法》、《三矿科技创新项目竞标管理办法》、《三矿科技市场创新成果评审收购管理办法》、《三矿科技创新项目推广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三矿自主创新“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下发2011年科技创新项目的通知》七个文件。以强力推进三矿“双创”工作的全面开展及落实执行。

2、三矿内部科技市场化运行管理基础工作组织机构及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三矿创新体系由领导体系、管理体系、研发体系三部分组成。创新内容主要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活动包括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应用、软科学和管理创新、技术革新等。

矿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了一把手负责的领导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推动创新工作,深入推行科技市场运作,营造浓厚的群众性创新氛围。

3、三矿内部科技市场化运行管理基础工作包括:

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价、收购、推广转化以及科技创新信息档案管理和科技创新管理绩效考核。

四、科技市场运行流程及重点

(一)创新成果分为五大类,包括四新推广类、技术革新(技术管理成果)类,五小成果(QC成果)类,知识产权(论文、专利)类和管理创新类。

(二)创新项目立项

在三矿范围内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前,必须先报《创新项目立项申请表》,本单位同意盖章后报科技办初审,报分管副总审查总工程师同意后方可实施,否则不予收购。重点审查项目的技术含量,是否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改进,预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要有具体数据。

(三)申报内容包括:

1、《××成果申报表》、《××成果验收及收购表》各1份。

2、技术报告封面要求有申报题目、项目类别、申请单位及申请时间。

3、技术报告1份(含电子版)。必须写明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安装地点及数量。写明经济效益计算步骤及具体数据

(四)技术报告内容格式要求统一

1、四新推广类技术报告:推广理由:介绍现状,存在问题及为了解决什么技术难题;项目推广实施过程:时间范围、安装地点、措施;推广实施效果分析:验证时间、使用效果、存在问题如何改进和处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必须有数据证明。

2、技术革新类技术报告:项目研究背景;项目研究内容及方案;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研究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必须有数据证明。

3、五小成果类技术报告:现状及改进理由;改进方案及实施过程;应用情况分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必须有数据证明。

4、论文、QC成果类技术报告:按论文、QC原格式申报。

5、管理创新报告格式: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做法;项目实施效果。

五、创新成果评审收购等级

(一)评分标准:实行100分制

经济安全效益占50分;创新点占10分;成果水平难易程度占10分;推广范围前景占10;文字资料编制占10分,共计100分。

(二)收购等级:

一级95.1-100分;二级90.1-95分;三级80.1-90分;四级75.1-80分;五级70.1-75分;六级60.1-70分;七级

六、验收评审收购程序

(一)创新成果技术报告类别、内容、格式的审查

各单位完成的创新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成果申报表和成果技术报告,在申报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后,上报到矿科技管理部门。矿科技管理部门对成果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格式要求,与提交的电子文档内容是否一致,成果完成的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排序是否正确,有无成果权属争议等问题进行初审。

矿科技管理部门初审后,指导成果完成单位填写成果验收及收购表,具备现场验收条件的组织现场验收。

(二)验收评审的组织程序

1、现场验收:

矿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根据被验收评审科技成果的技术内容,组织各专业小组成员,到成果应用地点,分别对本专业的创新成果进行效果评价验收。各专业小组验收成员在成果收购表上签字,组长填写验收意见并逐项签字,决定是否参加评审。

2、会议评审验收:

矿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根据被验收通过的创新成果,聘请五至十名专家组成验收评审小组,组织验收评审会议,验收评审到会专家不得少于五名。

评审会内容包括: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及安全和社会效益是否显著,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项目完成的难易程度,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验收评审会每个项目填写评审结论,是否同意收购必须填写到成果验收及收购表中并签字。

3、评分及收购

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评分,每个专家依据技术报告内容进行评分。

4、分数汇总及收购金额的确定

对每一个项目按照专家所评的分数,进行汇总,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分,对照收购标准,确定收购金额,报总工程师审批后,由项目主要负责人,根据贡献大小对项目收购金额进行分配,并返回科技办进行汇总后,报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审批,然后上卡当月发放。

七、实施效果

(一)通过三矿内部科技市场化的运行管理,强力发挥科技了科技创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带动作用,积极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装备、吸纳新技术,通过加快煤炭生产技术创新步伐,确保实现矿井高产高效。在原煤生产上,通过加大对综采、悬移支架等设备的投入,强化对采煤工艺的创新,很好地挖掘了矿井潜能。自集团公司重组以来,三矿煤炭产量连年呈递增态势,2010生产煤炭171.88万吨,2011年煤炭产量完成156.6万吨,实现了三矿煤炭生产历史上的较大突破和跨越。在井下测量方面。引进了南方NTS-352全站仪和激光指向仪,对矿井长距离贯通工程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贯通测量的精度,保障了采掘头面的正常接替。在深部巷道支护上,通过对《深部岩巷层位选择与巷道稳定性关系研究》与《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制备技术及施工工艺》两个项目的技术攻关,确保了我矿采掘工作面的工程质量,并减少了巷道维护量和失修率,为我矿今后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强力支撑。在瓦斯防治上,对采掘工作面采用了本煤层抽放、采空区抽放、顶板裂隙瓦斯抽放等分源抽放综合治理技术,提高了矿井瓦斯抽放效率,确保了安全生产。同时,我们以“创建数字化矿井”为载体,对皮带运输线加装了监视系统,在井筒安设了无线通讯系统,在井下全面使用了人员定位监测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监测系统数字化,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现代化管理。

(二)认真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矿井管理水平。

创新是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关键支撑。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三矿始终坚持创新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向管理创新要效益,促进了全矿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以各类买卖制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在“安全隐患买卖制”方面,通过预拨“安全基金”和对各级各类隐患实行明码标价,进行隐患“买卖”,有效地堵塞了在安全隐患治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在影响时间买卖制方面,三矿根据各生产单位和机电单位管辖设备多少和设备事故率,制定了影响时间买卖制,通过买卖激励机制,促使相关单位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开机率。二是推行了5+3”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在矿井运输、供电、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也进行了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解决了我矿相关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了三矿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搞活内部科技市场,调动广大员工创新、创造激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创新者和享用者。为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每月对科技成果、五小成果、技术革新及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市场收购,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热情;收购来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安全生产上的诸多难题,而且为矿井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科技市场收购自主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大约在950万元以上。

(四)科技创新成果颇丰。

2011年我矿共申报受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职务专利20项,已获专利授权8项,2011年完成的12项重点项目,全部进行了科技查新,参加省、市级鉴定及评奖,已通过市级鉴定8项,省级鉴定4项。

(五)群众性创新活动氛围浓厚。

为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和员工的创新热情,三矿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全年约1000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完成五小成果136项,得到了集团公司、鹤煤公司领导的认可。在三矿召开的回音壁管理成果及五小成果展览现场交流会,推广了三矿的创新经验,有力的促进了群众性创新工作的开展。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缺陷与完善

河南高校跟随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极大地调动了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高校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

本文以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分析河南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缺陷与完善,探究这些激励政策相对于知识产权法相关规定而言有无缺陷、这些缺陷表现在何处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缺陷。

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相关规定

笔者遴选了41所河南高校(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高专院校),并通过因特网查找到其中30所高校(2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高专院校)出台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本文仅分析这些政策性文件中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规定。

1.对授权专利奖励的规定

16所高校明确规定,对职务发明创造进行奖励,专利权归属学校,学校以授权专利证书为依据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相应奖励。获得奖励的职务发明创造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奖励额度高至每件专利20 000元,低至每件专利500元,发明专利奖励较高,实用新型专利居中,外观设计专利较少一些。

2.对保持科技成果可专利性的规定

可专利性是一项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权应当具备的实质性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一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应首先申请专利,尔后再进行成果鉴定或者,而不是相反,因为进行成果鉴定或者会使该项科技成果成为现有技术,从而丧失新颖性,即使申请专利,也难以获得授权。鉴于此,12所高校作了大体相同的规定:每项应用和开发项目完成后,应首先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专利性分析,对符合申请专利要求,又具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应先申请专利,然后再进行成果鉴定和,防止知识产权流失。

3.对专利资助的规定

12所高校明确了对于专利申请以及授权专利资助的规定。资助范围一般包括专利费、申请费、维持费、实质审查费、复审费、专利权登记费、专利年费等,资助的专利类型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通常不在资助范围。对于授权专利,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高校授权专利有效寿命平均为3年,或许与此类资助规定有关。

4.对专利转化收益分配的规定

高校专利转化的形式主要有转让、许可、作价入股,但以许可较为常见。专利转化收益一般在学校、院系以及发明人与其他参加人员中间进行分配,11所高校就如何分配专利转化收益作了明确规定。以中原工学院为例,文件规定:“学校按发明人70%、所在部门10%、学校20%的比例在发明人、所在部门、学校之间分配专利转化收益。”

5.对涉密技术成果评价的规定

高校科研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秘密技术的研制中,由于不能申请专利,也不能申请成果鉴定,更不能,其学术水平如何评价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3所高校规定:“对参与国家秘密技术研制的人员不得因其成果不宜公开发表、推广、交流而影响其评奖、表彰和职称的评定。对确因保密而不能在境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学校应对其论文的实际水平给予评价。”

6.职称评审对专利拥有量的规定

2009年8月28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其中将“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专利(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之一予以明确规定。例如,正常晋升教授,要求作为主要发明人(限前3名)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上;破格晋升教授,要求作为主要发明人(限前2名)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上。

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存在的缺陷

来自2009、2010、201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年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呈增长趋势,这说明高校出台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已初见成效。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照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河南高校为激励科技创新而出台的政策措施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引起注意,待时机成熟时要予以完善。本文仅就主要的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授权专利的不可置疑性、涉密技术成果的边缘化、职务发明的私有化和著作的功利性。

1.授权专利的不可置疑性

《专利法》第45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可以基于正当理由,援引专利法上的这条规定,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本不应当授权的专利无效。

河南高校出台的政策文件详细规定了对于授权专利的奖励,但未就授权专利若被宣告无效该如何处理作出规定。在职称评审文件中,也未考虑授权专利若被宣告无效该如何处理。这给人一个假象,好似授权专利的有效性不会受到质疑,也不容置疑。

2.涉密技术成果的边缘化

河南高校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及职称评审文件没有明确将涉密技术成果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科研人员不能从其研发的涉密技术中获得实惠(或是获得奖励或是获得晋升),长此以往将使高校的涉密技术成果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研发涉密技术的积极性。

尽管3所高校考虑到了“参与国家秘密技术研制的人员”的贡献,但还有3点不足之处,其一,“国家秘密技术”太过狭窄,其他秘密技术如何处理,是评价还是不评价;其二,虽说不影响“评奖、表彰和职称的评定”,但在这些学校的政策文件中未见具体的规定;其三,在校内职称评审阶段,学校可考虑“国家秘密技术”参与人员取得的技术成果,但出了校门怎么办,因为全省统一执行的职称评审文件未将“国家秘密技术”考虑在内。

3.职务发明的私有化

《专利法》第6条第1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对于职务发明,河南高校一方面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另一方面允许发明人从专利转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高校的职务发明存在一种私有化的倾向,造成职务发明的非职务化流失。这种私有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发明人擅自实施职务发明,私自对外进行许可,并将收益据为己有;发明人将职务发明当做非职务发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4.著作的功利性

科研人员为了尽早评上职称,会想尽办法多发表文章,新近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就成为写作的首选材料,因为描述新近技术成果的文章被刊用的几率要高很多,没有技术含量的文章是难以问津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出版物的。

高校教师愿意写文章,而不愿申请专利,也源于经济利益的比较与衡量。申请专利耗时费力,且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获得授权,相比较而言,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则容易一些,不但可以享有著作权,而且还可以获得学校给予的奖励,这个奖励并不见得低于专利奖励。尤其是在高水平期刊(如优秀期刊、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的奖励更高,且对作者晋升高一级职务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科研人员也知道将技术成果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会破坏其新颖性,但经过利弊权衡,选择了发表文章,而放弃了申请专利。这其中体现了著作的功利性。

改进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建议

针对河南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高校应在以下4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针对专利无效宣告的事后处理程序、将涉密技术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加强职务发明专利的日常管理和在项目前进行审查。

1.建立针对专利无效宣告的事后处理程序

考虑到授权专利有被宣告无效的可能性,在将授权专利作为奖励依据以及晋升职称依据的同时,设置一个事后纠正程序,即若授权专利被宣告无效,接受的奖励应当退给学校,晋升的职称应当撤销,也就是说,要退到没有获得专利的状态。目前,河南高校的政策性文件缺少的正是这个事后纠正程序,造成因授权专利而获得奖励或者晋升职称即使专利后来被宣告无效了,奖励或者职称依然在手的局面。

因此,河南高校应当在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中明确规定,若授权专利被宣告无效,一要追回已颁发的奖励及荣誉,二要撤销已评聘的职称。

2.将涉密技术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高校应当在其政策文件中明确将涉密技术成果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涉密技术成果不能局限于“国家秘密技术”,任何涉密技术成果都应当成为考核的对象。

在将涉密技术成果纳入到绩效考核范围之后,涉密技术成果必定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评价与保密的关系,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要求接触涉密技术成果的人员保守秘密,必要时还要以签约的方式来约束,以免涉密技术成果因泄密而不复存在。

3.加强职务发明专利的日常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规范管理,确保学校利益不被个人侵占,一方面杜绝发明人私自将职务发明专利许可他人实施并将许可收入据为己有,使学校丧失应有的收益,另一方面杜绝发明人将职务发明当做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使学校不能成为专利权人,遭受专利权流失的损失。

高校更应加强制度建设,对于私自把职务发明转化为非职务发明以及擅自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专利并将收益据为己有的行为作出严厉处罚规定。

4.在项目前进行审查

高校要设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审查程序,凡是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若要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均要通过这个审查程序。对符合申请专利要求,又具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应先申请专利,然后再进行成果鉴定和,否则即是违规公开技术信息,要依规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要把专利工作放在与承担项目、和申报科技奖励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有了科研成果首先考虑申请专利其次才考虑发表文章的良好意识。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链问题研究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目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其自身竞争优势的法宝。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科技创新主力军和科研开发生力军的作用。在高校科技创新链的三个主体中,高等院校属于科技创新主体,公司企业属于成果应用主体,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非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则属于管理、中介与服务主体。高校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创新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实施技术创新过程是否渠道畅通,构成科技创新链的各要素是否协调,是否有利于创新技术的高效转移等等。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链现状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分析2002-200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得知,河南省高校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高校科技人员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有下滑趋势,而且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科技人员总数中的比例也有所下滑,这表示一些因素正影响着河南省高校科技人员队伍的发展;同时河南省高校的科技经费仍保持增长的趋势,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仍是政府拨款,但呈下降趋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由主要靠高校科研人员的需要创新逐渐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和相关组织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

从科技创新产出方面,河南省高校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同时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逐年增加,表明河南省高校科技论文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人均科技论文数还不到1篇,这表明河南省的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在鉴定成果方面,呈逐年增加趋势,这说明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在不断增强;在专利方面,专利项数在增加,但专利申请人主要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相关机构联合申请的较少。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能够从侧面反映高校科技创新链是否健全。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选取了技术贸易、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河南省合同技术转让费增长不稳定;在技术转让方面,河南省已经由原来相对单一的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向多层次、多方面方向发展。培养的研究生数也大幅增长,说明河南省高校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河南省高校创新链存在问题及原因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链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瓶颈,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链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并保证高校科技创新链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由于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链的创新主体,下面对高校主体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河南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量严重不足。从2005-200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河南省的科研活动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然相当大。湖北省的科技活动经费将近是河南省的5倍,人均的科技活动经费是河南省的7倍。因此,在发展河南省科技创新链的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2.科技人员总体数量上相对缺乏

河南省在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产出率。科研活动人员的相对稀缺、科研课题数和科技服务课题数的落后,充分说明了河南省应在人员培训,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加大投入,保证科技创新主体要素的供给。

3.高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导向性的异化

随着体制改革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由原来的主导型演变成为服务型,这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高校面对改革的浪潮,体制改革却严重滞后。高校科研系统结构管理的导向,决定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取向,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教学类研究机构科技创新链的不稳定性。

目前在高校科研队伍中存在导向的异化性,其具体表现在:部分科研人员把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当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的硬件,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其次,在科研队伍中存在受经济利益驱使而从事科研的现象。对于部分没有学术价值的项目,少数科研人员认为只要有钱赚,也甘愿花费时间投入;而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项目、原创性课题则不愿参与。

4.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转让意识的滞后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作为高校科技创新链的创新主体,由于其管理体制的滞后性,未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大量原创性的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保护,部分被低价转让或者本应属于高校的产权流失到个人手中。专利的数量相对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够,亟待解决。另外,高校科学技术转移及知识扩散环节的薄弱也最终导致了高校许多创新过程的中断。

解决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链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的培养

高校科研经费问题是制约河南省科技创新的瓶颈,因此,充足的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和调研的重要保障。河南省科研人员相对缺乏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河南省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因此,应加大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在科研管理体制上,沟通高校与科学院系之间的联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申报方面要统筹安排,加强核查力度改变现有资金浪费的现状。其次,加强河南省高校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再次,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原创性研究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大学学科综合和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鼓励开展高校原创性研究。

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现有的产权保护环境却不容乐观。如在2001年日本申请专利12.57万项,韩国3.59万项,而我国仅有0.17万项,高校专利申请数仅占全国的15%。在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形成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要借鉴工业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学校学术机构,明确个人的责任、产权和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贯彻。

4.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化合作

在高校科技创新链中,不能将高校作为唯一的主体,而应将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同时将企业作为应用主体纳入科技创新链中。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中心法则,作为高校的创新团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开发,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大自身的技术转移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以智力联盟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积极引导高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卫生厅多项科技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省卫生厅高度重视卫生科技工作,在“科技兴医、人才强卫”战略指引下,以人才为发展之本,以创新为发展之魂,大力实施促进卫生科技全面发展的各项新措施,卫生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卫生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卫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月23日,省政府作出《关于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有30项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其中3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广胜厅长批示“历史性的突破!可喜可贺!”。一、多策并举,促进卫生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积极实施卫生科技发展新举措。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引进、推广”发展战略,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加速我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引进培养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11位院士及院士级专家,13位特聘学科带头人,59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239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河南省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选派722位学术技术骨干赴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一流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研修,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改善卫生科技支撑条件。卫生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卫生科研专项经费增长到2000万元。建设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8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5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建设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8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00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卫生系统重点实验室10个。

四是努力探索卫生科技管理服务新模式。引进量化评估机制,科学评价医学科研、人才工作绩效;改进评审方法,提升医药科技成果层次;建立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构筑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医学学术技术骨干国际研修平台、医学科技攻关省部协作平台、卫生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二、勇于突破,卫生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我省逐步形成了以平台为基地,人才为根本,科研为支撑,技术转化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科技创新特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省情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省卫生厅择优推荐64项卫生科技成果角逐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30项成果荣获奖励,其中3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汴利等人完成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策略首次发现新布尼亚病毒,建立了发现未知病原的新模式,对研究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省人民医院史大鹏等人完成的《视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开创了视神经功能影像检查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等人完成的《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结合国内现有人体腔道内支架的优缺点,设计出个体化气道内支架并应用于临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三、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承启之年。全省卫生科技工作将以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基地,提高创新水平为重点,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才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构筑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强力支撑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

(河南省卫生厅)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省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河南省在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不清、项目化倾向严重、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这大大制约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河南省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必须加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大力提高运行效率,搭建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关键词:基层农业 公益性农业科技 科技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农民以及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如何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一直是"三农"研究者和农业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目前,河南上下正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生产优秀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农产品的丰产丰收,必须进一步加大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目前,从河南省农村的现状看,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农民科技素养不高,大多数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和社会生态效应。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突出问题是:面向一线最基层的推广网络不够完善、投入少、无政策扶持;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因而,理清当前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可行性对策,是保证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河南省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存在多部分共同管理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钱与管人分离、管事与管人分离,一些乡镇农技人员对县级农业部门的任务安排置之不理,存在"任务不要、开会不到、情况不报"的情况,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农业技术"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

(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职能定位不清。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定位不明确,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没有完全分开。有些农技人员在按合同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同时,还开展以创收为目的生产资料经营活动,难以解决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之间的矛盾,重经营创收、轻农技推广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项目化倾向严重。农技推广服务大多以项目的形式,采取自上而下、资金加行政的方式推进,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农技推广。而政府采购确定的项目,技术单一且难以全面顾及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及农产品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农业科技产业化要求其推广方式也要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顺应农民自主决策的要求。现阶段,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在贫穷落后地区仍占主导地位。选择什么项目推广,在什么范围推广,推广规模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农户往往处于被动应用的地位,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自主的选择决策权受到限制。这虽然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但由于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往往给农户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效果。

(四)资金保障不足。近几年,河南省财政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但经费平均到每个乡镇则非常有限。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推广条件差,对农村推广工作队伍稳定和后继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有的地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农技推广项目。

(五)部分科技推广者素质不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顺序的移接,而是要经过一个坚定筛选等程序和机能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多种技能、技巧、知识综合应用和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相互衔接的过程。在这些应用转化过程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及技术成果内在潜能的发挥。由于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致使以文化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层次低,结构也不合理。许多地方的技术结构是:传统技术多,先进技术少;单一技术多,配套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种植技术多,其他生产技术少。这种低水平倾斜式的技术结构,从多方面限制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上问题导致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运作效率低、服务效果差、农民认可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亟需研究制订相关对策。

二、河南省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对策

为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构建满足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及激励机制。整合基层政府涉农管理部门,促进乡镇涉农机构、资源、人员、服务协调运转。目前,大部分乡镇的农技、农机、水产、畜牧、科技、水利等农业职能部门仍相互独立,各自受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导致政出多门、资源分散,降低了经费的使用效率。为提高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必须对基层政府涉农部门进行整合,推动乡镇社会机构、资源、经费、人才、服务协调运转,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业管理体制,有效履行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职能。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根据农业部2009年下发的《关于加快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借鉴浙江、陕西等省的经验,建议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设定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县级农业技术指导员、乡镇责任农技员等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建立农民、乡镇政府和主管单位共同考核、以需求为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科学确定各方考核权重,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和聘任的主要依据,激发农技推广活力。

(二)明确公益职能,加大公益投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改革试点经验表明,必须明确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公益职能必须由财政全额支持。明确这一认识是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问题的前提。当前,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全面开展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硬件建设,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同时,省市审计机关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检查审计,保证此款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另外,要加大公益性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素质。

(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能否被推广应用,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相关。要从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出发,建立持续合作机制,整合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科技资源,实现从目前单一的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能力转变。一是继续采用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以及"科技入户"、"科技下乡"等多种推广形式,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探索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三是整合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教育培训力量,在全省建设一批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混合多样化战略研究

摘要: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是2012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该业务已开展一年时间,成效显著,公司2014年准备走混合多样化道路,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两种新业务——产前筛查与婴幼通业务,本文以一个实际市场参与者的视角通过对公司的优势、劣势分析和对公司的市场运营环境分析,试图对公司的混合多样化策略做出科学评判,以期为公司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做一借鉴。

关键词:混合多样化;研究

一、公司概况

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面简称公司)成立于2012年,地处中原腹地——河南省郑州市,公司现有员工20余人,注册资金1001万元,实际投入资本5000万元。

公司主要销售国际尖端检验检测设备及相关试剂,的产品包括由国家卫生部引进的享誉世界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及产前筛查的wallac delfia系列产品;串联质谱检验检测设备及相关配套试剂。

公司为全球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导者美国perkinelmer在河南省设备及配套试剂的唯一商,负责产品在河南省内市场的销售与推广工作,目前主营业务为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所需设备的销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市场拓展及维护工作,公司为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指定的唯一合作单位,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位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是河南省卫生厅指定的河南省唯一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构,负责河南省两病筛查(甲低、PKU)及串联质谱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

二、公司运营模式

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模式为将设备投放在省筛查中心,试剂有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独家供应,以筛查中心为平台,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团队成员深入一线,深入市场,接触目标客户,采取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着力提升多病筛查率,多病筛查率与爱尔康公司的效益是成正相关关系。

三、公司运营环境

新生儿疾病筛查包括两病筛查和多种遗传病筛查,两病筛查国家卫生部已经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各省厅、各市卫生局对此项工作都高度重视,筛查率在稳步上升,而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是在两种疾病筛查的基础上开展的一个新的检测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筛查率与两病筛查不相上下,而中国多病筛查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也没有像两病筛查一样纳入全省统一管理,各种检测机构五花八门,检测费用及利润分配也有较大差距,公司作为筛查中心的合作单位,需要双方利润分成,因而在保证公司盈利的前提下,公司给于目标客户的费用与竞争对手肯定有一定差距,但另一方面公司与筛查中心合作也增加了公司的市场优势,筛查中心更专业、更有权威性,更有社会知名度,同时也更能取得省厅的支持。这是公司最大的优势,另外爱尔康公司是省内的公司,市场人员也是河南本地人,更有这个区位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来弥补公司的不足,从而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公司成立时间短,与政府的关系也正在维护中,公司高层根据公司实际,2013年走专营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的道路所采取的市场推广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公司混合多样化战略

目前多病筛查已运营一年时间,效果显著,在全省已开展多病筛查的医院中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在此基础上,公司2014年要开展两种新业务——产前筛查与婴幼通业务,走混合多样化道路。

五、混合多样化策略的分析

产前筛查是一个有发展前途,国外已经普及,国内尚未大量开展的业务,是一个朝阳业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里主要论述婴幼通业务。

婴幼通业务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兴业务,它是向终端客户提供一些生活小常识,疾病健康防护,温馨提示的短信提醒业务,该业务公司投入了一定的研发成本。

婴幼通业务若能成功推行是一个极具盈利水平的业务,婴幼通业务与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多病筛查业务所需面对的目标客户是一致的,在推广多病筛查的基础上一并推广婴幼通业务,可以减少很多市场推广费用,扩大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开展婴幼通业务能够使公司获得如下优势:

1、增加公司的盈利水平,婴幼通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所面对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一致的,便于推广,能够增加公司盈利能力。

2、扩大公司知名度,婴幼通业务以公司名义推广,能够提高公司的知晓率,目前的主营业务以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为依托,以筛查中心的品牌实现盈利具有不确定性,公司与筛查中心的依存度太高,主营业务的开展要很大程度上受到筛查中心的掣肘,如果以公司名义开展新业务,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公司的盈利水平会有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公司的社会知晓率,为公司以后得的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但婴幼通业务更能使公司得到如下劣势:

1、婴幼通业务是以商业公司的名义推广,自我否定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半政府行为,影响公司的主营业务推广,而主营业务才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主营业务的推广是以筛查中心为平台推广的,由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助推广的,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给予目标客户的费用与竞争对手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客户依然愿意与公司合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推广时不是以公司名义推广而是以筛查中心名义推广的,是有政府优势的。

2、婴幼通业务是一个夕阳产业,在如今信息化日益发达,电脑、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婴幼通业务给终端客户所传递的内容在网上都能够查询,终端客户有抵触情绪,目标客户也不会全力推广。

六、结论

以公司名义开展婴幼通业务的弊大于利,甚至会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要想开展婴幼通业务,需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之一。

1、以筛查中心的名义向下推广,这样政府优势还可以发挥,同时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也不会造成冲击。

2、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开展,时机成熟为河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网络医院大大都与公司合作开展了多病筛查,同时已开展的医院多病筛查率在逐步提高,以目前公司的运营态势时机尚未成熟。

婴幼通业务是一个夕阳产业,它的存在不符合市场规律,迟早要淘汰,以公司目前实际若要执意开展必须与多病筛查采取同样的运营模式,即以筛查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优势。

总之,河南爱尔康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所要采取的混合多样化战略,新增两个新业务产前筛查与婴幼通项目,婴幼通项目的开展时机尚未成熟,以公司目前实力,公司的新业务要走中心多样化战略,即与公司的多病筛查业务息息相关的业务,新业务要能充分发挥公司的政府优势,新业务与主营业务要相互促进、相互依托而不是相互排斥。

公司目前的工作重心要以多病筛查与产前筛查为根本点,多病筛查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产前筛查是公司新增业务,多病筛查与产前筛查是当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终端客户的需要,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公司的政府优势,集中全部精力将多病筛查、产前筛查做大做强,市场占有率要大幅度提升。

通过公司不懈努力,多病筛查及产前筛查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公司才能也必须全力以赴以公司名义开展新业务,逐渐摆脱对筛查中心的依懒,走独立自主的公司发展道路。(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河南高校在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在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不完善、企业的态度不积极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发展不健全等,进而提出了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找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一、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河南高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年,全省高校共承担科技课题8210项,获得科研经费约12.63亿元,共鉴定科研成果966项,出版科技专著125部,发表学术论文28274篇,申请专利1162项,获得专利授权513项。全省高校共获科技成果奖165项,其中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务院各部委科技进步奖22项。

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明显增强。2011年度全省高校承担并经验收的部级项目44项,其中973计划项目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12年仅社科研究项目中标国家项目就有127项,其中高校获得116项,占91.3%。比去年的72项增加44项,增长率为61.1%;获资助经费1760万元,比去年增加670万元,增幅达61.4%。立项数和资助总额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数超过100项的有11个省份,教育部在京直属高校、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四川。河南由去年的第10名跃至今年第9名。

二、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对科研奖励的政策也是更多的注重科研的级别和数量。比如把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专著出版的数量和字数、优秀科技成果的获奖级别等作为奖励的标准,很少把论文、专著以及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情况作为奖励的标准,这就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更加关注基础性研究,更加关注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思想上就不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撰写学术专著时也只关注专著的字数和出书的数量等,基本不考虑自己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在科研选题时也更加注重能否中标而不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2.中介的发展有待完善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但目前大多高校本身并不具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中介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桥梁的作用,为科技成果做宣传、找需求,使高校科技成果找到可以孕育它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而目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比如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科技从业人员,不能熟知科技成果、及时了解市场、通晓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等等,最终导致了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两者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流通就使得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需求对接不畅,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3.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的受益方,然而现实中,很多的时候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采纳是缺乏积极性的。河南的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采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河南企业在吸收科技成果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生产要素外延的扩展,不很重视内涵的突破。另一方面,河南企业内在运行机制和体制的问题使得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性使得企业对科技成果不是回避就是想低价或免费获得,这就使得很多的科技成果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转化。

4.风险投资匮乏

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就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因而对科技成果的投资也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风险投资,这就需要有配套的风险投资体系。例如发达国家有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这些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河南更是缺乏。这种情况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河南来讲,《2011年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年河南高校获得专利申请1162项,专利授权513项,但专利出售数仅有20项,出售数与专利授权数的差距除了专利本身的实用性以外,更多的应该还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

三、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

政策支持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从河南省高校人事考核政策上来看却体现不出这一点,这就使得高校科技人员并不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努力搞科研。这种认识的偏差急需要我们完善高校人事考核政策,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高校在职称评定以及晋升考核时应当把科技成果的转化考虑在内,作为一个评定指标,给予适当加分,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也曾有学者建议科技成果转化给经济带来重大效益者可以破格晋升。

2.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的AUTM(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该机构的会员大多是高校和教学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人员,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举办培训、搭建信息平台、举办年会等,事实表明该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的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和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河南也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发展中介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和科技成果数据库,为科技成果的传递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进供求的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能够更好的为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

3.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在美国,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而我国风险投资则仅为23%,河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潜在的资金来源。

4.加强产学研政的协作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这样的联合协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河南也要鼓励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研究与开发,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使校企合作在政府政策允许之内,也使校企合作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是在政府政策的的大力支持下组建的,已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

5.制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法律法规

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法案规定高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高校,但是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要不遗余力的使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大学要与科技成果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在这种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LicenseOffice,简称T L O),成员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鉴于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转化难的现状,也应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校有相当可观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收益,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动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

四、结论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当为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以经济评价为主体的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再次企业在完善自身各项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同时中介机构应当能够在校企脱节的时候为科技成果转化担当好桥梁的作用。最终构建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河南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河南科技论文: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培育中原经济区优秀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战略构想》(122400410028)

【文章摘要】

科技人才是河南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本文从分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培育中原经济区优秀竞争力的意义出发,重点阐述当前河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发机制;评价机制

1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培育中原经济区优秀竞争力的意义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目标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从现实需求来看,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就必须培育中原经济区的优秀竞争力,而培育中原经济区的优秀竞争力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科技人才是加强区域发展的优秀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资本。科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第一位资源。在培育中原经济区优秀竞争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优秀,科技人才是关键,而其他生产性资源都要受到科技人才的支配,这一特征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就必须深刻理解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重新审视、科学谋划中原经济区的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强区战略。

2 河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明显不足

科技人才是我省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R&D人员为118041人年,较2010年增长16.3%,居全国第七位,中部首位。2011年,R&D研究人员为53334人年,较2010年增长9.3%,居全国第八位,较2010年上升一位,居中部第二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据调查,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大都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急需的产业部门的学术和工程技术带头人缺乏,在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领域中多数为空白。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尽管在“九五”计划确立的几大产业和主导产品领域都有分布,但明显偏少。

2.2 科技人才资源在区域、城乡、产业间的分布不太合理

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的现有状态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区分布上,河南省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南阳、焦作等中心城市,信阳、商丘、三门峡、鹤壁等边远地区较少。从我省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来看,有利于大城市经济发展,从而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我省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产业分布上,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最多,而当前急需的应用专业如工程技术、新产品开发、数控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才过剩与人才紧缺现象并存,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失调现象日益突出。

2.3 科技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不足

当前河南多数企业面临高科技人才流失和人才难求两大问题,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河南科技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不足。河南科技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缺少纽带和畅通的渠道。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优势明显,导致科技成果和专利很多,但在解决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和工艺方面处于弱势,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产品、发展成产业。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较少。三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门类不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对政府依赖性大,不能满足本省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2.4 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东部地区利用国家的倾斜政策,获得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它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全国人才流动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态势。作为经济尚不发达的河南省自然也不例外,每年人才的流出量远远大于流入量,其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在流失的人8万才中,高级人才、优秀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及掌握高、新、尖技术及实用型技术的人才占了很大比例。同时,河南省也较难引进外省市的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成为影响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因素。河南省现有210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中65%的专家已退休,加紧培养年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3 河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开发机制

首先,要建设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市场及信息库,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合理流动,为开发、利用和管理科技人才资源提供保障;其次,要创新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扩大服务功能,制定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再次,政府应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得天独厚的功能,要在科研、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关键岗位引进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幅度提高中原经济区科技人才的水平。

3.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要制订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尊重人才氛围,尽力留住人才。一是提高人才经济待遇,认真落实人才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同时,逐步解决现有人才待遇,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人文环境。二是在提高工资水平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将医疗、养老、住房、户籍、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项目作为拴心留人的一张“安全网”。

3.3 提供科技人才持续成长的空间

人力资源的使用开发具有持续性,通过学习和工作,科技人力资源能够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这就要求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注重终身教育,特别是加强后期培训与开发,本着“学习—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循环模式,做到使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技能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是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源泉,提高科技人才优秀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3.4 创新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

对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首先,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合理构建科技人员评价标准。在对科技人员进行评价时,不仅测算科技人员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还要关注科技人员长远的、潜在的价值实力,避免科技创新价值的短期行为;其次,对科技成果的评价,要以获得发明专利作为评价的标准,引导科技人员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去获得科研成果,真正让有实力者得实惠,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活力机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发展。再次,“在设计评价模式时,要注重研究人员对创新实际贡献的评价,改变目前按照课题组排序进行奖励的做法,以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关系的构建和研究团队的形成。最后,在运用评价结果时,要依据考核结果对科技人才进行动态管理,切实保证科技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5 构建人才发展大环境,吸引外部人才

引进人才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吸引外部人才的制度,创造一个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软、硬环境,这对为人才资源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活力、提高效能有着直接作用。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的人口大区,但科技人才比重却远远拉后,主要因为该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对高科技人才的吸纳能力,缺乏凝聚人才的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硬环境的建设,缺乏科技人才价值实现的宽松软环境,如交通环境、生态环境等,因此,中原经济区必须加强对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人才凝聚点”的建设,形成对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

中原经济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已成为共识,要想应对中原经济区两院院士和高层次人才紧缺的态势,在科技人才竞争中获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注重引进和留住中原经济区内外及国外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措施包括以政府或民间基金吸引中原经济区内外各名校的学生和学者;重金聘用甚至高价收买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高于他现处的水平。第二,设立各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或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立人才培养项目和计划,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原经济区科学基金,这应是促进中原经济区科技人才有效开发的道路,是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

河南科技论文:河南高校科技创新的效果与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科技创新效果是衡量科技水平的一个标志。研究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高校科技创新实践中的问题,针对如何完善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了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地方高校 成果转化 学科建设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十五”期间,河南省高校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654篇,被SCI、EL、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139篇。出版科技专著973部,鉴定科研成果2387项,申请专利717项,已经获得专利授权238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508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3项,高校获奖总数约占全省的1/3强。近五年,全省高校共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600项,项目经费达3.3亿元。转让科技成果265项,合同金额8238万元,实现转让收入4454万元。

从上述数据看,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2009年,河南省共有高等院校83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高职高专院校52所。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实践中的问题

2.1 科技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对较弱

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实力相对较弱,拔尖人才较少。虽然河南省采取了积极的柔性引进政策,吸引两院院士、引进省级特聘教授(2002-2005年的三年间,河南省高校引进和培养的两院院士由17人增加到51人,分布在全省14所高校,引进的省级特聘教授由1人增加到26人),但是,院士和博士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各个高校的需求。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2.2 科技剑新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河南大多高校对科研创新的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论文、项目,获奖、著作等高校科研的主要成果,无非是先给出额定科研指数,然后计算个人总的科研完成指数,再给出相应奖励措施,其弊端一目了然。在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上,往往文科和理工科、科研周期较长的数理科学和其他理工科没有区分,项目的意义和价值也缺乏合理的分级与甄别,这种“一刀切”的科研管理政策极易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积极性的下降。

2.3 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河南高校都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而且,资金是高校科技创新的血液,不论是前期的研究,中期的试验,还是后期的成果转化,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源源不断地供给,才能保证高校科技创新的持续,顺利开展。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太低

整个“十五”期间,河南高校与企业共签署技术转让合同265个,技术转让金额总计约8236万元,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仍很低。除了原来一些工科基础较好的院校与企业有横向的合作外,大多高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较少。同时,河南高校的纵向科研合作大多停留在高校之间学术会议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的科研合作,在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上往往无法形成“拳头”的力量,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众多地方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2.5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通过对教育发展环境,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全面的把握后,才能进行合理的定位。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单科性学校想办成多科性高校,多科性学院想办成综合性大学,以求得所谓的“综合化”,“一流化”,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3.1 加大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

科技创新既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又可以为学校持续发展积蓄能量。但科研和实验早期的投入存在风险,所以政府应主动承担起责任。一要从认识上把科技创新提到应有高度,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额度,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急需的设备,仪器和实验室应抓紧建设,为科技创新创造优良环境:二要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上下工夫:最后,作为高校一方面要为每年科技创新经费做好预算,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经费,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府扶持之外更多的经费支持。

3.2 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坚持如下原则:

(1)科学化原则。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易操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在科技成果量化积分的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防止“唯SCI、EI检索化”。对于那些科研上有重大突破,或为国计民生带来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利益分配政策上予以倾斜。

(2)公平化原则。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必须坚持公平和公正。科研奖励涉及多数人的利益,但“平均主义”绝不是公平。科研激励政策要在广泛征求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严格考核考评,保证公平,公正和透明。

(3)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产出科研成果的第一要素。科研政策中应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长远发展的扶持,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原有人才队伍的稳定。

3.3 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物质成果。这种转化不但有利于增强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为后续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当前,缺乏科技成果培育机制已成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

(1)高校系统要强化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功能。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转化前期的培育阶段,高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可供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大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研究了解市场,加快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企业应主动把握和高校合作的切入点,利用自身在市场推广,物流网络、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好高校科研的平台,争取形成双赢的局面。

(2)高校应尽快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就像科技成果的营销部门,其经营方式是成果“转化”,目标是要取得最佳的转化效益和为成果方获取最高的回报。河南多数高校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所以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推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3.4 科技创新要和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没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做基础,科技创新就是空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离开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也成为高校学科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失去创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面临重大问题。高校在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确定本校的科技创新目标同时,不能忘记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把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