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6 03:4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课堂观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研究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在新课改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不断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应用研究。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是极为复杂的过程,而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中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却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是师生之间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其属于一种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影响教师的“教”。教学后的反思是属于教师能力和意识的一种理性智慧表现。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设计、活动以及观念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判断、认识与评价,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育观念。
一、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有效的课堂观察: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爱好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时就能够将其灵活的融合到教学设计上;其次是落实观察内容。我们一般把课堂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分析。教师的课堂引导除教学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外,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课后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分析中,需要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线,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点为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情景再现或者视频回放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观测者的观察记录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
二、以教学反思为契机,优化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反思,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教学疑问、探讨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进行课后反思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分析在教学的设计、管理以及实践等环节上的出现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的磨练,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探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重复、缺乏启发性。
例如:“走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文中产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当成了“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性问题。[2]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且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单平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不能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三)教师应该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尤其是对开放性的讨论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的尝试,无所顾虑的“迁移”和“延伸”等等,似乎成了新课改的“特点”。
新课改主导的是将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课堂上,教师就巧妙的设计安排两个讨论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不同的辩论与叙述,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触龙和赵太后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一组为触龙这个角色,另一组为赵太后这个角色,辩论内容为互相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色来说明触龙要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而展开自己的思想,进行不同的思维见解。通过这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思路等有很清晰的认识,以此将学生对课外的理解达到一个高度,并达到促进课堂生命力的效果。
总之,在践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课堂观察以及课后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新课标中,其要求在教学中推广应用课堂观察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问题,同时让教学反思有理有据。理性的课后反思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还有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听评课本应是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但在实施中,出现了看似积极踊跃、实际上有些“不得已”的表面合作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听评课者的“身不由己”。每到学期中要检查听课记录的时候,教师们会异常热情地申请听课,但其实大部分人的听评课动机不是出于专业合作的需要,而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要求;二是上课者的“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开课并非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有效学习的主动愿望,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管理层安排的任务,比如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等;三是评课方式的“情非得已”。评课时,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教师,评课者多抱有挑剔与评论的心态,往往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权威发出权势话语,独霸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而本应是评课主体的教师却沦为被评价的客体,深受权势话语的贬低与压制,致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话语权缺失和主体意识日渐失落。参加听评课的教师大多保持沉默,除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蜻蜓点水地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为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成立校学术委员会以行使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是学术权力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学校归还学术事务的权力,主任委员是校教科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教师),副主任委员是普通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学委会成员是我校所有高级教师,轮流为学术群体承担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官位”。去行政化的校学委会不受其他规制或者权威的干涉与控制,其精髓是规范行政权力。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使得校学委会成员与授课教师由对立、孤立的关系转变为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目标直接指向促进教师和听评课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需要学科组课前研究观察点和课后讨论分析,是一种团队合作,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合作体研究不是形式化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真正“合作”意义上的专业化听、评课。
一、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从“感性描述”走向“理性实践”
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从“听课个体”走向“观察合作体”。听评课活动的动力源自每个参与主体的主动与自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专业追求和向往,它不受外在力量,如学校领导、教研部门的支配和干预,目的直接指向专业发展而非教学任务。课堂观察时,校学委会成员、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在“自愿互利、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观察合作体”,“合作体”成员的交流与协作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较全面的收集、分析课堂信息。听课前,“合作体”通过课堂会议,进行校学委会成员和授课教师的课前互动,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等内容,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校学委会成员之间根据听课需求、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开展“合作体”成员分工,实现合作听课;听课中,校学委会成员根据分工任务,利用听课工具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记录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课后会议,“合作体”成员从多个方面讨论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教学的不足和优点,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合作体的分工、交流,有计划地开展课堂观察,减轻了个体教师的听课负担,丰富了整体的观察信息,有助于提高课堂观察效率。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内容从描述“课堂表象”到分析“关系缘由”。课堂是一个丰富的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课堂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多样的教学事件,如激发动机、教学指导、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教学事件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课堂观察时,要描述教学事件的发生情形,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原因。“合作体”成员依据分工任务,预设观察问题,带着“问题”开展课堂观察,与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事件进行比较,就容易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准确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关系缘由”。崔允漷教授在研究课堂观察时,将观察内容设计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并依据观察需要对四个维度进行了细化,如学生学习维度细化为“准备、倾听、互动(或合作)、自主、达成”等,教师教学分为“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等,课程性质分为“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评价”等,课堂文化分为“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等。维度细化和指标分析可以帮助校学委会成员预设观察问题。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结果从“监督评级”到“共同发展”。“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课堂观察可以打破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的隔阂。当教师能认识到课堂观察是自己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合作研究的一部分时,授课教师就愿意陈述自己的教学感受,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大家共享自己的教学成果。以“专业”的方式开展课堂观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汇报,提高课堂观察能力。“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课堂观察消除了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的对立矛盾,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的方式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氛围中,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开展专业对话,促进每一位成员的发展。
二、去行政化的合作课堂观察实施策略
(一)课前的合作准备课前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课堂观察计划,掌握学生基本状况,了解教师教学意图,确定人员分工。由授课教师说课,然后校学委会成员根据说课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并且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观察点,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观察主题不是由校学委会成员一时兴起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顾及校学委会成员的专业观察能力。确定主题解决的是研究的“角度”问题。确定内容则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如“课程性质一目标一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切性”、“教师教学一对话一对话的有效性”、“课程性质一实施一情境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和定性结合法。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主体、主题和内容而确定。观察工具分为优秀工具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和工艺学法(包括录音法、录像法等);优秀工具即所谓的“自身感官”。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人”才是课堂观察中最为优秀的工具。确定分工。其一是分时段,每位(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观察某时段的课堂;其二是“盯人法”,每个(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对某几位学生进行自始至终的观察;其三是分时、盯人相结合,比较复杂的课堂观察既有分时段的观察任务,又有具体的“盯人”任务。
(二)课中观察的合作实施课中观察是整个听评课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直接决定了观察合作体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每一个校学委会成员立足于自己的观察点,认真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做好课堂记录,并进行思考。“细节”是观察的生命,课堂观察中的细节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敏锐地捕捉细节。课堂上充满细节,但不是每—个细节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这就需要观察者有一双慧眼。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稍纵即逝的细节。二是客观地重现细节。观察者要将捕捉到的细节进行“定格”并在课后客观地“回放”,细节回放的过程也是细节的“放大”过程。三是深入地反思细节。课堂观察是与“反思”紧密联系的,课堂观察“反思”的优秀是对细节的反思。
(三)课后的合作总结课后会议是分析问题、说明原因、交换意见、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是课堂观察合作体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时刻。首先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每位校学委会成员报告各自的观察结果,交由课堂观察合作体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一些有针对性的结论与改进建议。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上课教师能够直接听到同行们的真实感受,得到更加直接、具体的帮助。同时,对评课教师来说,这既是一次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又是一次专业学习的良机。
能力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某种活动的本领。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能力的表现,实施和能动地的发挥,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认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保证。
一、观察能力培养的本质属性
观察能力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属性的本质。
(一)目的性和取向性
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交待,再进行具体操作的。比如,进行氢气的验纯实验时,应先明确:氢气不纯净,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那么,点燃氢气之前怎样检验纯度呢?然后交待:用试管以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来进行实验,之后再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通过对该实验的仪器、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掌握氢气的检验方法。如不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可能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到实验中两种不同的声响,而没注意观察具体的操作方法,形成无目的、无取向的观察。
从观察的意义和观察能力的价值来看,观察能力施展的目的是捕捉进行思维的信息,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概念,认识规律,掌握技能。如氢气的验纯实验本身,就明确和深化了“纯净氢气在点燃时可安静燃烧;不纯净时,因混有氧气在遇明火时可发生爆炸。”认识到进行有关可燃性气体实验时,必须建立的安全意识。这样就强化了实验操作过程乃至各个细节要求,避免忽略“刚刚检验过纯度的试管,如果立刻用它去收集氢气,要用姆指堵一会儿试管口”;“验纯时,酒精灯要远离氢气制取的仪器装置”等。
(二)整体性和系统性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得到对感知对象的整体反映。比如燃烧时的发光、放热,有时还伴有一定颜色的火焰,生成物的特定气味,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有相应的响声等,这些形成某物质燃烧时的特征。这样,由多种感官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构成的整体知觉,体现了观察的能力。
在观察时能否形成整体映象,直接影响全面地认识并掌握事物的整体。在学习中就决定能否真正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只知看那美丽的、光亮的火星四射,顾不得感知过程中在放热,也没看到容器底有少量的水或细砂,更不理会生成物的色、态。那么,虽经一番观察,却不能形成完整的燃烧概念,对四氧化三铁的色态也不能描述。若此时亲自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时,就常出现被烫伤事故或仪器炸裂等事故。而这种概念掌握不好和操作技能不高形成的原因,就是不能系统地进行整体性观察。
(三)持续性和精确性
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品质的表现,我们的观察对象是客观的,无论占有的空间多大、存在的时间多长,要完整地进行观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进行中和滴定操作时,常出现滴加过量,导致实验需要重作,是因为未能认真持续地观察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由此可见,培养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品质影响观察能力的持续性,而在培养观察能力持续性的过程中,也锻炼和增强了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为观察对象的有些事物所处时间、空间范围都很小,稍纵即逝,容易疏忽。这就要求观察能力应具有精确性。能对细微的事物和缓慢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观察。如:在高中学习氯气和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都接触了分液漏斗。然而在进行“用四氯化碳从溴水中萃取溴”的实验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分液漏斗进行操作。
(四)价值性和理解性
观察能力并不是感官自发感受的本能,而是一种有取向、有意识、有计划运用感官进行自觉感知的本领,是高级的知觉行为,是以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为目的的。因此,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偏离观察意图的单纯兴趣和偏好的心理驱使。比如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为看到艳丽的蓝紫色光而愉悦,以至忽视具有该颜色的火焰的存在,也忘却了与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比较。这样的观察结果,实际失去了观察该实验现象的价值。更无法对该实验与其他相关的物质燃烧实验相联系,运用思维能力得出“火焰是气体燃烧的特有现象”的结论。这同时说明了“观察是理解的基础,是思维的先行”,也说明观察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在培养观察能力时,应注意在目的和计划限定下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到相应的理性认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事物进行观察,得到的映象是真实的客观实在,不能用主观的臆想和修正来亵渎观察的结果,至使观察行为完全失去了意义。在观察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描述现象,记录数据。在实验中出现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正常的。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讲求方法,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例说明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学生自觉地投入观察训练的前提。学生明确了行为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在银镜反应的实验中,要指出“不注意观察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就生不成美丽的银镜”。而当学生的银镜反应实验失败时,也可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强调观察能力的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时,一般选用湿的红布条,但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花瓣更易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又如: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几何形状,若能将该晶体的形状用投影仪映在屏幕上,经放大几百倍之后,学生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准确示范
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或者是对待实验漫不经心,自己都不多看一眼。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双基”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包括观察能力的能力培养任务。
(三)具体指导,确定模式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其中除了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譬如:在对某实验进行观察时,就有如下各模块间的程序体系。
在实验之前了解的实验意图,可决定观察的意图、重点、并确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按实验的意图,可分为:概念和原理建立的实验;性质实验;制法实验;鉴定、鉴别实验;分离、纯化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和实验设计等,对上述各类实验进行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制法实验中,主要观察制备和收集的仪器选择和装置中仪器连接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对性质实验,侧重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性状,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
有了观察行为的一般模式,就有利于进行计划性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能力。然而上述的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观察计划的制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准确、有效地进行观察,应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其中包括:目标、取向;程序、要求;方式、方法;反馈、处理。
(四)设问质疑,引导思维
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说明观察是一种以有明确意识的思维作为指导的活动,在一定的思维启示和要求下进行的。建立这一活动过程,不应靠平铺直叙的讲述,而应根据思维内容的层次设问质疑,引发观察前的思考和观察的取向及重点。如在学习“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时,提出“制硫化氢气体的反应物应含什么元素?”当明确了“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之后,再分别观察反应物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时,感知效果就更深刻。还可提出“对物质的实验室制法重点要求掌握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行为的取向是“物质—反应—装置”,再进行观察就能做到:准确、有序、完整、细腻,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是要将观察得到的信息,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在观察时,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现象所吸引,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被动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如:对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总要提出一系列问题:“氧化铜是什么颜色的固体?”“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物质是什么?”“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至室温?”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和引导,从而达到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技术原理的目的。通过感性知识得到理性的认识。
(五)拓宽范围,充实提高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通过化学实验之外,还要努力开拓观察的时空范围,借助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努力创设观察机会,接触多种观察现象和情境。其中包括结合教材内容和工、农、科技发展的音像资料的选用;制作和应用多种教具、模型、图片、投影片;组织和开展化学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观察领域,扩展学生培养观察能力的场合和机会。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目标中,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前哨,是实验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观察能力培养的本质函义和具体内容,不断掌握并探索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口语活动在英语课堂中表现为口语训练活动,包括从机械练习到交际练习的系列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活动的有效性强调活动要“足够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英语课堂口语活动以有效性为出发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英语口语活动的有效性应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英国学者Wilkins(1976)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交际能力。All-wright(1991)认为要学好语言,应把学生放在需要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环境中。[1]方仪力(2008)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教师在口语课堂上所起作用和如何将二语习得理论运用到口语课堂活动设计中。[2]张冠秀(2009)阐明了中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思路,提出口语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原则。[3]马静,王宏伟等(2014)强调口语技能的发展应该成为技能训练的突破口。[4]国内研究主要侧重口语活动的设计,对活动有效性方面缺少探索。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活动最具有代表性,值得探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在大庆市三所不同层次中学的英语课堂观察实例,针对中学英语课堂无效口语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口语活动有效性的教学对策。
一、课堂观察定义及其特征
课堂观察是观察者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感官和辅助设备,在教室等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中,对处于英语教学状态下的人、物、或事进行系统的考察,从而获得经验认识,并在课后加以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5]课堂观察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观察者应持客观的态度。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通常凭借自身感官或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观察课堂事件的发生,从而客观地收集课堂数据,可能因主观因素影响观察的方法和内容的选择。第二,观察者应明确所选观察对象。课堂教学具复杂性,充斥了多种不确定因素,为避免缺乏针对性和效率低下的课堂观察,进入教室前教师要明确听课的目标和重点。第三,观察者在观察中需积极思考。课堂观察包括准备、观察、分析、判断、思考等一系列过程,观察中的思考应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记录、课后讨论分析等步骤。
二、无效英语口语活动特点分析
通过针对英语课堂口语教学活动的观察发现:部分中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理念陈旧,方法手段单一,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语言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课堂口语活动。口语活动存在偏重形式、教师中心、目标不明、层次不清等问题。1.偏重形式,忽视内容。多样的英语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关注形式的多样性,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多设置目标不明确的无效活动,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目标与活动的相关性,偏离了教学的总目标。如,在导入环节,教师设置了以“TalentShow”命名的学生配音5分钟的活动。学生做得很好,但是活动设置目的不明确,仅有几名学生得到了展示,且准备痕迹明显,无法体现学生英语认知规律。尤其是教师总结时问Right?Right?学生没反应,估计是没听懂。在操练环节,教师设置了分组讨论并画出图画的活动。讨论中,学生很活跃,但都把重点放在了画画上,为了新颖,学生绞尽脑汁,画的房子都很特别。两个活动都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仅注重了形式,没有关注内容,严重偏离了课堂目标,把全体学生进行的口语活动变成了个人展示或绘画活动。2.教师中心,忽视学生。英语口语课堂活动设计中多以教师为中心,延续传统师生角色定位。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英语课本单词量大、文章难、教学任务重,担心如果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会浪费时间,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中自己代行全部任务,很少为学生创造口语练习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处境,成了笔记机器,迅速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例如,阅读和听力教学均应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安排口语练习活动进行热身或巩固。但实际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听说课上也还停留在重点讲解语言点方面,使听说课都变成了读写课或者习题课,课堂活动以笔头练习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很少设置口语活动,学生缺少口语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费时低效。3.目标不明,层次不清。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活动层次不清晰。部分教师由于英语专业水平不高,任务设置缺乏逻辑性,缺少课堂节奏把握,时间掌控不合理。同时,课堂活动中缺乏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的意识,口语活动组织形式单一,脱离交际实际。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没有直观展示,甚至有时没有呈现、操练,直接是产出,无法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如在热身环节,教师设计了学生唱歌2分钟。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很大方,但是不享受,有点紧张,是把唱歌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学生有素质、有态度,但是没有兴趣。唱歌活动无法体现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没有任务层次的区分。
三、提高口语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观察中发现的无效口语活动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合理安排口语活动,探索合理的口语教学方法,提高口语活动有效性,是英语口语教学中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1.活动目标具体化。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口语活动应设定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应具备清晰、具体、可测量和可操作的特点。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需求、水平和困难,以设定具体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设计口语活动,促使学生完成有效口语输出,借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持续的学习兴趣,但是只有在明确活动目标之后才能保证口语活动形式与内容相匹配。任务目标可以直接陈述给学生,也可以体现在活动的要求或规则中。如,教师在复习环节设置的活动为“DescribeandGuess”(一人描述全班猜)。活动内容为一名学生按照Whoisyourfriend?Canyoudescribehisposition?的既定主题口头描述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学生进行猜测。活动以“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完成关于position的介词复习”为目标,目标设置清晰明确且容易操作,既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效果。2.情境创设真实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有效的口语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置活动。可以从情境化入手融入生活元素,给学生创造出英语学习中的相似情境,让学生参与、感受氛围,激发表达欲望,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如,在讲授高中英语课文VisitingBritain后,教师在巩固环节设置了如下口语活动:I’maforeigner.IcometoDaqingforthefirsttime.IlovethecityandIwanttoknowmoreaboutthecity.Wouldyouliketobemyguide?PleasedrawamapofDaqinganddescribeit.教师提供部分单词句型作为辅助。该活动有效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情境,实现了从课本到学生生活经验的延伸,将口语活动生活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3.活动任务层次化。英语课堂口语活动不能过多,每个活动都要分出层次、层层递进,才能提高活动有效性。在遵循活动形式多样的同时,同时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并把握好知识内容的梯度和连贯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前一活动要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做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才能为学生有效的构建知识、能力体系。任务层次科学设置,就能看到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的过程,在任务的层层深入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初中英语Teenagersshouldbeallowedtochoosetheirownclothes一课的产出环节,教师设置的英语口语活动是“运用被动语态描述图片”。首先,教师呈现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图片中人物的主要动作,确定所用动词。其次,把动词变为被动形式。再次,用被动形式描述图片。最后,找出图片的正确顺序,用被动语态的句子形成一段语篇。教师设置了多层次的口语活动,学生经过各个阶段的练习,从较为简单的动词选择,到最后能用被动语态说出一段完整的描述,有效提高了口语能力。
四、结语
提高英语课堂口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英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明确口语活动的教学目标,将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真实情境,将活动任务层次化、逻辑化,使其重点突出,层层深入,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本文通过课堂观察对中学英语口语活动有效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有效的口语活动能显著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英语口语活动有效性研究也会促使教师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作者:王宏伟 马静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课堂研究由来已久,历史上也出现过多种类型,如记录式、回忆式、测量式、描述式、解释式等。然而,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看,在“常规科学”时期占主流地位的、能提取出范式的要素的课堂研究类型似乎不太清楚。本文试图陈述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一、从传统听评课到课堂观察:专业化的需求听评课始于何时?笔者尚未考证。但毫无疑问,听评课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一项重要的专业业务活动。据笔者不完全调查,一般来说,我国学校规定教师一学期的听课节数在10~20节之间。“最牛”的一所学校规定,每个教师一学期必须听38节课,并递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然而,可参照的日本、新加坡的学校在这方面都没有给教师作如此硬性的规定。日本学校一学年有三个学期,小学一般每月教师参加听评课1~2次,4月份、9月份、1月份,由于刚开学或学期结束,学校一般不开展听评课,所以按学年算的话,一学年大概有7~8次。初中只有热心课例研究的学校,教师才会做到一个月参加听评课一次,一般的学校就很难说。高中几乎没有听评课活动。新加坡学校没有明确规定每学期的听评课节数,只有如下两条规定与之有关:(1)教师每年需参加100小时的专业发展活动,主要形式有:阅读与教学相关或其他专业领域的书籍;上培训课、参加研讨会、讲座等;教师之间听课、观课与议课;进行教研活动,如行动研究。(2)学校安排相同科目、相同年级的教师每周有一小时是大家共同的空节,可用来共同议课、备课。如果听课节数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的话,那么,教师是如何开展听评课这项专业活动的?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否具有专业性?这可能是我们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同伴间的听评课,所花时间较多,所获效果有限。究其原因,是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为“三无”:听课,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鉴于听评课活动中存在的上述“去专业”现象,我们是否需要用一种专业的思维来思考教师同伴间的听评课,以改善教师日常的专业活动呢?笔者所参与的团队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LICC范式。[2]我们的假设及基本观点是:课堂教学是一种专业实践,因此,我们需要“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摒弃简单化的理论思维即分解思维,用复杂的实践思维来审视听评课活动;课与人(教师与学生)是二合一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人”的课,因此,我们需要“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摒弃那种所谓的“自我本位即假如我来上……”“就课论课不涉及人”的思维,用理解、体谅、多元、支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课;听评课是教师同伴合作实践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从业余的思维走向专业的思维”,摒弃那种“无需知识基础”、“谁都可以听评课”、“随意点评”的做法,倡导那种理解课堂、重在合作、关注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新的课堂研究范式
“范式”这一术语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此的普遍认同,不仅源于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概念的提出,更是源于“范式”一词对于科学革命结构变更的经典诠释。库恩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促进这种增长,这些研究领域里司空见惯的事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科学发展模式的。这种模式就是: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表征每一阶段的优秀就是“范式”,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必须要经历一种“格式塔”的转换。[3]尽管库恩的本意在于用“范式”一词来解释科学革命的结构,并提出了科学革命结构的间断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范式的转换为标志,“但他赋予了‘范式’一词以元理论判据意义上的内涵,从而使‘范式’一词成为一种广泛适用的划界术语”。[4]那么,到底什么是范式呢?或者说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英国学者玛斯特曼将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使用的至少21种范式的涵义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形而上学范式或者元范式、社会学范式、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5]鉴于这一术语的多义性,库恩于1987年撰写了《再论范式》一文,将“范式”的涵义诠释为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领域所达成的共识。如果从库恩坚持常规科学的中心地位这一立场出发,进行哲学上的推论,就可以得出: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采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法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6]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范式”所指涉的三大优秀要素:共同体是科学范式形成的最基本的实体要素,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无形的,只要拥有共同的信念;问题域是研究信念的寄托和载体,亦是科学范式得以形成的保障;解题方法或思考方法是共同体对话的基础,也是产生可比性的科学成就的前提条件。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分解课堂观察LICC范式。
(一)教师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的专业事务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个人实践,二是合作实践。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课堂观察主要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也不是教师个体随意去“观”别的教师的课,而是指有组织、有准备、有程序的专业活动,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队或小组才是合作体。据笔者研究发现,一个合作体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元素: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7]尽管库恩在描述科学共同体时非常强调“共同的信念”,但笔者以为,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主体的意愿”可能更通俗、更容易接受。不仅如此,笔者还在合作的技术与可持续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样的合作体就不像库恩的共同体“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而是强调任务驱动的、持续合作的研究团队。它可以是正式建制的组织,如备课组、教研组等,也可以是自愿组合的组织。
(二)问题域:课堂教学的解构课堂观察,言下之意,就是观察课堂。然而,课堂是什么?是教师的教吗?为什么我们的听评课习惯都是“听评”教师的行为呢?笔者从实践中演绎出课堂的四个要素(见下图):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命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优秀,另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图中的箭头表明各要素间的关系。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每个要素分解成5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见表1),这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8]按照库恩的说法,范式的科学成就旨在为科学共同体的继续研究“开拓广阔的天地,提供各种各样的问题”。[9]上述68个观察点并不是要求每堂课都需要观察68个点,它只是说明课堂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着丰富的信息。我们通过解构课堂,一是为观察者开展课堂观察提供知识基础或问题基础;二是让观察者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课堂观察需要“合而作之”,正如医生碰到个人解决不了的病情就需要会诊一样。
(三)解题方式:课堂观察的程序在明确了主体层面的“合作体”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域”后,范式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解题方式”了。在库恩看来,运用这一层面上的范式能使常规科学解决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所以,范式可以“提供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工具”。[10]一个范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工具来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作为听评课的新型范式,一项专业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同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研究方法层面有两层意思。其一,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二,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让上课教师陈述内容主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结果检测等,以便观察者确定有针对性的观察点。课中观察主要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以便自己收集更可靠的证据,并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收集那些可以作为关键性证据的课堂实录,或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最后,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指向教学改进的、针对此情此境此教师的建议和对策。
三、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与局限如果从范式的视角去审视传统的听评课,那么它大概可以归为前范式时期,因为范式的要素没有清晰地表现出来。课堂观察LICC范式生长于传统的听评课,日前已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有用的课堂研究范式。那么,它的贡献到底在哪里?它给课堂研究领域带来什么样的进步呢?
(一)课堂研究的范式课堂一直是人们关注或研究的领域,课堂研究已经出现过许多范式,每种范式都在坚持自身的信念,创造或丰富关于课堂的知识。就目前而言,在课堂研究领域比较活跃的范式大概有如下四类。从范式的三要素来看,每种范式在信念、问题域与解题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这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常见的。(见表2)课堂观察LICC范式隶属观察/评论范式,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在课堂研究范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在库恩等人看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范式的贡献在于促进知识的增长。如果我们在社会科学领域讨论范式,那么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应关注参与者——人的发展。依此看来,课堂观察LICC范式,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1.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LICC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4个要素。其中“学生学习”占据中心地位,其他3个要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2.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LICC范式规定了课堂观察的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延续性,克服了传统听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观察点确定、观察与记录工具的开发、数据处理与推论、课例编制等技术,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3.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LICC范式的专业性标志就在于,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的。因此课堂观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为例,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9人教研组,通过4年来的课堂观察,在教研系统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该组获奖论文有39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6篇;18篇,其中优秀期刊14篇;出现了人人有奖、人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开展课堂观察把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
(三)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局限性任何研究范式既是历史的,也是过程的。毫无疑问,课堂观察LICC范式在课堂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它也存在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科学共同体而言,LICC范式主要倡导的是教师同伴间的合作,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因此,共同体的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如此看来,这种知识很可能是个人的、本土的、零散的,而不是公认的、普适的、系统的。就问题域而言,该范式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普遍的、抽象的问题。就解题方法而言,没有现成统一的工具或方法,证据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或使用工具的人,这样的证据也有可能是不够严密的,因此其可靠性也是一个问题。
(四)期待新范式的出现在库恩看来,自然科学研究的变革遵循一定的科学发展模式: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表征每一阶段的优秀就是“范式”,阶段间的更替必须要经历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当某一科学范式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确定其统治地位时,它必然通过一种运行机制来维护这种范式的尊严与权威,这就决定了范式的排他性、保守性以及僵化、专制的特征。同时,自然科学亦会在一定时期内以其为特征,这个科学范式从而确定了该研究领域的常规科学。库恩的范式理论,宏观而清晰地揭示了自然科学革命的结构,但却不完全适用于解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成为常规科学后的霸权专断和独领风骚,“对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来说,相抗衡的范式共存可能是一种自然的和相当成熟的标志。”[11]课堂观察LICC范式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取向、视角、方法、逻辑,无疑只是该研究领域内的一种范式,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新范式出现。其一,课堂至今仍然是一个“黑箱”,充满着未知和神奇,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共存视角出发,需要有不断的“另一种”共同体或信念的出现,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社会科学的危险或许就在于因单个研究范式而造成对新问题反应的迟钝,以及对该研究领域知识的垄断,从而使得某一科学共同体走进‘趋同情结’的误区。”[12]其二,崇尚“由外而内”、理智、技术取向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面对课堂的温情、心灵深处、背后的意义甚至真正的实在,我们真诚地期待着新的范式的出现。
摘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大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英语是人文学科里面的重要课程,大学英语课堂这个人文教育实施平台也就不可或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文章探索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接受公共英语通识课程教育,探讨如何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以及反思。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英语;课堂;观察与反思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起着辅导与引导的作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主导的课堂秩序,教学目标与方法,对教学内容、方法作相应转变,把课堂环境与课程设置更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或选择教材选。
一、从人文教学角度观察课堂
观察教师教学的课堂,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讲解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添加了人文关怀因素,向学生传达的成功的理念,如何关爱自己与周围的人,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都是成功的内容。在讲西方感恩节文化时,介绍了感恩节的由来以及印第安人对当时清教徒们的帮助,分析了人性的多面性,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二、观察中对学生英语课堂感受的部分调查记录
2016年作者对所听课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随面访谈,涉及的问题和建议如下:A:学习英语的意义是什么,您可以谈一下您的感受与认识吗?B:您对当下课堂上老师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所选教材有哪些建议?功利型的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并可以顺利毕业;较实用型的学生则希望拿到四、六级证书,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看问题较远的学生则为将来找好工作有一个坚实地基础,将来参加工上手、学习较快;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将来和外国人打交道,作外贸生意或涉外工作时,便于外国人交流,或便于接触研究外国文化。课堂上老师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所选教材的建议则较广泛了,优先选择实用性强,内容风趣并且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故事或历史知识,或者比较贴进大学生活相关知识,也可适当补充一些对学习文化知识相关典故、以及有些词汇的来源。希望多采用互动方法,或做一些游戏的方法,也可适当引进多媒体,做一些夸张、风趣的动画来讲解知识,让学生通过声、音、像或一些较夸张的动作,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动漫在课堂讲解。切实提高英语在学生学生学习生活的使用能频率。
对于教材,学生提议内容的编排要时效性强些,最好能跟上国内外形势,比如一些伟人的演讲或在网络收集到一些有趣的演讲,或者知名电影桥段再结合教材知识讲解口语表达方法与书面表达的方法的差异,比如中学时学英语,主谓宾都要齐全,一个不能少,觉得外国人讲话太死板了,难道不能像我们的口语一样能简化一些吗?实际上英语也有口语,他们的口语与语法、时态是怎样统一的呢?再一个,现在普遍采用的教材知识点多于零碎,往往只说出所以然,而没有说出之所以然来,造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零乱,最后随着知识的增多,造成混乱,往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知哪个对与错了。当然也有人建议图文结合、教室里面布置一些盆景或喷泉,上面贴上一些单词,不定时地换啦,甚至有的提出让外国有朋友来啦,那就不一一而举,想法都不错,也都很好,不过有些实行起来条件不允许或代价太高。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人文关怀
当前,在学校提到人文关怀,人们往往能做到的知道这几个字,最多仅知道人文关怀的表面意思,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更别说转过成与我们血肉不分的精神了,好像一副骨架,少了灵魂,缺少应有的灵动与灵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人文关怀重要前提是: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真正做到发乎心、忠于行,让人文精神内化成我们的精神,甚至变成一种教与学的信仰,尊重人心,做到天理人欲合一。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另一种价值观,再更加欣赏本民族文化有点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我们文化的弱点。了解多文化的人一般来讲更包容、宽厚、大气因此也对人类社会和普世价值观有更深刻得理解和体会,这样在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就达到了大学英语课程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一)设立人文关怀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更重要。通过大学英语课堂的人文精神关怀我们要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公民。大学真正的目的是培养特定的思维方法;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位;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给予人们先进的理念和冷静的思考。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展示给学生思考以及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来说,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更重要,怎样更好地去感受这个世界与生活更为重要。
(二)改变大学英语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进行课程设置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改变传统观念。学生应激发自己感受语言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后,让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内容。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超额阅学习,可以在课后与老师增加互动。就大学英语来说,设置课程应该选择同大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和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口语交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机会用英语回馈社会,如课余时间做英语相关的义工,服务社会。在实践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精神。
(三)注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客观外部环境的感染
在千军万马杀出的重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氛围变得轻松了很多,很多大学生以玩为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很多,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也较难了,因此学校有目的的支持或鼓励学生成立一些在校团体,让英语爱好者或者将来从事与外英有关的工作的学子们有更好学习环境与氛围,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一起学习、探讨。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学到身上。如本观察小组所在的学校,每年在学校礼堂举行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及英语阅读等大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英语能力。同时也应外聘外教,外教是纯正的外国人,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说一句中文,让学生和外教真正地用外语来交流,随时随地的用外语交流,这样既锻炼了英语的实用能力和听说能力,不至于学成纸上英语、哑巴英语。像幼儿学习说话,有大人随时纠正说的不对的地方。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把自己的听说读写适当地制成音像,让外教老师听听,哪儿说的不好,哪儿说的不对。也可以和外国同学相互学习语言,相互交流学习。另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鼓励学生做一些英语动画,或者教师规定哪些同学解决哪些问题。多种学习方法相互结合,通过与外教交流、结对子相互学习、兴趣一致在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一定是空前高涨,学习的效果也是超一流的。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盆栽来美化我们的教学环境、美化学校英语角,同时用英文写上花草的名字和介绍,既学了英语,又懂得了知识,也可以挂一些介绍名人佚事的英语小文章,总而言之,让学生在英语角就置身英语的世界与海洋,随时随地学习,忘了自己母语,也用英语来思维,来解决问题。
(四)注重高校教师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高校老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自身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逐步提升。因为教材中的知识点互相交叉,涉及之广,这就要求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对音乐和哲学等也要有所涉猎。教师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也至关重要。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勤加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有负面情绪时要及时引导,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日常中可以告知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还应设定更高的人生目标,通过不断的知识储备和人文培养,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
作者:王曼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小学基础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家长所重视,正是“赢在起跑线上”的真实写照。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算浓厚。因此,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为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小学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不仅关系到自身语文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引导不够、教学方法欠缺和教学难点和重点的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引导作用的不足
目前,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过于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很多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过于自主化,从而导致课堂逐渐成为学生的自习课。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迅速阅读,之后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等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很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的欠缺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段落大意———掌握文章内涵———提升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从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和规则化,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失去探究、品读的兴趣,进一步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景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景更有效。实际上,在小学阅读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文章主旨,并且有其固定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帮助情景的建立,还有各种实物和教师的正确描述等。引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例如,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文章对丹顶鹤的美丽进行大量的文字描述,仅靠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学生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丹顶鹤的野生环境视频,设立一个真实存在的丹顶鹤情景,将学生融入到丹顶鹤的生活习性中,从而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对阅读内容理解不全面,对新的阅读知识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与理解,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从而指导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帮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使得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中,此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狐狸看到了乌鸦嘴里有块肉,非常的想要得到,于是使出了一个计策,让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从而得到了乌鸦的肉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狐狸是什么性格?乌鸦的羽毛和声音美妙吗?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了教师前面的启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后面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内容主次分明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中的内容知识量很大,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期待更为全面性的教学模式,尽可能讲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面对丰富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难以取舍,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没有主次性,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点难免无法理解,从而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划分和分层,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精而简。并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课题反应和教学反馈,从而了解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并为学生语文能力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引导作用的缺失和教学方式的缺失。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学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恽兰玲 单位:扬中市实验小学
摘要: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认识语言文字并进行实践活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有很多缺陷,教学课堂比较死板,课堂模式僵硬没有活力,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语文课堂中没有任何的实效性而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课堂观察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文中主要论述课堂观察的重要意义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观察;课堂模式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有很多缺陷,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为了课堂更加的生动有活力,会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也成为评价一堂课的关键因素。同时,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就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将整个课堂都交给学生去完成,在课堂中虽然学生们都很活跃,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拥有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发挥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善于课堂观察的重要意义
课堂观察在各级专家学者的分析研究中,已经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才是课堂观察呢?主要指的是观察者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带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过程中发挥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加之于相应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中收集材料并进行学习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和日常的观察是有所区别的,日常的观察主要是在有意或无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能力。然而课堂观察则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在观察之前也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个体独立的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辅助工具,观察不仅要对外在特征的观察,还要有深度及广度的挖掘。这里的课堂观察不同于教师和讲师口中的观察方法,教师眼中的课堂观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对同行课堂的观察及自我反思,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观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观察,对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的观察,还有对学生学习表现及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观察。课堂观察具有特殊性,从宏观角度分析,课堂观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自我的观察,在讲课过程中进行观察,主要观察的对象是学生,在讲课过程中要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敏感度的观察,这些都是关于学习的内容,教师还要对非学习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就是观察别的教师的讲课过程,要观察课堂的整个学习氛围,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察教学的导入、过程及结尾、评价。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在课前设计观察计划,对于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进行真实有效的记录。课堂观察过后还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通过经验总结,最终应用到高中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观察与实效性语文课堂的关系
课堂观察与实效性的语文课堂具有密切的关系,课堂观察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1.课堂观察是高效性语文课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课堂观察中能够搜集更多的学习因素,通过对学习各因素的分析研究能够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观察是高校课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双向的交流,要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同样是通过课堂观察实现的,在课堂中观察各种现象,然后在分析研究之后再一次的引入课堂。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对课堂的环境因素进行观察,对课堂学习氛围和班级的学习风气进行全面的把握。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课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得到这样的动态信息,在观察过程中才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及时的解决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采用合适的课堂观察方法可以建构起实效性的语文课堂。课堂观察是一种途径一种方法,语文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那么,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呢?在观察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备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长期教学实践检验补充,高中语文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完善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师自身要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全方位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增强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学科特点,同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不是长期的机械记忆能达到的,学生在过程中是精神劳动和心理付出的双向努力,课堂教学的收益也必将在课堂中实现。最后,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教师要由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动态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的丰富魅力,要善于捕捉课堂中丰富的资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通过思想上的交流与孩子们深层次的交流沟通。
三、使用课堂观察增强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重要重要只有在观察、记录、分析之后才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案例,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发现问题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反省自己,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观察之后,还要进行书面材料的教学反思,用理论指导实际,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课堂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渗透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这样的课堂观察主要通过俩种方式呈现出来。
1.根据课堂观察的目的而制定有效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设计环节、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主要应对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格式的方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具体的事项中进行课堂观察以及自我评价。在表格中可以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及完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给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问题创设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也是课堂观察的重点,还要纪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分析。高中语文教师就表格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2.依据课堂教学构成的三要素课堂观察。这里的三个因素主要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态度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高中语文课堂要想有实效性的发挥,就必须转变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对课堂导入要留意观察,同时还要兼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课堂中的活动设计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前的铺垫环节是整个课堂的基础,好的铺垫决定着是否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以及活动设计都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观察中我们要进行实地观察,详细记录。例如,在教学中会有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的朗读环节,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只盯着书本,这样不仅会让人觉得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还没有进行课堂观察。当教师问学生课本上有答案的问题时,这时候学生一般会照本宣读,这时候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上文提到了教师的范读,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先读,也可以指定学生个体进行阅读。当然,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中课堂观察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种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收集材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课堂观察方法,要避免新课改的部分误区,全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高中语文的课堂更加高效实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现实效性的课堂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让一些名家教师谈及自己的经验之谈,强调观察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课,评价等级,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课堂观察,了解课堂观察的意义,掌握相关的知识,并按照操作规则合理进行,课堂观察是构建语文实效性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过程中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去评价。
作者:薛琳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摘要: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合作体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因而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课堂教育质量
要重视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吴克勇、蔡子华在《教师月刊》上撰文现代社会是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多元社会,不能再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想看问题,但是,是非、美丑、善恶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张白纸,适合做最美的图画”,不能任教师信手涂鸦。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在儿子上学的第一天,曾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呀,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们交出了她可爱的小男孩,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呀?”教师也会有衣食忧,为情困,为钱累,也会走弯路,犯错误,看到不平想鸣,遇到不顺想说。作为教师,走出课堂,可以吼,可以骂,也可以发牢骚,但是,如果站到了讲台上,就必须践行作为教师的育人责任。一个人选择了做教师,也就同时选择了教师的使命,就不能在学生面前天马行空、口无遮拦。因为你的职责是给人知识,教人做人。
构建观察合作体提升课堂品质
崔允漷在《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建构由授课教师、课堂观察者和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在这个合作体里,课堂观察者和授课教师不是“评价”与“被评价”、“考核”与“被考核”的主客关系,而是就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展开研讨,获得改进课堂的反馈信息,他们是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即研究,课堂观察即提出问题、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和数据、推断结论与建议的过程。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旨在将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品质,或者说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合作体成员参与研究的目的是出于“实用”,即解决大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实践的、现场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因而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提升课堂品质。
精彩课堂在于在学生的生命里留痕
赖配根在《人民教育》上撰文课堂之所以精彩,不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留痕。如果一节课教师与学生没有精神上的“相遇相知”,教学技术即便再娴熟,也是“旧”的课堂;相反,即使教学技术有一点瑕疵,但是师生之间有思想的交流,有心灵的对话,那也是“新”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停留在过去时代,比如灌输顺从、迷信、崇拜金钱(权威)等思想,教师即便妙语连珠,教艺臻于化境,也仍然是“旧”教学;相反,教师努力带领学生去接纳现代思想,引导孩子做一个理智健全的现代人,那么就算这个教师是新手上路,其课堂也是“新”教育。
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首次提出了“优秀素养体系”的概念。同时,正在进行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将优秀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优秀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优秀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优秀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优秀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优秀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优秀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优秀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优秀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优秀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优秀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优秀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优秀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优秀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摘 要]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还是一种团队合作,可以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清晰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成功率等。
[关键词] 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团队合作
一个人变得聪明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人的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智慧的。只有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观察,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理念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欣赏花朵的美丽,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二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观察他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
通过与上课人的优点相比而发现自己的缺点,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虽然弥补的方式方法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但从讲课人的成功之道中却可以获得较大的启示。当教师发现自己与上课人有着同样的课堂缺点时,表明自己的课堂缺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可能这些课堂缺点是不需要避免的,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为听课人有此课堂缺点找到了安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找到了自信。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要充分地发现课堂观察的功能,就必须站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上来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
1.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课堂教学活动设定的任务,这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归宿,也是教师让听课人理解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解释。
B)学习目标的预测
教师在预测学生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可以为学生接受的学习目标。
C)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
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与互动,则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同一,而是指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真实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2.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
A)多种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B)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
C)多种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
D)多种方式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3.教学过程的清晰度
A)教学设计的清晰度
B)学生感受到的教学清晰度
C)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A)广度:是指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
B)深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以及给学生带来学习乐趣的大小。
C)梯度:就单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中存在参与深度的区别,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就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梯度了。
5.学习成功率
A)学习目标达成度
学生对课堂情趣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欢迎。
B)教学计划实现度
两种判断方法:一是将教师的教学计划与他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活动相对比,看两者是否保持一致;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师教学计划的内容保持一致。
C)课堂教学拓展度
把教师计划中的学习结果命名为教学效果,把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命名为教学结果,那么从教学效果到教学结果之间的距离,就是课堂教学拓展度。
【摘要】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学一直倡导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习得知识,同时要获得人性的关怀、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优秀素养整体状况,本文从“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入手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是否有味”调查、诊断、分析研究,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优秀素养;调查报告;数学研究
【缘起】
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加强了数学课堂教学诊断工作。每次进入课堂中,我总是感觉某些课总是缺少点啥,那就是缺乏对数学优秀价值的追求!这就需要好好诊断与“调试”。这个“啥”是什么呢?这一年多所听的一百多节课中,精彩课不少,教学质量可谓“上乘”。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好似软海绵,总是不够“精骨”,学生无趣,老师无“力”,听者无“益”,也缺乏数学味。
从去年7月开始,我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对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对一些教学录像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找出这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相适应的实施对策,从而能够促进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实行人性化教学、高效教学,凸现新课改教学精髓理念。在分析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确了一条主线,就是要看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数学课堂是否具有“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
我决定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狠抓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工作,全力打造“抓住优秀素养打造三品课堂”(品质、品位、品牌)。我们成立了“学校课堂教学服务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与诊断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了人本课堂、高效课堂。
【{查准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态、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师生情感等信息,我们针对校情设计了《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关于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使用这份学生调查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能力提升情况、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教学效度等问题。适用对象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个性和判断力,能够获取到一定价值的真实数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应对、调控、煽情等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针对“学习欲”“思辨力”“自探力”“合作力”“工具性”五要素设计了《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诊断表》。诊断采取集中听课、小组诊断的方式进行,成员以“课堂教学服务车”成员和外请专家为主。
【调查数据】
今年寒假,我整理了相关诊断表和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得了一组数据。学生问卷下发两次,每次130份,覆盖年级四至六年级各一个班;收到“课堂教学服务车”成员和专家课堂诊断表50份,其中四年级15份,五年级20份,六年级15份。
1.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关于数学优秀素养的调查问卷汇总表(学生)
2.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数学课堂优秀素养情况诊断汇总表(教师)
【诊断分析】
一、从学生眼里看课堂
从学生的“瞳孔”中观察数学课堂,应该是比较是符合学情的。因为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人,他们的感受是真切的。我们从调查的数据中,要能够读出其中的“滋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改进我们的教学,从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反映这样一些情况:
1.老师在课堂能够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有关注的占95%,关注比较多的比例约占65%,很少和没有关注的比例只占35%。从这个比例来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表现。如果教师能够关注更多的学生,覆盖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就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了。
2.课堂上老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提问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从数据上来看,在260份问卷中,多次提问到的人数有24人,比较多有61人,很少的有169人,没有的有6人。可见,老师在课堂提问多的是一些优秀学生,关注多的是中等生,对于一部分后进生提问的次数明显很少或没有。这与新课改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给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是有些违背的。
3.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处理以鼓励为主。对待学生答错问题,或者不会做,大部分老师能够对部分学生采取鼓励的方法。但是,被训斥和不管的人数占到38.84%,这个比例已经很大了。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想回答问题,时间一久,学生也就越来越“启而不发”了。
4.老师提的问题有一定挑战性,但容易做的问题多。被调查的260人中很容易竟然占到181人,认为很有挑战性的只有19人,认为一般难度的也有60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不良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提的问题不具有思考价值。虽然容易让学生快乐而学,成功而学,但收效低,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慢。
5.对老师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还可以和想试一试的学生占到239人,不想做只有21人。说明老师设计的大部分问题比较容易,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因为老师的问题容易找到答案。反过来想,这也说明老师的问题价值不高。不想做题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班级里后几名后进生以及与老师有隔阂的学生身上。
6.老师喜欢布置做过的题目(重复练习)。学生认为经常重复的占到71.1%,这个比例绝对很高。这表明了现在的课堂上及课后,不少老师还是喜欢让学生重复练习。必要的巩固是必需的,但我们还是要换一种方式和形式,让学生有兴趣练习,使所学得到一定的巩固,不要枯燥地重复。枯燥地重复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7.在课堂上,同学讨论、争辩的机会不多。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课堂上有讨论很多的占到88.8%,认为很少或从来没有的占11.2%。这说明大部分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在课堂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但是,调查发现,争辩的机会并不多。
8.学生参与讨论,但不够主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参与课堂讨论的占到81.2%。可是,后经询问有不少学生对于讨论不是太感兴趣,说明形式不新,组织不好。
9.老师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情况较好。一节课,不少学生认为独立思考的时间在1~3分钟占27.3%,4~9分钟占70.7%,10分以上占1.9%。这里有学生理解错误,把练习时间没有当成独立思考时间。在很多课上,老师都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符合新课改精神要求,只是部分课时间偏少。
10.在上数学课的学生中,认为上课累、比较累的人占39.2%,不累的占60.8%(158),不想下课的只有4.2%,在一节课中都充满学习欲望的占76.9%。这里的数据说明,学生上数学课感觉比较累,不想下课的人极少,一节课充满学习欲望的人不少,但却不愿意坚持。
11.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大的占80.7%,特别喜欢上数学课的占16.2%。这说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还好,但特喜欢数学课的比例却不高,也许是害怕作业的缘故。
12.对于老师除了教授数学知识,还讲数学故事,介绍数学名人这一问题,认为很少的学生占到81.5%,老师经常讲介绍学习方法的占到68.5%。可见,课堂上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举措。
二、从诊断者看课堂
人性关怀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课堂老师关注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比较好的约占74.5%;老师给每位学生的机会多的约占67.8%;当学生答错了,或者不会做,老师引导约占46.7%,鼓励约占39%;教师评价学生时有促进、鼓励、指导作用的约占74.6%;老师能准时下课的约占28.7%,拖1~3分钟约占64.1%,拖5分钟以上约占5.2%。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总体上能够给予学生比较好的学习及学习之外的人性关怀。但也从数据上读出了教师“拖堂”、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不够等问题。
问题价值
教师在备课时比较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针对性、梯度性、应用性,在学校“课堂教学服务车”对课堂教学现实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之后,我发现现在老师比较注重问题的设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挑战性不够、问题解决比较容易、数据表明很容易约占71.1%;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约占28%,老师设计的题目不符合学情约占13.4%,基本符合约占56.8%;老师设计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约占64.3%,没有思考价值约占35.7%。可见,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学情来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就降低思考难度,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细节处理
教学细节往往能够体现一节课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在课堂上,同学讨论、争辩时老师能巡视指导约占75%;出现自主探究困难时,或出现探究问题及解法突发事件时老师旁敲侧击约占83.9%;老师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机会占100%,但时间不等,1~5分钟约占73%,6~15分钟约占21%,15分钟以上约占6%;对待班级中学困生单独辅导约占29.4%,提问约占57.9%,教学重难点处理方法恰当、巧妙的大约占64.8%。也就是说,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处理,但也存在处理不当、处理不力的状况。
学生学欲
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激情程度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在诊断过程和统计中发现,学生很有学习激情只占30.2%;大部分学生属于被学习状态,从懒洋洋约占17.1%可见一斑;学生在课堂不太主动约占53.4%,有点抵触约占15.4%。学生的坐姿靠在后面约占34.6%。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欲有待提高。
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的渗透,涵盖面广,但又不容易操作,所以部分老师就淡而简之。老师常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只约占23.8%,老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约占36.8%,没有约占11.3%,课堂上注重数学语言交流约占35%,教师注重数学文化渗透约占26%,不太注重约占74%。这些数据说明,现在的数学老师还是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提高分数的“价值”,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渗透”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实施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及分析中,我们感觉现在的数学老师同多年前的数学老师的观点以及做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以来,老师更是能够将新课改理念同自己的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也从诊断过程以及统计数据上,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良状况,例如缺乏人性关怀,缺乏具有挑战性问题,缺乏有价值的讨论氛围,课堂顺畅而平淡,缺乏“火药味”,学生学无激情,整节课更是缺乏数学味、缺乏数学文化的滋润。怎样发扬优点,改变不良状况呢?
一、营造颇具“学欲”的情境,让学生学得欢
1.呵护――人与人的关怀。数学课上不能缺乏师生之间爱的联动,它只是生活的一个“浓缩”,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自尊的人,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孩子,老师必须对学生给予人性关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时、当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当学生之间存在冲突时、当学生顶撞老师时,老师必须给予他们信心,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焕发信心和学习欲望,懂得尊重别人。
2.刺激――催发学生“学欲”。对学生的关爱,同样包括老师采取有效、合理、富有人情味的刺激。毕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免有的时候会懒惰,会缺乏进取心。作为老师就要给点“刺激”,可以是激励、引导、表扬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信任、支持、关注,从而保持及生发浓厚的学习欲望。
3.C会――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成绩因为各种因素而变得千差万别,这是永远改不了的状况。但有一点老师是必须做到的:针对生情之差别,采取分层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只有贴近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学生成绩好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认可了,学生就会开心,觉得学习幸福,就会觉得学习之欢。
二、打造充满“思辨”的细节,让学生学得精
细节决定着成功的程度。教师唯有十分注重细节,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并采取措施放大细节,才能让细节成为数学课堂上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为课堂锦上添花。数学课与其他课不同,我们不能让数学课成为“素描课”,也不能让数学课成为“音乐课”,更不能让数学课成为语文阅读“欣赏课”,数学课要有思维挑战性,要有那股“火药味”,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滋味。
1.深议。很多老师让学生议论与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表面上看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操作意义。老师和学生都走过场,表面的热闹不能表示讨论及讨论的价值存在。老师必须设计一个能够促发学生深刻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浸”在问题中讨论,唯有“入”得了题目中去,才能让学生议与论有深度,有活力,有意味。
2.能辩。如果一节课都是老师在上课,而没有设计学生参与的环节,那肯定是难以让学生学得深入,学生也很难学得精。教师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激烈争辩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青筋暴突”、“面红耳赤”的状况下,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争辩中,明辨问题是非,探寻问题本质所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价值指数。
3.多PK。PK方式有很多种,像上面的辩论就是其中一种,还有解决问题的PK、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PK,以及一些操作实践题目的PK,也可以是设计问题能力比赛PK等。教师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学欲,会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人。
三、布设蕴含“自探”的问题,让学生学得渴
一个淡而无味的题目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优化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熟悉学生的需要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才能更好地启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1.问题设计要考虑“挑战”。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可有可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谓“思辨”,就是要设计让学生经过一番探索之后,有可能成功,也可能遇到阻碍,也可能失败的状况。当然,问题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有探究价值,要有思考难度,有给学生以挑战,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问题设计要考虑“灵活”。问题设计要有变化性,不能一成不变。多变化形式,会对学生感官有一定刺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我们要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变化方式呈现问题,让学生探究过程虽不容易,但心不累。这样的体验,尤其是有价值的探索,他们会感到更有趣,而有乐趣。
3.问题设计要考虑“梯度”。问题设计要有让学生“爬楼梯”的感觉,又要有“滑滑梯”的感觉,还要有“登山观景”的感觉。让学生解决问题,必须经历思考、求索、失败、再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构建饱含“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学得饱
如果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把数学课上得有吸引力,效果自然很差,效益也会很低。数学课上,教师要有点导演的艺术,化数学的枯燥为趣味,化单一为丰富。在老师的一步步导引下,把知识学透,把学欲增强,把能力提高。
1.让数学课堂“你来我往”。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世界,教师的角色早已不是课堂的主宰,他可以是导演,但不是主角。教师可以引导和协助学生,可以与学生合作,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言堂,全堂灌。我们倡导师生联动,学生互动,全班齐懂,你来我往,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生活的激情味,和谐味。
2.让数学课堂动静结合。数学课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起来,“想”起来,“争”起来,当然有的时候也得“静”下来。动静巧妙结合,学生才能想得透,探得深,辩得理,议得明。
3.让数学课堂跌宕起伏。宛若一碗静水那样的数学课堂绝对不是新课改的精髓与要求,教师要把数学学习过程设计成一部“戏”,让课堂上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每位学生成为主角。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得了角色,才能尽自己所能学好数学。
五、追寻凸显“工具”的课堂,让学生学得真
怎样使得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呢?我认为,数学老师要不断地研究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积极去探究数学问题,并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独特的文化魅力。
1.数学思考味。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积极验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从而实现良好的建构模型,实现最终的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2.问题解决味。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学数学,就是要同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呈现数学现实,要学有用的数学。郑毓信教授说得好:“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3.数学建模味。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等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亩能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解决问题。
4.数学文化味。数学课要有意识渗透数学文化,缺乏文化的浸染的数学课是浅显的,目光短浅的。让数学课堂有文化味,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对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所体会。
课堂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应弹性设计教案,让预设与生成共舞;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精心组织活动,让过程与结果共鸣。
因工作需要,笔者近期对全市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导检查。在检查中听了近20节课,涉及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六门学科。不妨先来透视一下现象。
镜头一:教案至上,课堂生成不被关注和利用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新课伊始,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叫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有一位男生没等老师说话就大声喊:“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炸弹”,教师脸一阴,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能,还没讲到呢,一会儿再说。”说完又接着自己课前的预设亦步亦趋地往下引导、讲解。
镜头二:教材至上,教学内容不会取舍和拓展
在《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传统的“教材至上”理念,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一成不变地教学on、in、under的用法。
镜头三:时间至上,教学活动不敢延伸和“越界”
《一一间隔排列》的课堂上,在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一个“间隔排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十分精彩,学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两种物体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作品中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一句“时间到”逼迫着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涌动的思维停止运动,以致于后面的交流缺少思维火花的碰撞,浮于表,流于形。
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没有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学过程缺乏交互影响、生成和共鸣。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学生与文本、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互动共生的过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弹性设计教案,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十倍于它或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设计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因学而教,为学生探究留足时空。以学生为主体,预备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学,养成习惯。做到教师的“教”,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弹性设计,为课堂生成留足余地。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W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充分预设,为课堂调控留足策略。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要充分预计好“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充分深度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演绎课堂精彩。
深研课标,和专家同语。教师要深研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深钻教材,和编者同心。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这样教,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笔者想,一定在编者的身上。教师要领悟编者的意图,从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资源,设计教学。
深挖资源,和文本同路。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精心编排的都是大家经典之作。教学时,教师要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内隐的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
深谙特点,和学生同行。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三、精心组织活动,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一节好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组织课堂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而动”。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率。
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 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课堂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科特点,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认知的收获、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本文系徐州市第十一期教学研究课题“‘学讲练’生本情智课堂构建研究”成果
(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实践在不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关键词:语文;现状;思考
一、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在阅读教学课上,一篇课文教学需三课时,还未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场上,一篇文章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完毕,并解答许多有关的问题。在习题、试题讲评课上,一套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往往需要两三课时。然而,在课前、在考场上同样一套题,学生独立完成却往往只需一两课时,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错。在作文课堂上,一篇作文学生往往在两节课内还不能完成,而在考场上却往往只需一节多课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还是篇幅长短,卷面书写都不亚于课堂作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老师指导帮助下,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反倒低下,这不能不让人担忧,令人思考。
产生这种现状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打个比方,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导游过多的介绍耽误了游客游览的时间和路程,那么游客的收获也不过是看景不如听景。在实际生活中,谁也不愿当这样的导游吧?可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常常好心地当了这样的导游。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因在课堂上无度主导而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二、课堂上自主学习不足,合作交流有余
合作交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之一,也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苦心经营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一节课从头到尾热热闹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充分地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深感满意。然而师生交流的往往是学生从参考书上找到的现成问题及答案,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意见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属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所得。学生虽然讲得振振有辞,心里却莫明其妙,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合作交流徙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学生没有经历足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就急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没有学习收获,却也要面向别人交流,这样的合作交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没有互动作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反过来又可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两者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精神。
三、课堂教学重视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发言者课课发言,不发言者课课都不发言。发言者越来越主动,越善于发言,但有时却是榱朔⒀远发言,发表的意见自然没有多大价值。不发言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善于发言,以致有时会突然萌发出很有创新价值的见解,也只能让它销声匿迹,不能让同学共同欣赏,也不能得到同学的指点帮助。
(一)如何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少数人或个别人发言,大多数人坐冷板凳,沉默寡言的课堂活动模式,教师也不满意,也希望改变之,可总是难以改变。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呢?其实办法很简单。一是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空;二是让学生书面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如在阅读过程中作勾画圈点,写出自己的质疑、见解、感受联想等;三是教师巡回检查督促,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的学习行为,发现并充分的肯定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独到的学习体验,等待学生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有了一定的学习收获之后再鼓动和组织学生作课堂发言,发言者可以是自告奋勇者,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推荐,推荐要特别注意到把发言机会送给有独立见解的同学,送给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果真如此,那么一个全员学习,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形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知识体系不是线性的,不必也不可能以教材为纲,以课文为本,以考试大纲作为唯一依据。这样做只能造成学生能应付某套课本的考试而不会做另一套教材习题的新尴尬,也使教师囿于教材这个小天地。这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真理论断绝对是相悖的。
(二)语文教学课堂设计
我不妨浅陋地设计着自己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宽松的、活泼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语文饶有兴趣。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真正融为一体,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应是争论、争辩、探讨、探究型的,绝对不能与大学课堂混为一堂,因为大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型,部署型的,课后学生自学研究,中学生不具备课后自主研究的能力与条件,也不必如此。
在语文课堂上,文字语言知识铸造学生的语文功底,人文文学内涵陶冶学生的语文灵魂。师生在轻松、活泼中教与学,那里有太多的幽默与笑话、故事与传奇。上至天文地理,下达古今中外;一个标点、一则修辞、一句精彩的语句、一条睿智的哲理、一首华美的古诗、一篇经典的时文……这些都是师生共同追求的语文课堂内容。
我也呼吁: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教师以更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学校领导给语文教师更自由的教学空间,请不要以一张试卷、一次高考成绩来评估语文教学。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加强阅读,增加学识,增强修养,在快乐中教书,在教书中快乐。
【摘要】通过课堂观察反映老师的课堂评价,主要关注教师对学生表现作出评价的语言。一方面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个性魅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从而体现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评r 课堂观察
一、引言
长期以来,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忽视了语言评价的使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老师的语言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自信心、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一声鼓励的语言,一个温情的动作,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无可限量的学习动力。因此,有效的评价语言研究显得相当重要。
二、课堂观察与课堂口头评价
课堂口头评价语言的观察可以反映出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效果,通过课堂听课观察可以很好地了解教师的语言评价,教师评价语言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观察为评价双方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得教师评价语言更为科学。因此,课堂观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优秀部分。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客观事实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记录教师评价语言原话,从而进行讨论其语言的科学性、得体性。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有利于老师们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观察结果
我们把观察角度限定在老师的评价语言方面,通过运用量表观察老师使用语言的情况,从而剖析评价语言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课堂观察小组对英语老师的课堂评价进行了量表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及时记录了教师的所有评价语言,通过统计,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课堂评价语言总数为40次。“评价技巧”中用语具体的21次,用语恰当的为15次,用语关怀的为21次。“评价方式”中伴有体态的21次,引导学生评价的为4次。“评价指向”中指向个人的16次,指向小组和全班的10次,指向学生态度的8次,指向学习能力的9次,导向学习态度的8次。“评价内容”中回答问题的有3人次,朗读的有8次,表演的有18次。
四、对评价语言的分析
我们观察小组对这节课的观察数据进行汇总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这堂课中教师评价语有以下几个优点和缺点。
1.评价技巧关注学习的“安全感”。最新研究表明,学生的安全感是语言学习的保障,通过统计“评价技巧”中用语具体的21次,用语恰当的为15次,用语关怀的为21次。用语具体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用语关怀达21次,无不体现了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安全感。其中“评价指向”中指向个人的16次,指向小组和全班的10次,指向学生态度的8次,指向学习能力的9次,导向学习态度的8次。这些评价指向反映了老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以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
2.评价方式关注语言学习的“参与度”。通过统计,“评价方式”中伴有体态的21次,引导学生评价的为4次。伴有体态的语言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评价虽然只有4次,但其能发挥过程性评价功能,从而更关注学习过程。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建构知识和经验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发挥评价的提升作用,如老师表扬学生“Wonderful”、“What is your ideas about his answer?”老师的夸奖及引导学生评价他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英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评价指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表二,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评价指向”中指向个人的16次,指向小组和全班的10次,英语老师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等课堂评价语言让学生高兴得不得了,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而指向个人的比例明显大于全班,这更有利于个性发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4.评价内容关注语言的“流利性”。通过表二,“评价内容”中回答问题的有3人次,朗读的有8次,表演的有18次。这一数据表明,老师将评价内容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表演,一方面体现了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能否运用,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表演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老师评价内容中关注语言的流利性而非准确性。
当然这节课中的评价语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评价语言单调刻板。英语教师只用诸如“Good,OK”等简单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对学生指导和评论。如不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不能运用合适的评价语言来评价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甚至出现生搬硬套评价性语言的状况。
五、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行为、听课的状态、课堂的表现等诸方面进行的评价。这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彼此之间感情的主要方式,也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对于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意义十分重大。
摘 要: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探究了如何使课堂观察技术服务于教师,促进教师课堂活动设计水平及实施效果的提高,增强教师的课堂观察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堂观察;英语教学;反思;促进发展
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目的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工具,是教师收集信息,评估行为、技巧和效果的基本方式。它可以是听课教师对教学对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片段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观察。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订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的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在英语课堂中开展研究型课堂观察活动,是将教学研究植根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教师个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包括自身在学科领域内专业修养和造诣是否扎实;另一方面,以是否形成了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通过课堂观察,以及“课堂观察”实践关于“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探讨,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优秀的、合作的教师团体中的一员,从而有助于每一位老师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课堂观察活动的实施
课堂观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实施现场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信息,进行反馈并促进教学。
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会议是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作为课堂观察活动的准备会,观察者既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熟悉观察量表的使用,又能通过被观察者的说课,对被观察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商议确定观察分工。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能使课堂观察更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观察之前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和指标;采用什么记录方法等。
(1)观察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而全面、客观地获取教与学的信息,进而评价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在学习和课堂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原因,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便于师生进行反思,促进发展。
(2)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
2.实施现场观察并做好记录
观察者在课堂中观察,要依照事先的计划和分工,对观察信息进行记录。这些信息资料是整个观察活动的关键,因为观察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课后分析的质量,为此后的教学反思、对话研讨、行动改进提供信息基础和依据。观察是系统的、持续的过程,零散的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是不稳定的,因此也难以说明具体问题。为了使观察更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指标。观察信息的记录决定着观察是否有效果。好的观察记录能跟踪记录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进行评分。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记录方式,主要的记录方式有:日常记录、评估表和评估量化表等。
3.整理信息,进行反馈并促进教学
课后会议是在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话、总结的过程,在会上还要给出教学改进建议或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以“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这堂课为例,提问中的“停顿”这个观察项目就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讨论中观察者各有不同的观点。老师甲认为,好问题的提问技巧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就大大降低了回答问题的有效性。老师乙认为,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做得还不够,如果通过询问“Are you ready?”来了解学生是否能跟上学习节奏,然后让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给出答案,效果会更好。H老师认为,除了直接问学生,还可以通过眼神和神态、表情跟学生交流。老师丙觉得,其实只有几个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找到答案,完全可以采用课后单独辅导的方法来补救。陆老师是进修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她认为如果反馈的情况是“少数几个学生需要等待”或“大约半数学生”“超过半数学生”等,就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课题来深入探讨,并且研究它背后的原理和应对的策略……通过课后会议,被观察的老师得到的不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评价,也不是“在课堂应变能力上还有待提高,要注意维持学生活跃的思维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的空洞的改进意见,而是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在提问时给学生多留一点等待时间”的建议。对于细节的关注和研究,才能带来行动上的改进、教学中的提高。
三、对课堂观察开展点滴的思考
到目前为止,我们进行了16次课堂观察活动,其积极意义是逐步使我们的老师养成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的课堂,并尽量避免出现一些问题的习惯。
我们知道,讲课教师在读教材、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这种预设正确与否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课堂教学实践为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提供了最直接、直观的感性情境。课堂观察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课堂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寻找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升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因此,观察者应充分听取执教者课后的说课,并参与互动式的分析,与执教者一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执教者调整预设方案,进行教学重建,使参与的教师、研究人员都从中受益。作为观察者,我们还要进一步对课堂观察的方法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才能在今后使课堂观察这一活动更加有意义、更能矫正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参与课堂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提高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满足感。教师会养成合作意识,教师间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充满活力的具有实效性的教研氛围,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课堂观察在开展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塑造研究型教师。课堂观察也是教师终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能促使教师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摘要:何为课堂观察?所谓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和观察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3}。有关课堂观察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速度和步伐相去甚远。本文试图从课程教学中得到的的课堂观察研究认识入手,当今中国研究者在课堂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外语教师在今后的观察活动中提供一些新颖的观察观。以提高我国外语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以及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外语课堂观察;教师评价;自我观察观
1.引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越来越被视为检验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的知识接受形式、以及观察者以第三方参与课堂后,更加全方位地掌握课堂的进程,不断借鉴教学方的特色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从而为自身的教学方式提供有效的技巧和经验,提高其教学能力。一次有组织有条理的能够观察的课堂观察能显著提高教授者与观察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技能。反之,一次草草了之毫不用心的课堂观察将对双方的发展毫无贡献。如今,外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而外语课堂教学队伍良莠不齐。针对此特点,我国教师内部经常只注重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却忽视了对于教师课堂观察的深究和探索,让教师流动向课堂内部进行学习“取经”,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课堂观察风格和教学风格。
2.从课程教学中得到的有关外语课堂观察理论和实践认识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课堂观察额研究总的来说,无非是从四个方面展开。这四个方面包含对于其定义、作用、目的以及方法等。关于课堂观察的定义,我们在摘要部分已做出解释。本部分将着重与其作用(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课堂观察的基本方法余下几个方面就前任研究过的成果进行概述。本文主要针对外语课堂观察的各个方面展开。
2.1 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作用
课堂观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观察者可以汲取教授者课堂的教授经验,并且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挖掘这个老师身上的教学特色,为己所用。
其次,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应该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神话和拓展自己对于课堂的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这主要涉及观察者对于他人课堂(即走进的课堂)与自己课堂的对比,考虑授课教师优秀的授课风格是否在自己的课堂上同样适用,或者在授课教师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足可否以自己的方式或者风格来进行完善[1]。
再次,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洞察和反思自身教学中所体现的不足。教学专家曾经指出“错误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进行观察时,他会潜意识地将本节课映射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并且很快发现自己和授课教师的教学差异。因此在课堂中,授课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不足都会很明显地显示出来。这意味着自己教学中的缺点有可能得到弥补,虽然弥补的方法需要自己去探索[6]。
2.2 课堂观察的要求
尽管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已经评价能力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倘若观察者不能掌握一种或者多种课堂观察方法,或者达到以下两点要求,他的作用就会相应地大打折扣。
首先,我们需要“带着一颗心”走进课堂,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聆听这节课[4]。并且在做好课堂观察程序的同时,将自己看作是课堂的成员之一,不但要虚心向授课者学习,并且向学生学习。不仅要观察老师的教学方法,更要注重他的教学态度。这是一次成功的课堂观察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在课堂观察的时候,要有一种“成长自我”的诉求[3]。在“听课”之前,观察者应该秉持着求知与学习的心态,以完善自己我为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珍惜每一次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并且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这样的观察者,从别人课堂上获得的经验远远大于自己经年累月总计出来的经验。
3.外语课堂观察技能对外语教师的重要性
外语教学是一项十分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学来说,外语课堂更具活跃性,也更加富有弹性。教授者的自身学习背景不同,专业素质差异甚至是授课者的性格特点都会对于教学效果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3.1 观察授课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效果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应该是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命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一个最重要的角度便是注意授课者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课堂氛围。当课堂非为呈现紧张活跃时,便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这时,观察者应该讲观察重点放在教授者身上,观察他都采用了什么语言行为及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中,以眼神扫视和手势为重点。
3.2 观察方式应多管齐下
传统的课堂观察方式主要以填写听课表为主。而这样的记录显得太过单调,而且不够全面。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语言输出的过程,而语言是一种“一次性”教学过程。因此很多信息在听课的过程中都很容易被遗漏,或许是十重要的信息。所以在听课之前,除了听课表和听课记录本之外,观察者还需准备有录音设备,将授课者的讲课过程转化为音频的形式,为后期总结信息提供更加完备的来源,方便自己做信息分析。
3.3 听课笔记要生动具体
很多观察者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总是匆匆忙忙,希望吧授课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反而会影响课堂观察原应有的效果,回呼市很多重要的非语言成分。遇到这种情况,观察者应该采取的对策除上述的录音设备外,还应该在记录的过程中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将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图像化。从而更生动、灵活地将整堂课的灵魂部分记录下来。这样,一堂完整的课堂观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 我的外语课堂观察观
通过上述对于外语课堂观察的分析以及观察技巧的学习,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语课堂观察观与读者分享。
4.1 准备阶段
古人常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教学中,都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课堂观察亦然。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观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
4.1.1 做好预观察课堂内容的预习工作
做好对预观察课堂的预习工作是准备工作的最基础环节。观察者应该秉持“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的态度,认真做好学生课前应该做到的预习,做到对预观察课堂的“心中有数”。
4.1.2 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对于观察者而言,观察对象既包括授课者和学生。对于授课者的观其观察的重点,因此观察者在听课的整个过程都应该十分注重对其的语言行为以及非语言行为的观察,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授课者在教室的移动范围,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等。学区这些作为将要对授课者进行观察的观察点。
而对于学生的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学生。可以采取抽样的方式,从班级的各个方位找观察对象并标出其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便于课堂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更深入的观察。观察者可以选择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对授课者所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头部游移)以及在教室提问时学生的反映等方面作为学生的观察点。
除此之外,观察者还需准备录音设备或者摄像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摄像设备或者录音设备必须在教学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使用,否则会使得原本的课堂进程变形,从而影响观察效果。
4.2 课堂观察阶段
课堂观察阶段是整个观察的主体部分。在课堂观察阶段,观察者应该以准备阶段做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和辅助工具,通过对自己设定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点的观察,从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记录,以最为简单明了形象的方式将整堂课重现,方便做最后的课堂评价。
4.2.1 对观察对象的观察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中,也就是中国教育机构所说的“听课”过程中,多数观察者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观察对象划定为授课者,对于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反应甚至学生个体的观察却远远不够细致,导致课堂观察对象产生“一边倒”的现象。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常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课堂观察者在对授课者的教学特点进行观察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学生的课堂反应。
4.2.2 对课堂观察点的观察
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需谨慎地进行课堂记录。如教室的基本布局、师生的位置特点、教师的课堂移动范围以及与教师进行互动的学生的位置分布等,并通过最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描绘出选定的观察点,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观察点。通过授课教师的课堂提问,观察者会发现授课者的教学风格。授课者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多以一般疑问句为主,观察者便可以读到一种信息,这些问题不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若授课者的课堂提问问题多为特殊疑问句,则说明,从本质上讲,授课者是想通过提问的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及观察对象对其的反应也能够体现授课者对于课堂的掌握能力。
语言风格及非语言行为也是课堂观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行为的观察点包括语言风格、说话语速、语言的感染力等等。非语言行为包括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服饰等行为。观察者可以分别从这些方面或者其他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方面观察课堂。
4.3 评价阶段
在进行完课堂观察环节后,观察者应该根据自己在课堂观察中所掌握和获取的信息来对被刺课堂进行整理、分析,对本节课做出最中肯的评价。
在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在听课的同时,会潜意识地映射出自己的课堂中。因此在对本科评价时,观察者应该吸收授课者授课是的优点,对于授课者的不足,应该尽力在自己的课堂上避免。
5.结语
本文根据研究人员对于课堂观察的定义进行揭破分析,对其作用和目的等属性进行阐述,让读者对课堂观察以及其相关信息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以外语课堂观察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让笔者了解外语课堂观察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再站在笔者的角度阐述自己的外语课堂观察观。同时本文在解述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外语课堂观察,未涉及其他的课堂观察内容,课堂观察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离不开课堂观察这一环节。以后的研究应该向着注重系统性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问则疑,疑则思”,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响应,这种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笔者以两节初中地理常规课堂的提问作为观察对象,对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主体
当教育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后,“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鲜见,作为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课堂提问能否承担“对话、互动”的重任呢?下面是两节不同课题的地理课堂教师提问的观察统计:
统计表明,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平均比重的72.16%(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说明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使教师将关注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高潮迭起。
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提问的目的是助学。从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只占整个教学活动的2.53%,而有一节课学生的提问比例是零,也就是说,整个课堂几乎只有教师提问而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始终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学依然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只是用“满堂问”的形式置换“满堂灌”,课堂主体――学生的思想在哪里呢?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课上,学生提了一个非常有思想性的问题:“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统计的?”这是一个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问题,体现了学生渴望更接近科学和实践的欲望。“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学生不提出疑惑,教师如何解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四大区域划分》、《北方和南方》两节内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是一个宏观介绍,主要起到“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主导因素,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受我国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所以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上表表明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描述性提问是主体,占39.99%,比较符合本节课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能达到“直观的感知”和“准确的描述”的教学目的。探索类和发散类提问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提问的主体是优等生,而且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大量探索和发散性的活动”。初中地理的课程要求更多的是学生描述和直观感受,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分析其主导因素,所以两节课的提问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量不多,但是质量很高。
但是判别类提问比重偏大,占课堂提问总数的34.54%,判别类的提问答案属于限答式的陈述性问题,过于机械和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淹没教学重点。
三、课堂提问的顺序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循序渐进的,这与学生大脑的生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顺序有很大的关系,有经验的教师会捕捉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利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灵敏的思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种波浪形状态,因此,提问适宜在授新课前和上课开始的10-20分钟左右及下课前10分钟左右进行。除此之外,在学生走神、面露难色、众说纷纭时,也可以适当地提问进行暗示或明辨是非。以下是两节课提问的时间段的统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两节课的提问时间分配过于平均,没有遵循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时间规律,过于频繁地提问,学生大脑会产生疲劳感,进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控制好提问的时间和频率。
学生的认知是有顺序的,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一系列问题,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可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在《我国的四大区域》课题中,教师在活动二中的问题设计就很有逻辑递进性,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1)界线B大致与一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2)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温线最接近?(3)界线B界限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4)界线B在地形图中,与哪列山脉、哪条河流的分布大体一致?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步步推进,让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中的意义。
四、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
地理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问题、实施问答和反馈评价三个环节。反馈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诊断,二是鼓励。由此可见反馈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下表是课堂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
从上表统计数据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理答方式是正面的、积极的,以鼓励称赞和重复为主,占所有理答方式的94.54%。
但是两节课教师对学生回答反馈的灵活度还不够,如最多的反馈语言是这样几个字“你真聪明”、“对”、“你再思考一下”等。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是发展课堂提问成果的引申环节,学生回答正确后可以引入新授知识中的新问题去研讨,若学生回答错误或部分错误,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把原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或稍容易一点的相关问题作启发性提问,这样便使整个课堂教学处在顺利、协调局面,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注意发挥主导应变能力,使课堂提问始终处于和谐、进展顺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