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6 05:3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石油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
1.1总量传导机制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推进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要能源输出国的双边、多边合作,要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寻求稳定的支点,在援助与合作的非洲地区实现双赢,进一步深化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抓住加拿大、拉美地区的战略合作机遇。
作者:王胜奇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石油开发建设服务局
1、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
1.1总量传导机制
1.1.1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传导。石油作为基础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所有以石油或石油产品为生产资料的产业都会因其价格波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而受到影响。国内价格总水平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传导,影响国内石油的价格,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到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实行联动,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升了国内石油价格。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上涨的石油价格使炼油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增加。非石油产业链行业成本受影响,交通运输、物流、纺织服装等的生产成本会全面提升。
1.1.2对国内总产出水平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供给冲击降低了真实工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结构被改变了,市场需求低迷,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使市场需求低迷,并增加了企业原材料、劳动投入等生产成本,导致产业效益下降;石油价格上涨使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受到阻碍,使产业结构和市场消费需求结构都发生变化,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经济增长。
1.1.3对国际收支水平的传导。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推进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要能源输出国的双边、多边合作,要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寻求稳定的支点,在援助与合作的非洲地区实现双赢,进一步深化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抓住加拿大、拉美地区的战略合作机遇。
作者:王胜奇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石油开发建设服务局
1高硫石油焦的用途及存在的问题
高硫石油焦中硫含量较高,一般只能用作工业燃料,如水泥窑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但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x、NOx等污染性气体,进而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环保成本。将高硫石油焦用作烧制水泥的燃料时,当石油焦中硫的含量超过一定值时,生产出水泥的强度会受到影响,缩短水泥的使用寿命。且此种方法只能用于立式窑,技术性能差,规模小。目前解决高硫石油焦出路的主要方案是将其应用于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等,通过添加大量的石灰石来处理高硫石油焦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产生了大量CaSO4废渣,增大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投资成本。因此,寻找一种更为高效、清洁的高硫石油焦利用方式迫在眉睫。
2高硫石油焦气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增加环保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同时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热值高和价格低等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制取合成气是解决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硫石油焦气化是将其在气化炉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与气化剂反应生产合成气(主要成分CO和H2),通过高温气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过克劳斯工艺进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纯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属则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气化炉,几乎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因此,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是一项清洁、高效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石化企业开始重视高硫石油焦的应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远远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对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响其气化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结构、比表面积、气化剂、气化温度等,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针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应活性,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其反应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等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但是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因素,采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过渡金属盐等作为石油焦气化的催化剂是难以实施的,且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而可弃催化剂的利用则存在着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气化还处在研究阶段。鉴于石油焦的催化气化难以实施,大量研究转向了高硫石油焦与生物质或煤的共气化。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质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还处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又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气化技术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逐年增多,通过在煤中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制取合成气将是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的较佳方案之一。
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展了石油焦气化的工业试验与应用。其中主要有以湿法进料的GE、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及干煤粉进料的Shell气化技术。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炼油厂建立了一个气化单元,用来气化石油焦和其他炼油废料。2003年美国Wabash电厂和Tampa电力公司利用联合循环发电(IGCC)设施将煤炭气化更换成为石油焦气化。我国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其中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运行部水煤浆气化装置采用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以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用于制取氢气,其中石油焦的掺配量达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浆气化技术的温度相对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应活性差导致运行结果并不理想[40]。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石化)、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贵州瓮福集团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气化装置分别于2011—2013年期间进行了气化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的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对于Shell粉煤气化技术而言,原料煤中掺烧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入炉煤的质量,降低入炉煤灰分。与掺烧高硫焦前气化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气产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气化炉渣中碳含量增大、滤饼的产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制取合成
气的模拟计算与技术经济比较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高硫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比较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高硫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焦气化的实际运行结果作了比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模拟计算以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制取合成气工艺为例,该单位采用的干煤粉气化方案为:A(煤):B(煤)=1:1+4%石灰石(即两种煤按照质量比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剂),记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记为方案2。利用Aspenplus软件对方案1和方案2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两种方案的经济性。样品的基础分析数据及气化工艺条件分别如表7和表8所示。结合元素质量守恒和能量平衡两个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案的气化模拟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气化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气中CO、H2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了4.38%。总体来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要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而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合成气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表10计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变化对生产合成气成本的影响。其中氧气的成本按0.50元/m3进行计算。由表1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煤炭价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不超过1000元/t时,当煤炭价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低于1100元/t时,以及当煤炭价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在700~1200元/t波动时,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全都优于干煤粉气化。且随着高硫石油焦价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越明显。
3.2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运行结果分析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表11为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工业试验前后主要气化指标对比。与掺烧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每生产1000m3的有效气体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拟计算是偏向于理想情况,与工业试验的运行结果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一致。即Shell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不仅技术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领域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随着我国原油消耗量的急剧增加及世界原油的劣质化。石油焦尤其是高硫石油焦的产量逐年增加,我国将面临着高硫石油焦生产过剩且难以高效利用的局面。大量的研究表明,制约石油焦在气化工业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其气化反应活性较差,通过添加气化催化剂、与生物质或煤共气化的方式都可有效地改善其气化反应活性,但添加催化剂或与生物质共气化存在许多问题。而工业试验证明,将高硫石油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能够实现高硫石油焦清洁、高效的利用,拓宽气化装置的原料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不同焦化工艺条件下高硫石油焦的性质差异较大,建议加大高硫石油焦基础性质的研究,包括碳的微晶结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可磨性指数、粒度分布、粉体综合特性以及不同气化介质下的反应性等基础性质,对不同性质的高硫石油焦进行总结分类,建立高硫石油焦气化性能评价体系,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中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3)建议深入开展不同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适应性研究,研究煤中掺配不同比例高硫石油焦可磨性、粒度分布特性、粉体综合特性、气化反应性及气化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不同种类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最佳方案。4)在高硫石油焦基础性质及气化原料煤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气化装置的用煤指标,建立适用于煤气化装置的高硫石油焦气化指标。5)针对不同煤种和高硫石油焦开展全面的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宜的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工艺操作条件,为工业上大规模掺烧高硫石油焦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6)由于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制取合成气技术并未广泛的应用,且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因此,应对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制取合成气的技术所涉及的磨煤输送单元、气化单元以及净化单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的操作条件,使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具有经济性。
作者:赵锦波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
一、净现值(NPV)
1)它没能直接反应出投资的规模,只是用资金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资金有是企业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取得应有的效用并不能直接反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都采用增量投资分析或者净现值指数的方式解决实际中的优先问题。
2)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时,如果采用NPV,由于折现因子的存在,使得油田越早投产NPV值就越大,就会在一些类型的油气开采中,由于想获得较好或者较高的收益而加快开发的现象。进而导致了破坏性开采的情况增多,而使得油田的最终收益降低。因而,政府需要运用科学完善的石油开采制度,如稳产期的增加税收,在开采中后期减免税收的办法,以促使石油开采企业合理高效利用地下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油田的开发。
二、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也是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中也最为常用。它主要是针对NPV=0的情况。内部收益率能直接反应出投资者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认为是盈利率或者回报收益率。这种评价方式被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缺陷主要有两个:
1)只有一个解的情况,针对净现金流量来说,为序列正负号只变化一次的项目。即使序列正负号多次改变,也是只有一个解的情况,如果出现两个以上解的情况,就不是内部收益率计算范畴。之所以会出现正负号的改变,是由于投资过程的不连续,而石油的勘探开采涉及的投资量很大,如果只对一次投资进行考虑,就不能客观地反应被评价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对多次的投资都予以考虑则内部收益率的结果可能很多,但就真实的内部收益率来说,其结果都不是正确的。
2)在对内部收益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含着一个假定情况,即由此项目获得的纯收益可以用来继续投资,继续投资的收益率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相等。在油田寿命枯竭,项目停止开发时,按照内部收益率来计算,就是投资未来值的累加等于收益未来值的累加,由于条件的制约,收回来的投资不可能在进行同样地理条件的含油气项目的投资中,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评价指标中,内部收益率评价方式并不适合,只能作为辅助性指标来参与评价。
三、基准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对于投资所获得的最低回报率。由于在企业间存在的风险以及目标不同,折现率也会多种多样。由于项目的不同,在风险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对不同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采用的基准折现率也会不同。
四、指标计算问题
各种经济评价的指标,都是在项目寿命时间内对现金流进行计算得到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决定了经济评价的正确与客观。因为是种预测,因此,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特别在对现金流的描述中。因此,更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预测中的偏差,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五、结语
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对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决策水平,也关系到投资成本以及收益情况。因此,做好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是优化投资,提升投资效益的必经之路。
作者:刘东旭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美元视野下的沙特阿拉伯与全球经济治理
在全球治理日益勃兴和新兴国家群体崛起的背景下,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二十国集团(g20)推向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前台。沙特阿拉伯作为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g20成员,凭借自身在资源、资金、外交等方面的诸多独特优势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作为巨额石油美元的拥有者是沙特阿拉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权力基础。全球经济治理中日益凸显的石油美元身影
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国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体,全球经济治理实质上是国际社会的权力与结构格局及其变动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反映,全球经济治理主要针对全球经济发展与失衡带来的全球性经济问题,通过治理实现全球贸易、金融、货币、区域经济、国际经济机制的稳定与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密切相连,一方面从全球经济发展与紧密联系中获益,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也总是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外部影响,即会产生溢出效应。同时,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很难长期保持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平衡,失衡是经济发展的常态,由此累积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失衡,外部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带来严重的全球经济问题甚至危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一直在产生不均衡的影响,国内国际经济平衡(失衡)存在着直接关联,当前一系列的全球性经济问题特别是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都与当前的全球经济特点和结构、与这一平衡(失衡)状态密切相关,各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权力地位与责任义务也显得更加不均衡,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已落在了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后面,面对失衡不断加剧带来的全球性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更加迫切地被提上了全球议事日程。
21世纪以来,由于石油价格暴涨和世界石油需求日益增长,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依靠源源不断的石油出口收入积累了巨额的石油美元。日益庞大的石油美元规模已经使沙特阿拉伯等海合会国家成为全球资本输出的重要来源地,巨额石油美元长期投资西方金融市场,为海湾国家带来了超出石油收入的财富,改变了以石油作为唯一财富来源的旧有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西方金融市场投资大幅度减少,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由于拥有巨额的石油美元趁机进军西方金融市场,像美国花旗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老牌的西方国际金融机构,都要向海湾国家“讨钱”度日。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在美欧金融业深陷危机之时,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凭借雄厚的石油美元资本积极“抄底”参股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在危机期间频频亮相,向西方金融机构注资,积极调整自身运作模式,努力实现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变,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非常引人注目。当前“石油美元”已经成为国际投资者最关心的词汇之一,在西方一直存在着石油美元冲击全球资本与金融市场甚至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的声音。随着新一轮的石油价格高涨,石油美元的大量增加已经使产油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石油美元作为新的世界金融与资本权力经济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全球金融、投资与贸易结构与格局。石油出口国在2006年第一次超过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上全球资本流量的最大源泉,石油美元投资者拥有的海外金融资产总额在3.4万亿美元至3.8万亿美元,位列四大权力经纪之首。diana farrell, susan lund:“the new role of oil wealth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mckinsey on finance, no.26, winter 2008.石油美元日益成为目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影响不容小觑。石油美元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主权财富基金、伊斯兰金融在全球经济金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石油美元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平衡、金融与资本市场稳定、贸易与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重要的关注对象。
石油美元(petrodollar)最初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解读石油美元:规模、流向及其趋势》,载《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3—4月。但由于石油基本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也有人把产油国的全部石油收入统称为石油美元。按照石油美元的定义,石油美元的规模取决于石油价格、出口数量(外部需求)和石油出口国国内吸收能力三个主要因素,而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投机活动盛行是石油美元规模剧增的外部因素。常军红、郑联盛:《石油美元的回流、影响及政策建议》,载《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1期。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石油美元开始进入国际经济的视野,曾经出现过一波石油美元的高潮。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全球油价上涨再次让石油出口国获得了巨额的石油收入,石油美元的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2005年全球21个石油出口大国的石油出口收入高达7 428亿美元,较2002年的3 300亿美元超出一倍以上,也远远高于1980年的历史纪录。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石油出口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远远超过中国等东亚新兴国家。imf估计,中国2005年的盈余估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6%,而同年沙特这一比例高达32%,中东石油出口国的平均数字为25%,俄罗斯约为13%,挪威为18%。曹张伟:《石油美元的神秘走向》,载《经济》2006年第10期,第28页。产油国特别是海湾产油国由于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产量与出口量,成为石油美元的主要拥有国。据欧佩克的统计,2011年opec国家石油收入总额达到10 783亿美元,2002—2011年十年的累积出口收入超过6.2万亿美元。(见图1)近年来在国际高油价背景下,不论何种统计与预测,石油美元的规模都日益庞大,高达数万亿美元规模的石油美元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金融与投资变动的重大因素。
与此同时,主权财富基金(swfs)是拥有最多石油美元的投资者,根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wfi)估计,2010年底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资产4.1万亿美元,近60%属于油气资源型,大多数位于中东地区,其中90%来自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海合会国家,其资产超过了1.4万亿美元,占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34.6%。usa, sovereign wealth funds institute, dec 2010.海合会成员国均根据自身石油美元和经济发展程度设立了不同规模的主权财富基金,中东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都属于油气资源型主权财富基金,石油收入带来的石油美元是海湾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来源。石油美元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提升和主动出击正日益深入地影响到全球经济体系,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必须加以面对和重视的对象。
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石油美元体系中占有关键地位
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石油美元体系中占有重要而关键的地位。首先,沙特阿拉伯拥有全球最大的石油美元规模,也是全球特别是海湾地区石油美元的领头羊与风向标,依托全球最大的石油储产量,建立在石油出口收入基础上的石油美元使沙特阿拉伯在未来的全球石油美元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油价上涨使沙特阿拉伯积累了丰富的石油美元,进一步扩大了沙特阿拉伯的资金实力与对外投资热情。2002—2011年的最近十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收入就达到17 950亿美元,石油出口收入带来的贸易顺差总额也达到近13 000亿美元,在全球产油国中石油收入比重最高。(见图2、图3)
其次,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石油美元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石油美元的格局与走向。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沙特阿拉伯同意将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美国通过沙特阿拉伯说服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从那时起,美元与石油紧密挂钩,二者之间被画上了无形的等号,国际石油贸易几乎全部使用美元计价交易,石油输出国通过大规模出口石油换回了巨额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在给石油输出国带去无数财富的同时,也成为维系美国的金融与经济霸权的新支柱。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和石油危机冲击下解体的关键时期,美国通过石油与美元的巧妙结合有力地维护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国经济霸权。正是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的“不可动摇”的协议奠定了石油美元机制的基础,美元成为全球石油贸易的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稳定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几十年来,以沙特阿拉伯与海湾产油国的巨额石油美元为主体的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成为全球石油美元机制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金融与投资市场的变动,以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为优秀的全球石油贸易、石油美元流动体系在极大影响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使沙特阿拉伯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全球经济地位,成为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基础。
沙特阿拉伯与美国在石油美元机制与安全领域的特殊关系更进一步凸显了其权力地位,而沙特阿拉伯也通过自身在海湾地区与中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在全球石油美元机制以及石油贸易体系中发挥着稳定作用。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都曾有报道说沙特阿拉伯从美国撤出了部分投资并带动海湾国家数千亿美元资产的流出,引起了整个美国金融市场震动,并造成美元汇率下行,而沙特阿拉伯政府或官方人士出面否认有力地稳定了美国金融市场与美元汇率。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不断贬值,采用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使海湾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使海湾国家的石油收入面临缩水与损失。2007年科威特放弃了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他产油国也日益动摇,但沙特阿拉伯则坚持里亚尔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不变,基本维持了海湾地区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第三,沙特阿拉伯在海合会中居于领导优秀地位,其经济政策与行为具有标杆性的引领作用,这使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美元影响力在海合会的依托下呈现出放大效应。海合会国家经济实力较强,特别是依托巨额的石油美元积累了强大的资金实力与金融实力,是全球资本与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产量与出口量的产油国群体,海湾国家历来都是石油美元的主要拥有者,是主权财富基金的集中地,也是全球伊斯兰金融的中心。建立在巨额石油美元与庞大主权财富基金基础上的雄厚资金实力与投资能力使海合会成为影响国际金融与投资动向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国家的巨额投资与金融资产成为影响当地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不断多元化的投资也影响着全球投资与金融的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沙特阿拉伯协调海合会国家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在不断推进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采取了比较一致的政策措施,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美元、石油金融、伊斯兰金融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问题上形成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使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呈现出放大效应,也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在作为海合会国家经济与财政支柱的石油收入上,沙特阿拉伯占到海合会六国石油收入总额的52%以上,如2011年为53%。相应地,沙特阿拉伯在海合会国家的石油美元规模中也占据较大份额,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美元的支配与流动影响着海合会国家的整体流向情况。(见图4)
更为关键的是,沙特阿拉伯在建立于石油美元基础上的对外投资、海外资产、主权财富基金等方面几乎均占有优势与优秀地位,在这些领域的对外政策与行为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沙特阿拉伯在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斯兰世界等更大范围的经济治理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与集体影响力。海湾国家是中东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而沙特阿拉伯对外投资占到了阿拉伯国家之间投资总额的40%。据海合会统计,2009年沙特阿拉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为1 472亿美元,占到gcc总额的53%;同年对外直接投资(odi)存量为403亿美元,在gcc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大约30%左右,但如果加上金融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欧美国家是海湾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地,也是其海外资产的主要所在地,沙特阿拉伯的政策导向影响到海湾国家甚至整个中东国家的对外投资与资产政策,也影响着全球石油美元回流机制以及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相对来说,沙特阿拉伯虽然拥有海湾国家中最大规模的石油美元规模,但其对外投资策略比较保守,在主权财富基金、伊斯兰金融资产等方面也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沙特阿拉伯的经济金融政策依然主导着海合会的区域经济合作,石油美元以及主权财富基金、伊斯兰金融资产等能否在海合会内部和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及其在全球的发展前景也基本取决于沙特阿拉伯的政策与支持力度。
石油美元对沙特阿拉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分析
石油美元是沙特阿拉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权力基础,沙特阿拉伯凭借巨额石油美元在全球金融与投资格局中具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石油美元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威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其重要作用,而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更加强了其全球资本大国地位。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又危机频发的今天,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美元以及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西方国家也希望借助沙特阿拉伯等国的雄厚资金实力帮助自己渡过当前的难关。随着g20在金融危机后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沙特阿拉伯作为g20成员之一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第一,石油美元的庞大规模日益影响到全球经济失衡及其治理,也进一步突显了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从全球贸易治理来看,沙特阿拉伯在全球贸易带来的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对外发展援助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石油生产与供应国,通过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积累起了巨额石油美元财富,是全球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和盈余国之一,也使其成为全球经济、贸易、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对外贸易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连续多年实现大额贸易顺差,从2002—2011年的十年中累积实现贸易顺差就高达12 571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3月,沙特阿拉伯外汇储备达到了5 46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日本而排名世界第三。作为全球主要的经常项目顺差国,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与东亚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治理的重要角色。外汇储备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脆弱性,经常项目的贸易盈余增加了沙特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其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但如何对巨额贸易盈余进行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也是沙特阿拉伯等贸易盈余国家的重要目标,这一问题在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全球贸易失衡的治理特别需要g20框架内发达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共同努力,g7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e11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全球贸易失衡上处于不同的地位,互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与顺差国,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国家的长期协调合作。因此,在石油美元日益壮大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维持长期贸易平衡与可持续增长既是沙特阿拉伯的政策目标,也是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之一。
第二,依托巨额石油美元,沙特阿拉伯的金融实力与影响力不断上升,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及其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石油与美元的结合让沙特阿拉伯获得了巨额财富,依托石油美元财富的资金与金融实力获得了飞跃式增长,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沙特阿拉伯也日益卷入现行的全球金融货币体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巨额石油美元回流西方市场有力地维系了全球金融市场平衡。沙特阿拉伯凭借较强的资金实力积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与投票权大幅提高,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获得了单独董事席位,目前是imf的第七大出资国。沙特阿拉伯货币局(央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在境外资产结构中大部分是美国国债。随着近年来石油收入剧增,沙特阿拉伯的全球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广泛地涉入西方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沙特阿拉伯等国为花旗、美银等西方主要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援助,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受到全球瞩目。另一方面,石油美元机制以及沙特阿拉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当前美元贬值、信用下降的背景下,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的金融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美元的国际地位。“9·11”事件后英国媒体报道沙特阿拉伯撤出大量对美投资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闻沙特阿拉伯计划取消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都使美元汇率显著下跌,而沙特阿拉伯官方出面否认后美元价格得以恢复,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经济与欧美国家联系密切,十分关注西方国家经济金融形势,海湾国家为了维护目前其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也不得不将石油美元再投入购买美元资产,以维护自身经济稳定。但近来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因为沙特阿拉伯贸易盈余和美元储备的增加会加大本币升值的需要,而本币与美元同步贬值会极大增加本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近年来国内通胀压力一直较大。沙特阿拉伯也有逐步调整其外汇储备构成、降低对美元依赖的长远需要,在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2012年美国财政危机显现时,沙特阿拉伯国内都出现了国外金融资产安全性以及改革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争论。当然,沙特阿拉伯认为对美元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执行的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确保本国经济与全球最大经济体挂钩,保护国内金融机构免受外部危机过度冲击,限制外界对本国货币里亚尔的炒作。由于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在西方金融资产的巨大规模以及牵涉到与此关系密切的美元汇率问题,也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沙特阿拉伯作为海湾金融大国,其金融政策动向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同时也使沙特阿拉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了更大话语权。
此外,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石油金融”领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与供应国,沙特阿拉伯可以发挥自身在世界实体石油经济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努力将自身的石油实力与国际社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治理结合起来,共同应对石油金融市场的巨额投机行为与剧烈波动现象。随着伊斯兰金融的兴起,沙特阿拉伯依托自身较强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实力在全球伊斯兰金融体系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巨额石油美元的拥有者也使沙特阿拉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全球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前景。
第三,沙特阿拉伯依托巨额石油美元成为国际资本和投资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投资走向和由此带动的海湾地区及全球石油美元的投资动向深深地影响着全球投资市场及其格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美元投资主要分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两个部分,其中沙特阿拉伯货币局作为沙特政府主管对外投资的官方机构,其对外投资可以从其拥有的海外资产中窥知一二。2012年沙特阿拉伯货币局海外资产总额达到6 627美元,如果加上其他渠道以及私人对外投资规模将更大。(见图5)沙特阿拉伯民间资本丰富,据预测私人资本总量为10 000—20 000亿美元,这些资金除小部分投资在国内外,大部分投资于海外的不动产、股市、证券等。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美元主要投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其货币局持有的美元资产比例最高,这与它一贯保守的管理方式以及坚决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分不开的,主要投向美国市场的做法也与沙美特殊关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美元持续贬值、经济危机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沙特阿拉伯也在考虑调整其全球投资方向,而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使投资渠道、对象增多,投资的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有沙特阿拉伯经济学家指出,美国财政悬崖和经济衰退将严重威胁沙特阿拉伯等国在美投资,并严重影响海湾国家的经济,蕴含着经济风险,沙特阿拉伯对外投资及外汇储备的90%都与美元相关,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债务出现政策调整,沙特阿拉伯经济将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
当前,主权财富基金的日益活跃以及被察觉到的非经济意图引起许多国家的担忧,对主权财富基金进行治理是必然的趋势,也成为全球投资治理的重要内容,而沙特阿拉伯以其重要地位在有关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制度、规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于石油美元的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目前虽然并不是最大,但从前景来看必然日益扩大,地位不断上升。无论按照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wfi)还是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服务机构(ifsl)的统计,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占全球的11%,占本国gdp比例的86%。从单只基金来看,沙特阿拉伯外汇控股(即沙特货币局)占全球第三位,约有4 391亿美元资产。由于沙特阿拉伯货币管理局( sama) 同时承担外汇管理和主权投资的职责,因而研究者对于该机构是否属于主权财富基金范畴以及基金规模测算等问题有不同观点。2008年5月,沙特宣布在“公共投资基金”( 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 内设立一支独立从事主权投资的基金,规模为53亿美元。沙特阿拉伯作为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拥有国之一,加之对其他海湾国家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引领性的影响力,一方面使沙特阿拉伯在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治理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必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沙特阿拉伯认为海湾国家不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或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本身并不具有“原罪”,其治理牵涉到全球经济金融、投资体系及其变革,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而沙特阿拉伯在这一治理进程中可以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
第四,g20成员国的身份进一步凸显了石油美元大国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随着金融危机之后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与平台,沙特阿拉伯作为g20中唯一的阿拉伯国家、产油国的代表以及巨额石油美元的掌控者,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世界关注。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巨额石油美元及其回流机制在全球贸易、金融与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g20在诸多重要领域中的治理效力离不开沙特阿拉伯的积极参与和作用发挥,沙特阿拉伯的积极参与也提升了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权力地位与治理效力。鉴于石油美元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石油金融、伊斯兰金融等与沙特阿拉伯关系密切的全球经济元素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全球经济与贸易、金融与投资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沙特阿拉伯在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在相关的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g20议题对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大小与沙特在应对该议题中发挥作用的高低为主要标准进行统计,2008—2012年g20共举行了七届峰会,主要议题大约共有31项,与沙特阿拉伯高度相关的大约有16项。
石油美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沙特阿拉伯在全球金融和投资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与较强的影响力,依托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g20各国同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经济协调行动。依托多年累积的巨额石油美元,沙特阿拉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提出了高达4 000亿美元的财政开支计划,为本国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受到了g20与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同时沙特阿拉伯全力支持g20及其他有关国际金融机构为挽救世界经济做出的努力,沙特阿拉伯作为g20成员、全球经济大国之一积极参与了历次有关联合声明与经济协调,共同反对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与其他g20成员国一道履行了峰会达成的有关承诺,不奉行投资保护主义,减少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等。在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由unctad、oecd联合的8期《g20国家贸易与投资措施报告》中可以看出沙特阿拉伯反对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的努力。2008年以后g20中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种类的贸易或投资限制措施,沙特阿拉伯没有采取相关措施,特别是没有一些国家采取的以国家安全为由的相关限制措施。
结语
当今石油美元的大规模流动加剧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石油美元作为新兴的资本力量在维系全球经济平衡中关系重大,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运行风险,巨额石油美元的投入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泛滥,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即石油美元成为引发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出现泡沫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将日趋增强。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超级石油大国,石油一直以来都是其最为重要的国家资源优势和竞争力来源,石油资源权力是其在国际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权力资源,也是其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和拥有较高国际地位的基础,因此石油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重要角色。随着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崛起,作为g20成员的沙特阿拉伯因拥有巨额石油美元和石油美元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伴随着石油美元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日益离不开沙特阿拉伯的参与。
石油美元机制既为沙特阿拉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较高的国际地位,也给其带来了难以摆脱的政策与地位困境。几十年来,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石油美元为主体的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极大地影响着全球贸易、金融与投资市场的变动,以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为优秀的全球石油贸易、石油美元流动体系在极大影响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使沙特阿拉伯获得了较高的全球经济地位。石油美元机制下的石油金融化趋势凸显了沙特阿拉伯的政策与地位困境,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出口与石油收入也为国际石油金融市场所左右,为保障全球石油市场稳定与自身国家利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石油美元机制也增强了沙特阿拉伯对美国经济霸权的依附性,其石油美元长期回流美国金融市场,有力地支撑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事实上为美元的世界中心地位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做了部分“背书”。与美国的利益捆绑使沙特阿拉伯受到石油美元机制的深刻束缚,经济表现深受美元地位波动的影响,政策选择余地有限,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经济危机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更凸显了沙特阿拉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困境。
论文关键字:垄断 帕累托最优 特别收益金 暴利税 税收归宿 无谓损失 企业的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与化工原料。石油及其产品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的话,石油就是这台机器的燃料。没有石油,国家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历史上因为石油而发生战争也不计其数。可见,石油对于一国的生存和本国的居民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这个占世界总人口约1?5的国家,现在正在以每年gdp10%的惊人增长率向前迅猛发展。2007年全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约45%。这个数字已经引起了党中央以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会继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的胃口会越来越大,进口量会相应提高,这已是必然的趋势。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进口依存度很快突破50%,已基本成为定局。可见我们国家对石油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
1-1
今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澎湃发展发展,石油作为稀缺资源,国际油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如图1-1)。全世界已经告别了每桶2、3美元的低油价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每桶90、100甚至更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国际接轨油价机制。也就是原油的进口依照国际价格,而成品油的价格不上涨,这就出现了炼厂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反而比购进的的原油价格便宜的“倒挂现象”。这就造成了石油公司在炼油与销售板块出现了亏损。2006年3月,国家开始向三大垄断石油巨头征收石油暴利税,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国家对其因为垄断造成的超额利润所征收的费用,用来补贴弱势群体和公益性事业。
此时,一方面,石油巨头以炼油和销售板块亏损为由,向国家要补贴100亿,这钱完全来自我们纳税人;另一方面,又以承受暴利税为由,不断要求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来弥补他的暴利税损失,使我们百姓生活在高生活成本的环境里。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家向三大石油公司征收的暴利税只占其利润的10%--20%,再加上炼油和销售亏损也并没有撼动他们的佳绩,中石油一举超过日本丰田公司成为亚洲赚钱的公司,公司人员的福利照样稳步提高,达到了外界眼红的地步。看到这,我们或许会产生疑问,到底国家应不应该给补贴?成品油价钱一定要上调吗?中石油作为垄断的国企,是不是应该承担一些亏损?等等问题。下面,我就针对几个具体的问题,用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很阐述。
一. 应不应该给政府补贴
在我国,石油的开采石油由垄断地位的三家机构共同完成的,他们是国有他们分别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完成的。他们的开采量如图(1-2)。
如图1-3,图中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为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此外,为简单起见,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他们有图中水平直线ac=mc表示。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因此,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为qm ,在该产量水平上,垄断价格为pm。显然这个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显而易见,上述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利润最大化状况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利润最大化产量qm上,价格pm高于边际成本mc,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数量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例如,假设消费者按照既定的垄断价格pm购买了垄断产品qm。现在进一步考虑,是否可以有某种方式是垄断厂商和消费者的状况都变好?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让消费者在低于垄断价格但大于边际成本的某种价格某买该单位产量,则垄断厂商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垄断厂商的利润进一步提高,因为最后以单位产量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他之处的成本;消费者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因为他实际上对最后一单位的产量的支付低于他本来愿意的支付。
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那么,帕累托最优条件在什么时候达到呢?在q*的产量水平上达到。在q*的产出水平上,需求虚线与边际成本线相交,即消费者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愿意支付等于生产该额外产量的成本。此时,不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因此,q*是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产出。如果能设法使产量从垄断水平qm增加到最优水平q*,则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垄断厂商同意生产产量q*,并且在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p*出售该产品,这样做的结果是垄断厂商的利润下降了(pm- p*)×qm。为了弥补其损失,政府给予至少等于该损失的一揽子支付。在给于这一揽子支付以后,消费者的福利与垄断条件下的情况相比,仍然有所改善,因为垄断厂商将价格从pm下降到p*给消费者带来的全部好处是叫做消费者剩余的那一部分,即区域pmba qm。这个部分超过了垄断厂商的利润损失的部分(pm- p*)×qm。超过的部分为区域abc的面积。区域abc就是当产量从垄断的qm曾加到最优的q*时所产生的全部收益。这个收益可以在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从而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要补贴中石油的原因。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给补贴呢?
在2006年,国家一次性给中石油补贴10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一边倒的反对声浪。究其原因:
首先,与中国石油一向示人的超级赢利水平背道而驰,使人们对其诚信产生极大怀疑。联想到今年1月5日,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说:“中石油是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不是之一,是第一”。这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边依靠国家赋予的政策性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一边却将该自身承担的亏损向国家哭穷,由纳税人买单,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其次,相对中国石油企业高额的利润,它们的部分亏损完全可以自身承担或消化。
按国际惯例,当公司可能出现亏损时,该公司可以通过降低员工待遇、裁员等渡过难关,但我们得到的却是相反的信息。今年上半年,中石油雇员酬金成本增长32%,从去年同期的170亿元增加到224亿元。他们的解释是调整了员工工资,另外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用工人数增加,导致员工费用增加。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应该给于中石油等石油公司的补贴。石油巨头把局部亏损放大、把行业利润淡化,再凭借垄断权威和强势资本向国家要挟,只是它们的策略罢了。而它们的意图屡屡得逞,除了有关部门屈服于大公司压力、公共财政支出随意性太大、行政管理不能够按规范操作之外,根本原因是《预算法》被虚置。动辄动用几十亿上百亿元国家资金去补贴富得流油的企业,肯定涉及预算的调整。而预算的调整,必须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而在2005年、2006年的“补贴”中,都是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至于为什么正好是100亿元而不是99亿元、正好是50亿元而不是51亿元,以及补贴的原因、用途和说明,作为公共财产的主人——全国公民,并不知情。
二:征收暴利税,是“福”还是“祸”?
根据国务院及财政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决定》、《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06年3月26日起国家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将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
石油特别收益金的俗称就是暴利税。按照财政部的设计,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比率按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原油的月加权平均价格确定,起征点为40美元/桶,征收比率从20%~40%。业内人士预计,以2006年三大石油公司原油产量增长1%~2%计算,向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征收的特别收益金将分别达50.5亿元、202.5亿元和30.8亿元,总计约283.8亿元。
刚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全国人民拍手称快,但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中石油会就样坐以待毙吗?他有没有可能性把税负转到我们老百姓的头上?
如果石油巨头不仅可以通过要求涨价的方式转嫁“政策性亏损”,还可以大言不惭地向政府要补贴,那么社会公众呢?他们不仅是石油资源的名义所有者,而且还是石油企业的名义股东,但他们所享受到的待遇只是一次次不可转嫁的涨价,然后被动接受“油荒”带来的所有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公众所遭受的“政策性亏损”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毫无过错的,这样的“政策性亏损”才最需要政府来补贴。
三.暴利税应该如何使用
显然,这些银子是要中国人一起来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它是属于公共利益的。但中国人如此之多,一人两个脚印,这些银子的落脚点若太类似于“天女散花”,平均到每人头上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啥问题。说白了,这些银子得用到刀口上。
一位经济界从业人员问得好:美国参议院征“暴利税”的提案指出,要将所收的“暴利税”返还给汽油用户。那么,中国的石油大佬们缴的“暴利税”是直接进入财政收入的大本营还是要专款专用,比如也退还给汽油用户?
他的逻辑并不“傻冒”。他反对将“暴利税”退还给用户,因为退还的税金会让人消费更多的汽油,而需求的增加最终会导致价格上涨。一个更好的做法是将“暴利税”转给那些愿意买低油耗汽车的车主,这样最终会减少汽油用量、并节省能源。
其实,不管是归入财政大本营,还是专款专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就行了。中国需要银子的地方很多,譬如教育,譬如扶贫。另外,石油公司也并不是非要被“搜刮”得分文不剩,它们也需要钱,因为有一些适当利润的积累也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的供应和安全的。
四:总结
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石油垄断巨头不能忘了其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国有垄断企业身份,不能忘了它们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社会责任。不能忘记他们的垄断巨头对内几乎拥有全部油气资源,对外则垄断着石油进口权,享有其他企业根本无法想像的垄断性权力。当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垄断巨头应当责无旁贷地起到稳定国内市场的作用,为国分忧。石油的溢价部分应该归国家财政所有而不应都归企业所有。这是因为埋藏在地下的原油属于国有资产,应该让全民得益。
摘要:北极冰川还在不断融化,气候异变让人类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可怕,也认识到高碳经济的可怕。因此,低碳经济不得不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各大高碳行业都在面临着转型。作为高碳经济代表的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下如何发展很值得探讨。低碳意味着对石油企业传统业务的颠覆,要求石油企业高碳行业向低碳行业转型,这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是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文章在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发展策略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形式,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将环境与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化石能源紧缩
就全球趋势来看,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在逐年看涨。从世界能源结构上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因此,就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并加速开发新能这一方面,人类已经达成共识。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过渡与发展我国家的经济转型
“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众多发达国家一跃成为国际经济水平层面的佼佼者。然而享尽自然给予的各种“恩宠”后,这些“先进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即发达国家已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高碳经济阶段,在转型结束后开始降低能源消耗量,并在全世界都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成功完成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过渡。而发展我国家高碳经济阶段的起步就比发达国家晚,此时的发展我国家的经济正处于高碳经济的高潮阶段。也正是此时我国的能源储量和环境状况也亮起了警示灯,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温室效应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暖冬、酷暑等极端的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冰川融化使得大量北极熊失去栖身之地,甚至会因为捕不到食物而溺死海中。水平面上升,大陆板块随时都可能被大海吞噬。由于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灭绝的厄运迟早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礼”,面对自然的愤怒,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付出代价,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
作为发展总国家,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作为我国能源支柱的石油企业又该如何发展,下文将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石油企业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应为先驱。
(一)优势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而言,石油企业要发展低碳能源,仍应将重点放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而发展这两种资源,石油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源于能源开采、运输方面经验的积累;其次,在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的石油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再次,为了鼓励石油企业大力发展海内外的资源开发,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最后,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能源发展的亮点,近几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同时,国内的大型石油企业已筹备着向煤层气和海上天然气进军。
(二)劣势
石油、天然气虽然相对比较环保,但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未来的能源结构还是要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但是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基本集中于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对于可再生新能源的研发,技术层面上还是稍显落后。我们的节能减排只能通过节水、节地以及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装置等技术性较低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的渠道去谋求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新能源的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机遇
从长远利益来看,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首先从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分析,煤多、油气少一直都是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产量远远无法与消耗量持平,这使得我国对石油进口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石油公司的保供压力会持续增加。但是在低碳经济模下,原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就会转向排放量较小的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有了新的消费增长点,石油企业就可以转变生产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其共同点就是实现油气企业向能源企业的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在产业和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企业的转型将带动起经济增长新高潮。
(四)威胁
石化能源总量在持续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日后必然会主宰我国能源市场,新能源种类繁多,所以我国能源市场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即石油企业由传统化石能源创造出来的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瓜分,很难重复往日的市场主体地位。此外,国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税收等政策形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加以限制,总体看来经营前景不是很乐观。此外,由于石油产量低,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要我们仍需依赖石油进口。但是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会以低碳为借口加大贸易壁垒,加大了资源进口的成本就意味着加大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缺少了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会明显下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石油企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石油企业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发展低碳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一)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短时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我国石油能源储备量虽然不大,但是天然气能源的储备量却是相当的丰富。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开发,作为清洁型能源,天然气可以充当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能源。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石油企业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二)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
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石油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型石油企业都将战略主场转向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如道达尔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生物燃料开发的先河。又如壳牌石油,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独立的生物能源部,其生物能源业务在世界石油行业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2000年以后,该企业又加大了对生物能源方面的投资。再如巴西石油,企业预计2007-2011年在开发生物能源领域投资3亿美元。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起到先锋作用。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能源领域表现突出,加大了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可燃冰开发技术的研发,在生物资源领域重点加强非粮乙醇和生物质柴油的开发与生产,不断提我国清洁型油气资源的保有量。
(三)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主体意识
石油企业虽然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就生产而言,它也是我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企业。所以,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开发,保质保量地为社会提供清洁型能源是低碳经济下石油经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树立节能减排的主体意识,大力推广余热回收等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四)发展二氧化碳处理技术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低碳不等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因此,推行低碳能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回收在利用和永久封存两种,已经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之中。现在很多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开采领域加入了二氧化碳强化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挤压地下油气资源十分有效。此外在化工领域,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加工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或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甲醇、碳纤维、沥青、建筑材料等等。可以将回收来的二氧化碳充分再利用,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也提供了新型的物资原料。此外,石油企业还可以凭借现有的地质技术,在已经枯竭的油田寻求有利于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构造。无论是回收还是封存,都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各石油企业要积极合作,从源头上实现低碳减排。
四、结论
为了发展经济,我们不惜破坏环境。现在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反作用力使得我们不得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就是协调二者关系的结果。低碳经济决定了各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决定了清洁型能源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体。作为石油企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方面我们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低碳经济否定了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这就给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相对清洁的能源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是我国的石油储量还是有限的,天然气能源却极为丰富。这就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要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并以此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企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加速新能源的开发,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非常规能源开发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生物能源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面对新能源之间的竞争,传统能源优势已经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只有加速开发出优秀产品,才能增强在未来新能源市场中的优秀竞争力,保住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关键词:大庆石油化工优势 配套经济 省域经济
论文摘要:在黑龙江的发展中发挥了经济、财政、科技支柱作用的大庆市正在进一步发展中,而其石油化工的传统优势及新型石油化工道路都对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
近年来,拥有着石油化工优势的大庆市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启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契机,提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在省内外、国内外,抢占未来对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制高点,努力构建大庆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发展构想,使大庆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方向异常明确,龙江产业高地正在一步一步地崛起。身为哈大齐工业走廊脊梁的大庆,其自身的石油化工优势对发展黑龙江省配套经济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大庆石油化工经济的优势
1.传统优势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闻名于世,是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基地。40年来,累计生产原油16.24亿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494.8亿美元。大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已经27年,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集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装备制造、化工生产、生产保障、矿区服务等业务于一身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具有雄厚的发展实力和技术、人才、品牌优势。钻探完成工作量居中石油五大钻探公司之首,大庆建设连续三年入选“enr中国承包商60强”,油田装备和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打造了力神、庆矛、铁人等国际知名品牌。
2.哈大齐工业走廊中的经济优势
大庆位居哈尔滨、齐齐哈尔之间,理应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脊梁,做到一条扁担挑两头。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体制、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方向,充分利用重度盐碱地开发的契机,依托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稳石油、强石化、兴替代,走出一条非油工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经济结构合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的大庆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大庆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更加雄厚,正逐渐步入加速发展轨道,大庆经济面临更大的增长空间。
二、大庆石油化工优势对发展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带动作用
1.发展壮大了非油工业
在稳步发展油气开采业的同时,加快壮大石化接续产业,培育发展农牧产品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替代产业,构筑非油工业“1+5”的产业格局,成为新时期大庆推动本市及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重要构建。主要把石化做成超千亿元产业,建成石化产业高地;发展六个超百亿元、若干个数十亿元的其他产业,壮大地方工业,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三大支柱,建立大庆新的工业体系。一是调整工艺路线、适当争取新的原油加工量,做强石油化工;搞好天然气开发利用,做大气化工;延伸产业链,做好深加工。开工建设好60万吨乙烯、45万吨聚丙烯、52万吨乙二醇以及40万吨醋酸、100万吨复合肥扩建等一批大型石化项目。到2010年力争石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建成以百万吨级乙烯、聚丙烯、甲醇、复合肥和大型芳烃装置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培育其他产业集群。努力做强一批优势企业、专业园区,做优一批全省、全国名牌产品,把乳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和皮革、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胶、新能源等做到超百亿元的规模。力争到2010年,地方工业产值超千亿元、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群体,使之成为大庆接续产业的龙头、科技创新的高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发展的新区。非油工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黑龙江省配套经济的发展。
2.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全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把大庆建成黑龙江西部商贸、物流、信息中心。到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l7%,成为大庆市经济的又一支柱。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打造东、西两大商业中心区,开辟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引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石油装备、石化产品物流园和港桥物流园,培育建材、汽配、农副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汇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做大特色旅游业,瞄准国际水平,加快建设“北国之春”温泉城、连环湖旅游度假村、油田科技博物馆等旅游项目,打造石油文化、地热温泉、湿地景观、民俗风情等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旅游业强劲发展势头,叫响“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咨询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专利、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社区服务产业化水平。
3. 带动了省域配套经济的发展
大庆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家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近几年每年上缴国家利税都超过1000亿元,gdp占全省的1/4,全省的财政收入有2/3来自大庆。大庆在带动区域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些年来,大庆石油管理局对齐齐哈尔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拉动效应明显,从开发油田到支持新农村建设,再到带动齐市的一些企业生产油田配套产品,处处体现了大庆石油对齐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从1991年开始,大庆油田外围气田开始向齐市输气,使齐齐哈尔市成为当时东北地区首个供应天然气的城市。而目前管线全长约78公里的设计天然气输送量为每年50亿立方米的大庆至哈尔滨天然气管道的构建在缓解了哈市天然气供应的同时也将成为实现中国“北气南下”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三、总结
大庆是黑龙江经济、财政、科技稳定的支柱。黑龙江要依托大庆,大力发展油气和石油石化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和支持大庆油田,解决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其在带动整个黑龙江配套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主要是研究2002年至2008年的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分析近年来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其目的是更好的了_解石油价格ice对我们的影响和探讨我国面对石油价格上涨应该采取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图表法来研究的,分析原因,对我国的影响来找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通货膨胀;替代能源
1 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1.1 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1.2 从供给方面看,石油出口国家增产能力有限
全球石油资源的压力一直在持续,储采比的指标持续下降,增产空间有限。石油资源的储备量在逐年减少,必然影响石油价格的走势。
1.3 欧佩克寡头垄断
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
1.4 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
目前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大。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
2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 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
初步预计,今年平均每桶原油价格估计为每桶38美元左右,与去年28美元的均价相比,每桶上涨达10美元。预计我国全年将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折合约8.8亿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而且,今年我国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将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2.2 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手艺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次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的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在现有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整条石油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这样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2.3 油价上涨带来了成本增加,物价上涨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测算,原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化行业的成本将上升6.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升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上升0.2个百分点,设备制造业上升0.4个百分点,纺织业上升0.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业上升0.2个百分点。
2.4 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始于2006年底的物价上涨有2个源头,一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一级3次上天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成都上加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根据2004年5月国际能源所,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
3 关于应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措施
3.1 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确保石油基本供给
所谓石油基本供给,是指依靠本国石油供给,保障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国民生活方面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东部的许多老油田已出现石油产量快速递减的趋势,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国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增加石油储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
3.2 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保障海外石油进口
目前,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竟相发展自己的石油行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市场,因此,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石油企业应将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沙特、伊朗、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西北利亚,筹措资金收购其油气资产,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努力保障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
3.3 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避免石油供应风险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应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利用石油储备,一是可以低价买进石油,高价卖出石油;二是在战乱发生或国际石油价格狂涨时,运用石油储备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油价,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石油储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但石油储备天数仅为35天。因此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3.4 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我国石油公司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进行“风险采购”,“高抛低吸”,从事期货“套期保值”等,一方面从市场价格波动中博取更多的国际收益,另一方面保证对国内石油需求的均衡供给。目前我国应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地区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近远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保障本地区和本国经济。
3.5 大力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应付石油涨价风险考虑,应加快天然气、电力、太阳能、地热、氢、核能、煤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这些能源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石油。同时,注重能源节约,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合理引导能源消费,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 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提出定价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这种方法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机制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应对本次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应加强我国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真正使三大石油公司进人国际石油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高能耗企业改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体系更加规范,增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轨迹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表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石油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等,是制约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于依靠县域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县域经济的功能转型。
关键词: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03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20年,我国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优秀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依靠科技创新延长和拓展石化产业链遵循相关性原则和高级化原则,通过对单一石油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路线、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和拓展油气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实现现有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从而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替代产业遵循潜力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石油产业为手段,培育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层次。
稳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油气及炼油化工业等提供保障从技术和装备上看,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服务长期形成的技术、装备等优势,为油田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提高钻探技术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入城市建设和民用建筑市场,开拓国内外供电、供热及电、热工程建设服务市场,能够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强化县城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石油型县域的城镇功能都是为石油开采企业服务的,对周边地区没有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通过加快发展交通、流通、通信、文化、体育、医疗、旅游、教育等新兴、高水平的第三产业,推进油区城市化和油区服务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优秀在于对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防治。其思路是首先将生产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资源—产品—排弃物—污染物的线性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同时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水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其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规模一流、生态一流、效益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按照一体化理念,统筹区内的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和环境保护,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工业链。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骨干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县域各类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贯彻推广hse和iso9002体系,加快形成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通过改造、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努力在城区范围内构建完整的中水回用和废物再利用系统,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基础。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努力建成部级生态县。
县域科技创新模式
县域科技创新的优秀在于根据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而健全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持。其思路是依托现有石油科研的优势,以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重点行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优先突破领域,形成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系统。
石油型县域经济科技需求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增强石油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需求,例如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新型替代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间接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培育城市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例如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等。因此,要加大对石油资源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发挥出资源与环保的双重效益。推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生产,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尽力延长石油产业的寿命,为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提供时间、空间和资金支持。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其他潜在方向,部署相应的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及时及早创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要通过大力研发和普及环保技术,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石油资源开采对土地破坏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
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
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
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
四、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摘 要]石油对经济和国际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油价的大幅震荡加上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中国数据出发,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对进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但滞后性较强,对cpi的影响不断累积。随后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油价与中国经济特有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石油价格冲击;金融危机;中国经济
1 引 言
近年来,石油价格如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先是从2002年的26.18美元/桶开始发力攀升至2006年的66.05美元/桶;随后至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上涨势头更为猛烈,一直飙升到2008年年中133.88美元/桶的高位;随后,伴随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油价同世界个各国股市一样急转直下,一直到2009年年初才有所起色,进入了上涨通道,至2011年1月已经翻了一番,达到89.17美元/桶。
石油有“工业的血液”之美誉,多数国家把石油储备作为战略能源。石油作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派生许多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金融市场占一席之地,油价的剧烈波动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震荡的油价不仅对各国的经济产生冲击,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也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油价的长期高升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都进入了萧条阶段,即使中国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难以摆脱二者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攀升,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994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2010年达51.29%,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中国2020年的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7%。石油供给的短缺无疑已成为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余震及相互影响的石油价格与国际政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前后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显得相当必要。
2 石油价格冲击影响经济的理论分析
关于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开始地比较早,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19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而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经济衰退幅度与石油价格下降引起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同(finn,2000)。石油作为一种原料投入,油价的外部冲击(主要指油价上涨的情况)会导致能源投入减少,从而使得产出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并可能带来投资减少、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finn,2000;keith sill,2007)。油价冲击还增加了高能耗行业(如化工业)的投入成本而使得这类行业减少了投入,并在配置渠道方面降低了对低能耗行业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导致经济衰退(lee and ni,2002)。石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均衡失业率,从而导致经济衰退(carruth等,1998;davis等,2001)。
以上理论多以美国经济为研究基础,部分理论也得到了中国经验数据的佐证。首先,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非对称的,油价上升会滞后地阻碍经济增长,而油价下降仅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于伟、尹敬东,2005)。其次,油价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恶化和产业结构变动(史丹,2000;何念如、朱闰龙,2006)。最后,石油价格上涨对cpi的冲击是正向递增的(郭凯,2008)。
然而,现存文献缺乏对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均衡的综合分析,并且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油价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正是从这两方面寻找理论突破口。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除国际石油价格(oil price)外,其余变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的情况的指标,本文选取了gdp增长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4个宏观经济指标。本文并未考虑消费这一指标,原因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主,美国的消费支出占gdp的约2/3,而中国的情况与之大相径庭。在数据处理上,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等影响并且不改变原始数据的性质,对oil、gdp、cpi、ex、im分别取自然对数得时间序列lnoil、lngdp、lncpi、lnex和lnim。
数据考察范围为1990—2010年,主要是考虑到1994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1991年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界点(数据回归时滞后一期)。利用的宏观数据的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增长指数是用实际gdp求得,与消费价格指数都以1989年为基准年。国际石油价格采用的是wti原油现货价格的年平均值,来自美国能源部(eia)网站。
3.2 模型设定与回归结果
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惯性,以及石油合同的分批性和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借鉴keith sill(2007)的做法,把变量都滞后一期,回归方程如下:
lnyi,t=αi+β1,ilnyi,t-1+β2,ilnoilt+β3,ilnoilt-1+μi
其中i=gdp,cpi,ex,im;对应lny分别为lngdp,lncpi,lnex,lnim。α为常数项,μ为回归残差。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说,回归结果较好,部分结论与现存研究结果一致。首先,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每上升1%的油价,将造成0.26%的gdp增长率损失。其次,油价对进出口的负面冲击滞后性较大,但是影响程度最深,每上升1%的油价,将造成0.3%的进出口增长损失。最后,石油价格冲击对cpi影响较大,油价每上升1%,cpi将上升0.06%。
3.3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的特点
通过观察2006年至今的季度或月度数据,不难得知:①金融危机前的油价大幅上涨,并未对gdp的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且危机爆发前夕gdp增长率先于油价下降;2009年1季度二者同时出现向上的拐点,可见中国需求对油价有一定的影响。②金融危机前油价的持续高升对cpi的影响不断累积,在投机最狂热的时候达到顶点,随后随着油价一路下滑;然而油价翻转后,cpi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下滑并处于负值,说明油价影响的滞后性和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的持久性。③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并未随着油价的下降而上升,反而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务危机和恐慌性预期造成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油价又随着进出口的复苏而攀升,需求的上升带动着油价。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期石油价格冲击对进出口的正向影响。
4 小 结
通过上述分析易知:石油价格冲击对gdp有负面影响;对进出口负面影响最大,但滞后性较强,且进出口的增长会带动油价的上涨;cpi受油价的冲击是不断累积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其一,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影响较小,实质上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而粗放型、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不改变,中国经济将难以摆脱油价冲击的后续影响,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另外,目前持续上升的进出口的部分得益于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不断的下降,而近期不断上涨的油价将对未来进出口贸易造成滞后性的冲击。其二,中国市场的巨大和石油的进口高度依存度,对油价上涨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这将反过来削弱经济的平稳性,因此,要积极寻求长期稳定的石油来源,以减轻这种影响。其三,油价冲击对近期的cpi不断超出预期影响很大,而油价随着中东北非的恶化局势不断拉高,这将成为我国抗通胀工作的极大挑战。
继国家统计局提出国有经济应退出146个行业的政策建议后,日前,石油和化工界的一批专家学者率先对我国石化行业内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并对9个主要领域内国有经济何处该进何处该退进行了系统的圈定。他们认为,像国防化工、石油开采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经济应该垄断,石油化工、化肥、化学矿山等重要领域应控股,精细化工、加工工业等的大部分应该放开。
根据这些专家的意见,石化行业主要领域中的国有经济应进行如下调整:
国防化工和为国防化工配套的化工原材料工业,属国家安全性领域,应由国有经济垄断。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涉及国家安全而且是战略资源领域,要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但同时应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合作勘探开发局部油气资源,以分散国有经济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
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投资大,技术来源复杂多样。该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吸引外资来实现调整,其中炼油厂和乙烯装置国家必须进行绝对控股;另一方面,其下游产品装置可由国家参股,甚至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并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基础原材料化工领域需要规模经济、大型化,并且该领域对整个石化工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当部分产品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其中生产某些重要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家控股。
化肥领域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家进行大量投入,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该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领域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应是国家对大型企业进行控股,形成若干个特大型化肥企业集团,或组成大型化肥企业为上游资源部门控股的子公司,其他中小化肥企业可适当放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控制全国总产量的60%~70%以上。
化学矿山领域在石化行业中虽然产值比重很低,但该领域是化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其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有经济控股,其他企业可放开发展。
精细化工领域既有传统精细化工(农药、涂料、染料等),也有新型精细化工(表面活性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造纸和皮革化学品等),该领域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品种多,一般建设投资不大,建设周期短,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且是石化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进入较早的领域。因此,应加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力引进外资,并允许其控股或独资。
化工加工工业涉及的门类较多,像塑料加工、化纤和橡胶加工以及化工设备的机械加工等,其中凡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性的领域,如橡胶加工业,国有经济要控制,甚至垄断。一般或绝大部分的加工业可以完全放开。
高新技术及专用化学品领域是一个国家石化工业水平和竞争力的标志,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耗资巨大,具有高风险性。因此,该领域可以采取积极吸引非国有经济,包括有效地吸收国外资本进入,允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国有经济只要控股其中重要骨干企业即可。
摘要:
在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因此,最为能提高社会成员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术等的成人教育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石油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其成人教育的设置为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以延安大学为例,针对其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延安大学成立于1943年,是我党所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这三所大学合并而来后迁入西安,1958年陕西政府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至2005年陕西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建延安大学。石油工程是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其人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石油工程方面从使设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做为该专业的成人教育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提高,以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
1、实现对行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现阶段高等教育做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则是在人才培养的技术上,以实际的行业性质和职能特色为基础,以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所实施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培养。因此,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与人才的行业及岗位性质和技能需求等更加适应,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提高受教育者在石油工程方面的技能和水平,让其能更好的为其所属职业和岗位做出贡献,并为行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能有效促进石油工程教育的发展
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是以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受教育者而言,其通过成人教育能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进行丰富,并以此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等进行提高,进而提高自身在实际中的工作能力;就教育者而言,其在成人教育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其自身也能利用这一机会对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是已经参与工作的社会人士,而这些人往往自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3、能有效为推动石油产业的发展
成人教育自开设以来就与社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这也为社会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就是由工程专业来看,其成人教育的开设为是由行业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一方面,能强化对石油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科研来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职称;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中院校也可聘请该行业的专家向受教育者进行经验的传授,并讲解相关的政策内容,进而在帮助受教育者不断累积经验的同时,对其自身在工作中的能力进行提高,以切实推动是由产业的发展。
二、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
受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受教育者接受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历,而不是要对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等进行提升,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成人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多大的关联。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利用成人教育能有效在受教育原有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强化其自身的专业技能,能有效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来看,其要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自身的观念,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以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进行转变。
2、强化成人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延安大学的高等教育为依托,针对延安市的石油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成人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应当要与延安市政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为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并为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以受教育者实际岗位职能需求为依据,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出发强化对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专业性培养,使其自身的专业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正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安排与设置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等要求,来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改善,进而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3、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市场形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发生这转变,而为了使成人教育发挥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提高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好的咋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通过更加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采用来体现成人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就石油产业来看,可能有很多的工作人员自身已经认识到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的平台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等加以提高,以使自己能在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中做出更多贡献,但由于日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往往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成人教育。因此,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就可以采用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普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经济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已然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石油作为至关重要的能源之一,该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更应当以服务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的完善。
作者:白加栋 雷志强 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学院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16年继续教育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探讨(YDJQ2015-0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国家政策要求企业是在环保低碳的环境下生产发展的,石油企业的管理也不例外,石油企业要想得到一直持续的发展状态,就是要以低碳环保的观念理论作为引导,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要使自身的发展能够适应当代的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积极的履行石油企业在社会中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环保;石油;创新
在当代低碳环保经济的视角之下,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又稳定的发展,就要积极的相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又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充满着活力。对于石油企业来讲,低碳环保的经济倡导为企业在以后的发展提出了非常有力的挑战,石油企业要想在现在的这个环境之下的到生存,就必须实行在管理方面的创新,改变原来的那种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改变之后的管理是符合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的,只要这样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持续可发展的状态。
一、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低碳环保的这个大环境之下,石油企业将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必要措施,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来越要求企业是在低碳环保的情况下生产,所以低碳环保已经不仅仅是口号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运用在实践中并且被社会的各个领域范畴的人士所接纳,同时低碳环保的这种理念对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生活方式中的低碳化环保化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所以,对于以生产开发化石能源的石油企业,在全社会都在追求低碳环保的这个环境之下,也必须顺着这个趋势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是现在模式上创新,以积极的相应低碳环保的口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状态。石油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是在其企业的发展结构之上积极的寻找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顺从现在社会发展的环境制定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的科学的创新改革,从而获得最大的潜在利益。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石油企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之前不合适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革或者完全剔除,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资源上的合理分配。第二,有利于石油企业管理摸式的完善,进而可以推动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的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永远保持活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现在低碳环保的经济视角之下,不少企业都开始经营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改革,以使自身的结构特点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我们的石油企业来说,管理创新这个步骤是不能忽视的,人才创新的基础上才可以紧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有利提高石油企业中的竞争力。在当代石油企业竞争力非常激烈的环境之下,跨过的石油企业和一些国际的石油企业对我国的石油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为了能够积极的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在石油企业中占领到优先的地位,因此石油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
1.变更传统的生产模式
在低碳环保的经济视角之下,石油企业必须要改革以往的传统模式,积极的适应现在的经济。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竞争的优势才可以长存,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采用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是石油企业要想实现永久发展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必须要摆脱传统的“高能耗低能效”的生产模式,实行企业在结构方面的全面调整,淘汰落后的产能,优化企业的配置资源,同时降低资源的能源消耗问题,改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咱们要积极的研发新的技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开发可再生的能源,通过技术创新的对传统的产业改造,建立一套健全的科学的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对其不适应低碳环保发展要求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改革改组,为企业实现永续发展提供动力,使管理的创新符合企业原有的特色和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大力的培育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在转变传统模式的生产方式中要努力的拓展企业管理的新领域:一是要把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为石油企业的持续了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石油企业是消耗资源的大产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要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必须在炼油企业中,应该构建减量替代,资源化和再利用等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强对成本上的管理以及控制,全面的降低要消耗的资源。三是,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石油企业是属于技术和资源密集的行业,所以不仅要注重系统化,更注重精细化,所以要在精细化的管理上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实现技术上的变革
石油工业是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行业,因此要在技术上才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和,石油的勘探和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以及新能源的不断开发,所以石油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处于劣势地位,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巨大的竞争浪潮中所击退,世界各地的石油企业也纷纷的加入到了对新技术的研究队伍中,如负压的钻井技术,水平钻井技术等等。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企业应在节能减排的技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融入节能减排的观念,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石油企业也可以运用节能降耗的技术来提高煤油气等能源的使用。
小结
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可以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石油企业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企业管理的创意要在合适的环境和内容之下合适的切入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进而才能实现石油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航 单位:中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
一.强化成本运行管理
低成本战略是每个企业应该注重和加强的工作。作为石油企业,点多、线长、面广,要切实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就十分必要实行四级核算,强化精细管理,降低成本压力。一是细化成本费用要素,严格按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划分,严格执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核算口径。二是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单井作业成本分析,确定工作量与成本的最佳结合点,及时分析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关系,实行成本动态管理,同时全面推行全员工效挂钩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努力降低成本。三是加强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交流好的做法,推广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四是切实建立四级核算体制,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队站、班组和个人,实行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五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在比价招标的基础上,力争将采购成本再降低。六是根据税务政策的变动,切实做好钻井费、折旧年限变更及运输费用等对成本影响的测算工作。
二.强化基建投资管理
各单位要以项目投资计划为依据,以合同管理为手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各项基建投资项目顺利进行。一是认真执行项目设计概算、预算、结算规定,从源头上控制投资。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在节点控制、单元控制上下功夫,从各个环节上控制投资。二是严格计划管理,严禁违反制度和程序,擅自修改方案、变更设计,切实维护计划的严肃性,杜绝超标准、超规模、超计划现象。三是规范资金管理,认真执行计划,合理调配使用,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最大化。四是切实从科研、初设、造价、定价、施工、结算等各个方面提高建设质量,把住投资关口。
三.强化财务监督管理
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模拟法人”财务管理体制,坚持财务收支两条线,增强对各单位的财务监控能力。一是建立内部牵制机制,实现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职责权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大额资金往来、物资采购等重大财务事项的管理与控制,增强财务监督管理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三是严格落实集体决策、预算制约、财务公开、监督检查、目标考核等管理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四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搞好财务收支和工程审计。
四.强化增收节支工作
要将增收节支活动作为勤俭办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一是各级领导要做好增收节支的表率,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约的工作方式。二是严格落实增收节支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严格量化考核,奖惩兑现,确保效果。三是建立增收节支长效机制,倡导全员参与增收节支活动,切实把增收节支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五.强化财务队伍建设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实行总会计师委派管理,确保管控有效。二是重视和引导财务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财务人员要加强调查研究,熟悉生产,善于管理,积极针对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症结,研究办法。四是根据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的要求,组织财务人员指导各单位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作者:田宁 单位: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
石油企业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
循环经济的优秀,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领先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污染的最小化,我国的大部分国有石油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先进的技术管理,因此已经具有了一些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便利条件: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循环经济所需的新技术适逢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化的分工更加明确。我国拥有能源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国际能源巨头的投资圈地,因此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引入路径中获得很好的外部支持和内在发展潜力。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由粗放式发展转而向精细化发展演变,发展路线的优化与发展结构的调整必将促使资源能源型行业中发生战略性重组,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的便利条件。
(2)我国的宏观发展战略支持循环经济:我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写入愿景规划目标。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也已经建立和规范了各类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实体。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众所周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循环经济所占有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开发,并支持废弃物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非常适合我国的宏观战略。
(3)我国的经济社会支持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难得的高速发展周期,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连年攀升。尤其是石油产业属于能源行业的领头羊,是不能忽视的支柱产业,因此石油行业的循环经济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4)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由来已久,不少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已经将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并成立了能源研发的科研院所,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有了不少有益于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推动石油企业的循环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经济积极作用。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不少石油企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还存在若干必须克服的障碍。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障碍。我国能源充足,因此不少企业并未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难以体会到循环经济模式的紧迫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并未意识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对怎样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缺乏系统性的把握。其次是相关法律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较迟。在立法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思路,而一些传统的规定则没能很好地适应形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是激励体制的缺失。我国虽然早有规定,要求企业对自身所造成的污染或者环境隐患进行负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由于环境治理需要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比较多,因此不少企业并不具备投资的积极性,而我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激励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四是产权制度未曾理顺。我国石油资源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并未形成一种基于法律形式的关系,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资源往往是绝对的公有制,导致资源与环境评估的难度曾大。第五是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未能出现突破进展。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是并未能及时满足污染治理的需求只有结合循环经济的规律和石油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发出满足其需求、符合其特点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第六是管理体制亟待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这方面,我国的整体方向是积极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由于资金问题和管理体制而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油企业发展路径
1.树立循环经济的管理思想:应该正视的是: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只有经过管理部门和石油企业的联合分析与努力,实现两者的互相支持,才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出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我国的石油企业为了真正引入循环经济的模式,应该抛弃传统管理方法和发展思维的桎梏,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真正指导。
2.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在石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是为了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石油企业应该以企业或者集团为单位,在企业内部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模式,尽可能减少生产系统的原料消耗与能源使用,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大力改进当前的生产的清洁化水平,通过引入无废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
3.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石油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管理力度,首先,应积极拓展石油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与权限范畴,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环保来协助企业提升环保力度;由传统的事后控制模式转换为预防性控制模式和预警模式;具体可以采用的做法包括:石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管理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工作,保证业循环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设立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负责人,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层层负责、层层落实,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4.严格循环经济检控体系:企业应定期接受环保的评估与抽查,对企业日常生产中所涉及到的物料、用水等资源按照企业生产实际作出明确的规定,实时监控企业环保设备的运行以及企业环境指数,考察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了环保要求,并结合考察结果作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5.重视循环经济的研发:领先的研发水平是保证石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先决条件。石油企业应以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准绳,大力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相关研发,使企业通过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的攻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结合石油企业自己的研发实践与生产经验,构建出一系列适合我国能源行业特点和需求的循环经济模式。应在充分认清自身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树立企业的环境目标。在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上,应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中确立自身的研发路径。
结束语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我国的不少石油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这些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对环境的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就应该审时度势,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从而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污染物管理水平,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国的大部分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壮大,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环境保护经验,所以基本具备了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先决条件,然而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目前的循环经济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石油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使循环经济在企业系统之内得到顺利的推进。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兼顾。
本文作者:张亮 胡朋 单位:河南濮阳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一公司
本文作者:陈芳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
石油天然气企业是资源的调动、生产和提供的主体,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油气开采、石油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泄露石油、天然气、废水、废泥浆等污染物,是造成石油产区生态环境恶劣、油地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世界经济重新分流将成为主要趋势,而依存于世界经济体系下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将无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掌握国家经济和安全命脉的重要企业,气候和环境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石油天然气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以及合规性、市场竞争力、社会声誉、消费者认同度等问题。因此,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呼声中,低碳经济适时而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也被顺理成章地推到了舞台的正中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低碳经济模式必将逐渐成为石油天然气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伦理是伴随着环保运动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伦理学理论,它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扩展到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强调要尊重和保护环境,要给予自然环境道德关怀,实现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石油天然气企业树立绿色能源、绿色生产以及绿色产品的理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减少治污成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也是促使石油天然气企业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长远发展的一剂良方。
1生态伦理的含义
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副作用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不断涌现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气候危机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再这样继续发展。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推动着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而现代生态伦理学就是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生态伦理学最早兴起于19世纪早期,最初由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把道德范围扩大到动物,随后,西方学者们又相继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将伦理作为辅助手段管理自然”等思想。1949年,在莱奥波尔德(Al-doLeopold)出版的《大地伦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由此创立了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1]。把人与自然存在物的关系纳入到道德调节的范围,超越了以往狭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也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1]。生态伦理就是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扩展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包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改造自然的活动进行科学决策、在人们心中树立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念等[2]。其侧重点不仅考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的关系[3]。因此,生态伦理是以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道德关系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它主要是人与自然交互活动中产生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传递了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
2生态伦理与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为突破发展瓶颈、转变发展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低碳经济是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方式。它的出现必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
2.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来,他在《生态经济革命》一书中谈到,由于“温室效应”的威胁,人类应使经济从以石化燃料(石油、煤炭)为优秀转变成为以太阳、氢能源为优秀的经济[4]。“低碳经济”一词最早由饱尝高碳经济发展苦果的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4]。其概念至今仍没有定论,从本质上来看,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推动低碳技术的推广使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模式,大范围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2低碳企业
低碳经济主要着力于改变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以及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现阶段企业若在低碳发展模式上作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弥补国内能源供需缺口,也有利于改善国内能源结构,降低国民经济运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对于我国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起到建设性作用。而企业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的大小就是用来衡量企业对气候变化影响大小的直观指标。碳足迹,指的是由于进行了某项活动而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指某种产品在其从制造到使用,再到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针对石油天然气企业而言,碳排放(亦称碳足迹)主要来自三大方面:即油气企业日常运营排放、购买的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以及产品供应商等产生的排放。因此,要使石油天然气企业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第一,提高装备使用效率,提高装备能效,改善生产过程,提高整体能效,使用低碳能源等。第二,提高整体能效,减少用电;购买低碳电力,发展自有低碳电力等。第三,减少不必要的商务旅行,多乘火车,少乘飞机,鼓励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实施供应链管理,选择低碳供应商及低碳原材料;开发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等。
2.3低碳技术
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以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代表的低碳技术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已得到麦肯锡、世界银行(WB)、国际能源署(IEA)、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共同认可,也是世界各大油气公司的普遍选择。根据调查研究,许多减排技术已经存在,并在许多油气企业的推广和带动下得以使用,包括:(1)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2)风电、太阳能、生物质、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3)在油气领域重点形成采油工程优化五大集成配套技术,以及地面工程系统优化八大集成配套技术;(4)在炼油化工业务,以系统优化为优秀,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开展多项技术的重点推广应用;(5)完善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指标考核体系;(6)智能电网;(7)低碳照明技术,如荧光节能灯、LED灯、自调节灯等;(8)低碳的建筑和区域规划技术;(9)低碳交通,包括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10)低碳高效的供热、制冷和通风技术;(11)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减少碳排放及提高效率,如用于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建筑和智能电动机等;(12)其他工业节能技术;(13)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作为社会经济创造者和消费者,油气企业还可以从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两个角度实现减碳,即:(1)广泛研究、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和企业的应用;(2)大力采用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碳足迹,并将这些技术产品和服务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p#分页标题#e#
3石油天然气企业成为低碳经济主体的评价指标
在生态伦理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时代中,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势在必行,石油天然气企业如何在这股潮流中积极参与和应对已经不得不去思考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新的发展模式和潮流必然给整个石油天然气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石油天然气企业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如何构建低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何建立行业低碳标准和低碳文化都直接关系到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能够被称之为低碳经济主体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应同时具备低碳企业和领袖企业的特质,且企业运营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体油气企业的具体评价标准与企业所在具体行业相关,但原则上应具备盈利、影响、创新和长期发展四大能力。简言之,作为低碳经济主体,要求油气企业将“低碳”纳入企业的战略构建、品牌塑造、经营决策、生产运营、员工发展、社会影响等各方面,企业发展从单纯的利益推动转向低碳推动,因此可以初步得到低碳经济主体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1)盈利能力(占评价指标的22%)
在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刺激以及低碳技术的发展的前提下,盈利能力仍然是石油天然气企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若不能持续盈利,则油气企业无法生存,因此油气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成就主体地位的必要保证,在低碳经济日趋主流的大背景下,顺应潮流也是保障油气企业长期稳定盈利的必要条件。
(2)影响力(占评价指标的20%)
影响力包括由低碳产业集群带动、低碳供应链、低碳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影响和企业内部员工形成的企业内部影响力两个方面。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主体的能力和魅力在于其思想和行为的带动作用。在全球化世界里,带动作用体现在行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应用低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利用油气企业的影响力,带动产品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减排,应是低碳经济时代油气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内部影响力方面,“公司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是员工”。越来越多主体型企业将员工项目的优秀放在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开发低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人走灯灭、双面打印、电脑待机等低碳生活方式的企业文化已是惯常做法。
(3)创新力(占评价指标的37%)
创新力是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源源不竭的动力,它为低碳模式在石油天然气企业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创新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尽管低碳技术的优势明显,但不可否认现实中低碳技术还面临着价格偏高的弱势。因此技术持续创新,实现工艺、产品变革,推出低碳的行业标准,促进规模化等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彰显和保障企业领导力的所在。而在制度方面,石油天然气企业应该带头推出可行的商业模式对业界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降低不确定性和打消顾虑,有利于带动更多的公司加入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的行业中来,有利于低碳市场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最终实现减排目标。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油气企业战略和商业计划成功的保证。相关的尝试和成功经验的推广,有赖于本身公司治理良好、具备开发新的低碳治理体系能力的主体企业的带动。
(4)长期发展能力(占评价指标的21%)
石油天然气企业按照低碳经济模式是否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否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有长期发展的能力。低碳战略的制定、低碳计划的执行、低碳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及低碳企业品牌的塑造,就构成了石油天然气企业长期的发展能力。首先,油气企业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正确性和可行性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低碳战略将决定着油气企业的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竞争优势等关乎长远利益的多项优秀议题。油气企业高管对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经济的态度对低碳战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一流的计划,二流的执行力,三流的结果”,如果没有好的执行,无论是好的战略、好的制度,还是好的技术和好的盈利模式,都将流于空谈。低碳计划的执行,可通过完成企业碳足迹计算和审核、碳信息公开披露、开展供应链管理项目、推出面向消费者的项目等分级实现。第三,油气企业文化是精神力量,若能建立起低碳的企业文化,其作用将甚于制度条款。最后,在石油天然气企业多次成为社会公众矛头指向的今天,品牌的价值和力量已勿需多言,在一个以低碳为衡量标准的社会里,低碳的品牌才是值得信赖的品牌,才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4石油天然气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首先,借鉴国外专家和企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逐步提出和完善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低碳发展的行业指标,形成行业发展的统一评价体系。此外,还应从立法角度对发展石油天然气行业低碳经济给予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我国在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就是很好的借鉴,该法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循环经济思想,着重引导人们参与节能减排和践行环保,实现与现行环保法案的有效衔接[5]。作为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它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应根据行业的特征制定出石油天然气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并利用这些行业规范、法律规范的约束,实现石油天然气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变革。
其次,石油天然气企业要立足现实国情和行业情况,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和跨国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建立石油天然气企业低碳产业集群和低碳供应链,带动行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利用油气企业的影响力,带动产品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减排。同时,要加快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因为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都依赖于人才,只有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才能有技术的持续创新,实现工艺、产品变革以及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石油天然气企业还要促进科研团队的培养,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并通过低碳方面的对外合作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全行业推广,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此外,还要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勘探开发的水平,以发展的眼光来制定石油天然气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和规划[6]。#p#分页标题#e#
最后,注重培养全行业员工的低碳发展意识。可以通过企业集体活动、内部媒体宣传、专业培训等方式向员工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和优势。同时通过建设提倡低碳、环保的企业文化,普及日常低碳生活的知识,增强员工的低碳生活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员工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让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石油天然气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