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08:2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力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障碍
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积极性目前,有部分教师教授英语听力的方法落后,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让学生听录音,进行做题听力训练,使得学生一上英语听力课就心里紧张,演化成心理障碍,阻碍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此外,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引导,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不能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影响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
二、英语听力学习中的技巧
众所周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英语听力就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听力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是学习英语技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掌握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的听力技巧,也就很难提高使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
(一)运用听写训练的方法进行精听精读
精听就是指学生再进行听力训练时要选择课文或是平时考试题库中的听力资料来进行听力的训练。听得时候要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段都要彻底弄明是什么意思、什么语调、有没有连读、有没有歧义等这几个方面。然后要将精听得内容进行听写训练,即录音读一句暂停,然后你写下来,然后在写下一句,直到听完一段落。对于初次练习可以选择一段,然后逐渐加量。听完后将听写的段落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到有出入的地方,然后分析原因,是因为没听清,还是单词没听过,还是有连读听不出,还是听成其它的词,都要做记录,尤其是近音词和同义词,最容易混淆了。学生要专门对这类词进行积累总结,整理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平时听力中出现的错误。最后再听一遍,检查自己是否还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每次听写半小时为宜,之后再隔2到3天后,再进行听写训练,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将这一段听懂了。虽然这种方法有些费时,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实行,但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听力水平最有效果的方法,认真按照方法做,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你的听力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们最容易将“write”写成“right”,将“know”写成“now”,最多的就是丢掉句子中的冠词,连读的地方将词写错。通过听写比对就可以找到自己听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复听,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直至听力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推荐经典的书籍或是影视资料进行泛读和泛听
英语的听力练习不应该是仅限于课堂上,而要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经过筛选给学生推荐各个年级适合阅读的书籍,或是推荐适合的原声英语影视剧让学生们去看,从中积累词汇,形成听力思维。在进行书籍的泛读时,学生要有意识的将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记录下来,并运用词典将其意思查明白,以便记住新的词汇,不断积累,增加词汇量。经典的句子也要摘抄下来,并且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进行诵读,培养语感。在进行影视剧的观看时,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将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进行分类记录,并尝试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三、结束语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正确的听力作为前提,就不可能说出流利的语言,学习英语也是同理。由此可见,对初中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应该放在英语课程的首位。无论采用哪种技巧,都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坚持,掌握了技巧不等于就提升了能力,重要的是要将学习技巧运用到每一天的执行当中去,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提升。此外,教师也应该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方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努力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使用的情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机率,以便使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以后英语的更深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温琳 单位:广西梧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听力作为知识输入的主要方式更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针对此种情况,作者对北京市某中学35名初三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听力元认知培训,有效的指导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听力任务,取得更好的听力学习效果。通过培训后学生的反思,作者将其中有代表性的3名学生作为个案分析学生听力方面的收获。
【关键词】英语听力 元认知策略 初中英语
一、引言
1. 2011版课标对听力技能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课标2011版对听力技能的要求是:“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的信息。”显然,听力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叙述性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形是:在语言输入方面往往比较重视视觉输入即阅读教学,而对听觉输入即听力教学较为忽视,从而导致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其对语言的吸收,影响了其交际能力的发展。尽管现初中阶段,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都有听力理解部分,可是很多中学教师的做法是在考前临时突击听力教学应付中考的听力测试,以致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在听力测试部分拿到分。然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没有真正被培养起来,更谈不上用听力教学作为一种语言输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听力课堂训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忽视语言听觉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而且,课标2011版也“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 改进方案
在初中教学阶段,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听力理解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对于英语听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能否运用元认知策略是学生进步快慢的关键。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他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优秀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计划是元认知策略训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反馈、调节,灵活地修正策略,可以快速和有效地达到目标。实质上也就是设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二、初中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培训
1.培训对象与内容
本次研究选择了初三年级的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学内容、练习和作业数量,教学环节都遵循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实验班每周上2节听力课。教学内容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英语》九(下册)第1模块到第8模块的听力内容,并对听力材料进行了整合,以适合元认知策略训练。培训中具体的听力元认知策略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价策略。计划策略可以实施在听力活动开始前和过程中,具体包括:听力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决定注意听某个特定部分,调整思绪并专注于接下来的听力活动;听力活动时,科学分配时间。
监控策略处于听力活动中,具体包括:能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会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尝试跟上说话者的速度;感觉到理解不正确时,会迅速地做出调整;如听力理解上遇到困难,会更加集中精神努力去理解要听的内容;遇到的生词,会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单词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发现走神了,会把注意力及时调整到要听的内容上面;留意答题情况,发现错误,马上更改。
评价策略在听力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实施,具体内容有:听力活动之前,会想以前是否听过类似的内容;听力活动时,反思正在听什么,现在已经理解了什么;听力活动之后,评估自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听力的问题或者困难,会问是否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感到满意,会反思自己是否达成了预定的目标,常常及时找出听力中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对策略进行分析。
2.培训具体步骤
步骤一:在听力元认知培训开始前,实验班学生都参加听力水平测试,了解学生们在培训前的听力水平。
步骤二: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们仔细地阅读听力问题,辨析问题,思考一个与当前问题类似的熟悉话题。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教师关于听力元认知培训的提纲,上面印有应该掌握的策略以及所教的实例。让学生阅读所发的提纲,自己举出更多的例子,回答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步骤三:然后接受一个18个项目的关于所教策略使用的测验,给学生出一些选择题,以检测学生接受直接元认知训练后,对元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如何。例如:发下试卷,你写好姓名后,离听力考试,还有1分钟的时间,你会做什么?A. 通看全卷;B. 把时间留给听力,规划如何听;C. 看写作题目是什么;D. 什么也不做。
步骤四:在完成《新标准英语》九(下册)第1模块的听力教学内容后,教师订正答案。同时每个人有一个回答问题的练习单,这些问题都是用来监控解决问题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根据元认知的调查问卷,学生逐项检查,并写出在什么时候运用了那些元认知策略。
步骤五:在听力活动完成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关于元认知策略的有声思维活动。例如:教师会进行为时一分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使用了某一项元认知策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次听力练习活动中使用到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从而不断的强化元认知策略,加深理解和加强运用,从而将整个听力活动过程内化或者积极思考使用元认知策略,发展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训练让学生不断经历尝试、犯错、举一反三、总结思考的过程。与传统的核对答案相比,学生获益更大。
步骤六:依照第一模块的方式依次完成第二模块到第八模块的教学。
步骤七:实验班的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听力水平测试和关于培训的反思。
三、学生反思分析
1.张同学
张同学是个聪明的学生,英语成绩很好,特别活泼,在英语课堂上很活跃,表现也很积极。但是在答题过程中马马虎虎,很粗心,也比较情绪化,容易因为心情影响答题。
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张同学前侧得分25.5,后测得分28.5,提高了3分。虽然分值提高不大,但是在满分30分的测试中成绩提高到28.5,可以充分反映出听力水平的提高。
张同学在反思中多提提到“内容并不难”、“题目很简单”等,说明张同学的听力水平很好,但是却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和问题。如“今天的 Yellow Taxi Service并不难,但是有个小陷阱。例如,这次最后一个题需要填空Park Street 中的Park 一定字母P要大写,用到了监控策略(当感觉到理解不正确时,会迅速地做出调整)。”张同学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今天上课的题总体很简单――至少我这么认为,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把各种技巧用得很熟,比如像计划策略(听力活动之前,会预先决定要注意听某个特定的部分),如第一题,首先搞明白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原因。我从doctor听出这是在医院,人物是医生和病人,他们在谈论关于smoking的事。”
在张同学的学结中写道:“上了一个月听力辅导课,老师教了我们许多策略,有些策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经常使用计划这项策略,听力之前make a plan很重要,例如听力活动之前,我学会了预先决定注意听某个特定的部分,并能在听力活动中科学分配时间。监控策略我自认为用得很熟练,而且使用的次数也最多,在听力活动进行中,我学会了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并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评价策略自己感觉是我所欠缺的,但听力活动之后我也有意识的常问自己,是否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感到满意和反思自己是否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张同学代表了一类英语成绩好却粗心的同学,通过听力元认知培训,成绩有所提高,但因为成绩一直很好,所以提高幅度不大。这类同学对策略掌握的较好,其实在培训前他们已经在使用某些策略了,只是不知道自己使用了。经过系统训练后,他们对策略的使用更加熟练,答题也更加游刃有余。在有意识地减少自己的马虎粗心现象上,有很多的效果。
2.龚同学
龚同学英语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是一名老实内向的学生,学习英语有点吃力,尤其是听力部分。上课时很沉默,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但是听课很认真。
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龚同学前侧得分18.5,后测得分28.5,提高了10分。分值提高很快,从中等偏下的成绩变成班级前几名。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他帮助特别大。
龚同学在反思中写得字数并不多,但是条理清楚、思路明确。在每次反思中他都提醒自己使用各种策略。自第一次的反思中,龚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听力活动,如“在听力活动时,我会预先决定要注意听有关时间的数字,有关价格的数字和有关距离的数字;我把注意力放在分辨nineteen和ninety上;我不适应说话者的声音,我尝试努力适应声音;本次听力活动,没有达到细节不丢分的目标”。而在最后一次的反思中,他是这样描述的:“我利用录音间隔停顿,阅读下一题;我发现自己答题有错误,及时改正;我能理解90%以上的听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学对自己听力元认知策略的要求和进步。
在龚同学的学结中写道:“经过一个多月的听力训练,我感觉自己的进步很大。从分数上来看,同样水平的测试,我的成绩提升10分左右。提升分数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能熟练地使用这些听力策略。计划、评价、监控三个部分的策略中,使用最多的是计划部分,这些策略对我的听力理解帮助很大。监控部分的策略对填空的题目帮助很大。评价部分的策略不是运用最多的却是帮助最大的。除此以外,这些策略对英语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如阅读。”由此可见,这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于龚同学这类英语水平一般者来说是帮助很大的。他们成绩提高明显,而且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也浓了。不但提高了听力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3.邓同学
邓同学英语成绩处于班级最后,是一名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学习英语对他来说是折磨,听力基本都听不太懂。上课时心不在焉。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邓同学前侧得分12,后测得分22.5,提高了10.5分。和龚同学一样,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他帮助也很大。
邓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反思字数很少。邓同学在某一次的反思中这样写道:“我能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例如,我在听力材料中分辨出录音说字典这个词。我会在听听力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例如注意听数字,听有多少人。答每一道题目的时候,我都会科学分配时间。
在邓同学的学结中写道:“通过一个月的听力训练,我觉得我的听力有了小幅的提升。在情景对话上我可以只错1-2个,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监控1和2,我可以分辨出主要信息和细节,还能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要听什么,但是现在我知道要听数字、时间、日期、地方,注意前后有没有转折,听选项中是否有关键词,之后我还学会了适当的放弃,遇到听不懂的就是跳过而不是埋头苦想,我觉得我填空也有提高,重要原因是词汇量增长了,而且发现了错误马上更改。我觉得我做得最不好的部分是评价策略,听完后不对自己做评估,不自我分析错误原因,总等着老师讲。”由此可见,这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于邓同学这类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帮助很大。他们成绩提高明显,自己发现了自己学习英语听力的不足和缺点,也知道怎么去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结论和建议
如果想让学生成为主动和自信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让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需要知道在完成该项任务中,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反思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支持学生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以上3名同学听力元认知策略培训反思的分析,作者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从培训中的获益不尽相同。优等生有收获,对元认知策略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而对于中等生和差生来说,这项培训的内容正是他们缺少的。他们从盲目混乱地答题变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小问题,如粗心、经历不集中等都有改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更好。初中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有效的指导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听力任务,取得更好的听力学习效果。
摘 要: 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而言,初次接触力学知识,对受力分析这一解题过程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做力学题目之前对物理情景中描述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好习惯,以至于对物理题目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时学会受力分析,简化解题过程尤为重要。本文以例题形式给出对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受力分析 解题思路
1.引言
初中物理中主要学习了重力,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浮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要研究的力学问题主要是平衡状态下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只有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才能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列出平衡方程,将已知条件代入后解决问题。
2.例题解析
3.受力分析的一般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物理情景中常常会给出多个物体,受力分析时必须明确对哪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上题中将图a、b中的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2)画力的示意图:按照先重力,再弹力,最后摩擦力的顺序将物体所受的力一一画出,并标上对应的力的符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只考虑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力(如水对物体的浮力),而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施加的力(如木块对水的压力)和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如木块对铁块的力及铁块对木块的作力)。
(3)写出平衡方程:根据平衡状态下合力为零的特点对研究对象列平衡方程。
(4)将已知条件代入平衡方程经过数学计算得到最后结果。
摘 要:物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其科学性与抽象性强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会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师,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就自然而然地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主要以物理教学中的力学部分知识为例,简单论述一下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声、光、热、电、力是物理教学中的五大部分,也几乎涵盖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所有内容。力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大分支,提高力学部分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是物理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他们缺少自我吸收与消化的时间,往往是下课铃一响,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都随之消散。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保证,学习能力也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设计教学的过程,从而使物理教学真实有效。
一、灵活引入,启发诱导学生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课堂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领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学生则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从而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进行高效有序的学习,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例如,在教学“重力”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我便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石头往山下滚,瀑布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抛硬币会落到地上等,然后出示问题:“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利用学生数学的现象来创设情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面对这些疑问,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接下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他们知道了重力的概念,了解了重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并认识重力,使其认识到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并为学生介绍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他们对力学知识也有了基本的理解,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二、因材施教,设计教学过程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教学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使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依照着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来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而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就会导致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所差异,久而久之,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力学部分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学生的基础不牢,他们就很难顺利地进行接下来内容的学习。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由于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不足,他们简单地认为摩擦力对人们都是有害的,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种思维的误区,教师便在教学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后,专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摩擦力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益处。刚开始讨论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摩擦力有什么实际用途,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自行车的车闸,并为学生介绍,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车主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地刹闸,就容易造成事故,学生听到后都点头表示赞同。然后我让学生也都回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看看是不是应用了摩擦力,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他们便都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吃饭时,手与筷子之间有摩擦,才能把菜夹上来;用黑板擦擦黑板时,板擦与黑板之间也存在摩擦;用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等都属于有益摩擦。但是机器在运动时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人在拉重物时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等属于有害摩擦。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对摩擦力都有了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真正地构建出了高效的物理课堂。
三、运用实验,强化学生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化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掌握程度,而忽略对学生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时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改正以往教学中的弊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使其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奥妙,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在教学这个实验时,就让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提出相应的实验步骤。由于密度ρ=M/V,学生无法直接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但是可以利用天平和量筒来间接地求得其质量与体积。在初始设计实验方案时,很多学生都忽视了烧杯的质量,而直接将天平所称的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作为食用油的质量,经过检验后,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并及时地进行了改正。在审核了学生的实验方案后,我便让学生开始真正地进行操作。经过之前认真的准备与用心的设计,学生都十分期待实验的结果,在操作时也十分谨慎小心。最后,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实验谨慎求实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能力。
四、巧妙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的评价,也要着重表扬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使其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状态,对于表现稍差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以鼓励为主,尽量减少批评,从而让这些学生的心灵受到鼓舞,使其在内心中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为之后的物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用心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信心与兴趣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的学习,对学生采用积极地评价方式,更好地激励学生,使其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实现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是物理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基础。在物理课堂的力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引入,启发诱导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运用实验,强化学生能力;并进行巧妙的评价,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为学生学习物理其他部分的知识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 有效策略
力学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也是构成物理学科基础的重要内容。力学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力学知识的教学,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联系现实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力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灵活引入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物理涉及的一些力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力学知识时,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力学知识的学习,就需要密切联系实际,灵活地引入学习内容,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直观的信息展示,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学习力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对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比较熟悉,于是,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就进行了一个假设:“同学们,通过前面科学课的学习,我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假想一下没有了摩擦力好不好呢?大家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认为没有摩擦力不好,因为没有了摩擦力,车子就不能向前行驶了,人走路都会摔倒,人也不能端起水杯喝水;有的认为没有摩擦力好,比如自行车轴与轴承之间没有摩擦力就可以不停地转动,人在拉动重物时就可以更省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教师适当地点评:“摩擦力有利有弊。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并了解摩擦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知识。”通过这样引入,学生们对学习摩擦力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认真指导学习过程,训练学习方法
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促使学生牢固快速地掌握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重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创造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认识浮力,掌握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准备,初步撰写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需要的仪器物品,清晰地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出假设。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要把“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组分开测量记录。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利用弹簧测力计,根据浮力=重力-拉力,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在接下来探索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关系时,学生们发现就不需要进行重复测量了。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指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的技能,主动探索了浮力的知识,而且也学习了一些物理实验的设计技巧,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引导反思提升
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也能够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在组织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时,教师应创新应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发现力学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促使学生有效地完善物理力学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观念方面的全面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采取实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知道通过天平和量筒可以测量物质的密度,现在没有天平,只有弹簧秤和量筒,怎么测量物质的密度呢?请联系我们刚学习过的浮力知识进行思考。”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积极地思考,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重力,然后求出物体的质量,再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用质量除以体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分别设计了物质密度大于水、小于水的不同情况下,利用浮力来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方案,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对浮力、密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依据,加强力学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力学知识,优化初中物理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 要: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与难点,物理模型教学是一种学习力学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物理模型概念、分类,对初中阶段力学中用到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刚性绳等对象模型、光滑平面等条件模型、匀速直线运动等过程模型在应用中进行分析讨论,尤其对质点这一物理模型在作力的示意图与受力分析、无须考虑力矩、在空间位置的确定性等方面展开详尽的分析。最后介绍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的好处以及在教学中的策略,在应用中认识物理模型是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教学;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优秀构建起了经典力学的主体。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是初中阶段力学的主要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较大的,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学好力学内容,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好物理模型。力学中物理模型在初中教材中并未提及,但是经常用到,下面就对初中阶段力学中用到的物理模型做一介绍并在应用中讨论分析,以便对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一、物理模型的概念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物理现象时,人们总是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即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根据这个原则,人们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或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问题。基于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创建了物理模型。物理学上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用一种能反映本质特性的理想物体或过程,去描述实际的物体或过程。这一理想的物体或过程称之为物理模型。例如质点,它是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物体再小,总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但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及自身的转动情况相对于我们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时,我们就把物体理想化为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大小相较日地距离小得多,因此地球的大小、形状、转动情况都可以忽略掉,就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但当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各点转动情况各不相同,它的大小、形状就不能忽略,就不能把地球当质点来看。又如,研究人在水平地面的受力情况,往往将空气浮力忽略,因为空气对人的浮力相对人的重力要小得多,这时就可以忽略空气对人的浮力,这就是理想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物理模型。但是如果研究气球这样的物体,由于空气浮力与重力在差不多同一数量级上,这时空气浮力就不能忽略掉。可见,物理模型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或过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能反映事物或过程的本质,但从上面例子也可以看出,物理模型也具有相对性和科学性,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将物体或过程用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解决。因此,物理模型是理想化与科学性的统一。
二、物理模型的分类及应用
物理模型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研究者们有不同的分类,如汪崇渝将物理模型分为:(1)实物模型,即采用物质手段反映与客观事物(原型)相似关系的实体,如飞机、火箭模型等;(2)理论模型,通常是假说的形式,也可称为物理理论假设,是人们在还搞不清事物的本质、结构、规律时,以实验事实和物理思维为基础,提出假说而建立的物理模型;(3)理想模型,是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建立的一个易于研究并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David Hestenes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系统结构的表征,按其所描述的物理系统的结构类型(系统结构、几何结构、时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将物理模型分为三种:(1)几何模型,描述系统相对参照系的位置和系统内部的位形;(2)过程模型,描述系统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3)相互作用模型,将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变量表示为系统的状态变量的函数。禹双青将物理模型分为公式模型、图表模型、结构模型,如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力的图示、晶体空间点阵结构等分属其类。汪崇渝将理想模型分为:(1)对象模型,指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如质点等;(2)过程模型,是将实际物理过程的次要因素忽略,只考虑主要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变化过程,如自由落体运动等;(3)条件模型,是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后所建立的模型,如光滑平面等。本文就采用汪崇渝的三分法,将物理模型分为对象模型、过程模型和条件模型三类。下面仅就初中阶段力学方面用到的物理模型介绍并举例加以应用。
1.对象模型
(1)质点
质点是初中阶段力学中最重要的物理模型,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中并未提及,但是在力学中却时时刻刻在运用。上面已经说过,质点是一个可以忽略它的大小、形状及自身转动情况的有质量的点,它的这种理想化在应用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在力的示意图与受力分析的应用
例1:一物体A受到10N竖直向上的拉力,拉力作用在物体的上方,做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分析:A受到的拉力示意图应该如图1(a)所示,而假如物体A可以看成质点的话,图1(b)、图1(c)其实是等同的。质点忽略物体的形状、大小,即它的形状大小不一定就是物体真实的形状或是简图,事实上我们经常把物体简化,如一个人、一条船、一架直升机单独出来时,就简化成一个方形,再加上文字注明(当然物体不复杂时,我们尽量画物体本身的形状,这主要是形象认知的问题)。这时物体浓缩成了一个点,即质点,一个与物体相同质量的点,力的作用点可以画在这个点上,所以图1(b)是与图1(a)等同的。当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虽然物体已浓缩成质点了,但经常我们加一个方形来代表物体,这主要可能考虑一个点不容易看清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如果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图1(a)(b)(c)是等同的,而且我们经常用的是图1(b),这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图2。
例2:一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拉力F做匀速直线运动,试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
分析:如果按标准的力的示意图做出各个力应该如图a所示,水平拉力F的作用点为点C,重力G的作用点为点A,支持力N与摩擦力f的作用点为点B。事实上,这样的图既麻烦,作用点又由于会有重叠部分而看不清,更重要的是会发生错误。假如水车的受力情况真如图a所示,那么小车会因力矩不平衡而转动起来,它们并不是共点力。真实中的小车受力情况要复杂得多,也不可能就如图a中一样。其实,我们在教学操作中,就是把小车当成质点来处理。如果我们把小车看成质点,那么受力分析情况就如图b所示,这些力的作用点都在一点上。这样就简化为共点力的平衡,而且不需要考虑力矩的问题。事实上初中阶段对于大多数的物体,都不需要考虑或者忽略物体转动(即忽略力矩的作用),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初中阶段需要考虑力矩基本上只有杠杆,当然一些特殊情况也存在,也不能将物体看成质点,这些特殊情况将在下面举例中提到。
由上可知,在力的示意图或受力分析时把物体当成质点来处理,抓住物体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我们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也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符合初中阶段的认知规律,不会觉得太过于复杂。
②无须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矩
上面提到初中阶段杠杆问题要用到力矩,即不能把杠杆问题中的物体看成质点,其他大部分情况我们都把物体看成质点来处理。所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考虑它的力矩问题,即认为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都通过质点。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看上去不像杠杆问题(其实算是杠杆问题,或者更精确地说物体转动问题,杠杆问题其实就是转动问题),其实并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被忽略,当成质点来处理,如图3。
例3:一个质量为2kg的木块A夹在甲乙两块固定的木板间,木板甲对木块A的压力为20N,木块A匀速向下运动,求木板与木块A之间的摩擦力。
分析:这道题往往先入为主将A受到甲乙两板的摩擦力看成是相同大小的,然后再根据平衡力求解,得到f=G/2,这其实已将A看成质点来处理了。但事实上,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不将A看成质点,而且甲乙两板对A的摩擦力也不一定相等,题中未给出。此时,除了要考虑力的平衡外,还要考虑力矩的平衡。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必然满足合外力等于0和合外力矩等于0,即满足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假设甲板到A重心之间的距离为L甲,乙板到A重心之间的距离为L乙。由于支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选择重心为支点,则有:
若A是质量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有L甲=L乙,则f甲=f乙=1/2G,说明一般情况下重心在几何中心,的确两边的摩擦力是相等的。但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两边的摩擦力必然相等。换言之,若A的重心不在几何中心,那就意味着两边的摩擦力是不相等的。因此,这样的情况下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再深层次考虑,若A的重心在几何中心,而甲乙两板动摩擦因素是不同的,这样情况就复杂了。那就意味着A下滑时两边的滑动摩擦力是不同的,则会产生力矩,使A转动起来,但A被甲乙两板限制,可能会有微小转动,而使压力方向大小调整。但若A还能匀速下滑,最后必然还是满足合外力等于0及合外力矩等于0。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将物体看成质点。
③空间位置的确认性
在处理运动学问题时,伴随着物体位置的变化。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来处理,某时刻它的空间坐标上具有确认唯一性,因此处理起来就会简单得多。但在实际问题中,如火车过大桥,我们并不能把火车当成质点来处理(其实它可以看成质点系)。由于火车上每一质点的运动状态始终是相同的,是一种平动,这里就不再展开。总之,质点的引入,对于运动学的计算也带来了方便。
由上可知,当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时,即可以忽略其大小形状及主转动情况时,我们把物体看成质点来处理,在力学受力分析与运动学计算中都极大地带来了方便。
(2)刚性绳
刚性绳是指绳或线拉伸产生拉力时,不计线的伸长,即认为线中张力变化在瞬间完成,而线不能伸长的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细钢线、细线可以看作刚性绳。在初中力学中虽未提及,但已经有刚性绳的应用,如下图4。
例4: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用橡皮筋和细线吊在支架上,静止时两球都处于相同高度A,现将两小球都抬至B高度释放,问橡皮筋和细线是否会断?
分析:橡皮筋是一种弹性绳,细线是一种刚性绳,弹性绳受力时可以伸长,但刚性绳受力时不可伸长。当小球从B释放下落至A点时,小球有一定的速度,还要继续下降,由于弹性绳可以伸长,伸长过程中拉力变大,小球将减速,只要不超过橡皮筋受力的上限,它不会断。但细线是刚性绳,小球到A点后还要继续下降,但细线不可伸长,瞬间超过细线拉力承受范围而被拉断。实际中,细线不一定断,那是因为完全意义上的刚性绳并不存在,受力时总会有微小的形变;还有球的质量,下落的速度等因素,但引入刚性绳这一物理模型,对我们研究相关问题带来方便,事实上,细线、细钢线受力时是几乎不可伸长的,这就是物理模型的科学性。
(3)轻绳、轻杆、轻弹簧、轻滑轮
指不计其质量与质量有关的重力、动量、动能等。初中力学中我们也有接触,忽略其质量或重力,这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里就不再举例。
2.过程模型
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称为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模型,实际中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并不存在,但有些运动,如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速度变化很小,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这一过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进入运动学的基础。下面再来看一道例题:
例5:从高空下落的雨滴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一滴质量为5g的雨滴从高空下落时,所受到的最大阻力f为多少N,此后雨滴做什么运动?
分析:雨滴一开始是静止的,受到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速度不断增大,由于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空气阻力也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与重力相等时,雨滴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再变化,阻力也不再变化,所以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最大时,阻力最大,f=G。事实上,实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可能受到风力影响,雨滴质量可能会变化,空气阻力不稳定等,最后也并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但忽略这些次要因素,理想化这一过程模型,对我们研究就带来很多方便。真实的过程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对这一理想过程真以修正,事实上,很多物理过程就是在理想过程基础上加以修正得到的。如低温高压下的气体,不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但是当人们从分子占有体积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用来处理真实气体,就能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3.条件模型
初中力学中用到最多的条件模型就是光滑平面,指不计一切摩擦阻力的平面。真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平面,但对于摩擦系数很小的平面我们就可以理想化为光滑平面。在教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假想实验中,我们就假想如果存在这种光滑平面的话,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所以光滑平面这一条件模型对于我们研究很多力学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问题中,假如材料的摩擦系数很小,摩擦力相对其它受到的力小得多时,我们可以将条件理想化为光滑平面,这就是模型带来的简便。
三、物理模型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理想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的好处:第一,可能使问题的处理简化而又不会有大的偏差;第二,对理想化的物体或过程进行研究的结果,加以适当的修正,即可用于处理实际情况下的物理问题。科学的理想化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客观依据的。通过具体事例的比较,使学生认识理想化要有客观根据,对培养学生掌握理想化方法是必要的。另外,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规律,只有在(或者非常接近)这些条件下适用。理想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论证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假想实验:在无摩擦情况下,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是物理学史著名的理想实验。理想实验是在真实实验基础上,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因此,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物理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物理模型教学中的策略
初中生对于物理模型这个概念不熟悉,如果一味强调质点是什么,刚性绳是什么,光滑平面是什么,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要在应用中认识物理模型。学生其实不知不觉地在利用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运用物理模型,就会思考这个物理模型适用条件是什么,这样才是真正认识到模型的内涵,也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力学知识。因此,我认为物理模型对于初中生的教学策略是在应用中认识,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中学)
摘 要 物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学好物理对我们更好地生活有很大帮助。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点也很少,但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时理解起来还存在一些困难,本文将以笔者多年初中物理教学经验,整理出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关键词 受力分析 理解苦难 教学措施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由此在物理学习中,物理实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由物理现象引起的疑问通过物理实验的验证,得到相应的物理现象证明物理理论。另外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对物理定理有趣有用的记忆让学生们更好地一边通过做实验或者做题一边理解定理。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学生们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这两大定律和其他一些受力物体相关知识方面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下面将分条叙述。
1物体在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一方面不能正确分析物体是否受力。其实地球上的物体一定是受力的。所谓不受力,是讲一个物体受力平衡,可视为不受力,此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位教师想出一个顺口溜“静止匀速不受力,受力就受平衡力。”,顺口溜好记又好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定律。(在这里学生易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平衡力的前提是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相互作用力则是分析另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下面会另起一个问题,详细介绍)
另一方面不会灵活应用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平衡力中的一个力,分析出与其平衡的另一个力的方向大小。比如一辆小车上放有一块2N的重物,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其所受拉力为5N,求小车所受摩擦力。学生也许就会考虑那个干扰量――2N的重物,不知道该怎么分析。此时老师应详细地画图分析,首先由题中给出的小车所受拉力确定小车一定受力,又因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其受平衡力。平衡力中的其中一力已经给出,根据平衡力的定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叫做平衡力。定义反之亦成立,所以另一个力与拉力构成平衡力,则另一个力与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在讲解时,不仅可以通过详细生动的画图分析,还可以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比如自己用手指给粉笔盒一个水平力,让其大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给出自己出力大小,让学生分析其受摩擦力大小。如今教学现代化,教室设备越来越齐全。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的小视频给学生们看,深化理解。
2不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学生对两种力的定义知道得很清楚,但是在分析具体例题时会把两种力混淆,导致分析错误。通过定义就可知道两种力的区别点和共同点。区别点:平衡力是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而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是分析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平衡力这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中一个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另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与上个物体接触的另一个物体上。相同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具体的题中会有对受力情况的详细叙述,例如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这里需要学生明确知道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这个物体受力情况,该题中,小鸟处于静止状态,受到一个重力(与地球之间的力),一个支持力(与树枝之间的力),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树枝会受到一个压力(与小鸟之间的力)。在描述相互作用力时,小鸟对树枝的压力是树枝受力,树枝对小鸟的支持力是小鸟受力,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另外有些题会比较复杂一些,比如蚂蚁背负着果实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分析其与果实的受力情况。推荐“先整体再分开”的方法分析这类问题,就是当分析蚂蚁与地面之间的力的关系时,就将蚂蚁和果实看成一体,分析出蚂蚁所受支持力大小。然后再分析蚂蚁与果实之间的受力情况。另外教师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相近实例帮助理解,还可以现场找一个同学背起另一个同学,让这两个同学尝试分析问题。教师在旁边辅助讲解,这样不仅活跃班级气氛,还带动学生学习物理。
3对弹簧的弹性形变的了解不够深刻
3.1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有一定的量程,之所以有一定的量程是因为弹簧有一定的弹性范围。一条弹簧伸展过长会使得弹簧不能再收缩恢复。
(2)弹簧测力计只有一边能测弹力,所以遇到两匹马各用1200N的力眼完全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的问题,就如同我们正常测量一个物体的重量一样,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出了一边对它施加的力,为1200N。
3.2弹性绳或弹簧
他们不同于弹簧测力计的是具有弹性的物体两边都能受力,而弹簧测力计里的弹簧只能一边受力。所以在两人拉开一条弹性绳,两个人都会受力,且两人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因为这两个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为他们受到的力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是中间弹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道题比较两者的受力情况。两个人沿相反方向拉开一条弹性绳一定的距离与两人一起拉弹性绳的一边,弹性绳另一边则固定住,弹性绳伸长的距离与上一条相同,比较两个人哪种方法用力小。弹性绳对人的拉力与其伸长长度有关,既然弹性绳拉开距离相等,则其对人的拉力是相等的,但第一种方法两人在绳的两端,受到的是绳的拉力,而在第二种方法中,两人在绳的一端用力,两人分担绳的拉力,所以,第二种方法每人的用力大小都比第一种方法小 。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弹簧测力计和弹簧的受力情况,学生也动手演示,以增深印象。
4总结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通过做实验来为学生讲解。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简单易操作,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结合生活中实例,体会物体受力情况,理解物理定律。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简单,但更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让初次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上台讲解,在课堂上做个小游戏,在课堂上看一些物理科学视频等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另外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实验室,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点拨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努力探究.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实现物理课堂的别开生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
1山雨欲来风满楼――生动活跃课堂导入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境能够把学生带入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生动的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从而从思想上和认识上都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学生会被教师所做的实验所吸引,从而认真观看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思考其中的原因和物理原理.在思考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力的作用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通过学生的思考把学生带入到了课堂探究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实验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2天翻地覆慨而慷――参与过程学生主动
2.1先学后教模式,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对学生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掌握知识.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逐步地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从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先学,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讲解.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后进行讲解会真正地做到教师讲的就是学生想要听的,教师要做到精讲、细讲.教师的后教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使学生在探究中可以掌握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质疑:如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真地分析物理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探究中更好地理解滚动的球会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阻力的原因,因为摩擦力给它施加了一个力的结果.在思考中学生也会大胆地进行猜测和推断,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通过学生的不断学习,学生就会逐步地认识到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力学知识,促进了学生深入到知识的本质,理解了知识的内涵,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2任务型教学法,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任务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任务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着任务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有事可做就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让学生能够围绕着任务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任务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快乐地进行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弹力》时教师就可以给学学生提供情境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演示实验:每一组学生准备三个弹簧,两个一样.不一样的两个弹簧上挂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另一个挂两个钩码.通过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探究任务使学生可以快乐地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对于任务的探究中,学生会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在推论和判断中逐步地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学生会明确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与弹簧本身有关.任务给学生的探究带来了动力,驱动着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有了任务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任务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方法的掌握.
2.3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建构知识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通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会通过一个中心词进行发散思维,之后把和这个中心词相关的一些概念、公式、理论都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条条知识线.通过学生的构建和逻辑思考、分析判断,学生就会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形成一个知识网.在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例如,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纳,从而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把书“读薄”,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和探究把知识概括出几个知识点,进而把他们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线,再通过彼此连接和串联形成知识网.例如说到重力时,学生就应该想到重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基本特征、力的作用效果、大小、重心等知识,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师评价鼓励为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教师的评价要客观,而且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在过程评价中要通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和分析可以得出结果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如果学生的看法不全面、存在问题时,教师也要在评价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和关键.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于知识的学习情况,还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参与度,以及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讨论是否热烈、分析是否全面,不断提高自己.
在评价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的学习心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教师要想实现物理课堂的别开生面和别具一格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参与,学生会亲历学习过程,在探究中习得知识,感受学习乐趣,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生为本在初中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被运用到物理力学教学之中。因此,就从以生为本入手提高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为初中物理学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性
所谓的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初中物理学课堂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全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主动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构建有效的物理力学知识体系,体验学习力学带来的喜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一、以生为本提高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教育不当,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甚至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绊脚石,并且,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对于物理力学感到陌生的同时,也对它充满了好奇,然而,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使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逐渐丧失,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减少对学生的压迫,这将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主探索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物理力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地提高。
2.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教课,很少会有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激发不出学生对物理力学的学习兴趣,还使课堂质量严重下滑。物理力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发现物理力学规律,所以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空间是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我国教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从以生为本入手提高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力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尽的奥妙,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使学生感到特别困难,而这是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脱离的因素。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简单机械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用“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名言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在接下来的讲课中,老师可以将我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杆秤带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杠杆原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掌握杠杆作用力。
2.建立民主课堂
作为初中生,也非常需要老师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并且对于正处于青春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这种需要非常强烈,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建立民主课堂。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以及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把课堂充分地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制小船,然后在小船上放置不同的质量,让学生观察浮力的规律,并且让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然后老师再进行课程的讲解。
3.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新颖性,不能把问题设置得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并且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找一位同学,推动自己的课桌,然后提问学生,在课桌的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力,这样会使学生进入思考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思想,只有坚持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初中物理教学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力学教学是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以生为本,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以生为本
力学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目前,在实际的力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力学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真正地了解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力学知识包含的内容,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生不能实现对所学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物理教学的要求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讲解,不重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应用和练习,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较低.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另一种角度上说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对以生为本重要教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初中物理力学的教材,强调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物理知识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实际的社会和生活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物理教学理念.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学的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传承到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应用
针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实现对学生力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力学知识的实际演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充分重视教材中实验的作用,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物理实验的特点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根据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认真地进行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力学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等.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地布置课后练习作业,结合物理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能够对力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力学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教师应用问题引入等方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练习作业,组织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加强阅读指导,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的力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后来的物理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让学生初步地认识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定义,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大概的分析等.在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像受力物体的判断、浮力的大小值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等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物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生涯中至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这一阶段的学习,快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为高中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忧心的话题.随着物理教学内容的拓宽,题目难度地加深,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时候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更成为学生的难点,也是学生们迈向更多的物理问题学习的一个绊脚石.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对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困惑已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点来简述化解学生对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方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初二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进入课堂时应以热情饱满的姿态,灵活的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以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却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新知识点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运用,教师都应结合生活、教学实际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在讲述压强问题时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就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很容易陷入雪堆里,而双脚穿上宽宽的滑板就不会陷进去?为什么人站在鹅卵石上会感觉很扎脚,而站在地面上就不会感觉那么疼?为什么同时用手掌和手指按压铅笔,会有不同的疼痛感?学生听到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却从没人探究为什么的现象就会陷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给出许多答案.其中不乏有想到受力面积的同学,比如说有同学提出,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滑板面积比脚的面积大才不会陷入雪里;第二个问题是因为人与鹅卵石的接触面积比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人才会有更强的疼痛感;第三个问题或许是手掌的面积比手指的面积大,用手掌按铅笔时才会比用手指按舒服一点.诸如此类问题能使学生很快联系生活实际给出贴近课堂新内容的解答,便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且成反比的概念.
其次 ,因材施教也是教学中极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大脑开发程度及敏感点是不一样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难度系数及教学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的因材施教能使学生在解决物理力学问题时更加简易和便于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例如,对物理不敏感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引导他结合生活实际,把力学问题具体化呈现在纸上面,让学生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比如判断斜面上的小球是否受到了摩擦力,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当画出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斜面向上的支持力后,很容易能知道只有这两个力存在时小球是不会平衡的,因此自然就理解摩擦力的存在.而对于物理问题敏感的学生,可以让其假设没有摩擦,小球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会怎样.很显然学生会想到没有摩擦力的话小球会下滑而不会静止在斜面上.另外因材施教的“材”还可指教材.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学、思结合,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师要积极使用科学演示的方法,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教师应在前面演示,让学生在下面操作,亲手体会进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出一个重要的关于浮力的公式F=pgv.
另外,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便捷,动态清晰的特点成为现代教学的有效工具.合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不仅有利于教师展开多方面立体化教学,还便于学生更清晰、动态地理解问题,促进师生分析综合,揭示物理现象,使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比如在进行动态分析时,使用PPT可以很好地呈现出受力前后的样子及多一个力和少一个力的区别,便于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和思考.在配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放大诱导法.例如在学习力这一章时,由于力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证实他的存在.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抡出去的锤子能打碎玻璃,他们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能使原本完好的玻璃变成碎片呢?为什么用手挤海绵水会出来,海绵和手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学气压强的知识时,压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怎样证实他的存在呢?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解释一下日常见惯的现象,如滴管是怎样吸取化学药品的?钢笔是怎样吸入墨水的?为什么纸片贴在装满水的啤酒瓶的瓶口会不掉下来?我们为什么用吸管能喝到饮料?这些一系列的问题能拓展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想要有效的开展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工作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引领者,而学生才是主体,才是获取新知的主要力量.教学过程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他们拓展能力,变得更有创造性,更具发散性思维.真正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应该是双向的、愉悦的,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更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当师生都以一种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互动行列中来,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津津有味,让人留恋的.当学习结束时甚至会感觉意犹未尽,不舍离去.另外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培养,知识转化为能力要经过理解、记忆、吸收、凝练地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向学生强调学习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和亲身体验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风潮也在拷问着人们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引出对物理问题的理性质疑是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初中物理力学问题的所有知识点及现象都源于生活,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快速而自然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效果.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涉及内容广,概念、定理、规律都很多且容易混淆.力学部分作为初中物理的关键部分更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体系优秀时,要排除体系的繁、难和内因的困扰.教师应利用以上四点教学策略尽量排除外因,采用更简洁清晰,生动明确地学练方法为学生解答困惑,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摘 要: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因为其具有的抽象性成为教学难点。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基于此,本文在此研究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进一步建设。
一、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
研究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难点在于力学的抽象性。具体地说,力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师无法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也无法将力的方向和大小具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效率,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抽象的力赋予想象,借助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或事物表现出来,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力学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力。
以“浮力”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询问学生:如果不会游泳是不是就无法在夏天去游泳池玩耍?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地回答:如果带上救生圈就可以解决不会游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救生圈为什么可以帮助不会游泳的人?此时,教师就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浮力的概念导入其中。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认识到因为救生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可以避免使用者沉入水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对浮力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为浮力的教学提供了有力
支撑。
借助于生活化教学法,教师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参照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此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拓展实践教学
初中物理本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促使教师应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拓展实践教学,利用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以“重力”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重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重力有准确把握,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仪器对砝码进行重力测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测量,如鸡蛋、苹果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但对物体的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又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分别调节学生站立地面的接触物,以及两组学生的高矮、体重。在拔河比赛中,学生就能够根据比赛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认知,并探究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激发,其获得的不再是被灌输的知识,而是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难得的体验。
三、巧借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力学最突出的教学难点在于其抽象性,教师无法将物体的受力具体地展现出来,学生也无法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得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巧借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辆静止在斜坡上的汽车,让学生分析汽车为什么不滑下山坡。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汽车受到的力进行分解,并利用箭头等标志将其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改变汽车停放的地面材料、给汽车施加重力等等。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就可以将抽象的力学形象地展示出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又如,在探究与学习滑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滑轮的功效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卡通人物形象,需要卡通人物利用滑轮这种简单的机械将沉重的物体搬到一定的高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分别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加以一定的图解。在使用定滑轮时,展示中的卡通人物发出哀嚎,无论用多大的力都无法将物体抬高。相反,在使用动滑轮时,卡通人物表示自己可以轻松地移动物体,但却无法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也无法达到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滑轮帮助卡通人物实现这一目的,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更有目的性,帮助学生探究如何使用滑轮组达到应有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并不需要制作相应的器材,也不需要进行烦琐的实验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从而优化力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点,它需要教师改革教学理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教学难点,并通过积极的教研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完善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促进力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材增加了部分物理实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物理的众多实验中,力学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主要探讨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供有关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初中生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作为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力学实验,对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然而,初中力学实验学习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绩,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力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工作,仅依照自身的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这就导致力学实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导致力学实验的教学效率较低。
另外,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力学实验设施在数量、种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已有的力学实验器材又大多比较陈旧。上述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同时还给力学实验的操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部分物理教师没有照顾到学生整体的力学实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关注成绩相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使原本物理实验学习就有困难的学生更加落后,从而使得其逐渐丧失对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如何改进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针对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教师应当参照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经有关教育专家与学者细致讨论后制定的教学标准,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具体建议,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进度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
2.加大物理实验器材采购力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初中物理教师不遗余力地开展物理力学实验教学工作,但如果学校的实验室缺乏必要的物理实验器材或者现有的实验器材太陈旧,学生仍旧无法正常地展开物理力学实验探究活动。因此,学校应当增加物理实验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采购一些安全、可靠且较为新式的实验器材,同时对已经损坏、老化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维修和检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尤其是在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中可能会感觉吃力。这是因为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实验时间不长,实验技能较差。如果初中物理教师无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地解决上述问题,可能会使学生的困难愈来愈多,积重难返。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之中。
例如,笔者曾经在“光的反射”一课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再让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很快学生就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有的负责整理实验器材,有的做实验数据的记录工作,其他学生负责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都在认真地进行讨论,积极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节实验课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笔者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应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部分学生出现“开小差”的现象。
4.注意提升教学趣味性
如果教师依旧采用较枯燥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工作,长此以往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对力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游戏到力学实验课堂中,并且积极提升语言的幽默性。在教学语言的节奏上应当追求抑扬顿挫的效果,如此便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能够帮助初中生提高其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并且学生在解决力学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应当积极寻求新式物理教学方法,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突出初中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力学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物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但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力学这一部分的时候还突出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低,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充满了兴趣和信心,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发愁、打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产生.
1相关教育理论对物理力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主张,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不能看做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利于学生所学新老知识之间联系的构造,不利于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增进学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被课堂热烈的氛围所迷惑,要切实观察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考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
个性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能够包容他们意外导致的错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不断向前的奋斗意识,对于学生的不足,如实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改正的机会,获得二次发展.
构建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要以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为目标,决不是单单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之间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尤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教得法”、学生“学得法”,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
2.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准备策略
在组织教学的初期,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了解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学的物理知识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会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兴趣基础;另一方面,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健全,大多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原理时遇到多重困境.例如浮力、机械效率、压强等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力和运动、浮力、压强和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学气压强的时候,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喝饮料、医生用针头抽取药水等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时,利用物理课本上的“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加油站”等小专题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引入策略
一趟完整的好课,课堂的引入部分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引入有利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习情景的完整构建.
2.2.1情景问题引入
通过一些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力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压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教学内容:大家都经历过下雪的冬天,人一旦踩在雪中学生就会陷入雪里,使人们行动不便,但是滑雪运动员穿上滑雪板后不但没有陷入雪中,还能够灵活地快速滑行,这是为什么呢?用手按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体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JP3]生注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面积的联系,进而为学习压强打下基础.
2.2.2趣味故事引入
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相传亥尼洛国王命令工匠做了一顶皇冠,但是他怀疑工匠偷偷用别的材料换了他的黄金,于是就命令阿基米德去调查此事,并限期1个月,否则就处置他,阿基米德回去后每天都捧着皇冠观察,但是一直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他进入木桶中洗澡,进入木桶的一瞬间他发现木桶中的水被溢了出来,他灵光一现,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之后他运用这一办法成功验证了这顶皇冠的真实性,那么同学们知道,阿基米德想到了什么办法吗?学过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2.3回顾旧知引入
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一章节中,通过先复习机械工和做工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有两个工人要将施工用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三楼,楼层的高度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用的时间不同,那他们两个人所做的功一样吗?
2.2.4参与体验引入
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将生活中常用的纯净水桶压扁,感觉这个过程的不易,然后参与利用抽气机抽气,可以明显的看到大气压将水桶压扁.学生既参与了教学,又提高了兴趣,效果颇佳.
2.2.5数值比较引入
在进行《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组数值,思考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如A.F=50 N,s=1 m;B.F=100 N,s=4 m.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压强公式.
2.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编排策略
2.3.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完物理定理和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体验,浸入液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水的多少有关,来验证所学的阿基米德原理.对于碰上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来弥补无法做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物品为水银,具有毒性,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
2.3.2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的时候,学生会问液体内部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同一深度的液体压强各个方向是否都相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班级,我们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是自由平等的,这就是说明在同一深度压强是相同的.
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应用案例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为例,就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应用进行教学策略分析.
3.1以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上学的路上骑着自行车,我们用力去蹬自行车,车子就会往前跑,当我们不去蹬车子的时候,车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冬天来了,我们会在冰面上玩滑冰,为什么我们通过跑动,停止后得过一段时间才能静止?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情景问题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3.2回顾旧知策略,通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入手,应用知识、发展知识、探索新知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撤去力后物体还要继续往前运动?为什么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引出问题:运动物体与摩擦力的关系.
3.3参与体验策略,在实验操控中发展能力,掌握物理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怎样才能够让一个物体产生运动?怎样才能够使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相同?怎样能够改变物体的摩擦力?利用小车的实验来探索答案.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是否当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就走得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3.4趣味故事策略,透过历史故事体味发现物理真知的艰难和乐趣
回顾历史名人,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相关事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5数值比较策略,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数值,合理推理总结物理知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结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方面,物体的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只要没有力的参与,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静止的物体也会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讨论:物体都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特性,当你试图去改变它的状态的时候就会被抵抗,这种抵抗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实例来列举并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引出去惯性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列举实例,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例如把一块冰抛向冰面,使冰块在摩擦力忽略不计的冰面上匀速滑行,问现在冰块是否受向前的作用力?
3.6参与体验策略
拓展应用:播放视频.两个工人一起将一堆沙子装到车上.问:为什么工人可以将沙子扬起来?继续视频演示:一辆汽车拉着一个小木箱,汽车突然急刹车,小木箱向前翻滚了几下才停下来.问:为什么停车后,车上的箱子还要往前翻滚?并让学生列举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探讨完成后继续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人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中跳起来为什么还是落在原地?开车的司机为什么都要系安全带?让学生思考回答.
就本案例而言,教学中应用了符合教育原理的策略,使得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又渗透了物理方法的教育,还在保持学习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有一定的强化,这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一方面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达成不再游离于学生实际,而是建立在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基础上的生态发展,促进教学梯度生成,难度下降,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能力得以提升.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教育行业所关注的热点。初中物理力学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自然而然成为重点。对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的概述展开论述,并据此探究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以期在提高力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
自从新一轮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追求有效教学是本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有效教学不但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得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提高质量。然而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来说,有效教学目前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鉴于有效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其有效教学极为重要。
一、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指导理念下实施教学,以期达到促使学生成绩实现提升的教学行为,有效是其实施的难点。因而为了确保有效教学地实施,教师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只有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所采取方法才能有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其次,学生学习兴趣要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采取注入兴趣点,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最后,教学方式要恰当。在结合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等情况基础上,采取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做好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备课
备课阶段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初中物理力学备课可以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而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学将该项工作做好。对此,笔者认为做好学生与教学任务分析是重点。首先,初中物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时,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所要教学的力学相关知识点依据他们的情况逐一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学习到相应的力学知识点。其次,教学任务分析,笔者认为该环节的重点是将力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即力学的生活化教学,比如在大气压力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事先准备煮熟鸡蛋一枚以及玻璃瓶一个(瓶口要小于鸡蛋直径),随后在知识点教学前先做实验,即在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几分钟后将热水倒出,与此同时迅速将煮熟鸡蛋剥壳并轻压于瓶口,随后学生便会慢慢发现鸡蛋被玻璃瓶“吞入”,并最终落入瓶中。通过瓶吞鸡蛋这样生动的实验不但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力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得接下来的大气压力知识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教学。
2.加强物理实验运用为力学有效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力学知识大多都较为抽象,如果仅凭书本的知识进行教学,那么将会致使学生的力学知识点学习因无法理解而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而物理实验可以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通过良好的物理力学实验不但能够使得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力学的存在,同时将更有助于他们有效地掌握相关力学知识点。因此,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加强物理实验运用,从而为力学有效教学地实施奠定基础。例如,在浮力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利用装有水的玻璃杯和橡皮泥作为道具设计一个浮力的实验,要求学生在不使用其他物品的情况下让橡皮泥浮在水中。随后,教师在学生尝试后进行正确实验的演示,即将橡皮泥捏成片状便能使其浮于水面。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便可以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浮力这一知识点。
3.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确保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
随着国家逐年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当前众多中学已经配备了许多诸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为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多媒体为例,通过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但能够使得抽象的力学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转化成较为直观具体的形象易于学生准确掌握,同时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师将某些无法在课堂中实现的力学实验通过这一途径展示给学生看,以此更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力学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实现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大气压强值测量托里拆利实验中,由于该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具有毒性的水银,因而这就导致了教师无法在课堂将该实验进行演示。对此,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搜索托里拆利实验的视频,随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将该实验展示给学生观看,如此一来不但使得学生准确地理解大气压强值的由来,同时更为随后大气压强其他知识的有效教学做了铺垫。
总而言之,力学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对此,教师要在充分结合学生以及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在实现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确保力学知识的良好掌握。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龙布中学)
【关键词】 物理教学;力学;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并不多,但是针对初中学生而言,掌握起来难度还是不小。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困惑多,再从近年来会、统考试卷中分析,力学知识已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方面。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摸索,笔者积累了一些巧解物理力学难点的方法。下面,就此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要深刻理解力的物理概念,理清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初中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物体,也就是说只要有力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如果找不到施力物,那么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例如,对面飞过来的篮球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篮球除受重力外,还要受向前的推力,那么这个推力到底存在吗?我们先假设它存在,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是谁呢?而这个施力物是找不到的,所以论证了这个力是不存在的。其二,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指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改变的趋势,所以有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力。
二、要学会正确分析、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情况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时,多数学生会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方向判断不准确的现象。教学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先按方向进行分析,切记不能全面开花。在对某一个方向受力分析时,对其他方向暂不去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对力的个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如,向前推动放在地面的物体,分析力时,先给学生分析向前的推力,再分析向后的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向下的重力。这样层层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建空间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空间思维的构建是最重要的,因为许多物理过程是动态的、理想化的。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思维的形式得到,这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极为有效。
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了解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关系,并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四、挖掘生活中的力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生活为补充,将源于生活的物理现象再还原到生活之中,为生活的奇异现象提供科学的依据,破解学生的困惑。如,进入教室开门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手推门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的施力及施力的大小来表现出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然后让学生总结其中的道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力的相互作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中胜负双方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凭想象,学生会认为胜方对绳子的拉力大,笔者事先准备好带轮的滑板和绳子,让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站在地面的力气小的女生进行比赛。结果男生大败,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心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总之,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新增的科目,对于新接触物理的学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力学知识更是以后学习物理的基础,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对物理知识学习。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总结,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