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09:4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制造业工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甘肃省装备制造业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国家“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三线迁建项目和改制民营企业。甘肃装备制造业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为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1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体稳定,围绕“十二五”规划和“3341”项目大力发展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并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自主创新为动力、产业承接转移为方式、企业重组整合为突破口,不断增强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优秀竞争力。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来自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和庆阳等地区。其中兰州装备制造业行业众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主要发挥了兰州的交通枢纽和甘肃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的优势。天水装备制造业主要是电器制造和机械制造,交通便利是最大的优势。白银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能源生产和资源加工,凭借其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优势。金昌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化工和矿产加工,依托其镍矿藏资源优势。庆阳、平凉等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石油产业和有色金属,发挥了丰富的石油、金属等资源优势。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交通优势及资源优势为推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企业自主发展为动力,形成了独特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可有效提升工业化的进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的推动下,在机床设备、新能源装备制造、通用设备、电机设备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1.2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甘肃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虽然甘肃省个别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优势产品,但总体来看高端产品还是比较缺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体系。目前,甘肃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再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优秀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缓慢。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细分行业差异较大。甘肃省装备制造大型企业基本按照全生产要素的模式发展,而中小企业则规模不足,生产要素短缺。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价值链高端的产品较缺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1.3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甘肃省制造业分布不均匀,呈现各自为政的态势,若能发挥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作用,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的范围,而且可以有效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强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抓住装备制造业的优秀技术,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并通过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良好的设计。通过积极构建各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可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新品研发、成果宣传、品牌建设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2)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制度、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办法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相关服务业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从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加工生产、技术培训和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的支撑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跨区域、跨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支持联合攻关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并应用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中。
(3)优化结构配置,培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积极优化资本要素配置,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完善技术要素配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实现“引进消化再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培育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速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两化的融合。
2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建立了数个部级工业设计中心,使得工业设计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12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年产值约300亿。从区域分布来看,工业设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机构已达200多家。
2.1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工业设计起步较晚,无论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还是众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多数企业对工业设计仅仅理解为造型设计,没有认识到工业设计在品牌形象、人机分析、虚拟仿真和受力分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甘肃省工业设计发展中,2010年由兰州理工大学发起,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同年兰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成立了兰州市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为装备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结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创建了甘肃首个工业设计信息网站平台,服务联盟现建设了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
2.2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哈弗大学的迈克尔提出价值创造是由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过程完成的,该过程称为价值链。在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渗透到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其包括利用工业设计技术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外观设计、结构优化、功能定位、文化内涵赋予和情感体验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目前是甘肃省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期。甘肃省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的三大战略,都需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的外观、性能和品质,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针对目前发展现状,构建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势在必行。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可有效集聚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高校、设计机构、设计个体和原材料提供商等,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相关服务,将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设计资源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3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兰州为立足点、以甘肃为重点服务范围,为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人才、技术、方案和设备等资源,包含公共技术研发与信息共享服务、设计创新与资源引进服务、成果推广与交易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成果评价与测试服务等,将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机构提供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有效的服务平台。
2.4建设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技术手段
服务平台将采用主流的J2EE应用框架,B/S三层体结构,可兼容多种工业设计应用服务,实现系统的跨平台运行,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对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类型的用户权限,提高服务平台的安全性。
3结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其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通过建设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可有效促进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结构配置的优化,进而激活企业活力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推动甘肃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苏建宁张秦玮王鹏张书涛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化指标体系方案和国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现状,利用属性层次分析法导出企业适度发展信息化的步骤,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将有助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
论文关键词:属性层次分析法;信息化;指标体系
1引言
为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宏观上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测,企业自行制定发展信息化对策.这样造成的盲目性,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不能使信息化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本文借助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利用属性层次法的球赛模型对企业重要的信息化指标进行比较,提出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2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设计
2.1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改变传统老工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特征,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尤其是挖掘相对竞争对手而言企业独特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仍具有其一定程度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优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优秀技术,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能力较差,产品增值服务较弱,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能力.振兴东北迫切需要尽快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的推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客户拉动式产品生产方式.
针对东北制造业企业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现况,企业应以综合信息化为发展目标,其特征是以优秀业务信息化为目标,把焦点集中在优秀价值上,向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延伸和扩展,强调信息化与业务类型匹配,与自身业务发展阶段匹配,与企业的管理基础、企业资源匹配.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实现整体最优.
2.2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造东北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从微观推进综合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具体做法就是以整体的价值链信息化为发展路线,以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做为重点,然后向上游集成研发过程信息化,向下游延伸到市场,在集成和优化的思想指导下,去实现基础信息化.在实现基础信息化的同时,部分地选择有用的集成和优化的应用,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2.3老工业基地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选取的指标如下: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2)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
3)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指标适用离散加工制造型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的评价.
4)网络化程度及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指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5)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据龚炳峥方案改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用户集成.
6)优秀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指优秀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面及质量水平.
7)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反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状况,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整合水平.
8)产品和服务信息附加值指标指是否系统地确定了顾客需要或将从中获益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灵捷审计).
9)ERP应用覆盖率指ERP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总业务量的百分比,ERP覆盖率是指企业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总量的百分比.
10)新技术信息吸收能力(董景荣方案).
3运用属性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排序
3.1方法的选择
1997年,程乾生教授创立了属性数学,在属性测度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判断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的方法——属性层次模型AHM.与Saaty在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相比,AHM既不需要计算特征向量,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算量小,科学性强,是简便有效的决策方法,两种决策方法皆分3个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方案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以进行决策.用比赛模型刻画这2种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当于举重模型,而属性层次模型方法相当于球赛模型,2种方法皆是合理的.用例子说明属性层次模型相比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更简单有效.
3.2建立属性层次模型
1)建立现阶段东北企业信息化层次结构(只考虑第一层),如图1所示.
2)以下的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相对属性权
由标度定义AHM的判断矩阵元素应满足以下条件:
由以上的排序得出:W6>W8>W5>W10>W4>W9>W7>W3>W2>W1.其中:W6代表优秀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8代表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权重;W5代表集成化程度的权重;W10代表新技术吸收能力的权重;W4代表网络化程度的权重;W9代表ERP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7代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3代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的权重;W2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1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这些权重说明,老工业基地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提高自己优秀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企业获得优秀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着重提供产品服务信息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体现了企业要以市场为重心,注重顾客的需求,使企业的特征由原来的生产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适应市场变化.
4结语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信息化工作初见规模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信息化重点放在适度提高优秀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上,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企业的改造和虚拟企业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优秀业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注重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市场反映速度;
3)企业信息化要均衡发展,信息化发展应由过去只注重点效率向注重线效率发展,以线带面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
4)企业的信息化不应该只强调覆盖率,应沿着企业的供应链来进行信息化建设,注重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
5)企业的信息化一定要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不能为了信息化而发展信息化,所以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要根据战略需求来调整信息化的重点和规模.
[摘要]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只要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关键词]工业基地制造业群竞争优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下称“基地”)历史积累的矛盾和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日益明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
一、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基地的经济、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都未能相应地进行调整,技术水平未得到提升,使其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的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经济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改革开放20多年,人们的观念还保守落后。虽然向往改革,但“等、靠、要”思想较重,市场经济观念淡薄,适应市场能力差,产业创新能力弱,障碍了基地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
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社会资源配置,都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辽宁在内地省份中排第10位,吉林18位,黑龙江2l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辽宁排第15位,吉林20位,黑龙江27位。近些年,投资、年度工业产值,政府指令干预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在东北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3.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比重高且涉及领域广。截止2001年,东三省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394家,其中大型企业709家,其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分别占东北工业总体的85%、76.64%、73.57%。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工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东北重工业体系的优秀。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分别为.78.2%、86.2%、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2.3个百分点;据2002年统计,基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最高的黑龙江为89.3%,最低的辽宁为62.7%,均远高于全国52.8%的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致使基地的产业发展无力。基地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很少,外资企业不多。
4.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未得到系统改造。如“六五”以来,沈阳市只有1/10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3.4%,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9.2%。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这样的技术装备很难生产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振兴基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是体制、机制和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东北基础好,人素质高,不需要从零开始,重要的是转型,在国家的支持下,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1.振兴基地的目标是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基地目前陷于困境中,如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排序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是第18、21、26位,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因此,振兴基地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基地摆脱困境。新一届中央政府将“振兴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强调前者是中国“新世纪新发展阶段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振兴基地的根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基地的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再造与发展,使东北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4个经济圈和增长极。
2.基地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的关键在于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重塑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作为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需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来支撑。基地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振兴基地的关键是将这些制造业中,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工业,在于优化重工业的产品结构和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基地的一些制造业,如装备、船舶、汽车、医药、军品和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软件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完全可能改造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二是东北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好,轻工业发展应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重要产业,可以供应国内市场,扩大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竞争优势。
更始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年夜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出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稳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第四位;进出口商业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为世界第三年夜商业年夜国。可是理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总体上仍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财富为主仍然处在依靠引进外国的前进前辈手艺、经营理念、打点经验等来提横跨产水安然安祥能力的阶段。
从世界列国的成长经验看自立立异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焦点是权衡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最主要指标。今朝发家国家跨国公司和企业正在积极操作收集实施制造业手艺研发、产物设计、出产打点、市场营销和售后处事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不竭提高财富和企业的立异力及国际竞争力。是以加速制造业信息化以增强自立立异能力作为制造业成长的计谋基点和调整财富结构、改变增添体例的中心环节操作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成长缩小与前进前辈国家的差距是我国制造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年夜计谋选择。
1我国制造业的成长现状
1.1自立立异能力与自立常识产权严重块乏
按照国家常识产权局的数据截止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内拥有自立常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企业运用常识产权和应对国际常识产权纠缠的能力亏弱。今朝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又仅有0.17%的企业获得发现专利权;在2005年13万件发现专利中有一半来自国外跨国公司。
在全国年夜中型企业中至今尚有71%的企业未设立手艺开发机构66%的企业没有开展手艺开发勾当;在两万多家年夜型企业中一年有一次以上立异勾当的企业仅占50%研究水平亏弱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成为手艺立异的主体。持久以来我国企业劳动出产率低(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4%一5%的水平)、产物附加值不高、自立立异能力亏弱、焦点专利手艺缺乏(发现专利数仅占世界总数的2.4%只及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晋升增强制造业白主立异能力迫在眉睫。
1.2手艺水平低下。焦点竞争能力亏弱
我国是制造业年夜国但工业年夜而不强财富和企业的焦点竞争力极为亏弱如我国虽然有近200种产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今朝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出口产物中拥有自立常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在代表制造业手艺水平的重年夜装备制造业中因为缺乏自立常识产权的焦点手艺缺乏设计和成套能力70%的数控机床、70%的轿车工业装备和纺织机械、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及年夜型飞机、年夜型科学仪器、年夜型医疗设备等都为国外产物所占领;在通信、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较机等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1叼之一90%焦点手艺把握在别人手中。201”年180多家涉及国平易近经济命脉和国家平安的国有重点年夜型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仅6579项不及美、日、欧一个跨国公司的申请数。年夜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尝试成长(R&D)经费954.4亿元投人强度为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人强度仅为0.56%这个比例与发家国家差距巨年夜。
是以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与制造能力相当强但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向处于较低位次只能进行转包出产和来料加工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本投入和高能耗的产物只能做赚取少量劳务费的“打工仔”。手艺装备的对外依存度高使得我国必需不竭进口国外的设备和手艺越是高手艺设备就越依靠进口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轮回。据统计今朝中国对外手艺依存度高达54%科技对经济的进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立异型国家其对外手艺依存度低于30%但科技对经济的进献率则高于70%。
1.3沿袭传统的粗放型增添体例
国际经验剖明人均CDP在1000一3000美元阶段是一国经济加速增添阶段也是能源、资本耗损年夜量增添的阶段。我国的根基国情是:人均资本拥有量低、单元产值能耗高(超出跨越国际平均水平约20%)、生态情形破损严重当前资本情形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许可采纳“高耗损、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添模式。好比我国仅钢铁一个行业的能耗就占全国能耗的1/拍一半铁矿石依靠进口采办能源、原材料的外汇支出压力十分繁重;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的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飞机。
自立立异能力亏弱必然导致企业资本操作率低下、情形污染严重经济增添面临资本情形容量的较着约束。2004年我国国内出产总值约占全球4%但现实耗损的一次机能源约占全球的12%其中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而2004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出产要素价钱年夜幅上涨不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以“中国制造”的首要基地珠三角为例今朝该地域的企业在加工商业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5%摆布而成本年夜幅上升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在3至5年内讧损殆尽。
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依靠年夜量能源和原材料耗损加工制造别人的产物支出的却是惨重的资本和情形价钱维持的是数目扩张这种粗放型经济增添体例将会把我国引向何方显然这种缺乏自己的焦点手艺和常识产权依靠年夜量资本耗损维持的经济增添是不成持续、不成行的改变增添体例走集约型、立异型、资本节约型成长道路刻不容缓。
2信息化是刷新晋升中国制造业的根柢出路
制造业在我国处于工业中心地位在国平易近经济中的主要性无论若何估价都不外分。明晰把成长前进前辈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普遍应用高新手艺和前进前辈合用手艺刷新晋升传统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立常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是新时代制造业成长的当务之急。
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手艺革命都引起了制造业的巨年夜转变促进了制造业的巨年夜成长。现代信息手艺的成长使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年夜的转变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向不竭增强全球化计谋已成为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计谋。研究剖明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积极介入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资本的必备手段。信息手艺的应用不仅催生一多量高新手艺产物而且经由过程促进信息产物与传统制造产物的融合以及信息手艺在新产物中的普遍应用可以年夜年夜增添产物的信息手艺附加值。经由过程微电子、计较机和收集手艺的应用在出产中重点推广计较机辅助设计(CAD)、计较机辅助制造(CAM)、计较机辅助工艺编程打算(CAPP)、计较机辅助检测(CAT),柔性制造系统(FMS)、计较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数控手艺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手艺带动制造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年夜幅提高以及出产打点和工艺手艺的重年夜转变极年夜提高了制造业尺度化、开放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充实操作信息与制造手艺资本加速高新手艺财富成长和传统制造业晋升刷新必将使整个工业出产体例发生根柢性的转变。
是以信息化不仅是我国制造业、也是整个国平易近经济可持续成长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素质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成长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连系点是信息手艺直接带动制造业手艺前进的敦促力推进信息化不仅可以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添点更为主要和具有全局性计谋意义的是经由过程信息手艺的普遍应用可以带动和刷新复杂的制造业这是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进级和晋升自立立异能力的关头力量和基本平台。是以鼎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3基于信息化的我国制造业新型工业化试探
3.1优先成长信息财富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财富开级
21世纪的竞争主若是以信息手艺为焦点的高新手艺财富的竟争信息财富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添点。按照非平衡经济增添理论财富结构的演化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过程经济成长水平的提高在相昔时夜水平上取决于财富结构的优化而信息手艺是财富结构优化的基本。
信息手艺是今世前进前辈手艺的代表是笼盖面最宽、渗入性最强、倍增效应最年夜的手艺。加速成长信息财富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成长年夜趋向的孔殷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财富结构优化进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头。信息手艺作为常识经济的先导手艺可以使制造业年夜年夜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经由过程成立与供给商、客户联盟的供给链和信息收集可以使市场规模加倍扩年夜内部打点和外部生意成本年夜为降低资本操作率、产物竞争力年夜年夜提高。信息手艺使得传统财富已经固化的鸿沟起头发生交叉、重叠与融合拓展了制造业的保留空间供给和催生了财富立异机缘给传统财富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我们理当正视信息化在制造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倍增浸染和催化浸染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缘重点加速成长年夜规模集成电路、高机能计较机、年夜型系统软件、超高速收集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数字电视系统等焦点信息手艺的财富化提高计较机及收集的普及应用水平增强信息资本的开发和操作。
3.2改善和缔造制造业信息化的外部情形前提
政府理当加年夜行政更始力度改变本能机能全力改善和缔造制造业信息化的外部情形。一是运用法令、律例、尺度、行政打点和社会看管等手段拟定游戏轨则实现指导和限制浸染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企业缔造公允的竞争情形;二是按照经济纪律处事经由过程市场设置装备摆设资本解决好工业化历程中资本稀缺性矛盾全力改变经济增添体例改善竞争力亏弱环节提高制造业财富集中度;三是提高政府打点和处事水平增强社会基本经济情形的培植供给并强化财富公共处事功能成立健全衰退财富的正常退出通道为制造业立异供给强有力的撑持与保障;四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增强宏不美观指导和监管成立和完美信息资本开发操作系统加速国家基本信息库的培植拓展相关应用处事;五是鼓舞激励企业、小我和其他社会组织介入信息资本的公益性开发操作完美常识产权呵护轨制鼎力成长以数字化、收集化为首要特征的现代信息处事业促进信息资本的增值开发操作。
3.3鼎力推进制造业科技系统体例立异和轨制立异
实践证实只有不竭立异才能使制造业的信息化焕发出无限的活力进而才能促进整个制造业的成长。更始开放以来我国制造财富破耗了年夜量外汇引进国外前进前辈手艺和成套出产设备但并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财富部门究其原因财富立异能力不足是其中主要身分。积极引进国际前进前辈手艺当然主要但促进经济增添体例改变换为根柢的路子在于科技自立立异。必需鼎力推进制造业的科技系统体例立异慢慢确立企业手艺立异和科技投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与完美中介机构和支撑处事系统坚持对前进前辈手艺成立起引进与消化、领受、立异并举的机制经由过程消化领受将前进前辈手艺融人制造业出产系统在消化领受基本上实现再立异形成具有自立常识产权的手艺和研究开发系统把握焦点手艺提高焦点竟争力从而形成可持续成长的财富进级能力。
“产权了了、权责明晰、政企分隔、打点科学”的现代企业轨制是市场经济前提和经济全球化年夜布景下现代企业保留和成长的根基轨制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形成有用制衡机制、保证现代企业有用运转的轨制基本。制造业一方面必需加速成立现代企业轨制尽快形成完美有用的立异激励机制以获得市场前提下的系统体例优势;另一方面要深化更始成立完美的研发机构加年夜对新手艺、新产物研发的投人加年夜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力度把企业各方面的资本集中到立异上来指导企业成为自立立异的主体解决好内在活力和动力机制为制造业白主立异供给轨制保障和强年夜动力。
34高度正视制造业信息化的资本整合
制造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资本、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条理的整合。整合是竟争和成长的前提经由过程整合不仅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设置装备摆设而且能够实现设备能力最年夜限度的阐扬是以整合已成为当今跨国企业集团获取最年夜利润空间的一种计谋能力。
制造业信息化的整合是充实操作收集在整合出产系统中的非凡浸染成立起动态的、畅达的、敏感的收集系统实现分手出产资本的整合。信息手艺和收集手艺供给了进行多种资本整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也供给了便当的手段和法。整合具有互补性是以加倍扩年夜了整合的规模和空间可以把制造业局部优势酿成整休优势、把分手优势酿成综合优势、把稀缺资本酿成丰硕资本、把不完全信息酿成完全信息。这种互补性对制造业的浸染很年夜不仅可以把年夜量不能成交的信息酿成生意信息把年夜量只有可能性的生意酿成现实生意;而且可以经由过程整合在企业和企业之间成立起计谋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把加工能力和产物发卖能力进行多种资本的互补并经由过程这种互补性整合实现双赢。在发家国家分歧的行业规模每年城市发生年夜量行业内的资本整合和并购产权一向处于一种流动的状况恰是这种产权的流动、寻乞降获取增值成本为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为股东带来可喜的回报。资本整合已经成为跨国集团进行国际竞争的进击手段。
3.5加速实施制造企业打点信息化
打点信息化将促使制造企业在出产体例、经营打点、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巨年夜转变。信息手艺可以其特有的优势周全刷新传统制造业的出产流程、组织打点模式增强企业的手艺立异、打点立异和产物立异能力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经济效益助力制造业跨越式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年夜布景下全球制造业信息化己经进人成熟成长阶段今朝正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和处事化的标的目的成长。集成化首要表此刻企业资本的集成应用企业内部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打点的互连互通企业与供给商、经销商和处事商的供给链信息集成和营业集成以及向跨地域、跨企业、跨国界的全球营业集成成长;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全球资本设置装备摆设的情形中实现制造业财富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设置装备摆设全球制造资本:处事化则首要以公共处事平台为基本采用一对多的处事体例供给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处事撑持企业的营业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营业集成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撑持企业间营业过程协作和企业内焦点营业的处事晋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理当慎密亲密关注全球制造业信息化的成长趋向慎密跟踪世界制造业信息手艺成长水平连系国情加速实施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
一、探索培养方向,明确专业定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着重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指出: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推进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宜昌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优秀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制造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提升产业优秀竞争力方面有迫切要求。三峡大学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中部、活跃的经济发展城市——宜昌,宜昌及周边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既有东风汽车、武汉钢铁、神龙汽车、中船重工、中兴汽车、力帝机床、全通公司等大型、特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一批中小民营制造型企业,区域制造产业特色明显。而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创新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优化系统等需求。因此,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在服务宜昌地方经济中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舞台。
在宜昌及其周边产业需求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高校,三峡大学提出了“面向制造产业,共享优势资源”的专业办学理念,制订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结合、为制造型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本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部级特色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1)服务对象定位: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2)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优秀,同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由此明确了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依托优势学科,强化机械工程技术体系;应用对象——面向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型企业和流程型制造企业。
二、构建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强调机械制造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理论为优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思路。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向生产制造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及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生产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在此前提下,三峡大学研究实践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模式,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完成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实验实训实践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第四年进行模块化、实践化教学,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完成2006版、2007版、2008版、2010版及2012版培养方案的编制及修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制造业需求为指导,以知识培养为基础、能力增强为优秀、素质提升为宗旨,以工业工程师专业认证为参考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确定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制造为背景。由此,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突出机械能力培养,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通识课程+专业优秀”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的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合格工业工程师应具备的7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大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据工业工程师认证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工业工程学会指定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5+4”的基本设置,本专业确定了以“5+4”课程为优秀,适当增加机械制造类课程为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工程优秀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优秀课程主要由“5+4”组成,包括4门优秀课(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工程经济学)、5门专业课(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工业工程优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运筹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等。机械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物流机械与应用等。管理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学等。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在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定了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三峡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自动化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目前投入使用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制造系统实验室、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室等。
三、校企合作,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业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外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技能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践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注意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高校与企业合作互助、共建实习、科研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教学科研领域的有效途径。
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满足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要求,而且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实例也成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对象。在实践环节中,本学科鼓励老师们带着学生去企业,学生带着实习任务、设计课题进车间,以IE的专业意识、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寻找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学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加以探索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认识实习、现代制造系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都基本做到课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时先将学生带到知名企业——枝江酒厂的车间里,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手段观察生产线,发现问题,测取数据,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在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倡导分散独立进行,一方面帮助学生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应用能力,也积极寻找设计课题,通过与导师交流沟通确定设计内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企联合完成实习和设计。“把课上到企业里,把设计做到车间里”正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真实写照。
本专业选择一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如洛阳东方红拖拉机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稻花香、枝江酒厂等多家知名制造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合作协议,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使企业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
四、结语
经过几年建设,三峡大学明确了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和特色,构建了依托机械制造方向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在提高教师素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富有特色的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之路。
作者:李浩平思海兵瞿夔单位: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
东南沿海地区从90年代起,经济的发展就非常的迅猛,由于这里大多是民营的企业,他们为了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基础,他们很早的就把工业工程运用到了制造企业,像广东省的科龙集团,他们早在1993年就开始运用工业工程,并且根据冰箱生产的独特性,他们改进并开展出了以工序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线。并且到了1996年天津大学的加入合作,使得科龙集团不但从技术人才方面,经营模式战略发展反面以及生产的制造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增加了他们的企业竞争力,使他们公司在当时去的了显著的效果。在内地的中国制造业,它们的竞争者往往是国企本身,在这个需求的刺激下,它们也开始把工业制造运用到生产中,并全建立起了起决策参谋作用的工业指导部门(起指导生产活动作用),就像中国的一汽轿车公司,作为中国首家股份制上市的轿车公司,他们就是运用了日本的丰田企业的生产模式,再集合学习了一汽大众公司的工业工程技术的精益生产车间,再加上这些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他们在工厂生产的效率上、生产出产品的质量上,以及生产车间的管理模式于布置上等等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工业制造起步时间晚
工业工程在全球各个国家都早已兴起,最早的要数美国,它早在二十世界初就开始运用与生产,随后是日本在1945年引进并应用,韩国则早在1953年也正式开始引进,就连台湾地区也是在1960年开始,然而我国的工业从起步到现在也才仅仅15年的时间,不仅仅如此,由于发展比较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个人企业,对工业工程的理解都很生硬,就连中国的国资委(国家资源委员会)和发改委这些国家重要部门都对工业工程陌生的很。
2.我国对工业工程还很陌生
现在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在不断的学习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如日本丰田的生产模式如:ERP、CIMS、ISO900等,但是他们的收获甚微,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实这种企业模式从根本上就是工业工程,不能从基本上理解技术手段就不能真正的应用于生产,因此不管我们如何的去模仿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工厂模式,我们都不能有所突破,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赶超发达国家,最多也是到达人家的发展水平阶段。
3.工业制造的理论研究不深入,IE发展需要加强
我国刚刚接触到工业工程时仅仅是了解了简单的制造方法和制造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取得效益并不是很好,知道90年代后,我国部分企业才开始真正的总结以前的失败教训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比如一汽公司的JiefangProductionSystem简称JPS,它是从Tps发展过来的。中国企业虽然把外国的先进企业技术引用过来,但是他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论研究程度太低,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企业,甚至有些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偏离了方向,仅仅是在评价和控制上研究出了自己的特色成果,因此我国的IE理论必须要深刻研究,使其能够跟得上我国快速发展的企业需求。
4.我国的企业应用需要模范榜样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工业工程上不断的进步,并取得部分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仅仅是出于入门阶段,像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合资等企业那种大规模的应用非常的少,也就是表明我国的工业工程普及度非常狭窄,就连东北的老工业基地都没有应用工业工程技术,跟不要说中国的西部地区,因此有关工业工程的普及和准对不懂地区形成适合自己的工业工程模式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需要推广出有说服力的工厂工程的企业作为模范带头人。
5.我国IE工程人才缺乏
虽然我国认识到我国IE的不足之处,并且各大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工业工程的人才培养,但是高校本身就有着自身的缺陷,比如教育方法比较落后,理论知识难以得到实践,等等的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的IE人才的培养,更不要说系统性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了。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很进步决定了中国必须掌握工业工程,它将是我国制造业的强有力方法,也必然会推动中国IE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中国工业工程的科学研究者,必须承担起改变中国IE困境的责任,为我国的工业工程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的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作出杰出的贡献。(本文作者:朱先召、李鹏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大力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
创意产业的出现,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把技术、文化、市场、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法国的一个文学家曾经说过,“科学技术越来越艺术化,文化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这两者在山脚下分手,但是又在山顶上会合”。从产品的角度看,科技是求“真”的,文化是求“善”求“美”的,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真善美的产品,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我们的内需。
多年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叫得响的品牌实在太少,很多都是贴牌生产,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而我国非常需要进入到创新阶段。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的投资增长已经非常快,对资源的消耗也非常大,这样的情况需要改变,需要尽快走向创新驱动阶段。
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创新的两大引擎。各行各业都可以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新产品和服务,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这些都与文化产业有关。
靠这两大引擎,推动我们的经济走向创新。我们讲创意产业,为什么叫创意产业?就是特别强调创意和创新。广义上说,创意产业是把创意作为优秀增长要素的产业,或者说是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
具体而言,该怎么推动呢?我简要说3点意见:
第一,传统产业通过创意的融入,附加一定的文化内涵,实行差异化竞争,塑造有特色的品牌,从而提升竞争力。
第二,创意首先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体现。比如,色彩有调节人们心情的作用,结构是满足人体的舒适感,造型是给人们丰富的想象。而这些经过工业设计的融合和创造之后,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时尚产品。垃圾桶也可以有新设计,虽然它是很传统的东西,但是通过造型、色彩、结构的改变,同样可以给人提供很多新的感觉。
第三,营销中也可以融入文化创意,引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或好奇心,从而帮助企业扩大市场销售。
深圳发展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有着最年轻的人群,同时具备最具实验性的标本意义,开放、创新因而成为了深圳人的文化特质。在2007年深圳的创意先锋宣言里,提出要成为先锋城市的条件,包括宽松的环境、包容的心态。深圳还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一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目标是2020年把深圳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创意城市。
特别是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袭来时,深圳市抓住机遇,以创意与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并在2008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成为世界创意城市联盟中的一员,成为全球最具有创意的城市之一。深圳是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深圳借设计之都这个大舞台可以广泛吸引国际资源、积极拓展创意空间,让深圳设计服务全国,唱响全球。
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我相信,创意产业将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动力。
工业设计展让人大开眼界
“这看着是一个眼镜盒,其实它是一个音箱;这看着是两扇屏风,其实它们也是音箱。”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封昌红的介绍,一下子就抓住了记者的好奇心。工业设计真这么神奇吗?封昌红建议记者一定要到“田面设计之都”去看看。
说是“设计之都”,其实就是几栋深灰色的建筑,比较显眼的就是“田面设计之都”几个深红色的大字。很难想象,心雷、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设计企业就聚集在这里。
“设计之都”里,有形的建筑并不出众,但无形的环境,却让人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这里正在举办“红点”设计大奖获奖作品展览,不能不看。这个全球工业设计最高奖是首次来到中国,汇集了多个国家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获奖作品。康佳的迷你电视机、中兴通讯的S900智能手机、嘉兰图的雪崩自救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
心雷的设计师何小红连续几天都来这里观摩。她向我重点介绍了一个叫做“SizeChina”的模型,“在它面世之前,设计师们使用的所有人体工学设计数据都是针对西方人体格的。这是在中国扫描了2500个人的头部后制造的设计工具,以后设计师就可以它为根据,设计出适合中国人头型的头盔、面具、眼镜啦。”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她这么一讲解我才知道,这小小的产品,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
看过了“红点”作品,旁边新落成的深港设计中心里,还有200平方米的创意产品体验中心。
这里汇集了深圳和香港地区50多家知名设计企业及设计师的300多件作品。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了几个名为“第一印象”系列的摄像头,其中一个是粉红色的桃心型,还有一个淡绿色的圆球,背后长着一对白色的小翅膀,圆滚滚的造型十分招人喜爱。就凭这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系列的摄像头销量肯定不会差。
正看着,何小红指着一个绿色的盘子问记者,“你看这是什么?”
“果盘呗!”
“不一定。如果加上一根电线,是不是可以做个灯罩呢?”何小红说,“工业设计并不仅仅是外形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功能。思路要打开。”
“这个相机是什么牌子的啊,真好看!”我跟何小红正看得专注,一个女观众竟然对记者手里的照相机产生了兴趣。记者告诉她,这是SONY的一款老机器,现在可能都买不到了。但她还是表示要去市场看看。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对产品的作用不言而喻。
“能近距离接触这些获奖作品,学习他们的理念和手法,对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大有帮助。”
走出展厅,何小红告诉记者,“现在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过去那种比较粗糙的方案已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我们也需要不断充电才行了。”
为设计与制造业搭建平台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封昌红:
工业设计既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也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工业设计产业的巨大价值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圳建设“设计之都”品牌的优秀力量。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深圳专业的工业设计机构已达400多家,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规模和水平均处在全国前列。结合“珠三角”的制造业优势,深圳的工业设计在汽车造型、IT产品、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优势明显,但珠宝、食品、服装等传统领域的设计意识还不是太强。
工业设计对深圳乃至对全国的制造业水平提升都发挥着先导作用。产业升级、品牌创造都离不开优质的产品,离不开优秀的设计。过去,我们的制造企业可能不太注重这个问题,但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激烈,许多制造企业也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借助工业设计的力量来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水平。摸底中我们发现,今年一季度大部分设计企业的产值都比去年四季度翻了一番。
今天,工业设计对制造业的提升作用已经引起深圳市的重视,有关部门正准备出台一项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规划。目前,协会主导的前期调研已经完成,相信年内就会出台。
就我们自身而言,协会有义务为企业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今年开始,协会每个月都会举办对接会,将收集到的制造企业的需求,给可能合适的设计企业,有兴趣的企业可以来投标,协会和制造企业从中挑选出3至5家设计企业,企业只要入围,都会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协会还会注意保护设计企业的知识产权。今年6月15日至19日,协会与香港设计中心联合举办了深港设计创新周系列活动。9月份,行业协会还将承办“粤港时尚生活东欧展”,明年2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工业设计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让自己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永才
嘉兰图是深圳最大的设计企业,在全国也数一数二。除规模外,我们业务和服务的综合性也比较强。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设计公司必须要主动往上下游延伸,让自己真正成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一环,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先说往上游发展。过去设计公司的工作方式是等客户提出需求后,再进行设计。现在我们则主动往上游延伸,去市场寻找消费者的新需求,然后把它变为一个设计方案。最近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我们设计的“亲情手机”。其实,它就是一种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手机,针对老年人眼神不好、喜欢听收音机、半夜起床较频繁的特点,不仅设计了大数字键,在手机内还安置了收音机和手电筒,还有“一键求救”的功能。当我们把这款手机与一制造商合作推出后,其在海外的销售非常好,我们的利润也达到了单纯做设计时的10至50倍。
再说往下游延伸。具体说,就是我们不仅帮客户完成设计方案,还帮他们组织生产和制造。
我们有一个独立团队,叫“供应链管理服务部”,专门为客户组织生产。一个制造企业只要有好的品牌、有自己的营销能力,我们就能协助他们完成整个产品研发、设计、制作、销售的全过程。
实际上,工业设计应该是整合企业中各种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前期的市场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制作,一直到后续的研发广告,各个运作环节中,设计起到了自始至终的贯穿作用。
设计公司只有深度介入产业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本身的价值。
好产品首先要有好的设计
我们公司成立于1994年,一直在生产小家电。2001年以前,我们主要是做外销。那时候,与大多数制造企业一样,我们对“设计”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当时我们追求的是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只要能使用、能卖得出去就行。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今天再也不是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的年代了,企业必须转向高端产品才有销路。尤其自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萎缩得比较厉害,对此,我们调整了产品结构,除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之外,还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这两条路都离不开好的产品,而要有好产品,必须先有好的设计。对此,我们深有体会。比如2006年,我们独自设计出了1220号暖风机,由于外形和功能比较独特,去年单品年销售额就达到了530万美元。去年,我们又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风冷塔机。
但是,制造企业的设计可能更偏重技术方面,而如今的工业设计早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融入了外形、功能、结构等一系列要素,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获得不一样的思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下一步,我们还计划与大专院校合作,出资举办设计大赛,请有设计才华的同学们为公司设计产品,给予优胜者奖励,并发掘一批设计人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业技术软件化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速布局,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正在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软件的深度融合性和优秀的作用,适应制造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从制造到智造
近几年,“智能制造”这个词在慢慢被大家所熟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今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其中有一项重大的项目工程――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工程,实现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搭建工业软件平台是实现全球共融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是大趋势,它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提高工业软件,尤其是工业物联网软件的供给能力,面向行业智能化转型需要提供高水平的行业解决方案。
将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结合是大势所趋。第21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的主题是“软件定义世界、智能引领未来”。在会上,来自行业内的精英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不同行业对于实现软件化、数字化转型的看法。其中,笔者最关注的是与制造业有关的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趋势。
工业技术软件化是大势所趋
什么是工业技术软件化?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为公司)董事长李义章表示:“提到工业技术软件化,可以通过美国DARPA 的AVM计划看出些端倪。AVM是2016年启动的计划。美国制造业的优秀思想就体现在AVM计划里。AVM的口号就是重新发明制造业。为什么重新发明?因为制造业的方法需要革命性的变化。AVM计划的优秀的理念是,把知识和技术进行组件化、模块化。通俗一点地讲就是把知识和技术变成App。我们知道,产品可以模块化,但这个产品系列的模块没有办法用在另外一个产品系列上。我们生成不同的产品模块的方法和技术是一样的。AVM提出把知识和技术组件化、模块化,使得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工业制造可以快速完成。AVM的计划没有创造任何新的IT或者信息化技术,解决的优秀问题是工业的知识和技术如何更加高效地使用。AVM计划的优秀就是工业技术软件化。”
李义章表示:“工业企业软件化是现在非常重要的趋势。软件化不是会用软件、开发软件,而是企业组织要软件化、业务要软件化、能力要软件化。”李义章举例说道,“波音公司在波音787的研制上用了八千多种软件,其中不到一千种是商业软件,还有七千多种是波音公司的私有软件。飞机设计的知识、技术、方法是在七千多种软件里。这七千多种软件是市面上看不到的,但这些软件恰恰是波音公司最优秀的竞争力。这七千种软件代表波音公司的能力。中国制造业和波音公司的差距就这在七千种软件里,有了七千种软件,波音公司离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设计波音飞机,这就是优秀竞争力。”
工业企业用的工具,包括设计仿真和制造的工具,都经过数字化。过去用图板画图,在实验室做实验,现在在计算机上做仿真。信息化、数据化的工具是过去物理工具的替代,但这些工具的数字化没有改变人的工作模式。人的工作模式需要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通过人操作工具,完成工作。过去在图板上画图,现在用CAD建模,这个过程是没有变化的。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现在工具的发展非常快,工具的种类非常多,但人的操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两者已经严重地不匹配,带来了一些问题。现在很多企业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软件和设备都用不好,并不是软件设备不好,而是能力体系没有跟上。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没有做创造性的工作。
李义章表示:“企业积累的优秀技术和优秀知识都在人的脑袋里,人离开了就带走了,这是现在人的能力和工具不匹配带来的问题。工业技术软件化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解决人能力的问题,以及知识如何更加高效使用的问题。改变人和工具的关系,过去是人直接操作工具。现在可以通过一个平台来完成,这个平台像操作系统一样,可以把工程师工作的方法和知识、技术植入到平台上,实现建模、计算、数据处理、生成报告。把这些技术模型化,变成App,有了App就可以通过平台操作工具,这是最大的改变。”
过去人操作工具,现在变成通过软件去操作工具,这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优秀作用。不管软件还是设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数据,从设备上采集数据,然后做数据的分析、诊断,甚至是预测性的维修,这都是从数据中要发现的规律和新的知识。
李义章表示:“人的行为包括大量的知识。知识工作者有特点,很多的知识都是隐性的,他不一定能总结出来,但活让他干是可以的。对这种隐性知识怎么办?我们需要提供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可以记录行为,可以观察人的行为,通过人的行为理念挖掘新的知识。”
形成数据到知识,知识再到模型和软件的闭环,这样的工作闭环和知识闭环构成了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系统最终的目标是把人解放出来,让人去做创造性的工作,让机器做操作性的执行工作。
工程中间件平台助力制造业发展
软件定义的特点是“以人为本,随需而定”。虚拟化、数字化一切,软件定义带给我们很多可以变化的内容。跨界融合的新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打破旧秩序,重新建立新世界。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承载体,也是经济社会中的细胞组织,在这样的时代,各类型的企业都要走向软件化的道路,通过企业软件化培养企业新型能力,管理要素需要发生变革,管理模式要进行一些创新。所有生产制造流程优化和集成等,都可以在企业软件化过程中逐步实现,最终形成企业的新型能力,包括对成本的精细控制、对客户需求的实时响应、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享受信息化的好处,钟爱软件行业带来的益处。企业软件化使得企业效率提高。软件增多会带来质量问题,需要关注软件化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质量。
在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过程中,索为公司是国内的先驱者之一。索为公司是国内集成研发平台、工程中间件技术和市场的开拓者,致力于提供制造业工程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索为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公司的优秀产品SYSWARE工程中间件平台完全基于自主的技术体系。基于SYSWARE工程中间件,以“知识型工作自动化”为目标,打造“智能工业集成平台”,椭用户实现工程经验模块化、工具软件集成化、产品实际协同化、项目流程一体化的目标,帮助用户提高复杂产品研发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用户优秀竞争力是索为公司的目标。
SYSWARE工程中间件平台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业务为导向和驱动,关注工程信息化领域中的业务逻辑,在企业产品研发、管理、制造、集成等业务方向上提供基础共性平台,从而为业务人员快速构建和集成应用软件提供基础支持。对于纷繁复杂和多种多样的软件和系统,SYSWARE提供了统一的操作平台,为用户在各系统之间交换数据、实现互操作提供了便利。工程中间件在企业中的位置就相当于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
SYSWARE工程中间件总体架构是由工具适配器层、统一业务层、统一界面框架层、应用系统层、统一工作台面、大数据分析及知识工程、云计算层组成,是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在企业IT系统的业务基础架构层面,通过引入先进的统一软件平台,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和规范,使各类应用的开发有既定的规则,同时基于“平台+组件”的架构实现各类业务的组合和复用,在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在,对于国内的工业、制造业企业来说,工业技术软件化还只是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义章预测: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未来的3~5年内,工业技术软件化将有爆发式的增长。
李义章表示:“索为公司未来将继续站在工业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软件开发商的角度给制造业企业提供工具、方法、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摘 要:工业4.0战略作为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设定的未来十大发展项目之一,德国工业因此朝科技化迈进。我国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表示将与德国开展“工业4.0”合作计划。在“工业4.0”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制造业呈现全新的发展面貌,坚持创新,大胆研发,在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论以“工业4.0”为背景,探究得到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管理;趋势
1“工业4.0”的内在含义
“工业4.0”乃德国政府就制造业改革发展问题提出的设想,此项目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目的是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民族的战略竞争能力。
德国政府基于新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形势,提出了“工业4.0”战略,并且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这项战略,这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抢先占据制高点,继续保持德国在世界工业技术领域的有利地位。该战略得到了德国以大学和广大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界和以传统公司巨头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例如,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研究中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在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之中引入了该概念。
“工业4.0”要求我国紧跟时代的步伐,看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向德国、美国等国家借鉴,设计一条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计划。与以往的经济技术计划不同,该计划以支持和帮扶中小企业为主,力图通过国家计划扶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和受益者,成为新形势下技术革命中智能化生产的主力军。
工业化时代纺织机等机械的出现和应用彻底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劳动分工成为了社会共识和通行做法,以此为基础,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实现了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持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这一时期利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生产。德国充分利用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设备供应商的地位,利用四通八达的物联网向全世界扩散这一技术,在第四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抢先一步占得战略高地。
2“工业4.0”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在“工业4.0”这一大背景下,我国致力于制造业科研目管理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
2.1必将搭建成熟的信息化社会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初步完整的产业体系,比如新型传感器、3D打印、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由总体来看可以明显得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途径一直没有脱离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通道,所以,依据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的方式来逐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已迫在眉睫。创建起一个资源、人、机器三者能够互通互联的网络化社会,这是“工业4.0”战略的重点,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与应用软件间的一系列操作,比如维护、数据信息识别与交换等都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根据。基于此,我国制造业制定并颁布“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该蓝图无疑推动了“C9型客机总装下线”项目的成功,飞机制造行业通过搭建网络化社会,实时共享科研成果,及时得知科研瓶颈,让该行业各个部门实现了快速交流,缩短了项目研究时间,节省了成本。
2.2定然会加快转型步伐,优化产品
我国素有世界做大工厂之称,毫无疑问,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瓶颈,若无法与时俱进,加快转型步伐,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战略,那么必然只能被时代淘汰。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走出难关的必然选择。而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则是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战略的优秀目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着重开展科研项目活动,而“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优化项目”是我国十一五推出的课堂之一。在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国摒弃传统管理方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试验资源等,搭建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等体系,完善了沟通机制,试图让国产零部件朝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国产零部件行业不断冲破瓶颈,成功搭建和完善了高效率、低投入的生产机制,该举措无疑为我国零部件行业实现转型,打造优良口碑推波助澜。
2.3朝自我调适、自我预测方向发展
在“工业4.0”时代,我国唯有打造和完善自我调适、自我预测、自我保养的工业乌托邦,才可在这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让中国制造业稳步发展。换言而之,我国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并形成监控机制、管理机制、修复机制,逐渐搭建一个智能工厂的模型,让中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汽车制造行业,我国为了提高竞争力,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其中在“运用横向稳定杆棒料生产汽车自动化系统”的项目研究中,我国汽车行业率先打造了一套完备的调适、预测方案,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汽车制造业不仅可通过监测明确项目存在的问题,智能调适;还可实时预测风险大小,这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的成功几率。
2.4项目管理软件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
在数字社会,网络科技及软件工程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而项目管理软件(PMS)的开发与运用加强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在未来,我国因“工业4.0”的深入定然会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软件,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同时,会合理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项目运行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完善。
3总结
我国必须要把握“工业4.0”带来的机遇,并且以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学习榜样,探究符合中国制造业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案。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纷纷转战革新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较好的,若能够打破现阶段的瓶颈,放大优势,定然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作者简介:
王芳(1976.04―),女,汉,天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大项目主管,助理工程师,硕士,科研项目管理。
近日,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与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富微电”)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分享德国工业4.0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提升通富微电的制造能力和生产力。这一项目是中德半导体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首次合作,对未来中德企业的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示范和实际效益双轮驱动
根据合作协议,英飞凌将为通富微电提供咨询支持,从设备生产力、生产周期、按时交付和质量等方面评估通富微电目前的制造绩效情况,并提出制造力提升方案。双方的合作将分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英飞凌将对通富微电提出的 “通富微电智能制造白皮书”提供咨询建议,协助通富微电计划并设计适应其生产环境的智能制造方案;在第二阶段,英飞凌将根据白皮书为该智能制造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供咨询支持,英飞凌将根据需求安排通富微电参观英飞凌无锡工厂。作为战略合作的一部分,英飞凌还将协助通富微电于2017年在合肥工厂建立名为“自英飞凌转移工业4.0知识”的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
之所以分几个阶段进行,英飞凌全球半导体后道工厂整合资深总监张永政博士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表示,在具体合作层面,英飞凌首先会评估通富微电的智能制造能力,当双方就智能制造的能力达成共识的时候,然后再将智能制造的管理方法引入进来,在具备智能制造能力和管理方法之后,再导入智能制造的自动化技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流程将全方位、多层次的促进企业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磊表示:“英飞凌是德国‘工业4.0’的底层架构师和领跑者,拥有先进的半导体智能制造理念和经验。通过参考和实践德国‘工业4.0’的经验,可以提升通富微电的制造能力和生产力,从而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进而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尽绵薄之力。”
除了双方合作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之外,此次战略合作在行业内的示范意义更为显著。接下来,英飞凌还会和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展开多方面的合作,此次与通富微电的合作经验也会应用和推广到更多的合作项目上。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表示:“英飞凌是德国‘工业4.0’的初创成员,也是‘工业4.0’的践行者,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很高兴能和中国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通富微电结成合作伙伴推广经验,在半导体智能制造领域开展示范性合作,进而助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共同推进 ‘中国制造2025’。”
践行“与中国共赢”战略
采访中,苏华博士针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大多数制造企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要真正达到“中国制造2025”或者“工业4.0”的标准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发展期。
同时他也认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标准化还需进一步完善。因为德国“工业4.0”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模式,从1.0到4.0都有严格的衡量标准。对此,2016年,英飞凌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 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经验、技术和资源致力于智能制造领域,希望为中国在智能制造的标准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建h。
在此次合作当中,无论是英飞凌,还是通富微电都表达了共同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意愿。英飞凌更是在2015年制定了“与中国共赢”战略,其中包括助力“中国制造2025”、帮助中国客户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搭建生态圈四个方面,希望将智能制造方面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分享给中国的制造企业。另外,英飞凌还根据目前全球智能制造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现状创新提出了三角商业模式。一方面,欢迎本土制造企业参观无锡智能工厂,通过多种形式将成功经验分享给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与生产系统设备、方案、集成商以及中国一流高校合作,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由合作双方提供实施服务,合力帮助本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美国和德国通过正确的,适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实现快速崛起的历史,证明了合适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盛衰成败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对于文献的总结以及作者自己的深入探究,认为未来的工业4.0时代,将会是一个生产制造分散化、消费需求个性化的时代,这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和优势正好吻合,而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消费领域的优势则将弱化。为了在未来的新工业时代取得发展优势,国家应该实行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关键词】 工业4.0;中小企业;产业政策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分别以蒸汽化、电气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和全人类的面貌,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曾经一度占据了世界工业制造业份额的半壁江山,并以此为基础称霸世界百余年;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快速实现工业化,完成了制造业领域地赶超,后来居上,特别是美国,最后不仅在工业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工业化的变迁当中似乎失去了作用,出现了后发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先进国家的“怪异”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本身,也给了中国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从而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摆脱近代史以来的落后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激励和启迪。乘长风起航,方能破万里巨浪。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后来居上都与其实行了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时代技术条件和竞争格局的产业政策密不可分。当下,虽然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志,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亦即工业4.0时代的号角却已经响起,人类即将或者已经不知不觉地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帷幕。这一点业已成为了产业界的共识。变革本身就是机遇,更何况是产业革命这样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划时代巨变。如何利用新工业革命的契机,实行适合于工业4.0时代条件的产业政策,实现“弯道超车”,以达到后来居上,是我们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美国和德国等国家近代史上曾经实行过的成功产业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总结了工业4.0时代的特点,并与中小企业的特c加以对照,发现中小企业在未来具有独特的优势;继而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新工业时代的这种优势,实现中国在工业4.0时代的领先,提出了一些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以飨读者。
一、促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的产业政策分析
(一)美国和德国产业政策回顾
美国建国后长期都是一个农业国,直到南北战争(1860年到1864年)废除奴隶制之后,才迅速完成工业化并且实现了对于英国的赶超;而德国直到普法战争(1870年到1871年)之后才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国家统一,并且之后快速实现工业化。
两国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机,从而在很长时间里面落后于英国,但是又都在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之后,通过推行正确的产业政策,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差不多相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快速崛起。美国和德国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对外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同时对于战略性产业,诸如钢铁、石油、化工和电力等实行了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并通过高额的军事订货加以“喂养”。为了发挥规模效应,并且更有力地争夺世界市场,两国有意识地培养了一系列的垄断组织,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促进产业与资本的集中,形成了诸如标准石油和克鲁勃集团这样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大型垄断企业。
这种政策自有其思想根源。早在美国建国的时候,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提倡用国家力量来保护和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德国大约同时期的思想家李斯特则更进一步,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当中,系统性地论述了通过国家干预、贸易保护和产业扶持等手段,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快速实现国家崛起的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后来都转化为两国的实际产业政策,收到了预想当中的良好效果。
(二)英国产业政策的失误
英国一直以来实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的思想被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落实为英国长久的国策,并且不断推销于世界各国。在英国自身产业强大,富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为英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却阻碍了英国进行及时地改革。英国崛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资本集中程度比较低。在以电力、钢铁、化工和石油为代表性行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到的时候,英国继续坚守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没有对这些新兴的战略性行业进行有效扶持,也没有主动地促进产业和资本的集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产业,例如电力、钢铁、化工和石油等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规模效应,需要资本的高度集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率先实现了大规模资本集中的国家都可以享用这种巨大规模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并非英国的产业政策就一直不对,只是时代已经变化了。具体的产业结构和客观的发展需求都已经改变,政策当然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才能永立潮头。
如果说,第二次产业革命因为其电力、石油、化工和钢铁等代表性行业全都要求资本集中以扩大生产规模收获规模效应,从而带来了一个大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天下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亦即智能制造时代,将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的崛起而造就一个中小制造业企业大有可为的未来。
二、工业4.0时代的特点
(一)工业4.0概念的内涵
德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但是其代表性产业例如汽车、机床等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德国可以讲并没有抓住机会,没有诞生出一家类似于微软、谷歌、甲骨文等等世界知名的软件和互联网公司,被同时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甩在了身后,也被诞生了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中国超越。
为了弥补劣势,重新夺回领先地位,德国人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概念。
工业4.0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其本意是在德国发达的经济基础上,“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增强式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优秀理念是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二)工业4.0相关研究概述
张曙认为,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被采用,工业、经济乃至于社会结构都会由垂直向扁平转变,从集中向分散转化。对于制造业而言,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就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组成足以与大企业对抗的社区或者联盟,并且成为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生产的先锋队(张曙,2015)。
杨帅提到,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浪潮中,产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大趋势;而市场需求,则不断向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等方向转型。对于这些变化的认识,是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的背景和重要动力(杨帅,2015)。
芮明杰则干脆提出,“工业4.0”本身就是一种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型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代表了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制造母机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生产出高品质、个性化产品以符合这种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芮明杰,2014)。
可以看到,在新的工业4.0时代,生产将由集中走向分散,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工业结构也将由垂直变得扁平,信息技术和生产线的融合将为这种变化提供技术基础;而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持续追求则成为了生产制造领域变革的强大动力,甚至于成为工业4.0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生产领域的分散化、扁平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三、中小制造业企业特点及在工业4.0时代的独特优势
(一)中小制造业企业和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运行和转向灵活等特点。中小制造业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领域,力图在单一细分市场或者单一产品上精益求精,取得竞争优势。由于资产较少,中小企业通常进行小批量生产并且及时调整产品内容。
大型制造业企业相比于中小制造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通过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来扩大生产模,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有能力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并以此来取得竞争优势。可以大规模生产以降低单位成本,拥有资金和人才优势从而可以在技术研发上占据领先,同时拥有较强的营销网络,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相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三大主要优势。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渐成主流,大型制造业企业这三方面的优势将不再明显,甚至于会成为一种拖累。
(二)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竞争优势
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个性化消费渐渐成为主流。从最近几年的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会上的订货情况看,大批量订货已经趋于减少,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具有动力足、转向快、市场敏感度高等独特优势,小批量生产的特征加上可以快速调整产品内容,使得中小制造业企业特别适合这种个性化的消费趋势。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资本和生产规模的庞大,要求高销量和较高的利润,难以适应小批量、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原本的优势反倒会成为羁绊。强大的营销网络,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快速占领市场、销售产品的重要硬件设施,也是中小制造业企业难以与之比拼的地方。而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运用,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找到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途径,使得它们可以快速而低成本地投放产品,高效率地对接消费者。
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得传统的单向推销变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地双向互动。大型制造业企业由于效率的问题,难以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反馈,而中小企业则显得更加灵活。信息技术使得生产者可以更加快速和高效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个性化消费趋势下的消费者需求必定是多种多样而又比较分散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将难以回应这种分散化的需求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会因灵活而占有优势。
大企业仍将拥有资金和人才上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将不再明显且比之以往更难发挥作用。研发本身需要比较高的前期投入,相应地也就要求后期的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销量和利润率来进行弥补,而这与个性化消费趋势下小批量、定制化的趋势是不相符合的。而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以及构建不同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体系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消费领域个性化需求的崛起,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提供了独特的竞争条件,并与其自身的特点相结合,造就了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还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上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
四、相应的产业政策
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工业、经济乃至于社会结构都会由垂直向扁平转变,从集中向分散转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不断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产业趋势将会发生转变。技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将会创造一个适合中小制造业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新工业时代。为了在这个新的时代里面占得先机,我们必须对产业政策进行相应地调整。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这里要重点谈谈以下两点。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转变观念,切实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加以重视。我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完成工业化,实现赶超,采用行政手段支持了一批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采用了德国和美国曾经走过的靠行政干预和国家扶持来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完成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老路。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大型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里面的主体――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享受着在行政、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特殊照顾,而中小制造业企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区别对待。原先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是正确的,这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今天,产业发展需求已经或正在改变,因而相应的侧重点也应该转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独特优势有深刻地认识,必须真正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加以重视,改变过去抓大不抓小,大型企业吃肉,小型企业连汤都没有的局面。
制造巨头们正在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延伸,这也是未来几年内他们竞争的新战场。
在四月底举办的汉诺威展会上,西门子、ABB、GE这些传统制造巨头纷纷在自家展台最优秀和醒目的位置推出了基于工业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且展示了丰富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
在2016年汉诺威工业展会上,如果说各家展示的重点还是智能和数字化制造生产线,时隔一年,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已经从雏形走向应用和实践。
作为数字化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云平台系统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的独有产品,而是走向传统制造过程中迸发出更多新的火花,让传统制造商们贴上“数字化”的标签。
而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线而言,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就是将采集而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生产周期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
“软”与”硬”的结合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工业生产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云平台技术也是一个新鲜的领域。两者之间相互融入和适应是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挑战。
在今年的汉诺威展会上,西门子展出了其基于云的物联网操作系统MindSphere。借助MindSphere,西门子正在搭建一个开放的物联网(IoT)生态系统。作为平台即服务(PaaS),它支持应用(App)和数字化服务的开发、运营和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亚马逊等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成为了MindSphere生态圈扩张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西门子也把这些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邀请到了展会现场。这些合作伙伴作为云基础服务商的同时,也在云平台上开发不同类型的工业软件。
作为一个开放的物联网平台,MindSphere一方面吸引着更多的软件开放商开发出更多的应用软件,以供不同领域的工业客户使用;另一方面硬件商希望借助平台推销硬件产品。
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生态圈,参与方包括云基础设施服务商、软件开发者、物联网初创企业、硬件厂商等。
据介绍,目前西门子已经有超过50款工业软件上架,其第三方开发者包括埃森哲、Atos、Evosoft、SAP等。
事实上,除了西门子推出MindSphere,它的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GE)也推出了类似的工业云平台Predix。据展会上GE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GE工业云平台于2015年上线,试图打造由实施者、创新者和商业化渠道组成的生态系统。该项目向希望在Predix基础上开发软件和应用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创造支持Predix的解决方案的技术合作伙伴并且向开发Predix认证的服务的集成商开放。
同样地,Predix的客户将有望从GE甚至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公司获取全新开发出的应用和服务。开发人员将可看到每个连接到他们的操作环境的人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够部署和应用监控,以此来不断适应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新要求。
除了GE、西门子,其他制造企I也在积极为数字化转型做准备。菲尼克斯打造了自己的云平台PROFICloud,并依托此平台开发了多款软件。
依托于开放平台所带来的魅力,强强联手的故事也在一直上演。
虽然ABB没有推出专属的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对外宣布ABB Ability理念――180多个数字化解决方案组合。根据ABB与微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ABBAbility的下一代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将在微软Azure云平台上面开发和构建。
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GE协同它的中国合作伙伴华为联合基于工业云的工业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新方案将华为边缘计算物联网EC-IoT(Edge Computing IoT)方案和GE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Predix进行融合,通过华为边缘计算物联网关、敏捷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和GE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Predix,以及合作伙伴的传感控制设备、工业应用等组件的有机融合,构建工业网络信息通道、互联平台,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在未来,工业巨头们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似于ios或者安卓系统,平台基于现有的工业产品收集大量数据。开发者可以在上面开发app,监测实时数据来实现工业产品监控,利用过往数据来预测未来状态,提出解决方案等等。
而对于平台的缔造者西门子、GE这样的传统工业巨头而言,伴随着新的工业生态圈的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出现。
新商业模式
就像西门子股份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Jan Michael Mrosik所说的那样,“涵盖整个价值链的整合及数字化转型是保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基于物联网操作系统,未来的工业生产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过程、生产制造和服务都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协作系统。
毫无疑问,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西门子而言,迫在眉睫的就是将工业互联网产品市场化。Jan MichaelMrosik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了目前MindSphere主要功能。首先,平台即服务PaaS。西门子提供MindSphere,对和MindSphere连接的设备根据流量计费。其二是软件即服务SaaS,不同开发商可以在平台上开发软件。第三,就是由MindSphere驱动的、西门子本身提供的数字化服务。比如西门子客户某发电厂,将此发电厂和MindSphere连接,对发电厂的状态进行监控,提高发电厂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也就是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其本身以及依托此平台开发的软件都将带来商业利益。由于工业云平台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上述GE工作人员对记者称,现阶段收费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按照流量、次数等不同标准进行收费。
一家名叫Bluvision的传感器公司和西门子进行了合作。通过与西门子的合作,它将自家生产的传感器装在西门子设备上,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将数据采集到自主开发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传感器的销售。Bluvision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通过初期的合作,让客户看到价值,必然带来更多的订单。
虽然工业巨头们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他们的工业云平台试验才刚刚开始。
今年三月,GE与中国电信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电信将利用GE Predix技术为中国客户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并由旗下全资专业子公司负责平台运营,但Predix部署工作还未真正展开。目前,西门子也正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Mindspere。
对于中国这个制造大国而言,未来必是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争战的主要市场之一。
摘 要:主要论述工业4.0的背景下标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服装企业应用的相关理论。通过论述工业4.0时代服装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服装企业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意义,构建了我国服装企业标准作业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并针对服装企业实施标准作业成本法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业4.0;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作业成本法;服装企业
为了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即工业4.0主要是对未来制造业的描绘,工业4.0是未来工业的大趋势,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选择。我国服装制造业目前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业4.0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将生产成本降低、将生产的灵活性提高,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工业4.0时代,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也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因为小批量、多批次、差异化生产将是未来服装制造业的趋势。同时,在工业4.0时代,服装企业通过融合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与IT系统,车间的同一生产线能够生产任意订单、任意数量的不同产品,不仅摆脱了对于生产线控制员的依赖,同时还能灵活处理订单更改、产品组合和流程调整等工作,这一切都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服装企业应探索建立更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要求。
一、服装制造业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2014年上半年,我国服装企业运营压力较大,效益完成情况相对较差,困难比较突出。我国作为昔日的服装出口大国,如何冲出新的困境、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由服装制造大国向服装制造强国的转型,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技术时代,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更加剧烈,整个制造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能否在工业4.0背景下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将是决定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关键。在纷繁复杂的成本管理方法中,标准作业成本法融合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适合工业4.0时代服装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的方法。特别是随着新经济环境的产生,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种类更多,批量更小,工艺更加复杂,技术层次上的要求更加不同,企业的自动化和高科技设备逐渐增加,使得间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成本管理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等的全部环节。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以少数“数量基础”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标准,没有按照成本的“多种动因”而有所变革和创新,这种单一的分配标准核算的成本将导致信息的失真,在失真的成本上进行的定价与决策会导致企业对发展方向的错误判断,甚至把企业推向濒临破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服装企业应该在工业4.0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成本管理制度,在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中融入现代的作业成本思想,建立标准作业成本制度。
二、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
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来看,不仅可以事后计算成本,还可以在事前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成本的事中控制。标准成本法侧重于产品的生产耗损过程,通过对成本中心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成本差异,也就是说标准成本法仅以产品生产至完工这一过程为主体,不考虑生产前或者完工后发生的费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例如,对于研发人员的费用和销售费用作为与产品无关的期间费用来处理,研发人员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销售人员的费用则计入销售费用。在目前的成本发生环境下,产品研发成本及后期营销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对其进行控制也越来越重要,标准成本法在这方面没有设置任何的控制点,它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也日益凸显,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善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以形成标准作业成本法。
第一步,引进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计算产品成本的中间桥梁,通过作业动因来确认和计量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并以作业动因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最明显的区别是:第一,以作业中心来归集资源耗费;第二,依据成本动因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非配标准。随着服装企业制造环境与制造工艺的改变,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并非企业所有的作业都能增加企业的价值,有些作业是客户必须的,有些作业即使不发生也不会降低企业的价值,降低产品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消除这些无效的作业,同时提高有效作业的利用率。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第二步,在作业成本法中融入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尽管现代的作业成本法具有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没有单独考虑直接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方法;在作业的生产能量固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数量的不同会造成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负担不同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只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而不是成本控制系统。为此,作业成本法完全可以吸收原有标准成本法中的合理成分,以对作业成本法进行充实和和完善。
第三步,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其次,对于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三、标准作业成本制度体系的构建
标准作业成本法既包含标准又包含作业。对于标准,它是建立在作业上的标准,就是作业标准;对于作业,是建立在标准上的作业,就是标准作业。它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先将实际作业成本与标准作业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再通过作业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对作业进行改进。我们可以发现标准作业成本法就是变形了的标准成本法,它只不过就是改变了传统标准成本法的成本对象,又加入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工具。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标准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内容如下:
1.对标准单位作业成本的制定
标准作业成本法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划分标准,标准作业成本法下把单位标准作业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化条件下的单位标准作业成本,一类是常规条件下的单位标准作业成本。理想单位标准作业成本是指在理想化生产条件下(效率最高、机器不发生损坏、工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产量情况)所应有的作业成本。理想单位标准作业成本要求现有生产条件发挥到极致,没有任何的浪费。常规的标准作业成本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能达到的一类单位作业成本。
2.对作业成本差异进行核算
因为单位标准作业成本包括变动标准作业成本和固定标准作业成本,因此进行作业成本变动分析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动作业成本变动分析和固定作业成本变动分析。
3.对作业中心成本控制绩效进行评估
首先,参照标准找出差距以评价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各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控制绩效可采用标准作业成本,然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找出谁承担责任,定期编制成本控制业绩报告。
四、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对传统的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应从制度上、管理上和应用方法上进行探索。
1.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的需要
我国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报表对外披露时,成本核算方法上仍旧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会计制度的不兼容导致在标准作业成本法体系中将作业成本信息用于财务披露和税收目的显然还存在法律障碍。在成本核算制度中,财务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式,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使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表的职能需要。
2.成本管理制度变革要循序渐进
在企业中全面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阻力和障碍。特别是我国服装制造业,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当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大范围推广标准作业成本法时,可以先在某条生产线上进行局部试点,待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由点带面、灵活应用、逐步推广,使得成本制度的过渡更安全,从而降低成本制度变革的阻力。
3.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顺利付诸实践,首先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统一指挥,有序推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系统,以达到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目的。
4.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持续性
标准作业成本法是基于具体作业的成本制度,核算的数据量很大,其运行需要核算系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传统成本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将新的核算理念和数据需求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中,避免数据在不同核算体制下的割裂现象,保证良好的数据沟通和共享。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建设,通过硬件系统作为保障,最终实现数据处理、数据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自动化。
5.建立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传统成本法向标准作业成本法的顺利过渡,恰当的组织准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确定承担标准作业成本的部门,以及明确规定他们具有的权利和指责。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权责对等的成本管理部门。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责任化分工是实现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有力保证。
五、结语
在工业4.0背景下,服装制造业应构建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系统,将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和精益的作业成本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较为精准的计算出具有其相关性的、以反映经营实质的作业成本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决策,又可以为企业长期战略提供成本数据支持,最大效率的发挥成本控制的本质,优化作业链,从而提升服装企业的优秀竞争力。纵然,在变革成本管理制度中会触动许多的内部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遇到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企业管理层可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推进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使服装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李淑珍(1964-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