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09:5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轻工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要] 近年来,我国轻工业知识产权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蓬勃发展的变迁。本文仅以燃料电池和家电行业为例,介绍我国和国外相关专利发展情况。
关键词:知识产权;燃料电池;家电
近年来,我国轻工业知识产权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蓬勃发展、从“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变迁,这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实现轻工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需要。由于轻工业下子行业过多,且行业属性及知识产权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本文仅以燃料电池和家电行业为例,介绍我国和国外相关专利发展情况。
一、燃料电池
(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1、我国燃料电池专利申请高速发展。近十年,燃料电池专利发展异常快速,国内许多企业、研究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研发,成果数量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燃料电池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的2,108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创新活动受到抑制,创新研发投入较往年减少,专利申请量呈下降之趋。(图1)
2、发明专利占据主导地位。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最多,为13,534件,占1985~2011年在我国申请专利件数的93.5%;实用新型专利910件,占比6.3%;外观设计专利46件,占比0.3%。
3、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申请量各占半壁江山。从专利申请地域分布上看,47.1%为我国本土企业申请,50%以上为国外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国外企业申请的专利中,日本仍独占鳌头,占据31.8%的份额;美国以16%次之;随后为韩国、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其他国家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份额均在1%以下。
4、机构间竞争激烈,未出现垄断现象。从专利申请研发机构来看,各研发机构在国内申请专利数量总体分布较为分散,国内市场尚未出现寡头垄断现象。排名前4位的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三星SDI株式会社、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各自专利数量占据燃料电池5,521件专利的3.1%~7.7%。
由此可见,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仍较为落后,专利数量也较少,公开相关专利超过100件的企业仅1家;10件以上的也不超过20家。相比之下,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华公开燃料电池专利超过100件的企业有10多家,超过400件的企业超过4家。大企业主导的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已经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我国科研单位主导的本土专利申请。
(二)国外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1、日本燃料电池技术领先。从专利的覆盖广度、应用深度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系统化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国家主要有6个: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中国、法国。其中,日本的技术实力最强。据麦特西集团的数据显示,2008年二季度,日本、美国、韩国申请的燃料电池专利分别占全球同类专利申请的43%、14%、11%;中国、德国分别占7%、5%,加拿大不足1%。
在燃料电池国际优先权专利的申请量上,日本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占据燃料电池所有优先权专利的60%以上,而且技术最为全面,表明日本在燃料电池领域走在全球前列,技术上已占居垄断地位。排名第二的是美国,虽然美国很早就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并成功应用,但与目前日本的领先地位相距甚远。我国排在德国和韩国之后,居第五位,但优先权专利绝对数量较少,仅占2.4%。
2、各国燃料电池技术有所侧重。各国关注的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相似度较高,但也有所侧重:如日本在控制方面比其他国家更为关注;美国则更为关注燃料制备、存储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德国重点关注燃料电池车辆;韩国关注催化剂和膜电极组件;中国则更为关注电极。
3、目前燃料电池的热门技术和应用领域。燃料电池的控制、电极、燃料的制备和存贮、电解质、双极板、外壳密封、催化剂、加热冷却、膜电极组件等是国际燃料电池研发的热门技术。固态氧化物电池即质子交换膜电池、固体氧化物这两种燃料电池位居国际上各类燃料电池研究的前列。
目前,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燃料电池机动车、燃料电池便携式设备、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站。其中,机动车辆是燃料电池在所有应用领域中,未来产业规模最大、国际上技术研发热情最高的领域。
二、家电行业
(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1、我国家电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伴随着家电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家电专利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之路。近10年来,我国家电行业在专利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申请量从2000年的5,495件增至2010年的18,937件,10年间增长了3.4倍。(图2)
2、我国家电企业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上举世瞩目。我国家电行业在专利开发方面日新月异:海信集团了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从此中国7,000万台彩电有了中国芯;海信空调和冰箱在国内首家自主成功研发出“国际领先”的180度矢量变频技术,在世界先进变频技术领域率先与日本企业实现了平起平坐,还解决了变频技术中存在的谐波电流问题,在此领域甚至超越了日本;澳柯玛冷柜突破了-152℃的极限,与国际品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海尔微波炉抓住了健康这一大消费空间,开发出蒸汽转波技术,并且引得国内外众多巨头纷纷跟风。截至2007年底,我国仅洗衣机方面的专利就有2,000多项,其中海尔的双动力、小天鹅的水魔方、荣事达的水银行等都属于优秀技术发明专利。
在更高级别的标准领域,我国家电企业也收获颇丰。2005年4月26日,海尔双动力洗衣机入围国际标准;2006年,海尔洗衣机开发公司总工程师进入国际IEC技术委员会专家组,从此与欧美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全球洗衣机行业的通用国际标准。
(二)国外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1、技术各有侧重。全球家电行业内,在拥有雄厚技术和品牌实力的情况下,美国成为原创科学及新兴前沿科学的代表,控制了芯片;德国代表了高品质,控制了白色家电领域的中游关键零部件和下游产品;日本代表了技术,控制了家电的中游;韩国则牢牢抓住数字时代的来临,造就了超过索尼的三星。
轻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产业,也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它的提升和发展对加快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轻工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和政策资源配置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认真贯彻“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困难轻工企业渡过难关,把保持轻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其加快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
一、浙江省轻工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轻工产品市场外需下降、内需萎缩,加上产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凸现,产业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存在着劳动就业与社会稳定的隐患。
1.企业生产规模偏低
浙江省轻工产业大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企业研发资金普遍投入少,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2.二元化结构现象较为突出
大量传统的产业与部分较现代化的产业并存,轻工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低水平加工业比重过高与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并存,重复建设仍较严重,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技术含量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传统产业改造乏力,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不少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生产集中度仍然不高。
3.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轻工产业发展较大程度上依靠粗放型扩张方式,这使得轻工产业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分析
1.进一步重视轻工业作为“民生”产业的重要地位
轻工产业是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用,又吸纳了大量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典型的“民生”产业,是浙江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必须依托的重要产业之一。
2.坚定不移地推进轻工产业升级
贯彻实施国家《轻工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国家扶持轻工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浙江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有关财税政策,推动轻工产业发展。
3.鼓励轻工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轻工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轻工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已建立的要逐步完善提高;鼓励骨干企业研发轻工前瞻性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轻工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
三、小结
浙江省应坚持扩大内需,拓展轻工产品市场;坚持促进出口,巩固国际市场;坚持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逐步转变传统的外延扩张式发展,实现轻工业大省向轻工业强省的战略转型,为努力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占伟(1975—),男,河南新野人,主任,助理研究员,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石和优秀。本文针对轻工业行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就该类企业如何让班组员工通过学习技能、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等来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班组安全;安全文化;管理理念
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最前沿的工作团体。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关键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保证。据统汁,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直接原因都与班组有关[1]。在煤炭、石油、电力等重工业部门,由于其安全风险非常高,其班组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轻工业部门发生的安全事故,虽然没有重工业企业直接,但危害同样巨大,如近几年频发的食品、药品化学安全事故,给轻工业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敲响警钟。本文针对轻工业部门中小企业的特点,就轻工业部门怎样进行班组建设,搞好班组安全管理作探讨。
一、轻工业部门生产的特点对班组安全管理提出挑战
轻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大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但往往存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不能及时追溯到事故源,导致事态扩大的问题,其原因就是其轻工企业生产的特点,多数事故发生地与事故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分离的,如在食品企业中,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2],且还不可忽视前期初级农产品中农药、兽药的影响[3]。如此复杂的环节,对企业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通过有效的班组安全管理机制快速查找源头控制其蔓延提出了挑战。另外,轻工业中小企业多数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工作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参与企业安全活动的积极性[4],这是轻工业部门中小企业的班组安全管理面临的又一难题。因此,轻工部门中小企业应当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条例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与本企业生产流程相适应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二、如何进行班组安全管理
1.将生产技术指导与班组安全文化教育结合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
由于各个企业的技术条件、生产流程、操作要求、运行方式、员工构成等差异巨大,因此,在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大的框架下,各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条例。例如针对某一台设备或某一个流水线,怎样操作是安全的,几个人操作,如何分工,谁负总责,新的员工如何培训。应当鼓励员工熟悉与之有关的原理、过程、目的,并且加强上游程序班组员工和下游程序班组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班组员工越熟悉生产流程,安全管理就越有保障。在班组成员的不断交流学习中形成该企业特有的班组安全文化氛围,发挥企业安全文化的凝聚作用、规范作用、辐射作用[5],更好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前面提到由于轻工中小企业生产的特点,多数事故发生地与事故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分离的且产品大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班组安全管理制度的外延应当扩大,即从原料地到消费者都应当被覆盖到。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6],与班组安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每个班组团队的责任心、凝聚力,塑造企业自己独特的安全文化。
2.创新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班组安全管理方式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中创新一般涉及两方面,一是通过工艺改进或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安全系数;二是探索更先进的运行方式或管理理念,这里主要讨论后者。要使企业处于最佳的安全生产状态,应当对班组员工参与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已有研究通过构建员工与中小企业交往支付矩阵,对交往过程演化模型的分析来揭示个体不同策略选择对群体行为的影响[4]。这些研究方式可以融合于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制度的形成中,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不科学、不合理。
对现场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提高班组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著名的5S管理理念,它包括整理(SH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个项目。1955年,日本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其后日本企业将5S运动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使得产品品质得以迅速提升。这充分说明了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但班组安全管理并不终结于此,班组员工处于一个团队中,班组团队建设的怎样,直接影响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为此,有企业提出了建立“五型”班组[7],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
3.营造氛围,培养人才
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轻工业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特点与重工业有区别,因此,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懂本行业生产全过程又熟悉相关安全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首先,社会上要有重视班组安全管理的氛围;其次,要发挥企业联合会和高校的作用,专门针对本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再次,要鼓励班组员工积极学习与本行业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轻工部门中小企业的班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时俱进。安全生产伴随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总之,轻工业部门中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具体情况不同,各企业应针对各生产流程及流程中发生的变化,不断调整班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通讯作者:周宇科(1984-),男,四川宜宾人,硕士,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
摘要:文章介绍了轻工业发展的现状,并且对企业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问题:对策
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优秀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发展观。研究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地优化产业,做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轻工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第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将粮食生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当国家发展粮食优秀区建设时,要抓住机遇,打造出具有优秀示范作用的粮食生产区域,再通过对粮食品种结构的优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走一条在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
第二,科技创新需要大力推进,进一步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轻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我国轻工业体系发展所迫切所需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实现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要推动轻工业技术的升级,加快对已成絷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二要进一步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三要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四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
第三,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仂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威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摘要:文章介绍了轻工业发展的现状,并且对企业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问题;对策
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优秀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全面的、相互协调的发展观。研究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地优化产业,做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轻工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第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将粮食生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当国家发展粮食优秀区建设时,要抓住机遇,打造出具有优秀示范作用的粮食生产区域,再通过对粮食品种结构的优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走一条在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
第二,科技创新需要大力推进,进一步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轻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我国轻工业体系发展所迫切所需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实现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推动轻工业技术的升级,加快对已成熟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二要进一步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产业的全面发展。三要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四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
第三,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二轻工业经济技术情报所)
[摘要] 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规模经济、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等方面对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竞争力产业结构创新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轻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其结构性、技术性、素质性的矛盾依然存在,陕西省轻工业总体在全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也不明显。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努力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陕西省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缩短与东部沿海差距,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陕西省轻工业产品进入异地市场扫清了障碍。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完成了应为发展本地经济而进行原始积累的任务。东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成本和资源诸多限制。所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资本,必然要向西部转移。这成为陕西发展轻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陕西省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丰富。陕西省具有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资源。农业资源中,以水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苹果、梨、枣、猕猴桃被称为陕西水果产品的“四大宝”。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肉类加工工业、罐头食品、乳品工业、裘皮及制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研实力。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其中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与轻工业与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轻工机械及其包装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陕西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轻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讲,低廉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成本,使轻工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
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这种大开放战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陕西省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通过增量激活调整存量,最终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不拘泥于区域狭隘的范围,利用本省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优势,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升轻工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轻工业,发展“新轻工”。所谓“新轻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的轻工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成为与环境协调性好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
四、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经济
陕西省轻工企业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行业分布却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优秀竞争力的大企业,是陕西省目前轻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通过这些行业的集中发展,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陕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行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培养经济增长点,来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制经济的飞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空间。陕西省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增加轻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使之适应提升竞争力水平的要求。
六、面向市场,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
提升竞争力,要注重发挥轻工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两大优势,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从陕西省轻工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的就是名牌,尤其是在“中国驰名商标”名单中陕西省轻工业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开展创建名牌的活动。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媒体要充分认识各自在创建名牌过程中角色,企业是创建名牌和生产名牌的主体,媒体是宣传名牌的主力,政府职能部门是保护名牌的后盾。紧紧抓住生产、宣传、保护这三个环节,提高陕西省轻工业产品的知名度,巩固本省市场,扩大在异地的市场份额。
另外,还要特别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销售额两个突出问题,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适应连锁经营、仓储式销售、商品配送中心以及专卖店等现代商品营销方式。
[摘要] 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的结论。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产业结构 创新
竞争促进效率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旋律,如何在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主体不懈的追求。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评价,为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陕西省轻工业持续地发展和实现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进行评价,属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范畴。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本质上看,它是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目的是识别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区域间特定产业的比较关系。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对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必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可比性的原则,各项指标可以设计如下:
由于指标数据量大,为了在保留原始指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数学分析方法,它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分析问题时按照累积贡献率原则选取几个公因子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根据公因子得分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
对区域间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借用产业经济学的区位商概念来评价某一区域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分别用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表示区域间某产业在规模、盈利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即
二、评价结论
利用评价模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轻工业年鉴2006》和《陕西统计年鉴2006》,以及全国及各省、市、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可以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计算陕西省15个轻工行业的竞争力得分(过程略),排在前5位的行业依次为: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纺织业,因此应该作为陕西省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优先发展。另外,竞争力得分还表明陕西省重点扶持的轻工行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轻工业的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并且进行排序(过程略),陕西省分别居第23位、第21位和第12位。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加快陕西省轻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轻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为主线,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大力扶持优势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努力构建陕西省轻工业的新优势。
[摘要] 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的结论。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产业结构 创新
竞争促进效率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旋律,如何在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主体不懈的追求。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评价,为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陕西省轻工业持续地发展和实现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进行评价,属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范畴。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本质上看,它是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目的是识别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区域间特定产业的比较关系。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对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必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可比性的原则,各项指标可以设计如下:
由于指标数据量大,为了在保留原始指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数学分析方法,它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分析问题时按照累积贡献率原则选取几个公因子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根据公因子得分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
对区域间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借用产业经济学的区位商概念来评价某一区域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分别用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表示区域间某产业在规模、盈利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即
二、评价结论
利用评价模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轻工业年鉴2006》和《陕西统计年鉴2006》,以及全国及各省、市、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可以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计算陕西省15个轻工行业的竞争力得分(过程略),排在前5位的行业依次为: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纺织业,因此应该作为陕西省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优先发展。另外,竞争力得分还表明陕西省重点扶持的轻工行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轻工业的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并且进行排序(过程略),陕西省分别居第23位、第21位和第12位。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加快陕西省轻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轻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为主线,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大力扶持优势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努力构建陕西省轻工业的新优势。
国务院总理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
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
振兴轻工业 白色家电最受益
19日获批的轻工业振兴规划提出,将提高631项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最高至13%,并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首次将微波炉、电磁炉纳入了家电下乡品种。规划同时提出,取消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产品的加工贸易限制,提高631项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最高至13%。
食品安全纳入重点监管
参与规划讨论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时表示,规划的重点在于应对金融危机,振兴国内轻工业市场。规划首先提出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同时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据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吕政表示,此次上调的产品占2007年下调产品总数的1/3,主要集中于一些出口规模大、国际市场份额大、产业链比较长的产品。
规划重点强调了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整顿食品加工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规划对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提出了要求。
吕政表示,规划主要强调的是乳制品和饮料的安全问题。食品工业在轻工业中比重很大,并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经过三鹿事件以后,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这直接影响到食品企业的经营。所以,规划重点强调了对食品的监管。
技术改造 推动4个产业转移
轻工业振兴规划还提出加快技术进步,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吕政表示,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节能减排。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产能已经很大,但技术和国际水平相差很大,缺乏优秀技术,所以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振兴行业。国家将有专项资金来投入轻工业的技术升级。通过国债的扶持项目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选择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将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与支持。
规划还表示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据报道,规划将重点支持4个方面的产业转移,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等重点家电产品的研发、制造、集散由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等产区向安徽、重庆、四川、湖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革和制鞋集中区域发挥研发、设计和贸易优势,生产加工向具备资源优势的四川、重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转移;卫生洁具、墙地砖由沿海地区向江西、四川、湖南、辽宁、内蒙等资源优势、能源丰富地区转移;生物发酵产品由中东部和沿海向东北、内蒙及中西部资源优势、能源丰富地区转移。
节能和技改是重点
从本次通过的轻工业振兴规划来看,白色家电无疑受益最大。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两大政策与国家一直倡导的节能环保理念相契合。目前市场上空调产品的节能提升空间较大,该政策将有利于空调企业进一步加大节能空调的推广力度和效果,提升其整体盈利能力。其中,格力电器是我国最大的空调生产企业,最近又与日本大金强强联合,大金的变频和节能技术能够为格力在变频空调市场的发力及后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之政策的扶持,格力电器后市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而美的电器、青岛海尔等空调龙头也能受政策影响,形成较大利好。
在节能灯方面,政府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对节能灯进行推广,主要是在试点城市,通过政府补贴使居民以低廉的价格对家庭照明灯具进行更新换代。此次振兴计划的通过,更是对节能灯产品扶持 “锦上添花”。作为我国的“灯王”、电光源行业龙头企业佛山照明,也将受益匪浅。同时,浙江阳光也是我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此外,政府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无疑是对家电的重大利好。家电作为一个充分竞争行业,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通过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可能会使一些企业将产能向中西部转移,从而保证行业竞争力不出现明显下滑。微波炉、电磁炉被纳为最新“家电下乡”补贴品种,也将对生产此项产品的公司大大受益。其中,有着微波炉业务的合肥三洋,地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城市密集、是最具潜力的家电产品,尤其是中高档家电产品消费市场。受益于家电下乡,今年业绩有望大幅提升。而四川长虹、海信电器以及深康佳这些家电龙头也将从中受益,值得投资者后市密
切关注。
关注重点行业
轻工业振兴规划中既有面向诸多轻工企业的政策,如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等等。同时,规划又明确提及了几大重点行业:比如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强化食品安全;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品。
轻工业联合会人士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表示,与钢铁、汽车、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等行业不同的是,轻工业体系庞杂,大大小小企业多如牛毛。食品、家电、造纸、塑料等行业是轻工领域中体量相对较大的行业。规划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向重点行业略有侧重。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低于市场预期
此次规划提出将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等。规划认为,振兴石化产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现阶段要保持产业平稳运行,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加强进出口监管,完善能源
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天相投资分析师赵鹏程认为,能源品定价机制改革并非简单地上调能源品价格,而是建立能源行业上下游产品价格同趋势变化的制度,并给予能源企业适当利润空间,使其可以持续生产保障供给;同时引入合理竞争,避免国有企业以资源、渠道方面的优势形成寡头垄断;另外建立“谁消费,谁买单”的税收制度,使得能源消费更加公平合理。
对石油炼化业,规划指出要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信贷支持。
不过,招商证券石油石化分析员裘孝锋认为,由于相关规划没有具体的细节,低于市场预期,这对石化股来说利好不大。
在化工上,规划指出要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最后规划还提到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石化企业管理水平。
振兴规划对股市影响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出台的是总的规划方案,具体提高那些产品的税收调整政策尚不明确,因此还无法做到细化的行业评判。
而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根据当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轻工行业分为19个大类137个小类。海通证券预计,食品、家电有可能成为振兴重点。同时海通认为,食品制造中重点公司有伊利股份、双汇发展;纺织业中有伟星股份;服装业中有美邦服饰;造纸印刷中重点公司为晨鸣纸业、银鸽投资;日用化学制品中关注青岛金王和上海家化。
日信证券分析师庞剑锋则指出,即便是最终确定对酒类等高档用品降低消费税,那也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并不能构成长期利好。其次,由于2008年发生较大的乳业危机,因此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加强会使得许多食品生产商的外部风险加大;照明行业的壁垒较低,因此受益面比较分散,不容易集中到某几个优势公司上,“比较起来,家电行业有望成为受益最明显的行业。”
庞剑锋最为看好的家电类上市公司中,首推美的电器。此次振兴规划特别提及的提高电磁炉、微波炉补贴。美的2008年销售数据显示,美的电磁炉2008年度市场累计占有率达35.76%。此外,相关上市公司TCL集团也值得关注。此外,专门供应电子控制器的拓邦电子也能受到联动利好的推动。
摘 要 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工业高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初步形成了民国初年轻工业为优秀的工业结构,这种工业结构的形成,与当时国内外环境,北洋政府的各项政策都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通过对这几方面来分析民国时期工业结构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北洋政府 轻工业 原因
民国初期的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工业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时期,被中外学界誉为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工业成果显著:首先,工业增长迅速。以雇佣30人以上的工厂数为例(不包括天津的工厂数),1913年共有279家,到1925年增加到1457家,而到1929年更增加到了2532家。其次,民营工业表现出色。1913年到1920年间,民营工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1.90%,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国营工业资本(3.44%)和外国工业资本(4.82%)的增长速度。再次,直接消费品的轻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解放初的一段时期内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
从这时期的工业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初期工业结构与清末时期已有了明显的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选择了一种脱离市场需求的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形成以轻工业为中心,重工业,采矿业共同发展的工业结构。
一、市场的需求
纵观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多来自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英国工业化启动于国内市场持续上升的对工业品的需求,推进于17、18世纪海外市场和欧洲市场对工业品的强劲需求。而作为后发植入型的工业国家日本,其近代工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来自于不断上升的国内总需求及对邻国的野蛮的商品侵略。因此,工业化的推进依赖一个稳定上升的市场需求是较为普遍的经验。
北洋政府成立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的关系,欧美经济转向为战争,无暇顾及中国,而且,这个时期,远洋运输费用飞涨,由于缺少足够的商船,战争后期的运费较开战时高出了十到二十倍。这种状况又进一步提升了进口产品的价格,增大了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抑制了实际进口的增长。而这时期的国内市场需求完全可以用旺盛形容:
由表可见,国内市场在进入20世纪后扩张速度明显加快,1894年到1908年14年间国内市场商品量增加了约0.74倍,1908年到1920年12年间国内市场商品量又增加了近2.3倍,呈现加速度的增长趋势。而年均增长率,在1894-1908年间为4.02%,在1908-1920年间则加快为10.46%,而同期进口洋货的增长率由6.53%降至5.65%,下降近一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国内外市场确实有了一些实质的变化。国内市场在国外资本几十年的冲击之下,在国内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市场需求日趋旺盛;而同期的世界市场由于战争的原因,列强工业转向战争,物价的飞涨、运费的激增使世界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压力减小,实际进口最大下降了1/3。由此,市场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趋势,国内市场在扩大的同时,实际进口量却在下降,国内需求空前高涨。
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分工不发达,迁回生产还没有充分展开,市场需求一般从直接消费品开始,例如英国工业发展中第一个近代化的产业就是棉纺织业。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这一时期,当时国外市场所需要的是以棉纺织品为主的轻工业产品,而国内市场所需的多为生活消费品,并且本时期的生产要素价格组合大大有利于以农产品为主要工业原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即轻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发展走了一条典型的市场需求推动的直接消费品――即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路径。
二、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
1.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业企业的限制
北洋政府成立后,便专门成立工商部专管国家工业发展,工商部1913年8月在给直隶实业司的指令中明确规定: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俾商民无坐耗时日之艰。并重新颁布5公司注册暂行章程618条,放宽了公司注册条件,降低征收注册费用。
1913年10月,张謇任农商总长后所颁布的经济政策中,更为商人办企业开方便之门。公司注册规则及其施行细则规定,民有工商企业不经过该管官厅注册,不准开业。公司一经注册,就是法人,受到法律保护。注册费又分别按资本额减少百分之五十至八十。
2.对新办企业实行保息,补助和奖励政策
为了鼓励社会投资创办企业,北洋政府不仅用荣誉奖励方法,而且也采取了保息和补助政策。农商部鉴于公司组织往往以资本薄弱,开办为难,由公家酌提基金,作为保息。因此,于1914年1月特制订颁布了公司保息条例。条例规定:政府为发达实业起见,拨出公债票2000 万元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对于新设之六种公司股本保息。此六种公司分为甲、乙两类,甲种为棉织业、毛织业、制铁业、乙种为制丝业、制茶业、制糖业。凡新成立之公司,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继续三年为保息期间。这些规定,旨在保证新成立的企业在开办期间有利可图,鼓励各方积极投资创办新企业。
奖励政策,一是实行专利制度,二是给予荣誉奖励。章程规定:发明或改良之制造品称为工艺品,该工艺品经农商部考验合格者分别等差给予奖励。确属发明创造者,享受3-5年的专利权,发给执照,许其制造品在年限以内专卖,并给予名誉奖励。1915年7月,农商部又颁布了农商部奖章规则,规定凡创办各种企业,或其必需之补助事业,卓有成效者,按情况,给予奖章。在奖励范围中,有关工业方面的有:建设工厂制造重要商品者,其资本金在5 万元以上,营业连续满3年以上;发明或改良各种便利实用之工艺品者,视其种类有一二特色以上。其目的是以此弥补实际上之补助的不足,鼓励资本家从事经营。虽然政府的奖励扶助计划多半是口惠而实不至,但仍然对当时工业发展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3.吸引外资,鼓励私人和华侨投资。
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热情大增,纷纷投资国内。对于华侨的投资,政府采取鼓励政策。1912年3月,财政部拟定了海外汇业银行则例,大大方便华侨向国内投资。在利用外资上,北洋政府上下达成共识。袁世凯在就职宣言中明确宣称:“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方针”。
以上政策的实行,促使民国初年大量民营企业得以创办,而这些民营企业又大多从事消费品即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是由市场需求推动的,其次是由于当时民营企业大多资金不足,促使他们毅然选择了投资成本低,回报快的轻工业。因此,北洋政府的各项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国初年以轻工业品生产为优秀的工业结构。
三、人口迅速增长
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的大量增长。晚清中国社会人口增长情况,据何炳棣统计: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白莲教叛乱时为止这一长时期的国内和平阶段中,中国人口翻了一番多,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了三亿多,所以在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人口已达到四亿三千万左右。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从清末开始各地区农村耕地面积明显不足,迫使农民家庭不得不将多余的劳动应用于家庭副业的生产,以维持起码的生计,形成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即经营的内卷化。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对中国农村的影响不断加强,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的产品越来越无法适应世界市场的要求,农村大量家庭手工业生产破产,中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场,企业转移,为北洋镇府时期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轻工业发展便是建立在充足供应的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的,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性。因此从清末开始出现的人口增长,促使了北洋政府时期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的形成。
四、北洋政府财政的软弱
财政是政府运行的血液,也是实施政府政策,向社会、市场贯彻政府意图的凭籍,政府财政困难,则没有能力去引导市场、规制经济,其对社会、市场的影响能力也就十分有限。北洋政府财政不但连年赤字,而且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很低。据估计,1913年财政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4%,1914年这个比例是2.88%,1916年占3.3%,1919年占3.07%,1925年这个比例降到只有2.32%。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大大限制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如果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计,北洋政府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对社会经济影响微小的政府。
北洋政府财力紧缺使政府在干预经济和调节市场上软弱乏力,避免了强大政府扭曲市场而对企业造成的扰乱。北京政府在财政上的窘迫状况使这一时期的官办实业甚少发展,加上政权频出手,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没人愿意进行收益缓慢且不稳定的实业投资,只是接受了一些前清的洋务派企业,但也大多陷于停顿。甚至洋务派热衷的近代军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唯有铁路在这个时期尚有一定的发展。在北京政府时期,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很弱,缺乏必要的资源,制度对社会和市场进行控制,由此造成该时期市场相对自由,商民社会异常活跃。这种特殊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模式使中国工业化走上了一条市场推动的以轻工业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北洋政府时期以轻工业为优秀的工业体系的形成,是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的我们国家的必由之路,国家工业基础的薄弱,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大量人口存在的现实,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在北洋政府各项政策扶植下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大多走向了发展轻工业的道路。
2009年2月4日,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2009年2月19日,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两大调整振兴规划针对各自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困难,提出了具体举措。
纺织业扶强助弱弃劣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公布的五大措施可以提炼成“四个调整”:调整市场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地位表现了纺织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有助产业升级。
规划指出,要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参与此次规划初稿拟定的中国纺织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指出,对科技企业、品牌企业类优势企业的鼓励和认可,体现了国家“扶优扶强”的态度。
规划指出,将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而对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要加快淘汰,表明纺织业的振兴不会搞“一刀切”,优势企业和潜力企业可以借力成长,而落后产能必须淘汰。
规划对东中西部产业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孙淮滨介绍,中国在比较优势梯度转移上,拥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证了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能有效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价格竞争优势。
轻工业自主创新服务民生
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对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表示,下一步中国轻工业将加快重点专业市场建设,通过更多创新拉动消费市场;将在稳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发挥“国”字头行业组织的功能作用,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协调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开辟新兴、潜在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规划要求我国轻工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专家指出,我国轻工业下一步将选择对国内消费拉动作用显著、出口创汇额较大、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行业及企业为振兴重点;选择能够带动行业全局、见效迅速的项目作为扶持重点;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推动作用大的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在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多行业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推动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轻工业目前自主品牌建设尚处在成长阶段,产品出口贴牌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产品附加值、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的提高。规划中明确的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举措对轻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摘自2009年2月7日《人民日报》陆娅楠/文,2009年2月20日新华网)
[摘要]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工程索引》(EI)这三大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在2001-2010年度被SCI、CPCI、EI等收录的科研论文情况,并从每年论文数量、学科分布、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作者和基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山东轻工业学院在SCI收录期刊上的现状、科研能力、科技成果和学术交流能力等;与山东省及省内高校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出两者间的差距,提出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山东轻工业学院 SCI论文 统计分析 山东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一个机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该机构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且体现了该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被世界许多大学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分析一个机构10年间科技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学科分布、高质量期刊构成及他引频次, 对于进一步把握该机构的学术影响、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努力的目标和提升的领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对Web of Science和E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原先的ISTP)、《工程索引》(EI)这三大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提供的数据,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轻工)和山东省2001-2010年共10年SCI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基金资助等数据情况,进一步了解山轻工的科研能力及其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学术水平。
1论文数量对比分析
1.12001-2010年度山轻工的科技论文数量分析(见表1)
SCI论文数由2001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95篇,10年间增长近6倍。年均增幅达到33.63%,2004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30%;2004-2009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3、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为-41.18%和-7.77%。
CPC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篇增长到2010年的31篇,10年间增长达13倍之多。年均增幅达到235.22%,2007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060%;但是2004、2006、2008、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是-33.33%、-75%、-8.62%和-54.41%。
E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1篇增长到2010年的155篇,10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幅达到83.3%,2005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62.96%;2001-2008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9年度呈负增长,增幅为-3.55%。
1.2山轻工和山东省的科技论文增长态势对比
由表1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SCI的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年均增幅均超过山东省。山轻工增长不均衡,除2004-2007年4个年度的增长速度超过山东省外,其余年度均不及山东省,而且还出现两个负增长年度。相比之下,山东省呈现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
CPCI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山东省持平,年均增幅差异明显,山轻工较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年均增长率。对比发现,山轻工的正增长均超过了山东省的增长,但是呈现负增长的有4个年度,山东省只出现一个年度负增长。可见,山东省的增长平稳,山轻工则出现不平稳的增长态势。
EI论文数量,山轻工的10年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明显优于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山轻工除2009年度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均是正增长,在2002、2004、2005、2006和2010 5个年度明显增长超过山东省,显示了良好的高增长态势。在2004、2005、2006三个年度,山轻工和山东省均是高增长年代,保持了步调的一致。
在三大数据库方面,山轻工在SCI和EI数据库中的科技论文量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在CPCI中的增长相对不稳定;山东省在三大数据库中均呈现稳定增长。说明山轻工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但伴随学校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科研论文出现波动状态。
2SCI论文质量对比分析
2.1期刊分析
Science、Nature和Cell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学术期刊,它们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这三大期刊上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根据SCI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山轻工尚未在国际高水平的Science、Nature和Cell上。山东省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有6篇论文在综合类的Science上发表(其中仅有1篇的第一单位为山东,是山东科技大学作者的论文,其余5篇均为山东作者和国际以及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论文);有4篇在Nature上发表(均为山东作者和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这表明,山轻工发表的学术论文离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大差距,山东省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如表2所示,山轻工在较多的期刊上和山东省发表的比较均衡,说明其科研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方向具有一致性,便于山东省内各学者间的学术合作。
2.2影响因子及引用情况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SCI对科学期刊进行统计和评估的一个参数,某一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当年引证该期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观察论文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期刊影响因子(IF)”和“论文他引情况”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同一学科同一时期内,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篇均被引次数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期刊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度越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越高。
SCI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及其影响因子也被纳为国际学术界在论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引用次数,说明文献的原创性程度高,属于国内和国际较前沿的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得到同行的认可;发表在影响因子不是很高的期刊上,说明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以SCI为主,对山轻工的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根据表3和表4所示以及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山轻工单篇他引最高为94次,前10篇最低为24次,文献的引用次数较高,影响因子在1-3之间。10年共发表的556篇SCI论文中,共计被引频次为1 748,平均每篇被引频次3.14。
根据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山轻工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多数集中在2006-2010年这5年的时间范围内,其中2009年文献量最多,但是从学术价值来看,2004年的SCI文献学术价值相对较高。
山东省SCI论文单篇他引次数非常高,最高达250次,7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200次。其中山东大学在常见的物理化学领域10年共6 511篇,共计被引频次35 557,篇均5.46次。最高被引用251次。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国际影响力较大,文献的原创性程度普遍很高,论文被大量引用。而且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年代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大多来自于学术水平较高的山东大学。可见,山轻工的学术水平距离高水平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2.3学科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
ISI所提供数据显示(如表5),山轻工和山东省的SCI论文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化学领域,显示出两者重点学科的一致性。
2001-20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国家和山东省都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抓住难得的机遇,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提高了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研究水平。SCI统计数据表明,山轻工因承担部级和山东省以及学校重大科研计划基金而共计131篇,山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因承担课题基金达到5 768篇,山轻工在山东省所占基金论文数量仅为2.27%。可见,山轻工在山东省的科研比重偏小,科研水平及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6)。
2.4作者及合作情况
从表7分析可知,山轻工的SCI论文多集中在材料化工及轻工领域,作者均为从事这些专业的学术骨干,他们的SCI论文数量相对较多,水平相对较高,也反映出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对学科学术贡献度最高。
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作者,论文的署名作者中含有国外合作者的,其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仅含国内作者的论文;据SCI数据库提供资料分析,山轻工和国内以及省内名校间的学术合作,其被引频次相对高于本校自己的创作论文。这说明,通过国际及与国内知名高校间的学术合作,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山轻工10年来的SCI论文,以山轻工为第一单位的占95.5%,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省内名校山东大学合作完成,其余少量是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外名校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
3思考与建议
研究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一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情况,可从一个角度反映该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状况和水平。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的配套奖励政策,这些引导性政策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各高校和科研机构SCI论文呈现数量合理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的态势,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不可否认,我校与山东省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相比,发表的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数量仍然较少。根据SCI统计数据以及业内学者的分析,开展跨机构(特别是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捷径。
对哈佛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所涉及学科类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的大户。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已被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创建知名大学的基本评价标准。目前适逢我校积极准备向省内知名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在学校层面上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利用学校在轻工、化工领域的特色及在山东省的轻工主导地位,既保持论文数量的不断增长,又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产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值得学校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武继芬,女,1973年生,馆员,10篇。
4月上旬,已逾耄耋之年的高文同志应邀出席了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二届五次理事会暨全国轻工行业工作座谈会。高老以“老轻工、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的身份在大会主席台前排就座,并与中轻联领导一道向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代表发了奖。他在小组讨论中即席发了言,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我作为中轻联的理事一同参加了会议。高老说:“参加这次会议及会前会后的参观考察,可谓是别开生面,受益良多。”我是轻工战线的在职干部,对照会议精神,联系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贯彻《规划》正当其时。2009年,国家适时出台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不仅有总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在扩大内需、推动出口、减轻税负、金融扶持、财政专项、技改项目等方面都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很强的政策措施。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轻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它对于轻工业的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系统的企业大都属于轻工企业。我们要按照中轻联制定的《贯彻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意见》及这次会议步正发会长报告的要求,认真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引导企业学习《规划》,理解内涵,用好政策,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扶持;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要一如既往地为基层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做企业的娘家人、贴心人。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要快。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这里的“加快”,就是见事早、行动快,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切实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这次在南昌召开的轻工会议提出,当前,我国轻工业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就吉林省联社系统企业而言,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以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佳、活力不足等问题尚未真正解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重。因此,我们要努力工作,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促进联社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优结构、可持续、惠民生”的方向转变,为振兴吉林、富民强省多做贡献。
三是制造业永远有春天。记得一位著名的鞋业集团老总曾经说过,制造业永远有春天。轻工生产企业从事的多是制造业。其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人必需,家家必用,市场缺不了,生活少不了。这是就广义而言的,狭义到具体企业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有的企业产品货畅其流、供不应求,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春永驻;有的企业产品积压滞销、无人问津,企业难以维持,甚至倒闭。个中差距其实很简单,即:是否注重创新使然。对于企业来讲,创新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三者缺一不可。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企业构筑优秀竞争力的有利武器。创新不一定非要高精尖,但必须与时俱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它不是一劳永逸的。海尔集团的成功便印证了这一点。这次南昌会议上,海尔集团介绍的“转变家电企业发展方式,做好‘家电下乡’大文章”的经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早在1996年海尔集团就开始尝试探索开发农村市场,这次国家实施“家电下乡”,他们并未因此驾轻就熟,而是依靠高质量、低成本、多样化的创新产品及“用户至上”、“行动至上”的优质服务惠及农民,赢得了信誉,拓宽了市场。海尔针对农村的消费特点及用电环境专门为消费者设立了500多个专供型号。例如,农村电压不稳,海尔的冰箱、空调、冷柜等就采用了宽电压启动技术;农村老鼠多,海尔就设计出防老鼠的冰箱;农村人喜欢红色,海尔就在防老鼠冰箱的基础上,设计出四款不同红色面板的产品。因为符合民需,产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其中216ST系列上市仅一个月就卖出5万台;为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海尔还增加了100多个具有变频技术的产品。创新使海尔成为“家电下乡”最大受益企业之一,2009年海尔在农村市场的销售增长了30%以上。海尔最早是从二轻联社企业起步的,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是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高老常说:“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能自强必受重视,有作为必得支持,有贡献必有地位。”这次参加中轻联在南昌召开的会议,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多次深入出口量较大的行业和广东、浙江、上海、四川等地轻工企业,了解金融危机给行业造成的影响,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稳定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在轻工上报的信息上作出批示。中轻联还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参与《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编制的全过程,推动《规划》和一系列扶持轻工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中轻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善于作为的结果。从会上交流的经验看,尽管这些单位的经验各具特色,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他们能够做到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逆势而为,化危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实证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一些坎坷,但只要矢志不渝的努力到底,就一定会干出成色,取得成功。正像同志所说的那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本文作者系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副主任)
一、修订轻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05年本)》)以来,作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已成为引导信贷、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指导部门和地方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轻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业链更加完整。2009年轻工业增加值3万亿元,占全国的22.3%,比“十五”末期增长126.7%,“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2.7%。坚持自主创新,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科研机构,配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设施。 26个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12.6%。“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654项。推进节能减排,绿色轻工业初现。陶瓷、日用玻璃、造纸、味精等耗能、耗水、污染较多的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使综合消耗有所降低,造纸、发酵、啤酒等行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发展产业集群,布局得到优化。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和轻工特色区域发展到300多个,是“十五”期间的2倍。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目录(2005年本)》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不适应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修订、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与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录》中鼓励类部分条目已难以体现轻工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二是技术成熟并普遍应用。随着技术进步,《目录》鼓励发展的一些技术已经成熟、普及,没有必要再予以鼓励。三是一些条目表述宽泛、界限不清。一些条目表述宽泛,指向不明,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调整、准确表述。四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目录》鼓励类中一些领域已出现产能过剩,对一般加工能力不宜再行鼓励。五是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不断增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已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充分地体现这一要求。六是淘汰落后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技术进步和行业产能的快速增长,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更加艰巨,原《目录》已难以满足要求。
从发展环境看,尽管轻工业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但长期困扰我国行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体看,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亟需通过修订《目录(2005年本)》,调整、完善轻工业相关条目内容,引导、促进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的特点
(一)《目录(2011年本)》维持《目录(2005年本)》分类不变,仍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不属于上述三类,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修订后轻工业相关条目增加较多。《目录(2005年本)》共有条目67条,其中鼓励类16条,限制类32条,淘汰类19条。本次修订中,《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删除2条,新增24条;限制类删除12条,调整到淘汰类1条,新增16条;淘汰类删除5条,新增19条,修订后共106条,其中鼓励类38条,限制类35条,淘汰类33条。
在条目内容覆盖的范围上,修订后的《目录》所包含的行业范围力求更加系统完整,增加了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工业、肉类加工业等内容,并对部分内容类同条目进行合并。
(二)修订后的《目录》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1、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内容
所列鼓励类都是轻工各行业产业升级的方向。鼓励类新增了高效节能光源、制革与毛皮清洁生产、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浓缩型洗涤剂、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低温肉制品等24个符合行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条目内容,占全部38个鼓励类条目的63%。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等11个条目调整了鼓励内容或者采用更加准确的描述。
2、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38个鼓励类条目中,有28个条目主要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应用内容。如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检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等条目,都是国内市场急需开发的高新技术与产品。
3、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
根据2009年国发38号文件和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在限制类条目设置上加强了对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限制,从产品规格、参数和生产装置规模等方面对限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高了准入标准。如浓缩苹果汁生产线、大豆压榨等植物油加工项目、牙膏生产线、酒精生产线等10个条目,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列入限制类。
4、特别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要求,在相应条目中,大量增加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内容,涉及鼓励类38个条目中的27个。如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畜禽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在限制类中,增加了16个条目,有13个是限制规模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能建设内容,如新建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以下、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以下、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新闻纸、铜版纸生产线;年加工玉米30万吨以下、绝干收率在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等条目。在保留的限制类19个条目中,有的扩大了限制范围,如原“生产速度低于1500只/时的单螺旋灯丝白炽灯生产线”修订为“普通照明白炽灯、高压汞灯”;有的提高了技术要求,如原“2万吨/年以下的玻璃瓶罐生产线”调整为3万吨/年及以下。在淘汰类中,新增加了3万吨/年以下味精、2万吨/年以下柠檬酸等19个条目。
5、是力求表述严谨、界限清晰
凡列入目录中的条目,原则上均细化到具体产品、技术、工艺和装备等,能够提出技术经济指标的都予以明确,准确反映产业政策要求,确保表述准确并具有可操作性。保留的条目中绝大多数都得到细化,如限制类中原 “使用传统工艺、技术的味精生产线”修订为“5万吨/年及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工艺的味精生产线”。此外,许多条目由于已基本淘汰完毕,予以删除,如淘汰类中火柴排梗、卸梗生产工艺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作为重要的综合性政策,必将在引导轻工行业理性投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抑制过剩产能,加速淘汰落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动轻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三、关于“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条目的说明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在90年代末期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我国开始在铁路车站和旅客列车、长江及太湖等内河水域航运的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2000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目标。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有市场需求,上述政策颁布后国内仍有部分企业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鉴于此,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列入了淘汰类产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来,作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已成为引导信贷、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指导部门和地方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进行修订,调整鼓励、限制和淘汰条目内容。在此次目录修订过程中,是否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成为了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针对该条目的去留,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主张将该条目从淘汰类中删除的主要理由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无毒无害,可回收利用再制造其它产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使用,节约石油资源,生产成本低;主张将该条目仍保留在淘汰类目录中的要理由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高温条件下会分离出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我国回收处理机制尚未健全,容易造成“白色污染”,一些非法生产企业使用回料生产成品,会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本着科学、合理决策的原则,我们就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有关问题多次听取了各有关方面的不同意见,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同时,对群众最关心的毒性问题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做了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能够满足《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国家标准》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基本看法:一是遵照国家标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生产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合理使用情况下没有安全问题。二是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可以回收再利用,利用回收原料可制备多种其它产品,达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的方向。三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除中国大陆明令禁止使用外,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欧盟目前也在生产和使用,并且发达国家针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还在不断开发新产品。有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有明确立法回收该产品,其他国家和地区多是由行业以非立法回收协议方式进行管理。四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应用环境的变化,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调整至允许类。但考虑到经过10年来的禁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治理餐具“白色污染”已收到明显成效,且我国针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回收、中转、运输与处置利用的管理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现在将其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将会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条目在4月份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暂时没有做相应调整。为了实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的平稳过渡,保护环境和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尽快制定一次性发泡塑料行业的准入条件,建立和制定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及相关标准等。
摘要: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药、纺织、食品、造纸、家电等类45个行业,是涵盖衣、食、住、行、用、娱乐等消费领域的产业组合群,是承启一、三产业的重要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稳定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轻工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增加值率
“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总量扩张、深化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了解我省轻工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把握发展前景和机遇,对于发展壮大吉林经济,全面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各项既定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优秀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来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优秀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优秀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优秀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优秀技术
研发投入和优秀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优秀技术环节较远,对优秀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优秀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优秀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质量管理协会、标准化协会、计量测试学会、消费者协会、贸促会、商会等有关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运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境外商标注册、打假维权等各个方面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摘要】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优秀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3,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1.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4.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5.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