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10: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实施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利用生产基地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科技服务,从而使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其次是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而实施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资生产厂家应该要将自身的经营方式加以改变,改变原来间接供货的经营方式,应该实行直接供货和间接供货相结合、推广服务于经营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对农资产品进行多方面的宣传,直接将生产资料提供给农民。最后是专业合作组织或者是各种协会推广服务模式。我国各个城市拥有种类不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销售服务业、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应该结合其自身生产和经营的具体需求,规定产量和质量的尺度,实施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以及规范性的生产写入章程,利用签订生产合同以及交纳合同定金等措施。对单方的合法好处进行维护。
2实施标准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首先是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对于一些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将完善的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出来,将每一个生产农产品的环节都归纳到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之中。基于这一前提,从测速室、基地标志牌、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对当前现有的种植业生产基地做出进一步的规范,并使其更加完善化,实施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五个统一主要包括:统一收购销售、统一质量检查、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配送农资、统一供应种苗等,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避免在市场中流入一些违规的农业投入品。其次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畜禽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禽畜标准化中所包含的五个统一主要指的是统一屠宰、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饲料、统一供苗等。在出口禽类的包装袋、宰杀禽畜前的兽医检查、禽畜宰杀鉴定、加工车间、换装间、饲养场以及禽畜所食药品等各个环节,都要将生产标准化系统以及追踪产品质量系统有效的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禽畜的全程质量,才能够促使禽畜产品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性。再次应该推行“五四三二”大豆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这种五四三二的标准主要是指:利用五个统一对农场进行管理,即统一用药方法、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采购农药、统一配备相关技术人员、统一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对于一些种大豆面积达到30亩的大户应该实施四控制,即控制防治时间、控制农药采购、控制种植品种、控制豆田选址等;对于一些连片豆田且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亩以上的,应该实行三到地头,即配药到地头、技术培训到地头、配置水缸到地头等;对于一些比较分散的种豆户,农技员应该坚持两上门的原则,即送技术和送药上门。最后是科技园区孵化型服务推广模式。我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有效结合的产物,它应该是试验农业新品种和示范农业新技术的基地,是繁育优良种苗和种子的基地,是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是农业机构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地。科技园区应该具备科技教育、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以及引进技术等综合功能。在我国各个城市中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能够促使农业科技体系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建立经验模式和典型样板,从而有效地培育出一批科技竞争力强的先导型企业。
3结语
政策、科技、投入是农业获得发展重要依据。科技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来说,能够发挥十分巨大的作用。然而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所以,我国应该在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再加以创新,有效地推出标准化、产业化以及社区化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以促使农村经济和农业获得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作者:张孝国 单位:重庆忠县石黄镇农业服务中心
作者:殷立平 张文静 王玉玲 张宪瑞 马磊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
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摘要阐述了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基本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今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与保障措施,以为推动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发展思路;保障措施;辽宁海城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随着加入wto,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海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农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海城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相应调整。
1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
1.1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海城市现已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29个镇区为龙身,各行政村为龙尾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农技推广人员300多人,其中市级占30%,乡级站70%[1]。
(2)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海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1.2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政府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海城市目前农技推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政府部门推广;二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三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而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
(2)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发挥推广队伍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满足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农民自身需要,引导农民接纳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实现生活改善和收入的增加[2]。
(3)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市每年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出现,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从整体上较快地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这几年,全市建成了农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园区、腾鳌四位一体示范园区等,都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3]。
(2)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受冲击。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在大批农业新科技成果中,选择一批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尤其抓好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生产与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初步建立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模式。
(2)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抓好部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3)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
(4)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向深入发展。协调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
(5)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兼顾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
4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农业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的建设并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4]。
(4)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编写当地的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农业技术、管理培训。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 心理特点 农民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介策略,以扩大科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种技术而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地继续采用这种技术,并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是听过也很难下决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推广人员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不相信书本知识,当看见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成功了,才能相信,次年效仿。甚至有一些农民,对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现在适宜不适宜都不愿放弃。改变这类农民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尽管他们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农村中的元老级人物,影响力比较大。
2解决对策
2.1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首先强化农村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吸引广大农民学科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从封闭自守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科技文化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他们应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不是在新技术面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是对新技术充满信心,削弱并逐渐消除其矛盾复杂的心理。
2.2增强透明度.抓好农田科技示范
由于农民有着易受感染和从众的心理,农民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推广人员所教给的东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的模范作用,让各类农业生产典型登上培训讲台,以农民培训农民,增强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应放下架子,虚心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护和激励农民的学习兴趣。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介绍农技新知识和技术要领,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县、乡、村、组要做好示范工作,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要多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推广,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和收获季节,要及时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进行观摩,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使农民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去对比,去判断,去转变。
2.3搞好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jjl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科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2.4全面解放思想.实现方法灵活多样
农技推广既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当前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还要适应农事季节变化。因此,农技推广人员要解放思想,推广的方式方法不能整齐划一,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对那些思想陈旧保守的农民可以利用其周围群众的成功,诱导他们改变在农业生产中的陈规陋习,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可以组建农技推广互助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帮助,让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培养学科学、用科学之风,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终受体,而农民对农业科技接受的心理特点等心理因素又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农民心理不可忽视,推广人员一定要“对症下药”,对不同心理表现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有效改变其心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顺利地转向农业生产,才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使农民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不断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 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 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 556个,推广新技术3 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 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 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 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 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 254.6元)[5]。
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 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针对性不强,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实用性不足,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三电合一模式。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田间学校模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突出学以致用,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县)得到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效果切实可靠,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科技协调员模式。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市场引导型
1.企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 839家(目前为2 000家),带动农户7 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 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农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加速了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关系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湖北省科技推广实际情况,对其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的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
1政府主导推广模式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新需求,湖北省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断推进在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首先,转变单纯的以产中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方式,将农业技术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渗透。在农技部门的领导下,农技服务的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推广技术,还向农民承诺技术效益并负担一定的风险,为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方案设计,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其次,针对传统的服务弊端和不足,进一步开创新的服务形式,挖掘服务潜力。农业部门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进程,指导服务和信息沟通并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科技服务,使农民在种、调、销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再次,鼓励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的设立,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覆盖面,通过实体化和产业化运作,在农业服务、植物保护、农药化肥和加工流通等领域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发展,这些企业不仅方便农民农业生产,对提升农业经济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要作用。在省创新中心的引导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得到改革,原有体制的弊端得到解决,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一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的开展,从推广任务、技术团队和服务网络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效的科技研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省创新中心分析了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研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以特定区域为单位开展和扩大重点技术和产品的基地建设;省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重视产业实体化进程,成立各种产业集团,与大学高校紧密合作。
2以企业及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新型科技推广体系把产业化企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相对农民具有科研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企业组织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转化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途径就是以公司、基地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农民有着强有力的保障能力,在承诺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技术支持,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襄阳市为例,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二百多家管理良好规模可观的涉农企业,建设了五十多万亩农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十万多人。武汉博大公司在谷城县设立千亩基地进行黄姜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周边黄姜种植两千多亩。农资生产厂家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主体,农资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过程中,农资生产厂家开始抓住有利时机,改变原有思路和模式,不仅提供经营销售,更加注重推广服务,把直接供货和多方宣传作为创新的切入点。许昌农机总厂生产的小型拖拉机与多功能播种机相结合,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而且提高了播种效率,同时扩大了播种范围。
3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过程中重视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放活科技工作者和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的做法,大力倡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科技的承包和入股,以及转让和咨询等,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经营开发注入了活力。在政府利好政策的带动下,部分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服务工作,譬如,宜恩县高罗乡农技干部黄雨胜,通过大片租赁农村土地的形式,进行果园和苗圃种植,合计四百多亩,亩产优质苗木达到二十万株,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及农业产业调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
(1)专业的经纪人可以专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形势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市场动向,为农户的小规模生产提供宏观信息支撑,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保康县马良镇经纪人王文海自2000年开始将经纪业务扩展到山东、湖南和浙江等全国十几个省市,专业从事生猪交易业务,目前累计交易额已达两千多万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2)专业的协会组织具有农业科技的专业背景,在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具有统筹把握的能力,通过推广机构、基地农户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紧密配合,解决了分散农户依靠自身无法独立解决的技术、资金和销售等难题。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在建立农业专业化协会组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多种协会协同配合下,大力推行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通过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来调动农民积极性,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学习,并且创立自有商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作者:桑迪 单位:江汉大学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内涵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1.2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对策
3.1增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3.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作者:高卫 高美玲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摘要:
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我国人们生活的基础模块。而农业科技则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依据。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就“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
我国发展希望都寄托在未来的创新人才身上,而创新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模块。即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确保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研发展创新的拓展延伸,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借助农业科技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发展农村青少年科技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作用。
1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是我国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情信息,为我国青少年带来充足的科普条件,把农业知识有机贯穿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内涵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观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效培育其科学创造精神、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与探求欲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2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展
开展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落实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十二五”《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开始认定,在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中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实际进行科普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很多机构,如:科技展示园、农业嘉年华平台活动、农场大观园、农业科普基地等,其中休闲农业科普基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农业科普基地不但能够向我国青少年普及农业的技术知识、动植物生长环境、生态养殖感官认识等,还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环节,增添了解、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索欲望。下面我们用深圳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案例】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又满足休闲需求,增进青少年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体验,达到农业科普的目的和作用。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根据功能分区可开展的科普资源活动如:经济动物养殖区,其建有生产区、亲牛园、自动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青少年实地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链及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瓜果蔬菜及花卉区,通过展示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让青少年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及现代生物育种知识等;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展示,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学习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3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其活动的具体内容,其内容的优劣能够决定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了不让农业科技科普活动变成形式化活动,我们要对活动的展示内容进行完善改进,根据农业科技的各种发展特点,进行各种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1)我们可以举办观察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过程或者成果进行观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与研究兴趣,加强其观察能力。(2)我们可以举办体验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农业的具体管理生产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的不同管理阶段,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田间管理并了解现代农业设备的简单操作,激发其动手操作兴趣。(3)我们还可以举办探索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某一内容进行探索,如:做实验、查资料、做记录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思考能力。(4)我们还可以举办应用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选择蔬菜、花卉、畜牧小动物、鱼类等的种植和领养。培养其参与农事活动的兴趣,提高对农、牧、渔等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基本管理技术特点,提高应用的实践效果。总之,有趣的体验和科普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每一份“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的理念,也是影响青少年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更让他们发现、经历农业科技背后的精彩,实现科学素质潜移默化的整体提升。
3.2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行完善
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与我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相应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组成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能进行科学传播的队伍,让其发挥三种功能。(1)第一项需要发挥的功能,根据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规划出与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的科普活动形式。该农业科普活动需要具有专业代表性,同时还要契合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2)第二项需要发挥的功能即其联动效能,该机构可同时担任组织宣传活动的任务。(3)第三功能,即可以充分发挥该机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广、宣传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信息等。
3.3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宣传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度能够对其科普教育工作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要对我国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理念与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媒介,即:期刊、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杂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够增强农业科技科普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4结语
本篇文章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科普教育工作的详细进展。同时并针对其有关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的建议,如: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等等。
作者:刘彦侠 单位:廊坊市农业科技站
摘要:
多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推广模式,增加财政投入,推动农业内涵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95元,连续七年保持较快增长;粮食总产175.45万t“八连增”并创历史新高。
关键词:
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农技推广
1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起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1.1基层农技推广系统逐步健全,成为科技兴农的主导力量
近几年各区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推广机构,明确了公益性服务性质,建立了公共财政供给保障机构,并聘用充实加强了技术人员,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在健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向下延伸,每个乡设立1个农技员或3~10个示范户,成为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载体,在全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1.2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头作用
近几年,各区(县)为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把加强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协调金融支持、落实减免税收政策等措施,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22家,带动农户37万户。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山东得益乳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生鲜乳生产标准,在102个生产基地中都派驻3~5人技术服务小组,使国内外最先进的奶牛饲养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市奶牛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奶牛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
1.3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快速发展,成为科技兴农的新生力量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分别达到1272家和630个,形成了“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技推广体系。淄博思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13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创办了《思远科技》和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定期向社员发送技术信息,6辆技术服务推广专用车巡回深入社员中释疑解难,4个电影放映队播放科教片,普及科学种田知识。临淄区朱台镇成立了32个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十统一”服务规范,将先进实用技术寓于“十统一”服务中心,全镇7万多亩良田实现了“十统一”服务全覆盖,有效促进了科技兴农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
2财政扶持,推动重大科技措施推广应用
各级财政投入扶持机制的建立,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保证了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1鼓励扶持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
全市各级政府在落实中央购置农机补贴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有些区(县)在国家规定的补贴30%比例的基础上,又增补了10%~20%,调动了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及配置机具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23897台,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轮式拖拉机2904台,联合收获机8144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3119台,各类耕种收配套农机具47790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同类地区保持领先。2010年“三夏”临淄区凤凰镇建成全省第一家大型粮食低温烘干中心并投入使用,日烘干小麦能力达60万kg。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购置补贴44万元,临淄区补贴50万元,凤凰镇补贴20万元。同年“三秋”临淄区和桓台县又新增2处烘干中心,为农技服务由产中向产后延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2.2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市政府连续3年与各区(县)签订责任书,将秸秆禁烧任务及秸秆深耕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反应堆、秸秆固化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3年投入财政资金5100多万元,区县按不少于1~2的比例配套资金,按不同利用方式给予农民秸秆利用补贴。秸秆深耕还田全市平均每亩补贴30元,临淄区有些乡镇补贴到80元,有些村深耕还田费用由财政和村集体全额承担;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为每个大棚提供补贴800~1200元;青贮每立方米补贴15~20元。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
2.3支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市政府安排测土配方补贴资金340万元,引导扶持农民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在全省首家引进智能施肥专家系统,建成测土配方实施数据库并有效运用为700多个种植大户、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全市化肥年用量由2007年前的40万t减少到2010年的36.6万t,节本增效1.7亿元。
2.4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
自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依托中央国债项目和省项目,积极筹措财政资金1.1亿多元,加大了对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近几年全市户用沼气池以每年1万多个的速度递增,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持量达到9万多个,大型沼气工程28处,建成“千池镇”20多个、“百池镇”150个,“猪-沼-果”、“猪-沼-菜”、“四位一体”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000多个。“沂蒙山”牌红富士苹果被指定为奥运果和全运果。
3整体技术推广模式,提升科技推广效益
3.1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发挥市农业科学院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发展12个民营科研机构,加快农业科学研究。今年来,共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部、省级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等60余项。选育出了“淄农003”等一系列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在国内率先开展蓖麻育种研究,选育的“淄蓖1号”为国内通过审定的第一个蓖麻杂交种,处国际领先地位;选育的大白菜新品种“淄白7号”成为早秋大白菜主载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300多万亩;“南瓜种质创新及瓜类砧木产业化开发研究”等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2加强技术引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全市引进上千项先进技术,有些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已在5000多个蔬菜大棚中应用,每亩大棚每年能利用秸秆10~15亩,增产蔬菜20%~30%。增收节支3500~4000元。不仅解决了秸秆转化利用问题,而且还可解决冬暖式大棚内地温低、CO2缺失、病虫害严重、土壤生态恶化四大难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合作,在全国率先研究出“一体两相”、“一相两体”、“全混合式”三种秸秆发酵形式,在全市沼气建设中广泛应用。
3.3探索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变单项推广为集成应用
一是依托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技术集成推广。在小麦示范园区集中安排小麦宽幅精播试验、小麦垄作示范、深耕还田对比试验及小麦品种、播期对比等多项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在大田示范中采取“四统一”措施,即统一品种和播期、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一增一防三改”标准化生产技术。2011年桓台县37.09万亩小麦在历经了冬秋春连旱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547kg,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亩产759.18kg,单产、总产、高产创建均创历史最高。二是大力推动绿色控害技术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重点农作物上优化集成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技术,建立了16个绿色控害中心示范区,涉及蔬菜、果品、中药材等三大类12种作物,年示范面积3.2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平均减少使用农药1~3次,每亩减少支出100~200元。
4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田入户
根据农民需求特点,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农民的培训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促进了农业科技快速进田入户。一是阳光工程培训。依托国家及省市补助资金,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2010年培训农民1万多人,3030人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科技兴农的带头人。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每村培训一名农民辅导员,每名辅导员带动2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粮食、蔬菜、果品等村培训农民辅导员3000余名,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多场次,带动农村示范户6万多户。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依托国家及省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2000余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到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脱产培训,800名农村带头人在室内进行了创业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
5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和服务手段亟待加强
科技为淄博市的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科技兴农工作存在和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属差额事业单位,科研与创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精力,影响了科研积极性。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紧缺,业务能力亟待提高。有些镇、村的农技人员偏少,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人去干;今年来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快,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力不从心。三是科技兴农所需经费不足。农机推广的经费较少,不能保障基本支出,正常的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无法开展。四是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主要是化验检测手段不足,市级的病虫检测诊断中心实验室、农药成分检定化验室等尚需投资建设,缺少农技推广车和检测检验车等设备。上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
6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支撑
科技兴农离不开科研、推广、农村人才三支队伍,必须建设好这三支队伍。一是加强科研人员扶持力度。建议将农业科研院所确立为公益性单位,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科研中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解决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及被乡镇中心性工作缠身的问题。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技推广队伍,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问题,满足农技推广工作需要;鼓励现有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议每年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不能低于农业发展资金的5%,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现代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等项目,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出台企业资金用于科研投入的可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使乡镇服务中心实现“五有”(有机构、有经费、有办公场地、有示范基地、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四是加大对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的补贴力度,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田间学校。实行新技术新成果集中示范展示,在农民家门口、农田建立“田间学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有比较、有选择、看得懂、学得会,变分散推广为集中示范,通过直观的试验示范,面对面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技能,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让农民成为技术推广的主体,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
作者:周翠琴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
一、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正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困境,也迎来了重新组合的机遇。过去沿袭的体制正在淡去,面向市场建立的新体系还未成熟。具体来看:
(一)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受欢迎但落实有差距
贫困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态度一直比较模糊,一些不能直接看到效益的软性投入,如讲座、宣传、信息化建设等,并不是很重视很积极。相反,对于一些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提升产业发展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如烟草、冬枣、药材等产业基地建设,公司+农户的产业协会成立等,却很受贫困地区欢迎,不但当地党委、政府高看一等,就是普通农民群众也是积极性很高,会主动参与进来。2008年以来,该县大力推广与贫瘠土地、干旱条件相适应的枣业,取得了突出成效。5年多的时间里,祁东枣业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0亩增加到36000亩,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0000亩以上;由于种植的枣子已经挂果获得收益,再过一、二年,亩产收入至少在1万元以上,甚至高达2万元,凡是有3亩以上枣业的农户都将实现脱贫致富。尽管类似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很欢迎,但在落实中,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黄土铺镇的一些扶贫项目,因为指标分配、用地限制、经营方式欠科学等原因,真正落地和产生效益的并不多。四明山乡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配套项目,却因旅游产业的只开花不结果,也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就拿祁东县发展最好的枣业来说,本来县里是针对贫困山区的土壤条件等实际情况,从战略高度大力推广的一个扶贫项目,但是几年发展下来,贫困地区的枣业发展是开始快、但后劲不足,农户多、但规模不足,很快被县里其他地方超过,枣业深加工等产业更是落户在交通区位较好的地方。
(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有组织但热情受抑制
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贫困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是较为重视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有明显的组织性。祁东县为发展枣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直20多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枣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枣产业化建设规划布局、融资贴息、资金整合、生产组织、质量安全监管、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同时,县政府将枣产业化建设纳入各级有关部门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畴。但是调查也发现,贫困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身份已置换等原因,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还有待提高。如果对这些人员没有强有力的考核评价措施,将会是一盘散沙。祁东县尽管从上到下大力推广枣业,但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也还是县直部门的人员直接在做,或者由龙头企业深入各村组推广,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队伍形同虚设。在石亭子镇的一个技术性会议上,由于没有经费补贴,结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相关人员缺勤率非常高,有的还派家人来代会。
(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调整但创新仍不足
目前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改变,即使现存的部分传统的行政主导,也在战略高度、组织方式、服务项目等方面进行着深度的、积极的调整。如祁东县建立项目扶持机制,充分利用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枣业发展,整合多个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但是,无论是集体指导还是个体指导,主要表现为单向的教育、宣传、示范,甚至政府指令、规划落实等,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带着专业化的模块下来,对农户进行指导和培训教育,但农户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再加上带有指令性的意图,农民群众逆反心理严重,若是该项目或技术在市场上一时受挫,农民群众便会群而攻之,给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带来严重的后果。现在已进入了信息时代,手机、微信、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已经完全渗入了农村地区。但在贫困地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非常有限。祁东县过水坪镇远程教育中心的网上课堂,注册学习的农民不到10人,而他们的手机里几乎都没有农业技术人员的号码。但欣喜的是,对接市场,以种养大户或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优秀,带有经营和有偿服务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正在贫困地区铺展开来,有的还取得明显的成效。祁东的黄花、枣业、生姜、药材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此。
(四)农业科技推广保障在加强但需求仍很大
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保障正在逐步加强,投入连年创下新高,保障的方式也不断完善。如农业科技推广项的保险,过去只有极少数农产品才有商业保险,但是现在很多的新产品、新项目都有商业保险,而且政府对这些保险还进行各方面投入,有的地方直接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购买了各种保险。还有资金融资等方面的保障,更是渠道大开。祁东县由县林业部门整合相关林业资产成立枣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解决公司、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地区农户融资瓶颈难题,并积极争取信贷支持,沟通、协调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力支持枣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小额贷款等办法,开展符合枣业产业特点的多种贷款融资业务。在种苗、基础设施投入上的保障措施特别有力,其支付方式是:凡是逐级规划申报的基地农户所需种苗,全部由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提供,县财政按县内合同价格直接补贴给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凡基地规模在50亩以上的灌溉设施,统一由县枣业办从整合有关部门的1000万元项目资金中解决。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保障措施与贫困地区的发展实情,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来比,还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二、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不全且功能涣散
在当前的贫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虽仍沿袭着从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组织网络,但也有大部分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等进行了整合,有的为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称之为农业站,有的已经改革转体,也有的撤并而不复存在。据祁东县的统计资料,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有人员1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9人,低于国家规定的80%的标准。在编在岗且驻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只有45人,约占总数的37.24%;转岗、待岗的32人,约占总数的22.58%;还有身兼数职,不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约占31.44%;也有一部分辞职创业,或者离职转岗,不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非专业技术人员中,除行政领导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安置性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农业院校推广方面,很多都是自发行为、个别行为,没有与各级农业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形成联动,也没有真正深入到产业化企业之中,没有在贫困农村产生深远影响。从我们调查看,农业院校在为农服务方面只占了6.3%。而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也面临着城乡不平衡、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不平衡。在祁东西北部的贫困地区,农技站、农机站等保留的仅有3个,专人人员7名,而在县城近郊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力量要相对健全和强大很多,除了各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人员外,还有专业化服务公司、高等院校和农业专业学校人才,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二)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
农业科技推广属国家公益事业,国家除了要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资外,还必须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如农业技术推广费、学习培训费等。《农业法》规定,财政的农业投入增长速度不能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但这一规定的落实情况,尽管近些年已有明显改观,但总体来说,投入不足仍是最大的难题。十二五前几年,祁东县财政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但农业生产支出年均增长2.9%,贫困乡镇更谈不上拔出经费搞农业科技推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基本上是到处找饭吃的状态,基本运转都较为困难。进入21世纪以来,涉农贷款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投入渠道,但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入农业科技推广的份额较少。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政银行等等这些涉农为主的金融机构,贷款方向也主要转移到了城镇,特别房地产行业。有限的投入资金,用途又较为分散。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多,各部门资金用途不一样,往往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不相联系,资金整合度不高,不能发生规模效应,甚至有重复浪费现象,如农业局、农办、扶贫办、科协、人事劳动等部门,同时进行相同或相似的农业技术培训等。
(三)组织不力且上热下冷
农业科技推广从上层和宏观面来看,已深为重视,但客观地说,各级党委政府还没有把农业科技推广摆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农业科技推广氛围不浓、成效不突出,工作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组织不力,上热下冷、加剧失衡。而且,碎片化、体制性、松散式的推广环境,是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难以落实、难以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突出问题,给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发展带来可持续性困难、经济效益反复、规模扩大受阻、政府力量下行等系列难题。在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接受推广能力低下。劳动力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的改变,给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增加了难度。有的村组,别说举办培训,长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就是组织起来开个会,看个现场,都集中不起来。
(四)机制不新且严重虚化
近年来,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建立了决策、投入、组织实施、网络队伍、考核评价、奖惩、保障等一系列机制,但与市场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目标相比,这些机制还是不完善的,作用发挥也是不充分的,有的甚至严重虚化,写在墙上纸上形同空文。决策机制,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等规划相融合,必须有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必须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在贫困地区,我们仍然经常看到“拍脑袋决策”、“一言堂决策”等盲目决策、错误决策的情况。在凤岐坪乡,一些离县道十多公里、旅游资源平平的山窝也要搞休闲游、溶洞体验游等,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网络队伍建设这方面的相关机制,近些年来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很多任务是空的,考核是假的,奖励是虚的,人员是散的。还有一些产学研结合、产业转移升级、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区域产业协作、推广项目个性化选择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等相关机制亟待在贫困地区建立健全。
三、贫困地区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要取得更大的成果,除了强有力的政府推动,还要在夯实基层、创新方式、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一)夯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要重心下移
一是夯实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县以下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经严重弱化,不但人数少,年龄大,流出多,而且专业水平低,管理松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务正业。因此,必须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同时,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推动农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队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重心下移。二是夯实农业科技推广基地。农业科技推广不能空对空,要在农村基层,选择一些有价值、有发展空间、有工作平台的大户、组织、企业等,大力建设产学研中心,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基础建设,实现人才、资金、信息和市场的留驻,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夯实农业科技推广政策。现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一些政策是上热下冷,或落实不到基层,需要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将一些激励、考评、规划、项目实施、队伍建设、责任落实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
(二)创新方式,农业科技推广要寻求对路
一是要在发挥新社会组织作用上创新。突出加大对面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能力。通过加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形成和发展。二是要在培养职业农民上创新。针对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见识比较浅,接受新事物、开发新理念比较难的实际情况,扶贫培训要深入跟进。一方面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把培训班办到村、办到组、办到户;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把有文化的青壮年送到大中专院校学习。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生产发展能力。三是要在因地制宜开展推广上创新。从祁东的实践来看,有“点对点”式,“一村一品”式,“企业贯穿”式,“网络服务”式,“打包服务”式,“市场经营”式,等等,很多都是因地制宜,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当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还处于摸索与探讨阶段,而且各个地方、各个产业的特点不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的模式和办法,还需要结合各地各产业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路径。
(三)完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要开放整合
一是要完善整合农业科技推广与扶贫工作的协调互促。目前,很多地方从上至下都未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扶贫工作上形成明确的联动、配合、互促工作方案,也没有比较规范化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要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首要的就是要与扶贫工作进行融合联动,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考评、统一资金项目、统一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协调互促。二是要完善整合专项资金投入的使用管理。我们建议,凡是涉及服务“三农”的行业部门,从省到县要出台具体的投入方案,把资金项目重点投向贫困地区,支持贫困地区的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由地方进行整合统筹使用和管理。因为一个部门一线上的资金量少,帮扶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同时引导作用也难以发挥。比如祁东县这样贫困面布广、贫困人口多、产业发展难度大的地方,建议省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增加到5000万元以上,并要求各级配套,统筹安排。三是要完善整合农业科技推广与外部环境的互利共赢。对于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来说,农业科技推广与外部环境攸息相关。既要适应环境,又要通过各种努力,主动对接、改变和提升外部环境,增强发展的持续力。从湖南祁东县的实践探索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与自然生态、与产业基础、与市场环境、与政策推动结合紧密,需要在组织领导、战略规划、企科合作、村企共建、政策引导、环境支持、大户带动、市场推动、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谋划与落实。只有选准了产业,把握了政策,优化了外部环境,农业科技推广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一定能够实现,甚至实现后发赶超。
作者:刘云宝 刘新春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1农民组织的划分
对于该组织的分类,往往将其性质角度作为划分依据。笔者认为,该组织有5种类型,分别为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政权组织、科技合作组织、维权组织及社区服务组织。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农民宗教组织。
2推广农村科技时农民组织的作用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多至9亿,且农业生产有着强烈的周期性、风险性和地域性,这些都可以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如今,在我国,推广体制的种种不足之处日益凸显,如推广人员素质偏低、推广方式与农民需求脱钩、推广体系缺乏健全职能等,种种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民组织身为农技推广的载体,在推广农业时,作用显著。
2.1农民组织对农技推广的压力有缓解作用
原有体系,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推广农业技术,这种“单向性”的推广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缺乏沟通,使农机的推广和农民的需要脱节。而农民组织的出现,可以打破这样的局面,不再是推广人员和单个农民直接沟通,而是推广人员与组织交流,再由组织推广农业技术。
2.2农民组织可以增强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农民组织主体为农民本身,与基层推广人员相比,更容易做到怎样对症下药。农民组织是农民与农技推广机构间的信息传递纽带,发挥着协作、组织的作用。
2.3对科技示范的实施大有好处
该类组织的领导成员,往往是农民中的骨干,他们的特殊地位,也对其行为在整个农民群体带来的影响起到决定作用。他们体现的责任心、钻研精神,利于农业发展的科技化向前推进。
3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
3.1外部影响因素
该组织发展的环境中,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市场等,都是对农民组织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在“合作社”时期,受政策影响,该组织一度繁荣,然而政策转变促使了组织衰败。几年前,我国颁布了《合作社法》,这使得农民组织热潮再度掀起。可以看出,政策法规对该类组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组织分为多种,也涉及到很多利益群体,农民组织的构建动力明显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建构组织时,他们对经济利益尤为关注。因此,在该组织中专业技术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较多。
3.2内部影响因素
该组织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如领导者水平、组织占据的资源条件和农民需求等。该组织在其发展进程中,领导人作用不可忽视。领导者若优秀,便能有效推动组织发展,引领整个组织走向成熟。相反,若领导者不称职,则会使组织的发展受到影响。稳定的人员及充足的运转资金,不仅是组织高效运转的基础,还是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间进行合作,往往有着共同目标,且该目标和他们的需求高度相关。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需求走向多元化,且不断改变。当组织的目标偏离了农民的需要,组织发展就很容易受影响。
4农民组织需要改进的地方
4.1支持技术能手和精英推广科技时发挥作用
对技术能手和精英的发掘和培养,对农民组织的构建大有裨益。他们对社区及成员了解充分,而且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农民需要,都有充足的认识。发掘乡土人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村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将本村的技术精英充分发掘,以乡土化产业为依托,组建农民组织。当地运用了“公司-组织-农户”的形式,采用技术提供、种苗提供和产品回收等方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在技术精英从事的产业中有所作为,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还促使技术能手自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规模化效益。
4.2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与其他企业和公司相比,农民组织作为独立个体去竞争,弱势明显。因此,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国家可以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如降低税率、简化登记手续等。部分农民组织可以和农资经营销售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促使农技推广与市场充分结合,使农民需求得到满足。
5结语
笔者将农村组织的构建和推广农业科技相结合,针对农民组织的构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从内外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利于今后农民组织更好地发展。
作者:刘连新 张丛林 勇进才 单位:吉林省临江市四道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1以政府为主,多渠道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融资和投资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推广的工作的成效,稳定的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健康速度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今经费的来源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及时,专款他用的现象,故而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以确保专款专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基层财政每年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站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份额要逐步提高,只有共组经费得到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才能顺利的开展。
2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前身都是传统种养殖大户,其出身农民本身的家底就不厚实,但是自己又非常有想法扩大种植规模,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在培养、扶植农民专业合作时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二是政策倾斜,农民想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受到审批、贷款等方面的制约,项目本身的审批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把关,专业机构贷款的意愿也不高,所以要在这方面进行政策的规范,适当给予倾斜。三是人才、技术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也是一种企业,需要精心打理和管理,因此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必不可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在充分整合当地各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基地+农民”的方式合作,达到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三方的共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重视推广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在对湘潭县部分乡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有接触过部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农技推广层次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素质不高,推广能力不佳,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为此,应在农业院校里面针对大学生提供涉农“特岗计划”吸引一批大学生立足基层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常备力量,应建立和大专院校的寒暑假实习的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家中。基层政府机构领导必须提高重视度,给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经常性的慰问,每年或者每半年组织一次农技员技能比赛,农民朋友当评委,表现优秀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4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参与到农业推广政策的制定决策当中去
农民素质低归根结底要从农民教育抓起,首先要控制辍学率,保障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期开展公益性短期农技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的运用。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印制的宣传材料,发到农户手中,部分农夫连看都没看就扔在一边,使得宣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真正了解农民需求的是长年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此应把农技推广人员拉入到决策的制定当中,然后选举部分科技示范户和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成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制定委员会制度,将大家的集中意见定期反馈给决策制定领导小组。年底进行汇总和分析,整个多方意见后形成第二年的推广工作计划。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出台的农推方案不至于重复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5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要改进现有基层农业信息技术闭塞的现状,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各色各样的网页、形式多样的网络交流途径,报刊、杂志、新闻讯息点击就能迅速映入眼前,直观的动画图片可以影响基层农户的实践操作。用数字化的信息来指导服务农户,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一只鼠(即标)”,是现今实现农技推广的便捷手段。
作者:刘碧莲 单位:保险职业学院
一、主要做法的探索实践
1.在区域产业中心建试验示范站,构建科技推广的快捷通道
遵循农业生产自然规律和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和建百年老站的目标,依托学校科技优势,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践教学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学校专家与地方技术人员一起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2005年以来,国家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给学校设立专项,地方政府给学校无偿提供土地和基本建设资金,在以陕西为主的西北5省与地方政府共建了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山阳核桃、合阳葡萄、西乡茶叶、阎良蔬菜、安康水产、咸阳斗口小麦玉米、榆林马铃薯、洛川苹果、凤县花椒、千阳苹果、富平现代农业、镇安板栗、安康北亚热带果树、铜川果树、周至樱桃、甘肃庆城苹果、河南荥阳小麦、新疆现代农业、青海乐都设施农业等23个试验示范站。同时在西北及河南等省围绕小麦、玉米、油料、果树、畜禽养殖菜等产业建了一批示范基地,搭建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平台。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结合,通过指导示范户、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构筑了“大学→试验示范站→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快捷通道。
2.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机制
密切与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对接通过试验示范站建设创新校地合作机制,由校市县三方共建,挂学校试验示范站、市试验示范站、县试验示范站牌子,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配套推广经费、配备技术人员、建设基本设施。学校专家长驻农业第一线带领地方技术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开展试验研究和良种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的对接、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的对接、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的对接,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如苹果试验示范站,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1名学校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由7位大学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开展示范推广,密切与基层推广体系的对接,提升了产业水平。
3.建立科技培训与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一是通过学校校内、试验示范站、示范园田间现场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提高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民的技术素质。二是与示范区共建杨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网。三是结合产业发展建立产业信息网。四是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手机短信息服务。五是与陕西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陕西全省17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农业技术电视专题讲座——乡村讲堂。六是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联结点的农业专家远程培训与咨询服务系统,使作物田间气象环境数据采集、生产现场视频、远程可视化技术培训与咨询指导等功能一体化。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快速汇聚与高效传播,有效拓宽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范围。
4.创新科技推广管理机制
调动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学校从组织管理、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了管理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科教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一是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二是在人员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各试验示范站(基地)设立推广岗位。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设立“推广研究员”岗位,并建立了注重推广实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五是实行推广专家工作业绩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
二、探索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引领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学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试验示范站(基地)和专家大院,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培训农技干部和农民42万人,培育示范户2360户、农业专业合作社50个,培育的示范户人均收入翻了两番;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50多项,受益农民达200多万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推广8项关键技术,指导的示范园亩收入由建站前3300元提高到1万元,白水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通过推广3个良种和6项关键技术,指导的示范户户均收入由建站前1.8万元提高到5万元,清涧县红枣产值由建站前4.5亿元增加到15亿元;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2个良种和一系列配套技术,指导的示范户人均收入由建站前3100元提高到1.2万元,眉县猕猴桃产值由建站前3.1亿元增加到12亿元。
2.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
2005年以来,试验示范站聚集学校多学科专家,从区域产业生产中发现问题,从解决生产问题入手设课题,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试验示范站的专家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与示范。选育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良种23个,鉴定科技成果11项,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着持续的良种技术支撑支撑。
3.提供了人才培养平台
2005年以来,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交流会议19次,先后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1个国家的150位专家到试验示范站交流;接待国内地方政府、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的22199名人员参观交流。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2010年举办的“苹果国际学术研讨会”,聚集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39位外国专家和束怀瑞院士等一批国内知名苹果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提升了试验示范站的科研水平。
4.搭建了国内外交流平台
2005年以来,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交流会议18次,先后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到试验示范站交流;接待国内地方政府、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的1万多名人员参观交流。
三、探索实践中提供的启示
1.探索创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探索创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模式由7部分组成:一是在大学本部建立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研究平台;二是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区域试验示范站;三是在村民田间建立为农民提供现场技术服务的示范园;四是在校市县站点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系统;五是组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六是建立校市县共建机制即地方政府投入基层技术力量参与;七是制定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激励政策等新机制管理办法。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创建,为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2.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人们的启示
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调研组认为:“这个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优秀是到农村第一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农业推广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把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农村经济建设对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全国来讲,包括50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时承担陕西省农林科学院(200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挂牌)职责,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探索创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验证国家进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改革是成功的。我国30多个省市都有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若能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进行改革发展,将对中国未来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产生多么重大而深远影响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源头。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需求科学研究,每年选育通过审定一大批良种,取得农业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几千项。因此,建议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从政策法规上列入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国家每年设置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类大学与农林科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产业试验示范站,与地方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紧密结合,加速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国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在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引领我国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作者:吴万兴 张正新 杨宏博 申秀霞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依然以政府为主体,并与科研单位、学校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也产生了以下几类问题: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管理方式陈旧,技术人员不足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其管理体制也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如今农业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通过对现如今各地区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调查,技术人员的配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
2、科研、教育、推广、生产脱节由于我国现如今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方面的倾向了非常强,这也就造成了早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轨,科技的创新、推广不能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院校研究与农业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
3、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是由专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推广,其他人员不能进入本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的分割,使得技术不能相互借鉴,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质量。
4、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势下,政府依然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这种推广形式已不能实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往往政府很好的构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5、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才力量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过程中现实情况却是农业人才知识相对落后,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1、确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在现如今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合理的因素消除掉,并能够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企业、科院等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科院、农民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随着我国现如今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不断浮现,我国继续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并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建立科学的推广机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利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将农业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联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基层组织的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农科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法律支持、科技推广等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调控,合理部署各部门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工作中来,通过技术革新、人才调配、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等手段逐渐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马素梅 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