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03:0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提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1要注重学情分析
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学情分析,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学习方式等,确定新授课的起点,以便承上启下,确保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普遍关注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更能结合实际地设计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教授生字“武”时,预先想到学生可能会多写一笔“丿”。因此,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此问题,使课前策划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要注重教材分析
教师要通读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整套教材,了解全局,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熟读整册教材,并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要精读本节教学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结合点,知道哪些是学生掌握的、能用的、会用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消化处理的;哪些是理解困难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哪些是可链接的、可延伸的,在深入钻研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课文重点难点。
1.3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是识记生字的重要时期,是记忆生字的黄金时段。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如,教授象形字“车”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汉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提高识字的乐趣;教授“清”字时,可以通过“晴”、“情”、“蜻”等字渗透字根识字法,推进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1.4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很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通常会从导入开始。由于口语交际本身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灵活。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话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1.5要注重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创新,教师要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溜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应注意提问等待的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结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以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1.6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综合性”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在《天火之谜》的教学前,可确定《雷电带来的思考》等语文综合性习主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方案;第三,在探究活动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1.7要注重积累
教师应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是银,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积累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并以此来反映生活。学生自然知道该写什么,并且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课中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味,不具体、不生动了。
2想象力的培养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5]。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想象的训练。想象力是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创造因素。爱因斯坦根据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经历,感慨的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英国诗人毛姆说“:想象力因训练而成长。”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均揭示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发展,均必须凭借学生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操作实践,训练是根本,舍此别无良策[6]。形成农村小学生想象力贫乏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训练意识淡薄。莱特兄弟小的时候看见天上的小鸟在天空中飞。后来就想象做出一对翅膀使自己像鸟一样在天上飞翔。因此,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他们有不懈探求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儿孩时代的梦想。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新的契机,善于想象是创造创新的前提。因此,只要我们强化训练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学生就一定会恢复想象力,并长久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2.1善待学生想象,让学生敢想象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亦是如此。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株极为纤细的花朵,称赞、勉励的话能使其盛开,不当的批评亦能使其凋零。事实证明,当学生有所顾忌时,想象力便要大打折扣;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想象失去自信,常常会怠惰下来,其想象力便将窒碍不前。因此,在教学中,善待每个学生的想象,并且在学生中营造出友善对待想象的氛围,让学生敢想象、敢说出想象,真正做到“童言无忌”。例如,《小镇的早晨》中有这么一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对于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大胆去想:太阳的光辉还可以洒在哪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回答。对学生有误或欠妥的回答不轻易否定,而是启发、诱导,激励他们再思考。对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想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今后,他们必定会更大胆地想象。
2.2从读图开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课堂上,为了在学生的面前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图片的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读图”顾名思义,就是读者的阅读取向不是纯文字为主体而是以图画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读物[7]。“读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图像的概括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相对于文字的抽象性来说,图像更具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文字在表达上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图像直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让读者一看便明白其要表现的内容,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一幅图或电视上的一个镜头的概括强度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由于图像的概括性强,其信息传播量也随之增大。图像作为一种人类所通用的表达形式,由于它不受语言的限制图像的传播范围也比文字要广泛的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等造成了人们连阅读也加快了速度,而图像以其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强、信息传播量大的特点使得“读图”比“读文”更加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样。
2.3读图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思维的的影响
由于图像的直观性,过多的“读图”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造成学生想象力发展迟缓。其实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说,文字绝胜过图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字从总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连词成句的段落所提供的间接表象,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进行“二度创作”除新形象,这个过程无疑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绝佳过程,因为学生只有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重构出文章所描绘的景色、人物的神态、事情发生的场景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头脑中所呈现出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以及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一个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被简单直观的一个图像取而代之。许多漫画书和图文书直接把生动形象图画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要做的就是花少量的时间看图画,但是如此一来便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图画已经把文字所描写的形象具体化了,人物的表情、场景的设定已经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只会削减学生想象的动力,使得想象空间变得更加狭窄,最后可能会趋于同一种形象,所以有专家认为,文字比图画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视觉哲学认为:“图像不仅仅影响到思考的过程,它们就是思维的本身。图像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思维实体,它们对我们的依赖和我们对它们的依赖一样多。’,冈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图像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读图时代”对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文字代表的是以抽象理性为主的表现形态,文字系统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逻辑性强的传播代码;而图像则是以具体感性为主的表现形态,由于表现形态的不同,如果学生的阅读大部分为“读图”而非“读文”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只能局限在感性层面难以发展到理性层面。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学生在感知文字所传达的信息的时候,是由视觉神经将提取的文字符号传至大脑,大脑对这些符号进行识别并经过思考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学生对文字的阅读会推动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远非“读图”所能比的。
3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变幻多端的,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采用适合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后面想象力的培养加深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仅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一、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我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春天美景图,再配上轻松愉快的乐曲,让学生耳目一新!还下载了配乐朗诵的视频,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尽情享受课文的美感,领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为达到以上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形象、具体地把春天的美展现出来,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知识、情感、能力和谐统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过程与方法如下:把握重点,情景交融;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回归自然,享受美景。
(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典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应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所授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本节课的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寓教于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例如在上《三峡》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就抓住本文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从网络下载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如果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象展示所授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让所有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巧妙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上《七律•长征》这一课时,课前利用网络认真搜集资料,了解长征的有关背景,让学生课前看有关长征的影片,对长征有一些感性的了解,我还组织学生配乐朗诵,认真领会课文的内涵,领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感受革命前辈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用课件形象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领会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播放了高大的山和小泥丸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进行感受,了解作者所有的比喻手法。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要依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制作切实可行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简单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直接应用,课前要精心准备,对现成课件要认真修改,内容要精心安排,形式要新颖别致,要让学生能感觉耳目一新,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知识、情感、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始终处在课堂学习的状态。
二、初中语文课堂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件由各种媒体组成,图文并茂、音韵和谐,能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上《背影》这一课时,上课之前,我先让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并配以饱满感情的朗诵: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可父母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同学们,你看到了吗?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父母为了我们累弯了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二)多媒体课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顾此失彼,只讲究形式的热闹,而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课堂教学要切合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想学、会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做好导演,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初中语文课堂增添新的血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让初中语文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徐怡怀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开发区实验学校
1认真研究教材,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切不可形成固定模式,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1抓住教材的重点。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备课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如课文第5段“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向上看吧……”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如课文第2段。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如课文第3、5段。
1.2抓住教材结构特点。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1.3抓住教材构思。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①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为什么不怕人?②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③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吗?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1.4抓住教学目标。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古代诗歌五首》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倡导朴实的教风,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语文老师在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时要重视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义。
2.1提高启发式的效率。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2进行小组讨论监控。
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难度的。
2.3把握师生对话评价。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3有效使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
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但如果流于形式,过于热闹,反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使用现代技术时要注意:
3.1呈现最佳教学内容。
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28道拱的效果图,相信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3.2体现语文教学特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抛开课本,忽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只追求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3.3把握最佳的呈现时机。
现代技术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4科学设计课堂问题,突出有效教学
虽然教改中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必需注意以下几种现象的出现:(1)随意提问,其表现是随便发问,问题的内容不当,随便问一些学生,问题的对象不当,以及一些“对不对”、“为什么”、“好不好”一类的口头禅;(2)自问自答,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说“单口相声”的习惯,问了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自顾自的继续往下讲;(3)问题内容含糊不清,例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只需要“对或者不对”、“是或者不是”进行回答,或者是问题的内容让学生部弄不清楚问题的具体含义;(4)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启发性,有一部分老师当学生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心里所想的不符,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是否定,从而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有效教学是一个关键的步骤,科学设计问题将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杨修之死》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杨修的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问题中没有说杨修的死责任在谁,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勾勒出杨修和曹操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而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判断。教师不对学生的判断做任何影响,只有当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过于偏激的判断时,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5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促使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产生。“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也要有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出个性化的目标。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目标。发展性目标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的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目标。而有效教学则应该在学生能够到达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实现发展性目标。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基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1)学习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则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这些目标都是从这一篇课文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着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及他的其它的一些作品(了解鲁迅本人则是主要了解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及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会鲁迅先生写作的精妙手法,并学习鲁迅先生的精妙写作手法。对于后面的两点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许会很吃力,同时也有可能对语文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达到开始的基础目标就可以了。
6结语
有效教学是目前课改中讨论的较多的一个话题,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知道什么样的方案与方法才是有效的。同时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所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传统语文课堂探究性活动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堂观摩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在讲,讲字词、分析语句、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探究仅成为点缀,本质上课堂还是灌输式的。
1、学生缺乏自由度,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
体现在学生的自由写作、表达、探究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讲授多,学生探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在探究时,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不到位、分工合作能力差,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参与,不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2、学生参与率低,合作能力得不到训练。
有限的探究性问题仅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单一、单向的对话中,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由于教师有选择地选取学个别生作为对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
3、缺乏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
问题是探究的中心。有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效率不高。例如:在《直面苦难》的课堂引入环节,一些老师直接通过讲周国平的生平来引入教学,这样等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对学生的能力就是一种锻炼,也就是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遵循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代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任务需要学生去探究。
4、课堂评价片面,缺乏对多元智能的公正评价。
课堂的探究活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以知识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把得出正确的答案作为最终的胜利,很少看学习态度(所谓的态度评价也是以答案作为指标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用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评价,探究活动用了应试教育的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被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与多元智能的内在联系
1、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需要自主参与、体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目标。所以探究活动必须做到:自主性——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实践性——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用实践活动促进发展;过程性——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2、发展多元智能的必要性与意义。
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都不能仅仅“自扫门前雪”,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过分地重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设计打开了创新的思路。语文教师只有让多种智力火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相辉映,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潜能,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场所。语文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运用,其中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涵盖着作者的审美与情感,语文是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素养的学科。
3、语文探究性活动对于培养多元智能的作用。
探究性活动中蕴含着多种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蕴含着很多能力发展的切入点,在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加强各种能力的锻炼,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育人效果,促进全人发展。语文的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例如在教学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的过程;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即兴作文创作的形式训练这种能力;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审美分析与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等等。如《直面苦难》中的“苦难”二字,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故事、诗词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予以体现,可通过音乐感受,名画欣赏,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
三、语文课堂开展探究性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多元智能所需要的条件
(1)探究兴趣是多元智能培养的基础。
有过程才有能力,有兴趣才有过程。探究活动以探究内驱力为基础,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探究兴趣的培养。要结合社会与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直面苦难》一文是哲理性文章,缺乏生动的情节故事,有的教师以文本讲文本,把精力全部放在字词的讲授上,学生反映冷淡。只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与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澄清,才能真正发掘其中的深刻思想。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如展示讲解生活中关于苦难的生动感人的案例如盲人海伦、张海迪等,让哲理生活化、具体化,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2)课堂效益是智能培养的条件。
课堂毕竟只有45分钟,在设计问题是要把探究活动与最关键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防止无意义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探究活动。如《直面苦难》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话剧的形式表演“战胜苦难”的故事,花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成本高、效益低。如果探究活动确定在让学生提炼文字背后的深意,再让学生通过讲自己的故事说明这里哲理的合理性,则抓住了关键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对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抓住能力的发展点(即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充分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教学效益的课堂实际上就是浪费了训练能力的时间。
(3)良好的课堂生态是智能培养的背景。
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老师也想学生能动起来,其中一位老师问学生:“说说名人对待苦难的态度”“谁能主动发言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但是没有学生响应。但是另一位老师也问了类似的问题,学生却非常踊跃。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这两位老师整个的课堂生态不同,前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语气严肃,学生被压制住了,偶尔一两句提问也如石沉大海;而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活跃,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时空,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做到:首先,要建立全新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其次,要建立好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中允许充分探究活动存在的时空并使得45分钟形成整体;再次,要建立学生探究的组织,将学生分成探究学习小组,形成自我运行的规则。满足了这些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让探究活动更加充分,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通过教学准备过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多元智能。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其次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优秀,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发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例如在《直面苦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探究问题:①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②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③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才能得出,学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意味着对课文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交给学生去做,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向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探究的素材,这种与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非常好。
(2)明确活动中的能力取向定向培养多元智能。
探究性活动一方面要指向学习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要指向学生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探究活动把知识搞清楚,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特定的能力。这一点目前做的是不够的。例如:《直面苦难》中,我们让学生划出精彩的语句,收集生活中关于苦难的名言与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文本概况与信息收集提取的能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看“苦难”视频——罗布的故事,听歌曲《想拥你入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一个愁眉苦脸的人进行“苦难”的心理疏导,写出一篇疏导性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3)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多元智能。
对于课后的探究,教师提供的不是问题而是任务,形式上具备更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由探究。例如《直面苦难》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周国平的生平,寻找关于苦难的感人故事,发现家庭成员经历过的困难经历及解决的方法形式等。这些任务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网络、采访等自由完成,让学生在这些自主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探究活动组织对智能培养的影响。
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及任务交代给学生以后,要注意学生探究的进程,对小组活动进行调控,防止小组出现群龙无首、个别学生不参与、参与机会不公平等现象,同时通过一定激励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在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合作顺利自然。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将疑难问题汇总到老师处,让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一点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组织调控,课堂探究更加充分更加有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集体合作的能力与反思讨论的能力。
(2)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多元智能。
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研究问题。例如:在《直面苦难》教学中,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认为:“阿Q精神属于是正确看待苦难的态度”,这时候老师明显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老师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或者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没有理睬而是避开了,接着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新的说法?”学生被压制住了,不再讲话。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如果发掘下来能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时候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走味而不高兴,而要从问题中肯定学生的创新洞察力。
(3)通过团队实践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等,如让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等。同时,不忽视基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些教师在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走得过了头,反而把语言基本能力如听说读写等被淡化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在《直面苦难》的教学中,仍然要抓住词语的理解与训练,一些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形式的字词教学,如:划出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划出这些语句?模仿这些句子写一段文字?苦难的价值有哪几个?学生非常积极参与。
(4)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展示活动既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表演、肢体语言、艺术才能等各种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成果一定要进行展示,如《直面苦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的学生朗读、或表演、或者讲自己的经历,在教学中我们一位优秀的学生谈自己父亲工伤亡故,自己和母亲含辛茹苦但是坚强不息的经历,打动了全班级的学生与老师,既锻炼了这个学生的能力,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思,在她的带动下,学生对“苦难”问题的思考明显更加深入理性。
4、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方法
要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既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逻辑能力,也要评价学生的形象思维、运动能力、探究反思能力、交际能力。对这些能力的激励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这些能力。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光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还是不够的,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评价。让探究活动不仅在多元能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人类生活中,各种活动如艺术行为、运动活动、交际活动、情感活动等等,最终都离不开语言作为载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能力是与所有的其它形式的能力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各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学向更加全面、更加能力化的方向发展。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学,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求知的心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能观察到班上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势利导,从个体出发,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每个学生都想要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支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来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尊重,被保护的教学氛围下,这样学生会怀着热情向上、积极进取的心学习语文。
二、掌握并运用课堂节奏
课堂的节奏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课堂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避免单一枯燥而使得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如何掌握课堂节奏,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老师是整个课堂氛围节奏的创造者,可以说课堂就是教师的主阵地。创新教学模式好比一种艺术创造,教师要有一颗热情的心去享受这一过程,将情感完全融入到课堂节奏的实施中,让课堂呈现跌宕起伏,松弛有序的情形。这应该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2.课堂的节奏应该随着学生的情绪来调整,课堂教学中行学生是受教的主体,同时也是受教的客体,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往往会处于多变的情绪氛围中,教学节奏应该是随着学生情感变化转变的。所以,教师要在对的时机对的需求下,掌握好课堂节奏,应根据学生处于求教或受教不同的主客体状态而定。
三、突出课堂的物理呈现
物理呈现是一种运用外在环境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会有效促进教学影响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环境,环境暗示虽然是无声的,却是有形的,它在外在的条件下为学生营造了适应学习的一种心理感知,在相应的环境下,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例如,教室在布置上要形色有序,处理好颜色和光线的搭配,一种自然而舒适的环境是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前提。还有,教室座椅的分布,也要合理布置。应该避免死角的出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不脱离老师的视线。此外,教师的装束打扮也是物理呈现的一部分,浅色的装扮会给学生轻松亲切的感觉,而过分艳丽的服饰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自然朴素、清新淡雅的形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字堆积的教学,往往枯燥无趣,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语文教学从单一枯燥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视频,这也是物理呈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有声有形语言传递思想和知识信息。用视觉和听觉来教学,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总结
课堂氛围的营造是良好教学不可或缺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学达到更高层次必须具备的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感性认知活动,学生往往会被兴趣驱使,如果过于单一和枯燥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兴趣。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感知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使中学语文教学达到另一个高峰。
作者:何单丽 单位:湖州市织里镇中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促进学生成绩进步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必须重视并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据调查显示,学生的初中语文成绩差异的主要来源于学习兴趣的差异,作为正逐步形成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学习过程不应该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和家长的管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语文,有兴趣研究探索语文世界。兴趣需要教师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在学习语文时,稍稍面对难以理解或是难以记忆的内容便放弃或者从主观思想上便早早的否定自己,这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高,需要教师在他们获得进步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可以从浪漫文学色彩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课堂中,可以结合现实逐渐导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循序渐进,从语文能力上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是语文课堂充满灵活和想象色彩,丰富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从课堂乐趣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二、教师应有效处理课堂反馈信息
语文课堂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舞台,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双向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反馈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来学习语文。教师只有及时了解掌握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及时针对性的查找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潜在问题,并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课堂反馈信息作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的媒介,只有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才能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明确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向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新课标教学目标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方向。语文的有效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只有明确课堂教学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切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对于实施具体课堂教学、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向,要求教师详细分析课堂内容,了解熟悉学生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和授课目标。
四、提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
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科学精心的课前准备和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选用,努力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兴趣,真正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采取不同任务难度的习题练习,争取根据不同成绩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计划,细化语文学习进度,分解习题难度,加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特点的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引导和帮助的角色,应该创造一个思维积极碰撞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投入其中,理解和感受语文的魅力,在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中取得进步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用多种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容和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语文的教学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使用最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的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
五、找准衡量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杆
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只有找准衡量有效教学的标杆,才能为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打下基础。衡量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从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掌握和学习兴趣提高等方面来考虑,围绕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进步,以多种方式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成果。学生能力的进步不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更广阔的层面上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更新等。总之,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已经逐渐受到教育进步要求的重视,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从多种角度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措施有,做到有效提问、有效引导、有效作业,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有效处理课堂反馈信息,明确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向、提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和找准衡量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杆等。
作者:徐国敏
一、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点,容易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在教育工作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起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严肃古板,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那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把握互动的限度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高中,学生成绩有优劣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平等的对待,不可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不应该以过难的问题为难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进而以兴趣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中把握好互动的限度,课堂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如果耗费过多的时间用于互动提问,那么就会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教授书本知识,这是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把握好互动的尺度,通常在上课25分钟之后,进行互动问答,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推动教育工作的展开。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情境创设,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画面,进而更加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到我国明代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时,就可以用悲壮的语言讲述袁崇焕的一生,这位铮铮铁骨的将军,戍守边关多年,抛洒热血,一心杀敌,然而,在沙场征战多年的袁崇焕,最后被崇祯皇帝所杀,自毁长城。然而袁崇焕在刑场,仍然坚定的爱着自己的国家,并作诗“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种爱国热情,感染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教师通过悲惨壮烈的语言,缓缓讲述袁崇焕的辉煌事业以及悲惨解决,能够渲染一种十分悲壮的氛围,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爱国的含义。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视频,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画面,为学生创设情境,创设氛围。在高中语文课堂,通过情景创设与互动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会更加主动的理解和记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
作者:陆桂华单位:江苏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一、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体验生活,跟文本对话,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预习安排要具体,防止预习走过场;预习刚性要求要多些,便于课堂上进行检查;课前预习的量不能太大,能扫清本节课课文阅读障碍就行。切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全部完成,上课时只做交流展示。事实上是学生课前根本无法完成。一是学生没时间,二是弄不懂了没办法,三是答错了,纠正又是个麻烦。所以,课前预习要有一个度,尽量做到课业减负。即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课前全部完成了,在课上展示交流多么顺畅,那还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耗时多,事倍功半,不值得提倡。
二、呈现目标
呈现目标是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多媒体、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
三、问题导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秀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成功的关键,它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又是学生“学”的过程的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问题过大过笼统或者过小过支离玻碎,都无助于学习;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和启发性,起引导作用,应负启发功能。教师的导学应该是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诱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小结,辅导个别学生,特别是要做到精讲点拨。问题导学操作的基本环节应该为: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三是交流展示,四是精讲点拨,五是整理笔记。学生自主学习是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精讲点拨是关键。
(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完了,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不要把所有问题一下子抖出去,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用怎样的口气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很关键。恰当好处地把问题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的成败决定于教师问题导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就得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学习一会儿,思考成熟了再回答,不然回答起来就有困难。一个问题,自学一次,交流一次,教师点拨一次。个个击破,才是金钥匙。自主学习的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文本的长短等因素而定,不要一堂课的许多问题用导学案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前半节课自学,后半节课集中回答。
(三)合作学习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大组,好中差搭配。最好的一个学生坐后排,需要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过去即可讨论。切记餐桌式的座位,餐桌式的座位无论学生看黑板、投影,还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都不方便,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决不能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合作与讨论的基础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才愿意与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果合作学习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把一些较好的见解给“合作”掉了。
(四)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具有生气,又有动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后,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五)交流展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度的对话,只有通过交流、展示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展示即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又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它是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交流展示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
(六)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质量保证。对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思路阻隔、思维瓶颈,教师要讲,不讲不行。一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明白,就是弄明白的,也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精通。一讲,不会的学生就会了;一讲,会的学生就通了;一讲,通的学生就精了。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不要怕“讲就是灌”的悖论。当然,讲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先学后讲”,一定要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讲,根据学的情况讲。讲要适量、适度、适时。
(七)整理笔记整理笔记是矫正错误,整理资料,积累知识,理清思路,提高能力的过程。整理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教师的精讲点拨,或在书上圈、点、勾、划、注、批,或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笔记是资料库,便于以后复习或查阅。
四、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是考查学生对当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拓展思维,及时迁移运用。教师可以用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考查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同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以便达到呈现的学习目标。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指向,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精讲点拨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只有熟练地驾驭成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杨中林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柏林学校
一、解析教学语言的含义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没有给教学语言赋予明确的概念和界定范围。因此,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语言,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概念上的“语言”。对语言的界定上,每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侧重方向和标准界限。一般来说,《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语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即: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内心所想以及思想交流的一种特定工具,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集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构成于一身的新型系统。通常情况下,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多为书面形式上的,而规定在文字范围内的语言则是指口语。由上述概念的分析不难看出,语言具备交流互动以及涵盖特定系统两个特点。所谓的“教学语言”,专家和学者们都各执己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简单的理解,教学语言的内容主要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上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自身的精心设计,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交流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教学界不得不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并不断加强了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除此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教学语言,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课程的调整,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要想合理地规划好初中语文的语言教学,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了解,其中决定因素就是教师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初中语文语言教学的提升,强化教师语言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教师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就是要加强对任教科目的熟悉与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任何教师都应该事先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结构体系,然后,通过不断的钻研与学习,当完全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后再传授给学生。初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另外,语文教学语言的实质就是对语文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初中的语言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科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加强语言学习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其次,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或者完成教学活动,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教育学科知识。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例如,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知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教育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掌握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分清主次,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积累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古典美,也有现代学科的新型美。各种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本学科的学习上,还需要统筹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掌握。只有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上升到新层次,才能用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语言教学取代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指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促进传统语言教学向高水平语言教学的过渡。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教学素材的不断革新,实现教学语言设计方面的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初中课堂教学语言的学习已经逐渐占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也是初中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项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因此对教师来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学习基础,积极配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来说,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本质目的。
作者:陈振新单位:江苏海安县丁所初级中学
一、精彩演绎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
现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强烈。鉴于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课文教学方式,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己演绎课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以课堂教学充盈的情致和韵味激发教学情感,增强学生心理投入,发展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在教学《古希腊的石头》时,我选择了合适的音乐配音,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后,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时扩写和仿写训练。而对于《祝福》一课,我则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改编课文为小剧目,让学生分角色尽情发挥,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展示课文内容,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课文的演绎过程不仅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新意和趣味,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课文在意境、语言和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
二、引导问题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中职语文教师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深化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情感投入。如教学选读课文《等待散场》时,我就在引导学生自读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剧场里演出的《天鹅湖》对文章有什么特殊寓意?彰显了什么主题?
(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标注)
(4)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让“我”久久不得释怀的情感。
(5)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到底遭遇了什么?
(6)文章如何通过“我”的“晚点”而去“感受爱情”。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做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课堂自然变得精彩而灵动。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愉悦学生自信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激励评价具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会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强劲的学习动力。”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构建起精彩而灵动的中职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教师要尊重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爱”字当先,立足换位思考,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访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性格爱好、学习状态、学科特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多给学生几把标称的尺子,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教师的激励评价成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构建精彩而灵动的中职语文课堂的“催化剂”。使语文课堂精彩而灵动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教师应以学生的求职就业为导向,注重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而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推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
杂志:郭宝生 单位:辽宁省朝阳县职业中专
1“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性行为。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
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
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仅仅凭着一股热情不够,还需要我们拿出政治智慧和理论能力。其中提到的“理论能力”就是我们当下要尽快把丰富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成熟一点,总结一点,使之尽早自成体系,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注入动力。一切热心支持教育改革的同仁,携起手来,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为着我们教育事业这个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吧。
作者:闻琪 单位:沈阳市第146中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讲散文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线索、中心句以及文眼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优化语文的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取得实效。
(一)组织小组进行合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组内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候也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讲解,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会为自己的正确思维而自豪,一部分学生则会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总结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新学习到的知识。
(二)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死板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够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细节相联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徐霞客游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去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准点,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作者:柴艳霞 单位: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参加实验的学生水平分别达到三个不同层次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阅读与写作结合到一起,将语文学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重组。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实现“三多一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登台,多登台多讨论多展示,而教师少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指导科,练笔交流课,作文评改课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先行课、研讨课、指导课以及诵读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都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中分别达到三个不同的层次。
2.制定每周任务,重在平时落实,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每周任务,有布置有检查。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学生默写、口头提问背诵。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积累,并将这种积累加以梳理运用。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按照三级分层达标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作者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了解过秦论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二、多种形式进行三级分层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的训练必须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内阅读文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还原作者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课堂中注重落实学生的三级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三级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将积累到的字词、好词佳句以及完成的小练笔、随笔感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积淀,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积累,并将积累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最后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级分层训练的过程中,不论是常态课,还是活动课,鉴赏课,教师都要紧抓住积累、梳理和运用,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促进训练的深入,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运用能力。
作者:刘立忠 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
1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1巧用多媒体,化解教学的难点和疑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相对较差,通过多媒体,能够把知识和内容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难以理解的段落和句子,这些句子学生常常会搞得晕头转向,在讲解这些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詹天佑》中,文中提到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铁路,在小学生的印象中,铁路都是一条条的直线,他们很难想象为什么是人字形铁路。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够生活化地表达出在陡峭的山路上,两列火车头共同作用于一列火车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詹天佑设计的智慧。
1.2巧用多媒体,拓宽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在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上都较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社会,学生接触世界接触新知识也比较多,只是固守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多媒体,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很多的补充,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例如,在教授诗歌《赠汪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李白的相关情况,对作者李白的成长背景、对诗歌的时代背景、发生的场景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浓浓友谊,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1.3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课程内容转变成优美的图画或者有趣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能够创设教学的意境,从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比如,在教授《长征》这首诗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地表现出诗句中所描写的形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用视频画面的形式展示出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景象,将红旗飘扬、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画面和意境展示到学生面前,并结合画面进行讲解,从而更能让学生理解红军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1.4巧用多媒体,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复制和照搬的过程,而是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更新的能力。而多媒体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课文《小马过河》一文中,教师可以制作动态的教学课件,展示出小马过河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让学生懂得深浅不是由河水决定的,而是由老牛、松鼠各自的不同感受决定的,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动画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如对于比较深的河水,松鼠怎么才能过河,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2多媒体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能够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并不是说多媒体处处皆可使用,也不意味着多媒体运用越多越好。唯多媒体是从,不分情况、不分内容、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也会使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形象的画面上,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当、适度使用的原则,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地方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要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实际的效果,不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要坚持适度使用,不过分使用多媒体,避免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冲淡对知识的学习。总的来说,多媒体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还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活泼生动、快乐轻松。
作者: 王海英 吕贞郁 单位: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
一、信息存储量大,拓宽阅读视野
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而且方便快捷、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可以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黄河象》一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海量的信息储存量,通过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文本,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和难句,并展示标准的朗读示范等,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感知文本时,由于故事远离现实社会,学生不好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静止图像、动画、声频等教学信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充分训练他们在阅读中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能够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量相关阅读材料,“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综合学科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量运用,会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促使教师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积极推进应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进程,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课堂,从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教学《我们成功了》时,为了让学生读出“欢呼”这段文字的气势,我通过设置“残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我播放了一段几十万人涌上街头,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热烈欢呼的庆祝场面,却删去了课本中所描写的“欢庆的锣鼓声”,也没有“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的高呼声;没有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的喧闹声,多少有些令人遗憾。正是这一缺憾引发了师生对话:师:这段录像没有声音,不觉得遗憾吗?生:没关系,此时无声胜有声。师:哦,你听到什么了?生:敲鼓的声音。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生:礼花的声音:劈—劈—啪—啪。生:拍桌子的声音:砰—砰—砰—砰。生:掌声:啪—啪—啪—啪。生:喇叭的声音:嘟—嘟—嘟—嘟。生:人们的欢呼声:耶———耶———耶———师:人们可能会高喊什么?生:我们赢了!生:中国必胜!生:北京万岁!祖国万岁!生:我们成功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绘制的生活场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不借助想象,就构不成完整的形象”,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和倦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掌握知识,又得到美的享受,把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变成一门艺术。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拓宽了阅读渠道;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也为学生掌握信息提供了便利;还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用来“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法宝,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王有栋 单位:中卫市东园镇郭滩学校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增强教材对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师过去是教教材,今天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育已由过去仅凭教材教学的单一因素转移到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上来,要整合,就涉及到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必须体现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把握好教材的弹性,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调配、重组,使用切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观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成功,让他们更充分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与满足。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次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说明,课程的功能,由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原来单纯地传授知识一个支撑点,变成了三个支撑点,即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最后还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带来观念的更新,因为观念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和判断,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新课改呼唤新理念,那就是:教师要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被动的适应者和容器。这就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就要不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树立“教法、学法”并重的学习观
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所谓“双主互动”,实质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教学是一种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切教学模式的优秀。《纲要》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说明,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课堂要互动,就要使教与学形成共时、多向、分层、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引路、搭桥,学生则以表情、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可见,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跛足的,不可能成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要使交流成功,
第一:教师必须由注入式转为活动式,建立开放式教学。因为只有开放式的活动信息交流才能多向化,不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呼应和信息的交流,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网络。这样,课堂气氛才能热烈,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教学效果。
(1)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与自由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的思想感情,认识水平,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或通过与同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春天>这一单元时,课后练习中的读一读、唱一唱《春天在哪里》有三个段落,教师可以先出示美丽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图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剩下的两段由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春天来自哪里?。然后老师教小朋友唱这首歌曲,让小朋友们拍手跟着学并让他们自己编些动作。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2)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开放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讲故事、跳舞、画画等。如:在讲《认真》之后,“语文天地”里有这样一道题:“观察图画,写一写”于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出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自想出一个活动场景。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想象中的场景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说给大家听,然后把把脑海中的景象画出来把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成功的喜悦就会写在脸上。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工作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来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尽展其能,而不要教师独霸讲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同时在互动中,要能“放得开、收得住”,掌握整个进程的主动权,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迅速的抓住重点,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和升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高屋建瓴的思考问题。
(1)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如教学《一粒种子》一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习“外面有什么声音?”“外面什么样?”问题一出,各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后各组中发言人纷纷站起来发言,:“外面有汽车喇叭声。”“有鸟叫声。”“有飞机行驶的声音。”“有小朋友玩儿的声音。”“有广播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答案证明了在孩子们身上有着无穷的聪明才智。由于小组同学围绕问题,互相启发思路,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的思路显得异常活跃,人人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
(2)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一年级学生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最有权威的,都愿意当老师。针对儿童这一心理,教师可以在课上进行“争做小老师的活动。”带领同学们读生字、读课文。教学《车的世界》一课时,小老师问全体同学:“看图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各小组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名同学说:“我看到图后想到了‘奔驰’。”另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想到了‘奥迪’。”还有的同学说:“我想到了‘SARS救护车’“这道题激起了学生思维撞击的层层涟漪,尤其那些喜欢车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发言中来。最后小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是什么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不了,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出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为学生精彩的回答感到高兴,及时表扬了同学们和小老师爱动脑筋、知识丰富。通过“争做小老师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了。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教师把三幅挂图出示在黑板上,并问他们:“如果是你,你想‘假如’些什么假?”孩子们听到这里,积极性难以控制,思维想象就好象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可以飞上蓝天”、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猫头鹰,我可以在夜间行动。”还有的说:“假如我是机器猫,我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教师对他们的回答都一一给予肯定,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好像自己真的变成了想象中的主人翁,个个快活极了,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欣慰。总之,新的时代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教育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你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保护和启迪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