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一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8 03:1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一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文言字词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 该文结合高一文言文字词教学,分析了传统教学观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并从提高学生文内推断信息的能力和文外延伸推断的能力两个方面就提高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一探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文言文字词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一语文 文言字词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新课标关于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可见,能读懂文章是基本要求,而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是学好文言字词。据此,《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字词的考查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且历年都有较高的分值,虽然近年淡化了对虚词的考查,但在10分的文言文翻译中还是要考查到对虚词的理解。可以说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字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历年各种考试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文言字词学习情况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下面笔者结合高一文言文教学实际,就此作一探讨。

一、传统教学观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1. 诵读流于形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受此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读和背,以至在很多公开课中,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环节,甚至在文言文教学的评课中,诵读也成为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各种诵读方式纷呈,有示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诚然,多读并没有错,有些方式也很有创意,但在读之前很多学生并没有梳理课文,并不完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主旨,所以,这样的诵读就流于形式,为表演而读。课堂时间有限,大量的诵读必然会挤压对字词的有效学习。很多教师不但在课上片面重视读,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样就能理解课文。教师不重视对字词的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也就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很多字词学生只知道它在这篇文章、这句话中的意思,如果稍加迁移变化,就很难理解,甚至死搬硬套,漏洞百出。这种传统教学影响和不良习惯的养成,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而且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也会很低,很多字词句只是死记硬背,导致错别字增多。

2. 教学重蹈灌输

苏教版高一语文4册必修教材中,有近20篇文言文。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学量经典的文言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文言文教学的模式依然是课堂串讲,课后练习的模式。很多高一教师谈到讲授文言文的经验时都说要讲“实”,即“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就包括文中每一句的实词和虚词。笔者并不反对要讲“实”,问题是逐字逐句讲又会重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与新课标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王力先生认为:“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重点落实的是那些普通的、常用的文言字词。这类字词,在众多文言文中反复出现,同学们记住的难度并不大。

另外,文言文教学中常会碰到一些不具普遍性的生僻字词,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新课标“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理念,在掌握常用字词的常用意义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文言思维能力的训练,采取以简驭繁的方法去解决生僻字词。

3. 评价偏于死记

应试教育下的高一文言文教学,充塞着各种测试,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类题目。为取得好成绩,课上教师苦口婆心地串讲翻译,学生聚精会神地记笔记。课后教师督促学生背笔记,学生忙于应付。表面上学生似乎弄懂了,而且在测试中还能获得高分,但这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一到大型考试,当课内课外内容一起考查,且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时,就很难得到高分,甚至连中等都谈不上。这就大大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以至于部分师生产生放弃文言文,备考易得分的其它语文内容。这是非常可怕的急功近利的投机学习行为,是完全违背新课标理念的。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缺乏自主能动性。二是教师不重视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力欠缺。三是文言文离学生现实太远,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更本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这在高考压力下,一旦受到挫折,就很容易失去信心。

事实上,有些字词的用法,连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查找大量资料、和同行反复研讨都不能有明确答案,怎能用来考学生呢?鉴于此,江苏高考近几年淡化了对虚词的考查,因很多的虚词乃至实词在文章中的表意存在多向性。如《石钟山记》中的“今以钟罄置水中”的“今”可解释为“现在”或“如果”。《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因”可解释为“于是”或“趁机”。解释为“于是”侧重于动作的延续性,而解释为“趁机”则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程度,这很难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学习语言的根本是在于应用,在平时的检测中应减少对这一类虚词或实词的检测,多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查记忆。

二、提高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建议“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高一阶段很容易受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影响,即在老师串讲下进行被动识记。而面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高考,就需要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文言字词。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文言字词教学中,字词义项的识记是最低要求,而文言文思维的训练是较高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1. 文内推断信息的能力

所谓文内推断能力就是根据已知的文章内容,合理运用各种推断方法,找出规律,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文内推断的基础是概念的建构与有效识记,该内容应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去自主积累归纳,这样上课时教师就可把重点放在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要把那些不能确定用法的字词圈画出来,以求课上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帮助绝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而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去推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文段的信息来推断:一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推断。一篇文章前后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根据上下文的暗示往往可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即要联系该字词的语境。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但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可知,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这样便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意。二是根据句式特点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内推断的立足点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的义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原则不能动摇,否则便会断章取义。

2. 文外延伸推断的能力

文外延伸推断能力就是利用文段以外的知识来推断出文言字词义项的能力,文段以外的知识主要是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努力转变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探索实践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感受、合作交流和探究体验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不变应万变。

高一语文论文:如何走出高一语文教学的尴尬困境

【摘要】在高一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而目前即使是新课改下的高一语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旧是部分地区急功近利,不遵循教学规律,师生双方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如何积极改变教学策略,让高一语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尴尬困境成为当前所有高一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教育已从早期的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终身学习。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仍旧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学双方从高一新生刚进校摸底开始就陷进了高考题海的泥潭,忽略了与初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盲目推崇教辅资料,不分轻重缓急搞强化训练,轻口语训练、梳理探究,重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殊不知这样盲目与高考接轨的模式让学生在“被灌输解题技巧”上疲于奔命,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性学习更无从谈起,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如此高一语文教学模式下显得效率极低,事倍功半,考试分数自然就不理想。

一、高一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缺陷

1.1语法断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当中关于语法知识有一整套详细的介绍,包括词语、短句、单句、复句等等。但是在高中之前的学校语文考试当中,语法方面一般都不是直接考,致使初中的日常教学当中对涉及语法知识这部分的知识重视程度不高,高一新生对其理解程度不一,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句的意思和结构,在辨析和修改错句、病句方面不能得心应手,在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的掌握上面存在有很多障碍。

1.2阅读盲点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要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读到两到三部以上的课外名著。但是由于学校和学生迫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中考当中涉及文学著作的考试内容不多,致使学校和学生都放松了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局限,学生苦于各科作业,无暇阅刊读报,陷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时文”很难接触到。

1.3生活缺位

学习本源自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注入,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使得学生在写作当中注定了文章如一潭死水般波澜不兴。即使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仍离不开应试教育的阴影,平常的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春游、野炊一类的校外集体活动,没有办法亲近自然。对于社区内的大事小事没有机会去关注,民间采风等活动更无从提及。

1.4活动缺失

大量繁重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挤占了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时间,校际之间以及校内很少会组织征文、朗诵、书法、演讲等语文活动方面的比赛,学生缺乏语文活动的平台,语文兴趣得不到发挥,很多学生无暇练习书法,书写习惯得不到培养,中学书法课形同虚设,很多高一学生的书写水平令人堪忧。

1.5高分低能

由于新课改的需要,各地的中考当中语文试题的难题比列有所降低,涌现出很多高分学生。但是精心思考,这些高分语文学生当中,很多语文素养并不完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

二、走出高一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2.1精心研究,科学规划

高一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结合初中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好高一学年度的语文教学“时间表”。这样的进度安排既要能强调学生对高一教学的学习,还要能适当地对高考当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点拨,既要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严谨教学,在工作上“尽吾志”,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2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证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写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2.4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鼓励学生写有文化内涵的作文,重大要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文化的视野去审视生活、审视题目,从而写出体现文化精髓和文化品位的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们挖掘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着实把教材看做是文化金库,把古典文化、诗句文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转化为生活感想,在写作中展现出来。

一、读语文,进行文学积累

读语文,领略庄子的瑰丽,屈原的高洁,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读语文,知晓“陈蕃下榻”,“睢园绿竹”,“冯唐易老”,“涸辙之鲋”,“谢家宝树”,“东隅桑榆”,“请缨”、“投笔”、“庭礼”、“知音”诸多典故。例如:雨,会让我们联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细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杜甫春夜吟哦,杜牧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由此可见,仅仅是语文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就如此之丰富啊!

文化积累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把传统的文化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足矣。重中之重是学习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小说等,它们是写作文章时很重要的积累。学生“十年寒窗”理应有所积累,“大李杜”指代李白,杜甫;“小李杜”指代李商隐、杜牧。这些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二、运用课本中的语文文化知识

由上述所知,教材是文化金库,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些语文文化知识化成我们作文的句子,也叫做底蕴成句。

第一,底蕴成句的格式一:议论加入多个诗文句或者诗文句的意境。

例一,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生活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是峥嵘岁月之中的万类霜天,而不是“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是陶源明“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更不是“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例二,生活需要大肚,只有“面朝大海”,才有“春暖花开”。

例三,人生是一个展示台,可能你是一位“孤独的收割人”,可能你是一匹“把头沉重地垂下”的“老马”,可能你是一棵和树长在一起的“木棉”,但你必须要去做一个勇于面对生活和乐于拥抱生活的歌颂者。

以上形式是将某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议论的一个论证。

第二,底蕴成句的格式二:化用或引用多个诗文句加上议论。

例一,烛之武智退秦师,解郑于危急;触龙智劝赵太后,长安君作齐人质;邹忌巧谏齐威王,齐国“战胜于朝廷”;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通过这些的讨论,我们就在引用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讨论意义。简单的阐述了人生就是智慧的表现,智慧就是力量的来源。

例二,爱君,则要“面刺寡人之过”,不能使“王之弊甚”,而要令其清正廉明;爱民,则需与民同乐,不能使民不聊生,而要令其休养生息;爱子,则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这便是爱的底蕴,爱的含义。

例三,可能你还没有开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许你还未顾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可能你还未来得及“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要慌乱,不要心急,生活是体谅忙碌的你、热心的你。

例四,也许你是三月不飞的“柳絮”,也许你是三月不揭的“春帏”,也许你“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但是你不要去难过伤心,只要你活得有梦想,有目标。你的人生就同样绚丽且有意义。

上面举例,引用或化用的诗句、文句均出自人教版高中教材,在这里,意在提醒高一学生在高一时就应注意积累文本的文化资源,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总之,写作时把名人名言的思想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相结合就会得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你的文章就会焕发出有底蕴、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度的光彩。

高一语文论文:抓好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

“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由于教学要求、学习对象和教材等诸多条件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一个大的跨度。每个教师应该要做到:

一、以旧带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给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做好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

兴趣的保持往往比兴趣的激发更困难。教师稳定的课堂教学水平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起初十分精心,万分卖力,学生自然兴味盎然;一段时日后,教学疲软,学生兴趣出现滑坡。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每教一遍都必须像备新课一样认真对待,每教一课都要重新思考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认真对待教学中每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仅可以加强语文兴趣,更能保持住兴趣。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诗歌教学的一点感想

【摘要】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鉴赏诗歌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作为教者,就应该从诵读和鉴赏两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想;诵读;鉴赏;语文素养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学艺术的群山之巅,是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鉴赏能力实质上就是对蕴含于语言中主题情感的体验和把握。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更好地培养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诗歌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韵律和节奏是密不可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感受到音乐美,体味诗人情感。

如何做好诵读呢?

一、准确地朗读

这个阶段要求读准字音,断句准确。课文中出现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通顺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流利地朗读

以第一阶段为前提,朗读时要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

诗是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颂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在诵读时如不动之以情,就达不到晓之以理、诗人合一的境界,也无法体会之风华正茂的豪气、徐志摩之于康桥的惜别深情。

其实,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以加深印象,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地理解。新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体会艺术表现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和新诗的流派等,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便能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从中感到审美愉悦。

2.从语言切入。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授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仍为很多人喜爱,不正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了人心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切入意境。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纵观诗歌教学,笔者认为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一语文论文:试评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

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高一语文教材是第一年面向全江苏省发行并使用的教材。它是在江苏省具有独自高考命题权之后的又一举措,也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的一大成果。可以说在江苏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总体上说,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编写内容是比较成功的,它兼顾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同时,作品的文学性较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的教材有较大进步。下面先简要地谈谈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较人教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一、导语设计突出“对话”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共2册。在这2册书中,每一册书都有针对该书的导语,而每个模块(以前称“单元”)也有自己的导语。这些导语的设计大大地突出了与学生间的“对话”,避免了生硬,增强了亲切感和亲和力,易于青少年接受。如,“致同学”中有这样的话:“当同学们和着青春的节拍步入高中时,成长的欢乐一定充溢在胸间,请接受编写组老师们良好的祝愿!同学们现在拿到的是第一册语文必修课教科书,我们在这册教科书中设置了四个专题,将与你们一起体验青春的激情……”而每个模块也有类似的“导语”,如:“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青年,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编织人生梦想,实现精神成长。来吧,走在青春旅途上的青年朋友一起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而人教版语文教材没有针对该书的导语,只有一个类似说明文的“说明”。在每个单元前,只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显得生硬。

二、目录创新,主题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在“目录”设计上,也有一大创新。除了原有的课文标题和作者外,还添加了每一模块的主题,在一大模块之下,还设有小的支点。如必修二课本中的第一模块命名为“珍爱生命”,在“珍爱生命”这一主题下有5篇文章,并将这5篇文章分为三大分支,具体为:强者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神支点(《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生命的赞礼(《呱……呱……》

《鸟啼》)。

另外,在“目录”设计上,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在每一模块的主题之下,还设有“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这一类的提示语,将每单元学习的侧重点通过“目录”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时间的运作效率。

三、习题设计注重个体交流与活动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较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习题设计上,有很大不同。人教版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思考,而且,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本篇课文而言的,偏重学生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练习题”的答案也基本上是统一的。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并不是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习题,而是在一个小模块(一般是2篇文章)之后。习题的设计关注到学生的交流与活动。在课文之后经常会发现这一类的词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方案,参与对话交流”“你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同学之间组织讨论,并记录发言要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而且每一模块(人教版称“单元”)结束时都有“积累与运用”,系统地提出本模块的学习要求。

四、作品录入关注生命成长

苏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都有很浓的文学色彩,至少可以看成是一篇文学作品,以前的政论性文章被减去,加之以青少年喜爱的文章和关注其生命成长的作品,很受学生欢迎。如必修一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十八岁和其他》。尤其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一文,我个人觉得很好。它告诉了青少年“什么是教养”“如何获得教养”,如何增强个人的修养。《获得教养的途径》的学习有利于高一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成长

信条,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文言文篇幅减小,难度降低

2000年3月第2版的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有12篇,占整本教材的50%,而且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文多为先秦文学作品,难度较大,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并接受。另外,在12篇文言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6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触龙说赵太后》背诵1个自然段,《过秦论》要求背诵2个自然段。背诵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厌倦。在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避免了这种现象。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语文教材共有9篇文言文(其中2篇是宋词),大大降低了文言文课文的难度,背诵量也大大降低。这里对文言文课文篇幅减少持肯定态度,并不是说不要学国的传统文化,相反,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并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只是要适合、适量才好。

除此之外,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在中外文学作品的选取上也有改变,外国文学作品数量较人教版增多。

另外,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还有2点不足之处。一是在两本必修课本中,文言词语的练习(积累)过少。必修一课本中只在最后一个模块第108页提到积累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的用法,但对于它们都有怎样的用法,并没有实例的练习。必修二课本只在第85页有关于文言文实词的6个练习。这对于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是大有好处的,可是一旦走进高考考场,学生还是要面对文言文的考试。如果没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又如何应对高考的文言文考试呢?(虽然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但到了高三不还是要面对高考吗?选拔和录用人才时不还是要看学历吗?)二是作文练习要求宽松。在两本必修课本中,每个模块之后的“积累与运用”中都有“写作实践”这一练习题。题干要求是“从下列三(四)题中任选一题写作,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也就是说,在每次作文训练时,学生都可以从三个或四个作文题中选取一个作文。这样做,对于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空间是有好处的,也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但是,高考作文题的要求也会这样

吗?一旦学生形成了可以多选一的作文习惯,是否会适应高考的一题要求呢?到了高考考场,除了紧张外,还要面对只有一个题目的作文题,学生那个时候如果无话可说,又该怎么办呢?我想,在以后设计作文训练题时,是否可以考虑到这个问题呢。

最后,我提出自己的2点建议。一是取消每个模块主题下面的“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之类的话语。因为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可能只是“体验活动”,也不可能只“讨论问题”,而是要进行“文本研习”等。只有读懂“文本”,才会有所收获的。二是增加人教版附录的“三表一符号”。具体为:“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和标点符号的用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深感到这些附录的“价值”。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平时积累,更有利于辅助高考复习。顺便提一下,语文高考题的出题设计不要过分脱离教材,否则,走过高中的学生往往会据此告诉后来者“不用学语文”“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考试也不会考教材的”,这样的话,就会使语文教材“形同虚设”。语文高考题应鼓励学生对同一文学作品(包括语文教材上所学过的文章)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新观念。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促进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总之,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素质教育呼唤下的精神成果。它贴近时代的发展脉搏,又不忘继承民族的优秀文明,可以说更符合现代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

程,更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新课改下高一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挖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行动导向,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努力争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做法

高中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挖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教育民主,教育公平,个性化、活动化、大众化、生活化教育”等理念,使得语文课程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才能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得到实施。

在高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行动导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遗漏,弥补不足,将失误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点。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努力争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

1.与学生建立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要求其参与双方必须有和谐融洽的协作关系。否则,教学的质量便难以保证。因此,如何与学生构建一种祥和的师生关系,便成了教学工作中第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1 上好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新学年、新课程、新老师,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学生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急切地盼望新老师,知道新学科学什么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我从理想的角度入手精心设计了一课,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发了学生对理想的憧憬、追求,并让学生交流畅谈自己的梦想以及初一学习的奋斗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反应极为强烈。这一课自然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学生喜欢语文,信任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1.2 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心,做学生忠实的朋友。开学不久,我发现所带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时不主动,在课外见到我时头一低,一溜烟似的就跑开了。我很纳闷,是我讲的知识学生听不懂,还是我上课太严肃了?带着种种疑问,我便主动找这些同学谈话,征询他们的意见,帮助分析梳理他们的思想,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惑,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介入他们的生活,替他们排忧解难,并努力做到坦诚相待,言辞恳切,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并用实际行动让学生切实感到你如火的热情,确实是为了他们着想,从而让他们信任地放下心中的顾虑和包袱,轻装上阵,信心百倍地进入学习状态,做他们永远最忠实的朋友。

1.3 多给学生以爱、鼓励和微笑。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通过多次的听课,我更进一步明白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老师们那和蔼可亲、温柔大方、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我便在教学中加以尝试,果然此招很灵。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张充满真情的笑脸,足以抚慰学生那渴望赞美和鼓励的心灵。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它不仅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探究问题、开拓眼界。而且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原动力和高效“催化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第二大难题。为此,我尝试了以下做法,收效颇丰。

2.1 收集并摘录名人名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2 进行课本词语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参与书写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基础知识。

2.3 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安排成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和脑筋急转弯等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2.4 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己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训练了说话能力。

2.5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组织材料,整合所获信息,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3.1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够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透教好。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技能,他们的需要、方法、习惯、风气,学习新知识可能会产生哪些困难,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如何把自己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3.2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强调学生及时做好笔记,使其保持听课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情感,并能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的评价或肯定。板书工整、规范、全面,概括性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业布置少而精,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3 搞好课后辅导工作。由于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不能在单位时间里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总之,在高一的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并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让我们的教育之舟使入成功的港湾。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课与新生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由半幼稚半成熟逐步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高一新生来说,由于青春期的发育,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中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尤其是高一的语文课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进入高中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

一、从高一语文课程理念目标角度解决青春期发育引发的心理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高一学生,一方面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莫名的好感,但又不会正确处理;一方面对自己的外貌关注度增加,常常因为别人的一两句话而烦恼。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步增多,各种各样信息络绎不绝,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庞杂。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错在一起,而此时,他们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导致情绪忽高忽低,严重的极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或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发育。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精神”。语文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气质、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的资质,尊重学生在特定时期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让他们把创造的潜能释放出来,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之下,我们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比如应对青春期产生的朦胧的爱情。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学是爱情最美丽的载体。必修一中选择马克思的论著,而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让众人羡慕。让学生直面经典作品中美好的爱情,就像面对亲情、友谊那样,大胆公开地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这不仅是一个解疑的过程,而且昭示着一种襟怀坦荡的为学态度,它对于解决青春期情感困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还可以利用书中伟人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热爱生活。比如苏东坡脸长,被人嘲笑为“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文豪,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梭罗感到人际交往的苦恼,但他可以来到瓦尔登湖畔,在湖山沉思中提升自己。这些都能够很好地给青春期的学生以生活的启示。

二、从高一语文课程专题内容角度解决环境改变引发的心理问题

环境的改变会使高一新生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入高中,跨入新的校园,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此外,进入高中,生活方式由依赖性的家庭生活突然转变成独立性的集体生活,面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新生往往感到孤立无助,碰到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不知所措,产生焦虑、烦躁、苦闷、孤独的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于是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更使他们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高一语文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必修一的语文教材与学生一起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认识;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山水水,重温亘古不变的乡土情结;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这些内容的设置本身就针对高一新生由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

高一语文课程内容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上语文课可以围绕专题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同学、家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中有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是作者以家长的立场写给自己18岁的孩子的一封信。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篇文章拿给父母看,让父母在与作者有共鸣的地方划线,然后再让学生看看父母划线的地方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还要求家长读完文章后最好给孩子写封信,谈谈自己的看法。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沟通,敞开心扉,诉说心声,慰藉思念之心。

在新环境中产生的孤独、念旧、焦虑等心理问题有时还可以通过安静地阅读加以缓解。作为高一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读本一》也为高一新生提供了疗伤的平台。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阅读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大家”进行无声的交谈,读书可以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对读本中诸如《生命幻想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生日礼物》、《就是那一只蟋蟀》、《读沧海》、《花未眠》等篇章,依靠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能很好地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从高一语文课程学习方式角度解决学习要求引发的心理问题

高中学习要求的提高,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的变化都使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首先,高中学习内容比初中更加广泛、丰富,不仅难度增大,而且知识内容的信息量也大。其次,高中学习的要求从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理解和领悟。再次,高中学习中要解决任何一门学科的问题,都不是单纯地直接运用一种知识技能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最后,长期被“喂着吃”的学生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学习要求和方法上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而担忧、恐慌、焦虑、迷茫、困惑,自信心大大受挫,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更多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知。高一新教材就赋予学生一个开展各种活动的平台,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它提供了一种实践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收集查阅资料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难度呈阶梯状分布,便于学生上手,又使得学生自觉学会记录总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方式和学习容量造成的心理问题。

比如新教材设置的众多的活动内容:

(1)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这种学习方式降低对所谓正误的绝对判断,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既做到初高中衔接又增强学生的自信。

(2)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这种学习方式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学生心理接近,并且一步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活动体验,是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趣味性足,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面对不同专题,不同板块,“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强调自然是美好的、有灵性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是错误的,人必须回归并融入自然,建立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方式有所区别:板块一《谛听天籁》用情景体验、意境感受的方法;板块二《感悟自然》两篇古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不多的经典古文,“文本研习”的方式是落实积累语言知识,体会感悟;板块三《湖山沉思》用抓住难点词句、剖析深层含义的方式。形式的多样,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饱满程度,也会明确学习重点,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对学习有的放矢,不再迷茫困惑,增加自信心。

根据高一语文学科的特点,营造一切有利条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语文课程陪伴新生走好高中生活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新课改下高一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挖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行动导向,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努力争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做法

高中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挖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教育民主,教育公平,个性化、活动化、大众化、生活化教育”等理念,使得语文课程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才能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得到实施。

在高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行动导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遗漏,弥补不足,将失误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点。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努力争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

1.与学生建立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要求其参与双方必须有和谐融洽的协作关系。否则,教学的质量便难以保证。因此,如何与学生构建一种祥和的师生关系,便成了教学工作中第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1 上好新学年的第一节课。新学年、新课程、新老师,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学生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急切地盼望新老师,知道新学科学什么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我从理想的角度入手精心设计了一课,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发了学生对理想的憧憬、追求,并让学生交流畅谈自己的梦想以及初一学习的奋斗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反应极为强烈。这一课自然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学生喜欢语文,信任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1.2 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心,做学生忠实的朋友。开学不久,我发现所带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时不主动,在课外见到我时头一低,一溜烟似的就跑开了。我很纳闷,是我讲的知识学生听不懂,还是我上课太严肃了?带着种种疑问,我便主动找这些同学谈话,征询他们的意见,帮助分析梳理他们的思想,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惑,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介入他们的生活,替他们排忧解难,并努力做到坦诚相待,言辞恳切,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并用实际行动让学生切实感到你如火的热情,确实是为了他们着想,从而让他们信任地放下心中的顾虑和包袱,轻装上阵,信心百倍地进入学习状态,做他们永远最忠实的朋友。

1.3 多给学生以爱、鼓励和微笑。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通过多次的听课,我更进一步明白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老师们那和蔼可亲、温柔大方、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我便在教学中加以尝试,果然此招很灵。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张充满真情的笑脸,足以抚慰学生那渴望赞美和鼓励的心灵。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它不仅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探究问题、开拓眼界。而且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原动力和高效“催化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第二大难题。为此,我尝试了以下做法,收效颇丰。

2.1 收集并摘录名人名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2 进行课本词语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参与书写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基础知识。

2.3 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安排成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和脑筋急转弯等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2.4 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己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训练了说话能力。

2.5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组织材料,整合所获信息,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3.1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够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透教好。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技能,他们的需要、方法、习惯、风气,学习新知识可能会产生哪些困难,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如何把自己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3.2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强调学生及时做好笔记,使其保持听课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情感,并能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的评价或肯定。板书工整、规范、全面,概括性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业布置少而精,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3 搞好课后辅导工作。由于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不能在单位时间里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总之,在高一的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并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让我们的教育之舟使入成功的港湾。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中“五多”的学习方式

[摘要]高中语文的学习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依赖、被动、单向的教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互动、研究性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思,以有效提高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与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理念是一样,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且通过这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实际上,要求不尽相同: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依赖、被动、单向的教学,它淡化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等知识,在阅读教学上只是要求能读读背背,能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即可,较注重知识记忆和题目训练;而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互动、研究性的学习,它重视语法知识,在阅读上要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如果说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普快列车”运行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是“动车列车”运行了。标准的突然提高,往往令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措手不及,语文成绩有所下降。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思,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 多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倾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魂。有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听与不听没什么差别,大家成绩相差不大,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都说语文靠平时的积累,课堂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积累。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学生应端正学习心态,首先上课应认真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提高分析课文的能力,如怎样解答重点、难点问题,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才能更好地由课堂转向课外;其次,善于听别人的话,拓宽更多渠道获取更多信息。曹植言:“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教师应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轻易放过身边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活化为己用。

二、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古人总结出的学习语文的经典经验,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多读,学生既能学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又能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同时,读也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吸收和积累过程,读得越多,积累越丰富,写作时自能信手拈来。当然,除了熟读课文外,学生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类书刊,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储存、提升见识、积累语言、提高技法等,博采众长。

三、多说——言为心声,不耻下问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把话说得恰当得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语文学习应注重说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见解,为学习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想的和表达的难以贴合的情况,写出的文章有言不由衷之弊,就是因为平时缺乏说话能力的训练。如何提高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演讲、辩论等比赛,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四、多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乃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次,让学生准备摘抄本,随时摘录课内课外阅读的精彩词句;再次,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与随笔,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二者是辩证的关系。语文学得好不好,理解力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到考试成绩。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文、对人、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切不可人云亦云;其次,学会领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寻找规律,学会总结和分析,学会知识迁移;再次,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之我见

【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残缺心理问题补充兴趣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

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

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如何搞好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一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要求提高

高中语文在初中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细心地品味和感悟,需要准确的分析与表达。因而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再加上课程多任务重,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欣赏、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学生一般不可能抽出课外时间来完成;有的甚至语文作业都是应付差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插补知识遗漏,向学生讲明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打好高一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针对语法知识断截的问题,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适当补充。特别是词性、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在教学中、作业中适当巩固,找出疑难,区别掌握,使学生“一回生二回熟”。如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才能摸索规律,逐步掌握。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全面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那么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2.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读、写、背、思等具体要求,以防止学生在忙碌中跑马观花,不能落实。如预习课文前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初读课文找准要点的好习惯;在课文赏析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在课后复习中提示学生一课一得、及时巩固、积少成多的习惯;在作文批改后采用集体评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找共同问题与欣赏优秀作文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明显问题再次作文以提高写作能力;在测试考试后要求学生逐题分析得失原因,及时总结,调整方法,养成严格要求,不断小结提高的学习自觉性。这样,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自然会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各项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针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指导,或集体讲解,或个别交谈,或正面鼓励,或反面激励,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如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愿抓基础,考试凭运气”,“作文靠天才”等想法。老师可分析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卷结构,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同学考试后成绩不佳,灰心丧气,信心不足,老师可找出学生的优势,及时肯定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给学生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从而进一步重视基础,调整不良的思维态势,逐步提高成绩。针对学生认为作文难的问题,每次作文前老师要讲明具体要求,给予适当指导;批改时发现问题,作好记录,有针对性地找学生交谈,问题多的,可在全班评讲;同时比较合格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特点,并对不合格作文进行修改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担任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严格要求,抓好基础,培养能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思考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教学要求、教材、考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高一年级既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高中与初中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注重平时积累,向课外延伸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因此高一的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如何积累作文材料,如何思考问题及考试方式的差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常规,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一年级,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整体把握全文,怎样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怎样概括要点等,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对待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应认真、细致去思考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高中、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得好,必然会带动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快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让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高一语文下册比较教学法

什么是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将不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找出比较对象相似或不同之处,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掌握的教学方法。比较法语文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也有同一单元两篇课文内容大致相同、写法大体相似或内容不同、写法有同有异的比较,还有不是同一个单元、同一本教材,体裁不同、写作方法有同有异的比较,还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此等等。比较的范围也很广,可以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较,乃至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一不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1)同一单元几篇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课文均为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从小说种类上,《边城》是节选,《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节,只留下谈话的大部分内容,其余两篇都是“全选”的。②从叙述人称上,除《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借中学教师布尔金的口吻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外,其余三篇小说均为第一人称,“我”是叙事主人公,是事件的见证人。③从时代上,前三篇均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后一篇是外国小说。④从叙述语言上,《祝福》沉郁悲哀的情调,《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幽默讽刺的风格,《边城》的浓郁乡土气息,《荷花淀》的明丽流畅耐人寻味。

(2)内容大体相同,写法大致相似的两篇课文的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这两篇课文内容上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但是,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纵铺直陈,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叙史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3)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两篇课文的比较。第一单元的《祝福》和第二单元的《拿来主义》同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是小说,她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拿来主义》是杂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大胆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4)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仅仅从字词方面来看看比较教学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首先我们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实词来做比较:文言文中人名、地名、事物名、时间名等与白话文所指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不译。而难解决的是多义字和古今字。拿古今字来说,比如“情书”,古义为“知心话”,今义是“男女间表达爱情的信”,“爱人”,古义是爱护人民,今义是“丈夫和妻子”。其次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虚词比较。文言文中往往一个虚词有几种用法、几种翻译,教学中采用相对比较法,前后举例引证,归纳知识规律,可减轻学生理解记忆上的负担,提高阅读能力。如:文言文中的 “而”字:① 外连衡而斗诸侯;②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③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④ 叩关而攻秦;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5句中的“而”字都是连词,但所连接上下文的关系不一,意义也不同。①中的“而”字同“以”,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②中的“而”,连词,译为“就”;③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④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⑤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而”字的五种用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应当灵活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比较不同的内容,不可漫无边际,作风马牛不相及的比较。

比较法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事实证明,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有一部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语文成绩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还不够分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靠吃老本也够了。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那么这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2.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后都设置了“积累与应用”和“文本研习”,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就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教材课文后的“积累与应用”更多是结合课文的语言知识的操作的话,那么,“文本研习”则更多的是运用语言思维工具从不同层面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前者是单一的,后者是综合的。着眼高一学生的接受水平,对两者应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可以高些,节奏快些,后者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节奏放慢些。由于高一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议论组织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处理那些思维跨度过大的“思考题”时,往往艺术地变换提问角度,化难为易;或者极有技巧地切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设置“解题中介”,配置激发相关联想的情境,抛弃教参上大而无当的标准答案,探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维结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通过预习、讨论、总结等课堂环节的控制,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掘“文本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的训练价值,切断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因果链条,加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向,化解课文的艰深,顺应新的教法,使衔接落到实处。

3.了解学生语文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一后,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的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据此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教学生学会预习: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提出疑难,根据课后的“文本研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教学生主动去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如积累每篇课文中涉及的有关字词句式、语法修辞等,要注意有心积累,存心记忆,用心感悟。教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课文。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老师提出的要点,自己试着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欣赏文章的行文构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教学生学会规范地做阅读练习。要独立作业,对那些思考性较强的阅读练习要多动脑筋。学会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要在阅读训练中及时查缺补漏。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精读和泛读的方法,推荐美文佳作等。教学生学会自学。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与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以满足独特个体的学习需要。教学生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法,学会在庞杂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