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8 03:2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语文教学论文参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通过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1]。教师通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之后,便进行多种教学环节,从而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并且还能从中找出兴趣。例如:“狂风吹在树枝身上,就像用鞭子在狠狠地抽打着树枝。”“有的树枝被狂风吹得哗啦啦的作响,有的树枝被狂风压倒在地上,有的树枝被狂风吹断掉……”就这么的形容,一句深动形象并且还有趣味的句子就呈现在了小学生的面前。有的同学仔经过观察之后,会对仙人球进行这样的描写:“仙人球圆圆的、硬硬的,它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尖刺。要是用剪刀剪掉它的长刺,它就会成为光头,很好玩的。”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习作水品。
二、领悟习作教学与课本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习作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那么生活的经验应该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到的。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的力量去回归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自然,语文课本就成了连接习作教学的“枢纽”。
(一)找文本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时要对阅读课堂要有效的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题,并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对写作的素材进行捕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重点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关键词、段落结构、行文特点)。
(二)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搜索
当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哇哇的读,表面是沉醉在内容中,但是却对文中部分精彩的片段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致使部分关键的信息点出现了遗漏,恰好这些被遗漏的信息点却是表现文章情结的重点。假如将学生的这种遗漏带回文章中去,却会使学生的语言显现的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因此,有效地习作理念就是要将遗漏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巧妙的应用[2]。
(三)文本激情的掌握
小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的朗读中讲究其情感的饱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饿情绪会随着文章内容中的情感有荡漾。若是教师能抓住激情这一点,顺着方向引导学生使用文字将情感表达出来,以其情思带动文思,这样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显得格外的得心应手。
三、加强平时知识的积累便于有效地链接习作教学
加强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的累积,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嗦积累的素材,尤其是新鲜的词和句[3]。
(一)积累材料
将文本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链接,并且还加强生活中的累积,从而为习作提供大量的材料。那么小学生对素材应该怎么惊醒累加呢?首先,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其次,利用现有的科技材料----网络,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搜集。第三,为些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灵感。当素材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再帮助学生对最佳的素材进行筛选,致使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有感而发、不拘一格。
(二)加强学生的语言累积
汉语自成体系,它尤其特殊的规律,它主要是强调语言的感悟以及累积[4]。若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丰富的词、句、段等的基本素材,那么在说话、习作的时候就不能确切的使用,表达的时候更加的流畅、生动。
1.加强学生的朗读。
提升学生预感的前提是要加强朗读。只有当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才能与文中的文字和语言亲密的接触,从而有感而入、有悟入境,才能真正的体会作者的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
2.加强学生的背诵。
要想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写作等,背诵是积累词汇的好办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正是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文章,能让学生积累不少的妙言佳词美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并且还能从背诵中去领悟真谛以及作者的匠心所在,使学生终生受益。
3.注重学生的复述。
复述就是让学生运用口有上的语言或者是书面将其听到的挥着是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训练。当学生在复述的时候要加强对材料的加工、思考,并且还要熟悉其中的词汇、句式以及章法,并综合、分析、整理、概括,经过筛选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因此,复述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还能规范口语,还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概括等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改变教师对习作的教学,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要及时的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以及激情点,从而更还的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练习,并且还能是读和写的完美结合。加强素材的累积、口语交际的练习,对所累积的素材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提升学横的作文能力。
一、构筑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产生使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并创造出良性的发展路线”。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校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能积极改善每一个人。它打破传统教师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个人意见,进而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改革教室空间及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达到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如笔者在教学《雷雨》课文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观看电影《雷雨》。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随后在对教师空间进行改革,把教室内的桌椅腾空置两侧,让学生再来选入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在亲身体验了角色后,领悟起来更加容易。通过这些经典视频及角色带入,使语文教学环境更生动自然,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这么认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大多职高生因为中考落榜进入职校,语文由原来的主科沦落为副科,学习兴趣更加不比往前。正因为这样,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三、灵活运用教学法,使课堂行而有效
职高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在学生上缺少紧张感,其课堂自觉性、积极性较差。而由于职高其他的专业课具有实验、操作、实习等特点,往往要求更多的灵活教学方式,而这个理念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心理学认为:单板单调的刺激使人疲劳、注意力降低,多变的刺激能促发精神焕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不仅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笔者课堂实践中,主要运用一下集中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①巧置悬念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②创设情境致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③利用朗读促趣: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④采用角色扮演: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⑤利用现代手段: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
⑥下放评定主权: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如作文教学,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
四、结语
总之,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一、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设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弱点。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阅读教学习惯于“满堂灌”,忽视学生是这一阅读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接受课本上的和教师的现成答案,不对阅读篇目进行深究质疑,也不进行研究,皆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准,当然老师自身也没有对文章有独到的见解。
二、如何对小学生的进行阅读引导与情感体验
(一)重视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美国洛杉矶地震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人生以及生命的态度和看法。当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悟到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自然灾难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在教学中紧扣精彩句段,特别是把父亲在地震后寻找和拯救孩子时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让孩子们体会地震带给人们的困难和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受孩子对生命的渴望,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审美情趣,变幻角色融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2]:“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老师应该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激活学生情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启发学生的心灵交流。如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月光曲》,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中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变身成贝多芬和姑娘,并通过贝多芬与姑娘的话语和动作,对他演奏的整个过程,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在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贝多芬人生与对音乐的激情,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三)融入“意境”,引领情感阅读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3]。如教学六年级课文《老人与海鸥》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海边风景感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老人与海鸥》并融入录音情景中,仔细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将自己融入其境,体会老人的心灵感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感情和作者的表达之情。
(四)渗透情感,关注审美体验
现代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从而达到渗透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目的[4]。教材中含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如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反思和调控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把握、反思和凋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强化学生在阅读中自我调控、反思以及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一是要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二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他们会发现他人思考方法、理解问题的独特之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教师要予以点拨和调节。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讨论
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文学作品往往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特别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炼而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作品,更是在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之外,体现着人类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特点,讨论学章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者文学现像,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极好的感化作用,文学教育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文价值和道德理想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还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不同角度对课文中的文化见解,文学以作品鲜明的形象和感人的魅力在阅读与讨论中更易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达到出乎人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阅读中的延时评价
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如果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意识;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当然,在评价中应该民主化、多元化,并且应该进行相对较多的实事求是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积极,又对课堂和师生之间营造了一种轻松而又有激情的学习态度和氛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学习技能的发展。
四、结论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蕴涵着多种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其深邃的价值理念,才能促使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人生更加绚丽多姿。
1、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
1.1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低效、教学质量差的原因,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是一个重要方面。观念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行为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仍将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一篇课文,文学常识、课文段落划分、词句语法面面俱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则带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力图取得好成绩。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二是不能很好地重视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在当今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实用主义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想,只重视短期效应,即使是身为教师也是如此。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把语文教学设置成可有可无的专业,从而也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容易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社会“重理轻文”思想的错误引导和老师没能很好与时俱进地把语文教学融入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同时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也埋没了语文的潜在作用。
1.2教学目标模糊
这里的教学目标既有根据大纲要求,为中职学生三年学制期内语文学习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包括每一学年、学期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每一节的课堂教学目标。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的现象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有二。一是对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研究不够透彻,没有能理解大纲里所要求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语文是一门循序渐进的课程,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有其意义的,并不是可以随意打乱,随心所欲地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从每节课的教学到每一章的总结,大纲都是按着语文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去安排。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理解其中意义,语文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不够科学明确。教师在课前,应该首先要清晰地知道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在这几课中学生应该学到什么,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慢慢地深入学习。同时还要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配合课堂的教学目标,以达到清晰明了有条理。相当部分的语文教师重视教材分析,对大纲研究不够,个别教师甚至对教学大纲都不看就按照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
1.3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语文课教学手段、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各中职学校纷纷斥巨资购置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但对文化课的投入则相对落后。尽管学校也组织了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也建成了数个多媒体教室,但一方面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上一节多媒体课,要预先订好教室,还要排队等候。另一方面,由于课件制作需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虽然也明知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受时间、精力所限,不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二是语文教师进修、培训不够。通过对本地区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各中职学校非常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专业课教师参加部级省级的培训很多,而文化课教师参加校外进修、培训的机会却比其他学科要少,语文教师大多数只能是校内进行简单的培训。同时,受到学校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获取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等这些方面都难以有所提高和突破。近年来,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但这里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多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比如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文化课教师则没有提及。三是中职语文课的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学校不够重视语文课程的评优课、公开课等相关教学评比活动,对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没能给予足够的改进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语文跨区的教育交流活动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缺少相关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使教师无法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了。
2、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
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改革就是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一样。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考虑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由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考虑到实用性,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相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甚至能合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去。
2.1制定科学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中职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在明确中职语文教学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中职学生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合理发挥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的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在对中职生的要求。
比如《项链》教学中,了解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是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根据教参把女主人公定位为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达到“共识”,从而完成这个预设的目标。根据当今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给予重视:一是学生会如何看待她对“项链”的喜爱,二是如何分析她失去项链后所表现出的果敢与勇气,三是十年后,路瓦栽夫人对自己“曾经的一夜美丽”是否后悔。教学中,学生很可能会在这三点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既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同时又不能让学生牵着教师的思路走,影响总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据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从两个方面做了准备,一要正确认识“虚荣心”,二是分析女主人公“虚荣心”产生的根源,从而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
2.2立足实用性,加强语文实践与技能训练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都要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服务;语文教学要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初中级劳动者,因而中职语文教学应把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用技能作为教育目标,如口语交际、人际沟通、应用文写作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应始终把学生对语文的需求作为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具体说,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就是学生在中职学校接受专业技能培养时,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如何通过语文学习,促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体现出学生的需求,语文教学才做到了有的放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和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探讨,把握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协商、社区调研、行业摸底等多种途径,加深对各专业的认识并对专业发展前景做出判断,从而使语文课程具有专业前瞻性,与专业教学同步前进。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实际,以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强化反映专业特点的语文教学内容,制定适应专业特征的语文教学目标。比如在幼儿艺术与教育专业的语文课中,把口语交际改为语言表达,用“课内五分钟”的形式对学生讲故事这一练习加以固定,在教师正式讲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内,请两个同学各讲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奠定了基础。在动漫专业语文学习中,教师改变教材中以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欣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动漫脚本创作与分析上,组织学生通过参观、互联网查找等方式,将动漫企业原创脚本或脚本的框架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品或半成品进行分析、再创作,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了鲜活的教学素材,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在实践中提高了创作能力。
2.3采取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又是什么呢?一般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依据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概括出来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只有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才有选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自由,才能找到经济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二要依据教学目标,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每堂课以及某一环节具体的教学、教育及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寻找最好方法,促使教学取得最大成效。三要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四要依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地寻求组织、刺激及检查学生学习的方法。五要依据教师的特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理论修养和实际能力,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也有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在中职语文课改的大环境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借鉴和选用的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
3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一是模拟教学法,即是用人为创造的某种与社会交往相似的情境来作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或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人造情境的模拟或实训基地的实践中,学习其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相关的公司或写字楼,让其在这种情境或实训基地中体验工作,使学生更容易地明白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案例教学法,即是借助特殊问题的描述或某个具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则会通过对问题或特殊情境或思考,去研究和分析,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找寻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诱发其发掘自我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互相讨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状况,会如何解决,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同时让自己更好地面对问题,还能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不仅有利于帮助其熟悉和了解所处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环境,还有利于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社会中某一个特定的人物,并设定相应的情境,让其自由发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运用相关的专业技能去解决问题,同时还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行为导向教学在应用时,教师要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来定,要明白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充分考虑各项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选用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1语文教师应从思想上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使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事物,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一些教师因为思想保守,排斥新事物,不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即便在课堂上使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草草了事;还有一部分教师正好相反,因为对于信息技术比较熟悉,而过于依赖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以至于不认真备课,把讲课变成了观看视频。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从思想上没有认真对待的表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仅仅要把它做为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既要认真学习使用,也不能把它作为课堂的主导。
1.2多种媒体要交叉运用
信息化教学媒体要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配合,传统教学媒体比较死板,而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像、综合视听效果等特点,但如果课堂上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而且声像的强刺激,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如果和传统媒体搭配使用,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提供的图像信息由多媒体演示,而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文字信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学生的视觉就有一个调节的过程,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
1.3信息技术使用中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目前的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看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图像声音富有色彩以及化静为动的功能,在一些可以不出现图像的地方出示图像,视频、图像泛滥成灾,画面虽然是无懈可击,但是其课件本身过于花哨,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对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左右脑得不到充分地挖掘开发”,并且画面过于花哨,使学生的精力有所分散,不利于知识的强化记忆。
1.4利用计算机交互性特点,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特别强调“对话”,一个优秀的语文课件一定要注重交互性,有效地促进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多重交互中实现意义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做到这一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加强情景的设置,在课件中多设置问题,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让媒体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工具。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方式
2.1对幻灯片的应用
幻灯片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可以把教学中需要的视觉材料放大呈现在银幕上,形、色、光齐备,影像清晰、稳定、还可以以静态的方式表现事物的特征,把事物的形象、构造的细部放大,便于学生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比较和分析。它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有位老师讲《富饶的西沙群岛》,运用幻灯片教学,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放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第四自然段写道:“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教师运用多张幻灯片放映出海底各种各样的珊瑚,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课文中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珊瑚的语句有形象直观的感受。放映海滩上千奇百怪的贝壳,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对于喜欢贝壳的学上来说,看到这些美丽的贝壳,更易激起他们的学习情趣,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文,产生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2.2对录像的应用
录像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利用录像进行教学的可以配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分析,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与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小学语文《荷花》一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播放有关荷花各种形态的录像片段,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有更为生动直接的感受,对荷花的优美姿态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更为具体深切的体会。
2.3对语音实验室的应用
语音实验室及较之以幻灯、投影等,是更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小单元,教师就像一个机构的控制中心,管理和调控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动态。利用语音实验室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教师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对话,或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或自己进行独立学习,都可以不受别人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分类指导,个别教学,因材施教。在语音实验室上课,教师即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直接对学个人进行指导,这完全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定。在学生自由活动时,教师通过屏幕所显示的信息,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
2.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2.4.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
CAI课件可以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具有直观性、多变性、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一位教师教学《九寨沟》。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课件展示的是九寨沟的美妙风光:高耸的雪峰、斑驳的湖泊、茂密的森林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临其境。
2.4.2可以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多媒体课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步进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所以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课件的这个优势,就位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表像,便于学生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有效的难点,化难为易。
2.4.3人机交互,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人机交互是CAI教学较传统教学最根本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在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用机上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通过“个别教学”予以帮助、解决和评价。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人机、生生、师生之间的立体化交互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可对学生进行出题测试评价,让学生欣赏精彩的题目、段落和精彩的语句,让学生在网上绘制出图画,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等。
2.5网络教学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它通过网页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教学信息,将一堂将授型的课共享成另外一个课堂的形式。它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以下应用方式。
2.5.1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小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查阅学习资料,阅读儿童读物,观看动画,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动画片等。网络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活动空间。
2.5.2语文课程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亲密合作,密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现代意识。
2.5.3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网络教学的特点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教学就是指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学方式的教学活动。探究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他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立足于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探究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网络教学为学生的探究和探究向深度广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恰当结合,对实施新课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巧妙地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
一、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困难
1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对于学习的目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像摩梭族这种有自己名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听的、说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认为学习汉语没用多大的作用,学习语文时多是被动的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2学生自我制约能力差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将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无法快速、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3教师的教学方法偏差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本来就对语文教学兴趣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更加消极、被动。同时,迫于外界压力,少数民族语文教师往往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将考试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之许多教师本身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不精通,造成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困难或是语言解释不到位都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4先进教学设备紧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先进教学设备在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少数民族学校多处于偏远地区,先进的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乏先进教学工具,导致少数民族教师大多都不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要想做好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与学生相处时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较大的影响。当师生关系和谐时,学生因喜欢任课老师而喜欢该门课程,学生就更愿意接受该教师的教导,更愿意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其次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拥有这种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力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正确完成习题或是学习任务时,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多用鼓励性的句子,对学生的创新性提问要给予夸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
3教师自我能力培养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身的能力,首先必须要努力学习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到能够准确完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互换教学,让学生准确明白汉语词汇的准确意思。同时要加强对本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文化,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4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
首先,政府要为教育发展买单,加大在先进教学设备上的投资,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硬件设施。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杜绝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要多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幻灯片、互联网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先进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以掉懂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短片中的标准普通话对话,可以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用语情境。
三、小结
语文教学是增强民族感情、培养民族共识、杜绝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当前,我们的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在今后的研究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语文教育者,我们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深度和语文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
一、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课文知识空间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首曲子《春之歌》,并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这些春天的信息,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什么是春天,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些图片和视频当中有课文当中没有的内容,如春天的气息和感觉,绝对不是几句话所能表现出的,如果单纯地学习课文上的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都会受到大大的影响,也不会了解到更多的与春天有关的知识。当然,所选择的网络资源必须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之前,要详细的考察可能出现的应用结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创造性
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生活能力,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为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单纯的依靠课文中的内容很难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课本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比如说在学习《恐龙》这篇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时,由于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学生对于什么是恐龙肯定是一知半解。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料,播放一些电影当中的恐龙视频资料,比如说《侏罗纪公园》、《金刚》等,让学生感受到恐龙这种动物的形象,了解恐龙的一些习性。根据课文学习和观看视频,教师再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比如说“恐龙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恐龙与人有什么关系”等,这样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赋予其更多的创造性。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想象的空间和能力还是很有限,这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导致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虽然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与小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课本上的内容是静态的,课文中内容需要学生去想象,才能真正的学习知识,也就是需要由一个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单纯地运用课文上的内容,很难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静态的内容变得生动化、直观化。比如说网络资源上的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都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让小学语文内容变得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入音乐,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视频,伴随着音乐的展开,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从海面上海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升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顿时撒满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出现了滔天巨浪,月光随着浪花一个个的洒向岸边。从而将课文的内容变得直观化,赋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播放完音乐之后,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问学生一些问题,如“这首曲子好听吗”、“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作者与本课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月光曲》,把握课文的基本内涵。可见,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不但能够让课文内容动起来,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网络资源为小学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活用这些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徐翠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江中小学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魅力
(一)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语文教育不仅要获得知识,也要陶冶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水平进行教学,不能讲大道理,不能以一个长者的口吻讲解课文,要站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和学生互动。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智慧,有广博的知识且文采飞扬打动人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流连忘返,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网上查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教学,从课文语言中体会作品的语言魅力。讲《中国,水的困惑》课文时,我结合电视公益片,让学生知道在中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地方饮水是非常困难的,饮水的质量也达不到国家标准。如果每一个人节省200元钱做贡献就可以挖一口“母亲窖”,从而解决成千上万人的饮水问题。从我做起节水为先,这样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学会从社会的角度看问题,认识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二)课堂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色彩
幽默的语言是最聪颖、睿智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也是平和的语言,隽永、含蓄、轻松,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穿插有关的歇后语、古诗词、典故等,用幽默、有趣、诙谐的语言来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得到学习的乐趣。从中也学到知识,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介绍作者生平时,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徐志摩的三段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爱情观。由于学生年龄段的特征,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把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诗歌的学习中。
(三)课堂语言要情感化且以美感人
教师借助表情、肢体、动作传情达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讲授课文时,可以恰当地运用情感、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还可以借助语调、节奏的变化,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感受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使教材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情感的传递,教师的语速、肢体、语调、节奏,学生通过对教师有声语言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三点,就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终身学习语言文字的高雅情趣。
二、语文教学要从课文的语言中挖掘作者的情感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善的人格。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毫无疑义,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塑造“人的灵魂”的重任,但语文与“人的灵魂”的关系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为密切。因为语文饱含着人文精神的乳汁,它是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充溢着人的生命关怀、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审美意趣等。这些都是其他类别的文章所欠缺的,也是其他学科的内容无法取代的。那些经典作品,不仅文字优美,而且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智慧,包含着对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爱憎善恶的深刻思考。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描绘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都不是直观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笼统的描绘形象化,内涵的情节明朗化。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感情达到最高境界时的作品,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作者感情生命的另一种转换。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在解读作品里的形象时,都会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动。作为语文教师,情感体会不能到此为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得出独具个性的情感体会,再经过大脑的加工,鉴别课文内容的真善美、假恶丑。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授,让作者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语言的艺术性,用艺术性的语言将人文情感洒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为有情感会审美的技术性人才。“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大多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审美情趣。作品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真情实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体会和感悟作者深层的情感,使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
人的心境不同,情感的感受也不同。作者描写了在山上的小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把小屋比作美人眉梢上的痣,多么令人神往!远离城市的喧闹,在寂静的山上的小屋,小巧玲珑,如梦如幻,让学生深深陶醉在美好的大自然里。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屋置于山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女作家寥寥数笔,描写了远景中的小屋。在郁郁碧树掩映之下,“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正是女作家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小屋点缀了山,树点缀了小屋。“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小屋的出现显出了山的高大,树木却衬出小屋的灵巧。写小屋的静态,树的动态,树的美在于活力和精神,清新的大自然会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给人们飞扬的心情,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照应的。“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在女作家看来,小屋就是含蓄有风度的好朋友,含蓄和风度是作家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美妙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我们虽然不能选择生活,但生活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在自己的空间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抛开一切人间世俗,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自然亲近,以小屋为伴该是多么惬意,远离城市的喧哗,情感是愉悦的,情绪是淡定的。对爱好自然对世界充满情感的人来说,心中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三、朗读教学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朗读是语言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需要学生怀着真挚的情感去朗读,读出作者不能明言的情绪和情感。怎么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呢?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生平,这样才能对作品有正确的理解,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作品的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教师示范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
教师在理解课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朗读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运用语言的语音、停顿、语速、韵律等,唤起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语言优美,结构精巧,尤其是遣词造句,精推细敲,堪称精美,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它借助“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在淡淡的忧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之情。教师范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要读得舒缓、浑厚、沉静,把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不宁静”和渗透在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学生朗读是语言和情感直接融合的好方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选用一些典型句段,精美的片段,教会学生如何把握重音、停顿、语速,准确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使语言和情感直接融合。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和情感直接交流,领会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成功的朗读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能使课堂教学处于佳境,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投入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情趣盎然、乐此不疲、思维活跃,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是14-23岁的青少年,情感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好冲动,易感情用事,不考虑事情发展的后果。正确健康的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精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作者:赵晋枝 单位: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一、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突出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以“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现有中职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审美、创新素质培养,针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来说,还包括许多更重要的如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自我制约能力、健康的个性等德育方面的内容。
(一)让学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加之学生本身成绩不理想,经过中考的打击或者根本没有经过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职学校,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与人沟通能力也较差,不爱学习,出现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况。因而帮助这些学生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树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学会良好的生存技能,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与他们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学历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迹,作为学生励志的榜样。还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写作、动口讲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讲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等等,对学生的发言与写作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认可的态度,这样便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较强的自我制约能力与健康合群的自我个性
很多少数民族中职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正是影响其无法学会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加之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于中东部的中职学校,这些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要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一)强化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字表述已经成为处理、存贮、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和媒介,应用文写作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用技能。所以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它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一种竞争手段。常见许多单位批评中职毕业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这充分说明利用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订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从应用文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对教学进行强化。要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写作种类必须入选我们的中职语文教材,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进行教学,如工科、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如计划、总结、报告等日常事务类写作就可以了,而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如经济合同、标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等经济应用文类写作文体,而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如诉讼文书类的应用文写作,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二)强化实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能写,还要会说,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交际能力强,这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本身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语言交流障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为将来成功就业,谋取更大的发展修炼扎实的内功。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中职教材应加入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训练项目,这些都是未来学生在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表达交际项目。特别是演讲与辩论项目,是最容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我们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技巧外,还可以在课堂或课外,模拟如竞聘、述职等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扮演相关的角色,进行竞聘演讲与现场述职,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在课外,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辩论会,鼓励学生参与观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技巧与能力。
(三)注重学生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相对来说阅读面窄,知识积累不丰富,视野也不够开阔,因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现当代的新诗中可选择一些经典的篇目要求学生背诵,从孔孟、老庄、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到现当代的鲁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师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可作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欣赏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同时,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开单纯的认字识词的基础知识教学,应该让教材的课文成为学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调动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师在讲解时不要一味的灌输,机械的分析,而只起恰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思考,多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阅读与欣赏能力,增强自身的内在气质修养。
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等,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学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区、特别是成功人物的事迹编入教材中,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打造出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将来通过学生的流动宣传,也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广为传播,这是双赢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一)将文学作品及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将文学作品及对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学作品选择方面,应首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唯美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同时更多的向人们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其次,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过湘西芙蓉小镇的风云变迁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字里行间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民间工艺,如土司文化、丧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习俗,挑花、织锦、银饰、泥哨、竹编、马尾斗笠等民间工艺,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反映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的历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优秀文章纳入语文教材,使学生学习了解,还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指导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参观,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等,还可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充分认识。
(二)将本地区旅游景区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风景名胜区众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著名景区就有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镇)、文学大师沈从文故居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为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做为湘西中职学生来说,必须对这些著名风景名胜区及其相关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既是内在知识储备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纳入语文教材,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做为音影资料在课堂中播放,或者课后专门组织学生观看欣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将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迹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励学生
仍以湘西为例,湘西地区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如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以沈从文、萧离等为代表的湘西著名作家群,现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家叶水云,现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这其中许多知名人士出身也比较寒微,他们的成功都经过自已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自身不畏艰苦、不怕艰难,勤奋努力的结果。他们的成名经历、特别是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奋斗故事,完全可以做为入选语文教材的内容,用来激励学生向杰出人物学习,坚定信心,相信自我,不断向着成功进取奋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应改革教材,体现人文素养、职业特点、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建设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目标要求是:“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达到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智慧。
一、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设想
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阅读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功能,忽视了情感培养和情操教育,忽视了对吸收文化智慧的指导,造成了阅读教学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饱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做到“精彩阅读,智慧人生”,把阅读和情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道德情操。
二、小学生阅读引导和情感体验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通过培养语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通过反复朗读,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并归纳到“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在教学中紧扣精彩句段,特别是把作者准备照时的情感变化和小姑娘莉贝卡出现时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语感自然而生。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达到了希望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审美情趣,变幻角色融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启发学生的心灵交流。
如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学中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变身成哈尔威船长,并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和语气,对救援的整个过程,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在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船长那临危不惧、沉着果断、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三)融入“意境”,引领情感阅读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
如教学《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四)以现代技术辅导阅读,渗透情感
现代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从而达到渗透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目的。教材中含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
如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五)引领赏析体悟,关注审美体验
小学生也有一定的赏析能力,通过赏析体悟获得审美体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特点的本质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要引领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内在美点,体验审美情趣。不仅要引领学生去欣赏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也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章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的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体验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的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去领悟作品巾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如阅读《景阳冈》就要从整体上体验武松的沉着、机智、勇猛、办事粗中有细、武艺高强的形象美和性格美。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审美判断,体验审美价值。审美判断是相对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求不要过高。要尊重孩子的价值判断,从孩子眼里看待世界。但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较深入的探究。对课文的言外之意进行总体把握。达到高级美感。通过个人思考、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论赏析活动。使学生深入地体验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产生更清晰、更深刻的审美印象。
三是引导学生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渗入自己的独特体验。经过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的加工处理,产生新形象,从而促进审美创造力的不断提升.如阅读《祖父的同子》最后几段。给学生提出一个发挥想象的问题:根据你的体会和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我”的快乐和自由的心境吗?
三、结论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蕴涵着多种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其深邃的价值理念,才能促使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人生更加绚丽多姿。
我们教材选编的某些文本中的社会环境,跟今天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身处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在今天网络传媒等科技发达的环境里,信息容量比从前大了,思维也比从前活跃了。因此,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跟感受,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角度跟看法。那么,哪些文本是学生容易出现质疑的呢?面对学生多样的质疑时,教师该怎样引导呢?下面,我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教材为例粗谈。
一、历史背景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里选编了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地山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落花生》。其中,有两段文字是这样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说:“那么,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于这两段文字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上让人一见就喜欢不好呢?这些果实也有用啊,为什么作者不认可呢?”学生的质疑已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今天的许多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面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孩子们学到的都是把鲜红嫩绿的美好尽情展现,所以他们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做人要像花生那样,要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才好。低调做人已经不是这些孩子所理解的方式了,所以老师该怎么引导呢?许地山先生的父亲说这段话的时候,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人文气氛相关联的,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但是,作为课堂,老师对文本背景资料的补充只能在很小的比例上,因为我们仅有四十分钟,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老师必须有所取舍,区分主次,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篇课文里,了解历史背景并不是主要知识点,所以这部分的知识补充要求并不多。问题是,历史背景不进行足够补充,学生又没法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无法感受为何父亲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番话会让作者铭记一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后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赞成学生的解读角度。接着,我选择一定的历史背景说明为何作者对父亲的这段话印象深刻。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父母或者朋友等说过的让自己印象最深的话,并且回忆这些话语产生的特定环境,比如当时自己的心情,周围的环境,父母或朋友的表情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特定背景下,可以有特定的话语环境并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知道了写作文的时候该如何选取片断来进行描写了。
二、翻译作品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有一篇外国作品,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课文倒数第二段里有段文字是这样的——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对于这段话,有的学生说:“老师,父亲并没有告诫过作者什么话,父子钓鱼的时候,父亲只是告诉孩子要把鱼放回湖里去,还会钓到别的鱼而已,怎么这里又出现父亲告诫的话了呢?”面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让老师觉得比较头痛的问题。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身就会引发读者的不同解读,再加上翻译者的自身文化跟翻译角度的不同,更是让人觉得外国作品思维跳跃性大,所以学生时常觉得难以理解,无法感受,反而质疑多多。作为语文老师,面对翻译好的文本时,时常想找到原著,自己阅读后再参照翻译进行教学。但实际上我们是难以操作的,所以面对已经生成的文本,就不得不考虑多角度阅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然后,我跟学生探讨了父亲对儿子的告诫的话产生的可能性,一是儿子自己从父亲的言行教育中总结出来的,二是父亲自己明确说过但是并没有在本文反映出来。最后,我提醒学生关注这段话对作者的影响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写作并不一定要把过程详细展现,可以有所取舍。
同样的质疑还出现在本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的——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对于这段文字,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他们问:“老师,做父母的看到这片废墟,知道废墟地下埋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时,怎么可能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呢?他们应该向这位父亲一样挖掘才对啊。”有的学生说:“老师,好心人为何要拉住父亲,他们应该赶紧救那些学生才对啊!”其实,学生的质疑里也有我质疑的过的内容,尤其是读到接下来的文本,在父亲面对消防队长、警察、人们的劝阻,依然很坚定地挖掘时,我心里也很困惑。我知道,文学作品并不等于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里,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可以多种渠道,比如烘托对比,神态描写等,甚至可以用非常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但是,这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诉说的是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地震。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具有现实意义,讲求真实,不真实就不动人,不能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形象的高大完整跟孩子的坚定守候。但是,文中对于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是跟他人的冷酷反应来塑造的,这就让人怀疑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难以理解他人的冷酷,所以无法理解父亲的坚定。对于这些问题,最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一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同学理解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面对同样的废墟,不同的父母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二是好心人拉住父亲可能是担心还有余震或者其他危险,怕父亲的生命受到威胁;三是各种人的劝阻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角度,本意都是好的。通过这些可能的揣测,学生的困惑解除了,对外国的文本理解有了不同的角度。
本组选编的另外一篇外国文章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向前使去。学生们也是难以理解文中父母的做法,他们问:“老师,难道作者的母亲总是说‘精彩极了’吗?就算是为了鼓励孩子,也不可能长期这样啊。还有作者的父亲,也总不可能都是‘糟糕透了’啊,他们这样教育孩子,孩子能接受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后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告诉学生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二是告学生这是文学作品,允许跟现实生活有出入;三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父母之爱对作者的重要影响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了。
三、唯美文本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有篇课文叫做《桥》,里面描写了一个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在面对洪水侵袭村庄时,表现出共产党员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文章中,老党支部书记要求党员排在队伍的后边,后来有个小伙子插队了,这位老党员的反应是这样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后来,课文在最后一自然段交代了这个插队的小伙子正是老汉的儿子。本来,作者的原意是通过老汉对自己儿子的不徇私来塑造老汉的高大形象的,是唯美主义的。问题是,学生说:“老师,既然这个老汉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什么他自己的儿子是党员了,却没有在关键时刻跟自己的父亲站在同一线上呢?这难道不是说明老汉对自己的孩子教育不好,那老汉又怎么能得到全村人的拥戴呢?”学生的困惑是我所没有预料的,可是言之有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可是又该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呢?对于这个问题,最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一是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知道并不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成果,老汉是一个严格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生活中应该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儿子的,但不代表而儿子就能像父亲那样做人;三是理解当时的环境非常特殊,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儿子动摇了自己的意志也是可能的。
以上是我针对学生课堂出现的质疑情况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薄的看法。课堂教学是门深刻的学问,有待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一、更新理念,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培养目标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其次是“艺术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工作。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为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增长服务,为学生未来岗位需求服务,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总体目标定位。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服务,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高职艺术生的现状。不可否认他们与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距,人文素质欠缺是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十分薄弱,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十分贫乏,甚至表述事情时词不达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灵感之源,不论学习哪门艺术,都离不开这种能力。但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深受应试教育之苦,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格式化思维和模式化训练早已把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摧残扼杀殆尽,这对于学艺术的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服务,其次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走进专业课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语文基本能力。走进专业课堂和专业老师交流,我们获悉: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能力、归纳概括主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都是艺术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欠缺又急需训练提高的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紧扣艺术生欠缺的这些能力来设计,如:利用诗词教学训练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能力,利用文本阅读训练学生归纳概括主题的能力,利用课堂辩论、3分钟说话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故事续编”和“文体改编”等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此,大学语文课成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有效补给站,自身的特性更加突显。
二、革新教材,注重母语教育和应用能力训练
要开好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一本适合艺术职业教育特点的合理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基础。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名目繁多,但真正适用于高职艺术教育的教材却很少。为此我们新编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部统编高职艺术教育类的教材《大学语文》。结合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在内容建构框架的设计上,努力突破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简单停留于文学美文欣赏和讲读的模式特点,力主体现实用特色,注重母语教育和应用能力训练的结合。教材分文本阅读与职场写作训练两部分。文本阅读依文体分为六个单元:“轴心时代文化源流”、“意象世界诗意人生”、“形神兼备思辨生命”、“描摹世情洞察岁月”、“洞达世态演绎人生”、“谈艺论道艺苑品茗”。职场写作训练以和艺术生关联的“毕业”、“求职”、“艺术活动”三个环节中所需的应用和实用文本的写作为主。阅读部分的选文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相结合,注重经典性与当代性相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训练部分则把文本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结合,既有思考讨论题又有实践训练题目,深化学生对作品内涵和特色的理解,训练其不同情境下的语言灵活运用能力。教材既有利于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又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职业素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能力培养,化讲为导,促学为练
高职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必须打破,还课堂于学生。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则需要教师依据学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课程项目训练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载体。教师根据能力训练目标,设计一个个专题项目任务供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比如:“歌唱语文”———讲到诗歌,配以“用现成的曲子演唱诗词”的专题项目训练,讲到《黛玉葬花》,让学生学唱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既贴近了学生专业,又让学生掌握了诗词。“画说语文”———“为课文画插图并说明创作构思”“,贴近美术学生专业,既让美术专业学生得到一次专业创作实践锻炼,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专业介绍训练;”拍练语文“———以“‘身边的美丽’‘正能量’为主题选题拍照片并配以美丽的文字介绍”这一项目训练,意在培养学生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种善于传播美和正能量的思想,使得“正能量”在学生中传递。同时文字的写作又恰到好处地训练了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受到学生的喜爱。
“舞动语文“———将“诗词改编成舞蹈”进行课堂展示,深得舞蹈专业同学的喜爱,学生把专业课所学带进了文化课堂,改变了以往文化课略显沉闷的单调气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和专业课的联系如此密切,从而改变了他们对文化课的偏见。“吟诵语文“———“举办全班诗文朗诵会”,要求学生写出主持词、请柬、海报等,把职场写作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的项目训练实践中。抽到此项目的一组同学,分工合作,得到一次综合能力的锻炼,取得了大家公认的好评。如此等等……专题项目训练一般由学生课下分组完成,课上展示。为了配合学生专题项目训练任务的完成,教师授课时把选文教学均视为一个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精讲篇目中,较深的内容教师通过补充材料和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引导,相对浅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加以归纳概括。教师的讲解侧重示范性、引导性,注意从方法上对学生示范引领,化讲为导。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过程中,教师一直从旁做助手。学生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再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经意间,师生的角色在转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任务伊始,很多学生不会制作幻灯片、不会写教案、不敢在众人前讲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学会了该学的知识,锻练了需要的能力,大学语文的课堂角色定位在变化,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改传统的教师一人上讲台为多人上讲台,将个人单独教学与多人共同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方式从过去的知识单向灌输转向多途径的人文教育和能力训练。
四、改革评价方法,引入多方评价,全面动态评定学生成绩
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是促使大学语文突显母语教育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有效方式。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考试性质第一学期为考试,第二学期为考查。考试课成绩评定由过程性考核(70%)和终结性考核(30%)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则包括了:①课堂纪律、学习态度情况(10%);②讨论发言、个人书面作业(含课堂笔记)(20%);③小组项目作业(40%)。终结性考核成绩则是期末由学院统一命题笔试。考查课成绩的评定也由过去学生交一份作业,教师给一个分数即可,转变为考查内容更灵活多样,如学生日常出勤、课上讨论发言、课堂笔记、小组项目训练等项成绩都在考察之列。成绩评定更注重学习过程中每项活动的评价累积,考查方式注重多角度多层面,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比如在考核学生项目训练任务完成情况时,由部分学生和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共同评分。评分老师有时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专业教师。这样,学生更注重评价结果,因此平时学习主动性也更强了。同时,每次评定成绩后,还要请打分同学和老师来个现场点评。如果哪位同学成绩不理想,能够恰如其分发表点评意见,还可以得到加分。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得到调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得到一次锻炼提升,何妨不能还课堂与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合理也更公正透明,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所以每到考核考查时,学生都是最活跃的,老师都是最欣慰的。
总之,让大学语文课呈现它应有的魅力和活力,既能涵养学生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驾驭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薛兰兰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高中语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选择上有了更强的灵活性,进行练习的内容也对学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还是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想把字词和阅读进行完美结合,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表现在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会希望能成功地把师生有效互动和教学任务的完美实现展现到观摩教师的面前。对一堂公开课成功与否大多数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和评价时,而对课堂的主体学生来说却被忽略了,他们在这种完美的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是多少?他们是否深刻地理解了文中的主旨都没有考虑到其中。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少了很多外在表现的花样,多出的是真正对学生使用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学生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学生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学生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学生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学生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菊花,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和公开课的内容丰富相比,这堂课的内容单一,不能评价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通过进行阅读,提高了对文章深意的体会,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到了脑海中,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从阅读中获得了感悟,这未尝不是一堂好课。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在公开课中,教师能按时、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就是一堂完美语文课的要求之一。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时间限制。如果这堂课能按照教师的设定圆满结束,使学生能获得真正的收获,那就是真正完美的好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思维不断运转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时会不断产生各种问题。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在时间上追求完美,避免浪费时间,有时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带而过。教学是动态的,常常一个环节设定的时间到了,而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于是为了整堂课结构的臻美,教师不惜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草草结束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另一个环节,牵着学生走,而颠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这种公开课上完全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是要随着教师设定的环节进行,由于时间的限制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那我们何必要求公开课上的“准时到达”呢,我们平时设定的课时要拖延,但不是一样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做法长期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习惯,会让教师和学生认为这就是教学常规,是必须遵守的。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必须保持安静,在和别人合作时要发挥友好的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常规实施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语文教学中一直按照这种常规的方式进行,学生就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课堂学习没有新鲜感,不能使注意力很好地集中。所以,教师可以偶尔打破这种常规,使学生在新奇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他们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会更高。所以,不完美的课堂教学常规不是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才是让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追求高品质、高素质的教学时,不能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因为真正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是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课堂,是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创新性培养的课堂。通过“真实而有缺”的语文课堂,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氛围也很轻松活跃,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习,才能使他们把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和疑问大胆地表述出来。所以,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展现课堂真实的一面,做到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常新盟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铁路第一中学
本文作者:徐鹏 单位:徐州市农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开展探究性教学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最大程度发挥小组成员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其他小组进行成果的交流讨论,最后会让学生感到形成大致共同研究成果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适应了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总结提高,加强整合。在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但并不是放任他们的自主学习,把一切问题都交给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的成果适时地加以总结整合,进行知识的深化、迁移和提高。同时,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关注他们的自信心和情感态度。
实行实践性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以服务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备、够用”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使语文教学更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更好地发挥语文基础课的服务性功能,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实用型人才。实现实践性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头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可以把语文课变成演讲课、讨论课、表演课。学生在学习电影剧本《城南旧事》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先观看电影《城南旧事》,然后根据课本,排演剧本,在课堂上进行片段分角色表演,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加强应用文教学,积极创设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模拟情境,选择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习如何写“求职信”时,可以把一些求职信的范文让学生先看一看,然后让他们讨论求职信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情境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招聘。因此,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使中职语文课成为“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一的课”。
进行网络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大量地进入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合理应用多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开阔高效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多媒体是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探求知识的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其次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化解重难点。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胡同文化》时,图片可以突出胡同的建筑特色。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图片以及文字说明部分可以突出其文化内涵。同时,网络技术还可以提供快捷、便利、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不同类别的教学信息,实现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情感意识的启蒙路径之一,对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情感氛围的营造对小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另外,对于小学生审美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学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审美;运用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逐渐关注起小学基础教育,众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着更加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其中情感教学法就是研究课题之一。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值得深读的好文章,其不仅文风华美,而且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成为当今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新课标中也提到“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因此,我们应逐步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促进小学生心理情感的建设与发展。
1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小学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将会在其未来乃至一生中都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在小学教育中,语文这一科目在小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方面作用显著,可促进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小学语文是学生情感的“启蒙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应注重情感教学,用情感去引领学生充分体会课本内容,活跃思维、丰富感情、提高审美,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陶冶情操与形成健康的心智。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情感元素以恰当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就是情感教育法,其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建立一种模拟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与学生实现情感交流,用思想感情建设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2.1课堂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称身临其境为其最高境界,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通过对场景的再现来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呢?笔者曾在课堂上尝试过多种方法,如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构建的场景,许多简单的小工具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例如一些图片、视频、音乐以及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幻灯片的演示,都可以使学生进入这种逼真的情境与状态。
2.2构建课堂氛围,由兴趣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自控能力差,往往只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因而,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要将引导他们对课本内容产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营造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其自发地进行学习与探索。对此,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课堂导入阶段可利用音频或视频作为开场,引导学生的情感流露。笔者在教授《海底世界》这一课时,会在课前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让他们描述自己脑海中的海底世界。在发言过后,笔者会为学生播放几个关于海底世界的短视频,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拿出许多海底生物的图片为学生进行演示。这样,从主观想象到真实认知,一步步地调动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向往,并且学生也会在认知过程中意识到海底世界是那么美好,应该呼吁全人类去保护它。
2.3从教材出发,让学生从阅读中升华情感:
所有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材出发,让学生从阅读教材中得到感情的升华。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对课文深入阅读后,不仅能够领会文中的内涵,还可以将自身的思想意识融入其中,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示范性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准确抓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例如,在《中国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中国结的来历与起源,并要求学生探索中国结具有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要对学生面对的挫折与困难进行适当的提示,师生的互动由此展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反复诵读之后可有助于理解与记忆一些内容,这一方法尤其体现在古诗文的学习上。在教授古诗时,笔者会深入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在正式进入文章教学前,会为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带领学生诵读,通过阅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与主旨。
2.4以情传情,再现语文作品情感:
要想实施情感教学法,教授必须要对学生抱有足够的耐心和真挚情感。只有教师情感饱满,才能去感染学生,用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以自己充沛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情感的爆发。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时,学生们会在脑海中形成想象画面,在长长的十里大街上,天空飘着大片的雪花,从各地赶来为总理送行的人们眼望着灵车致敬默哀……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被联想到的画面所深深感染。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朗读时语调深沉、声情并茂,这再一次打动了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全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痛以及对总理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怀念。
2.5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对学生整体的情感方向进行把控,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尊重个体差异,以具体情况来设计与把控课堂活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上获得情感体验。通常在一篇课文中,作者会塑造有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喜欢的角色并进行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角度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思考。如在教学对话式课文《两小儿辩日》时,笔者会让班上的几位同学分角色进行现场表演,将故事中的几个人物尽可能地表演得栩栩如生而其他学生也在观看表演后对这一课也有了深入而全面的理解,而且能够准确地抓住其中的精髓。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情感教育法的运用,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进而得到感情升华。同时要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其审美能力与乐观的情绪。
作者:熊晓娟 单位:湖北省阳新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