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9 02:4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国际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案例法双语教学中国际贸易论文

一、案例法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此次教学实验的对象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贸易经济专业2013级学生,学生共计51人。学生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英语水平较好。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学生14名,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学生14名,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8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14名,这四类学生总计50名,占总学生数的98%,其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以上的学生比重达到了70.6%。二是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且正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而且经济学基础比较扎实,比如微观经济学期末总评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共26人,达到51%。根据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案例法应用设计原则,教师的案例课堂组织模式如下:案例教学的模式主要是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题目来分组查找资料,形成案例报告。具体说来,案例教学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是教师说明;二是学生分组;三是学生汇报及教师点评。案例汇报选题的原则有三个:一是与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关;二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三是教师对相关内容比较熟悉,能够提供较有价值的点评。根据这三个原则,教师选择的四个案例题目分别为:①重商主义与国际贸易谈判;②要素禀赋理论与中国国际贸易结构;③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中国的产业园区;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下岗”问题。在交代案例题目中,教师明确指出每则案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并对如何查找并引用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小组中所有同学都参与,对小组汇报做出贡献。

二、问卷调查及教学效果分析

在已经完成三次案例汇报之后,教师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对案例汇报的态度及感受;二是对案例汇报如何影响双语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所有参与听课的在册学生,共51人。运用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所有题目为必答题,问卷发出51份,回收51份,有效问卷数5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100%。

1.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与感受。

首先,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其学习效果有所帮助,13.7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72.55%的同学认为“有所帮助”,两者相加总比重为86.28%;而回答“不知道”和“帮助很小”的同学比重只有7.84%和5.88%。与尚未做过案例汇报的同学相比,已经做过案例分析的同学更倾向于认为“有帮助”。仔细分析发现,在已经做过案例汇报的共计39名同学当中,认为“帮助很大”和“有所帮助”的分别为6名和30名,两项加起来占总体比重为92.3%,而在尚未参加案例汇报的同学中,这一比重为66.7%。可见,有过案例汇报体验的同学更能够体会到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在被问到“案例教学法为什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时,回答从被选率最高到最低的是“增加了我的主动学习投入”(72.73%),“案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5.91%),“督促了我对课堂内容的预习或复习”(50%),“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31.82%)和“增加了我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机会”(29.55%)(见第3题)。在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当中,认为“案例题目与课内知识相关度不强”以及“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均占57.14%;认为“团队合作意愿和效果不明显,大家基本各做各”的占42.86%,另外认为“题目太难”、“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太少”的分别占42.86%,28.57%,14.29%。可见,虽然回答这两项的学生数量很小,但是仍然可看出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在选题及互动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2.案例教学法对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评估。

为了评估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估,调查问卷中针对已经做过的三个案例汇报题目分别出了3道专业知识选择题(共计9道),让所有同学对所有问题都加以回答。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小组1为参与案例1的同学;小组2为参与案例2的同学;小组3为参与案例3的同学;小组4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参与案例的同学。接着分别统计各小组对所有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然后观察每个题目的答题情况。我们的假说是“小组N的同学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并用实际数据来验证这一假说。统计结果如下:小组1在回答与案例1相关的3个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76.9%;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6.7%,43.75%和69.4%。而且在这三个问题当中,除了问题7,小组1的同学的回答正确率低于小组2和小组4之外,其他两个问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所以总体上来说,“小组1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是成立的。小组2在回答案例2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53.3%,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为56.41%,54.2%和72.22%。而且除了问题10,小组2的正确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外,另外两道题的正确率均低于其他小组。因此“小组2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组”的说法不成立。小组3在回答案例问题3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68.4%,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64.1%,66.7%和52.7%,所以小组3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三个组别中,“小组N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较高”的假说的验证情况分别是“成立”、“不成立”和“成立”,虽然有两组同学的结果都是“成立”,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仍不能明确地认为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得到了证实。

三、结论

本文结论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在高质量案例资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较为灵活的授课安排,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当中;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在双语教学中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对其学习效果有所帮助,尤其是参与过案例汇报的同学感受更为明显;学生认为案例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案例中的实践进展可以强化其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但是如果希望案例教学法可以在克服语言障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则还需要更为细致准确的教学模式;第三,本文的问卷调查没有十分明确地显示案例教学法能对双语教学效果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问卷的设计以及样本数量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扩大样本数量、增加测评题目,以求对理论假说进行更为有力的验证。

作者:罗立彬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电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论文

一、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1.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强化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基础英语外,我们还开设双语课程,并聘请外教上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

2.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

在考察、学习国内外各层次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利用学院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设施,开设了综合性的大型作业“会计模拟操作”、“国际市场营销”,还开设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及结算”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的模拟操作课程。

3.依托上海电力学院电力、能源的行业学科优势,突出体现电力、能源贸易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电力、能源行业高校,学校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电力能源行业经验,不少教师都会安排专门时间在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挂职或兼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本专业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听到6~8学时的具有电力、能源行业背景的专家讲座。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电力能源经济理论、电力国际化与电力行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电力能源贸易实践案例。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开设了多门“触电”课程,比如电力发展概论、电力生产概论、电力金融市场、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国际电力市场、电力国际贸易等。在实践课程环节,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电厂及电力公司等实习单位实习。通过以上途径使本专业学生在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共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力、能源特色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开创辉煌事业的基因。本专业从大一新生抓起,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各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大型实践课程《创业之星》,让同学们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1年以来,每年至少有3个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共有15项涵盖校级、市级以及部级的创新和创业项目立项。

二、实施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教学名师。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高质量的论文偏少,部级、省级的科研项目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专家级的专业带头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从事科研,科研精力不够。在教学方面,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团队,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教学名师。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的思想觉悟有所降低;客观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定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观上,本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名牌重点高校,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偏好理论教学,致使教学中自然而然偏重理论教学,而淡化实践操作教学。客观上,一方面课时总量有限制,扣除各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学软件、实习基地等条件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目前大都流于形式,仅限于实地考察、听报告,还没有真正将合作融入专业实践教学。

3.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缺乏经验。

“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优秀症结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被动地在接受教育,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和学是相分离的,同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这些共性问题,如何发挥教师教的指引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尽合理。

目前普遍的看法依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建好,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会更加遭受建设经费投入的“歧视”。本专业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中为数不多几个文科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还不是很充足,教师的办公备课条件还不是很好。同时,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在使用上还不尽合理,体现在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投入,一方面,因为这是可以用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另一方面,实验室引进的部分教学软件,与现实管理存在差距且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三、解决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以及全体专业教师正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挖潜和校外引进相结合,千方百计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其次,采取措施,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并尽可能突出电力、能源贸易特色。一方面,借助学校的“双师计划”和“引智工程”,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虚心学习,深入企业,梳理并解决企业的优秀问题,与电力行业(能源行业)有关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争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学校科研品牌效应,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教学的课时量。我们正通过积极申请横向课题或与电力企业共同申请纵向课题的方式,争取与电力行业有关的外贸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电力国际化的实习基地,使校企合作有实质性进展。再次,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借助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改革论文,继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改变教和学的固有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开源节流,尽力争取更多的专业建设经费,并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教学建设经费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将通过内部挖潜,提升专业实力,开源节流,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专业建设经费,同时,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优秀目标,合理配置和使用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作者:韩云昊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国际贸易论文

1知识产权界定及特征

所谓的知识产权是指特定的知识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指出知识产权主要是指公民、法人、非法人团体所取得的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知识领域成就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属于自身。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在法律范畴内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事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障和激励公民利用自身的特长来进行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国家鼓励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内涵也扩展到了智力成果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知识产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无形性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自身所拥有的智力成果。虽然人们可以利用智力去创造一些有形的成果,但是由于智力自身是无形的,所以知识产权也被界定为无形产权。

1.2独立性

知识产权的开发商享有“特定”的知识产权,从范围上来说是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产权所有人享有对该知识专利的独占权或专有权,在该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权利人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行使知识产权,他人无权干涉;二是权利人一般有权拒绝任何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知识产权。

1.3区域性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的区域性保护也越来越被重视。知识产权的区域性是指知识产权的使用要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果超越了这个区域,将被视为侵权行为,可以追究相关责任。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是强调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注重保护权利所有人的利益,鼓励广大人民从事知识创造劳动力的能力。知识产权具有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知识成果的传播和应用不仅会给创作主体带来利益和报酬,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2国际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几年国际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非常必要。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随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企业需要意识到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方向的实力和重要性。据统计,在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成百上千种,但每年申请的专利数却较低,企业更加重视的是对有形资产的保护,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保护,这导致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被“抢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许多当事人,同时也涉及到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2.2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人才

如果在一个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部门,那么可以说该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企业如果涉及知识产权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纠纷,由于自身没有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其处境往往是非常被动的,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来聘请外部人员回应。企业在专业性较强的专利申请或者是商标注册、产权谈判以及分析工作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3知识产权的法律亟待完善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目前,很多跨国公司试图在其垄断范围内实现用非法方式限制知识产权。在非法垄断滥用知识产权的观点,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反垄断法加以限制,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合理的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可能遭遇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困境中。

3加强国际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加强知识产权登记的意识,作为一种无形财产的权利,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其合法化途径一般是注册和申请专利。但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一些有影响力的商标被国外公司注册,导致相关企业被限制进入市场或被迫退出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企业不仅要遵守其他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惯例,而且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为数不少,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往往是长期性和高成本的,因此,相关的诉讼通常最终以和解方式结束,很少有法院判决。自有知识产权的指控的同一技术领域企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侵权,交叉许可模式以及原告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能够少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部门,在完善并且确保应用程序优秀技术专利的同时,通过非优秀技术的专利申请,发挥自身专利竞争优势,增加谈判筹码。

3.2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自20世纪末,欧美国家、日本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开始着手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为了赶上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的国家,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不断地树立全球战略意识,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策略,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深化到企业内部,使企业不但成为投资的主体,而且也要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行者。二是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专利的研发投入,以适应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优秀问题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是产品和专利延伸到上游产业中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工业加工和制造业更大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现在的“中国加工厂”论。三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有相关的人才,必须重视并不断培养相关人才。

3.3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加入包括TRIPS协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以及《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同时也在不断修改本国法律以适应TRIPS协议的要求,TRIPS协议作为与贸易有关的专门的国际知识产权协议,在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地位,各成员国应调整自己的法律,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义务。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这项工作,我国也不例外。同时,要努力兑现TRIPS协议和我们的承诺。例如,商标法修改的部分规定,TRIPS协议允许成员国在其国内法中具体规定的商品功率有限的例外,目的在于对商标权的合理限制,保护人民的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应该在不断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刘微微 田海霞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贸易平等化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规模

在入世后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并且增速较快,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扩大,并且在农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我国自入世后农业国际贸易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自2001年后,我国农业进口和出口总额的增长都非常显著,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总额均减少,但此后又迅速回暖,并继续保持原有的稳定增长态势。同时与农产品出口相比,农产品进口规模的增长速度更快,这就导致自2004年以后出现贸易逆差,并且逆差值正在不断扩大。

(二)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格局

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在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十分有限,这种单一的出口市场也阻碍了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多元化。200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在亚洲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为75%,2012年降至60%。虽然与2001年相比,亚洲地区的市场比重在下降,但其依然保持着主体地位,这种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对于农业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与2001年相比,我国在欧美、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表明我国农业贸易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这对于降低贸易风险、促进农业贸易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格局类似,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美洲和亚洲这两个地区,约占到总进口额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其中所占份额最高的为北美洲,多年来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大体来看我国近年来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并且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进出口的总量也相应得到增长。

二、贸易平等化视域下阻碍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数量的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国际农产品市场正在迅速扩大,这给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贸易平等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业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壁垒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土市场的考虑,对进口的农产品收取高额的关税或其他附加税收,以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与贸易平等化原则相背离。这种用于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扭曲进口国农产品市场来维护本国农产品制造者的利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对手妥协。这种收取高额关税的方式,从短期来看可以避免外国农产品在本国市场的扩张,但对于本国农业企业的市场生存力的提高是不利,也不利于贸易伙伴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多边谈判中,世贸组织限定了世界各国关税的总额,这就导致很多国家需要采取除关税之外的绿色壁垒等调控手段,以此来保护本土农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阻碍也越来越凸显,包括海关部门制定的直接非关税壁垒,也包括非海关部门制定的非关税壁垒。通常海关会通过进口许可证、农产品配额限制等方式来直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总额,而非海关则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卫生和质量检查,并辅助社会、技术和进口押金等手段来间接控制进口产品。贸易壁垒是与贸易平等化原则相背离的,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例如,一些发达成员国对于进口食品的安全十分重视,在农产品药品残留、细菌指标等方面的检验十分严格,这样也让我国失去了很多在国际农业市场上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继美国FDA公布禁止在进口食品中使用的药物名单后,一些发达国家也陆续针对不同的进口食品制订了农药残留的检验标准。但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食品,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这样在农产品出口时就受到国外各种检验指标的约束。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屡屡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出口总额也由前几年的210亿元降至130亿元,导致巨大的损失。

(二)农业补贴政策应用不当制约发展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无节制地使用农业补贴政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自由化体制,对于国际农贸市场的自由化也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制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各国贸易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并通过市场来对农业资源利用率进行调节,以此让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农业补贴政策如果应用不当,不仅会干预到市场机制的公平性,也可能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农业资源在国际市场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违背了贸易平等原则。从短期来看虽然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收益,降低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成本,但也影响到农业企业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其在市场调控中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补贴政策与自由市场原则也是不相容的。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础就是自由贸易,让市场具备自由交易的权利,以此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在自由市场中也允许政府对濒临失衡的市场进行调控,但是如果政府干预过度将直接影响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部分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资源无法正常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自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萧条期。为了扭转世界经济的形势,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操控汇率,来使我国的人民币增值,以此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而一旦人民币汇率增加,必然会对我国的农业国家贸易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人民币汇率的提升会降低我国进口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反的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进口量,这样必然会起到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目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相同数额的货币可以买到数量更多的产品,对于农产品进口有利,但降低了农产品的进口额。如果人民币增值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那么农产品的进口量增值约为15%,而农产品进口额的下降值将高于15%。其次,我国货币的增值会提升农产品的价格,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量。总体来看,人民币增值在提高进口量的同时抬高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进而削弱了我国在农业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这也表明,人民币汇率增加后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数量将增加,而在出口中第一、二类农产品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表示加工型农产品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四)农业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农业国际贸易中进口量较大的产品主要有大豆、大米等,而出口产品主要有园艺产品与水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特征,并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为土地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如烟草、油料、谷物等,很少有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我国的这种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世界贸易中的总体结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并且不符合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出口的农业产品大部分只经过初级加工,经过深加工农产品的份额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及以上。从产品的价值来看,经过深加工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经过初级加工产品的价值,这样的不合理结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总量与质量。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我国的设备与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上述问题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品的加工成本,不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也让我国失去了很多参与平等化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三、贸易平等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我国自入世后,在农业生产与贸易方面的理念正在逐渐转变,并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修订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检验等标准,以此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基于平等化原则来选择有效的农业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应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积极应对贸易壁垒的战略

1.构建预警与反应机制。面对农业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壁垒,我国农业贸易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构建相关的预警与反应机制,通过互联网搜集并实时掌握国际市场的各种情报,尤其是关于贸易国制定与实行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农业贸易研究机构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外国的贸易壁垒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为农业企业与对外贸易管理部门提供参考。通过该预警与反应机制,首先可以了解贸易国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制定应对该国贸易壁垒的措施,以此维护平等化的贸易环境。在制定反贸易壁垒策略过程中,农业部门应该充分了解贸易国在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保障恰当的反制裁强度,这样不仅能够给贸易壁垒国一定的威慑,也不至于影响到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以较低的成本来遏制贸易国随意制定并实施贸易壁垒的行为。此外,农业贸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世贸咨询等方式,多搜集与贸易壁垒相关的信息,并实时掌握贸易国在法律法规、技术指标等方面的变化,构建贸易壁垒预警专家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反制裁策略。

2.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制定与农业国际贸易相关的标准,力求通过制度来避免国际市场上出现恶性贸易壁垒。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参与度不高,并且缺乏相应的意识,这与我国缺乏农业贸易方面的人才也有一定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多了解农业企业的情况,通过农业协会等渠道收集农业企业在贸易壁垒中造成的损失,及时汇总和整理农业企业的意志,并在制定农业国际贸易标准过程中体现出来。农业企业也需要及时更新贸易理念与产品加工技术,政府部门需要整合各级各类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以制定完善合理的反制裁策略来保护我国的本土农业。

(二)针对贸易国农业补贴的战略

1.在农业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农业产业面临着包括国外农业补贴政策在内的多种冲击,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可以把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农业企业应该深入分析自身获得的权利,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以此保障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各国针对本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制定不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农业补贴等支持政策,这就是绿箱政策。通过研究这些贸易规则,我们可以发现世贸成员国多通过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来支持农业,这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业贸易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目前的应用绿箱政策也很少,而国际贸易中有很多相关政策可以应用于我国的农业政策中。我国政府需要建立直接农业补助体系,给予低收入农民群体一定的保障,并逐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补助、农产品补贴等政策,各级政府需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国外农业补贴对其冲击最大的农产品或农业生产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补助措施。

2.在世贸农业谈判中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制定规范可行的绿箱政策标准,以此避免贸易国出现滥用农业补贴的行为,同时力求制定出让贸易国减少农业补贴的新规定。各贸易国应该基于世贸这个自由化的平台,制定对农业补贴政策有约束性的规则,在赋予发达国家可内控绿箱政策行为的同时,也需要让发达国家有权利通过限制进口农产品等方式,以此反制裁发达国家的绿箱政策行为。

3.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农业国情加快构建适宜的农业补贴体制,以此遏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等对我国农业贸易的限制。农业管理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业市场规则,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整,对农产品进行严格控制与检验,建设系统的农业市场信息平台,以此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关部门可以在基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降低农产品在深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税费负担,拓展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以此让农业产业获得更大的价值。

(三)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战略

从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一旦我国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化,必将对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带来很大的冲击。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会降低农产品的出口量,增加农产品的进口成本,阻碍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人民币汇率降低,也并不能说可以起到扭转进出口局面的作用。对于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而言,人民币贬值的作用是具有双面性的,这需要从市场需求以及时滞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我国货币贬值后,虽然出口到国外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降低,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并不会立即增加,这样农产品的出口量也不可能迅速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时滞。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还与市场需求弹性有关,若进口农产品弹性需求的绝对值大于出口农产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那么汇率的降至有助于扭转当前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局势。反之,货币贬值对于农产品国家贸易是不利的。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来看,要降低汇率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这样政府只能通过保障稳定的汇率,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以此改善当前贸易逆差过大的形势。

(四)提升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

1.调整农产品结构,推动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一度出现需求降低,这给我国的农业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加强与中东、南美等地的贸易往来,积极扩展国际市场,以规避进出口集中带来的风险。将小规模分散农业经营与大规模经营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运营实力,同时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并努力提高产品深加工技术、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以此应对跨国企业的垄断等行为。

2.我国农业企业需要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以此应对贸易国扭曲市场贸易平等化的行为,保障公平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与贸易伙伴国的同类农产品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具有十分显著的竞争力,这就容易导致不平等的贸易市场格局,而贸易伙伴国会因此制定有利于其本国农业生产与运营企业的政策,即各种绿色壁垒,以此破坏已有的市场竞争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基于平等化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通过创新生产技术、更新企业运营理念等方式,力求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避免与贸易伙伴国在同类产品上出现正面竞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也有助于农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四、结束语

目前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地方保护与绿色壁垒日渐增多,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的农业贸易与产品加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格局。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构建贸易壁垒预警与反应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管理与生产技术,基于贸易平等化原则制定有差异的发展战略,以此提高农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

作者:苗晋峰 郑现伟 谭斌斌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学生模拟实验教学国际贸易论文

1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分析

学生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还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和他人的沟通能力上。王小艳(2011)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指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基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综合来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以及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

2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目标分析

以软件为平台的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具有一个仿真的外贸环境的模拟场景,为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融入近乎真实的外贸环境,解决国际贸易业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目标体现在:首先,通过虚拟的国际环境,学生通过扮演进出口、银行等不同角色虚拟贸易往来,可以切身体会实际业务中将会遇到的各种纠纷问题并及时解决,还能牢固掌握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各种贸易术语、结算方式及其运作方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其次,通过仿真的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增强对外贸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更加全面地掌握外贸实务、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等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还可以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通过独立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业务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各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可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明显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在虚拟的外贸环境中,学生自己填制相关单据,自己选择结算方式和贸易术语等等,这些相关单据制作和现实的国际贸易是相通的,唯一虚拟的贸易往来的货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进出口单据的填制、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

3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结构框架

根据以上对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分析,通过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专业技能、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灵活运用外贸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综合素养等四个方面,为了更加详细和清晰地反映通过场景实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本研究将各种能力进行了细分学生通过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学习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具体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业务操作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最重要的能力目标,学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国际贸易术语和结算方法进行反复的训练,而恰恰是在业务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贸易对象、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出口报价的核算和进口预算以及交易磋商,国际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灵活运用外贸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的职业素养都得以提高。

4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选择

如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实现能力目标是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验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参与角色扮演,且角色扮演方式要多样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大多数是借助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软件来进行教学的,在这样一个模拟的实验平台上学生要扮演外贸业务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角色,主要有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供货商(工厂)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随机选择一个学生作为贸易伙伴,将自己与学生进行贸易的这笔业务作为参考样本一边做一边讲解。教师的参与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为保证学生能尽快熟悉每一个角色的业务操作,第一笔业务尽可能让学生同时分担所有角色,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几乎所有的外贸业务环节,而且通过教师讲解,可把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系统地巩固一遍。在完成以自己为贸易对象的这笔业务之后,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主要是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选择)寻找贸易伙伴进行下一笔业务。在同贸易对手进行贸易时,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寻找贸易伙伴过程中,不仅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甄别和利用,对市场环境、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还要对盈利能力进行估算,最终选择合适的贸易对象,这是一个能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知识也得到了很好运用。另外,在与贸易对手进行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各环节必须有序地衔接,否则业务流程就不能继续下去,这就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协同作战的能力。第二,多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相结合训练。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平台上,涉及到多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每一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组合都构成了一种贸易方式。贸易术语的不同,意味着进出口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风险承担的变化,相应的进出口商的预算也会发生变化,业务环节也可能发生变化。如,用CIF术语时,由出口商负责运输和保险,而采用FOB术语时,则由进口商负责运输和保险。结算方式的不同,也会在进出口预算和业务环节上有所区别。比如,采用L/C结算方式时,就要涉及到信用证的申请、开立、审证等一系列环节,且银行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如果是用T/T方式结算,那就省了这些环节,而且没有银行费用。学生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进行训练,可以接触到所有的业务环节和单据的制作与处理,可以熟悉各种贸易方式的业务特点及各种外贸法规,也培养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第三,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和标准。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平台上,可以设置对学生考核的内容,针对一笔业务而言,主要考核的是学生所扮演角色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宣传能力、盈利能力、单据缮制的准确性、整个外贸履约流程的完整性。这些考核标准和以上的能力指标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从不同角色资料的填写(相当于注册公司)到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宣传、到寻找贸易伙伴并进行核算和磋商、到整个外贸业务的顺利完成,无不体现了学生驾驭整个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市场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对外经贸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协同合作等综合的职业素养。对于单据准确性,一般是通过设置一个准确率来考核的,当单据的准确率达到这个百分比就可以通过,继续下一步的业务,如果没能达到这个准确率就不能继续进行。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单据的准确率可以设置得相对高一点,学生在完成单据过程中可以通过反复检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予以解决。对于盈利能力,要求所扮演角色的盈利能力相对均衡,也就是出口商、进口商和供货商各方都要盈利,且盈利水平大致相当,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因为这个最能培养学生驾驭整个外贸业务的能力。对于业务操作的完整性,每完成一笔业务才给业务能力分,如果在履约过程中,碰到棘手的问题就放弃的话,不仅该笔业务没有了业务能力分,还可能因为之前的操作将以前完成的业务得分拉下来。因此,业务完整性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全方位沟通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之中的,在锻炼业务专业技能的同时其他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5结语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对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国际市场分析和决策以及职业综合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获得其他许多与专业有关甚至无关的能力。因此,根据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中的实践,针对该课程应该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可以自己跟自己做贸易,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跟其他贸易伙伴交易。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外贸业务的知识和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同时也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等综合素养。第二,让学生选择FOB、CIF、CFR等贸易术语中的一种模拟国际业务,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算方式如信用证、托收、汇票等等。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第三,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盈利能力的均衡性、单据缮制的准确性、业务操作的完整性来激励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笔业务,培养学生很好的驾驭外贸业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其他如严谨认真等职业综合素养的能力。

作者:侯杰 王小艳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物流推动下国际贸易论文

1分析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落后。

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工作,是物流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管理体系系统性欠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才也相应缺乏。而且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行业基础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明显不足。

(2)我国物流行业处于粗放型发展期。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尚小,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很多物流企业只看重自己企业的利益,缺乏行业内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期,严重的制约了物流行业规模效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极其不利。

(3)物流企业税负较重。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行业普遍承担着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仓储部分的税务负担比较重,很多物流企业在南方的沿海地区设置了仓储点,可以为后期的运输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使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可物流企业较高的税务负担,导致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甚至导致一部分物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2国际物流发展对策

首先,要完善国际物流管理体系,使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做好引导与调节的作用,对物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企业税负,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物流企业当中,使国际物流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其次,国际物流要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混乱现象很明显,要加强建立并健全国际物流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小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物流企业转型,并在规模效应下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物流企业的联系,从国际化的视角定位自身企业发展目标,对我国物流环节中的信息缺失、技术漏洞进行修正,改进方法、更新观念、改善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逐步缩小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为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分析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物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必备的条件,国际物流的发展也给我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国际物流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物流模式水解贸易缺陷,拓展贸易渠道。

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国际物流使得国际贸易实现的过程进行了统一与整合,并通过与各地的政策法规有效结合,将各种干扰因素排除,进而使贸易活动过程中的阻力得到有效地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应用信息化及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而高效的物流运转形式也使国际贸易运输困难的程度得到了降低工,给国际贸易往架起了高速畅通的桥梁,从而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不同的国家交通的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参差不齐,国际物流形式的丰富能够适应陆路、航空、航海等不同的的交通运输环境,其运输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运输环境对物流的形式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开展。高效的国际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国家和地区基础建设水平较低和发展不高的经济状况的制约,也使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运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除,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国际物流提升了国际贸易效率。

各项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均需要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确保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完成交易。整个贸易活动过程当中,国际物流则成为各国家各地区贸易活动的有效衔接,避免了贸易乱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向着规范化发展。国际物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并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操作的流程,做到每个步骤都能够有章可循,例如检验程序、设备使用等,通过条形码等先进的进术可以辨别货物真伪,加强了货物管理的可行性。现代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物流进行了革新,迅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而国际物流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逐步形成了国际物流秩序,能够加快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阻碍明显降低,不断提高的物流技术,也使货物运输变得高效而快捷,运输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成本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既简化了操作程序,也提高了国际物流质量,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双方获取了更多的时间,提升了贸易量及贸易频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国际物流提高了国际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主要为国际贸易提供中间服务,而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畴极其繁杂,大量的货物交易,使得资源流动、全球化的资本转移,国际贸易也成为了信息源。国际物流在运输形式、设施方面的丰富,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物流模式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科学的不断推动下,国际物流不再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中间环节,透过国际物流的运输,还能够挖掘更高的经济价值。国际物流通过建设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对各种贸易信息及物流信息可以进行全方面的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形成综合的物流信息数据,方便了货物信息的检索,为各项资源的查询提供了方便。国际物流质量的提高,使得各贸易国之间的距离由运输条件的改善被拉近了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丰富的数据库又使各贸易国之间的信息距离更近,提高了贸易国之间的交流。国际物流可以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再根据信息数据资料,为国际贸易匹配最优的运输方式,设计最佳的运输路线,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也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频率。其中,国际物流最优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为国际贸易排除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物流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国际贸易的顺畅。通过现代化国际物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质量,推动了国际贸易速度及质量的双向提升。

4结语

国际物流要想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必须大力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产业为依托,实现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数据进行整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物流网络系统,使物流企业具备更加强大的网络数据库,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联动,对货物流向、动向实现实时掌控,占据独有的优势。国际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推动国际技术及国际物流标准在物流企业当中应用,加强国际物流的协调作用,实际信息接轨。并通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国际物流的主动性全面提升,有效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加快国际物流运输速度,使国际物流更加便捷,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作者:宋飞翔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贸易论文:ESP理念下双语课程国际贸易论文

1.采用ESP教学理念指导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原因

1.1ESP教学的特点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语,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其中Strevens(1988)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3)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变量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2)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学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教学为辅;(3)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学为主,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ESP教学的特点,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学中,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标情景分析(TSA)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2)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3)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4)语言的使用者是谁;(5)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当前情景分析(PSA)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2)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3)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4)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LSA)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即TSA维度:(1)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其次,当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维度:(1)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比较参差,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2)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最后,对学习效果的期待,即LSA维度:(1)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2)问卷答案中,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1)跟课程大纲一致;(2)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3)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理论论述相对严谨,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环境(Tudor,1996)。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教产研”三位一体,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贸易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而课程设计是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双语课程的教学者应该树立课程设计意识,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研究并实践科学的教学法。采用ESP的教学理念指导双语教学活动可以为教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但其可行性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作者:邓谊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电子商务课程实训国际贸易论文

1商贸类课程实训的现状分析

1.1建立实训室,构筑实训平台

通过实训室的流程模拟,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操作业务的程度。但是当前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不光是业务熟练的员工,因为业务的熟练操作是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软件平台有时候并非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所以很多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是能够开发海内外客户,能够拿到订单的员工,而不是只能在办公室处理流程的员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拟业务流程

这种实训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用“演戏”的方法表演某个业务场景。如学习国际贸易术语FOB时,可设置进口方、出口方、保险公司、船运公司、出口地海关、进口地海关等六个角色,由六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于是,作为进口方的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术语知识,并根据术语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向船运公司订舱,向进口地海关报关等。而出口方同学必须做好出口地海关的清关工作。当然,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插曲,比如到了进口地货物出现损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赔问题。这种实训“表演”的成分比较大,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能有机会“表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学的实训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商贸类课程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方法,往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教师首先查找课程资源库,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来讲,学生的结论会多种多样,持不同结论的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种实训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投入额外的实训设施,因而相对灵活,被广泛采纳。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如果实训方法仅有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论功底可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没“操作过”,一旦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仅基本的业务流程不通,更谈不上开发客户和管理客户。

2商贸类课程实训环节引入电子商务思想的必要性

2.1适应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促使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运作,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体,并将传统贸易方式下繁琐的交易谈判、合同签订、通关工作、物流跟踪高度整合。虚拟企业、手机银行、微博营销、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极大地渗入商贸行业中,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商贸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电商背景下变得日益白热化。谁掌握了前沿网络营销手段,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作为把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商贸类课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别是在实训类课程中,加大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交易谈判模式、电子合同签订、网银结算等切实符合行业实际的学习内容。

2.2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作为有志于成为外销人才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贸易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发客户、管理客户的职业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础的,如果只具备操作流程能力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底层,甚至由于网络技术、智能平台的发展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专业学习中跳出传统的实训平台,增加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商贸类课程的实训中开发客户、管理客户、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相比于第一类学生,显然能增厚专业功底,发展职业能力。既懂开发客户,又懂操作业务的学生不仅更受企业青睐,而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2.3适应高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贸类课程的实训方式以软件平台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学校软件实训平台上得到高分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训室里操作的软件跟企业应用的软件大相径庭。所以,实训课程不能光把重点落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该把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纳入进来。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可能使用不同的软件,但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是相似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用电商技术加强学生对商贸软件功能模块的认识和流程的应用能力以达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须要看到大部分的实训软件以仿真业务流程为主,侧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贸易中的重头戏———寻找客户和揽取订单却是缺乏的,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从行业实际出发,采用电子商务思想进行扩充。

3商贸课程实训应用电子商务的实践———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3.1突破实训室软件平台,引入电商平台实战

国际贸易实践中,通过专业的电商平台寻找客户或货源已成了外贸业务员的一大习惯。所以,在课程学习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网站包括最近发展迅猛的速卖通是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服务的,也是最为真实和成熟的互联网平台。速卖通是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为中小企业出口货物服务,集订单处理、货款支付、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其官方网站还开设了速卖通大学,免费指导初学者从账号注册开始直到客户下单物流配送。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训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速卖通上免费开设外销店铺,认识常见的营销工具,与外贸实践相接轨。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购网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纳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因为在这些平台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货源,是从事进口业务寻找合适货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网络构建知识模块,熟悉网络营销手段

企业打开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产品目录,如上述提到的速卖通;二是大型进出口企业构建自己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上产品目录。对于第二类电商模式,商贸类毕业生应该能分析网站的功能模块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完成商品的、订单的生成、付款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可能具备不同的网站形式,但是网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异,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增加电子商务网站功能模块及流程分析这些最本质的内容。此外,外销企业的电商网站建构完毕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户搜索到,所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网络营销手段扩大知名度,如网络广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关键字登记等。这些典型的网络营销手段同样也应该被运用于实训课程教学中。

3.3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网络应用意识

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意味着国际贸易会越来越走向网络化,不仅仅是交易的网络化,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所以,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其网络应用意识。如,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兴起,微信、微商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微信不仅仅可以跟朋友玩互动,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于是,教师可以先通过朋友圈功能,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平台,接着整合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微信平台相连接。学生通过手持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以移动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诸如微信营销、微支付等新型商贸手段,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网络应用的意识。

4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技术必将成为中小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的商贸类课程中,既然已经开展了以实操为中心的实训环节,就应该使实训与贸易实践结合,符合当今贸易方式发展的潮流,所以有必要把前沿的电子商务技术融入到商贸类课程的实训环节中来,加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实训环节中的教学比重,真正地实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者:郑胜英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CIF贸易术语国际贸易论文

一、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买方没有得到保险人的理赔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对保险可保利益的使用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买方认为在CIF术语下保险由卖方办理,但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所以才会要求保险人对其进行理赔。而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只有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时才可得到赔偿。根据CIF贸易术语对保险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都是卖方作为投保人按照买卖合同中规定的保险金额和险别向保险人办理投保手续,交纳保险费,因此,保单上注明的被保险人名称应该是卖方,也就是说,此时保险利益的所有人是卖方。但卖方履行其交货义务之后,办理结汇时,要将保险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其后保险标的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保险人承保范围内的风险并导致货损时,由买方持保单和所需有关单证向保险人的理赔人提出索赔。换句话说卖方办理保险只是相当于替买方办理,实际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因此才会有卖方只需购买最低险别的规定。在本案例中,发生货损的地点是在出口国工厂至装运港之间也就是在出口国国内,还没有到达装运港的船上,卖方还没有完成交货义务,应该属于卖方可保利益之内的范围,卖方在此时还不能将保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只有在卖方交货以后,才可以将保单背书给买方,实现保险权利的转让。在运输方式上,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而在案例中提到的运输方式为“门到门”运输,该方式属于集装箱运输货物交接方式的一种,而集装箱则属于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运输方式。《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针对国际贸易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多式联运专门引入了FCA、CPT、CIP三个贸易术语,其中CIP与CIF尤为相似,对于案例中的情况如果选择CIP贸易术语更为合适。我方作为案例中的出口方所在地四川省地处内陆地区,装运港在浙江宁波港,要实现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必然要经历长距离的内陆公路运输才可以将货物运往装运港。在合同中规定使用的CIF贸易术语对我方来说要承担从工厂到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这对于长途运输来说我方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此时可以考虑使用EXW贸易术语,该术语对卖方来说只需完成在工厂装上运输工具即可,需要承担的风险是所有贸易术语中最小的,货物的出口报关、进口清关都由买方来完成。如果从降低我方作为出口方风险的角度考虑EXW(工厂交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案例反应的问题

(一)在运输方式上的问题和建议

在该案例中一个重要的分歧主要出现在CIF贸易术语到底是否适合使用在多式联合运输中,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规定CIF适用于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水路运输中。而案例中由于使用了集装箱,集装箱是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集合运输工具。案例中使用集装箱进行“门到门”的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使用,也就是常说的多式联合运输。案例中的出口国发货人的仓库地处于内陆省份,因此去取货时必然涉及到公路运输或者是铁路运输,而离开出口国装运港之后的国际段运输又涉及到海洋运输这样的多式联合运输选用CIF就容易引发争议。CIF贸易术语的产生主要是针对海洋运输这种运输方式的,当集装箱这种新兴的运输载体出现后,改变了传统的海洋运输一统天下的运输方式格局,并迅速成为了使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尤其在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运输方式根本无法比拟的。为了适应新兴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必然要对原有的贸易术语进行改革和完善,正式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CIF的基础上引入了CIP贸易术语,该术语即继承了CIF贸易术语的各种优势,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洋运输的局限性。因此,本案中对于贸易术语的选择应该选择CIP,而不是CIF。

(二)运输合同与贸易合同风险转移不同步的问题

针对本案例中使用的是CIF贸易术语而言,作为出口方的卖方来说要同时受到两个合同的制约。一个是卖方和买方之间的贸易合同,出口商作为贸易合同缔约的一方要承担从工厂一直到装运港货物装上船之前所有的风险。另一个是出口方与承运人之间缔结的运输合同,在该合同项下出口方作为托运人委托承运人办理运输。本案例中,货物发生损失的地点是在工厂到装运港的途中发生的,在该区域发生损失属于出口方已经将货物交给了承运人之后,按照运输合同的约定,出口方已经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交货之后发生的货物损失应该由承运人承担。与此同时,在贸易合同项下,对于发生货损的区域出口方没有完成将货物交到装运港的船上,也没有实现自身的交货义务,同时要承担货物损失的风险。而出口方承担此风险却有其不合理之处,发生货物损失的区间货物已经交给了承运人,并且处于承运人的全面监管之下,出口方只是形式上的监督,这对于出口方来说极不公平。因此,在此区域发生货损之后,出口方在承担贸易合同项下货物损失的同时可以要求承运人赔偿其损失作为补偿。

(三)相关合同性质的问题和建议

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将所有的贸易术语制定的合同一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装运合同,另一种是到达合同。这两种合同的主要区别就是合同中是否体现出到达时间,对于装运合同来说在合同中只能体现出装运时间而不能出现到达时间,对于到达合同来说在合同中一定要体现出到达时间。案例中所使用的CIF贸易术语是典型的适用于装运合同的贸易术语,但是合同中有“务必于6月中旬前抵达目的港”这样的表述,此种描述属于典型的到达合同的描述,对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D组贸易术语来代替CIF。

作者:夏冰 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独立学院实务国际贸易论文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概述”等方面的内容。实务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市场调研”“商品价格核算”“贸易术语”“国际货款支付”“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牵涉的知识点也相对比较多。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内容也随之更新。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以及欧盟联合推行了新的“碳关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更新了。再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英国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应用《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11年1月1日,国际商会正式推出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这些都表明不管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实务方面的变化较多。但是,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完全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教学中没有融合最新的内容,导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融合。同时,有的独立学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与实际严重脱节。讲授的内容偏难、偏深,学生们很难理解。而在实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际操作,没有解释具体操作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导致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比如,在学习“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主要投放在填制保险单、计算保险费及运费、提单等方面,导致和后续课程内容出现重叠。其次,有的教师在实务教学中并没有注重讲解、解释和实务操作有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国际贸易惯例等,导致学生没有建立一个整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树立严格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惯例进行操作观念。这样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实务操作流于表面,不能帮助到学生日后的学习。

2.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应用,很多教师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都已经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每个授课教师会通过PPT课件列举案例,让学生们根据布置的任务相互讨论,然后开展课堂演讲。但是因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比如,有的教师在采用PPT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强调PPT课件的内容,忽略了课件设计的生动性。教师只顾自己讲解,缺少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小组讨论是目前教师最为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选择比较合适的几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要求制作成PPT课件在班级上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但是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学生并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也因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并不能全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会导致分析失误。有的教师协调、控制能力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及效果。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内容改革

⑴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

独立学院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及本质,不断学习关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目光不能仅仅盯在课本教材上,而应该从相关的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向学生们灌输最新的知识。比如,从2012年8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将核销单制度取消,企业不会再办理出口外汇的核销手续。针对这一改革,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新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按照新的办事程序、要求,向学生们讲授关于“退税”“报关”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们主动关注一些贸易理论作用及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例如,政府出台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都有实施目的、作用及条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出现正面、反面两种效应。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如果从国际贸易地理的层面上分析,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日本、美国、欧洲国家。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也增强了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其次,教师应该增加贸易理论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非关税壁垒”“反补贴、反倾销以及保护措施”等,这些内容都是现代外贸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熟悉、掌握我国对进口产品应该怎样进行“两反一保”,而国内外贸企业对外国又如何采取“两反一保”措施,外贸企业怎样突破外国建立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知识。传授这些知识有利于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考证的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的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与外贸企业人员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外贸企业的实际案例及工作流程,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其次,教师应以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根据相关的考证要求,合理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考证主要包括外销员、商务师、跟单员、单证员等,教师平时应仔细留意这些考试的试题内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尽可能帮助学生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为他们日后应聘提供基础和条件。

2.应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教师在制作PPT时应适当加入视频、图片等,增强PPT课件的吸引力。比如,在讲解“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新闻视频,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小组讨论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分组,并且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使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团队分工合作,提高小组讨论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在于教学案例数量的多少,而应该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教师在案例解析时,应给学生们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如果案例较为复杂,应先让学生们在认真讨论后,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国际货款结算中的“金融票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票据流转的过程。或从外贸公司拿到真实的票据复印件(空白),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要求,模拟完成出票、提示、背书转让、付款、拒付、承兑及追索等一系列票据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掌握票据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丰富考核方式

考试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没有发挥出考核的应有作用。考试不仅应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同时也可以结合演示考试、操作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技能的考核力度。笔试的内容除了包括选择、名词解释、判断、填空、案例分析等知识记忆能力考核题型外,还应该加大综合性主观题型的比例,尽可能做到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今天,我国对国际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独立学院教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战岐林 曾小慧 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网络经济论文

一、网络经济的本质性内涵特点

网络经济是被用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新的运行发展方式,换一种角度上看,这是利用网络与经济的融合,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对比之前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特点影响而衍生出诸多的发展方式特点。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经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时段进行网络商务活动。第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所以,网络经济活动要能将空间因素制约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使得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让各个国家的经济依赖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三,网络经济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可以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逐渐成为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第四,同样的,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企业的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处理一切的信息,从而逐步加大现代企业的贸易活动速度。第五,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现代化企业的经济制度和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在另外一方面,现代企业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就可以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有效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了现代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这对我国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间的转型。

二、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创新的举措

在我国网络经济的出现和电子商务影响下,我国企业贸易手段和贸易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当中,所以,我们要能够积极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还需要不断改进,在面对全球贸易的电子化趋势中,只有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现代化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针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还相差很远,并且在网络运行速度上比较慢,所产生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2.加强企业外贸的信息化程度

在当前我国企业实行全球化的战略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外贸信息化程度,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挖掘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我国现代化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而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同时,还要能够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逐步加强我国企业法律以及贸易法规的制定,制定一系列更加契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制度,有效确保我国现代化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3.国际贸易与国际各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企业逐渐转型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除了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眼光,还要能够加强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与其他的商务活动有所不同,这就集中体现在对它所涉及的部门和业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例如,在现代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海关、银行以及保险和商检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经济取代传统企业的交易方式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现代化企业必须要能够积极地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发展方式,这不仅仅是全球化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企业从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的一个趋势。随着我国近些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支付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国现代化企业对外贸易的交易金额也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网络经济在现代化企业中国际贸易的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和网络技术的研发,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同时,国际贸易与国际各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经济在我国现代化企业国际贸易中的效用。

作者:谢筱 单位:西京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油价暴跌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油价暴跌的现状及其主要原因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经常会随着全球贸易市场的变化而呈现出上下波动,并且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长期性特征。只不过由于石油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世界各大经济体对石油需求的长期性,石油从总体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价格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了解到,阶段性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并不符合常规的经济学规律,反而凸显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多数情况下都与客观经济规律产生冲突,而在这样的冲突中,潜在的风险就会产生。正常情况下,国际油价应该由国际市场自由决定,从供需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国际油价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但总体价格应该趋于稳定,不应该有大幅下跌的趋势。即使受到国际油价周期波动的影响,价格在经历长期的高价之后会迎来一个短期的下跌时期,但由于油价暴跌缺乏内在动力,就算油价下跌也应该有一个大的限制,幅度和空间都不会太大。一般情况下,造成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供应驱动、需求驱动等等,针对不同时期,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有所不同,国际油价的价格走势通常都难以预料,只能借助于一些预测机构的数据进行大致分析。笔者认为2014年~2015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现象的短期出现,奠定了国际油价暴跌的基础。一直以来,供求关系都是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则石油价格短期下降,供不应求则石油价格明显上涨,这是市场规律的客观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整体趋于平稳,区域间的冲突不少,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发展就比较快,能够提供的石油总量也有全面上升趋势,总体上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短期特征,给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创造了条件。其次,美元价值波动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引发国际油价暴跌。当今世界,美国的强大影响力仍然长期存在,以美元、欧元为主的货币之争一直在激烈进行,这些金融领域的变化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货币斗争过程中,如果美元出现贬值,那么一些石油主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会通过石油涨价来获取相应报酬。反之,如果美元升值,国际油价就会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国际金融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在美元与欧元的斗争中,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影响力较大,币值逐渐有了升值趋势,这就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下降。可以说,在此次国际油价暴跌过程中,美国扮演着操纵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压制俄罗斯,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强行打压卢布,降低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美国采取了金融斗争手段,带动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展开激烈的油价竞争,其结果就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美元影响力得到巩固。最后,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造成巨大影响,推动了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暴跌是短期价格波动的结果,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只是国际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结果,这种人为的干扰结果注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中,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力十分明显,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许多油价波动的案例背后,都有政治斗争事件的存在,例如,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以及美国的“9•11”事件等等,都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过影响。此外,一些经济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在进行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之后,都有可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2014年发生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就是美国打击俄罗斯经济的结果,由于美国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它会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其权威地位。这一次,美国就选择通过打压国际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利润。

二、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

从短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会让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受益,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大多都会带来消极负面伤害,极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暴跌是一个充满风险挑战的博弈过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经济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国际油价暴跌在短期内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不正常的油价暴跌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油价长期攀升,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正因为如此,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只有到了后期才会被发觉。从整体来看,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挑战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短期的国际油价暴跌很有可能给它们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石油投机后期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国际油价暴跌构成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加大国内石油投机风险。由于投资者主要以盈利为目标,面对国际油价暴跌的局面,很容易产生石油投机的想法,先低价大量囤积石油,在国际油价抬高之后再高价卖出,赚取中间差价。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石油投机对经济稳定具有很大风险,国际油价的降低会增加石油期货市场上商业交易的频率,吸引大量投资者进行石油投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美国必然取消操纵措施,国际油价将会重新回到合理价位,如果这时候中国国内石油投机问题严重,那么国内石油的价格就会被炒高,这对油价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极大危害。通常情况下,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事实上,历史上多次油价上涨的出现,都有各国投资者投机的参与,客观助推了油价上涨。

(二)国际政治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笔者认为,此轮国际油价暴跌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击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的利益,采用金融、政治等手段,进行的短期经济制裁策略,这种策略增加了国际政治不稳定性,使得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越发恶化,形成了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军事冲突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那么我国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失,成为美国与俄罗斯政治斗争下的利益受损国。此类事件在世界历史上频繁出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石油价格波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给各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尽管从表面上看,当前国际油价暴跌是好事,然而可以预测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旦美国与俄罗斯的斗争实现和解,那么国际油价新一轮的攀升就会出现,如果没有及早准备好应对措施,很容易出现巨大损失。当世界范围内都采取措施刺激石油价格上涨时,石油需求大国将不得不承受高昂的油价,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国际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受阻

国际油价暴跌也会威胁到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许多国家在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竞争过程中,长期缺乏预警监管机制,一旦当前的国际油价暴跌现象消失,高价石油时代将会重新出现,必须支付较高的石油购买费用,工业生产和大众生活的成本也会增高,加重人们生活的负担。当今社会,石油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众的出行已经习惯用汽车充当代步工具,而汽车的燃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如果未来油价持续上升,那么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安全都会受到挑战,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为例,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不具备话语权,在这种条件下就更需要采取预防应对措施,以应对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纵观历史上主要大国发生的经济衰退,多数都和石油相关,一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始终没有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国际油价变化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后期影响的对策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体而言,在追求国际油价暴跌所带来的利益之前,更应该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弱化国际油价暴跌的后期影响,以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针对国际油价暴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期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各经济主体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一)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国际石油贸易长期都处于博弈竞争状态,必须争取主导权,否则很容易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在面对国际石油贸易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中,良好的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石油安全储备制度,确保国内长期拥有一定量的石油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预测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帮助降低石油贸易风险,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鼓励相关管理决策者更多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研究石油安全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形成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开展预警工作,运用充分的数据材料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建立石油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石油进口国一般都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话语权,不能参与决定国际油价水平,甚至不能决定自身进口石油的总量,一切都受石油产出国的掌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这些国家很容易就会在国际石油利益分配格局中丧失地位,成为全球石油博弈的失败国。为了确保我国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失利,建立石油安全储备和安全预警机制已经势在必行,这是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需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案,必要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储备和预警管理机构,全面开展储备和预警工作。

(二)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加强与主要石油产出国之间的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途径。而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外交途径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外交策略。为实现我国长期具有石油供应的国际贸易目标,在石油外交策略中,需要作出一些努力,例如,石油外交首先要以满足国内石油供应需求为前提,然后再综合考虑地区差异、石油质量、运输成本等影响石油贸易的因素。在开展石油外交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外贸易工作要符合国内能源需求,实现国内石油产业发展与国际石油贸易的紧密结合。在开展石油外交的同时,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在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必要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只有以友好石油外交为手段,兼顾石油进出口管制,才能真正做到软硬兼施,维护好国家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切实降低风险。如果仅仅是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那么风险的控制力就显得比较弱,而加强石油进出口管制就是很好的互补手段。也就是说,在石油贸易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石油贸易相关的进出口行为要进行严格监管,最大限度地避免违法操作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石油监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完善石油进出口管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本国石油贸易过程中的利益,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提高石油贸易的抗风险能力

石油金融主要是指与石油贸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基金、石油银行等等,总体来看,与石油贸易紧密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为石油金融。针对国外金融市场操控石油价格的现象,世界各国都需要构建必要的石油金融体系,以提高国际石油贸易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石油金融体系不仅能够变换资产存在的形态,还可以规避与跨国公司因石油资源而发生硬冲突,这种软性的竞争符合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能够帮助提升石油贸易和金融市场水平,增强世界各国石油贸易抗风险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石油金融体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兴建石油银行等方式来开展。同时,国家也可以参与到石油金融体系中,通过税收、国债、拨款等手段影响石油金融市场,强化我国应对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总体来说,国际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特别是国际油价暴跌发生后,会给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贸易风险,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国际油价暴跌对国际贸易的后期影响,以获得石油贸易竞争的胜利。国际油价暴跌受多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势必会对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只有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作者:曹志涛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海事管辖国际贸易论文

一、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国际海事诉讼管辖权的确立原则

1.属地管辖原则

(1)由船舶所到之处法院管辖的情形。

由船舶到达地法院管辖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当船舶抵达我国的港口的时候,另一种是当船舶进入我国的海域内的时候。而通常由船舶到达地法院管辖的案件种类大体上有六类案件,分别为船舶修理案件、拖航合同案件、船舶碰撞案件、海损赔偿案件、船务合同案件、海上救助案件等。

(2)由船籍港归属地法院管辖的情形。

通常情况下,不会把船舶当做动产来对待,反之却经常把船舶当做是法人或者是自然人来对待。由船籍港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情况主要是存在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种诉讼类型,海船租用合同诉讼、海船船舶所有权诉讼、海船船舶使用权诉讼、海船船舶占有权诉讼、海船船舶优先权诉讼、海船船舶抵押权诉讼,海事侵权行为诉讼等。

2.保全管辖原则。

是指世界各国的海事法院应诉讼申请人之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证据、财产以及行为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事物签发强制令等措施,以此方法来获得一个涉外海事诉讼案件的管辖权,从而达到保护海事诉讼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保全管辖原则在海事诉讼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证据保全、请求保全以及强制令保全。保全管辖原则的限制不同于国际海事诉讼管辖权确立的其他原则的限制,保全管辖原则的限制并没有很多,而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则则有诸多限制,在保全管辖原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内国法院想要取得一个涉外海事诉讼案件的管辖权,只要这个国家的内国法院受理了诉讼申请人提交的诉讼申请,并且针对诉讼当事人之请求签发了相应的海事强制令,就可以依法对被请求人的证据或者是财产进行保全措施。

3.专属管辖原则。

是指基于国际公约或国内立法、国内司法之规定,只有一些有特别规定的国家的内国法院享有对特殊的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这类案件的管辖权具有排他性,即一国享有管辖权则其余相关各国均丧失对该案件的管辖权,基于这一特性,该国的内国法院从而有权拒绝承认其他任何相关国家的法院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权以及其做出的司法判决的制度。专属管辖具有强制性和独占性的特点,属于法定管辖。

4.协议管辖原则。

指在海事纠纷发生之前或以后,纠纷所涉及的原被告双方,可以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交由某国审理的法律制度。协议管辖原则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法院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海商合同中应用更为普遍,这里的海商合同主要是指三类合同,即保险、拖航和打捞合同。

二、海事诉讼管辖权明确划分的意义

首先,想要审理案件就必须先明确该案件的管辖权,一个国家的法院惟有明确了对一个案件的管辖权方可准时、快速、有效率地审理该案件,其判决结果方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肯定。反之,如果贸然审理,则有可能导致审判结果无效,并增加诉讼成本。其次,是否享有管辖权会直接影响该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因为只有明确认定涉外案件的管辖权,方可确定准据法。而因为整个地球被划分成许多个诉求不同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制定法律也就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国内法律的差异性,所以,尽管是相同的案件如果在不相同的国家进行审判,其结果也可能差别很大,甚至是相同的案件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审判其结果也不尽相同。最后,管辖权的确立会直接地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权益的获得与保障。尤其要注意,一个国家能否享有和使用涉外海事诉讼管辖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主权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而正确界定管辖权,避免国与国之间的管辖权冲突对于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国家立法机关还是法律从业者,都应该认识到海事诉讼管辖权的重要性,加大对海事诉讼管辖权的研究力度,这必将有益于海运事业的发展。

作者:陈水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贸易论文: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

一、安徽外贸发展概况

(一)安徽外贸的规模较小,增速较快

近年来,不论是我国整体还是各省市的对外贸易量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不同地区在对外贸易的整体规模和增速上存在差异。从2008年到2013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8%、0.71%、0.82%、0.86%、1%、1.1%,而外贸增速方面,2011至2013年,全国外贸增速分别为22.5%、6.2%、7.6%,安徽省分别为29.1%、25.6%、16.2%,可见安徽省的外贸增速基本高于全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的外贸“成绩单”中,安徽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14位,增幅也排在14位,居于中间位置,外贸规模与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与广东、江苏等省相差十几倍。以上数据表明,安徽省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远离国际市场,外贸规模整体较小,但安徽外贸发展的增速较快,在全国外贸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长。

(二)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是安徽省的主要的外贸方式,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但近几年,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开始加速发展,赶超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2013年度,安徽省的一般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7.8%,而加工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3%。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增长对安徽出口的全面增长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但是也造成安徽外贸对扶持性政策的依赖较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

(三)与安徽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与安徽省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安徽省2013统计年鉴数据,安徽省已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安徽省的进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东盟、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仍是安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与巴西、秘鲁、南非、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量也不断增长。

二、安徽外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数量需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2010年和2011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该专业被评为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专业之一,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并不是因为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减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2010年外贸人才的总需求人数约为79.344万人,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这样算来,即使我国近两年外贸人才总需求人数不再增加,所有高校经济类毕业生都去从事外贸工作,到2014年止,也仍然有很大的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从安徽省来看,安徽外贸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左右,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按全国的1%算约为8000人左右。2014年安徽省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有50多所,计划招生3800多人,开设外贸相关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报关等的院校有70多所,计划招生6000多人。因此,安徽省的外贸人才从毕业生数量上看供需缺口不大。

(二)质量需求

尽管社会对外贸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乐观,可见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安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市场,考虑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工作态度上,企业员工应做到能吃苦、负责任;在职业道德修养上,企业员工应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外贸企业尤其看重员工的这些素质,因为业务员直接接触外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客户往往是认人而不是认企业,因此,业务员的离职会带走客户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报酬、工作环境等因素使得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安徽省外贸发展基础较弱且薪资相对外贸大省较低,对外省人才缺少吸引力,外贸人才主要来自本地,而本地高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也偏好往机会更多的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学生建设家乡、忠诚、踏实的人文素养。

2.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但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更为复杂、内部分工更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外贸业务员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了解相应国家的政策、法律,具有营销产品的能力、与外商客户谈判的能力,最后还要订立合同及履行合同,必要时要应用国际条约、WTO规则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这些都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同时掌握多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日渐成为趋势。

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从事外贸工作,面向的是外国客户,对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要求较高。安徽省已和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英语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是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十分强调英语学习,很多毕业生也对自己的英语没有太多信心。其实在实际业务中通过与外商沟通交流、活学活用,语言能力可快速提高。除了对外交流,外贸从业者还需要和国内的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工厂等多方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使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提高做事效率。

4.拥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未来的最基础岗位对应的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从事外贸单据的制作、报关、货物运输和保险等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随着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有些人员会脱颖而出走向更高层次的外贸业务员、高级商务师,再发展下去可以成为外贸职业经理人、外贸部门经理。安徽外贸市场规模不大,对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增长有限,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贸人才,然而这种人才是全国范围内都缺乏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中,负责企业重大战略投资决策的人才缺口达2/3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以安徽外贸行业的薪资和发展机会对已成型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那就需要本地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职业发展上的可塑性和后续发展能力,能更好的为本地经济服务。

三、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外贸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也培养了人才,可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学校培养出的只是外贸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更加符合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这样的人才定位更适合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加工贸易发达,经济外向程度高,外贸业务量大,需要很多完成单据制作和外贸流程的基础岗位人才。安徽发展外贸需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业务机会,加大力度营销本地产品,需要后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不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而是为了不断强调实践课程,甚至为了技能大赛来调整。一味的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表面上确实做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但某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而增加的实践课程往往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真正外贸业务中的实践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课程设置也不足,很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还有企业提出,希望增加让学生练习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的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

从安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这样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本身并不熟悉实际业务操作,只能采取以灌输书面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很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校讲课的教学形式并未真正实施起来。(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不足。从校内实训室建设来说,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只能提供电脑机房满足使用外贸业务操作软件的需要,建设模拟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室较为困难。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说,真正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实现。从校方来看,安徽上规模的外贸企业不多,难以找到合作企业,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责任大、经费高;从企业方面来看,他们接收学生实习并没有多少收益,还要担心学生的实习对企业正常运作和商业机密保护工作的影响,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四、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要面对和思考的基本命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安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专业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一定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和产品营销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其具备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拥有良好的处事心态,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于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代表进行合作、研讨,充分考虑外贸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根据外贸岗位群的特点,开设相对应的外贸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操作业务流程的能力,适应跟单员、单证员等基层岗位的工作要求;开设适当的外贸相关理论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能力,适应外贸业务员、部门负责人等更高层次工作岗的工作要求;开设计算机、英语、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更好的适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和外贸企业可以深入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将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即使具备双师素质,也大多是通过一些师资培训和考证获得,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业务脱离,很难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并设法改进。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实习基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考察,使教师熟悉实际业务中的工作流程和当前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确保教师的职业工作知识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来为师生授课或举办讲座,传授最新的经验和行业信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大都已配备了安装外贸流程操作软件的机房。但是这种利用实训软件教学的方式仅能起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且实训软件中的企业资料仿真性较弱、数量较少、更新较慢,实践教学的效果一般。要想使校内实践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外贸流程模拟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岗位安排格局,加入银行、海关、商检局、保险公司等涉及到外贸流程的多个角色,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中感觉到更有“现场感”。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也可提供一定名额让学生去顶岗实习,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五、结语

安徽省外贸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也是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的关键。安徽高职院校应从安徽省的外贸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外贸企业的真正需要,不断优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最终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作者:朱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化国际贸易论文

一、中国的国际贸易自由化

从20世纪80年代地位微乎其微到2000年以后比重不断加大,再到2010年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在1994年之前,我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国际贸易基本保持顺差。1995年以后,我国国际贸易出口额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进口额也在不断增长,国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09年高达29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际贸易增幅巨大发展迅速,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国内贸易内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服务贸易的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必不可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得益于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二、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具体对策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我国也基于本国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制定服务贸易的基本法。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定。针对性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法》对于服务贸易的规定的内容太少,过于原则化与模糊化,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这就使得基本法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较小。完善贸易法第一就是学习借鉴美国经验,增加促进保障条款。一方面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完善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在为服务贸易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的同时对违反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行为提供制裁的依据。第二,明确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机构,详细规定其性质、职能、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管理机构在业务贸易中的强制性和合法性。

2.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多层化。

要建立以商务部为方向主导,以行业主管部门为重点,以民间自律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这个体制就要求搭建商务部与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熟悉业务、信息支持与高效配合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必须符合本国监管的水平,避免出现自由化过快而造成的监管缺失事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民间组织无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为本服务业的自治组织,可以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与技术指导,引导企业避免恶性竞争。

3.加大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力度。

最后,实现贸易自由化离不开国际合作,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区域和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由于GATS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大,利益诉求多,GATS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因此,GATS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低,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和GATS本身优惠制度安排,低水平的自由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国家更高的需求。高水平的区域与双边贸易体系继而被各国广泛接受。这种贸易体系不仅降低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还使得服务市场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更加便利,贸易壁垒也会逐渐减少。这种贸易体系使得区域贸易和双边服务贸易的优势相互补充,使得地区合作更加密切,进而提升了地区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正确认识这一点,我国必须在充分分析服务贸易特点的基础,积极开展与别国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切实使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得到提高,使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策略

1.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优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存在对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存在许多这样的经济实体,这种开放式的经济实体都是以家族经济形式为主,是较为固定和保护式的产权,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实际产权结构形式。企业在资金的获取途径比较单一,都是从企业经营产品和出售服务获得的利润进行资本转换。但是这种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企业经营的好,发展形势良好,那么资金的增长速度就会很快,一旦,企业遭受市场的冲击和高压力的竞争,或者是受到政策的影响,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资本下降减少。面对这种问题,就需要间接金融来使得企业获得资金的融通。在当前的形式下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为家族型的企业进行间接金融的融资,为外向型经济实体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当下,很多地区的政府都在设立技术创新的资金项目,来激励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上,向着绿色环保靠近,创新出节能减排的新型产品和制造新方法。基金组织可以针对这些绿色企业进行监督和评估,最终从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奖金的发放和政策的鼓励。这样的措施,无疑给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企业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稳定、持续成长。

2.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外部优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所有的外向型企业中,存在着一部分企业与在本土发展的跨国型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以及时有效的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例如利用国外的技术企业进行生产外包。还有一部分企业是独立的一体化企业,独立一体化式的企业要想突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就需要通过对国外企业符合控股权的股票进行收购。金融学针对不同的企业形式也能起着相应的关键性作用。一般说来,在国际产业内部的相关生产外包活动中,现有的外包承接企业需要进行相关使用费用的支付。这些费用可以通过融资完成,而融资的途径则完全可以通过国家四大商业银行等银行的金融组织进行融资。同时当地的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经济增长政策给予具体的鼓励和引导。另外,为了防止并购企业的股票被不停的收购导致我国企业财务情况恶化,应当利用好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在我国企业内部的资产结构上,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需要针对实际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改革创新企业的融资方法,积极的扩充企业间接与直接的融资途径。

作者:张纯 单位:福建省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国际贸易论文: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物流

所谓的国际贸易通俗来讲就是与国际各国间的物质往来,也称为通商。它主要面向的是国际化的商品及服务流通交易。另外,国际贸易的形成一般由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进出口贸易。随着我国成功进入WTO以后,国内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因此,为了对一系列的贸易往来进行统一的规划,国家设立了国际贸易物流部门来针对国际上的商品及服务交易进行统一化管理。首先,国际贸易物流可以完善规划进出口商品及服务的交易程序,保证国际贸易交易的顺利进行。其次,国际贸易物流可以保证进口出商品的安全性,从而保障国内人均的健康生活以及我国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的商品质量及信誉度,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综合影响力。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家贸易的往来,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国内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经营中,则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1.经济风险下的国际贸易物流现状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使不少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危机过后,许多西方主义国家为国强自身经济建设的安全性,建立起了绿色经济贸易物流机制,以此来强化其自身的物流行业发展。但同时,也使我国贸易物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首先来讲,西方国家的这种制度的建立使我国贸易商品很难打入西方市场中去,这不仅影着我国贸易商品的运作能力,也使我国的直接资本投资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增加了我国资本投资的难度。另外,西方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保护措施的建立还阻止了我国贸易商品及服务进入其市场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这种政策下,使我国贸易物流造成了严重的阻塞,从而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产生较大的风险。

2.政府的支持度不足造成的风险

对于国际贸易物流发展而言,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虽然我国目前享有国际第一贸易大国的美称,但其贸易实际发展力度远远跟不上美、德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力度。这主要是由于首先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一套关于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制度规划,从而使国际贸易物流发展是缺少一定的制度支持,甚至造成了多个国际贸易物流公司为争抢生意产生的各种纠纷,致使我国贸易物流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是国内贸易发展的延伸,也是国家对外形象的代表。但就目前来看,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条例规范,且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所需的设备支持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另外来讲,由于我国对国际贸易物流的法制不健全,从而使国际贸易物流地方性政法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使国际贸易物流长期处于一种恶性的政策环境中,大大增加了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运作风险。

3.与其它国家合作中的风险因素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想要发展壮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要与国际其它国家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与国际中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国际中部分国家仍对我国的贸易商品持抵制的态度,甚至有些贸易商品在其它国家得不到有效的流通,因而使我国投放的成本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拢,造成了我国贸易物流严重的资金风险。另外,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际商品均资金涨浮率较高,而国内目前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远远低于国际经济中的标准水平,因此就造成了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品经济收益资金相差较大的情况,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经营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在风险管理下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创新措施

针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的诸多风险,相关部门及人员必须快速制定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形式,从而保证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健康发展。

1.建立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

要想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能力,首先要建立良好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也就是针对风险管理中对外贸易的风险识别、测定及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来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从而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发展。另外,建立风险管理目标的主要作用在于国际贸易往来活动中各形各色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中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其一,要健全的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对外贸易往来活动中的风险制度管理和体制的创新改革。其二,要从根本上控制贸易往来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以防止国际贸易物流往来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转化为现实的风险状态。其三,要加强对贸易往来风险的后期处理能力,以便最大限度将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

2.加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职能建设

加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职能是提高贸易风险预警的最重要的手段,并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往来中对风险因素的合理怀疑能力。同时,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职能还包括了对贸易风险的定位,也就是说对国际贸易风险因素进行定量确认,并制定出防范解决方案。另外,对于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发生后,要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将风险控制在可预计的范围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国际贸易中对风险的抗击能力。

3.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能力是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保证,也是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优秀内容。首先,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要解决两大主要的问题:其一,在风险管理中要确认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存在于哪个环节;其二,要对所识别的贸易活动风险进行属性的分析及定位。总的来说,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的识别管理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国际贸易往来中所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发生该风险时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程度进行判断与识别,从而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中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国际贸易物流往来要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才能够使国际贸易物流朝国际化大方向发展。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国际贸易中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定位,并快速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及风险解决方案,同时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目标制定规划出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过程中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贸易物流往来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提高我国贸易物流活动的综合能力,为我国进入国际化市场中的先进行列做好基础建设。

作者:王燕铭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