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贸易经济论文

贸易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9 02:5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贸易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贸易经济论文

贸易经济论文:提高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一、关于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鼓励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提高进口的便利化程度,适当减少进口自动许可目录产品。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此外,实施科技兴贸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科技兴贸工程是商务部13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运用政府相关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贴息以及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资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再创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贸企业利润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转变期职能,即是必从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进而通过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要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简单来说,政府在改变职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明确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使外贸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3、开展工贸、技贸、农贸结合,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4、抓紧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出口,提高外销价格,从而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经济核算,节省费用开支。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业素质,特别是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的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由于该战略使得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这也使得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容易出现,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因此,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要根据目前国家的经济的以及国情,因地制宜的制定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也即是应该实际努力的去发挥出我们所具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势导向,吸引国际投资,进而达到发展金融等相关行业的目的。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各企业及个人去培植资本优势,从而去尽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的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靓 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贸易经济论文:上市公司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一、公司股利分配理论及政策

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用于再投资的一项重要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公司要按照盈利的一定比例,分配给投资者。股利分配是公司经营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非常重视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对各种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一种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分配政策予以实施。股利分配重要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一种分配方案,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往往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越强,这种传递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因此,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政策时,相当慎重。以免投资者误读,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二、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概况与特征

目前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两者兼有的分配模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同时公布转增和配股方案,使得转增和配股也带上了分配的色彩,也常被看作是股利分配的一种形式。主板股利类型可划分四种。

1、配发股本:配股股票是指上市公司以一定的价格向原股东配售新股。配股实际上相当于增发股票,它并不影响本期收益,由于所有股东以低于市价同比例配股,股票将被稀释,股票价格将相应下降。

2、转增股本:转增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将公积金转作股本。转增股本只是在公司权益结构不同项目间的内部调整。因此与送红股一样,转增股本后每位股东拥有的股票价格总额不变,而拥有的股票绝对数增加,从而股价将下降。

3、派发股利:上市公司所派发的股利具体又可分为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现金股利是指上市公司以公司的留存收益向股东发放现金作为投资回。现金股利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股票股利是公司将留存收益以发放股票的方式发放给股东。股票股利并不减少公司的股东权益总和,只是在减少留存收益科目的同时,增加了股本科目。

4、不分股利:不分配是指上市公司不进行留存收益的分配,由于我国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问题的影响,很多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凭借其绝对控股地位,拒绝进行股利分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2006年5月8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治理办法》规定,希望此举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以前普遍存在的不分配现象。

三、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征

2009年,我国经济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率先引领世界经济走上复苏之路。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一路高歌猛进,至20009年11月上证综指摸高到3465点。各上市公司赚得锅满盆满,业绩整体大幅度上升。上市公司派现极为慷慨。具不完全统计,在全部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年中,有近百分之七十实现盈利。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重“高送”“高转”,轻现金分红:随业绩增加,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以转增、同时派现和送股、三种形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派现和转增、转增和送股、派现和送转多种形式。不过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相当多公司,不重视股民的现金回报,除了不分配股利外,也有的上市公司不注重现金股利的发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喜好炒高送配题材的股票,跟这种理念有很大关系。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现金股利比较受欢迎,投资者把现金股利视为最直接、最稳定的投资收益。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股本扩张或者“圈钱”需要,在股利分配方案宣布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配股、公积金转股等扩张行为,从理论上讲,“转股和配股不属于股利分配范围。而现金股利作为给上市公司投资者超过国库券利率的较高现金回报,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承担较高风险的一种补偿”。

2、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讲,连续的、稳定的股利政策,是对股民负责,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回报预期的指向,是上市公司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的展示,也是企业形象的一种体现。在西方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尽量保持现金股利的稳定性,保持鼓励政策前后的一致性,以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只有在管理层确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企业的盈利会发生变动时,才愿意改变股利政策。但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短期行为严重,随意性较大,不仅在现金股利分配原则上缺乏稳定性,而且分配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上市公司很少考虑随意性的股利政策给公司形象带来的损害。上市公司忽视股利政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远见卓识。

3、不参与股利分配:近几年,证监会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力度,对上市融资提出了许多硬性条件,做出了不分红上市公司不允许融资的规定,扭转了过去很多上市公司不分红的局面。但是现在仍有部分公司甘当铁公鸡,令投资人失望。我国上市公司一直不注重现金股利的发放。但是个别上市公司常常以假账的形式欺骗投资人,为其不分红制造借口。这些“铁公鸡”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主板市场每年仍有近百分之十的上市公司,一毛不拔。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不参与股利分配是很少见到的。

四、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动机分析

随着创业板企业年报的相继披露,在”高转送”噱头的刺激下,创业板个股气势如虹。一时间,高送转成了“印钞机”。

1、高送转乱像

(1)“惊艳”第一幕:2010年1月26日,同花顺公布了10转10派3元的分配方案。创业板高送转大幕正时开启,当日该股开盘即被封至涨停。在此股带领下,创业板气势如虹。许多投资者也蜂拥跟盘,在高送转光环之下,同花顺出现一轮上涨行情,股价一度摸高至100.10元。短短的两个月,同花顺股价大涨31.19%。

(2)史上最“牛”公司:2010年3月18日,创业板新贵神州泰岳推出A股史上最耀眼的分配方案——“10转15派3元”。这一方案令其他高送转上市公司黯然失色,当年西飞国际10转12的分配方案与之相比相形见绌。其股价更是一路爬升到200多元,时间也只有仅仅两个多月,涨幅高达百分之四十多。这一股价超过茅台,成为A股最高的股票。在其带领下,A股中共有143家公司推出10转5以上的分配方案。

(3)“蝴蝶”效应:创业板风生水起,至2010年4月16日,创业板大部分股票采取了高送转分配方案。大都推出10转5以上的分配方案,还有二十多家公司推出10送5以上的分配方案,包括九州电器、华谊兄弟在内的18家创业板公司,均推出了10转10以上的高送配方案。网宿科技、汉威电子、日宝通带、也紧跟其后。

(4)黑色“滑铁卢”:高送转方案虽千差万别,但股价大幅跳水的结果却相同。同花顺除权除息日,当日大跌6.11%。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汉威电子和宝通带业,除权除息日,两支股票均大跌百分6%,汉威电子成交额也被放大至近3亿元的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该股上市首日的成交额5.16亿元。而当日该股换手率更是达到了32.25%。而此后一日,宝通带业迎来除权除息日,在当日该股勉强以0.53%的微红收盘,但次日则股价大跌,跌幅高达9.53%。

2、高送转动机分析:

毋庸置疑,在创业板的一百多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含量高,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公司还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上市公司质地和经营都不突出,鱼龙混杂。却都采取高送转分配方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动机。

1、主力为了出货:”高送转”并非创业板的专利,热衷参与者,也不仅仅是业绩优良的公司。难道真的是高额回报投资者?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年沪市送转冠军新安股份是一家经营管理都不是令投资者满意的公司,从公布的资料看,今年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百分之九十,盈利能力大减,抗风险能力较差,但就是着么一只公司也采取了大比例的”高送转”方案,同样情况的还有美都控股,该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8%,比2008年略增长0.23%,该公司3月27日公布的10转12派0.3元的分配方案远超市场预期,基本每股收益0.29元。但其盈利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美都控股的高送转显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美都控股”高送转”预期的炒作始于2月份。具内部人士透露在公司高送转之前,就有超大户资金潜伏在其中,从大智慧大户资金买卖盘可以看出。在推出高送转预案的次日,主力资金就大举卖出流通盘的0.84%。当日该股大户和超大户均呈减仓之势,而从3月30日至4月21日,美都控股资金净流出1.81亿元,占到流通盘的6.3%,这一比例在同期地产上市公司中高居第一位。

2、为限售股解禁提供契机:定向增发有一定的锁定期,长期持有相关股票的系统性风险比较大,而利用”高送转”,博得市场的欢迎,使得参与增发的投资者有机会实施退出机制。上市公司适时推出”高送转”就是为限售股解禁提供契机。在创业板的一百多家公司中,以九州电器为例,自该公司在推出10转10派1元的诱人分配方案,随即该公司行情的启动,股价一路飙涨,在此后的不到一个月,九州电器就有近百万股此股份解禁上市流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建峰化工。该公司在3月3日公布10转5的高送转方案。但公司2009年的业绩难言理想。2009年建峰化工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43.7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25%,每股收益0.6元。 这或与该公司2009年的增发有关。

3、为获取高额回报:一些基金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回报,不惜花重金买消息,第三大基金公司对中国卫星的参与就足以说明。也可见机构资金对高送转行情的踩点精准。在去年的十一月份,中国卫星的股价就表现出异常的兴奋,这家基金在低位加仓,不久,中国卫星10转10派0.5元的分配方案。当日中国卫星尾盘被持续大单封至涨停,全天成交总额为2.86亿元。而从当日龙虎榜可以看到,4家机构席位位于买入榜的前五位,累计买入6126.6万元。而卖出榜只有一家机构席位,卖出2200万元。而这与当日超大户增仓4121万元大致相符。而此后中国卫星涨幅已经达到52.75%。其间踩点精准的,获取高额回报是有着广泛背景的三只基金。

五、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效应分析

1、题材炒作:“高送转“作为一种炒作的题材,只具有炒作的投机价值,并不具有投资价值。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公司公布”高送转“之前,主力资金会提前布局,再借助高送转炒高股价,吸引散户追涨。所以普通投资者在投资高送转股票时还是要慎重。而市场对于创业板的“高送转”现象,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成长下的高送转方案是众望所归,企业和投资者都需要高送转

2、缺乏监管:从现有的法规制度看,似乎还找不硬性指标的监管规定,一般来说,如果上市公司出现莫名其妙的“高送转“,交易所等相关部门可能会电话上市公司询问理由,但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说法需要禁止,而上市公司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等方式也比较隐蔽。虽然”高送转“常常在市场掀起风浪,但相对而言却并无太多约束机制,从长运发展来讲,适当的监管利于股市的更加健康的成长。

3、数字游戏:让投资者了解“高送转“背后的数字游戏,表面上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多了,实际上不会给投资者也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现实中,公司之所以能够“高送转”,往往是因为其高溢价发行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公积金,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实质就是把从广大投资者手中募来的资金,用于扩张股本而已,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会因此发生任何改变。因此,“高送转”往往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高成长需要将利润和公积金转增股本,“高送转”本身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回报。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高比例转增预案主要是IPO超高价发行所致。而这些钱实际上都是二级市场上投资者自己的钱,现在这些多出来的资金只是又被重新分配了。现金分红才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真正回报。

贸易经济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经济论文

一、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网络交易平台完成一系列以商品贸易为中心的各种经济事务活动的交易方式。它不仅仅作为交易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播商业信息的媒介。电子商务充分体现了高效性、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经济贸易方式的缺点,尤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现代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包括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硬件技术服务,还包括软件网络贸易程序设计、信息传输及网络维护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企业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中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能够为经营者提供智能化的贸易管理和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贸易活动的智能化。智能化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只是以产品的数量作为贸易活动的重点,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知识和技术的拥有作为分配财富的关键点。电子商务中的贸易更多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现代电子商务的应用体现了网络贸易的优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媒介的网络贸易能够大大降低贸易双方的贸易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贸易双方均可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有利的信息资源,找到适合交易的对象,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和商业洽谈,大大降低成本。网络的高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办公实现了客户间文件的传输以及订单的办理订购、洽谈、签约等各项贸易手续,带动了商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高效率完成,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在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中,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因素。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比较滞后,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交易双方都存在着贸易的风险,并且容易引起贸易纠纷。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也去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这样在各国及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便存在了屏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应用存在着物流不畅的问题,阻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管理较为分散和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物流行业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容易造成物流的不畅。此外,物流行业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顺应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潮流。

2.我国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本身在应用电子商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网络规模较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我国的外贸企业中计算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任然有限,这些使得外贸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电子商务应用的范围狭窄,程度低。我国的企业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应用水平较低。外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并广泛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

1.针对电子商务外部环境问题对应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基本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为贸易参与者统一的行为规定便于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健全的法制法规可以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造更好地贸易秩序,让贸易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建立完善的信用保证体系,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提供信用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商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同时需要银行等机构进行完善的资金流动记录及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督和记录,各部门协调统一制定信用度评定标准,及时对各企业进行统一化的信用度评定,并对各企业的贸易行为及时监督,对其信用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认定。

2.投资企业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扩充人力资源,提高电子商务的利用率。

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加快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商务的利用。企业本身需引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聘用并培养合格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学习和借鉴应用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的企业成功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和贸易主题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充分的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抓住国际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跨越了国家和地狱的界限,但是也产生了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各国有关部门加强对话合作解决。同时加强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技术等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应用和完善。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起到了影响作用。

四、结语

现代电子商务作为IT产业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放、高效、立体的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带动了全球知识、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重大机遇。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相关法律等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更是挑战。我国需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现代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贸易活动的顺畅进行,才能在机遇和挑战并行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作者:杨军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贸易经济论文: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贸易经济专业的特点分析,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如何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应注重经济学知识与贸易理论相结合,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贸易经济 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贸易经济论文: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汇率变动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的焦点之一,在于人民币汇率变动下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我国我国贸易经济现状为研究背景,客观分析了我国贸易经济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经济的影响。根据所分析的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汇率变动;贸易经济

一、汇率的相关定义

汇率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又称汇价。简言之,汇率就是两种货币折算的比价或比率。根据汇率不同的计算方法,汇率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等方面,以下进行简要介绍:(1)名义汇率。名义汇率又称“市场汇率”,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直接公布、使用的表示两国货币之间比价关系的汇率。该汇率仅是官方公布的汇率兑换标准,无法反映货币间的真实价值或价格,它的存在仅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官方反映,也是一种参考。(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是以国内支出篮子衡量的国外典型支出篮子的价格,它是用两国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后的汇率,即eP*/P(其中,e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即用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P*为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水平,P为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水平)。实际汇率的关键在于,它剔除了汇率波动过程中的物价变化因素,实际上在研究过程中是考虑了币值变化进而对进出口的净影响,因而它对一国劳务或商品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具影响力。如果一国的实际汇率发生贬值,则间接反映的是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所降价,从而可以提高产口的市场占有率,有助于提升该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3)实际有效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以某个变量为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它指报告期一国货币对各个样本国货币的汇率以选定的变量为权数计算出的与基期汇率之比的加权平均汇率之和。通常可以一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额占该国对所有样本国全部对外贸易额比重为权数。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以贸易比重为权数计算的有效汇率,可以看出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多边往来中的竞争实力和变化波动情况。

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

汇率变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甚至还有心理因素,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于汇率的变动。在不考虑外国货币变动的因素,影响一国货币汇率的基本因素有如下几方面:(1)一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长期看该因素是影响该国汇率变动的根本性因素。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收入增加将导致进口产品需求扩张,扩大对外汇的需求,推动本币贬值。支出的增长则是使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有利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来增加外汇供给。故从长期看,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2)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这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一个最直接因素。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有长期影响,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如果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则国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及外国本身的货币供应量会相对增加,于是该国的货币币值汇率下降;反之,该国的货币汇率上升。在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国际收支因素尤为重要。(3)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间的差异。按照购买力平价说,货币购买力的比价即货币汇率。货币购买力则是该国平均物价水平的倒数,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本币的购买力下降,本币贬值;反之,本币升值。(4)货币利率。一般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货币贬值。一国货币利率水平的高低及其与他国利率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5)其他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措施,中央银行的干预等,均会对一国的汇率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也可通过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来体现对汇率的影响。

三、应对汇率变动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汇率对我国产品出口有重要影响,但是,影响产品出口的原因绝不止此。提高产品出口,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对外贸易的方式。我国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出口占主导,加工产品为辅,而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带来的利润自然不多,因此,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利润多的产品加工贸易,优化出口结构,并做到一整套的产品服务机制,使其与产品的出口相互促进,做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妥善经营管理,赢得更好的口碑。为了提高竞争力,政府应当引导产品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行创新,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浪潮。

(二)完善针对我国产品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出口补贴对国际市场的扭曲有违世贸组织的“禁止成员采取倾销或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手段扰乱正常贸易的行为,并允许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贸易补救措施,保证国际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平竞争原则,限制和削减出口补贴逐渐成为了农业谈判的优秀议题。当今世贸组织对出口补贴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限制规定。但世贸组织对不以出口实绩为基础的支持手段至今无明确纪律约束,在旧有的补贴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的情况下,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逐渐成为比较可行的农产品出口支持手段。出口信贷同出口补贴不同,并不直接作用于出口价格,信贷额的大小并不代表其造成的市场扭曲程度。由于出口信贷所具有的公平与平等的特性,使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认可。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补贴与反补贴的协议,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在国家支持出口方面的作用是合法而且独到的。

(三)改进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从目前我国的汇率变化的实际情况看,人民币以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基本走上一条缓慢升值的道路。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本就不强,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给产品出口带来的竞争压力。基于对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保护,迫切需要我们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汇率变换道路。对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本文建议,应综合运用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补贴等相关政策加以执行。比如,可以综合运用利率和汇率两者间的关系,调整汇率。此外,利率是调节国内资金的供给需求,而汇率是反映国内与国外资金供求状况。只有完善了利率市场化才能推进汇率市场化的发展。在上述几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形成相应的机制。

贸易经济论文:浅析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

【文章摘要】

时代的发展促使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但也 给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的环境下,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贸易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即对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机遇

0 引言

机遇指的是“机会”、“契机”或者“时机”,对企业来说,机遇是指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内部、外部环境等。机遇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于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正在遭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新的环境下,如何牢牢的把握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贸易经济管理水平,是所有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 机遇对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导致企业需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条件,并不得不受到逆境或者是顺境的影响。如果处于顺境之中,企业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马太效应”,形成机遇越多,发展越快,并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的 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实现企业的良好快速发展。但是,一旦处于逆境之中,整个情形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发展越困难,能够遇到的机遇就越少;而发展机遇越少,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壮大的难度就越大。于是,企业便会处于完全相反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对所有企业来说,都要注意在顺境时合理的抓住机遇,并在逆境中重视机遇。而即便是身处逆境之中的企业,也可以铜鼓够多种方法和形式,摆脱困境。其中,抓住机遇是最有效的途径。

1.2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身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而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提高竞争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机遇的把握。通过积极的抓住每一个重要的机遇,并予以合理的利用,企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例如,如果企业可以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便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从而生产出更多质量较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优质产品,迅速的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1.3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机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除此之外,抓住机遇。企业还可以获得较大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投入与产出的转换速度。从而将产出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是实际需要。于是,企业便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实现快速发展与进步。

2 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

2.1 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要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企业应该 积极的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按照石油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线观正次和法规的调整情况等,不断优化领域结构,并改善需求结构,做好对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要顺应发展形势,不断向新兴领

域发展,加快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各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拓展外部市场的理念,依托现有市场,做好拓展工作。另外,企业还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识,从长远利益角度制定贸易经济管理规划,从全局出发,做好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并要积极的学习新型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摒弃落后的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从而保证实现企业的集约化、长期化发展。

2.2 改革贸易经济管理制度。

想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需要大刀阔斧的对贸易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目前石油企业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只有提高整体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在竞争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 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方法。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控制,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另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协作能力,提高不同机构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管理创新。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即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让“宽容型管理”在企业扎根。并通过建立在宽容型管理六维度基础上的种种措施,充分挖掘了员工的价值,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自身的发展。其中,具体方法有:充分信任员工,倡导自主工作;连接情感纽带,关注长期利益;鼓励员工创新,允许创新失败;把握时代潮流,创新利用资源;鼓励自由交流,支持观点分享;分享工作愿景,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在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追求企业发展之间寻找到理想的契合点。所以说,对企业而言,要注意对贸易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不断推动员工的进步,凝聚企业的人气,挖掘企业的内生性资源,不断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企业需要面临的环境条件日益复杂,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机遇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抓住宝贵的机遇,提高自身的贸易经济管理水平。并通过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和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以及改革贸易经济管理制度等方式,很好的把握机遇。但是,不同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并在最终的组织决策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不同的企业在对机遇进行认知以及利用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只有善于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贸易经济论文: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与知识体系

摘要:文章以分工深化为主线探索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标准分析贸易经济学的“保护带”和“启示法”,并试图从内核、保护带、启示法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贸易经济学严整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分工深化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基础,从而为贸易经济学提供统一的理论内核,由理论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四个部分构成贸易经济学严整有机的理论体系。最后提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关键词:贸易;理论内核;知识体系

一、引言

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贸易领域的各种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学科,由于一直没有明确统领学科发展的理论优秀,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摇摆不定,其科学共同体中存在“宽派”和“窄派”之分。在研究方法上,未能充分应用现代经济学定量和经验实证分析方法,从而削弱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力。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借鉴产业组织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成果来重建贸易经济学(夏春玉、丁涛,2011;冉净斐、文启湘,2004;石明明、张小军,2009),并取得较大进展。但受制于理论内核界定的模糊,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科学研究纲领标准的评价,理论创新路径也不够明晰。因此,与其他蓬勃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相比,贸易经济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从主流经济学对贸易理论研究看,经济学说史上解释贸易产生和发展的贸易理论与分工深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是相一致的。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产业间贸易,这主要是基于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的国际产业间分工。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与国之间同一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步上升。这种国际分工现象是难以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来解释,而新贸易理论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的商品模式、贸易和流通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20世纪60年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一些学者研究产品生产阶段或工序在不同国家间分配,如Dixit和Grossman(1982),这属于早期的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随着分工深化,服务不仅成为产品内分工的重要贸易标的,而且通过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推动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进入90年代,随着全球外包、海外外包、转包等产品内分工现象的出现,以Grossman和Helpman(200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引入产业组织和不完全契约的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内容和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动因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如Dixit和Grossman(1982)认为生产分割为不同阶段上的比较优势是创造产品内贸易利益的基础b 3592,而卢锋(2004)则认为不同生产阶段对应的有效规模存在差异。

随着分工深化,一些学者考虑分工机制的内生演进,并在这样的条件下解释贸易的产生。如Stiglitz和Dixit(1977)、克鲁格曼(1979)等从产品种类数的内生性分析贸易对生产规模和参与贸易国家的福利影响,而Roser(1983)、Becker和Murphy(1992)考虑专业化水平的内生性。杨小凯(1992)等对分工的内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特点是内生均衡的移动而不是静态的均衡,在此基础上比较利益会内生地创造,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国内贸易自然会延伸到国际贸易。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贸易经济学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界定,一个完整的或成熟的科学研究纲领应有一个公有的理论“内核”,有一组保护硬核的“保护带”和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本文以分工深化为主线探索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标准分析贸易经济学的“保护带”和“启示法”,并试图从内核、保护带、启示法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贸易经济学严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提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二、分工深化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基础

自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业成为独立经济部门后,分工深化不断促进贸易发展,不仅促进交易量和商品交易品种增长,而且使交换范围从区域扩展到国际市场。交换是最微观和最基础的活动,贸易是分工基础上的交换。分工深化不仅扩大市场规模,而且提升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交易制度的完善,降低交易费用,增进交易效率,从而形成报酬递增的源泉。以分工深化为主线,不仅可以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贸易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

(一)分工深化扩大市场规模

首先,按照斯密定理,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水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其次,市场规模与分工是相互作用并自我演进的。杨格(1928)提出著名的杨格定理:迂回方法的经济,或其它形式的劳动分工经济更多取决于市场的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杨格论证市场的大小不仅由人口规模,而且由有效购买力决定,而购买力由生产率决定,生产率又依赖分工水平,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相互依赖并以累进的方式自我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品种和规模,最终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报酬递增。

(二)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收益

按照杨格的论述,分工可用三个概念来描述,第一个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随每人的活动范围缩小而提高。第二个是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第三个是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的产品种类数。通过分工深化,在生产中不断引入迂回或间接生产方式使用劳动可增进专业化水平和收益。对个人而言,Roser(1983)指出,分工收益由人们关于专业化决策内生决定,对专业化水平的选择来自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另外,随着产品工序和间接链条迂回生产方式的不断引入,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高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导致企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企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内生地选择不同技术水平和雇佣不同类型员工,从而提升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收益。Helpman(2006)认为企业异质性会内生行业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链链条得到延伸,最近几十年跨国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的快速发展充分证实这一点。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分工深化都提升交易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知识等高级要素的边际贡献,减少重复学习时间和费用,并通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形成报酬递增的经济利益。

(三)分工深化推动技术进步

分工深化还推动技术进步。马歇尔认为机械的改良与分工的日益精细是同时并进的,机械改良使得进一步分工的工作价钱便宜和更为精密。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新自然资源及其应用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加,而且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制度、商业习惯、流通组织的变革。

技术进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加强报酬递增的力量,从而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近几十年来流通创新为例,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极大地扩展市场范围,增进人类交易能力。而以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信息交流的准确性,而且降低通信损耗,这极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传输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交流,监督和协调其分散的贸易活动,并对相关业务信息快速进行存贮、分析和处理,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支持。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的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贸易组织的创新,催生供应链战略联盟、价值链集成商、品牌运营商等新的贸易组织方式的出现。而这些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形式极大地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搜寻的成本和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断提升交易效率和贸易量。分工深化还不断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易制度的完善使更多的产品适合引入迂回生产方式,也使产品生产工序、环节乃至投入要素可分性得以增强,并降低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按照科学研究纲领的标准,围绕分工提出的“劳动分工的客观存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流通的本质”是贸易经济学不可证伪的公理,构成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商人、商业、商品、交换这些重要的贸易经济学概念也是以分工为思想内核的。交换是使用价值的互换,交易是价值角度的互换,交换是最微观的经济活动,交换发展为交易(贸易),贸易和交换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分工深化不断增进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分工为理论内核也不断推动贸易理论研究纲领的发展。

三、以分工为理论内核的贸易经济学“保护带”和“启示法”

(一)贸易经济学中的“反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根据拉卡托斯界定的科学研究纲领,纲领由一些方法规则构成,主要包括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反面启示法告诉研究者需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正面启示法则告诉研究者寻求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甚至发明“辅助假说”,这些辅助假说围绕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因而硬化的硬核。

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贸易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中同样拥有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应用反面启示法,保卫贸易经济学分工的理论“内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如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内生专业化与分工、贸易产生的原因、流通渠道的演化、零售业态变迁等等,这些关于贸易经济过程、组织存在的一些重要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分工这一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辅助假说”,辅助假说围绕分工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理论硬核。在这个过程中,以经验事实不断证实和增加辅助假说保护带内容,这就保护理论内核不受谬误的攻击,从而推动贸易经济学进步的理论问题转换。

(二)贸易经济学中的“正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同时,应用“正面启示法”可改进和发展贸易经济科学中的“可反驳”部分,通过调整和完善“保护带”来发展贸易经济学。正面启示法包括一组部分明确表达出来的建议或暗示,以说明如何改变、发展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变体”,如何更改、完善“可反驳的”保护带。比如对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在不同交易环境下,引起分工深化的主导动力机制发生变化,或是提高报酬收益,或是降低交易费用,这样就产生新的潜在获利机会,推动分工深化。分工动力机制有资源决定的比较优势,也有市场规模和内生比较优势。具体分工环境中新的潜在获利机会为交易的形成奠定利益基础,也就催生新的贸易运行方式,影响贸易主体行为。“正面启示法”通过界定具体分工环境中交易条件,对某一种分工形式产生的报酬增进和交易费用节约进行阐释,从而不断发展调整和完善“保护带”贸易产生原因,而分工内核则不可否定和反驳。

正面启示法比反面启示法灵活,当一个纲领进入到退化阶段,正面启示法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会再次推动纲领的前进。例如,针对“批发无用论”,其解释主要在于,在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定制化程度提高后,市场内生出降低产品技术信息甄别费用的需求,企业自创品牌与自建营销网络将导致专业市场的瓦解。采用正面启示法,一些学者以规模报酬递增替换规模报酬递增不变的假设,考虑批发市场拓展对分工交易可靠性影响,从而构筑以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区域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和区际分工协作网络,并寻求经验事实的支持,有力地对“批发无用论”进行反驳,推动贸易经济学批发商业理论的发展。

因此,贸易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同时存在一组保护分工内核的“保护带”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由理论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四个部分构成贸易经济学严整有机的理论体系(见表1)。

(三)贸易经济学的优秀概念和研究主题

在分工理论“硬核”和“保护带”的基础上,贸易经济学还提出了本学科的优秀概念和研究主题(见表2),并通过具体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形成本学科的理论结论,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贸易经济学的研究纲领。

四、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依循分工的理论内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的划分,按照分工一交换一(贸易、流通、商业)的商品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应包含贸易成因与发展、贸易实现以及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三个方面内容(见图1)。贸易成因与发展是贸易经济学优秀和理论根基,贸易实现是贸易经济学基本理论在总体和宏观领域(流通)的拓展和外延,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是贸易资本活动规律的生动体现。

(一)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

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以分工深化为主线,围绕贸易互利性、普遍性和均衡性,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包括:(1)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两个视角分析贸易的互利性,一是趋异视角,从价格、成本、劳动生产率、技术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二是趋同视角,从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干中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代表。(2)贸易互利的普遍性。贸易运行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提高贸易效率的途径,主要解释分工与专业化如何增进贸易(流通)效率,侧重于解决专业化和交易费用冲突下贸易效率的发展问题。(3)贸易互利的均衡性。贸易利益的分配;宏观贸易政策体系(贸易促进政策、国际化政策、现代化政策、贸易安全政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创新。主要涉及产业链的产销衔接、国内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发展、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协同。

(二)贸易实现理论

贸易实现理论具体包括贸易时间实现、空间实现、利益实现和实现形式四个方面内容:(1)贸易时间实现,即不同产业背景下贸易时间实现方式问题。包括贸易时间价值、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贸易实现中的时间差异与套利行为、流通运行速度等内容。(2)贸易空间实现。贸易空间的分工基础与运行条件;贸易空间效应(点:聚集效应;线:伸缩效应;面:网络效应);零售商圈与城市商业空间布局。(3)贸易利益实现。流通效率的综合评价;流通费用、成本、利润构成与核算方法。(4)贸易实现的形式。即供求形式、价格形式、支持与补贴;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行过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

贸易活动的人格化研究贸易资本微观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规律,贸易活动的专业化是从国民经济角度考察商业的产业地位和作用,从社会角度考察商业的分工体系,并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对商业主体和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的优秀问题包括:(1)贸易活动人格化。贸易主体的投资、经营;商业企业的购、运、存、销;商业企业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商业盈利模式。(2)贸易组织。主要从贸易组织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强调组织功能是流通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功能。包括贸易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复制;贸易企业的经济联系方式;商业企业与非专业化商业企业的融合等方面内容。(3)商业产业。包含商业市场结构;零售、批发商业的分工。(4)商业产业管理体制,其优秀是促进商业领域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包括:商业管理体制环境、商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管制目标、管制工具选择(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手段)。

五、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它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外界现实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贸易经济学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对新的贸易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对贸易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指导。随着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和要素内分工深化及其与国际化、信息化的交互作用,社会的经济形态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或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纳入了贸易的范畴。为此,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创新路径,推动研究纲领的不断进步。

(一)坚持分工的理论内核

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首先应明确和坚持分工作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应用启示法,构建辅助假说和保护带,将针对分工内核的反驳转向保护带。例如,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演进,对于分工基础变化而出现的新贸易现象,可以通过修改和替换保护带(贸易产生的原因)予以解释,而无论是产业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分工的理论内核是不容动摇,贸易是基于分工基础的交换也是不容反驳的。

(二)不断发展替换退化的保护带

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的退化主要原因在于贸易经济学学者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整替换保护带,一定程度上导致退化的问题转换,受到一些反例甚至受到支持反例的观察现象的反对。如“无流通论”、“批发无用论”等等,贸易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需要通过推翻“反例”的观察现象,将反证据变成证认的证据,而这些反常必须在辅助、“观察”假说和初始条件构成的“保护带”中引起变化,保护分工内核不受到反例的攻击。

在发展贸易经济理论过程中,应围绕理论内核,采用反面启示法保护内核不受对立现象的攻击。同时,采用正面启示法不断修改替换退化的保护带,解释发展、动态的贸易现象。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必须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并努力走出“政策解释学”的学术传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我国在贸易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内曾经分别创建了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粮食经济学、供销合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部门经济学科,这种部门分割的特征影响了贸易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也使退化的“保护带”未得到及时替换,进而使贸易经济学面对新的贸易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系统的解释。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界努力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在学科重建上取得积极的进展,一些退化的“保护带”得到替换。但内外贸分立的贸易经济学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正面启示法不断提炼研究主题,以替换退化的保护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贸易经济学研究纲领的进步。

(三)在经验上推动研究纲领进步

同时,贸易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不仅在理论上是进步的,它对新贸易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还需要通过经验事实予以证实,在经验上成为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我国贸易经济学研究方法过分强调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经验研究上所强调的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存在较大不足。因此,在贸易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必须大量借鉴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新的贸易现象的解释在经验上予以证实,并在合理的假设与严谨的数理定量基础上予以科学预测,从而推动贸易经济学在经验上成为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增强理论研究的明晰性和说服力。

贸易经济论文: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尤其是在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规模上,我国的对外贸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产生国际贸易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参与国之间,通过劳务交换以及商品交换能够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换而言之,对外贸易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远发展,对外贸易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中,自从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健康发展中很大的障碍,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自身的现状,找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效益下降的本质原因,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着十分迅速的增长,这也就从本质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和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四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进行增长,在200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位居全球的第三位,在2006年中,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达到一万七千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净增长三千三百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实现了我国贸易顺差为一千七百亿美元,外贸的出口达到九千六百亿美元,增幅回落了一点二个百分点,进口达到了七千九百亿美元,增幅上升了二点四个百分点。在每一年,我国的商务部门都会对外贸易的形势报告,报告中会明确指出这一年度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和走势。

在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低收益、高依赖、高投入和高消耗等问题。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冲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包括一些新的隐患和问题,面对这些隐患和问题,应该怎么样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的局面进行维护,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和隐患问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十分显著,为了保证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增长,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以及隐患的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采取一些可行和积极的措施,最终为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

我国自身的消费率一直都比较低,甚至会比某些新型的市场经济体更低,同样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这一现象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的。这也就使得我国经济对外需过度地依赖,而且对投资过度依赖。我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将普通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将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提升。在我国的内需市场中,存在着很多发展空间。再加上今天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这也就使得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必须要将以内需带动外需,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进行推动,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中,消费发挥自身重要的作用,进而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得到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外来环境产生的干扰。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能够降低国家对于外贸经济的依存程度,进而将国家贸易的竞争力提升,在GDP扩展经济规模的过程中,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贸易结构改善。因为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将制造业作为主要产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服务业自身的起步比较晚,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们必须要积极参与到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合作之中来,对我国服务业存在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情况,进而对我国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竞争、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地区竞争中,人才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对竞争进行影响的诸多软件因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才。自从2004年至今,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我国必须要注重对人才进行培养,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外贸型人才,将人口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将我国在对外贸易之中整体的竞争力提升。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扩大内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要提升劳动者素质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对策。

贸易经济论文:循环经济对我国发展外贸易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贸易保护壁垒越来越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位置,本文主要就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希望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经济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各国间贸易竞争也更加激烈,但是WTO规则的不断完善却限制了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置的贸易壁垒,于是,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采用诸如资源、环境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循环经济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对克服国际贸易中的非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解读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优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践在我国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上加以阐述和强调。可以见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保持贸易中已有的优势

一方面,将环保标准的提高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另一方面,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减小由于环保标准的提高而带来的成本的提高,使环保标准带来的优势得以保持、扩大。

2.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我国在不脱离经济发展现状的条件下,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摆脱“环境成本陷阱”,提高外贸产品竞争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保持我国环境资源的丰裕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本身要求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要求,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这将使我国在不断地提高环保标准,将环境费用纳入成本核算的同时不断地降低环境成本,从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渐降低环境代价,解决“环境成本陷阱”中经济增长代价巨大的问题。

3.消除“绿色贸易壁垒”障碍

循环经济就是要将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谐地结合起来。它追求的清洁生产,可以避免因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他国的环境要求而受到环境管制的影响;它的产出物要求符合物质能量循环的要求,可以作为原料投入新的生产循环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出物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避免产品和包装因使用和回收利用问题而受到市场准入、绿色包装等“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三、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1.遭遇污染工业的涌入

由于我国环境标准的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低,这使得我国在污染品的生产上拥有了贸易优势,从而致使发达国家的将高消费、高污染排放工业自觉不自觉地转入我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不少发展国家凭借中国生产成本低、环保标准低的污染工业贸易生产优势,纷纷以各种贸易形式,将污染工业转入中国生产。

2.环境成本转移问题频出

“环境成本转移”是指如果将廉价的初级产品的国际间流动看作“生态流动”,由于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那么更自由的贸易可能促使更多的环境负担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承担者和出口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把污染物以“合理”的方式留在发展中国家,从而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成本于无形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陷入“专业化陷阱”

现存的贸易结构还有可能是的我国陷入“专业化陷阱”的发展怪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一类的发展中国家仍以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为对外贸易的基础,由于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生产成本却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埋头专业于初级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使得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四、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1.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应建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小结

当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循环经济发展完善了,才可以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获得有利的位置。

贸易经济论文: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影响

【摘 要】 我国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市场扩大进口、抑制出口是极其有利的。然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却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造成多重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摩擦、改善贸易结构等,但是更多的却是冲击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对我国招商引资也是不利的。因此,在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家贸易经济的影响过程中,应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并针对问题简单地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国际贸易经济 影响与策略

2005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提升人民币的价值。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经济影响的研究,并从各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策略,以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基于多年的国际贸易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参考。

1.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政府在2005年开始调整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不断升值。那么,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1)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步向着现代化企业行业前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与外资企业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我国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相关监测体系,以指导、监督、管理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加工产品以及工艺技术贸易频繁,促进者加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随着我国与国际贸易摩擦的加深,相关部门积极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并注重品牌效应,鼓励高新科技产品出口,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增长。(4)我国货物贸易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但是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质量都不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我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积极对货物贸易市场做出调整,尽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附加价值,以期促进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促进货物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的市场经济调控手段,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汇储备的提高。同时,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综合国力的增强、大量外来企业进入中国经济市场,使我国国际贸易摩擦加深。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实施人民币升值政策,以期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积极影响

(1)缓解贸易摩擦。我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国际贸易的产品也多以价格取胜,其附加价值较小。长此以往,我国的货物的国际贸易经济效益必将受到影响。在人民币升值之后,国家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与附加价值标准提高,促使了我国货物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进口国的需求,这对国际贸易摩擦是有一定缓解作用的;(2)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促使着我国人民群众对商品质量与价格有更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国实行人民币升值策略,将有利于国内市场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渐淘汰性价比较差的产品,引导我国贸易增长方式向着集约型方向转变,加快我国产品的更换速度,规范我国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3)第三产业发展。人民币升值之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消费需求也逐渐增加。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的机会,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国家资金流量改变,促使着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2.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消极影响

(1)冲击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尤其是一些靠出口产品获得效益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价格取胜。在人民币升值之后,大大限制了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冲击最大,阻碍了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增长,也影响了农民增收;(2)制约招商引资。我国的经济市场正在高速发展阶段,国外资金流入中国市场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升值。但是由于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具有招商引资竞争,使持有大量资金的投资者停滞不前。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促使一些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外来企业成本增加,利润降低,制约国外企业在国内投资建厂;(3)降低出口竞争力。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较强,而人民币的升值将促使一些以价格取胜的产品贸易受到限制。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我国的出口额降低;

3. 应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消极影响的策略

(1)完善汇率机制。随着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经济消极影响的不断增强,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中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我国必须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完善汇率机制,进而提高汇率弹性,使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国家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2)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国际贸易主要以农产品与加工产业为主,因此,在应对人民币对国际贸易经济的消极影响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指导方针,加大对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开发、促进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扩大加工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以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3)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我国汇率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国内投资的风险加大,因此,国内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树立风险意识,以创新的手段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重视,积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结合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情况,改革指导方针与发展策略,以创新的精神与手段,发扬人民币升值的优势,消除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进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不断提高。相信,随着我国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付中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9,籍贯:山东平度,职务或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 企业管理,工作单位: 青岛黄金铅锌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单位:青岛黄金铅锌开发有限公司)

贸易经济论文: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1997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贸易经济专业从专业目录中消失,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地位一直在下降。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贸易经济专业被重新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地位出现逐步回升的态势。文章通过比较四所大学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了我国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状况,然后提出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设想。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优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优秀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优秀)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优秀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贸易经济论文: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在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对外贸易 发展困境 发展出路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0 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收入急转直下,仅301 亿元,不足全年贸易收入的 10%,同比下降约60% 。可以说,短期看全球经济形势不利于银行保险利益的增长,然而不可否认,全球经济形势对于规范该行业并推进其顺利运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自全球经济变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一、全球经济形势下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21世纪初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在发展中不难看出,存在重规模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倾向。基于全球经济形势,提出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1.合作模式的短视化

审视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模式处于非常初级的层次,即海外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点、客户信息、客户级别、客户信誉等,中小企业则在驻外点与客户办理业务,中小企业再向驻外点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两者的合作模式只有利益为目的,合作模式松散、简单,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可以说合作模式的短视化。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还存在可以与多家公司合作的的情况,至此中小企业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一定的佣金来获得竞争与资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在缺乏规范的制度下未能妥善处理相应的客户服务与长期合作,使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销售过程的失常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中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对其产品对其宣传,常常是处于隐瞒自我身份与产品性质的状态,使客户在接触公司产品时多半误以为购买的产品为本地产品,且具有本土性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失实性。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导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产品是顾客投诉最多的一项,或因其未提前说明,或因其销售的误导等,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也即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3.产品结构的单一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产品目前处于单一化的阶段,即对外贸易的产品主要是简易低端险,即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然而以分红、加工等为主的贸易产品本身存在几大弊端,如一是产品不能满意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能的产品选择;二是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产品的分红与利息并不比本地销售高出多少,甚至有些还比本地销售的获得更少,在两相对比之下,其竞争力则受到了质疑;三是对外贸易的资金运转方式不利于公司的资金的灵活运转,给公司的运作也带来压力,因此可以说,产品结构单一化也是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弊病。

4.监督体系的缺失化

监督体系缺失化即当前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运转提供有效与完善的监督。目前从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部门主要有监督局与监事会。监督局与监事会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且当监督局与监事会出现摩擦与歧义时,通常监督局会处于优势地位,而监事会的约束力与申辩力则受损,此类不对等的监督系统也即对监督本身提出挑战。简言之,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二、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标尺与衡量

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全球经济形势的审视下,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1.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

针对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的问题,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要求中小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效应对对外贸易的形势,工作人员在处理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对贸易产品向客户理清楚,避免销售的误导现象出现。本地开发则侧重做好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跟踪与后续服务、工作人员内部的培训等。在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基础上推进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以“一对三”的规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两败俱伤,主要在于明确工作人员的佣金分配,以免使工作人员窜入海外销售其产品,或是有关工作人员对推销的产品积极性不高。由于工作人员本身业务较忙,常常忽略推销相关的产品,或选择简单方便的产品,由此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3.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

全球经济形势针对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问题,提出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区域划分与专门销售,既有利于产品各类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度发展。简言之,全球经济形势下考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为中小企业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标尺与衡量,基于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以全球经济形势为切入,得出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发展标尺与衡量。

三、全球经济形势下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出路与选择

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1.合作模式的战略化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大致分为四种: 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目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合作模式还处于分销协议的初级阶段,在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中,双方仍然相互独立,但合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双方共享资源与市场,共担风险,组织结构松散但合作关系并不松散。中小企业不仅承担销售角色,而且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利用对客户资源信息分析以及市场反馈来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环境下,战略联盟有利于凝聚双方力量,避免因为各自利益所趋而带来的诸多弊端。诚然,随着合作的更为深入,合资新设以及金融集团的趋势也可尝试与探索。

2.贸易中介的专业化

针对当前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结构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提出由贸易方面设立专业中介机构或与现有中介机构联合从事销售。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专业化中介的设立,可以使贸易能成为规模化的重要来源,扩大其来源收入,而非目前的以收取手续费为来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不利于提高贸易从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运作中,可以相互谈判,建立深度的合作方式。专业化中介则在销售人员的素质考核、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销售人员的产品通晓等方式进行监督与考察,确保相应的服务与质量。对于对外贸易的意义主要在于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可以减少销售质量担忧的风险,责任纠纷上也会减少,公司的声誉也由此可以得到维护。贸易中介的专业化对于双方的意义还在于管理成本的降低、人员成本的降低,是互利双赢的发展路径。

3.监督体系的全面化

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监督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可以说,可以规范的监督,任何一个产业也可能崩塌。监督体系的全面化要求监管机构加强协调,联合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权责,防止监管力量被削弱。同时监管层应该对不同的合作模式分类监管,例如对于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的主体加强准入监管,对于依靠签订协议方式合作的分销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则要注重市场行为监管。简言之,以全球经济新形势为切入,审视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问题,即合作模式的短视化、销售过程的失常化、产品过程的单一化、监督体系的缺失化等,考察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尺与衡量,即明确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中小企业抑制佣金价值竞争下的两败俱伤、中小企业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与销售策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出路与选择,提出合作模式的战略化、贸易中介的专业化、监督体系的全面化等出路。

作者简介:黄翔(1981.4- )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贸易经济论文: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及注意事项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币贸易经济发展的相关趋势,提出此种特殊贸易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创造公平等价的交易环境。

【关键词】外币 贸易经济 趋势 注意事项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质上属于一般等价物。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货币,其在维持经济产业结构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中国经济模式而言,外币不仅促进了我国对外合作交流,也推动了本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尽早完成了经济全球化改革的目标。对于外币政策指导下形成的外贸经济,国家必须注重宏观调控措施,对外币贸易经济给予科学的指导,以督促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国内经济遭受国际市场的冲击。

一、外国货币的使用职能

由于世界经济交易活动日趋复杂化,本土经济与国外经济开始进入密切融合阶段,外国货币在任何一个本土国家货币市场上都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世界经济学理论研究显示,外国货币本质上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其在使用功能上也延续了货币的经济职能。分析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因先了解外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所发挥的职能,以更好地利用外币推动贸易活动的开展。

(一)价值尺度

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用货币衡量商品的具体价值,这是外部价值尺度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大部分国家评判商品市场价值的一个尺度。需要注意,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各个行业单位则必须依赖于现实中流通的货币,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流通手段

在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之后,使得商品的交换有了可能。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使用现实货币,不能使用观念上的货币。外币在流通中常用于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1]。属于一种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具有较强的流通性能。

(三)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外国货币在本国使用同样具备了这一职能。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四)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外币在世界货币方面的作用表现较多,如: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二、外币贸易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商品、劳务等方面的交换活动。外币作为一种价值衡量的媒介,对国际贸易事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外币贸易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这个市场也是确定各种货币之间兑换比率的机构。从不用国家执行的经济体制判断,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复杂,这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如下:

(一)贸易地点分隔化

面对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世界各国国家都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政策改革的主要对象之一,本土货币及外国货币在贸易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鉴于本土国家贸易体制日趋成熟,未来外币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外币交易活动的地点也呈现“分隔化”趋势,遍布于多个国家吗,如:最重要的贸易点有纽约、东京、香港、法兰克福、伦敦等,其他贸易点也在建设中[2]。

(二)货币形式多样化

当前,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依旧保持着“一超多强”的趋势,美国保持了其在世界上的“头号地位”。这种政治格局直接造成了外币贸易中货币形式的多样化趋势,不同国家的货币成为了外币兑换的常用货币尺度,为更多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机会。例如,现有经济趋势下,最重要的外币有美元、欧元、日元以及英镑和瑞士法郎,世界各国可借助这些外币完成交易。

(三)价格数额开放化

外币贸易中涉及货币数额越来越大,且价格政策里规定使用的外币种类也逐渐增多,这两方面的变革体现出了外币贸易经济的开发性特点。就中国而言,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政策方面进行了新一轮调整,部分对外或对内贸易商品的成本投入增多,这势必要在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调整价格,以保证本国商品出售的经济收益。这就需要外币贸易数额限度开放化,以随时调整贸易所需的货币额度。

(四)交易范围扩大化

作为一种衡量价值的工具,货币多数运用于经济交易活动中的衡量尺度,用以判断商品的价值高低。但是,绝大部分国家在外币贸易活动里集中于商品、劳务之间的交换活动,两者属于物质、劳动力之间的交换,货币则属于兑换操作的流通载体[3]。为了方便其它国家与本国贸易往来的畅通性,外币贸易范围扩大化是必然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外币贸易发展的注意事项

中国是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大国,凭借我国廉价的商品及劳动力,近年来已经与众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外币贸易经济在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调整,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人民币贬值、升值等问题的变化,对外币贸易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针对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我国从事外币贸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一)宏观调控

国家务必时刻坚持宏观调控政策,辅助外币贸易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得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如:对商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跟随国内生产成本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适当地调控对外出口商品及劳务的价格,防止经济收益水平降低;增强国内市场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定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维持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均衡性。作为地方政府应时刻关注整个国际贸易经济的动态,协调控制本地区贸易产业的规划发展,尽早融入到整个国际大环境竞争中,保证本土贸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法保护

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这种经济局势在为中国创造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需要我国采取法律措施维持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反倾销事件”为例,发达国家控告中国通过倾销行为参与竞争,既阻碍了外币贸易活动的顺利实施,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形象[4]。此时,我国应联合本国经济法与国际贸易法等法律条文,向国际经济协会提出诉讼,维持本国经济利益是不可改变的。对于局势严重的进出口贸易,则要坚定本国外币贸易立场,坚决抵制国外经济的侵犯。

(三)综合控制

因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外币贸易政策还存在明显的缺陷,若控制不当必然损坏国家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变革的主流趋势,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之间的交流合作。货币是经济项目交易的价值载体,常用于衡量某一商品的市场价值,从而促进了经济交易活动的顺利操作。外币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利用外国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评判标准,实现了等价值交换的目标,以此为中心强化外币贸易控制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决策。

四、结论

综上所言,外币贸易是国际贸易中主要的经济活动,其受到了国内外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本土经济格局带来了不同的变动。基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创造的机遇,必须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其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贸易方案。就中国来说,外币贸易活动应坚持宏观调控及法律保护两方面的政策不动摇,从多个角度制定外币贸易战略计划,以保障本国经济利益不受外国市场影响。

贸易经济论文: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等不足,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围绕优秀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四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体系改革方法

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为了满足流通产业对流通专业人才的需要。随着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已经确定。但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流通业专业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现。高校贸易经济专业承担着流通领域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培养具有贸经理论基础、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贸经专业必须在强化贸经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衡量教学团队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贸易经济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开设最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但在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调整时将其列为目录外专业,仅在少数高校保留,直到近年才在一些高校得以恢复或新建。贸经专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模式,朝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转变。

一、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推广

从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看,大部分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但至今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河北经贸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经教育部同意得以保留,从专业建立初期就开始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1. 创建了“六、一、一”实践教学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要,河北经贸大学校贸易经济专业开始探寻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在一些课程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总课时,而且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了教学计划,确定了“六、一、一”实践教学模式,即:六个学期的理论教学,一个学期的集中实习,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实习安排学生到上海、浙江等流通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六、一、一”模式实施后效果比较显著,并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相关成果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开展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试点工作。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2000级、2001级贸易经济班进行试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了培养实践能力,规定学生每学期进行为期2周―4周的实际操作训练;(2)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改变原来四年一次的毕业论文为每学期写一篇论文;(3)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学生划分为理论、实务等不同方向组,以便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实验内容;(4)改革教学方法,减少传授式讲授的内容,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通过热点问题研讨、实践设计及前沿理论评介等开拓学生的思维,推广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课堂讲授加案例分析、研讨、调研法、全程导师制等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5)加强第二课堂活动,针对教学内容,采取邀请教授、学者做报告、支持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包括调研、参加学术竞赛与社会实践)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我组织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在日常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3. 根据贸经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对贸经人才的需求,我们多次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从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这一要求出发,在保证开足基础性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教学环节,将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即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配合理论讲授,用1个学期的时间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根据贸易经济专业特点,把学生实践活动分成四个阶段,即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个暑期,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流通产业及相关产业有感性认识,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及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要求等。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二个暑期,是在学生完成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少量专业课后,为熟悉流通领域具体活动而进行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已学的课程,了解贸易经济活动过程。岗位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是在商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实习,以达到熟悉掌握贸易业务技能之目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教学环节和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相关的资料。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贸易经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更好地将贸经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迈向社会奠定基础。经过4~5年的改革探索,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实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总结并推广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教学活动中贯穿着实践的内容。除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外,教师们还利用节假日、暑期等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同时积极为学生的科研活动确定提纲、查找资料、修改文章、撰写推荐材料等,为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提供支持。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讨论、实践和学术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 实行导师全程辅导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学生和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结对子,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理论研究,每学期都要提交一篇调查报告或某一理论问题的观点综述,总体分析调查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不少学生参加了包括省、市、学校等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或竞赛,并获取了好成绩。一些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的文章。

3. 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为加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部门的横向联系,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河北经贸大学与黄骅市的信誉楼商场、石家庄的祥隆泰超市、北国商城等单位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分别作为同学们的毕业实习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与石家庄药业集团、河北三利集团、金利来家具城、河北省商务厅、河北省物价局、石家庄市物价局以及上海浦东新区保安服务总公司保税区分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关系,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增加了物流企业、现代仓储商场、行业协会等新兴的商品流通组织作为实验基地,以便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现代商品流通的气息。在校内,学校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物流、期货交易等实验室。贸易经济活动运作模拟实验室正在建设。实验室的运用使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机会模拟贸易经济实际活动,更好地了解流通产业的具体业务。

4. 加强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均按学校规定执行,教研室精心组织、按时制订实习计划,报教务处及学校领导审批;适时巡回检查,定期听取实习汇报,批阅实习日记。教师带队赴外地考察,每次均至少组织听报告2~3次,参观企业3~4个,经费使用完全按照学校规定执行,实习结束认真总结,效果较好。目前,针对实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学分制条件下如何搞好实习问题,已经作为教学组的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二、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贸经专业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贸易经济专业一直高度重视贸经理论的学习,以强化贸易经济理论为主,并将此作为区别与其他专业的主要特征。对于课堂教学高度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认为高校,尤其是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并不是很重要,可有可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只介绍理论,缺少实践教学内容。正是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的优势无法凸现,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完善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优秀。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间的安排、实践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是实践教学好坏的关键。但从目前看,教师对实践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很多教师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导致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受总学时的限制,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是尽量多开设理论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还很难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相互融合;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与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结合还不紧密,容易造成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等。

(二)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还没形成

长期以来,高校主要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大多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很多院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缺少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如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实习结束只要求学生写份实习报告和具备实习单位的鉴定就可以了。正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约束和激励,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由学校的组织来完成。如果组织缺乏有效管理,就会使很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是影响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提高困难。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验室建设、设备更新、实验条件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构建与贸易经济理论教学相互并行、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四个部分,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见图1)。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包括三层次、六模块。三层次即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基础层次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层次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贸易经济知识,结合各种相关软件处理贸易管理业务,具备从事流通岗位工作的能力。综合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贸易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模块即社会实践模块、基本实验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综合实习模块。(1)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思想品德实践等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该模块的教学能够促进贸经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基本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是在专业、学科的背景下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经济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科学研究技能和社会服务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训练,掌握所必须的专门技术及对其运用的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能力方面的具体化。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贸经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知识转换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4)专业实习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专业实习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中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贸易活动的各项实务与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各环节及相关业务的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5)综合实习模块是学生将在校期间所学各门贸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运用于贸易实践。通过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商贸企业经营的现状,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为其毕业后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很好的基础。(6)科研训练模块的目的是鼓励本科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期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层次和六模块的关系如图2:

(二)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体系

构建贸经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结构、实践教学人员的结构和安排及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工作。

(三)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衡量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和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等内容。

(四)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整个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等内容。

四、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法

(一)加快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1. 不断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及体系的构建应明确贸经专业的学科定位,紧紧围绕学科定位、专业方向及具体课程教学来合理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架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教学形式。最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可以将统计学实验、会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等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将贸易实务模拟、商贸公司运作实务实验、商贸公司规程实验、连锁经营实验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并相应开设理论课程作为前置课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 构建校外实务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当地知名的流通企业和大型生产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不定期地输送学生进行实习;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基地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开展课外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包括科研活动、科技竞赛、学术论文、设计创新、校园文化、体育竞赛、艺术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内容。将校外实务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把组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应运。应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全程模拟、仿真实践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电教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有效的仿真实验、贸易实务,模拟价格听证会、模拟期货交易等模拟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课程的案例库,并使其成为贸经教学的一个特色。

4.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硬件”的同时,还注重“软件”的建设。积极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实验课程的开课范围,扩大主干课程实验课时的比例,同时还要编写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专门购进贸易操作软件、ERP软件以及相关模拟软件,利用各类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使其进一步掌握相关操作流程和技术。

(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由监控组织系统、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监控运行系统、质量评价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奖惩系统等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由学生、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参与的评价网络。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最好将实践教学考核和理论教学考核结合起来,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采取实际操作、设计、综合分析报告及现场答辩等形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既要考核学生,更要考核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都能重视实践教学工作。

(三)构建教学实践体系的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和少量外聘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与社会兼职,成为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老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学术带头作用和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要以学院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相关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相互交流经验;加快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有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商贸企业老总担任兼职实践教师任课、举办讲座、培训等;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如本科生导师制度、科研系列报告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科研项目滚动制度、文献检索培训制度、课程探究性教学制度和科研加分等制度;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垂直组织结构体系

根据各高校的组织结构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学校――学院――贸经教研室垂直组织结构。学校应成立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制订与完善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实践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实践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关系。教务处负责对日常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学院应根据工作需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分析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参加并督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实践教学过程提出优化措施和方案;负责本学院实践教学年度绩效考核和评价;收集汇总数据资料,对毕业生进行信息反馈追踪,提交年度分析报告;负责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与协调工作;进行实践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调查,提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贸经教研室(系)负责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贸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与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确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科学的评价,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

贸易经济论文: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它迅速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化逐渐成为贸易经济中追求的目标,那是因为贸易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推动了贸易组织结构优化;可以有效的减少贸易经济的成本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包括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贸易经济中采用刚性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等等,贸易经济领域的信息化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对贸易经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经济 信息化 策略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它迅速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贸易经济也因信息化的影响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促进了贸易的革命性发展。全球经济的自由化不断加深,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信息化对贸易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也对贸易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贸易经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对于贸易经济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实时准确的信息将给贸易决策者以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快更好的做出决策,赢得商机。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将世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多的决策来源,在进行贸易经济活动时,信息资源也会更加灵活、快捷的呈现给决策者。

1.2推动了贸易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大多数的人力劳动,使信息的处理流程大大缩短,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计算机完成了监督下级工作,联系上级进行协调,使决策层与管理执行者有了一个更好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机制。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收集、反馈的程序,实现了直接式反馈,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信、及时性,也使得贸易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直接交流也增强了两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促进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在贸易活动中的主动地位,更好的适应市场的竞争。

1.3可以有效的减少贸易经济的成本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贸易经济中的广泛渗入,将贸易经济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对经济贸易的全程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有效改善贸易的成本结构,实现成本的最小化。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给贸易者提供更多的贸易伙伴,使贸易伙伴间形成最优化的自由结合,借助互联网技术,伙伴间可以了解的更多、更深刻,这对于准确捕获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引入,大大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实现生产的无人化,减少了人工费用。另外,风险系统的估测系统的引入也将大大减少贸易中对于风险的预防投入,实现风险估测自动化,不仅减少了流程,更节约了成本。

二、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2.1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

信息化对很多经济贸易领域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新兴的科学,对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既没有课借鉴的经验,也没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这就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此来形成总体的发展预期和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而制定相关的小目标,从而实现贸易经济的战略性发展,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这一发展战略是,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确定企业的优秀竞争力,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满足长远的利益。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运行规律,分析企业现有的流程,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找出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系统。

2.2贸易经济中采用刚性管理

在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走入困境的原因往往是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每名员工不能各尽其责,奖惩制度形同虚设。有效的管理是经济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不当必定导致效率低下,使其在贸易经济中丧失主动权,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每名员工明确自身的任务,严格履行规定,一定要明确奖惩制度,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每名员工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保证达到规章制度的预期效果。

2.3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

信息化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实施,这种人才不仅要懂得企业的运行规律,还必须懂得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确定明确的入门机制,保证人才有有效引入。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给予信息人才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同时,企业还应注重信息人才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学习,使其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人才的再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先进理念,获取更先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小结

贸易经济领域的信息化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对贸易经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贸易经济中应积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走信息产业化的集约型道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提高贸易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贸易经济行业的发展也是极为必要的。

作者简介:颜秉姝 女 江苏连云港 河海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贸易经济论文: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构建

[摘要] 我国已有的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具有落后性。为了贸易经济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为了解决我国贸易实践与贸易理论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构建新的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已有的贸易经学表现为内容陈旧,版本较少,而且内容上存在逻辑矛盾。构建新的贸易经济学必须体现独立性、时代性、逻辑性和文化特色。文章在贸易经济内涵和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给出了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大致安排。

[关键词] 贸易经济学 内容体系 构建

一、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

贸易,就是商品的买卖活动;贸易经济,就是商品买卖活动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贸易经济学就是研究贸易、贸易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对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还持怀疑态度。其实,贸易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一样,完全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建设贸易经济学科,其主要功能是纠正和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背景下人们对贸易、贸易经济存的偏见和错误认识。比如,一些商人、企业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却同时否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买卖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结果,因此没有相互尊重和感恩的感觉和想法;一些学者对贸易经济的研究不屑一顾,等等。这些种种错误认识,已经使得理论工作者的贸易经济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必然会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高水平的贸易经济学著作应运而生。

二、已有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的落后性

贸易经济学教材是贸易经济研究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传播贸易经济理论的重要渠道。我国已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对贸易经济理论研究、传播和经济实践曾经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落后性也越来越明显。概括地说,这种落后性表现为三点:老,少,矛盾。

老,就是说已有贸易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反映经济学最新发展。与时俱进,是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要求。贸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应该跟上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水平。已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显得陈旧。

少,就是说贸易经济学相关教材和专著都很少,以贸易经济学命名的教材只有几本,流通、商业领域的专著和教材也少得可怜。

矛盾,就是说有的贸易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前后矛盾,降低了贸易经济学的科学性。有的教材在开始出版时完全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比如对价值的劳动理解,对交换的等价理解等,而后来再版时为了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加进了一些现代经济学的内容,结果,书中出现两种范式矛盾的痕迹。

三、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构建

1.构建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基本要求

新的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四个体现:

(1)明确贸易与流通、商业的区别,体现贸易经济学的独立性。

(2)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体现贸易经济学内容的时代性。

(3)以贸易经济的界定为基础展开,体现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性。

(4)以贸易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体现贸易经济学的文化特色。

2.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的大致安排

四、结语

构建新的贸易经济学内容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能力有限,但又深感构建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之重要,所以,笔者构建贸易经济学新内容体系完全是为了请教同仁,如果您对贸易经济学也感兴趣的话,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

贸易经济论文: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使用联合国贸发会关于中国与东盟各个成员国1980~2007年间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量、结构等最新数据。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经济贡献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中国与东盟四个代表国服务贸易各有优势差异,双方具有较强互补性。二是中国与东盟各自服务贸易对经济都有较大的贡献。三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服务贸易是双赢之举。

关键词:服务贸易;经贸合作;中国;东盟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而基于“服务贸易”视角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迎来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契机。由此,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从探索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王粤,2005)转向双边服务贸易比较和具体合作的研究(王娟,2008;杜秀芳,2007)等。但是,双边开展服务贸易作用的理论支撑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对各自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比较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规模比较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且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远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上起步早,基础均好于中国;虽然各国服务贸易规模都小于中国,但总体规模一直大于中国。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44亿美元)为东盟(286亿美元)的15.38%,2007年上升为76.13%。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为4.0%,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为5.2%,比中国多1.2个百分点;新加坡、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服务贸易总额进入世界排名前三十位。

从发展速度看,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东盟。2000-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1.29%,东盟年均增长11.65%(参见表1)。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差额的比较

1.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差额状况。中国服务贸易常年逆差,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起伏较大。1997年,服务贸易逆差32.21亿美元。2005年以来,服务贸易逆差有逐步缩小的趋势,2007年逆差76.01亿美元,比2006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参见图1)。

东盟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1995年以来,逆差的幅度不断扩大,2003年达到历史最大值250亿美元,2007年逆差为231亿美元(参见图2)。

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小于东盟。中国入世以来,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均小于100亿美元,东盟逆差额大于200亿美元。2001年东盟逆差比中国多150亿美元,200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55亿美元。

2.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来源分析。在中同服务贸易逆差中,运输、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行业一直是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2007年居前三位,运输服务逆差11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5%;保险服务逆差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参见表2)。其原因主要在于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动运输业出口上升。特别是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引起运输需求大幅增长,国内供给不足,导致运输服务大量的进口。其次,中国进入WTO以来,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必然出现逆差;跨国公司业务增加,通过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避税,引起其贸易逆差。

在总体逆差的情况下,也有不少行业出现顺差。2007年,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为顺差最大的四个行业,合计实现顺差207.3亿美元;建筑服务顺差增幅最大,实现顺差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倍。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内呈现出顺差,其优势来源于国家政策性鉴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另外,建筑服务的竞争优势近五年逐渐显现。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来源分析。从东盟各国2006年的数据来看,柬埔寨和菲律宾存在顺差,东盟其它各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参见表2)。就运输业而言,除了文莱有少量顺差外,其它各国均为逆差,排前三位的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运输业。就旅游业而言,除了新加坡和文莱逆差外,其它国家旅游业都是顺差,泰国、马拉两亚和菲律宾位居前三位。

(三)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结构存在共性,两个经济体旅游和运输业都占据了服务贸易的半壁江山,其他服务部门次之(参见表3和表4)。

中同与东盟服务贸易部门互补性强。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反映出各同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平衡,且有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基础不同,产业优势领域各异,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形成了双方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参见表3和表4)。

在旅游方面,中国旅游业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而东盟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等以旅游为支柱的国家出口比重远超过其他服务部门。

在运输方面,中国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运输贸易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东盟成员国普遍运输业比重次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

在建筑服务方面,中国建筑服务2002年以来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建筑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强,有利于进入逆差较大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同。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国连续处于逆差中,而新加坡由于金融服务发达,一直处于顺差,有利于中国引进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通讯服务方面,中国有微小的逆差,东盟各国国有企业垄断该行业,除新加坡较大逆差和马来西亚有较小逆差外,其他各国有较小顺差,印度尼西亚2003年来通讯服务顺差较大。

在计算机服务方面,2003年以来,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有较小顺差;除新加坡顺差较大外,其它存在较小顺差和逆差,印度尼西亚2004~2006年逆差数额较大,存在一定市场空间。

总体上,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基础和产业格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服务贸易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比较分析

关于服务贸易对经济产生的效应可以定义为服务贸易的“经济贡献度”,借鉴贸易效应的分析方

法对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进行比较。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1.模型变量选取。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为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第一阶梯的四个代表国,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8统计手册1982~2007年的年度经济数据。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用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来反映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状况。

本文借鉴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尚涛(2007)、袁永娜(2007)、陈怡,沈利生(2006)、潘爱民(2006)等人的研究方法,为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首先分别对它们进行对数变换。将各国取对数后的服务贸易出口(stexn)、进口(stim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序列记为LNSTEXP、LNSTIMP和LNGDP。对数化不会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并能够直接反映各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从而便于建立线性化模型(参见图3a、h、c、d、e)。

总起来讲,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GDP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五个国家的三个变量的序列都呈现出相似的长期变动趋势,可以初步判断,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ADF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3.1软件,对各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未经差分的序列LNSTEXP、LNSTIMP和LNGDP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着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序列已不存在单位根,仅是一阶单整的,即I(1)。因此,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3.Johansen协整分析。ADF单位根检验显示三个时间序列LNSTEXP、LNSTIMP和LNGDP是非平稳变量,但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服务贸易出口既通过总需求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通过投资、消费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服务贸易进口可能对总需求有负面影响,但服务贸易进口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效应等长期动态效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一步检验这三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略去检验过程,这里直接展示其结果(参见表5)。

五个国家在样本期内都存在唯一的协整方程,表明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以上各国的协整方程看出: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正有负。

(二)计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662%;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产生负效应,进口增长1%,经济负增长0.833%。但是,出口弹性系数大于进口弹性系数,总体会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总体看,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正效应,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有利于经济增长。

从东盟主要国家看,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大体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进口对经济产生负效应,新加坡属于这类,服务贸易出口每增长1%会拉动2.088%的经济增长,进口每增长1%会引起1.01%经济负增长。二类是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出口产生负效应,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属于这类。其服务贸易进口每增长1%,分别产生1.105%、1.080%和1.644%的经济增长;出口对经济产生了一定负作用,其弹性分别为:-0.599,-0.221和-0.529。

总体来看,服务贸易正效应弹性大于负效应弹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参见表6)。中国与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效应;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出口效应。可见,中国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行服务贸易出口,从新加坡进行服务贸易进口都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服务贸易带来“双赢”的依据。

三、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东盟的服务业各有优势,双边服务业具有较强互补性,大力挖掘双边服务贸易潜力有利于中同与东盟的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双边服务贸易发展。

(一)加强与东盟的对话消除误解

东盟部分成员国国内政局不稳,而且与中国在领土或者领海存在争议,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南海问题争端,越南与中国的边境问题争端。中国必须与东盟各国通过外交谈判和对话的形式,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增强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通过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可以采取论坛的形式,改善中同与东盟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与东盟的信息交流平台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及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对于服务贸易发展尤为重要。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影响,调动参展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及政策交流网络平台,帮助企业尽快认识和了解东盟市场。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向企业推介中国和东盟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

(三)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中国有关的一些企业对东盟现状缺乏了解,急需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步伐。二是通过货币政策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和保险支持,降低服务贸易市场风险、三是设立相关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专项发展资金,争取更有利的出口条件。

(四)以货物贸易为依托促进相关服务出口

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依托货物贸易,带动相关服务贸易的出口,对促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有重要意义。

1.提升对货物贸易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贸易)水平。中国对企业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相对较弱,2007年保险和金融服务山口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和0.7%。必须引导金融业为中国货物贸易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东盟各国银行开展业务合作,为双方服务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2.促进交通与物流业的发展。广西、云南等作为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前沿省份,快速发展的货物贸易对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有较大需求,必须大力改善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一是加快中国与东盟陆地接壤国家铁路、公路设施建设进度,主要是曼昆公路、广西通向东盟的通道、云南通往东盟和两亚的通道等。二是加大中国与东盟海路通道建设,加强国内陆路高速公路和沿海港口的配套建设。三是航权的扩大,增加与东盟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线和班次。

3.围绕产品销售加大产品售后服务贸易的发展。一些企业对售后服务不够重视,比如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影响了产品和企业在东盟的形象,必须挖掘产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潜力,大中型的企业可以直接在东盟同家设立售后服务点,多渠道的开展售后服务贸易。

(五)积极开拓服务贸易合作的新领域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必须发挥传统服务业优势,并积极开拓新的服务贸易领域。一是开拓中国与东盟各同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国与东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建立广泛交流机制,积极挖掘广西和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开拓双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合作。二是南宁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昆明的东盟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取得瞩目的成绩,还可以挖掘中国与东盟会展业的合作潜力。三是推动其他中介服务业的合作。咨询、租赁、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公证、经纪与等中介服务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领域,必须充分利用双方服务贸易协定,积极“走出去”,开展与东盟中介服务合作。

(六)加强服务贸易的统计和监督服务

服务贸易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领域,其界定和数据统计存在较大的困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快服务贸易数据的统计,建立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信息平台,有关政策和信息;通过统计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监督,促进双方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并组织东盟服务贸易智囊团和专家组,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合作潜力巨大,从全球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度看,只要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双方的服务贸易将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

贸易经济论文:“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进展审视

摘要:本文系统地对“十一五”以来国内贸易经济学科研究的主要进展与代表性成果进行了审视与剖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十二五”期间学科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十一五”;贸易经济;研究进展

一、“十一五”期间贸易经济学科研究进展

1 深化流通与贸易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从新的视角提出有创见的看法。丁俊发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晏维龙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二是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流通、大贸易和大市场理论。陈文玲、徐从才、宋则、荆林波和洪涛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课题并发表重要论著,均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和建树。如陈文玲认为我们必须从内外贸分割和国内外分割、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的误区中走出来,向国内外流通一体化、区域流通一体化、城乡流通一体化、制造业与流通一体化、现代流通立体化和混沌化方向发展,提高流通竞争力以构建国家软实力。

三是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理论研究。宋则和赵萍对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内涵、外延及外溢效应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宋则还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间接贡献的作用机制,包括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和流程、节约社会成本、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在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及教材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发表了大量专著。

2 流通产业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化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黄国雄等在这方面的成果具有代表性,宋则和李骏阳等还在“流通先导产业论”、“流通基础论”基础上提出了“流通战略产业论”。宋则认为,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能够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和开发潜在消费,可以扩大就业、节能降耗以及支撑城乡联系相关政策的实施等等,因而在后危机时代,商贸物流渠道建设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并建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是深入探讨商品市场与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宋则等人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荆林波将商品市场竞争力定义为市场的可持续经营、竞争者无法模仿的能力,既包括市场设施、布局环境等硬件,又包括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软件;在此基础上,将市场竞争力分为市场吸引力、市场管理力和市场影响力三个层面,并以此为框架对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陈文玲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现代流通能力;能否加快建立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现代流通体系、进而塑造国际竞争力和优秀竞争力,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纪宝成则站在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流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合良着重从创造商业品牌方面提出了提高商业竞争力问题。

三是流通产业集群研究。赵萍将“商业集群”一般化为“流通产业集群”,并指出流通产业集群在广义上是指以流通产业为龙头的相似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认为流通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武云亮还对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三种主要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杨向阳在对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对服务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服务业集聚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服务业集聚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是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研究。针对流通秩序混乱、工商冲突、零供关系紧张等问题,夏春玉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等方面对美国与日本的流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在结合我国流通产业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构建目标与原则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我国未来流通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陈甬军对转轨阶段我国产业垄断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自然垄断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行政垄断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并提出反对行政垄断、适当保护自然垄断的政策建议。石奇则针对零售商对供应商的纵向约束及其规制问题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研究,从零售商的双边市场特征出发,研究了在零售商主导的市场环境下顾客、零售商和制造商三者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纵向约束的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规制含义。

五是对流通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马龙龙等对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以及出版了专著。

3 城乡流通与城乡贸易统筹发展研究

一是柳思维等人提出了城乡二元市场论及城乡市场协调发展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特色。王德章和王锦良研究认为,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城乡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城乡二元市场格局日益显现。通过相关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滞后的农村市场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所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对城乡市场统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柳思维和康红涛基于1989―2005年数据,用城乡GDP比率、城乡商品市场总量比率、城乡商品市场数目比率、城乡商品流通速度比率和交通设施综合指数比率等变量对城乡商品市场失衡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乡二元市场主要由城乡商品市场的效率差异扩大所致,从而解释了城乡二元市场的形成机理。朱智和赵德海则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城乡二元市场的具体表现,指出我国乡村与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在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经营业态、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和协调发展来缩小城乡商品流通市场差距和实现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高铁生研究认为,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流通表现出规模偏小、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等特征,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低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就要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发展和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夏春玉则研究了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进行组织创新和建立中间性网络组织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治理机制等关键问题_。纪良纲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的几种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间均衡发展和促进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间职能作用的互补等政策措施。

三是张闯和夏春玉提出了一个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农村流通系统理论”,将农村流通分解为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三个子系统,且这三个子系统的流通活动都与农户这一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紧密相关;其研究改变了过去割裂农村流通系统

整体、分别对三个子系统单独进行研究的做法,而将它们纳入一个以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户为中心的系统框架之中。夏春玉和张闯进一步地提出了“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的概念模型,研究了城乡互动机制和可能的建立路径。

四是农产品流通创新研究。洪涛在充分分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第三方生鲜物流的建设和运用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关键,同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物流基础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绿色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多种物流配送则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夏春玉和纪良纲等对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发展、生鲜农产品流通、农村流通网络改造和网上交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果。马龙龙对发展农产品期货贸易与改善农产品流通保护好农民利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4 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一是普遍重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晏维龙在历史演进和逻辑分析的双重视角下阐述了流通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运用1960-2004年历史数据和协整分析方法建立了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长期效应是带动流通产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短期效应是带动流通产业增长2.159个百分点。

二是王德章提出了城市流通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理论,并逆向地实证了流通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三是王晓东和谢莉娟用实证比较了流通产业在全国与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作用,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非常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明显的滞后。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推进未能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发展流通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

四是提出了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论,强调了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城市空间拓展是商圈变化的基础。柳思维等将商圈内涵从传统微观层次提到现代中观层次,从企业到产业的提升使商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全新的理论关系。研究认为,对商圈的时空动态性研究,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特别是商贸企业,从当前低层次的经营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层面推进;另一方面可以将空间竞争作为调控和协调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城市微观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秩序管理,限制或鼓励企业或个人区位空间行为,促使包括商贸业在内的区位主体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即合理的空间秩序;同时在时间上形成先后有序的商圈开发模式,从而产生出整体商圈聚集效应,避免商圈竞争混乱与无序。

5 流通国际化与现代化研究

一是提出零售业国际化论和零售企业优秀竞争力跨国转移论。汪旭晖认为,在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和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抢滩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零售业面临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如何与外资零售业竞争,构建中国民族零售业的竞争力。二是如何积极投入国际化进程当中,开展国际化经营。而后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显得更为重要。

二是关于流通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李飞和汪旭辉认为,零售业适度开放可以强化国家经济安全,而开放过度则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并进一步就“适度”的衡量标准与安全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包括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外资消费品品牌与制造业品牌市场占有率比值以及零售顾客满意度指数等零售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测评指标。宋则和李蕊认为,外资在中国流通业超速扩张,正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出现的“影响力滥用”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值得高度警觉。

三是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理论研究。徐从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01BJY070)对流通革命的演进、流通组织的创新与流通现代化内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从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在流通革命背景下我国流通业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和组织创新来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四是流通国际化过程中流通企业规模经济研究。2009年李陈华博士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提高流通企业规模效率研究》,该课题对流通企业的性质、规模扩张模式以及流通企业的规模效率进行详细的探讨,特别对流通企业的连锁扩张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解释。二、贸易经济学科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学科研究队伍力量仍较薄弱。贸易经济学科在国家学位办1998年专业学位目录调整后一直未能恢复,因此,本科招生中仅保留了“专业外目录”形式,招收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的只有少数十几所财经商科型院校;研究生招生学科目录中没有单独的学科目录,只是在产业经济方向下,由少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招收贸易流通、市场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因此从总体上讲,学科队伍基础仍较薄弱,从事贸易、流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十一五”期间虽有增加,但整个学科队伍人数仍较少,真正形成研究学科团队的单位不多。

二是学科研究整体质量仍不高。(1)“十一五”期间在贸易经济学科研究方向未出现重大原创性的突破与创新。(2)在重要权威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代表性学术论文仍然数量很少。(3)集群式的研究成果不多,未形成某一研究方向的显著特色。(4)研究内容简单重复,如研究“万村千乡工程”的一些成果大多是大同小异的低水平重复,或是政策诠释类的论文。

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经验、模式和特色还缺乏系统深入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2)对贸易经济还缺乏整体性的理论框架创新与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如何突破尚待努力。(3)面临两型社会建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对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关注不够。(4)构建和谐社会中,对重建商业诚信和商业伦理的研究仍很薄弱。(5)在“扩内需、调结构”中,贸易与商业在创造有效供给与创造需求中的职能创新研究未引起关注。(6)在流通信息化、流通现代化的变革中,对各种新的商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业态创新融合的研究缺乏。(7)对流通资本、商业资本理论的研究尚属空白。(8)缺乏对中国商人、商帮和商业思想历史的系统研究。

三、“十二五”学科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贸易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将会上升,与此相适应,贸易经济研究会出现以下趋势:

1 关注和参与学科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

从目前的现状看,除原有财经商科院校的学者关注流通、贸易与市场的研究外,“十二五”期间,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和农林院校等也会有更多学者关注批发零售商业及市场流通问题

的研究,关注特定行业产品流通与贸易问题的研究。

2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是应用经济专业,较之纯粹的经济学本科专业更易为一般本科院校所开办。随着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及研究生学科授权点增多,贸易、流通经济学科招生的研究生单位增多,更重要的是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的中国,丰富的贸易实践为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3 出现一些重要突破

第一,部分院校已聚集了一批科研创新潜力大的团队,如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湖南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的流通经济与贸易经济研究团队,清华大学的零售研究中心等。第二,“十一五”期间的研究为“十二五”理论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南京财经大学的流通现代化与贸易交易方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的农产品流通及渠道结构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的商品专业市场研究、河北经贸大学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湖南商学院的城市商圈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和首都经贸大学商业品牌研究等。第三,学科研究中的国际交流会进一步扩大,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会与国际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和方法接轨,研究方法的创新可能使商贸流通理论研究产生新的突破。

四、“十二五”学科应关注的研究课题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第二,“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研究,包括批发商业、商品市场、零售、餐饮业等的创新。第三,扩内需、调结构中的流通与贸易职能创新研究。第四,城乡统筹中农村流通体系创新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第五,中国特色贸易发展模式与贸易强国关系研究。第六,新中国贸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第七,流通国际化背景下商品质量安全与流通产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物联网背景下流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第九,贸易经济和流通经济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如马克思商业理论、中国贸易或商业思想史、商业资本理论和高级贸易理论等。第十,市场规制与流通竞争的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