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0 11:1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现代农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全面发挥当地增产优势与加强利用、改造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种植结构
辽源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温地带,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高温多雨,春秋两季节比较短,气候多变。耕地山、平、坡地各占1/3。土质灰棕壤与白浆土占83.27%,山地怕旱,平地怕涝。历年来有稍旱高温年丰收,雨涝与低温年欠收的规律。首先要因地制宜调整好种植结构,全市耕地均属于微酸性,适宜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多年来生产实践证明玉米是高产稳产作物,增产潜力很大,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要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水稻不仅是高产稳产作物,而且还实现以稻治涝的有效途径,凡水源有保证的地方均应大力开发水田。在粮食生产的每个环节,必须争取主动做到“早”字当头,实行早整地、早打垄、适时早播,提高播种质量,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稳产增收。
2.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积极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
很多常规适用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在各个时期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有旺盛的活力,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促进粮食增产。应认真总结推广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地制宜推广合理密植,合理间、套、复种,充分发挥时间、空间、地力的增产作用,是实施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调节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玉米应以紧凑型耐密品种为主,采用省时省工的单粒播种技术,是玉米播种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种植业调整结构中,水稻生产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旱育苗的标准,施行机插、抛秧,实行早插,施足底肥,巧施蘖肥,补施穗肥。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大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按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生产优质的无公害水稻。
3.粮食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建立粮食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是复杂的综合性生产,本质上是物质、能量的转化,一方面从环境输入原料,中间经过生物群体转化、交换,然后输出粮食等产品。粮食生产要获得大量的产品输出,必须有相应物质和能量不断输入。粮食生产转化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土地、劳力、资金等特别是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作物要高产、稳产,就必须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养分,而且产量越高就要求获得的越多。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建立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作物对环境资源的依赖适应性、能量、物质的转化率。我市增产粮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大力提高光能利用率,这就必须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获得更多的光能来实现。实行合理密植、间种套种是一个有效途径。作物在肥力、密度、个体配置形式的三个因素协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增产效益。粮食生产发展还必须协调农、林、牧生态结构关系,以加强物质、能量的转化。农与牧的原料与肥料是供求与连锁关系,一方增产可引起双方增产,双方增产又引起多方增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林业对农业增产作用很大,良好的植被可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利于改变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使农林牧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加强农业与技术推广工作,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一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应积极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除定期培训与专题培训外,并要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讲解示范,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利用相关网络、电话信息等及时新成果、新技术信息。要抓好试验示范,要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各类试验示范项目,使其成为新技术推广的活教材,通过进行现场推广的田间学校形式服务农民群众,通过试验示范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集中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推广服务工作中农技推广人员要踏踏实实地、不计条件地做好每一件事。端正服务方向,更好地完成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任务。搞好技术协作公关,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推广,专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建立好科技示范点,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推广网络,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搞好优质服务,坚持服务上门,指导到田,为辽源市粮食稳产增产作出贡献。
作者:蔡红敏 姜天元 单位:辽源市种子管理站
1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
2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a.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总体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总体结构优化与我国当前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b.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没有重点关注农业相关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农产品鉴定、高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农机监理等方面。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逐步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这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c.在现代农业中,我国农业机械化没有和农业工艺形成一个有效的结合,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新的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产品将会得到更大普及和应用。农业机械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大部分农机产品没有和当地的农艺形成有效结合。
d.在现代农业中,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因此,在全国各地主要大中城市都形成了较大的农业机械采购中心。这些大型农机公司和农机中心普遍存在技术人员不充足,农机产品使用和维修人员培训不到位、水平不足的问题。
3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几项措施
3.1稳步推进农机化基础建设
要充分发挥国家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将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示范工程、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组织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宏观政策调控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制。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快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3.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突出重点,全面发展
政府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公布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农机产品目录,各级政府要结合农业区域优势产业,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选购、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应该围绕有较大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机械化。
3.3加快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公司等相关服务组织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措施,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利用机械装备和技术资源,开展跨区作业服务。要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平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机信息服务。
3.4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方面的监管,保证安全发展
首先,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业机械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其次,相关部门应该依法开展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同时,要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加大力度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再次,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行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租赁服务、农机具交易市场。最后,加强农业地区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械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3.5加大农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创新
首先,全面加强基层农业单位、农业部门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提升相关人员队伍素质。其次,加快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它部门相关科技力量合作,充分发挥农机科技的整体优势。
作者:赵珅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1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采取措施
为加强和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专户,专人负责,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对工程建设采取招投标制,对所需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并在网上公告。资金使用按照合同、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款支付程序,及时拨付工程款,确保施工单位正常施工和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依据《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一是对省以上补助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设立资金专账,做到各种手续齐备、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完整。二是因整合资金会计核算有特殊的要求,对其原始资料复印后,计入辅助账。三是对自筹农民投劳折资部分做好明细纪录,做到底账清晰。
2现代农业项目建后管理和维护方案
2.1项目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将产权移交项目乡镇、村或用水合作组织,搞活经营权,由产权所有者负责工程管理,制定工程管护制度、用水制度、水费计收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建、管、用相结合的工程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力度,明确专管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并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管理主体落实后,水务局、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使工程永续利用,充分发挥效益。
2.2项目维护方案
项目建成后,管理单位要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水费计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管理者要真正负起责任,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移动设备、管道不用时,要入库保管。
3现代农业项目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隆化县是典型的山区县,降雨量分布不均,由此引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因此,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后,一是农村水利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11.33hm2。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矛盾将得到初步缓解。灌溉面积萎缩和灌溉效益衰竭的趋势将得到初步遏制。二是水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节约用水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区内可新增节水能力130.8万m3,井灌区水利用系数可从现在的0.6提高到0.79以上。三是有效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社会稳定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等目标。
3.2经济效益分析
3.2.1 效益计算(以2012年现代农业项目为例)。工程完成后,新增管灌面积385.33万hm2,平均可增产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计算,增收156万元。新增喷灌面积1026hm2,平均增产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计算,可增收416万元,年增收总效益为572万元。
3.2.2 年费用。年折旧费:按综合折旧费率4.5%计算,为79万元;年运行费:按总投资的2%计算,为35万元;管理费:包括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根据项目区的需要,取总投资的2.5%计算,为44万元。由此,年费用为158万元。
3.2.3 效益费用比。R=(B-C)×t/k=(572-158)×15/1752=3.52(B—年总效益;C—年总费用;T—经济计算期,按15年计算;K—总投资);投资还本年限(静态)T=k/(B-C)=1752/(572-158)=4.2年。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的增加粮食单产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效益费用比为3.52,还本年限4.2年,经济效益尚可,项目可行。
3.3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渠水田林路系统,为全县农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干旱、荒漠及环境恶化乡村,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是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杜绝了过去对地下水恶性开采的局面。二是通过实施喷微灌工程,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状况,适时适量对农作物进行浇灌,不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浇灌后地面比较均匀湿润,避免了过去大水漫灌造成土壤养份层的损失,减少了地下水的污染。三是避免了长期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而引起的生态结构破坏。
作者:武玉成 单位:承德市隆化县水务局
一、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分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迅速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严重,农村面源污染蔓延。面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多重制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优秀任务。毫无疑问,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大省。由于受自身体制机制、发展水平、财力、经营制度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远没有走出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等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其艰巨。农业大省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有利于促进农业大省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由总量增长向优化结构转变;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从而实现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
1.“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亿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2]。农业大省大都是人口大省,但也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空心村、留守儿童、老人和耕地抛荒现象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和广西等省份的丘陵地区较为突出。种地大都是些老年人,青壮年不愿种地,不要说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的吃饭可能都存在问题。“谁来种地”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及早考虑、更加重视如何培养农业大省农业接班人的问题。
2.土地、水等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要素,水资源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在我国农业大省中,虽然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土地较为辽阔,人均耕地占有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上看,全国农业大省的土地资源也不丰富,特别是河南、山东、四川等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的压力突出,如位于内陆地区的四川,其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13%,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之一。与全国一样,农业大省灌溉用水长期以来处于紧缺状态,区域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矛盾并存,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大省又比南方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一方面,不少经营主体近年来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过量使用农药、薄膜等投入物比较突出,造成对环境破坏已经显现,尤其是一些种养大户在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中,对化学投入物和产出废弃物的处理不是很到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农业大省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还处于初中期阶段,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大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对农业大省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3.农地集中流转比较困难
一般而言,有组织地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才能更好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也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土地流转也成为农业大省一种重要的趋向,除政府支持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或园区建设以规模化集中流转土地为主外,其他地区主要以农户之间零散的自发的流转土地为主。但是,由于受二、三产业不很发达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户经营农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现象更为突出,这就使有组织、集中流转土地更为困难。土地流转必须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如果在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集中区域有部分农户不愿流转土地,这就给基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造成了极大困难。
4.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在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是其突出的制约因素。农业大省虽然近年来也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但基本上只是解决了局部区域的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多年来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已有的不断老化失修。有些地方的水源虽然也很丰富,但引水工程不足、灌溉渠系不配套是普遍现象,每遇严重灾害,农业的单产和总产都要受到影响。据统计,目前,农业大省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仅为6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坏率接近70%[3]。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是农业大省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在农业大省的主产区,大多数道路只通到乡和行政村,很少把道路连接到“田间地头”,这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机械化耕作,而且还影响农产品的及时运输。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不健全是很突出的问题,常常因一段路、一段沟渠损坏而影响整个设施发挥作用。
5.既有农业结构体系层次低
由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原有的传统体系中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受原有体系中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农业大省农业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家一户基础上经过长时期的演化而来的,这种一家一户的结构特点是小而全并具有很强的惯性,进行结构上的根本改变需要付出很大的转换成本,使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长所要求的品种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得不兼顾已经形成的结构特点,从而难以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所要求的大生产、专业化结构。从目前来看,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低档次、低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农产品功能分区不很突出、区域结构雷同化现象比较明显,因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所要求的专业化结构的道路还比较长。
6.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农业大省往往不一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大省。目前,大多数农业大省的科技人员数量并不多,农业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推广的方式比较陈旧,多为技术讲座、技术培训等,缺乏针对性;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少,流失严重,老龄化突出;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科技推广经费少;受制于财力的制约,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渠道单一,基本上只靠财政投入,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量很小,农业风险投资资金发育还未起步。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不合理,重点仍集中在常规品种和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和培训,对特色优势产业投入不足;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投入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的产前和产中环节,而农产品加工等产后环节的科技投入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农业科技资源很大程度上仍是按行政区划进行配置的,科技力量重新组合并没有及时跟上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体系发展的步伐,造成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资源配置错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7.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在不断攀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随物价的不断上涨而上涨,这几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据统计,小麦、水稻、玉米3种粮食每667m2净利润仅为蔬菜的1/10,每667m2成本利润率为31.7%,比蔬菜低54.1个百分点。虽然粮食价格逐年提高,但远远跟不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土地承包费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幅度。2004年以来,3种粮食平均每667m2生产成本翻了一番,而同比3种粮食平均价格仅上涨60%[3]。由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导致成本支出的增长明显加快,这使得即使是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所获的利润空间也很有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靠资本发展起来的,而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如果资本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很难有内生的驱动力量,尤其是规模化种植粮食和大田作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有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路径
1.搞好农业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
每一个农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不尽相同,这就为不同的农业大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山东省蔬菜种植和加工业具有较好基础,是全国知名的蔬菜生产基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省棉花种植业和棉纺加工业发展较好,是全国的棉花基地;内蒙古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的牛羊肉和奶制品基地,对保障全国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的供给起着重要作用;四川(生猪存栏占全国的11.5%)、河南(占9.6%)、湖南(占8.5%)是全国的生猪基地,生猪占有量为全国的30%左右[4];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全国的油菜优势区;广西是甘蔗主产区。为进一步充分挖掘农业大省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必须站在全国整体的角度,搞好农业大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对于养殖业,则可在条件具备的省份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养殖业,将种畜禽生产、商品畜禽生产、饲料加工、畜产品(食品)加工、养殖废弃物加工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规划,集中有限资源支持发展全环控、全自动、智能化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畜禽养殖场。
2.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链条中增值空间最大的环节,已成为改变农业弱质和低效特性,促使农业产业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潜力所在。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1.1∶1.0提高到1.7∶1.0[5];201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1万家,产业人员1540.98万人,完成总产值15214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323亿元,利润总额10415亿元,比工业利润增速17.4个百分点[6],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农业大省更应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有机改造和提升,可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业大省应积极调整农产品加工产业与产品结构,围绕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高新技术装备、重大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安全、物流配送等重大产业问题,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新技术、新产品和装备,提升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以食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不断开发适应人们消费需求变化的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多样化产品;依托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和大城市郊区,加快调整和扩张步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区和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如: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和肉类加工带,湖南水稻和饲料加工带,安徽、江西茶叶加工带,山东、湖北、河南、安徽果蔬加工带,河北优质油菜加工带和水产品加工带[7],内蒙古牛羊肉加工带。
3.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加强农业大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发挥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更好为全国大中城市服务的重要途径。应统筹规划农业大省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完善鲜活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积极推进以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应积极总结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内蒙古蒙牛乳业的“分散饲养、定点收购、集中加工、统一分销”中介组织物流模式、深圳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等典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带动农业大省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创新[8]。
4.开发农业多功能
首先是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保育功能。农业大省中的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应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保护四川、湖北等大江大河源头、生态敏感脆弱区、优质农产品产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四川、广西等生态脆弱地区,应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大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满足市民亲近自然、休闲观光,还能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也是传承农耕与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农业大省在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农业传统文化,将其充分展现并传承下去。农业大省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资源丰富,开发农业的生物质能源功能要立足于利用现有的农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变废为宝,着重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在农业大省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畜禽粪便等生物质丰富与集中区,发展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建立大型生物质能源电厂,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四川、湖北、湖南等能源作物丰富的广大农村,应大力发展沼气技术,构建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在农村建立以村为单位的集体沼气供给系统;河南、河北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集中区,应建立沼气工程,提供优质生活燃料。
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大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更强、更具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这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农业大省应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优秀任务,以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适应农民分工分业分化的发展趋势,培植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应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企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的优势得到充分叠加。农业大省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大产业、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必须依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要鼓励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鼓励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兴办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
6.依靠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大省应主要面向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加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切实解决技术瓶颈制约问题;立足农业大省实情,遵循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规律,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作为主要目标,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同、增产增效并重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机集成、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及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快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在良种培育技术、农机装备技术、节本降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新型肥药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加工贮运技术等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力求取得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同时,应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
7.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大省应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公益性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农业大省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大省应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形成农业部门与科技、交通、通讯、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和贸易等相关部门协同提供服务的合力。创新农业服务模式和机制对提高服务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定向委托、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扶持涉农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
四、支持农业大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大省改善农业设施装备的支持力度
改善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仅靠农业大省自身的投入能力远不够,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大省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努力建设一批新的灌区。同时,应加大农业大省丘陵和山区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国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应向农业大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倾斜。为尽快促进农业大省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应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备购置的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实施更加优惠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政策。国家应支持农业大省集中力量开展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针对农业大省中东北四省区缺水状况,加大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的实施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使耕地的增产能力得到持续发挥。加强对农业大省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大省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业大省的信贷支持力度,调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种养大户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制定农机化服务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支持农业大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连锁配送中心。
2.增加对农业大省的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10个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构成了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度框架,实施了一系列补贴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对农业大省而言,对农业补贴的需求更大、更强烈,中央的农业补贴政策更应该向农业大省倾斜。要在现有补贴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大省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应及时启动东北、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在农业大省率先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要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大省的农牧业县(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作者:张克俊 张泽梅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济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崭露头角,园区功能逐步提升。坚持跳出农业经营农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先后成功举办了富硒西瓜采摘节、柿子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胜源观光休闲农苑、樱桃番茄采摘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示范带动和科技推广等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2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总体水平不够高。一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困难,经营模式仍以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为主。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济阳县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5家,全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销售到外地,农民难以分享到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后续利润。三是农民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农民“各自为战”,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
(2)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园区受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现有园区规模仅67公顷,功能还只停留在育苗上,缺乏示范引领济阳县主导产业的项目,对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高。当前来看,济阳县虽然已有30余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加之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明显,导致出现质优价低、“有品牌无效益”的现象。
(4)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济阳县农技人员少,专业素质较低。从农口部门来看,全县实有在编农技人员67名,仅为编制标准人数的一半;从各镇(街道)看,每镇平均只有2人左右,且专业多数不对口。二是农民技术素质整体偏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较差,制约着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农户存在障碍,满足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渴求。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3.1着力打造一个部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从园区发展趋势看,部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融生产加工、示范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同时,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平台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从优秀区打造上,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对园区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功能片区进行科学规划。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优秀区建设,并负责在关系协调、建设资金筹措、企业项目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终,将优秀区打造成整个园区的强力“引擎”。在运作机制建立上,参照各地已建成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各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进行运作。以农民和专业大户入股为例,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土地入股并投入劳动力;企业负责大棚建造、道路硬化等所有固定资产投资,并对农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企业与农户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实行均摊、分成,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3.2做大瓜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
瓜菜、畜牧作为济阳县的主导产业,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优势明显,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应通过分类考核,有针对性地引导各镇继续做大瓜菜、畜牧两大产业,在扩规模、提品质上做足文章,做出亮点。瓜菜产业方面,立足建设省城济南的“北菜园”,依托品牌基地继续深入推进瓜菜产业发展。质量上,不断提升改造生产、管理设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瓜菜的品质。畜牧产业方面,各镇(街道)结合实际,依托山东高速生物公司、孙耿堤口肉牛养殖基地等企业、基地的带动,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养殖大户等不同层次的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
作者:刘方霞
一、多方面促进企社发展
(一)注重巩固农机作业队伍
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机手30余名,为留住技术人才,该社把“用人”和“养人”结合起来。由于农机合作社具有“春耕、夏耘、秋收、冬闲”的特点,因此,有些机手为养家糊口会放弃机手的工作而转行。为避免此情况发生,该社提高机手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机手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上五险,一天三顿免费用餐,组长手机费全额报销,如个人购车,单位补贴5000元。即使冬季在家休长假,5000元月工资仍旧发放,此举增强了该社的凝聚力,保持了机手队伍的长期稳定。
(二)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
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顺义区大力发展苜蓿草的优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饲料营养配方。在饲料中添加了含蛋白较高的紫花苜蓿,既保证了肉羊育肥期所需的营养,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截至2013年,企业存栏肉牛2500头,出栏5000头;存栏肉羊8000只,出栏15000只。这家企业又成立了有机肥生产子公司,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生产有机肥,并把有机肥用于农田种植,既环保,又养地。此外,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和大田种植业为主营业务,自主经营粮田2.5万亩(其中北京地区1.6万亩,河北省衡水0.9万亩),以种植小麦和青饲玉米为主,全年种植业毛收入3900余万元。这种“一企两社”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
(三)注重用诚信开拓市场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向20多家奶牛场提供青贮饲料时,采取“先用料,后付款”的办法,并公开承诺,如在45天内,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可免收料款。尽管料价比其他厂家每斤高出2~3分,仍赢得了客户争相购买。就北京地区而言,能够提供青贮饲料的企业有5家,而三元奶牛场只和该社签订合同,并口头约定,其他单位要入围销料,须经该社担保才能实施。由此可见,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高速、高产、高效的产销能力,更加具备“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
(四)注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迪尔(中国)公司北京区最大的客户,每年应迪尔公司邀请,参加迪尔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同时,迪尔公司会派专家到该社,针对大型先进农机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2010年迪尔公司还邀请该社社长和办公室主任赴德国参观学习。在双方不断友好接洽的过程中,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得到迪尔公司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该社踏上了农机服务的高速发展之路。
二、多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回顾“一企两社”的发展历程,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作用”。
(一)对提高农民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两个合作社将李遂地区及其他镇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其中加入“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02户,加入“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270户,社员共计572户。这些成员,以不同的入股方式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年种植两茬方法追求经济效益。上茬种植小麦,作为种子销售,每公斤3.1元,平均亩产550kg,产值为1705元;下茬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青饲料3.5t,每吨按420元计算,亩产值1470元。两茬合计,亩总产值3175元,剔除两茬生产成本900元/亩和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亩,亩获纯利1075元。
(三)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农民自己经营粮田,几乎都种植一茬,经营得好,亩获纯收入300~400元,按三口之家5亩地计算,年获土地收益1500~2000元,且包括自己的劳动成本。而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向农民支付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按同样人口和面积,年获纯收益5000~6000元,较自家经营高出3500~4000元。
(四)对“社与社”、“企与社”之间起到互利作用
“一企两社”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实现互惠双赢。在“社与社”之间,种植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农机高效作业,缩短了收种时间,给两茬种植创造了条件。在“社与企”之间,种植合作社能给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而养殖企业又给种植合作社提供充足肥源。同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和粪便由农机合作社负责运送,而农机合作社通过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五)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京荣萍种植合作社与上千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性。同时,促使放弃土地的广大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向城市流动或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身份转变,共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助推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名单,更需要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一)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
章程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制定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引导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社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项制度,完善成员账户和档案,进一步明确资产产权权属关系,使合作社做到依法规办社、照章程制度办事。
(二)制定合理运行机制
尽管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比较大,人员比较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员管理模式,没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一人管多事,多人管一事”工作方式,导致室内“忙时空无一人”的现象。对此现状,应合力分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运行合作社管理机制。此外,合作社还需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各会作用,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办法。“三会”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有效运转、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潜力,经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在该社搭建了“校社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人员、农村能人加入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引导示范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仍要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受益,提高合作社凝聚力和吸引力,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本社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示范社建设。
四、总结
农民合作社日渐蓬勃发展,形势喜人。现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当然合作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合作和完善组织监管机制,依托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合作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进行规范化建设。“一企两社”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金振启曾被评为郊区经济发展“十大”杰出典型和京郊十大新闻人物,而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了全国合作社示范社。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现代农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商机,铸就出辉煌的业绩。这种有分有合、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
作者:张林成 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
1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突出经济、生态和观光休闲功能,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和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推进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2.1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抗自然风险和盈利能力;在蔬菜生产上,由种植当地传统品种向种植营养保健、色彩丰富的进口品种转变。在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优质蔬果生产,使金山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立足农业产品标准化,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积极梳理、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优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优秀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2.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金山区先试先行,使金山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完善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投身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利用农业产学研基地等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人才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进金山区农业科技上新水平和新台阶。
2.3健全资金投入体系,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行公共财政资金的倾斜。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通过招商、联合开发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金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参与金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2.4培育组织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要深化制度建设,创新组织、创新制度。继续推进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完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逐步使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者做到持证上岗;完善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化水稻育秧点,扩大水稻机插秧面积,实现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农场,形成具有金山区特色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加大烘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各条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探索合作社运行模式,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大市场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冯连芳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1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1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确保稳定的资金投入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袁晓亮 林忠成 吴福观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一、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
1.科教兴农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加强区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五有”农服中心建设,并在10个镇区农服中心、41个行政示范村安装“一点通”农业信息终端设备,实现农服中心达到“五有”、“六有”标准,服务条件与手段进一步改善;二是加快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实现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总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5%,农民科学种养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全方位开展农技服务指导,深化全市10个区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省挂县富民强农项目”嫁接,实施粮食、生猪、瓜菜、水产、农机等行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早市、培训班、现场指导、手机短信、“一点通”会诊等形式,将农业生产政策、信息、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农技服务到位率进一步提高。
2.农业装备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按期推进。建成标准化基本农田累计29.4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比达61.65%。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以创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为契机,实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37%,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3.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四大类农产品以批发、订单、超市销售为主,12月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38.9亿元,比去年增加12.5%。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新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52只,其中外资项目6只,内资项目?46只;新增规模以上“三资”农业投资?94994万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3993万美元;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农展会,51家企业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四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10次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在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农副办)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并在9个镇(区)和16个优质蔬菜基地新建农产品检测室,形成市、镇、基地三级检测网络,以果蔬产地准出为突破,全面实施3亩以上规模基地产品准出,与各农贸市场准入检测相对应。二是抓好各类专项整治,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严厉查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三是抓好农药统一配送,明确156个品种为主推广品种,其中水稻28个、小麦14个、果蔬114个,较好地保证了用药安全。四是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30.1万吨,综合利用率98.5%,其中夏熟秸秆综合利用12.24万吨,秋熟秸秆综合利用17.86万吨。完成7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新建沼气池720m3、堆粪场180m2、沉尸井192m3,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18.8万吨,占比94%,推广商品有机肥5500吨。五是抓好农产品整体认证,全市“三品”总数221只,其中绿色食品88只、无公害产品133只,“三品”总面积47.49万亩,占耕地与水产养殖总面积比达90.7%。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问题
1.耕地资源面临进一步紧缩
粮食、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产供压力日趋加重,同时,全市粮食产量处于连年增产的高平台上,受面积减少、气候条件不确定、规模经营后晒场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保持高产稳产的压力不断增大。
2.蔬菜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菜篮子”效益不稳定,“卖难”和“买贵”现象还将存在。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依然不高
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营销业态特别是网络化销售发展步伐较慢,升级不快,专业化营销队伍薄弱。
4.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依然较大
规模以上基地准出制度刚刚实施,还有诸多环节需要完善,规模以下零星农产品监管还比较被动。
5.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较大不平衡性
粮食亩产、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等与现代化指标要求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三、发展对策
1.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园区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农业园区推进年”活动,带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重点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锦丰金南港都市农业产业园、凤凰水蜜桃产业园、双山岛生态农业示范园等3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加快推进大新镇农业公园、南丰镇精准农业等10个以上千亩特色基地建设。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优质粮食、生态畜禽、果蔬园艺、名特水产等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
2.以设施农业为切入,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倍增发展
在年新增1.61万亩、累计建成7.9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加快“菜篮子”、特种水产和设施园艺等装备的升级,充分利用原有高效农渔业基地,配套更新标准钢架大棚、简易大棚、喷滴灌、诱蚜黄板等设施,每年确保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力争高效农业亩均效益达到6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达2.2万元以上。
3.以产地准出为机遇,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
创新全市10个镇区基层监管站监管模式,推行网格化监管,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网,切实发挥基层网底作用。加强9家镇级检测中心和16家基地检测室的管理,在对全市30家重点果蔬基地纳入产地准出管理基础上,今后对全市3亩以上果蔬基地全部纳入准出管理,建成追溯体系基地30家以上,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接轨。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总面积力争达45万亩,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
4.以培育龙头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力争新增部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苏州市级2家,全市规模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家。发展现代种业,组建苏州市级种子龙头企业。探索组建市级农业投资发展公司。
5.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委系统科技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技术管理培训班,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继续落实与扬州大学的张家港班委托培养,不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深入实施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农机等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科技示范户。加大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力度。2013年重点实施“百人千户惠万民”工程,培训100名骨干农技员、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名职业农民,推进经营主体专业化、知识化,不断畅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通道。
6.以休闲农业为带动,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及沿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以观光采摘、农耕文化、垂钓休闲、旅游度假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服务业发展成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东部以凤凰水蜜桃、常阴沙柑桔、杨舍葡萄、锦丰枇杷等果品基地为基础,将自然资源与果品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观光采摘;东西部凭借凤凰河阳山文化、农耕文化、金港东山文化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休闲;北部沿江各镇区以滨临长江为优势,发展垂钓休闲;西部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整体开发,彰显唯一性、个性化特点,打造长江文化、生态养生、时尚运动等汇集一体的长江第一岛。
7.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施肥机、烘干机、水稻插秧机、小麦复式播种机等粮食生产机械,提高机插秧和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推广施肥播种机械,建设2个工厂化育秧中心,推广专用基质育秧10万亩,商品化育秧比例30%,水稻机械化种植比例达95%以上。加快农机均衡发展,发展蔬菜园艺等高性能、智能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实现各产业农机装备全面发展。
作者:丁峰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试验站
1农业科技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可以满足自身的粮食问题,因此,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出口,这就需要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革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成本,为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2.1国家制定并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姿态。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注重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各级各地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对于已有的创新技术要进行系统的推广,不断应用农业生产实践来检验相应的技术,在不断的推广之中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注重资金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过程之中,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支持,只有划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科研人员才能一心一意进行科研,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力量。此外,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建立一个稳定并且科学的科研创新体系,这是保证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2.3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例如,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相信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推广的目标,达到农业科技应用的目的。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
人才一是壮大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乡镇农技人员人均服务耕地面积过大,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增加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配各村级农技员。二是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一批能够快速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层科技人才。
3结语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繁荣。
作者:袁玲 单位: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
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统一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
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
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基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农产品质量保障管理。严格执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对农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质量监测,严惩生产过程不达标和质量不达标者。通过对生态农产品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传播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掌握各项标准和规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速县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在广大农村的全覆盖。加强生态农业信息质量管理,确保生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五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和有机食品及标准的宣传,积极促销;实行生态农产品分级包装进入市场销售,优质优价;实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专卖销售,实行销产连带追溯赔偿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防假打假。六是加快建立健全气象、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信息等全方位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服务部门人事管理事业化,强化公益性。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作者:赫修贵 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土地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此轮土地承包期为30年,自1996年开始到2026年结束。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使农民格外重视土地。虽然靠种地务农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相对稳定,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传统的土地经营形式和农民传统的惜地观念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
1.2市场服务体系的滞后制约了市场化运作进程
市场服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农产品流通不畅,没有形成一个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
1.3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经济技术能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提高
由于前几年的体制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机会少,工作学习热情低,业务水平提高缓慢,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1以“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切入点,通过土地流转,使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已明确了土地流转的政策方向。只有实现了土地的流转才能实现农业最大可能的规模化生产。通过深入的调研,对的土地流转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摸清各乡镇、村屯土地现状。以土地确权登记试点为契机,积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土地确权后,积极宣传发动。把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积极引导新型组织和资金向现代农业的方向上发展。同时积极宣传政策、培训农民,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形成。三是鼓励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做好政策推动工作。既鼓励土地托管,也鼓励土地租赁;既鼓励企业经营,更鼓励合作经营。根据实际,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2.2抓好发展,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了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政策扶持等各个环节,因此,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2.3加强培训,培育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和优秀的合作组织
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尤其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培训提高,使其迅速成才为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结合示范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院所、科研院校紧密联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范围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现代农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土地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这将是彰武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将对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正视困难,理清思路,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作者:孙瑞芳 单位:彰武县农业局
1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的对策
首先,争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的学习国家关于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方面的法规和条例,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和培训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年度预算中,坚决禁止培训资金用于他用的现象,为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其次,强化硬件建设,创建实践型的培训基地。积极的推广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农民群众展示最实际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强化硬件设备建设,让农民群众能够切实的学习到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且能够切实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要对农机技术人员业务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并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让农机技术人员学习到最为实用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不断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其在农机工作中的重要性。
2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在组织经济活动时的力量投入和体制建设等重大问题,而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又是由他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的估计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这些利好条件的促进之下,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耕种等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切实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不断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农机设备操作人员和合格的农机驾驶人员,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是推动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技术培训,能够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农机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2农机技术培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对农机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首先,农机技术培训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机大户通过培训,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农忙季节耕作的时间变短,农机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降低,农机户在使用过程就不会因为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而浪费时间,农业劳作的效率明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其次,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实现农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先进的农机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降低了农机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同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损耗,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换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先进的机械和操作技术降低了农作物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3农机技术培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机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带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新机器和新技术在农村地区大范围的应用,降低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实现农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说,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利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灿 彭丽萍 吉丹妮
一、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档案建设现状
(一)档案机构单一
馆藏档案中文书档案所占比例偏重,而科技类档案比例偏小,农业技术类档案更是偏少,尤其是经济普查、土地普查等信息偏少,资料更新缓慢,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二)档案质量不高
农村特色的资料比较少,有的不完整,也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农村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规定不了解,专职档案人员配备不齐,档案硬件条件差等,使得农村档案信息反映地方特色经济、地方独特风情的资料少。
(三)利用方式单一
农村档案保管条件差,保管工作也不规范,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他用户对档案的内容和结构、对档案的查询方式不了解,对利用档案的意识不强。
二、开发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档案的意义
一是利用科技档案为农村生产决策提供支撑。农业技术档案是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往应对自然灾害的档案资料、本地土壤情况、种植作物的生产情况、农业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情况等,可以及时向有关领导、科技人员提供符合本地特点和实际的信息,指导决策。
二是利用科技档案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进行农村科研、技术推广时,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过去科研情况,因此离不开对科技档案信息的了解和研究。研究和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应用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减少不必要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成果推广速度和效率。
三是开发档案可以促进农村科技传播和交流。农村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农业技术档案进行科技传播和交流,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提高农科人员的科技素质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加强农业技术档案开发利用的有效对策
(一)牢固树立档案利用意识
要树立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组织机构、资金设备、存档规范等方面入手,并且保持对农村技术档案信息的敏感性,保存准确、系统的农业技术档案,才能谈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不断拓展主动服务措施
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向农村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提高他们查档利用的能力。一是要重点介绍馆藏档案的内容、价值。要让农村各部门了解农业档案尤其是技术档案的内容,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要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档案的来源和线索。二是要重点介绍利用档案的方式和方法。要大力宣传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如何利用检索工具,利用档案的制度规定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可以复印带走、哪些是只供内部查阅等等。三是要主动指导用户利用和查阅档案信息。可以采取设立开放日、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用户知晓如何利用档案,在查阅档案过程中,主动介绍和指导各个检索工具的用法,提供档案的信息。
(三)丰富完善馆藏内容
从内容上看,要充实完善科技档案、历史档案或农村技术开发专门档案,突出地方特色,对农村技术推广中的试验结论、研究过程等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给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打下基础。
(四)创新开发档案信息
对农村档案中的农业生产、经济建设、自然科学调查与考察数据等方面的记录进行分门别类,超前服务,编写档案汇编,系统介绍档案资料成果,浓缩农业科技信息,以书面或电子形式揭示馆藏档案的内容、价值,并且通过宣传、提供电子查阅等方式将这些资料送到广大农业科技站或农业科技人员手中,便于他们利用。
(五)尽快完善档案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档案馆作为提供档案信息的重要资源,也应当逐步与网络接轨,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档案馆及档案工作者改变工作方式,完善硬件条件,不断开发、制作出自己的馆藏检索系统和符合自身特色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并考虑共享档案信息,推动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畅云霞 单位:山西省阳城县农业综合开发局
1当前农业技术的发展特点分析
1.1温室大棚的相关研究更为深入
随着温室大棚在农业发展当中所占据的地位来看,相关人员对它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同样它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完善,使得这个技术手段符合最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对它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它与国外的设备愈来愈接近,从而减少有关的进口费用。1.2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开始围绕一些重点产业以及区域进行规模化的生产。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种大型的批发集散地,促进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是大规模生产,导致了市场供应的种类丰富。
2农业蔬菜在技术方面的分析
2.1棚膜的选择
棚膜的最高要求是无毒、所能使用的寿命长、保温等。当前,农用膜最好的是一种无滴保温的防老化膜以及高温保温的无滴的防老化膜。选用这种农用膜的好处就是最终种植出来的蔬菜是污染的并且无滴性能还较好。同时,这种农用膜能够增加其中的光照强度,因而其透光率相对较好。在这种影响之下,与普通的农业膜相比,它能够在产值上增加25%到30%。
2.2光照的控制
在冬天或者是初春的时候,光照并不是很强烈,大棚栽培技术的采用的方式是多层覆盖,因而就使得棚内的光照大约是露地光照的50%到70%之间。在下雨的时候,棚内的光照也因此而减弱。所以,光照的强度对于蔬菜的品质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当让蔬菜受到更多的光照。它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措施:第一,在选择农用膜时,采用透光率比较好的无滴薄膜。因为无滴薄膜通常在生产的配方当中加入了一些表面活性剂,使得水分子与农用膜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从而促进了水滴沿着薄膜渗入到地面;第二,需要时刻保持膜面的清洁。薄膜上一旦有水滴或者尘土等杂物就会使得它的透光率下降30%左右,所以,需要经常对薄膜做一些清扫工作从而增加它的透明度,在冬季下雪时也需要及时将积雪清除;第三,农业蔬菜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之中,有着一定的温度要求,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将一些物质覆盖在上面。但是,在这个阶段当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对于蔬菜的生长而言,光照是它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一定要保证蔬菜的光照时间;第四,可以进行一些反光幕的设置,将它挂在大棚后立柱的上端,一直垂到地面,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地面增光40%左右,棚内的温度也能够提高3~4℃,促进蔬菜的生长。
2.3适时的通风措施
在大棚内,采用到的降温方式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通过遮光的方式降温,一种是通过通风的方式降温。若是处在一种不通风的状况之下,遮光20%~30%之间就能够降温四摄氏度到六摄氏度。通风既能够起到降温排湿,减少病害的发生,也能够使得大棚内的空气有一个较好的流通,将有害气体及时排除,同样也利于光合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在通风时需要注意的是,通风口应当设置在避风的地方,并且需要不断进行通风口位置的变换。
2.4品种的选择
对于种植品种的选择应当依据其季节特点进行,冬春季节时栽种一些耐低温以及弱光的品种是比较适当的。比如,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它的定苗日期一般是在2月的上旬到3月的下旬。在选择黄瓜这个品种时,应当去考虑它们的雌花数量、结实率的高低、株型情况等方面,比如津春系列的黄瓜品种。而选择番茄时需要选择一些抗寒性以及抗病性较强、早熟丰产的品种。2.5施肥的要求在施肥过程当中应当以有机肥为主,同样以基肥为辅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基肥以及追肥不能够长期使用;第二,需要依据蔬菜的种类、土质情况等方面确定施肥的种类以及数量;第三,在施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第四,在平时施肥时需要注意平衡施肥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使用情况。
3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上了一个台阶。当前,对于农业的要求不再是停留于温饱的解决,而渐渐趋于健康以及绿色的标准。如今面临的较多问题是污染以及土地资源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解决这些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通过创新技术的方式来解决,进而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在光照等方面做一个合理的设计,这种方式的采用就能够对农业蔬菜的生长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段余威 单位:吉林四平市公路收费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