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0 04:0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企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莱芜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莱芜市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仅简单地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作广告推广、公关宣传、社会公益。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作为其优秀组成部分,在推动企业文化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多数企业仍未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将员工统一着装和企业文化标志确立作为其文化建设的中心,大搞形象宣传工程,使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和肤浅化。
1.2企业文化同质化严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呈现,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但是莱芜的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生搬硬套,同质化严重。各个企业的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相差无几,企业标识个性不鲜明,无法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思想和行为方式,违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
1.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规划,随意性强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但是,莱芜市还是有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很随意,领导意志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领导的意志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策划方案和长远规划,对企业文化体系的表述修改频繁,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等等。
1.4企业文化认同感不强
被企业所有人员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文化才是企业文化。但目前莱芜市一些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过分强调领导者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将企业文化等同于领导文化,不利于员工文化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了其发展成效。在此情况下,很多员工并不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内部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5企业文化缺乏宣传和推广
企业文化只有经过一系列宣传和推广,才能最终内化为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标准。但目前从整体来看,莱芜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文化开展与传播工作不到位问题,使得企业文化成为极少数人的价值观,影响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莱芜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2.1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要突出其特色。因此,莱芜市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关注文化建设活动的个性,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全面了解其经营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其文化创新能力。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企业文化,以明确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价值特征和愿景等。同时,还要注意企业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经营特色,这些也要尽量体现出来。
2.2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各项资源,统筹兼顾,并积极制定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每年制定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提高可操作性,把工作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避免盲目性。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监督与考核,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2.3强化员工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逐渐认识并接受企业文化,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理念。
2.4加强员工思想教育,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企业要想更好的发挥企业文化在其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员工教育力度,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引导和鼓舞员工积极向上,自觉树立科学的工作观,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以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胡玲玲 吕美霞 王玉 王平 亓文会 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一、战略管理领域关注焦点的变化
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巨变的环境,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而我国企业还需考虑国际环境及我国内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笔者总结了2008~2014年战略管理协会的主要议题(见下表),发现这些会议的主题,都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例如,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原有的战略理论的适用性受到质疑。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都引起了学者们对战略管理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时代的发展对战略管理提出了挑战,研究者们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环境,再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出现,正改变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又应如何指导企业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笔者从环境学派中的组织生态学理论出发,结合管理研究方法中的情境化要求,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践性问题。
二、组织生态学的发展及其演化
环境学派把战略看作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其起源是1977年Hannan和Freeman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种群生态学”理论。种群生态学源于生物学,主要是针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缺乏对复杂性环境的考虑。在种群生态学中,学者们主要研究组织的成长、衰亡问题,以及组织的多样性问题。Hannan和Freeman在《组织生态学》一书中,对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从组织惯性及竞争力量等方面解释了组织的生存发展。当时的理论提出,主要是因为工业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组织与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的生存必须要依赖环境。种群生态学认为,组织在环境面前是被动的,这里的环境是指大的环境,而非局部的环境。如果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这段时期的理论吸收了制度经济学中的成分,认为是外界的制度,限制了组织的竞争和发展。种群生态学把组织进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变异,即种群中不断出现新的组织的过程;二是选择,即优胜劣汰的过程;三是保留,即被选择的组织逐渐形式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从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可发现,环境的选择机制,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老的组织可能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而被淘汰。由此,学者们提出了组织惰性理论。Hannan和Freeman认为,组织惰性,是企业保持现有结构不变的状态,是由于组织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造成的,而组织的规模、年龄及其复杂程度,都对组织惰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新时代,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惰性高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侧重于组织的演化,并且将组织生态理论运用到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产业经济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根据以上论述可发现,早期的学者们对组织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问题,随后,将其拓展到了产业层次;在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企业的生存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等进行实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仿真技术、生物分类等方法。总之,在组织生态学中,学者们认为,企业必须依赖环境及环境中的资源才能够生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企业之间必定会产生竞争,从而产生优胜劣汰,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商业规则。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改变了一个种群中的组织数量,即种群密度。而同时,不同密度下的种群,会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起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并且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念。同时,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者们注意到了组织惯性问题、种群的密度依赖性问题,并把这些现象和理论加入到生态学理论中,使其更加完善。笔者注意到,在经济转型和变化的时期,随着日本的家族企业集团、韩国的财阀等企业集团形式的出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技术协同创新等理念开始受到重视,而我国企业在转型时期制度环境的变化,也为学者们研究产业规制、制度激励等提供了支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体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环境是具体的,不同国家、地区的环境是不同的。环境的差异,改变了一些要素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甚至使得同一个理论在不环境下实践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个具体的环境,就可以具象化为情境。环境,是指企业内外部的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而情境强调的是,环境、组织与人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作用。要想研究情境化的管理理论,就必须要从实际的情境出发,发展出特色的管理理论。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情境化及其要求
1.关于情境化的描述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但是学者们经常忽视了情境性因素,而不考虑情境因素,那么,其理论的发展空间必然有限。战略管理本质上还是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在西方产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基于特定的西方组织环境的,仅仅意识到了情境的差异性并不能解释当前企业的战略行为。情境是一个整体,是从文化、历史及环境的互动作用中演化出来的,单一的理论仅能从一个层面进行解释。因此,学者们需要思考不同国家企业的独特性,是否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并得到实证的支持,以及这些理论对于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于情境的定义与层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Johns将情境定义为,围绕着现象并对现象发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并且描述了两种层次的情境效应———综合的与分立的。其研究结果显示,情境是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境包含了物质系统与理念系统,并且提到了情境的动态性。研究情境,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化或分类。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将一国的文化、社会、法律等因素作为情境的预测变项,将组织因素作为依变项,同时加入制度因素作为衡量。总之,不论怎样,只有保证情境的结构和概念维度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理论研究的可靠性。
2.战略管理理论情境化的要求
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必然要与实践相契合,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搬教条。这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学派的观点相仿,即组织必须适应环境,而领导者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与之适应,而且组织应是灵活的。我国的情境与西方的情境存在固有的差异性,而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大都是从西方借鉴来的,将这些理论放在我国,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延伸、拓展甚至修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的问题,那么,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这也是战略管理理论历经多年的发展而形成丛林般体系的重要原因。不过,尽管西方的理论有诸多独到之处,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战略管理实践中发现,一些中国企业的现象无法或不能完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而是需要独特的中国方式来解决。这些现象也蕴含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战略管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超越了制度,是一个集体性的适应过程。但是在研究跨文化管理问题时,学者们停滞于只了解“是什么”的层次,而没有将其拓展到“为什么”的层次上去。要想有效地对战略管理进行情境化的研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范式,要跳出战略管理学科之外,结合其他学科的力量。不仅要寻找特定企业行为的特殊性,还要对这种特殊性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看其是否能够拓展到其他领域。由于情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因此,战略管理理论也必须随之演化,即理论与组织的共同演化。
四、战略管理情境化
1.对企业战略管理情境的思考
目前,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大都是基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主体,又囊括了其他多种非公有制成分。在这种情境下,有必要从企业战略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在外部环境中,政府规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很大,政府对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也大多仅以当期的绩效来考察,即经济效益指标和就业指标等。这种考察方式使得企业一味地防守,重视短期利益,致使企业的行为过于被动,从而限制了其他的选择。环境学派强调环境对企业的决定性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本身的能动性是很小的,企业过度作为的结果,是其被淘汰的可能性的提高。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坚持原有的战略,是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演变,企业战略和环境的关系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成熟,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开始降低,政府逐步放开管制,企业开始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到主动地适应环境,一些新兴企业开始采取进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有时候,企业还主动改善自身所处的环境。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及全世界跨国贸易、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通过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经营环境的重构和更新,构建了一个更加竞争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战略问题上升到了全球市场。全球战略、全球经营,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突破了原来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未来企业的战略应该更多地考虑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家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的整个环节,乃至整个的商业生态系统,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环境,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大胆的进行创新。企业需要重构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多变环境中的机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跨界问题,颠覆了传统的组织边界、产业边界的约束,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范围逐步扩大,因此,需要从战略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角度来看待战略问题。
2.情境化研究的理论脉络
将环境学派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跨界竞争问题、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战略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等。以种群生态学为例,可研究在特定空间中的企业分布密度对其战略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等,也可从优秀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运行机制、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等。
五、结论
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无论是对引进外来的理论进行创新,还是基于本土环境进行自主探索,都离不开我国独特的情境。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既要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情境,又需要吸收西方理论的精华。从环境学派的论述看,战略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在进行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分析。同时,需要加强国内外的对话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使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吴永林 万春阳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企业政工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
对于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企业要想组织好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建立一支良好的政工干部队伍,对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企业的政工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1.1坚定政治方向。
作为政工干部,首先自身的党性要坚强,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采取措施增强治鉴别力,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修养,从自身做起,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对于政工干部来说,企业的标准是道德品质优秀、作风正派。在企业内部,政工干部是企业其他人员德道行为的标杆,对此政工干部需要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日常工作中,政工干部需要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保持良好的生活情趣,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本企业谋发展、为党作贡献,用人格力量不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1.3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政工人员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其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思想的变化,进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政工干部需要将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且将这种责任延续下去,同时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带领企业其他员工学习各种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知识对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推动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
1.4要有主动创新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是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进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政工干部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发扬传统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拓宽思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同时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提高政工干部自身修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政工干部负责本单位的思政政治工作,在组织开展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充当着指挥者的角色。具备高水平的领导能力这是企业对政工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干部的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政工干部来说,良好的政治修养是基础。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优秀政工干部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理服人,领导下属,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3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的自身修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名企业的政工干部,要坚守这条生命线,就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开展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提高政工工作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政工干部的自身修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3.1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
企业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的基础,对此,政工干部需要对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提供自身的素养。在实际工作中,政工干部需要从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政工工作的实际内容、重点事项等进行充分的分析、思考,进一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2巩固强化自身的业务修养。
在当前形势下,在组织能力、管理方法、专业技巧等方面,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政工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政工干部来说,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政策,另一方面需主动学习企业管理,不同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
3.3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修养。
通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的市场运营、内部管理方面提高先进性、技术性,进一步满足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3.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作为一名企业的政工干部,更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按照党性标准铸造自己的高尚人格,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让别人认识自己,让群众相信自己。
作者:孙思凤 单位:宁夏银川国营南梁农场
一、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1.让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充分了解。
无论企业组织还是员工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缺乏动力。明确企业目标可以增强员工的主动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2.为员工建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建立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强化员工环境把握能力。企业应该明确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在员工发展过程中给予指导其发展途径和方法,为员工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员工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功联系起来,始终朝着职业发展目标发展。
二、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优秀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要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发展计划是企业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培养群体人才的有效措施,也是企业开发潜在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企业应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同时,企业应对企业优秀人才适时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帮助并为其提供具体发展措施;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提供竞争平台等。把员工的个人需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在企业能中大有所为,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只有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企业才能有序地、良好地进行发展,也才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第一,以完善的薪酬制度留住人才。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长久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竞争是最大的竞争,企业能否留住人才,薪酬激励的作用非常大,合理薪酬制度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每个员工体会到个人的价值,乐于通过努力做出成绩。第二,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制订每个岗位的岗位责任书,通过岗位职责编写细化各项工作,将责任更加清晰、有序,也可以使员工入职后根据该岗位职责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
3.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企业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使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目标教育,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三、培养有潜力的员工
第一,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带头人培训重点是管理培训,即对职能管理和技术管理等管理意识的培训。第二,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应进行适量的储备、加强内部培养,保证企业未来对这部分人员供给,同时尽量保持现有这部分人员队伍的稳定。针对这部分人员要重点培养,设计定制的培训计划,承认和奖励并重,即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第三,对于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应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培训,包括知识、技能等培训,主要通过内部培养辅导等方式进行培训。制定提高员工认同的激励系统,承认和奖励并重,设计有针对性的激励模式,比如奖金、表彰等。
四、结语
总之,企业应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基础上就企业优秀价值观达成共识,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吸引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实现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
作者:魏敏晶 单位: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内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形成,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新的因素。经济管理涵盖面不断地扩大,多元化、利益化、关系融洽度是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呈现的主要特征。经济管理和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息息相关,企业所有管理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资金的调配和支持,同样,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也需要所有部门和员工的配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通过有效运用企业内部的资源与组织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的燃气企业目前均为国家投资建设,政府高度参与燃气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取消了对国外企业禁止投资燃气输配工程投资方面的限制,我国燃气行业走向市场,燃气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无疑成为促进燃气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有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落后,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通过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不利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有些企业领导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忽视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过分注重业务的拓展,对经济管理的方式与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以为经济管理就是做好账务。还有的企业领导者利益至上,在进行决策和投资的时候只看到最终企业能获得多少利润,只看到外在短期的利益,却看不到企业内部长期的效益。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企业账目混乱、缺乏日常运转资金、融资困难等等,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大多数企业设置了相应合理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部门和人员责任与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审核,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力不高,没有工作激情。同时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跟新速度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速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缺少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人力培训资本投入不足,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对员工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造成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机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绩效评估机制,缺乏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使得企业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让员工感觉到缺乏公正待遇,对企业丧失信心,导致优秀人才离开企业,人力资源的不稳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进度。
2.4信息化管理薄弱
信息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使企业更加灵活地获取信息,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决策失误。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3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创新管理理念
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变粗放型管理为集约型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企业领导要针对企业中的管理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和预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管理方针一定要和企业宗旨相互适应,从而形成真正的优秀优势。
3.2完善机构设置
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良好的经济管理实现的前提。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的高层领导要统一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完善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实行制度化管理,以法治取代人治。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能,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方针和决策。设置专门进行经济管理、分析评价的机构体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加基层员工的参与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更新人力资源结构,维持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企业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人才聘用机制,积极储备人才,营造平等的用人氛围,选拨重用优秀的人才,对员工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广开言路,开发员工的潜能,把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员工收入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企业要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分解成每位员工的目标,将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而且关系着企业能否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市场的发展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结合科学的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龚杰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
一、坚持党组织的政治优秀地位,为培育优秀价值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优秀,这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始终坚持党组织政治优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信政治思想对人的塑造和激励作用。在认真履行保证监督职能、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为企业科学发展把关定向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包括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在内的完整的党工团组织体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党支部书记业务交流和培训体系,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定期述职制度,使之成为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素养、实行正负激励的平台。通过不断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使企业党组织政治优秀作用真正能够在基层得以落实。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坚持创新求变,围绕企业需求,从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出发,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开展了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以及“学技练功”活动、“党员先锋岗”活动等,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思想境界高一层,技术业务优一筹,工作生产先一步,真正成为职工队伍中的领头兵和佼佼者,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与此同时,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还创建了“可视化党建”品牌活动,将党组织的活动与企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量化可视的形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基层党组织将支委会开成议事会、出谋划策会,将党员大会开成形势任务宣讲会、党务公开会,将党小组会开成交心会、拜师会、帮带会,党课既学党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作为业务技能交流培训的平台。还实行党员实名挂牌上岗,等等。通过开放的、互动的党建工作平台,将党组织的工作置于职工群众的视线之内,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触可摸,可以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导向,形成“磁场”效应,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了政治优秀作用的发挥。
二、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秀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区别于其他经济体所独有的政治优势,是企业经营建设、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客60年来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培育优秀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长客始终把爱国、敬业、创新、超越和勇于担当起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优秀内容,结合企业建设发展实际,在职工中不断地灌输和实践,从而使企业在高铁建设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成果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实现高度吻合。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企业还没有建成就赶上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决定企业“下马”。当时的企业党委和主要领导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产品销路、国家停止投入的特殊情况下,坚定地担负起自力更生、自建工厂、自找活源、自谋生路的重担。靠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建成了工厂;靠土法上马,自制设备、自制工装,形成了生产能力;靠转产货车、承揽加工,挺过了困难时期,并且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22型铁路客车,开创了国产铁路客车的历史,并于196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辆地铁电动客车,成为中国城铁车的摇篮。也就是从那个艰苦年代起,企业就开始在职工中开展以爱国、敬业、创新、超越为优秀内容的价值观教育,涌现出工厂的“八面红旗”和“红色管家人”等许多先进典型,形成了以自力更生、产业报国为优秀的最朴素的企业价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百废待举,铁路客运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为了缓解铁路客运的紧张局面,企业在技术设备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承担起多造车、上产量的历史重任,艰苦奋斗,负重爬坡。1984年客车产量达到680辆,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57%。1985年为完成国家“六五”计划,企业大幅度增产,新造客车达910辆,增长幅度达33.8%。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讲求实效”的企业价值观。本世纪初,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企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毅然承担起研制CRH5型动车组的重任。面对尚未定型且需要将集中动力改为分散动力的产品研制现状,企业顶着竞争对手全盘引进成熟技术、批量生产并迅速占领市场的威胁,顶着边试制生产边运营上线,新产品试验过程必然出现的故障影响运营所带来的市场、客户、旅客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坚持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从增强对动车组的认识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入手,从设计到修改,从生产到调试一项一项地论证,一项一项地摸索,一项一项地试验,认真体会、反复揣摩,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挫折,终于突破研制瓶颈,掌握了CRH5型动车组优秀技术,将其打造成为250km/h速度等级中世界最先进的动车组。通过这一过程,企业真正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的,实现中国动车组技术与世界接轨。此后,企业再接再厉研制成功世界最先进的CRH380B系列高速动车组、3A及混合动力高速动车组。也正是在这次血与火的洗礼中,企业形成了“学习创新、技能报国,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精神。几十年来,在发展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企业在克服重重发展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持把优秀价值观教育与企业发展要求结合在一起,坚持开展每年一题的专题教育,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地凝聚在发展的旗帜下。近些年来,企业围绕高速车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提出了“培育精细品质,打造民族品牌”的优秀理念,从接轨世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出发,努力培育职工的现代职业精神。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标准,开展建设操作文化、动车文化活动。针对青年职工比例大幅提高的实际,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示范基地”活动,还开展“职工读书活动”、“长客大姐”活动等。多年来,这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在不断地深化,但是始终如一地贯穿着爱国、敬业、创新、超越等主题,始终如一地与企业发展要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经营管理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持之以恒、持续不断的培育过程,在企业中围绕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形成了推进企业进步和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
三、坚持把中国梦、企业梦与个人发展梦联系在一起,为培育优秀价值观创造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从实现企业梦开始。而人的现代化是企业现代化的基石。人不仅仅是企业建设发展的动力,更是目的,在建设发展企业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此,企业始终把实现中国梦、企业梦与实现职工个人发展梦统一在一起。坚持求真务实,创新企业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技术引进之初,针对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开展了以求真务实为优秀的思想整顿活动,强调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条件下定位企业自我,以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把找问题、找差距和不断提升自我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引导干部职工全面审视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和整改。同时,以党委理论中心组为龙头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形成了时事政治理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推荐自学“三位一体”的内容模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集中专题性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两级领导干部“述学”和将理论学习纳入领导干部素质考核的管理模式;利用局域网“影音课堂”、“理论频道”进行指导交流的反馈提高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企业以国家建设为大背景,立足企业使命和责任,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每年一个专题的思想教育,围绕重要发展目标、重大发展节点,坚持开展专题性的教育,更多地通过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建设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献身事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开展了“我与企业共同成长、同享成功”主题教育,以适应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素养为优秀的现代职业精神教育,以建设精细文化为优秀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宣誓活动,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强调“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质量理念,结合建厂60周年开展企业优良传统教育,倡导“与祖国同行,与企业共成长”的发展理念。实施人机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创造优良工作环境,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使员工实现愉悦工作。实施人才工程。形成了技能培训、政策激励、竞赛引导相结合的人才成长机制,完善了公司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先进的焊接培训基地,从具有高超实际操作能力与丰富理论知识的骨干、专家中选拔1555名专兼职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厂校联合办学、网络办学等不同形式,满足各层次职工的岗位需要,保证了培训学习的针对性。从管理机制上建立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专家、拔尖人才、操作师等一系列人才成长激励政策。成立了首批5个“首席操作师工作站”。发挥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和部级技术中心的优势,建立了一支以博士领衔,硕士生、本科生为主体的拔尖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4岁,工作经历10年,研发团队经历过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部级重点项目、200余项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锻炼,接受过国外系统培训,承担过对国外进行技术指导的任务,每年研发新产品都超过30项。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以首席操作师、一级操作师、二级操作师、三级操作师、高级技师、师技为骨干的工人人才梯队。铝合金和不锈钢焊接、焊接机械手、数控操作工、车电工、调试工等优秀岗位操作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具有欧洲焊接资质的有400多人。其中,焊工李万君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机械手操作者谢元立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李万君、谢元立双双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围绕提高职业技能,在职工中常年开展科技练兵、技能大赛活动,开展“选尖子、抓典型、树样板”活动,开展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形成了长赛不断线、短赛攻关键的竞赛机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尖子和能手。
四、结语
几十年来,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始终坚持爱国、敬业,勇于担当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并且将其贯穿到企业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到克服企业发展障碍的过程中去。始终坚持企业党组织政治优秀地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度导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将企业优秀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赵大勇
1、威客模式理论概述
1.1威客模式理论基础
威客模式的优秀是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需求,并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设定相应报酬,具有满足条件的人通过平台的信息渠道向者联系,确定与企业经营者协定服务内容方式。威客模式的提出与发展是基于三个基本原理,一是BBS(电子公告牌)的组成与功能的离散;二是互联网、新媒体、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发展催化知识产业化、价值链化,使分散的知识个体通过新型互联网技术等整合起来,并赋予相应的使用价值,形成社会人参与网络智慧互动问答的动因;三是互联网已经由先前的“技术联网”发展为“智慧联网”,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凸显人类大脑的互联,将人类大脑智慧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的联网时代。威客模式中网络平台效应比较突出,威客模式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基于“威客平台”的基础上完成的,如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威客平台有猪八戒、淘智、任务中国等,小微企业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相应的“威客平台”上发表自身所需要的需求,在平台上的众多威客则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参与解答相关需求,这种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智力互动的“点对多”模式。
1.2威客模式在小微企业发展机制中的应用机制
由于在小微企业管理中应用威客模式需要在小微企业主和联网威客之间进行智力互动,双方的交流需要建立在有效交流之上,即小微企业主能够将自己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或者需求“转换”成联网威客能够理解的内容,另外对于威客平台方面,由于小微企业主在平台上相关于企业经营的智慧资讯信息,可能涉及企业自身经营相关的机密性内容,需要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如可以设计相应的“专属通道”,“小微企业咨询区”,让相关联网威客在咨询前签订“保密协议”,力求在知识共享互动的同时能够保障信息安全,不至于对小微企业的经营产生负效应。对于联网威客而言,需要具备相应的小微企业管理咨询经验,最好是由富有公益心的,热心于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人士构成。在网络咨询互动智力分享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对每次咨询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给予“好评”、“中评”、“差评”的双向评价权利,有效促进威客模式在小微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保障小微企业主、威客平台、联网威客三方之间的权益。
2、威客模式在小微企业发展机制中具体应用
2.1小微企业产品研发威客机制
小微企业往往在产品的研发中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士和智力支持,且由于自身在资金、资源和管理方面处于有限劣势,难以拓展产品开发的空间。将小微企业的产品开发通过威客平台“牵线搭桥”,对应联系相关的专业开发团队,享受低成本、高质量的,且符合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优质开发服务,借助“产品开发虚拟企业模式”,整合产品开发威客团队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赋予不同工作功能的威客,协同开发小微企业新产品。
2.2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威客机制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小微企业管理中的弱项和掣肘,小微企业通过威客平台可以寻找到更好的适应自身发展的团队,有助于小微企业打破传统的“地域化”经营思想,将企业的运营互联网化,推动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在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压缩由于办公方面产生的运营成本。在威客模式的高度智力互动共享的基础下,可以优化小微企业的人员配置,建立良好的人才梯次,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威客平台聘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对自身企业人才团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情景测试、胜任能力测试等素质测评,发挥威客模式的“海量人才”作用,高度灵活地对企业人才进行管理。通过威客平台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型组织,促使企业内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培训的积极性,通过联网威客的引入,营造良性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促进员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树立标杆,建立模范,及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期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2.3小微企业营销推广威客机制
小微企业在营销推广需要相应的营销团队进行,威客模式则为小微企业的营销推广提供广泛的支持,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威客平台“悬赏”相应符合自身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推广方案,由相关的威客团队予以完成,可以招募威客营销团队,完成企业自身推广。威客团队可以根据互联网新媒体,在互动平台中,如微博上进行相应的企业推广业务,使用“便签纸”进行宣传,指充分利用日常办公的便签纸背面进行广告印刷的一种新型平面广告宣传方式。通过威客营销推广团队对企业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定客户群体,发掘隐形、潜在的客户信息,有针对的进行推广宣传,摆脱以往的“海量”和“病毒营销”的思维模式。通过招募不同地区的威客团队,开拓本地区域外的市场,打破地域局限性,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有效、高质量地传递给客户,形成基本的客户群体,并通过威客平台,发掘可能成为对企业发展有益的客户咨询团队,在客户中再发掘“客户威客”,通过和“客户威客”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掌握企业发展的方向,优化企业发展的策略。
2.4小微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威客机制
企业视觉识别VI(VisualIdentity),是企业的静态化的视觉传达,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标志、企业名称、企业商标、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形等。而传统的小微企业的VI没有经过专业化设计,在企业品牌的树立与推广中形成短板,制约了小微企业品牌的提升,在传统的企业VI设计中,需要。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威客平台,搜寻相关能够满足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威客团队,以低成本、高质量设计企业VI。通过引入威客团队,改进企业内部文化,促进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品牌。
3、威客模式在小微企业发展运用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3.1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对威客模式运用的影响
小微企业运用威客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随时关注市场价格、需求、供给的变化,结合市场上顾客需求的变化,选择适合的威客团队。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认识市场情况,深思熟虑,不轻易、草率确定战略和选择战术。
3.2与威客团队充分沟通
与威客团队充分沟通小微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利用威客团队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与威客团队的沟通中,需要注意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有针对性,能够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最好能够将小微企业的自身状况,用问题树、鱼骨图、关键路径法、价值树法和多因素评分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结语
总之,威客模式在小微企业管理中尚属于一个新的管理和商业模式,需要威客团队、威客平台、小微企业三方在策略、资源等方面的契合、整合,才能发挥威客模式的特有的优势。小微企业在运用中能够灵活结合市场环境、政策机制、技术条件和自身情况等开展威客模式。
作者:蒋桦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1成长型企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迅速崛起并数量可观的中小规模成长型企业,尤其在稳定经济、提高就业、促进出口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小企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成长型企业存在竞争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弱势,因此,成长型企业要想在产业领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对行业以及竞争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及时克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从而在行业内迅速崛起做大做强。确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让企业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并对战略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迅速、有效的评估,能够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终的目标。
2制约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因素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经济的格局逐渐显现出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意味着成长型企业面临一个动态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对成长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战略选择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政策环境对成长型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中小企业起步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多元化经营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新的契机。中小成长型企业从创业初期的胜利中难以自拔,往往容易陷入过度多元化经营的误区。大多数成长型企业在某一领域做得非常好的情况下,就误以为自己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绩,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发展的结果就是企业难以兼顾,从而陷入危机。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的扩张有以下3种方式,分别为垂直型扩张、水平型扩张以及多元化扩张。然而并不是所以企业的规模扩张都适用多元化扩张方式,特别对中小成长型企业来说,一旦扩张范围过于离散,扩张规模毫无节律,那么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值得借鉴的做法是成长型企业首先专攻于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找准方向确定自己的领先地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2过度追求成长速度
近几年来,规模经济的概念被企业家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指标,许多企业误以为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因此过分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扩张水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从规模经济中获利。如果中小成长型企业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出现企业的成本结构尽管随着生产数量的不断增加,但企业的成本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愈加升高。进而导致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增加幅度会超越成长型企业自身合理的负债清偿能力,同时也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有利保障。因此,中小成长型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保持一定期间内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注重企业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平衡发展。
2.3成长型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
由于成长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信用等级不达标、存活率较低等问题,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因此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对于中小成长型企业还缺乏有效的担保制度。尽管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但是大部分由政府组建,中小成长型企业由于资信较差,同时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严重阻碍了中小成长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壮大。
2.4市场全球化带来激烈的国际竞争
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市场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对中小成长型企业来说,外资企业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本身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一体化战略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延续。在此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成长型企业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交通环境的高速发展使竞争对手之间互动逐渐增加。信息、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创新,逐渐缩小世界的距离,形成互通发达的地球村。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全球化的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创新管理自己的企业,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式,及时调整市场竞争战略,对客户需要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通过企业间信息沟通、合作和竞争使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更加有效地进行内部一体化。
3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契机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契机就是要求成长型企业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成长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摆清自己位置,认准自己的目标,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与其他竞争者的比较优势,争取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扬长避短谋求发展。同时为避免成长型企业发展中所遇的障碍,企业需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出发展过程中的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促进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根据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契机分析,我们要考虑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优势,如专有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市场区位优势的选择等。只要市场允许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这些就会成为带领中小成长型企业走向成功的法宝。与此同时,成长型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要与竞争者进行横向比较,着重分析由竞争者所带来的威胁。对于中小成长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通常是依赖占有行业更大的市场份额来实现。当今社会中,企业通常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市场价格竞争、新型企业的大量涌入、组织结构的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现代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就在于能够按照市场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尽管成长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困难和阻碍,然而成长型企业由于自身的成长特点,能够在企业成长空间方面强化自身实力,在细分市场中寻求快速成长并利用信息化作为克服管理危机的利器,实现超越式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迫使成长型企业加速成长,严酷的淘汰和市场选择使得成长型企业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促进了市场化进程并从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竞争的链条开始逐渐变长,因此具有整合化、体系化经营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将脱颖而出。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大型企业在取得迅速发展之后,逐渐在价格竞争中缩小优势,经营日趋困难。大多数企业都在相互模仿和相互竞争,使企业管理者因未能将经营成果转化为可持续性的获利能力而遭受挫折,经营或管理代替了战略,使他们与成功背道而驰。成长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同时注意避免组织混乱问题,管理者积极向企业内部的重要成员灌输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成长型企业独特的发展定位,在差异化的业务流程中创造优秀竞争优势。
4.1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
对于中小成长型企业而言,应针对自身发展特点,转变发展战略,转换自我封闭的观念,抓住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机遇,积极与大企业联系配套和协作工作,尤其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小成长型企业必须把握历史的机遇。通过与国有大型企业的合作,同时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的力量,能够大大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中小成长型企业拥有价格优势。国有大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依然保持比较优势,一方面要通过产供销价值链分析,将产品生产集中到附加价值之中,从而提高垄断优势直至优秀竞争力的领域。另一方面是将没有附加价值或缺乏附加价值的业务,通过外包或剥离的形式转移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吸收中小成长型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种外包产业的规模对中小成长型企业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中小成长型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不同产业链中的局部市场,将其连接成为一个巨大新型综合性市场,从而为一大批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中小成长型企业通过以小补大、以专补缺方式取胜寻求发展。
4.2凸显企业优秀竞争力
对众多成长型企业而言,仅仅依靠较高增长率并不足以判定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优势,能够影响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因素,除了行业的起落整合之外,更多地依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路径选择。在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中,特别是就当今社会我们关注的企业体制来说,优秀竞争力的来源就在于我们对成长型企业体制的内部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制定和选择适应成长型企业发展的战略,形成独特、不可模仿的优秀竞争力,最终以绝对的竞争优势超越对手。
作者:柏宇光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一、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与企业的员工明确的认识到要怎么样才能够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符合企业与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可以引导企业职工紧紧的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价值取向进行协同工作,让企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建设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合理的经营之道、崇高的经营境界以及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搞好了,同时配以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才具有双重动力,企业的优秀竞争力自然会提高。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措施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职工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其同时也是企业与广大员工共同的愿景追求,能够让企业职工站的更好,看的更远,使得企业职工能够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并能够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且能够在对外开展业务时,形成共同的标准与行为取向,从而有利于处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保持企业的良好信誉,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发展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永恒的主题,而企业发展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
(二)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必定具有很多优秀的员工,优秀员工的产生并不是能够凭空产生的,其必然依赖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企业的精神理念会逐渐的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最后逐渐形成成企业文化的风格、优秀等一系列的内容,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当企业文化发展壮大后,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则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经济保障。
(三)企业文化体现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则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完善
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了支撑,让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选择战略。企业文化代表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基础的依据。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结构与人员结构等各种内部环境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会悄然改变。所以,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必然要不断地深化、提升和完善,才能适用未来的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打造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所形成。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此观念的基础上,顺应人性的管理,满足员工的自身需要,探索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精神文化,建设好企业文化。
(二)塑造和谐公正的企业管理形象,完善企业制度文化
文化与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多时候,文化都需要制度作为后盾。企业制度文化是属于企业文化总的外在部分,进行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具体环境,采用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补充,成为企业文化的保障力量。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能够将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转换,在企业文化系统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要建设企业文化就需要从企业的经济、社会行为、企业公益事业等各方面全面的入手,将企业的管理层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优秀力量,培养他们的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高度的文化创新力和自身的行为导向。
1工业设计创新是河北农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工业设计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现用户需求,并设计合适的产品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对产品甚至对品牌的信赖。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生产技术、工程知识、制造材料等生产要素都很容易为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所获得,生产出功能完备、安全性高、技术先进的产品己经不是难以达到的事情,现代农机制造企业想要让自己的农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经济利润,必须重视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以最大限度并即时的满足用户需求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工业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创新特别重视对用户需求包括用户心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详细研究,能准确的为企业确定产品开发方向,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创新比传统产品设计考虑问题更全面,传统的产品设计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工业设计创新注重人(用户)的考虑,从人--机—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产品功能、人机、造型设计、生产制造等实际问题,能有效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性、使用性能和操作环境,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产品设计的准确性。多家世界著名农机制造企业能够迅速跟进国际市场变化,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品牌,除了历史因素和传统的工业制造技术差距外,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有效应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河北省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占农机制造企业中的大多数,由于其资金有限,优秀技术缺乏,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式等客观原因,多数企业依靠模仿、拼接或组装、实施垂直化整合的生产模式,即将农机市场上游的供应链条环节中的供应商,最大程度地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配套车间。这种生产模式在企业产量和销售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确实可以节省产品成本,但会导致市场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和价格战下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个企业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压力下生存,归纳起来,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七种: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由于产品是联系社会与经济、科学与技术的桥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新的农业机械产品是河北农机制造企业不断获得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新农机产品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优秀领域之一。从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来说,急需企业开发新的不同种类的农机产品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河北省农业机械结构存在整地机械多而其他机械少、产前机械多产后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畜牧、水产、林果业机械少等不合理问题,这些不合理恰恰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然而,如何开发新产品、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是决定企业能否真正利用新产品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效地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避开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发展企业经济。
2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人们生活情趣的多元化,农机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一是农机产品的同质化趋势,去年什么机型卖的好,来年会有更多大同小异的产品冲向市场。二是用户选择农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价格诱惑渐渐失去威力,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款式单一、风格单调的农业机械已不能受和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市场变化促使农机企业开始关注在产品设计中注入工业设计元素的问题,由于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不足以及传统设计程序和工业设计创新程序间的“缝隙”,导致农机企业在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时收获非常小。总的来说,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机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整体比较薄弱
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以及自身实力和资源的限制,导致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不足,多依赖于低成本的模仿行为。只有极少数的大型企业尝试在产品设计时注入工业设计创新因素,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有:
(1)多数河北农机企业对工业设计概念认识不足,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几乎为零,在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河北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是农机制造企业;
(2)工业设计创新存在沉没成本、溢出成本等因素,相对风险较大,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设一个完善的研发部门,同时也难以引进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与农机研究机构合作也不够紧密,更缺乏对设计行业的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的能力。(3)品牌意识仍未深入人心,多数企业对品牌内涵、品牌形象理解不清楚,导致其生产的产品形象模糊,不利于企业发展。
2.2农机制造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农机市场“仿造”现象的存在,使较大的农机企业将目光投向工业设计创新,渴望利用工业设计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心理,能够吸引顾客目光的创新产品,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在实际的产品开发操作中,由于设计人员的观念、传统的设计程序、技术比较落后,难以融合生产技术和设计之间的鸿沟,导致工业设计创新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农机制造企业在工业设计创新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河北农机制造业对工业设计创新认识不足,对于工业设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重视工业设计的农机企业认为工业设计仅限于外观造型上,而不是把设计纳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宣传销售—售后服务”这样一个系统中。认为工业设计创新就是外观改良设计,有利于他们的“模仿”生产方式,将其他品牌先进的农机购买后,拆装后仿造,利用工业设计,将外观和原产品区分开,这样原本提倡自主创新的工业设计成了他们“模仿抄袭”的帮凶。
2)传统的产品设计程序不利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开展。工业设计创新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基础上,多数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比较落后,传统的农机开发过程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根据经验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产品定型生产前需经过“样机生产—样机测试—修改设计”的过程,且需反复多次,依赖物理样机试验的串行式开发设计流程会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和时间浪费,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
3)产品开发缺乏企业战略性的考量。多数农机企业的企业形象意识薄弱,同类产品形象不统一,没有系列性和连贯性,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联系性很小,这不利于企业的宣传。
2.3河北省工业设计基础及人才优势分析
河北有多所高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已近几千人,但由于河北农机制造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忽视,致使本省工业设计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基本上转向京津和南方城市发展。工业设计人才集聚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河北省农机制造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河北省较雄厚的工业设计基础和资源是企业提高工业设计创新力度的保障,随着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的程度提高以及我省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工业设计人才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
3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3.1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手段的认识
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是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手段收获不佳的主要原因,笔者走访几家农机制造公司发现,很多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有的是根本不理解,有的是怀疑工业设计创新的能力和作用。加强河北农机企业管理者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识是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河北农机企业发展的根本,从工业设计在其他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机制造企业正确对待工业设计、有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
3.2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策略
模仿、组装只能使企业短时间内获利,利用工业设计对产品进行外观美化,的确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短暂的获利维持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绝对不是企业发展的好途径,新产品创新开发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是指农机企业以工业设计创新理论为依据努力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并且可持续的优势,真正将工业设计当作一种发展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的农机产品开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避开同质化市场竞争。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关联,目前我省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因此与这些作物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联合收获机、播种机等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如油葵、萝卜、甜菜等经济作物也需要灵活便利的农业机械产品以方便耕种、收获、加工;畜牧、水产、林果业等也需要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来减轻农民的繁杂工作强度。农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差异化理论,逐渐加强对用户研究的重视,挖掘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的激烈竞争。
2)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品牌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CorporateIdentity)战略而产生的差异。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产品形象凸显出“农业化”、“机器化”、“粗糙”的倾向。农机企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成功的CI战略,并借助于媒体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农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统一且独特的特征形象,从而促使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偏好。
3.3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
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主要有四个阶段。
1)产品开发定位阶段。这是设计前的必要工作,是设计依据。开发新产品,首先从产品、环境、人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重点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潜在的需求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向、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用户意见等等,并完成调研报告,由市场部、产品开发部、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市场调研报告、结合企业产品体系、差异化设计策略详细制定产品开发内容,以便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即确定企业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什么功能、造型风格、价位多少、谁来使用、卖点是什么。
2)产品功能设计,是产品开发设计的优秀部分,根据设计任务研究相关技术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研讨,结合产品定位对设计方案评估筛选,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将最优方案三维仿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设计方案的运动、结构设计、装配关系等,验证其可行性。进行修改合格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制造,合格后,制造产品功能所需的零部件,产品装配调试。
3)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根据产品结构要求进行外观造型的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壳体的结构设计要求、产品形象设计要求选择好的方案并细化,根据产品开发造型定位、企业产品体系对方案进行优化,计算机三维建模评价造型设计效果,方案修改通过后进行壳体的结构设计,壳体制造。
4)样机调试。整机装配,进行生产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如图1所示,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流程中,有很多设计工作是互相干涉、影响,需要反复验证。例如产品开发定位是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和根本,总体设计方案和外观设计方案的选择都需要符合产品开发定位的要求。产品的结构设计会受到功能和制造的约束,也会影响到造型设计,进而影响后续壳体的结构设计,设计方案需要由市场部人员、工程设计师、造型设计师、企业管理层多人员进行评价筛选,协同设计进行。
3.4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关键技术
工业设计创新的重点是多学科的产品开发队伍共同合作,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全过程周全考虑,所以整个开发过程离不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相比,基于工业设计创新的农机产品开发在产品的建模、设计、性能测试等开发全过程采用数字化,达到减少或避免采用实物模型目的,同时可避免使用实物模型进行开发导致的成本和时间浪费。在农机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把产品结构、零件用三维实体描述出来,并将各种技术要求、材料公差、各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表示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虚拟装配,检查零部件之间是否发生干涉,以及检查零部件之间的间隙,排除某些设计的不合理性,最终形成数字样机。另外,以数字化模型表达的机械零件可以在各阶段共享数据,因此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同时,也可进行CAE分析计算、工装设计、工艺设计、可制造性分析,并可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传递,为并行工程创造条件。
4结论
从河北农机企业发展的情况和工业设计创新作用两方面分析出在农机产品开发设计中注入工业设计创新是河北省农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需要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创新的认识,改变传统产品开发程序,吸纳工业设计人才、逐渐引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为企业正确运用工业设计创新提供保障。以工业设计创新开发农机产品可以避开同质化市场竞争、塑造品牌形象、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投入,以优质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高喜银 苏珂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为了更好的改革银行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扶持地方经济,服务于居民,国务院决定对我国地方5200多家信用社重组整合,随即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136家,在2008年资产总额以达到300亿元。虽然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从艰难的起步,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区位优势来看,处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也较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
(一)市场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无疑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顶尖银行花旗等差距很大,而与我国的工行、建行、农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例如:截至2008年年末,13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约为41,319.7亿元,还不及全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1/2:而盈利能力则差异较大。
(二)业务发展缓慢
新业务的开展,是目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银行与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纷纷向全方位、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而且还开辟了信托、现金管理、租赁等全新业务,全柜员也已经成为时尚。然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组合缺乏多样化,面对的固有的客户群体单一,贷款组合缺乏多样化,风险集聚在特定的行业,对所在区域及当地经济的依赖性过大。
(三)客户集中度高
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缺乏差异化,品牌定位存在缺陷、现金管理、财富管理等产品服务落后,造成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集中于政府,高端企业等,而中小企业和大众的客户缺相对很少。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提出了从长远角度做好城市商业银行的规划,提出了要进一步做好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进一步做好差异化经营和产品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队伍建设,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客户发展策略。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发展策略
(一)树立客户发展战略意识
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组织战略是影响银行经营模式的直接因素。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组织战略目的为了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实行以总、分支行制管理架构,基本是以各分行为主的经营核算,各业务经营部门按层级进行管理的客户经营管理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客户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客户发展模式,推行面向大众化的金融产品,这对城市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明确客户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客户发展才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之道。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怎样维护好我们的客户?我们如何加强客户的管理?我们如何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具有了客户发展的战略意识是全面推进客户发展战略的思想保障。
(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面对来自国内国外竞争对手的压力,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各银行抢占客户的秘密武器,成为银行制胜的法宝。有资料表明,企业的服务质量每提高1%,企业的销售额可增加1%,员工每怠慢一位顾客,就会影响40名潜在的顾客。服务因素已日益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优质的客户投诉机制。
客户的投诉会涉及到银行的各个环节,如对金融产品的投诉、对服务的投诉等,为了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各个部分处理投诉时能保持一致,通力合作,快速高效,最终使客户投诉得到圆满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客户投诉的规范和制定出统一的投诉机制。员工要学会向客户道歉,向客户致谢等投诉技巧的使用,出现投诉时要及时处理。
2.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服务品牌的好坏成为银行经营优势的重要尺度,服务品牌的功能已成为影响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城市商业银行一旦形成了独具魅力和个性的服务品牌,就能在客户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开辟客户市场、维护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的效益,引导城市商业银行走向更高的台阶。
3.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
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措施,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的优秀是“精确化服务”,精确地了解客户希望的服务,找准客户,目标到户,充分利用产品、服务、网络、品牌等优势,建立、拓展、保持、强化对优质客户服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认真落实客户发展战略措施,积极争揽新的优质客户,着力挖掘他行高端客户,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中高端优质客户比重实现快速提升。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要留意客户的动向,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对客户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提高优质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三)推行个性化金融产品
金融产品创新是城市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优秀竞争力,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可客户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金融产品创新是城市行业银行运用高新技术来开展融资活动,包括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和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行个性化金融产品包括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等。一是对存款业务和借款业务进行创新,消除环境变化对自身筹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融资能力;二是对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各种业务的服务功能上进行改良、向管理费用和服务领域上进行延伸,如信息咨询业务、投资基金业务等。三是全力抓信用卡客户拓展,通过向目标客户的高层管理者直接营销白金卡,通过目标客户高层管理者向我行推荐白金卡等方式,加快建立高端客户服务营销机制,提高白金卡在财富目标客户中的渗透率,实施中高端客户市场拓展策略。四是巩固和扩大电子银行业务优势。深入开展客户体验工作,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内涵,加大网银产品演示力度,组织开展企业和个人中高端客户网上银行精准营销活动,并将目标客户分配到法人客户经理和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营销,持续提高网上银行中高端客户渗透率,快速发展和提高网上银行中高端客户渗透率。要抓牢抓实“一日一柜新增三户个人网上银行和WAP手机银行”的营销活动,加速抢占优质客户市场,促进业务规模的持续发展和业务质量的双提升。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从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从服务上都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方面的个性化金融需求。
(四)打造优秀的客户发展团队
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加速变化,特别是外资银行对人才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以及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再造,跨区经营等战略行动的开展,城市商业银行打造优秀的客户发展团队势在必行。制定客户发展团队的人才规划,立足培养,多管齐下,引进优秀的营销人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和营销技能。
三、总结
本文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通过树立客户发展战略意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推行个性化金融产品、打造优秀的客户发展,进而推进客户发展战略,提高客户的认知度、依存度和贡献度。
一、企业员工幸福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一)对企业员工幸福度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企业员工的幸福度,幸福指数要达到多大的值才有幸福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难得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现代人力资源学理论将企业员工的幸福度的概念简化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其简化之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工作之后获得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固然是员工幸福度的重要保证,但是当物质满足到达某种程度后,工作能否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则更是其幸福度产生的源泉[1]。
(二)影响员工幸福度的因素
1、员工方面的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员工方面的因素主要源于职业认同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职业认同因素,主要指的是员工是否喜欢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方面则表现为在团队的配合中是否顺畅以及是否得到尊重,在生活中和团队是否能和睦相处等。笔者认为除了前文所述两方面之外,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也是幸福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和员工的朝夕相处中,由工作关系形成的群体,应不止于工作上的联系,生活中情感和心理的交流能让员工获得的友谊、尊重、关心、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幸福。
2、企业方面的因素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各种管理办法是否科学,企业为员工营造的工作和生存环境等,都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员工的幸福度。在企业管理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薪酬管理和工作环境营造[2]。薪酬管理因素,是员工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薪酬不仅是劳动所得,更代表着员工自身价值,是影响员工幸福指数的物质基础之一。此处的工作环境是代表了广义的工作场所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工作氛围的广义的环境。以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十三跳的富士康为例,其工作和居住场所都是一流的;薪酬体系却是二流的,表面工资较高,实际是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强制加班换来的;工作氛围是三流,基本上是沿用上个世纪的专制手段来进行管理,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辱骂员工;而对员工的精神关注则是末流,其员工常年重复着单一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文娱活动或者是休息时间来缓解压力,完全忽视人的正常情感交流和适当休息的心理诉求,日积月累以至于厌倦情绪日盛,最终导致个别员工便产生了厌世的极端想法,甚至于跳楼的过激行为,完全没有幸福度可言。
二、当前国内企业员工幸福度现状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的体制决定了企业生存的多样性,其具体企业的兴衰由多方面原因决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通过统计表各项数据分析人们对用工单位的期待指数相差太远,和期待值的差距也就是和幸福指数的差距。其中私营企业和台资企业的综合平均值为最低,导致员工幸福度低的原因也大致可以从上表中反映出来。国企因为其稳定性,港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因为其薪酬福利偏高,外资企业因为其偏重人性化管理而平均值超过50%,虽然各自有侧重点,但是其侧重点依然是在较大的满足了员工所关心的薪酬、管理和心理诉求这三个决定幸福指数范围内的问题。
三、就如何培育企业员工幸福度的几点思考
企业管理者应以富士康案例为鉴,高度重视对企业员工工作岗位的工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薪酬增长机制,不断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提高其幸福度[5]。有鉴于此,企业则首先需要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利益休戚相关,使员工在工作中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同样,企业的兴旺能让员工更多的获利,包括有形的物质奖励(薪水和奖金)、无形的精神奖励(表扬和升迁)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其次是企业应从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入手,实现科学的合理的管理,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和办法,比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生产计划,人性化的生产安排,恪守劳动法的工时安排等等,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考核,来约束企业将员工当无思无识无感情的工作机器的弊端;最后是高度关注员工精神需求,通过建立员工情感关怀长效机制,满足员工情感需求,促进员工幸福度提升[4],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从而产生幸福感[5],比如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配备相关的娱乐和健身设施,让员工有可以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及时间,引导员工和谐的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等。
四、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和企业加强凝聚力呈正向发展。
目前出现的用工荒正反映了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用工荒的出现表明了员工对企业的工作幸福度低下,幸福度低下必然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使命感,也就必然缺乏忠诚度,那企业又何谈凝聚力,又何谈平稳发展。换言之,较高的幸福指数才能换取较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而归属感和使命感正是企业形成凝聚力的先决条件,而凝聚力则是企业的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故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是和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呈正向发展关系的。提高了员工的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才可能平稳有序的达成生产目标。
一、国有企业中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危害企业的成长,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它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政企不分,通过行政配置资源。
当前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多发生在资源使用部门,并与党政机关的资源分配部门有一定关系。由于政企不分,行政手段替代了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产生腐败。一是政企不分。没有将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职能分开,企业的产权责任主体不明确,没有区分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自己的职权包办、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吃、拿、卡、要,企业则抱着对国有资产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财产权利上搞私有化,在财产责任上搞公有化,损公肥私、谋取私利。这既不利于搞市场经济,又不利于搞廉洁政治。二是政事不分。一方面事业单位依附政府职能取得各个方面的便利条件搞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竟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借助与事业单位化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乱收滥支.谋取不正当利益。三是资源配置的行政化。我国目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依然是实行行政化配置。许多企业为了获得紧缺资源,牟取暴利千方百计地用回扣、贿赂等手段展开攻关活动。与此同时,一手握人、财、物、项目审批、证照发放的“当权者”和“办事者”借机大量“设租”,并积极“寻租”。这样一来,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法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一些有权贪财的干部与有钱需权的经营者相互勾结,权钱交易,各取所需,成为腐败现象滋生泛滥的肥沃土壤。
2、法制不健全,执法环境紊乱是国企腐败现象的法制根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当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而相关立法工作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执法监管还不过硬,执法环境比较紊乱,给腐败现象造成了泛滥的空间。个别企业领导千方百计的钻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利用经济活动转移和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尤其在国有企业转轨变型过程中问题十分严重。许多上市公司当初都红极一时,没几年就亏损累累,甚至被掏成了空壳。由此被查处者却只是少数。有的企业领导虽然在政治上受到党纪、政纪和法纪处分,但在经济上却捞到了实惠。
3、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都有一套生产、技术、质量、财务和物资管理制度,但从一些企业目前情况来看,有些管理制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企业财务、物资和成品管理的内控制度不严密,加之管理松懈,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有发生,特别是企业二级单位、驻外单位的财务、物资内控制度不严而导致某些人贪污、奢侈浪费问题尤为突出.金库”问题比比皆是。有的二级单位负责人既当领导有直接管理钱、物,无人监督,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单位没有出入库登记、验收、审批制度,“老鼠偷油”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单位负责人恶意经营,为逃避财务检查和审傲假帐、不建帐或销毁帐本,公款私存,“浑水摸鱼”。
4、企业内部事务透明度低,暗箱操作。
有的企业内部透明度极低,特别是财务收支情况,两本帐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本是公开的,是应付上面检查和群众帐,一本是秘密的.只供少数负责人知道的暗帐。因此,有人说财务状况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黑洞”。有的企业内及职工利益的大事也采用暗箱操作、外人和群众很难知道内幕,这就给一些人开了贪污浪费的方便之门。
5、监督措施落实不到位。
现在对国有企业监督是个薄弱环节,上级监督因种种原因往往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纪检监察,职代会等监督力量人饭碗、受人管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还可以,同级党内监督就显得乏主要是老好人多,开展批评少,有的单位只是装装样子而已。财务监督问题,有的单位财务人员只能按主要领导旨事,否则就会被“炒鱿鱼”或调换岗位,致使财务制度形同虚设。离任审计,走走过场即使发现问题、也是为时已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
二、遏制和消除国有企业中腐败现象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国企干部队伍素质。
产生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一些国企干部思想上出现问题,做出错误的举动。因此、国有企业反廉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国企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认真贯彻两个《条例》的精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企业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针对本单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种种宣传手段和途经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国企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
2、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经济问题的查处力度。
对国有企业正常的经济监管,是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国有企业暴露出来的经济问题要认真查处,好的要查,效益不好的更要查。对一般干部要查,对主要领导更要查。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加大查办大案、要案的。一是挖掘案源主动出击,加强对重点部门人、财、物、产、供、销等案件易发部门的监督,二是讲究策略、选准突破口,三是发挥联合办案优势,提高办案效率。坚决依法惩办影响企业发展的不良分子。
3、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建立起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利于企业的良性运转,规范企业的内部运作,给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减少失误,有效地制约消除腐败。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要搞好职能部门的监督。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职能监督作用。要注重探讨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加强业领导干部卖施职能监督的有效途径,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增强监督的时效性。再则加强职工群众的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还要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舆论工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反腐倡氛围。综合运用监督多种手段,包括党内的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职工群众的监督以及舆论的监督,组合成为一个系统,增强监督的力度,让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监督企业领导干部,促使各级企业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企业服务,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1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资源条件制约的问题
王永刚认为煤矿企业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运作模式显然与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只有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树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合理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才能够确保煤矿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得以持续性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资源条件的压力。
1.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煤矿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煤矿资源的开采,煤矿资源都是一些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资源,一旦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其排放过程中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毁坏整个自然生存环境空间。而煤矿企业也是当前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原因,在利用社会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使资源得到重复合理的使用,有利于清洁生产,实现环境文明,与绿色环保的理念是一致的,在很大程度能够缓解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造成的矛盾和压力。
1.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当前不断有新科技和新材料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对过去传统的能源来说,是一种颇具竞争的挑战,从而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生存与今后的发展。可以看出,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更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煤矿企业经济的增长,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2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解决的问题
2.1注意坚持以理念为先导
杨丽君循环经济是以生产过程的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为原则,以资源能源在更高层次的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特征,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出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促使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平衡,使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高度统一起来。煤矿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源型企业,资源条件对其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煤矿企业在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都应该做出一定的变革。笔者建议,首先要从更新和提升思想理念下手,才能全面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煤矿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理念作为先导,做好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结合我国当前煤矿的发展现状,以新理念指导企业选择合理的途径,做好循环经济的理念转变工作。
2.2重视煤矿企业的技术创新
煤矿企业在过去都是单一经济结构,从而也造成了其技术结构的单一性。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多元的经济方式,其有利于煤矿企业在多领域、多业经营和多产业方向上发展,但是基于技术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上。而过去煤矿企业单一的技术结构,难以到来技术上的创新和重大突破,成为限制当今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瓶颈。所以煤矿企业能否在技术上得到创新和突破,关系到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与否。所以,笔者认为煤矿企业应当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重点做好研发和应用推广的工作,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循环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解决技术的难关。然而,从历史上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成效看来,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给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警示。具体来说,应当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研发和应用的力度,工作重心可以落在对优秀技术的培育和发展上,全面实现技术上存在障碍的突破、一旦没有实现技术创新,煤炭企业必定会走上原来的路,付出沉重代价,在新能源的冲击下,煤炭企业必然会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
2.3重视煤矿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就煤矿企业而言,人才队伍的水平就决定了企业能够发展到的高度。缺乏一支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才队伍,有再先进的指导思想或者管理理念都是无法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赵宏亮认为,人才能够决定一个煤矿企业经营的成败,所以一定要重视企业人才的构建,及时对当前人才队伍的建设战略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促使他们朝向多思路、宽视野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给煤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带来强有力的保障。为此:(1)立足于现有基础加大内部培养力度,拥有自己的一支人才队伍;(2)面向社会积极引进人才,多方式、多举措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关键技术领域的紧缺和拔尖人才,使其为我所用。要真正做到事业发展人才先行,经济发展人才为先,使人才发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煤炭发展循环经济的四项基本原则
(1)注重科学统筹矿井的利益关系。
在煤炭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念,不能专注于眼前利益,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超前谋划可持续性发展路线,跟随新型工业化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矿山的种种资源,并保障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只有坚持科技至上,资源损耗低、经济效益好、维持环境发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才能够真正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未来资源枯竭和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危机。
(2)坚持科学统筹节约资源发展原则。
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方面国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稳定的长远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传统经济的迅速增长,为环境与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念,需要企业撇弃以经济收入为根本的发展理念,改变资源至上、资源制胜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煤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坚决符合国家标准,禁止高耗能、低效率、高污染的设备、工艺以及产品,充分油画生产工艺流程,全面节约资源使用,节水、节材、节约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应用和推广节能设备与产品,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应用的发展计划,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发展的资源节约规划工作。
(3)坚决遵循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原则。
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国煤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设节约型发展体系,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懂得变废为宝的重要性,开发企业现有资源的同时,增加新的产业附加值。这样的发展理念,需要企业将环境治理也融入到生产环节当中,提升产业价值,实现经济增值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环境治理和企业发展相互促进,构建和谐发展态势。
(4)坚决以科学统筹的眼观,恰当处理多元化与关联性的关系。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主营业务的规模受到了限制,会进一步地改变单一经营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将更多精力投入其他领域。然而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企业不能够忽略科学的发展观念。事实证明,企业盲目的扩张,毫无目的地进行多元化发展,并不会促进企业的进一步腾飞。只有注重企业所处产业的关联性,选择其当的多元化战略项目,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联性的产业领域,企业自身依旧保持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这样更保障企业经营的平稳发展。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美好前景,应该让企业致力于拓展产业经营领域,选择与煤矿产业相关的建材与电力等产业。遵循这样的发展原则,可以让企业拥有有机的产业链条,奠定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
4结语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当前煤炭企业应当认真考虑自身的价值所在,如何通过综合的手段加强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才是关键。笔者建议煤炭企业要树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理念,根据其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自身企业的现状与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思考,努力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当的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生态收益的协调发展。
作者:姚俊义 单位:山西省阳城县人民政府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分析
1、单独的公司其内部的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这种循环经济运营的模式是处于微观层次的运营模式,一般应用于公司内部的废物的回收利用与产品的清洁生产中。其具体的运营模式是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首先经过简单的分类处理,然后加入适当的处理原料再次进行原先的加工生产流程或者是用于加工为其他的工业产品。这种生产模式最开始由美国的杜邦公司率先提出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所以该种生产模式又被叫做杜邦模式。这种模式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运用该种生产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工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能够保证生产流程的清洁,甚至在理论上可以达到零排放的要求。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一些矿业企业也纷纷采取了这种生产模式,比如山东的某矿业集团在煤炭的利用与开发中,将煤炭资源的中和利用与其的生加工作为企业生产的突破口,并成功的将其延生到产业链当中,最后形成循环经济的经济系统。
2、共生企业生态环保的工业园模式。
所谓生态环保的工业园模式,即也就是在企业群这一生产层次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在丹麦的卡伦宝,卡伦宝工业生态园是个不仅和谐而且高效的工业生产区,在这个工业生态园内,各个不同的企业通过对各自不用的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从而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由于这种经济模式最先运用于丹麦的卡伦宝,所以这种经济模式又被叫做卡伦宝模式。后来,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不断完善,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该定义为:为保证各种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各个企业或者地方的生产合作社进行互相合作而形成的产业共同体,这种产业共同体能够保证企业与地方的经济效益共同增加,同时也能够保证该地区的环境质量能够显著地得到改善;有目标的实施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关于生态系统,能够保证资源的消耗与损失达到最小,由于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与有害物质亦达到最小,并可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区域循环的运行模式。
区域循环的运行模式是指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对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物进行利用与回收的体系。这种模式中最被人们称道的是双元回收体系与社会循环体系。双元回收体系是矿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系中,矿业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和其他的小循环相互进行结合,从而使矿业的经济循环曾相出多种模式。比如如果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其消费的方式发生改变,从而降低矿业资源的开发速度。
二、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使企业的发展与循环经济的需求相互契合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能够达到这个契合点,着重取决于在实际的生产中企业所采取的运行策略。就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而言,主要采取的运行策略包括以下三种运行策略:技术支持策略、管理约束策略、政策保障策略。首先是技术支持策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国家企业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低以及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将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做严峻的问题就是我国企业的技术不成熟。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最主要就是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环保的生产流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开拓资开发空间与延长资源使用时间的一有效手段。所以,只有解决了技术这个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的,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能够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其次是管理约束策略。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资源市场的管理方法与对资源的管理手段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于企业的管理方法亦存在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国家实行地方与中央互享资源的策略。对不同国家对企业所采取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其管理的内容大致有:对资源所有权进行管理,对资源的开采情况与污染程度进行管理,对资源的含量实施战略上的管理。将我们国家对于资源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不难发现我们国家对此的管理还是有待改善的。随着资源市场的逐渐开放,完善我国对于资源的管理措施将显得越来越必要。最后是政策保障策略。参考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成功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建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只有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保护矿山企业或者个人的切身权益,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能够顺利的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才能保证在企业生产中真正的发展循环经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只有在其的发展中真正的珍惜资源,才能够保证这些企业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历史已告诉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完全遵循自然的需求,企业才能够取得成功,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终将酿成恶果。对此,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有很多要做。
作者:王北 单位:安徽省高速公路公司宿州管理处
一、知识管理理论体系
国家标准《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中将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描述为:知识管理应依据组织的优秀业务,鉴别组织的知识资产,开展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作为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管理体系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过程保持一致,分为:知识管理的策划、实施、评价、改进四个过程环节。
二、知识管理流程研究
(一)知识管理流程
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和青年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更加适合笔者单位及其所在集团单位的知识管理流程,流程中将知识管理分为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三个部分,知识应用管理又与知识生成管理形成闭环。
(二)知识管理流程的实现
在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层面,由于难以将任务和目标确定在知识层面,也无法以知识管理的成绩来衡量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达到的效果,因此必须从执行和实现层面,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
1、知识生成管理企业创造知识是利用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前提条件,将企业能够得到的多方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帮助决策人决策以及职工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和学习,促进职工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成为实际。因此,知识生成管理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a.知识获取我们可以把企业知识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从内部获取知识、从外部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内部获取的知识主要是指在实践的过程中个人和团队逐渐形成的经验或工作中的伙伴所拥有并可分享的知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主要集中在获得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以及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隐含在复杂的商业数据、行业信息和调查资料、客户对竞争对手的个体知识之中。创造知识是知识生产管理中的另一个来源,它体现为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的创造往往与企业业务实践和研发工作紧密相关。b.知识整理知识整理是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加工等一系列的有序化和系统化的工作,以保证知识的有序性、条理性、可查找性、可共享性。c.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就是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使知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要达到促进不同的知识在企业的不同群体中充分流动的目的,必须建立和谐的知识分享文化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2、知识积累管理知识积累管理是确定知识的最终存在形式,因此也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知识积累管理的目标,是将知识生成管理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为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提供知识基础,创造系统、高效的环境。a.知识管理知识的积累首先需要知识管理,这里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知识的鉴别管理。在获得知识共享后,对所获取的知识重新标识,为知识的重复使用创造条件,使可将各类知识清晰地识别出来,让使用者能够及时找到恰当的知识。b.知识保存如果说知识管理是目标,那知识保存就是手段。知识保存通常是使用知识库来实现的,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经过整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保存在数字化的企业知识库中。c.知识索引知识分类的明确性、知识地址的确定性和知识点的提炼是企业知识库的构建和管理的前提,因此保存下来的知识要充分做好知识索引,以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知识多个方面的索引就构成了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定义为:可视化地显示获得的不同信息及其相互关系,它促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知识学习。知识地图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二是描绘组织的工作流程中涉及的知识;三是描述职工和相关领域专家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职工专家网络。
3、知识应用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就是在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流动和应用,它体现了知识价值实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知识再生成的重要来源。a.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基于组织和员工知识需求而开展的一项活动,它面向用户所需内容、解决方案并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进一步不断升级。它是以各种知识载体、知识源为出发点进行搜索查询,针对各种形式的知识载体、知识源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信息与知识。b.知识应用通过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等环节,员工可充分应用得到的知识。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企业要从文化和环境上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要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并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加强员工参与,注重部门合作和交流。c.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将所获取的原始知识经过分析整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变革和升级,通过加强知识创新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将使企业成为善于学习、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组织。同时,知识创新成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使知识管理流程实现闭环。综上所述,处于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当代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并使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流程和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知识管理,使用清晰完整的流程化知识管理视图将知识转化为企业智力资本的优秀,助力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作者:马兰 薛睿 王恩锋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工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