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0 04: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行政管理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环保行政部门存在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遗留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另外,在权力配置方面出现了权限设置混乱的现象。我国目前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地方,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2]
(二)环保执法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在进行环保执法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环保执法人员,然而在我国西部某些省份的环保执法人员是严重缺少的。根据调查研究,四川省环境监察总队有30多个人,而实际却需要120到150人,缺口很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省竟然还有16个县仍没有环保局。在我国西部不仅面临着执法人员的严重不够,而且环保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的。例如,据调查了解到,在陕西省环保局法规处的5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是曾经进修学习过法律知识。
(三)环保部门在财政上对政府的严重依赖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总体看来,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批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被默许诞生,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本地的纳税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虽然这些污染企业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对象,但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在财政上严重依赖当地政府,其自身地位不独立,所以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赖企业,环保部门依赖政府,所以试想一下,在西部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足的情况下,要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自身投入的经费为代价,要求环保部门去严格执法消除一切污染现象,着实是有些难度。
(四)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运行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局面,分部门管理职权重叠交叉,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部门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协调的经验,但是却也不够成熟更没有得到推广。[4](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富裕,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苦苦为走出“吃饭财政”、“工资财政”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大的环境与背景之下,GDP的增长遂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在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时,如果严格贯彻执行环保计划的各项指标,必然会关停大量企业,这显然会影响到GDP的增长。理性的人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官员也当然不会例外。地方官员一般在地方任职也就是几年,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尽一切可能推进GDP的增长在短期内效果显著,而环保计划的实施见效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所以,地方官员使尽浑身解数发展GDP成为了必然,环保计划的诸多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完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上文指出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划分行政机构管理权限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环保行政部门的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时,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设立新机构时能及时对原机构撤销或者合并。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环保任务严重而环保执法人员却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加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建设,壮大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执法力量。“九龙”治水最后却也没有把水的问题解决就是对行政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后果的生动体现,所以对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并清晰其权限范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根据部门的性质来进行抉择,因为不同性质的部门主要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另外也要讲究效率以及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加强西部环保执法的队伍建设,保障环保事业的执法力量
一项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因为这是基础,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践行,因为这是关键。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在进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西部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广大执法人员数量是否充足、素质的高低就是这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所以,首先应该增加环保行政人员编制,扩充环保执法队伍,严格把关环保行政人员的产生方式,例如,在每年的环保公务员招考时,可以提高考生的报考条件,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进行限制,这样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保证被录取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如此,还需要依法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科学基础教育、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等岗位业务培训,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国环保财政不独立,每年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现行的体制,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在环保这一块,可以在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能够增加各种费用的返还比例,比如说,对于排污费的比例可以从20%增到30%。
(四)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跨部门、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这样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部门之间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妥善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并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五)对西部地方官员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改变现有的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行政长官片面追求GDP增长,不注重环境指标的现象,把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与官员的“帽子”和“权力”挂起钩来。随着形势的发展,环保在政绩考核体系所占权重应进一步提高,全面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建立环保的政绩考核机制。另外,在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时,可以借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在我国环保工作中也建立一票否决制度。就是说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责,把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等主要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作者:王科 蒋红彬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1、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的特点
不同于校级机关部处的管理体系,高校行政管理者做的是基层的管理工作,它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直接传承者,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是行政管理者面对的直接对象,通过充分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思想教育的方法,调整机构和转换机制来优化队伍,和增强队伍的活力,尽可能的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重要活动最终都将落实到系里进行,教学、科研成果学和学校整体管理都会在系一级得到体现。高校的系级行政工作是具有两重性,这种两重性体现在一方面行政管理者必须服从于学校的总体目标和管理,也就是执行者,去执行学校的决定、管理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它要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和要求做出相应的决策,此时他们又成为了决策者。从行政工作的两重性可以看出行政工作者承担者较重的任务,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既要对老师有着合理的管理与安排,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虽然对老师需要有着合理的管理,高校工作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这种既要管理又要育人的任务充分体现出行政工作的重要性。从以上可以看出,高校的系启着承上起下的作用,系行政管理者需要基层管理者的综合职能,其专业性和业务性的优势使其在帮助学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系一级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石,帮助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2、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
校系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个党政合一的办公室,直属系党总支和系主任领导,行政业务属校办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指导,系一级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应体现精干、高效原则。为了要实现系级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目前将行政管理工作的划分为下面五个部分:收集整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物资管理、资料管理、学生管理。如果能将这五个部分的管理价值最大化,那么就可以基本上实现要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2.1做好基层管理工作。
邓小平同志曾经特别强调“一定要把教育办好”。能否办好教育,能否担负起大力培养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展我国科教事业和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系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可以说,高校系级管理工作者同样也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发展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重担。明确了高校系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任务,做好系级管理工作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2.2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
只有具备了目标,管理者才能对目标进行管理,每个成员到要有自己的个人目标,此时管理者的任务督促并帮助每个成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每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才能使学校总体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我国高校的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学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就是高校,所以高校的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才能、有政治觉悟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各个学校的系在确定目标时,根据系行政工作的特点,作为执行者,首先要以高校的总目标为依据,要充分征求各个部门的师生及意见来确定本系承担的教学工作和任务。确定了之后,把工作和任务落实,选定教师,将工作分配给具体的老师,并督促和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当然在这个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需要一个行为规范,也就是规章制度,每一位管理者和老师都要以此标准来规范自己,因为如果由于没有严格的制度和岗位规范,就有可能出现到最后多数人完不成任务的情况,这些情况是出现过的,这些事实的存在也充分说明管理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2.3搞好协调沟通,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个系的工作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它如同一个学校一样,虽然没有学校的事物繁多,但是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比管理整个学校的事物轻松多少。这些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事务、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工作的纷繁复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把这些工作者忙的焦头烂额,所以要搞好系行政管理,管理者必须要有成功有效的协调沟通的能力,减少不同意见和冲突的发生,使大家多沟通、相互了解,这样才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统一目标,提高整个管理机构工作效能。因此,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协调沟通,有得利于提高工作成效。
3、结论
“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只有多培养各层次的管理人才,首先做好基层工作,才能提高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管理,管理人员也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必要的管理专业知识,其实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正确的做到管理合格,实现行政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李均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弊端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仍呈现出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等,统一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僵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诸如此类,造成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长期效率低下。当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僵化与行政工作本身的性质(例如办事要遵守一定的程序)是有关系的,但是与高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安排、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办事程序的设置等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高校行政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完全是由政府垄断提供,就高校行政管理而言,不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从事公共教育物品的生产时,高等教育行政官员花的是纳税人和学生(家长)的钱,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去为别人办事,自己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利益,所以就使得失去追求利润为动机的高校教育行政官员不会把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就是缺乏一种使他们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使得不计成本的教育行政行为不断发生,从而使得高校行政的效率低下。
(三)高校行政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他们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此外,高校行政机构必须要接受教师监督、学生监督、家长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及社会公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监督高校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活动,因此,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监督没有什么作用,也起不到什么实效。
(四)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高校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的跨越发展,高度重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纷纷加大了师资的引进力度,出台各种奖励性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作为高校全面健康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轻视甚至忽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致使行政管理队伍良莠不齐、服务理念缺失,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
现行高校行政管体制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彻底的产物,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这种局面如不改变的话,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就无法明显的提高。众所周知,现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基本上与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一致,其实高校内部很多的机构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职能重叠的很厉害,由此造成诸多不必须的浪费,同时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要改变当前这种局面只能改革校内机构设置的方式,根据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不是迎合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与之对口的相应机构。
(二)建立高校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管理机制大致由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风险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等部分组成,其中激励机制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激励对于国家行政机关至关重要,同样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对高校行政管理有三个作用:一是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需要;二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需要。只有激励才能产生高效率,只有激励才能产生凝聚力,高校行政管理才能获得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故意刁难办事职工或是推诿不及时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等。要充分发内部监督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监督作用,以促进持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着行政工作人员自身既是球员又是裁判的特殊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最后还是政策的评价者,这样的监督力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发挥教职工、学生及不同处室的监督作用。制定监督标准并告之相关人员(包括教职工、学生等)非常重要,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督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也没有什么实效。
(四)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断突出。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渐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人员构成中数量上的优势群体。因此,通过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并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更趋细致到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适当参与高校的某些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的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作为高校管理者参与高校行政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制度。例如:在法国,新大学法提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学生和学校各层次成员一样都有权选出代表参加大学的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该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的部分大学已在进行允许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同时也是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这项制度,需要从学校管理共同目标的设定、权限分配、权力制衡、激励制度、管理成效的评估几个方面着手,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管理民主化、实现最优管理效果。
(五)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选拔,选择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对口、能力强的人才进入行政管理队伍。在人才引进时,要通盘考虑,综合衡量。其次,建立在岗人员的制度化培训机制,在培训中,注重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以及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等服务理念建设。
三、结语
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保证高校健康有效运转、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的大背景下,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的诸种弊端,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进程中,改善现行高校政管理体制僵化局面;建立高校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协助性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行政管理队伍应成为改革的重点工作。总之,未来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向高度透明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高校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谢芳成 单位:福州大学 后勤基建资产管理处
一、冲突理论与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关系
在高校内部资源分配上,由于高校内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权力、地位、工资、奖金、住房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冲突,这种冲突属于科塞总结的物质性冲突。而且,由于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的不同,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价值观方面也有很大冲突,这种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属于科塞总结的非物质性冲突。此外,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由于缺乏充足的沟通,加上各自的工作压力,使得两者很容易在心理方面产生冲突,这也属于科塞总结的非物质性冲突。当这些冲突发生后,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既要看到冲突的不利影响,也要积极地利用冲突的正面功能,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促进二者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冲突关系的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是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相互交融与分割的地方。学术权威的自主性强调学术至上、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而严格的行政权力等级则强调上下级之间的服从与管理,这必然造成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一冲突主要表现在制度性、价值观和心理上三方面。
1.制度性冲突
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制度性冲突是指,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因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而引发的冲突。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制度性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严格的教育教学以及行为规范的冲突。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在高校内部严格的行政权力等级制度下,他们更侧重于管理方面的“控制”,而非现实当中高校教师所期望的“服务”,而高校教师比较推崇“学术自由”,习惯于自由和自律而不是“被控制”。另一方面是权力、利益、资源等的分配不均。在高校里,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住房、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分配制度上。高校自身的资源在一定时空内是有限的,而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又是分享高校有限资源的两大主体,这就决定了两者在资源分配制度上必然会产生一定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有时会十分尖锐,因为它涉及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2.价值观冲突
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主要是指双方因对教育的价值观不同而引发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在高校里,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和科研创新为目标,追求学术领域方面的自由,希望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且也需要宽松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愿受到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所制定的一些条条框框的制度束缚。[2]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领路者,也比较关心教育活动对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因为这些内容会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声誉、发展前景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这种社会性的教育价值观带有非常大的功利色彩,这和高校教师单纯的教书育人目的有一定冲突,而价值观又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产生特定的导向作用。
3.心理冲突
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冲突主要是,由于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在认识、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交往障碍。归纳起来包括沟通冲突、角色期待冲突和压力冲突三种。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角色期待冲突具有双向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压力冲突来自于不同的工作目标与不同的工作要求。但行政管理人员则不同,他们须从学校的整体布局考虑。在此前提下,行政管理人员会在任务、目标、要求方面对教师施加一定压力,通过纪律、考核、奖惩等形式表现出来。但有些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激起教师对管理人员的不满,从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解决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冲突关系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在为高校工作的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制度性冲突、价值观冲突和心理冲突,这在高校正常运营当中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冲突,而应该积极地去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和化解这些冲突。
1.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比较强,而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学术权力却比较弱,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会把“官本位”思想渗透到日常决策管理当中去,习惯于按官场上的风格办事。高校教师手中的学术权力却比较有限,这对于他们追求学术自由造成了一定束缚,导致高校教师表达自身相关诉求不得不受制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权力,进而会造成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发生冲突。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转变“官本位”思想,加快“去行政化”改革步伐,逐渐淡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尽量采用人性化制度来规范学校的日常活动;同时,也要提升高校教师相应的学术权力,拓宽高校教师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保证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2.促进高校资源分配合理化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很多高校都相应地增加了办学经费,特别是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之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为教师潜心教学和做科研创造了安宁环境,为高校日常事务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工资待遇却没有像教师一样有明显提高,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相对比较低,导致高校教师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而激化了两者之间的冲突。所以,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在向高校教师倾斜的同时,还得把资源分配向教师倾斜程度控制在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尽力做到兼顾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并依据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不同利益诉求,采取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从而可以缓减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二者形成和谐的关系。
3.强调高校的整体目标感
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了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在这些原因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高校整体目标感不强,导致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双方没有把高校的整体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向标,双方各自只关心自己的工作领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意识。而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这两大主体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教师既要专心于教书育人和做好科研创新工作,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各项建设活动当中去,并配合好学校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改进和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作者:郝玮瑷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一、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行政管理专业由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集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与规范性于一体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拥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教学指导思想上偏重应用性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上偏重学科内的拓展,忽视科际间的开发,误以为课程开设越多,专业门类划分越细,表明课程体系越完善。综合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与学时偏多,而应用类、技术类课程的门数与学时相对不足。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思想史和公共管理学等课程。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与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这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较多。由于课程开设过多,一方面老师讲课无法深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行政管理老师每学期都得重新备新课,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间过多,也失去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内容偏多
纵观一百多年来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与发展概况,行政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展、著名行政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多产生于美国。美国的行政学在世界行政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者。1887年美国人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美国人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7年威劳贝的《行政学原理》、1936年美国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边界》等著作的出版,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由于美国对公共行政学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力,以至于凡是论及行政学必称是美国行政学。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内容选择还是时间分配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误区:讲授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国行政管理理论偏多,讲授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贡献偏少。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很少介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不仅使得学生对以夏书章、郭济、欧阳雄飞等为代表的中国三大行政管理学派的理论与观点感到模糊与陌生,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中国化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全貌。讲解国外行政管理学历史贡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能忽视中国学者在行政管理学领域的贡献与作为。
(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局面,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与反馈。教师的讲授多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重理论分析,轻实践教学,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收获效果甚微。同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也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理论教学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往往过多强调知识层面而忽视更重要的行政能力培养。其原因是政府工作不同于一般组织工作,程序复杂,且涉及的利益众多,使得政府工作要求公正、严谨,降低了大学生介入或参与政府实际工作的可能性,实际操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2]。同时,地方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很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我们的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平衡,不利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
(五)案例教学有待改进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获取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弥补理论讲解的局限,这对于涉世不深、缺乏行政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十分有益。但案例教学不同于随手拈来的简单举例,有着较高要求。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五邑大学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深,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学生却发言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么是学生自信心不够强,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是没有认真投入到课堂中,浑水摸鱼,懒得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的。另外,在案例选择上,相关书籍案例陈旧,对案例缺乏相应的分析。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就编写质量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材比较少,通常见到的是在分析案例时浅尝辄止,套用大段的教科书内容,许多案例教材分析雷同死板。
二、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建议
(一)推广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旧观念与旧做法[3]。根据行政管理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我们彻底改变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在台下听记的局面。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转向讲授知识获取方法、思维方法与文献查阅方法。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增加一些讨论式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把讲解的内容尽量以问题(理论或事实)的形式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改变他们接受现成结论的习惯。由老师设疑转向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学生顺着问题的路径解读、思考、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补充并阐述相关理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问已知、探索新知、探求未知的求学精神。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务管理技能[4]。行政管理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行政管理学可以有多个发展取向,如管理学取向、经济学取向、法学取向等。要打破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局面,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确立不同的取向[5]。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省级与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因此经济管理取向应该成为首选目标。课程设置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一些经管类选修课,保障学生享有充分的选课自由。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能力的紧密衔接,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删除与专业实践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保证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要求,符合行政管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尽量反映公共行政学科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汲取国内有关公共行政学学科专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不同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打破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行政管理学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穿插、互相补充的方法。
(三)增加本土化的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要将西方公共管理的精髓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在吸收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精华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要注意对行政管理学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教学中,要在全面介绍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同时,注意多向学生介绍中国学者的工作和他们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所作的贡献。学生对发生在本国、身边的事件关注程度比较高,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国家行政管理中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在讲授行政改革时,不必拘泥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历程,可以结合最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使用本土化案例。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通过本土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师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同时,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还要求尽量采用中国国情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最新发生且具有一定影响的行政管理重大事件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课件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们行政管理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形势,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学生传递更多信息。因此,很有必要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量的有用信息呢?怎样打破万马齐喑的枯燥局面并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行政管理学课件引进与自行制作要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课件外在形式与教学的实际内容要协调统一,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应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的课件,则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
(五)把实践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都是“学院派”,只懂行政理论,但缺乏行政实践经验,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与政府部门去了解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行政见习和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请进来”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师队伍,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五邑大学举办相关学术讲座。这样做不但能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工作更贴近市场经济需求,对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未来就业也有帮助。同时,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最后,建议五邑大学制定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的激励政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为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对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应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职称评定挂钩。
三、结语
针对目前五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地方特色,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增加本土化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本科专业教育的新模式,推动五邑大学本科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王小斌 邵燕斐 单位: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1、党校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思考
1.1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是将工作的流程进行协调与优化,使得该流程在实施的时候没有多余或者累赘的步骤。而对于党校执行制度化管理,就更要将工作的流程进行优化,并且让每一位学员都知道每一项工作的具体流程,以便形成制度后在执行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否则也就失去了制度化管理的意义了。例如,在党校的学员中,要想申请某个职位,就必须在最开始的时候打申请报告,然后逐级向上反馈,然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该学员进行考核,以评判该学员是否有资格胜任该项申请。一般来讲,这种申请流程是最简单也是最易于操作的工作流程,但是在党校中,更多地还是其他更难执行的流程,例如人员调动等,这些流程在执行的时候所需要的步骤较多。因此,在管理的时候就必须将该项工作进行分解,确定每一小段的流程,然后再总体将流程进行优化,去掉多余或重复的流程,这要就能得到非常精简的流程步骤;最后使得每一项工作流程实施制度化的管理,也就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1.2形成规范。
实施制度化管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所有的制度变成规定与准则,使得这些制度能够形成规范,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制度走。因此,党校就必须将所有的制度进行整理与筛选,并且形成规范,成为评判工作中对与错的依据。但是在目前我国很多党校中都认为规范化管理就是制度化管理或者说把制度化管理等同于规范化管理,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制度化管理不等于规范化管理,但是规范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度化,但是制度化却不能变成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通过规则来实施管理,制度不等于规则,因为这个规则不能仅仅体现领导的意志,仅仅体现领导意志的只是制度,而在现实的党校管理中,有很多制度在执行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制度仅仅是领导的意志体现,而做下属的,学员的并没有给予认同,所以,规范化的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现整体的规范管理。
2、党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思考
2.1准确定位。
党校的行政管理是指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效益,实现学校培养优秀共产党员的目标,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的质量和角色的准确定位则直接关系到党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把目光过于集中到本部门的利益上而忽略了对学校整体利益的全盘考虑。这导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各院系常常陷入利益纷争之中。这种利益冲突在当前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中变得更为明显,某些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有利于决策者,忽视优先考虑教师利益,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势必会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每个部门都必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都应该以党校整体的发展为考量,只有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使党校的培养计划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2.2法定职能。
法定职能是指将各部门的职能法律化,这样就使得各部门的职能具有约束性与法律性,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各部门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同时也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例如,党校中的档案管理部门,其法定职能是将各学员的档案归纳与整理,并且有权将学员在学校中的优异表现实时的记录到档案中。然而,档案管理部门并没有伪造或捏造档案内容的权利,倘若发现有部分员工伪造或捏造学员的档案记录,就是违法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法定职能的颁布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充分的明白各自内部的职能是什么,并且哪些行为是该部门所不能做的,同时也对那些经常利用职务之便的员工一些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因此,在党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中,将各部门的职能法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能够很有效的促进员工更好的完成自己部门的职能,使得各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2.3职责明确。
党校作为一个组织集体,其内部的管理结构与企业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党校有许多的部门各司其职,而这就必须要求领导阶层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因为各个部门之间,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只有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才能够促使企业正常的运行,促使企业正常的发展。部门职责跟岗位职责类似,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责任、权力、利益。责任是指部门承担的责任,部门任务,这其中又包括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权利是指行使部门责任,企业给部门所提供的权利,支持,资源。利益是指完成部门任务,部门职责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假如党校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就很容易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一是组织冲突,权利纷争,遇到权利的时候,相互纷争;二是责任推让,出现问题,推诿扯皮,无作为;三是利益冲突,为了利益,揽权,陷害等。以上还主要是表面现象,更严重的是,党校因此而没有了努力培养优秀党员的动力,这也就使得国家缺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这样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3、党校行政管理机制创新思考
3.1以人为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党校的行政管理中就更加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推进作用,才能在充满变数的今天获得永久的人民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拥有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全部工作无不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特征。可以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生命根基。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3.2平等沟通。
无论是在哪一个组织还是企业,平等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党校也是如此。本来在党的号召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在党校中上级与下级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也就为企业做出了榜样。沟通无处不在,是双向互动的。但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缺乏沟通氛围,其领导人是有很大责任的。沟通是领导的基本素质,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沟通是文化的交流,是情感的共鸣,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性格气质个性化的今天,沟通更需要科学的技巧和正确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事半功倍;用正确的方法做不正确的事,事倍功半;另外,为了能够充分创造平等沟通的氛围,领导阶层应该主动让员工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放开手中的部分权力,鼓励员工放开手脚自主地开展工作,以激励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锻炼他们独立办事能力,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这样才能为组织带来更多的贡献。
3.3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建设施目前团队为创造组织绩效,提升组织优秀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党校这个特殊的,思想觉悟特别高的一个团体中,做好团队文化建设,就更能使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与责任,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与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团队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团队中的优势,使得党校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党员。要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必然是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必然是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优秀的组织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供员工和消费者膜拜的,而是切切实实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对党的忠诚信念。组织文化需要从上到下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基层单位,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传播组织文化更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只有拥有优秀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才能让企业更加高效的运作。
4、结语
党校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组织,其内部管理也是独特的,但是在行政管理方面与一些企业还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时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性质。因此,在党校的行政管理方法中,从机制,体制以及制度上来讲都还是有一些值得改革的方面,例如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并且增强党校内部的团队文化建设等。由此可知,搞好党校的行政管理,就会提高党校内部的管理效率与工作效率,从而使得党校能够专注于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党员与党干部。
作者:张光鎏 单位:中共三明市尤溪县委党校
一、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责
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具体职责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中。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分工负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下,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本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布局、专业(工种)设置、招生、毕(结)业生就业安置及中、长期规划。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对地市政府责任有明确规定的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由省级有关部门与职业学校所在市(地)联合共建、共管,增强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2010年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根据以上政策文本,我们可以讲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职责概况为:规划、统筹、监督和保障等。
二、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调查
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是地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规定,对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召开多个工作推动会议,但是地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存在政策表面化的偏差。那么这种“中央热、地方冷”的现象表现如何?地市政府究竟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就这些问题,笔者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研修的地市教育局长和督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从被调查者来自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占27%,中部地区占32%,西部地区占41%,说明样本所在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
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和人力支持的经济功能已被地方政府认同,职业教育也被列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调研显示,96%的地市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中;81%的地市每1-2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是“说起来重要,办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投入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训,必须配备实训设备和耗材,学生培养成本高于普高,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2.5倍。但是调研中发现,与普高相比,被调查地区中职学校经费投入高于普高的占26%,与普高一样的占28%,低于普高的占46%。笔者曾带队去东部某省的一个地市级考察,与所料一致的是,该市重点中专与重点中学在校园面积、基础设施、校长和教师配备上都有很大距离。
(二)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别管理与归口管理为主,政策落实与质量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人保部以及部分行业、企业管理。调研显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分别管理,44%的地市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0%由政府层面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分别管理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当前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力”和“缺乏职业教育督导”,都占36%,其次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占26%,再次是“上级领导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占10%。在政策落实上,部分地区用于职业教育的30%的教育费附加政策不能落实。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地市财政部门将这笔经费暂时划拨到教育局财政上,检查结束后马上划走。局长们戏称,这是“财政局长与教育局长玩的一个数字游戏”。生均拨款政策执行更是困难,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10个省(区、市)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在职业教育督导上,2012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督导条例》,由于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历史不长,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更是新生督导项目,很多督学、督导办主任并没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经历,专门设置职业教育督导机构和将职业教育列入当前督导计划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56个职教试点项目中仅将内蒙列为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占试点项目的1.8%。
(三)地市政府统筹力度不均,招生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地市政府优化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校企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地市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方面力度最大的是统筹学校布局,为82%;其次是经费投入,为70%;第三是专业设置,为63%;第四是招生和就业,为58%;统筹力度最弱的是师资,为38%。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生命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统筹主导作用。调查显示,统筹协调是地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职责,占66%;13%的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10%的地市政府直接指导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11%地市政府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由此可见,地市政府将统筹力度主要放在学校布局和经费上,在校企合作上也有少部分地方政府“缺位”。近年来,“招生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出现“招生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统筹职能没有很好发挥,缺乏全局性规划,职业学校缺乏统筹设计,专业重复,造成竞争生源。一些位于地市级的省属职业学校,由于“地方保护”政策,很难招到地方生源;为了竞争生源,各个学校不得不给学校和老师回扣,购买生源,提高办学成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企合作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地市政府主导力度大,学校自主权不足。
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快速和协调发展。但是如果政府包揽太多,缺少市场机制调节,学校自主性就得不到发挥。调查显示,公办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中92%来自政府预算内财政拨款,7%来自学生学费,1%由学校自筹。《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经费筹措机制,但是,目前公办职业学校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缺乏寻求其他渠道筹资的积极性,多渠道投资机制难以建立。在政府对职业学校的专项拨款方面,用于房屋基建的拨款最多,占74%;其次是用于学校的实训仪器设备的拨款,占72%;再次是重点建设专业的专项拨款,占69%;最后是对薄弱学校的补助,占66%。由此可见,政府在专项经费预算方面,基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投入较多。有些局长提出,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在专项经费预算死板,学校用于校舍加固维修费用和实训设备购置的经费用不完,而学校却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特色专业建设等软件建设。在教师招聘方面,学校也没有自主权,地方人事部门按照公务员招录标准和方式招聘教师,达不到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有些地市中职学校校长和副校长都由市委组织部统筹,甚至学校中层干部聘任也必须经市教育局备案。政府在投入和人事管理方面的过分主导,束缚职业学校手脚,不利于学校发展。此外,地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还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最多的是就业服务,占88%;创业、培训等其他服务项目占12%。
三、地市政府统筹主导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地市级政府负担着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统筹主导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地市政府在统筹、监督、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即应该政府做到的却没有做到,而在管理方面却存在“越位”现象,即应该放权的地方没有放权。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政策落实、职能转变和统筹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确保责任到位、简政放权和优化配置。
(一)落实政策,责任到位。
地市政府职责到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然而从认识到行动存在距离,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统筹主导职业教育发展职责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调查中也存在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价值冲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被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左右。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规划中,召开相关会议并发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是在对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方面确不如普通教育。因此,应落实和采取相关措施。1.地市政府首先要贯彻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招收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影响职业学生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对于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特别是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如卫生医疗、食品生产等行业,加强监管,人保和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地市政府还应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并依法监督执行;地市政府除了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以外,还必须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的政策并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地市政府应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费政策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制度。中职助学金政策一直受大家质疑,原因之一是学生挥霍或乱花助学金,产生不良效果;而中职学校确无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差;更有甚者,极少数中职学校还存在虚假注册学生学籍、骗取国家助学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最近,江西新余市调整助学金用途,将该项目经费(每年约300万元)设立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为新余企业输送员工的院校,以及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职业院校。[1]在免费政策方面,已经有内蒙、山西、江苏、福建、重庆、贵州、青海、宁波、厦门9个省市区免除中职教育学费,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至6500元不等;25个省实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全覆盖。
(二)职能转变,简政放权
职业教育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职业学校的投入方和管理方,学校在产权和管理上都依靠政府,增强政府对职业学校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包揽,从而使学校失去了自主权,不利于调动学校自主性,束缚学校发展。政府应主动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首先,地市政府向职业学校放权。地市政府可以将教师招聘权下放给学校,使学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专职教师、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招聘时间。上海市医药学校具备自主遴选教师的权力,他们将教师招聘分成八个步骤:市场筛选、专家面试、试讲、非智力因素测试、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带教培养、征询意见综合评价和正式聘用合同管理。地市政府根据中央制定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直接投入或开发建制。湖南长沙市在市属公办职业学校实行流动教师编制不超过教师编制总数的15%-30%(高职为30%),用于聘请校外有技术专长的兼职教师,按照空缺一个编制给予每年3万元财政补贴的标准执行。其次,地市政府向行业协会放权。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形成的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代表行业利益。行业协会最了解本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据餐饮行业协会调查显示,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旺盛,2010年需求量是37.10万人,2015年为58.25万人,2020年是64.95万人。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愁。[2]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指导,2010年,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出台。地市政府可以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工种标准制定和就业信息的提供等功能放权给行业协会。最后,地市政府向中介机构放权。督导检查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管理手段。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一般是教育局内设机构或与教育局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方式虽然有利于督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影响督导结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去督导本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情况,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免让公众质疑督导的公正性。中介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具有公正性和缓冲性,国外的做法是中介机构或行业组织负责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潍坊市教育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介机构———潍坊创新教育评估中心和教育惠民中心接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投诉、咨询、求助与监督;对违规办学行为进行调查监督和部分学校评估工作。
(三)统筹管理,优化配置。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决定》中都指出地市级政府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在统筹的层级方面,50%的人认为,统筹权应放在地市一级;22%的人认为,职业教育应由省级统筹;17%认为,应由县级政府统筹;仅3%人认为,应中央一级统筹;8%的人保留自己的看法。地市政府统筹协调内容包括:管理、学校布局和校企合作。1.在管理方面,规划、管理体制和经费是统筹重点。地市级政府应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置院校和专业;根据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标准。在管理体制方面,大家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解决:40%希望地市职业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23%的人希望政府统筹下的教育和人保部门合作管理;13%人希望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进一步分工;12%的人认为,应成立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4%的人赞成教育、人保等其他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另外8%的人保留态度。2010底,辽宁鞍山市成立了与教育、人保部门平行的正局级单位———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将进入职教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纳入委员会管理中,理顺了管理体制,打破了教育、人保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格局。在经费统筹方面,重庆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整合市级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五类学生”资助体系。2.地市政府可以通过学校撤并、区域调整、专业和招生等优化资源。湖南长沙市在统筹中职学校布局后,出现了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中职招生火爆的现象。2008年,长沙共有中职学校117所,2013年,锐减到67所,5年共减少了50所,改变了办学条件简陋,专业重复设置,招生恶性竞争的现象。浙江衢州中职学校在政府统筹下,由2008年的59所减少到2010年的21所,三年减少了38所,但是在校生由原来的2.17万人增加到4.16万人,校均规模从368人增加到1890人;一批在校生达3000人以上规模型的学校应运而生,近80%的学生就读于优质的省级重点以上职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嘉兴市按照“大市之内错位发展、县市之内不重复”的原则,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和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新设置专业的审批,避免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嘉兴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编制全市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信息,统筹领导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招生工作,解决专业设置重复、投入分散带来的招生区域封锁、无序竞争的问题。3.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经费保障和共建实训基地等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主导。例如,在宁波市第一个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后,辽宁的沈阳、河南开封、三门峡、浙江上虞和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与条例和规划同时出台的是税收减免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嘉兴市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从教育资金中安排不少于6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资助市属院校教学改革与集团化办学。天津市于2011年建成目前全国首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评价服务,对天津急需高端人才实行免费培训,对不同培训人员实行不同等级的培训补贴。以后,杭州市、苏州市和绍兴市等公共实训基地依次落成并投入使用。
作者:佛朝晖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1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分析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所有环节都会涉及到行政管理,因此对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就比较多。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从以下方面阐述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1.1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效率观念意识。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很浓的行政色彩,深受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会产生工作积极性不强、创新意识不高,普遍缺乏效益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其很少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改进,而是在出现问题并且产生后果后才会做出调整;二是高校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益不重视。由于高校管理者的身份体制按照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管理方法实施,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行政工作的稳定性方面,而不愿意也害怕因行政管理工作创新而导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行,某些高校在具体的招生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就会采取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教师团队人数的方式,但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却没有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将教师资源引入到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将教师当做一种人力成本而不是当做人力资源看待,导致教师的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用人机制呆板。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基于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三是行政管理改革实施不彻底。我国高校对”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人事改革推行力度不大。
1.3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三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将服务师生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2.1转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的现状,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工作就必须要从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入手,转变工作人员传统的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落后模式,树立效率意识;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性质,行政管理工作不是对高校教育活动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为高校教育活动提供服务,通过提供完善的服务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2制定完善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基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普遍建立了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造成高校的行政管理权过分集中在校级,造成行政管理工作的呆板、滞后,为有效解决此问题需要高校将行政管理权向二级院校下放,以此提高基础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创新;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提高行政管理效益;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比如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教授治学制度,以此保证学生、专家参与到学术事务决策中,实现高校的民主管理。
2.3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针对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问题,高校要从激励措施方面入手:一是要制定积极的激励和鼓励措施,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高校要制定各种措施提高与保障工作人员的权益,比如要积极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职务晋升的空间、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等;二是要制定消极性的制裁与惩罚。对于违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在工作中消极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其必要的制裁,以此给其他工作人员以警示。
作者:程雪贾函霏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一、我国行政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行政机构膨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和严重。然则,各级财政眼中出现财政赤字,精兵简政是我国必须执行的。
2.法制保障意识底下,政府机构改革不够法制化、规范化。
3.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受到了腐朽陈旧落后的官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行政管理改革无法正常运作。
4.没有认识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优秀,未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行政权力问题。我国目前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着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然而基于我国的背景和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中所出现的弊端,我国应该正视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应该在发现问题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规范化,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逐步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或治理模式。我国应该加快内部行政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行政组织是最为传统的模式,然而在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下,必须要求行政管理与我们的中国国情以及中国环境必须相适应,才能加快组织行政结构的变革。然则,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真正的对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具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我国借鉴。其一,新公共管理非常重视政府的内部管理,采用了多种管理防范来改革政府的组织结构。其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但是我国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就受到了官僚主义的影响,影响了新公共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正常运作。
二、我国需实行以顾客为导向的新的公共行政文化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就明确提出根据顾客的需求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的社会职能。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市场,才能够了解顾客的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倾听顾客的意见,服务标准高度统一,这才是新公共管理中“市场导向”价值的真正体现。传统的公共行政,政府凌驾在社会的服务至上,政府没有深入市场和倾听顾客的意见,实际上是以政府为导向而非是顾客为导向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而新公共管理的提出,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挑战,并且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大胆的改革创新,让顾客有了多样化的选择,顾客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逐步建议一个完善的服务性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行政的终止,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政府行政人员未必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未必真正走群众路线,始终以“为人名服务”为宗旨。而是我国的行政人员经常脱离人民群众,没有适当的维护人民的利益,形成了官僚主义文化。因此,群众强烈渴望我国政府行政机构能够吸收和学习新公共管理思想,提高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树立积极向上的行政文化价值观,深入群众,积极倾听群众的意见,走群众的路线,从而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三、我国应该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
在传统观念中,政府在社会众多的角色中扮演了一个“神仙”的角色,认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它必须服务于人民,管理人民的所有事情,其职能被无限放大。从而中国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政府管了所有的事情,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不能管的政府都包办,把一切的权利都归于政府了,形成了“全方位”的政府。然而正是由于政府包揽事务、独裁、滥用权力等行为造成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滋生腐败。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更加强调的是将权力归还企业,将权力归还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的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摆渡人,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社会管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国行政管理的弊端和所存在的问题,借鉴新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适应我国的管理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转变我国的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切实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建立起一个能够真正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需要完成的任务。
作者:袁超熊娜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制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有一个误区,由于对其工作职责了解有限,不少教学人员对于行政人员有着某种程度的轻视,认为行政人员工作难度低,强度低,为学校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部分学校也对教学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在待遇和培养上区别对待,较为明显地在进修晋升等方面有所倾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的改善。当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某些高职院校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前高职院校多把重心放在教学改革上,对行政管理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管理方式落后。一些行政工作太过繁琐,重复性高,工作方法陈旧落后。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确实存在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意识和工作方法落后,对于工作的主动改进和思考不足等问题。机构膨胀,人员过多,导致了行政管理体制效能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独立工作性差,工作创造力低,学校内部行政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当前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管理方法与理念应该朝着更加科学实用、人文的方向发展,要让行政工作人员从内外感受到提高工作效能的动力和压力。
二、高职院校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鼓励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职称评定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在作者看来,问题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不够严谨、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比较滞后以及行政管理机制陈旧落后。
1.关于考核。考核机制不够严谨,造成了激励效果的减少。考核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力与效果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从而鼓励优秀人员并督促落后人员。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过程才能保证积极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考核机制有时对于行政工作人员的重视很有限,有时候考核的过程不够严谨,导致考核结果对于实际绩效的反映也就相当有限。而且考核缺乏针对性,每个部门的考核方式及标准笼统单一,很少体现其工作特点,基本没有考虑到部门区别和岗位差异。不少高职院校利用年终述职作为考核手段,述职报告内容完全由被考核人书写。这种述职报告方式通常都是套话为主,数据支持及成果展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种考评制度会有走过场的嫌疑,不能达到警示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虽然有惩戒措施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会用到,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考评不太重视,工作态度无法得到纠正。如果要进行有效考核,首先要建立一种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在构建这样的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人事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都统筹进来。人事部门应该在与各职能部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考核制度以及设计各种考核材料以及对于考核结果进行汇总,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而各职能部门则在上述的科学制订制度的指导下,通过制订细致的考核指标与内容,对于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考评并将结果和意见建议反馈给人事部门。最后要如实按照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以树立考核威信。考核主体也应该提供更好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多为教师和学生。能否为师生切实高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服务质量与态度是否优秀,作者认为是决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唯一标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往往都已有了让学生打分的考量,但是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本应作为重点参考的教师与学生却甚少被考虑进去。这样也相当不利于体现考核作用,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行政人员工作效能的提高。让师生参与行政管理测评,使行政管理人员感受到服务对象对其的赞同,或者批评。可以通过定期与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或匿名投票等方式,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表现并依此定期进行考评奖惩。对于工作岗位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定位,因为每个岗位的考核方式及标准都可能会有个性化的区别。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设置一定是要符合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必须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工作能力进行详细说明。这样可以做到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考核的要求。对于考核指标,必须力求科学合理。既不能太过简单,体现不出考核的严肃性以及对行政人员的督促作用。也不能太过困难,忽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差别,从而打击了被考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学的考核指标应该根据管理事务中“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原理”来制定,着重考察重要工作的完成程度。考核指标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校发展阶段及目标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部门职能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改变而改变。
2.关于培训。不少院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做得很到位,但是往往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会有某种程度的忽视。行政工作人员的发展在作者看来并不比教师队伍重要性小,当前时代的发展迅速,行政工作也是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的。一些先进工作方法以及辅助工具的熟练使用理应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中的一部分,而不少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观念陈旧,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够。比如新的管理方法的引入迟缓,新的管理辅助软件的使用滞后等。如果能对行政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理念进行实际有效的再培训,相信有不少诸如工作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不小的提高。同时,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诸多政策的制订者,需要注意到学校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从而使院校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此要培养行政人员成为学习型人才,使其主动收集工作相关信息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情况,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对自身工作水平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笔者认为,工作意识与工作方法同等重要,只有做到两者的双培训、双提高,才能使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关于培训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形式,鼓励管理人员攻读更高学位,或者参加高水平的岗位培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步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学校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有些院校认为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多数与其所学专业联系不强,这其实是错误的。其实对于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水平,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同时也为学校制定课程和专业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一些特殊情况下,行政人员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为学校减少部分人事负担,有利于精简人员编制。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能感受到校方对其发展的重视,感受到自己与教师队伍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工作进行调整。3.关于行政管理机制。要想使行政人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当前机制主要依靠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虽然这样的方式对于规范管理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可能导致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过小,上级管控过于严苛,一味听命于上级,从而不利于改进工作效能及创新工作方法。要想更为有效地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应该部分减少上级的把控,“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一定的组织人事、资源分配、财务收支权力适度下放。”只有扩大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主程度以及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使管理人员感受到院校对其的信任与重视,使其增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引入、创新和科学实践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结合学校实际,对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体系,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将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促进学校整体行政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使我们的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李龙飞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言行不当,道德低下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师德建设仅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并不注重个人修养,自我放松,工作纪律有待整顿,迟到早退现象频繁,不注重对自身仪容仪表的修饰,着装不符合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言行举止粗俗,且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缺失,言语随性,经常发表一些不符合个人身份的言论和观点,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和引导,更甚者存在渎职失职行为,人格低下,借职位之便谋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教育工作队伍的形象建设。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高校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坚持贯彻党的领导思想、科学的工作理念做起,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符合,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坚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其驾驭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使其知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活跃,以较为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其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方面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确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借助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加强了行政队伍建设,促进了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有效提升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分管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管理、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行政管理人员所学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其中的部分领域,而为了让行政管理人员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师表的正确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于无形中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必须经历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像普通教师那样直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就成为了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知识教育,对其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并制定有效的行政工作制度和岗位规范,打造出一支有着高素质、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队伍,从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思勤途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观念不能够紧跟高校发展的需要,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高校管理部门较为繁杂,而权力又相对集中,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够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再有,相关工作人员所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岗位不能够有效衔接起来,没有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者和学生当作是管理对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工作方法长期没有创新,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过程中不能够全身心投入,而这些都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所在。
2、行政权力过大,官僚主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当前形势下,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大多都依据政府管理模式,换一种方式来说,学校的行政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两者之间构成金字塔结构。严格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示,权力方面过于集中,虽然说金字塔管理体系确保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但是从深层次上说,其显现出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而资源大多掌握在行政部门中,下级职员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身成绩,使得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导致在工作中自身很少考虑到如何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来提升管理效率,为了讨好领导做出一些有损高校利益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根本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二、当前形势下解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1、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行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下,人是作为一种部门的资产而并非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存在的,其采取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是“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根本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首要任务提升其政治素养,摆正他们心态。再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与方法,更好的处理行政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最终促进学校发展。
2、部门与部门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高校行政管理领导要全面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事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交流与合作应不仅仅局限于季度考核或者年度考核中,而是应该以日常工作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够及时发现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进行解决,从而帮助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提升。立足校园整体,由于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因此建立开放性的绩效沟通网络具有迫切性。再者,行政权力过大等方面,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安排专职人员统计或收集下级部门有关意见,这样上级管理人员也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对计划予以相应的调整,促使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作者:汪诗颖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一)加强高校办公室自身建设,合理配置办公室内部机构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很多工作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力量来完成,这就需要保证办公室的整体合力;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和细节性又要求每项工作必须细致地完成。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首先加强办公室建设,合力配置办公室内部结构,做好科学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具备服务、咨询功能,还具备办事、管理功能,其配置的合理性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有直接影响。[3]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可以对彼此工作职责有明确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人员,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同时,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建立起同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人在完成各自职责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做好与其他同事的协调衔接,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高校办公室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的运转程序进行规范,使行政管理工作在办文、办会、办事不仅有章可循,而且有据可依。
(二)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精益求精
办公室是高校行政工作的“门面”,其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息息相关。高校办公室人员是领导与基层员工的中介,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因此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应善于调节个人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主动寻找工作中的各项服务,对高校行政事务工作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研究积极参与,主动去想如何更好地规范服务、搞好事务。只有对全方位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为领导、高校各部门提供耐心细致地服务,才能树立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良好形象。其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奉献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吃苦,事无巨细都应一丝不苟,在不怠慢的同时做到毫无半点差错,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性、规范性。[4]此外,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面对日常工作的各种琐碎工作都应优质、高效、有序地完成。
(三)对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系复杂,要有效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第一,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服务中心与日常事物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心工作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首要和中心工作,日常事物的安排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增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预见性。第二,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参与决策和抓好落实的关系正确处理,对管理中的各项新情况及时分析,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5]第三,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政务服务与事务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政务是优秀,事务是保证,高校办公室工作必须更加侧重政务,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对行政工作与单位各级组织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对行政领导的优秀地位加以维护,同时对高校各级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
新时期办公新形势向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应立足其基本特性,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更好地推动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陈琳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手握密码本
无论是接新班还是接旧班,辅导员都要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自己买一本笔记本,上面按班分类,按着学号的顺序把学生的名字依次排列下去。每一个名字之间要有足够的空档,里面的内容有学生的名字、性别、一寸照片、民族、身份证号码、身份、家庭电话、本人电话、兴趣爱好、家庭邮政编码、父母名字、工作性质、联系方式,等等。这个本子非常重要,是你今后工作的法宝,也是你今后学生离开学校后联系的纽带。
(二)组建班委
新班的班委一般是民主选举的。班委的人数不要多,够用就行,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以后发现好的苗子可以增补进来。班委成员不要立即选出,应该先选班委,后有班委自己商量选出班干。这样避免了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矛盾,同时也反映出集体领导的优势。这里要提出寝室长的重要性,班干部主要是谈工作,寝室长主要是谈生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寝室长会议不可缺少。寝室长也可作为是班级管理的小眼睛,在漏宿、心里健康活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寝室长也是国家贫困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基本力量,是大家公认最公平的评定办法。寝室长也是班级活动有力的推动者,是班级稳定的基石,是准班长。
(三)开好主题班会
在我看来,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范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一味的说教对于现在90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起到效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主题班会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主题班会中,可以根据当前政治形式、学生思想动态、国家纪念日等利用竞赛、演讲、讨论、游戏、观看纪录片、观看电影发表观后感、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我的辅导员工作中,开学期和班干讨论主题班会计划,主题班会的组织者,主题班会形式,然后按计划进行执行,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轮流担任组织者,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更能培养自己的胆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感情投入
用关心、耐心、关心、责任心铸就辅导员工作,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既要管理,更要无微不至的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要多一点以人为本,多一点关心与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成为年轻人成才的需要,才能适应学校稳定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黄娟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一、政府外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调整和变革
1.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是政府被创立是用来做什么的认识的转变,近年来,这种认识正在不断明确。从上世纪,政府的职能被理解为领导人们做阶级斗争,到被人们理解为搞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经济是主要职能,再到上世纪末,政府职能又变成调节市场经济、对社会的监督管理,再到近年来又被修正为在调节市场经济、社会监督的同时,关注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而关于政府的管理方式,即政府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传统的公法学理解为服从的关系,即人民必须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现代的公法学理解为合作的关系,这种变化下,政府从从前的强制管理,到越来越公平化,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的问题上,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唯一主体,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公关事务等,政府才是管理上的权利执行者。在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了一些如工人协会、青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的社会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生存发展大多都依赖政府,因而此时的管理主体仍是政府。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多方位需求在不断增多,因而各种职能的相关组织也相应而生,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因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权也在不断分散。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由政府职能转向社会。但总的来说,就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办法来看,在很多领域的管理上,政府仍是主导者,其它社会组织的管理领域都太狭隘,因而这种改革需要更加深化和完善。
3.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在政府与权利机关的关系调整上,政府不能为自己的职能和权利进行定位,应该加快行政组织的立法,以确保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而在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人大代表具有制约权,所以政府应该先向人大代表报告,进过人大代表的审议后再决定。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调整上,政府不应该把管辖的权利伸的太宽,即不能干预司法机关的权利,要把行政管理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监督的范围扩大。而就当前来看,我国的司法机关的审查和监督的范围过于受限,很多政府的行政行为都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因而这种现象急需改变。在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调整上,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权和责任,应该严格按照党指导的路线和制定的方针,明确权责,平衡好党的领导与政府的关系。
二、政府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调整和变革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关权力大小的问题,就如今的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部分主要的权利,而地方政府相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权利。中央政府虽掌握较大权利,可是对于人民的小事不会管理,而地方政府又管不了。总的来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复杂,像有些地方政府在得到一些权利后容易搞地方保护主义,错误的利用权利。所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有的应该有地方政府来领导,有的需要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这主要体现在某些特定的部门的管理上,如一些环保部门,不能太多的受地方政府的影响,一旦地方政府只追求经济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保部门就可以进行施压措施。
2.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当今的政府管理的体制下,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他们之间在行政管理上存在分散和交叉的情况,简单的说,就是有些问题很多部门都不管,这属于行政管理不足的,但有些事,很多部门都来管,这显然浪费了人力物力。就环保来说,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职能分散,造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环保部门的产生,大大浪费了行政效率。除了管理效率低下问题,还造成了部门之间权利的斗争,我们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居民想要解决自己的一些权利问题,找到相关部门后就被推诿到其它部门,而到其它部门又被推到另一部门,这样推诿到最后,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主要是利益的原因,有利的地方,部门都争着要,而无利的地方就互相推诿。要想实现改革,这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3.部门内部的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部门内部的关系也很复杂,存在问题也不少,例如许多部门设置一些不必要或是不合理的机构,而这些机构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管理不清楚,很容易造成腐败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部门内部应该尽量减少分级,使行政更加有效快速;二是解决某些特定机构在权利分工上过分集权而滥用职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才能让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复杂,而是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且能协调合作,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三、结语
为适应新时代的改革变换,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改革上正不懈努力着,各级政府有关改革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也正悄然进行着,并且也有很多突破性的改革试验成果,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微妙的转变。但由于中国长久的行政管理制度已经太过深化,甚至有些已经根深蒂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困难重重且将长远进行着,所以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妮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