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新技术论文

农业新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3 08: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新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新技术论文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现代农业建设论文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应用下农业机械论文

1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1机器人技术

工作强度大,且环境复杂的地方,人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机器人成为瞩目的新技术。农业作业的环境及操作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机器人自动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和作业。在收获成果时,要求机器人自己辨别成果成熟度,区别杂草与作物。

1.2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操作技术及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等重要技术,为机械与操作者提供一种交互体验的新技术。农业虚拟技术主要以农作物、市场等为研究优秀,利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研究如何对产品进行改良,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通过虚拟技术,可模拟生产,且生成虚拟结果,将结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调整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率。

2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推广的策略

农业办公条件简陋、办公人员不足,对基层情况不是很了解,推广新技术经费不足,限制了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且很大一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尝试使用新技术,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得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存在困难。

2.1确立创新创新技术方针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石,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及新机械研究,并加快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当中的应用。同时,政府要高度配合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农业技术的创新。在教育中,灌输创新理念,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更稳定、健康。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力,在市场需求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将加大对科技和农业机械创新的投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发展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并将科技创新与经营理念结合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

2.2实行低碳技术发展战略

低碳发展主要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发展低能耗及低排放的节约型农业。要发展低碳农业主要靠低碳技术来实现,将低碳技术引用进农业机械发展中,有利于新技术更好地在农业机械中推广。通常低碳农业技术是指利用低碳新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借助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对作物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根据生产条件,建设排水灌溉的水渠,为农作物建设好交通路线,从而实现大面积统一化机械操作。实现农作物统一化低碳操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配合精准播种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开拓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发展低碳农业机械技术,有利于健全农业机械发展的科技体系,提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应用。科技不断发展,带动农业机械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应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新技术为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平全方位提高。

作者:蔡立华 单位: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农业机械化论文

1当前我国机械化新技术运用现状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已经不断投入应用,也不断扩大了运用范围,但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民的思想进行了改变,政府也对农业机械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程度,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力、精力和管理。然而综合国力决定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也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难以得到更为深入、全面的发展。另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相较从前虽然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从数量、品种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诸多机械设备相较发达国家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够先进的机械设备带来的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在地域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快速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前景

2.1电子监控技术运用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极为快速,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虽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科教兴国等众多国策的不断落实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电子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对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做出最精确的监控,保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员的绝对安全。另外,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全方位的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当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农用电子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检测作物生长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作物的自身生长情况,能够更好的实时了解作物生长以及性状情况,带来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型芯片等各类电子监控技术的使用,更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无人化操作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人化操作在各行各业中均已投入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的研发作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等各类无人化操作更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范围、难度也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当前农业生产相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更为复杂以及更高的操作难度,甚至很多已经超过了人工所能够完成的基础操作,因此,机器人等无人化操作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机器人的使用也能够使得农业生产操作更为精确,减少人工操作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定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流之一。

2.3向着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我国出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道路的提出也提示广大农业生产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要注重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精准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控制,对检测出的问题提出最科学的解决对策,全面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及确保农作物生长以及今后长期的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中能够充分确保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趋于智能化、科技化的同时,保障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重要方面。

3结论

农业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提升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效率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政府以及农民都必须重视的方面。对此,农业机械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来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科技水平起到反推动作用,即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高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作者:孟宪旭 单位:辽宁省本溪县农机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推动新技术农业机械化论文

1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程序

在试验示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机具选型、选择试验示范点、签订示范合同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总结验收这五个工作阶段。

1.1机具选型

项目通过论证后,即可着手进行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选型必须注意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做到动力配套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安全,价格合适等。若无合适的作业机械,可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加以改造或研制新的机具。

1.2选择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检查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树立样板,示范全区。

1.3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推广单位和示范单位要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活动,约束各方。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农机化推广实施方案,必须加强同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合,要使实施方案真正体现出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1.4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1.5总结验收

总结验收的目的在于对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确定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2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管理

2.1实施程序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实施技术组织准备阶段、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如下:项目实施技术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实施地点、任务分解;签订合同;进度时间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机构;人员组织与培训;资金、物料筹集;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区发动宣传;实施场所条件准备;新技术对比实验准备。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资金物料配套投放;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原始数据记录、记载及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项目整理。项目总结阶段包括:测产、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项目效益评价;技术总结,项目工作总结;撰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申请成果鉴定;项目资料存档。

2.2选择实施地点及推广面积分解

选择实施点及任务分解的必要性。一是部、省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几十万亩,多达几百万亩。选择实施地点的原则:以乡或县(市)为基本的实施点;在实施点划定的项目区应集中连片,田块平整,便于机械作业;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具备,即要求路通、水通、电通;有一定的机械化基础;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当地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愿意给与资金配套;承担单位技术较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2.3建立项目实施机构

建立项目实施机构的目的在于发挥项目主持单位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综合功能,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行政领导,为项目实施起到组织保证作用。项目实施机构体系一般由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生产应用单位共同组成。对大面积大范围跨地区项目按行政区划分地、市、县、乡(镇)层层成立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组。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实施所在地区的农机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确定领导小组参加单位以及成员名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协调,定期检查,解决配套资金保证物资供应。项目技术组。以承担项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的站(所)长或室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各项推广技术工作。项目协作组织。项目协作组成员由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主要推广人员组成。协作组织职责是制定工作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制定测产验收办法,负责落实任务、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信息交流、办示范点、现场验收、评比等工作。

2.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推广任务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实施地点;工作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组,明确其职责分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要以项目合同为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合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任务指标应与合同提出的一致,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实施方案要被应用单位接受执行。拟定一个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且要反复修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草案)拟定之后应交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讨论研究,并听取应用单位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批准执行。

2.5项目检查与监督

检察监督是保证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检查和监督是依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对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与原计划目标进行对照,发现差异,指出原因,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防止问题再度发生;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组织交流推广。检查监督要局部检查与全面监督相结合,内部监察与外部检查相结合,平常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在开展检查监督之前,应事先对检查的范围、内容、重点、步骤及方式方法等分别予以研究,拟好检查提纲,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完毕后要做好总结评比。

作者:宋达 单位:大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植保新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不损害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农业,主要生产新产品,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方法。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技术的缺陷,促使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我们应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注重植保新技术实践应用。

1“三诱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1.1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种方式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对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某区自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以来,蔬菜田棉铃虫的田间落卵数量以及虫量明显降低。试验数据表明:挂灯区平均落卵2.8粒/百株,无灯区为12.2粒/百株,约降低了77%;挂灯区平均虫量1.5头/百株,无灯区7.9头/百株,约降低了81%。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对蔬菜棉铃虫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在消灭大量害虫的同时,能减少来年虫口密度,最大限度减轻害虫对农产品带来的危害;能够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喷药量,进而减轻对农产品和环境的危害;根据诱杀结果,可对害虫发生趋势做出预测,有利于提出预防措施,实现对来年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1.2黄板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园、果园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虫、潜蝇成虫、粉虱、蓟马等小型昆虫。在田间使用的时候,可用竹或木细棍支撑固定,棋盘式分布,悬挂方向以东西向为宜,只要方法正确,就会有很明显的防治效果。以某区苹果园为例,在果树开花前悬挂16.5cm×25cm黄板,挂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检查发现黄板诱集蚜茧蜂的效果最为明显,调查益害比为1235:192=1:0.16。可见黄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1.3性诱剂

性诱剂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将有机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释放器释放到田间,通过干扰雌雄交配减少受精卵数量,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目的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主要防治对象是小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陕西凤翔县苹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诱剂前,每年食心虫发生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6.92%,农药使用量和投入费用以及人工投入费用很高。使用性诱剂后,群众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商品果产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农药使用量及相关费用都大大降低。

2防虫网阻隔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虫进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虫网阻隔技术不仅能够阻隔害虫繁殖,还能适当调节小生境中温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实际生产中可采用22目的防虫网,对于烟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虫网。比如,江苏省目前以小白菜为重点的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户纯收入也不断提高。当前,该项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已被列为江苏省农业技术主要推广技术。

3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施方式

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单纯使用物理防治技术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于化学防治,应尽量限量的、科学的使用农药药剂,确保农产品安全、无污染的生产。为了保证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更好实施,首先,应建立准确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有关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全面监测、全面总结、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害虫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将情况汇报给相关部门,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专门植物保护控制队伍,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将植保新技术、新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做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意义,使其具备最根本的病虫害防治技能,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4结语

总之,植保新技术尤其是“三诱一防”技术的应用,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农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加大对“绿色植保”的扶持力度,加强病虫害监测,成立专门植保控制小组,为生态农业发展中注入活力。

作者:韦彩红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一、基本情况

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以3.4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区为起步区,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在2008年10月将原有的农业区做了调整,重新规划为“三园十一区”。以种苗研发生产、大蒜果蔬食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商贸物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先导,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连动。经过几年时间的稳步推进,农高区已有28家企业落户。耿庄镇农高区2008年被确定为海城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2009年被鞍山市确定为鞍山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的农业科技园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耿庄大蒜已是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绿色食品。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农高区的建设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1.农业技术落后。在农村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大多都流转到非农行业就业,而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劳动技能较低的中老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接受和使用农业新技术,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2.农业投入不足。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各级政府对农业及农村的投资显著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滞后,以及投入的保障机制尚未健全,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3.发展空间有限。农高区内可以用于建设的土地指标十分有限,且零星分散,无法形成规模,个别农户还存在着“小门小户”的“小农思想”,不放心把自己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高区发展,所以,农高区还亟需大量的用地指标。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开空间发展骨架。一是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主干路网进行硬化、绿化工作,改造配电线路,将自来水、燃气引入园区,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强道路建设。与周边相邻地区主干路连成一体,同时与通过园区内的高铁、沈大、通海、腾达、沈营等交通干路连接成网,进而提升区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2.增加多种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积极完善信贷、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大户带着资金和技术“上山下乡”,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新格局。要创新农业投资渠道,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建立农用地抵押贷款等形式,逐步形成农村信贷为主导、农业投资为补充、农业担保为纽带、农业保险为后盾和农村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3.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土地空间不足是制约农高区发展一大瓶颈,相关责权部门要敢于给政策,善于想办法,可以通过土地的增减挂钩、区域连片、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解决农高区内土地少、用地难的问题。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力求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优秀,以周边农户为受众的技术传播网络。要在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的农机作业服务基础上,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的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为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探索出一条新路。4.提高现代服务水平,促进园区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教育科研投入。积极与沈阳农大、四川农大进行合作,在园区内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服务部门,满足农高区和市场的需要;二是组建园区投融资中心。组建园区投融资机构,鼓励园区内企业成立小型融资机构,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成立招商服务中心。吸引专业人才到农高区建功立业,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强力推进生活服务区建设。推进绿中海温泉度假工程的后期建设,形成温泉开发的全面联动;五是建立二级土地流转市场,用活地票,顺应第四次土地革命潮流。

作者:刘多金单位:中共海城市委党校

农业新技术论文:三农问题的农业高新技术政策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的宗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政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政策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的宗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政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分析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高新技术是农业高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的总称。农业高技术是以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处于当代农业科学前沿的、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技术(罗剑朝、侯军歧,1999)。它之所以被称为高技术,不仅是因为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密集的知识和资本投入,而且是因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产业化后潜在的高收益。农业新技术是原有技术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农业新技术虽然未必一定是高技术,但农业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替代,同样是新技术采用者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结果。农业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及时地产业化,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学术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并未实现逻辑上的完全一致。即一方面,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把(已有的)农业高新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将高新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即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阶段)视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罗剑朝、侯军歧,1999;朱希刚,2000)。实际上,尽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过程,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真正关注的重点是高新技术如何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大规模的扩散。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从潜在生产力(实验室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农场技术)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以确认可靠的农业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过程。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标志是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农业生产者成功地掌握并在生产中采纳了这种技术,它要求农业高新技术不仅仅走出实验室,而且要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潜在的高收益。高新技术之所以被称为高新技术是因为它能给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带来明显高出常规技术的经济效益,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为了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收益是农业生产者采纳高新技术的初始动力,而且往往是最先的高新技术采用者会得到大大高于后来者可望得到的收益。当高新技术被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所采纳,或者当更高更新的替代农业技术出现时,昔日的高新农业技术将转变为常规技术,这时再采纳这些常规技术的农业生产者所要求的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和可望得到的收益都会大幅度降低。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较高的投入。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因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增加相应的配套生产要素投入,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投入可能包括: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现入物的使用,较高水平的管理,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等。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高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有程度不同的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化通常都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但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又更高,管理这种风险的难度也更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更高主要是因为:①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界突变现象的影响,从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②短期内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较小,在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背景下,单个农民的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农民总体行为的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从而农产品市场有更大的波动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③农业高新技术在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扭曲,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④农业技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在空间上的推广和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着更高的风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风险管理的高难度主要是因为:①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主要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使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②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和改革前长期政府计划造就的农民回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惰性而引致的风险管理能力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的高难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石。由于农业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一个永不停息、不断更新、贯穿于农业发展始终的过程。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小规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先受益者总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最初采用者。但当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扩散以后,农业生产可能边界将外移,农产品价格将下降,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的消费者(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都将从中获益。从这个角度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大国,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总体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倍受世人关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让世人瞩目。但近年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趋向:一是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地、较大幅度地下降;二是农业增长的成本不断上升;三是政府干预农业的空间越来越小;是农民对农业的前景感到担忧,投资农业的信心大多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回报率,恢复农民投资农业的信心;如何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培养新的农业增长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在给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下面从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特征及其产生的机制展开分析,揭示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农业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幅度越来越小8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5.29%①,比世界平均水平2.52%高2.77个百分点;而9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4.30%,只比世界平均水平1.91%高2.39个百分点。其中,1996~1999年我国农业年均增长3.72%,仅比世界平均水平2.26%高1.46个百分点。农业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受到威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农业资源可持续性、生态与环境可持续性及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的复合。因此,在农业资源、生态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就成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由于农业技术体系可持续性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的,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保障。

(二)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平稳尽管我国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但增长的波幅越来越小。80年代我国农业增长的相对波动系数②为0.7994,波动系数比第二、第三产业分别高出67.41%和132.93%,而90年代农业增长的相对波动系数下降为0.3092,比第二产业的相对波动系数低25.24%,与第三产业的相对波动系数基本持平。农业增长波动幅度的减小,或者说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增强,为农业投资者投资农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预期,其对农业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至于农业发展稳定性增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上升;三是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上述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方面,实质上都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制度创新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80年代,以农业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农产品提价引致的投入增长是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创新对农业增长的推动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①。而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以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制度改革早已完成,政府对农产品的提价能力和提价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因而农业增长的源泉逐步转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入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所诱导的结构调整②。由于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我国将作为一项基本的经营制度长期保持不变,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已经建成,可以预见,在21世纪,制度创新将不会像改革初期那样对农业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入增长取决于农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农业投资的回报率最终又取决于农业技术变革所能提供的投资机会,因此,21世纪农业技术进步将成为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四)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越来越高与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相应的是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持续攀升。“六五”时期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尽管每年减少0.93%,但由于家庭经营制度所产生的制度激励,以及提高长期受到压抑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约相当于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的2.53倍)所刺激的农民积极性的上升,农民增加了现入物(化肥、农机等)的使用,结果农业轻易地实现了8.24%的年均增长速度。“七五”时期虽然国家农业基建投资恢复性地每年增长2.36%,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继续高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前者比后者高14%),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丝毫未减,并几乎像“六五”时期那样等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但农业增长的速度下降至4.18%。“八五”时期尽管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提升至13.71%,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高出43%,农业中现入物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农业仍只实现了4.15%的增长速度③。进入“九五”时期(受数据来源的限制,这里只讨论1995~1999年),尽管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年均增长率陡然上升至39.38%,农业现入物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仍然跌落至4%以下④,1999年下降至2.8%,2000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4%。根据上述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之间“剪刀差”式的增长,不难看出,我国农业增长的成本正不断攀升⑤。农业增长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农业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因而要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能降低农业增长成本的途径。农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平稳,农业波动幅度减少,表明我国农业运行宏观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显著增强。这对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增长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农业增长源泉的变化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毕竟“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的放慢,农业增长成本的上升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无疑值得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我国农业增长成本持续上升,农业增长速度趋缓,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实际上都是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以及农业的实际产出向潜在产出(生产可能性边界)逐步逼近的结果。在农业资源的硬性约束下,当农业的实际生产点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时,不仅农业生产的实际成本会上升,而且机会成本也会上升。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外移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在农业资源的硬性约束下,必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要障碍:高风险无论哪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因产业化后的高收益而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如果仅从高收益的角度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及时而快捷的。然而,现实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并非一帆风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在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夏恩君、顾焕章,1995);另一方面,我国宏观农业技术效率①却持续高居于85%~90%的水平(孟令杰,2000)。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慢,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农民被迫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下挖掘已有技术的增产潜力。那么,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何在?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或者说引致风险的诸种因素,是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要障碍。高风险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突出和解决难度相对较大的障碍。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特有的高风险与农业生产者特有的风险低承受力和风险低管理能力相结合,使风险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阻滞作用比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高风险的存在,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投入②,大大抵消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后高收益的诱惑力,严重制约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对策措施由于内生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风险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因而控制与化解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从而多渠道地增加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加速高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全程风险管理的过程。对于化解和控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已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在国内,一般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②重构有利于高新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宏观政策体系;③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重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④重构农业的微观经营组织。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价格风险管理机制、产量风险管理机制和收入风险管理机制,在其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中,除了远期合同、期货合同、期权合同以外,也强调政府的干预。而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中,除了常规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外,人们现已倾向于将金融领域广为使用的各种风险规避措施运用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融资。诚然,这些措施对于化解和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要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的本质,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各方参与者的角度寻求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的新思路。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由农业高新技术的供给者、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和政府(正式制度的供给者)参与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来说,农业高新技术的供给者主要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主要是农民和农业企业,在农业高新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有附属于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长远来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短期内,农业高新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在利益冲突中,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作为“买方”,往往处于信息拥有上的劣势,因而其利益也最容易受到损害,这种潜在的损害是阻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公平的交易中,农业高新技术需求者获得了所必需的信息,但由农民文化素质约束而引起的农民对高新技术所附带信息的低接受能力和低处理能力,也可能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的障碍性因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推进,要求实现各方参与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结合。因此,为了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除了前面提到的措施以外,笔者认为,控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规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各方参与者利益的立法,保护信息“弱者”的利益;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的快速和反馈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②发展农村教育,培养现代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降低有限理性所引致的风险。③发展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转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防风险。

农业新技术论文:国外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新技术

(1)APEC—VC冬储地下水技术。由于季节不同,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需水与降水不同步,当水源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合理的储存水资源,成为澳大利亚节水灌溉的一项新举措,APEC—VC冬储地下水技术主要是将地表多余的水资源,通过压力贮存到地下含水层,一般位于地下100m左右。在缺水的季节,通过动力机器抽水灌溉农田。地下含水层储水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地下含水层容积大,可以储存相当多的水资源,合理地解决了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且性价比相对合理;二是地下含水层储水可以起到净化水资源的目地。

(2)测水灌溉技术,通过土壤水分监测,分析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水情况,确定适宜的灌溉时间、灌水定额,以提高水利用率。这项措施已在澳大利亚,尤其是种植果园等经济效益较高作物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测定方法包括三种:一是张力计法,根据水分张力作用原理,采用固定(或移动)式水分探测头监测土壤中水分的含量,以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水定额;二是声纳法,根据土壤中含水量与电导率的关系,采用Diviner2000便携式土壤水分监测器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同时结合传统的手摸土壤水分测试方法,综合分析判断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及灌水定额;三是环刀式植株水分测定法。根据植株(主要指果树)基部直径变化与植株水分含量的关系,采用红外测试仪测定植株直径的变化情况,根据变化情况确定植株的含水量状况,判断植株水分丰缺状况,决定灌溉时间和灌水定额。

(3)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大部分耕地土层较薄。为了保墒,大部分地区应用了免耕、休耕、少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全境免耕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左右,少耕占耕地面积35%左右,秸秆还田覆盖有不同程度应用。同时,许多农场采用了牧草、小麦、三叶草等作物倒茬轮作。

(4)3S和3M技术。3S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项技术,3M技术是指制图系统(Mapping)、监控系统(Monitoring)和管理系统(Management)。目前,澳大利亚已将3S和3M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上进行了应用,特别是在农业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包括在水分监测、水分利用评估、管理风险及水资源利用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等方面应用。

农业新技术论文:阿坝州农业发展及新技术

1、基本情况

1.1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成都平原与高原的过渡地带,以藏羌民族为主体、回汉等民族相融合的自治州。幅员面积8.42万km2,辖13县,226个乡镇,总人口84万,其中农业人口55.8万,牧业人口11.3万,农作物播面6.71万hm2,全州地势呈山原、高原、高山峡谷为主体的地貌,农业主要栽培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豌豆、芸豆、油菜、蔬菜和苹果、梨、樱桃、杏、李、花椒、核桃、中药材等。退耕还林后,2004年粮食作物播面5.2万hm2,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04kg,粮食总产量达15.9万t。

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是我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型和特色资源型农业的主要内容。海拔高差780-6400m,受西南、东南、高原季风的控制,立体气候、小气候分明。各种小地貌、小气候与其发育下的特定土壤等自然组合,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最佳生态。海拔1200-2300m的沿河谷地带是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适宜区,同时又是苹果、梨、甜樱桃、桃、李、杏等多种水果的最佳生态区;海拔2300m以上是豆类、马铃薯、中药材、山野菜、野生菌、沙棘的最佳生态区。

1.2农民综合素质差,科学技术转化率低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我州农牧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半山、高半山,贫穷、落后加之信息、交通条件差是我州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州农牧民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低下,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在我州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不到20%),它的长期性成为阻碍了我州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优秀和关键。

1.3我州农业现状分析

我州农业的市场化历时已逾20年,但是总的说来,我州农业产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初期,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许多因素综合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农贸市场等不能网络到每一个村镇,许多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第二,流通体制不健全。流通体制远未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体系,流通组织低级、单一、量少,农户个体销售多,受中间盘剥严重。第三,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性信贷低,真正缺少生产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往往贷不到款,信贷业务的操作往往看重关系和风险,而农业生产恰恰与此相背离。第四,加工薄弱。我州农产品的加工是薄弱的,表现为加工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使得农产品打入市场的力度不大,也不能使农业(加工业)的利润近快还给农业,缩小工农的剪刀差。第五,投入水平低。我州农业技术的研究力量不强,技术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机械推广机构也未形成,农业生产和加工还处于粗放的状态。此外,农业中民间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发育也很不完全,数量少,不丰富,不能有效弥补农户行为方面的缺陷。还有,农业要素市场也没有培育起来,缺少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1.4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我州是四川省的农牧大州,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全州总人口84万,乡村人占67.1万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异常突出,这个矛盾还将随着人口增长而更加尖锐。河谷地带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从传统技术的角度看,农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近代农业,我州主要是以“地膜覆盖”为主,它虽然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较之传统农业成倍地提高,但这种方式不但不能维护和提高土地的自然肥力,而且还严重损害着它,导致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农业面临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是粮食播面下降,粮食总产下滑,粮食单产徘徊不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匀或不能充分利用是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脆弱,农用物资供应不足。长期以来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农业多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落后,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更不可能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

2、我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正在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兼顾的复合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立足州情,在调整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集约型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加速我州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2.1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快车道,走产业化的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州在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初步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呈现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雏形。按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的要求,我州今后产业化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我州实际提出以“五大五特”(五个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青稞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干果基地、豆薯基地;五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即道地中药材基地、生态茶叶基地、山野菜基地、高原低温食用菌基地、沙棘基地)建设为重点,切中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均应视为我州今后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在突出特色的绿色上。应当把市场需求看好、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包括藏区青稞、秋淡蔬菜、干果、水果、中药材、生态茶叶、山野菜、食用菌、杂豆、秋荞麦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加工业,使绿色成为各县农业产业化的鲜明特征;

二、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建设。这是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秀,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区域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三、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基础在于积极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要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思路,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四、建立完善利益机制。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契约型的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租赁、托管、二次返利等多种方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实惠;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等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市场准入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抓质量,不但要抓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检测,还要对原料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制度。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市场准入的条件。

2.2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三高”农业即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其中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高效是目的。农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产量,才能解决我州半山、高半山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只有以得到农作物的高产产量为基础,河谷地带才能取得致富奔小康;优质是人们的生活要求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已逐渐成为作物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农副产品要推向市场,进入商品化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好的效益;高效是市场经济决定的,目前我州的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农民的收入还很低,要让农民致富奔小康,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展高效农业。

2.3走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方式

从粗放粗种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是国情,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走集约化的道路,农业生产的目标应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为主,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千方百计高度精致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主攻单产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生产,发展多熟种植,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最大生产效能。

2.4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虽然使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出现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农业”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它是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在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来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清洁化,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以获得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要从抓安全农产品入手,以抓安全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着力点,最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因此,应当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善生产、生态环境、防止农业污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1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我州建设最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为目标,在目前认定论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以“五大五特”为中心,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4.2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由安全食品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产品质量检测等组成的管理监督机构体系。对我州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制定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3、适宜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技术

3.1节水农业技术

3.1.1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特点确定灌区发展方向:在水源充沛地区,以提高输水效率,不断改进灌木技术,保证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高产稳产。在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

3.1.2搞好渠道防渗、灌区工程的技术改造:这是实现安全输水,减少损失,用好水,浇好地的工程基础。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看,灌溉渠系实现管道化已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

3.1.3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和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3.2设施农业栽培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养植业等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乃至数十倍地增长。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农业等特征。

3.2.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是许多国家发展设施农业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用地膜覆盖农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作物生产量的栽培技术。

3.2.2温室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温室栽培主要包括塑料大棚温室栽培和现代玻璃房栽培两类。

3.2.3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是随着温室生产发展而研究采用的一种最新栽培方式,该技术基本分为两大类——基质栽培和无基质栽培。是未来我州设施农业发展方向。

3.3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堆沤还田(堆肥、沤肥、沼气肥)、过腹还田(牛、马、猪等牲畜粪尿)、直接还田(翻压还田、覆盖还田)烧灰还田四种。其中,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在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秸秆还田主要采用直接还田技术。

3.4植物化控技术

“化控”是化学控制的简称。作物的化控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一项农业新技术。首先是萌芽和休眠的控制;其次是实现生长控制;第三是控制作物成熟。

3.5精准农业技术

是近年来国内外农业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阿坝州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含义是在充分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气候条件和作物群体生育变化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情况,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新技术精确发展思考

提要精确农业是超前性的农业新技术。由于精确农业充分地利用了作物、土壤和病虫害的空间和时间变化量来进行耕作和田间管理,因而,取得的经济和环境边际效益非常显著。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应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精确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为了适应精确农业应用,作为优秀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也应在界面、功能、可操作性、信息源、实时性和处理速度等方面进行改进,深入研究多层次集成系统。

关键词精确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现状对策

国际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主要发展阶段[1]。本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替代农业对策,如回归型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持续型农业(持续农业、低投入农业、低熵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综合农业、精久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2]。这些设想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地利用资源,降低不必要的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和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

效益[3、4]。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的发展[5],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勃然兴起[6~8]。

1国际上精确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1精确农业的定义和现状

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Precisionfarming,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或Prescriptionfarming)是利用重要的作物参数和知识在适当的尺度上优化生产系统管理[7],是根据特定地块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控制不同的投入水平(如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9]。精确农业包含3个实施阶段:确定田间管理事件、制定对策和实施对策[6]。精确农业的优秀是对变化因素进行精确管理,变化因素包括:空间因素、时间因素和预测因素[10]。空间因素反映地域变化;时间因素反映年度变化;预测因素反映预测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国外精确农业实践表明:精确农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其获取的详细耕作信息推演出和有助于解决许多未知问题[6]。精确农业的根本效益体现在降低作物的生产成本和过量施用农化产品的污染风险[9]。如以施肥为例,传统的施肥方式是在一片地块内使用一个平均施肥量。但实际上土壤肥力在不同的地块(像元大小为0.5~2hm2)、不同时段(上一茬残留肥力和消耗)差别较大,所以平均施肥就会造成部分地区肥力不足而部分地区肥力过量。精确农业实现了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①。1994年,明尼苏达大学在明尼苏达州汉斯卡农场实验研究表明:传统农业每公顷施肥为119.8kg,而精确农业施肥平均为82kg。明尼苏达的扎卡比森甜菜农场采用精确变率施肥技术减少了氮肥用量,肥料投入每公顷平均减少1552美元,收益平均每公顷增加358.32美元。又如在产量预测预报方面,精确农业对投入、产出能按不同地块、不同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对预测产量和耕作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英国夏托沃斯农场,联合收割机上装的GPS和产量测定仪,每隔1.2秒,GPS测量记录一次。这样,在收割完成的同时,就可以产生当季准确的产量分布图[11]。再如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方面,精确农业技术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在以色列,用水管理已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全国已全部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其中25%为喷灌,75%为微灌(滴灌和微喷灌)。所有的灌溉都是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因时、因作物、因地用水和用肥自动控制。1989年,以色列水分利用率为每立方米产粮食2.32kg,与技术使用前(1949年)相比,平均提高了0.68kg/m3;到2000年,计划提高到4.31kg/m3[12、13]。

但是,精确农业的边际效益(marginaleffect)与农场的规模成正比[8]。发达国家较小的农场精细耕作程度较高,精确农业产生效益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而大农场,精细耕作程度较低,很大的一块田(地)采用一样的管理方式,因而,实施精确农业产生边际效益就大。

精确农业的应用已涉及到施肥、植物保护、播种、耕作、水分管理等相关领域。精准农业已渐渐为各农场经营者了解和熟悉。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欧洲大约2/5的农场主知道精确农业技术[8]。

1.2精确农业的发展趋势

从大趋势看,精确农业将向着完全的时间和空间变量管理和决策支持方向发展。Blackmore在展望欧洲精确农业发展时,指出了三种技术应用水平与相应的耕作管理战略[14]:①无任何信息技术(IT)组成的传统方式;②管理信息系统(MIS)、咨询方式(whatifmodel)和简单机械化;③空间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自动处理:自动数据收集、集成MIS/DSS技术支持系统。不同的应用水平将包含不同的IT组成,产生不同的环境和操作效应及达到不同的经济效果。支持精确农业的专用硬件和设施系统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而相应的决策支持软件将会得到不断的、长期的开发和完善[14]。随着相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精确农业将很快从试验应用走向推广应用。可以预计,21世纪的农业可以说是计算机辅助管理的精确农业时代[12]。

2我国的农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农业现状

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但从全局来看,仍处于半自给半商品、半经验半科学、半人畜半机械的状况,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农业的范围[1]。农民仅初步温饱,生活水平较低。1995年,全国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仅为780元,约8000万农民尚处于贫困之中[1]。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中国农业在精耕细作、多层次利用、生态农业等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方面独树一帜[12]。各地已总结出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耕作技术和农业模式,如间、套、连作的多熟制、基塘农业、立体山地农业、有机物还田等等。这些技术对提高我国光能、土地、水、肥力等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也开始起步。例如,灌溉(如喷灌、滴灌、微灌、渗灌、膜上灌等)、施肥(如配方施肥、复混肥技术、多元素平衡施肥等)、植保、水土保持(如坡地农业)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措施已在研究或部分应用之中。农业资源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作物长势、种植面积、产量、灾害、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监测[15~17]。国内农业专家系统日益深入,主要包括启发式专家系统、实时专家系统、专家数据库、模型专家系统、问题专用壳等

五类[18]。全国人工农情信息网络为农业决策部门提供生产形势和对策分析服务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6]。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已开始着手建设[19],所有这些进步和发展都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迈出重要的一步。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

政策[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迅速转变为我国精确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

2.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1)有限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目前,人均耕地、草地、林地和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1/3、1/8和1/4[1]。进入下一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增至15~16亿[12]。人地矛盾和人粮矛盾会进一步严峻。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益很低。如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约为40%,粮食作物用水产出效益(即单位耗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少于1kg/m3x,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约为50%~70%)[20、12]。又如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为30%~35%,磷为10%~20%,钾为35%~50%,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氮素利用率(可达60%~70%),而地域和养分不平衡又进一步减少了肥效[12、21、22]。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粮为目标的农业将是当前与未来中国农业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2)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我国部分地区因施肥不当已引起环境污染,出现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等问题[21]。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沙漠化的土地达到3330hm2,且以每年120万hm2左右速度

增加[1]。旱、涝、盐、碱、风等灾害又威胁着我国2000万hm2耕地[1]。如何在当前与未来能在不加剧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谋求发展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

当前国际公认的精确农业的好处就在于其完善的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效益[23]。因此,我国很有必要进行精确农业的研究与试验。

3我国的精确农业行动对策

精确农业是具有超前性的农业高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上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示范和实践适用的精确农业体系。

3.1开展多种集成水平的精确农业研究和实践

按技术集成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精确农业至少可划为三类:无机械化精确农业、半机械化精确农业和全自动化、信息化的精确农业。无机化精确农业指无任何VRT机械设备,对某项或某几项因子的时间、空间变化利用GIS进行查询和辅助决策。这是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精确农业,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应用和发展,尤其是丘陵和山区。半机械化精确农业指部分采用VRT机械化设备,用于收割、播种、施肥或灌溉,部分设备实现了自动控制和监测,其余部分仍由GIS进行查询,然后人工实施。这可能适合我国北方平原已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已达一定程度的大农场。全自动化、信息化的精确农业指全部采用VRT机械化设备,GIS提供决策基础,DSS辅助决策,GPS/DGPS定位,自动控制耕作全过程和建立建全田间管理档案。这在我国实现和应用还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作为研究,仍可重点选择和支持一个试验点,以便研究高度集成化的精确农业技术系统。

针对各种不同的精确农业实现水平,我们应建立相应的试验示范农场。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研究精确农业技术、系统集成方法、信息分析和决策方法、自动控制、效益(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精确农业体系,指导我国农业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精确农业可以说就是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产物。农业资源信息和农情信息是精确农业的信息基础,是决定精确农业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制定信息共享和数据更新的机制、技术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促进我国国产化设备和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最基本的是要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省—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24]。即全国以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优秀,以各省(市)为枢纽,县(市)为网点,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3精确农业推广系统的建立

农业推广系统实质是人才的培养,包括政府管理决策人员、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经营企业、农民等的培养和教育[25]。精确农业推广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支多层次的队伍,使精确农业的研究、管理、应用得以实现。其中,社会咨询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26],它关系着精确农业是否能在我国真正得到应用。农业信息化和精确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27]。

3.4多学科联合研究体系的建立

精确农业是一多学科技术系统集成的具体化。它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合作。因此,为促进合作和交流,建议:①成立一全国性专业学会;②每年组织1~2次专业讨论会;③建立一供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交流会和展示会的基金;④在英特网上设立一论坛和精确农业图书馆,为多学科研究者提供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现代机制。

4GI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和行动对策

GIS在精确农业中作用较大,是精确农业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GIS是人们在计算机硬、软件环境里,使大量描述客观事物、关系和过程的各种数据,按照它们的地理坐标或袖章位置,输入编辑、存贮更新、量测运算、查询检索、分析处理、模型应用、动态模拟、决策支持、模型应用、显示制图和报表输出,从而帮助人们实现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某种或某些任务目标的一种信息系统[28]。

4.1GI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

GI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决策和变率施用处理等方面[5]。在美国的一项咨询调查结果表明[5]:美国精确农业工作者使用GIS软件人数高达60%,基础软件普遍为ARC/INFO、GRASS和IDRISI。

(1)GIS的管理功能GIS工具软件为精确农业技术系统提供了人机对话界面、数据获取和记录功能、编辑功能、查询功能、远程数据调用(ODBC)等输入与输出功能[29~31]。GIS的管理功能已不仅局限于二维数据,而且已扩展到了三维(如数字高程模型及相关地形分析[30]),甚至四维(如动态监测分析、预测分析、动态模拟

等[31])。GIS的业务化也将使其管理功能加强[32]。

(2)GIS的信息产品GIS目前已不仅是指其工具,而且也包括大量的空间信息产品[33]。农业资源信息和农情信息将是精确农业决策的基础。GIS与RS的集成系统将不断地为精确农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3)GIS的决策功能GIS是一个在问题求解中包含空间信息的决策支持

系统[34]。在精确农业中,GIS将作为空间决策工具,提供决策模型[35]、VRT和GPS集成决策系统。

4.2GIS行动对策

通用GIS软件和产品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美国Usery等的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5],精确农业GIS用户要求通用GIS软件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①更完善的用户界面;②支持更多的统计和经济函数;③支持更多的经验模型;④易学易用;⑤联接更多、更好的数据库资源;⑥和GPS的实时连接;⑦更快的操作速度。

我国的精确农业将有自己的特点:咨询与决策GIS将是关键技术系统。因此,我们应跟踪国际上GIS的集成发展趋势,加强各种集成系统的研究(GIS与RS,GIS与GPS,GIS与CDS,GIS与DSS等[30、35、36]);瞄准模拟与建模这个基本点,在原有的一些应用方向上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②;提高实用性,促进GIS产业五化(技术成果商品化、系统运行业务化、结构配置网络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和科学知识普及化)[28];方便各级用户学习和使用,促进GIS软件的国产化[37]。

5结语

精确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超前性的农业新技术,是信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运用体系是必要的。精确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GIS作为精确农业的优秀技术,也应适应精确农业需要,作技术上的改进与深入。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及前景探究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各种机械新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概述常见的农业机械新技术,并指出其发展前景及相关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计算机视觉

在农业中大力发展机械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建设,采取更多的机械新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农业机械新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农村劳动力。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计算机视觉技术

因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农业经济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好坏,优质等级的农产品价格会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是依靠图像处理、视觉模拟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依据来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分级检验。现如今,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在农业机械收割、播种等领域有所涉及,但目前还无法有效处理快速获取动态图形信息,为收割、播种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继续进行研发[1]。

1.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当前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农业中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如美国农业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拖拉机,实现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机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动态,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准度,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舒适省力,尤其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1.3自动控制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还有很大的应用与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产领域,依然还属于机械新技术。例如,在蔬菜大棚的农业生产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就可以自动对大棚内部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的实时调节,不但使调节后的温度湿度更加科学精准,更适宜蔬菜的生长,也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工作量。

1.4联合耕作机械技术

所谓联合耕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械一起使用进行农业耕作。通过联合耕作,可以缩短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业耕作效率。通过采取联合耕作机械技术,可以一边耕地一边播种,也可以一边采收农作物一边打碎秸秆。这样的耕作要比传统耕作更加高效省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压机械技术

采取液压机械技术,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其工作效果。这是因为与其他的农业机械相比,液压机械采取静液压转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转速,不但对机械本身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益处,也提高了农业机械生产的稳定性。另外,采取液压机械技术,最显著的优势除了节能环保以外,还在于其不会发生任何泄漏,所以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也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很关键的一点。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此形势下,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实践运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农业机械新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缩短城乡差距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新型高效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为农民负担一部分的购置机械费用,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在研发应用时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发达地区实施。而在偏远地区,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新的农业机械无法普及到这些地区,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新时期下还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使更多的地区实现高科技的现代化机械生产。

2.3注重机械化生产的节能性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与人工生产之间存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工生产时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机械化生产有时则会造成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实现颗粒归仓。但是机械收割则有可能无法将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来。这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使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时,应该要注意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实现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双赢[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还有很多的可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积极研发更多更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同时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将人工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袁泽清 单位:陕西省机械研究院

农业新技术论文:生态农业中植保新技术的应用探析

摘要在如今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下,加强人们的环保理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认识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推广应用了相应的植保新技术,以保证生态农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方向。本文针对目前生态农业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植保技术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充分发挥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植保;新技术;生态农业

在当今现代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基于生态背景的绿色农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在新时期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单单要求产量等,而是将目光逐渐转向农业产物的特质和其受污染程度上,逐渐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并逐步推广了对应体系下的植保新技术[1]。而做到这些转变也必须以以下几点为基础,首先要生产一些具有绿色性能的农作物,并采用一些先进的有机技术;其次是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逐渐推广植保新技术,国内目前已经以“三诱技术”为新技术的主导方向;最后是不断加强植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联系,并在这一环境下逐渐发展相应的生态产业,以带来最大的收益。

1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其实就是在发展相应农业的基础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同步发展,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带的逐渐延长和规律性拓宽。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工作者应使用现代农业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把生态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环节能相互紧凑连接,并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收益,以求双方友好和谐发展[2]。但要了解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大环境,而且还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农业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满足各种因素相互对应的要求,否则当今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最终对社会和公众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并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生态和环保理念。而又因为农业的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但又具有挖掘性的产业,所以,想要提高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度和应用范围,就需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实施应用。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三免”技术,已经大范围地在相关栽培工作中得以应用;同时,在植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应用“三诱”技术,通过颜振式杀虫灯的大面积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市场上的有效互动,并因为快速高效的性能而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

3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实例

3.1颜振式杀虫灯

上文提到的颜振式杀虫灯,因为其良好的杀虫效果和较大的应用范围而被广泛应用。深究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首先在于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可以消灭大范围的成虫,达到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相应的成虫数量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应农药的使用,所以将会避免农药对农作物本身带来的污染,并对应感应出一定的病虫防治规律,以此预测出生态农业防治中的应用趋势[4]。

3.2黄板

以小白菜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例,黄板的应用关键是要做到在操作时应保证黄板充分地与蔬菜相接触,并加大整个操作用量,同时要保证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术,尽最大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三诱”技术的推广使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作物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农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3.3性诱剂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性诱剂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夜蛾的性引诱剂为例,比如在一个诱捕周期内,对于成虫的诱捕量是相当大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近千只,所以推广性引诱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做好新的引诱剂的研发与制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促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植保新技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该文针对目前生态农业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植保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广泛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离不开植保新技术的应用。

4.1植保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植保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是当今社会比较具有潜力的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逐渐实施和推广该种技术并不断深入研究。其次,生态农业主要重视的是绿色问题,同时也需要农业发展理念进行支撑和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相应的支持。最后,该种前沿的植保技术要在尊重农业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确保新技术的使用周期和时间,以保证其使用是处于最大效率下的,以不断表现出新技术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4.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大环境,而且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并在生态农业中不断加以实施和应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同时结合相应的基因修饰技术,以将其成功地应用到植物保护技术中,并在分子角度上深入地对植物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外除病害、内除微生物,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从而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以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效,从而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益,为社会和公众带来福利。

作者:邱玉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农业和粮食局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摘要: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农业。农业机械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可以说,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转型成为重要课题,因此,重视农业机械新技术,实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优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大型化和可持续性方向正逐渐走进当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精细农业”目标的确立,更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不管是CAD技术、液压技术、电子化对还是智能化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都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朝着世界先进水平迈进。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机械新技术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同时对机械技术的应用前景做了简要分析。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正如上面内容所述,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之下,农业机械新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可谓好坏参半,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基础,但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机械新技术正在逐步实现

创新农业机械新技术正在逐步实现创新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系技术发展的现状体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更多的是借鉴和模仿,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但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让我们开始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农业机械技术人员队伍的建立,为农业机械新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近年来,在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正逐步实现创新。

1.2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

在逐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条件有着千差万别,特别是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业发展,大部分需要依靠人工完成,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一些特定环境下可以应用的农业机械技术也开始出现在当代农业生产中,所以说,今天,在一些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农业机械的应用。有了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开始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也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的体现。

1.3农业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在逐渐增多新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技术突破,而对于目前行业发展而言,能够实现行业内部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有效融合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农业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在不断增多。比如二维交互式绘图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融合是目前农业机械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技术,特别是在农机生产过程中,二维交互绘图的计算机处理为机械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目前三维参数的出现也迅速成为农机技术发展中的宠儿,其优越性在也越来越大。总之,农业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在逐渐增多是目前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又一体现。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从当前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好。首先,智能化和电子化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开辟新的方向,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大趋势;其次,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数据处理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效率,是农业机械新技术未来应用的又一方向。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等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服务于农村生态平衡发展,同时农作物秸秆与根茬、畜禽集约化饲养中的畜禽粪便与废水、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渣废液等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也会逐渐增多,这也会是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一种形式。

作者:叶秋楠 单位:辽宁省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业生产进行当中,利用机械化操作让农业生产效益获得提升的一类链条式的生产方式。本文在分析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

伴随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实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农业机械不断向着自动化和精确化发展,且机械设备越来越大型化。为实现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实现农机质量的增强和成本的有效降低,完善农机的舒适度和安全度,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使用逐渐广泛与熟练。鉴于此,本文对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跟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1.1液压技术的应用

液压技术,主要指依赖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并在微机及时管控的帮助下,实现的农机液压管理。随着液压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数据收集处置和故障监管技术取得了极大进步。其功能有了很大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机械的能量转换与匹配更加高效,系统工作效率更高;农机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和系统柔和性、动态特征更为显著,实现农机操作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此外,农机系统的可靠度和安全度更高,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保障作用,且人机交互功能有了显著提升[1];液压技术的应用,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可能。

1.2电子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设施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得机械作业的技术功能得到显著提升;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得到显著降低,对于土壤和水体以及动植物的污染减小,实现了环境的有效保护[2]。此外,农业机械的生产操作更加精准化,在即时获取生产过程信息的基础上,对生产过程进行准确操控。另外,农业生产操作条件更优,劳动者在机械操作上更为便捷和舒适;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和定位变量作业等自动化管控技术,使得农田作业管理决定更加准确无误。

1.3CAD技术的应用

三维参数化绘图软件在农机行业虽刚刚兴起,却凸显了巨大的优势。在部分大型农机和高精度需求的复杂曲面部件设计制造当中,CAD/CAM/CAE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研究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外CAD/CAM/CAE软件用户数和二次开发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从当前我国CAD技术使用情况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就作为绘图道具,无法从真实用意上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目标,没有长远的计划;农机企业三维CAD的使用不够。机械产品的设计从二维上至三维空间,象征着以后的设计趋势。

2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2.1农机产品高新科技含量更高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高新科技在农机产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且推行范围越来越广,农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重。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和微电子技术将被广泛运用,农业设施将向着智能化和机械化、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未来农业将变成“精确(细)农业”,且农业生产的水准将有显著提升。此外,科技的巨大推动力,将使农业机械的作业功能将持续提升。

2.2注重整体农机产品生产质量

未来农业机械的发展,将更加关注农机产品的品质,实现农机“三化”水平的有效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提升,体现在其设计到制造等方方面面。首先,在产品规和设计上,现代化设计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如CAD和可靠性设计等,能够实现设计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显著提升。此外,在产品制造上,将更加注重农机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在外观制造上,先通过有效的化学和机械处理,进而利用高质量油漆,使得油漆效果更佳,不仅耐久度更高,其色泽和,亮艳程度也更高[3]。另外,农机内部配置的发动机和基础部件的性能也更加,以知名产品为主要配备。

2.3更加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未来的农业机械也将把注意力集中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未来的农业机械,将通过生态农业的方式,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业资源获得高效利用。生态农业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的少耕和免耕联合作业机械,以及有机肥、缓释肥与高效低毒农药的制造和实施器械。此外,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整体使用及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将更加全面[4]。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进行加强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完善,比如关注高新科技在农机产品中的使用和推行。相信做好以上这些,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国庆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沐抚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推广研究

【内容摘要】:物联网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作者:龚艳艳 单位:兰陵县矿坑镇政府

农业新技术论文:物理农业新技术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一、前言

现今对于农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农业技术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农业技术实现优化提高,才能真正的带动我国农业有效发展起来。而随着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农业技术得以应运而生并为现今以及后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利基础。

二、初探物理农业技术

通常来讲所谓的物理农业技术就是指通过将高新技术和物理技术有效结合并实际应用于农业耕种环节中,从而最大化取代以往化学制剂降低农作物化学残留,达到农作物无毒副作用实际目标的一种新型技术。而该种新型技术对于现今食品安全状况则能够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加之各种化学制剂农药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进而使得农产品耕种环境受到了重大威胁,而由此出现的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状况也时有发生。因而针对该种状况物理农业技术则成为了提高农产品实际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探析物理农业内涵与意义

所谓的物理农业主要是针对传统化学农业来讲的,而化学农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建立在化学施肥基础上的农业耕种生产模式,该种耕种生产模式依托于化学制剂来促进各种农作物的实际生长。但是过度使用则会造成农作物中大量残留化学药剂,同时耕种环境也会逐渐遭到破坏。而针对该种状况物理农业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种模式。通过利用物理电学以及磁学和相应的光学等结合高端技术综合应用于农作物实际生产中,这样就可以将农药以及化肥使用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对原生态耕种环境给予良好保护,最重要的是能够对农业带来高产以及抗病的实际作用。现今可以说物理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今以及未来农业实际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物理农业模式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四、探析农业推广中实际应用物理农业技术

物理农业技术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绿色无污染特点,因而推广该种新型技术也是当下农业发展所需。下面就几项常用物理农业技术给予一定介绍。

(一)声波助长农业技术

在近期的科学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声波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增进作用的结论。研究员在实验中,通过播放音乐对于植物的影响,发现植物的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加速的裂变和生长,同样的植物种子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分别以音乐刺激的方式和静音方式培养,结果发现,在舒缓的音乐刺激下的植物更加茁壮,并且生长的速度快,成熟时间比在静音环境下的植物早。所以并不仅仅是人类懂得欣赏音乐,在今后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为植物播放“音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情况将越来越多。并且此项技术并为改变植物本身的内部结构,也为对植物造成任何污染,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二)空间电场农业技术

在物理学研究中,静电场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说就是在种植场地建立人工电场,植物生长的上方是以整个人工电场的场强方向的源头。经过多次试验表明,通过此项技术所种植出来的植物,亩产量更高,生长周期缩短,对于病虫害的抗性更强。并且此项技术不会对植物带来任何损害和副作用,保证了种植产品的品质。

(三)静电灭蚊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劳作的过程之中,虫害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由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瓜果蔬菜的要求增高,跟倾向于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有机食品,所以如何摆脱农药对瓜果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污染而又可以利用物理原理来解决虫害问题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员发现,通过静电来灭虫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此项发明的原理为将灯以静电方式处理,在灯通电的时候在灯的周围可以产生一定量的电压,并且通过灯的亮度和静电吸引来吸引各类蚊虫,在蚊虫靠近灯时,灯周围的电压可立即将蚊虫扑杀,这种灭蚊虫的方式及避免了播撒农药对瓜果蔬菜的污染,也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的价值。

(四)磁化种子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种子是一切种植活动的开始,所以种子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未来的收获。所以如何提高种子的成活率,提高种子的“强壮”程度,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近期开始投入使用的种子磁化成为了解决此项课题的重要方法。此项原理是利用磁场将植物的种子进行特殊处理,改变种子优秀的分子结构,从而进一步激活出种子体内有利生长的酶,在酶的作用下,种子更好的激发出生长因子,加速了破土而出的时间,并且在植物过程中最脆弱的幼苗时期,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幼苗将具有更强的生长因子及环境适应能力。此种物理方法在不改变种子基因的情况下,提高了种子的成活率以及之后植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解决了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困扰的种子成活率不稳定的难题,通过种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植物的亩产增加,是农业生产种植的生产得到了有利保障,并且利用此种方法种植出的植物无论是从品相上还是营养价值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相较于以往农事耕种中所使用的化学制剂来讲物理农业技术实现了农作物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还将农业环境给与了良好保护。通过利用声波助长以及静电灭蚊和相应磁化种子等技术进而对现今以及后续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而也只有不断革新传统农业技术,研发新型先进技术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农业走向时展前列。

作者:柯桢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局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与培训对策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特点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第二,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新技术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农业中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机械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手中拿的都是智能手机,不仅方便而且可以直截了当地进行操作。农业机械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可以使得以后的农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强的经济发展基础,具备同时做几种工作的能力也就不再担忧效率问题了,是非常完美以及先进的技术。

2农业机械新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

2.1农业机械设备中自动化的应用

自动化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过去,人民大众就要用自己的手来插种、播种、收割等等,然而,如果加入了设备自动化这项技能,如利用自动化技术发明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我们就会很快地发现,以前的那些插种、播种、收割等等就可以轻松很多。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劳动的强度,同时也可以更加稳定地进行播种,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2农业机械设备中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对大家来说都不算陌生,当今社会,经济行业、娱乐行业、行政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农业也是离不开计算机的。首先,我们从机械自身说起,随着农业机械业的发展,现有的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技术需求,在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时就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电子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到农业机械中的许多环节。基础数据处理在农业机械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运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可以快捷、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得到合理的数据分析。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技术程度,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特殊的政治地理优势与人力资源情况,世界的机械制造产业的中心开始向中国进行转移,随着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大规模引进,使得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2.3农业机械设备中智能化的应用

现在不管是什么行业,都会运用到智能化,说个最接地气的:手机。现在大街小巷走到哪里都会看见人们拿着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可以同时运用几个软件,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农业机械运用了智能化的功能以后会更加完美地操控农业机械在一天的时间内让一台机器同时做出更多种类的工作。

3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培训对策

信息化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在机械制造中,但其在那一阶段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机械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不够广泛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方面,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如我国在9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统一进行购买了计算机和设计新型软件将其提供给试点企业,引导和扶持机械制造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人才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就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在企业内部开办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班,定期邀请信息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辅导,组织召开信息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用形象的事实来说明机械信息化所能带来的成效,进而调动企业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机械信息化的工作中去,使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优秀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4总结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中,自动化、计算机是必须存在的。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弥补了农业机械的一些不足,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农业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农业机械新技术不仅可以完美地促进农业的飞速发展,更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先进水平。

作者:王新建 秦芳磊 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