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全科论文

中医全科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医全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全科论文

中医全科论文:全科护理中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哮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9至74岁,平均年龄为(42.3±2.8)岁;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行全科护理。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专科护理,观察组则行全科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临床上治疗哮喘的时间较长,患者出于担忧心理,会时常出现焦虑或者不安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则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生理上或者情感上的烦闷,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自主排解不良情绪;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有尘埃,花草也不宜摆放,同时还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③病情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状况,观测呼吸是否顺畅,神志是否清醒;④预防护理:这是避免哮喘再次发作的有效方法。患者一旦发作,应当立即就诊,而后再与患者及其家属分析此次发病原因,例如是否接触花粉、尘螨或者皮毛动物等;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哮喘病的发病机制、控制方法、预防手段以及使用药物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哮喘病,并且形成与培养自主控制病情的意识与方法,尽量保证其生活质量;⑥保健护理:引导患者形成保健意识,这样能够增强抵抗力,从而优化气道状况,使防御病毒感染的能力提升。在病情好转期应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安情绪;同时,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作息规律,禁食能够引发过敏及辛辣、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主要使用评分法,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0-89分;③一般:60-69分;④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气道疾病,引发因素有很多。据调查,当前哮喘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传统的专科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全科护理应运而生。全科护理对于护理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沉着的心态,能够给予患者健康指导、保健咨询以及制定康复计划从而促使病人尽快恢复的能力。本文选取120例入住我院的哮喘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全科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房护理、病情护理、预防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仅为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洁丽、樊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哮喘病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相比专科护理效果更为优越,且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晓萍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医院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学发展论文

1中医全科医学临床教育思路亟待修正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优秀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因此,这个学习项目培训班有“国家名老中医培训班”之美称,有“中医黄埔”之美名,有“国医大师摇篮”之美誉。这是一个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国家层面的中医药高端人才教育项目,这也提示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思路可以开拓宽点,人才培养层面可以再分多梯级点,教学方式可以再灵活多变点。自然,这些工作的开展必然牵涉多部门协调、多方财力的优化、多方人才的团结奋斗。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有急躁冒进的思想,应该是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干实事、干真事,为中医全科医学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中医全科医学早日学科有成而努力。以上是我们对中医全科医学发表的一点思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谬误之论,敬请批判,让我们在批判纠错中前行,让我们在携手奋进中成功。我们伟大的“中医梦”一定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杨建宇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部级名老中医孙光荣传承工作室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1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总之,中医全科医学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还放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岗位培训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做到高起点,培养高层次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努力开创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刘洪凯张守琳单位: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区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社区建设逐渐走向专业化与一体化,对于社区建设的部分,我国发展部门主张全面建设,健康卫生服务与之兼顾,但是随着社区老人与儿童的增多,卫生服务的种类也必须增加,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其中中医全科医生是健全我国基层的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角色,为我国未来的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与理论保证。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探究中医全科医生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探究优化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优秀,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优秀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王智华(1968-),女, 吉林省吉林市人,职称:全科医学(中医类)。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与发展探讨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以自身经历对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模式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怎样在社区中做中医全科医生

河南商丘市王医生来信求教:董老师,我是一名社区医生,当今在社区医疗站从事中西医医疗工作,至今已有五六年了,我原来学的是中医,但现在主要从事西医医疗工作,很少用中医药来治病。我想请教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社区医疗站现在只有西药,没有中药饮片,如何来开展中医药工作呢?

山东聊城邹医生来信:请教董老师,在农村我经常遇到尿结石的病人,想运用您在《琐琐药话》中的“山荷叶”进行治疗,但不知道这草药哪里去找?请告之。

广西平果县一位黄教师来函:董老师,您在《中国社区医师》“崩漏证辨治案”中所述的“墓头回”一味草药,多本医书找不到,广西平果是否有此药?是否有别名?请指教。

学生 看到这些来信之后,我也认为目前在社区或乡村开展中医药工作确实困难,虽然卫生部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很重视中医药深入到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措施不多,硬件配置也缺少,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医药师的培训等都有待于发展和提高。请老师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老师 你说的问题,我也曾考虑多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从乡村医院走出来的中医,对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自己的观点,40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历,经历过“”,以及“”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中医药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学生 “全科医生”这个名字我听到过,但这是指西医的全科医生,中医的全科医生怎样做?如何去培养?老师有什么设想吗?

老师 我再三思考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做起:善于运用“一把草”,学习用好“一根针”,学好中医“辨证”,兼顾西医“辨病”,继承发扬“全科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才能在社区发挥作用。“一把草”,其实是要多用、善用中草药,既要用中药又要用西药来治疗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根针”,就是要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知识,使中医所特有的针灸、推拿疗法深入基层,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疗法。学好中医“辨证”,就是能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中医所特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兼顾西医“辨病”,所谓兼顾,即除了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要了解现代医学中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西医均是以“病”为单位进行治疗,凡明确诊断为某种病之后,就会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在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时,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和方法同一疾病都是一样的、统一的。继承发扬“全科中医”,虽然现今有“全科”这个新名字,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全科”行医的,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所以我们今天说“全科中医”是一个继承发扬的问题。

学生 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中,我想“一把草,一根针”治病,听说是“”时期提出来的,那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全国农村培训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当时赤脚医生主要的治病方法。今天老师又提出来,而且作了一些简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老师 同志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工矿、边陲、山区等缺医少药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并实施,我们要坚持做好它,当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在社区、农村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极“左”成分,树立正确的认识。我曾在“”时期培训过广大赤脚医生,深深地体会到“一把草,一根针”在农村、社区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时期曾亲自用新鲜鱼腥草(又称蕺菜)外敷、内服成功治愈红、肿、热、痛的背部痈肿患者(详见《琐琐药话》149页,笔者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种情况当今是否适用呢?现在可以说更被人们所重视、更适用,因为人们追求天然、绿色,返璞归真的自然疗法。2009年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开设的栏目――花卉果蔬药园,介绍了许多可以食用的中草药,而且是药食兼优之品,如马齿苋、荠菜、枸杞苗、山楂等。看似寻常之品,但有很好医疗效果。下面我举1个例子来说明。

患者,61岁,2010年2月春节回乡过年,女儿家盖房子他做帮工,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以至1个月来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厌食,消瘦,四肢酸重。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需自费,无医保)。要我给予诊治,我看了一下舌苔等,给了他6片北山楂干品,嘱其每天2片(约3g),沸水冲泡饮服。3天后告之:胃口大开,诸症若失,效若桴鼓。

这个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山楂的功效,过去认为北山楂以食用为主,南山楂以药用为主,用量上多在10~30g,有时还更大,现在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到北山楂不但优于食用,食之酸甜可口,而且还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活血的好药。在用量上,用于治病以5~10g为宜,过量会引起胃脘不适。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很有必要推广应用中草药。

学生 您的一番话,说明了当今在社区、乡村都很需要用“一把草”来治病,而且简、便、验、廉,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意义重大,但如何去采集中草药,哪里有中草药卖,尤其是新鲜的中草药,什么地方去找,这些难度都太大啊!

老师 “事在人为”,“自己动手,药在手边”,即使在大城市或城镇社区也可以种植中草药,而且一举数得。一是绿化环境,以草药代花卉,而许多花卉皆是药,在我为老年大学讲授《花卉养生保健》课中,一直强调“无花不是药,百花皆治病”,所以在小区绿化带、自家阳台上、露台里、房前屋后、别墅花园等皆是草药的安身之处。二是绿色药食,有利健康,小痛小病,信手拈来,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如金银花、菊花、荷花、白毛夏枯草(即筋骨草)、红景天、三七、马兰头、艾叶、荠菜、地丁草、清明菜(即佛耳草)、栀子花、月季花、橘类等,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病保健的中草药。三是调节空气,创造和改善小气候和小环境,使自己生活之所,空气新鲜,增加阴离子,因为空气中的阴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可以使自己的居住小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丝瓜等,还可种植一些既净化空气,又清热解毒的仙人掌类、吊兰类植物。它们不仅可入药,而且能调节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和居室。

这些天然的中草药,我主张“三自”,即自种、自采、自疗。自种,即有目的地种植一些中草药,如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白毛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养阴生津为主的麦冬草、天冬、何首乌、芦荟、石斛等。自采,即去野外,如绿化带,或山上采集所需要的草药,如山栀、络石藤、枸杞、虎杖、茵陈、青蒿、苏叶等。自疗,即自我治疗,作为自己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全程治疗既环保又放心,当然也可给他人治疗,为民服务,值得提倡。

学生 老师的许多中草药知识给我开了眼界,今后我自己动手去种中草药,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一根针”又如何学习和开展,这不是针推医生的事吗?我们难道还要学习吗?

老师 针灸治病国外也觉得神奇,它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不需要药物。在美国前几年中医药不能执业行医,他们对我们中医药不了解,而针灸却可行医,这说明针灸治病的好处多、有疗效,所以作为社区医生也要学会针灸、推拿。我认为基层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基本内容:十四经脉(手足各六经合任督二脉)的循行要了解,基本穴位要记住,如四总穴[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委中穴)求,头面取列缺(列缺穴),面口合谷(合谷穴)收]。还要知道,以痛为穴的阿是穴。针灸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意外事故处理,最好请专业针推医师带教一段时间,以确保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不至于临阵手足无措。我曾治一七旬老人,“起则头晕,平卧则安”的病证,虽用了中药,最后以灸百会穴收功(详见《琐琐药话》310页)。说明针灸疗法的效果明确。还有,平时我常用于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的外治疗法:生山栀5~10g研细末,加适量麦粉,用醋调敷内穴(双),3天为度,若不退热,需其他治疗。几十年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可谓简、便、验、廉的好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推广应用。又如足三里穴,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痛、胃肠不适,可针灸足三里。平时用冷灸或艾火灸,有健脾强身作用,有谚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明经常化脓灸足三里对身体有好处。

学生 听了老师对针灸的讲述,使我对针灸有了一定兴趣。针灸治病是中医的一大内容,过去你也说过《黄帝内经》中《灵枢经》是专讲针灸学的,故后世又称其为“针经”。是否针灸治病也要辨证论治?

老师 你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社区中医药应用中重点要讲的问题,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秀,用中医药治病一定要懂得中医的治病原则――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很大的差别,也是两种医学的本质特征。辨证与论治是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问、闻、切),收集临床的各种症状特点,并用各种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治疗方法并定出治疗用方,最后列出方药的辨治过程。如何中医辨证论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断学》,为此,笔者为满足基层读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应北京金盾出版社之约,编著了《中医诊断入门》,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它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还增加了中医特殊诊断法,如指甲诊断、耳郭视诊、掌纹诊断、腹诊等新的内容。几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今已印行14万册,并在台湾、港澳地区合作出版,我认为很适宜社区医生学习。关于治疗,我著有《新编方剂记忆法》,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介绍记忆法方式,讲述方剂与中药的知识。所以很适应学习方剂与中药感到困难者。在《新编方剂记忆法》中还特设了“专病专方”一章,以满足中西医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西医,他们希望得到“什么病,用什么中药方”。其实,追本溯源,“辨病”非西医所特有,中医很早就有“病”的认识,如东汉张仲景的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治痢疾,后世用常山饮治疟疾……这些都是独立的病。由此可见,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西医注重辨病。

学生 西医一旦明确诊断了某一种疾病之后就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能治愈疾病,如急性肺炎用听诊,或叩诊,经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很快治愈。所以,我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很重要的,老师您认为如何?

老师 你的认识我认为很好。确实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不但不能少,而且要加强,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硬件主要是医疗设备之类,软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软件,就是要学习好西医西药及现代科技知识,除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外,自己要自觉主动地汲取新知。这里还需知道一个问题,有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也有特殊治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治愈。2010年3月报道,结核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这个问题说明了,尽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殊药物,而且在不断更新,结核病又能明确诊断,为什么不能根治呢?除了社会、自然等因素外,我认为必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样是肺结核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总结过1例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病经过。男性老人,年逾七旬,身体羸弱,咳嗽痰血,自认为生机无望。有人告之去深山老林独居养心修身,并多食补肺之品,如阿胶、莲子、百合等,还常服红枣煎平地木(又称紫金牛)的中草药。1年后下山,面色红润,身体康复,去医院X线复查,空洞竟然消失了。在这1年多里没用过任何抗结核的西药,只服补肺食品和中草药,且没有间断过。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你一定不要忘记中医的辨证论治,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医生。

学生 老师讲到中医全科医生,好像只要能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学会中医针灸及学好西医的一般知识就是一个中医全科医生了。这与西医全科医生有所不同,是否中医也有各科的分类?还是就是一个“中医科”?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实际,所以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医全科医生。当我们步入许多“人民医院”,或西医医院,或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近年来都可以见到“中医科”这块牌子的科室,这里的医生大部分是正宗的中医师,但这其中有几种情况:一是以专看中医内科疾病的医生;二是凡要吃中药的病人,不管什么病都看,似乎是中医的“全科医生”,其中有内、妇、儿科的,甚至还有外伤科的;三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既开中药也用西药,但以开西药为主,他们多是刚从学校中出来,西医学得多,嫌中药太麻烦。

当我们进入中医医院或西医院后,情况大不一样,有内科、外科、骨伤科等,有的还有内病外治科、冬病夏治科、小儿疳科、蛇虫咬伤科等。所以,中医全科应该包括这些中医各科的内容,中医全科医生应当对中医各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各科常见病能一般处理,能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医生。《新编中医入门》(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一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医药各科的基本内容,对社区医生培养中医全科医生是很适宜的。要全面地真正成为一名中医全科医生,还要懂得药物的炮制等中药知识,即中药的调剂,我为此也编写了《中药调剂入门》一书,这些通俗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完全适合于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学习。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对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的作用

【摘要】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主要有三方面[1]:一是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使命;二是承担发展“照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中医全科论文: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学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理念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都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骨干力量。在西部地区,乡镇一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应该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引入全科医学理念,培养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学毕业生。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卫生服务 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全科/家庭医学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而全科医生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2 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赋予全科医生的使命

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政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县级医院为优秀、乡镇一级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全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

4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时四川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李晓淳教授给出的数据是:200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是博士0.2%,硕士0.9%,大学本科13.2%,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12.5%。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如在我们当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约70%为中专,约25%为高中及初中学历,5%为大专学历(其中绝大多数为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农村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与此相似。在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在短时间改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较差,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卫生设备简陋而且落后,加之劳动报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规学历且学历较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大会上,四川省彭山县黄丰镇卫生院院长罗会强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很少或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的高素质医疗人员,另一方面又因为穷乡僻壤经常拖欠工资,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

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约了发展。今年我对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实习的川北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学生50人作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结果是:26位同学不愿意,20位同学可以选择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城市为中心车程距离在一小时内),4位同学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远的农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发展。这是现今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合格的医学生去充实我们的队伍,在西部地区我们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则应当承担此责任。

5 在西部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优势

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等卫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基层医疗队伍。在西部地区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和中等卫生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力。在我校,对近三届中专和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是:有意向回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为中专中医护理专业约50%,中专中医医疗专业约65%,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60%;成人大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45%,成人高级护理专业约40%(此数据来自于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培养的合格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事实上在西部的农村也正是他们在承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是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把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改变他们所认为的“毕业也就是失业”的读书观,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让他们在为需要卫生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全科-家庭医师所扮演的角色对病人而言是:医生、健康监护人(代言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而言是:守门人、团队管理与教育者;对社会而言是:社区/家庭成员、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是解决基层医疗保健问题,在社区、家庭通过人格化、综合性的照顾,提供持续性、协调性、可及性服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与诊疗程序,以预防为导向的原则,在工作中采用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以解决社区中的常见健康问题。若将基层医疗视为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门户和基础,全科医生就是这个门户的“守门人”;提供首诊服务;通过坐诊、出诊、社区调查、作出社区诊断,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及需求;能解决社区居民绝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并适时转诊让患者得到有效的合理的治疗。

全科医学和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学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如中医学的整体论(“天人合一”、“心身合一”、“脏腑经络学说”等)、预防养生康复的原则和措施、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宜的处理、简便经济有效的诊治方法以及强调医德和医患关系等,与全科医学的基本观点如出一辙,而且在许多方面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健康信念。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长处可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特别是对病毒感染、老年病、慢性病和各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现代医学感到棘手或无能为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全科医学领域内全科-家庭医师每天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中医可以提出中医诊断,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施以综合的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在符合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期望,也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而提高对医嘱的遵从性,而这些也是全科医学所提倡的医学理念。因此,在西部地区,在中等中医药职业卫生教育学校的医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的理念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踊跃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以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为家庭、社区人群服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体现自身价值。

中医全科论文:浅析中医全科干预对于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干预疗法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泻药疗法,针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全科干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0.0%,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全科治疗;老年慢性便秘;临床研究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在常见肛肠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且以老年及女性人群多发,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群各项机能呈衰退趋势,便秘除可使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外,还易诱导脑血管疾病、结肠癌等,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加强中医全科综合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分组治疗,比较中医全科干预与单纯泻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1.9)岁,平均病程(3.0±0.9)年。患者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即至少在过去12周或1年内持续出现下列≥2个症状:①>1/4时间排便费力;②>1/4时间粪便呈硬结或团块;③>1/4时间有排便不尽感;④>1/4时间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肛门阻塞感;⑤>1/4时间排便需用手协助;⑥每周排便3次以下。患者均自愿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系统严重疾病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采用麻仁丸、番泻叶等泻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分析便秘原因,除应用泻药外,还需结合饮食、心理干预、锻炼、按摩等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半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心理干预

便秘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并

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协助其合理安排大便时间,定时排便。

(2)饮食指导

补充足量纤维素和水,多食麸皮、水果、麦片、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以促进排便。每日需定时定量饮水,清晨可饮用250ml温盐水或温开水,每日饮水量不可低于2000ml。

(3)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幅度,如步行、打太极、做健身操等,以不感疲劳为宜。注重骨盆肌肉张力和腹部肌肉张力的锻炼,特别是腹肌锻炼,其可模拟排便动作以增强肛提肌收缩功能。

(4)药物指导

采用苁蓉通便口服液、麻仁润肠丸、四磨汤、六味安消胶囊、三黄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果导片、开塞露、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或饮用番泻叶泡水,也可取开塞露置入肛门,严重者可灌肠治疗。

(5)按摩治疗

在社区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通过按摩揉压天枢穴等穴位,对便秘进行治疗。

(6)生活干预

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嘱其夜晚入睡前4h不饮酒类或服用含尼古丁、咖啡因的食物或药物。避免入睡前饮水过量或饮食过饱,尽量减少白天睡觉时间。调节房间的温湿度,避免噪音,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机体状况,促进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排便每1~2天1次,排便无不适感,通畅,为成型软便;有效:治疗后每3天排便1次,便质软润,无需用药;无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为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二、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的有效率对比

三、讨论

便秘为临床常见慢性病,其中功能性便秘占90%以上。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存在盲目应用刺激性泻药情况,或采用单一方法长时间治疗,导致临床效果降低,且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药物性便秘、结肠黑变病等。因此,早期预防、合理治疗、正确干预是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家庭经济负担的保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通过心理治疗、饮食调节、运动治疗、药物指导、中医穴位按摩等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树立健康意识为全科治疗的优秀,其可促使慢性便秘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社区居民个体健康管理中以全科医疗团队为主体,通过开展医疗服务,使社区居民掌握便秘相关知识,保持良好心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疗法,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便秘情况,有利于患者对心理障碍的克服,从根本上调节患者机体状态,获取更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与应用。

中医全科论文:建立全科医师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的陈凯先院士,一直极为关注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也许和他曾经担任过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本刊记者再次见到陈凯先院士时,他首先说:“我今年带来的‘两会’提案中,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我国建立全科医师体系的建议,并从这个角度呼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

“中西医并重”就是“中国特色”

陈凯先院士首先介绍说:我国新一轮医改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我国深化医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都明确指出,要实行“中西医并重”,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由此可见,实行中西医并重和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已被确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重要标志。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解释说:“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已经专门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全科医师的建设问题,已经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议事日程。这份文件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强调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要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并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要把国务院的这些重要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体现中国医药卫生特色的全科医师队伍。”

陈凯先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优秀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医药卫生的长期实践来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四条建议助推

“中西医并重”的落实

陈凯先院士认为:从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社会需求看,中医药(民族医药)在“治未病(养生保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复杂疑难疾病治疗和康复调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有巨大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应能全面掌握西医和中医药知识,为百姓提供全面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慢病干预、养生保健,包括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然而,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离‘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陈凯先院士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目前包括西医、中医在内的各类医学教育,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至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基本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这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西医全科医生,其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百姓需要,也无法承担国务院即将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的基本任务。

二是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于是,一些地区在设置基层全科医师岗位时,就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的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随之而来的,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工作。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

陈凯先院士介绍说:“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最终结束时,依然被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陈凯先委员提出如下四项建议:“首先,我们要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其次,要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相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系,以贯彻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队伍的要求。第三,要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在内的培训体系。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最后还要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无论中、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陈凯先院士强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和‘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真正得以落实……”

我国亟待加强

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研究

谈完上述问题,陈凯先院士话锋一转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还关注了我国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建立问题,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过去二三十年中,随着我国居民营养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代谢疾病或代谢相关疾病快速流行,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

陈凯先院士举例说:“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30年前不到1%,增至现在的11.6%,其增加量超过了10倍;其他代谢疾病也同样大幅度上升。很明显,30年的时间不可能产生任何群体性遗传和生物特性的变化,代谢类疾病大幅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是30年中营养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与此同时,在我国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仍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营养缺乏症:低出生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以及铁和维生素A缺乏等;成年居民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均衡。”

“如何通过合理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是事关‘健康中国’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14亿人和后代的健康,也关系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精准扶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凯先院士表示。他对此分析说,我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的总量已能完全满足国民的膳食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国民营养认识水平的不足,过度营养与营养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这既造成食品的浪费,也增加了医疗的负担,亟需提高国民的营养认识水平;而建立我国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

陈凯先院士还介绍说:“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立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提高居民的营养认识水平。美国卫生与大众服务部、农业部联合定期‘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每5年更新、修订一次;而一本居民膳食指南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以对于美国民众基本营养数据的大量研究与标准建立作为支撑的。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生命科学和营养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我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数据与标准的研究方面却非常薄弱,很少获得关注。由于缺少投入,我国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非常有限,规模小、水平也较低,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我国营养膳食标准基本上还是直接照搬国外标准。这种状况对于增进我国居民健康和建设节约型国家十分不利。”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分析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通过对上海和北京地区3000多名普通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按照沿用的美国《营养指南》所设定的维生素D标准,中国受测人员70%属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24%属于维生素D不足,即94%的受测人员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设定的营养标准。该研究所进一步在上海对400多名20至40岁维生素D缺乏人群进行维生素D的膳食补充试验后发现,即使按我国规定的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的2倍对这400多名受试人员进行维生素D补充,仍有近70%的受试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标准。但是,这些研究涉及的受试人员,无论是京沪居民还是参加维生素D补充实验的人员,均未出现大规模的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这些结果强烈提示,中国居民体内维生素D根本就达不到、也不需要达到长期来所沿用的美国标准。如果照搬国外标准,不仅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补充维生素D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可能带来维生素D过量的健康风险。这些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现状开展营养膳食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营养膳食标准,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适应本国国民的营养膳食标准,缺乏权威、完善的营养膳食指南,陈凯先院士建议:我们首先要设立开展营养膳食标准研究的项目和科研计划。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需要检测大范围、大规模的人群队列,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然而,研究数据的采集通常不能直接转化为科研论文或专利,因此常常得不到重视和支持。他介绍说:“国家很少设立这方面的计划和项目,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十分缺乏。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中,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飙升,不能说和研究支持不足没有关系。2015年中科院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设立了一个对中国人群体内脂肪酸和重金属数据的检测项目,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但由于经费有限,这项研究只能在现成样本上进行,无法建立人群队列进行标准化研究。我们呼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建立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对这类研究给予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营养膳食标准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改善项目执行管理。因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是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成功的关键。在推动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时,要加强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监管,突出重点,组织优势力量,防止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陈凯先院士表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部门和行业间的协同合作。居民膳食营养标准的研究不仅要有科研人员参与,还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辅助人员,研究涉及的人群范围广、规模大,需要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大力协同与合作,需要有新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陈凯先院士最后说:“当前我国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再不及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而作为一个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建立本国符合居民实际的营养膳食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专家简介

陈凯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系《中国药理学报》等多家期刊杂志编委;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两次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内外多项奖励,包括法国生物物理化学奖尼纳・舒可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科技精英”荣誉等 。他还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的制定,对我国药物研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全科医师的培养

摘要:中医全科专业是发挥中医特色、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本文从专业角度和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医全科专业的优势,认为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各科共同依据的基础,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各科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扎实,才能保证社区首诊制度的推行和分级就诊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临床实用技术的掌握。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性服务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心理学特征及教学方式探究

1《中医全科心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医心理学概述”主要讲授中医心理学的历代沿革,熟悉各代医家对心理学的贡献及临床应用,重点掌握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心理疾病的论述,熟悉五志相胜法。

(2)“中医五脏神理论”主要讲授中医五脏神理论的理论基础以及《黄帝内经》、《类经》、《景岳全书》等中医古医籍中的有关记载;掌握神、魂、魄、意、志等概念及其各自的功能;熟悉五脏神与现代心理学过程的相关性;重点讲授神、魂、魄的生理和病理意义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3)“心理障碍”重点讲授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的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和特征以及认知疗法、分析疗法等心理治疗。

(4)“精神疾病”重点讲授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和病理,熟悉目前西医研究进展;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掌握认知力对精神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目前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等。

(5)“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讲授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心理障碍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制定心理疗法方案、评估、解决移情问题等手段。

(6)“精神疾病的西药治疗”重点讲授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疾病的常规剂量、应用方法、适应证、禁忌症、联合用药等,熟悉常见药物如百忧解、怡诺思、黛力新、利培酮、丙戊酸钠的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以及各自的临床适用范围。

(7)“中医治疗”重点讲授中医辨证治疗癫证、狂证、郁病、不寐等心理精神相关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以及五脏神理论、五志相胜疗法在各疾病中的应用。

(8)“全科医学处理”重点讲授全科医学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处理要点、处理流程,如早期的筛访、督促服药、定期随访、预防复发、相关疾病档案的建立等。

2《中医全科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医全科心理学》课程以主讲教师讲授并配合课堂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开展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记录,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配合教学录像片、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医学心理学理论或是经典实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配合PPT、图片、录像片等形式。如洛伦茨(K.Lorenz)的依恋实验、哈洛(H.F.Harlow)的关于猴子母子关系实验、斯金纳(B.F.Skine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的情绪认知因素与生理因素交互作用实验及沃尔普(J.Wolpe)神经症模型等。

上述实验既经典又很复杂,需要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讲授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相关原理。同时,开展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记录。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如触点和痛点的确定,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以及理解性,再如错觉、注意的分配、心理定势、念动等。在进行“注意的分配”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左右两手各持一支笔,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连续做五至十遍。再如,学习人格及人格障碍等相关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如能力、气质、性格等测验,对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概括与分析,发现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以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再如,当讲授中医心理学相关内容时,如五情相胜的治法时,可以从古医籍找到一些相关医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即有大量此类医案)进行讲解,并请同学分析。也可根据临床实践,找到一个或数个典型的相关病例记录,要求同学采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分别进行分析并设计不同的中医或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这对于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曲淼赵艳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全科论文:江苏省老龄化背景下中医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的设想

摘要:随着江苏省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基层实际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的数量却远远跟不上。中医全科人才短缺不仅限制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发挥优势和力,也制约了基层医院的发展,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更无从谈起。本文通过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全科人才的现状,分析中医全科人才匮乏的原因,提出了中医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的设想,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中医全科 定向培养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1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9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53%,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7.51岁,江苏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重点任务。而高等中医全科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需求。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江苏省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现状,并对高等中医院校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向基层输送合格的中医全科人才进行了探讨。

1.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发展现状

1.1中医全科人才匮乏

2015年江苏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5934人,其中中医全科医师约占17%,约为2708人。而根据《江苏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4-0.6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各区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江苏省有7976.3万人口,对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为3191-4786名。基层实际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全科人才还存在483-2078人的缺口。

1.2中医全科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目前江苏省中医医师中,正高职称占1.8%,副高职称占7.1%,中级占27.2%。中级以上职称合计也仅仅占了36.1%,这个比例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更低。相关文献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当中,中医从业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6.7%,本科学历占57.6%,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从业人员比例占了25.6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普遍存“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三低现象,虽然经济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中医师医疗水平不高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

2.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匮乏的原因

2.1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中医全科医学这个专业刚刚兴起,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师资、教材、培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医全科人才的质量。不合理的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基层中医药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基层中医骨干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2.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

在对281名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时发现,影响中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有:①收入高、福利待遇好(82.20%的人选择);②提供进修机会(73.00%的人选择);③解决住房问题(45.20%的人选择);④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赏识(27.40%的人选择)。见表1。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恰好相反: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中医全科人才。

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基础中医药服务,人才是根本。上述数据中看出,由于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造成基层中医人才严重不足、专业素养不高、后继乏人的情况。这也成为制约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快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定向高等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设想

为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笔者认为,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亦可参照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模式,设计社区定向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由各市、区卫生部门牵头,每年依照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师的实际需求,向中医类高等院校报送定向培养计划,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后,与各市、区卫生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高校委托培养至毕业,考核合格后,由卫生部门统一分配落实工作单位。在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免费定向生在校的学费由财政拨款解决。

这一设想涵盖了计划、招生、培养、经费、就业等所有环节。通过“定向”,统筹储备基层合格中医全科人才,满足基本中医卫生服务的需要。通过“免费”,吸引优秀人才报考,提供生源质量保证。通过“委培”,集中优秀师资、教育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设想若能得以实现将有助于缓解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短缺的现状,人力资源一旦有了保证,可以逐步实现“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水平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良性循环。

4.建议

4.1积极探索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质量

高等中医院校应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后备人才。高校应探索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面修订中医学(全科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和选拔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突出社区医疗卫生的实践教学地位,使中医传统理论与全科理念进行结合与互补。保证向基层输送合格的中医全科人才。

4.2加强中医全科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医全科人才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在基层向大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光荣市民。中医全科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好与坏不仅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医价值的认可程度。因此,要培养中医全科人才对专业的认同感,而不仅仅把掌握一技之长作为谋生手段。在认同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职业自豪感,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而且对稳定基层中医全科人才队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避免一些优秀的定向中医全科人才深造后不愿意再回到基层工作,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伊始,学校就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重视对专业素养的培养。

4.3提升薪酬待遇完善职称评定体系留住人才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薪酬待遇,缩小基层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待遇差距。将定向中医全科人才的福利待遇透明化、公开化、制度化,以解决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职称评定体系,以提升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中医全科人才只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实现其自我价值,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的动力和积极性,才会有为基层老年人口提供优质中医服务的意志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