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论文

企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3 04:1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企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论文

企业论文: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的数量,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高超技能的技术人才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矿山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矿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公司从20__年成立以来,吸引了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盟这艘煤业航母来建功立业,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扩大。青年职工是煤矿生产的主力,让刚刚步入社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去,对于增强企业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同志在参加工作之初,大部分被分配在井下采煤、运输、选煤、通灭、机电检修等岗位,经过实践锻炼,他们中间大部分人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担当起生产经营工作的重担,有的成为基层区队的技术骨干,有的被选拔为中层管理干部,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素质和专业才能,成为矿区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主要表现在:

有的人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不能发挥特长,缺乏继续上进的热情;有的人怕苦怕累思想严重,不愿深入井下,深入基层,不能把书本知识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风飘浮,敷衍了事;有的人对工作分配有抵触情绪,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觉得屈才,逐步失去了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的热情;有些人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整天盘算着如何到社会上去捞钱,不安心本职工作。以上种种思想误区,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建设中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发挥。

如何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去看待、爱护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各显其能、竞展才华,服务于矿区建设呢?笔者以为:

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是各级组织的一项长期任务,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思想实际,加强思想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专业技术人员的头脑,教育和引导他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观点、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优良的政治品质,形成勤奋求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针对煤矿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实际,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紧紧地联系起来,使专业技术人员把人生价值定位与社会相结合,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矿区的发展多做贡献。

(三)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政治文化体育活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鼓励并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矿上举办的政治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课题研讨、文体竞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坚持用先进的理论、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精神、良好的作风来激励和凝聚知识分子,鼓励他们竞展才华,帮助他们走向成熟,推动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二、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提高企业竞争力关键在人才,而用人的根本是留住人才。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和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

(一)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在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上能够把个人的贡献大小和工作实绩、工作技术含量挂起钩来,坚持贡献与回报相平衡,体现知识和智力的价值。坚持多样化的分配形式,设立项目成果奖,技术创新奖和挖潜增效奖,从制度上确立知识产权的地位。

(二)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根据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努力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引导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进行经常性的走访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和先进知识分子,要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办法,通过增进情感来吸纳和稳定人才。

(三)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的特点,把党组织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间。尤其是对生产一二线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确定对象,重点培养,源源不断地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专业技术人员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专业技术人员开辟政治前途。

三、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专业技术人员开辟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员开辟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要不断完善竞争上岗制度,形成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人才用到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施展身手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拔尖人才给予应有的荣誉和物质待遇。要把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同岗位技术创新、研究应用成果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的劳动价值。这样才能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无尽潜能。

(二)抓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要有目的地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变压力为动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着力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这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树立现代专业技术人员新形象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要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建立人才档案和技术创新成果档案,作为晋升、奖励和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坚持以素质论人才,看实绩提干部,给所有优秀职工以平等竞争的机会,使一些有真才实学和独到见解的人被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有力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能够迅速脱颖而出,保证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壮大。

总之,专业技术人员是矿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直接体现矿区双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发展方向。我们应以创新实践的工作作风,把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把××××公司打造成中国××璀璨的能源巨星而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

企业论文:浅议企业信用管理的论文

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企业论文:论企业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趋势论文

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推动下,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基础,并且加上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和一些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的加入,更加加大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看到了融合后所带来的好处,企业在实际中更有推动两者融合的动力。

一、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融合的意义

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与核算,从企业的外部来提供一定的企业财务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来提高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在资料上主要参考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来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整理,使得企业的内部管理者也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计划,进而来帮助管理层在决策上做出一定的参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对于企业的信息质量提高以及相应的成本的降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两者的服务对象主要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两者之间都是主要通过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考核以及分析来进行呈现,目的是为了给企业的管理层以客观真实的数据。另外两者之间同属会计学科的分支,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两者的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管理层对这两者有合理的运用的话,就可以很好地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2.两者之间的区别。

两者之间最为主要的不同就是其核算的内容不一样;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为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管理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为通过对企业的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的记录来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分析,以此作为重要依据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与企业有关的个人或者企业团体,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就是企业内部的各个有关的部门。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1.两者融合的充分性。

两者同属会计学的分支,两者的融合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信息成本的降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各方面的环境也都为这种融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两者的有效融合也都为企业会计的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近些年以来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也都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会计的电算化在很大的程度上简化了会计的编制的流程,帮助会计人员来节省一定的时间学习相应的管理会计的内容。而且近些年以来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加入了会计职业中,他们不仅仅是掌握了会计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在很深的层面上理解了管理学、经济学的一些学科知识,这都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2.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第一,管理会计相较于财务会计更加的灵活,财务会计更加的严谨,这也是两者之间的特点所在,两者之间的结合也都为会计体系的完整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完整的会计理论的形成。第二,两者的相互合作不仅仅可以很好地增加企业在管理上的质量以及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坚持历史成本的情况下来对经济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重复的检验,借此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最为真实的数据,来帮助企业的管理层做出相对明智的决策。

四、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新经济时代的推动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主要用途在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于合同的管理。

企业的商业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商业合同,合同本身是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有效地保障,从理论上来说,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属于管理会计的范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公司并没有管理会计这个职位,它也就是通过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来相应的实现的,其实施的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财务会计的有关数据来完成的,数据还是那个数据,只是进一步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已。

2.有效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

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现金流,这才是保障企业安全的根本所在。企业在经营的活动中过多的欠收账款,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在具体地经营中,对于那些收回存在一定障碍的账款,企业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追回。这个催缴的账款在会计上属于管理会计的范围,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是由财务会计来提供相应的信息,来帮助管理会计达到目的。

3.预算方面的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预算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于企业预算的管理可以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便保证企业的计划可以完成,进而达到自身的年度目标。企业需要在年初对于本年度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预算,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进行考核,对于超出的部分来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从会计理论上讲,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属于管理会计职能范畴,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依赖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质量,只有很好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

企业论文:简析某企业盲目多元化现象的论文

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优秀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

企业论文:企业人才管理的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的论文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一词,常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正像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一样,管理工作、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和技能。它是指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是指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

妙的方法。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非常微妙的东西,是管理者智慧、才能、经验和胆略的综合体现,是管理者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做好管理工作的一种能力,它表现管理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下管理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大凡成功的企业均有其内在功力和外部的机缘。只有善于把别人付出的惨痛代价化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对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理性思考和比较分析可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战略长远性和适时性的统一。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全局性规划,显然具有长远性特点,同时,企业战略是使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同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保持和加强适应性的过程。因此,又具有适时性和应变性的特点。

2、企业规模要与企业自身的资源相匹配。企业在规模扩张中,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大众出租车10年时间里净资产从0增长到10.5亿元,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路,但他们始终坚持“不强不做、不熟不做、不优不做”的原则,以此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范围。而风云一时的巨人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非关联性多元化的规模失控,还有前几年曾铺天盖地的“延生护宝液”,如今也沉寂下来,其原因也是贪大求多,由急速扩充为恶性膨胀,导致无法收拾。

3、强有力且团结的领导班子。凡是成功的企业,它的顶层必定有一个业绩优秀的领导班子,这些人相互信任,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同时具有其领域需要的才干。

4、品牌战略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款式的竞争,更是无形资产的竞争。

5、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器是以重视人才而著称的,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经验。该公司内部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也是一所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每年的预算高达10亿美元,每年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多达1万,作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韦尔奇,每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该所讲课一次,韦尔奇把痛恨官僚主义作为人才各种素质之首,这对习惯论资排辈的中国管理者而言堪称振聋发聩,因为论资排辈的结果,往往伴生官僚主义。

6、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创新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一个。1984年以来,海尔做到平均一天有一个新产品,一天有两项专利,产品已累计拥有42个门类8600个品种。5年前,海尔与日本gk设计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海高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有6个设计分公司和10个信息站,产品设计从最初的单一的冰箱产品发展到所有家电领域,使海尔的海外市场产品实现了本土化设计,即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下面我将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一下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这一点。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学应该从人入手。人是企业的灵魂。基地后勤服务是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所遗留的历史问题。面对市场经济,大部分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做法,推向社会。海洋石油对待后勤服务没有采取简单地推向社会的做法,提出了“油公司、专业公司、后勤服务”三线分离的做法,把后勤服务当成一个专业公司来看待,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规划,加大规模,提高利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在现代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人才的管理始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和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

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相对于从前宽松得多的人才流动制度下,企业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近一两年来,一种新的行业兴起了,这就是所谓“猎头公司”。猎头公司是采取特殊的手段,为企业招募人才。它不同于以往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场,它不登广告,不接收应征信,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直接与目标人物接触。换言之,是用人单位要什么,它去挑什么,而不是以往人才招聘中的来什么,挑什么。华南第一个猎头公司———天马猎头公司,在广州一挂牌,顾客就蜂拥而至,其不乏像太阳神、南源永芳这样的大集团。猎头公司的兴起,表现出的是企业界对于人才的渴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才匮乏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而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翻开报纸,随处可见的“高薪招聘”的告示,更显示了企业界求贤若渴的状态,而人才呢?人才到哪里去了?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尔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无独有偶,东方的松下幸之助也有一句名言:“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

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吸收新成员,一般可分三种目的。

第一,正常补充,这是针对企业原有职工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所作出的补充,其岗位责任明确,对于新职员的要求可比照对原有职工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多问题;

第二,替补缺勤,这一情况与正常补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于正常补充,举一个例子,企业原来实行6天工作制,现改为5天工作制,企业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从事原来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从事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其原定的工作计划的完成。替补缺勤的岗位其职责不完全明确,但由于其职位虽是新设,而工作却是以前所有,故岗位职责并不难确定。

第三、开设新业务的需要,细分起来,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已设立了新的机构,其方向较明确,这样所招募的员工的职责可以预定,尽管不完善,倒也相去不多;二是其方向并不明确的新业务,这就很难列出其岗位的要求了。以上是岗位的情况,下面来谈人的区别。就能力而言,我们将它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当前所具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它是由以前的学习、经验积累而成的。而潜在能力是可以发展从而在未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都可以为未来从事某种工作提供基础。对于任务工作,都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对于前面所说的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针对其职责侧重于现实能力。就是一般所谓的“专业对口”等问题。而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工作,像开设方向并不很确定的新业务,就需要更多

地考虑求职者的潜在能力。通过对岗位和人的双重衡量,从而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在现实中,业界往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重视现实能力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来即能战”,所谓高薪诚聘高级管理人员即是强调现实能力的重要表现。

但是,由外界聘请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着两个对于企业发展非常不利的问题。首先,企业应是一个共同体,倘若只有硬件是不变的,而人员频繁地变动,企业很难维持下去。表面上,企业不断吸收新人,好像效率能够提高,因为每个人都有漂亮的履历,实质上因流动的增多而牺牲了可能增长增高的机会。这还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不在于公司业绩,而是在自己的履历表上添加好的资历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使另一个老板认为他很能干而聘用他。第二,从外部聘请管理人员对内部员工而言是一种打击。对受人尊敬的职位、丰厚的报酬的期望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而从外部聘请则粉碎了内部员工的期望,导致员工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导致其积极性降低。可见,如不是为了宣传公司形象,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在组织内部,在人才的合理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掘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之后,在管理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从西方管理学百余年的经验中得到了证明。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基于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管理者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形式也有致命的问题。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是因为中国普遍的收入 很低,低水平的生活决定了企业员工们对于收入的重视。但从长远看来,企业员工们总是期待着工资的上涨,只有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才能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具体说,当员工第一次增加工资时,会使得员工获得极大的满足,致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员工产生对下一次增加工资的期望,如果不能再次增加工资,将导致员工的被剥夺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能够增加工资的话,又有三种情况,或者达到员工的期望值,或者达不到,或者超过。如达不到,当然效率下降,如果达到而没有超过,将会使员工产生理所当然的心态,充其量只能维持当前工作水平,如果超过,则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但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这样就导致一个循环,企业陷入了只能不断扩大盈利的地步,一旦盈利降低,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纯粹与金钱挂钩,只能使员工心中认定与企业的关系为纯契约关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有其他变化时,如其它企业提供更高的薪水,职工将义无反顾地去投奔。而且,即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当工资高到一定时候,其对员工的意义就会下降,举例说,员工的工资由一千元增长到两千元,这多出来的一千元对员工意义极大,而当工资由两千涨到三千时,这一千就不如前面的一千重要,而三千变四千,这一千意义就小多了。虽然增长数额是一样,但在职工心目中的价值却呈曲线。更何况,出于某种心理因素,领导者对于员工工资的增长往往会越来越小心,这样怎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呢。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率领哈佛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就是著

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在“继电器装配室实验”中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在“面谈计划”中发现,离开感情就不能理解职工的意见和不满;感情容易伪装;只有对照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车间环境才能理解职工的感情;解决职工不满的问题将有助于职工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实验,梅奥等人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在梅奥教授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与从前以金钱作为唯一激励手段大相径庭的理论: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却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在我们继续探讨其它激励手段之前,再回过头看看金钱的作用。尽管如上面所述,金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同时又很难想象在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会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一点在实践中也是很清楚的。怎样处理金钱与其它激励手段的关系呢?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将金钱称为保健因素。它对满足员工需要所起的作用只能保持人的积极性,还没有起着激励作用,只能预防人们对工作环境发生不满,如同保健因素能预防疾病一样。所以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指望只凭高工资就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但我们更不能指望有办法使员工在工资水平很低地情况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人也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员工的不满。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的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结合企业管理,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工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的激励手段。

职员的安全需要所追求的是保障职业,防止意外,企业的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都是针对此种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双因素理论来看的话,都是属于保健因素,做到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职工全力以赴地工作,但做不到的话,就一定会使职工不满。后面的几种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现代所谈的激励,主要是针对这几种需要的。

社交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小汤马士·屈臣有这样一段言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要达到利润目标就必须借重优秀的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光有优秀的员工仍是不够的。不管你的员工多么了不起,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与公司隔膜重重,或者他们感到得不到公司公正对待———要使经营突飞猛进简直就难若登天。良好人际关系说来容易,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不忘力行其事,同时要确实知道经理人员是正在和你一起同心齐干的。

尊重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不外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企业对此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没有什么保密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在职员中树立此种信念,企业将无往而不利。在这一需要的驱使下,职工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这一需要。分权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分权给予员工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领域,其基本约束仅仅为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则任由员工去选择,去创造。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赫茨伯格归纳了这样的几点:

一、工作富有挑战性并且有意义;

二、有发展和使用他们的技能到最大限度的机会;

三、让他们介入对自己的运 作和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

不要怀疑他们是否能干,事实正如约翰·加纳德在其畅销书《自我更新》中所说:“你对别人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回顾中国状况,我国传统的而又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丢弃,如企业领导人应有廉洁奉公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等,这些源于经验而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相符的做法,能够使职员工发挥积极性,具有“主人翁”感受,全力投入到生产中。

不论配置如何,激励怎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培养企业人才首先应该清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人才对于企业如此需要,那么企业所渴求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下面有十二条建议:

1、反应能力。思路敏捷是处理事情成功必备的要素,一个能将事务处理成功的人必须反应敏捷。一件事情的处理往往需要洞察先机,在时机的掌握上必须快人一步,如此才能促使事情成功,因为时机一过就无法挽回。

2、谈吐应对。谈吐应对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好的知识和修养,得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不间断地自我充实,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功效。

3、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的人做起事来精神焕发、活力充沛,对前途乐观进取,并能负担起较重的责任,而不致因体力不济而功败垂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越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才越是有机会成功的人。

4、团队精神。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决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而必须经过不断地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志成城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做出为大众所接受并进一步支持的决定。

5、领导才能。企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为其工作,但在选择干部人才时,必须要求其具备领导组织能力。某些技术方面的专才,虽然能够在其技术领域内充分发挥才能,却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担任主管干部的职位,所以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必须从基层开始培养干部,经过各种磨练,逐步由中阶层迈向高阶层,使其适得其位,一展其才。

6、敬业乐群。一个有抱负的人必定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的意愿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工作上,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一般而言,人与人的智慧相差无几,其差别取决于对事情的负责态度和勇于将事情做好的精神,尤其是遇到挫折时能不屈不挠继续奋斗,不到成功绝不罢休的决心。

7、创新观念。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在于不断地创新。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商场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停留现状就是落伍。一切事物的推动必以人为主体,人的新颖观念才是制胜之道,而只有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才能促成进一步的发展。

8、求知欲望。为学之道不进则退,企业的成员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力求突破,了解更新、更现代化的知识,而不能自满,墨守成规,不再作进一步发展,因而阻碍企业成长的脚步。

9、对人的态度。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办事者待人处事的态度。对人态度必须诚恳、和蔼可亲,运用循循善诱的高度说服能力,以赢得别人的共鸣,才较容易促使事情成功。

10、操守把持。一个人再有学识,再有能力,倘若在品行操守上不能把持住分寸,则极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莫大的损害。所以,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必须格外谨慎,避免任用那些利用个人权利营私贪污者,以免假公济私的贪赃枉法者危害到企业的成长,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1、生活习惯。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可以初步了解其个人未来的发展,因为生活习惯正常而有规律,才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所以从一个人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可以观察到他未来的发展。

12、适应环境。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必须注重人员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选用个性极端的人,因为这种人较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往往还会扰乱工作场所的气氛。一个人初到一个企业,开始时必然感到陌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并能愉快地与大家相处在一起的人,才是企业期望的人员。反之,处处与人格格不入,或坚持自我本位的人,都可能扰乱整体前进的脚步,造成个人有志难伸、企业前途难展的困境。

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5年以后,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一种行为。著名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根据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一种可供选择和更合乎时宜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农业模式,如何采集各种有用的“种子”,把它们播入适宜的土壤,为了它们施肥、浇水、调节光照,必要时再进行移植等等。种子的潜力蕴藏在种子之中,但组织在创造环境,提供最佳成长的必要条件方面可以扮演一个大角色。从配置、激励到培养,是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所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合理地安排,将会发现,人才其实就在身边,依靠身边的人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速的发展。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使“管理”成为如此令人兴奋的词汇!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使“职业经理人”成为如此令人神往的称呼!然而,如何成为优秀的经理人,如何成为高明的主管,却始终困扰着许多管理者。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大量地涌现出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那些灵活地适应了这些变化,且在变化中抓住其中蕴含机会的人和组织,才能在这个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因循守旧的、僵固不化的东西都将被扫荡一清;只有那些从内心深处渴望变化、视变革为机遇的管理者,他们的职业生命才能如同这个时代一样,充满生机!

企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定位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定位与人力资本

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我们一直是这样被教育的。在现代企业里,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概念应如何定位呢?在“华凌。中国经济论坛”上,几位专家就此话题各抒己见。

企业定位关键在经营者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企业内部是三个人,一个叫所有权,一个叫经营者,一个叫劳动者,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这三个人没有搞清楚。比如说,他是一个劳动者,我们过去给他一个概念你是主人,主人政治概念是不错,但是产权概念出了问题,他不是投资者,他怎么成了主人?我觉得应该搞清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怎么搞清楚?三者定位以后,有四句话,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所有者认收益,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经营者,看经营者怎么定位。

主人概念在产权上一定是所有者的概念,你是所有者,还是你不是所有者,你是出卖劳动的。这三个清楚了,我们的管理渠道就不一样,我们中国企业,我认为就是这个不清晰,这个不清晰你用其它的,根没做好,其它绝对不行。不光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一个私人企业家有一次跟我说,我那个企业的工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怎么办?我说怎么办?你把你的资本分给大家,大家都是主人了,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你不分给大家,那么你出钱让他们来打工,赚钱多了给你,有什么不好呢?我说国企过去的毛病就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者,要当所有者,而且对市场不负责。现在给你打工的,按照合同该解雇就解雇,管理也好管了,为什么还要红杠呢?

国有企业是一个机制

张国有(北京大学教授):有一种主人,艾老师说是产权主人,这是对的。我们还有一种主人,就是说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用他推动企业发展。国有企业产权的主人是政府,所以国有企业可以叫做政府企业。在产权上这个企业是谁,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企业的命运。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动力跟能力的问题。台湾曾经有一个企业给我印象很深,它最初的时候是民营企业,经营得不好,后来当局往里面注资,注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公营企业了,但是它长期以来叫公营的体制、民营的机制,因为总经理上台的时候,就跟当局讲,你除了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组织结构的确定、人员的招聘、工资制度的变动都由企业、都由我说了算,要不然我不干。确实经济部除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项目统统由企业来做。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夫里德曼,跟台湾老总辩论,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不管最好。老板说我公营企业照样可以管得很好,夫说你可以让一只猫汪汪叫,你不可以让所有的猫都汪汪叫。后来这个老板到“经济部”做事了,台湾岛很多公营企业照样管不好。因为公营企业是一个机制,一个企业可以管得好,但是这个机制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个机制很难管。

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艾丰:我觉得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起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强化,包括上市公司。买了股票的都叫所有者,但是持有股票的人想对企业经营起多大作用很难。所以对于企业的兴衰,真正起直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经营者。那么经营者是什么?他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经营者是以劳动形式实现的资本投入者。他看起来是劳动形式,但是他投入的是资本,而且这个资本,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这个知识资本是灵活资本。你拿了五个亿投资交给我,我是一个糟糕的经理,我可能管几天就管没了。假如我是一个很精明的,我能把你五千万的资本管到多少亿,所以我的这个知识资本的投入对一个企业是最关键的要素。

现在我们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就在这块,给的定位不够。不少企业规定,你是工人,我是总裁,规定几倍到几倍。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你是劳动投入者,我是资本投入者,你的工资,那是在企业打入成本的,我企业赔钱也得给你发工资。但是我作为经营者的报酬,不应该是资本收益,赚了钱我应该分,如果不赚钱,老板和老总想拿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赚钱了,我应该拿得比你多,因为我在资本收益里提取。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混淆了。所以人力资本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很重要,当前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人力资本的理论落实,就有困难。《

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的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企业文化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着。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企业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应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企业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 优秀竞争力 竞争优势

过去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优秀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13年,而中国企业只有 5~8 年。1亿元门槛往往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一条死亡线。而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发现大约1/3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企业文化造成这些企业无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所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企业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事实证明,在现代的企业建设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有利于创造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在实践上成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属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企业文化虽是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企业领导的智慧与心血。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企业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优秀竞争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企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企业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企业,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企业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 务。

3.调整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其优秀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后,企业往往集团化,企业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企业改革,是这类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 在企业处于并购阶段时, 要注重融合各个企业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企业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企业文化。

4.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企业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企业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企业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企业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个着名的比喻“房屋图”。他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他认为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企业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优秀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企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论文

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资源,妥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在新时期获得成功的关键,尤其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而言,组织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领导者管理员工的能力。正如惠普总裁维斯-普莱特所言:“21世纪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尽力开发、储蓄并平衡员工知识的组织。”[③] 新的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主要有全球化、新技术、信息化、成本抑制等挑战,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具有更强领导能力,《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积极借鉴《韩非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从多方面准确观察员工的言行

《韩非子》认为领导者首先要“众端参观”:企业领导者为保证及时准确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首先必须尽可能认真观察员工的行为,只有准确了解员工的行为才能做好员工的管理。第二,必须听取员工的说法,领导者不能完全听信左右或亲信的说法,必须尽可能亲自观察领导者应该知道的一切,特别是不要在进行观察之前发表意见,以免下属投其所好,使得领导者不能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第三,有时可将观察到员工的行为与说法进行验证,进一步保证管理者能正确全面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员工的言行,这是企业领导者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同时企业领导者还须正确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PEST: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分析企业自身优劣,根据观察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制定岗位规范,为更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二 对该受罚员工果断进行处罚

《韩非子》认为通过“必罚明威”:领导者管理人力资源重要的手段之一即进行适当处罚,只有对该惩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树立起领导者、管理制度的威严。首先,企业领导者不能过分仁慈,过分仁慈企业管理制度就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领导者也不能树立威信,企业禁令也就不能得到贯彻执行。第二,执行企业管理制度时必须一视同仁,一丝不苟,领导者不能待己(包括亲信、亲威)以宽,待人以严,否则即使是严历的制度也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三 对有功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奖赏

《韩非子》认为必须“信赏尽能”:企业对有过错的员进行惩罚时,对于有功于企业的员工必须进行厚赏,惩罚与奖赏是企业管理员工两个重要手段,途径相反,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实行厚赏要与承诺的相一致。实行信赏尽能,首先,领导者对于有功于企业的员工物质奖励不能太轻,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由于其对于企业的贡献有时相当大,所以企业领导者必须舍得一定的收益才能有效留住员工,当前流行股权激励等即是有效奖励方法之一。第二、对于精神奖励不能太薄,精神奖励太薄则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所谓民无信而不立”,企业领导者对于奖赏措施必须讲信用。企业领导者一般在奖赏制度实行初期,都会对员工进行承诺进行奖赏的目标,但到了实际要付出时,不少领导者就开始犹豫,即最后不兑现承诺或不完全兑现,这样员工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无法最大限度调动挖掘员工的潜能,最后损害企业的利益。

四 任用员工时要具体考察

《韩非子》强调要“一听责下”即:企业领导者在选拔任用员工时,要一一听取员工的意见、建议、汇报,认真察看每一位下属的具体表现,做到知人善任。首先,企业领导者选聘之前(如进行面试之前)之时,不要先发表意见以防对员工进行无意的导向,而且当领导者不发表意见时,下属职员就不得不发表意见,而且下属在发表意见之时,不知道领导者的本意,这利有利于领导者听取较为客观的事实。第二,在考察员工时,必须一一分别考察,采取单独考察的办法有利于避免鱼目混珠,防止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第三,认真观察每一员工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正确判断员工的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审慎任用员工,使每一位员工职责能相称。

五 人力资源管理时要保持适当神秘感

《韩非子》认为上司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让下属明白,所以采用“疑诏诡使”方法。企业领导应当让员工按部就班去办事,而不让其知晓领导者真正的意图。领导者并不是对于所有的管理行为都保持神秘,这样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但对于属企业商业秘密及其他需要保护的秘密有必要加以保护,这时采取疑诏诡使是可行了。同时为保证领导者的威严,对于下属适当采取这种管理方法也是必要的。所以,企业领导者有时可亲近一些人,且不让这些人做特定的事情,其他员工就会以为这些人受了领导者特殊指令,心怀鬼胎之人就会担惊受怕,使得他们不敢胡作非为。为防止员工弄虚作假,当领导者要委派员工执行任务时,可以先用自己熟悉的情况去问下属,这样员工在执行任务时就不敢夹杂私利。

六 以明知故问考察员工的忠诚度

《韩非子》认为考察下属忠诚度可用“挟知而问”: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时可以用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员工。领导者明知故问,就可能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情况。由于领导者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自己了解全部的事情,这样也不是领导者之所为,但领导者正因为这样很容易受下属欺骗。一般说来,信息从下往上传递时,总是被一层层过滤,随着管理层次越多,这种信息失真可能性越大,所以有时采取明知故问有时显然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可以核实员工的忠诚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领导者还可能采取深入了解一件事情,由点及面,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效果,这样即可节省精力,又可全面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七 以颠倒是非来了解员工的真实心理

《韩非子》认为用“倒言反事”可能了解人的真实心理:领导者可能通过说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不符合现实的事情,以考察员工的实际心理想法。这一方法是企业领导者有效测量下属真实心理一个好办法,但用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度,否则有些员工一旦发现,会对领导失去尊重,并且觉得不被信任,挫伤员工积极性,一旦员工有受骗的感觉时,甚至会产生其他消极结果。影响了领导者的威信,最终伤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总之,新世纪新情况,领导者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大挑战,正确掌握《韩非子》管理思想之驭下之术,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妥善管理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使企业最终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胜地位。

企业论文: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根据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可知,大多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管理方式单一、缺乏理论指导和考核过于形式化等。那么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且本文主要以创新新员工培训管理为发展方向。

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大多数的企业采取单一的培训方式是你说我听,问卷考核等。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员工的优势能力,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定向的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障碍,而且这种单一的培训管理企业新员工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使得企业在选拔,合理任用人才上有所欠缺。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就使得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实践工作无法着实有效的进行,更不能发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应有的价值。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反而会使得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等,影响企业形象的树立。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主要在于考核的方式以问答为主,或以卷面测试为主。这种过于形式化的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没有新意,而且这种考核并不能突出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优势和特色,由于缺乏考核机制的创新研究,更加起不到对新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督促作用。

二、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原有培训模式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弥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应该各取所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不同层次员工的各项必备能力。如企业基层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基层新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增强企业基层新员工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对于中高层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应该倾向于培养其领导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挑战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从而激发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企业新员工与老员工、及中高层的互动、交流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从而增强企业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企业集体荣誉感。最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培训管理方式,灵活的处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创新模式解决企业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基本思路,企业管理层对新员工培训管理思想意识,决定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能否被实现。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的必要性。如企业管理层与时俱进的不定期的学习新员工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自身新员工的特点,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以便于通过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来增强新员工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自身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对自己的培训管理能力和理念进行革新,以此指引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最后,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管理经验和理念,将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应用在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研究中去,以此形成企业特色的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为其服务。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新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项技能和水平等,激发企业新员工斗志,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并为新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统一企业新员工的优秀价值观等。其次,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注重对考核形式的创新研究,通过研究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形式,并使其与绩效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各项技能和水平,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应该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长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定期考核、抽象考核、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等。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后的效果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建立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档案记录,以便于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是企业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完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创新工作,可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甄别能力,激励新员工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论文:如何制定企业新业务计划

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改变各自的经营结构,寻求新业务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认真地预测将来环境的变化,进行企业能力和业绩的分析,根据企业的基本方针设定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地制订出对经营环境具有适应性的新业务计划。制订的一般方法和程序简述如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现实的企业环境及环境的未来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企业来说,把握住环境的现状和将来的变化趋向,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避开威胁因素,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很多。它可由主体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因素和地域环境因素构成。企业的主体环境因素是指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和集团,如股东、顾客、金融机构、交易关系单位、竞争企业、外部机关团体等。企业环境的一般因素是由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社会因素构成。而地域环境因素是指上述环境因素产生的地理位置而言的,它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

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从时间、费用和必要性看,它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因此,首要要确定特定企业的特定环境内容,然后集中人力和费用,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西方企业在分析时,十分重视对将来因素突变的时间和变化方向进行预测,这是环境分析的结论。环境分析最终必须回答:环境因素将在何时开始发生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多大?这种变化是企业的成长机会,还是威胁因素?对企业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分析是制订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另外,企业为了制订新的产品市场发展战略,应重点分析与本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群体,以便作为选择计划方案的依据。

2.企业能力分析和业绩分析

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认真做好能力分析,预知企业现有能力与将来环境的适应程度,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新业务计划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否则企业会丧失竞争能力,而使新业务的开展也归失败。因此,企业能力分析是制订新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之一。

企业能力分析的基点是将现有企业能力与新业务活动必需的能力相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并制订提高企业能力的战略计划,使企业新业务计划得以顺利地实现。为此,企业能力分析首先要明确企业能力的结构,即明确反映企业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能力进行分类,便于系统地掌握企业的能力状况。其次,在分类基础上,切实掌握企业现有能力的实际情况,这关系到发展战略计划提出的合理性,故是企业能力分析的关键。然后通过对企业能力评价,发现企业现有能力存在的问题,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关于企业能力的评价,目前西方国家也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总的评价思路是将现有企业能力与按某基准所要求的企业能力相对照。评价的难点在于评价基准的选定.目前采用的基准有两种:一是主观基准,即由评价者设定的企业理想能力;二是客观基准,即竞争企业中或其它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的能力。

企业业绩分析是指企业在维持现有能力不变的状态下,预测其在将来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所能取得的经营成果。显然,这种经营成果预测值一般是达不到企业的长远目标值的,这就对企业的经营者提出要求:必须改革企业的经营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便难以实现,企业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使经营者增加危机感,主动地将注意力转向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研究,这是对企业业绩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战略目标的设定

任何计划的制订,都需要以一定目标为依据。企业新业务计划是一项战略性的发展计划,具有长远性,故企业必须确定长期战略目标以作为制订发展计划的依据。

战略目标的设定,原则上应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和企业能力为依据。但企业在确定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项目,因不同研究者提出的项目内容不同而各有特色,但其基本项目的内容基本相同。例如,作为企业业务发展计划来说,反映计划将来经营成果的定量目标,一般包括收益性、成长性和安全性三项目标。

(1)收益性目标。最常用的目标项目是总资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周转率等。

(2)成长性目标。主要项目有销售额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利润额增长率等。

(3)安全性目标。主要项目有自有资本比率、附加值增长率、盈亏平衡点等。

上述目标项目的目标值的设定,国外经常采用社会平均值、同行业优秀企业和国际类似的优秀企业为参照标准给予设定。一般来说,设定目标值要高于社会平均值,并尽可能向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基准挑战。这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判断经营者的经营是否成功。

4.发展战略的形成和确定

企业根本面临或预感到可能面临的问题,从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入手,并依据企业能力和长期目标,提出解决问题或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多个战略设想,再经过整理、归纳、分析和评价,最后形成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但这时的战略还是概括性、方向性的基本框架。如“开发海外市场”战略,其目的是实现产品出口,但如何出口,向哪些国家、什么样的目标市场输出,输出数量和时间等问题,则应根据战略的目的、目标、所需资源的数量和企业的能力进行规划,最后确定实施方案。也就是把发展战略具体化。

西方企业新业务发展计划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高层经营者必须研究和决策的重大课题。故企业一般都设置有专门职能机构和人选从事此项工作。发展战略正确与否,关键是对提出的发展战略的评价。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要性。企业发展战略的提出,首先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发展新业务,其目的何在?这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

(2)适应性。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战略成功与否的首要问题。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对环境分析的结果,评价战略实施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对偶发事件的承受能力。

(3)收益性。收益问题是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基本目标之一,其最常用的指标是预期资本利润率,即通过对发展战略中投入资本与预期获得利润之比,来评价战略的收益性。一般资本利润率平均要高于资本贷款的利率。但对发展战略来说,在评价时不能只追求一时的收益性,而要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性。

(4)风险性。一般来说,收益性愈高的发展战略,其风险性愈大。就战略决策的本质来说,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对风险的挑战。因此,评价时一般是将风险性极大或极小的方案筛选掉。风险 性评价主要是评价战略失败后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冲击程度。然而,一个企业如何对待发展战略的收益性和风险性,这与该企业的基本经营方针、经营思想和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5)可能性。可能性是从实施战略所必需的资源数量和企业的能力来评价的。超过企业能力范围的业务战略,即使收益性很高,也将会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实现。但企业的能力是可变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扩大的。故评价时,要注意以动态的观点看待企业的资源能力。

(6)适时性。企业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抓住时机及时实施新业务,是企业取得经营成功的一大要诀。适时性评价不但要重视确定战略课题预期完成的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实施阶段预期完成时间。因为时间的拖延,会导致时机的丧失。例如,日本制造音响设备的厂家研制出可代替普通磁带和激光唱片功能的新产品,其目标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共同体。但由于对对外贸易摩擦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导致开发成功的新产品不能按计划投入国外市场,失去了时机。

企业论文: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经济管理 论文-中小企业理论演变探析

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无疑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我国在中小企业理论上的研究同国外比较还很落后,对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很模糊,因而在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上尚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故本文试对中小企业理论(主要是国外中小企业理论)的演变,结合经济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与分析,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理论研究。

一、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中小企业淘汰论”

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产业革命”前,英国传统的小型手工作坊作为非农经济的唯一组织形式,不存在挑战与替代问题。如果把这段时期的作坊视为中小企业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中小企业虽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但不可能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小企业理论。“产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建立了以纺织、冶金、机器制造、煤炭等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体系。由于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近代大工业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作坊,有关中小企业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

“中小企业淘汰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大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过程相适应,英国出现了“中小企业淘汰论”。与这种理论大致类似的还有德国历史学派“手工业或小工业的没落论”的观点。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作了不容乐观的估计。

“中小企业淘汰论”的思想尽管出现得很早,但它正式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却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末期。马歇尔(A.Maxshall)在其1890年初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大机器生产的竞争,淘汰和消灭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在他之后,J.A.罗宾逊也在1909年发表的《产业制度论》中,指出了以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为条件的小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性,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存在提出了批判,他主张实施最低工资制,以限制其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论”

19、20世纪之交,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虽然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中小企业破产常常发生,中小企业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大工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暴露,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小企业理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大量生存的问题。

1.“生物学理论”

马歇尔在1891年的《经济学原理》第2版中修正了原有观点,借鉴进化论“生命周期”思想,解释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他认为,整个经济好比一片森林,中间既有参天的“大树”(大企业),也有幼弱的“小树”(中小企业)。“大树”在获取阳光、空气方面具有优势,“小树”在这方面的劣势导致其大量死亡,但残存下来的“小树”经过顽强挣扎,可以逐步长成“大树”,而原有的“大树”因老化终将死亡,让位给新的“大树”。即是说企业的发展有其生成――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所取代是自然法则。除此之外,马歇尔还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组织相对于大规模企业组织的一些优越性,即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穆勒也持相同的观点。不同的是他借鉴的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他认为大规模企业未必在任一场合都具有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2.“不完全竞争理论”

不完全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受“产品差别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其规模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中小企业正是由此而获得了生存空间。持此观点的有: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E.H.Chamberlin)、罗宾逊夫人(J.Robion)和哈罗德(R.F.Harrod)等。张伯伦主要从规模小、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论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罗宾逊夫人则从不同企业参与竞争的条件不同出发,认为只要中小企业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样可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拥有竞争优势。

3.“最佳规模理论”

这种理论由E.A.G.罗宾逊(E.A.G,Robi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构》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大规模经济利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罗宾逊所说的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也是指利润率、利润额、附加价值额、人均附加价值生产率等为最高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只要规模适度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业经营战略》(1971年)中也指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与能否形成最佳经营规模有直接关系。由于行业不同,形成最佳规模的企业不只是大企业能够做到,中小企业也能做到。所以,中小企业只要形成最佳规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较大。本松进一步将最佳规模分为最大收益规模的最佳规模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佳规模两种,后者是中小企业存在最佳规模的根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从最大收益规模到最大效率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中小企业的最适宜的“大地带”。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gler)在《规模经济》(1958年)中较深入地探讨了企业最佳规模及其决定因素。施蒂格勒提出一个经典的表述“生存法则”,他认为,在任一特定行业中,若某种规模的企业在市场长期竞争中生存下来,则意味着它是有效率的,进而,若某规模的企业数量(或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则说明此规模为最佳规模。施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型”,此即许多中小企业同样可达到最佳规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新制度经济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H.Coase)在《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问题》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边界决定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内的边际组织费用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也即企业最佳规模为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二者之和最小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组织费用递增,故此两种费用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威廉姆森(D.E.Williamson)则进一步指出,纵向一体化内部产生的不经济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新经济史学家诺思(D.C,Nortn)也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中指出,尽管在大规模生产中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了交换的指数倍增,在生产率上形成了巨大的收益,然而这些交换的交易费用上升的代价也是很高的。4.“原有产业振兴论”

原有产业振兴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日本,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前田正名。“原有”产业部门是指手工业和家庭工业等;“引进”的产业部门则主要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建立的大工业部门。前田认为,如忽视在输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日本经济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原有产业,而一味强调依靠大企业,必导致产业革命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不断振兴原有产业,才是唯一合理的工业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产业革命过程中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产业部门的作用,使大企业和小企业相互补充。

5.“中小企业利用论”

中小企业利用论是原联邦德国的理论。所谓“利用”,就是让中小企业为垄断资本的发展、壮大服务。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成为联邦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政府依此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政府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强调自由竞争,而中小企业则是自由竞争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自由竞争。因此,只有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才能使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得到实现。除了维护自由竞争之外,中小企业还在辅助大企业、吸收过剩劳动力、抵制垄断价格(稳定物价)、生产民族特色产品以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6.“二重结构论”

战后,“二重结构论”是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提出的户所谓“二重结构”是指在日本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设备先进、经营管理高度科学化的现代化大企业;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十分原始的中小企业。两者之间相当大的断层成为现代化的任格。“二重结构论”在日本经济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企业规模差距较大的基础上,把中小企业作为构成日本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体互相联系的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的存在和作用。沿着这一理论,伊东代吉、被原五代平等人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提高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等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进行了研究。随后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把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为该法的两大主要内容。

7.中国的“存在论”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1)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理论。在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理论前提下,中小企业主要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报告”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应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出现中小企业发展的高潮。(2)“三元结构论”。认为改革开放后,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城市大工业的“二元结构”之间,困乡镇企业的崛起(其产值已近乎二分天下)而形成“三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了转移成本,并减少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积累,反哺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过渡到“一元结构”,实现工业化。因乡镇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故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辉煌时期。

8.评析:

上述各种理论虽对中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因受传统的“中小企业淘汰论”的影响,这些研究始终是在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大企业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即产业组织是以大企业为优秀这一基调上进行的。这种观念也是与这一时期大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相适应的。

“生物学理论”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长成“大树”――“小树”挣扎后存活下来结果是逐渐长成“大树”。“不完全竞争论”强调的“产品差别”、“市场不完全”,归根结底是因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社会经济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所致,因而中小企业可以以自己经营上的灵活性与之相适应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但需求的差异和变动是建立在基本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而基本需求往往是共同的,大量的(尽管人与人之间仍有不同偏好),故在大企业生产率远高于中小企业条件下,“不完全竞争”严格地说是一种垄断主导下的竞争或大企业主导下的社会经济,中小企业只不过是在大企业顾及不到时才得以生存。“最佳规模论”是在大规模生产优越性有限的前提下,认为最佳规模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大规模,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存在最佳规模问题。且未松在运用“最佳规模论”时还分析了市场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希望跳出纯粹从规模角度来研究“到底是大好还是小好”的圈子,但所有的规模论都隐含着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大企业优越性有限,但并没有否定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容易取得规模经济的这一事实,在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显然,即使“最佳规模论”也是以这一论点作为前提来研究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有产业振兴论”、“二重结构论”是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中小企业理论,是基于日本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客观现实提出来的。前一理论发生在日本产业资本初创时期,强调了中小企业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目的仍是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革命;后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二战后,中小企业问题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问题,并强调以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解决二重结构之间的“断层”,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虽强调了中小企业的作用,但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孰轻,孰重,其层次仍是很清晰的。“中小企业利用论”作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物,除了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外,还对中小企业在维护经济体系上的能动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无疑这是中小企业理论的一个发展,但它是从“利用”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作用、故传统理论中关于中小企业认识的基本逻辑仍贯穿其研究的始终。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所有制角度进行的,严格地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理论,虽有些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未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是近几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内需不振,国企职工下岗增加,政府决策部门才对中小企业予以重视,出现中小企业热。

三、当代中小企业理论――

“中小企业发展论”

进入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日益重要和活跃。(2)产业结构向以尖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轻薄短小型的软产业转移。(3)消费需求转向以多品种、高性能的“质”的需求为主,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4)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至服务经济化。(5)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弹性

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替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大众化消费,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生产生活方式。(6)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7)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产业向高增加值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8)由于科技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动加快,产品乃至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的要求提高。(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广为渗透,地区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0)通过治理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集中经济所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上述变化,中小企业在经历了前一时期不断萎缩之后,突然迅速增长起来,并在很多方面较之大企业显示出更多的优势、中小企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他组成部分。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不再从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存去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而是力图科学地论证中小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机理。1.“社会分工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见升,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从而出现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1)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施大菜(Staley)和莫斯(Morse)1965年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生产成本,规模经济,市场特性及地缘区位等因素,可知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根据这些因素,他们归纳出8种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日本学者太田一郎则将经济部门分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前者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较适合大企业经营;后者则往往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是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等部门,较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2)中心――外围论。R、T.艾夫里特(R.T.Averitt)认为,现代经济存在以垄断企业为优秀的优秀企业和处于其周围的中小外围企业两大企业群。优秀企业是大规模、多元化、复合化的跨国公司,具有垂直合并企业间关系。外围企业是小规模的、市场密度低而经营期短,具有成本高的性质。艾夫里特对外围企业作了进一步划分:“卫星企业”对大企业是一种从属、依附关系;“忠实的对立企业”可称之竞争性外围,即可能成为大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自由独立企业”是十足的小竞争企业。他还特别指出:在“忠实对立企业中”,有一类是开拓性的“忠实对立企业群”,它们作为向优秀企业挑战性的一类企业,应予以积极的评价,这类企业是美国风险企业的先驱。

(3)系列化论。系列化论产生于日本,提倡以大企业为顶点,以中坚企业为骨干,以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而组成“垂直型”协作方式。大企业通过原材料供应、加工订货、技术指导把中小企业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来,而中小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或提供某种服务。系列化论的优秀,是通过建立系列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出大大超过各类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双赢。系列化不仅通过长期持续交易所建立的信赖合作关系,为大企业节约了交易成本、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生产和管理成本,也减少了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4)缝隙论。针对美国研究开发型即风险企业的广泛发展,霍兰德(E.D.Hollander)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市场与技术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尽管使资源和经济力量向巨大企业集中,但因为要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对于许多领域,在相对参加自由的动态经济之中,某一领域大企业的巨大性与其它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绝不矛盾。只要生产、流通和市场技术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不断进化,企业合并与分化的交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2.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中指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计划体系由当时的1000家大企业组成,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依靠它们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上的特权,控制了价格和市场。市场体系是由1200万个分散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加尔布雷斯认为,有些生产活动可以由大企业来完成,有些却更适宜中小企业去做,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由于两大体系在权利与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计划体系,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贫富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3.“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日本进入70年代初期后,随着以大型重化工业为优秀的“黄金增长阶段”的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内外条件逐渐丧失,以及此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大企业的发展遇到阻力,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中小企业越来越具生存条件。对此,中村秀一郎教授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一书中批判了在大企业支配和控制下中小企业永远处于不稳定和“无力化”状态的这一近代经济学中的中小企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等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相反,中小企业有出现结构性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促使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英国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中,主要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种生产模式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的产物,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题。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以物为重点的体系,即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发展小企业和“中间技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第三次浪潮生产的却是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订做的产品。适应这一潮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第二个过程。第二次浪潮的经理所受到的教育是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当第三次浪潮来!陆时,由于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劳动就业都在进一步细分,上述所有观念都面临着挑战。

4.“竞争簇群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M.E.Porter)在《簇群与新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簇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获得不同寻常的竞

争胜利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竞争是为取胜和保留客户,合作则大多是垂直的,介于相关产业中的公司和本地机构之中。竞争与合作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具有效率、有效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指出:现代竞争取决于生产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如果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波特还认为:簇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5.“风险企业论”

风险企业产生于美国,“风险企业论”就是在风险企业中特别把从事知识密集型经营的尖端企业群分离出来的理论。日本经济学者清成忠男认为:“所谓风险企业是指充分发挥研究开发集约能力或设计开发集约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新企业。”“这种企业与历来的新办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其经营者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富有勉力的事业的企业家精神,因而是发展很快的高效益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上独树一帜,企业创立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成功便成为利润高、发展快的企业。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群的产生,显然是在大规模生产体制遇到困难,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组织的多元化及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大都集中于中小企业正源于此。

6.“技术创新论”

从60年代起,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作用。曼斯菲尔德(E.Mafield)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谢勒尔(F.Sob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卡尔松(B.Carlon)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即平均成本曲线向左移。卡米思(M.Kamien)和施瓦茨(N.Schwouto)则指出: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罗斯韦尔(R.Rothwell)则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阿科斯(Z.J.ACS)和奥德斯(D.B.Audretsch)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③,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温特(S.Winter)在上述研究成果上提出:“企业家体系”(e一preneund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reqime)是两种技术体系的概念,其中资本密集型、广告密集型、高度集中行业届常规体系,而创新活动密集、知识密集、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属于企业家体系。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上述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7.“中产经济理论”

“中产经济理论”主要不是从企业规模上,而是从中产企业与承担和决定它的发展的“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着命中注定的纽带联系,来论证其与大企业的本质区别。“中产经济论”认为,“风险企业家”不同于大企业的经理,中产企业也不同于大企业,是依靠“风险企业家”本人而生存,以他为中心,交织着他的私有经济能力,并带有强烈主观感性来管理的独立企业。中产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资金规模和营销方式、生产和效益、组织形式和会议制度以及人员结构,从而表现出中产企业特殊的企业成果创造能力。在德国,“中产经济”与“中产阶级”相联系,正是他们一道支撑起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大厦”。“中产经济理论”认为,中产企业是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中产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就会创造出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

8.评析。显然,“中小企业发展论”已根本不同于“中小企业存在论”,应视为中小企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社会分工论”不同于以前的“存在论”,就在于它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了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均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分工论”仍受“存在论”的影响,其分工是以大企业的优秀作为前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关系存在着竞争不完全,交易关系不平等,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实践上,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垄断价格的接受者,其生产规模为大企业所控制,而成为大企业剥削和转嫁危机的对象。“二元结构体系论”类似于“社会分工论”,不同的是,“二元结构体系论”的重心是揭露这种社会分工不平等所导致的各种弊端以及制度原因,并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大规模时代终结论”基于大规模生产所弓践的各种问题,主要论证当经济、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后,大企业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相反,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具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可能获得结构性大发展。这无疑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但是,它对大规模经济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的本质原因也未加注意,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水平。大规模在个性化方面虽有劣势,但这种劣势不足以将其一笔抹煞,因为现代经济不是前产业革命经济的简单回归。它必须建立在产品较为丰富的基础之上,而大企业的存在就是产品丰富的前提之一。更何况,在很多方面,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尚离不开大企业的存在。

“竞争簇群论”彻底打破了“规模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竞争簇群论”认为,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而组成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一个簇群的成员之间广泛连接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故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簇群同样较易获得规模经济。如意大利佩北罗家具工业区的“零部件规模经济”、成内托家具工业区、普拉托毛纺织工业区的“集中式规模经济”,或“地区规模经济”。这样,就将规模经济一词的内涵,外延及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和拓宽了。更具意义的是,“竞争簇群论”将中小企业存在的形式,存在的领域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的理论研究,引入了一条新的途径。不仅如此,当经济学仍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徘徊时,一个以地区经济为优秀的竞争社会可能开辟经济学的新纪元。

“技术创新论”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占据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相对于大企业并不处于劣势,相反在很多方面处于优势。这一结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创新既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最新的生产手段,也给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而使中小企业具备了再次扩大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表明:技术创新不仅仅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人才的个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创新中种种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的分散与化解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小企业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但是,现有理论未能界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创新上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分工。既然两极分化已是现代经济的特征,既然它们在创新上各具优势,既然它们之间在产业上已存在着分工,那么,这种创新领域上的划分和分工也应该是可能的,因为这种划分,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且能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

“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都只是将企业

规模大小差异作为辅助参数,通过研究风险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因其个性和特点而产生与大企业不同的管理结构、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及营销方式,来论证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和创新能力。由于风险企业家一企业经理,作为企业财产所有者,其特有的素质、理想以及与企业共生存的巨大压力激发出来的冒险、创造、奋斗精神,使企业充满活力,从而塑造出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可见,“风险企业论”和“中产经济论”主要推崇企业的个性和特点,并将这种个性和特点与风险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这无疑较符合从重视物质资本发展到重视人力资本最后到企业家的个性和才智的充分发挥的逻辑演绎,毕竟生产力的增长归根结底是人的作用所致。“中产经济论”还希望通过中产企业的充分发展,再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从目前学者们对社会经济未来趋势的研究来看,应该说这是可能的。

企业论文:打造强势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_企业文化论文

打造强势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_企业文化论文

摘要:阐述了企业文化建塑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总结了龙矿集团洼里煤矿打造强势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塑探索实践创新

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优秀竞争力。20__年以来,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洼里煤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打造出了以“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为优秀、以“人和、无私、自主、自觉”为内涵、以REM精细化管理为主体,独具洼煤特色的强势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在20__年底亏损6000余万元的情况下,20__年下半年,洼里煤矿一举实现扭亏为盈。20__年上半年各项指标更是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原煤产量达到46万吨,同比翻了一番;销售总收入接近翻了两番,经济效益同比增加利润5000万元,彻底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矿区环境、员工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一个濒临破产倒闭、人心涣散的矿井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一、打造强势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基于此种认识,洼里煤矿将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并规划实施。

洼里煤矿是龙口矿区最早的一座矿井,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等先天不足,企业长期亏损,仅20__年,企业亏损额高达6000余万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加之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突出,20__年初又被列入政策性破产行列,人才大量外流,人心严重涣散,企业已经到了四面楚歌、几近倒闭崩溃的边缘。面对诸多困难和重重压力,洼里煤矿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并经职代会审议通过,首先确定了“三步走、三步三个台阶”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了从减亏、扭亏到赢利的阶段性发展思路,将实现员工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双建塑”工作的巨大保证作用,通过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和目标激励,有效解决了部分员工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和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精神不振等消极现象,全矿员工树立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意识,思想认识达到了高度统一,步调协调一致。随着一个个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全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士气空前高涨。又通过以学习力打造文化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力激活了生产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构建了强势的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为实现企业新的目标愿景奠定了基础。根据形势发展和企业实际,在今年7月份该矿首届三次职代会上,又提出了实现洼里煤矿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的宏伟蓝图,并将20__年作为洼里煤矿的开拓之年,使广大员工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洼里煤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强大的精神动力、先进的文化支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巨大的保证和推动作用,这些无不是打造强势企业文化而取得的。

二、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必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作为一座建矿30多年的老矿,洼里煤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秉承了煤矿企业共性的企业文化特征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鲜明洼煤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升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组织、团队精神的作用发挥,突出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创新。洼煤文化的优秀是“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主体是REM精细化管理,内涵是“人和、无私、自主、自觉”,落脚点是凝心聚力、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打造强势洼煤文化过程中,该矿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营造氛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型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为此,该矿在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于20__年底制定了一套高标准、高起点,符合矿井实际的建塑规划。以企业文化建塑和学习型企业建塑为重点,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四个方面的逻辑体系,确定了近、中、远期目标规划,使全矿员工进一步明确了建塑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措施。同时,要求每个单位都制定出自己的规划措施,广造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营造了浓厚的建塑氛围。

2、理念渗透,凝心聚力。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灵魂。在参与龙矿集团征集企业理念、标识活动的过程中,洼里煤矿也逐步总结提炼了能够诠释具有30年文化积淀、体现员工意愿和符合龙矿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的洼里煤矿企业精神理念,并经全体员工研究讨论和反复归纳凝练,最终确定了“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文化领先、严深细全”的治矿方略,“不负使命,一切为了员工”的企业宗旨,“精细化、高绩效”的管理理念,“安全、生命、幸福”的安全理念,“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的环境理念,“育人选才、用人尽才”的人才理念,“用户最满意、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等共30余条理念。为使集团公司和矿的精神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理解,并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开展了强力渗透、全面普及企业精神、理念、标识活动,编制了《洼里煤矿企业精神、理念手册》,与《龙矿员工手册》一并下发,达到人手一册,利用各种会议、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板报、

宣传栏、学习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举办以弘扬企业精神和理念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和一系列全员性互动式文体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企业文化长廊,建设矿区文化“三条街、一条线”,矿区主要建筑物、会议室、学习室、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各种精神理念及企业徽志随处可见,大型会议、重大活动以及区队班前会奏唱企业之歌,达到了企业徽志人人佩戴,企业之歌人人会唱,徽志含义、企业精神、理念人人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空前高涨。3、行为养成,自主自觉。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效果。洼里煤矿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和人性化引导的柔性教育相结合,制定了《洼里煤矿员工行为准则》,大力推行“6S”和20要素、岗位禁忌10种行为以及8类30句文明用语,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运行体系,坚持每天一小结一通报,每月一总结一分析,各项工作效果直接与单位负责人工资挂钩,并追究相关人员连带责任。工作中,以规范区队班前会礼仪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行为管理,创立并完善了“一唱、二诵、三祝、四学、五讲、六宣誓”区队班前会礼仪程序,“一唱”:唱企业之歌,“二诵”:背诵公司及矿精神理念,“三祝”:对当天过生日、入党或入矿纪念日的员工祝福,并提出工作希望;“四学”: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五讲”:讲上班安全生产情况和当班工作安排、注意事项等;“六宣誓”:全体起立,进行安全宣誓。这种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的礼仪程序,也得到了龙矿集团公司的推广应用。在推进员工行为养成过程中,注重亲情引导,建立了员工“各种生日”档案、为过生日员工发放纪念品、为不能回家过生日的员工送蛋糕等,并专门为协议工设立了家属探亲楼,实行与正式工同工同酬,良好的感情投资和经济激励,促进了员工行为的不断规范。在强化各岗位规范的基础上,将员工的日常生活行为起居也纳入行为养成管理,员工进入矿区二人成排,三人成行,吃饭就餐、领取矿灯、参加会议、活动自觉排队,基本拒绝了流动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员工素质和矿区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为推行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4、管理推进,精细运作。推行以“4E”标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REM精细化管理,是文化建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洼里煤矿专门成立了以矿长书记为组长的推行精细化管理领导组织,以洼煤政字(20__)110号文下发了《关于印发“精细化管理模式”系列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了全面覆盖的4E标准、考核、奖惩三大管理体系,制定了6S及20要素和十种员工行为禁忌运行办法、准军事化管理制度、班前班后会礼仪、“4E”标准体系、“ABC”三卡、走动式管理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等各项制度机制。在全面实施、强力推行的同时,按照“实用、简化、创新、高效”原则,注重与现行各项制度和现场管理衔接融合,对全矿194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进行了修订完

企业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在管理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企业就应该加以回避、加以解决,企业管理推进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公司从上到下群策群力的结果,企业应该开发并整合公司的有效资源,共同为公司管理推进负责。

第一、企业应该坚决打管理模式品牌

不管企业的实际操作是否按照管理模式去走,但有﹁点,企业必须要明确,那就是企业必须始终坚持管理模式这个品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管理模式的认可,对管理模式的认可,本身就是对一种企业游戏规则的认可,管理模式没有好与不好,不应该有太多的是非,做比不做要好的多。企业要保证管理推行的持续性,同时也给员工一个信号和信心。二是,管理模式本身就是成功企业的经验,所以从这一点上,大家相对来将是比较容易能够接受的,能够接受的东西,在推行上就方便的多。

第二、公司高层要决策果断、坚持按规则、流程办事情

公司高层是公司的决策优秀,其是否决策果断,将直接对工作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要改变办事情拖拖拉拉的现象,对于提出的问题要决策及时于果断,给员工树立一个表率,同时也给员工一个信心,公司高层的工作方式应该以简练、干练和果断为重要操行;同时公司高层作为公司任务的重要输入点,必须坚持按照原则办事情,做事走流程,而不应该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工作,毕竟一个人的效率不是公司的效率,公司的效率是团队的效率。这些也是职业化所必须要求的。我相信也只有这样的坚持下去,公司的能人体制才会被最终打掉,公司的职业化道路才会走的比较畅通。

第三、多层次的沟通、多层次的交流

沟通必须是及时的,不管是工作计划还是行动改进措施,企业都应该多些交流,尤其对公司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知道对哪些进行沟通,而另一方面,公司需要保密的似乎多了些,动不动这个需要保密,动不动那个需要保密,结果是从事这个项目的人不可能获取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怎么能够执行的好?很多信息都是一道传一道,到目的人的时候,信息都变成另外一个味道。结果不言而喻了。我认为企业管理过度本质不应该有什么保密的东西,因为管理不涉及非常具体的数字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接口连接,这点工作方法就特重要,所以多来多去的保密内容使得只有让自己去执行任务的份了。因此我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应该屏弃这种想法,管理过度中的信息全部是可以open的,是可以share的,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懂得执行本身。

第四、要非常清晰总体策划和具体行动措施

工作计划是联合工作之基础,否则就变成了个人计划了,所以对于影响运做的工作策划及具体关键行动措施,必须在工作之前就应该分析清楚和达成一致建议,这样在配合上和工作上的压力与误解就会变的非常少,否则到头来只能是企业徒劳与劳累,动不动要猜测别人的意思,这点就不如直接沟通来的方便。

第五、管理模式管理推行过程中,当事人应该对任务要进行承诺。

在管理推行过程中,有些业务部门对管理模式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对承诺的事情不当一回事情,这样就直接应该了管理模式管理推行的进程和进度,时间久了,就给其他员工一种错误的感觉,管理模式也不过如此,这一点对于企业管理推进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管理推进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必须坚决杜绝,我个人建议采用承诺制,承诺要完成的内容,必须要完成,完成不了的,必须进行严重处罚,否则管理推行始终很难正常进行。

企业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目前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重实务、忽视理论研究;对内审作用及内审机构的有无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适应改革的发展方向,强化审计责任,消除内审局限性,依法审计,在监督与服务中求效益。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解决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内部审计作用问题对策

正文:

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10月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

1、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成立以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查出不合规问题15项,金额达305万元,均按照国家法律作了整改或上缴财政。有效地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维护了财经纪律,教育了财务人员,为今后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信息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具有造假性质的“账外账”和“两本账”及私设小金库现象,因此,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查错防弊,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警察”的特殊作用。

2、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増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1)、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1989年建厂初期就开始实行外委工程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审查了公司建设的全国性的大型工程项目DOP四万吨、D二万吨、810酯、山东増塑剂技术开发中心中试装置DOS、DOA项目、两万吨苯酐等基建工程项目及日常防腐工程、检修工程、粤港城大酒店、兔巴哥食品公司等外委工程项目,审查工程结算5700份,审查总价值53340.15万元,审定值45520.30万元,审减值7819.85万元。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节约了资金,减少了资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成绩得到了上级审计部门的肯定。

3、鉴证作用

(1)、开展联营审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是在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实效,一个企业和一个或数个企业为发展生产和产品交换而进行的经济联系。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由齐鲁石化公司与临淄区政府各投资50而组建的联营企业。从公司建立到目前为止,虽曾一度效益较好,1992-1996年人均经济效益列淄博市工业企业第三位,跻身于中国化工500强,但随着俄罗斯及西方国家増塑剂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冲击,1997-20__年效益下降,有的月份出现了亏损。由于我们加强了联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遏制了乱摊乱挤成本现象,审计科提出了压缩公司办公费用和车辆维修费用、出售办公用车、优化生产原料丁辛醇和苯酐的采购办法和采购方式等建议,降低了成本和消耗,规范了联营企业财务核算办法,投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了保证。

(2)、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有助于监督企业领导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 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

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自建厂初期就按照《审计法》和上级政府审计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离任审计,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度审计。1989年-20__年共对5任厂级领导班子和65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查出违纪金额523万元,其中涉及副县级领导干部2人,中层干部13人,按照法律规定作了处理。其中有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13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4、促进作用

(1)、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

(2)、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

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以来,责成公司审计科配合山东新诚会计师事务所对下属兴达工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粤港城酒店等单位进行年度不定期审计,共查出不合规事项63项,涉及金额105万元,均作了整改,有的按照法律规定作了处理。规范了二级企业的财务帐目,培训了二级企业的财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促使二级企业财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5、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1)、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2)、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早在1993年就向领导层提出了降低DOP、D产品进料成本的建议,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__年自己设计上马了两万吨PA项目,开工率达100,月产苯酐2381.3吨,是设计值20__T的1.19倍,PA收率达108.8,是设计值的1.017倍,邻苯单耗降低4.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每吨原料自产比外购节约1000元,月节约资金238.13万元,全年降低成本2381.30万元。年副产高压蒸汽52190T,创效益469.71万元.残渣实际采出量(1260元/T)为9.54KG/H,低于41KG/H的设计值,酸水实际采出量为(160元/T)0.375T/H,低于0.57T/H的设计值,成功实现了高负荷、高质量、低能耗、高收率的达产目标。20__年扭转了前几年的亏损局面,20__年6月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应对了国内外増塑剂行业的竞争,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显示出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实践证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不是束缚企业的发展,而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发挥广泛的内部审计作用,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WTO环境下是有长远的发展前景的。

6、参谋作用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由原来的面向国内市场转上了国际市场,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靠的经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内部审计事业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可以提供世界性的先进的技术资料和经济信息,客观公正的为领导决策服务。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深化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具体业务缺乏指导。

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重视审计业务,忽视理论研究。

企业内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国际内审发展的步伐,目前,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企业报考者寥寥无几。

3、作用与认识脱节

在现代的大企业中,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审计有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与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的对内审怀畏惧心理,持有怀疑态度。

4、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沈阳黎明集团上市公司(黎明股份)财务报告长期作假,沈阳会计师事务所竟查不出问题,最后证监会邀请财政部及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才查 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1、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明确隶属关系,增强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将从行政设置转变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设置,逐步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政府委派制。

3、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4、端正认识,厉行企业内部常规审计,减少违纪违规问题。

5、建立并实行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改变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实行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6、开展外委工程予结算审计,减少企业资金流失。

7、开展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业绩界定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8、搞好联营企业及二级企业审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企业论文: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投资决策研究的论文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没有止跌启稳迹象,受国家治理大气污染消减燃煤量、完善节能措施等因素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煤炭市场需求低速增长与产能结构性过剩、进口煤保持高位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煤炭行业正在经历着转型中的阵痛。煤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投资行为中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为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化水平,煤炭行业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通过完善的投资方法来进行投资的决策。因此研究新形式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煤炭行业项目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项目决策方法的选择,过于乐观,前期论证不充分

煤炭项目投资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回收期法,企业在项目论证中,对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过于乐观,如:对收入的估计过于乐观,投资现金流出量的估计过于保守,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理论只考虑投资项目运营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所造成的影响,而忽视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致使一些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如未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致使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强制下马;有些项目虽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但可研内容和数据不实,对项目投资总额和投资收益率的估算不客观,一开始就使项目投资失控。结果造成决策失误,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工程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

煤炭行业工程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过程存在缺失,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项目超概算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项目超概算的比率很高,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

1、建设管理体制的原因

在工程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该招标的通过各种理由规避招标,该调整概算的项目疏于报批就开始施工。各项目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现场签证管理、投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人员,签证补签、材料认价缺乏责任心,认价结算时后补现象多发。

2、初步设计不合理

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不全面,设计缺乏全过程服务意识。设计不全面导致变更、签证、补充设计过多,概算限额突破。业主对设计单位监管不全面,图纸缺乏全面细致审核,缺失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设计存在漏项或不足,未能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市场环境和工程情况,一些必要的配套项目没有纳入,导致编制的概算金额与实际情况脱节。

3、工程设计缺乏有效约束,设计超标准现象严重

部分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不严格,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审查不衔接,甚至有的项目未按照批复的初设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或有的项目不按施工图预算进行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且不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超标准施工现象严重。任何设计变更及签证出具前,均没有考虑变更、签证对工程造价造成的影响,只考虑工程是否方便施工或其他原因,缺乏工程施工中的事中控制。

4、部分项目主办单位为了获得项目许可,人为压低投资总额,属钓鱼工程,造成项目实际投资额超概算。

5、建设工期延长,项目不能按期投产

因项目不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工期完成建设任务,致使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和发挥效益,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使项目投资突破概算。

6、是工程在无全面整体考量的前提下,仓促开工,随意变更,监管缺位。

(三)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很多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当初设计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甚至出现亏损。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市场受限、价格下降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二、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

(一)融入战略思维,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

目前,煤炭行业70%企业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投资预算资金的管理转移到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择优选择哪些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发展前景,投资报酬率高又节能环保的项目上来。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强调做事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在单个项目投资中,立项时应对总成本、目标绩效等进行充分的估算,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贯穿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预测、预报和预警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及其危害,提出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和健全风险决策机制、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项目投资效益的考核

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可研报告中的预期效益纳入项目单位年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计算投资节约或超支额,与预期投资效益实现情况、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并按适当的系数折合成当期的利润指标。如果项目达到预期的效益,则按项目投资额度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利润考核指标,反之则增加其利润考核指标。

(四)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包括煤炭、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需要项目决策人员具备经济数学、资本运作、项目管理、财务会计、税收筹划、营销管理、行业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参加工程项目决策人员应选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

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信息量迅猛增长,煤炭行业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以方便投资决策,提高项目投资决策质量。

(六)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煤炭行业投资项目多、金额大、周期长,需要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来评价项目完成后的投资情况、安全、环保、工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预定的目标值是否实现,根据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