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10: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电子信息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字:单片机89C51 脉宽调制 直流电机 LED显示
论文摘要:本课题组设计制作了一款具有智能功能的小车,功能强大。小车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可遥控小车的车速,方向,可按喇叭,小车的状态用LED和数码管显示。 而小车的车速和转的方向则是通过直流控制电机的正转反转和转速来控制,以及PWM的占空比通过转换成二进制显示在数码管上以显示小车的车速。而本文即是设计了用89C51和74HC138等控制的直流电机实现脉宽调制(PWM)调速系统,硬件电路实现了小车正转,反转,加速,减速的功能,给出了程序流程图程序及仿真结果。
1实习目的及意义
大学毕业实习是完整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是本科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成长为一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所得到专门实践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有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经验,可以使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实际电子产品研发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际能力,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巩固、联系、充实、加深、扩大所学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
(4)学习体会典型电子产品项目开发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
(5)学习典型的电子产品开发技术;
(6)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7)感受电子产品研发对学生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
(8)加速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增强同学的就业能力和信心;
(9)学习体会电子产品企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典型开发团队中人员角色设置。
2实习任务及要求
实习题目:红外遥控小车
实习具体要求:
(1) 可遥控小车的车速、方向、可按喇叭,同时小车的状态用LED灯和数码管显示。
(2) 独立查资料,同时订立方案,然后画出原理图及其相应的PCB板,并且相关的程序并进行仿真。
(3) 焊接电路板,下载源程序进行调试。
3实习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2010年3月2日~2010年3月19日(3周)
实习地点: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实验中心
4实习情况及完成情况
4.1主要芯片介绍
MCS—51系列单片机及其特点
(1)可靠性高:
因为芯片是按工业测控环境要求设计的,故抗干扰的能力优于PC机。系统软件(如:程序指令,常数,表格)固化在ROM中,不易受病毒破坏。许多信号的通道均在一个芯片内,故运作时系统稳定可靠。
(2)便于扩展:
片内具有计算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部件,片外有很多供扩展用的(总线,并行和串行的输入/输出)管脚,很容易组成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控制功能
具有丰富的控制指令:如:条件分支转移指令,I/O口的逻辑操作指令,未处理指令。
(4) 使用性好
体积小,功耗低,价格便宜,易于产品化。
单片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1)第一阶段(1971年到1978年),以MCS-48系列为代表,称4位单片机。在片内:CPU有四位或8位,ROM有4KB或8KB,RAM有64B或128B,只有并行接口,无串行接口,只有一个8位的定时/计数器,中断源只有两个。在片外,寻址范围只有4K,芯片引脚只有40个。
(2)第2阶段(1978年到1983年),以MCS-51系列为代表的成为8为单片机:在片内:CPU有8位,ROM有4KB或8KB,RAM有256B或128B,只有并行接口,有串/并行接口,有2个或3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中断源有5个至7个。在片外:寻址范围有64KB,芯片引脚有40个。
(3)第3阶段(1983以后),以MCS-96系列为代表,称16位单片机。在片内:CPU有16位,ROM有8KB,RAM有232B,有串/并行接口,有4个16位的定时器,中断源有8个,增加了D/A和A/D转换电路。在片外:寻址范围有64KB,芯片引脚有48个或68个。
以上MCS-51系列以及优良的性价比,在我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2硬件模块的设计
在本次的设计中,我们涉及的硬件模块主要包括电源电路、串口电路、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显示电路以及红外收发电路组成。整体的组成框图如图4.1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图4.1 硬件组成框图
4.2.1电源电路的设计
这次的设计我们选择用USB接口供电的电路图,是因为用USB接口供电比较方便,并且在此次的设计中,USB仅作供电用,不参与与PC机的数据传输。
在电路设计中,用LED灯来显示电路是否通电,用一个开关制电源的通与断。电源电路如图4.2所示:
图4.2 电源电路
4.2.2串口电路
RS-232C是美国电气工业协会推广使用的一种串行通信总路线标准,是DCE(数据通信设备,如微机)和DTE(数据终端设备,如CRT)间传输串行数据的接口总线。RS-232C最大传输距离为15m,最高传输速率约20kbps,信号的逻辑0电平为+3V~+15V。逻辑1电平为-3V~-15V。RS-232信号线和DB-9引脚关系如表4.1所示。
该产品是由德州仪器公司(TI)推出的一款兼容RS232标准的芯片。由于电脑串口rs232电平是-10v +10v,而一般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信号电压是ttl电平0 +5v,max232就是用来进行电平转换的,该器件包含2驱动器、2接收器和一个电压发生器电路提供TIA/EIA-232-F电平。该器件符合TIA/EIA-232-F标准,每一个接收器将TIA/EIA-232-F电平转换成5-V TTL/CMOS电平。每一个发送器将TTL/CMOS电平转换成TIA/EIA-232-F电平。MAX232是电荷泵芯片,可以完成两路TTL/RS-232电平的转换,它的的9、10、11、12引脚是TTL电平端,用来连接单片机的。
在设计中,若要使单片机和上位机进行通信,则必须要考虑接口电路。由于单片机通过串口发送出来的是TTL逻辑电平(0V和5V),而计算机RS-232总线上输入、输出数据和控制信号为+12V左右的电压,单片机要和PC的上位机通信就必须是电平一致,所以发送部分关键的部分是电平转换和串口发送,电平转换可以用模拟器件进行转换,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本次设计采用的是集成芯片,一个芯片加上它的外围电路即可完成电平的转换的工作。结构简单、方便容易,精确度高。本次所采用的是MAX232,我们要对其外围电路进行设计。
MAX232是标准的串口通信接口,对于一般的双向通讯,只需要使用串行输入口RXD(第3脚)、串行输出TXD(第2脚)和地线(第7脚)。该电路主要将TTL电平转换为RS232电平注意:单片机的晶振选11.0592MHz,主要是让其串口通信的初试化波特率时可更接近9600。MAX232逻辑电平的规定如表4.2, 其电路如图4.3所示。
4.2.3晶振电路的设计
晶体震荡电路是为单片机提供稳定的11.0592MHZ的频率。其电路图如图4.4所示:
图4.4晶振电路
4.2.4复位电路的设计
复位电路可以在单片机不正常工作时,让其复位,使其跳出错误的循环,重新开始进行新的运行。本次设计采用了如图4.5的设计。
图4.5 复位电路
4.2.5显示电路的设计
此次设计我们要用到数码管显示电路和LED灯的显示电路用以显示小车状态。数码管显示电路采用74LS138译码器来选择控制数码管的显示,通过PNP三极管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来驱动数码管的显示。数码管采用共阳极,显示数据信息通过P2口传输给数码管,这样就能完成数码管对小车状态的显示功能,其电路图如图4.6所示:
图4.6 数码管显示电路
此次电路设计的显示小车状态的电路还有LED显示电路,LED显示电路采用74HC573锁存器将P0口传来的数据用以控制LED灯的亮灭,其电路图如图4.7所示:
图4.7 LED显示电路
4.2.6红外收发电路的设计
该模块使用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其电路如图4.8所示。瓷片电容为去耦电容,DOUT即是解调信号的输出端,直接与单片机的P3.7口相连。有红外编码信号发射时,输出为检波整形后的方波信号,并直接提供给单片机。
4.3软件的设计
要对然间进行设计,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到红外接收的波形,在熟悉了红外接收的波形的基础上,才好更进一步的对然间进行设计。图4.9是这次设计所用的遥控板的红外接收信号的波形图:
5实习产品的功能及指标参数
本次实习产品是红外遥控小车,小车的功能:
(1)显示小车的方向,车速,分别用LED灯和数码管显示了其状态;
(2)当遥控板按下方向键时,相应的LED灯会亮,以此表示小车的前行方向;
(3)当按下遥控板的档位键时,数码管会分别显示相应的车速1、2、3,同时伴随着LED灯的闪烁,以此表示小车在变速。
6总结与体会
通过三周的努力我们设计出了红外遥控小车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的任务。虽然没有真正的小车实物,但我们用了数码管和LED灯来代替了小车的状态,通过遥控板对其进行了控制。
在设计的过程中用到了单片机,用到了Protel 99se。在Protel的界面中找到单片机芯片,画出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晶体振荡电路,LED接口电路连线后实现PCB的转换。做课程设计是为了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学到知识的有限,明白了只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只有在充分的分工合作中才可以事半功倍做到最好,所以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此次任务中主要做了下面几点较突出的工作:
(1)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红外遥控系统的原理,明确了研究目标。
(2)通过本次毕业实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软件的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Protel 99se。
(3)通过此次毕业实习重新复习并进一步学习了单片机;熟练掌握了WORD软件的使用。
同时此次实习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软件方面对程序的编写还比薄弱,编写出的程序还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这次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次的设计经验,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更好。
一、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在提高普通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问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课程平台的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同样对其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依据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四门专业基础课,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理论课程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定理多、计算量大等特点。而这四门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联系紧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意义更是重大。同时着眼于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其生源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突出实践、个性发展”的方针;深入研究课程群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优化和精简教学内容;强调理论课堂引入仿真软件的教学手段;立体的、科学的开展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二、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1.课程体系突出“综合化、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实际,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综合与整体性眼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2.科学的、立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要让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取得成效,必须是系统和科学的。一方面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时俱进,做好教材建设;其次,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补充设计性实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掌握原理”为准则,贯穿“加强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积极创新”的理念。
3.注重专业基础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体系内课程建设应尽量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
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电子信息类四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三本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突出“综合化、应用性”,将Matlab与《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Multisim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辅助分析电路问题让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易懂,是化解教学窘境的有效手段。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来绘制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突出重点的同时又解析了难点。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对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于应用性本科院校,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还有更长远的意义。通过软件仿真,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熟练,并进一步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缩短了传统课程与相关实用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距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2.优化整合,统一部署体系内课程建设不能孤立单干、各自为政;应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在教材建设上,削枝强干,注重基本理论和知识性,合理定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弱化复杂推导和深度计算,突出概念和原理,强调其在实际工程电路中的分析与运用;注重揭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力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营造工程环境,加强集中实践课程建设;以综合性实验为载体,实行跨课程的基础理论应用训练的和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深入理解,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批新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发展本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独立学院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雷同和缺乏特色已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主要原因。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出台后,母体高校的“光环效应”逐渐减退,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有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能力,众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与探索。
针对民办普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是向着“基础化、综合化、学研产一体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基础化”就是强调设置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课,讲授基础性最强的科学、技术和专业工程知识,训练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这是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应对当前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高速发展和工程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有效途径。“综合化”就是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应加强交叉学科或多学科的教学,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加强综合性的工程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工程师,工程综合是电子工程师工作最显著的特征。“学研产一体化”是指应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业生产实际,调整课程设置,精简教材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道路上,始终以“掌握原理”为准则,坚持贯穿“加强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积极创新”的理念,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作者:姚敏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1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优秀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有必要独立设课,规范实验教学,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入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实施,笔者完成了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比没有实施上述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发现这两个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熟练。下一步,将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网络通信协议的独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李晓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立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实施按层次、分阶段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认知类实习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建设新目标下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各类实验室开放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同时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将仿真技术与各模块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软件操作的便捷性,探讨问题的关键所在.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层次化建设
坚持“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优秀”的实践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专业综合改革,在相同知识平台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整合成系列课程群,按群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引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整合拓展,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完成:
(1)基础型训练——实践教学的基础,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型训练——实践教学的关键,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拓展应用型训练——实践教学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交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
(4)工程创新型训练——实践教学的升华,培养学生对系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1.2理论、实践和仿真并举
将仿真技术逐步渗入到电子信息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践类教学中,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集电子电路、通信与信息类处理、计算机控制三位一体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材,突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具体过程中,硬件实验与软件仿真并举,加强对系统设计工具软件的实训,突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3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
伴随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专业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而电子设计竞赛内容具有明显电子技术、信息类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综合特征,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具体电路的实现,朝着新技术和新应用方面发展.传统下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综合改革框架下,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满足专业学科在新环境下要求.鼓励学生申报开放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对积极愿意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同学,则组成参赛小组,指派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教师给予指导,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十多年来,我们在竞赛中获得优良成绩,有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基础是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以现有的两个教学团队《现代电子技术教学团队》、《信息类与控制教学团队》为基础,整合两个团队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管理有力,实践环节特色突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一支优秀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优秀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正常的实践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践教学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有机构成,强调每个环节都重视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并积极探索创新管理监督模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督导实验课中的备课情况、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实验报告的批改情况;实训中的电子电路制作的方案、调试、验收情况;专业实习中的计划、实施过程、实习报告的撰写和鉴定情况;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论文(设计)规范性的指导情况等.对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一个集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考核、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等为一体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能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便利.围绕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在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
2.1实验室建设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将仿真技术与各模块组成有机整体,采用现代仪器方法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实施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精选实验项目,按照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性等实验类型,分层次开设教学实验,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方法和内容.依托优势学科让学生及早参加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充分重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把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全校、因材施教、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有效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或创造必要的条件,统筹规划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本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精神,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开放.不断完善各类实验室开放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到实验室参加实验研究、进行科技制作和发明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2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
经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一个实验形式上开放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实验内容上基本是内容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是一个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增强动手能力、逐步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良好习惯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个综合平台上,建设新目标下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3实习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践基地中,完成对大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有望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活动,增强创新意识.目前我院已与杭州大华,武汉众友,江苏洪泽瑞特,扬中绿杨电子、苏州固纬、福建冠捷电子、淮北东磁电子、淮北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收到良好实习效果.
3结束语
在专业实验中,以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为主线,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模式,不断优化实验项目.坚持因材施教,提供一部分拓宽与提高的选做实验项目,为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部分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为主线、电子设计竞赛和工程训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结合仿真技术特点,从课程、课程群、逐步过渡到以系统设计、模拟分析和系统实现为主的方式,强化EDA技能训练和突出工程应用培养,以满足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作者:杨一军陈得宝方振国李峥王江涛李素文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1课堂教学
1.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1.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1.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2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2.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2.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一、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将低频、高频、数字逻辑电路等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成为“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课程,面向信息学院开课。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1)基础性实验:开设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三门课程的基础实验。运用EDA进行仿真、比较实验与仿真的结果。(2)综合设计性实验:以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为主,由学生自行设计、装调电子电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启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3)设计研究性实验:打破多门课程界线,进行综合性、研究性课题设计,如电子系统的设计,CPLD/FPGA的数字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自动化设计与仿真。
采用“三开放”的教学方法,即(1)时间开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室,实验仪器1人1组。(2)内容开放: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后,可以扩展实验内容。(3)元器件开放:与实验相关的所有元器件发给学生,由学生保管。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课题,教师收集学生实验中的问题,组织同学课堂讨论,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师生共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以自学为主,实验为主,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还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授20学时的理论课,介绍电子线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新器件和EDA技术的应用以及实验测试方法等问题。
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1.先理论后实践的缺点
电子类课程理论较难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分析其原因,课程理论知识比较难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理论知识没有用处。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同学学习却非常轻松。由于比赛的题目多数都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甚至要求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教师无数次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学生一次实际经历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2.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作用及效果
低年级的同学参赛前没有学习电子类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只是中学阶段和课外自学获得的,并没有系统性地学习。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理论课程,问题解决后,也已掌握大部分的理论内容。因此,在电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教师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电路原理只做简单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组件,并强调在后续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制作过的电路等为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懂得电路为什么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开始的实践引导下掌握好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理论后的实践是学生自主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场所,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的明确地设计和制作小产品。
3.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
我们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方法,以实现一定功能的机器人设计和组装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电源设计、功放设计和收音机组装等纯电子线路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电子实践训练。教师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初始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由于我们是机电专业,强调机械电子相结合,我们给学生推荐的项目是机器人设计和组装,机器人是典型的机械电子产品,既有机械设计部分,又有电子控制部分,能让学生对机械电子结合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到的知识远比纯粹的理论讲授印象深得多。
设计制作结束后的评价,以制作结果的性能可靠性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还参考制作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主动解决能力。这种实践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因此并不作为成绩记录,让学生无须担心最后的成绩,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师总的要求下,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来。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理论教学变得比较容易,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掌握理论知识,先实践后理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践,因为学生工作后面对的就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此课程内容多、细、零散且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反映难学,为此,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3.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摘 要 民办院校面对其培养特点和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必须对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进行相应的改革。重视题目申报环节,转换选题模式、加大过程管理,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申报 选题模式 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衡量学生对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性考察环节,是体现教师业务能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民办高校,对本科的毕业设计环节也予以了重视,但也只是照搬许多公办院校模式,结果没有凸现民办本科培养的特点,再加上就业压力大,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不够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提高毕业生和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发,对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
1 目前的现状
(1)题目申报;(2)选题;(3)动员大会;(4)见面。以上几点看似很全面,但在各个环节上却考虑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题目申报时部分内容不足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选题带有强制性在里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动员大会没有起到动员目的而是走形式。总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心也没有得到提高。鉴于以上现状,本文旨在各方面提出改革。
2 改进措施
合理利用民办院校有兼职教师的优势,发挥他们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要求毕业设计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点,学院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申报题目
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的题目大体可分为三类:工程型、科研型和理论型。针对民办院校应用性的培养模式,对于纯理论型的题目应一律不许申报。其中题目申报类型可以包括:
(1)鉴于本校电子竞赛的优势,可以将大赛中的内容进行延伸由暑假已参加大赛的学生自主选题。(2)根据教师科研课题的分支,拟定题目。(3)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还可以根据其自身专业的性质,加强学生对EDA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电子系统的设计和仿真的题目。
2.2 选题环节
(1)选题模式。据统计,目前许多高校的毕业设计环节都存在选题不当的现象。就选题模式来说,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以教师选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的传统选题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优势,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习条件,使学生不能或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选题环节,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可以把教师所拟题目按类型分类,进而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来选题。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平时授课过程中各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特长,自选题目。(2)选题时间。尽早将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可以尽早了解设计内容。(3)选择原则。在以往选择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带8-12人,弊端很多,如教师管不过来,学生应付较多,论文质量很差等。因此,在选题时,每个教师最好控制在4个学生左右,最多6人。
2.3 管理措施
加强过程控制可以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杜绝抄袭。为了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改革的力度,必须加大中间环节的督促与检查,增加相应的激励制度。主要表现在: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目前学院对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通常都是针对学生的,对指导教师的检查相对薄弱。要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加大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与学生见面辅导的次数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等。在分院进行中期检查时应让辅导教师对所带学生的进度及存在问题及时给予综述和阐述,并将其存档,在毕业设计结束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对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都是一种促进。
(2)加大对学生的监督与指导。毕业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所以加大对学生的监督与指导是很关键的。首先学生应第一时间向指导教师提供其联系方式,包括电话、QQ、电子邮件等及时、快速地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同时,尽可能地保证见面辅导,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适应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题探讨次数和提出问题质量进行记录和评价,可以提高并督促毕业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同时也可作为成绩评判的参考依据。
(3)提高平时成绩在毕业设计成绩中所占比例。重视并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目前我院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是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软硬件验收和答辩小组等四部分组成,其比例分配是3:2:2:3。这样的组织方法基本上能够保证毕业设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能够对过程进行监控,分布还算合理,但仍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对学生中期检查和指导教师中期或设计后期阶段所提交的学生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等方面没有被体现出来,而且作为电子信息类等工科学生来说,软硬件验收阶段很能反映出来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其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评分标准对工作态度的激励性是不足的。同时在执行时发现学生对此验收环节不够认真,有应付的想法,这些都应在成绩比例中有体现。
提高平时成绩和中期检查成绩的比例可以使毕业生养成定期总结和阶段性小结的良好的惯,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积极地予以反馈和改正。还能够有效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方便教师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方法。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建立形式多样的成绩评价体系,来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度,如可以用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或产品等材料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3 总结
鉴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改革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重视题目申报环节,转换选题模式、加大过程管理,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大四毕业设计阶段的需要,通过检查辅导记录、教师综述及学生评价等手段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优秀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忽视了其优秀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
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多数停留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教学上。而建立一套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于树立学生工程思想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发展前景。如,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同时,告诉他们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将来还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等。对于大二学生,要根据专业要求及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素质。深入专业学习,探索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外部工程环境,营造一个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如,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新闻、著名人物等,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相关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对于大三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明确就业方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演练等。对于大四学生,引导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把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程素养。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需要具备较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社会工程企业单位的支持、学生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摘要: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尤其是是在突出能力训练方面。要让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加贴近工作情境,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就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这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项目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材编写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目的
1.1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现状: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突出工作技能的培养。但是学校与企业联系深度不足,未达到共体开发的合作程度。所以,很多时候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吃力,对最新技术与工作流程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弊端。1.2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重新确立培养目标,要培养的是新一代社会人才,定位要准确,不是研究型而是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素质培养、技能培养、工作需求培养。其次,要打造新的课程体系,让课程体系焕发活力,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模式。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工作需要,知识理论以够用为主,培养自学能力,具备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即可。再次,配套教学软硬件环境,打造实验室、实训室、实验基地、教学平台、素材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3教学手段与改革的关系:丰富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多彩,让内容更加具体化,能够让课程形成体系。也能够展现教学改革的具体作用。对于电子信息类课程更是如此,电路设计、模块展示、仿真操作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而最为突出的就是项目教学法,尤其适合于电子信息类课程。
二、项目教学法研究
项目教学法已经尝试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很多课程纷纷采用。但是在实际的采用过程中,只是用了其中的几个分支点,并不是真正的完成项目法教学,收效自然也大打折扣。项目法教学的思想:将实际的某个工作,转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完整的小项目,其中应该包含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为完成工作服务的,也是为课程中包含的。项目法的实施不再强调讲授,而是让学生有任务有目的的去学习,研究,参与到工作流程中来。在遇到困难时候进行讨论,尝试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将教师的指导和建议转化为执行方案。完成任务、分析过程、总结经验。特点是:首先是教师身份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讲解者,而是任务的布置者。任务的参与者。但要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了,变成了对知识的需要,自主的去从课本、网络、团队中获取知识,了解流程。成绩的评定也改变了,要观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团队的表现以及团队彼此之间的认可度。而不是单纯的用试卷来衡量成绩的高低。设计原则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首先,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门项目课程,纵向上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其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等等。横向上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从大的典型产品到小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每个模块4至8个学时为宜。其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等。技术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满足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技能考核要求要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并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3.1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质量:电子信息类课程例如单片机、电路基础、模拟电路、PLC、数字逻辑等等多种课程当中都适用于项目教学法,所以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生动多彩,高质量的完成40到50分钟的教学内容。3.2项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贴近工作岗位要求:项目式教学可以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融入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将这些工作过程进行融合,小任务组合成大的任务,就形成了企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与工作任务不断贴近。3.3促进素材库的完成进度:任务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没有配套的教材与教辅。教师精心研究的每堂课的讲义与具体任务单,回馈单等资料,就是新的任务教学法则的教材的主体内容,只需要简单的丰富与添加,就可以形成新的符合要求的教材与教辅,完善素材库建设。
作者:王永强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类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基础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加上我校地处湘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同时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实验基地的改建、创建及实验内容的更新速度受经费和师资力量影响,远远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探索建立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优秀内容的电子类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则显得愈来愈迫切和重要了。
1传统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不适宜时代的要求。传统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是被动的实践者,绝大多数实验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好的操作步骤进行,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扩展的空间,抑制了他们实验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验教学内容单一,以验证理论内容为主。传统电子类实验教学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完全围绕课堂理论内容进行,主要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定律、公式和结论,设计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这样做,实际上就失去了实验教学的主要作用。
(3)实验经费缺少,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经费缺少和教学理念的落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因而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实验只是为了加深理论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实验教学就成了理论教学的延续,没有充分体现出实验实践的教学含义和目的。
(4)实验教学的评估考核方法不够科学。与其他许多课程相同,电子信息类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评定主要是以实验结果数据为依据,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无法进行正确、有效合理的评价,缺乏科学的考查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指标。
2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1)坚持“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优秀”的实验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注重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引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内容。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原则上,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了基本(必做)+拓宽与提高(选做)两大部分,具体体现为:在一些实验课中,既设置了一部分基本的必做的实验项目,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设置了一部分拓宽与提高的选做的实验项目,为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部分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总之需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减少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做的实习实验项目,扩大学生选做实验项目的自由度;在另一方面,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践技术、方法、手段改革研究,拟定实验课程教学规范,编写实验教材和实习、设计指导书。重视实践教学过程,抓好教师课前试讲、试做,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操作、仪器设备使用、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处理、教师实习实验指导、学生实习实验报告、教师教学效果分析等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实习实验教学质量;在高年级综合性的实验实践项目中,已全部以选做项目为实验内容,即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而其中既有基本的必做内容,又有可以自主拓宽和提高的选做内容,学生研究和创新的余地更大。
(3)建设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兼容、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实践教师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教学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依据学院和电子学科的特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践训练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计划、调配、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广泛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践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创建学生自主、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4)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增设电子虚拟仿真实验,给实验室配备PROTEL、PSPICE、MULTISIM等电子设计仿真软件,用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分析问题,同时又便于学生开展各种基础性和综合性设计实验活动。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并且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可以任意设计电路、模拟仿真电路工作,并得到实验数据,这种在计算机上完成电子技术实验的方法,既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又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在利用电路设计软件进行虚拟性实验时,还可以模拟出理想条件和极限状态下的实验现象,同时又没有烧坏设备器件的后顾之忧,从而充分地让学生尝试各种电路,然后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最并终选择最合理的方案。这在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开展创造的积极性和勇气。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验中心将优良的教学传统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学生利用网络预习系统进行网上预习,利用网络课件与教学视频进行网上听课和课后复习。通过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演示课件和基础性实验教学课件以及网络自测系统,规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本操作,统一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中心连续几年在本科生中进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计算选定实验装置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完成多媒体汇报撰写论文,独立完成全过程,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引入“指正式”、“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探究式”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实验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由“有解实验”变为“求解实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能开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作者:杨辉媛 张银行 单位:湖南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我国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上很多企业都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各类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不断探索企业的发展方式,其中以信息化发展方向为主,很多企业都已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尝试。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提升。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类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是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让企业认清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开展一系列方针政策来加强企业的发展力度,电子信息类企业只有正确实施信息化战略,帮助企业寻找合理的发展道路,才能够使企业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发展探索,导致企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这种模式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必将被淘汰,而只有信息化战略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本文主要描述信息化在电子信息类企业中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探讨信息化在电子信息类企业中的实施战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企业;信息化实施;必要性;战略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当代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存和竞争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当下是一个由信息技术创建的生存环境,电子信息类企业要想突破市场挑战,抓住机遇,就要及时实施信息化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因此,电子信息类企业要不断引进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我国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的方针为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突破行业,展开区域。这种政策的推动使得电子信息类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信息化建设,但是据数据显示,电子信息类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战略而成功发展的只有20%以内,而失败的企业却有一半,与理想中的效果完全不符,并且也浪费了企业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拓展了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多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发展逐渐开始重视并实施企业信息化。
1信息化在电子信息类企业中实施的必要性
1.1信息化是电子信息类企业生存的必要前提
电子信息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不能摒弃传统的发展手段,就将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失去生存能力,这是很多电子信息类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有很多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以及人才和发展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使得企业发展止步不前,但是,很多电子信息类企业又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自身的发展制度。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能够将自身专政管理制度改变,提升管理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施更加优化的监督体制,也能够加强企业在各方面发实施力度,保证企业各部门都提高工作效益;利用网络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与客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优化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扩大企业的宣传力度,使更多人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从而以企业自身优质的产品来获取更多的销售量;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工作时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并且积极研发企业优秀技术和产品,最大化加强企业竞争力和稳定,以达到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1.2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
电子信息类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首先,电子信息类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够使其扩大发展规模,这就改善了人们的就业问题,满足了部分人的就业难度;电子信息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多样化的发展原则,在当前人们消费多样化的市场格局下能够满足消费者在各方面的需求;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引入高科技,也就是要紧跟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电子信息类企业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科技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科技创新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社会、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科技才能持续发展。因此,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十分必要。国家也已经提出了有关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问题,需要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参与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战略
2.1信息系统的类型和功能
信息系统是用来处理信息流的一体化系统,主要组成有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以及规章制度。在电子信息类企业中信息系统又能够分为5种类型,包括数据处理、管理信息、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以及虚拟办公室。信息系统的功能有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5种。其中输入功能是指企业中要使用某系统时的管理过程,主要取决于使用系统的目的和能力;存储是指将企业内重要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保存,方便企业今后的使用和检查;处理是指数据仓库技术和联机分析处理,是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管理的监督;输出是为了企业对某资料的使用,这种功能则是为了保证企业在过程中的最佳输出能力;控制是指对企业内有关系统组成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保证企业在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以及使用的安全过程。
2.2电子信息类企业有关信息系统的具体使用
电子信息企业制造的电子品种度、批量多,并且还存在一些临时插单情况,导致生产内部管理秩序混乱,而信息系统能够将分别管理各订单的生产情况,在存储相关生产信息和品种后,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数据来进行生产上的合理控制,保证品种和质量的合理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间断性,每个阶段和工序都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段,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被分解为多个阶段完成,信息系统将要完成的阶段分别进行纪录,并分别在阶段中制定相应的任务量,规范生产过程和质量。企业的业务模型是了解客户需求,并加强沟通交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满足客户。通过使用信息系统的网络方式,消除与客户之间地域和时间上的距离,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向客户展示产品成果,并介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来完成业务沟通。另外就是对高科技的应用,在电子类企业中,科技作为非常关键的部分获取了很大重视。而信息系统的适应涉及到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都是当前时代下的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使用能够通过计算机控制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会给加大企业的经济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在企业对原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对于检验原材料问题也能够使用科技手段,从而为原材料的质量做出一定的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很多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实施,但是却没有运用到整个工作流程中,而企业对信息化的制定和实施也要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在选择建设信息系统时才能够更为合理地发挥其作用。另外,企业发展少不了人才的参与,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对科学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使得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作者:顾天天 单位: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然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机制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以及工程实训平台缺乏。本文主要探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重视人才的工程技术能力,从而满足行业领域需求。
【关键词】教育观念;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一、前言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科技密集型产业,且近些年来,物联网等交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电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1]。我国传统的电子专业培养方式必然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2]。美国一直把科学、工程和技术视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点,其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众多高科技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3]。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面向产业的工科毕业生》报告指出,英国工程教育需要加强产业与工科学生培养之间的联系,因为产业界亟需“具有真实产业环境实践经验”的工程毕业生。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采用苏联模式培养学生,工科院校则采用单科性工学院为主的模式[4]。教学计划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课程组成。优点是针对性强,但缺点是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我国教育部联合工商部等部门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与之配套。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了一批试点专业对各自行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初步的调研,然后量身制定出“卓越计划”专业的培养标准、校内和企业综合培养方案。类似的举措很多,其优秀目的都是突出行业需求,为企业和国家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电子类专业人才[6]。
二、工程人才培养问题
对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电子应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以及工程实践平台缺乏[7-8]。(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我国当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问题众多,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趋同;课程安排断层,专业课程安排滞后;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文化课程遭受轻视。(2)工程实训平台缺乏现行的工科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存在以下问题: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10]。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当前,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仅是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工程人才培养措施
(1)改进髙等工程教育理论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实质上就是一种综合教育过程,从而获得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上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而基础知识则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升电子专业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电子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与训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确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存在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趋同化,缺乏特色。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时代变革、社会提供的资源和学校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学科特色等条件分析,从而明确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电子类专业为例,电子类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扎实的工程专业基础;二是能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备与工程相关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人文科学等其它有助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素质。(3)优化工科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重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综合度,优化课程结构,打造优秀课程群。尤其重视自然科学理论课程,工程科学理论对工程技术的进步开拓和引导起到很大的作用。倡导多元文化,建设个性课程。兼顾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灵活适应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提供多通道发展。(4)建立“工学交替”多方式的实践体系工学交替模式指的是以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职场资源为平台,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细分为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论学期与在校内进行针对性实训、科研训练及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训的工作学期。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模式、生产实习模式、企业轮训模式的多种实践方式的体系;建立“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建校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四、总结
以“凸显行业需求”为突破口,不同高校、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又是各不相同的。同一所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为此,培养电子类应用型人才任重而道远,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作者:王忠华 王浩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的教育成为了课堂教学一部分,甚至成为课外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均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共享课程等提供平台服务,使多种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同时可以实现学生课外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不同课程的通用性,又要考虑到课程的专业特色的特色。文章主要研究的是电子类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笔者已完成《C程序设计》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并将此平台运用到多门电子类课程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活动,实现了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交流、提问、练习和考试,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来讲解、演示,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的作用,还可以作业,检查作业、解答学生问题,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课外拓展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测试、评价方式更为方便。
1研究内容与设计
1.1研究内容
1)本课题遵循“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生”的原则,以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交流、学生作品、行业资讯及经典编程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创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2)以数据库为支撑,建设多媒体课程平台,平台中的数据包含文本形式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动画形式的教学过程演示,课程教学软件等,同时集成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主要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重点突出教学项目、技能训练、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课程模块的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坚持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把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建设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资源内容。
1.2研究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进。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多媒体素材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容量得到了增加。但是课堂容量的增加、教学节奏的加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完成,课后交流、习题、作业、测验及答疑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这种混合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全面了解学生对该门功课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知识点呈现方式上做出改变,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加以补充。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通过信息类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开发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而再提炼改进构建适合电子信息类课程的通用教学平台。3)快速原型法。通过此方法快速建立平台模型,后期在根据新的需求等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2.2技术路线
本课题采用个案研究法,以《C程序设计》的教学平台搭建着手,首先对相关班级做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整理出本课题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内网和外网的访问流量进行预测,考虑平台的性能需求;结合需求分析,对平台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全面系统地整理、制作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然后通过管理平台;最后进行平台的各种测试,已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在技术实现方面,平台的构建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NET架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Server。采用B/S架构对客户端要求较低,除了有浏览器之外,其他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这样学生在登录平台时没有限制,只要有电脑即可。《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有: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级考试、动画演示、学生作品、习题作业、经典算法、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可直接参考的电子教案及PPT等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是课程实验及实训部分,通过此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作品部分主要呈现学生实现较好的程序,以供其他同学参考;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是针对本门课程设置的,学习本门课程后学生可以参加等级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针对等级考试的辅导模块,而经典算法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算法思想及具体实现方法;动画演示模块主要是经典算法及程序执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掌握起来更加容易。在线测试和交流讨论是平台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是单独开发的考试系统及论坛,学生可以登录后分别进行自我测验及交流讨论。另外在平台首页还设有课程动态、业界资讯、学习资料、常见问题、教与学(展示教学图片及视频)等模块,进一步丰富了课程信息。本平台可直接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及《数据结构》等课程,若扩展到其他电子信息类课程,只需将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两个模块修改为课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即可。
3总结与展望
当前的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高校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用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高校教育外,网络教学平台可在远程教育、培训等多种在线学习形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技术实现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多以B/S架构为主,基于ASP或JSP技术,数据库一般采用SQLServer数据库。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其优势会被更多地运用到网络学习中,基于“云计算”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网络学习的主要方式,并能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及多样化的服务。
作者:王超 郭静 张亮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