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02:5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课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1.1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与传统课程没有良好衔接
很多高校都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架构适合本校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很少有高校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没有建立相应课程建设标准,这就使得网络课程建设呈零散状态,缺乏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出现两者脱节甚至不相关状态。
1.2投入不够,课程建设举步维艰
很多高校对网络课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常常只是在申报精品课程时给予一定支持以丰富申报内容,多停留在上传课件、电子教案、一般性教学资料层面。因此,网络课程内容编制不太理想,不能很好地体现网络教学的特性和价值,网站设计创新不足,难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没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此外,网络课程师资培训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程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2大学生网络学习特征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特征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个人差异性及学习需求不同,对其网络学习特征主要从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2.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效果最优秀的影响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但不少学生在修读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选课,还有一部分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盲目选课,并没有真正将网络课程学习当做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因此难以保持网络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如何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约束,就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询问,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2.3自控力不强
面对网络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大学生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无法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边学边玩,甚至只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能真正保障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3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途径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建设从传统以知识教授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转变、从传统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转变,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3.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要按照正规课程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建设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相应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3.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完善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缺乏,学时也在不断压缩。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长远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方面要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网络课程,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建设,网络课程也要按相对应的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补充,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学习主体和影响力的课程实行完全网络教学,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因学时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授课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该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任务。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以更好地形成网络与课堂的互动。
3.3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延伸。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
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步骤、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课程前告知,让其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2)充实、扩展学习资源,增加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
高校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文化素质差别较明显,学习需求不一致。因此,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络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其不同需求。
(3)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教学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
(4)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
网络课程不论是界面设计还是内容形式,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来表现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资料,增强网络教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或做试题的习惯,通过自我检测调节学习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
(6)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
教师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互动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解答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3.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难以像某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一样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各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考试要么开卷,要么教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真正评估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学习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学习无从监管。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成绩测评教学效果,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互动参与情况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其他窗口;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需要重新学习该部分知识,直到回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以及问题回答正确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3.5加强管理,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落实各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3.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鼓励学生修读网络课程
高校应对大学生的选课行为予以积极引导,鼓励其认真做好自我规划和大学生涯学习规划,引导其反思自身文化素质结构中的缺项或弱项,确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修读计划。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拟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课程价值,正确把握课程近期有用性和长期有益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硬件环境,合理修读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切实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马云霞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机遇
1.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是我国化学课程改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前景,但是这一变革所带来的问题也亟需相关的化学教育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地寻求科学的对策加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地将化学课程结构变革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刘丽娟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和观察力,是新课改中对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他们的视角去看问题、想事情。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塑造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自然界中化学变化地规律,探索化学原理的内涵,培养抽象思维和微观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个人的素养。
二、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具体措施分析
1.灵活使用“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以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目标,经过集体教师的研究和个别教师的备课再经由集体教师研讨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促使学生全面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使用导学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目标,还可以达到掌握学习能力的高级目标。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总结拓展三个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是掌握基础目标和高级目标的重要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某个化学元素进行解释时,课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资料,比如元素的简介、发现者、主要用途、性状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的地调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提高同学们互相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地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精细归类化,拓宽了知识面。
2.艺术化的点评
近年来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资源,考虑多因素影响,制定新型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对学生的及时和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快速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教师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初中生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的化学类知识,是生活类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将点评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点评时,不能仅仅强调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技能,因为过分强调技能,会造成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并且容易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的点评需要注意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于学生认知上存在困难的知识点需要给予强调并注重相应的引导。
三、注意师生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求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个学生都享有化学教育的权利。同时义务教育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具备基本的化学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的教育观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这种“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十分美好的课堂氛围。初中化学课程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课程,我们通过以上方式策略来进行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并达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的目的。
作者:李海宏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所谓的一体化就是从整体上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融会贯通,将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根据教学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来制定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培养目标放在首位,以这一目标为指导,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贯彻落实。一体化的课程目标设计是按照教学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进行的。所以,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采取自主化学习的设计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教学阶段,将三者融为一体,深入挖掘教学的精髓,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其实践能力。
2一体化教学场地设计
对于小型局域网一体化教学来说,教学场地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平台。现如今,我国各类院校都对这一问题加强了重视,从教学场地的基础设施以及教师的配置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中可以进行简单的基础实验,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总体水平。但是,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场地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其中包括设备的投影仪设置,网络工具以及相关的实验软件等等。局域网一体化教学工作对于软件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一些网络仿真软件的应用比较广泛。另外,为了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水平,在实训室中通常都设置六台计算机,取其中一个为服务器,剩余的计算机作为客户机。这种设置结构对于分组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3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从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上看,实现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特点来达到教学水平的整体要求。具体来说,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满足于课程的特点,同时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要求为前提。对于小型局域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工作来说,需要对12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按照教学的进度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其中课程项目和学生的分配状况可以从表1中获得。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学的任务为基本的载体,教师要将实训的内容和具体案例进行确定,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些内容融汇贯通。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主体的操作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促进知识的一体化进程。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已有的教学现状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且和学生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宗旨所在,在实际的工作中,分组式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青睐。另外,在教学得到过程中进行教学的考核也是一种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将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实训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综合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学生获取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资料;使用模拟软件等,从各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网络协议和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途径,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使项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5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设计是直接影响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工作过程,遵循“工作背景描述→工作过程演示→小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现场巡回指导→项目考核→项目点评总结”基本教学活动。
5.1背景描述-教师讲授本项目的应用环境,分析相关的工作任务要求和涉及的必要理论知识。
5.2工作过程演示-教师对任务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演示,结合视频、模拟软件来完成操作示范。
5.3小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观摩完教师的操作示范后,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
5.4现场巡回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改进方法。
5.5项目考核-教师按照本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要求完成的实践操作及相关知识,突出过程考核。
5.6回顾总结-老师简要地回顾实践过程,强调常见的问题和故障排除方法,并对每个学习小组的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6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突出技能考核,强化过程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综合实践测试成绩(占40%)、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占20%)和平时项目评价(占40%)三大部分构成。期中期末综合实践测试,有一个综合性的项目组成,现场操作完成。理论知识考核以判断题、选择题和设计题为主,尽力避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型,通过理论测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课程实施的12个项目考核,依据项目考核表规定的分值,给出本项目实践考核成绩,课程结束时计算出其平均成绩。
7结束语
小型局域网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使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能顺利推进,教师必须明确谁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学生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也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鑫 单位:黑龙江技师学院
1研究目的
1.1为铁路输送合格的电务工作人员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铁路,为铁路运输系统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主要是面向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各个技术领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为铁路运输系统电务维护部门培养信号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否全部或者大部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并且真正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但是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转化为自己所有,那么着两者之间就又是相互矛盾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发呆、玩手机或者睡觉之中解脱出来,去踏实的学习教师所讲就是每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去研究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也应该在此,就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的喜爱的方式去教学。当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不再对老师讲的内容昏昏欲睡,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就基本达到了。当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去学习每一节课教师所教,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和谐程度,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了组织课堂教学而发愁了。
1.3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情感交流。如果一个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那么他对这名教师所讲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应该不甚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铁路输送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自身。
2研究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上一学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戴世宏教授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戴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使笔者收获颇丰。为这一年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效果验证理论,使笔者教学改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1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简单来说是一门的课程的大纲,在课程标准中应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教学目标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优秀是改变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手段就需要革新,教学目标就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变为能力技能目标,考核方式也要向多元化发展。
2.2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详细的整合,形成“一个目标,两条主线”的教学线索。一个目标:是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的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对信号机进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处理。这一目标其实还包括了信号机的识别等相关的简单能力目标,这是说在单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小目标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标的服务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指信号机的识别与维护,另一条则是指信号机的设置。前者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单元课程设计。
一门课程包含数量不等的学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或认知结构的不同分成多个教学单元,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练习能够让学生练就某种专业技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贴近铁路电务工作实际,如果有信号机设备,尽可能利用实景教学,若没有实际设备则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直观上了解自己所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载体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用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能。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是“一纸定江山”,学生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突击背题,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获取较高的分数,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决定一门课程的成绩,这是极不客观公正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不改革考核方式,那么过程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针对《信号机检修》课程,制定如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生成绩由学习过程成绩、实作考核成绩和记忆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测考核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监测占比较少量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综合给出,大约为总成绩的10%左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是在期中进行,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内容不包括记忆内容考核,均为主观题目,题目内容包括信号机的设置等内容,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符合信号机设置原则均可获得相应分数,此项考核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期末考核包括实践技能考核和记忆能力考核。其中,记忆能力考核为机考,事先将已经做好的题库写入计算机,学生在考试时直接进行机考即可,考试完毕即可知晓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需要教师阅卷,又增加了公平性,基本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试就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本门课程名为《信号机检修》,那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能够对信号机进行检修,期末考核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就要考核学生对信号机的点灯参数进行测试,对信号机的故障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按照铁路电务维修标准操作进行评分,此过程要全程录像,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一条线,使得教学改革不会虎头蛇尾。
3结论
此次课程改革是自开始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来最深入彻底的一次教学改革,跟以往喊口号式的改革不同,是真正将学到过的理论纳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虽然只是系级的课程改革课题,但是从教师自身的感觉来说,教学过程是令人享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总结时,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不再像以前的教学总结,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课程改革的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够改善目前全国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状态,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自信培养有很大益处,还能让学生从手机和发呆中解脱出来,真正学到一些技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体系的课程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作者:白玉娟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中体育教学融入创新理念的必要性
其一,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忽视了体育教学以锻炼身体为主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其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备课簿每学期都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仍旧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其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体育成绩靠运动成绩核定。最后,我国高中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忽视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及运动的合作精神,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新课改下如何创新体育教学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课程能力
每一位体育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执行者,又是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提升和实验的创新者。体育教师要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走近学生,要以平等、民主、关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最后,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开发者和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授体育动作要领和体育拼搏的精神,还应该把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要摆脱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塑造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新课改目标背景下,教师可选择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教师应考虑地区、学校、学生的现实实况;应考虑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应考虑学校资源的可利用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等问题。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动作如何去做,或者动作示范,这样,站在不同角度的学生或者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获得效果差异性很大。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厌倦。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组织和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比如,学校的晨练中,一般以陈旧的跑步或传统的体操为主要内容,这就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乐曲或搏击操等多种形式的晨练来丰富学生的体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到晨练中来。
(三)扩展课堂设计思路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多数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易于管理,课堂具有严肃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必须得到改变,体育教师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拓展课堂设计的思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比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上台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化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例如,在篮球的学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和身高等特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先观看NBA赛,然后再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NBA球星的经典投篮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小组派代表进行示范。在学生示范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进行系统练习,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帮助和相互监督,教师对动作进行纠正,达到熟练掌握篮球此项技能。
(四)创新课堂组织模式
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主动性与参与性不高,这除了其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当中课堂组织模式的固步自封。其实,体育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主要是对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与健康锻炼养成的一种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模式。目前,高中体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是以篮球、田径或者足球为主导,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体育运动如游泳、瑜伽及网球等则涉及较少。学校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项目参加学习,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人生享受,找到乐趣,找到自己所愿意终身热爱并从事的运动项目。
(五)学生学习评价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发展体育潜能。新课改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更加完善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评价模式应分为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测评这三个模块。体育教学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性和小组成员合作性以及运动协调性。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包括在长跑中能坚持下去不气馁、敢于同强手比赛以及对能克服对体育器械的恐惧心理。运动参与性,不仅指在体育课堂参与体育游戏还应包括一周进行了多长的体育锻炼,是否和家人朋友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成为终生运动的理念。小组成员合作性,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乐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项目,为集体争得荣誉并努力完成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运动协调性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能充分开发大脑与四肢的协调。
三、小结
最终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本文中提到的几点,体育教学如何创新和发展,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孙逢庭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职教中心
1建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营养、关注健康。因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不仅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医学部对广大医学生开设,同时据了解,广大非医学背景的学生也迫切希望学习这门课程。每次开设的《饮食与健康》公开课都非常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学习,希望能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并有所交流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每次课后,学生都会围着教师问问题,积极跟教师讨论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索要教师的PPT课件等。另外,由于营养学公共课课程开设人数的有限性,不能给非医学背景每一位学生提供这门课程的学习机会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要求。鉴于此,十分有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开设,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促进师生、同学之间协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此,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本文作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建立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向广大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视频音频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FLV等软件工具的应用、Flash及Flashpaper制作、思维导图绘制和应用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拓展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成为传统学习方式的有益补充。
2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课程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国际领先的教学平台及服务供应商,该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的虚拟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将该数字化教学平台与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查阅文献与科学探究技能,倡导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基于此,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初步建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学习平台,以期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该教学平台课程结构设计具体如下。通知及教师信息:通知栏主要向学生教学安排、布置学习任务等,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与。教师信息栏简要介绍了授课教师的个人简历、联系方式等,方便学生以多种途径与教师交流。课程信息:课程信息栏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课程简介对本课程进行了简单说明,如课程性质、地位、主要内容、课程结构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大纲主要介绍了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注明各章节学习内容中哪些是一般了解、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以及哪些是必须重点掌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盲目,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本课程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本课程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另外还可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思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激发创造和促进创新。课程资料:本栏放置了课程PPT和精品网络课程。课程PPT教学课件主要将课堂教学内容按章节细化,将授课内容用powerpoint文件上传至学习平台;精品网络课程直接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链接,点击该链接可直接进入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网页,例如放置了著名营养学专家蒋卓勤教授开设的《饮食与健康》精品网络课程。课程内容:本内容区直接展现了各章节的授课内容,并辅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屏、音频和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课程作业:本内容区放置了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题,课后作业和测试题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必须手段,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作业的类型包括了课程期末考核的所有试题类型,如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学习资源:该内容区主要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课外阅读文献、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软件,学生可以下载自主学习,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教师通过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将相关知识最新动态在课外阅读文献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讨论区:教师在讨论区中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讨论,通过给出营养状况案例介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文献后将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方向或内容给予适当的引导或作出解释回答。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媒介的营养状况案例讨论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之在组员的相互协作下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讨论区一些学科前沿热点话题,例如目前研究比较热的膳食因素与基因对慢性疾病发病的交互作用、非营养素植物化学物对健康的影响等,组织学生自学和自由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弥补了现有教材知识更新滞后的不足。同时,讨论区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的平台,教师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鼓励其他学生帮助其答疑,最终根据大家回答的情况给予总结性陈述。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增进了学生、教师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冯丹 单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且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高级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毕业生未来从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数据库技术的实验课程;艺术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多媒体和硬件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参考行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不定时地设置课程调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进度方面,由于短学期制的限制,每个学期的教学周缩短为10周,这必然需要课程压缩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同时增加课外实验与上机练习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最大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点,方便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
2课程调查和反馈系统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反过来影响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讲什么、怎么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教改话题,最直接的反馈形式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调查反馈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其及时转换为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从而调整或加强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答疑。尤其是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最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力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面向美术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将一些艺术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因此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在应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但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师授课时,大批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移动终端可访问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显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互动环节,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点的普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允许学生点点手指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当堂设置课程调查问卷,允许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师生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因此,智能移动终端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流方式。
3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课程与班级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四大功能。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用户信息导入、用户账户维护、用户与班级关系绑定功能。课程与班级管理部分包括课程信息导入、课程与班级关系、课程与任课教师关系绑定功能。问卷管理包括问卷命题、问卷维护和修改、问卷复制与有效时间设置等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主要以多维度呈现定量和定性统计结果,并以图形化和表格化输出方式展示统计结果,包括按问卷模式统计、按学生模式统计、打印以及文档输出等功能。系统包括4种角色,即超级管理员、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初始化数据库权限,管理员拥有系统配置、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教师则具有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查询与统计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学生能修改个人信息,并有根据问卷回答问题等权限。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课程调查,系统将课程、班级、教师与学生存在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进行第三范式的设计,从而降低偶然性。教师和课程是一对多的关系,课程与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和学生是多对多的关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通过问卷复制功能可以将问卷快速复制给另外一个班级,提高问卷出题的效率。
3.2系统功能介绍
3.2.1批量导入数据
为了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允许管理员和教师采用电子表格XLS的形式导入用户人员数据。导入用户信息时,可先设置学(工)号作为用户名和默认密码,允许用户登入后自行修改。在管理员角色下,可以对用户重新分配一个角色,但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只允许绑定一种角色。
3.2.2课程管理与维护
系统会自动分页,每页20条记录。管理员可对课程进行维护,其中每个课程编号对应一个课程名称,允许根据查询条件和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课程,同时提供全选、反选等按钮便于删除操作。
3.2.3添加班级与问卷
将课程绑定到某个教师的操作后,每个教师可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定制调查问卷。添加新问卷时,需要选择班级、教师,并填写调查问卷名称;同时,设置问卷开始和结束时间,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和问答3种。在出题过程中,管理员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和修改问卷。
3.2.4问卷与结果导出
在结束调查统计之后,系统允许管理员导出问卷结果并以电子表格XLS形式保存输出,问卷内容则以文档Word形式保存输出。系统提供了汇总模式、题目模式和学生模式查询统计输出,此外,还提供了历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功能,使教师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
4结语
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应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反馈信息收集。下一步,我们将对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生、教师和教学之间关联性,挖掘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因素。同时,研究信息推送技术,将问卷直接推送到用户移动终端。
作者:高洪皓 陈章进 高珏 单位:上海大学计算中心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
1.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作者:何雁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
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因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性别、兴趣、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特征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学生既往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并了解这些差异,通过这些差异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这些特点设置个性化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形式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二、体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体育课程由单一的田径、体操等几个教学内容发展到各种融入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导引等)、新型外来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爵士舞、跆拳道等)、各项球类体育项目等几十个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多也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实施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业余时间被网络、电子产品占据,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呼声日益高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无疑也是重任在肩。每位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接触过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进入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有考勤记录,有平时成绩,有期末考试,有学分要求。
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一定的身体负荷,一定的练习时间,一定的练习密度,学习不同的技术。面对这样的状况,爱好体育运动并且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学生自然如鱼得水;还有部分学生则会对高校的体育课程表现出种种不适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勤、考试都比以前严格,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评优、评先,甚至是最终的毕业。这些制度对部分体育成绩不佳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能保正较高的出勤率,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上课的学生多了,学生之间的运动能力差距越来越明显了。有的学生可以不用老师指导,就能有模有样的从事一项运动,而有的学生则是需要老师一直在旁边辅导,即便如此,还有点力不从心。当老师面对跳远1.3米、不会跳绳、准备活动还没结束就头晕的学生,也叹息学生的体质怎么这么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会有太大差距;中学阶段,身体素质不好的一般都不参加体育活动;而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显然比中小学阶段面临的问题复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比中小学阶段更需要个性化教学。
2014年7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每所高校的体育课程开设不少于15个的体育项目,教学项目的多元化也使得学生选择项目前的心理需求多样化。从自身学习动机来分析,看所选项目自己喜不喜欢,期末考试是否容易过关,是否容易拿高分,上课累不累,上课的环境等等。还不乏有从众的学生,看别人选什么,自己就跟着选什么。不同的选择需求,对课堂的要求更不同,更需要教师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能引导学生向健康的、阳光的心理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差异,更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会根据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地选择自己教学风格,学生在记忆、感知和思维过程中往往会选择自己偏爱的、习惯化的风格。从认知方式的理论出发,如果将师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联系起来,使师生在认知心理上互相融合,建立相互理解的融洽关系,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必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体育课程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1.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个性化教学观
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成不变的思路,这或许是一部分教师的真实写照,而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更需要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功能,让个性化教学思想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部分。用个性化教育思想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个性化体系。其次,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审视教学中的各项工作,使之体现个性化教育。
2.结合实际,教师个性化的“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自身要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运用自己的优势来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要做到“善教”“、乐教”、“有创造性地教”,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体育课程的项目不同,教师的风格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略有差异。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灵活的教学风格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以便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所收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利用自己专业技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的个性化。
例如:篮球教师在基础练习中可以利用与篮球的游戏来吸引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也可设计与篮球相关的身体素质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健美操老师也可在课堂上把学生生活中基本的动作来通过音乐节奏跳出来,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运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育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更需要教师短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尽可能了解学生的运动相关水平,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兴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忽视的,快乐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个性鲜明的教师才可能发展学生多样的个性。教师更不能人云亦云,需要对教学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大胆地展现自己丰富的语言风格与个性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个性风采和教学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体育课堂中。
3.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实现教学个性化,教师必须丰富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并非只有“教师讲,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等形式都可以用来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即便以教师讲授为主,也要改变“秧田式”的教室空间布局,利用多种形式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关注,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即便是“秧田式”的课堂教学讲授,也应该通过提问、谈话、练习、演示、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只做传递知识的“导体”。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对话,才容许学生多样性的存在,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4.多元性评价激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不同的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一句及时地、肯定地、富有激励地评价,会使学生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从而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教师要细心观察,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鼓励评价要及时、具体,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好”、“不错”来笼统地概括。比如“XX同学运球比上节课要连贯”“、今天XX同学手臂制动快,伸得直,很漂亮,如果腿部动作再控平衡了就更好了”等等,这样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方面,也知道了在哪些地方不足,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学习动力,又有努力方向。
5.建立个性化教学校内教师协作团队
个性化教学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差异、风格的差异,使得一个教师难以承担起个性化教学指导的任务,建立校内体育教师个性化教学协作团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和指导学生大学体育课程个性化学习,为大学体育课程个性化学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更为学生不同个性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正因为如此,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通过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实践比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多种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将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作者:王文文 孔凌 余昭炜 单位:文华学院基础学部体育教研室
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1实训设备陈旧,实训和理论相脱节
目前,我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设备由于资金短缺,使用的仍然是十几年前购置的设备。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
1.2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比例、关系密切度安排不合理
受教学大纲规定所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较少,但是课程内容信息量涵盖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又要在实训中更好地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致于不能完成练习任务,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时间安排紧密结合。
1.3教考分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期末考试理论统一闭卷考试,学生就等着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任课教师给画画范围,临时抱佛脚,背一下,就能及格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平时上课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整合教材,降低理论教学难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无论采用哪本教材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教材是静态的,理论性太强,概念、公式、原理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为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按照所讲内容分为强电和弱电,各占一个学期时间进行讲述。其次,在保证课程重、难点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简单化:尽量去弱化不实用又难学的器件内部结构知识,重点放在电路的外特性及其应用上;删除一些烦琐的理论推导,对一些公式、定律直接给出结果,便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保证课程内容前后连贯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次序,删除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和添加对后续课程有用而教材中又缺少的内容。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兴趣导入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该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绪论课结束后通常会用2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参观该课程所用的所有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由提问,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第二,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结合家庭用电,计算一下电费的问题。讲到放大电路的时候,结合多媒体上自带的麦克风,讲述电路的放大原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且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再加上配上逼真的音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安排,“电工电子技术”现有的实验课课时少,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和实训室沟通,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后,成立了电学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随时到实验室,或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开展一些电子小制作、电路板的焊接、小家电的维修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继续探索,进一步调整,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兼具理论和技术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作者:朱艳青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矿业工程系
一、通过情境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我的战友》一文时,考虑到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对战争的直观感受并不十分清晰。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身处烈火的艰难,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的电影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烈士在就义前的那种坚持与痛苦,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五彩池》一课内容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课文,而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五彩池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纷纷惊诧五彩池仙境一般的美景,再加上配乐的渲染,学生迫切地想了解五彩池到底有何美妙之处。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课文展开得更加轻松形象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既可以是一个视频资料,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作品,或是一首朗诵诗。对于剧情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小话剧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展现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开始新课程的学习,从而让小学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二、通过目的激发,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还引入了一些应用文和常识性的文章,这些课文内容要相对枯燥一些,不太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部分内容又是不能省略的。对于这部分知识,笔者在讲课的时候采取了目的性导入的策略。在课堂开始之初,就给学生明确地指出了学习该课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讲解《给表妹的一封信》一文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该文采取了书信的写作方式,通过书信来反映主人公是如何逐步喜欢上邮递员这份工作的。大家在学习了该文以后,会深刻地感受到这名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通过该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种重要的文体,即书信。书信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虽然书信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已较少使用,但是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书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诗人就曾经说过“家书抵万金”的名言。通过该文的学习,可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写作规范。最后会给学生布置一封写信的作业。”这样,课堂展开的目的性就比较强,也较好地落实了三维教学的目标。
三、借道具导入,让课堂生动形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则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道具,让语文课程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展开。笔者曾看过一段讲课视频,讲课者是黄河边的一位教师,而他讲的课又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名教育同行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自己提前装好的黄河水,同时又通过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了不同区域的黄河水的颜色,让学生首先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对黄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灵活地使用身边的道具,比如在讲和水果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水果,这样学生自然觉得生动有趣,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总之,虽然导课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的环节,但是,却具有引领课堂、凝聚课堂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让每一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别具一格又不可替代的开端。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导课内容的高效性、时效性,既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还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导入才是具有艺术的导入。
作者:孙蓓蕾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体育教师课程能力
每一位体育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执行者,又是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提升和实验的创新者。体育教师要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走近学生,要以平等、民主、关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最后,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开发者和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授体育动作要领和体育拼搏的精神,还应该把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要摆脱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塑造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新课改目标背景下,教师可选择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教师应考虑地区、学校、学生的现实实况;应考虑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应考虑学校资源的可利用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等问题。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动作如何去做,或者动作示范,这样,站在不同角度的学生或者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获得效果差异性很大。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厌倦。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组织和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比如,学校的晨练中,一般以陈旧的跑步或传统的体操为主要内容,这就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乐曲或搏击操等多种形式的晨练来丰富学生的体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到晨练中来。
三、扩展课堂设计思路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多数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易于管理,课堂具有严肃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必须得到改变,体育教师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拓展课堂设计的思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比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上台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化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例如,在篮球的学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和身高等特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先观看NBA赛,然后再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NBA球星的经典投篮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小组派代表进行示范。在学生示范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进行系统练习,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帮助和相互监督,教师对动作进行纠正,达到熟练掌握篮球此项技能。
四、创新课堂组织模式
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主动性与参与性不高,这除了其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当中课堂组织模式的固步自封。其实,体育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主要是对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与健康锻炼养成的一种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模式。目前,高中体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是以篮球、田径或者足球为主导,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体育运动如游泳、瑜伽及网球等则涉及较少。学校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项目参加学习,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人生享受,找到乐趣,找到自己所愿意终身热爱并从事的运动项目。
五、学生学习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发展体育潜能。新课改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更加完善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评价模式应分为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测评这三个模块。体育教学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性和小组成员合作性以及运动协调性。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包括在长跑中能坚持下去不气馁、敢于同强手比赛以及对能克服对体育器械的恐惧心理。运动参与性,不仅指在体育课堂参与体育游戏还应包括一周进行了多长的体育锻炼,是否和家人朋友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成为终生运动的理念。小组成员合作性,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乐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项目,为集体争得荣誉并努力完成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运动协调性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能充分开发大脑与四肢的协调。
作者:孙逢庭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职教中心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根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浏览一遍,再提问:“五代十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经过讨论、交流、思考,他们很快想到了之前学习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接着教师又继续问:“这两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原因是否也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温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有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开展任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授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概括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创新,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教师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再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各阶段的变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的容量,帮助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及性质等方面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探究活动的效能
例如,在讲授“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并且展开讨论: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再让学生看一下《开国大典》等影片,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这节内容的内涵,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改革带来的惊喜和成功,但也伴随着不少的迷茫和困惑,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地去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孙瑞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
一、提高认识,因势利导
(一)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经济管理系的财经类专业需要经济法基础知识和技能
懂经济、懂法律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尤其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深入学习经济法,以此提高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体现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有的综合技能,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我们学生的特点和我们的培养目标
1.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过多理论讲解会消化不良,导致厌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大都是不会学习,也不爱学习。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另外,高职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对学习以外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接受程度高,但是钻研深度不够。
2.S-ESE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要实现岗课对接,注重能力培养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优秀,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既强调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特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设计,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找对方法,循序渐进
(一)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实用、够用
高职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而是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教学过程的实际要求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经济法教学内容的进行取舍和整合。我将经济法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法律基础理论、经济实体法律、经济程序法律。
(二)议案学法,模块化推进
我将经济法教学任务的68个课时,分为四个教学模块,以模拟诉讼的方式逐个推进:第一模块:民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含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合同和担保;诉讼时效等。第二模块:公司法案例诉讼20课时,包括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章程的章程制定;公司的经营过程等。第三模块:劳动合同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劳动合同的拟定和劳动仲裁等。第四模块:知识产权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
(三)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岗课对接
1.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创新现有的法律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这一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体系。因此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的以养成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其次,应完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全面的法律思维应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思维能力,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以法律思维培养作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将学生置身具体案例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例中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和推理。
2.培养学生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设计模式,以活动设计、角色参与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模块化案例教学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交际场合的普遍律。在每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精选的案例、活动设计和测试内容,让学生用法言法语来表达的所思所想,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法律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实践过程。
3.培养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
法律文书是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仲裁、公证机关在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种文书。每个法律人都离不开法律文书的制作,法官要制作判决书,检察官要制作起诉书,律师要写辩护意见等。因此法律文书的写作非常重要。法律文书既要反映实体法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实体决定;也要反映程序法的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程序规定。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由学生自己撰写起诉状、答辩状和判决书等,为其提高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提供锻炼机会。
三、付诸实践,不断探索
下面以第一模块为例,对整个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一,确定班长为本次模拟法庭的总导演,再把班级同学分成3组,各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导演职责:监督、检查各组任务完成,观察各组成员对案件讨论和材料准备的参与情况;负责各组之间联络和协调,注意各组任务的衔接和配合。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讨论案件,收集、总结组员观点,负责庭审材料和道具的准备;负责对本组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和具体贡献进行评价。明确各组成员职责:立足本组角色定位,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发言;梳理发言内容,形成完整、严谨的观点材料。第二,给出案例和问题,各组研究案例、思考问题、总结观点、相互点评。精心选取案例,要求精确、恰当,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强化经济法教学的目的性。提供案例:甲、乙、丙、丁是朋友关系。2000年3月1日,四人同桌喝酒。席间,甲、乙签书面合同,乙向甲借款一万元,借期一年。丙签字愿做保证人,丁签字愿以自有房屋做抵押。2000年3月5日,甲将一万元现金交付于乙。此后无话。2003年3月3日,甲要求乙偿还一万元借款并支付三年的利息,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不愿还款。甲遂要求丙、丁承担责任,也遭拒。2003年3月10日,甲将乙、丙、丁人告上法院。提出问题:(1)如何认定甲、乙、丙、丁的主体资格?醉酒状态是否影响一个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为什么?(2)甲、乙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生效?乙是否要还本付息?为什么?(3)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4)甲、丙之间的保证合同是否成立,丙是否要承担保证责任?为什么?(5)甲、丁之间的抵押合同是否成立,丁是否要承担质押责任?为什么?(6)法官该如何判决此案?第三,抽签决定三组的角色分配:原告组、被告组、法官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内部再分工,准备庭审材料: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等,指导老师在各组准备过程中,对其分别辅导。步骤如下:①各组立足本组角色背景,再次研究案例和问题;②各组寻找出对己方有利的法律依据和证据;③原告组根据案例写出起诉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被告各一份;④被告组根据起诉状写出答辩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原告各一份;⑤法官组根据起诉状、答辩状写出判决书一式三份,自己一份,宣判后发原、被告各一份;⑥各组写出发言稿,准备证据材料、标牌、法槌等;⑦导演组织排演,各组就排演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修改。指导老师老师参与讨论,适时引导。第四,组织庭审。各组推举表现优秀者代表本组参与庭审,分饰原、被告及其诉讼人和法官、书记员、法警。将教室布置成法庭,严格按照庭审程序进行。第五,导演点评,根据表现情况给组长打出参与此次模拟法庭的得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第六,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成绩与不足,将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系统化阐述。①点评合同成立与否等实体法律问题;②点评庭审过程中的法律程序问题;③点评法律文书的写作问题。
四、结语
S-ESE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法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训练,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系统化和引导功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经济法的模块化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寓于学生的实践之中。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双向沟通,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教师运用案例这一中介,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参与性强,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案例教学法中的典型案例,都是为说明问题而设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把握,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吴涛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