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02:5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就业指导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习的主动性明显较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支撑将很难取得成效。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来进行,经过一天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不佳。加之多数学生对毕业后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和目前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课程的开设没有意义,学不学都一样,造成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较差,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组成相对复杂。有些任课教师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有些教师则是院系的党支部书记,有些则是辅导员和其他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这些任课教师很少经过系统地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对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学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必备的理论专业知识十分欠缺。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授课教师本身的专业性如果得不到提高,那么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三、就业指导第二课堂的建设路径
1.校内第二课堂建设
第一,校内专题报告。在校内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举办内容丰富并具代表性的就业和创业报告会,通过真实案例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活动进行指导。报告会可以邀请已经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来谈谈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真实过程,使学生从中得到借鉴;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士,从企业招聘的角度谈谈企业需要哪一类型的人才;可以聘请人才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元素。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内在的共通之处——通过学校的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每个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的潜力等都是高职院校生存、进步和发展的关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融就业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效果。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第二课堂中应经常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可以使他们陶冶情操,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软实力。第三,校内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社团、组织中融入就业元素也是开展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手段。例如:学生会、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系的一些学生组织每年都会举行许多学生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拉赞助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锻炼自己,提高个人的交往、沟通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就业实力的目的。仿照法律专业教学“模拟法庭”的模式,学生团体可以自发组织“模拟招聘会”自己招聘自己,定期邀请教师和相关专家前来指导。还可以由学校牵头举办一些校园招聘会等活动。
2.校外第二课堂建设
第一,校企合作,共建第二课堂。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珍惜顶岗实习机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类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校学生每人都会有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但如何渡过实习期也是一门学问。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在专业工人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被企业录用的概率增加,而有些学生则恰恰相反。第二,发挥校友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友是一所院校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这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不仅是学业上的前辈,也是事业上的指导老师。学校可以在校庆时请校友返校,加强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交流,增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校学生要珍惜与学长、前辈交流学习的机会,主动了解就业和社会的相关知识,将自身就业的疑问和困惑说给他们听,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些校友个人职业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学校可以号召和组织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第三,寻找实习机会,自我完善第二课堂。学生要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主动出击,寻找兼职和实习的机会。兼职和实习的意义不在于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机会提前融入社会,适应职业生活。这样的实践经验和经历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就业能力的全面综合的进步与完善。
四、总结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和全面发展。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健康开展对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第一课堂教学带动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吴亭 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准备工作、选择职业、获得就业岗位、适应就业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体系,这项工作的开展应该成为大学生在求职中甚至是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上的一种进步、在开展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约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面,各地区、各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新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在努力培育和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尚需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专家付出努力和积极探索。
由全国三十多所高校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与指导工作的同志共同编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适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总结了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宝贵经验,参考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优化的发展趋势,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体制为发展作为导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帮扶毕业生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和确定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作为导向,掌握国家相关就业指导方针政策,将个人期望、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相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顺利踏入社会的大舞台,为开创美好未来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就业政策的接轨。
从学生对整个学年的授课情况的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满意度反映较高,学生一致反映较好,学生认为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可以进一步认知自己,看清目标,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方面的技能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上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主要有:在授课方式上应更加灵活主动,多让学生进行模拟招聘并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面试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等,减少理论方面的讲述,更加提高本门课的实用性。目前看来,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讲授内容的要求比较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涉及的范围,对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如何进一步做好就业的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形成了以下几点观点: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放到大一,让学生已进入大学就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对就业知识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二是上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广泛,这就加深了授课的难度和广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知识;三是教材的选择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有机结合方式,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针对相关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从在如何进一步做好以后的课程教学工作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提前,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迫切;二是选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宽泛,这就加大了授课的难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三是教材的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此外,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校友的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外聘经典讲座、举行座谈,邀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等;最后,我们要不断借鉴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外校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为了使高校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的信息,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大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因为求职的过程是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用人单位录用和不录用的结果,而且得到的是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些要求,如展示真实形象、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遵守市场的规范等等,不仅是对就业的具体指导,而且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就业是迈开事业的第一步,不能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而是通过就业来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成才的全过程。要把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基本就业工作的重点,要全面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离校前思想政治毕业教育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的文化和文化氛围,为毕业生留下宝贵的精神宝贵财富。适应毕业生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之,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做为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会就业,就好业。以其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雏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多年来,各高校在大胆借鉴西方国家大学生生涯辅导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 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整体上看,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以提供就业信息为平台,以就业政策与技巧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的综合体系。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经验缺乏、职业目标不确定等原因,在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及其优势劣势、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找到比较满意的就业岗位等方面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择业会感到无所适从、迷惘和困惑。通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而指导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
2.2 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生存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欢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高校要提高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不仅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还必须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实力。就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从中可以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并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多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出现。加之,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内容多数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内容、形式单一,没有新意,不能够给学生以有效地指导,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 课程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
高校通常采取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填鸭式教学, 像讲授其他课程一样灌输, 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 而学生对之感到索然无味, 使该课程备受冷落、形同虚设。这种“快餐式”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是一个在实践之中不断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临渴掘井式的就业指导, 局限了部分学生的职业发展。
3.3 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全程化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依靠行政推动, 教师大多是政工干部或学生工作者, 高素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严重缺乏。就业指导的学科属性不明确, 教学随意性大, 并且教材陈旧,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过去以经验性为主的就业指导很难适应学生的需求, 而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 系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十分缺乏。
4.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完善的对策分析
4.1 实现指导全程化,构建结构体系
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的结构体系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专门的教学组织,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交流和实施教学校查与测评等。并要求教研室组织教师通过学习、广泛调研,参加专门培训,系统有序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制订完整的授课计划和教案,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丰富课堂内容。
4.2 紧扣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各个专业的特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等。学生关心就业现状,关心学校、学院,甚至本专业近年的就业情况,想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就业前景。首先,就业指导课教师应准备生动鲜活的实例,例如请师兄师姐现身说法,讲解他们的求职就业经历;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深入社会,尤其应深入与本校或本学院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广泛调研,搜集在择业和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事例,总结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编写就业指导案例。在一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次,就业指导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理解期望值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自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的就业意识。
4.3 促进师生互动,改进教学形式
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达到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在形势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中体味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模拟招聘,可以在实例纠错和榜样效仿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增强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关注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迫切需求。课前征集学生们对就业问题的困扰,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作出针对性或小组讨论解答,激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就业网站和开设相应的就业论坛,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隐蔽性,了解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动态。
4.4 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高校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培养学生们的就业意识。在大学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确立就业目标;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的树立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大学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组织参加各种招聘会,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讲授求职择业程序和就业权益保护等。四个阶段相辅相成,有机连接,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的结构体系。
4.5 加强师资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现有人员多半是该学院的辅导员或者团委副书记,缺乏专业性,同时也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培训。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要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基础建设,加强团队建设,提供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侧重于教学效果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总之,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系统学科,必须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互动式教学,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教学实效性,构建合理、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摘 要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要结合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宗旨,着眼于毕业生实际择业、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着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针对性强,效果好,并且不存在现行就业指导课的弊端,是适宜于就业指导的课程形式。
关键词 就业指导 项目化教学 实践性 能力提升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择业定位不准,对自身估计不足,眼高收低等问题,导致频繁跳槽,或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的现象,给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障碍,并影响学校就业率。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教育部指出,我国今后的专业设置将直接与就业情况挂钩。在大形势的压力下,如何改进和调整现有的就业指导课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等国家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逐步在高等院校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教学方法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课程改革开始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这些都是秉承项目化教学的精神的有效探索。
就业指导课转变为项目化教学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两个特点:
1.1 就业指导课内容的实践性特点
就业指导课宗旨是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发展信息,认清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这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要着眼于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课堂的指导,就业理论知识丰富,更要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平台,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发挥这门课程的指导功能。
1.2 项目化教学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明线,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通过合理的任务分解,将庞大的体系具体化为可操作、与实际更加衔接的项目单元,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原则上来说,项目的完成也即意味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2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就业指导课项目化教学的研究,我国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形成了一套较为概括的项目体系,但是具体到各高校而言,推广的难度仍在于:
(1)如何将学科体系,转化为应用体系,避免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就业指导课受师资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为讲授式授课,教师面对学生数量较多,无法在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只能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进行,就业指导课无法细化,无法根据个人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受课时限制,内容上无法展开,实践内容在时间和场地上无法保证,使指导流于形式,成为机械的知识学习。项目化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将庞大的体系分解为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的实践性项目,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应聘的能力。
(2)另一关键点是如何结合专业和高职学生特点,结合所在院校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本次课题致力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区别于本科教育,就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更适于具体技能的掌握而不适于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因而如何结合高职教育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将每一阶段理论化的内容更多设置为情景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通过课堂即能提高能力,掌握技巧,并将课程与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将所学加以应用。
3 项目化就业指导课的组织与开展
就业指导课开设应兼具理论与实践特质,但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然偏重学科体系和理论指导,缺乏与学生个人情况的结合,缺少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在研究中,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任务分解,将必须的理论贯穿在项目当中,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能力和素质,大概分为五个大的项目:
(1)正确认识自我优势。通过能力类型、性格类型和职业倾向等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高职院学生入校普遍的年龄在十七岁到十九岁的区间内,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气质类型和主要的性格特征已经稳固,通过相关测试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团体活动相互评价,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入校后,所选专业方向基本确定,在了解自己的情况下,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能力类型测试等了解性格与职业匹配度,了解所要涉足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提高,适应未来工作的行业要求,更顺利地完成入职过渡。
(2)全面分析职业需求。根据学院专业将应聘出路分为技能侧重和人际侧重两大类,针对不同职业需求的技能和人格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技能侧重型则需要着重学生严谨、客观等品质的培养;人际侧重型则需要着重沟通技巧、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3)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通过模拟就业和面试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求职技巧。求职方法和技巧不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习,更是能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运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揣摩和总结,才能真正在未来职场中自如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和突发状况。在这一环节的操作,需要与第二环节相配合,一方面是针对自身弱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将职业需要的品质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4)就业权益保护。通过案例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作为企业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有自我保护和应对实习期过长和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常见问题的能力,保障毕业生就业安全和利益。在现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业市场同样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和开放性,在发挥了最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弊端,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和相关法律条文的普及也应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个环节。
(5)培养职业规划能力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前四个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立职业目标,找准就业方向,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期通过实习等方式,将前期所学用于实践当中,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其一定阶段中工作阶段和目标的预期及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恰当的规划可以使人产生工作的动力,更加有效地组织资源,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避免学生因对自身认识不足,在就业市场中因定位不准,求职缺乏技巧等无法正确择业,将就业指导课的项目化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分设不同目标和培训方式,使学生把握自我,了解市场,明确择业方向,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不但能就业,而且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和特点的工作,胜任岗位。
摘要: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科学发展观;职业发展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科学文化素质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群体,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其就业难更是时刻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然而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对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认知能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形象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证、分析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得以迅速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无疑将变得更加严峻,而对于本身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们来说,在岗位有限而又不乏激烈的人才招聘环境下,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将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对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加强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的步伐,以更好地引导、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合适的职业生涯,增强其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在1995年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指出: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开设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掌握求职技巧,正确选择职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1998年,教育部大力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以便各大高校更好地贯彻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些都是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做出的强烈反映。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丰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当前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十分明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有效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节约社会综合成本的需要。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大量人才。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社会综合成本的最小化,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而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信息,再把信息传递给毕业生,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解决用人单位与应聘大学生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调社会就业岗位供需矛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低水平的社会综合成本下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高校就业指导课性质、定义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 通过开设规范的课程, 并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 促进其顺利就业上岗, 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目标的一门新兴课程。它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意识,并在学校指导下,掌握就业形势和信息政策,学习求职方法技巧,为其就业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很多毕业生不清楚自己希望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对择业存在许多迷茫与困惑。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专人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及就业工作理论的研究,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灌溉的良木,寄予着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繁荣民族的重任。社会各方面力量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修桥铺路,而各大高校立于大学生毕业阵地前沿,充分其现有资源、条件,积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引导,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科学的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摘 要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措施,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完善、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学生专业意识与职业发展意识不强等。本文试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就业指导 专业意识 创业教育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务部门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系统,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由招生与就业指导部门拟定,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2)教学计划不连续,课时不达标。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主要为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就业准备与心理调试、择业方法与技巧等。一般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大四年级(专科层次安排在第三、五学期)。缺乏对新生及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对新环境、对未来比较迷茫,恰恰是最需要唤醒专业意识和职业生涯发展意识的对象。较高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已基本定型,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显得仓促,没有预留足够时间供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的知识储备。课时方面,许多高校设置的课时远远没达到教育部建议的38学时。课时不达标,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较系统的就业指导。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安排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兼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专业所限,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把握不足,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安排方面,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的两个授课阶段安排不同教师授课,一方面,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造成同一个知识点被不同教师反复强调的局面,占用课时,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频繁更换就业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利于学生发展。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长期以来,跨专业、大班级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课堂互通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就业指导缺乏课堂以外的有效延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模拟实践等活动较少。没有有效的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应用。导致学生出现“上课感到不知所云,下课忘得一干二净”的状况。
(5)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培养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新生对自身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不明确。专业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淡薄,没有就业择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因此,就业指导应倡导“观念、意识优于技巧”的理念,着力于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专注于求职技巧的培训。
(6)创业教育缺乏。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大多在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较少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工作岗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倡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有帮助。
2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应以发展的理念认识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和意义,以系统的方法规范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方面,将就业指导课纳入高校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确定就业指导课与高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隶属关系,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标准,指定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教材。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教学计划方面,除必须完成的规定内容外,针对不同年级和类型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如针对新生班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教育;针对较高年级,注重适应各项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针对贫困生,着重培养自主创业意识。
2.2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必须严把教师遴选关。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试、校企合作洽谈会,担任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开阔自身眼界,提升业务素养。
2.3 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引入“体验式”
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职来职往”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检验知识,在实干中锻炼能力。充分发挥校外课堂的作用,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走访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生产模式,对员工的要求,薪酬标准等等问题,回校递交调研报告,分享心得体会。邀请本校校友回校做就业、择业、创业事迹报告,给毕业生讲解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畅谈理想与现实、经验与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给在校学生以现实的借鉴和启迪。
2.4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创业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能够成功的“创业型”人才,而不是仅仅能够赢利的人。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其次要善用社会资本。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多方发掘有利于学生创业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校友资源等社会资本,构建良好创业氛围,创造优化的创业环境。最后要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已经毕业,正在创业或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要跟踪访谈,总结成案例,作为正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的生动教材。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体验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纸上谈兵,起不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拓展活动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毕业后离校时未就业人数剧增的现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更显迫切,预计2014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将达700万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求高校教育紧密与社会教育接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如何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不断研究教与学的特点,探索一种更容易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大难点。
一、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立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就业形势和适应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评价自我,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然而,从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却在认识和方法的层面上存在一些误区。
1、教学内容空泛、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讲授理论层面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缺乏实战性
授课形式也在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内容单一,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性地位完全缺失。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教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实战性的教学活动。纸上谈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就业指导课脱离社会,脱离实践指导,实践操作性不强,缺乏个性化指导。
3.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于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手不够,难于满足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普遍存在教师紧张,人员不足的状况。由于教师紧张,就业指导课一般安排上大课,多则上百人,学生多,效果差,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2、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员不稳定,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提升。在2004年以后,各高校根据要求纷纷逐步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教学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辅导员担任。由于书记还承担有大量的行政任务,辅导员日常工作也十分繁重,无法安下心来钻研就业指导课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专注于就业指导课教学,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提升。3、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由于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短,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学习,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深,进而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拓展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般而言,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特点是让受教育者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或一个领域和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较少拓展活动和职业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状态尚未大面积形成。由于职业能力与素质属于特殊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需要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进行亲身体验,通过对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和整合的过程。因此,如何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不断研究教与学的特点,探索一种更容易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拓展活动式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现今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大多仅重知识理论的掌握,重临场面试技巧的教授,重适合国情政策法规的教育等,所以传统教育理念必须转变,代之以重职业素质拓展、创新能力、独立搜寻职业机会、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理念,比如首都师范大学使用的《成长DIY--大学生职业生涯自助规划手册》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拓展活动式教学手册。研究证实: "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①所以,形成新的适合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拓展活动式教学"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将大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三、"拓展活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拓展活动式"模式采用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由两部分组成:行动和反思。学生通过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进行学习,然后对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反思。其目的是让学生重新认知和利用这些知识并从中获益。把这种培养的精髓运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对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是非常有效的。但在运用中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应当采用适合大学生的课程模式
虽然教育对象的不同,但"拓展活动式"教学模式应当是相当规范的,一般的就业指导课的"拓展活动式"教学的课程模式通常如下: (1)导入。通过热身和破冰游戏,学生讨论个人和课程班学习职业素质的目的,解释什么是"拓展活动式"教学。(2)体验。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活动。由学生自发主动承担小组的领导位置,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取一些领导、组织经验的机会。(3)解决问题和建立信任。课程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得到"体验",在小组已经获得了较多的经验和信任之后,可以逐渐加大游戏的难度和复杂性。(4)反省。在结束职业素质拓展的游戏后,教师帮助学生对刚刚在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反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有利于、哪些是不利于职业的态度和行为。(5)总结。在下课前,小组讨论从学习中获得的职业知识和感悟,并讨论如何将这些收获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②
2.设计容易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游戏
"拓展活动式"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既要避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又要避免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因此,在"拓展活动式"教学中,游戏的设计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个性的不同,其学习的体验程度也有不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老师应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不同的游戏。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多:游戏的发展是否利于控制;对场地和各类条件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
3.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由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初次参与此类"拓展活动式"游戏的时候,碍于面子或者是参加但不善于表达,以致活动有时会陷入冷场的局面。所以,邀请学生进入游戏学习区,懂得在游戏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设立自身目标,跨出愿意"体验"的第一步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另外,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应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一要体现全面性,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与素质;二要体现全体性,在引导学生体验时,既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无体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表面参与而学生体验不深的倾向。③
4.教学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教师工作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在整个课程中保证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安全,同时保证自我安全也是每个学生的责任。"拓展活动式"教学中有许多有关职业素质拓展的游戏,涉及到一些体能性的活动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照顾好自己,同时也要照顾好别人.使课程可以安全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摘 要】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顺利就业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方面的实际状况,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加强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建议方针
现阶段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历届毕业生数量在连年攀升,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已经可以称作是不容乐观。高职院校更应当主动与社会各界积极联系,了解求职单位需求,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使他们学有所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能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来重点培养学生,使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顺利步入社会,早日实现就业。
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当前看来,摆在我们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化程度太低。据我观察了解,百分之60左右的就业指导教师是从之前的思想政治以及学生工作岗位调离过来的。虽然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时间并不断,也有了一定方面的经验与基础,但是在理论与专业培训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大多表现于对于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思考研究不够深,比较薄弱。教学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如此看来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很难,就业指导课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到那里去。更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学生们的就业需求。
(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手段过于简单化
众所周知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集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都非常强的学科。放眼看去,目前看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在教学方法上面过于陈旧,还是依照老一套,天天灌输学生,主要是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只是呆呆的坐在下面听。缺乏了一些实践的结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也无从谈起。即使有些教师别出心裁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是其播放内容也过于形式化与实际就业指导关系不大,这样的课程吸引不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三)就业指导课注重共性化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就目前看来,当前就业指导的课堂中,课堂理论以及课堂分析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求职的现实情况,面对当今社会的繁杂、烦乱的社会信息,学生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这个社会缺乏了真正的沟通,对用人单位缺少了交流。就业指导变成了应付面试的指导。[1]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初涉社会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
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课设计众多,其中包括了教育方面,管理方面,心里方面等多种学科,是一门有着相当的技术含量的工作。想要把就业指导课上好,并且服务于我们的学子,就必须要加强教师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设成有着全程化,信息多元化,专业化的一个完整指导服务体系。那么如何才能建设成一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呢?第一,人员保证,必不可少。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人员这两个方面,必要数量全,并且是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这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成效。第二要专兼互相结合,也就是说,鼓励一部分教师,进行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特长。最后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者是技能职业指导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以及讲座,这样一来不但是学生受到了鼓舞,同时教师与专家之间可以共同开展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
(二)培养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构建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肩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完成生涯规划的任务。由于学生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优势,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推荐工作。激活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欲望,要以“职业规划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为教学理念,这是提高课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仅仅是靠校内的实验室和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行业所需的应用能力,就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掌握就业技能为突破口,开展实践能力培养。为此,高职院校应拓宽培养渠道,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实际操作等形式,促使学生进一步转变思想,加强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毕业后能够所有学生。
总之,现在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非常的重,就业指导课的发展已经在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从数向质。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就必须要转换陈旧理念,平时要善于思考总结,更要乐于钻研,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才能更好的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保障。
作者简介:
朱佳雯,女,1985年10月出生,2007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主修法学,国际贸易专业,现就职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尤其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专业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的学生渴望自已具有知识能力.就业能力,能够了解所学专业所属行业发展动态,能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但这些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而应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专业课教师 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
1、当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片面性
面对人才市场供需变化和新经济模式的挑战,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已经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就业率简单地将学生送入用人单位,而是在职场上将由过去的注重专业而转向注重人才。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主要由学校分管就业领导、就业指导部门等组成,而占学校教师人数中较大比例的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关注不多。
1.2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应该是一项基于专业技能教育的针对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以专业的应用技能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尽管当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都没有真正纳入学校教学建设的课程体系,只是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应急工作来处理。通常以开大会或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泛泛地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而缺乏专业课教师从专业与行业发展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
面对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仅仅依靠学校主管领导和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完全没有考虑专业课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应有的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动参与学生就业机会不多,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潜在的发展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分不开的。
针对以上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那么专业课教师如何溶入到学校的就业工作中,学校如何利用好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
2、专业课教师如何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1 专业知识教学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所属专业认识较为全面,能够清晰的把握该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层次和所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而且利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全程、连续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合理的设计并实施职业发展规划。
2.2 教师个人与其社会关系相结合
从现有的就业形势分析,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似乎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对2007年我校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近半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教师个人的社会关系。对我们职业学校,在学生就业上也应该考虑教师个人与其社会关系。其一,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圈来推荐学生就业,如在朋友、同学、亲属、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推荐学生就业;其二,利用教师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为学生找到就业捷径;其三,专业课教师利用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参观访问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学生就业。
2.3 学生技能培养与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社会和相关行业的了解,把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防止学生出现专业知识丰富,社会能力缺乏的现象。
3、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的政策性支持
3.1 学校以就业为中心开展工作,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当今,社会和学生家长往往把学生的具体就业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涉及到我们每位教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专业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书,还应该把帮助学生就业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学校也应该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老师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
3.2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地增加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并使这些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这样确保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学生毕业前尽早制定学生本人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专业课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3.3 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的特殊地位,利用专业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关系,为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并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办学”思想和可行的顶岗实习来完成职业能力训练。
3.4 制定可行的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奖罚制度,以确保就业指导工作合理发展,实行专业课教师负责制,把指导学生就业纳入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考核范围。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采取切实的就业指导措施,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职业规划,这样更利于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意义、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才培养
为了应对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减少大中专学生盲目就业而引发的就业人员的高度流动性和不安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中专学生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开始,我国引入了发源于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与日俱增,已经规定为各大中专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来说,就业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阅,是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也是学校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可以说,就业质量是学院人才培养循环圈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了完成国家的重托,切实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下如何认识并把握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一、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重大意义
1.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和矛盾的需要
目前的就业形势不仅严峻而且异常复杂,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另一方面又同时存在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更需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引导在校学生了解自己、理性就业,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把学习生涯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效衔接起来,做好就业准备。
2.减少就业流动性与不安定性的迫切需要
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不仅仅是个人找到工作的问题,从社会层面看,更注重的是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而就业的质量决定其稳定性。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而这一数据随后几年逐年攀升。
在同一调查中,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略显端倪,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认为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而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
一方面,社会上关于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挑挑拣拣,只能“先就业后择业”,但却带来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满意度低;另一方面,“刚就业,便择业”导致高流动率,而这给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带来疑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更加恶化了就业形势。
3.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成才观念的需要
人才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对人才的定义已经有了很大变革。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更代表拥有完成某一特定工作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即使拥有很高学历,但是只要他做不了或者不能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于这个岗位来说,他就不胜任,不是这个岗位上的人才。相对的,你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你可以不拥有很艰深扎实的理论功底,你只需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胜任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你就是这一岗位上的人才。
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自醒导致自以为是或者自卑胆怯,而自信来自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我们的教育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具备完成所应聘岗位的能力和素质。
二、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目标与任务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包括三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这三部分内容是一个整体,它的优秀目标就是要保证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选择最适宜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理清能够到达目标的发展路径、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具体地说,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初步了解创业活动,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权衡、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想创业的,想就业的,想做管理的,想做技术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远目标,并且在现实的基础上能够有比较清晰的可行性的路径,明确为长远目标服务的一个个阶段目标,并且为了实现阶段目标,还要制定出实施方案和近期的计划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最优秀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盲目就业转变为有目标、有规划地学习,将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要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就是要为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的,所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假期打工、见习实习、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考试。以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为例,同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因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不同,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就会不同,有意从事幼儿护理的学生可能就会列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本专业;为考取护士资格证准备;参加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资格证。各个同学情况不同,有的准备长期从事护理工作,有的本来选择护理专业只是因为家长觉得护理专业容易就业,所以准备以护士职业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在解决就业、实现经济自立、累积足够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准备以后在业余时间学习其他感兴趣的东西,谋求其他更符合自己兴趣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看清形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理性的、符合实际的、可行性的认识与评估,减少原来的盲目与模糊、幻想与虚无,增加清醒与理性、实际与信心。
三、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不是空洞的,而是从属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整体的,是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要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就业之路、发展之路、成才之路,要使每一个学生将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学习目的更清晰、完成学习任务更主动、制订学习计划更有方向。
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上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1.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课程,但又不仅仅是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而是一门指导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课程,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自己是怎样感受、思考、期望的,就怎么说,与老师一起探讨自己的特点、追求,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制订出能够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
2.内容根据需要而定
在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指导学生,不追求课程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关键是学生能了解、能掌握、会运用。例如,对于自我探索的部分,有性格探索、兴趣探索、价值观探索、能力探索、职业锚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职业兴趣本身就是由职业人格类型决定的,性格探索理论性更强一些。
3.表述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本身涉及学生接触很少的职业领域,学生的感性认识少,因此在内容的表述上尽量避免太过理论化,让学生理解不了。还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同一内容做出深浅不一的注解。以职业人格类型中“艺术型”为例,讲艺术型的人的特点是“喜欢各种类型的创作活动,喜欢表达自我,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这种表述学生会容易理解些,而“艺术型的人通常以展示自己的艺术价值来获取成就,以复杂的和非传统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与他人交往更富于情感和表达”这种表述理论性更强,学生会感觉抽象很多,只作为老师备课时加深自己理解的内容。
4.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职业环境特别是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接触与了解,例如请从业者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从职业需要或者用人单位需要的角度指导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或者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或者工作场所参观等,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从不同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作者简介:王敏,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行动导向法是指以职业行为或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力与综合素质。笔者认为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授课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单向灌输多、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将行动导向法运用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行为导向法 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
[作者简介]王晓静(1982-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行动导向法又叫行为导向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行动导向不是一个具体教学方法,而是由任务驱动的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案,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完整的行动过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两个方面。它将教学过程设置成一个包括获取分析信息、指定任务计划、实施任务计划、控制任务质量、评估任务业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其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活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传统的课堂主角、组织领导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主持人。教学的目的是借助课堂,促进学生包括头、心、手等感官的全面发展,通过行动的全过程,引导行动者对自身经验进行自我检测与反思,不断地丰富自我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达到解决职业问题、提高行动能力的目的。
就业指导课是近些年随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而兴起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学科,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合理地自我定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以便在求职竞争中取得成功,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授课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单向灌输多,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
一、目前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礼仪及职业指导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多偏重于就业统编教材知识点的讲解,有些知识过于陈旧,内容缺乏新意和针对性,这种理论知识讲解多、实际能力培养少的现状,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和指导性。此外,每个学生在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个体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差异,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容易导致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
2.单向灌输多,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模式多以集体授课或者讲座的大班上课形式,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缺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忽视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课感受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热情。
二、行动导向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在四年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中,笔者以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为目标,不断探索,在授课之前做好教学过程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的授课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用学习指导实践。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适合对学生在求职与职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实施:
选取案例。案例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选取生动、典型的案例,尤其是就业典型案例,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列举其学校毕业的师哥、师姐成功就业、创业的真实案例,将其应用于教学;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毕业生在人才交流市场或者校园招聘现场的真实应聘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毕业后要面临的就业现状、应聘方式与求职流程;在授课中穿插播放一些《职来职往》或《非你莫属》等大型职场招聘节目的精彩片段,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求职时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讨论总结。这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从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记录员,负责将每位同学的观点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毕,进行课堂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公正的裁判角色,在讨论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点评的原则是要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恰当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引导。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别引申出一般。这种跳出课本现成的套路、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能有效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活力。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形象具体的求职或职场情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模拟中,感受职场氛围,学习职场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此方法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悟性,加深知识理解非常有效,可应用于求职材料的投递、面试着装、面试技巧、创业教育等知识讲授环节。模拟应聘需要就业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研究设计可能的情境,根据有关角色对应的知识点和要求,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提前做准备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交流提高。如可以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和角色分工,确定招聘方与应聘方,接着由教师选定需要招聘的企业名称及其职位需求。扮演招聘方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企业信息,自己制作招聘海报和招聘章程,选择应聘的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制作个人简历,并分别向适合自己的企业投递个人简历,参加面试。通过招聘广告的设计,让应聘方明确招聘岗位及任职资格要求,突出企业的亮点与优势,以吸引更多的应聘者来投递简历。通过模拟面试使学生了解如何做面试着装、面试心理、应答技巧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如何在面试中体现职业化特色,给招聘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3.大脑风暴法。大脑风暴法是又叫集思法,是一种以会议的形式引导每个与会人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头脑中引发风暴、畅所欲言的“行动导向法”。当教师讲授学生在求职与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主意,将可能的解决方法或答案列出清单,然后讨论其优劣,以达成共识。这种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高度参与,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时,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让学生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并进行有益补充,但不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论或批驳。大脑风暴法在实践操作中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如何运用“大脑风暴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转换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二是引发产生创造性思维阶段,学生即兴表达各自的想法、意见,教师应避免对学生的想法和建议立刻发表评论,也应阻止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并当场将每个学生的观点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持续到无人发表意见为止;三是整理阶段,将每个人的意见重复一遍,去掉重复、无关的观点,师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论证,最后集思广益,按问题进行归纳。
4.卡片展示法。卡片展示法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将设计好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卡片或者征集的学生填写的卡片钉在展示板上,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归纳、类比等方法对卡片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移除、添加、改动或更换卡片等方式,对卡片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的面试技巧及求职信息的搜集板块,可以采用卡片教学法。如在讲解面试技巧知识时,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首先设计问题卡片“求职需要做哪些准备”,将卡片用大头针固定在展示板上,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征集学生意见,让小组把讨论结果的关键词写在卡片上,一组可以写多张卡片,由学生代表粘在展示板上。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改变卡片的位置、添加或移除卡片进行归纳、整理,也可附带使用有颜色的画笔标注连线、箭头、边框等符号,以便更清晰地将结论展示给学生。它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黑板内容更改、归纳与整理困难弊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口头的讨论结果与书面记录结论用卡片的形式展示在师生面前,这种直观性强的教学方式不仅展示了整个讨论的过程、增强了师生互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卡片展示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在授课中作为“大脑风暴法”的一种工具使用。
5.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教师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完成项目的完整过程。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从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结果的把握与评估都由学生负责完成,教师负责项目的指导与答疑,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就业指导课中,招聘的整个流程及创业教育板块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场景,由学生负责公司招聘活动,涉及的因素有设计招聘广告、面试方式选择、面试过程的设计、签订合同、成本核算等。针对创业教育模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创业小组,对于感兴趣的小型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书,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资金预算与规划、人员结构与管理等方面,实际参与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解决困难、寻找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创新能力。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在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有益尝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在实践和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指导课吸引力和实效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 要:现场教学法是运用现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培训的一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运用现场教学法,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不足,较好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实问题,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场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一、现场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作用
时展对大学生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喜欢新生事物、乐意迎接挑战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教”与“用”同步,更侧重于“用”的课程,惯常采用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后实践以学生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大学生在将所学变成所用的过程没有教师的跟进引导,初次接触实践时往往理不清思路,摸不着头脑,因而可能耽误宝贵的就业机会。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与“用”同步中侧重于“用”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选择。现场教学法通过把课堂搬到现场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和认识,即使大学生初步掌握择、就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通过模拟面试、招聘流程等现场教学基地,让大学生在适宜的条件下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来感受求职的氛围和实践求职的技巧,为加强大学生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职业素质等能力开辟良好的实践空间,强化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提升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的特点分析
现场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教学形式之一,具有直观性、参与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
1.直观性。现场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用具体形象的实物或事实作为教学内容,在观看现场、听取介绍、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运用的都是现场事实材料。因此,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来说,它对客观对象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是更为直接、全面和深刻的。在现场教学中,学生能够走进实践现场,通过对存在于第一线的最鲜活的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在直接接触事实、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事实或事件的本质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2.参与性。学生的广泛参与是现场教学的鲜明特征。它在“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使现场成为课堂,让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实践的前沿,置身于教学现场,亲自考察、思考、分析、讨论,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远离现实实际的状况,可以使学生亲临其境,投身其中,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启发和拓展认识和分析矛盾的思路和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互动性。现场教学集讲解、问答和讨论于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师和讲解人员的高度互动。它克服了灌输式教学的“填鸭”缺陷,让学生通过自己现场看、听、问、想、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教师的点评和指导下,升华认识,达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共识,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把握规律,实现了学与思、教与研、动与静的有机结合。
4.趣味性。在现场教学中,实践者成为教师。事件或事实的当事者现身说法,亲自介绍事实缘由、事件经过、实际结果,以及工作思路、经验和体会。其绘声绘色的切身讲解比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的授要更加真切、生动、具体、可信。学员在看、听、问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既有事实的对照,又有教员的指导;既有同学间的交流,又有当事者的答疑;既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又有现实的实践借鉴,教与学的形式活泼多样,参与者热情广泛,摒弃了填鸭式教学的老生常谈和单调乏味,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现场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精心做好现场教学前准备工作
1.遴选现场教学基地。在选择现场教学基地时,要在充分考虑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学习主题的基础上,找到所学理论和现场实践的结合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现实性、指导性和自愿性的现场。换而言之,就是现场教学基地在提炼正面经验时有示范意义,总结反面教训时有警示作用,所展示的现场教学材料能够代表时展方向,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规律,具有广阔的分析空间,所选取的事件在发展思路和处理实际问题方面创新性和前瞻性较强,对学生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现场教学基地也愿意付出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予以配合,否则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与相关部门和教学基地进行正式的洽谈和沟通,达成正式协议并在教学基地挂牌,通过形成制度来保证长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讲解就业政策和形势时,可以选择政府部门的相关就业政策研究机构的时事政策宣传活动室作为现场教学基地。
2.围绕主题准备材料。现场教学确定的主题不仅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还要让学生感兴趣,并与整个教学计划相衔接、相协调。主题确定以后,教师要认真调研,了解详情,既要整理教学基地的相关资料又要充分准备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主题选择的现场教学材料一要“实”,必须是帮助学生了解实情的现场事实描述,;二要“准”,必须紧贴教学主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三要“广”,必须具有广阔分析空间的内涵容量;四要“深”,必须列出思考题便于学员提前进行思考和准备。比如,在进行就业招聘的现场教学中,就要根据招聘企业的厂况背景、用人需求等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以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就业招聘熟悉了解情况,把握程序化流程和内在的基本规律。
3.周密筹划设计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现场、熟悉详细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出操作性强的现场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教案,一方面要对事实材料的理论意义进行挖掘和概括,现场讲解、总结和点评看似即兴讲解、即兴点评、有感而发,实则是精心准备,反复斟酌的结果,所以教师事前必须写好提纲和讲稿;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实施过程做出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都要细致、周密,确保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4.提前辅导动员学生。现场教学实施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动员,一是讲清楚现场教学的概念、特点、要求,引导学生把现场教学与参观、考察和案例教学等区分开来;二是给学生分发材料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做好理论储备;三是讲明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明确此次教学任务和目标,并申明教学纪律;四是提出需要学员思考、讨论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以防现场教学流于形式。
(二)认真组织实施现场教学活动
1.置身现场察看。参观、考察现场是现场教学的首要环节,因为在教学现场展示着真实直观、不可替代的事实材料。教师要带领和引导着学生在教学基地认真参观、考察,学生要以虚心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观察和审视现场,用心细致地看,看清楚重要细节和相关因素,做到一边看一边思考。
2.听取现场介绍。有关人员要系统、专业、详细地对现场教学基地情况进行讲解介绍。讲解人员必须是教学基地的管理者、专职讲解人员或知情人士,而且必须事前做过认真准备,使讲解的材料做到理论、实际、政策三结合,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介绍者要有敬业精神和耐心,能够不厌其烦地深入讲解和回答学生提问,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教师要配合教学基地的讲解人员做好现场讲解。比如,在针对就业政策的现场教学基地,就可以通过资深的劳动人事部门管理者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业政策和形势的讲解,使大学生更真切、翔实地了解就业形势和制约因素,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树立就业和创业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逐步实现大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3.进行现场答疑。在察看现场和聆听介绍的基础上,对于与教学主题有关的尚不清楚的问题,要让学生对相关组织管理者、讲解人员或教师进行提问,以便学生解除疑惑,客观、深入、全面地掌握事实材料。比如,在求职面试的现场教学中,观看求职面试的全过程或聆听讲解人员关于求职面试的介绍以后,可以让学生对如何让求职信更具吸引力、面试时的自荐方式、与人交谈时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等求职时足以影响全局成败的细节问题,提出自己预想的和实际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相关人员的解答使学生避免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使其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地位。
4.组织现场讨论。现场教学中要组织学员充分讨论,让学员自己去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员热情,激活学员思维,启发他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同时,也要做好引导工作,使讨论既热烈深入,不走过场,又围绕主题,不漫无边际。通过讨论环节的开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现场教学的主旨,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看和所听的现场资料,引导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5.主持教师点评。教师点评是现场教学画龙点睛性的关键性环节,教师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准备,达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目的。教师要使理论观点系统化、规范化,从事实材料和学生零星的观点中归纳、总结、提炼出一定深度和层次的系统理论观点,使现场教学得到升华。要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便学员用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和经验去指导以后的实际工作。
(三)全面进行现场教学总结
现场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接触现场事实材料,亲自观察、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现场教学结束之后要认真总结。总结分为学员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学员自己对现场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思考,总结收获和不足,并形成书面材料。主要包括自己如何客观看待现场教学的事件或事实(包括现状、成因和结果)、从中得到的有益经验或深刻教训、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受到的启发、设想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怎样处理、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结论,以便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对教师来讲,要针对现场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既要总结其成功经验,又要总结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并找准其中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教学基地如何更好地选择、现场讲解者或实践者怎样深入地介绍和交流、组织和激发学员讨论的经验,以及本次现场教学整体的收获和不足。通过学员和老师的总结,最终对一些问题达成共识。比如,通过对就业面试的现场教学总结,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成功的因素――知识、技能及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和创业自信,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更好地把握面试机会和掌握面试技巧,尽量避免面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提高面试的成功率,以收到实践为基础、理论做指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教学效果。
摘 要: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指导课也成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生涯的重要方式。在充分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全程化构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全程化构建的思路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指导课也成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生涯的重要方式。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培养层次、服务岗位面向等,与其他类型的本科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其教育是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因此,就业指导课设置合理与否,开设的效果如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乃至学校的发展定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为此,各高校都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让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的管理人员为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经验上的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掌握一定的就业常识和技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助学生一臂之力[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主要特征
(一)均开设就业指导课
与其他类型高校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因此,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多为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职业发展、传递就业信息等方面知识。但是就业指导课多数采用集体统一指导,统一教材,集中对毕业生进行授课,针对毕业生个人的个性化指导不足。
(二)授课对象以毕业生为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以毕业生为主,而学生的就业观念形成是一个过程,覆盖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就业能力的积累更是这样。很多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无法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或是毕业后不适应职场生活,这都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缺少从新生开始并贯穿整个大学培养过程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是提升自身定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体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更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
(三)授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人员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多为各院系辅导员,以往许多文章提出辅导员作为兼职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一来没有专业知识基础,二来没有足够的精力上好就业指导课,应加大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力量。但应用型本科前身多为专科学校,无论从学校规模、学术水平、资金支持等方面来看,将大投入放到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上来并不现实。实际来看,除了一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学等专业见强的学校外,配备专业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学校并不多,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恰当利用不同的师资力量来完善就业指导课体系,实现全程化设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就业指导课全程化的必要性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等学校毕业生仅仅靠临近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课上了解的一些就业政策、掌握的一些职场技巧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是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否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就业观念,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是需经过长期的教育过程才能形成的,绝非毕业前的突击讲授所能实现的。
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认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点在于三关:把好“进口”关、狠抓“培养”关、完善“就业指导”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对学生毕业环节的指导,只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就业指导课,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拓展、应聘技能技巧培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知识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逐步传递给学生,实现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受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三、如何实现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
(一)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全过程、分阶段、不间断的贯穿学生大学始终的课程体系。
1.第一阶段:就业定位期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学生入学的第一阶段开设关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的课程、尤其要着重介绍本校毕业主要从事的行业、工作性质、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帮助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对将来的就业形成准确的定位,将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同时要开设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多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快地进行角色转换,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想压力很大,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可以缓解学生内心的压力和对就业的恐惧,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
2.第二阶段:就业准备期
学生完成了角色转变,了解了就业压力,对自身将来的就业有了准确的定位,也调适好内心开展学习生活后。学校要在第二阶段开设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课程,通过开设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专长,结合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规划。
3.第三阶段:就业冲刺期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大四阶段都安排就业实习,很多学生都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都到了冲刺阶段。因此,学校应该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形势与政策、就业心理指导、劳动法规与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帮助毕业班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调适就业过程中的受挫心理,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加强师资力量
1.提高辅导员的教学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
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为各院系的辅导员,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受办学水平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利用大量的资金来扩充师资队伍,那么怎样利用辅导员队伍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将是重中之重。
第一,加强学习,完善知识基础,提高辅导员的教学能力。辅导员要加强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不断更新所学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传递足够的、正确的就业指导知识。
第二,加强培养,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要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使辅导员能够按照基本原则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合理运用相关知识,着力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3]。
第三,利用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几个月都会派辅导员到不同地区调研就业形势,联系就业单位,多年工作为辅导员积累了许多实践性的经验,他们会更加了解近些年的就业形势以及对口专业单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点,这是其他专职就业指导课教师不具备的经验。所以,辅导员可以以自身经验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此项指导可以不拘泥于课堂授课,可以学生班会的形式,由本院系的辅导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
2.发挥本专业权威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积累和就业观念变化与高等学校所有的教职工的工作紧密相关,仅仅依赖学校学生工作人员不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也要发挥本专业权威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设置一般都专业性较强,专业权威教师都会跟本专业知名单位经常联系沟通,也能了解对口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开展统一的就业指导课的同时,不同专业可以定期邀请本专业的权威教师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如此一来,学校既开展全程化的、统一的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又开展了以专业为单位,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指导课,一定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开展不间断的实践指导课程和活动
就业指导课一方面要强化课程的理论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还要突显课程的实践指导价值。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设置就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开设职场礼仪和自我营销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同时可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模拟招聘活动、专业技能拓展活动、职业体验日等活动,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体系,需要科学地理解就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挥学校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课中的独特功能,将就业指导课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贯穿于全程,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成功就业。
【摘要】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旨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但从总体上看,教学效果普遍不佳。本文结合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实效性”角度探讨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都适时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掌握择业技巧,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利于在求职和自主创业中取得成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其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课
高校就业指导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是普遍的现象,这与就业指导课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课有关。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课,是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教育部早在1995年适时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但是,作为一门新兴旁门学科,就业指导课至今难以让习惯于重视专业教学的高校重视起来。具体表现为: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没有明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有些学校还未将它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设与不设、哪个年级设、是选修还是或必修、谁来教、怎样教、怎样学等问题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目的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指导他们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主要是专业上的指导,实习和工作经验上的积累,大四则更偏重于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显而易见,经过这种指导的学生在毕业时的竞争力会明显增强 。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对人生态度的认识和前途的理解,不是一两次讲座和毕业前一阶段的突击所能解决的问题,应当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科学合理地依据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分阶段按计划针对性地设置该课程。
3.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不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理论,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距离;在就业指导上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指导;信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鼓励大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还是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学内容空洞
高校采取的就业指导教材内容较陈旧,理论居多,实践太少,不符合现在社会的需要。
3.2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讲的内容都是理论,比较空洞,学生在下面听的是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严重缺乏互动、实践性。
3.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
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涉及心理、法律、形势与政策、求职技巧、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任课教师同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既不稳定,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由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处、团委或院系副书记、辅导员担任,师资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些人员同时兼有其他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就业指导的教学和研究中去,也缺少系统接受过就业指导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队伍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师资要有保证,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的专职就业管理人员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二是素质水平要提高 ,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当前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要强化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保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高质量、快捷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三是要专兼职结合,鼓励一部分具有就业指导能力的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既有的特长;四是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作外聘教师,为毕业生进行就业问题和知识专题讲座。
此外,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为就业指导课教师搭建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改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环节,减少理论方面的讲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授课形式上应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个别咨询相结合,灵活多样。可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代表等与毕业生直接见面,通过报告会、讲座、个别交流等方式,让他们向学生直接分析就业形势,谈自己择业的经历,提出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激励大学生全面提升就业素质,参预市场竞争;组织学生前往用人单位参观,或直接前往用人单位兼职、实习,加深对用人单位的理解和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或下载有关就业指导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营造良好的就业指导氛围,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会就业,好就业。
摘 要:针对技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就业稳定率低、职业能力弱、职业定位不准确、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等,笔者对技校就业指导课进行了反思,并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构筑“联合战线”、做好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以及任课教师的自我提高等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技校生 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是为技校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技校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择业、就业、创业做准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但事实上学校和学生并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不多;二是就业指导需要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内容较多,但有的学生不会写、不敢说;三是学校偏重专业课,导致教与学双方对就业指导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上述问题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出现就业稳定率低、职业能力弱、职业定位不准确、对社会技术人才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等一系列“后遗症”。
一、多管齐下,构筑“联合战线”
技工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应纳入教育全过程。学校应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组成以班主任、就业指导任课老师、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其他老师为辅,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联合战线”,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做好、做细、做实学生的择业、就业、升学等相关指导工作。
首先,班主任应该成为本班学生常态化的就业指导老师。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了解学生,通常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综合情况,有序引导,解疑释难,从而使其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次,就业指导任课老师应该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向就业部门的老师多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和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就业。
再者,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应及时将招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和资料,尤其是招工单位的招聘岗位、待遇、以往毕业生在该单位的工作情况等向毕业生作细致的介绍,以利于毕业生与家长协商,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邀请招聘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到校对学生进行辅导,从招聘单位的角度出发直观阐述企业用人的要求,促使学生以此为标准规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另外,学校还可邀请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传授经验,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其他老师(如心理辅导老师、生活指导教师等)也应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导。
如此,学生就能在这与之息息相关的层层人员构成的“联合战线”的辅导下,经过多次修正,最终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二、选好就业指导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1.正确选择教材
自2008年至今,笔者一直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其间就业指导课教材已经历了三次变更。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对就业人员要求的变化,甚至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等,都需要我们及时更换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才能抓牢时代的脉搏,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学生在校学的就是落伍的、被淘汰的知识,影响其顺利就业。
2.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补和调整
不论采用何种教材教学,因为篇幅所限,或者编者的侧重点不一致,或者教师在任课时因为各自的阅历、出发点不同,或技校生专业不一,而教材都一样,都会导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出入。例如,用人单位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自我介绍等推荐资料及其他相关的就业指导,并且除了传授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外,还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面试特点、毕业生求职的困惑和继续深造的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1)教材内容的正确取舍。教材内容的取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内容要注意时效性。技校生进入企业后,与企业形成了劳动关系,在我国,《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某些内容和条款相对滞后,我国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其中关于试用期、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的规定有所变更,与所使用的教材相关内容不符,那就必须以《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为蓝本向学生传授相关内容。
第二,教材内容的深度要适合技校生的接受能力。就业指导教材的内容通俗易懂,有的学生觉得内容太浅,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他们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把难度提高,而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一种“跳起来能摘果子”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追求成功。
(2)教材内容的增补。
第一,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试训练。职业能力测试是选贤任能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广泛应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就业指导教材并无这方面的内容和相关训练,学生一旦遇到这种题型就会败下阵来。因此需要增加职业能力测试练习,学生就不会在此类面试题上栽跟头了。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写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数字处理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搜寻、设计相应的职业能力测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第二,帮助毕业生选择自己乐意进入的产业、行业。教师要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专业目录和不同专业的市场动向,分析各个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对专业人才的就业要求、存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毕业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发展前景和市场的动态,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特长选择自己乐意进入的行业和工作岗位。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就业指导课是最早接触求职的一门必修课。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课就最终目标。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对策对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是最早接触求职的一门必修课。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课就最终目标。一、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中职学校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较为薄弱,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就业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就业指导课占有重要的作用。1.教学计划不规范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临时性,通常在学生准备毕业,面临求职就业时才会开设,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同时由于中职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大多数教师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不能充分的准备,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最终使得中职学生在求职就业时,表现出不自信,没有底气的现象,就业率自然也不会高。2.教学内容不系统每一门课的开设都应该有其特色的教学内容。在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中,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很多时候是无法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同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较为广泛、零散、不易掌握,不够系统,通常是通过讲座、会议的方式教授,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言,其处于青春期,心理年龄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等较小,在面临求职时,不能及时转换身份。自然而然在就业指导课中一时无法接受教师所传达的信息。3.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提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处于落后的状态。绝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课老师都是兼职,出现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充当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这些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尽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就业指导理论知识上仍有欠缺,使得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4.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不重视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是16~18周岁,心理年龄较小,不能理解就业指导课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不正确以及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的不重视,影响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在学生看来,就业指导课就是一种形式,对自己的求职就业时毫无用处的。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的课堂中很容易使学生走神,从而不能很好的学习就业知识。二、当前中职就业指导课开设的意见与建议当前中职学校应该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积极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应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鼓励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就业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的重点。学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展,可以结合政治思想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当前我国的一些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法律法规,不断地学习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从业素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信、勇敢的面对求职就业。2.精心指导教学计划,促进课程的系统化教学计划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的,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对于就业指导课,同样也应该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该体现出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教师应积极备课,充实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教授就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分析已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的优缺点,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计划,最终形成课程的系统化。3.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正确的授课方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因此中职学校应注重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在聘请专业职业指导师的同时,应该鼓励相关行政人员或教师主动学习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了解就业指导课。不仅需要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学习,不断学习,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从业素养,做好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4.注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讲座、会议以及教师说教等方法,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就业知识,不能看到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同时,教师可采用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通过模拟招聘、案例分析、互动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的主角,通过亲身参与认识对就业求职中将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了解如何处理求职就业中所面对的困难。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优劣势,建立好学生就业档案,正确的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就业。通过各个方面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辅助其在求职中获得成功。三、小结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只有那些思想素质良好、基础技能扎实、从业素养高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而就业指导课正是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切实有效地落实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目前还是较为良好的。然而,由于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现实条件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必然会制约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提出一定的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民办高职教育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对策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培养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人才,这也是基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而言一个比较重要的大众化教育的环节。近几年来,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在数量和招生规模上都有了较大比例的增长,从发展地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高职院校最终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动力,还存在一个必须跨越的门槛――就业。只有就业良好的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开展成功的就业指导课就成为了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从笔者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需要做出进一步措施予以调整。
一、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态度方面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笔者所在的院校的实际教学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存在着相当浮躁的情绪,就业指导课的出勤率明显偏低,即使是在严格控制考勤的情况下,多数到课的学生也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非常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主动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对于课后布置的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也非常不理想。笔者从对部分学生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的态度总体不够热情,而且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情绪非常悲观,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能够为其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显得盲目乐观,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存在的必要。总地来说,就是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就业指导课的存在价值,并因此没有真正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就业指导课中汲取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其次,从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配备方面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水准上还有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简单。虽然在两年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分别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程,表面上显得相对完善,但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来看,有些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背景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主要工作流向,因此相对于比较具体的就业方向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有些过于空泛,职业教育更偏向于实践技术层面,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显得过于偏重理论思考层面,这对于本来就学习能力偏低,自我思考不足的高职学生而言显得比较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课程的实际教授方面问题颇多。由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师主要是由一线的辅导员老师进行兼负,他们虽然有着相当丰富的针对就业企业的交流经验,然而由于没有具体实际的企业就业经验和社会参与,因而使得学生觉得说教过多,并且在实际的课程教授中,教师由于自身的限制,比较偏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努力实现就业,而并没有对学生的就业选择给予过多的研究和思考,这也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越来越偏于形式化。
二、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具备实用性和吸引力。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素质偏低造成。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高考过程中就属于分数偏低,学习能力不足的群体。而进入到高职教育阶段之后,由于脱离了中学时期的教师的管制,而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再加上高等教育本身相对于初等教育有着较大的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信息。但是本身却没有足够的鉴别和筛选的能力,故而要么表现的人云亦云,要么自我感觉良好。
从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在设置上显得不够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在教师的选配上没有注重对于具体企业内部人才的吸收。前者主要是经济能力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意识位置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在经济水平上不能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相媲美,甚至比很多公立的高职院校也有着差距,这就限制了对于课程设计的研究力量。虽然浙江省也有很多民办院校有着比较强的经济实力,但是主要的资金流向却更多地集中在了设施建设方面,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非常不够。而在理念意识上,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会习惯性的从本院校辅导员和其他教师中进行遴选,却忽略了对于就业有着更加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才的引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憾。
三、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来讲,笔者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的意识调整。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和未来预期目标的差距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引导学生提升对该课程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院校首先在思想上要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注重对于理论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师培训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将眼光放到校园之外,主动为学生提供关于学习和工作方面的最新信息,排除不良影响,并且要选择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其次,从微观层面上而言,一方面,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丰富就业指导课的课堂内容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实时沟通,让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充分的接近社会并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具体教学能力的评估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真正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方面的一个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