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03:0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综合实践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发展普及。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优秀的实践性课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呢,本文将试做阐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来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
一、开发课程资源,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选题问题。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设计经济管理、交通、体育、环境等方方面面。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活动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
(一)以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和发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1、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例如,我县的道情、焙面娃娃、上党二黄、舜的传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调查研究,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2、从自然环境中发掘主题。如:我县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我县的旅游文化开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动。阳城,处于华夏文明北方优秀区。数万年的考古史和几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我县境内有礁峣山、索泉岭和走马岭等三处新、旧石器遗址。有关史籍记载:舜曾“渔于镬泽”,禹曾“导析城至于王屋”,汤曾“祷雨桑林,以观桑者”,养蚕缫丝的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时代曾创造过“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阳城先民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址和轨迹,广布城乡,俯仰兼是。可引导学生对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探究,还可开展对周边自然风光的探究活动,可开展“我是小导游”等一系列活动介绍阳城,发展阳城。
同时,还可以从地方农副产品及学校的突发事件等等中挖掘主题
(二)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们一是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抓好学科间的综合,超越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要求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有力。二是开发自然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社区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力求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开发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士、气候以及综合环境。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三)拓展学科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围绕某一主题,对课本进行探究阅读。阅读一至六年级有关课文,摘抄和分析有关描写家乡的文字,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并将其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归纳综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家乡的特产,如研究小杂粮、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合理实施课程,有效利用资源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教学形态,有一种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的主要做是指导和组织儿童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呢?根据教学实际,我认为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等都要做细致的考虑,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有效指导是前提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教师教学设计具有生成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和课程资源极其宽泛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
3、活动目标要具体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但是,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目标具体、明确,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1、增强趣味性,引发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跃跃欲试的讲究趣味性,“乐”中学习。
2、重视过程评价,引发自主探究
重视隐性目标、长远目标必定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评价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评价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原则,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采取了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为之探索,为之思考。
摘要:综合性课程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开展软件工程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必要性,给出了课程设计的组织方式、考核与评价方法;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综合性课程设计;软件工程;教学实践;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特点。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普遍感觉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概念抽象,不容易在课堂讲授中获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大部分学生的编程实践较少,很少参与开发实际的软件项目,对项目的背景了解甚少,欠缺在实际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仅仅是在上软件工程课程的时候以固定课时的方式进行实验训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内涵。从实验过程来说,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完成资料查找、阅读、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此外,很多学生重视编程等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必要的文献查找、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主要是要解决本科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实际工作的问题。软件工程综合性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综合性课程设计,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经过工程实践,学生还能建立起独立开展软件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2课程设计的组织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动脑又动手,并且独立实践的机会。首先实验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一些常规的示例性课题。其次,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实验的开展都需要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按通常的课程教学来组织,需要围绕给定的具体题目指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学必要的开发工具,搭建实验的开发环境,完成编程和测试工作。除了软件开发实践以外,还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老师主要是通过指引方向、讨论问题、提出建议、评价和考核完成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的成长。
围绕上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制定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综合课程设计的重要性、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考核目标,给出具体的问题领域和题目。综合性设计的题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研究型和应用型题目,或科研型和教学型题目。研究型题目可以指定学生完成某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例如:某些比较复杂且学生没有学过的算法。应用型题目则偏重软件开发实践,训练学生掌握新的技术,例如对于网站开发类题目,不仅是简单的实现网站构建,而是引入当前IT领域最新的技术(如Ajax),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开发技术。
(2) 按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不少的学生在接触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感觉进入陌生的领域很困难,缺乏完成题目的信心。另外,很多学生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关心编程锻炼而忽视写作练习。针对这些问题,在组织管理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例如:在一个小组中以五个人为上限,进行合理组合和搭配使在一个团队中既有具有较强管理意识的学生、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又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在管理小组时,让每个人去尝试其他小组成员的角色,让他们从团队中学习,既发挥各自的专长,又能全面培养软件开发的才能。
(3) 项目实施和指导。采用定期检查任务进度、召开团队会议、讨论问题等形式关注并检查学生的工作情况。在时间安排方面,通过一个学期来实施整个课程设计,所有实践不占用课程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分配的任务。前期老师对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指导,然后定期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查。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问题的数量和重要程度不定期的做一些软件开发知识的专题指导,如软件编程规范、界面和数据库设计、软件体系架构等。在完成系统后,指导学生依据文档规范撰写实验报告。针对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条理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通过讲解相应的写作模板和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最后,对学生提交的各种文档采用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评审和考核。
3教学实践
在综合考虑各情况的基础上,以实验项目的形式开展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实验题目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和工程背景。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运用引导、辅助等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系统开发,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1) 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设计
开始课程设计时,首先召集学生,建立小组联系方式,确立项目的开发团队。给小组成员讲解综合性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题目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完成这样较大的软件开发题目,缺乏足够的自信,老师需要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扫清心理障碍。刚开始学生对整个工作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因此要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开发方式进行规划,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确定重点、查阅资料文献,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他们能独立地思考问题,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对于项目完成的成果,给出明确的规范和考核标准。在开始课程设计前需要向参加项目的成员介绍软件开发需要建立哪些文档,例如: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等等,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的软件工程文档来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概要讲解有关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括设计工具(MS Visio等)、开发环境工具(MS Visual Studio,Eclipse等)、测试工具(JUnit等)。这些工具的安装、配置和使用要学生通过搜索Internet、查找图书馆资料来自学掌握。
(2) 培养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教学如果仅仅在抽象的概念、术语和图表上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没有直接的项目开发体验,不了解真实用户的需求,就很难发现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用新的思维或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很多IT行业的成功例子中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技术,甚至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或领域。例如,Google、Facebook、P2P软件等都是从最初一点想法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提出四种创新模式,通过不同的创新模式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① 应用创新。应用创新以实际工程中的用户需求为优秀,以多领域相结合,强调软件系统的实用性,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题目时,把P2P网络和信息检索相结合提出应用软件课题。
② 技术创新。开发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需要各门课程,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掌握新的技术,并对多种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操作系统知识,在实验中结合多核技术拟定“基于多核实现矩阵并行运算”的题目。
③ 研究创新。研究创新强调问题驱动和研究导向,通过给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研讨式分析和实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某个研究领域前沿性的论文,在论文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算法和系统,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实现创新。
④ 管理创新。在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中,管理比技术更重要。通过实践要让学生重视管理,学会管理,培养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创新。例如,在软件开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变化,包括软件需求、设计、源代码等都会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变化对软件开发的影响,思考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发挥创造性。
(3) 评价与考核
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性评价,以讨论的方式找出软件系统和文档中的问题。将文档分发给团队成员,每个人要对其他成员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衡量,对程序代码和各种文档进行评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来强化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其分析能力,锻炼交流和沟通技能。老师在评价时要考察学生的开发进度、商讨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协调管理中的矛盾。在总结学生工作时要对学生作出指导,并给出改进建议。
考核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开发的软件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分。在评分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提交的源代码、课程设计报告,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具体来说,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这一部分占 30分,主要根据文档考察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第二部分是软件系统的设计,这一部分占30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各种图表和语言进行系统分解和设计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软件系统的编码和测试,这一部分占4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总结
当前本科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通过训练学会如何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软件工程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起完成具体任务的团队合作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让学生组织项目团队,担任不同的角色,培养了组织和管理才能,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
摘要:本文分析了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建议独立学院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介绍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情况,指出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践表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优秀,协调发展判断、创新、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上述各种能力,以期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然而,制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具备利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成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其它能力不同的是:实践能力只能通过专业实践与训练获得。
与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高校时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自学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某独立学院对2002级至2004级计算机专业部分就职IT企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在就业的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感到因缺乏专业综合能力难以胜任工作。这与当前IT企业期望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至三个月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愿望有明显差距。
该院未能与IT企业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联系,除了少数学生能够自己联系IT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外,其他学生难以获得工程实践的机会。因此,学院有必要设计工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模拟工程实践。
此外,该院越来越多的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是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纷纷参加培训。据统计,该院2002级至2007级计算机专业参加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所在年级人数比率依次是:37.5%、24%、24%、39%、21%和8%。由于这些学生需要同时兼顾专业课学习和职业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失职。
针对这些情况,该学院于2007年和2008年秋季学期前十周,尝试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准毕业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实训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2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
2.1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应区别于一般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设置需以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通过全真或者仿真的工程训练,侧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如下目标:
(1) 扩宽专业知识面及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各种分析、选择、比较,掌握软件工程设计的方法,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4) 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 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2.2教学内容
该课程需强调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原理或者观点。在已掌握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软件配置管理、项目管理、快速原型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新技术等方面的训练。除了要考虑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还应兼顾当前人才自由流动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及时反应国内主流IT企业的开发技术、平台和开发流程。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为先导课程。
2.3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课程应该确立“学生和指导老师双主体,在实训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各个阶段,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并适时给予适当指导,以团队形式在仿真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实验环境里,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中等以上规模的应用系统的研发”的原则。团队规模一般为五人,按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项目管理环节灵活设置成员的角色。以团队为单位按要求通过综合课程实训后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2.4教学实施
结合2007年和2008年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情况,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建议如下:
(1) 教材:讲授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或者选择内容适当的教材。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选择J2EE和.NET平台之一的主流开发技术。
(2) 课堂教学:48学时(16学时课堂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工程实训:352学时;整个教学用时:400学时(8学时/天*5天*10周)。
(3) 实验室提供仿真IT企业开发平台的环境。项目开发期间,学生能够使用主流开发技术与工具进行项目管理、版本管理以及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任务。
(4) 课程考察方式:课程结束时提交团队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版本以及相关开发文档。
(5) 指导老师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对项目各个阶段进行检查与评价,对团队选择开发技术及开发中存在的困难提供适当的建议。
2.5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时对2004级和200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发出并收回25份、67份调查表,合计两次调查数据。结果表明:86%的学生赞成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践课程。94%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能力确实得到提高。74%的学生建议增加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最多指导二至四组。47%的学生建议教学用时延长至一个学期。38%的学生建议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开发环境需进一步完善。43%的学生建议开设网络工程方向的综合实践课程。38%的学生建议在先导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强编程技能和算法设计的训练。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有助于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显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统计与分析这两届学生在IT企业就职后的工作情况。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方向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适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指导用书。笔者选用教材时,曾在国内知名计算机专业书籍和教材出版社的网站上搜索,所找到的教材并非完全适合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裁剪。
(2) 缺乏软件工程经验丰富的、能够胜任综合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学院自聘教师的标准工作量过大,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还必须承担其他教学工作任务。因此,对于部分选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生的指导不及时且不充分,这严重影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验软硬件配置不合理。实验室缺乏部分商用软件,提供的开发环境难以完全仿真IT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
(4) 由于在先导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未达到预定要求,例如学生编程能力欠缺、对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掌握不够,这也严重制约这些团队的开发进度。
3.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改善措施:
(1) 组织具有深厚IT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教师,根据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或指导用书。
(2) 引进“双师型”教师,构建适合综合实践课程及其先导课程教学的教学团队,在教授专业课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IT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师主持或者指导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
(3) 了解不同规模的IT企业的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完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软件硬件的配置,建立仿真IT企业开发环境的实验环境,以满足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
(4) 重视先导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编程技能;展示综合实践课程实训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建议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增加实训时间,确保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两个不同的项目。
(5) 加强与信誉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的IT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尝试合作办学模式。适当地修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或者将课程体系中部分侧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培养机构的相应课程进行置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建议没有与IT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联系的独立学院可以通过设置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在实验室仿真
环境完成生产实习环节;以软件工程方向为例,介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践表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提高了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改善了研究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研究性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懂技术、会思考、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本科生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作为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的综合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完成从学习到灵活应用知识,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飞跃,以及大四毕业设计高质量的顺利完成,都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计算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通常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始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与传统的课程实验或课程设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1-3],通过综合课程设计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采用综合课程设计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并拓展知识面,加强工程素质培养。虽然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有配套的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但大部分实验都针对课程较具体的某个环节或算法,课程设计也主要完成本课程的配套综合实验[2-3]。而综合课程设计,一般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所以它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多门课程或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并拓展现有的知识面,才能较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综合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由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学生需要针对问题,仔细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有计划地实现每一个细节,从而逐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在实现的每个细节过程中,会涉及各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算法,而工具的应用和算法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
而且,综合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一步锻炼他们从这些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涌现很多创新性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在学生实现了既定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后,课程设计报告也帮助学生掌握书写综合性文档的能力。这些为学生高水平的完成大四毕业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对于培养现代的、综合能力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大学综合课程设计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几个问题
当前的综合课程设计一般由教师提出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设计题目,并和教师进行简单的几次沟通后就开始了课程设计。目前的课程设计很多是在课后完成,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和次数很有限。在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如下:
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为学生考虑综合课程的题目,而这类题目的完成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通常每个教师一次要辅导几个学生,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相同,所以教师每年都需花较多时间考虑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学生被动接受这些题目,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兴趣和强项。同时,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往往有一定的实用背景,学生往往缺乏对题目背景的理解,而导致研究方向偏离。
其次,在综合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指导教师经常都是博士、教授,甚至是博导。很多学生担心教师很忙,或自己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受到教师的批评等,从而缺乏和教师交流的主动性。由于没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有效渠道,导致课程设计的质量不高,或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最后,在课程设计完成后,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题目都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工作无法做客观比较,其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都由指导教师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造成学生最终课程设计评分不尽客观。而且每年学生课程设计的工作没有延续性,后一届学生和上一届学生课程设计题目完全不同,即使相同也无法参考上一届学生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针对综合课程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基于网络技术构成的综合课程设计新型探究型学习环境,并以教师引导为辅和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活动。
3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上述综合课程设计中的各类问题,结合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实际情况,以实例说明综合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首先,教师选择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涵盖相关课程的众多知识点,并且代表指导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反映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科方向。由于教师所带课程一般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对口,这条一般可以做到。建议一位教师的综合课程题目选择3-6个,这些题目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改变,并在WEB网页上。所有学生可以在这些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规避不同学生不同题目的传统方法。例如,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增强现实、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通讯,主要所带课程为数字图像处理。那么综合课程设计题目选择为:特征检测和匹配、图像压缩算法研究和视频压缩算法研究等。这些题目都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很经典的一些研究方向,同时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这类题目的研究既有针对性和挑战性,又有很好的延续性。
其次,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在网上的同时,指导教师需要对每个题目任务有一个概要描述,并且给出这项工作的工程意义,以及当前这项工作所能达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题目方向以及实现目标。如针对特征检测和匹配课程设计题目,需要学生编写代码检测图像中的显著特征,并且完成与其他图像的特征匹配。同时,这些特征需要是平移、旋转、尺度和亮度不变量。教师提供测试图像集,学生实现自己的算法,通过ROC曲线和AUC指标评价算法性能,并根据不同图像测试结果对学生排名。且进一步给出该题目的研究和实现意义,即特征检测和匹配结果可以帮助实现图像拼接、计算基础矩阵和场景重建等。
第三,指导教师前期对学生综合课程设计的辅导,不仅仅是给出题目和题目内容概要,更重要的是需给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学生有的放矢,在统一的框架内,验证和开发各种算法。如针对上述特征检测和匹配综合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需要三个步骤解决问题:(1)特征检测。通过一定算法的实现能够识别图像中显著的特征点,如利用Harris算法检测角点。(2)特征描述。有了这些特征点后,需要定义以特征点为中心的局部描述子,这个描述子对平移、旋转、尺度和亮度为不变量,从而可以比较不同图像之间的描述子,实现特征的匹配。如通过一个小的窗口,利用差的绝对值比较,简单实现此描述子,能够检测平移下的不变量。为了实现更一般情况的不变量描述子,需要定义更完善的描述子,如SIFT。(3)特征匹配。有了每帧图像的特征描述子,就可以通过它匹配特征点。对于一帧图像的每个特征,可以在其它图像中找到对应的匹配特征。这一部分主要设计如何测试不同图像间的描述子。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计算描述子之间的距离,最小的距离则为匹配特征点。也可通过距离比方法,使用门限判断匹配特征点。通过(1)~(3)步,基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框架,学生可以在这个框架下,使用各种现有的或创新的算法实现特征检测和匹配。
第四,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框架,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在大框架下的代码开发,可以给出整体的代码框架。指导教师定义框架下的大模块,规范调用接口,并给出类或函数实现的功能。学生基于接口和功能要求,提出每个功能模块的解决思路,甚至一些开创性的算法,并加以实现。这种规范的代码框架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为其他学生学习不同算法和代码提供了方便,使整体综合课程设计有好的延续性。
第五,在学生实现了所有综合课程设计题目的算法后,指导教师必须仔细而明确地给出学生测试结果的指标和方法。这个环节对于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工作,鼓励学生创新和探究都非常重要。如在特征检测和匹配中,要求学生使用指导教师提供的测试图像集合和测试方法,给出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和特征的正确匹配率等参数,从而所有学生都在统一的测试平台和标准下评价算法的优缺点,激发了学生对新算法探究。同时,要使学生能够从感性上触摸到课题内容实质,有一个较高的研究开发起点,教师可以在代码框架下给出最基本的算法实现,学生们学习基本的算法,并将开发出的新算法与最基本的算法比较。
第六,为了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凡是提出更好的算法或实现增强的功能,可以额外加分。如学生能够证明自己的描述子是尺度或仿射不变量,通过统一测试平台,测试的指标好于教师所给出的指标;在不同图像的特征匹配中实现了实时匹配等,那么学生都可以获得额外的综合课程设计加分。
最后,将每年学生的综合课程设计结果、评测和得分全都在网上,并基于学生的测试结果给出综合成绩排名。该措施可以促使大家相互监督,有效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也保证了后续学生综合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的新型综合课程设计环境,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综合课程设计框架,可以避免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孤身奋战”,学生不但可以和教师交流,也可以和同项目组的学生做算法交流,还可以参阅以前学生的算法和实现结果,使学生们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同传统的被动接受指导教师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并独立完成完全不同,即学生往往因为对研究题目不感兴趣,缺乏解决问题的渠道,或没有一套客观的结果评价指标,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使总体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不高。
同时,在综合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项目的工程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依据工程应用背景衍生其它的研究和开发。比如很多学生选择了特征检测和匹配这个题目,在综合课程设计完成后,又主动实现了和此题目相关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程序如全景图像拼接软件等。这些不但提高了综合课程设计水准,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通过基于网络技术构成开放的新型综合课程设计探究学习环境,以及为综合课程设计题目提供的解决问题框架、代码框架和统一测试方法,学生们可以随时借鉴、参阅已有成果,客观评价自己算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掌握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后,此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与当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思路相吻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水平。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性实验的实施对于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该文设计了一种综合性实验方案,并对该方案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
1 意义和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优秀课程。通过承担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工作,发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感觉理论太多,难于理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实践课程,但部分理论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难于在实践中来逐一模拟;2)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学生感到知识点非常多,实践较散,希望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一方面加强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整个过程的理解,包括相关工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不但强化了相关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能力培养
各高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师资水平不同,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动向有所不同,部分学校侧重于走管理路线,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师资较强,实践环境条件较好,侧重于信息系统方向,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方向,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实践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和素质:
1)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阶段常用的工具的使用、认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比如:E-R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U/C矩阵、Visio工具建模、PowerDesigner建模、Rational Rose建模等。
2)做好需求分析:做系统最难的部分在于系统分析,特别是需求分析,需求是开发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好需求分析,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3)需要做好功能模块的设计、代码设计、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输入设计、算法设计等。
4)需要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B、C++以及基于B/S开发的ASP、JSP等工具。
5)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熟悉SQL语句的使用。
6)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文档,较为重要文档有项目陈述报告、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系统实现报告等;
7)有些这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参与进来,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8)坚强的意志:做系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求学生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和毅力,甚至需要熬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实践方案
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需要开设一个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该实践过程如下:
1)过程学习。在学生有一定信息系统开发知识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信息系统),让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好该实践,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基础。
2)学生分组和选题。把全班学生按6-8人进行分组,每个组选一个成员作为组长,并选择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题目。题目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的题目,这样更有利与学生做好调研,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过程。
3)分配任务。组长自行组织本小组成员开会,根据成员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一定的任务。一般任务包括项目管理、需求获取、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模块设计及实现、各类文档的编写等。
4)实施。根据分配的任务,每个小组合作按进度计划完成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监控,期间可以通过3-4次项目检查的方式动态了解学生项目的实施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和指导。
5)模拟答辩。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检查完成程度及效果。答辩组可有任课教师组织3位左右教师进行答辩,首先做项目陈述,然后答辩组提出问题由项目组长或者指定的组员进行答辩,根据答辩的情况给出答辩分数。
4 存在问题及分析
该实验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帮助。同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小组内学生的设计思想方向不一致,容易造成将来模块交互的问题,这要求组长组织开会,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做好规划和分析工作。
2)部分小组成员对程序设计能力较差,况且成员之间掌握的程序设计语言可能不同,这造成在编写程序时,只有一两个人来做编程工作,任务较重。再者,由于是分工实施,对于要搞清各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就显得有点困难。所以,必须做好系统分析再进行后续的工作,学生需要自学一些程序设计语言。
3)信息系统设计需要完成的多个文档,如项目陈述、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报告、体系设计报告、用户界面设计报告、模块设计报告等,需要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某个组员没有完成,容易造成实施的中断,针对这种问题,组长要组织好小组、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任务。
4)小组成员的工作量较大,学生所花的时间较多,部分学生时间得不到保障;个别项目组协作能力较差,完成的工作与预期比较有差距。这在分配小组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组长的人员,要选择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
通过该实践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技术能力、思想作风、学习毅力、工作作风、团队精神上受到一次良好的锻炼。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该文根据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标准、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
关键词: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标准;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二合一(电话线+网线)楼宇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第一座智能大厦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智能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化智能建筑往往是将网络通信、安全防范、消防系统、照明系统、大厦设备控制系统等集中进行布线和管理。
“综合布线技术”是系统介绍综合布线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当前智能化建筑的全面进入网络化年代,对既懂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综合布线技术是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网络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教学里,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实践项目非常少,以至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综合布线技术,学院与2009年建成综合布线实训室,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知识与能力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熟悉综合布线相关产品、熟悉综合布线相关标准、设计方式和规范、掌握安装规范和技术、设计综合布线从设计到施工安装到测试验收的工作流程。
能力要求:能设计中小型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能绘制各种综合布线图、会综合布线产品选型和材料预算、能按规范安装线管线槽、水平和垂直等子系统的布线与安装、能按规范敷设和端接双绞线和光缆、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度对工程进行检测和验收。
2 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学院新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项目招标、项目整体设计规划、项目整体施工、项目检测、项目验收5个实验模块。以建造一个智能化小区为例,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规划提出各自的布线设计方案,每个小组派一人来讲解设计思路,再由学生之间讨论,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设计方案。然后按照既定设计方案进行整体施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项目完成后,各小组相互间进行项目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作业小组,作业小组再根据反馈意见对项目进行整改。最后,由教师带队,对整个工程进行验收。如发现不合格工程,则要求其作业小组重新施工。
通过模拟现实工程场景,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熟练度和工程实践能力,再辅之以必要理论知识,让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当前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矛盾形势。一边是每年有数百万学习过综合布线技能的大专生毕业,但感觉就业困难。一边是企业大量招聘新人,却发现招聘困难。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毕业=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大因素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呼之欲出。
3.1 找准专业定位,建设精品课程
首先,必须明确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职能。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和实践的专业技能素养、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职业道德良好、勤劳踏实的技能型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自主开发与之配套的专业教材。加强师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去相关行业的企业去任职,积累和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积极培养“双师型”专业技术骨干。将“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3.2 建设专业实训室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建造高仿真度的专业实训室。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于2009年建造了综合布线实训室,安装有综合布线台,模拟墙、吊架等设备。能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实验项目。
3.3 加强校企合作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能通过去企业实习,了解从项目招标、投标、成本预算、设计方案、施工、测试到验收的整套工作流程。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认识,更容易融入到企业工作中。校企合作如果开展的好,对企业、对学院是一种双赢。
3.4 职业资格考试纳入考核指标
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认定,同时也是学生走向就业之路的敲门砖。学院可以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到考核指标,邀请企业培训机构来学院授课,课程结束后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能免考该课程。
4 结束语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合理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来调整课程标准以及授课内容。让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融入到企业工作中,达到“综合布线技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 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它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问题情境 主体作用 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年多时间里,既有和学生共同体验和成长的喜悦,也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能力、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严重的挑战。下面针对案例,笔者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好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从问题开始的,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至关重要。活动主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从身边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由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都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很少,学生选题时经常会出现要么课题太大,研究无从下手;要么课题太小,无事可做,深究不下去。这时,教师必须给予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改变旧课程实施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评价体制和高考升学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一步到位的去完成这个转变,难度相当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到了突破口,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笔者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主题研究是自己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有学生说“,平时上课时,无论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你往正确答案上靠,而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我们自己走,一时真是难以适应”。如在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中,从主题提出、活动方案设计、制订采访调查提纲、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都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述活动中,活动分成四个小组:文献组、访谈组、实地调查组、问卷调查组,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收集大量校园浪费现象的资料后,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趁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造成浪费的原因,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困难,会迷茫,甚至打退堂鼓,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应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充分开发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和自主成长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从书本和课堂引向了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关注社会,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引领,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外进行的,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诸多环节,都关系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要作为一个活动的开发者、实施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身份来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监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感到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还要振振有词地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研究,教师不能干预太多,致使学生在活动中盲从、茫然无助,活动流于形式;要么越俎代庖,从选题到各种资料、表格设计和统计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亲历一次造假体验。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在探究中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执而发生的矛盾;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上,协助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上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尤其在指导学生收集、统计、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和资料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目标”。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国家乃至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知道浪费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但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活动,学生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和改善。同学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数百份的问卷调查,几十个人的口头访问,一个个浪费问题浮出水面,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浪费问题已相当严重,浪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次活动的体验,比任何语言上的德育教育来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的发展!
五、多元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式相结合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进行错误地归类更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重体验而非结果,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创新的目标,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稚嫩,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都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分数,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激励学生的进步。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如论文、设计方案、口头汇报、答辩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对于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是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受益者,它打开了教师视野,引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需求,为教师进一步提高素养和发挥潜能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巨大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摘 要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越来越重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简化计算、工程测试、汇报答辩等环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材料力学;工程案例;综合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
1 引言
材料力学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等较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知识和工程领域的先导课程,将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对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要求。
以往力学课程教学以理论严密、逻辑性强为特点,强调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数理逻辑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中如何将工程实践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还需多做探索。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时让学生参与,但发现学生的基础还没达到要求,并且学生在学完课堂内容后觉得作业习题大多偏重理论,与工程应用还有距离。
笔者在长期教学积累和科研合作中,提炼了部分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结合紧密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完成工程实践综合作业的过程中,重点培养材料力学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团结协作与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及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
2 结合工程案例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综合实践作业的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提炼力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组织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锻炼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材料力学课程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一般要求结合一定工程背景,提供相应图纸、参数、工作原理等,锻炼学生读懂图纸、提炼力学模型的能力;综合实践作业的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工程实例或相关后续课程,列出一定的参考书及参考文献,需要学生学会阅读、自主学习;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一般采取开放式的结论,给定设计参数让学生分析研究方案,或给定必要功能进行相关参数的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综合实践作业的形式可以分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课题、从工程实际中提炼的力学近似计算、结合工程问题的开放选修实验、学生自主选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群体性参与的趣味力学竞赛等。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几个材料力学综合实践作业案例。
案例1:锚链环拉伸试验与分析 某型号的锚链环如图1所示,需进行拉伸试验以检验锚链单环承受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变以及锚链环的变形等。试验载荷从520 kN分20个加载步到7460 kN然后卸载,采用电测法进行应变测试,实测时确定的应变片布置方案如图1所示。
要求:1)根据锚链环的结构图纸,确定锚链单环的力学模型,分析锚链环拉伸的应力分布;2)根据应变测试方案确定试验步骤,分析应变测试方案的合理性;3)少部分学生参与现场测试;4)已知各载荷步下各测点的实测应变,分析试验结果,得到简要结论。
该案例考查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包括:1)对内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和应力分析的能力;2)电测理论,如何应用电桥理论得到锚链环拉伸时的拉伸应力和弯曲应力;3)通过参与现场测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见识;4)对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直接感受工程测试与理论分析的差别。
案例2:张弦桁架结构张拉应力测试与分析 某体育馆张弦桁架结构见图2,最大跨度115米,单榀最大重量s128吨,张拉过程是施工的关键项目。以某一榀桁架为例,需对张拉过程中桁架关键部位的应力进行监测。
要求:1)根据钢结构施工图纸,用力学知识建立单榀桁架的力学模型;2)对模型进行简化,得到材料力学中的超静定结构;3)简要分析单榀桁架的应力监测关键部位;4)参观工地,参观张拉过程;5)对应力、结构变形等监测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与施工前的分析进行对比,分析差别的原因;6)预测温度对结构的影响,提出验证方法。
这是一个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布置综合实践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施工前就提前参与,使学生对课程的工程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再由于工程缺少工程经验,学生分析后确定的监测点与项目方案存在偏差,但通过施工现场的分析讲解,对结构施工直观了解,培养了学习积极性。
案例3:某双体客船螺旋桨轴系的强度计算 某长江短途客船已知主机额定功率为190 kW,额定转速1000 r/min,
总减速比2.89,轴的转速346 r/min,螺旋桨推力2350 kg,
螺旋桨重量200 kg,材料35#钢,联轴节重量42.8 kg,法兰重量28.5 kg,屈服极限270 MPa,许用安全系数[k]=
2.5~5.5,圆齿轮箱装有推力轴承,可承受2600 kg的推力,满足本船实际推力2350 kg的要求。在强度计算时,为偏于安全,将前端视为自由端。船舶轴系一般是一个变截面连续梁,在联轴节处作用集中载荷,将它简化为分段等截面连续梁,如图3所示。
要求:1)按分段等截面连续简化法,完成基本数据表;
2)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各节点的弯矩,计算分配系数、固定端外力矩,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力矩分配法计算(分配13次);3)求节点处的剪力和支座反力;4)用三弯矩方程计算节点处弯矩校核力矩分配法的结果;5)画轴系受力简图、轴力图、扭矩图、剪力图和弯矩图;6)按第四强度理论,对危险截面用安全系数法进行强度校核。
通过该案例的计算,学生在复习和熟悉材料力学课程内容外,增强了综合计算及综合应用能力,提前接触了专业知识、行业规范以及工程术语,掌握了力学模型的简化及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到材料力学课程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案例4:八角环式车削测力仪的测力计算 八角环式弹性元件见图4,要求:1)将八环式弹性元件简化为两端固定的圆环式曲杆;2)用力法正则方程求解三个垂直方向力单独作用下的超静定问题,求解刚化杆中间截面上各自的内力(作为多余约束力),写出曲杆的弯矩和轴力方程;3)以
大曲率曲杆计算各测点上的正应力,并计算理论读数;4)分
析每组布片和接线图,说明理由;5)分别计算理论读数值与实验读数的误差;6)进行误差分析。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力学方法应用案例,涉及曲杆超静定计算、力与变形及应变之间的关系、电测法测试应力、桥路应用等知识,进一步促使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
3 材料力学综合实践作业的教学实践
由于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减少,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一次综合实践作业占用3学时的课内时间。其中1学时用于布置任务、讲解基本要求,确定分组和组内分工,明确小组负责人和完成时间节点,最后占用2学时进行答辩。其余为课外时间完成,包括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作业、辅导答疑等。这样做到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有益结合。
一般一学期有2~3次综合实践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学期的实际情况及项目情况,每年的内容和要求会略有不同。由于综合实践作业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每次作业按学生自愿的原则结合学生学习程度分组,一般4~6人一组,要求小组内明确分工与合作。小组分工包括查阅文献、建立模型、计算、绘图、完成报告、制作答辩PPT等。
考核是综合实践作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成绩被记入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情况,考察每个学生参与程度及完成工作量;完成一份作业总结报告,报告内容要求条理清楚,详尽描述小组分工、完成过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论;项目答q,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答辩,其余学生接受问询考核,对每位学生分别给分。
在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配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并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到大量课堂以外的知识;也有少量学生不很热心,浑水摸鱼。另外,综合实践作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需要进一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时间关系。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及激励措施方面,材料力学综合实践作业的教学实践还需进一步完善。
4 结语
材料力学课程是工科类各专业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先导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基础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影响。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很多教师和同行都提出许多很好的方法。本文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的实践,在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和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方面还需不断改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摘 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历20多个年头,为全社会所认可,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怎样有效地实施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浅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模式;教学评价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历20多个年头,为全社会所认可,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稚嫩的新生事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设置的所有课程中,最能体现生活与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当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所以很多学校都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到很高的位置。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于2011年,短短6年的时间,把综合实践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并且带动了周边及聊城市区的很多学校!本文结合基地的几点成功经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做一简单论述。
一、改变教师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教师品位
基地由普通中学转型而成,教师多来自普通教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老师的观念难免落后,一时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身的角色很难定位,对基地将要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感觉无从下手。在这方面,基地领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加强交流,“走”出去,“引”进来
基地成立之初,组织全体教师赴青岛、潍坊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全体教师开始了艰难的蜕变与成长。与邻近县市之间交流也很多,基地先后组织教师去阳谷县实践基地、冠县实践基地、茌平县实践基地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先后多次聘请有关专家、非物质文化传人来基地传道授业解惑:陶艺、剪纸、捏面人、3D打印技术等大师,葫芦雕刻艺术传人,户外体能拓展专职教练的无私付出,使基地教师在专业上飞速进步。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及水平,使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快速走向正轨!
2.开发研究新课程
单纯学习别人,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所以基地在已有的基础上,花大力气,组织全体教师开发研究适合自己的新课程,实行个人自主创新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独创新课程近一百门,有些课程已经在基地开始运行,效果良好。
3.创建“创客工作室”
基地逐步实施整合优化人力资源策略,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创建“创客工作室”,配备专业工具,特别是引进一批无人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激光葫芦烙画机等,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添油助力。期望由“创客工作室”到小“创客”,创新、创造,使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展锦上添花。
二、创建高效自主的课堂,构建多元化的活动模式,注重实效
实践基地开设六大区,二十多门课程,既让学生张扬个性,也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每一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采取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团体合作、制作、探险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更多的乐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受到更多的教育。所有课程,以“生”为本,灵活多变。比如“小小美食家”的教学,老师提供相关食材,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所以包出的饺子会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学生赋予饺子各种寓意,收获满满。
三、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充满激励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的培养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大作用。
1.评价手段和方法多踊
比如,在陶艺工作室,可以将学生作品放入展橱;在美食家,对成功作品――美食的品尝,绝对是评价的高潮;在逃生墙、击鼓颠球等项目中,评价则重在德育:合作才会赢!
2.多角度评价
多角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面对不同的个体,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对于某一个学生,要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
3.丰富评价内容
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其遵守纪律、操作情况、合作态度、爱护公物、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做出评价。
四、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自建校开始,基地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投资建设了地质园、名人苑、走廊文化,2016年又投资150多万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儒家文化园、诗画长廊、摄影墙、名校园、科技园、艺术园,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环境的布置,营造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并投身到实践活动中。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让学生有效学习、成长,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基地的青少年创新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相信在探索青少年创新实践教育的道路上,实践基地一定能走出一条五彩斑斓的创新之路。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人们一再强调的德育建设中,关于大家所提倡的公民道德、思想政治道德、与职业道德等等各项德育建设的新举措中一一受到了关注,那么,在我们当今社会的中学德育教育中,这是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育人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其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来说德育在现在的各大中学教育教学中是教师们的头等大事,在他们进行教书的同时,需要对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进行各种渗透式的育人活动,只有先把人育好了,才会把书给教好,因为一个人的德育状况怎样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重要基础,我们只有努力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良人格进行充分的开拓,才可以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
何为德育呢?德育是一个人的综合价值属性与在做各种事情之前的促进功能,它可以很好的展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所崇尚的一种精神情怀,更是一种美德。记得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何为知识呢?知识是进行有效约束与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准则与要求,它们是各种的文字类的条目,需要我们进行严格的遵守与服从,因此,倘若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事无巨细的都一一按照知识的约束进行从事各项活动,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一朵一朵的花来,它们像沐浴阳光的花蕾一般进行绽放,这就是美德所在。英国作家卢梭先生说的“观念是行动之父”也是同样的这一道理,无比美誉度高的德育教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本,只有我们心怀各种美好的品质,才会做出来非常优美的事情来。
二、德育教育是中学里面教师的责任
然而,在我们的中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在心中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需要的是与学生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在他们身上获得一种和蔼可亲的信任感之后,再进行一种“德育”教育,也就是把育人的事情作为第一要务去努力达成,因为知识的多寡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的标准,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于德育的教育是否成功,教师们用心去灌溉孩子们的美好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教育他们需要从小就向善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以前我们就有听说过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从小就非常懂得把大的让给别人,自己选择吃那个小点的梨子,说明孔融的自我修养非常之好,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他给我们起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可见德育教育是我们的整个教育环节当中的重中之重。
三、德育教育在中学综合实践中的思想基础作用
1.加强班级内师生之间的各种德育教育
首先来说,在整个中学教学与各种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加强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是时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道德文明建设的必有之路,也是提高我们国家的民族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在我们的教师工作者与学校里面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朋友之间,建立起一种充分的和蔼可亲的师生友情,让教师们如同亲人一般的进行对学生朋友予以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各种关怀,然而,可以在我们的中学综合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开展,譬如说举办一些感恩父母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去经历好多的事情,然后进行一些诗歌朗诵比赛,看一下谁的感情最榉崤嬗胝媲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去不断的孩子们的高尚情怀,让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一些真情的熏陶,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
2.加强教师们在课堂多样化教学的模式
接着是在我们中学校园里面,进行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教育活动中,通常孩子们可以把班级作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然后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既可以在学习方面进行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又可以在思想上面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关怀与支持,比如说哪位学生去参加一些校内的比赛之类,作为一个班级推选出来的尖子生进行报名与参加活动时,我们大家可以怀着无比的班级荣誉感进行一些赛前培训与加油打气之类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互动与情感方面的热络,让他们之间亲如一家人,这样温馨的氛围也是非常有益于学习与生活的,教师作为本班级里面的一家之长,可以充分调遣孩子们的各种积极性与潜能,学校里面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合理的安排,来引导孩子们逐渐爱上各种赋予生活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凡事要求他们躬亲参加,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劳动中体会到各种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与学习了,帮助他们更有效的树立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来不断的建立起他们内心中那一抹优秀的品质。
然而,在我们班级里面的各类学科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广大的教师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需要进行合理与有序的规划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孩子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经常在我们的课堂与课外时间里面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譬如说为了我们的校园环境着想,学校可以安排并组织学生参加一场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在不断的活动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热爱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知识与阅历,运用各种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服务社会。
3.加强学校里面的各个渠道的德育教育的心理建设
最后是在把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进行不断扩大,从班级到整个校园里面,使得中学生活变得不再那样的枯燥与无味许多,学校里面可以调遣一切可以运用到的设备与器材,譬如说是校园里面的广播频道,还有一些校园内的体育娱乐设施的安放,这些都是可以在孩子们进行一天的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后,可以换一下轻松的方式进行对他们的各种精神情操的培养与熏陶,让他们在课间十分钟内可以听到广播里面动人的音乐,抑或是在课间操时间进行集体的广播体操运动,为了全面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涯中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里面作为辛勤培育孩子们的摇篮更要注重这些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与完成,让他们在充满情趣的初中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成长为更优秀的人而不断努力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时下的中学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的一线教师工作者们需要对孩子们进行颇有计划性的德育教育,他们应该把育人的工作重心放在首位上面,只有把人育好了,才会教好书的。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们都应当去努力的事情。因为德育教育最终是关于建立健全孩子们的良好的身心教育,他们在提供给孩子们各项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一些待人处事的良好品质,只有心灵崇尚一种美好了,整个的工作与学习思路才会变得愈加的开阔与明朗。
作者简介:
杨振宇(1972.1~ ),汉族,广东广州花都人,中学生物一级教师,大专,现就职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应用技术性大学、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专业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就要求课程改革与之相适应。文中提出了大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即围绕课程培养目标系统地开展综合改革,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教材建设、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工程文化教育。以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为例诠释了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时代背景;基础工程;专业课程;综合改革
当前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将转变课程功能作为首要目标,力求通过课程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适应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确立了课程改革的优秀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应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在时代大背景下,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树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感知工程文化熏陶,同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课程综合改革是围绕这一目标全面展开,力求跟上改革的步伐,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终极目标。“基础工程”课程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于2006年被批准为校重点课程,2007年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近几年来,围绕该课程建设申报并获批了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及课程建设项目1项。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2010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应用技术性大学分类和与世界接轨的工程专业认证。课程改革应适应时展需求,与时俱进,彰显高等教育的时代特点。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这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二)应用技术性大学
2014年开始,国务院开始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分类设置、分类管理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性大学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1]。2013年6月,黑龙江工程学院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第一届副理事长单位。
(三)工程专业认证
2005年开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国际迈出重要的一步,推动了我国构建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专业认证是从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方面着手,关键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2015年9月,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式通过工程专业认证。
二、课程综合改革的内容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课程改革只注重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一部分,而系统的课程改革将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展开。“基础工程”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开展的综合改革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教材建设、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工程文化教育等。
三、课程综合改革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解决了课堂教学手段及方式相对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自学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
2.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解决了培养形式单一,能力培养欠缺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考试方式方法改革,解决了传统考试内容导向性明显、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教材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教材与行业规范的表达不一致及知识系统老旧、计算方法复杂的问题,同时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5.通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了教师只熟悉书本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6.通过工程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工程素养不高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感知工程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扩展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基础工程课程综合改革实践
(一)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工程项目为牵引组织教学内容的CDIO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拿出适当内容和时间尝试学生自主授课,学生需要在课下查找资料,准备PPT课件,课上给同学们讲授,和同学们交流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中构建以生产认识实习为载体的工程基本训练模块,以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为平台的创新训练模块和以毕业设计为主的专业拔高模块[3]。在认识实习环节中增加了基础工程的施工现场参观,让学生对工程环境与实体建筑有了直观的认识。课程设计改变各人独立完成的设计方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团队式设计,3人一组,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课程设计。在毕业设计中,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基础形式,设计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上也有不同要求。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考试方式方法改革
改革课程考试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答案的给出更加的灵活,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掌握及运用情况。改变平时成绩的给定方法,采用分段考试、过程中考核等形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效果[4],更全面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中,增加组内分工答辩,每个人都要介绍一部分设计内容,共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加准确地给定课程设计成绩。经过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学生反馈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不用死记硬背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
(四)教材建设
2015年,编辑并出版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基础工程》。该教材在经典课程内容基础上,补充了最新的工程案例和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图文并茂;对部分内容还是旧规范的技术标准,按照最新的规范进行了修订,保证了知识的更新换代,使教材和行业规范协调一致。增加了借助电子表格进行电算内容,提高学生对工具的应用和计算能力。在每一基础形式章节习题的后面补充一个扩展型的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设计内容,增多学生的选择性。教材建设体现了土木工程“大土木”、大平台宽口径的要求,扩展了专业知识架构。该教材被5个省近10所大学院校采用。
(五)教师队伍建设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综合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工程师论坛、教师挂职锻炼、多校团队式毕业设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背景。课程组教师还经常对城市周边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集体实地考察和学习,将书本知识和现场实际结合起来。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论文“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高等建筑教育》期刊发表并获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评选的“第十五届期刊好作品”三等奖。
(六)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对工程的态度为根本出发点。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树立正确的工程观、伦理观,要培养审美的意识和工程思维,接受工程文化的熏陶。在基础工程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之外,开设了“桥梁文化与美学”课程,被学校批准为首批工程文化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桥梁文化、桥梁美学、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等。通过美学鉴赏、伦理教育培养了学生工程文化、工程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工程素养。课程采用团队式教师授课方式,由4位教师共同授课,每位教师发挥优势,承担一部分自己擅长的授课内容。学生在了解课程意义和授课内容后报名积极踊跃,学习兴趣高,课程生命力强。
鉴于我土木工程事业的迅猛发展,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要与之相适应,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基础工程课程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可知,将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模式深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是切实可行的,但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思路,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更要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新时代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摘 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研数据,剖析参与毕业综合实践的学生专业对口率和实践教学满意度现状。文章针对近3年来的实践教学中出现的明显问题,如:实习专业对口率偏低、校企合作基地偏少、前期优秀课程内容滞后问题给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1 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概述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大数据产品已深入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如开展精品在线课程、提升微课的教学质量、在线教学培训与学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能力。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何通过大数据时代背景为课程提升有益价值,在高职院校信息专业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方面起到优化和辅助作用,是当前浙江省各高校的毕业综合实践的教学改革重点之一[1]。
信息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校外实习阶段和校内毕业论文答辩阶段,其中校外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实习基地走访调研、实习周记批复。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包括:开课周期长,课程规模较课堂教学大,教学管理系统工作负担重,课程考核复杂度高。同时,学生学习和实习压力较大。
大数据作为一种覆盖广、规模宏大、能够实现实时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功能的数据集合,其主要意义在于专业化处理教学实践相关的数据[2]。以互联网+为背景,根据大数据相关结果,可以较快地获取多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情况、存储应届毕业生实习相关数据、管理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周记等、通过多届毕业生的毕业跟踪调查报告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并加以丰富和调整。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浙江省2012―2014年的高院校的毕业就业率相关数据结果看,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呈现递增趋势,但是专业对口率数据连续在40%以下;在就业率方面,截至2014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出现了下滑趋势,图像处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呈现略微上调趋势,软件技术专业呈现持平;在专业对口率方面,4个子专业表现不甚明显;在实践教学满意度方面,截至2014年实践教学满意度普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源于在2014年信息专业通过改革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后的首轮效果。
2 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现状
2.1 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在我国各高校的深入应用,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信息相关专业。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专业对口的却很少。结果如表1所示。
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可知,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包括网络招聘、社会招聘、校园招聘,虽然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其他传统行业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专业对口率增长仍然不明显[4]。通过为期3年的实习调研走访和多处室研讨,分析学生高就业率和低专业对口率的主要原因大致上源于:
(1)学生择业观的改变,当代高职毕业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异地求学的学生大多数选择毕业后返城求职,一定程度冲击了专业对口率[5]。
(2)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参与度的提升,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职位也随之增加,跨学科职位让毕业生萌生“跳槽式”求职岗位[6]。
(3)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热门职业的高薪、好待遇、门槛低和对口专业的低薪、门槛高都是影响因素。如当前房产销售行业月薪较其他行业员工为2~5倍,这对于毕业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2.2 校企合作基地偏少
由于学院属于市属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实习基地以浙江省为主,其中校企合作基地大多为嘉兴市本级企业。当前信息专业的校企合作基地数量约为200家,但实际上在学生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中承担联合项目的数量不足一半。通过连续3年的走访和调研,从合作基地反馈的信息中主要有3种情况:
(1)实习生较独立求职者来说,工作态度仍然保留在校学习的被动状态;且学生实际技能操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往往难以胜任当前项目需求。
(2)实习生在前期的顶岗实习中表现不佳,工作进度方面存在散漫状态,且学习热情不高。
(3)信息专业学生对于出差性强的工作有抵触情绪,本土企业大多数情况无法给予实习生期待的实习经费,外地企业(如上海、苏州等地)在校企合作范围之外,但往往这些沿海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本土更适合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发展。
然而,在实习基地也存在实习生源不足或者生源过剩,学生在实习基地无事可做或者实习基地给予的学生实习比例远远低于学院指标等现象。
2.3 专业优秀课程内容滞后
不难看出,不管在网络招聘还是校园招聘中,对于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总是供不应求。但是往往毕业生求职时,难以与对口专业签约,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里无法满足,这一现象在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不断地革新,也需要信息专业优秀课程的不断革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也要完成各类创新性实践类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校内优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文献[2]指出,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此类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已系统地完成专业优秀课程的教学,却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基础的技能操作太生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难以胜任专业对口的职位。
3 大数据背景下毕业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作为衔接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就业的主要课程,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7]。为了科学而稳定地提升信息专业中各子专业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以及实践课程的满意度,教师上好毕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好毕业综合实践课程是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的必要条件。
以往的岗前综合实训效果不明显情况,增加岗前综合实训的完整度、严谨性,提升岗前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做好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中毕业生的技能知识基础,以增强学生实习时的专业对口率,一定程度上提升就业质量,决定了信息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执行性。
4 毕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信息专业学生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的情况,信息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出发,驱动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切入,缓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压力和教师以及管理系统的工作负担,“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出发”。
4.1 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以缓解现状,提升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以及保证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
(1)在教学期初,通过案例教学、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展开毕业综合实践的前期指导教学,使学生在开始实习之前就对实习流程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对毕业流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过程。
(2)专人专带:由传统的一个老师辅导教学几个学生分散式或者分组式完成实习过程,改革为特派一个专任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走访和监督学生实习状况,并通过实习基地的走访和调研获取当前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总结和分析,给予专任教师一定启迪和启发,推动下一轮专业优秀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3)学生集中半集中式实习:以校企合作基地为主要实习基地,便于集中式管理,确保学生实习安全和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有特殊情况或者特别要求的学生采取半集中式管理和实习方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就业态度。以上所有实习基地都要以学生能够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为主要依据。
(4)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和实习基地,走访和调研学生实习现状。一方面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实习评价,一方面提升专业教师团队对社会用功的需求的了解程度,同时,教师也能切身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状况和毕业论文的完成状态。
4.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1)以一定考核标准为课程合格指标,强制性管理实习阶段学生的实习工作,防止学生频繁调换工作岗位、玩忽职守,一定程度上提升学院就业声誉、学生就业质量。
(2)对校企合作基地的要求和考核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如:每年学院的订单班、联合培养班、校企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高校联盟、职教集团等成员单位,每年的学生实习的比例标准是否能够满足,校企合作基地是否能够按照学院的标准完成人才培养和企业项目的实际交接。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专业技能知识较差的一批学生展开合作企业的集中式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课程;针对专升本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辅导,待考试结束后,督促其继续完成毕业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而言,不仅从16次周记中检查学生实习状况,更要从实际的走访调研中企业指导老师处、专任教师处了解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等评价学生实习效果。
4.3 重视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实验设备的更新,都是提升R悼纬探萄能力所具备的条件。专业优秀课程的教学是毕业综合实践顺利展开的基石,学生学好了,才能在实习中有信心,继而展现专业技能,为校争光。
然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决定了专业优秀课程的进展效果。针对专业优秀课程的滞后性,从师资培养和科研工作的视角展开。高职院校的信息专业教师要参与到信息专业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活动总,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索,同时研究工作要能接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步伐。在科研中提升知识学习能力和更新知识库和资源库,利用新的科研知识和技能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技能操作方面实时掌握社会职位的操作要点,为毕业实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4 校企合作基地配置
根据社会用工需求,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增加校企合作基地数量,为学生实习寻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和“厂中校”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前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就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和学习技能操作知识,为踏上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减少在对口专业上就业的压迫感和迷茫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专业对口率。
5 结语
基于大数据背景,关注信息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基于近几年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反馈出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并展开改革与探索。分别从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的发展作出优化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有着显著区别。传统学科课程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强调围绕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性活动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特性,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发具有开放性。目前教育部仅是出台了此类课程实施的指导纲要,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教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出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刻喜笺作为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自主开发的一项民艺体验类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拟以刻喜笺这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浅谈基于地方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一、《刻喜笺》课程开发初衷
贴喜笺是如皋的传统年俗,而刻喜笺作为本地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基于这一传统手工艺术开发的刻喜笺课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符合到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高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易于被孩子们接受。
二、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困难与突破
由于课程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的活动方案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活动经验可借鉴,所以笔者必须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要做好课程方案设计,而做好刻喜笺课程方案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图案。什么样的图案适合高年级小学生?既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心,又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不能让他们因为完不成作品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为此,笔者通过网上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先后设计了十多个图案,经过对多个班级学生的教学试验,最终形成了“合家欢乐”图案模板。这个模板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生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同时,笔者设计图案时特意在喜笺上方圆圈内留出空白,为学生发挥创意提供了空间。
其次是如何管理好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于是,笔者组织学科组成员一次次开研讨会,一次次试讲讨论,试运行后,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经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严而不厉,调控住一些过于活泼的学生,维持好课堂纪律。同时采取组长监督制度协助老师管理好课堂,实现自我监督,小组监督,老师提醒的全方位立体监督模式,帮助学生加强自制力,实现课堂在平稳和谐基础上的活跃。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比较活泼好动,自制力偏差,较难管理。而刻喜笺需要用到一些刀具,使活动存在了潜在的危险。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工具的维护和使用。之前桌上还提供了锤子,但上完两节课后,发现锤子的危险性太大,并且不用锤子效果反而更好,于是将锤子全部收回并且封藏。活动开始前,笔者会要求学生检查刻刀数量是否齐全,一共12把雕刻刀,有多的或有少的都要报告老师,活动结束后先由小组长检查刀具,接着自己再挨个检查,防止学生将刀具带走。在使用刻刀前,笔者会详细讲解刀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巡查,严密监控,防止学生把刀具当玩具。第二,意外事件的处理。在活动室内,配备了双氧水、创可贴,若学生不小心割到手可及时进行包扎。
虽然该课程开发的过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正是因为这些困难与挑战,让刻喜笺活动迎来了破茧成蝶,也让笔者收获了成长。
三、收获与成长
在刻喜笺所在的民艺体验室内,收藏了很多学生的作品。“合家欢乐”四个字上方贴着不同学生设计的金色图案,有“福”字,有“寿”字,有金元宝,有太阳……这些很有创意的设计都是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的,很多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
目前,刻喜笺课程已成为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通过对该课程的开发,笔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化、校本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小学高年级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基于地方资源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
四、反思与展望
学生在基地参训共五天时间,在这五天内我们的课程到底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会因此产生什么变化?很多以前的同事这样问我,在向他们介绍基地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相关理念时,笔者进行了思考:的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五天不可能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天也不可能使其养成各种好习惯立马变得优秀,但是在这五天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等一定会或多或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让五天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校外实践基地蓬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深入的源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断进取的源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起着延伸学校教育,拓展社会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提高认识,提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与语文相沟通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自由地把课本与生活实践中相关信息和知识建构起来。本文研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的运用形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创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拨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并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在英国,思维导图被列为国民中小学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教育机构也对该课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而在我国,思维导图而在学校教学中却较为少见,今天我们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运用角度,对思维导图的使用进行简单的探讨。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书中每册除安排了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该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呢?本文从思维导图在活动方案制定、搜集整理资料、活动交流阶段的运用三个方面,通过三个案例进行初探。
一、制定活动方案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
1、第一次指导
我先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把“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写在白纸的中央,作为中心图像,然后请学生自己针对汉字提几个问题。孩子的问题有: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汉字是谁创造的?汉字有什么结构?汉字有哪些故事?有关汉字的谜语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汉字?有关汉字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汇报,我把问题与中心图像用粗线相连,成为思维导图的主支并将不同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但这些主支都是关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引导,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指导,对方案进行完善。
2、第二次指导
看着自己手中的思维导图,我问孩子们:“你决定用什么活动形式表现自己小组的主题?”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手抄报、打印资料、拍照、记录、演讲、讲故事、各种曲艺形式、写作文、制作PPT、竞赛、制作调查报告等。有的主题需要采用几种活动形式,同一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接着我请同学在自己思维导图主支之下列出第一层分支:活动形式。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汉字是谁创造的?可以通过查资料,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给大家。汉字有哪些故事?除了在班上讲故事,还可以收集网络中有声资料,通过微信群普及给大家。有关汉字的谜语有哪些?可以通过制作字谜花灯、竞赛等有奖问答形式。汉字有什么结构?可以制作PPT课件,讲解给同学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汉字?可以制作调查表,同时还可由此衍生出“街头乱用错别字”这样的调查主题。
通过学生汇报,我再次完善班级的“遨游汉字王国”主题思维导图,并请各小组组长在第一层分支后列出成员分工,并请各成员在自己分工后面填写好完成时间,汇报地点。
这样,活动的方案基本成型。
二、搜集整理素材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
以搜集信息传递的方式为例。我先指导学生把“信息传递的方式”写在纸的中央,作为中心图像。然后可以按照时间分成几个主支: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指导学生以不同时间阶段及信息传递方式为关键词搜集资料。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在主支基础上再画出分支,比如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借助器物;古代有飞鸟传,驿传,狼烟,旗语、灯光等;近代:交通工具、电报;现代:电话、互联网。再把搜集到的资料归类到不同的分支中。比如飞鸟传后面可以画出鸽子、大雁的图案;互联网的后面可以分出QQ、微信、EMAIL等。有的分支还可以继续延伸分裂,比如可以列出跟此项传递信息形式相关的成语、小故事等。还可以总结不同形式传递信息的优缺点。总之,运用思维导图,学生更容易将资料进行分类、辨析、去伪。
三、活动交流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
从语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在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使课堂的交流变得充实而有序。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
借助大屏幕分步向学生展示本次活动过程的思维导图,先出示“与诗同行活动交流”为中心图像。
接着出示经探讨决定的四种活动形式为主支:诗歌朗诵会、自己写诗合编诗集、诗歌知识竞赛、整理诗歌。
然后分四支展示每支活动的过程。
诗歌朗诵会分各小组选题朗诵、教室布置、串词准备、道具准备、场地清洁、拍照报道等分支。每个分支后面先注明负责此项的小组组别,再在组别后注明所需材料、完成时间等。
自己写诗合编诗集分教师导学、小组交流、完成原创、交流修改、合编诗集等分支。每个分支后面注明活动时间。
诗歌知识竞赛分出题方式、教室布置、串词准备、道具准备、场地清洁、拍照报道等分支。出题方式后面注明一半学生出题、一半老师出题。其他分支后面注明各负责小组,但组别与诗歌朗诵会组别要有不同。
整理诗歌分出按内容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按国家分、按创作方法分、按时间分。每项各有分支: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咏物诗……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诗歌分类表》,小组内补充交流,利用墙报张贴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主题的局限,很难把一个主题内容研究深入。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关因素的联想,能很好地完善活动方案,以一个主题为优秀呈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导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交流活动中思维导图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意见,不断调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它是课程评价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重视学生心灵在生活中展开的历程,致力于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不H仅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践行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转变观念,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目标。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领域,正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而备受人们关注,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策略的研究,是课改实验操作过程中公认的瓶颈和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增设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同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二、理论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角度可以看出: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课程不再只是静止的“跑道”,它已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教学观,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它改变过去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为灵活的、多角度探究式的知识获取过程,让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学习观,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原有知识的“霸权性”,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学习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
三、指导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指开展活动评价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既反映了教育评价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律的特点。
(一)以促进个性发展为重点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反对就事论事,要从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
评价中,不以学生活动的成果为重点,应该挖掘每一活动环节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的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和奇特,那么评价就不应只限于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还应评价学生对活动的投入以及创新精神。又如,一位学生的任务是担任调查员前往访问某工厂,被拒绝接待后就无功而返了。对于这项失败的活动也不能简单地说其完成得不好,而应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查一查所做的努力够不够,是否从多种角度想办法去完成任务,与对方打交道时为什么没能说服接待人,从而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态度、意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启发学生看到自己的缺欠。
(二)体验分享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评价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和看法,将每一个人的收获变为大家的共同精神财富。
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具有公开性,组织的形式要多样。如调查活动可以采用演讲、报告、讨论、演示等评价形式;制作活动则可采用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三)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培养其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并提高其独立的分析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评价和集体中相互评价相结合。
(四)非等级评价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1)采用口头评价或口语评价法。例如,写某学生“在活动中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见解,但尚不够细致、全面”。
(2)评优不评劣。
(3)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在活动中成功的机会。
(五)差异性原则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项目的设定、深度要求以及评价中分寸的掌握,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发展水平来加以掌握,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六)灵活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条件许可程度出发,审时度势,灵活地加以组织,讲求实效,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
四、评价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它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一)学生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比较扼要地概括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可以作为学生活动评价的目标要素。这三个方面是:
(1)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稳定的观点和行为的表现。具体来说,又表现为:①关心;②参与;③进取。
(2)能力。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目标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及动手制作简单物品的操作能力等。
(3)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二)学生活动的两个层次评价
学生活动评价也要从总体评价和L庋习活动评价两个层次上进行。
(1)总体评价
学生活动的总体评价是指阶段性评价。这种评定着眼于衡量学生群体素质的变化,以此验证课程的成效,并为以后课程目标的制定及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专题学习活动评价
学生专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其收获所进行的总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原则。通过总结,学生对活动获得概括性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所获经验的认识并激发兴趣,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例如,在一次环保专题的评价会上,做汇报的女同学生动地讲述了她和同学所见到清洁工人辛勤劳动的场面,以及见到和听到的一些人对清洁工人的劳动甚至人格不尊重的情形。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全体同学也深深地被感动了,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震动。
五、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是由评价项目和权重两个方面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的评价项目。
第一个维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方案的具体化程度、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等;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情况、活动的总结情况等;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状况。
第二个维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
六、评价方法
全面、科学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是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取决于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类型。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问卷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要了解的问题写成书面材料,让被调查逐一填写回答,然后统计分析、了解问题的一般趋向。问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叙述式和选择式两种。
自由叙述式是编制若干个开放性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比如:“你与同学在活动中有不同意见时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体会?”
选择式问卷是对所要了解的问题编成若干陈述句作为题干,然后列出若干选择支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例如:“我们应当关心贫困地区的同学们”是题干之一,其后可列“很赞成”、“比较赞成”“说不清”“不赞成”和“很不赞成”5个选择支。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谈话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行动观察法
这是把学生作为观察对象,有目的地在各种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变化。观察时应自然,认真做好详细、全面的观察记录。
(四)作品法
这是以学生的作文、日记或其他创作物为中介,评价学生的变化与进步的方法。
(五)活动资料分析法
这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妥善保存自己拟定的活动计划、草稿和半成品等资料,在活动完成后进行总结时,作为评价其活动过程的基本素材,从中发掘工作经验、教训、评价工作态度和方法。
所获得的评价信息,在开始时还比较分散和凌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工作一是去伪存真,二是归类。分析可分为状态分析和原因分析两种。
总体来说,评价的反馈应遵循评价的原则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的特色化教学指标。但是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其能效发挥效果却并不理想,逐渐呈现出滞后性及片面性问题,尤其是在部分基层农村学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大多以形式化形式长期存在。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相关性研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及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提升其专业指标最为关键的优化路径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未来制定规划及目标,借助于实践活动的优势力量,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各项活动进行融合及整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获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学校及各个老师的辛勤付出及对新课改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与学科课程高效融合,为现代教学目标的深化夯实基础。
一、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以活动形式存在,但是它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特点,而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必然需要资料为其提供基础保障,相对的学科课程内容就应当做出进一步深化及整合,所谓学科教学内容也就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基础性学科,例如:语文、数学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探究进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活动主题,并且其大多数选项都应当来自于学科课程中。例如:《你了解的英语知识有多少》、《找别扭》等等,都是学生在获得老师的启发后自主思考产生的活动项目,而这些课题都与学生日常学科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对于这类学科活动也并不陌生。
在以往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再加之课堂时间较为有限,这就使得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内容在还没有深入研究时,就被一带而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能改善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及学习的好习惯,以自身或者集体的力量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更加快速的走出窘境。因此不难发现,只有不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衔接及融合,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定自主学习及思考的重要性,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学生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与学科课程资源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够⒁酝过于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转变,更能突破其存在的局限性,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延伸及拓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会更加宽广,知识覆盖面也会呈现量化增加趋势,促使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并进,形成统一的优势共享圈。人教版小学教材中都设置了适量的实践性活动内容,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相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有据可凭,资源类型的多样化,更为其优化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活动的开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就需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体,对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划分及有效整合,制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联的研究主题,满足日常教学所需,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师选题存在偏失的不良问题,更能为后续研究项目的不断推进奠定基础,相对的研究性学习效果也能受其影响不断提升。例如:《品格高尚的人都具有哪些特征》、《自然界的神奇景色》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研究的主题,学生在对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的掌握学科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科课程也会更加具有趣味性,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走出片面性学习误区,更加积极主动的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乐趣。
三、与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落实的过程中,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特点也更加显著,尤其是在课堂模式优化中,教师也逐渐注意到了实践活动为教学效果提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当前形势来看,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应当集中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三个细化层面上。为了促使教学模式能够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一致,就需要将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促使二者成为统一整体,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以这一合作形式激发学生潜能,达到培养其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愈发显著,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更能突破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