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4 03:3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计量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经济学类各专业实验性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教学课程比重较小,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重书本、轻能力。经济学类的金融与贸易专业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验应该紧密相连。
2.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专业实验性教学的一些具体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子目标,从而影响着这方面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如经济学类各专业都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相关的实验环节如果仅限于单纯的电脑打字、数据库操作等内容,没有结合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就容易导致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实验性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回顾
改革经济学类各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建设同济品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我国金融与贸易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八门优秀课程之一,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其理论和方法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非常适合将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个平台,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着力于改变观念,研究、探索和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项改革设想,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学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本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定位,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善于将各门经济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三是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研究能力。学生从大量的实验中摸索规律,有助于将专业基本理论加以整合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验中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理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学科的交叉性,以及配合相应的计量软件应用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证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内容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也较难直接接触到很多实例,使得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分析和决策,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全国各重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各校均于近年来加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的形式一是配合教学内容,上课时进行相关软件的演示;二是运用相应的计量软件,安排学生直接上机实验。另外,有些高校自己进一步编写仿真实验或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采取了根据所用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自己重新编写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大纲和实验教学手册、教学指南以及相应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内容,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堂交流和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亦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课程评价成绩。从近年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来,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技术学习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能将相关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现实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因为实验教学环节中应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分析,所选定的案例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是来自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定量分析能力。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社会对研究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2013年刚开始尝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许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比如,实验的指导人员不够,实验的数据不够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设计不同的案例来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怎样开发编写适用的仿真实验,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课程建设中加以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选择、设计,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应通过加强学习、收集新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能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掌握科研成果的前沿,并把前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真正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配套上要做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应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支持。
3.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在网络时代实施实验教学必然要涉及到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及其应用环境问题。因此,必须结合专业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实验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作者:楼永单位:同济大学
1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顾翠伶王亚子高继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优秀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就经济问题定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本文针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优秀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作者:刘亚清 吴福锁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高职专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资料积极创新研究,并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主要针对工程施工和造价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水平。根据高职专业教学特点,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1]
一、《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
高职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大多需要学习《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但是由于专业性质不同,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以及通风供暖工程专业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要求均不同。但是在教学中,学校对于课程教学实行统一安排,在授课过程中没有侧重,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主要设计工程造价方面的内容,其他专业学生主要需要了解工程安装内容和估价常识,而造价专业学生则需要重点了解工程造价影响因素、计价指标以及计价方法。学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课时安排上的调整,综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否则一味地一体化教学,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手法单一
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课本讲解你和案例讲解的手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时代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下,这种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手段已渐趋落后,需要在结合课程教育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和整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划出重点段落让学生理解,再通过工程案例讲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加详尽的了解,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使用与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单一的教学手法不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难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2]
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模块式教学,主要讲解给排水、电气等工程安装要点、测量造价方法选择、清单计价方式和通风供暖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等内容。因而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由于课程模块相互之间具有联系,因此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设计内容有效融入其中。例如,对于工程安装计价概念描述部分可以将建造阶段不同的活动影响因素展开来讲,帮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其主要内容。另外也可以将工程安装的材料预算、人工预算和机械施工预算结合起来起来讲解,以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形式让学生在内容区别和联系中强化理解、深入掌握。图例为土建工程造价明细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是将课程主题部分提炼出来,以建立框架、填充细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文本要点。
(二)结合现代技术,创新教学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老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难以把握,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课件制作和课程讲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案例较多,但是依靠课本文字信息,学生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因而老师可以制作生动活泼的电子课件,展现动态的工程安装工程,将工程安装影响要素和预算定量计价方式以生动、简明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还有关于工程施工图纸制作和设备配管、配线等工程示例等,一般施工图纸的比例、结构设计等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掌握绘制方法,参考图如下:针对这些,老师可以搜集视频、图纸资料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现,学生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下,能够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工程安装和造价方面的知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创新,是进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3]
(三)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实践训练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结合课本知识、总结操作经验,不断完善学习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难以为学生安排足够的实践工作机会,现场教学不足。高职专业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味的课本讲学,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精髓,同时容易产、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涉及的工程安装和工程计量知识较多,学生仅是通过课堂讲解,难以熟练掌握计量、计价方法,实践操作训练的缺乏也会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学习脱离现实。因此,通过现场施工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结语: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主要是关于水电、电气工程的安装、计价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成本造价方面的知识。高职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为工程安装和造价专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汪玲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应是使博士生具有更严密、深厚的思维方式、实证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实际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优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优秀———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卫东 黎实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在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对工程造价专业主干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深入相关高校和实践一线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上,我们从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实施双证教学新模式等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也经常称建筑工程概预算或者工程估价,是一门技术性、区域性、实践性、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我们学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既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优秀专业课程。对于这么如此重要的优秀课程,但在校的学生因为对工程实际经验的缺乏,平常也很少接触到工程造价相关的政策、建筑市场、工程造价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对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么课程的计算方法和基本理论,有着很大的困难。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日趋下降。在如此不利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着比较深的掌握和理解,如何让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亟需解决和完善的现实问题。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和国家建设市场的飞速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工程计价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应运而生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而且《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在我国工程招投标中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工程造价体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由建设方提供清单工程量,并负责量的准确性,而承包方填写单价,并负责相应单价风险的一种计价模式,这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别。鉴于这些现状,在目前的规范体制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较大改革。
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难度大
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并规定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工程招投标以来,我国基本都处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模式并存状态下进行招投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怎样适宜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内容体系设置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既要把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内容讲透,又要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内容讲好。定额计价模式下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建设项目总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即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筑工程定额及单价的确定;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程量计算规则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建筑工程定额和综合单价的确定;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计算规则等。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数逐渐降低。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日逐渐降低的课时数给工程造价课程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做到重点突出又面面俱到。
(二)教材行业适应性较弱且严重滞后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政策性、实践性和区域性很强的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工程造价工作是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由所在地的现行工程造价政策、现行定额指导下完成,且受到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区域建筑市场价格信息影响很大。但不可能找到一本教材既能包含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各省的现行定额、当代现行的工程造价政策,又能实时反馈全国各区域建筑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情况。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利用课堂上的教材外,还必须有辅助的地区性的工程造价政策、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造价定额等相关资料。
(三)对工程实践必要的感性认识的缺乏,识图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学生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单一构件工程量很熟练,但拿出一套完整的实际工程图纸时,就不知所措,这些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接触实际工程,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工程知识没有在脑海里形成,因此一旦接触到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就不知如何下手。
(四)工程技术知识比较薄弱,给课程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涉及到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工程造价是以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为基础的工作,准确的计量与计价,是以正确地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技术为前提的。对于工程技术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五)学生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认识不系统
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工程造价课程就是一门根据设计图纸计算里面的工程量和套价的课程。为什么都是这种认识?因为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的没有感性认识,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也没有系统的了解。对于这些因为对工程造价课程没有系统了解和认识使得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工程计价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
(一)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我们不妨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教与学在课堂中得到相互配合才可能展现出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增加故事启发、情景启发、复习旧知识启发、对比启发等一些手段,使同学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方式改革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与计价的基本能力,并能正确快速的识读及计算工程量和组价。(2)本课程的关键在于“练”。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操作,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在活动中树立苦练操作基本功的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景式教学,以不同形式或生动的表述,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算量和计价水准。(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拟建工程的预算价格和相关费用。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算量方法、计价依据和费用构成。在传统定额计价模式下,计价依据是死板单一的国家行政性规则,各个省所颁发的消耗量定额就是其具体表现,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牢牢记住规则,能应用其规则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和取费就行了。而随着清单计价模式的推广深入,国家规则只是做参考,不再是硬性规定,作为报价依据的是各个企业利用自己编制的企业定额,因此教学总体内容以及相关教学重点都要发生变化。而教学计划及要求的具体体现为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针对计价依据的一些章节,将定额知识调整为重点,增加企业定额的编制方法、市场信息价格搜集及询价等相关的内容;其次,针对算量部分的章节。由于每个投标报价的企业算量规则不再是国家统一的定额模式,因此将相关的这部分内容调整为非重点,作为了解性内容。另外,考虑到手工算量的复杂性和速度较慢,再加上建筑市场基本都是应用工程造价软件,手工算量和工程造价软件之间,我们可以着重的选取后者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涉及到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因此本课程的知识量也大大增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专业课的授课学时数比例日趋下降,由此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怎么做到不能影响到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具有现场感强、教学信息量大、效果好、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适当的板书,弥补教学课时的下降的情况,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注意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可将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授课,第一部分主要讲授内容不涉及两种计价模式,使学生轻松、容易地接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如: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建筑工程定额、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包括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工程投标书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等,;第二部分主要讲授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使学生很快掌握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和联系,能熟练分别应用两种计价模式来编制单位工程预算书。另外,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变化较大,而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或没有合适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现有教材滞后和不相适应内容进行整合、完善和修订,使学生就业后所“用”与在校所“学”具有严格的一致性。
(五)加强案例教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讲授定额和清单这两种计价模式时,针对最常见知识点的计算区别,特别是针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不同时,应多举实例,反复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自始至终,采用一套完整的实际工程图纸,边讲授知识点时边计算相应的工程量及其套价,直至最后,完成一整套的实际工程的预算书。
(六)加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的最重要环节的是课程设计,它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通过理论教学的以后,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课程设计,从而完成某个单位工程预算的编制,加强了学生对工程算量与套价理论知识的把握,使其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充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内容,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工作量和内容,选择具有该专业代表性的课程设计内容,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课程设计内容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设计所需的图集、相应规范、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同时加强和完善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七)加强工程造价软件的教学
在工程造价实际工作中,工程算量与套价工作己绝大部分通过工程造价软件来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工程造价软件学习和训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单独开设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工程造价常用的软件,具备基本的工程造价人员的条件,为日后学生的实习和工作中,能尽快的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做了充分的铺垫。
四、结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以很多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还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我们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练好扎实的基本知识,要求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有突破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教学中做到与工程实际案例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提升。
作者:崔熠
1文献综述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1]。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3]。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4]。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5]。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6]。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7]。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8]。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精确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时较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交课程论文的办法,这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监督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从网上下载论文打印交给老师,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课程论文题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讨论。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讲完后,布置一个和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对学生的专业纵深知识以及专业横向知识进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验证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尽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课堂上不能放松基本理论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开展以PBL教学法为主的课外教学。
作者:尹向飞 单位: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优秀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2010)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因为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专门通过课程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段,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撰写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虽然从教师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抄袭严重。使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资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部分论文虽然不是通过网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内容、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通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3.1课时设计
课程论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完成,单纯通过课堂是很难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的。一方面因为论文的写作周期很长,课堂的氛围和时限并不适合进行严肃且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具备文件检索、数据搜索等论文写作需要的条件。所以,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要进行课程论文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在课下而非课上,没有必要设立成单独的实践课课程,而应融入到计量经济学的主课程和实验课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进度在适当时点引入课程论文教学,通过课上指导和课下实践的结合达到应用性教学的目的。一般高校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主课程的课时安排是32~64学时,另外可能还有2~6学时不等的实验课。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本文建议课程论文教学的课堂可安排4或5个课时,分别在课程的中期和后期进行:第1个课时主要用以讲解课程论文的规范和写作要求,可安排在主课程对基本的方法理论讲解完了之后,在主课程的中期进行;另外2~3个课时则安排在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之后,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初稿统一进行答疑、审阅和指正,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这部分课时根据学生人数和课时量灵活设置,学生多和课时安排充足的可设置3个课时,学生少和课时有限的可设置2个课时,可以安排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可以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内容,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本科阶段学生一般还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课程论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方法和掌握学术规范而非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的设计不必要求有多大的学术创新性,而应注重方法应用的实战性,在选题上可以选取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成熟的领域。但如果选题都集中在某一成熟的领域,在该领域已经有数量较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文献,又容易出现上述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所以选题的设计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给予学生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如果实行纯命题作文的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布置一个明确的论文题目,则学生体会不到用计量经济学做应用研究时选题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在选题时应该对选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如何选取适宜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研究视角、这个研究视角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基础、如何确定研究变量、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和量化、样本量是否满足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要求,这些都是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如果把题目直接给定,学生就难以切身体会到研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计量经济学选题设计上,不宜太自由,也不应太过死板,应该在灵活性和控制性中找好平衡点。建议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内容不能完全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选择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内容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应该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可以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内容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选择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内容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内容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内容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内容,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选题和内容设计好之后,还需辅予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有:一是论文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如果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学生是否完成论文、完成论文质量如何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很多学生会因为课程论文的强度和难度大而选择敷衍了事,消极对待,课程论文就流于形式起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论文的成绩考核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要提高课程论文成绩占比权重。如果是考试课可以把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成绩占比提高到50%,与期末考试成绩等重;如果是考察课可以直接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形式。通过提高课程论文的成绩权重,学生才会重视课程论文写作,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设计合理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上,如规定高分的标准是:数据搜集的充分性、方法选取的适当性、方法应用的正确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独创性,对于有拼凑和模仿痕迹的论文要相应减分,有明显抄袭无自主研究内容的论文则直接判定不及格。评分标准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努力的方向,对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至关重要。二是实证分析范文讲解。大三本科生一般还没有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对于实证分析的论文如何撰写可能还不甚了解,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将无从下笔,上交的论文也会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用1个课时进行论文规范指导是必要的。可以选取一两篇经典的计量经济分析范文,给学生展示和讲解。除了讲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外,更重要的是讲解计量经济论文的写作规范,如做实证分析的目的、实证的理论依据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的解释、实证方法的应用说明、实证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等。学生在写实证分析的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实证结果不加处理就简单把全部信息附在论文中,所以在讲解中要强调,对于检验结果应该如何把重要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恰如其分地在文章当中给读者显示想要分析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学生通过对范文讲解的直观认识,了解了学术规范,再进行论文写作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三是结合实验课重点指导。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写作会遇到许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案例分析所没遇到过的。一般的上机实验课也主要是验证性的操作实践,学生只需要依据给定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学会操作的内容。但现实研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操作,而是反复对变量进行选取、样本区间进行选择、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变换的实验过程,单纯通过验证性的实验课操作难以体会到这种探索的过程,为此徐占东和王维国(2009)提出了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结合学生课程论文的内容展开实验可以达到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论文写作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计量经济学检验通不过、实证结果与经济意义不相符等问题,在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如何把研究改良和推进,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利用实验课的2或3个课时,让学生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案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软件的操作,又能够加深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应用性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四是课程论文作为案例分析。教科书中的案例只是为了讨论特定的估计方法或者检验方法而设定的,而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角度看,教科书中的许多例题的模型设定是错误的,如果只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案例分析讲解会给学生以很大的误导(李子奈,2010)。所以案例分析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例题讲解,选取学生完成质量较好的优秀课程论文当做案例进行讲解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个课时,通过对学生做实证分析较规范的研究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可以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作者:邝雄 单位:海南大学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及外延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必须为原则,但如何把握理论知识的够用与必须,须在实践中进行归纳与总结。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理论结合实践展开,以实践带动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后深化理论,再指导下一次实践,形成一良性循环。课程设计既要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格局,又要具备条理性、逻辑性,不能散、乱。并且在项目开展中,教师也应适当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理论的片面化和局限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施教,学生听后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有些内容学生由于不感兴趣,听不进去,常感到难学、难懂,课程内容积累较多以后,学生对知识缺少系统了解和掌握,结果造成厌学或放弃的想法。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启发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让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实际工况分析、操作测定、异常操作的辨析与处理、数据整理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及先理论后实验的课程模式,是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活动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实践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难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条、落后,是一种僵化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来组织,将职业能力融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试验、分析、评价、思考、改进、创新等行动来掌握学习内容,采取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的训练环节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充分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优秀理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实例
《油品计量技术》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该专业学生需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下面将以该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1企业调研分析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油品贸易的增加,如何才能做到油品贸易计量交接时的公平、公正、合理,避免计量纠纷,企业对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油品计量的一个新变化是,计量人员不仅要掌握不同计量器具的计量标准、使用和维修、手工计量计算及数据处理,而且还要懂得一定的财务知识,油品损耗处理,熟悉计量台帐管理和计量贸易纠纷处理过程。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计量人才需求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走访了中石化下属的炼化企业、油气输送销售企业以及从事油品销售的民营企业,了解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计量人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计量员岗位从物的管理到人的管理要求有:物料计量、能源计量、原油进厂计量、计量调解和仲裁、计量标准、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计量人员等管理流程。企业只要涉及油品贸易、石油化工装置生产等均需设置计量员岗位,并且需取得计量员证才能上岗。油品交接计量的不准确,往往会引起贸易纠纷,因此,本岗位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理论基础与实践并重的高端技能型岗位。通过与企业基层操作工和管理人员以及计量主管部门专业人员的访谈,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确定了计量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奠定了基础。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不同类型的石化企业的调研,与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组建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团队,对油品计量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总结出油品计量员的典型工作任务。
作者:梁国华邹荣超秦平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摘 要: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优秀课,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安装工程;教W方法;课程改革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的优秀课程,其培养的即是学生在水电工程安装中的计量与计价能力。这对于我国的水电工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随着我国水电行业精细化发展,对于成本的控制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准确的计量与计价能力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还可以减少浪费行为,所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安装工程与计价课程是培养学生这一重要能力的唯一课程,所以对该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录取成绩普遍偏低,甚至有些是低于线下几十分进来的,这些同学大都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上课的积极性不强,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配合兴趣较低,来课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辅导员或老师的点名或学校的检查。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在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授课程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建筑设备中关于给水排水、采暖空调和建筑电气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施工图纸讲授主要的施工工艺。其次,在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图集来准确计算工程量。最后,安排学生们通过计算一套完整的水暖电施工图纸来练习和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方法。????在教学中,首先详细讲解计算规则,并结合实际工程的案例和图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课堂上共同完成工程量的计算,既掌握了工程量计算规则,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施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采用真实案例图纸
由于现在的教材针对湖北省定额编制的很少,不符合地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咨询单位收集一些适合于教学所用的简易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图纸,例如:门卫、低层的小型教学楼、办公楼等,然后由任课老师统一进行预算编制,作为教学指导学习用工具。
3.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计量与计价的一般程序,搜集典型工程图纸编制成册,以实际工程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在案例的选择上,课程组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培养了学生对所学各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应用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教材、课件、教案、图片、视频、网络等都是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串联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不但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现场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造价文件学习、软件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同时将其运用来更新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同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加强与施工单位合作,将学生带出去和请专业造价人员进课堂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很快完成角色转换。
5.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课前准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等,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而每周、每月、课程结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回答问题、上机操作、期末考试以10%、5%、10%、20%、55%的比例来考核学生,避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认真地钻研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基础抓起,合理地组织课堂环节,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更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单招生源的特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通过调研、研讨,提炼课程“四个基本”,细化、精简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对课程进行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化改造,更好地适应了高职单招学生特点,提高了社会需求符合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0 引言
高职院校自主单独招生,简称“高职单招”,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的重大改革,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中进行单独招生试点,目前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拥有独立招生资格。单独招生政策的出台使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单招生源的特点,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提出创建“四个基本”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优秀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四个基本”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1 单招生源特点
该校实施单招已有3年的时间,工程造价专业单招生源占40%以上。通过课堂及平时表现发现,单招生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大部分中学阶段学业成绩不理想,无法通过高考,但有一些特殊才艺,通过自主单招考试进入高校。所以他们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知识学习没有自信心,部分还有厌学现象,入学后不能适应高校的课程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进入了恶性循环。
②自控、自律能力较差。一方面,由于高中阶段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远离了家长的监督,大学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导致到大学后上课散漫,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③思维活跃,喜欢实践操作。在上课中感触最深的是,单招生源对理论课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也听不懂。但是对于案例分析讨论或是实践操作,单招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发言活跃,回答问题见解独特,且在实践操作时,跃跃欲试,有较强的求胜心理。
2 课程改革思路
对于自主单招的学生特点,要有清醒的认识,课程改革必须进行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这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优秀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土建方向造价工作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面对生源结构的变化,本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教学内容要进行精简,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模式要更加适应单招学生喜欢实践操作的特点,考核方式更加灵活,重过程轻结果。为此,该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
3 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
3.1 教学内容取舍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单招生源的特点,该校提出创建“四个基本”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优秀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内容取舍以“必需够用”为度,提炼课程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四个基本”必须让学生学会、掌握、吃透,内容适当精简、难度适当降低,这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更加巩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个基本”关键内容如下:
基本知识:指本专业基础性的概念、术语、性质、现象以及其他公用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本专业常用的、基础性的、分析和解决某一类问题或总结某一类规律的原理、公理、定理、推论、定律等。
基本方法:本专业常用的、基础性的、用来指导某一类工作组织、计划、实施或为某一工作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的工作程序或技术方法。
基本技能:本专业常用的、基础性的、操作性的、可考核的技能。
3.2 课程“四个基本”提炼技术路线
在学校创建“四个基本”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优秀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以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人,由任课教师组成的项目组,申报校级课题《基于“四个基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向学校争取经费,历时一年完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首先根据造价员岗位需求,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梳理土建计量与计价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编制调研表;第二步进行广泛调研,提炼“四个基本”内容;最后进行深入研讨,确定“四个基本”内容。
3.3 采用的技术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中关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结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n程“四个基本”内容调研表。
②调查问卷分析方法:课程“四个基本”调研问卷成稿、“四个基本”提炼中、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调研中,做了大量的调查问卷,需要大量来自各方面的一手资料,这就需要采取抽样调研的方法向建筑施工企业、招标公司、高职院校、业内培训机构及毕业生分发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
③访谈法:对“四个基本”提炼中、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中遇到的疑问及问题,走访业内专家,进行访谈并记录。
④分析归纳法:对调研得到的调研表,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提炼课程“四个基本”。
3.4 实物工作量
①本课程“四个基本”按以下八个部分进行提炼:1)工程造价构成;2)定额;3)建筑面积;4)土建工程定额工程量计量(手算);5)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6)钢筋算量软件GGJ2013应用;7)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应用;8)计价软件GBQ4.0应用。
②企业岗位调研,编制完成调研表。调研表共计19页,633条内容。
③“四个基本”内容调研,调研单位9家,回收调研表22份,造价专业大三学生调研,回收调研表95份。
④汇总分析调研表,经数次研讨,四次修改,确定土建方向计量与计价课程“四个基本”315条,其中:工程造价构成18条,定额4条,建筑面积19条,土建工程定额工程量计量(手算)33条,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14条,钢筋算量软件GGJ2013应用92条,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应用40条,计价软件GBQ4.0应用19条。
4 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造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通过对造价员岗位调研,发现企业很需要基础功扎实且软件应用熟练的造价人员,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根据单招学生特点、预算工作过程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安排课程结构,提高社会需求符合度。
将细化后的“四个基本”在遵循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以一个完整工程(框架结构办公楼造价编制)为依托、三大软件(GGJ钢筋算量软件、GCL土建算量软件、GBQ计价软件)为工具,做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四个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
一个工程项目为框架结构办公楼的计量与计价,下分四个任务:办公楼图纸识读、办公楼钢筋计量、办公楼土建计量和办公楼清单计价。每个任务项下又分为若干子任务,将“四个基本”知识点及技能点分配到各个子任务中,并设置考核。
5 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一轮教学实践检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很好的基础。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入手快、基本功扎实。
(1.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优秀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学科体系
(一)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四大分支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实证模型,不仅定性地判断各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同时定量地求出了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不存在时代局限性,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成立的,因而计量经济学从出现至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相当多的经济学者进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两大类。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经过多位研究学者对其概率论基础、理论框架、数据模型、模型应用等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体系。从理论方法角度而言,经典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或者截面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化的参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对所构建的实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应用实践方面,计量经济学属于经验分析、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评价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走向、检验并进一步发展经济理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遭遇了经济滞涨、石油危机、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变动,经济活动更为复杂,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经济计量模型受到严重挑战,模型的预测性和解释力大大降低。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此前计量经济学的传承。
目前,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逐渐发展为4个主要方向: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独立课程,且相应的教科书也已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面。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这就要求解释变量的数据满足平稳性这一条件。而在实际的问题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因而采取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的估计和分析就会得到“虚假回归”的结果,即在经济理论中本来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变量,却能够通过回归得到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高度相关的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就是在上述问题中,以研究时间序列自身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于多个非平稳(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其线性组合是平稳(无单位根)的,则可以称这些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时间序列所表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行为上的均衡关系就是真实的。
与单独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包括了上述两类模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变动规律。此外,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反映个体效应,即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定性或者随机性差异。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更为复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也减少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先验地设定模型的结构不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形式要通过估计之后才能得到。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完全非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两大类,其估计方法通常为权函数方法,常见的权函数估计方法主要是核估计与局部线性估计。目前该方向发展的重点仍然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性质上。
(二)计量经济学的三个教学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其中,初级计量经济学一般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进一步对放松经典模型假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教学对象为没有接触过任何计量经济学内容的本科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而言,重点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放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上。鉴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在中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要求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自学外,还需要穿插讲授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内容,以确保计量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向性问题和优秀模型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在课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又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单独列为一门课程,进行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讲授。与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侧重于对最新发展或者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上述理论课程结束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还继续增加部分应用课程,通过经济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讲授如何运用理论部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计量建模、估计和检验;增加上机课程,演示讲解主要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过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熟练使用。
除了课程的讲授之外,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统计学、数学,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最后,计量经济学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后,能够发现结果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规律,理清逻辑,进行深入分析。
当然,根据“教学相长”的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计量经济学的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科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基于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符合经济现实或者社会发展状况的模型,从中挖掘、发现新知识;三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建模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维度、全方面的。
二、“微课”改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互联网+”促使了“微课”的产生。“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的主要传播手段为微型教学视频,同时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通过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同时照顾到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与改革,可以使得这一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便于理解和学习,因而“微课”计量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于“微课”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是“微课”的开端。作为化学专业教授,McGrew希望简单的有机化学常识能够得到普及,然而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晦涩难懂且篇幅很长,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及民众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研读。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够让人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简捷地学习到化学常识,为此提出了“60秒课程”,并且他还将“60秒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同时建议其他学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对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推广。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钟演讲”是“微课”的起源。具体而言,Kee(1995)认为在知识量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期,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各学科中提取优秀概念满足学习需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他提议让学生针对知识的优秀内容进行一分钟的精练演讲,并要求演讲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一分钟演讲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还将所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学习的孤立性与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微课程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微课”,他还将微课程的概念解释为“知识脉冲”,经过研究表明,通过配合一定程度的作业、讨论、实践,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长时间的授课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铁生(2011)将“微课”引入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自此以后,“微课”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关“微课”的教学专题网站迅速涌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微课”网站是2006年国外创建的可汗学院。在国内,最知名的平台是“中国微课网”以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点大学、本科等在内的高等学校1600多所、教师12000多名参加了“微课”的教学比赛。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国内“微课”平台是网易云课堂,目前,该网站开发“的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1100多门,且每门课程是由系列“微课”组成的,各个“微课”之间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方式呈现。
三、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等特点,即每一章节的完整性较强,包括性质、估计方法、检验等内容,体系较为完整,适合进行“微课”的设计。一节完整而优质的“微课”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再具体到应用过程。就计量经济学而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论方法,又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与“微课”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
与其他“微课”一致,计量经济学“微课”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问答型、演示型、讨论式、实验式等类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答疑型、解题型、证明型等类型;按照计量经济学“微课”的制作方式,则可以分为智能手机拍摄、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拷贝等类型。
“微课”的基本要素包括6个方面:微视频,即“微课”的教学录像或者教学视频;微教案,简言之,就是微视频教学的教案;微课件,即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通过统一的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综合为“非常6+1”,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吸收课程内容。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得,计量经济学最好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的设计,即在计量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中,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根据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体化基本设计思想,将课程分成面授学时、网上学时两大主要部分,先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然后教师进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网上复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其中,相邻两个环节互为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后一环节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计量经济学“微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网络课前预习
此阶段需要依靠学习者自己独立进行,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将该阶段的“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在网络课前预习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主要集中于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介绍,无需过于细致,但应对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知识框架进行讲授,使得学习者大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概念、基本思想、估计方法、理论模型等基础知识。此外,由于学习者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本阶段的内容还需对所授内容的前置知识点和问题背景进行回顾。同时,授课者应启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特别是适当讲授如何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出问题,或布置简单的预设任务,以便在面授时检查学习者的预习情况,提高预习效果。教师也可根据预习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面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上课计划,更多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所授内容,引导学生进入W习情境,并且根据“微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课程而言尤其如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课学习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或是对计量经济软件进行示范操作和过程演示,以及对例题进行讲解,从而学习者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解答问题,深入了解计量经济方法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在面授课堂上,学习者与老师可以进行直接互动,对“微课”所展示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讨论。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网络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阶段也是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巩固与练习,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阶段计量经济学的“微课”内容以巩固和习题为主,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复习资料与习题,并进行要点提示和分析讲解,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吸收消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提供开拓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微课”。
一般而言,学生在最初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量具有何种性质和优势,从而使得该估计量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学习者接下来会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框架与“微课”特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一节为例,进行了面授课中学习阶段的“微课”设计,基本内容列于下表1。
四、有关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
(一)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鉴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以幻灯片演示、板书讲授为基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测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如何顺应时展,基于“互联网+”、“微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做出相应改进,是非常现实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说明、验证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与微课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传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量经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而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证模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却甚少提及。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只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性质、检验方法等知识,但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与经济预测。学生在进行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经常出现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导致的。同时,目前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与本章内容相一致,不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安排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时长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设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为54课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必要的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已经遗忘、甚至还未学习,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完成。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多分类的教学体系,例如,根据讲授内容的深浅程度、讲授知识的范围将计量经济学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与高级计量经济学,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规范、教学日历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甚至脱节的地方。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时长一般为45―50分钟,授课时间固定,学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过课程,则需进行自学,而自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理解上将会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的理解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性和无效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多媒体+板书”形式,以多媒体为主,例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时,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矩阵,不利于板书的书写,因此类似于这样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而不必书写板书,从而减少上课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计量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进度,不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内容,在短时间内将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从而不能及时吸收理解所学内容。
(二)“微课”改革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势
基于“微课”的框架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设计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微课”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内容更加宽泛,所授知识并不受到课时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论推演与数学推导。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对传统课堂上无法或是没有时间传授的内容进行讲解,且讲解内容可以更加细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微课”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面授课程的补充,学生既能够在课前对教师即将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程整体思想,做好衔接;又可以在课后积极复习,以解题型和答疑型的“微课”内容为辅导,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计量经济学的“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对于不同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需要观看的“微课”内容。例如,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的“微课”;而基础薄弱、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统计学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先通过学习前置课程弥补知识缺陷,而后再进行正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相对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微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持续性注意力。“微课”将授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某一突出知识点或难题进行系统、细致地讲解,学习者能够集中听讲,亩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不会感觉到课程冗长,信息接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微课”视频能够反复多次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不用担心错过的课程无法弥补,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自学,且学习内容一致,具有连贯性。
最后,“微课”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地展现学习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习惯。“微课”的优秀是微视频,这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全部展现到视频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可汗学院所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画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黑板,没有教室和教师,只能听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简练列出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当前课程内容有联系的各类信息,例如影像视频、动画片段、音频、图片、文本等,均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范畴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适宜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设计。另外,通过对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发现以“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之相对,基于“微课”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课”为基础,开发、扩展、充实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师、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度开发。
作者简介:张同斌(198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计量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我国建设行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贯彻实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应用能力,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依据国家或地方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根据设计文件、工程图纸、清单规范、定额和现场条件,正确计算建筑工程造价。
1 教学内容解读
1.1 教材的选定
课堂教学选用刘元芳主编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第1版,2009年出版)作为课程教材,该教材定位以“应用型”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图文并茂,既注意理论深度,更突出实践导向,突出应用。
全书共分九章,在介绍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构成、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的基础上,引入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计算以一般土建工程的定额计价理论,从而详细讲述了土建工程预算工程量的计算及常见普通装饰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结合清单规范对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综合工程实例,以利于学生学习使用,最后还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对预算软件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1.2 课程重点部分内容解读
教材的第六章至第七章详细介绍了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装修工程计量与计价,措施项目工程计量与计价,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
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熟悉土方挖、运、填常见情况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掌握土方、基槽、基坑的区别;平整场地工程量计算;土方挖、运、填工程量;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计算土方工程量的规则 。掌握预制桩打桩、送桩和接桩的概念及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灌注桩的成孔、桩砼的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桩基工程计价方法。掌握基础与墙柱身分界;掌握砖、石基础工程量计算、标准砖内外墙工程量计算、砖台阶、砖地沟工程量计算、砌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计量。掌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方法。掌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单价分析。掌握瓦屋面、卷材屋面工程量的计量及计价方法、墙基防水和防潮层工程量的计量及计价方法、屋面架空隔热层的计量及计价方法。
装饰装修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掌握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工程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价方法。
措施项目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掌握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施工排水、降水、垂直运输机械费、场内二次搬运费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计价方法。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是一门知识面广,区域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平常接触建筑市场、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造价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较少, 要求其全面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与此同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课教学学时数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对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理论知识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1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具有很多特有的优点,比如方便快捷、形象生动,提高教学量,节省板书时间。
结合课程考虑,可以根据课程章节安排播放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视频和录像,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的实践产生更清晰认识,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计量,为了帮助学生对课上讲解内容的理解和效仿,对部分重要授课课程进行录制,并在学校的天空教室课程网络平台上共享。逐步增加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开展实质性的网络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计量计价知识的吸收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2 案例教学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是锻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发挥好组织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
本课程教学内容复杂,综合性和技术性强,需要一定量的算例和操作演示支持,在学习时要多练习、多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尤其是计算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教师根据工程实例编写针对性的案例,学生要掌握其案例之后,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学以致用,除独立完成平时作业外,还必须亲自动手加强计量计价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即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独立完成单项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提高实践能力。
2.3 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获取感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以下环节:课程设计,三维算量,套价等。实验教学是巩固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计价软件、图集、定额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工程造价实际流程,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弄得计量计价原理、掌握实验技术,学会把专业知识转变成验证理论和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学生要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条件(对象和手段)、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取得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2.4 打造“双师型”教师和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双师型,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要具备工程造价行业执业资格,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在教学上,双师型教师能根据工程造价工作岗位需要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从而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满足就业单位实际需求,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计量计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在课外指导上,能为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指导,大大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为工程造r专业教师,如不参与到实践中去就很难把公司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也很难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要让学生的计量计价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就得自己首先要求比较强的计量计量动手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认可教师。
学校和学院也出台关于组织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意见,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实践锻炼,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科研质量和服务地方水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双师双能型师资保障,教师通过亲身的专业实践,认识到现存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处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材中某些与社会、与企业实际不相适应的部分,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因材施教。
3 结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比较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该课程教学内容复杂,综合性和应用性强,尤其对于实验和实践课程部分,模块较多,技巧性强,需要大量的算例和操作演示支持,现有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还不是很紧密结合建设工程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计量计价能力的岗位需求。
基于此,我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教师立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工程需求对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建设以造价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授课体系,并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探索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计量计价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道路,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
摘要:计量经济学具有显著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客观上加大了课程教学难度;同时由于课时不足,更加制约了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为此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在概述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具体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为例,从理论模型建立、样本数据收集、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以及模型应用诸方面,完整展现了案例教学过程,为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积极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量经济学;实践探索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 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特别是1998年7月成为本科经济学门类的8门优秀课程之一以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涵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要求要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设计的原因,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被设计为48或54学时,理论教学一般只有30-36学时左右,实验教学一般只有16-18学时左右。毋庸讳言,对于计量经济学这种具有高度交叉性、综合性的课程,这样的课时量安排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
课程的客观难度与课时的硬性约束,促使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将教学重点由传统的理论分析,转到实际案例的运用,在简略分析计量经济学运用的一般性原理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性作用。尽管从理论上讲,系统的理论讲授和详尽的实验操作,是掌握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最佳途径;然而现实中的课时硬约束,使得事实上不大可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因此,适当简化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而将重点放在实际应用方面,注重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点所在。事实上,对于经管类本科生而言,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正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鉴于此,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甚至无从下手的局面,适当简化模型的数学性证明与推导,注重模型构建的经济学背景和专业理论。本文拟以经济学专业的宏观消费函数模型为例,具体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展开积极探索。
二、计量经济W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成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理论、方法与数据。围绕此三个要素,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首先厘清建立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以下对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予以简单介绍,以便为案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1.建立理论模型。即基于实际问题和专业理论,通过选择适当的变量、并确定变量之间恰当的数学方程形式,构建适当的理论模型。
(1)
(1)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模型所要分析的目标变量;X为解释变量,即对被解释变量Y有重要影响的原因变量;β为待估计参数,用来反映X对Y的影响强度和方向,是模型所要估计的对象。
2.收集样本数据。基于实际问题和资料的可获得性,收集足以反映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详尽数据,可以是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或者面板数据。数据要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准确可靠、详尽完整的良好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有良好效果的根本保障。
3.估计模型参数。基于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采用EViews、STATA等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采用适当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和矩估计法。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估计。在使用中,最小二乘法、特别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用得较为普遍。
4.模型检验。计量经济学模型依据实际经济问题和相关的经济理论建立、采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参数估计并获得估计值。因此,需要对估计获得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主要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等。只有通过了严格检验的模型才是有价值的模型,才能够加以应用。
5.模型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工具,主要的功能正是在于用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用于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分析、政策绩效评价和经济理论检验等。其中,以经济结构分析和政策绩效评价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以消费函数模型为例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一直就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部分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以具体展示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建立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具体到我国农村居民而言,可以将收入按来源分为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具体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预期不同性质的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为此,建立如下双对数模型,考察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规律。
最后,对模型进行各项检验。经检验,模型参数符合经济意义,且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和计量经济学性质。可以用于经济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消费的农业经营收入弹性为0.203,即农业经营收入每增长1%,居民消费平均增长0.203%;而农村居民消费的非农收入弹性为0.569,即非农收入每增长1%,居民消费平均增长0.569%。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但比较而言,非农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其弹性系数是农业经营收入的2.8倍。据此可知,提振农村居民消费,其关键举措在于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程难度较大和课时不足的硬约束下,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适当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设计并编写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EViews、STATA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平台支持之下,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使理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有利于克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畏难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法的适宜对象主要在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文科背景本科学生,且教学课时偏少,教师无法提供足够的课时来补充完善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的情形。对于数学基础扎实、课时充足的情形下,则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训练,并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辅助,以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系统全面,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作者简介:张文爱(1978-),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2015305)。
(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应是使博士生具有更严密、深厚的思维方式、实证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实际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0-03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
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
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优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
“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
“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
“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
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
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热萆杓乒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优秀――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工程计价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推行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加大,而且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许多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如何在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技能;项目法教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工程计价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推行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使《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加大,分解为建筑工程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计价软件三大部分教学。由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如何在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创新教学模式,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结构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从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转变为能力来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及计价软件应用。本课程适合创新教学,主要应采用实例引导的项目法教学,通过完成任务――某办公楼工程土建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为两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把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科学地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把专业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各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由以前学习知识的盲目性,变为解决具体的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围绕着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厂库房大门、木结构工程;金属结构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防腐、保温、隔热工程;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其他工程等教学内容,设立各项工作任务,为完成各项任务为目的展开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手段,穿插大量的工程图片及真实的工程计价案例,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情景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报价)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材编选合理化
教材选择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目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实际,我们应全面介绍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两种计价模式。但由于定额具有地区性,无法选择适合各地预算实际的教材,所以,我们应把辽宁省最新的《建设工程计价定额》、《装饰装修工程计价定额》及《辽宁省建设工程费用参考标准》等内容进行重组,自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校内教材,用来介绍定额计价方法。另外又应征订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造价》教材,结合《辽宁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监督管理办法》以此介绍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通过对改进后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两条主线,以工程实例为引导,将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真题真做具有实践技能,并逐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任务书及指导书、习题集、教案、参考文献等教学文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与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识图、建筑结构等课程有密切关系,这些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是学好本课程的必备条件。回顾这些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生动有效。如构造柱的马牙槎、桩基础的施工过程和项目、框架梁板柱的配筋等,用语言解释理解起来又非常困难。老师在课件中利用视频、动画可以直观演示复杂结构及其施工过程,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如土石方、模板工程量计算时,长度取法,学生空间立体感不强;计算砌筑工程中墙体工程量时,学生应清楚房屋的基本构造及与墙有关的各个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将这部分内容做成课件,通过空间立体图形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学生能轻松、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所讲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广泛使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运用常见的工程预算案例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三)提供真实的现场感
室内的模拟尽管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没有现场教学的真实感。要提高实战能力,还要重视校外实训。首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施工现场,由专业教师或聘请造价工程师进行讲解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其次由学生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加深理解分部分项工程量及技术措施项目工程量的计算方法;这样具有真实的现场感,更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相互融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工程计价的职业能力。
四、教学方法融合化
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我们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同时还采用分组讨论、结合现场进行实训教学、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讲解时以实际工程施工图为例,采用层层分析的方法,边讲边练,使学生掌握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内容突出讲解;容易懂的内容,学生自学自练,教师起辅导作用。并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及时进行答疑,细心批改作业。这样,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实践教学加强化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是编制的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课程设计之前,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我们认真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精选工程实际中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图纸,按照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真题真做。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训练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按照预算和《计价规范》统一的标准和格式,独立动手编制完整的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书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表。
为了使学生达到边学边练的目的,我们应将课程设计时间根据内容分段分配到学期教学中,随讲随做。当定额计价部分内容结束时,学生便依据《计价定额》完成了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定额工程量计算,并进一步求得二者的直接工程费;然后介绍费用计算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取费;最后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算清单工程量并编制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这样安排,一方面可达到边学边练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而可适当加大课程设计内容,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优秀,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职业技术领域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努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孙久艳(1964.9―)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施工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摘要:本文通过对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学习现状研究,结合实际施工企业对给排水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结合现行工程计价模式的变化和课程体系的变化,分析确定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1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的学习现状及前景
1.1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现状谈及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的学习现状,首先应明确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情况。在全国高等建筑类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给排水专业不了解,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想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或工程造价专业没有成功,服从分配来到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对给排水的认识仅限于下水道,专业认识肤浅,自主学习意识模糊,专业认知度低,心中充满对给排水专业的茫然。
尤其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对工程造价专业情有独钟,认为进了给排水专业,将来就难以从事工程造价工作。这种情况,一般由两方面因素造成,首先是在学生之前的生活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成果是他们每天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的。大到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小至居民小区,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建筑造型及建筑施工的难度,却不会知道里面的给排水工程是怎样。而且每个地区的净水厂,污水厂由于其功能的特殊,常常建在河流的上、下游,且与居民区要求有一定的保护距离。很少有人在入学前看到过净水厂,污水厂。其次,给排水专业宣传不足,节水意识淡漠。传统媒体常常是有大的水工程项目建设时或水污染严重时,才能有适当的报告。
1.2 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的从业现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工作往往不设专人负责,通常由暖通专业人员连带负责,或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造价员负责。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专业面狭窄,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距甚远,难以像其他专业人员那样触类旁通。因此,给排水专业的学生从事造价员工作的比例较少。
1.3 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的前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饮水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已经把环境问题,水问题提到了历史最高点上,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专门提出加强城市供排水、中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增强安全供水能力,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相应提高了在城市供排水,农村供排水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据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近1500亿元,急需大量的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给排水工程的上马,也导致了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人员的紧缺。
2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1 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基于以上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工程造价工作的现状,和我们看到的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工作的前景,我们认为有必要强化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对学生造价工作能力的培养。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是研究工程造价的一门课程,由于工程造价具有地区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地区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即该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工学结合”特质的课程。
在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中讲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工学结合课程的优秀载体是工作任务。即: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某一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决定的,它不但描述了该职业的基本工作内涵,而且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而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检查评价等步骤;其次,反映该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第三,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流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第四,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2.2 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本专业学习的内容和工程实际,我们在该课程中设置了三个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1:松浦大桥引道15号排水泵站工艺安装工程预算。学生通过完整地完成这个工作任务,体验到工程计价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能够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即确认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步骤和所需的工具;具体实施;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即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等四个步骤。通过这个工作任务掌握给排水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施工图的识读,安装工程工程量的计算,以及类似工程的解决办法。
工作任务2:建院家属楼给排水工程的施工图预算。学生通过这个工作任务能够掌握建筑给排水,建筑供热等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材料价格确定,人材机消耗量汇总的方法,解决在施工现场水暖不分家对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困扰。
工作任务3:平房开发区江南中环路DN500给水管线的清单报价。学生通过这个工作任务能够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这种计价模式,包括清单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构成及应用以及清单报价的程序。
这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基本涵盖了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工程计价情形。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工程计价这门工作,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果,完整地解决一个实际的综合性问题。
总之,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在整体化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将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和教学分析设计等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