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5 03:2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张成华单位:高邮市送桥高级中学
教学方法的革新
要想学好文言文,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在优秀的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得。
1、可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布置统一教学任务,通过小组间组员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文言文,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教师可以事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比如:作者的生平简介,重点词汇的意思以及课文翻译等,组长负责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组员,组员内部做好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让组内展开讨论,发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中心意思的理解,然后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看法。通过这样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动员了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通过表演的方式增添课堂学习气氛
文学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用生动的表演再结合现成的台词,把文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鸿门宴》这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教师可以分配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等,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资料后,背好自己的台词,在台上结合自身动作生动地为大家展示鸿门宴的场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文言知识,还能再现历史画面,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文化。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文章,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文章,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特别选取优美或者富有哲理性的段落让学生背诵或者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例如:《归去来兮辞》就是很优美的、极富哲理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一旦领悟了其中的意思,就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把文章融入自身的骨髓里,并把其中的名句名篇利用在生活中,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结
文言文记载着中国几千年来最真实的历史,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好文言文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承,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和文学素养,学好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积极重视文言文教学工作,担负起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使中学文言文教学积极有效地进行。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只有十三四岁,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比较薄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更是十分淡薄。因此,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死角”,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策略,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是我国流传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小学开始,学生便开始学习简单的古诗文,到了初高中阶段,更是有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名篇需要深入学习。很多教师教了多年文言文,却总也摸不到规律,找不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终于在朗读、对比、总结三个方面,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经验,在此与大家共享,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文言文教学重在“读”
语文教学中,自然少不了“读”这一环节,尤其是在古诗文、文言文中,诵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种种说法。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多诵读,熟读文章。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常会先示范朗读一遍,或者播放课文录音,之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一遍,找出存有疑惑的字词。在个别的段落中,我还会组织学生齐读,不仅增强气势,也能使学生在齐读中加深印象。很多文言文都是必背篇目,因此笔者在教学过后,通常会布置一些背诵的任务,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因此,很多文言文名篇,学生都是通过熟读而记忆,也是通过熟读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的。
二、充分运用比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需要讲授。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讲完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后,学生会很快忘记,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充分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学习一种语法知识或文化知识的时候,可以比较不同文章、不同地方的用法,从而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时候,笔者对比了“妻子”和“无论”,这二者同为古今异义词,却也存在细微的差别,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分析此处“妻子”和“无论”的含义,并对比现代文中“妻子”和“无论”的含义。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古代“妻子”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妻子”指配偶,不含有儿女的意思,因此是一种词义的扩大;古代的“无论”是更不必说的意思,而现代的“无论”是一种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这是一种词义的迁移。由此可见,即便都是古今异义,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当然,不仅是在语法方面,在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等方面,也可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更多的内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二者分析给学生听,会使学生通过对比更为了解《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
文言文学习是一项系统的任务。教师只有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才能使学生将文言文学习的每一步巩固好。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的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优秀,大都是卒章见志。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对于那些不喜欢整理文言文知识的同学,教师也要细心引导,帮助其学会总结与归纳,更有条理地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知识。如,学习《归田园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将陶渊明的诗歌收集整理起来,制作一个《陶渊明文章集》,将每一篇文章都整理、抄录下来,宏观来看陶渊明的思想变迁,了解封建社会给文人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文言文教学重在“读”、充分运用比较法、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这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多多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能力有限,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果。希望本文的论述对于语文教师会有一些启示作用,帮助语文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为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何检长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中村初中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自己的感性思维。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文言文与现代语言不同,它的内容非常的复杂,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就好像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脚步。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探讨出现这一系列情况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从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的现状;解决出路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宝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是古人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一篇文言文都蕴含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些文言文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古人当时的情感,这对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古人留下的文言文也有着许多对生活的描述,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感悟,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生活。所以对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并不高。以下是根据几年教学里教学经验对文言文教学做出的几点思考:
1当前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重要问题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太乐观,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差。
1.1教师错误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唯一的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人,学生的知识几乎都是从我们教师这边获取的,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并不注重这一点,他们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一般而言,教师会让学生去读背一些文言文注释,根据注释一点一点的翻译教材中的文言文,除此之外,教师就很少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了。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多的弊端,而这些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得低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是很难提高自身的成绩的,即使我们教师跟在他后面一直督促他也很难取得效果。
1.2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分为教与学,我们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教”这一个部分,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夯实他们的基础,然后引领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而学生主要负责的就是“学”这一部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吸收教师教授的语文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知识财富。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需要受到学生的“学”的响应,而学生的“学”也要以教师的“教”为基础,这两者的同时运行才构成了一个积极地循环。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教师在讲台上机械性的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只顾着在座位上记录这些知识,这就造成了教学之间的单项传输,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帮助,这样长时间的不正常运作使得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2文言文教学未来的出路
既然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及时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2.1教师必须完成教学方式的改革。错误的教学方式是文言文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我们的引路方向出现了错误,那么学生又怎么可能走的正确呢?所以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文言文。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来让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比如小组讨论、问答式教学、问卷调查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些教学方式都可以很好地构建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童趣》的时候,老师讲解完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之后就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每一个人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样可以留给学生许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学习、发挥。另外,这样的教学效率比传统的授教模式效率更高,因为学生是通过自己学习的,他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会更高,但是如果学生的知识是老师单一讲述的,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2.2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是双向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一直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并且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教师需要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单向的问题,并且可以快速地实现教学的双向。比如说在学习《核舟记》的时候,就在课堂上主动地提问学生,并且在课后做一份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完情况之后,又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们觉得学习中的难点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既然如今我们已经发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及时的师生交流是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主要措施。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名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点拙见,希望能够帮助一些迷茫的老师师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欢 单位:宁夏盐池县第五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应教些什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习文言文?怎样才算学好了文言文?这些问题,相信不仅是学生,就连许多教师也感到困惑。正因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
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让学生读懂、读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文言文,教师一般都先要将课文翻译一遍,即所谓的“疏通文意”,再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这样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头雾水。原本富有情趣和性灵的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变得缺乏美感。
(二)过多介绍写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经常要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但如果教师在此方面讲解得过多,脱离了课文本身,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在讲解《隆中对》时,先从作者的生平讲起,再介绍《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书中内容,讲到人物时更是从诸葛亮讲到刘备、曹操、孙权,并详细讲解了其间的各种纷争直至最终的三国鼎立,甚至还联系到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不太重视朗读
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少停顿、断句等常识,自然觉得文言文“难读”,教师有必要进行领读、范读。有些教师却嫌麻烦,只选重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读,甚至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中的“重点句子”,认为考试不会考到那些“不重要的句子”,那些“不重要的句子”读不读都无所谓。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却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读、背,只知道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这样的朗读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四)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笔者曾听到某位教师说:“文言文的课最好上了,就是先介绍一下作者,把文章翻译一遍,再讲解重点字词,并进行重点句子的翻译,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备课。”这反映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那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提高审美趣味。了解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便要“对症下药”,找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感兴趣的才愿学、爱学。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心态。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在“活”“新”上下功夫。教师可以尝试用新颖的板书、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引导语吸引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对于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将其改编成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例如,《陈涉世家》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翻译—讲解—理解”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会比较枯燥,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呢?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陈涉称王后,假如当年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陈涉,会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陈涉,我就不理他,谁让他当年瞧不起我?”也有学生说:“我就给他点钱,然后打发他走,也算仁至义尽。”还有学生说:“我会好好待他,因为当年我说过‘苟富贵,无相忘’,我要言而有信。”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陈胜的形象特点,得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重视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和体味,才能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增强文言文语感。文言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文言文则通过改变句式等方式,把语气反映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等特殊句式都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波动。如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谁最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神情。如该文“友人”的话“尊君在否”要读出询问的语气,“非人哉”这句要读出愤怒的语气,“友人惭,下车引之”要读出愧疚的语气。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要读出坚定、理直气壮的语气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无定法
教师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教无定法”。比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教师可以用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方法(即“读———译———点———抄———背”)进行教学,虽然难免枯燥,但效果显著。因为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对于较难的文言文,如果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在是难度太大,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比如《陈涉世家》《出师表》等这些篇幅较长、生字词多的文章,就需要教师好好地进行字词讲解了。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或学生的独立学习来解决课文的难题。比如《塞翁失马》篇幅不长,故事通俗易懂却也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学习,适当点拨即可。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可能较片面,比如当让学生讨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学生可能会回答“事情都有好有坏”“遇到好事不要得意,遇到坏事不要伤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祸、福”方面考虑,得出“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寓意。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文章,会使学生感到其实文言文也没那么难学,也是很好理解的。总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较难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朗读训练,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愿学、爱学文言文。
作者:罗兰美 单位: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没有高考的压力,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懂得从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传统文化,对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阶段,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从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文言文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国目前,初中生教学课程里面,收录的文言文都是课本编者通过精心筛选收录的,每一篇都是文言文的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对新课标做出了调整,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初中生应该平常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在初中阶段,“文化”这个词语,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以及风土人情,调动起初中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虽然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有了新的定义,调动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里面,文言文应该是最难讲授的,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中考大纲来讲课,如果是中考大纲范围内的,教师会根据考点来讲解,如果是考试大纲范围以外的,即使是一些名人名作,教师也会大致讲解,不作深入研究。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一般会把文言文朗读一篇,然后再逐句翻译,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就用课本里的释义词语,对于文章中的名家名句,就会采用背诵的方法。基本上,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急功近利的问题。
(二)文言文并不像现代文一样,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一般也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下。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文言文也的确是整个里面最困难的部分。初中学习阶段虽然不像高中阶段那么紧张,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学习情况,中考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课外的文言文,对于课内的文言文,也是根据老师划定的考试大纲来学习的。另外,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存在好处,但是问到目前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处于考试的原因。
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言文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当然也不例外。国家出台了许多的纲领性文件,强调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可以看出文言文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国家的重视必然会开辟出一条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让学生重视学习文言文。初中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缺乏传统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不仅仅指的是初中生,还包括我们大部分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新兴文化流入中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很大的冲击,人们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远离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远离了“四书”、“五经”的熏陶。传统文化好像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隐藏起来了,现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也不过是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罢了。另外,学生不仅仅缺乏对传统知识的认识,还缺乏对传统知识的尊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是讲究语言行为的绅士性的,但是,现在人们受各种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不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例如随地吐痰行为,外国机场用汉字写的“请勿吐痰”几个大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赤裸裸的嘲笑。
(二)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低
学生对传统文化里面的文言文等都是等都是没有兴趣,对于一些新课标需要掌握的考试的识点,大部分是采用背诵的方法,不会去深入体会他所包括的知识;我们打开学生的作业,可以看见一个个大字龙飞凤舞,特别潦草;图书馆里面关于古代诗歌。文言文等传统文化的书籍,鲜有人翻阅,到时一些日本漫画等的书籍会遭到哄抢。现在全球都弥漫着学习汉字的热潮,但是拥有这些文化宝贝的我们却把它不当一回事,这是严重的对文化宝贝的一种糟蹋。我们在面对新文化的冲击时,不应该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教师应该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从多方面提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讲授文言文时,不应该按着原来的模式教学,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下传统知识的美好,在讲解文言文时,可以通过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或者古代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学习传统知识。
三、文言文教学和文化传承的联系
(一)文言文的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初中语文课本经过多次的修改,把文言文的精华保留了下来。例如《岳阳楼记》,里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千古名句,另外,范仲淹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也是特别让人流连的。这一篇篇文言文,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保留了下来。另外古代文言文中还蕴含着作者的忠诚的爱国情怀。在我们初中现有的文言文中,许多的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忠军爱国的思想。爱自己的国家,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有的感情,许多的文人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范仲淹抒发了自己把国家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什么事情都先考虑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感情。现在我们提倡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多学习一下文言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文言文里面,我们还感觉到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描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世人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世烦恼的世外桃源。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面,我们看得到的是古代先人们朴素的社会理想。另外,我们通过学习文言文,也可以看出古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里面描写莲花,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德。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古代先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寄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初中文言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描写的文章特别多,例如《岳阳楼记》、《桃花源》、《小石潭记》等。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我国的传统技艺,例如《口技》,里面就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美国的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生,ABC学的特别好,XYZ也掌握的特别熟练,就是不太了解自己国家的长城、黄河,提起中国的文天祥,甚至还不如外国人了解的多。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戏曲,学习中国的武术,但是中国的孩子却去学习外国的音乐。这是对中国教育的一个沉痛打击。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要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应该看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国家,初中是一个学生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多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古人优秀品质的学习,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的品行。现在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充斥着这个社会,初中生特别容易受到不好文化的影响。我们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宣传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的美德。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初中生通过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熟悉我国的文明历史,可以了解自己国家那些令人引以为傲的过去,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我们前进的步伐。
四、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师应该把文言文中的各种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充分发挥出来,用心的去讲授文言文,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气氛。中国有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学生长期处于好的道德素质的氛围之内,就会让学生长期受到这种良好道德的熏陶,就会不知不觉的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伟大的领袖,,他就熟读古代的四大名著,对《孙子兵法》也十分热衷,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十分熟悉,他也描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对初中生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不应该还像原来一样,只是对词句的解释,让学生学习了解文言文,不能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为目的。教师应该改变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文言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主要目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掘出文言文里面的道德素质的教育,熏陶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把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变成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力,从而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学习《狼》这篇文言文时,除了讲解文章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个劲的退缩,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困难,困难并不可怕,要冷静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蒲松龄的《狼》中,“狼”,不仅仅就是一只狼,它可以说是困难的化身,我们在一开始面对它时,心理可能存有一丝丝侥幸,但是我们应该及时的认清现状,并做好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也告诉初中生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性格,我们应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要用于面对困难,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设置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不多数教师习惯讲授文字词语的意义,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作者的思路,这一部分很少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根据文言文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设置教学方式。例如《陋室铭》,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那种洁身自好、不羡慕名利的淡薄品质。我们在讲解这篇文言文时,不应该把文章分解开,我们应该在讲解文章中描写莲花时,就结合作者的品行一起讲解。还有《岳阳楼记》,我们前半部分,侧重描写岳阳楼的美景,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我们在讲解这两文章时,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四)创造文化课堂的情景
文言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我国古人几千年的文明,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借用现有的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渲染一个古代的情景,例如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如果大屏幕上面出现了一个岳阳楼的景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还可以给学生听一些恰当的古典歌曲。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室的墙面上,张贴一些书法家书写的名言警句,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文化情景。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美是人们永远追求的东西,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美。美存在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有享受美的权利,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存在于感性这一阶层,语文可以首先通过对传统文化里面诗词的吟唱,通过审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反复的朗读文言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很好的方式表现文言文的内容。如果是一些绘画技术好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美术的方式,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描画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还可以借助学生的画面,把文言文表达的意境大大提高了。
作者:何明翠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噩梦”,一是教师教得辛苦,从文言词汇、句子翻译,到结构文意、写作手法,无一不是痛苦的存在;二是学生学得艰难,从字、词、句的落实、理解、背诵,到词类活用、词章句式、概括提炼等,每一步都似懂非懂,难以琢磨。
革新之一:厘清思想,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下面三段不同出处的话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人民日报》新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当年魏征死时,唐太宗说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穿越历史的迷雾,揭开它朦胧的面纱,去了解它长河中某一个时间段里的人们,是如何为人处世,自我成长的。然后,通过思索,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自身的成长。让他们骄傲地说,我的生活质量我自己掌握!最后,活出一个勇敢的、闪闪发亮的生命。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至真之理。
革新之二:改变行为,我们应该这样教文言文
一、自由地体验
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我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你的阅读体验。他们都是如此鲜活的生命,他们应该拥有自由地体验文本的权利,体验不分对错。初中文言文是古文学习的入门,入门的学习尤其要从简入手,学生学习任务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尽量反复鼓励表扬他们的作业,阅读文言文的初次体验,要完全交付学生。他们的作业,只要做全了,书写认真,都应该是优秀。
二、充分地展示
没有点奢侈,又算什么生活,死水尚且有波澜,更何况是有花有草、有风有雨的生活。语文课堂上,要不吝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的大舞台。
1.组内展示。先一起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一起解决字音问题;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预习作业其它方面的疑惑。
2.班内展示。无论是字词翻译的解决,还是文章大意的概括,亦或者是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每个小组都要有展示。
三、尽情地碰撞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能量在相荡相击中释放,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语文课堂上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脑洞大开”绝不应该是贬义词,学生在敢想、敢说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碰撞来源于对文言文本的思考,碰撞要碰撞出对文本的疑惑,对文本的感受。碰撞要“以思考为前提,以疑惑为动力,以文本为中心,以语言为武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究竟是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帮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最大的价值是它更多的是去教育那个小的,那个弟弟或者是妹妹。告诉他们,小并不等同于可以肆意享受更多的东西。你只是年龄小,仅此而已,你应该努力地和哥哥姐姐们一样,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尊重。因为这个世上大都是哥哥姐姐去谦让弟弟妹妹,他们的做法已经被认定为理所当然了,表扬他们的人并不多。这也就说明这世上好多的弟弟妹妹们大都享受了额外的宠溺。这个时候孔融冒出来,给广大的哥哥姐姐们一个巨大的安慰,原来这么多年的谦让,可以换来被尊重,被照顾,被爱护。同样,他也给弟弟妹妹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兄弟姐妹间应该相互谦让和尊重。这才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正的价值。
四、热情地创作
课堂其实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满足孩子的思考,因为说到底真的是时间有限。遇到特别有意思的文言文时,课堂可能仅仅只是给他们打开一扇很小的窗子,让他们可以看到多年前的一些景色。如果他们想去那些景色里走走,就该自己打开门,由自己的大脑去支配他们的四肢和五官去那些时代里穿越一下。《世说新语》中有个“王祥事后母”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文短却意深。一般认为,文章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知道了王祥孝之纯,孝之深,然而,这里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考察阅读效果,如王祥为什么“抱树而泣”?后母为什么在王祥“在别床眠”时,“自往暗斫之”?王祥为什么“跪前请死”而不逃呢?后母为什么会“感悟”而爱之如“己子”?以上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很好的写作命题,甚至还可以创作“奴性的王祥”、“王祥与后母和白雪公主与后母之比较”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崭新命题。同样的创作,在“管宁割席”等故事中,同样可以找到新的创作点,如“你是否愿意和华歆做朋友”“我眼中的华歆”等。
五、自觉地反思
反思,即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有意思的读后感,我们会再次回到课堂,与孩子们分享。一方面培养他们向周围人学习的习惯,学会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其实是变相地促使他们对文本再思考,寻求新角度的突破。长期的思考和创作读后感,其实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深,要以小见大,但是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深度探索习惯的人,他对生活中有意思的细节就没有敏感度,怎么能够写出有深度的作文?综上,“自由地体验,充分地展示,尽情地碰撞,热情地创作,自觉地反思”,这应该就是理想的文言新的五部曲。
作者:龚锦辉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的,所以我们要想透彻地了解前人的优秀思想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话,必须首先从学习、了解并理解文言文开始,这样,才可以做到兼容并蓄、发扬光大,使得各方面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二)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必要措施
文言文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与我们相隔久远,而且一些用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但是白话文与古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与沿用,且古文中包括了古人的思想精髓,如果学生加以熟读并理解的话,定会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三)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语感的途径
古文是前人思想的结晶,蕴含着大智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并不是完全短篇的,它们之间也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文言文中字义、词义与用法在白话文中依然使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等的感知能力。甚至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加大文言文的课时量与教学比重,通过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自然过渡到白话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文言文是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表达、记录的方法,在现代社会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留给文言文的课时又相当少,所以学生不重视、老师不重视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往往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将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穿插讲授,没有留出专门的课时与时间进行专题讲解,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
(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所要讲授的文言文,而后在课堂上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翻译,最后将整个文意串起来解释一遍,再要求学生谈谈读后感什么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适合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文言文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行文习惯、常用模式等,而教师采用的上述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语言类科目的学习。
(三)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厌学心理已经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在文言文学习中,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浅显的意思,并没有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发现其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去探究包括初中文言文在内的各个学科博大精深的知识,感悟知识的魅力与带给我们的能量,不能一味的以考试为导向,这样被动的学习只能说是学生的悲哀、现代教学模式的悲哀。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环节,人们大部分学习习惯都是这个时候养成的,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初中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任。
三、对策建议
(一)怎么读
1.“以读代教”学知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习文言文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数遍熟读,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用心感悟文中的真意,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意“填鸭”给学生。通过精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阅读文言文本无任何技巧而言,唯一强调的就是多读、熟读、读百遍,只有用心读,久而久之才会真正明白文中的意义。2.“设疑质疑”来深思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这一点。首先必须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考之旅。3.“授之以渔”得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鸭,重在揭示规律,教授学习之方法与举一反三之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教授。例如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包括哪些以及常见用法等,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讲授某一篇特定文章的含义。
(二)读什么
1.学会读注释文言文一般是言简意赅,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作者的行文习惯等等信息在里面,所以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对其注释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顺畅的朗读、学习与理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工具书必须书不离手,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之一,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除了要对注释进行全面了解之外,还必须会熟练运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与理解。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而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是我们吸取古人文学精华,提高文学综合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所以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被淡化,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作者:拓佳燕 单位: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
(一)情景再现理解大意
情景教学法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的某个情景当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课文大意。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这篇文章年代期间一些典型事件,让学生领会主人公在当时背景下向往美好而又和平生活的追求,感受到作者的心声。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根据学生学情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到文言文作品的内涵。
(二)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文言文与我们当今学习的内容的区别就是文字的组合方式不是我们经常接触的类型,使学生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对句子中的每一字都进行翻译,然后,让学生们翻译整句话的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把文言文内容用现代的语文知识解释出来,使学生们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们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视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懂得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总结,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积极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丰富积累面,夯实文言文基础。
(三)前后呼应贯穿全文
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作者安排文字的先后顺序的意图,学习更多的文字衔接关系。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授课文的大意,再让学生们进行阅读,通过小组的形式查找资料进行翻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找到课文中承上启下的桥梁部分,再根据文章的结构,按照事情一定的发展顺序贯穿全文。若是学生在翻译文章前边、中间或是后面任何一个位置出现了疑难问题的时候,不要担心和纠结,根据课文的大意进行分层次、分结构地分析,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心中的困惑。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克服种种困难,并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习题练习融会贯通
从学生做的习题答案中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找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完成设置的问题。最后,教师带领大家一同分析、总结、反思,找到解答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在教授文言文的知识内容上有了新的看法,不断排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学生扫除心理障碍,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得到更好的帮助,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提升综合能力。
作者:王世成 单位: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中学
1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方式革新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通常采用“串讲教材”的方式,即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字翻译、结构分析等,并通过学生的机械背诵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但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十分沉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背诵和翻译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且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上课效率严重下降,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为改善这一情况,许多学校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文言文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增加文言文教学形式,并丰富了教学内容,重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展示等。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将原本难懂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像视频,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完成文言文内容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有效教学方式
2.1音像结合,营造气氛
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只要教师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隽永和古典美。音乐与图像结合是展示文言文美感的一种有效方式。音乐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能够烘托出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的特点。教师可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舒缓、具有古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还可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对文章描绘的景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2.2画文一体,愉快写作
写作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写作的教学。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本身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创作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将课文内容转换的图像,使学生对特定场景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写作,不仅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的写作深度和内涵也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2.3优化反馈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成果的反馈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发现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判断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教师授课的内容能否被学生较好地接受、吸收,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形式下,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往往无法进行完善的成果分析。若在教学反馈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数据分析,教师只需要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测试成绩输入电脑中,由电脑进行自动排序和分析。这样做不仅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反馈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重点,并调整教学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较好地提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授课、电子化反馈等形式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缺陷,使文言文真正成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魏广东
一、展示赛读
这一朗读环节重在检测组内练习读的效果。组内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形式,如全组齐声读、组员轮流读、个人读,还有分角色读等。朗读采用竞赛制,充满挑战性和火药味,各组跃跃欲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渐入佳境。点评品读这是朗读最高点,难度较大,但对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展示赛读结束后,各组出代表对以上朗读作出评价和指正。评价和指正的要素主要是针对练习读的几个要求,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明主旨。
二、再读知文义
这一环节就是通常的翻译课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教给他们翻译的基本要领。(一)细心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阅读时需要借助注解,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难句,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二)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三)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直译课文1.扩。古汉语单音节词变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三峡》“属引凄异”中“凄异”一词用“扩”的方法可组词成双音节词“凄凉怪异”,简便实用。2.换。词义发生变化的用这种方法。如《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古今意义变化大,用“换”的方法可以解释为“欣赏”。3.留。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官名、时间性词语、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词可保留。《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中“浙江”“天下”词义没有变化可直接保留。4.删。删去无实际意义的词。5.补。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是省略句,翻译时需补出(:村民)看见渔人,非常吃惊,问(渔人)从何处来。这样一“补”,表达的意思就清楚了。6.调。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用现代汉语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应及时调整语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翻译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教师切不可在台上死板地和学生一对一的“你来我往”,而是要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第一,教师把任务分给学习小组。第二,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抓关键词完成翻译任务。组员互相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展示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第三,组内派三位同学汇报展示。一位读句子;一位指出并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一位整体疏通句义。第四,师生点评、解疑、补充、强调。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掌握扎实。在交流、合作、展示、评价中,师生共同研讨,思维升华,关系融洽,课堂充满了收获的满足与快乐。
三、复读明内涵
学习文言文,影响学生最大的,应是蕴含在文章里的闪光思想。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安贫乐道,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胸襟,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可见,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一)品语言语言是作品思想的载体。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让学生品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抓住“随”和“入”两词,学生想象连绵的山随着无边的原野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流过广阔的原野,流向茫茫大海,画面充满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样品味语言,方可走进诗歌的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怀。(二)赏布局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适当引导学生赏析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思想主旨,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学习周敦颐的《陋室铭》时,应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核舟记》引导学生把握说明的顺序;学习《观潮》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出师表》应指导学生反复体会“陈情”的特点。(三)悟思想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我们不仅仅限于体会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那些优美文字,去解读文字背后那些伟大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领悟祖先无穷的智慧,并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应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被贬仍“与民同乐”的乐观人生;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命价值;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会让学生明白“天道酬勤”的古训。让学生真正走近古人,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算切实读出文言文的“美味”。
四、读中积累
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引导学生积累古文学知识、常用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主要是“之、而、其、则、以、于”等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学生的积累不是只局限于孤立的一篇文章,而是随着量的增多指导他们进行前后联系、比较,不断进行整合归纳。比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时,可让学生与《桃花源记》的“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核舟记》“以为妙绝”;《三峡》“沿溯阻绝”;《核舟记》中的“佛印绝了弥勒”的“绝”进行比较理解。又如虚词“以”,用法很多,得注意积累归纳,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为”的意思《;曹刿论战》中“何以战”是“凭借”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是“认为”的意思。学生长时间这样积累,文言文知识会系统化,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总之,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寻找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同时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作者:李凤娥 单位: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五中学
一、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加深理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文言文的学习,终究还是要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因此,文言文教学切不可变成单纯的诵读记忆课,教学不可陷入机械化的窘境。教师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并思考,从而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只有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整篇文言文,才能理清作者每句话每个字的意图,最终吃透整篇文言文。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今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领悟课文的主旨,从而加强其对文言文的理解。如,某位教师在上《陋室铭》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陋室真的简陋吗?”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她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言。而在老师的鼓舞下,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还举出了文中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何陋之有?”来佐证自己认为“陋室不陋”的想法。最后老师再带着全体学生学习了一遍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陋室不陋”的道理,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都对《陋室铭》吃得很透。
二、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培养能力
文言文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很高且难度较大的教学环节,而且在各种考试中,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也常作为考查对象。在如今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潮下,文言文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灌堂式”的教学模式。相比于教师逐字逐句为学生翻译,学生只管拿笔记录的“记录员”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无疑将更有效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且在教学上,也能让学生更快速高效的掌握文言文的主旨大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翻译能力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课文翻译,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加强课外练习,保持状态
再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仅仅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使用。而课外的时间,则一直成为了教学中的盲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练习,从而让学生保持学习状态。必要且适量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巩固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从而让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某位教师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并对其中的字句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杜甫蕴含在文中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思,并领会了一代诗圣的行文表达以及炼字的功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加强学生课外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邹菊芳 单位:广东省龙川县通衢中学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论文关键词:语文老师训诂意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2.4寻求词义理据。
寻求词义理据就是通过探讨事物命名的由来,用以对词语训释的一种训诂方法。一定的词的形式与该词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联系是有理由根据的,找到了这种理据,对难训的词语就会迎刃而解,对有疑惑的词的理解也将更为明白。如高三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有“金风玉露一相逢”,课本注“金风玉露,秋风白露”,为什么“金风”训为“秋风”而不是“金色的风”呢?原来,这里的“金”是指五行说中的金,据《礼记·月令》载: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宋·欧阳修《秋声赋》里也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阳;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因此,称秋风为金风,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文选》张景阳(l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露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说的也很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八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在训诂实践中是不能孤立运用的。单一的训沽原则或方法的运用,无法胜任对沉淀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词语的训释,更谈不上具备了相应的训诂意识。在文言文教学或研究中,只有坚持以正确的训诂原则作指导,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对词语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训释,才有可能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内化为训诂意识,自已的学问才能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论文摘要:朗读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朗读训练,重视范读和领读,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介绍课文背景材料,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训练范读和领读朗读方法
朗读是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转化为准确而连贯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一种眼、口、耳并用的语言活动,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现今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听不到(或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使整个课堂看起来精彩动人,其实效果甚微。教师只注重文本的分析,一句一句地往死里分析,学生一节一节把书本和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把一篇篇精美的古代名作弄得支离破碎,弄得像老学究的训话课。没有了原声朗读的语文课是永远形象不起来的,没有了原声朗读的文言课只能是枯燥乏味令人生厌的。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还语文课堂一片琅琅的书声,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朗读训练,努力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
一、重视范读和领读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每篇文言文时都要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人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有不少教师常担心自己读音不准而不敢自己范读,而拿个录音机放放了事。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因为朗读对学生的感染除了文字和声音外,还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体态语言—朗读者丰富生动的表情。教师在朗读时全身心的情感投人,“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示范感染作用。而且,教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朗读的风气和习惯。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读得好,才能激发学生喜欢读文言文,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文言文的朗读这么有趣!”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是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这样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和大概的意思。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所以有些句子需要一句一句教,必要时划分节线、断句等。如《学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中会逐渐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解决“读准”的问题。当然,如果教师本身的朗读基础实在不好,那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音频视频)等进行示范朗读。
领读也很重要,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的语调语感相对难把握。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领读。对于高年级学生,一般不需要全篇领读,但在文章关键处朗读难点处,教师还是需要重点范读并领读。
二、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
朗读,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人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可以分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是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朗读高标准的要求是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教师要按照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开展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层次。
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等传达的,所以教师在朗读训练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朗读的重音。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停顿。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就朗读而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一是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二是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三是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四是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五是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六是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3.朗读的语调。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朗读
教师适时介绍课文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
古语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事实证明:善诵读者,文言文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文言文的教学也必然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在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J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其自豪。传统的文化,与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李岚清在首都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大会上作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和各项活动中。”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两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学、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文言文体现最为明显。
一、从对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言文占很大比例,这些“事有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最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这正是教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值得,有的提出可绕道走,有的则认为打个隧道也可以呀……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及时发问:“寓公真蠢,实在太笨了,都年且九十了,还累什么呀。”引起同学更热烈地讨论。一些同学在讨论中提到学习上的困难也象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我不失时机的表示了赞同,并引出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谈了自己对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照困难的精神无比的敬佩。学生们听后,多有感悟,在周记中大多表示只有具备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品质,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收获。又如在《陈涉世家》、《伤仲永》、《为学》等课文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 “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亦可在教学中渗透进去。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基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句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也使学生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研讨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炼,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我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再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学习《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四、在背景介绍、知识短文、课外阅读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言文前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而一些文言文后还附有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知识短文、在对背景及知识短文进行介绍时,也可不失时机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醉翁亭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简介了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太守能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源;《陈涉世家》一文后的知识短文介绍了陈涉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之事,这正是进行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而第五册诗词曲后附“推敲”二字来历的小资料,通过了解贾岛炼字入迷的故事,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外,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介绍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学了《桃花源记》;可介绍学生看原诗,更深的了解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学了《石壕吏》后可对比阅读《新安吏》、《漳关吏》,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感情;学了《愚公移山》后,可介绍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时讲话的有关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继承愚公精神,发扬自强不息、立志求索攻坚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业绩。
在我们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确传统美德教育在这次改革中的地位,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发动学生、组织学生,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美教育并将其当作工作的重心,使肩负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那么传美教育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不可能真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