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6 03:1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学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结合情景教学,创建恰当合理的情境
首先,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出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迅速运转大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这也是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自己当了主人公,这样他的体会与感悟就会更多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多运用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该事物,简笔画与板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顺寓言的脉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阐释的道理。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寓言故事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部分之一,而寓言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变化,同时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真地总结出一套适合寓言故事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时代正在飞快发展,我们不可能老生常谈,一直用昨天的知识来浇灌我们新时代的“小花们”。不同时代的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解读方式也是不同的,学生的很多回答也会让我们的教师获益良多,为此,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独到见解,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汤华凤 单位:广西省临桂县六塘中心小学
一、自主探究处,“小火”慢炖
当学生进入了语文学习情景时,重点不是教师为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学生自己融会贯通多少。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见解,语文学习才算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适宜的探究环境,搭建合适的探究平台,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程自助参与,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在上一个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确立了自己的学习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展开思考,对课文进行理解从而有自己见解,然后教师在进行是层次的点拨,使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精神上的升华,感受思考的力量。
二、适时指导时,“口味”最佳
语文教学倡导的是“授之以渔”,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最为忌讳的是老师全盘的指导灌输,而缺乏点拨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或是教学重点时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方向的正确性。这个知道更多的是为学生的知识自我构建与自我成长服务。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老师先从“捞”这个字切入,老师做了一个动作问这是“捞”么?学生说不是,这应该是“拿”。老师又从讲台上拿了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是“捡”,也不能说是“捞”。于是老师问,那么什么才是“捞”呢。学生说只有:从水里取东西时才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两字,经过这种引导,学生就会发现问题,那么在天上的月亮怎么会在水里呢。通过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且努力解决问题
三、“教学时间”要精心分配,追求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语文课大多吧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导入达到价值最大化,学文,巩固总结。现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讲一节课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把课堂上尽量多的世家留给学生思考提问以及师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抓住注意力的黄金时期才能够将课堂知识好好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在普遍学生连续注意力时间里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时间做巩固,展开拓展练习或者小结评价。
1.预备“交流时间”,从交流中发现问题。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学习能够更加深入有效的前提,从交流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发现问题,并由此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语文的学习不是单方面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展开有效的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展开恰当的提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留足“思考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在课堂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满堂灌”与“一言堂”现象,每堂课为学生留足时间独立思考,是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知识要成功的转移为自己的知识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依赖于教师,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是知识与艺术的结合。如果教师教学时没有教学艺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来枯燥的知识传授,是一种僵化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以说是虚度了光阴。
作者:田亚波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郊中心小学校
一、有效对话平台的建立
其本质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讨论等,让学生对语文课文带着独特的理解与情感融合起来进行学习。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展开探讨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故事等都极易进入其中,这为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建立对话平台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学生打开课本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对课文的朗读,首先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看、听、说等视域融合,让学生进行入到课文当中,去体会每一个故事和内容。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学生首先通过朗读课文,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让学生用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来体会到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并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和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说来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又如,在学习《花的勇气》时,教学时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花会有勇气?什么花最有勇气?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疑问对课文进行学习,并从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提问、思考、诵读和理解,全面学习课文,与课文中的花、山水、风景展开对话和融合。
二、加强讨论问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小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是以访问的形式展开。题目中的小苗指的是小学生苗苗,而大树则自然是指季羡林老先生。题目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里为什么要把小学生和季羡林老先生比喻为小苗和大树呢?”学生的答案并不一定全都相同,但这样的问答形式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最终将课文意思与学生思想进行融合。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时,还可进行角色上的扮演,将其中的对话问答演示出来,此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季老先生的思想。在课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访问,模访课文中小苗苗的问题,对身边的同学提问,而被问到的同学也要配合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小记者,通过对话问答的方式来锻炼其对话沟通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亦会得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让他们扮演和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对事物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运用对话问答,学生还可以轻松理解到课文中更加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在学《钓鱼的启示》时,学生也许如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对爸爸的话和行为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爸爸要将鱼儿放回水中?”学生的回答一开始可能只是照着课文中“爸爸”的话来回答。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时小学生天生的想象力与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力便能发挥出作用,不同的答案也会就此产生。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运用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更多更加深入的答案。
三、加强师生交流,实现情感融合
除了上面所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视域融合也不能忽视。要想达到师生之间的视域融合,沟通为第一要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接受为学生唯一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而视域结合下的语文教学绝不属于此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对话,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师与课文之间的视域融合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传播。此种教学方式,为示范式教学,而非接受式教学。例如学习《怀念母亲》时,大多数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母亲”为题,进行表述和讨论,帮助其先建立一个满满的感受母亲的情感,而后再通过提问等方式,加深这种情感。这时,当教师问学生想不想念妈妈时,学生们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此时再来进行对课文的教学,可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文中所讲述的那种与自己母亲之间,与祖国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
四、结语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对培养阅读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而视域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多方面、多对象的对话,对话即为视域整合。良好的对话平台和有效的讨论交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视域融合的直观体现。除了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
作者:李湘富 单位:四川省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一、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五、结语
总之,语言来源于人类劳动,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语言,着眼于他们看到乃至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和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让语文教学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语言学习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我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继续去探索,从而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作者:滕玉华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小学
一、将写作与兴趣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二人都指出了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性。写作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可以说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头脑中就会不断地闪现新思路、新观点,自然文章具有新意与想象力;相反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只能是拼凑文字,哪里来的新意与创意。为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就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学生不爱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写作难、难写作,正是在这种消极恐惧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对写作性不高。而要激起学生写作的激情,让学生乐于写作,就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学生的心理恐惧。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包括一些名家作品、作文选刊以及往届学生作品等等,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也学会用笔来描述自己的生活。选择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熟悉,这样都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减轻负担,激起学生参与写作的激情与动力。
二、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写作并不是脱离生活的凭空捏造,而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写作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此叶圣陶先生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脱离生活的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内进行封闭式的写作,而是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汲取养分,充实到写作中来,这样学生所写出的人物才能更形象,景致更优美,场景更感人,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让学生多观察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心来观察,不要让这些精彩的瞬间流逝,要用敏锐的观察来用心记录。
(二)让学生多参与
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丰富的活动中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强化生活体验,这样都必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
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一体的,阅读是写作的根本,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在阅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重视课内阅读
教材上所选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代表性,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品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读,而是要将读与思结合起来,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布局的巧妙,让学生在阅读中来丰富语言素材,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这样都可以成为学生今后写作的借鉴。
(二)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畅游于文学殿堂中,课外阅读已成为现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阅读水平与书籍资料来为学生制订详细而长远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展开渐进阅读,在阅读中来增长见闻,丰富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文素养。
四、将写作与修改结合起来
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同时也是改出来的。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经典。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批改,忽视学生的自我修改,这使得学生的作品失去了一次提升的机会。在当前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同样要重视学生的自我修改。当学生完成作品后,不要急于收尾,而是要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来进行阅读,对文章的标点、文字、用词、修辞等方面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许多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修改来对文章进行不断的加工与润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修改水平与鉴赏水平,更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在学生进行自我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在全班进行集中的分析与讲解,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修改方法。实践证明,将写作与兴趣、与生活、与阅读、与修改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写作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而且用词更准确,表达更精炼,情感更真挚,真正做到了乐于写作、主体写作、有效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写作教学。
作者:戴秀丽 单位;河北省行唐县上碑中心小学
一、阅读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这一手段训练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阅读教学主要侧重于读,也就是以阅读课文为主然后结合词句与听、说、写结合在一起的训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利于学生阅读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阅读教学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并且举一反三,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学会自己思考,然后对文章做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这种阅读训练,学生在写作的结构、构思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有助于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小学语文课本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一些童话故事和描述大自然神奇魅力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小学生正是想象力丰富的年纪,他们所经历、所去过的地方并不多,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可以接触到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比如《我爱大自然》可以让学生了解万物的神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阅读不仅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小学生正是思想观、价值观刚刚萌芽的时期,在《小英雄雨来》这堂课中,通过阅读他们可以了解到小英雄雨来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对大自然要持敬畏的态度,认识到热爱大自然就是热爱我们的家园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通过阅读可以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以及发展思维,开拓智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的。在小学中学习到的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学会从整体来进行思考,全方位地对这篇文章进行思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且在阅读中,很多文章都会涉及到感恩父母,同学之间需要互帮互助的内容,比如《游子吟》中感恩母爱的伟大无私,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些都有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与此同时,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基于阅读法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让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当前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有效的阅读法正确运用的意义,下面我就针对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来谈一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但是,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相反,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文章的导读语设计好,相信很多人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都喜欢读一下摘要,从而决定看或是不看,一段吸引人的摘要会引起人的阅读兴趣,那么一段吸引人的导读语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一个环节,教师正确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最基础的内容着手,讲解的内容在最开始的阶段不能过难,不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而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课文,例如水浒里的片段《逼上梁山》,由于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梁山英雄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便显得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由浅入深,先读懂大意,然后进行仔细剖析,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加强朗诵
要加强学生的朗诵,小学生处于刚刚启蒙的年纪,他们的思维并不系统,还仅仅处于感受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较差,如果只是通过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又会显得过于枯燥,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朗诵的时候加深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拓展他们的思维。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这也就促进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前景非常美好,但这些也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发现,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阅读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小学语文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那么阅读便是开启这个宝库的金钥匙,阅读法的合理运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让阅读法在小学语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徐秀凤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乌尔其汉第一中小学
一、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语文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学生按照单一的方式进行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学习效率不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难以提高。而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忽略了小学语文的特点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味地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积累,却没有教给学生观察和积累的方法,学生盲目地进行观察,学习效率低。
(二)忽视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
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会因学生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实行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在实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而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综合性学习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严肃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是具有多样性及趣味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实践性原则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掌握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因此,教师要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导向性原则
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个性化教学原则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他们提高一些要求;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目标定得稍低一些,使之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多样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
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因此,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为开展活动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进行。活动计划可以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制定。在实际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与计划的内容不一致的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学生要对计划进行及时修改,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2.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指导。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积累等活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对知识的总结、交流。
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交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结束后写一篇总结,或者让学生进行一场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情操,并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与了解。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生要对时政热点进行关注,并留心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了解社会的同时,积累丰富的知识。
3.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家庭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并且很熟悉的一部分。所以,学生要善于利用家庭中的资源。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且经常看一些报纸或杂志,或者上网进行查找。当前,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学生要想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尝试自己制作课件,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询问、去图书馆查资料等形式进行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本着客观公平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过分夸奖,也不能随意贬低。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并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高貞 单位:江西省分宜县分宜镇池塘小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验教学和应试教学的两种形式均不适于达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1以“苦”为本的教育方式苦教、苦学、苦练
实际上是题海战,应试教育的产物。以此为前提,得到的是繁重的作业量、教职工的超负荷工作量。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家长三方都会累的苦不堪言,久而久之,教师批阅作业松懈,学生完成作业敷衍师生双方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使得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负担过重的赶超
训练精明的商人开发出一句话“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是一种促销手段,但却被家长和老师们奉若圣旨,不断的给孩子加重学习负担,课后班,超前训练,一切围绕考试。“高分低能”也由此而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只要冷静的想一想就可以明白,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应试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或者是课后辅导班,很多老师早早的训练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记忆大量的名言警句。这样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大有八股文的韵味,孩子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空间,而且并不知道自己学出的文章究竟为何物。
3文学魅力
在应试中走远应试高分教育将语文课文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得分点,“这是一个考点,请大家划一下”成为了教师的常用语言。结果血肉丰满的小说和散文被分解成了一个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语文学习困难成为语言能力较弱的男生或者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导航者,在这里可以想象春风拂面的轻柔,可以将朗朗上口的古诗串联成优美的乐章,也可以将人生道理化作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不是一个个沉闷的知识点和得分点,也不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不是死记硬背的文章主旨。让语文回归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去获得人生感悟,去体味文学之美才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情思之美、人性之美。
二巧妙提问,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1紧抓矛盾,巧设问题得主旨
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擒贼先擒王的计谋应用其中。语文课程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个生活案例或者生活故事的教学,教师给学生分配角色,通过设置问题,引导牵引,含蓄提示等方式将学生置于文章之中,通过创造性的设置问题、变换提问方式、转换提问角色等,将文章的内部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文章信息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得出文章主旨还可以通过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方法获得,学生有疑问,老师给予背景解答,通过再次思考而真正理解作者意图,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事。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抓矛盾,巧设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轮廓,自主寻得文章主旨,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学生须要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在读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白文章意思,提出看不懂的地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同学们边看边听诵,用生动的图像将学生置于草原的美景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出疑问。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勾勒出一幅以草原为主题的图画,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要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草原的风貌。通过“问、想、答”的互动过程,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文章主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与解决内在矛盾,体会文本内涵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强化学生对自然景观作品的理解。
2提问要有情感性
创造情境,以情导情情趣教学就是要求激发听课者的情绪和兴趣。教学者要能充满情感,用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理解展现作品的全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却又容易被吸引,被教师的情感多影响。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示过时中的人物的形象时,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并且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教师的提问需要把握重点,文章矛盾点往往是有线索牵连,不断追问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抓住文章脉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感情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文章的感情就是作者的感情,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与作者统一起来,把自己和学生带入文章中的角色,这也是一种演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创新力和行动力。比如,在学习《芦花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老头子不带枪这一行为进行讨论,首先渲染气氛,提出假设,如果老头子带了枪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没带枪,是不是就是反应了老头子的性格十分鲁莽呢?让同学们去说明理由,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自主分析理解老头子的人物性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以提高成绩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而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学素养、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日常积累,敦促学生进行生活思考尤为重要,而课堂是很好的锻炼场所,课堂提问又是一个直接的方式,它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留有悬念、制造惊喜、传播知识。
作者:季春风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白塔子镇中心小学
一、调动学生强烈的互动交流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互动阅读教学有声有色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比如,在阅读《美丽的珊瑚》一文时,主要从颜色、形状、家族、种类、体积、繁殖等方面介绍了珊瑚的情况。对于从没见过真珊瑚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珊瑚的样子。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多形式向学生展示海底珊瑚。随着画面的出现和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教师提问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珊瑚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得准确、完整、科学。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互动阅读课堂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呢?怎能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互动阅读课堂,使学生和多媒体互动起来,推动了学生的主动阅读,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
二、通过各种互动活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切入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推进学生互动阅读,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互动阅读、交流效果。比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利用“互动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带进电子阅览室,让学生搜集网页上有关的文字、视频等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的损失”这一中心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且不需要教师的强调和解释。这样,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中,体验到了互动阅读的愉悦,享受到了阅读的成功感。这些,就是“互动阅读”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优化。信息技术突破了课堂上难用语言解释的难题,使学生在互动中“活”起来,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交流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互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要妙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训练学生,伸展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每一篇读文、每一部适宜学生看的影片,都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对此,教师可从读、观、思、写等角度启发学生思索:文中、片中的哪个人物、哪句言语、哪个情节打动了你的心?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启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沿着各自不同的思路,酝酿各自不同的感受。比如,在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三国中有关片段,从刘备、孔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发表感受。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推荐阅读这本书。我还让他们想想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中,哪些是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来个小组背诗竞赛。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设计问题。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一定想了解他的前因后果,请你围绕这个故事,至少提出有助于阅读这部书的三个问题。这样教学,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出一些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题目,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杨春侠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扣庄乡任庄完全小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活动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师会适当组织一些阅读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导致大部分活动仅流于形式,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起到的实质作用并不明显。
2.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只是自己在对文章进行分析,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抑制了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3.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往往收获也不大,且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
4.只重视文章的知识点,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识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便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如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者崇拜的明星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学生爱看的动画片。总之,课堂的导入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最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旧知识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太远,要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适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并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读全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样,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主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就某个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4.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由于学生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去品位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以便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有力补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阅读的内容,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要注重质量。在学生选择书籍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质量好的书籍。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窦欣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许庄学校
一、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是很愿意动手和动脑的。上语文课的时候让学生动起手来“画”出所看到的事物,“画”出所想到的事物形象,教师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来体验事物的特点。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只动脑不动手的习惯。使学生的眼、手、脑充分地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画风》这一课,教师要通过课堂的讲解,使学生理解“风”是怎样的一种事物。教师要首先设计一个景色,然后让学生往这个景色中添加“风”。我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但是如何把它画下来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互相讨论,有的说应该这样画,有的说应该那样画。画出来的风的形式各式各样,不管怎样,教师都要加以表扬,最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来。让学生明白一点;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必须要在其他事物的配合下才能体现出风的作用,这样的结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
二、教师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说”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学生学会了吗,学得怎么样了,这都需要学生“说”才能了解到。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于足够的说话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可以是教师提问式,学生自由回答式,学生自由讨论式,小组式,问答交流式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补充说,对问题更正说、修改说,学生总结说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三、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讲得再仔细、再认真,对学生来说,也仅仅停留在听的角度。要想让学生能够真真做到记忆深刻,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手来,亲自对问题做一下。学生做的过程,不仅仅是动手的过程,还包含了思维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并且结合动手操作使问题逐渐明朗化、细致化、深刻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尽量创造条件,争取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些时间里自由地掌握、自由地创造。但是,教师不能是放任自流,随意让学生学习,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去学习一些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把二年级上册书中的成语抄写一遍,如果教师提前把所有的成语总结在一起,让学生仅仅抄一下,那么效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教师告知让学生自己查找所有的成语并且摘抄下来,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因为学生在查找、摘抄的过程中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的过程,就是展现思维的过程,大胆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教给学生对待事物不仅要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规律来办事,还要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在讲解《蛇和庄稼》这一课时,庄稼为什么会又有了好的收成的原因是蛇是田鼠的天敌。水灾后蛇被淹死,田鼠大量繁殖糟蹋庄稼。现在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但是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如果在庄稼被海水淹的第一年就买上蛇,庄稼就一定会立刻好起来吗?学生便大胆地回答道:“不能,庄稼被海水淹没,海水是咸的,已经破坏了土壤的成分,已经不再适合庄稼的生长了,即使第一年就抓上来蛇也不会好转起来。几年以后,土壤经过雨水的冲洗、稀释,土壤中盐的含量逐渐减少,慢慢地适应了种植庄稼的需求,就可以获得好的收成,所以,不仅仅是蛇的原因。”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地思维,合理地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事物的规律,符合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要求。
五、教师要善于“授学生于渔,而不是授学生于鱼”
教师要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去创新,探究知识的奥秘,使自己走向成功的顶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脱离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找到一条通往成功道路的,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无穷。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课堂模式。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转变观念,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地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大胆地创新,勤于动脑,动手,放手大胆地去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作者:韩志国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明德小学
摘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指向性目标和结果,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因而,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以有效教学为重要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高质量高要求的标准。本文以教学目标的基本认识作为出发点,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的常见问题和原因,进而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整合;有效教学
0引言
在中小学语文中,教学目标被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又叫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属于系统性目标。三维目标体现教师对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三维目标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或者把多种教学目标简单相加,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渗透和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全面、具体和有所侧重。
1通过选择一个维度作为主线,顺藤摸瓜,从而提高三维教学
目标与有效教学衔接效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一个维度作为主线,顺藤摸瓜,组织教学[1]。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优秀的综合素养,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文字内容,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节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以文章中感恩情怀作为主线,鼓励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为什么最后小朋友要向老爷爷说谢谢,从而提升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认识。如此,通过语文中的文字内容和思想表达,使学生去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相互扶持的感恩情怀。
2通过教学氛围营造的教学形式,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三维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衔接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促使学生自我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2]。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表达对语文文章的观点,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当中去。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则容易被学生吸收和接受。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描述、情景摸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或者创设各种富于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文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同时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本内容展开想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我地学习语文知识。
3通过教学设计的精心设计,使得教学内容细致丰富,从而提高三维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衔接效果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成功与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指导方案[3]。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进行适当的安排,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李白的身世背景,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认识诗人所要表达内容和思想。教师可以针对《静夜思》内容知识,设计相关的教学图表(如表一),使学生在三维目标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4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三维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衔接效果
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三维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作用面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完善,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使三维教学目标实现得更加明确。同时,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在自身教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他人的教学,从中提取教学精华,从而完善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5结语
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的衔接问题,要注重以一个教学维度目标为主,营造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教案,适时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完美衔接。
作者:王梅 单位:安徽萧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中小学语文也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流程,逐步重视了对于新教育理念的吸收和引进。针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渗入了语文课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教师素质要求。作为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当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大纲知识,同时还需要提升全方位的教学素养。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探析了新教育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师必备素质;结合新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探求了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新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平日生活具备更紧密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形势,在此基础上把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融入实践中。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更高的语文教学素养,以此来确保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实效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整体形势下,推进语文课的整体实效提高,关键点就是要培育高素养的语文教师[1]。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改进语文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语文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面对新课改的形势,中学和小学的更多师生也逐步重视了语文课的日常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语文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同学们明确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思维以及审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塑造优良的高尚品质。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要拥有高层次的素养和水准,同时能够把自身具备的素养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中。中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还没能完全达到成熟。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语文课上表现出来的各类行为以及语言都会作用于中小学生,进而影响到未来同学们的人格塑造[2]。由此可见,新课改在根本上要求中学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具备全方位的素质,以此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拥有最基本的健全人格,具备优良的人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班级内部的同学们产生直接性的人格影响,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倾向于模仿教师。在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需要拥有全方位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应当牢固且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尝试着举一反三,适当扩展语文课涉及到的知识面。除了人品和知识层面的素养之外,语文教师必需的素质还包含了关键性的能力,最重要的应当是有序组织课堂并且传授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享语文课的各项基本知识。
2新教育理念下提升语文教师素质的具体途径
与语文课的传统授课流程相比,新教育理念融入了很多新的内涵。面对新的时期,语文教师如果单纯具备基础性的语文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现今时期的语文学科课改,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摸索提升自身素养的可行措施和思路。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提升素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的措施:
2.1灵活展开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本身包含了多环节和多步骤,与之相关的授课模式也可以划分很多类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紧密结合同学们真实的课堂表现,展开灵活的语文授课[3]。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短片,这样做有助于深化理解并且活跃了语文课的整体氛围。
2.2接受必备的培训: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的很多语文教师并没能重视接受培训,教师通常觉得培训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新课改提高了针对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唯有认真接受培训才可以提升现有的语文素质。作为中小学校,也需要给予语文教师必要的定期培训,通过这种途径来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
2.3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
针对中小学而言,语文课所需的基本素养不仅包含了组织课堂、讲授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应对语文测试的能力,同时还包含更高层次的素养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与中小学生密切合作,师生共同创造愉悦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师生需要更强调互动,通过小组协作探究的方式来活跃语文课的氛围。这样做,语文课堂就摆脱了枯燥和僵化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同学们针对语文的探索热情。
结论:
从目前来看,新课改正在迅速推广和普及。与之相应,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优良的教学素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仅能为同学们讲授最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熏陶和感染的方式来感化学生心灵,塑造中小学生高尚的品格。然而截至目前,中学以及小学的语文教学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未来的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语文课堂整体质量的提高。
作者:徐菲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三里蟠龙民族小学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论文摘 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国学系统化教育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误区及改进措施
语文教育是语文和教育的统一体,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表示:“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普通学校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应试的教育。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对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理解的偏差,导致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异化”的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文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语文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特点,从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变成了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另一个是语文教育的忽略倾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虽然人们认可语文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文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社会,文学的地位不断下降,作为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得不到更多关注的目光。
(二)语文教育存在着强烈的功利化倾向
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学习语文,不是真正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为了作为升学考试的“敲门砖”,以应对高考等升学考试。对语文教育的意识存在功利化倾向。此外,我国的基础语文教育还存在只关注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语文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语文兴趣爱好的培养等误区,导致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审美性等功能的严重丧失。
二、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定位方向
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的正确理解,我们就会发现,争论语文教育到底是倾向于内在审美价值还是外在实用价值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正完整的语文教育是必须二者兼顾的,偏袒一端,都难免偏颇,只有在不同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中求取平衡。变非此即彼的单级思维为兼容并蓄的多极思维,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价值,才是我们对待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正确态度。
(一)语文教育应是育人教育
语文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语文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语文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二)语文教育应是审美教育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语文教育的氛围具有审美因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诵、以及丰富的表情与动作的感染,可以营造特定的气氛和情调。语文教育的课堂安排也具有审美因素,通过名家欣赏、分析及评议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有关语文要素及其所表达情感的体验,激起情感共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见,语文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就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存在的条件。也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这些价值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不论是缺失了内在审美价值的语文教育,还是缺失了外在实用价值的语文教育,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也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价值,才是我们正确对待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
因此,从育人和美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摒弃将语文教育作为升学“敲门砖”的做法,摒弃“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摒弃把语文知识技能作为语文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应当强调通过亲身参与语文活动来加强语文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语文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语文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尽可能充分地发挥语文教育的辅德、益智和健体价值,无论是对整个学校教育还是对语文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仅仅以语文教育的外在实用价值来证明语文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显然有失根本原则。把语文教育完全纳入到德育、智育的轨道来实施,使语文教育德育化、智育化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
三、发挥语文教育价值的实践措施
(一)充分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了儿童获得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在语文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地把学习语文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常常给予欣赏和鼓励。
(二)积极引导学生
语文课在中小学教学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新修定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语文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语文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愉悦地掌握基本的语文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快乐伴随终身。
作为教育者,应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变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诸多弊端。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只限于课堂还要体现在课外、校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探究自然、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