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6 03:2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需的。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不断深入到生活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更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体验生活。那么教学如何服务于生活,又是如何体现生活的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可以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例如:狗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狗特点的同学却不多,因此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狗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深地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小狗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小狗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更深的了解小动物,更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例如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苹果、桃子、梨子”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我,我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我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前景是如此的诱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如就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合适的生活化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令人深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更多的体会还需我们更多的实践。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创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一、语文教学中融合真善美教育,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

现代的中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对于事物总是以单一的知识作为判断基础。这种较低的事物判断能力必然会对于真善美的缺乏准确的理解。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地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意识鉴赏美,以健康的观念理解美,以对于真善美以准确定位。

二、语文教育中融合真善美的新理念

(一)语言教育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求“真”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真”,主要是针对于智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水平,这就意味着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智力开发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做到“求真”。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是学生听课、阅读以及写作中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对于学生语文智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语文能力训练融入到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对于事物的创造性以及人格的健全上都会有所提高。

(二)语言教育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善”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善”,主要是针对于德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优秀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注重人文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德育教育,即是指通过人文教育,发挥其“向善”的目的,即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注重学生思想的净化,才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民建立起情感,并富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极爱直观的确立非常有利,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语言教育要从美育学的角度探求“美”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美”,主要是针对于美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本身就有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归宿,其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构建学生的自由心灵,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深处生发出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发展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将真善美融合于其中,以为学生创造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感悟真善美的同时,心灵受到感染而获得个性上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云剑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字词教学

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开始,字词教学就已经成为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过程。从现行的多种中学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单元都会拥有专门的字词教学内容。字词教学偏重的是识字与释义的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积累,从而让学生拥有更深层次的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而字词又是语言的载体。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学生才可以学习、交流和成长。这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

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阅读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成长的过程。阅读是除了倾听以外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类要从报纸、杂志等诸多介质中获取信息就必须通过阅读,在阅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最终提炼自己需要的信息。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也是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以中学数学学科为例,学生要领悟公式的使用方法就必须阅读相关的解释,通过阅读明白公式的使用方法和推理过程。学数学中包含应用题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进而理解题意,最终进行解题。从上述言论来看,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讲述的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更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也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三)语言表达教学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口头语言表达教学,对于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两个途径。第一,口头表达。学生通过说的方式,以清晰的逻辑和分明的层次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想法。第二,写作。学生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在纸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无论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建立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的。通过语言表达教学,学生才能拥有清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才能够用流利的语言或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语言表达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支撑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这三大教学内容也是应付考试的主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中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当作主体,其教育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支撑,其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这种想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相比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其人文性特征更加深邃,但也始终贯穿中学语文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被大力推进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情感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丰富的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众所周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饱含感情的文章和素材。《我的战友》、《小英雄雨来》、《丰碑》等众多的文章就表达了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我的母亲》、《再见了、亲人》等课文表现了伟大的亲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其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无形之中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就已经超脱了中学语文教育表面的教学目标,从科学性上升到了人文性,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

另一方面,在语文教育中还渗透了对学生的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发现美、鉴赏美,最终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以《桂林山水》、《林海》、《海上日出》等课文为例,通过学习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由此产生对美的向往和憧憬。《白杨》、《竹石》这一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将会带着对美的向往和憧憬面对生活,逐步产生心灵美。这正是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领悟到了丰富的情感和各种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能感受到亲人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还能感受到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美丽,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有力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

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表现,以及研读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更加肯定地得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对立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法不存在共同点。首先,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倾向于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即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应对考试。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却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思想和心灵方面的教育。从表面来看,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对学生取得成绩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次,语文教育中科学性教学目的可以通过直接的练习来达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而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教学内容则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情感关怀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心灵进行培育。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又是统一的。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无论是科学性强调的能力还是人文性强调的心灵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学习和成长。从一定程度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学语文教育当作一个原点,而其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就成为一个岔路,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但最终,这两条岔路会在终点重新结合,两者的终极目标是统一的、确定的。结论经过分析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中拥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这两种特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上没有交叉点,相对独立,但并不能摆脱两者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事实。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既对立又统一,并不存在高低浅显之分。这就告诉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从主观上忽视人文性和科学性,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使两者结合,以此达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也只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保证人文性与科学性共同发展,才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杨军 单位:烟台市桃村一中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思想拘谨、视野狭窄,社会评估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需我们努力解决。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要求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姿态迎接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作者:马海峰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教师平时都应注意中学年龄学生的猎奇心态,适时地开展多种课外娱乐活动,这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条好途径。如创办校园文学诗社、电影评论小组、校文工团等,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领域、陶冶情操,激发爱美情感,调动追求美的热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审美创造力。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法分析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源于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法。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活化;分析

新课程教学改革就中学语文教学就明确指出:“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建立广泛的联系,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生活化,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生活技巧。”语文教育生活化是语文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然结果,生活化教学法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活力和生机。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情境不尽如人意,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应试技巧的教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学与生活相脱离的情况,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笔者从语文教学生活化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解读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不单是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起来,使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和谐音。生活化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迫切需要。只有我们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壁垒,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渗透,不断挖掘与运用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凸显出语文课程的现实价值,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法分析

2.1语文课程设置重学生的生活实践

目前中学语文课程结构调整最突出的一点,是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标志。这门课程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也不同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而是在学科类教学之外,“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点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该课程促使语文学科发生重大的变革。要建立“多元化”的目标模式。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2.2在课堂中感受生活

语文讲读要生活化,即课堂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文本的灵魂,并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了文本内容更自然地连接学生的生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讲授课文过程中,联系生活的实际,也许由于时代久远,学生难以体会当时作者的感情和思路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更深刻、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世界、人文世界与生活世界得到整合。

2.3语文训练生活化

设计、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课外语文活动,实现语文训练生活化。要突破语文教学的现有困境,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就一定要把课外语文活动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制中,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辅助内容。语文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应用和操作能力、传承民族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手段以及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开展活动应有“高位”意识,保证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2.4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改变严肃刻板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民主、信任、宽松、温暖、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像朋友般亲近老师,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专注地投入语文学习,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当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理解和支持,得到鼓励和信任,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便会形成认真学习、积极生活的强大动力。在这股正能量的引导下,课堂间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自然增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变得事半功倍。图片、音乐、视频、flash、微信、微博、微课等形式多样的媒体手段,在不同课型上的充分利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加直接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

2.5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第一,在课前练习活动中穿插生活化的内容。为了在未来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习得基本的交流技巧,能够学会倾听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语文课前可以设置三分钟的口头说话练习。而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享受“说话”的乐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生活阅历,结合课文内容与时下热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合适的说话内容。第二,课前导入和知识拓展体现生活化元素。课文的导入部分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关键,往往会引入熟悉的生活事件。在学生]有了解课文内容前,先引入一些与环保相关的图片和资料,看到被污染的生活环境、被大肆砍伐的森林,很快便能将此与课文的主题联系起来,指导学习方向,奠定情感氛围。

3结语

语文教育生活化是指实现语文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挖掘生活元素资源开展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人具有社会性,人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生存,更不能只做一个与世隔绝的读书人。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生活皆语文”的教学情境,培养高情操、高素养、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现状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人们加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关注。中学语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教育事I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是大纲教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种生硬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为此,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2.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

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不懂得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完全遵从课本的教学模式,确定语文教学新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对《观沧海》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有关观沧海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之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

诵,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师跳出诗歌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境界,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领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必要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课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害怕天黑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思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思考之后和周围的同学展开交流。在此之后,教师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3.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柳树”所代表的意向,通过合作交流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柳”的谐音是“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杨柳”在《再别康桥》中的应用,结合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此,在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语文教育人员为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语文课堂,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生命教育。教育的目的理应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理想的关切,对人的生存、需求、发展的关注,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引导人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中学教育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一直为家庭、学校、社会所忽视。中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更应承担起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家都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启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由选择,不仅仅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要让学生身体、情感、意志及智能得以全面开展,以面对整体的人生,引导学生成为自主自觉的人,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一旦教育与生命脱节,无论学生的脑袋被填鸭式地塞进了多少书本知识,经过了十二年或十六年的教育,对一般事物与人生的了解,将和真实经验完全脱节,对自我的了解更是匮乏。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中学教育必须加强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所强调的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关注,就决定了生命教育是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这一特征,又决定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内在相通性。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还具有综合性特质。所谓“综合性”是指语文不像其它学科,只有一种专属领域,像历史只讲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课程;地理谈与地理相关的学问;美术则是艺术的表现技巧,而语文它要教识字阅读,同时要讲解课文,把文字与思想、文化、政治、历史、地理、感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说,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课程与文学作品里经常是地理、历史、政治、文化、情感、思想、逻辑、推理等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的这一综合性特质决定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内容

明确教育内容是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前提。只有清楚了解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才可能正确的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统一。所谓“自在生命”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着自然本性,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孕育、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最终至死亡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靠摄取诸如“吃穿住行”之类的外在能量才能维持生命。这实质上是“我是谁”的问题。当然,人更具有“自为生命”。所谓“自为生命”就是指人的生命是一种生成性、关系性和意义性的存在。人能对自己的存在、他人的存在、整个人类的存在进行反思性的思考,而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首先,人要通过学习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知识来学会“做人”,以完成二次生成,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这实质就是“我应该是谁”的问题。其次,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在与他人共处中生存,因此,人要突破个人世界的局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对话,在与他共生中走向共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他是谁”的问题。最后,人应该不断超越自己这个“小我”,学会去思考人类这个“大我”,追寻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终极关怀”。这实质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人的这四种存在方式就决定了生命教育的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生命自身。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自然生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懂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热爱生命。二是人与自己。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进而尊重自己、热爱自己。三是人与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四是人与宇宙。教育学生认识生存环境,了解人与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二)改革教育方式

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实现由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向大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语文技巧与知识性的教授,像生字习写、新词、造句等等内容,长久以来不出课文及写作的范围。虽然这在提升考试分数及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功效;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表达、思考、辩论、道德、批判等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或捉襟见肘。

而所谓大语文教学,即是教师尽量提供学生各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读写活动,让学生更活泼地使用语文,发挥语文表情达意的功能,并增加师生互动性。大语文教学不强调语文技巧的反复与过度训练,而是培养引导学生自我表达的内涵与空间。

具体说来,这种大语文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主动从文本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有关生命的真谛,将生命教育的认知与情意部分,融入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技能中;同时将语文领域中的说话表达、阅读写作融合自然与生活体验,在课堂中进行启发、探索、陶冶。事实上,生命的悲欢、人存在的价值,在文人的笔端诠释最多,因此,以文学来引领学生了解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是最深入也最恰当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语文素材中,蕴涵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庄子》一书中“庄子与大鹏鸟”、“庄周梦蝶”的故事,《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概念,孟子所提“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杏林子的《生之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都是兼具文学价值与励志功能的生命教育素材,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生死议题,教师可从中撷取精华,让学生深思咀嚼。

(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县第五中学)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浅见

【摘要】农村中学生在思想、性格、语言、知识等方面都具有地域特点。教师应据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性格;语言;知识

笔者扎根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经历了多次课改,从最初的重视课内文章教学到如今的重视课外文章理解,教学经验不断丰富,但也产生了很多疑惑,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领悟到诸多教学理论,形成了独到的教学理念。就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思想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

当下的农村大体流行两种思想:一是“分数至上”,二是“读书无用论”。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加以纠正和引导。

(一)教育“分数至上”的学生纠正僵硬思维,以提高语文素质为目的

持有“分数至上”观点的学生,深受父母的影响,认为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进重点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所以,他们读书纯粹就是为了提高分数,完全不顾及素质的提高,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埋头苦读,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应耐心地引导他们:想要知识改变命运不错,但不能急功近利,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教育学生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为主,不能将语文仅仅当作考入大学的工具。

(二)教育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奋发图强,认真学习语文

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深受身边事例影响,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白:“相信自己的能力,前途是光明的。个别大学生没出路不过是个案,社会还是需要人才的,只要是人才,终归有用武之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用先进的人物事迹鞭策学生,消除学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慢慢地将学生的干劲鼓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开始喜欢学习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引导不同的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1. 对腼腆害羞、沉默寡言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这类学生大多从深山中出来,不认识几个人,胆小,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不喜欢发言,默默无语,任凭教师怎么提问他们一律沉默,让教师干着急。但这些学生往往写作很好,内敛。作为语文教师,要设法鼓励他们多发言,特别在作文评讲时多表扬他们,让他们有自豪感、优越感。时间久了,他们慢慢就会活跃起来。

2. 对桀骜不驯、独来独往的学生以关怀为主

这类学生一般是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留守儿童,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走向极端,课堂上跟教师唱反调,课后不写作业,一副“破罐子破摔”、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其实是用这种极端行为掩盖他们内心的空虚与孤独。语文教师要理解他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用语文学科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纠正他们不良的性格。

三、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语言特点,采取正确的语言教学方式

笔者所在的农村起码有四种语言:壮话、平话、南宁白话、普通话。其中,前两种是最普遍的,是学生的原始语言,从小说到大的,普通话只不过是他们读书之后来到学校用于交流的语言。因此,学生的语言就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比如“猪肉”,很多说壮话的说成了“肉猪”;又如“南宁在广西境内”,很多说壮话的说成“广西在南宁”。相信很多人都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可是在农村里,这是很普遍的。而说平话、白话的,都有自己的方言特点。这些农村学生方言,很难改正。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纠正。

(一)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纠正

教师在平常的对话当中提出来,打趣地将各种方言统一到普通话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待普通话不好的学生要抱着平等尊重的心态,不可讽刺打击他们,否则他们会很自卑,越说越不好。

(二)号召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多帮助方言浓重的学生

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好,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会了普通话。由于学生之间接触时间最多,“近朱者赤”,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说方言的学生自然就能说好普通话。

(三)在评讲作文中重点纠正

很多讲方言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将方言写进了作文,这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师应注意在评讲作文时重点指出来。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可以纠正不规范的语言。

四、根据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特点,采取正确的学习指导方法

农村学生见识少,接触面窄,语文知识比较贫乏,主要存在基础差,阅读量少,写作能力不强,综合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以弥补为主。这些学生占很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为什么如此?毋庸置疑,跟小学的放纵教学有关。对待这些学生,必须帮他们将基础知识弥补回来,从汉语拼音基础学起,一步步来,特别在中学阶段引导他们必须学好,不能再落下。

对阅读量少的学生,尽量引导他们读健康有益的书籍。鼓励他们自己购买中外名著,特别是课标中要求阅读的名著。教师也要购买大量书籍,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只要学生想读,随时可以提供。提倡班级建立小型图书馆,大家一起供书,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置身于书籍的环境,自然会喜爱读书。

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勤于写作。实践才能出真知,鼓励他们写日记、周记,如果时间不允许,起码要写周记,这样相当于每周写一篇作文,对他们而言比较容易,因为是自己的经历,写起来得心应手。在每次的作文课中,教师要适当地指导:怎么立意,怎么取材等。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ψ酆鲜导能力差的学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以锻炼。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多比较薄弱,中学语文教师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他们的能力。教材里要求开展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节课的开头让学生进行故事接龙,举行小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参与竞选学校广播站成员、学生会成员等。对农村学生而言,开始他们可能不知所措,但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他们也能适应并热衷于其中,假以时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农村中学生具有普遍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但思想较纯真的特点。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发挥语文科目的特点,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笔者通过多年的探讨,摸清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特性,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这些粗浅的见识可以对农村的教育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对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升学生生活品质至关重要,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但是当前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探讨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学教育;语文教育;人文素质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人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的较为突出的体现,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也比较丰富,例如语言语感的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识字、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伐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良好健全思维人格。虽然语文课本上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会全部包含人文素养的内容,但可以通过分类不同的文章、课文学习,感受作品中任务文学形象,文字的表达精神,借助语文课文内容触发创造新思维。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与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好家庭和谐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中学生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道德人才的主要途径。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调整,以改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加快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重塑。现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塑需要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学生的成L过程不仅仅需要文化知识的丰富,同时还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承载文化精神与传达思想情感是语文的主要功能,也就是说,语文是推崇价值观念的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而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又存在密切相关性,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存在人文性,而且教学内容思想性非常丰富,思想性所涵盖范畴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以及良好习惯等。教学内容存在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汇聚很多人事物,并对人类个性心理品质与情感进行凝聚。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严重的倾斜,对于学生人文教育投入不足,难以看到人文教育对学生品德与人格塑造的价值与作用,导致学生在受到外部因素入侵的情况下缺少道德力量的支撑,进而进一步弱化了学生人文教育的功能。语文教学方法存在人文性,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并非对立存在,主要将平等对话体现出来,教师对自身情感积极调动,并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心中融入自身情感,该过程如同心灵碰撞,而且中学不存在升学压力,可以摆脱应试教育制约与影响,注重想象和感悟,确保教学中能够体现出原本就已涵盖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升中学生人文价值、审美情趣以及人文内涵。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文学内容

语文是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在进入中学后,多数人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学生不重视字的书写,而怎样用词与写字是语文教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学在语文课程中都要求展开书写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写一手比较整洁漂亮的字,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展开书写教育,可选择书写比赛等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书写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除了要积极的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情怀和优秀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通过环境影响、知识的沉淀和知识的教授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气质和内在品质。此外,因为书写环节教材相对比较少,应该组织教师与学校展开合作编写,通过该方式所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在该区域的中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应用,由此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在中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授学生。人文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探索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中学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还需要重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人文教育的内涵。比如在中学的课程中有比较特殊的几个章节:《大自然之歌》、《我喜欢的动漫形象》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和科学以及动漫知识有了关系,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也就能更好的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

在之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是没有学习文化的学习机会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在课堂的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充分的挖掘学生们的个性。比如让学生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雕塑进行感知,然后让他们主动的去挖掘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会给学生学习雕塑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变化,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史。在高等院校中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描述,也是作者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认识人类的发展、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人生、人道、人权和人性等各种感悟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的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4.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语文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艺术赏析能力和人文价值的感悟,不断的帮助学生进行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把语文教育在人文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和哲学、历史和艺术等一些学科进行结合,从而树立起一个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来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园文化赖以发展与生存的灵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加上学生在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强力冲击,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缺失现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中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杨雨辰,男,(1999-),四川达州,汉族,高中,四川省达州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徐中玉与中学语文教育

摘要:徐中玉先生上世纪五十年表了一系列论述语文教育的文章,言辞恳切且切中要害,给由来已久的语文问题把脉开药,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上海市一期课改在上世纪末启动,由徐先生主编的H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引领“一纲多本”时代的第一批教材,顺应了潮流,开创了革新之风。时至今日,徐中玉先生对语文功能、中学教材编写、教师作用及有效学法等方面的思考与见解,对当前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徐中玉;中学语文教育 ;H版高级中学语文教材

已逾期颐之年的徐中玉(1915-)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家、作家,由他撰写、编选的教材、教学用书达千万余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已修订至第十版的《大学语文》以及在文艺理论上的不凡成就。而徐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却鲜少被提及。

徐中玉先踏上文艺研究道路的缘由也与他在少年时期对中学语文课的一个疑问有关 “国文老师讲课时总是连连称赞课文写得好,还读得抑扬顿挫、不亦乐乎。可是这些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老师不怎么讲这些,这个疑问就一直存在我的心里。”少年时的困惑也成为他所钻研的方向,始于此的上下求索造就了他的一身学问。徐先生在撰写发表文艺理论文章之外,也不断思索着中学语文教材、教学问题,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与、主持了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H)版(实验本)的编辑工作,H版教材于1991年起付梓出版。

纵览徐先生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包括教材编选在内,他对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番独到的深思和见解,这里从H版教材、教师、教法及学法这四个层面进行简要概括和梳理。

(一) 教材之用

上海市在1988年5月成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负责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全面改革,并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适应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中小学教材。H办教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由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出任教材主编。

H版教材采取分编合册的做法,把阅读、写作、语文知识、听说等集中编排在同一套教材之中,各项内容分进合击,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能,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为教材的编写理念。同时,也重视文学因素,强调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材以练阅读能力为主线。每个学期都集中训练了三种阅读能力,意图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训练要求包括理解、鉴赏、评析三个层级,形成了由易入难、相互关联的序列,属于螺旋式的编排方式。下面以阅读模块为例,对教材特点进行概述。

1.选文系统

H版教材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类,讲读课文供教读训练,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来说,一个阅读单元中的前两篇文章为教读课文,后面两篇为自读课文,或者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间。H版教材的编写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出训练阅读能力为重点的编写策略。

2.知识系统

H版教材的知识系统分为文化常识(1-5册)和文言知识(第6册)两大板块,其余则分散地穿插在阅读和表达体系之中。文化常识的单元从现实主义的《诗经》一直延伸到近代爱国诗文,展现了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也发挥着涵育情感的效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助读系统

H版教材的助读系统中包括教材说明、单元标题、文话和自读提示四个部分。其中,单元标题标明了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文话紧跟单元标题单独成页,设在文章之前。自读提示设在自读课文之前,以问题的形式对重要内容与写作进行提示,从引起学生对关键性的问题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课文。

4.作业系统

H版教材的作业系统分为课文作业和单元作业两部分。讲读课文后大多设有5道练习题,前3题侧重于启示性思考,具有提供教学思路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导向作用,后两题反复前一单元训练要求,检测基础知识。

5.插图系统

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插页中的彩色图片,二是选文中的黑白插图。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又一种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导入方式。

(二) 教师之功

“文艺教师应当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教育家”, 担负起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任务文,具体来说从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一要每天抽出时间阅读文学书;二要在教学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吸收历史资料,不能离开文艺作品另外来谈一套历史;三要进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四要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概括时,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咀嚼文本后带领学生领会语言之美和蕴藏于其中的力量。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与学习材料发生有意义联系,实现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启发。

(三) 教法之思

徐中玉先生的文章和专著中多次对语文教学和教法问题作出论述,他从方法、构思、思维、准备和学习内容等五个方面论说了学好语文应具备的条件。他主张基于作品的教学方法,意在传授基本知识和进行读写训练,将堂课内外、生活和文学进行有机结合。

1. 分析形象,感受形象

“为了要从文艺作品中吸取教育意义,就必须从‘体验’其中‘生动的形象’入手,这才可以使学生进入‘生活内部’”。做到这一点不能落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窠臼,而最佳方式是进行创作性的叙述,创造性的叙述就是进行读讲和具体的分析。 在叙述和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做到与文中的形象感同身受,当然,教师也要进行理性总结。

2. 生动、清晰地阐述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所起到的感染,不可小觑,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关注中。徐先生对此曾阐述道“教师一定要正确地、易懂地、生动地把作品分析给学生看,教师对作品的情绪态度,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发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准备中应该入乎其中,并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作出生动丰富而清晰深刻的讲解及说明。

3. 不能脱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授课如若只是自说自话,会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文学教师应该不脱离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程度和情绪,需要和困难。他应该接近学生,运用各种积极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习惯。” 教师应该眼里有人,富有热情和亲切感,知道了学生的症结所在才能加以帮助,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

(四) 学法之得

徐先生认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以下也从学生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介绍先生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1. 阅读

作为阅读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作品时“如果只知道爱好故事而不能通过故事去欣赏和接受更重要的东西,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读者。” ,而欣赏中最大的难关如何摒弃个人偏见,带着负面情绪学习语文,自不会有所得。

“学语文一定要下苦工”,徐先生学了一辈子文学,他的话语重心长,“具有以下粗浅的感性的知识并不等于已能完全懂得别人的作品。这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苦学苦练的过程。” 语文学习可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生活的大语文环境中的有意注意,这是一个日生日成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是在语文课程经由教师指导进行集中训练,学好语文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速成的,要引起教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才行。

2. 写作

作文要去陈言,使文字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空话废话客套话流于形式,读着如味同嚼蜡,获得清新的语言则需由内而发,体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也就是眼处心生句自神。“如果有正确的见解,真挚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滋养,他的文字就可以触处生姿色,而且无往而不稳当妥帖。” 而如欲达到这样的境界还要有创造的能力,不仅是语言上的陌生化也是情感上不同于一般人的真心真意。

万樊榭有语“多作不如多改”,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在成文之后加以修改完善是重要且必要的,这也是提升作文能力的良机。徐先生也对文章的修改作出过指导“文章修改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把不正确或不够整齐的内容改成尽可能的正确,进一步还要改成尽可能的深刻;第二,就是要把不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改成为尽可能的具体生动” ,这也就是说,文章的修改可从两点入手,一为内容,二为形式。

大道至简,徐中玉先生的文章平白如话,当我们翻开书页时就好像能听见一位长者亲切的谆谆教导,他浅易却生动的文字却总能一针见血得指出一直存在却难以言明的问题。徐先生学养深厚,为文求其真美,为师则如春风化雨,也无怪古语有云大德必得其寿,再读先生文章及编纂的教材,获益亦颇多。语文学科在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H版教材在现在看来虽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印记,但教材中所凝聚的编者智慧仍熠熠生辉,其以学生为本,重知识也重能力的编写特色仍值得我们研究借鉴,H版教材敢为人先的编写理念成为沪教版教材勇于创新的滥觞。我们不仅要秉承前人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的精神,更应师其意不泥其迹,结合当下现状,为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及教材的合理编写提出新方法新思路。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语文德育的缺失,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即语文教育知识传递与德育行动的结合,才能缔造真正的语文教育。本文主要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育 语文德育

语文教育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其实包涵浓郁的德育气息,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就是应将其放置于德育语境中进行思考,反思语文中的德育与塑造德育中的语文,应是语文教育活动最基本之遵循。

一、中学语文教育内容中德育价值应从何剖析

中学语文教育在应然与实然层面都可彰显出鲜明的德育特性,那么这种彰显的内在机理何在呢?也就是言及中学语文内容中德育价值究竟由何体现的问题。在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教学内容是德育价值剖析的起点。

第一,中学语文教育课本内容是语文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深挖课文知识体系与分析课文道德谱系同样重要。以《高中语文必修1》为例:在“阅读欣赏”篇目中共有4个单元、14篇课文,而按照德育目标划分,可划分为以《沁园春・长沙》为代表的“实践价值观念培育与践行”课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代表的“民族情、时代情、家国情宣传和教育”课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代表的“历史经典缅怀教育”课文等。在中学语文课本内容设计时,就已充分考虑了知识与道德的结合问题。针对处于基本价值观念与道德素养变动性与可塑性都较强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语文教育给予他们是如何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及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从课本内容的主旨、立意、故事、情怀中来引导他们实现心理与情感层面的道德共鸣。

第二,将国学经典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是语文德育的创新补充点,延伸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与拓展思想空间缺一不可。学习国学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在经典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区别于白话文的文言文形式,它更多体现为历史先人智慧、道德品质、行为操守。诸如: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礼”观念;对《孟子》的阅读,可让学生接触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观念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可通过国学经典名著的朗读、背诵、默写、摘抄、纳入考试范围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在传授具体语文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人文修养、终极关怀和普世价值。

第三,以现代文学、新闻、社科、历史等读物作为语文德育的现实支撑点,凸显语文教学的知识关照与现实关照密不可分。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将所有人都培养成为教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而是在于培养健全社会当中健全的语言沟通能力与健全的道德人格。而方法便是要将生活化的语文内容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人生、理性批判社会、健康探讨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他们对道德的基本看法,以颇具生活气息与时代感的文学、新闻、社科、历史等作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就是在内容层面贯彻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如在《高中语文必修》(1-5)中,也放入了诸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课文,这些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是有益处的――德育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群体的基本道德要求,还包括对现实世界的基本看法与基本行为,将学生从“课堂人”真正转变为“社会人”。

二、中学语文教育方法中德育价值应由何实现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而言,大体包括三大流派:感知派、导引派和发掘派。这三点对于德育价值实现的语文教育方法能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德育的过程其实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老师特质、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思路等,来划分为感知型语文德育法、导引型语文德育法和发掘型语文德育法。

第一,就使用感知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入门性语文内容、后进型学生群体、以及整体式授课模式等是恰当的。该方法非常考验教师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综合性把握,也同样对教师对课文内容中所体现德育思想的完整性把握提出较高要求:在“讲”方面,对学生初涉的课文类型进行脉络式梳理,总结出德育思想的大致思路;在“读”方面,以极富感染力、鼓动性、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课文的情感面貌,建构起德育思想的情感频谱;在“议”方面,鼓励师生间关于课文中心主旨、重要段落、优秀词汇的思想性讨论,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在“评”方面,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权威地位来评定课文较为合理的美学高度、哲理深度及道德程度,确立中学生语文学习中道德习得的重要标尺。

第二,就使用导引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大纲性语文内容、普通学生群体、以及点拨式授课模式等是合适的。导引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嵌入到教师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逻辑中,让教师的“导”用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思维局限、心理起伏、道德非难等困境,在“暗示引发、引路入境、辐射延展、逆转爆破、抽换比较、纲要信息、激疑促思、再造想象、挑拨争鸣、举隅推导”等方法的运用基础上,缩短学生自主解决语文知识问题与德育问题的“解答距”。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引型语文德育法的运用,本质上是“长文短教”与“意文德析”的结合――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内置矛盾,使在教授一篇课文时不可能完全抓住所有问题域,尤其是在德育层面的问题域更是容易被课堂所忽视。基于此,采用导引型方法,让教师抓住优秀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非优秀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实现从“表意”到“表德”的过渡。

第三,就使用发掘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拓展性语文内容、先发型学生群体、以及迁移式授课模式等是相宜的。发掘型教育法的立足点,在于激发学生自主认知、自主学习、自主批判的学习兴趣,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探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只是作为“教育的守夜人”角色而存在,语文内容中的人物描写、情境描绘、脉络勾勒、情感渲染、故事呈现、背景展开、旨意流露等,都是依托学生群体已有的学习逻辑框架来进行深入琢磨与联想思考的,语文知识与思想的习得也正是在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得以实现的。但在运用该方法时容易陷入到另一误区中,即为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而盲目地追求课堂的氛围,忽视“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文本,深刻理解文本才能抓住语文学科的要害”的原则。发掘型语文德育法的根基是语文文本,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只有“以本为本”才能不断内生出对文本之外的人文和道德思考。

语文中的德育与德育中的语文,并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辩证法技巧运用,而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真正归途的反思。在中高考的大棒指挥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回答语文究竟是给予求学者分数还是德性问题总是含糊不清的,有些时候是因为分数至上论掩盖了语文德育的效能论,更多情况下是明明知晓语文教育之于塑造人、培养人的巨大德育潜能时而熟视无睹,这便是语文教育的最大哀伤。当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已经显现,解决问题取代分析问题成为首要任务之时,教师所要肩负的不仅仅是解释语文知识的职责,还需兼具的是改造语文教育现状、充盈语文德育思想内涵的责任――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就是教授学生道德定律。

(作者单位:江西高安二中)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课堂氛围应用对策

摘 要: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为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和讨论,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该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调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在教学的应用也愈加广泛。语文是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教育教学;语文教学;教学氛围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愿意读书,全面保证学生会读书,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才会觉得轻松自如。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合理安排课余时g的机会,不应该将其全部占用,用于做课下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逐渐的进入到常规化,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积极的培养学生阅读《孔子》、《孟子》、《弟子规》、《左传》等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现代家庭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子女对父母提出自己想要看书的要求,父母是从来不会拒绝,每一位家长都是支持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好这个机会,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我国传统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

二、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性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课的人文优势调控好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采用话剧形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要求了解人物的性格,模仿他们的声音,学生们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运用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达到了熟悉课文,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表演训练,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改编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主人公“我”、 利普夫妇、于勒等人物,学生们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使情节更丰富。生动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性课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发挥创意,为学生提供追求真善美的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结合地域历史文化,营造人文课堂。古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方性的教材资源值得挖掘使用。从秦始皇到大唐盛世,从阿房宫到大明宫,从地宫舍利“法门寺”到八大奇迹之一 “兵马俑”,从李白、杜甫到杨虎城、李仪祉等等,璀璨夺目,无不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如讲解《阿房宫赋》,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以把学生分4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了解和搜集资料,组内同学根据自身情况必须有人去阿房宫遗址公园参观,最后组内整合小组成员的资料。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了与秦始皇和楚霸王相关的历史故事,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会更具人文性。2、开展系列具有人文内涵的活动。人文情怀的课堂,应该让语文活起来,让单靠文字串起来的文本变得鲜活、生动。课堂上可以编演课本剧,延续课本故事情节,开展辩论演讲比赛,也可以把一些诗文配乐朗诵、对古诗词编唱等等。如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月活动”“家乡民俗之意义”“文化沙龙”等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思考探究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李镇西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教师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 “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法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认识合作学习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合作学习得到有效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叶开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的价值

文学博士叶开是个有多种身份的人,他既是文学期刊《收获》的编辑部主任,又是出版过多部作品的著名作家,这些年对语文教育的猛烈批判与奋力建设又让他成功进入顶级语文教育专家的行列。

叶开的专业是文学,他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并不是他创作的小说,而是他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对抗语文》的出版使他像一个侠客跨界杀入语文江湖,向业界存在的弊端发起持续的批判,且语言犀利,毫不留情,由此也使他成为引人瞩目的教育公众人物。

叶开认为,语文就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自主行动力”的公民,而不是培养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语文教育要承担起“立人”的使命,不应成为意识形B教育的附庸,成为“纸面道德”的传声筒。为此,他大声疾呼教材改革,希望教育部组织一流专家编写真正人性化的教材。他的《对抗语文》就是用观念对抗观念的个性化产物,此书与郭初阳们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呼应,引起了全国各界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也促发了民国教材的强势走红。他希望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从宣传仇恨的“兽道主义”教育回归到以爱为优秀的“人道主义”原点上来。对用《弟子规》之类的教材宣传落后愚昧思想的磕头国学,他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封闭的“国学教育”是愚拜长者的奴化教育和专制教育的现代翻版,和现代公民教育不符,这种“国学”,是真正的“伪学”。对教材的关注,使他从教育源头上发现了问题,并思考改良的途径,自编语文教材就是他改良教育的公民实践。

叶开一直呼唤教育的自由,希望把孩子从繁重的作业和各种魔鬼训练班解放出来,让他们留出一点时间阅读。他从自己的女儿乔乔身上学到很多,他说:“你只要不去侮辱他们、损害他们,让他们有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培育他们正常的心智,让他们逐步养成喜爱阅读、自我学习的习惯,他们就会慢慢长好……孩子不是包身工,我们不是包工头。”他反对学校那种集中营状态下的强化学习,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他认为,天才是长出来的,蠢材倒是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作家莫言身上应该看得更清楚――莫言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莫言之幸。他认为,中国的原创力不足、创造力匮乏,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竞争,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原创思想力不足,而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还受到僵化的体制和陈腐观念的挤压与围剿,为了思想的自由、人性的社会,他毫不留情地批判那些造谣打击诽谤知识价值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异己力量。

叶开不仅发力批判语文教育,同时也在努力建设。他说:“语文教育已经失败,中文母语应该另起炉灶再出发。”他花费业余时间编写的《一个人的语文书》(出版时改名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发行几十万套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套语文书选有梁实秋、莫言、王小波等众多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有卡夫卡、E・B・怀特、宫泽贤治等世界大师的名篇,突出阅读趣味。让学生愿意读,乐在其中,掌握个性的表达方式,并学会独立思考。后面有简明的赏析文字,有利于小读者自学,不需要老师讲解,也没有什么练习题,只有一个思考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

叶开这套书虽然不可能当作正式教材使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作用,其实,语文问题不仅仅是上课低效的问题,还有语文教材的狭隘和局限,根本上是阅读问题,只要学生爱上阅读,他的成长就挡不住了,真正可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尤其是中学阶段阅读的优秀读物会化作血脉和骨头,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命门。当统编教材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口味,寻找符合自己心灵的美食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可在一个垃圾食物遍地的时代,为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确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挑战,而叶开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凡眼光,采撷中外佳作,所选文章有情趣、有品味、有思想,可读性强,在浮躁而混乱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构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了普通教师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中学生奉献了一套精神大餐!

对于阅读,叶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一般的阅读主要是指对经典的阅读,语文老师的推荐书目也都是经典书目,认为“经典才是王道”;而他认为,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之后再来读经典作品。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否则,再好的经典,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不会去读,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也好,教育也好,“爱”,才是王道,否则其他都免谈。当然,他也主张读好书,面对垃圾成灾的书籍市场,他认为“读好书才可以消毒”。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常常和女儿一起读书,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呼吁家长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阅读,慢慢消毒。他发现,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家长都有病”,每个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身心疾病,而病根在社会,每一个人不过是社会的病理切片而已,改变自己,也是在改变社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制度的一部分”。为了克服社会病,他呼吁家长读书,努力改变家长的观念,他劝告家长:“人生不是短跑,没必要斤斤计较于起跑线上的快慢得失……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致。”只有家长的改变,才能谈孩子的改变。

推荐阅读书目,对于教师和家长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视野有限。而叶开多次向全国的家长和老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数目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对于家长和老师给孩子选择读物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作为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叶开在不断呼吁家长和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树价值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制度层面的改革,他联合笔者、黄玉峰等多位一线教师在《东方教育时报》发表文章,呼吁考试改革,尤其是命题改革,改变语文考试目前的这种“考不到”“考不准”的被动局面,呼吁一流专家参与高考命题,加强作文的考查,主张恢复文史哲不分家的语文传统,用标准化通识卷子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让标准化的阅读题“更靠谱”。

集中体现叶开语文教育思想的著作是2014年出版的《语文是什么》,这本书也体现了叶开超越工具化语文的“大语文”观,全书包括“人的教育”“母语之殇”“阅读美好”“自我成长”四个部分,体现出作者对教育、教材、阅读以及自我成长的全方位关注。作为读者,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人文生态破坏的焦虑和愤怒。

叶开认为,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字是其中生机勃勃的游鱼。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语文空间内,这种闭环空间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严格地被各种规则约束,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语文的优秀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语文到底是什么?

叶开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可以量化的,而对于语文很难量化,它对应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和灵性幸福。尤其是作文,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标准。

由《对抗语文》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再到《语文是什么》,叶开成为当下最关注语文教育的中国作家,也成为引导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尖锐力量。

要说叶开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中国语文教育这头脱缰的野马在野蛮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偏离常识的批判与调教,使其回归常识的不懈努力。在一个神奇的国度,知识常常偏离常识,而没有常识的知识本身就是知识论上的错误,它无法造就生命。

叶开让我想到上个世纪的另一位大家叶圣陶,也是作家同时又是语文教育家,还编写了民国教育的优秀教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为学生减负,回归教育正道,当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我个人偏见,语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叶开加入,需要更多优秀作家和人文学者来引导语文教育教学,而不是让江湖只剩下教书匠和冬烘。

(作者介绍: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论形象思维能力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培育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番思考

近年来,各类分析探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呈现汗牛充栋之势,各种进行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随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和语文教改新理念的深入人心,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学语文的教改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新的语文教材给人以全新的面貌,它带给我们在旧有教材桎梏下变得目光呆滞、思维迟钝的师生以崭新的感受和精神心灵的巨大震撼。在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下,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活力有力地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模式,荡漾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浊浪。另一方面,参与和实施课改的力量逐渐壮大,一些长期制约语文教学效益的瓶颈开始突破。但必须看到的是:以上各种各样的艰苦努力在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未来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在深刻揭示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层危机。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意识,理清一种思路,塑造一种精神。至于能否找到一个方法,开拓一条道路,存在着许多变数,现在还远远不是额手称快的时候。

一、人文精神的衰落与语文教育的困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急骤衰落的时代。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吞噬着当代青少年残存的心智,而被传媒一再掀起的的浪潮又不断地冲击着他们并不牢固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根基。在时下的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和媚俗文化盛行的文化氛围中,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求,个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个人的道德操守和悲悯情怀,以及公民精神、守法意识、契约伦理等等这些本来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正在不断被任意放逐,被冷漠地搁浅在主流意识的边缘。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视和丢弃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和丢弃,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失衡,教育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语文的本质与人文的内涵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人文是一条大河,那么语文就是这条大河的支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语文从人文的大河中汲取了不竭的源泉和养分,而且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一汪清水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会培植出一种着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只有具有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意识到语言不仅仅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还是“人类意识存在的家园”,它的神圣与伟大妙不可言;才有可能领会到从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和心灵是多么的高贵和自由,才有可能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里就会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泥潭与语文教育的挣扎

语文教育应该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在这种延伸面前不断萎缩,在应试教育的泥潭越陷越深,最终被无情堙没。然而,且不说我们所观察到的那些以课改为主题的公开课,有太多人工雕凿的痕迹,是课改理念的真空式演绎,很难具有普遍的实际指导意义,就算这样的课堂教学成了大多数教师的常规模式,还是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步履维艰的语文课改之路上,广大同仁的勇于探索和有益尝试,笔者是怀着深深的敬意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巨努力,语文教育的现状或许还要不可收拾。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从外部环境说,是整个社会的功利化的产物,是整个教育的根本目标从提升人类的精神价值沦落到仅仅是为了获取生存手段和方式的必然反映。从内部环境说,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巨大钳制。即使是带给人们希望之光的新课改,即使是充满诱惑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大可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实际功利定位,甚至有时还有强化这种定位的效果。只要教育评价的方式、机制不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革新,期望语文教育的春天永远是一厢情愿的事。陷于应试教育泥潭中的语文教育,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是禁锢于囚笼中的思想之鸟。当他不能展翅翱翔于自由的人文精神的蓝天,就注定了它悲情的命运。如果它不能从人文精神缺失的藩篱和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找出突围之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

三、教师精神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突围

笔者认为,当前中学语文的教育或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即:在进行内部有效修补的同时,在外围上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和冲破应试教育桎梏的理念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种种观念误区,缓解中学语文现实的生存压力,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语文教师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伟大通道,设法唤醒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

(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必须既着眼于时代,又顾及传统,把时代意识和传统文化有机地吻合在一起。在单篇教学和单元教学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入专题教学,扩大信息量,增加趣味性。这样可能会让许多作品焕发新的意义,从而扩大课堂的释放空间,增益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认识视野,进而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

(3)在教学手段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引导学生的感受、感悟,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观照、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思维训练方式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语文教育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或者排斥基本和必要的语文基础,这不仅是现实条件下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基本语文素养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保证。语文基础包括基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文化素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倾向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不可能在学校有限的语文课时中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把这些语文基础教给他们,使他们的学习人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语文基础蕴含着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或者说这两者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靠的不全是考试成绩的排序和教师严厉的呵斥,也不全是费尽心机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的娴熟运用,而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学的机智、教风的踏实、教态的魅力,是教师能力、水平、风格的写照和光大。因此,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尽管有许多条件需要创造,有许多困难等待克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和重构教师的精神和学识结构仍然是第一位的。当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坚守自己心灵的天空,才能找到语文教育的突围之路。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多媒体技术进入了中学教育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化为主动性,并且将课本内容抽象化形象,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语文;运用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文学鉴赏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提高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自身的特点,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说明的重点及难点,学生们不能直观的看到。而且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不仅枯燥而且很抽象,学生们根本无法理解,同时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论教师讲的多生动,学生们依然不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消化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凌驾在知识之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无限的是囊括世界的想象力。同时想象力为知识提供前提与基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等立体化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创设学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感受和体验中,领悟到课堂的讲解内容和教材的意境。并且在学生们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就迅速扩张开,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突出教学重难点

文字是一种很抽象的符号,在反应真实事物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很欠缺,这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有些困难,学生总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由这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组成的重点和难点是比较不容易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静态变动态,将学生们无法理解的文字符号和枯燥的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促进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对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记忆。

(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一般是教师范读,然后学生们朗诵或默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无法实现朗读的目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朗读中,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对媒体播放,将学生们带人情景中,正确掌握朗读中的语音语调,理解课文的深意,吸引学生们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技巧。

(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鉴赏和朗读,还要会写作。很多学生在面临写作的时候无从下手,因为大部分学生不懂得观察,写作的时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此,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场景再现,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加仔细观察写作的场景。任何事物都是有很多面的,只要多加观察,把握文章的主旨,会大大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的应用

(一)以学生为优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优秀体验者。以学生为主题体验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享受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创新发展一种全新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民主和开放。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抽象化形象,静态变动态,并且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等的立体化让学生们身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和感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拓宽了思维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

(二)突出教师的教学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完全代替教师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多媒体的优势很多,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代替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同时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人交流。因此在语文多媒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紧密的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好的与学生沟通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展现出自己不同的教学特色。

(三)突出教学内容的特性

多媒体技术拥有更大的信息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主动筛选其中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从大量的信息量中挑选出优质的信息,将信息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并且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要分清信息的重点和难点,理清信息主次,在学生接受的过程中,更加清晰明了。

(四)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比较普遍,它可以减少学生的探索时间,避免学生在不重要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少走弯路,让学生迅速形成概念,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养成和培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好处很多,但是也有不利的地方,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的演示节奏很快,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这样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更应该引导学生启发式的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各自发挥其优势,来进行有层次结构的教学,并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领会概念,掌握教学内容的原理,主动地发展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多媒体技术的应该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但是事物总有两面,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自身的特色,是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呈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彻底实现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语言美与中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很强的科学性,也需要很高的艺术性。如今,初中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厌学的现象常常发生,这不仅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己,转变课堂中自身角色,让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美,能吸引学生热爱语文!

语言美品词析句放飞想象沟通心灵关注生命

一篇文章的美,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它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依照美学规律寄托的某种理想。它铸就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在语言、节奏、结构、形象、意境、人性、伦理等众多元素所构成的美学系统中,语言美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享受语文的语言美,成了提高学生品位、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品词析句,寻求语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灵魂的外衣。对文本优美词句或重点段落的赏析,不但能体会作者高明的语言技巧,而且能寻找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从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幽幽的荷香,很容易领略到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美,但透过这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自然美,学生会揣摸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显然,这是属于文本意蕴范畴的美学思想。教学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启发,学生难以把握。这时,教师提问到,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表现荷塘月色的静穆美、朦胧美、和谐美?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研读“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学生似乎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孤独与苦闷心绪。再次品读,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在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之美。

二、放飞想象,感悟语文的语言美

感悟文本的意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人物以及细节,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现有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背景之中,进行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中学生的文化差异,在领略感悟文本的意蕴美时,会呈现许多不同。启发学生想象,会使文本的意蕴更丰满,得到心灵的震撼更强烈。如鲁迅的《孔乙己》中,“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在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的人性后面,蕴藏着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怎样喜欢孩子?孩子又是怎样捉弄他的?通过想象,学生会真切地明白:本该天真无瑕的孩子也受到了病态社会的影响,从小就不愿与人为善。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自身因素造成的,它属于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而且是众多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它又属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悲剧。深受这悲剧美的感召,学生心底里会不由自主地呐喊:要改变国人的命运,必须先着手改造这病态的社会。

三、沟通心灵,体验语文的语言美

让学生以某种角色设身处地与主人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体验文本所隐含的语言美,其效果比空洞的说教、条分缕析的讲解、纷繁杂乱的训练要好许多。各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使用,学生沟通的频率、心灵震撼的有效度会有明显的提高。

1、图片沟通。语言文字的描述,并不全有具体的或朦胧的图画,充分利用图片可将文字描述的内容直接诉诸视觉,产生空间感和质效感,给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方便学生走进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体验文本的语言美。

2、媒体创意。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像、音乐、文字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设计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语文课件,创设出格调高雅、画面引人入胜、旋律和谐动听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意蕴的艺术美,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

3、表演感悟。爱动,好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课本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深刻地体验到文本触及心灵的意蕴美。

四、关注生命,延伸语文的语言美

审美教育,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善于从教学文本中发现美,更在于找到美,心灵受到感动后,该怎样做。当欢乐或泪水洒满阅读之旅后,灵魂会因之而飞升,倘若灵魂飞升后双脚仍死死留在原处,这的确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延续美的教育还应该放在“人应该怎么生活”这个主题上。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关爱、珍惜自身生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俯察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另一方面,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的母体,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于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意蕴美之后,千万别忘记激励学生用美的习惯生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改造成处处洋溢着美的世界。

《藤野先生》中,鲁迅本是东渡日本学医的,但在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看到国人的悲剧,毅然弃医从文。即使是在旧中国的白色恐怖中,仍能“怒向刀丛觅小诗”,为百姓乃至中国的解放奔走呼号。

教师自己具备了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言表达需要技巧,要讲锤炼,既锤炼吐字的清晰度,逻辑重音的强调,又锤炼语调的感情色彩、音色的优美等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通过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多渠道时刻校正自己的读音,认真钻研教材,提高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把美丽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关于中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将近二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给了我很多体会,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中学语文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全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寻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来介绍与课文背景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记忆也比较快,通过更直观的科学理解改变学生的生活。当然,老师需要评价每个组的整体表现,评出表现最为出色的团队,予以奖励,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文本,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的语文词汇,还能够搜索到一个文化概念和一个历史现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是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者让学生改写课文或者是续写故事。例如在有关故事课文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写剧本,然后表演给大家,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经过改写,学生通过融入故事情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过程就是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元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制作幻灯片课件,播放一些语文视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第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对整个文本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

教育创新在于教师的创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知识交换的场地。

二、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摇篮里,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写作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有自己的的想法。

然而,要形成创新教育首先就应该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模板的被动教育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从而能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时而异,如今的社会新词汇(如颜值、女汉子、hold住、土豪),新语法(如走一个先,酱紫)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应该增加新型的文章和词汇,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因此,在这些新出现的内容上,教师们也要对其作出针对性和时代性的讲解,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运用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新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学习。

三、创新考试评价制度,实行考试评价内容多元化

30多年来,无论是各年级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试卷总是几大块,主要有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句填空、作文等,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师生常年在题海中煎熬。

毫无疑问,考试制度是广大同学学习的指南针,考试要求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因此,语文的考试制度与方式对语文教学的导向性不言而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育的创新离不开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中考之前的历次期中期末考试,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做法,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把对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评价,转化为多元的灵活的评价。平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质划分成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态度,兴趣与特长三个基本方面来考查,分别由语文试卷得分和单项考核分、平时观察得分和自定特长测评分三项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60%(单项考核占20%),20%,20%,以期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