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8 09:1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建筑基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地基基础的施工特点
1.1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横跨面积大,从南到北因环境不同,其地质条件也大不相同。我国常见的土地类型有盐碱地、冻土地等,常见的地形类型有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山地多伴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基基础动工前,要充分了解和勘察当地的地质环境,做好充足的施工准备工作,既要分析所处土地类型,又要了解周边的地质状况,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排除在外。
1.2工程的连锁性
建筑施工是一项整体、系统的工程,并非某一阶段工程完成便能检查出是否存在问题,而往往是后一项开始了才能发现前一项的问题。为杜绝潜在问题的威胁,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施工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每项工程结束后,下一项工程开始时,及时对上一项工程展开细致检查。工程的连锁性相对比较繁琐,但却是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和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1.3多发性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房屋倒塌现象十分严重,楼脆脆、楼歪歪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大多时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不当所致。由此可见,把好地基基础质量关,对保证房屋建筑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减少或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着眼全局、从小处着手,把好质量关。
1.4重要性
地基时深埋地下的工程,之于建筑本身而言是其根基,是建筑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地基不稳是导致房屋坍塌的重要因素,加强地基稳定性施工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极为重要。作为地下工程,地基一旦出现问题,则很难返修,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同时也会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和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地基基础在建筑物施工中的重要性。
2地基基础施工要点
2.1勘察技术
为判断施工现场的地质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就需要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结合施工平面图观测,根据不同地质类型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取样测试,确定好地质勘测点,一般来说,勘测点都是建在受力层上的,土地面积在5m以上即可。
2.2设计与挖地基
地基基础施工,是要先由设计人员将设计图画出来,在交由施工技术人员去操作,因此施工图纸的设计是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一环。为确保基坑的安全稳定性,在挖地基时要将周边的障碍物清除干净,以免影响到地基施工质量。
2.3地下水的控制
地基基础是地下工程,因此其面临的最大隐患是地下水,若地下水水位高出允许范围,则会出现地基腐蚀等现象。为确保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高度。
3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方法
3.1换填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各类浅层软弱土地基。所谓换填法,亦称为换土法,是将路基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挖除,回填进稳定性好的土、石等,并夯压密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使原本满足不了建筑要求的地基土地,通过土层置换的方式,使地基土层承载力符合建筑要求。
3.2预压法
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常见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等重替换,为使地基更加坚固稳定,一般事先将等重的荷载压在土体上,将土中的水分排出,使地基土体压实,以增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预压法一般只适用于处理10m深左右的软土地基,若是真空预压可达15m。
3.3强夯法
强夯法是法国L•梅纳(Menard)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是利用重锤在高空中的重量对地面进行反复捶打,以夯实地基土层,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强夯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反复捶打,可以使地基荷载力提升2-5倍,深度可达10m以上。
3.4振冲法
又称是振动水冲击法,根据地质土质种类的不同,振冲法又分为振冲置换法和振冲密实法两类。振冲法主要适用于粘性土中,在振填好后将密实桩体与原地基土组合成复合地基,一般处理深度为10m左右。
3.5搅拌法
搅拌法是利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软粘土及其他材料一起搅拌并拌合,通过搅拌,使地基中的水泥和土不断硬化的过程,使其凝结成水稳性及承载力强的地基土,一般可处理8—12m深的工程。
3.6砂石桩法
振动沉管砂石桩法是在振动机的作用下,将所需的工具压倒原本设计好深度,打入土中,这样一来就会将工具周围的土给挤压密实,在投入砂石等进行振捣,经反复操作直至形成砂石桩。当然也可以采用锤击沉管法,使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砂石桩法适用于松散砂石、素填土、杂填土等土层地基,深度可达10m左右。
3.7挤密桩法
它是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采用冲击或振动的方法,将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形成桩孔,然后填入素土、灰土、水泥土等物料并加以夯实,形成所需的土桩或灰土桩。
4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势头迅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如火如荼,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加之近些年来,房屋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房屋质量成为风口浪尖上的话题。总的来说,房屋建筑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基础施工,因此房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地基基础施工要因地而宜,根据不同的地质类型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使地基承载力大幅提升。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到实处,创建优质的、稳定牢固的房屋就是最好的体现,让人民住的安心,住的放心。
作者:李冲云
1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常见问题
房屋建设关系到人的日常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和生活。而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房屋混凝土构件裂缝、结构漏水、建筑通风孔道堵塞等问题时有发生。
1.1使用的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在房屋建筑基础工程建设中,有的企业追求低造价,多处偷工减料或者使用低劣材料,使房屋建筑基础工程建设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施工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的基础和前提,施工材料质量低劣严重影响着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施工,这种恶意行为是人为造成的,并非技术达不到,所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问题,在当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
1.2混凝土构件施工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是房屋承重部分,而往往在施工时出现裂缝,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可以说,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基础工程混凝土构件施工抗拉能力差、开裂等现象却很多。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施工现场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同垂直直线上,造成二次加压,加大承重力度形成断裂;二是为了赶工期,混凝土没有充分干燥,水分蒸发速度过快,没有很好的粘性。三是现代混凝土制造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广泛使用外加剂、掺和料,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3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漏水
房屋的渗漏是常见的质量问题,渗漏影响房屋外观美感,对业主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渗漏部位一般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漏水自然原因主要是发生在北方,冬夏温差大,容易产生断裂、拉伸,房屋保温和防水层极易产生破损;人为原因是施工人员的个人因素,在施工过程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执行。
1.4房屋建筑的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堵塞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建设中没有按设计图进行操作,为了施工便利随意更改,而有的施工人员把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没有及时清理造成大量堆积形成孔道堵塞。所以说,房屋建筑的通风孔道堵塞,很容易使房屋基础工程施工陷入困境。
2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要点
在充分了解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常见问题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施工水平,及时掌握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施工中使用优质材料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这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的关键所在,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严把材料采购和选择关。施工单位要从源头上采购保证质量的材料,对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购、不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筑质量;二是严把材料检测检验关。从内外部入手,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材料送检制度一定要进行精细制定,坚决不购进不合格材料;三是严把材料使用关。在施工建设中,要有专门组织和人员对材料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各个施工环节都要合理使用施工材料,通过开源节流、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在企业承担范围内控制施工成本。
2.2优化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
房屋建筑施工中解决混凝土构件裂缝的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堆放混凝土构件的时候应将枕木摆在同一混凝土垂直直线上,以防二次加压造成应力构件产生裂缝,这就在运输、装卸等环节上加强管理和监督,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强化流程管理;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拌混凝土的基础温度,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加大弹性和强度。比如加强工艺流程细节、覆盖地膜或毛毡,这些有效措施都能较好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三是对购进混凝土要认真检测,对大量使用外加剂、掺和料的混凝土坚决抵制。
2.3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结构防水综合分析
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漏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侧重做好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针对北方温差变化大,温度变化快的特性导致的防水层破损现象,施工单位的施工要点就是尽量选择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耐老化好的防水材料,这样的材料造价较高,就需要施工单位提高认识,此种方法是为了减少过后维护维修成本,虽然造价高,但可以保证建筑质量,维护企业信誉。规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力求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降低人为原因导致的漏水。
2.4及时疏通房屋建筑工程通风孔道
及时疏通房屋建筑工程通风孔道,施工单位和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程施工,及时检查现场和预留孔洞位置、尺寸,力求符合图纸要求,争取做到每边比实际截面大100mm。在进行房屋建筑通风管道施工环节时,应在障碍物已清理,地面无杂物的条件下进行,避免杂物对通风孔道二次堵塞。风管加工不允许有变形、扭曲、开裂等,风管穿出屋面外应有防雨保护,比如设置防雨罩等,对金属风管与结构风道缝隙处应封堵严密,对安装完成的风管,要保证表面光滑和洁净。
3结束语
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各级单位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从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对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而言,应严格执行不使用不合格的建材、优化混凝土构件工艺、加强房屋建筑结构防水、及时疏通工程通风孔道等标准,同时在施工中把握要点、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促进房屋建设施工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曹国民 单位:大庆金磊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材料问题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依赖于高品质的原材料。受原材料市场信息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物施工材料都是施工单位自行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原材料的认识水平有限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购买劣质原材料的现象,劣质原材料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施工会造成建筑物出现崩裂或坍塌的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检测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质量,是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质量问题的技术有激光检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下文针对这两种技术做出具体的介绍。(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激光检测使用激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钢材的焊缝与焊接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为线激光器和CCD相机。线激光器主要用于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射激光束,CCD相机主要用于接收激光束反馈的质量信息。这两种设备的联合使用,可以将激光检测的整个过程有理有力的反映出来,能较好地说明钢结构的检测质量。在实际的焊接焊缝检测过程中,将激光束固定于不等厚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方二十厘米左右,使激光束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呈六十度夹角,而后将CCD相机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在能接收到激光反馈信息的位置。待二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完毕后,将激光束在等待检测的钢板焊缝部位来回慢速移动,使钢板的质量信息通过CCD相机的作用充分地反映给检测人员。技术人员根据该钢板的成像反应,判断钢板焊接的质量。通常情况下,焊缝截面直线拟合值为0.9,钢材截面直线拟合值高于或等于0.9时,钢材焊接质量有保证,若钢材截面直线的拟合值低于0.9,则钢材焊接的质量有待进行一步完善。(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伤的钢材焊缝检测技术,该技术能适应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且检测的可靠性较高。红外热像检测仪以超声波作为热激励源,通过携带能量的超声脉冲对钢结构进行照射,超声波对钢结构进行穿透的过程中,由于受钢材焊缝质量的影响,超声波会与钢结构分子产生摩擦,质地均匀的钢结构焊缝处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小,质地非均匀的钢结构不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的区域会在红外热像检测仪上形成颜色较暗的区域,该区域代表的位置即为焊缝质量不合格的位置。经过激光检测和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质量比检测前有较大的保证。在运用这两种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不过关的钢材焊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避免钢筋混泥土结构投入使用后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
2.2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保证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检测水泥的各项指标。用于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水泥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有具体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以及水泥成分说明。水泥成分不达标或是超过了使用日期,都会影响建筑物墙体或地基的质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不达标的水泥应不予使用;第二,在选择墙体或地基填充材料的过程中,应选择质地坚硬且大小适中的粗砂料。质地坚硬的填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不会因为建筑物日积月累的使用而出现崩裂或垮塌的情况,大小适中且形状规则的填充材料有使建筑物美观的效果。第三,在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对建筑物各项环节的质量情况作出测试。对进入工地的水泥和钢筋进行验收时要查看水泥和钢筋的质量证明书,认真填写验收报告单,验收任务应具体到责任人,若验收过程中出现问题,视情节的轻重作出相应的惩罚。
3结束语
本文是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的探究,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作为了建筑物质量问题的通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与管理技术的探究,希望能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武洪祥单位:江西省高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智能建筑是当代技术的必然产物,尤其是本世纪末,信息科学技术及机的发展,成为智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筑业从未经历过象今天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背景智能化人性化舒适信息服务安全服务
1.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服务、网上攻读学位;(2)管理工作的变化;(3)制造业和活动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个新设备可以在美国设计,印刷,俄罗斯制造。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2.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1974年到1984年,美国办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业增加100%,农业增加200%.同时办公费用却以15%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3.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3.1智能大厦的沿革。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如图1),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证券大厦其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3.2智能大厦的内涵与体系结构。(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机构”对IB的定义:“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将智能型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3.3建筑物的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五个方面组成:
A、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B、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效率。C、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D、办公自动化。E、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标。CA、OA与B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时亦为大楼居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之上的交叉。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1我国地基施工的施工特点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1.1严重性严重性这是由于建筑地基受到上部建筑结构实体的荷载,一旦了出现局部的建筑损坏,从而带动整个建筑的损坏的程度迅速扩散,这样同时也造成了地基事故的突发性,无法提前引起人们的觉察,从而加剧了地基基础工程危害的严重性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产生巨大的危害。1.2困难性困难性一方面是说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属于地下施工,施工操作的难度上比较大;另一方面是说对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方面般是无法通过补救和修复进行弥补的,因为建筑地基基础承担了建筑上部的负荷,因此对于建筑地基基础自身的处理,一定会影响建筑上部的整体结构和性能,导致整个建筑在功能发挥和正常使用上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危害。
2加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2.1建筑基础的选型(1)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图纸、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建筑物所处的抗震设防区以及建筑物所在场地周围紧邻建筑物情况,结合建筑场地地基实际情况,在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纹和损坏的前提下,同时考虑适用性和经济性,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视为一整体,综合考虑地基的选型。。设计人员要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载荷值、土压力等参量,同时做载荷验证试验。(2)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条件是影响地基基础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作为设计人员,对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能够进行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进而能够合理地进行基础设计。虽然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在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复杂的和可变的,但目前的工程勘察和技术手段,一般能做到相对的准确。2.2地基处理设计方案选择(1)结构条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体型、结构受力体系、建筑材料和使用要求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2)地基条件要根据地形及地质成因、地基成层状况,合理的做出判断;软弱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持力层位置状况;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3)施工条件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工期不宜太紧,这样可有条件的选择施工方法,从而使其在施工期间的地基稳定性增大;工程用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提高工程进度,又可以大量节省工程造价;还同还要考虑施工机械的有无,施工难易程度、工程造价等因素。2.3加强房屋地基基础勘查技术在修建任何房屋之前,都必须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为了预防地基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必须全面正确的了解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依据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的用户要求,合理达到工程勘察任务和目的并且完善工程勘查任务,就可以达到要求。设计建筑物,其中勘查工作提供的参考资料至关重要,因此,决不能忽视和弄虚作假,还要考虑是否适用。尤其是对软弱的,复杂的地基,更应该严谨对待。在勘查时对钻孔深度的选择要引起重视。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压缩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么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钻孔深度。如果由于钻孔深度不够,再加上勘查数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以致对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不能准确判断,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翘曲,弯折而出现裂缝,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在所难免。
3现代化地基施工技术
3.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碎石桩相结合的处理技术桩基技术通过将地基上部的和在离传输到地基的深部,借助于缓冲方式进而消解冲击力作用。利用水泥粉煤灰的碎石桩替代单一碎石桩,可以提供更多承载力。并且碎石桩作用发生转移,消解了上部的地层的液化现象,从而达到缓急地基的沉降速率的作用。3.2碎石桩的强夯法联合处理技术碎石法与强夯法联合处理技术,先要在地基处理施工现场做好填土层中碎石桩的处理,选好强夯点后,利用夯实机把碎石桩打散填进地基基部,这样就可以实现地基的排水固结与挤密,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大大加强了房屋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同时要依据实际的厚度和湿陷情况来确定强劣技术的加固深度。3.3IFCO强制固结技术的运用IFCO技术拥有强大的固结速率,使它开始变成房屋建筑中处理地基方法的一种新型科学技术。IFCO技术进行强制固结的载体是排水和加压系统,排水系统指的是地基中数量比较多纵向贯通的砂墙,这些砂墙能扩大排水通道,提高固结速度。加压系统指的是利用真空压力快速降低堵截的时间,促进快速的实现固结目标。因此可以发现,排水和加压系统的相同点都是加快地基固结速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还能缩短房屋建筑工程的竣工时间,减少房屋建设工程的成本费用。
4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注重房屋建筑地基施工的处理技术,在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为根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处理地基作业时,也不能盲目的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才能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使我国建筑行业向前再迈进一步。
作者:王家历 单位:安徽强大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对于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论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乏。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类在进行环境开发、自然改造以及资源利用等,都不能够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然而,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必定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空间资源等的利用,都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另外,如果要结合环境资源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自身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来判断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两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恒量,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就必须要把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基础,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耗指标,继而制定具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规划人员就能够结合不同变量之间的改变,最终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技术以及时期等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客观的评价不同规划编制方法的优劣[3]。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政策指导,保证基础设施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因此,有利于控制环境资源消耗的总量,还可以促使人们利用生态型的方法以及技术,提升环境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4]。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5]。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6]。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综上所述,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各种产品以及服务,这种方式就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能够直接参与城市生产的过程,影响了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也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福利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张海荣 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首先,结合上文之中提到了关于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对于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论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乏。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类在进行环境开发、自然改造以及资源利用等,都不能够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然而,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必定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空间资源等的利用,都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另外,如果要结合环境资源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自身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来判断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两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恒量,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就必须要把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基础,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耗指标,继而制定具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规划人员就能够结合不同变量之间的改变,最终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技术以及时期等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客观的评价不同规划编制方法的优劣。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政策指导,保证基础设施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因此,有利于控制环境资源消耗的总量,还可以促使人们利用生态型的方法以及技术,提升环境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其次,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然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最后,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2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各种产品以及服务,这种方式就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能够直接参与城市生产的过程,影响了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也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福利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张海荣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基于规范沉降分析方法的基础设计
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
根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当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较深,考虑地基土回弹再压缩和正常固结压缩的实际加载变形过程,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存在以下问题:地基沉降是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得到的,无法计算基底附加压力为零或负值时的地基变形;地基沉降未考虑基础及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差别较大;不同荷载分布产生的地基沉降量是通过角点法叠加产生的,当基础面积较大,建筑体型非常复杂时,难以计算各点沉降量。分层总和法适用于荷载分布比较规则的基础的沉降分析,其计算过程简单,计算参数多数是通过查表得到的。
高层住宅与地下车库连体结构基础设计
高层住宅地下室一侧或两侧与多跨车库相连形成大底盘结构。高层住宅一般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上部结构刚度较大,地下车库一般为框架结构。主楼范围的基底压力明显集中,而地下车库的基底压力较小。根据以上特点,可以清晰的判断地基的差异沉降出现在车库与主楼的交界处。其他部分可不考虑地基附加沉降对基础的影响。主楼的基底压力相对均匀,与车库的结构刚度差距明显,比较适合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地基的沉降差主要是由主楼的地基沉降产生的。
实例
某高层住宅项目,主楼为12层剪力墙结构,与地下车库连为整体。车库地下2层,上有2.2m覆土。基底持力层为新近沉积的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100kPa。由于地基承载力不高,车库基础采用了梁板式筏型基础,地基为天然地基。主楼采用筏板基础,地基为CFG桩复合地基。为减小沉降差异,在车库与住宅交界处设置沉降后浇带。本工程车库为两层框架,基础梁按跨的1/6控制梁高,根据规范的要求,后浇带可设置在车库与主楼相邻的第二跨。依据分层总和法进行沉降计算,主楼在与车库交界处地基沉降最终值为23mm。本工程主楼施工期间的沉降取最终沉降量的30%,合缝后的沉降为16mm,后浇带两侧的差异沉降为16mm。后浇带所在跨的跨度为8m,局部倾斜为0.002,满足规范要求。
基于地基与基础的协同分析的基础设计
协同分析的必要性
由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组成大底盘结构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主楼和裙房的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在进行基础分析时,应考虑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考虑地基与基础协调作用,所得的沉降分布比一般自由沉降分析接近实际,而准确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值将是影响其地基方案可行性和建筑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通过协调分析了解不同基础刚度对沉降调整能力的差异,有利于合理选择基础方案。
SFIA方法SFIA
是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高层建筑地基与基础协调分析软件”。该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刚度情况,采用交叉梁的假设以及差分法,在纵横交叉梁交汇处的计算节点上建立起基础的位移方程,根据各节点的地层情况,并采用土的单向压剪非线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按照布辛斯克应力假设和分层总和法建立起地基柔度矩阵,从而列出地基沉降与基底反力的关系式。按照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的原理,假设在各节点处基础与地基的变形是协调一致的,由此获得了以基底反力为未知数的协调方程,并求解出基底反力,然后再计算出各节点的沉降及基础内力。
实例
某办公楼项目地上由A区、B区办公楼和C区报告厅组成,各区之间地上由抗震缝分开。办公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分别为9层和12层,报告厅为3层框架结构。地下室4层,三区连成整体,下沉广场和汽车坡道为纯地下部分。基础形式为整体式梁板筏基,A区和B区采用了CFG桩复合地基,C区和纯地下室采用天然地基。本工程基础埋置较深,低层裙房及纯地下车库的基础处于超补偿状态,造成与其相邻办公楼结构部分基础的侧限约束条件被永久性削弱,对高层办公楼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带来不利影响,也使本工程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条件趋于复杂。为了分析地基差异沉降,优化基础设计方案,本工程采用了SFIA方法进行地基与基础协调作用计算分析。本工程A区、B区办公楼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C区和纯地下车库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建筑物总沉降量不大,建筑物长期最大沉降量小于5.0cm,建筑物整体倾斜均小于0.002,满足规范要求。
结语
大底盘高层建筑地基沉降不均匀,使结构中产生次生应力,进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度。在基础设计中,应尽量采用设置沉降后浇带,调整地基刚度等构造措施减小差异沉降。合理的计算地基沉降是分析基础内力的前提,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别提出了用于高层住宅与车库连体结构的基于规范沉降分析的基础设计方法,用于复杂高层公共建筑的基于地基基础协调分析的基础设计方法,从而提高了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作者:王晓琳1东芳2 单位:1.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45;2.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从碳化作用、氯盐腐蚀、硫酸盐的腐蚀、酸的腐蚀、碱的腐蚀分析了建筑基础腐蚀机理,并且提出了防腐措施,仅供相关技术入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基础、腐蚀、机理分析、防腐措施
1引言
建筑基础埋置于地下,有可能会受到腐蚀性水和污染土的侵蚀,引起基础混凝土开裂破坏、钢筋受到腐蚀,导致基础的耐久性降低。因此,对于腐蚀环境下的建筑基础,必须进行防腐蚀设计。
2混凝土腐蚀机理分析
2.1碳化作用
空气中或溶于水中的CO2与水泥石中的Ca(OH)2、水化硅酸钙(3CaO.2SiO2.3H2O)等起反应,导致混凝土中碱度降低和混凝土本身的粉化。混凝土碳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混凝土的材料、配比、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对其都有影响,碳化作用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是最明显的,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2.2氯盐腐蚀
氯盐腐蚀是沿海混凝土建筑物和公路混凝土结构腐蚀破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氯盐既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海水、海雾、化冰盐;也可能来自于建筑过程这使用的海砂、早强剂、防冻剂等。它可以和混凝土中的Ca(OH)2.3CaO.2A12O3.3H2O等起反应,生成易溶的CaCl2和带有大量结晶水、比反应物体积大几倍的固相化合物,造成混凝土的膨胀破坏,其反应式如下:
2.3硫酸盐的腐蚀
硫酸盐也是破坏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硫酸及硫酸盐溶液进入混凝土的毛细孔中,硬化时水分蒸发,浓度提高,直接结晶,体积膨胀或直接与水泥石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结晶,体积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胀裂破坏。在海水、湖水、盐沼水、地下水、某些工业污水及流经高炉矿渣或煤渣的水中常含有钠、钾、铵、镁等硫酸盐,与Ca(OH)2起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钙。生成物的体积比反应物大1.5倍以上,呈针状结晶,引起很大的内应力。其破坏特征是在表面出现几条较粗大的裂缝。反应式如下:
2.4酸的腐蚀
在硫酸、盐酸等生产车间和受酸雨危害的地区,混凝土构筑物受到强烈的腐蚀作用。酸对混凝土的腐蚀主要是酸能与水泥石中的Ca(OH)2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破坏了水泥石中的碱度,使水化硅酸钙等其它水化产物自行分解,而且盐酸还能直接与这些水化产物反应生成可溶性钙盐,使单位体积内Ca(OH)2和CSH(B)含量减少。混凝土孔隙率增大,力学性能劣化。酸还可以与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生成非凝胶性物质或易溶于水的物质,使混凝土产生由外及内的逐层破坏。另外,酸还可以促使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的水解,从而破坏了孔隙结构的胶凝体,使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劣化。
2.5碱的腐蚀
碱对混凝土的腐蚀主要表现在与空气中的CO2在混凝土表面或孔隙中产生强烈的碳化作用,其反应式如下:
当混凝土没有蒸发表面时,主要表现为碱骨料反应。所谓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水泥、外加剂、混合材和水中的碱(Na2O或K2O)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氧化硅、碳酸盐等)发生反应,生成物重新排列和吸水膨胀所产生的应力诱发产生裂缝,最后导致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根据反应机理,碱骨料反应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碱硅酸反应,碱与骨料中的活性SiO2反应,生成碱硅凝胶,碱硅凝胶吸水膨胀后产生内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碱硅酸反应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也最为严重;②碱碳酸盐反应,碱与骨料中的碳酸钙镁反应,将白云石转化为水镁石和粘土,水镁石结晶重排和黏土吸水膨胀产生应力导致破坏;③碱硅酸盐反应,从机理上说仍属于碱硅酸反应,但膨胀进程缓慢。碱骨料反应发生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混凝土原材料中含碱量高,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骨料中的碱不超过O.6%或混凝土含碱量不超过30kg/ms;第二是有水分和空气的供应,越是潮湿的环境碱骨料反应越容易发生硅灰、粉煤灰和高炉矿渣均可缓解、抑制碱骨料反应的发生。
3钢筋腐蚀机理分析
由于腐蚀性介质Cl-的作用,使钢筋表面原有的钝化膜被破坏,由钝化状态转化为活性状态,产生钢筋的锈蚀,而钢筋锈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是腐蚀电池作用的结果。因为氯离子半径很小,穿透力强,很容易吸附在钢筋阳极区的钝化膜上,取代钝化膜中氧离子,使钢筋起保护作用的氢氧化铁变为无保护作用的氯化铁,氯化铁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铁的溶解度大得多,由于氯离子到达钢筋表面的不均匀性,特别是氯离子作用在钢筋局部区域时,则局部区域为阳极,形成了大阴极小阳极的腐蚀,这种坑蚀或局部腐蚀对结构的危害较大。
从化学成分来看,锈蚀物一般为Fe(OH)3、Fe(OH)2、Fe3O4.H2O、Fe2O3等,其体积比原金属体积增大2~4倍,由于铁锈膨胀,对混凝土保护层产生巨大的辐射压力,其数值可达30MPa(大于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使混凝土保护层沿着锈蚀的钢筋形成裂缝(俗称顺筋裂缝)。这些裂缝进一步成为腐蚀性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速了钢筋的腐蚀。钢筋在顺缝中的腐蚀速度往往要比裸露情况快,等到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开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保护层则开始剥落,最终使构件丧失承载能力。新晨
4防腐蚀的措施
4.1原材料的选择
4.1.1水泥
由于各种水泥的矿物质组份不同,因而对各种腐蚀性介质的耐蚀性就有差异,正确选用水泥品种,对保证工程的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在水泥品种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低水化热水泥
2)避免使用早强水泥和早强剂
3)选择有害碱含量低的水泥,以防止发生碱骨料反应。
4)选择铝酸三钙(C3A)较低的水泥,虽然铝酸三钙(C3A)具有高强效应,但它能与硫酸盐土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体积膨胀,引起混凝土开裂。此外,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这也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4.1.2粗、细骨料
混凝土中所采用粗细骨料,应保证致密,同时控制材料的吸水率以及其它杂质的含量,确保材质状况。为了改善粗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在允许的最大粒径范围内应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的粗骨料,可减少骨料的空隙率,也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另外,为了避免产生碱骨料反应,《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规定,可采用花岗岩、石英石和石灰石,但是不得采用有碱骨料反应的活性骨料。
4.1.3搅拌及养护用水
考虑其对混凝土及砂浆强度的耐久性影响,应正确选择混凝土搅拌及养护用水,检查其杂质情况,目前主要采用自来水,严禁采用海水和井水。
4.1.4外加剂
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性质,如提高混凝土密实性或对钢筋的阻锈能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如阻锈剂、密实剂、加气剂、减水剂等。由于外加剂的化学组成中的氯盐可能使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脱钝,给结构物带来隐患。在选择外加剂时需对其中氯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做相关实验。
4.2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提高混凝土自身的防腐性能,主要提高其密实性和抗中性化能力,在腐蚀环境下,一般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
水灰比的大小是决定混凝土密实性的主要因素,它不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也严重影响其耐久性,故必须严格控制。
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同样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单位水泥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拌和物比较均匀,可减少混凝土捣实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缺陷;并且能保持钢筋周围有足够的碱度,使钢筋钝化膜不容易破坏。《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中规定了最小水泥用量(kg/m3)和最大水灰比,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
4.3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保护层厚度对钢筋的防腐蚀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增大保护层厚度可使腐蚀介质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明显推迟。根据调查,若保护层厚度减少1/4,则混凝土中性化层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可缩短一半。其次,增大保护层厚度可增强抵抗钢筋锈蚀产生的胀裂力。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增大保护层厚度,因为保护层太厚时,受弯构件横向裂纹会增大,涂料保护层也易脱落。
《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中规定了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保证。
4.4基础、基础梁的表面防护措施
对处在强、中等腐蚀性环境中的基础,应设碎石灌沥青或沥青混凝土的耐腐蚀垫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基础和垫层表面及基础梁表面的防护措施有: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树脂玻璃鳞片涂层、聚合物水泥砂浆、沥青冷底子油两遍加沥青胶泥涂层等,设计时应根据环境的腐蚀性等级,按《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的规定选用。
4.5钢筋的防护措施
采用电化学保护。电化学保护分为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阴极保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应用范围广泛。而阳极保护是将被保护的金属构件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当电流通过时迅速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钝化区,使金属构件得到保护。
对钢筋进行涂(镀)层保护。钢筋的表面防护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表面防护。镀锌是常用的金属表面防护,环氧树脂和聚合体树脂用于非金属表面防护。
使用环氧涂层钢筋。镀锌钢筋、包钢钢筋以前很少使用,合金钢钢筋(耐蚀钢筋)在日本有一定的发展,美国、加拿大一些国家对不锈钢钢筋、环氧涂层钢筋在工程上应用广泛。近年,我国也制定了环氧涂层钢筋产品标准,并开始在工程中应用。
4.6混凝土的养护
加强混凝土养护,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确保施工质量,对防腐蚀也起到一种加强作用。
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建筑基础工程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五种:(1)打好的桩孔需要回填,回填时不均匀,填置材料松紧度不一致,导致最后桩身松散或者是断裂;(2)一般在饱和的粘性土质中或者是在地下水位以下地方会容易出现桩身小于设计的尺寸,原因在于土壤或者水的挤压;(3)桩身的用料用土不均匀,分配不合理;(4)预留放置的桩身不够垂直,偏差太大;(5)施工图纸不符合标准要求,这直接造成建筑施工质量不能符合标准要求,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以及隐患。
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防治对策
1.树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理念
相关施工企业应该从最开始就树立起工质量通病防治的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通病存在的原因之一都是施工人员的疏忽。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工程质量的通病还要从施工人员的防治意识上做起。让施工人员清楚的明白通病存在的严重后果,树立他们预防性质量通病的管理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失误,从源头减少通病的出现。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都对建筑基础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的质量验证,在施工开始之前,要仔细的验证图纸的质量,包括尺寸、结构、用料等都是管理体制管理的对象,然后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按照图纸的结构施工,施工用料是否是指定的品牌,施工进度是否在预计的范围之内等等。最后是验收工程的质量检验,最后一道工序需要施工单位和建筑商共同完成,相互不受影响,充分检查检查建筑的质量,检查之后出检测报告,然后实行交接。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设立,有助于帮助监督工程质量,预防工程质量通病,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质量会受到外界的很多因素控制。在进行桩基础工程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地下完成的,由于地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出现失误的机率要高很多,但是又是不允许才出现问题的,桩基础工程出现任何一种问题都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控制措施,优化技术管理方案。施工技术方案是指导施工文件的重要环节,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复核。
4.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建筑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是一个长期动工的过程,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基坑的尺寸,垫层标准高度,预埋件的数量,位置等等都属于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点。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庞大的工程面前,全面的检查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在日常检查是抓住重点,重点巡查,在巡查时发现隐患或者有不标准的要及时的进行修整,对修整之后的效果和标准性要重新评估,知道评估的结果达到标准为止。在建筑过程中加强控制点的巡查,有利于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让问题在建筑完成之前就被消除,这样在建筑投入使用之后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5.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是的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非常关键的,要确认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按照合格的文件指导的标准实施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的正常使用。竣工质量的检验首先是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再进行合格检测,最终出鉴定报告,将鉴定报告上交到建筑商,由建筑商再次确认,确认没有隐患之后再进行最终的验收。建筑工程验收之后要在相关单位进行备案,这样以后有据可依,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也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商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出现任何经济上的纠纷。另外在业主收房时也是一层验证,业主对房屋的验证虽然没有相关机构来的专业,但是对于业主来说,能够发现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而往往这些细节问题就是被建筑商们所忽略掉的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所以业主对建筑质量的验收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被建筑商和施工单位重视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的建筑工程通病的防治措施是比较多的,而通病的出现还是非常的频繁,这就意味着防治措施在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很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说说或者是书面表达,没有在施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需要施工单位不断的为施工人员树立通病防治措施的观念,让施工人员从心底意识到防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否则会出现技术上的差误,或者是细节上的不足。相信在各相关单位不断的努力下,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并且逐渐杜绝通病的存在,保障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和居民生活的安全。
本文作者:陈世夏工作单位:福建永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尤其在高层建筑中将勘察工作与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下面就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谈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1.工程勘察方案的确定和调整
工程勘察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的关系。由于地基土是因地而异的,在接受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时,必须明确该工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需要解决哪些主要技术问题。在对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荷载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决定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上哪些测试项目以及试验工作如何进行。最终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勘察前,应该充分收集、分析原有建筑和附近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优化勘察方案。对于新开发区的工程勘察工作,应在可行性研究勘察成果基础上进行。在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前提下,原则上应该按照正常勘察程序分阶段进行勘察工作。当拟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较好,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可以与初勘两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可以合并同时进行。在勘察工程的布置和施工顺序上,宜先按大网度控制。若发现有不利地质因素,密勘察工程间距,调整勘察工作量进一步控制,以达到相应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要求。
2.勘察工作应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技术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
(1)静力触探试验孔与地质对LL:tL的布置和施工当勘察工作中在同一地点布置有静力触探试验孔和地质对BL-fL时,施工顺序上应该首先施工静力触探试验孔,然后施工地质对L~;tL。以免因地质对LL:IL的施工,使钻孔周围地基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静力触探成果的准确性。由于钻孔对周围土的影响范围约为l~2m,所以静力触探试验孔与地质对比孔的间距应该控制在2m左右。
(2)标准贯入试验钻孔标准贯入试验是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确定粘性土、粉土的状态,砂土的密实度以及地基土的强度、变形参数、承载力、饱和砂土及粉士的液化势、单桩极限承载力参数的重要手段。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除应该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0.5.3条执行外,尚应记录标贯器进样情况,若标贯器进样长度不足45cm,则实测标准贯入击数偏大。实际应用中应该剔除进样率低于85的标准贯入试验数据。
(3)圆锥动力触探钻孔加圆锥动力触探,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为最常用。使用时以进行连续贯入较为适宜。为了保证钻杆连接紧固,每贯入1—2m应该正向回转钻杆几周。当下部遇碎石土,连续贯入困难时,可以清孔后换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进行贯人试验。应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划分地层时,应注意超前和滞后的影响。.如果圆锥动力触探是分段进行的,应该尽量延长一次长度。由于钻探过程中对砂土和碎石有一定的扰动,上部测试击数往往偏低。成果使用时采用下部较稳定的测试击数。
3.地质勘查资料的整理
当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很大一部分不是强度条件不满足,而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造成的。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裂缝、倾斜、局部倾斜,就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带来的危害。要使工程变形条件得到满足,地勘报告中必须提供建议性工程处理措施,以供设计人员参考,重要的工程甚至要作变形计算。提供的建议性措施,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而言应包括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对地基而言应包括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夯实等。而且不应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描述上,要明确提出定量数值,以使设计人员重视和好用。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4.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务和概况;
2)是否存在影响建筑物地基不稳情况存在及其影响程度;
3)工程场地的地质土层结构、强度及各_十层物理力学性质;
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质情况、变化情况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
5)在地震设防区划分场地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判别饱和沙土及粉土;
6)对建筑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意见,尤其对地基设计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提出建议;
7)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二)图表部分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
3)土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总表。重大工程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地质分区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和有关试验曲线。
总之,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与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造价有着紧密的关联。作为从事地勘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通业务,精心做好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不断提高地勘水平。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要对勘察工作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工程地质勘察,落实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比较可靠的勘察成果。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越来越普遍,高层建筑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那是因为高层建筑基础承担着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在设计时,应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协同考虑,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分析方法;适用条件
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的重要性
1.1高层基础如果设计方法不对或者选型不当,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不恰当的基础设计,可能因承载力不足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或倾斜,引起难以修复的工程质量问题。
1.2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5%左右,在结构复杂或者地质情况复杂时,所占比重还会有所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1.3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对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基础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左右,因此正确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节省施工工期有很大的意义。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分析方法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实践与研究,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事实已被人们所认同。目前,最理想的分析方法是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同时满足接触点的静力平衡和接触点的变形协调两个条件,即将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看成是一个彼此协调的整体进行分析。
3高层建筑基础选型
3.1基础选型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条件是影响高层基础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虽然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在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复杂的和可变的,但目前的工程勘察和技术手段,一般能做到相对的准确。作为设计人员,对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能够进行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进而能够合理地进行基础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变化修改设计。②上部建筑结构形式的影响。不同的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越敏感的上部结构,则应选择刚度较大的基础形式。因此要根据上部结构的不同结构形式(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等)选配合理的基础型式。③要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荷载大小,建筑物层数,高度、跨度大小等因素来选择最佳的基础形式。④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满足建筑物使用上的具体要求。
例如要满足人防、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各种建筑类型的具体要求。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还要满足构造的要求。例如箱型基础,要满足埋深、高度,基底平面形心与结构竖向静荷载重心相重合,偏心距、沉降控制等要求。⑥抗震性能对基础选型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地震作用更加敏感,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可能出现过大变形、不均匀沉降和倾覆,所以在基础选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地震作用的影响。⑦周围已有建筑物对基础选型的影响。周围已有建筑物对基础选型影响也很大,如与已建建筑物间距过小时,若采用筏型或箱型基础,在深基坑开挖时,是否会对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或主体造成局部下沉、开裂等;如基础采用预制桩,打桩时的震动能否造成已有建筑物开裂或女儿墙、雨篷等构件的倾覆、倒塌、坠落等。⑧施工条件对基础选型的影响。施工队伍素质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材料、设备、机具等能否就近购买或租赁;施工期间的气候条件等都是影响基础选型的因素。⑨工程造价对基础选型的影响。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选用造价最经济的基础设计方案。
3.2几种常见基础类型的适用条件分析。
3.2.1筏型基础。是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它的适用条件为:①对于软土地基,当使用条形基础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和地基容许承载力时;②当高层建筑的柱距较小,而柱子的荷载较大,必须将基础连成一整体,才能满足地基容许承载力时;③风荷载或地震荷载起主要作用的高层建筑,欲使基础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时。
3.2.2箱形基础。箱形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基础,具有很大的刚度和整体性。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起到调节或减小的作用。因此适用于上部荷载大而地基土又比较软弱的情况。
3.2.3桩基础。桩基础也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它的适用条件为:①浅表土层软弱,在较深处有能承受较大荷载土层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时;②在较大深度范围内,土层均较软弱,且承载力较低时;③高层建筑结构传递给基础的垂直和水平荷载很大时;④高层建筑对于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和控制严格时;⑤地震区采用桩基础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时。
3.2.4柱下独立基础。它的适用条件为:当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土质较好、荷载较小、柱网分布较均匀时,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在抗震设防区,其纵横方向应设连系梁,连系梁可按柱垂直荷载的10%引起的拉力和压力分别验算。
3.2.5十字交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它的适用条件为:①当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地基条件较好时;②当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地下室、无特殊防水要求、柱网、荷载及开间分布比较均匀、地基较好时;③当上部结构为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和减少不均匀沉降。
3.2.6其它基础形式,如板式、桩箱基础、桩筏基础等,可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比选,由设计者自行选择。
4结论
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选型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与稳定,也会给建筑工程的质量、造价和工期带来效益。
摘要:新建、改建或原有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存在建筑物基础承载力不足或基础倾斜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文章结合江苏省兴化市某住宅小区工程实践,介绍了锚杆静压桩加固原理,对锚杆静压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等内容进行分析,最终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基础;锚杆桩;加固施工;工艺流程
锚杆桩适用于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淤泥质土、黄土等地基土的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加固及纠倾。对于中、小型建筑项目、旧城改造项目、村镇建设的山区地质及新建工程桩基发生质量事故的处理等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经济性。特别适用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开裂或倾斜、建筑物加层或厂房扩大、在密集建筑群中或在精密仪器车间附近建造多层建筑物、桩基工程事故处理等情况,但深厚淤泥层内慎用。
一、工程概况
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652m2,柱网为8.0×8.0m,按七度抗震设防。工程为单柱单桩,荷载大而集中,地层构造复杂,淤泥层厚,基岩埋藏深,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成桩后一个月,对不同桩径随机抽选一根进行静载荷试验,结果l#桩加载至极限荷载值的30%即告破坏;2#和3#桩加载至极限荷载值的40%即告破坏。由此判定该项目工程桩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加固补强,为了快速可靠地处理桩基事故,又不因处理桩基质量事故而拖延工期,故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补强,弥补钻孔灌注桩承载力不足。
二、加固设计
由于基坑已开挖,补桩已不可能,且挤土较严重,补桩也不切实际。在最初的讨论中曾考虑采用压力注浆加固地基土,而把各个桩承台连成一体成为桩筏基础,使桩筏和地基土共同作用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土共同作用这一理论还不成熟,且断桩大多位于外侧,最后没有采用,而一致同意采用后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加固,既不影响工期,又安全可行。
将小截面预制钢筋砼柱型构件利用四周锚杆,采用承力架将其压入土层中作为地基基桩,通过独立承台或梁式承台连成整体形成桩基础,采用托换技术支承上部结构荷载,完成基础加固及纠倾,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的目的。它充分利用了锚杆和混凝土小桩各自的特性,既能有效地提供加固及纠倾所需要的支托反力,又能使实施过程中引起的不良施工附加沉降减少。但因桩段短,整根桩接头数量较多,增大了桩出现过大的初始挠度,影响桩的完整性和抗纵向压曲的能力,故单桩不宜进入持力层过深,也不宜压到不可压缩的坚硬岩石和卵砾层内,在深厚淤泥层内必须慎用。
三、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
(一)工艺流程
锚杆静压桩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工艺流程图
(二)施工
1.桩的制作。锚杆静压桩具有体积小、规格统一的特点,适合工厂制作,也可在现场制作,根据桩身与基桩承载力需要选用桩型断面为200mm×200mm,250mm×250mm和300mm×300mm。桩节一般为2~2.5m为宜,锚杆桩整根桩长由1根首节和多根中间节桩组成。桩身配筋率不少于0.6%,主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砼强度等级为C30,粗骨料粒径≤40的碎石或经过破碎的河卵石,待桩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拆模起吊。
锚杆桩截面尺寸为250×250,单根长L=2.5m,要求该桩进入残积砂质粘性土层,单桩承载力经计算为436kN,补桩数量原则上将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取原设计值的30%、剩余由锚杆桩承担。经计算确定为四桩、五桩、六桩承台(如图2),承台设计时必须考虑原桩与静压桩及静压桩相互之间应有一定间距的要求,不允许由于补桩造成反力的偏心,并注意群桩效应对单桩承载力降低诸因素。
根据补桩数预留桩口,上口300×300,下口400×400,并预留锚筋,施工进行至三层楼后,开始压桩。
2.立架压桩。(1)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一般须在施工完四层楼面砼后,砖混结构一般须在施工完三层楼面砼后,方可开始压桩(具体根据土层地质情况和压桩力大小由设计人员确定);(2)压桩架可根据压桩力大小自行设计;(3)压桩架要保持竖直,压桩架应与锚杆锚紧、锚牢,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检查,随时调整;(4)桩节就位必须保持垂直,使千斤顶与桩节轴线保持在同一垂直线上,桩顶应垫30mm~40mm厚的木板或多层麻袋,套上钢帽再进行压桩;(5)压桩施工不得中途停顿,且一次压至设计标高和要求的压力值为止,一般应以此双控要求施工;(6)压力表应经有资质的单位标定合格,压桩前应提供近期检测合格证明,方可压桩;(7)施工单位应及时提供桩长、压桩力等施工记录。
3.锚焊接桩。当桩承受水平力或拔力时,应采用焊接接头;当桩仅承受垂直压力时,可采用硫磺胶泥接头。(1)接桩锚筋应事先清刷干净和调直,锚筋长度、锚筋孔深度和平台位置均应事先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接桩;(2)锚筋孔清洗后,应做到干燥、无杂质和无污染,严禁因孔深不够切割锚筋长度;(3)上节桩就位后,应将锚筋插入锚筋孔内,检合无误,间隙均匀后,将桩吊离10cm,装上硫磺胶泥夹箍,方可浇注硫磺胶泥;(4)接桩时,锚筋孔内应先灌满硫磺胶泥,并满铺10~20mm厚,灌注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立即将上节桩保持垂直放下;(5)硫磺胶泥熬制时,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40℃~145℃范围,浇注时温度不得低于140℃,烧焦之硫磺胶泥不得使用;(6)严禁未熔化的硫磺胶泥碎粒、砂石、碎块或木片等杂物混进,并浇注到桩顶面上;(7)硫磺胶泥浇注后,接桩停歇时间应根据压桩时的气温,由试验确定,应在7分钟以上,方可继续压桩;(8)硫磺胶泥的配合比,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必须满足《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YBJ227-91)附录二之要求。
4.封桩受力。(1)封桩前应经过抽检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封桩;(2)封桩前必须把压桩孔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排除积水,清理孔壁和桩面上的浮浆;(3)封桩材料必须掺有微膨胀早强外掺剂的C30砼,并予以捣实;(4)应利用锚杆与交叉钢筋焊接,以加强封口的锚固能力,使桩与承台形成一个整体,焊接长度双面焊≥5d(d为交叉钢筋直径);(5)封桩的工作宜对称、均衡地进行。
四、施工评价
锚杆静压桩完成后,经A市检测中心静载试桩三根均达到设计要求,建设单位邀请设计、施工和质量监督站等有关人员组织鉴定验收,一致认为加固已达预期要求,压桩验收后,凿开预制桩头,挖除孔内混凝土碎块及其它杂物,清刷预留桩孔壁,整理桩头钢筋位置后,用干硬性混凝土一次浇筑,并振捣密封。该建筑设有五个沉降观察点测出的累计沉降量都在4~7mm范围之内,均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A新开发工业区内六层框架结构工程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加固补强处理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一致好评。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基础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速度也十分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与日俱增,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深基坑支护是在建筑施工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施工安全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深基坑施工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地下结构施工安全所采取的一项施工技术,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运用到这项技术,它不论是对于建筑的质量还是施工的安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施工技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应用好这项技术。
1基坑支护的基本施工要求
一般来说,在基坑支护的整体施工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确保基坑本身有良好的挡土功能,而且为了让建筑施工的环境更加安全,基坑本身的稳定性一定要过关。而为了让施工人员施工起来更加方便,基坑本身的结构不能够太复杂;第二个,在对基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其相邻的地下建筑不会受到其影响,有的时候因为施工幅度过大,难免会出现坍塌和沉陷的情况;第三,我们一定要在基坑施工的过程中注意地下水位的问题,整体施工要做到经济合理,并确保整体的安全性。
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最好要在原地坪往下1.5m左右的位置开始施工,把需要施工的地段的土方挖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支护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其表面的障碍物被顺利地清除掉;第二,还是要讲到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水位问题,可以的话尽量在其内部设置排水系统,如果说地下水流的量实在是比较大的话,那么就要考虑适当降低其水位,确保整体施工过程在其水位之上进行。
2当前建筑基础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深基坑支护技术前期规划存在问题
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安全性,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也绝非易事,它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施工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建筑用地的土质进行采样,然后,根据采样的结果探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运用哪种类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但是,当前我国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土质的采样技术上却还有较多的欠缺,采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完全反应出基坑的土质情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施工的时候相关支护技术无法真正的保证施工质量,维护施工人员的安全。
2.2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存在问题
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实际上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较多的问题,比如说在施工的时候,对受力因素的分析不够精确,无法对实际受力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偏低,在进行支护的时候,支护结构无法荷载建筑的重力,这样不但会出现危险,拖延工期,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造成坍塌事故,引发安全问题。
2.3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差异
在施工的时候,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在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施工单位方面的原因,在施工的时候,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无视已经设计好的施工方案,盲目缩短工期,使得原本可能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期,在十天就完成了,工程质量粗糙;其次,是施工设计方面的原因,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对于施工现场的考察不是很到位,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指示施工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最后,是施工人员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从事建筑工程的一线工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多有限,在施工的时候,对于设计方案的理解会出现偏差,这也是致使施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做好建筑基础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策略
3.1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建筑基础工程中,深基坑的开挖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盆式挖土法、放坡挖土法、逆作挖土法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的应用时,并不是随意运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比如说,在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先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周边的建筑环境和其他的一些问题,决定在施工的时候,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有的施工场地可能只适合使用一种施工方法,而有的施工场地则可能需要将两种施工方法相结合。而在确定好了施工方法之后,还需要建筑设计部门确定好主要的施工参数,比如说基坑需要开挖多大规模、采取什么样的支护技术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场地来确定。在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时,虽然工作的开展较为繁琐,但是对于后期施工的开展却极为便利。
3.2深基坑开挖的质量控制
质量是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如果深基坑在开挖的时候,质量不过关,那么其他工作的开展也将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开挖的质量控制。在基坑开挖的表土填好支护,工作人员就应当着手修建相应的地表水沟,做好降水和排水的准备。此外,在开挖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有些基坑未能及时给予支撑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就要谨防基坑暴露,避免基坑出现坍塌,引发不必要的事故。
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对于基坑开挖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基坑开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在施工的时候,如果管理不够严格,有些技术差的工人,在施工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细节的问题,很有可能使得开挖质量存在问题。所以说,在进行深基坑开挖的时候,需要注意好质量控制的问题。
3.3做好施工监测
深基坑支护施工与其他的施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它的施工主要是在地下。在施工的时候,环境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施工监测,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工人的生命安全。
在进行施工监测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在施工之前,要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认识到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在工作的时候,积极配合监测人员的工作,做好监测工作,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监测人员也不可大意,在每一项工序结束之后要进行监测,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最后,在施工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工程做一次监测和检查,保障所有工程都合格,才能开展下一道工程。
3.4地下水的处理
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基坑开挖由于是在地下进行的,因此,经常会涉及到地下水的处理。在开挖的过程中,如果开挖设计的标高比地下水位低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基坑积水的情况,地下水会流入到已经挖好的基坑中,如果积水聚集过多,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开挖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地下水的处理,一般在开挖基坑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事先设计好开挖方案,如果积水过多就需要采取一定的降水措施,比如常见的井点降水法或者是采用抽水机将积水抽走。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积水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其他工程顺利开展。
4结语
总之,深基坑支护作为当前建筑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施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在当前的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支o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小瑕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笔者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而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也不只需要应用科学技术,施工人员的施工也极为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两方面的工程,才能真正的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促进建筑基础工程的发展。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公共建筑的增多,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对于基础的防水工程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下防水成功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达到节约投资,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基础防水施工;多道设防
引言
高层建筑的基础常见的是桩基础,基础防水施工:技术的处理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做好处理工作,否则如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地下工程的使用功能,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量较大的地区,基础防水施工工作就更为重要。
高层建筑桩基础地上部分是混凝土结构,对此通常使用外防水外贴的施工处理方法,而采用的防水材料主要是要具备强度高、延伸好,同时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耐腐蚀性和韧性的卷材,比如SBS、APP、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所使用的基层处理剂和胶粘剂种类繁多,应该注意保持其性能与所使用的卷材相容,不同的卷材所配用的胶粘剂和基础处理剂是不能混用的。按照卷材防水层施工与地下防水层结构施工的先后顺序将其施工的铺贴方法划分为外贴法和内贴法。在完成地下建筑墙体之后,将卷材防水层直接铺贴在墙上,然后在此基础上砌筑建筑的保护墙,此种铺贴方法称为外贴法,在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下,此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对防水层产生的影响较小,在防水层完工之后就可以实施漏水试验,修补快捷方便。在地下建筑物施工前,砌筑建筑的保护墙,之后再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保护墙上,最后浇筑地下墙体,此种方法称为内贴法,其优点是施工占地面积较小,施工较方便,并且不必留接头,但是在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下,对防水层的影响较大,而且保护墙稳定性能也不好,在完工之后再发现漏水的情况下修补困难。本文在总结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的原则的前提下,对高层建筑基础防水的施工基础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期在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原则
高层建筑基础防水工程施工一般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是以防为主,采用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原则;其二是在细部构造处要严格按照精细化施工的原则。影响高层建筑基础防水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是设计和施工这两个方面,当前防水工程的设计主要涉及选择防水材料、工程的防水等级,在对节点、细节部分等大多未给出,在设计阶段就没有涉及规范化防水工程,按照此种设计施工后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质量隐患的存在。在施工前,高层建筑工程的总包单位按照规定招标有资质的防水施工单位进行防水施工承包,对于具体的工程情况选用的防水材料,施工方案的编审以及工程前期的图纸会审等主要的技术环节不够重视,在施丁过程中,跟踪监督不到位,就有极大的可能导致细节部位处置不妥当,工程完工后导致问题出现,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投人使用。在问题发生之后,施工单位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补救,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增加了工程成本,影响了甲乙双方和谐关系以及施工单位的良好信誉。
高层建筑基础处于地下工程必须考虑到地下水的侵害作用,提前做好有效准备防止地下水淹没、损坏、侵蚀,做到有备无患,首先就是保证以防为主,根据该区工程地质、施工以及建筑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积极进行多道设防,选取卷材、涂料等复合使用,充分发挥防水材料的特性,达到刚柔相济的目的c高层建筑地下防水主要是以自防为主,普遍采用三道设防,即砼结构防水,外包柔性防水层以及灰土辅助防水层。砼结构自防水是指结构本身的密实度来实现防水功能的做法,是抗渗漏的关键所在,工序较为简单、工期短,同时造价也较低,还能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条件等。自防水结构一般选用C30.P8防水砼,外加剂通常选用PNC砼早强膨胀剂,此种膨胀剂具有膨胀、早强、增强、低温硬化、抗渗、防冻害、抗硫酸盐等性能。在水泥砼中加入PNC可是砼膨胀,提高结构的密实度,防止砼的收缩开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所选用的水泥以及工程的实际要求来确定PNC的最佳掺量,通常来说,配置补偿收缩的PNC掺量为10-15%,配置填充用砼的PNC掺量为15-20%。砼配合比的设计与普通的砼一样,要注意PNC掺量的使用工具以及搅拌时间,其他如加料程序、运输、振捣和普通砼施工是一样的。自防水砼要特别重视振捣密实,浇注完成后,要及时养护,使用草帘覆盖,再硬化后,安排专人负责养护,时间不得低于14天,若是出现蜂窝孔洞,可采用剔除松散部分,使用掺PNC的砂浆或细石砼修补。
为达到多道设防、刚柔相济的目的,目前大多防水施工都是采用在工程围护结构的迎水面上粘贴防水卷材或涂刷涂料防水层,继而做保护层,然后做好回填土和地面防水措施达到预计效果。常见的防水卷材有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及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2、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技术研究
在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中,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抽检要符合规定,同时具备合格证和准用证等。二是做好施工管理和操作,保证施工管理做好交底,跟踪检查和抽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或返工,施工要按照交底要求和正确顺序开展,注意平层清理干净,涂刷基层处理剂要均匀,使用的卷材指标要符合标准,铺贴时不得扭曲或褶皱,收口和细节处理要到位等,完工后要检查是否合格,然后做保护层和回填土。
对于高层建筑基础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要做到精细施工,尤其是施工缝、变形逢、后浇带,墙体穿墙螺栓,预埋铁件,穿墙管道等处的防水处理。对于施工缝、变形逢、后浇带等通常采用止水带,其中钢板止水带和BW橡胶止水带操作较为简单,效果也较好,但需要主要埋设部位。基础。工程的地下防水常用止水带为金属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其中橡胶止水带抗渗透、适应变形能力较强,而金属止水带通常用于高温环境下。使用钢板止水带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范钢板的尺寸、形状和规格,一般每段要≤2m,处理好焊缝面以及转角,固定好止水钢板和墙体的钢筋,保持钢板顺直。BW橡胶止水带施T较为方面,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粘性,附在砼表面上,在垂直缝上或者粘力较低时,可采用固定钢钉的方法,然后再浇灌砼,BW止水带的防水性能较为可靠,并且还简化了施工缝的施工工艺。在对施工缝进行防水施工时要重视砼浇筑前砼面清理、湿润和新老砼的结合问题。防水螺栓是为了排除墙体穿墙螺栓遗留的渗水隐患,要求止水环与栓满焊牢固。对于设计中出现的预埋铁件的锚固都是直的,有时其长度可达到结构的厚度,这样也会造成渗水。还要注意穿墙管道的防水处理,要预埋管套,并加焊止水环,在安装穿管时,要找准位置,先将管道穿过预埋管件,另一端采用封口钢板焊牢套管,在用防水材料将另一端套管和穿管之间的缝隙密实,并封堵住封口钢板。
结束语
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尤其是关键环节和细节部位的处理,本文归纳总结了部分防水处理措施的经验,以及对高层建筑基础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些观点和建议。
摘 要: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是高层建筑能否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指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得到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层建筑作为建筑工程的关键,其建设越来越受到建设者的关注。基础工程是高层建筑建设的基础,对高层建筑是否如期、高质量的完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层工程的建设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中,以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高层建筑的质量。
1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环境差异问题
作为高层建筑施工建设的基础,基础工程的施工从工程开始初期就受到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之分,各个地区的地貌差异较大。然而,在施工建筑过程中,有些工程对这部分的考虑较少,很多情况下,都是使用同一套方案进行施工,这样对基础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例如平原和盆地的地貌特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有区别的对待。
1.2 基础工程的设计问题
设计方案作为基础工程施工的首要步骤,对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高层建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种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方案的复杂性。对于不同的地形,其使用的材料也施工方案也是不同的。这些问题在设计中都应该得到具体的体现。不同的要求使用利用同种设计方法解决,就会导致很多基础工程的建设不符合目标要求。有些用于商业建筑的设计方案,同样用来进行居民楼的建设,由于两种楼房性质的差异,就会导致最终建设的楼房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1.3 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与基础工程施工人员的基本态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施工人员是否认真工作、恪尽职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同时,施工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否在关键时刻一马当先,指出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是考验一个建筑工程建设者素质的基本方法。而在现代的基础工程施工中,一些管理者为了节省薪酬,聘用的施工人员普遍知识文化水平偏低,若他们再没有良好的品格作保证,就会使得施工无法正常进行。
1.4 基础工程的施工仪器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被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施工上来。但是,随着高端仪器精度的不断提高,仪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而一些施工部门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程的开支,一般选择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进行施工,从而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对工程以后的验收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对施工工程中竖向(即垂直度)的控制,主要就是轴线投测的控制,是整各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而造成此项控制误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仪器精度不足和仪器使用不当,也就是:测量误差造成的轴线放线尺寸误差大、仪器精度不够造成的、仪器位置摆放不当等。
1.5 基础工程的施工材料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年限,以及后期是否会出现各种不良问题的影响。而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人员偷工减料,利用质量低劣的材料进行建设,使得后期的检查不合格,影响工程的进度。例如如果一个建筑我们期待的使用年限是五十年,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只能支持三十年的材料,就会对建筑物后期的使用造成影响。
2 提高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
2.1 提前对地形进行踏勘
在施工开始之前,我们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勘,这是基础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必须对施工地区的地形地质有详细的了解,并且对其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掌握。只有这样,基于施工环境的后续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对踏勘得到数据资料详细记录,以备以后工作的需要。
2.2 书写详细的设计方案
详细的设计方案是基础工程施工建设的指导书,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都要依靠它才能有所保障。因此,设计方案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书写。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以及获得的地形地貌资料,在对于工程预期达到的目标有个详细的了解下,认真的书写设计方案,规划好未来的施工进程。如果我们要进行居民楼的建设,在设计方案中必须依照居民楼的特点,对建设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说明,使得设计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2.3 提高使用材料和仪器设备的质量
高质量的材料和设备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要根据该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合工程的高质量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材料要求进行施工。施工之前,所要使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专业验证,符合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同时,高质量的仪器也可以提高施工控制的精度,从而提高的工程的质量水平。也就是更为合理的施工测量仪器,尽量去减少由于仪器精度不够造成的误差;采用更为先进的材料,减少不规则的沉降。
2.4 加强基础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个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的施工,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运行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良好的施工管理制度,对每个部门进行分工,形成各个部门的合作。同时,施工过程必须按照国家要求的规范进行,避免在这过程中的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产生。各部门也应该相互监督,一旦出现问题,马上指出并制定解决方案,防止问题的扩大。
2.5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是基础工程的建设者,其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定期的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加大人员的经验技术交流力度,举办趣味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整体达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同时,施工人员的人格品质也应该得到提高,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建设好工程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自私自利,团结互助,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为施工建设积极贡献。施工队伍也可以适当的引入知识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文化水平。比如定期的举办歌唱比赛等娱乐活动,或者各种专业知识比赛,这些对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2.6 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环境
人的工作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心情的影响,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作环境,也就是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样为工程更好的进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一些先进设备的运行,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做基础。一般来说,仪器的运行容易受到震动以及噪声的影响。好的工作环境也起到了提高仪器精度的作用。
3 具体实例分析
某处要进行一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要求结合实际,给出可以提高施工质量的操作方法。
首先,根据给出的具体施工地点,进行实地踏勘。研究施工地点的地质状况,观察其周边状况并进行记录。绘制出施工地点的施工草图,有利于以后是施工设计。其次,在对施工有具体了解以后,进行施工方案的书写,对施工中会出现的问题,已经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这次工程进行前期的预算。再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这一般是依据本次工程要求的精度的要求决定的。精度要求高的工程,应该选择质量好的仪器设备和材料,要求低的工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随后,根据设计方案中书写的施工步骤,进行正常的施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各个部门共同协调沟通解决。施工全过程都应该有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门进行监督,以备整个过程万无一失。最后,施工结束后,进行验收工作,验收无误后,才能上报相关部门,工程正式完成。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4 总 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同时,根据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给出了基础工程施工的具体步骤,更加清晰的说明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是高层建筑各项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应该得到更多建设者的关注。只有基础牢靠,其他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也为建筑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研究人员也致力于研究出更好的材料和设备,配合具有更高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出现,使得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飞速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应该得到更多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