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3 05:0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德育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课本内容中挖掘德育素材,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以免因小失大,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上课时,教师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气、刻苦的学习态度,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与德育巧妙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的生活都有推动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作者:雷鸣学 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
一、造成体育考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是体育考生自身及观念的原因
大部分体育考生生性好动,加上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课堂自控能力较差、坐不住,在文化课课堂上听不进去;有些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认为,这些学生考不上大学,而上级下达升学指标时又要按班级人数的总比例计算,体育考生成了占用名额却难以出成绩的特殊群体,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无能为力,认为他们是包袱,对他们不管不问,教师的这种态度,是的体育考生更对自己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进行体育训练成了他们逃课的幌子,最终造成上述问题。
第二是学校教学措施不够完善
体育考生因为每天要参加训练,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缺课较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学习。虽然学校对此强调文化课教师要给他们补课,但因体育考生分布在各班,人数较少、文化科目多,加之有些教师以经济利益为重,觉得给体育考生补课没有经济效益,因此教师给体育考生补课就成为落实不了的空话。体育考生落下的文化课越多,就越不爱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是家长对体育认识不够。一些体育生的家长思想传统,认为只有学习文化课才是正道,才是真正的学习,认为学习体育没前途,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但体育考生本身又喜欢体育,造成体育考生进退两难,心态难以平衡,造成一些问题。
二、体育考生教育方式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对体育特长生德育的总体设计上,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训练动力、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等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必须让各科任教师认识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体育考生尽管文化基础较差,但这些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强,只要科任教师能耐心指导教育学习,与其它学生一视同仁,加强文化课辅导,加强社会宣传,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转变教师与家长对体育考生的看法,使体育考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自然会改变做一个“坏学生”的思想,其行为也会转变。
第二,在体育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体育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会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身心疲劳,通过这些训练过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体育心理、比赛心理等个性品格的培养。要重视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对那些发展特别优秀或较差的学生,更具有重要意义。把体育考生评价表彰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建立规范化的评价、表彰制度。使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能帮助每一个体育特长生,对照全体建设目标和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开展自我评价、从而确定新的起点,促使体育考生集体意识、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第三,在体育训练中要强调德育的三个原则
即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原则既训练教学过程要有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同步性,要求体育教师在训练中了解体育考生,针对他们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实施德育目标控制。有序原则既对教学、训练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组合,优化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稳定地培养与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原则是选择好训练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灌输做人道理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和深化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和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起来。使体育考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不足,转变行为。
三、结语
总之,体育考生作为素质教育对象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心理上接受他们,耐心的对他们的不规行为通过多种方式说服教育,使体育考生从思想上转变,使他们品德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摘要】职业高中的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会受到繁重的心理考验。此文主要介绍了当下的职业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探析职业高中德育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问题;德育教育;人文关怀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际交往困难。当下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迁就别人,这种性格和心理导致他们普遍难以交到知心和长久的朋友,在朋友中得不到支持的力量,往往心理会觉得十分孤独。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宿舍冲突”日益严重。学生缺乏充沛的自我意识:二是生活欠缺自理能力。职业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但是他们也陷入另一种不安当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受到各项规定的约束,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现有的秩序打乱,丧失了生活处理的主动性。上课是被动的、活动是被动的、生活是被动的,莫名其妙地又会出现一些失落和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面对生活不能报以积极的态度。职业高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他们年龄以及生长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在学生经常会出现逃课的情况。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目标,没有充足的坚定意志力去面对生活,学生的惰性和自卑压倒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在外界的恶劣环境下,导致心理走偏,如果不及时梳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1.立足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要积极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为教学实际服务的原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丰富的体验、情感与态度投入在工作当中。实现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学生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要践行者,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希望得到的一定是教师的肯定,所以,即使学生表达不当,或者文不对题,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赞美学生思维的独到性。践行人文主义关怀,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将关爱播洒到每个学生身上。2.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服务。职业高中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德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状态,为其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出良好的准备。职业高中学生就业之后,并不是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结束,而是验证德育教育效果的开始。职业高中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教育,为适应就业以及达成业绩保驾护航。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其今后步入社会有着更好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些调整的策略,刚到新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来展现自我,赢得同伴的支持。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环境,从而为其树立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心理上尽快地适应集体,适应自己的身份。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在信息媒体的支撑下,实现了教育方式、内容的创新与革新。借助当下职业高中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多媒体、广播等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凸显德育效果。在职业高中生的日常行为中观察其表现,帮助其成长。让德育教学真正地走进职业高中生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文并茂的授课形式,多元化的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生活体验,这样更符合他们的接受特点。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激发职业高中生的共鸣体验,更有助于职业高中生领悟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想也各有不同,形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果德育教育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让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不断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宗刚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这一特殊时期下高中生学习压力问题和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师和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原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针对德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成因,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
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
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
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
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作者:范国儒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
摘要:
注重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高中学校办学与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做法。因此,本文就将针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简单阐述,并且分析出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相关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同时有效引导高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途径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良好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素质品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高中学校,除了要针对高中必修课程进行关注之外,更重要的需要相关领导引起对高中生德育方面的重视。只有探究出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践行与实践德育教育工作,进而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必要性分析
(一)党对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落实德育教育,是当对我国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近些年来,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提倡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并且不断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可以将学校的办学方向进行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实现与推进对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能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未来能否顺利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所以,这就足以看出党中央对我国青少年的关注程度是相当高的,同时对其给予了厚望与关怀。
(二)社会转变时期教育工作主要任务当前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也被称之为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内,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际上也是该时期内工作的主要任务与要求。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外界较多的思想开始涌入我国。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负面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与人生的定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教育必须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的矫正。只有严格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得青少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强健的体魄。
二、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分析
(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要想有效加强与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注重德育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许多学生内心之所以排斥德育教育,是因为其认为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模式化的内容,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形式。其实不然,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灌输给学生某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种理论性的东西,逐渐转变为道德行为。所以,教师必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与学生的内心诉求以及心理素要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德育教育在进行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分析哪些需要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同时透过这些心理需要,对学生内心的特点进行分析与阐述,进而帮助学生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形成良好道德意识的突破口。将其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从而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树立起道德教育的意识,不断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素质教育内容转换为道德行为,进而不断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与情感教育结合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灵魂,也是德育教育的优秀。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就必须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真实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教育的实践性。教师应该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本身,而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生已经到了逐步形成辨别是非以及独立个性的年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委婉且具有威慑力,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道德教育的主体以及对象都是人,所以无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还是最终的归宿,都应该落在人上。而作为人,就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必要的情感关怀一定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作为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感悟学生。既要求学生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又要让学生模仿自身所体现出的良好作风。确保自身的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经得住道德规范要求的考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榜样力量。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大多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按照党的政策与思想,对学生进行指引与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形式往往会流于表面,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深入影响。同时过多的这种理论教育也无法帮助学生将课堂教学知识与课外实践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导致德育教育的实践意义无从体现。所以,作为高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开展德育讲座、进行爱国诗歌朗诵、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当中进行服务等,都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丰富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还可以将道德要求进行强化。以这种略微活泛的形式,满足学生寓教于乐的基础学习要求。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保障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既有效实现了对学生的减压目的,也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有所升华,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未来高中办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要求与特点,同时也可以在高中生重要的启蒙阶段,提升其自身思想道德境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以更高的要求规范自我,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真正意义上成为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周洵 单位:山东省临沂一中
一、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建立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此为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假使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就必须去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即为人的需要。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个体需要,又包括社会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要关注高中生个人的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既是老师的必要工作,对德育教育也是必要的补充,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德育工作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建设需要增强、道德行为需要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2.高中德育工作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教育中,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还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世界观包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3.高中德育工作与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
集中时间,抓住契机,切实展开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在那些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之下,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能够实现一定的飞跃和升华。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持续性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能及时地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1.校园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园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的活动要丰富多彩,更应该是喜闻乐见的。在实践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寓教于乐,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的参与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更加地升华。
2.重在参与,促进德育教育
“重在参与”作为德育的立脚点,德育不应该仅限于在课堂上讲客套话,让学生去吃现成的饭,更不应该只看结果,而是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践、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过程,让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实践中感动、形成,在过程中实现孕育、熏陶。只有这样,也只能是这样地让他们自己去品尝人生百味,经世间风雨,才能更好地获得真知实感和促使心灵的升华。学校的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局面,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必须要打破单一地课堂式讲授模式,注重开发、推行多式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教育模式。高中生已经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要鼓励他们走出封闭地课堂,积极参与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之中,经过社会的教育、实践,促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养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一般认为,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其目的在于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增强自身的能力。即使我们离开学校,仍然还需要从多方面接受再教育,还要进行自我的教育,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在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要把对行为习惯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我能做”自信的基础上上升为“我会做”的更高境界。而养成德育教育贵在指导,重在训练。这种训练要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学生听懂上课内容时,要求老师不仅用准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还要求会用丰富的动作、表情来传递信息,用眼神同学生交流。在课后,教育的重点应转移到训练学生的生活、文明礼仪习惯。
4.以师为范,促进德育教育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都有可能让学生去竞相学习、临摹的楷模。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老师需要身体力行,以良好的师德去启迪学生。老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要使学生有时间观念,上课不迟到,老师就必须按时上下课;要使学生讲究卫生,老师就必须衣着整洁。老师处处以身作则,做好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三、总结
学校教育的舞台最终是属于学生的。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为学生搭建起各式的舞台,创建出良好氛围。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时,学生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不同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论阐述出来的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
作者:金朝洪单位: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德育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虽然学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实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重点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农村重点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现状
1.德育教育这一手“软”高中教育正处在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阶段,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德育教育较小学、初中阶段都要“软”,所开设的政治课程事实上离学生如何做人相去甚远。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没有部颁的课程标准,没有适合高中特点的鲜活教学内容,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是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校内的三好学生也只有10%),学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没有与升哪类大学直接挂钩,事实上德育教育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2.学校教育的功利行为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看一所重点高中的办学水平,就是看它的升学率,看它考取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过一类线的比例有多大。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出来了。因此,升学率成为学校发展的硬道理。要提高升学率,必须以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为途径,是此,学校不得不顺着升学率这根棒子转。关于德育教育只能把要求编成清规戒律让学生走向“文本”了,对学生中失范的行为只能以“堵”代教。若真正让学生把大块时间用来搞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学校花不起。若一任校长在升学率上扎了牌子,他将成为学校的“罪人”。这种功利行为是从小处和短处着眼的,说到底是一种私利行为。再之,搞好了德育教育未必就没有了升学率。
3.教师对德育教育缺乏责任感目前高中的德育教育理论上是靠所有教师协同完成,表现为教师的示范性,教学的渗透性,与学生的互动性上。然而目前有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不是引导,不是平等交流,而是指责、训斥。对教材中具有教育性的内容,不是去开动脑筋,创设情境,有机渗透,因材施教,而是干巴巴地“教教材”。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是用激情去激励,用爱心去抚慰,用真诚去感染,而是用信条去训告。这些行为反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育人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的态度问题。
4.德育教育科学研究滞后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德育教育应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完成“由文本走向生本”的转变。德育教育不是学生对德育知识量的获取多少,而是受教育主体通过社会活动对德育要求内化,即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形成了奋发上进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激发了勇往直前的拼搏进取精神。目前有些农村重点高中实行了一种叫做“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都不出校园,这种管理是减少了不少“麻烦”,“净化”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但学生却真正成了笼中之鸟。这种回避现实矛盾的做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即直面德育教育现实,理清德育教育问题,试验德育教育方法,找出德育教育规律,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率,达到德育教育目的,使之事半功倍。毋庸置疑,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研究滞后,还没有走出“文本”和被动应对的误区。
5.学生内化的德育知识少德育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都在不断地讲,不断地灌输,但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不多。这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把所学的德育知识忘掉了。德育知识不同于文化科学知识,属于非智力因素,没有情感体验不可能内化。农村重点高中的好多学生从上初中起就离开了家庭和社会,关进了校园这个笼子里。缺少家庭传统美德的熏陶,缺少社会实践交往的真实生活。节假日回家被父母痛爱有佳,相反还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感觉。在学校所受的德育教育主要又是文本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缺少社会体验。是此学生获得的是一些文本中的德育知识。而在内化的德育知识“栏目”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秀和灵魂,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高中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首要条件。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体,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双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
“归宿”从实际出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是可行的,而整合的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双向整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教学内容和可供借鉴的方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其次,德育教育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德育教育的思想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人格特质,而人格特质经过发展,慢慢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性,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学科教学模式的整合,对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进行创新
学校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等相关的德育教育课程。但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却是这些课程使用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得学校以分数的好坏来衡量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大大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得学生形成了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人认为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正确的,甚至有些人主张取消这种方式。但是,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道德能力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会严重阻碍道德能力的发展。而课程是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要想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改正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教育方式融入其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角色扮演法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知识为依据,利用行为模仿和替代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加深自我认识,发挥道德能力作用,自我改变。而行为改变法则是以行为强化理论为基础,使用奖惩等强化方法进行学生行为的改变,消除学生某种不良行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示范、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让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行为观。
三、活动训练模式的整合———养成性教育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靠人际交往来延续的,而道德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改变的,道德的概念也是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交往,通过利益关系的改变,形成一个稳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养成性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有规定,有计划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并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利益取舍,形成团队利益优先的价值观,摒除自私自利的观念,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养成。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结合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交融,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邢严 单位: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对高中生开展德育教育是当前高中教学中的首要目标,德育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还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将道德体验与高中德育教育相结合,是目前开展德育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运用道德体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方法来积极配合。本文对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的有效运用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将道德体验更好地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的课堂中。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道德体验;有效运用
1.前言
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是要求高中学校的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智力进行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德育修养是当前高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其中,道德体验是比较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通过道德体验,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意义,同时发现自身在品德上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变成更加优秀的人才。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情感经历与体验,因此将道德体验运用到高中德育教育中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被推广。
2.高中德育教育中运用道德体验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道德体验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目标,对道德体验的方法与手段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与水平,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身。高中生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意志不坚定,极易被外界消极思想所影响;运用道德体验开展教育,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其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2.2有助于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创建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说服性的教育,这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会产生反作用。将道德体验运用到德育教育中,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组织学生有兴趣的活动,可以促进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创建,同时要坚决抵制校园及社会的暴力文化,引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学校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2.3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
高中生的是非观念不清晰,会感情用事,从而无法分清一些行为的对错。但高中生的可塑性较高,学校很有必要在其未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前开展德育教育,高中生的好奇心强,但缺乏持久性,学校要根据这些特点,综合实际,发展学生个性,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充分关注其心理,鼓励其合理的行为,以进一步帮助其确立正确是非观,让道德变为其行为准则。
3.高中德育教育中运用道德体验的有效途径
3.1增强教师德育教育的综合素质
道德体验教育的开展对高中教师的标准与要求日益提升,不但要求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道德实践的能力,还须有组织、引领高中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所以开展高中德育教育的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我,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从而满足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的发展需求。例如,各个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道德体验的培训活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观念、方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使教师能够在短期内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借助培训,教师还能够相互沟通交流,改正教学行为中的缺点,从而完善自身,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3.2创建优良的道德体验课堂氛围
3.2.1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所以教师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在学生脑中形成比较强烈的主观体验,引领学生亲身体验、想象及感觉,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陶行知奖学生糖果的例子,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班同学,就把其叫到办公室,在调查清楚王友是因为同学欺负女生且不遵守游戏规则才用泥块砸同学时,陶行知不但没有批评王友,还奖励其糖果,并表扬了其正直善良,敢于跟坏人作斗争。教师借助这个道德小故事,能够很好地调动起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到道德的本质。
3.2.2组织角色扮演活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较快融入德育教育的情境中,进而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道德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纠葛”这个社会问题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城管、小贩、行人等角色,将这个问题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与见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纠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3.2.3运用多媒体
与传统的运用文字信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现代教学方式如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更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在高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德育教育视频或课件,再结合背景音乐的衬托,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比如教师可以播放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通过电影展现出教师诚实、善良、坚韧、勇敢的高尚品德,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
3.3组织多种形式的道德体验实践活动
高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定期开展文明礼仪、道德教育、生活常识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以实现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目标。综合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吃苦的特点,学校可以组织军训、运动会等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还能提升其合作意识及爱国情怀。这样的道德体验教育与传统的理论道德教育相比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道德体验的相关知识及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非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高中学校应该对此加以重视。而道德体验是目前高中德育教育中具有较强实用性与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高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取得优良的德育教育成果,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其自信心,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并能更加积极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戴栋焱 王建国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到深化阶段,在这一重要时期,加强对高中的物理教学的优化就比较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化实施,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就比较有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实施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加以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德育教育;现状
物理课程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比较有利,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下的重要教学要求.通过从理论上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探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实施现状
1.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的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就能对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物理研究中每项研究成果都是伟大的成就,是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才能达到,在物理知识的讲述中,就能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可通过一些物理名人的事迹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懈,这样就能在学习的效率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再者,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和现在的物理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以激发,这样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充满自信.在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实施也能对教师的自身修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强德育教育对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也比较有利,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
2.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些老师在物理课堂中,对德育教育没有得以重视,只注重物理知识的讲述,但是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层面就没有充分重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会存在着缺陷.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这就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良好呈现有着很大影响.再者,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的发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要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以应对.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策略探究
1.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原则
将德育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以应用,就要能充分遵循相应的原则,对德育的渗透要能适度,从实际出发,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的问题.还要能注重随即渗透和系统归纳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质修养进行有效提高.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德育艺术的技巧的科学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将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德育的融入结合点找到,这样就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2.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为能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就要能充分注重德育教育的方法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第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要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特征以及心理的特点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能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一层面得以充分注重,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第二,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从理论讲解方面进行着手,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加以科学的培养.在物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在对物理原理的讲解中,老师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融入方便学生理解.在对惯性的物理知识讲述过程中,可通过生物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例如:赛车的急速转弯会滑出赛道,汽车在刹车后不能及时的停稳,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惯性就会带来诸多的麻烦.这样就能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对学生实事求是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对学生认真科学的态度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下,对物理的理论进行验证,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就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总而言之,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有利,具体的方法实施中,也要能充分注重方法实施的科学性.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提高.通过此次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高峰 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摘要:德育教育在每个学科中都有渗透,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化学教学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体现了化学教学中德育的中心。除此之外,化学教学还承担着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意志品德和理想教育等。笔者围绕如何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德育教育;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科教学中都应渗透的,教学工作应当以德育为首要目标,以教学为主要内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中指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并强调“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要树立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迷信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学习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并引入课外资料,将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采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优秀。
1.1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用是充满矛盾的。比如在教学“氧化还原”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解释,使学生理解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存在于同一反应中,这样学生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树立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化学现象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化学中关于对立统一的实例还有分解与化合、溶解与结晶等等。
1.2唯物辩证法还认为量变会引起质变。如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等都说明了唯物辩证法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规律。
1.3教师要通过化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性质。比如,化学中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是如何进行转化的。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化学教师应当树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爱国主义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化学成就来教育学生,用其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2.1利用化学成就教育学生: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着爱国的感情去发现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在化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冶金、陶瓷、造纸、火药等都在世界发明中占有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从我国科学家合成了牛胰岛素到“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等飞船的发射,无一不说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迅速。教师将这些资料引入到教学中,和相应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2.2利用优秀事迹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比如,在教学“纯碱”的有关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辈侯德榜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他从小热爱祖国,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而奋发学习,并在学业有成后拒绝高官厚禄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制碱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事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我国的相关化学史,又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树立为国家努力学习的奉献精神。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等各类企业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尤其是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在21世纪的今天,保护地球成为所有人类的呼声。高中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环保意识,并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保护环境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3.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材中提到了很多气体、固体和液体,那么哪些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物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如,在讲解有关二氧化硫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是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并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硫带来的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农作物等严重后果。
3.2在实验中注意保护环境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实验时操作要规范,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如,在取某些药品进行实验时,要尽量少取,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做微型的实验。这样不但便于实施教学,方便操作,而且学生观察和记忆效果较好。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过程。在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创新改进实验方法,使其操作更加合理。比如在做铜与硫酸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铜碎末改为螺旋形状的细铜丝,方便教师及时停止铜丝与硫酸的接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并进行观察。这样能够避免普通实验中二氧化硫产生太多而造成的污染。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理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搜集有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德育作用,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康太丰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高中学生年龄段思维基本成熟,知识面也比较广,但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德育教育是必需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的,在其他各学科都应该渗透,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本文将从德育教育的内容出发,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合理措施,从而保证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走上歧路,所以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语文学科。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品德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品德;第二,家庭美德方面,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家人;第三,社会公德方面,让学生时刻注意言行举止,自律、友好;第四,环境道德方面,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中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举止。高中学生易叛逆,常常自以为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事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让教师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改变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3.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向高中学生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及汉语言的精髓,而且更应该利用经典教材把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1.将相应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渗透道德事例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用他们的爱国事迹感染高中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止得体、思想端正。而对于体现亲情、友情、高尚情操的内容,教师要找寻相关内容,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枯燥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正直。如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人与海》,文中渗透面对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和信念,教师不能只注重普及经典、教授词句和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明白这种传统美德。再如《师说》的课文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上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标准下滑,很多人自私、自负、狭隘,甚至还将正义、诚信、责任、孝顺、爱国抛之脑后,他们不关注德育,不关注传统文化,盲目追求虚荣和金钱。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分析当代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找到共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教育,将他们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重视课外的德育教育,注意角色转换,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现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当生活遭受变故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很脆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心血,这是怎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什么样的人才能融哀痛与幸福于一身?在课上完以后,笔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德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更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在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要做生活的勇士,奋斗的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3.在课后作业中融入道德教育。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教育,课外也要进行。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渗透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如2015年北京试卷作文题目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足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题目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点评。
四、结论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与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丽
摘要:新课程,新课标,新挑战,我们必须从方方面面储备,从点点滴滴做起。本文源自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简要剖析了高中英语教学不能仅仅为了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激发、渗透并落实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其清楚地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健康乐观的信念,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德育教育
1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甚至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作为英语教师,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感,较高的人品修养,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真正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中优秀的品格。记得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舒白梅教授曾说过“教师这一职业就是传播和传递真善美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做老师首先要做个真善美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只有先做个真善美的人才能真正传递真善美,说教也才更有说服力,并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会比生硬的说教更能入木三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育人润物无声。
2立足高中英语课本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文化传播的大雅之堂,而英语教材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走进英语课本,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们现在新课程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课文充满人文情怀,主题涉及人文、社会、环境、体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都是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英语教材里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也是我们教师进行德育的“原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教育和熏陶,用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熏陶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总之,高中英语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好的德育素材,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到团队精神教育到理想教育到环保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素材紧跟时代,具有时代气息,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真思考,有效地把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
3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的练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及书面表达等形式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些练习提供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关于亲情、友情、环保、保护文化遗产等等话题,尤其是完型填空,每一篇完型填空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讲述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爱恋或讲述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故事或讲述人生的顿悟……故事之后的议论就是感情的升华,是人世间的真善美;书面表达中的漫画写作则深刻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空巢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或不合理的教育现象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课堂中。
4引导学生领略英语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作为中国人应有的高尚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处在当今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灌输这样的爱国情感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来培养青少年的这种情感。英语课程,它是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英语学科作为学生接触国际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更是肩负了培养学生适应时代性、国际性中外文化要求的重任。通过英语教学,我们的学生接触到西方的文明和文化,在部分人盲目西化,崇尚西化的今天,更有利于我们的青少年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祖国的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内容溶为一体,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天地。总而言之,英语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广阔天地,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植入,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品行育人,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教书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并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作者:谷春凤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习、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是我们进行高中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德育;创新发展;课程改革
1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对不良思想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1.1.1社会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以“黄、赌、毒”为主的不良思想,而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广大高中学生,必然受到影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阻碍青年学子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1.2个体的心理。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的独特。学生对于新事物盲目崇拜、学习,只顾追寻所谓的潮流,缺乏对不良思想的抵制力和自控力。因而潜移默化中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使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下降。
1.2家庭环境阻碍高中生健康发展: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缺乏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突发性事故,导致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孤僻、自卑。这两种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性格上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自私、自卑、孤僻的性格必然不利于其在德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1.3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1)传统教育模式是建构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思想中保守、愚昧的一面反映到教育模式上,则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禁锢。教育目标上,往往停留在升学层面,忽视人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把升学看作了目的;课程设置上,往往陷于功利层面,以高考统领一切,重眼前轻未来,忽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上,往往停留在静态的传授知识,忽视动态的建构知识,轻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格养成上,往往满足于封闭性的道德认知的传递和刚性教条的约束,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磨砺。(2)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当今教育部门在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上缺少政策引导。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生的德育发展被牢牢禁锢。
2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2.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速度,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在开阔人们视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高中生的思维、品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德者,才之率也。”真正优秀的学生应是德力具足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健康的成长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埋下良好的伏笔,不至于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会使青少年具备乐观向上的精神、较高的德育素质,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2.2推动社会进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对未来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需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思想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思想道德修养却提高缓慢,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要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应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让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措施
3.1构建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优良环境
3.1.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德育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父母关系和谐、父母与子女相处融洽、家庭环境宽松的,并且父母对子女在德育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1.2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如今多种多样的思潮、观点不断涌现,使得缺乏辨别力、自控力的高中生丧失了自我。因此,应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社会大环境。
3.2借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省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单方面地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精神层面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有其积极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则体现在思想保守、内容单一、形式古板方面,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有效的德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3.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多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3.3.2集体主义教育是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课上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对小组这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展“我们是一家”、“滚雪球”、“蒙眼作画”等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广泛学习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4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
19世纪以来,西方利用以“育人”为本,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主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而在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使我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待国外思想文化,我们应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德育教育方面的优秀思想文化,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情况,对其中有利于我国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部分进行利用。切不可“闭门造车”。学习、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是我们进行高中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赵斌 单位:浙江省上虞中学
一、高中班主任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的教育工作是分不同层次的,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的也就是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和中等的一般人的德育教学及高等的也就是说我们高中生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做人方面进行教育。德育的问题层次很多,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德育工作传递下去。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中日常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完善班级队伍建设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会向着榜样学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榜样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优秀学生就是自己的榜样,他们会模仿优秀学生做笔记,模仿优秀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认为只要什么都向着优秀的学生学习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虽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确实对学差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建立得力的班干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向着榜样学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得力的班干部首先对班级集体是有一定感染力的,他们优秀的品德首先会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让别人对班级刮目相看。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对班级进行感染,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对此产生影响,模仿他们的良好品德。班干部是班级的旗帜,同时也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作为教师也必须严格要求班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班集体,用具体的形象来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做,对其他学生是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这也恰好补充了班主任在树立榜样过程中的威慑作用的局限性,很好地补充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2.加强对差等生的沟通交流
对待思想有问题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很好的处理好他们的逆反心理,是德育成败的关键。但是也正是这些学生让老师头疼,认为这些学生难以管教,甚至有的时候会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其实,这是很大的工作失误,逆反心理也有好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里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怀,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打开心结,愿意和老师沟通。例如:有的时候老师在找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谈话的时候,学生明确地会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这时老师就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沟通问题还是学生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改变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3.注重课堂和生活相互融合
在课堂上,平时教师都有课时任务,每节课达到的目标和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甚至有的时候就不会涉及到德育的教学工作。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忘记了做人的本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尤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只要是涉及到关于德育方面的问题就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成长。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学记》这篇古文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站在古代人的思维上教学生如何翻译,如何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课文中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教给学生不耻下问的道理,不要觉得是差等生而觉得他什么也不会,也不要小看比自己弱的人,要互相学习,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道德的学习贯穿于我们学生时代的每个时刻,但是作为高中生是进行德育高层德育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很多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不要单纯地只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作者:赵璘 单位: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第一,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基础,而德育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也有所不同,德育教育注重以社会形成的共同品德及行为目标方式为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德育教育是教授、感知,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诱导、宣泄。两者的联系:第一,教育群体是高中学生。第二,两者之间拥有相同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高全面发展型人才。第三,两者都需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都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人诉求的表达。
二、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两者融合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最受社会欢迎的无疑是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不仅要工作技能过关,还要心理素质过硬。只有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由于两者在教育方法上面存在相应的区别,德育教育更加注重的是教授,这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需要运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两者相融合既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也为德育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渠道。
三、如何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1.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责任。因此,高中学校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打造一支工作作风优良、教育高效的师资队伍。教师自身也要重视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平时教学中的表现来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在学生其他科目时,也要加强对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才能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找到战胜逆境与困境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
2.在开设校园辅导站的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的高中阶段正属于生理发育期,是心理状态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学校在逐渐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各个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开展个性化辅导模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但在疏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学校在缩小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界限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做家访、电话互访、开家长会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进而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法。高中是学生树立三观及远大理想目标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只有将高中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两者之间才能达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才能使教师科学合理地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许荣树 单位:晋江市首峰中学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改进和加强德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抓好的四个优秀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接指向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它的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以道德教育、养成为重点,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增强道德意识.
德育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因此,有效的德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产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具体做到
(1)课前灌输,寓理于事.
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使青少年获取的价值经验,在数量、复杂性、提取速度等方面都已经大大超出了教材为基础构筑的课程经验.鉴于此,学校德育必须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
为此,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选取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评价事物.比如,针对和老师顶撞的情况,我给他们讲了《咬掉母亲耳朵的贼》,希望他们能正面理解老师的批评针对学生中的早恋现象,给他们讲了《夏天不摘秋天的果》,告诉他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事情,要把握住现在最好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方面,通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等等,让学生们明白信心、决心、执着、自制在成功中的重要性.
课前五分钟时间虽短,但却具有形式灵活、涉及面广、针对性强、解决及时的特点.而且用故事形式表达,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有利于学生主动内化、自我领悟.许多同学把老师送给他们的名言专门抄录到一个本子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达了他们完善自我的愿望.
(2)课堂渗透:寓理于学.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引入富有教育意义的政治、法律、道德、心理、自然、和社会的种种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倾听、观察、分析和比较去充分感悟体验.
在讲授《文化创新的途径》时,我选取了《二十四孝图》中《扇枕温衾》《埋儿奉母》等有代表性的几个故事,让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明确了传统孝道中有精华和糟粕.然后引用了当代全国十佳孝贤张尚昀、马金莲等事例,让学生分析当代所倡导的孝道与封建社会中所倡导的孝道有何异同.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以《孝顺,我可以……》为题,畅所欲言,解决了新时代应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问题.
后来,在讲授《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中的《家庭美德》时,开展了感恩父母系列活动,使全体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平台,使学生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训练道德行为.
许多学生,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但不能将自我完善的意识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动,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更深的层次上抓德育.
比如,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考试抄袭严重.考风不正,学风难正.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呼唤诚信回归》,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考试到底可不可以抄?了解了学生的想法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观点,我给他们念了《老外劝我们别作弊》的文章,一起分析考试的目的和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珍视自己的信誉.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对考试抄袭问题进行心理分析,针对这些心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抄袭的办法,以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忠实自己,完善自我.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抄袭的现象虽然没有杜绝,但作弊现象明显地少了.更主要的是,抄袭的同学不再好意思在班里炫耀了.
(三)培养道德习惯.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就要尽可能将一时一地曾做过的有益的认识教育与行为训练,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形成制度、法令,今后在某时某地也必须实行.学生照这些法规制度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由于扩招,导致我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差,甚至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也表现得是非不分、缺乏教养.有一次上课喊起立,下面的同学干什么的都有,足足四分钟仍没安静下来,气得老师大发雷霆.
这次起立事件后,我在所任课的班里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并提出了起立的具体要求,希望男生能像绅士,女生能像淑女.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上下课喊起立时,基本不用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就会相互提醒注意事项.
为使教育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我们的言行,对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
2、全员参与,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
个体的道德长成需要一种支撑性的情感系统:依恋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等.自尊是提高道德成长的起点,关爱和彼此感受到爱是道德发生的条件.作为教师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学期,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了手拉手活动.每一位任课老师和所教班里的四名学生结成对子,关注学生各方面情况,把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手拉手活动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和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点对点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的苦心,消除师生隔阂,从而使老师的教导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增强德育效果.
3、教育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长成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这些习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正,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宽容,做一个平时看得到别人点滴进步和成功的有心人,细心的去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冰心老人告诉我们: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爱.教育是责任与爱的分享,传道先融情.只有让教育与爱牵手,才能谱写教育新的篇章!只有教师播洒爱心,才会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开出朵朵美丽的小花.一颗真心,就是一片爱的海洋,在这片爱的海洋里,我们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让每个孩子在爱海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