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4 02:5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其充分体现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要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在遵照美的规律同时,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紧密结合植物的质地、色彩及形态等多种因素,在园林规划的整体构图之中营造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季相色彩
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树木花草发生的开花、落花与结实、果熟等变化,构成植物的季相。植物的种类不同,其季相也就不同。从叶色看,常绿树枝多叶茂、色泽较浓;落叶树色泽较淡,花色鲜艳而活泼。配置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构图。在深浅的配置上需要采用对比与衬托手法,以增加视野的深度感。同时,调配各种单色植物,或混合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富于色彩变化的同时可使整体处于统一的绿色基调之中,令人赏心悦目。草坪的色彩与质地十分独特,一般用作园林的底色,草坪的碧绿显得鲜艳而富有生气。从花色看,树木种类不同,花色及花期也就不同。为确保开花时的花木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出现偏荣偏枯现象。
2质地方面
植物质地的自然外貌由树皮、茎、叶及芽决定。人越亲近植物,给人的质感就越细致。所以,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其观赏视距及质地,利用不同植物,其质地相同,进行配置时给人以单纯感。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体现即其选择与配置,配置树种必须考虑上述多个方面,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对形态、色彩及姿态美观的树种进行选择;丛植依据绿地要求对树种进行选择,搭配应考虑到树木的大小、高矮及色彩,注意疏密相同,确保灵活自然,尽可能体现出一种艺术美感的效果。与此同时,依据树木耐阴程度、生长速度等因素对树木的株行距进行合理确定,树木的枝叶之间不可交叉和挤压,为树木冠幅的生长留足空间。在园林景观的建造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及植物配置均必须确保科学与合理,同时遵照美的规律及技术准则,改善园林环境更加优美和优雅。
3配置植物的注意事项
3.1结合观时和观花植物
观赏花木中,存在着时色多变,且极其漂亮的一类植物,如槭树类秋季变红,银杏变黄,均十分漂亮,与观花植物相组合有利于观赏期的延长。观赏树可以作为园林主景,放在比较显要的位置上。而常绿树种具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浅绿绯色的梧桐、淡绿色的柳树、暗绿色的云杉及常绿色的香樟等,对色度对比较大的植物进行选择,所搭配的效果更佳。
3.2层次配置
分层进行色彩搭配的配置,是十分重要的拼花艺术。叶色、花色及高度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其层次及色彩也就更加丰富。如高10m的枫树、高5m的松柏、高3m的红叶李由高到低分层次排列,构成红、绿等不同颜色、不同层次的多层树丛。选择花期不同的植物进行分层配置,园林的观赏期会有所延长。
3.3草本花卉的运用
樱花树下搭配万寿菊,木绣球前种植美人蕉,能够起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其树冠形状、花型、色泽及寿命等,确保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协调。同时,每个组合内植物构成比例的设置应当合理,并对植物种植结构与游览路线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每个组合的搭配还要考虑草坪、地表及地面等多个组合间的关系。
3.4突出季节性
植物的配置应避免单调或雷同,应确保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充分突出春季的繁花似锦、冬季的银装素裹、秋季的叶色多变、夏季的绿树成荫,使观赏之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按季节的不同变化,进行植物的选择,可以考虑早春开花的迎春、丁香等;初夏开花的紫薇、木槿等;晚春开花的玫瑰棣棠等;冬季翠绿的龙柏;油松等;秋天观叶的三角枫、山里红等。整体的配置效果应保证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以“夏季浓苍翠不萧条、春意早临花争艳”为原则进行植物配置。配置林木时,常绿树种比例一般应为1/3~1/4,枝叶少的树木产生的效果远远不如枝叶茂密的树木,多样种植物效果好于纯林木种植,阔叶树效果好于针叶树。此外,也可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园林设计与配置,如种植果树或药用植物等,为游人创造一个花草繁茂、林木葱葱的园林环境,令游人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4结语
园林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公园及风景区的建设发展非常可观。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下景观设计的发展逐渐充实和完善着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对于园林产生的情感并没有古人那么丰富。但现代人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此设计师应当善于洞察人的情感,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体现哲理与文化的审美,从而使游人在美的体验中产生更多共鸣。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主要表现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为了提高居住的环境质量,应更好地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建设中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田园风情。当前,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城市的喧闹,希望通过乡村景观的融入来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乡村景观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处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乡村景观由于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其主要的自然元素有:山川、河流和树木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人类、村落和动物等。设计人员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中,展现出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深刻地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2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原则
2.1 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原则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建设乡村景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应该在自然景观的建设基础上,建设乡村景观,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追求乡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原则是指在风景园林中有效地融合乡村景观,展现各地景观的缩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特点,有效地融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并注重对乡村各元素的搭配,展现出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在进行乡村景观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田园风格和私家田园风格,展现出风景园林融入乡村景观后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景观和乡村景观元素,要想提升风景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应该促进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统一,既要展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又要展现出景观的协调统一性,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性。
3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西方设计经验
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必须要保护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传承乡村景观,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特点,西方国家重视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实现了人们对舒适环境追求的夙愿。西方的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融入,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的内容有:耕地、牧场等,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氛围,更加突出园林设计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追求。
3.2 融合乡村农业耕作景观
乡村景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自然因素的创造,而是更好地展现农村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是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改造农村自然景观的过程。现代化的景观建设中,改造农村自然景观,还需要注重保护环境,保留农村最传统的历史风貌,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在乡村景观内融入农业元素,增加园林建设的真实感,通过种植农业植物,实现对农村景观的还原。
3.3 融入乡村田园景观
风景园林能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和愉悦的心情。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在园区内还原乡村景观中的平台和矮墙,打造出原生态的乡村风光,使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体会到乡村景观的美。另外,还可以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绿色通道式和混合类乡村景观建设,展现出乡村的独特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辅助乡村景观的还原,为乡村景观的重现提供条件。设计师在进行历史和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打造更加生态和多元化的风景园林建设。
4 结论
乡村景观在我国风景园林中的融入,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展现出我国城市建设的进步,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继承了传统文化。乡村景观建设,给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增添了乡村气息,促进了我国园林建设的创新,推动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该项设计继承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摘要】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 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1. 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 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1 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1.2 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1.3 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2.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2.1 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2 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2.3 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 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3.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 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3.1 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3.2 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 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3 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 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4.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1 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 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4.2 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4.3 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 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4.4 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想方设法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加以注意并及时予以表扬,认真对待辅导员工作记录,对他们的成绩予以肯定,不足及时指出。
【摘 要】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经济、适用、美观为出发点,贯彻景点立体绿化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地形地貌、山水湖泊,保护好自然遗迹、古树名木。同时,还要从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园林绿化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让城市园林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环境中。本文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点、园林规划设计的园林植物的配置以及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设计要点;植物配置;地域特征。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点
1、地形地貌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首先要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其次是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小园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有利于栽植高大的植物;向地下延伸挖地造湖,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三是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2、整体规划设计。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以使水产生流动跌落的动感,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了气温,还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增加了人与水散发的潮气融于空气中的自然感。
3、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对古迹、古树名木进行保留。城市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大树、古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的生态体系。
二、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
当前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要遵循原则,结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使园林景观产生更高的效益。
园林规划设计中正确的树种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是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其次是配置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力求给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植物,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使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迷人的芳香,在园林中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具体通过以下搭配形式来表现:(1)孤树。应栽植在开阔空间或视野开阔的高处,表现所在的空间是主景和焦点,体现植物、环境景观的魅力。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同主人招手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因而知名天下。(2)花坛。花坛作为主景,多设在大门、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处,表现形式为带状花缘和花径。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3)丛植。按形式美构图,表现树木群体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在形态上有高低、近远的层次变化,在色彩上有基调、主调、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不同季节、不同树种所表现的观赏期不同,体现四季分明的景象。要一年四季都有变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色,体现了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景观艺术效果。(4)群植。以树木群体美为主,采用纯植和混合植方法,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形式,还能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雕塑、喷泉等小品组合构景,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需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有了植物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是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花草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环境效果。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只有曲折之趣,而无空间之分、通幽之感。因此说,园林植物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组合,可形成植物障景、框景、漏景等景观。
三、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
基于地域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在园林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园林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园林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结束语
科学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减轻自然灾害,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加园林稳定性以及维护城市的健康环境。
【摘 要】景观生态学是基于传统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多领域、交叉性科学。它是传统生态学的延伸,也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之一。本文简要阐述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推动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应用,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和自然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关注以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这也使得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成为业界人士不断争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文章就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的促进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述
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景观生态学,即landscape ecology,是新兴起的一种交叉类学科。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于1939年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指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方法等,将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以及物质流等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作用,在地球表层进行交换和传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即:
1)从个体属性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地表形态、岩石河流、土壤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等。
2)从直观景象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树木花卉、自然风景以及景观建筑等。
3)从复合生态系统上来讲,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具体表现为:
1)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研究;
2)对景观生态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的研究;
3)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区域范围内预警和监测上的研究;
4)对景观生态系统在管理和保护上的研究。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概述
1、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
所谓园林规划设计,就是指设计人员以相关园林建设理论为指导,从地形、植物、建筑、文学以及美学等多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从而更好的提高自然景观的美观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休息、游玩、放松的自然环境。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现代园林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即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其主体应该是植物造景,减少人工造景。
2)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即园林植物在选择、设计以及布局时应该根据园林所在地的实际环境进行恰当的配置,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突兀景观。
3)整体协调与地方特色想结合的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在确保整体景观协调性、统一性的同时,注重突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如多使用当地特有的树种、花卉、植物等。
4)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还要对园区内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和注重,避免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长效发展。
5)文化建园与生态建园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的规划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必然性
景观生态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都是自然风景,这就使得两者在关联性上存在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园林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使得其与景观生态学之间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在树木花卉的选择、种植、分布等方面也需要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便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提高园林树木花卉在种植时的成活率。
2、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目前,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生活等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濒危生物灭绝、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境问题有进一步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加入景观生态学,这也是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社会大环境的迫切要求。例如,2008年时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三道绿色屏障”、“三大体系”等口号,这使得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生态规划建设高潮,而这也更加体现了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提升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进行自然植物的配置,强调垂直生态过程以及某一单元中的生态关系。而这就需要在自然生态学的指导下,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技术,对整个园林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和构建,在确保垂直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平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植物间的优化配置,增强园林景观中多个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互动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舒适性,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原则
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包括有:
1)整体性原则,即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保持园区内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
2)生态安全性原则,即是指将水风流动、物种空间运动、城市扩张等景观过程作为能够克服的空间阻力,以此来实现景观的覆盖和控制。
3)干扰性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适当运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干扰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异质性。
4)可持续性原则,即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指导,实现景观在空间、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以景观生态学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将景观生态学贯穿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建设原则,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自然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安详的园林景观环境,更好的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摘 要]自人类定居开始,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乡村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为此而形成的乡村田园风光也成为了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打造出美观、舒适、和谐的城市风景园林景观,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乡村景观;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商业及住宅区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营造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降低噪音,还能放松人的心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介绍
乡村景观作为景观的一种,主要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它居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乡村景观即保留了自然景观的景观特色,又透露出人工气息,主要表现为生产性、地域性、生产性、自发性、生态性以及历史文化性。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比如耕作、村落、工具、牲畜等,同时,乡村景观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为其景观更是增色不少[1]。在审美方面,因为乡村景观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所以有较强的审美性。乡村景观在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中,更是集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在城市景观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净化城市空气,具有双赢的效益。
二、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2.1 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开发起到启示作用。
乡村景观有其独特的原生态元素,它所具有的朴素与纯真是城市景观所缺乏的。乡村景观重在原始、清新、质朴,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所以把这种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依据。乡村景观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的繁忙与紧张的生活节奏,还很好的弘扬了生态环境,宜居城市的生活理念。
2.2 使城市园林与规划设计更符合审美规律
乡村景观是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所以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规律。相反,城市给我们的印象通常都是高楼、混泥土、灰尘、雾霾以及古板的景观。如果能把乡村景观很好的引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元素,还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把乡村景观的优点应用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取其精华,扬其长处,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更加实用的园林景观[2]。
2.3 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乡村景观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因需要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乡村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乡村景观的引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协调城市发展,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灵感。这也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坚持和遵循的原则
3.1 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
把乡村景观引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本身就是对乡村景观的一种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多或少对乡村景观有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 因为乡村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包含了天然的自然景观、优渥的土地资源,还维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源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启发,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也能较好的保存乡村景观的元素。
3.2 遵循协调性与统一性
在景观的营造和规划中,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加强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景观运用到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同时,做到整体区域的统一。还要从大局出发,减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充分尊重与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
3.3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乡村景观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对全民 、全社会的开放[3]。只有遵循了开放性原则,才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过,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尺度,不可对乡村景观产生负面作用,也不能破坏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 设计策略的启发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包含如何将乡村树木、乡村动物、乡村花草等引用到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但是此领域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4.1 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
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乡村的美丽风景、乡村的祥和气氛、乡村的新鲜空气,都是每一个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对乡村景观加以借鉴甚至是模拟,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带规划一个具有浓烈的乡村景观的园林,提供给人们闲暇之余放松娱乐,一定很受大众欢迎[4]。
4.2 可以借景乡村田园风光
在乡村,错落的绿植、艳丽的花朵、起伏的山岗、潺潺的溪水、飞舞的蝴蝶,无不惬意愉悦。这恰恰是冰冷的城市所缺乏的生机与活力。设计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并运用到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可以使城市的人们也感受到乡村景观的魅力,视觉上得到享受,精神上得到放松。
4.3 传承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乡村景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生存而做出的改变。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景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社会发现的体现,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尽最大努力延续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元素,这样的园林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5]。
4.4 增加农业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膨胀,很多孩子从出生就在城市,不 了解蔬果是怎么长成的、不了解耕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的动物都不认识。所以说,增加农业体验,对城市园林的塑造有独特的意义。乡村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引用,同时也传达了历史地狱等特性,如果再加上农业体验,对大人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对孩子,还兼备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在园林的建设中,增添一些特色的农业体验,比如种菜、种果树、采摘等,构造出一个新颖具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风景的融入,既是对乡村风景、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为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增添的一种新思路,不管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宜居的角度考虑,乡村景观都为城市人带来一抹清新。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乡村景观的融入方面还欠缺融合发展,而乡村景观的建设却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都有裨益,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将是具有独特风情的一种新思路。
摘要:园林设计规划方案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忽视、不当或与实地不符之处,应该留有选择修改的余地。对设计方案及论证应提供给建设单位及设计同行细致研究,吸收合理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删除,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达到理想效果,本文针对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与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行学习提高。
关键词: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基本理念;生态园林;植物物种选择
1.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基本理念
1.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科技、景观等创作手法,园林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1.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基础坐落在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人文的基座上,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既要结合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还要以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设计,以促进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
1.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相对稳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前卫的设计元素,如新理念、新材料、新手法,始终站在时展的前端。对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形式新颖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对未来发展的展现,很难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佳品。
1.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意境美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优秀,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以空间、文化、寓意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现代规划设计中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1.5人性化设计理念
以设计出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当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时,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把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延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1.6生态性设计
尊重自然发展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生态原则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适用原则
2.1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物种多样性、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植物种群相互协调,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形成一种和谐有序、互惠互利的关系,由低等植物、草本、灌木、乔木、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综合而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发挥了吸碳制氧、调节温湿度、除尘消噪、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2.2园林规划设计
2.2.1园林规划设计应考虑绿化的功能。不论是公园绿化、校园环境、厂区绿化,还是住宅小区、城市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应合理选用、科学配置绿植材料。
2.2.2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通过点线面的合理运用及不同植物材料的四季特色的变化,使园林绿化巧夺天工,再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似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2.2.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起来,是设计人造景观应注重的事项。历史文化内涵的合理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边环境或其他方面有机协调,以迎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被人们自然接受。
2.2.4认真计算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绿化设计中的人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立体绿量、植物多层次配植、水土保持、有害气体、灰尘有效吸收量及生态效益等绿化指标需分短、中、长期认真计算。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绿植是单选草坪还是乔、灌木与草坪相结合,使树林与草坪合理配植、相得益彰。
2.2.5树种选择的论证。不同植物配植在一起应考虑相互间的影响能力、生长速度、阴阳性,观叶、枝、花、果、树形树态的层次感,病虫害的交叉性,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旱耐湿性等都是树种选配的重要因素。
2.2.6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在设计中既应考虑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要探索设置大众化、低成本、低配置、低维护的绿地。有利于绿化单位以有限的资金达到更好地绿化效果。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过程应加强管理,规范内容,使其制度化、合理化,与设计一样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成果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乡村景观也在开始发生着改变,走向了现代化。乡村建设本就与自然是一体,对乡村景观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确保乡村本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得到延续发展,还能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并有助于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更加完善。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风景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且久远的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审美意识和感悟。乡村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因为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更为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提高乡村景观的品质,还能改善乡村居住人民的环境、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1.乡村景观的概念及特点
1.1乡村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自从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以后对它概念的争议未曾断过,在地理学、艺术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学科中,景观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及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定义为地表景象,是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是复杂的自然发展过程和人类在大地上的活动脚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随着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以人类的居住状况把地表的景观类型划分为3种: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市景观。这3类景观虽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一面。对于纯自然景观而言,乡村景观带有一定的人工雕琢。但对于城市景观,乡村的人工雕琢较低,更显自然。乡村景观是在城市景观和纯自然景观之间,它是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田园风光。
1.2特点
1.2.1生产性。乡村景观是与人们的生存、生活、生产紧密贴合的,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原有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修改、完善和创造,这种创造景观的目的便是生产,所以生产性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1.2.2自发性。乡村景观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某位大家的天才杰作。一沾染上人,便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支配,再看似完美的景色也是带了人工设计的矫揉造作。但乡村景观是依靠农民“劳作”得来的,是深深眷恋土地的农民利用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本能),在最低能耗下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无意识的创造出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和谐之美。即使某些局部地方景观是由农民主观意愿上创造的,但最后出现的整体景观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因此,传统乡村景观的形成具有自发性。
1.2.3地域性。乡村景观的形成具有自发性,是无意识的状态,所以乡村景观便体现出它本身的地貌条件等,发生在这块地貌上的,人与地貌的相互依赖的和谐而产生的文化、历史,都是带有这块地域本身的自然特点。这种自然是人们根据所处地域来进行的合理规划以适应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出现的。所以乡村景观的自然、人文要素都是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综上,乡村景观的最终呈现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地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特点的差异而有巨大的不同。
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坚持的原则
2.1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规划和设计中,要坚持实行对乡村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等。其中,乡村的耕地资源是乡村景观的特色基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农民密不可分赖以生存的资源。要避免耕地资源遭到破坏。乡村的河流、林地等自然景观,古建筑、传统的文化习俗等历史人文都要注意防护,因为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要坚持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现在每件艺术都所需要的,开放性不仅是指能让他人介入,也要让人参与,给人空间去思考、感悟。乡村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对全民开放,这是全民都应该享有的资源,不能设计为少数人的园中小景、私家田园,否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和谐。适度的开放性能使全民介入进来,将人类的智慧更好的发挥。但开放性也是要注意度的问题,不能让乡村景观在资源过度的开发情况下,被无限制开发,这反而是在破坏乡村景观。
2.3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包含地貌、生态、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使乡村景观的各要素能和谐统一。在规划时,要能将规划与设计放置一个大范围来分析处理,了解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周边布局,要能统筹四周,与整体统一协调。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和特色文化,要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和风俗。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3.1使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合理
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园林规划已逐渐陷入瓶颈,园林脱离了自然,被城市的钢筋水泥占据。乡村景观恰好与之相反,自然与人类互依互存和谐共处。城市的园林规划应该在乡村景观中得到启发。在对园林进行规划时,要注意它的功能性、实用性。
3.2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乡村景观有其独特的朴素、纯质,它的田园风光总是带来自然清新的感觉。这种风格引入到城市中,不太刻意的雕琢规划,让“自然”自然一点。但要注意如果把这样的与自然的亲密感觉盲目引入高楼耸立、车流不息的城市,似乎是给城市景观文化添入了其他元素,带来了生机,但这种“布景式”的东西,毫无生命力可言。城市景观也是居民根据他们所需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构建的,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毫不相同,所以强加的人工式自然反而给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和谐。设计师要注意在适合的地方设计合适的景观,要注意设计地区本身的地貌、文化、生产方式等,不能为了所谓的突破而追求表面的形式,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特色景观。
3.3指导城乡布局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是为了使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它涉及广泛,有社会、环境、经济、科技的诸多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便在于此,它能促进我们对城乡布局进行系统的规划调整、保护塑造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发展农村的旅游和特色品牌等各方面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共存,更利于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特点价值,以及它在风景园林规划时的原则和意义。当今园林的规划设计,在风格上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古典园林风格风貌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方式,越来越多的呈现出风格多样性。其中不同之处是受到了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当今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全民的、公益性的一项社会主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对应的群体也是大众化和全民化的,所以园林的建设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目前,已有的城市空间和资源都无法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需求,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重要。
【摘要】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不管在那个领域中都是被人们所提倡的原则,当然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也不例外。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原则有效地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园林设计师一定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沦失,外来文化不断带来冲击”的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思索,将适合我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之路有效地探索出来。
【关键词】规划设计;现代园林;继承和创新
引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超越的状态。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这一重要的文化原则,这一原则在园林设计行业备受设计师们的关注。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文化继承表现为人类浪漫情感的回复和涌动,然而以此为前提,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就是理性的延伸。
1、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园林绿地规划,其二是园林绿地设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园林绿地规划指的是设想以及安排未来园林绿地的发展方向。它所需要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园林绿地发展的投资、规模以及战略目标提出。一般情况下,又可以将园林绿地规划分解成园林规划和发展规划两种类型[1]。园林绿地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以及用途,按照规划的原则,并根据园林地形,有效利用广场、道路、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多种园林要素将有内涵、有深度、有生机的园林环境创造出来,或者也可以将园林设计说成是具体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是一种细致且具体的施工计划。园林设计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小品设计、园路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地形设计等。
园林规划设计指的是在建设园林绿地之前做出的筹划谋略,是一种能够促使园林美好思想得以实现的创造过程,它不仅会被经济条件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艺术法则的指导。园林规划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最终成果是设计说明书和园林设计图[2]。它所要考虑的不只是生态问题和经济工程设计条件,同时还需要将自然美有效地融入到生态美当中。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依靠人文美、文学美、绘画美、建筑美等来增强自身的表现力。
2、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化背景
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往往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更新与变化。社会的不断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同时还带来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变革[1]。现代园林设计不仅要做到尊重传统和历史、继承文脉,还一定要做出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当前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因此,园林设计师一定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沦失,外来文化不断带来冲击”的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思索,将适合我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之路有效地探索出来。目前全球化的文化依然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文化多元以及全球概念的影响下,大家开始不加批判的弘扬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地方体验,所以对于不同地区的园林文化背景解读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
3、继承和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
3.1可持续性内涵
促使历史文脉和园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规划园林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选择合适的尺度以及适当的规模,通过对项目的历史文脉以及文化传统进行调研,确定规划的要求和内容,对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2]。保护和发展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不只是保留一些旧的东西,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将新生命力注入其中,这是一种进行重新创造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做的工作。
3.2地域性内涵
地理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或者是地区的地域性内涵。它指的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文化。不得不说,这种文化的时空特征在一定上是和景观特征存在着联系的,所以,地域性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园林文化来说就有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3.3时代性内涵
形成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进步。比如,在某个时代中创造出来的园林能够反映当代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思想观念,那么就可以说该园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管是哪种文化都会有其自身的体制背景以及社会基础,当然,园林文化也是一样[3]。因为园林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其在内容上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
3.4民族性内涵
园林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民族所拥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观、哲学基础以及自然条件等都有所不同。中国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主要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式写意山水园。
3.5超越性内涵
在传统文化园林当中,传承是其根本以及源头,其未来走向是超越。在继承传统园林文化方面,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对其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应该将现代先进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并且利用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促其发展,最终实现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目标。
4、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有效应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原则
4.1对场所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加以保护,对场所的意义加以尊重
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场所的原有空间布局、现状及历史,使环境的原真性得以保持。通过绝对保护或者是塑造相当一部分遗迹,对时空的变迁进行体验,做到有效延续历史文脉[4]。对于园林内的一些古代景点,一定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绝对性的保护,即不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也不能在其中添加新的景物;然而对于一些遗址,就可以根据文化继承的需要以及园林内的实际地形来实施保护或者是对其实行再塑造。
4.2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加以强调,同时还要强调其与现代环境共生
在主景区内,不仅要将原来一些具有人文标志性的建筑保留下来,还应该合理地在其周边的环境中将一些与其风格一致且意蕴相符的建筑新建起来。通过重新整合场地、组织交通、变化空间以及利用新建筑的烘托,使旧建筑物能够在此空间环境中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认同感。
4.3对园林的历史文化加以强调
对于园林中一些能够展示古代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精湛艺术的著名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并促使历史、文化、旅游实现统一。
4.4对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形成重视
园林当中的各种公共艺术品,比如摩崖石刻、浮雕以及雕塑等,这些艺术品都真实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并且能够现代人的那种怀旧情绪有效的激发出来,从而促使空间的艺术品格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5、结语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因为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而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园林文化虽然在信息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就是因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导入的新思维和新观念,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园林文化。
【摘要】在最近的几年里,以城市转向农村是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怎样在当代社会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中较为合理的融入,乡村景观是当前人们较为重视的观点之一。本文先将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价值与概念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其次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基本原则以及必要性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文末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具体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融入方法;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引言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环境认识的的加强,如今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规划,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人们居住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乡村环境,与人们的发展以及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关于怎样做好乡村景观规划,且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完善,确保当代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本文内容里我们把风景园林规划以及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
1乡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及研究价值
1.1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说,地理学角度是乡村景观的立足点,它的景观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这样的乡村景观把人类的居住状态作为关键,有着相对明显的自然属性及丰厚的人工气息,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乡村景观中拥有独特的田园生活与文化,是当代农业乡村生产性的乡村居住景观。
1.2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审美性、地域性和生态性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
1.3乡村景观的价值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里,越来越关注乡村景观,给乡村景观的探析也更加多。目前乡村景观在现实发展的过程里,通常具有它的特色与审美的意义等等。然而在当代乡村发展的过程里,它的关键的意义表现为地域认知与文化历史价值。乡村在对个别的区域人们社会文化情况与生产的情况反映的这个基本点上,针对地域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同时乡村景观也有着一定的人为与自然因素,它独有的社会组织文化与风俗特性等等全都不相同。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必要性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协同、统一建设,与此同时,人文活动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里,把乡村景观融入也有必要性,关键有下面的几个表现。
2.1将乡村带入城市的一种表现
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把乡村带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慢慢把乡村环境变为城市公园,并且把当代的城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这大大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时的环境压力。
2.2乡村景观艺术的一种再现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里,利用当代社会艺术上的个别手段,把现代化乡村景观绽开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从而联系西方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案,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田园山水风光的再现。
2.3乡村耕作景观的一种再现
在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利用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把乡村耕作景观进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间文化与乡村文化这有着正面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人们的视觉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性。
2.4对变化风景的一种展现
拿中国现如今历史园林来说,人类关于自然景观的平衡性有一定程度上的追崇影响。就怎样确保在现代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是非静态的,一直都是现如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者非常重视的热点当中的一点。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乡村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季节动态,这样的实际情况的呈现对自然界的萧瑟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寻找乡村景观设计的感觉,从而把园林景观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2.5对地域性设计元素的体现
通常情况来说,作为当代景观园林的景物,各异的景观园林规划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特征。然而乡村景观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在土地上设计具有人文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文化韵味,且把地域特征中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相结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呈现了地理文化的自然状态,让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深入的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等等具有的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里,将乡村景观进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且具有实际意义。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基本原则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里,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融入。然而针对它的实质性来说,当代的乡村景观在融入的整个过程里,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3.1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尽全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损害。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景观乡村全方位的保护;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3.2始终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
现如今在乡村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必须依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
3.3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与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保护好区域特色,在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的损害。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人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工作至关重要,要把握风景园林所有景观的空间设计,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4.1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4.2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4.3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5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摘要】园林是现代都市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人们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中难免会感到疲惫,然而游览园林则成为其休闲的重要措施。然而想要让城市园林更具有艺术价值,从而令居民得到最舒适的放松则需要园林设计者重视园林规划中的艺术性。本文便从建设生态园林开始说起,努力去探讨传统园林设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意义,以及应用,最终从艺术性,人性化,意境创造三个角度探讨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园林 规划 设计 发展
【课题项目】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12C0905,课题名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传统聚落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研究――以郴州小埠村规划为例。
引言
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带给人们来自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而在闲暇时间浏览城市园林则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也逐渐受到更多的人所重视,现代园林设计应当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与当代各学科相融合,最终体现出其价值。接下来本文便结合当代园林规划与设计,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一、建设生态园林
现代园林的建设已经向着一个自然化、人文化的趋势发展,许多设计者都意识到园林存在的意义便是让自然更加贴近生活中城市中的人们,因此园林设计时应当找到人与自然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平衡点,从而进行园林建设。生态园林指的便是符合生态学的园林设计,并最终建设出一个良好的绿地系统。在这样的园林中,植物造景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木本植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生物群,在诸多的植物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充分利用自然那资源的空间,并且能够更加充分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园林建设中,自然原生态的景物才是现代城市急切需求的,既能够为城市降尘降噪,又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二、传统园林设计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
传统的园林设计更多的会注重自然在其中的作用,在园林中时常见到岩石,植被,水流以及天空相互衬托,形成一道天然的景观,这一点是现代园林建设时应当学习的,通过不同景物的组合让其中具有更加天然的美感,从而满足游客的视觉平衡感,使园林显得更加美丽。在组合植物时,传统园林也很重视同类色的运用,这样可以使观赏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并且在渐变的颜色中使人内心产生温和,安静,高雅的感受,现代园林中也应当重视这一点。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也应注意对点、线、面、体的把握,让整个景观有着一定的立体感,刚柔并进,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得园林景观看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在许多园林中,都可以见到在主色调为大片绿色的草地中,点缀着形状变化的浅绿,深绿的植被或装饰物,有的还会加入碧绿色的水面。如果再将一些景观设施融入到其中,便会产生宁静,高雅的视觉感受。
三、园林规划设计
1.艺术性设计
园林的规划与建设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满足艺术性的同时也满足其中的实用性。现代园林的规划设计,应当从多门艺术中吸收灵感,不论是美术,音乐,建筑,在吸取诸多艺术的特点之后,最终建设出的园林能够给予更多人来自艺术的美感。历史上的诸多艺术流派街能够为园林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艺术形式,这也能够让园林设计更加多样化。因此,园林的建设应当最先考虑园林的实用价值,同时重视其艺术性,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符合现代文明的同时传达艺术思想。
2.人性化设计
所谓的人性化设计便是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以游客为中心,在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努力为游客着想,最终设计出一个符合其审美心理,并且更加便利的园林,让有个在这样的园林中获得身心上的放松。想要达到这一点,设计者便需要将心理学等学科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努力去构想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会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最终拓宽园林的内涵,达到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升华,建造出一个成功现代都市园林。
3.意境创造
在园林建设当中,所谓意境美是一种在设计之初便努力营造的氛围,通过园林景观中的文字,图案,甚至部分结构将一定的情感要素传达给游客,从而领游客触景生情,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感受到园林艺术的魅力。然而这种意境的营造需要设计者融合多种要素,从而为游客提供一定的心灵感受,但是就现代园林建设而言,具有这种意境的园林是极少数的,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们更多的从我国古典园林中寻找灵感,最终建设出一个有别于他国园林富有中国魅力的园林,让游客在其中流连忘返。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精神追求。因此,现代园林的设计者应当更多的吸取古典园林的优点,重视园林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具有艺术性且人性化的园林,在具有意境的同时能够让游客身心放松,让这样的园林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黄智凯(1982年10月-),男,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 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城市化进程下,城市问题相继产生,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此,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目标。本文分析了宜居城市所需具备的特性,指出了构成宜居城市的主要要素,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个国家提出,是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任务文化环境比较优越,当然目前人们更向往的是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1 宜居城市的特性
1.1 整体性
宜居城市注重生态、经济、文化3要素的协调共生,注重复合型系统的融合性。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既要适应它,又得改变它,追求全方位整体实现城市的宜居性。
1.2 地域性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握住城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1.3 相对性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人对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和感受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对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进行有差异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建设。
1.4 动态性
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要体现持续发展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变迁。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宜居城市建设侧重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个时期,人们觉得城市经济条件好、社会稳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有经济条件还不够,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2 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
2.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宜居城市必须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同时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在确保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对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2.2 文化要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体现,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等,这些都起到了增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3 经济要素
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可度。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也是宜居城市构建的重要原则。
2.4 社会状况要素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环境。政局稳定、社区亲和、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完善等。
3 园林规划设计对建设宜居城市的作用
3.1 宏观方面的作用
园林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个矛盾体,需借用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协调。
3.2 中观方面的作用
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居住舒适性的根本性需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循环平衡,达到降低灰尘、噪声污染、净化空气、调温调湿的目的。通过园林造景,丰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间层次。此外,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3.3 微观方面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和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就背离了宜居内涵。通过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发挥。
3.4 在宜居城市构成要素方面的作用
园林作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在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要依托城市文化脉络,从而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可通过园林营建表现,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宿;城市经济与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可营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落户经商,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可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这对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从宏观层面来讲,宜居城市环境的系统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人工环境是指人工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需要而参与营建的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原生态的水体、植物、大气等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规划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1 建造跨区域,相联性的绿地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使得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构建跨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城市间的空地来营建绿化带;保护好城郊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破坏,城市景观设计与郊区景观设计相协调、衔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绿化营造中,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宜居建设提供多的生态空间;保护好城郊地带的绿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绿地,以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1.2 做好城郊和城市的绿地规划
将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绿地的整体规划要从符合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在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4.1.3 构建依托于城市自然条件的绿色框架
建设宜居城市要从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配置不同的绿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成绿色走廊,大块草坪,将城市的大型观赏性公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和城郊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绿色框架。
4.2 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4.2.1 宜居城市的营造
更多的是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对城市内部和城郊的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宜居城市的中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特别是作为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4.2.2 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巨系统的自然生产力主体
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创造了可行性,是实现各种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的载体,集体承担着各项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开放空间要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平衡城市规模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2.3 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除了实体建筑之外的空间
如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分布面也比较广,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绿化用地所组成的整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城市环境、保障系统整体稳定性作用。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对绿地这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4.3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是相关细节的规划设计,其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的成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营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观层面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在中观层面城市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规划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满足城市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浓郁。
5 基于宜居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
5.1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5.1.1 以“营造自然”为优秀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以“营造自然”为优秀进行设计,城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体现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蚕食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建设宜居城市,是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恢复原有自然风貌特征,营造园林城市,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树立“营造自然”的优秀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为基础,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保护、恢复、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为主的开放空间系统,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5.1.2 宜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系统化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联系的复杂整体,在建设时要充分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开放空间的功能和效应,从系统上下、内外、分层、分级来建设;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理念,结合城市内外部的结构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规划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立足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要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特征为目标,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还需将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与宜居城市的构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2 绿地规划
宜居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型巨系统,具有多元特征和动态特征,决定了宜居城市的结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绿地规划作为园林规划的重要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绿地规划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各类绿地的规模、位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建设。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城市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园林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适、便捷。
摘 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求越来越多,社会对园林专业毕业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对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标准也有所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
房地产事业的发展,致使城市公共环境以及居住区的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水平的园林设计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以实践为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的改革迫在眉睫,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毕业生。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优秀专业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制图、园林艺术、生态学等诸多专业课程,理论知识非常宽广。与此同时,该课程的实践性也十分突出,通过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寻找一种既能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又能顺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一是技能不扎实,作图不规范,美术功底和空间想象力差。二是实践能力较差,对尺度的概念不准,工程技术方面知识贫乏,对设计作业无从下手,细节把握不准,方案往往凭空想象,不能满足施工。三是综合素质不高,设计缺乏内涵,对行为心理知识疏于考虑,设计作品粗糙,人性化缺失。
2.教师讲课方法守旧
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案几年不变,偏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指导。园林规划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实践过,因此在教学中通常是先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与此相关的作业,学生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项目知识。
3.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严重滞后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学校征订的教材其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都非常滞后,选用的案例是一些老旧项目,缺少图片描述,缺少学科前沿理论探索的介绍,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外新建的、影响深远的项目案例少之又少。这样的教材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下园林工程的教学要求,更不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
4.考核方式落后呆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体现
现有的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而且在题型的设置上偏向于简单的小型绿地设计。这种考核方式易于学校管理,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难以符合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脱节;二是小型绿地功能分区简单,综合性不强,设计难度小,学生难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三是在绘图方面, 手绘技能以及电脑操作都难以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本课题拟对当今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确处理当代市场需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把最新的案例、最新的软件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对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积极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以便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以学生的设计作品来进行考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可通过多方互动教学,即理论讲授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对设计的作业进行全体学生参与,匿名式点评;采取过程的教学,即对某些精品设计,要让学生了解其具体设计过程及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学生的设计作业,不完全以最后的正图进行考核,其方案形成的过程、设计理念也应进行考核;对国内外经典设计作品,要求学生熟知并写评析论文,锻炼学生的文笔;加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采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2.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特别是承担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指导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有行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拥有实践指导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得天独厚的平台,邀请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这些经验丰富的企业老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增强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校企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调整升级、行业企业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通过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实现共赢。明确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招生招工一体化。在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招生分工以及教学分工,学校在扩大生源、提高办学成果的同时,企业也培养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员工,这样就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4.鼓励学生参加园林设计竞赛
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应不断举办形式多样的园林设计竞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内大学生设计竞赛的开展,也为将来参加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选拔队员创造条件,并积累比赛的经验。学校连年举办院级园林设计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水平,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园林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很多奖项,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枫彩・缤纷”杯彩色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大赛铜奖、江苏省植物造型(中职组)技能大赛二等奖等。通过与各类院校同场竞技,我校师生在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设计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拥有了实际园林设计的经验,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四、结语
总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不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素质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为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完成知识的传授。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园林从业人员,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探索、去改革、去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希望通过园林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经济、适用、美观为出发点,贯彻景点立体绿化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地形地貌、山水湖泊,保护好自然遗迹、古树名木。同时,还要从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园林绿化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良性的城区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城市园林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环境中。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贯彻园林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从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多样性,特色园林绿化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良性的城区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城市园林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环境中。
1.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同时进行,统一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美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导教化人们参加健康文明有益的社会化活动。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文居住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环境等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二是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统一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设计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规划设计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就是因地制宜,这样本身可以减少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绿地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地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是要贯彻绿地景观立体绿化的思想。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立体绿化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园林规划设计要赋予园林绿地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立体化。针对园林绿地不同的特点,在其绿化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应用功能。如增加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层次绿化,在提升园林景观多样化的同时,有效实现隔热、蓄水、净化空气等功能,采用乔木下面种植灌木,灌木下面种植花草等复层绿化形式。
2.园林规划设计的着眼点
园林规划设计时必须注重绿地布局的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面山水河流湖泊规划设计。具体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首先要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其次是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小圆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有利于栽植高大怕的观植物;向地下延伸挖地造湖,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三是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2.2整体规划设计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以使水产生流动跌落的动感,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了气温,还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增加了人与水散发的潮气融于空气中的自然感。
2.3古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城市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尽量不要破坏原由的生态体系。
3.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多样化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树种选择,理想的植物配置应首先是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其次是配置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力求给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植物,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使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迷人的芳香,在园林中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具体通过以下搭配形式来表现:
(1)花坛。花坛作为主景,多设在大门、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处,表现形式为带状花缘和花径。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2)孤树。应栽植在开阔空间或视野开阔的高处,表现所在的空间是主景和焦点,体现植物、环境景观的魅力。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同主人招手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因而知名天下。
(3)丛植。按形式美构图,表现树木群体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在形态上有高低、近远的层次变化,在色彩上有基调、主调、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不同季节、不同树种所表现的观赏期不同,体现四季分明的景象。要一年四季都有变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色,体现了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景观艺术效果。
(4)群植。以树木群体美为主,采用纯植和混合植方法,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形式,还能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雕塑、喷泉等小品组合构景,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需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有了植物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是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花草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环境效果。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只有曲折之趣,而无空间之分、通幽之感。因此说,园林植物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组合,可形成植物障景、框景、漏景等景观。
园林植物突出园林个性,表现地方园林特色,早为前人所运用。如:以杜鹃、梅花等观赏植物为内容的专类园。在大型园林中选用观赏价值较高,季相景观突出的如樱花、月季、荷花等可形成不同园林、不同时节的景观特色。合理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园林艺术带来极美的自然空间景象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
4.总结:
总之,当前我们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的配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结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使园林景观产生更高的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重视,园林绿化成为乡村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新重点。本文从新农村建设出发,阐述了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现状和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对园林规划与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问题有着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园林规划与设计; 新农村建设; 应用
当今,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迅速,农村的生态绿化建设发展缓慢且比较薄弱。但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具有了新的使命和内涵。园林绿化建设离不开其先前作奠基的规划与设计,园林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塑造新面貌、发展新产业的内容之一。强调对新农村生态园林建设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相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构建更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规划与设计对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深化落实意义和促进和谐社会的的发展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在上个世纪中末期,当时国民的发展眼光不够长远,对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滥砍滥伐、不保证水土平衡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得经济本来就落后、有待发展的农村地区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所以,探讨新时期园林规划与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方面,对由于以前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的产生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叶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提高农村人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目前新农村生态建设中的园林绿化现状
随着人们的园林绿化意识逐渐的加强,全国各地的园林绿化运动广泛的展开。根据2004年数据统计,全国累计有93.9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一共植树累计448.8亿株,总计下来相当于造林2.2亿多亩。新成立不同的义务植树基地6万多个,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累计总数31.15%,人均面积将近6.49平方米。
当前我国农村的园林绿化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弱的状态,但是由于本身的原因,与一般的城市园林建设相比也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主要包括:
1 农村地区在区域位置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园林的土地优势;
2 大多数农村地区受污染程度比较轻,如在良好的园林规划与设计下,在发展园林绿化方面必定具有一定的自然优势;
3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充足,比较适于园林栽培和日常的养护管理。
二 园林绿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也有弊,虽然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使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对立来看,农村园林建设存在很严重的缺乏资金的问题,并且农村“先繁荣,后环境”的传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园林的发展。其他的问题,比如: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各乡镇、自然村各自为政,使得格调不统一、格局不一致;相关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少对农民群众的指导、服务和培训,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园林建设的热情;另外,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严重缺乏经费等,也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
三 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1 做好系统的园林规划与设计
相关部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兼顾系统性原则和长远性原则,充分吸取园林、村委、建设、环保、林业等部门的意见。规划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把握格局,因地制宜,认真的利用和研究索要规划的地貌、地形特征,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发现人文资源、彰显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要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林规划要显示出便民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布局,合理的配置规划区内浇灌管网、消防通道与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恰当的位置。彰显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根据地域的不同,经济条件的不同,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
2 因地制宜地选择绿化苗木
在选择苗木方面,要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方便后期养护管理的树种。注意观花和观叶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一个色彩丰富、绿色盎然、多层次、多种类的园林景观;并且要注重常绿和落叶植物相结合、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乔木灌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园林的景观,使园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增强。
3 规划好可用空间,搞好立体化
充分利用农户与农户之间、院子与院子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开阔地带和潜在的可利用地带。在可观光的水面可种植培养水生植物的水面景观,对于池塘、水库堤坝旁可种植攀类和藤本类覆盖绿化。随着村落之间园林绿化的不断完善,也要注重村郊的绿化。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工程建设,在生态比较脆弱的村落周边封山育林、大力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仅要建设出村落之间美丽的森林景观,还要考虑加强防止风沙侵袭、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
四 结论和展望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丰富农村园林绿化建设思路:比如说,结合现有设计规划农村园林绿化建设,乔木、灌木、草藤类植物相结合,积极的构建园林生态网络体系,探索绿化补偿体制,加强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中的领导意识,以巩固绿化成果,提高园林绿化的公众参与力度。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是综合性的学科,必须由建筑、规划、林业、农业。生态、环保等各个部门共同完成。该如何在自然、乡村、农户三者之间保持生物学平衡,是新农村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树木生长的周期等因素,在园林工程中要保留现有的植物和树木,不能仅仅为了美观而伐掉现有的树木,砍掉现有的树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园林的规划与设计的原则是科学恢复、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并且以保护生态为主要位置,部分分项工程采用生态恢复的保护性的设计原则,以最合理的方式建设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园林绿化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工程必须与时俱进,使传统的铺设绿地变为有层次的园林系统。在林业、农业、湿地、自然保护之间形成合理的格局,结合周边农村的土地构筑成一个生态园林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上改善农村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