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4 05:4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才,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传统的不良教育观念仍使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成才、轻做人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时期网络的普及,使得小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网络中不少的暴力及不雅内容。而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今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及功利意识较强,缺乏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较低,责任感较淡薄。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一线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1.发挥品德课堂主渠道作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课堂教学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品德培养的主要渠道。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的优秀价值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以一种自由、开放、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喜悦,积极鼓励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重新了解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实施多元、互动与共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的时候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这就促使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成了多元、共生。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正确评价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正确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学困生,让他们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美好的人生观。
4.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共同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链接十分重要。学校有关方面,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要通过家访、师生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有些家长重智轻德、暴力教育、不闻不问等不良的教育理念或方式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定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的教育,互相交换意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学生的道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三位一体,共同关注,互相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道德环境,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继红工作单位:福建武平县实验小学
美育与德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结合的,德育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者,通伦理也。”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审美素质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音乐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歌词内容和歌曲的艺术形象,将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进而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挖掘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二年级教唱《卖报歌》一课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社会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生活,揭露了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广大人民对光明中国的向往,通过这首歌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的爱和对反动、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的恨。在学唱《只怕不抵抗》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刻画了“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儿童的形象,揭示了歌曲的主题:“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出示图片,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批驳卖国投降的不抵抗政策,赞扬了爱国儿童的抗日精神,学生在演唱时活泼中带着刚强、天真中显露严肃,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欣赏《抗敌歌》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谱写的这首歌,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把“几万万同胞”作为“中华锦绣河山”的“主人”加以歌颂,并把挽救祖国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全体同胞的“奋起”和“团结”上,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表达了中华儿女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学生懂得我们今天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
二、情景渲染,激励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充分了解存在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将会油然而生。《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人奋进的歌曲,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结合周一升旗仪式,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点燃孩子们心灵中热爱祖国之火,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播种理想,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
在教唱歌曲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以后干什么?你的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卫祖国。”有的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像妈妈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远大的理想,牵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们,将会踏入美好的未来。
四、艺术活动,进行集体凝聚力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借助这一特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校内组织小合唱队、舞蹈队等,通过合唱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积极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整齐的节奏和均衡的音量。另外,可以组织舞蹈队排练一些以反映儿童思想、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多种表演形式的小节目,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舞蹈、表演唱、儿歌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排练和演出中,小演员们由情入境,情真意切,能引起极大共鸣。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歌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共产主义人生观、集体主义思想已悄悄渗入同学们的心田,启迪思想,熔铸品德,陶冶情操。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将思想品德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启迪儿童情感,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作者:包永兴 单位:前郭县吉拉吐乡七家子蒙小
要想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理解何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实践与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小学生品德教育教学的初步时期,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他们更易理解和学习。
一、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1.教师规范操作“生活化教学模式”
由于小孩的是非辨别能力差,教师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小孩的启迪作用尤为重要。“生活化教学模式”不是像其他教学模式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评估标准,而且实施难度大。教师应根据学校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指导以及所在班级学生的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在进行生活化教学之前,除学校给老师进行特定培训之外,老师自己也应该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强化,教师可以自己去了解和掌握一些“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认真分析甚至解剖其生活化课堂,切实体会和理解其生活化教学的方面。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除了给孩子具体地讲解课文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郊外春游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找春天,找春天的现象、特征,他们可以找到春天来了,河水解冻了,草绿了,花开了,树木发芽了,农民开始春耕了,通过发现春天的这些特征现象,他们就可以找到春天,可以亲身用手、鼻、眼去感受春天,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特征。
2.让孩子乐在其中
孩子在小学阶段对玩乐的兴趣大于学习的兴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枯燥的课堂学习教授中引入生动活泼的生活外的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孩子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更加认同品德教育中的知识理论。例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首先根据学生经常把一些重物挂在树枝上的举动,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体验的环节。其次,创设环境让学生扮演“小树”伸出两臂当作“树枝”,我让学生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小树挂重物的苦楚,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小树的同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对别人的痛苦有了移情的体验。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生活化教学内容与书本知识的衔接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生活化教育模式”为辅的。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与书本知识的衔接是尤为重要的。
2.注意生活化教学工作的反馈环节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一次就会成功的,在实践中教师会有自己的感悟,他们对生活化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也会有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感想。不管这次教学活动的规模大小,活动之后教师都应该做好工作日志的记录,做好教学工作的总结,以汲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并且发扬生活化教育模式中好的一面,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3.重视趣味教学
趣味教学在生活化教学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现,同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且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格外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而趣味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强效催化剂,我们应该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实施趣味教学,以更加贴近生活化教学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他们自己讨论、自己体验的结论,他们才能记忆深刻。最重要的是,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段时间内,学校以及老师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对思想道德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完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领域的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就重视品德的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正是在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生活化的潮流下衍生出来的,如何进一步完善这种教育模式,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进一步努力。
作者:吕巍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思想教育的基本性内容,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初期阶段,个人的可塑性非常的强。因此,在小学教育的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当中“健康的人快乐多”“游戏机能玩吗”“远离危险”“暑假怎么过”等课题,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具有安全常识,并培养出远离危险等良好行为习惯。从“游戏机能玩吗”这个课题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迷恋游戏机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不利于自我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自己精神萎靡,破坏自己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幸福。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性内容,主要是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积极的面对人生和社会,面对挫折的时候也能积极向上的去解决。比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上册中“我能行”的主题课程设置,主要是教导小学生要自己主观的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并发掘自身的优势,充分地了解自我。还有其他的课题,如“全家福”“邻里之间”和“你们辛苦了”,都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与邻里能和睦地相处,树立健康、乐观、友爱、自信的价值观。
(三)道德教育
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引发行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让小学生具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思想。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重点不是为了强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而是将道德思想教育进行内化,从自身的思想上去约束和指导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比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以及“我为同学喝彩”,都是规范学生与人相处的行为,在交往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友爱,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孝敬,对同学要知道感恩,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
(四)心理教育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过小的事情而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来,或者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自我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及挫折的认识不够清楚、正确,导致了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比较差,最终导致了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从学生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为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整体构建的重要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指的是将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分散的、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求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发现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更加促进了教育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理解,也促使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小学生自我学习方面来讲,又帮助了其能有效、迅速的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更能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完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能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了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不良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优化的基本方向
(一)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优秀内容
小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尊敬、孝敬父母的理念,还有对自我优势的探索。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各种内容并不是相等,是有主次之分的。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执政党的阶级目的或集团目的的实现而开设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方向,也支配着其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执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同志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契合。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教学内容相符合,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热血的爱国情怀和护国精神。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比较的分散,不能有效地与教育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吻合。所以,经常导致了部分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东教一点西教一点的局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以一条思路线串联起来,降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比如,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成长”“我与学校”“走近世界”等,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使教育者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思路是由小及大,慢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时候这样的课程安排也许并不适合有些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主要特性,结合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构建,从而使教育内容体系更加符合受教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三)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力。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认清当代的发展形势,跟紧党的执政步伐,不断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系统的、切实的、科学的构建,才能不断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水平。
作者:丁行勇张瑜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东纪小学
一、将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课文的特点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课学习的最基本资料是课本,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大。所以,教师想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充分把语文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用思想教育的思维去发掘,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上收获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课文的涉猎虽然是十分广泛的,但基本上都在透露着一种正确的价值倾向,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课文中的积极正面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或几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含义不是很深刻,现在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能让学生领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笔者就结合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看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二、挖掘学生的真实感情,让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五、结合历史典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漫漫岁月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的人物,为历史的发展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小学的语文教育同时也担任着一定基础的历史的教育的功能。历史的教育的功能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所以,教师要结合历史的经验教学来教育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经验有限,很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自私的心理。教师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的特征。最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一些历史典故中的经验教训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进行历史人物勾践的介绍时,可以告诉学生勾践是如何卧薪尝胆才取得成功的。甚至为了自己的梦想的实现而忍受了一个帝王本不该受到的屈辱。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勾践的故事,不仅学习到了为梦想忍受苦难的执着,还学得了坚韧的重要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花朵,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分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去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作者:王香瑜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小学
一、将课本中的角色生活化林湛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单纯地靠教师的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找准生活与课本的相关点,进行准确的切入,这才是最关键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将课本中牵扯到的活动迁移到课外中去,设置与生活相关的一些场景。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我的家》的时候,在学习之前,教师选用反映家庭和谐生活的图片和歌曲,制作成mediashow,并且配上歌曲“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等进行播放。并且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活动,给爸爸妈妈制作一个小礼物,或者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或者以小制作的形式展现,比一比,看谁做的更好。另外,通过家庭小视频评选比赛的形式进行,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情,并且用摄像机录制下来,全班进行评比展示,对于优秀的表现者基于表扬奖励。这样的形式,学生很喜欢,并且能将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之,对小学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的应该将他们密切地跟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将中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作者:于光艳单位:营口市西市区韶山小学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轻松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和智力为依据,通过各种实践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育,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活动。小学体育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要通过自身示范等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通过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可塑期,体育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动作与语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身体的素质与变化,更要注重学生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通过快乐轻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体魄,还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自身,要保持好强健地身体,保持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好乐观豁达的情绪,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教师一定要严于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身工作的责任意识,树立好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二、组织活动,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其更具广泛性、活动性。体育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仅仅讲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它是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树立集体意识,区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组合拔河比赛,通过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比赛,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白不同自身优势适合不同的位置。小学生集体思维意识淡薄,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以集体为上,以班级为上的先进意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肃清课堂纪律,重视课堂纪律,做到以德育人
小学生身体心理活泛,属于好动时期,甚至部分学生处于淘气捣乱状态。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明确课堂纪律,不能让一堂课程在混杂骚乱之中进行下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遵守纪律,制订一定的规矩,让其养成礼貌待人、尊敬师长的好品质。例如,在体育户外课开始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动排列好队形,集体参与报数,不无故旷工,姿势要整齐一致,要注意对教师的礼貌问候;在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有事提前举手报告,不能中途无故脱离集体;在课堂结束时,要注意总结此堂课上的问题,鼓励表现好的学生,对淘气的学生进行指正,鼓励其进行改正等。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同场合必须有的规矩,规范课堂纪律,使课程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规范自身行为,控制好自身情绪,以文明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率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陈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唐洋镇小学
一、教师榜样示范,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模范地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既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特别要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我们老师的自觉行动。并且要把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为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抓好养成教育,促使良好小学生教学思想品德的形成
1.充分利用“三会”,规范学生行为。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育孩子要经常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改进、提高自己。每次班会、队会、晨会上可以就学生前一天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矫正,指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在校尊敬老师,在家孝敬长者,同学之间互助友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不拿他人财物、拾物交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能够主动捡拾垃圾,确保校园、公共卫生整洁。从细节处着手,从细微处起步,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强化正面引导。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或学校网站、校园刊物或电子屏、学习园地或校园文化橱窗宣传校园发生的一系列好人好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也可播报一些现代或当前的英雄与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或者借一些重要节日的庆典活动,以此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还可通过少先队校内文艺演出、对外宣传,打扫公共环境卫生、赴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现身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电防火安全、校内外活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举行励志、感恩教育讲座,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扬起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之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保证安全、保证健康、胸有理想的前提下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劳动、参观附近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让学生感悟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进而珍惜自己的现在生活,尊敬父母、认真学习、快乐成长。
三、参与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教育小学生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诸如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整理、摆放室内外物品,养成自己穿衣、勤洗手、做简单饭菜的习惯。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几次大的活动,例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的庆祝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五星学生”创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所向往和期待的。我们要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呆板,应妥善“放飞学生”“践行自我”,应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小学生的管理与发展,学校的一些校内外劳动应给学生机会,之前应讲清注意事项,如安全、劳动方式方法、动作要领等。总之,应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体验成功的愉悦与付出,充实自己,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净化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配合执法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育青少年学生远离网吧,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2.学校和班级应设立“监督岗”,教育学生互相监督,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避免学生沾染不良习气,远离不洁不雅的事物。
3.学校应在校园内、教室里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规范条约,播放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方面的影像资料,教育、熏陶、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促其健康成长。
4.不仅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从而使教书育人并举、教育教学同重的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5.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其既注重文化课学习,又不忘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尝试“孟母三迁”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融入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从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哺育,使学生受到来自良好大环境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6.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细化师德量化考核,从严从实考核教师工作,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督促激励教职工践行教书并育人的职业道德,能够切实执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落实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之中,确保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之,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建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熏陶和养成,小学德育要积极开展儿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教育载体活动,导之以行,约我以礼,持之以恒,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姚志锋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什字学区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他们就像一张张洁白的画纸,需要我们去点缀,需要我们去呵护,在他们刚刚接触社会,步入学校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小学教师把这张画纸点缀勾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现如今,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的就业压力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互脱节,缺乏合力,而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更直接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点从这几年青少年犯罪年龄的急剧下降可见一斑。那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这方面应该采取丰富的,切合学生心理实际的措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任何教育,我们不变的原则是:先树人,后育人。
一、以学校主阵地,宣传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理念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是最强的,学校中的一切事物,如人,包括教师,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同伴的各种表现;教育环境,美丽整洁的校园,各种标语牌,黑板报,宣传栏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对的,又是该学习的,模仿的,因此,作为学校,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方面,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一)让学校中的第一教育资源———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比如说:学校为了禁止一小部分学生吸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学校就规定,教师在校内外,公共场所,走在校园的路上不准抽烟,这样既创建了无烟学校,又让学生明白老师说得是对的,老师做得更对。言教不如身教,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从学生心理上起到教育示范作用。(二)让学校处处育人,处处感化人,校园内充满人性化的标语,充满寓意的壁画,张贴正气的宣传栏,宣扬好人好事的广播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该抵制的。
二、通过课堂教学,让正确的理念得到实践的检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是与社会,家庭中的一些陋习,不良因素相抵触的,而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校与社会家庭中的两种不同现象孰是孰非产生徘徊心理,而这时正需要学校平时的宣传教育回归到生机勃勃的生活实践中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去求证,去体会。还是以我校禁止个别学生吸烟为例;吸烟有害健康学生理解太抽象,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反而觉得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很自豪。于是学校就组织教师利用“科学”课时间,以实验的形式分解烟的主要成分,使学生直观的发现烟中确实存在大量地有害物质和气体,如二氧化碳,焦油等,真正明白吸烟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在自我教育中升华思想品德理念
学校生活作为学生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意识是无法全部由学校、教师开导、解惑的。这就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防范能力和意识,使学生主动的抵触不良的意识、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家庭中有意识的发现一、二件事或一、二种行为习惯,然后让其判断这件事或行为习惯做的是对还是错,然后交给老师,老师利用一些课时,集体讨论每个学生的看法,让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明白对还是错,纠正自己地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防范,真正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对学校教育进行过这样的评价: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只有“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在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础上搞好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搞扎实,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学校应做的那份工作。
作者:吴永国 单位:临夏县新集中心小学
一、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不良网络信息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网络信息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转变。现如今,网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导致了网络上衍生出很多不健康和不科学的信息,一些不法组织或者伪科学分子在网上宣传不健康的、迷信的、甚至危害国家的言论,还有一部分邪教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他们的不良思想,违背了国家正确的宗教理念。这些信息不仅造成了对成年人思想的危害,也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不能协调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整天泡在网络游戏和一些娱乐信息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消耗了大部分与亲人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长期面对网络、沉迷网络的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会引起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3、网络成为引起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媒介。网络虽然有安全健康、积极进步的内容和思想,但也充斥着一些黄色、暴力、诈骗等不法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不能正确地鉴别事物的对错,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模仿网络上那些不法行为,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些都会给小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决策
1、通过网络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创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用书本与黑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也将会随着网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进行延伸和扩展。学校应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环境,把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演示,把课本的内容融入到多媒体中,通过新颖的方式传播给小学生,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网络中丰富的音视频素材来传播一些感人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从而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体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得到发展,还应该得到家长及校外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教育体系,更好地协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该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开来,首先要加强对学校老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使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氛围。其次还要与学生家长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想法,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机构做好衔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道德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及时解决。
3、学习教育与心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学校在注重学习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使教育更全面化、人性化。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参加活动、做游戏、多媒体播放等方式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4、借鉴外来经验并取长补短。为了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学校还应该注重外来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些方式来增强与外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借鉴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一套全新的,适合自己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使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为了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学习环境,学校在把道德教育和新媒体有效结合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总结以往教育工作的经验,改正不足和落后之处,不断地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把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小学生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作者:陈红艳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的扁担》,读到“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4.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品德教育
在教学改革之前,应试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培养出高智低能没品德的学生。老师只会拼命地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在进行新课改了,就要还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本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教授《刘三姐》一课,可以在教学当中设立场景剧,把学生分为两组或几组进行山歌对唱,学生肯定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既得到了音乐熏陶,又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积极美好品质。
作者:黄玉琢单位:铁东区石岭镇中心小学校
一、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渗透品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有着高度的意义。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自我严格要求是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本前提。小学品德教育要从实践入手,转变观念,以课堂为教育阵地,在广泛的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从而使学校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作者:潘雪芹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七小学
一、小学品德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端正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给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外在因素对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思想,不能以应付教学为主,也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授课方式多样化、有趣化。如可以创设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做一些幻灯片、小短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对动态事物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将静态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动态多彩的画面,这样会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讨论,激发兴趣爱好
教师可以把学生若干学习分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讨论,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沟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用幽默诙谐的话把大道理说得简单易懂,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以老套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大声呵斥,会让他们产生畏惧感,慢慢地,学生就不爱和老师沟通,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是不利的。教师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感情沟通。研究表明,训斥的手段虽然可以立杆见影,但最终影响也许会适得其反,而情感的说服会更长久。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慢慢改变他们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联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是学生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认知导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从实际出发,举例引导,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做到行为和知识的统一。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和爷爷奶奶聊天,或者开展感恩行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品德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结语
品德教学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品德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喜欢学习,爱学习,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才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杨轶娟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六小学
一、我国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逐渐注意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强调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要适应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它是适应学生内在心理的品德教育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不能采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统一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序列’是:道德认识要与道德实践相统一;‘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心在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道德规则教育上,道德要求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随着青少年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中心会逐渐转向道德原则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省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政策(课程教学、行为规范、专项教育活动、实施管理与保障落实等四大方面)演进来看,特别是教育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后,品德教育更注重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注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呈现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特点,初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但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区分层次大多体现在程度上,对阶段性目标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
(二)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研究和探索不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专家开始将分类指导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德育领域,但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的文献很少的。截至2014年4月,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为0篇,以“思想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共有4篇。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大部分教育者对分类指导的理解均停留在“分类”和“指导”的简单组合上,并没有在“分类”的合理性和“指导”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部分教育者以教育内容的差异为依据,将分类指导的方法更多运用于智育中。而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关注和研究不多,即使有人关注到德育教育中分类指导方法的应用,大多也浅尝辄止。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应试教育仍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创新发展,还存在着教育培养“考生”、“认分不认人”的现象,“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很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教育目的。一些学校学生品德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远不够,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薄弱,学校“管理主义”的盛行更是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教育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三,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完全落实。“由于道德的实践性特别强,伦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践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为优秀,围绕着实践来进行”。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认为品德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以为考知识就是考德育水平。出于对学生的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限制学生活动时空,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取消了春游秋游等体验式活动,实践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第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化社会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孩子缺少关爱,其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的养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改进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思考
(一)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目标分类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国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小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状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学段目标,应各有侧重;年级目标,要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不可求全。年级的德育目标,一般在小学两个年级合为一段,初中、高中则应每个年级分别制订,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的要求应体现知、情、意、行,必须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要求,也要适当考虑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要求。
(二)加强品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指导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重点内容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创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中,落实落细到各学段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重点抓基础重养成,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要抓手;初中阶段重点抓衔接重体验,注意中小学品德教育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普通高中阶段重点抓深化重内涵,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与提升,重视“三观”形成,以生涯教育为主要抓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品德教育重点抓深化重技能,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重视“三观”形成,强化社会适应,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抓手。要探索形成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三学段各自层次清晰、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三)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分类指导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创新方法、手段,注重双向互动,使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化、个性化、有效化。一是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各学段德育类课程建设与实施,改革各学段德育课评价办法,加强学科德育,充分课程育人作用。二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塑造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绿色学校”和“文明学校”活动,建设以内涵发展为优秀的特色校园。三是加强品德实践教育,小学阶段突出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阶段突出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和开阔视野、促进思考、增强能力的特点,重点组织开展“中国梦”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积极拓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大课堂。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各学段分类指导,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综合性网站,每个县(市区)至少要依托一所条件好的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资源网(数码社区),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六是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高教师育人的绩效考核权重,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竞赛,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七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机制,重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八是加强党组织和团队建设,小学阶段要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初中学校要认真做好团队衔接、推优入团工作和团支部建设,高中阶段要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积极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教育活动。
(四)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评估的分类指导由于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能力、情绪特征、交往范围、教育模式等都大不相同,所以不同学段的品德评价应当体现这些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特定的成长阶段,凸显其相应的评价特点。中小学生品德教育评价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知行统一原则,主要评估中小学生品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促进中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品德评价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等级评价,给予学生亲切感人、生动活泼的评语,适当加重家长因素的影响权重系数,共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养成好习惯。初中生品德评价要在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逐渐引入理性评价,多表扬、少批评,多纵向比较,少横向对比,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重视同伴影响作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力量。高中阶段学生品德评价应充分考虑到高中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的特征,力争反映学生的成熟进度,发现成长蜕变中的问题,重视评价对学生心智发育的实际作用,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志刚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一、明辨是非,美丑分清
这一点很重要,一个人的是非观不清,就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此时就应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告诉学生,这件事能做,因为它对人们有帮助是有意义的事情;那件事是不能做,是对大家、对班级不利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看见校园、教室的地面上有废纸把它捡起来,这就是保持班级卫生和校园卫生的好习惯,是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做。下雨看到同学没带伞,为同学撑伞遮雨,同学的作业题做错了,帮他分析搞清错误的原因……这些有意义的事情都是美的。教育学生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而那些破坏班级卫生、乱扔废纸、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尊敬老师、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是丑事。在公共汽车上看到生病的老人上车,都装作没看见,这种不让座的事也是很丑的事情。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在小朋友的心里扎根,为今后的品德教育打牢基础。
二、在集体活动中,建立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要在集体活动中建立的。争做文明班级、优秀中队,争夺纪律红旗、卫生红旗,在活动中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像这样把德育要求变为全班的具体奋斗目标,才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奋进。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和集体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种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三、实施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这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以表扬为主,欣赏他们的优点,淡化缺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学生。对他们身上的坏习惯,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其改正。同时要及时关注,不断给予鼓励。
四、树立榜样
“榜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行为准则还不是很清晰,所以,“榜样”可以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榜样”应树立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熟知的人。在班级设置“智慧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小雷锋”等都是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更应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是学生的楷模。要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做到。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优化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扶好学生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实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作者:方平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二十小学
一、把握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其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只有把握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才能科学、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就小学数学的抽象性而言,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规律等都具有抽象性,但它们都是反映客观现实的,都是从实际材料中提取的,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客观性与实践性。教学中,由实际事例引出概念、揭示规律,既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打下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再从小学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看,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安排具有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学中,教师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概念,如由4+4+4推出4×3,由4+4+4=12推出4×3=12。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4×3=12的结论是确定无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以此使学生养成有条有理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编儿歌、讲故事等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受到教育。如借用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编数学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现实生活。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导教学
数学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优势。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逐步领悟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导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数学的本来面目来引导儿童认识数学,转变重计算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究、重教轻学的倾向。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指导学生通过数不同的实物来认识自然数,通过度量物体的长度、分东西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小数和分数,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就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如,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进一步推理让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剪拼中完成了从圆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转化,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的。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教材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设计教学,由实际事例引出抽象的概念,从中揭示出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和转化,这些过程都充满了辩证思想。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熏陶的过程。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道、文”浑然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来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便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紧密结合教材确定教育内容
数学学科的教育任务,是数学教材所固有的。数学教材的编排、阐述都非常符合唯物论辩证法;教材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为宜,由一步题引入两步题,把一个已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由此使其变成两步计算的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
(二)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是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要结合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如在教授学生了解序数的意义时,可以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告诉学生我国的钨、锑、锡、锌等居世界第一位,煤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是联系学生实际。教师要对教材精心组织,针对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问题进行道德渗透,使学生自然地受到教育。如教授多位数的认识时,针对一些学生浪费粮食、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我给学生从一粒米到亿粒米,从一分钱到亿分钱算了笔帐: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一亿人就节约一亿粒米,全国13亿人就可以节约13亿粒米,13亿粒米合3510千克,这些米可以供250人吃一个月。同样让学生算算,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全国的人可以节约多少钱?用这些钱可以办多少事?这样,学生在计算中就会体会到积少成多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养成珍惜粮食、节约用钱的好习惯。总之,小学数学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运用和处理,来把握教学目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好教学,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数学知识的体系之中,使两者自然结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周筱秋工作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