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7 09:4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设计美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植物形态美学景观设计论文

一、植物形态美的构成

植物形态的表现,是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感官的体验,游览到创作者的感情,理解,氛围和乐趣,大气蕴涵和景观植物一起构成的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艺术语言是一种精神的美学效果,它的含意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之美,是通过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颜色,气味,变换和其他元素表达出的魅力,以及人们给它一个拟人化的性格,所以充满灵性的植物景观立体而生动的印象展现在人前。设计师在创作中,他的情感体验融会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他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体会到设计师们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同样的视觉美感以及不同的情感洞察。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形态特征,又有生态特征的各方面的差异,足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艺术体现。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设计者的喜好、思考、灵感,以及人们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效果,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显示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出其意蕴。因此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以艺术手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有通过将其剪裁成一定的姿态者。其中有特殊质感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可以形成一种气势,给人以磅礴的姿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统一的姿态则又可以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美感。环境设计中的植物的形态通过色彩表达。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不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热爱玫瑰的火红热情,有人却喜欢百合的纯白无暇,更有人只偏欣赏那一抹清新自然的绿。植物的赏心悦目很大程度上因其色彩缤纷美丽动人。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造型和空间环境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形态的四季变换是景观设计构成重要的一部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使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桂花、冬之腊梅,营造出美妙动人,充满情调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现,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

二、植物形态美的运用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和对象,分别为人和环境空间,不同时代下人们心理感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景观的艺术是感官与感受相辅相成,感官上符合人的审美的同时也要使人得到心里上的满足,心理上所需要的满足感不同于身体上的,他是人们很难解释,但又说不清理由的会一味追求。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传达到感官,从而对眼前的景观做出评价,因此心理感知是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从已知的前提下推出的判断是未知的推理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从整个推理得知整体,反之人们也可以部分地推断出近似总体的结论,有利于系统地看待景观的整体细节,是通过想起以前的事的这一心理过程,从而所引发的相关联想。所以植物形态运用多是由特定寓意或形式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让人们触景生情,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情感的升华,以满足人们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精神需求。以植物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视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回归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植物形态本身出发,探索植物的根本,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回归最初通过对其形态、质地、颜色等的研究、探索,方能对植物的属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综合艺术理念,才可以做到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保持植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创造丰富的地域特色。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兰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传统美学色彩平面设计论文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

(一)儒家五行色彩观

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五行色彩体系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里就有记载“黄、白、赤、青、黑,受之于儒家,起于儒家,后言施于缯帛也。”在五行色彩观中,“赤”对应火,代表了吉祥喜庆之意;“黄”对应土,代表了至高无上;“青”对应木,代表生机和活力;“黑”对应水,代表万事之源;“白”对应金,代表了执着与坚韧。阴阳五行说将五行同五色相配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维护儒家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五色是正色,而五色之外的其他色彩为间色,被贬称为卑贱之色。总之,由五行说转变而来的这种五行色彩观赋予了传统色彩特殊的情感和思想理念。

(二)道家黑白色彩观

不同于儒家,道家所追求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淡泊无为”和“清心寡欲”,其在色彩上也比较追求简约的“黑”“白”两色:“白”表示的是无色、无形;“黑”表现的是有有色、有形。“黑”与“白”是产生其他色的基础和源头,“黑”与“白”的结合也就是“有”与“无”的结合。道家的黑白色彩观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应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宣纸为白,墨色为黑,黑白相调,从而表现出一种简约平静的美学效果。总之,道家的黑白色彩观虽然简淡,但其在中国传统美学色彩观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佛教美术色彩观

相比于五行色彩观和黑白色彩观,佛教美术色彩观就变得复杂多了,其不再单单注重单色的使用,而是开始追求混色。佛教在不同的发展和大融合的进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用色特征,如在盛唐时极力推崇朱砂红色、青绿色;中唐时期盛行土色、土红、赤石色;宋元时期的墨绿、砖红等。虽然各个时期的代表色彩不同,但是其都追求佛教中的“和”的理念,将不同的单色进行调色进而产生新的混色。佛教美术色彩观完善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现代我们使用的好多色彩都是源于佛教美术色彩观的“和”的造色理念。总之,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很大,每一种色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此外,中国传统的美学色彩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理念,将这种丰富的传统美学观念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将会促使我国的平面设计产生质的飞跃。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美学色彩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本文就从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程式化特征几方面出发对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常被用来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些事物,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心理体验,色彩也因此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在,这种象征性意义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而不同的美学色彩象征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平面设计时要根据目标群体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和生活品味来选取与之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主题色彩,这样才能提升平面作品的吸引力,加深受众对该平面作品的印象。例如,“黑”“白”两色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中象征着万物之源,象征着阴阳互补的哲学观。太极图的设计就是汲取了黑白两色的这种象征性意义,整个设计采用黑白两种色彩,用黑白这两种极色的对比来象征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是我国传统元素中典型的符号之一。其中的白色代表光的颜色,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本源;黑色代表光的隐灭,象征着全无,这种黑白两色的对比的形式共同象征着“阴阳互补”“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哲学辩证观。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除了形成了观念性、文化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特征,体现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就是色彩要适宜,既要符合设计主体的形象特征和主观意图,又要符合受众的审美偏好,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从而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对比鲜明、色彩纯度和明度较高、色彩较为简约等,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可以充分表现出色彩的装饰性效果,还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可以说,传统美学色彩的这种装饰性效果对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运用具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以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海报为例,该海报大量采用黄色和黑色两种颜色,黄色的京剧服饰和黑色的背景相互搭配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虽然这张海报用色单纯简练,但是这种极具装饰性效果的色彩拥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不仅突出了该海报的宣传主题,还在社会大众心理产生了共鸣。此外,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许多书籍正是借助封面的装饰性来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销售量的。

(三)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特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美学色彩的研究过程中,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程式化的色彩运用规律,也可称之为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特征,这种程式化主要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在许多平面设计作品中,看似很随意的色彩搭配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约定成俗的色彩使用规范,看似很新奇的色彩的创新使用也是建立在色彩程式化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符合色彩程式化的平面设计作品比较容易受到大众的追捧与喜爱,一旦将这种程式化的关系打破,受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排斥该作品。所以说,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特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纯色之间的搭配,尤其是红与黑、黑与白的搭配一直是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主流的色彩搭配,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另外,还有红绿配、红黄配等,我国民间就流传有“要喜庆,红兼绿;红兼黄,喜煞娘;要求扬,一片黄”等配色口诀,这种带有主观性的程式化的色彩搭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增强了视觉表现力和信息传播效果。将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既有利于改变我国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不重视的现状,又能赋予我国传统美学色彩新的艺术内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作者:徐峰

设计美学论文:共生美学下的平面设计论文

一、共生美学为契机的平面设计本土化

如何将中国平面设计国际化,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优秀的设计师,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发现越是民族的,反而越是世界的,中国不缺乏优秀的设计人才,而缺乏的是一种优秀的设计文化,中国设计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丰富文化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对这种文化的发掘与探究。共生作为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特殊美学符号,其与中国之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可悲的是这种手法的设计引入并不是中国设计师完成的,这也正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可悲之处,平面设计的国际化趋势中不乏这种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但是往往存在如此的尴尬。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共生美学为契机,总结平面设计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而深层次探究中国平面设计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路。

(一)共生美学在平面设计本土化中的应用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文化不断侵蚀,一些新技术、新载体、新思维不断进入,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中国的平面设计却因此落入了一个怪圈中,很多国内设计师面对如此深厚的文化熟视无睹,而国外设计师却纷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这不仅仅是设计行业的悲哀,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悲哀。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设计师应当担负起中国设计国际化的重任,同时在文化传承中寻找灵感。共生美学便是一个契机,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结合的钥匙,那么应当如何在现代设计中汲取中国传统共生思想的养分呢?首先我们应当把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传统思想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同时在传统图形中寻找设计灵感,融入现代设计,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刻苦的钻研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的钻研,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另外,设计师也需要把握住共生的相关基础,对共生的要素、类型及方式有深刻的把握,在原有的形体上进行再设计、再创造,形成一种新的图形,而这种图形在保证原有文化意蕴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意义。再次,这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继承共生的神韵与气质,并且运用的现代设计中,让设计在发展创新的同时立足根本,通过新形式、新载体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高瞻远瞩,实现中华民族的的文化复兴。

(二)共生美学在平面设计本土化中的应用策略

1.以形体为基础的设计发展

设计的全球化使得中国设计师接触到了一些新技术、新载体、新思维,但是因此也导致了部分设计师的迷失,设计一味追求科技化、国际化,而忽略了中华之根,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这一丰腴土壤。中华之设计必然离不开中华之文化,而以中华之文化符号化的视觉形象是中华之设计的基础。中国传统共生图形采用正负形、同构、偏旁部首组合等方式共生,这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化繁为简的设计手段,同时也是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而将这种形体抽象手法与一些新的技术、思维及手段相结合,势必会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汉字分为独体字及合体字,最小的构成单元是点与线,而且一个复杂汉字可以拆分为几部分,其中有承担造字语义支撑的部分,也有承担发音声部的部分,一个最复杂的汉字有六十多笔,上百个点、线组成,可见汉字的复杂程度。而以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打散重组,组合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称之为偏旁共生,这也是形体共生的一种形式。这种共生形式多见于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比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当然这种巧妙的设计思路也被很多设计师所接受,并且逐渐发扬光大。比如刘小康的海报设计“爱心自然”便是一种巧妙的字体组合,他将这些传统的偏旁共生进行了再创造。传统意义上偏旁共生一般是将一些文字打散,进行重新组合,而他采用了取舍的办法,将“安心自然”四个字的优秀部分或者整体部分组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字体形式,将“心、自、然”融入“爱”,达到了能指与所指的高度一致性,最终为宣传环保主题服务。

2.以意义为契机的设计

深化德国著名平面设计师霍尔•马蒂斯教授曾经说过:“一副好的设计应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靠文字来注解。”设计中图形的传达显然高于其他任何元素,同样图形也饱含着设计师的情感与期许。图形的符号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人类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图形中,同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整合,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中国之传统和谐共生形以和谐为主旨,以共生为形态,是当时人们的精神感情及审美趋向的集合体。当今中国之平面设计不乏新颖的形式、也不乏巧妙的构思,但是整体上缺乏了一种文化性,缺乏一种共性,而这种共性正是以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意义拓展。设计离不开文化,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之设计并非无水之源,仅仅是设计师陷入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也不再单纯限定于一个平面中,特别是平面与媒体的结合,使得设计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传达共生理念的广告也是对共生形的拓展,图形的设计手段逐渐由平面的绘、写、刻、印扩展到摄像、电脑等;信息的载体也由平面的印刷品扩展到电影、电视等立体的、声光综合的活动形象,从而使图形设计超出了平面设计的范围。①在科技中,为实现某种工具的功能,常常采用仿生学的手法,比如飞机、汽车的流线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鸟、鱼;人们利用蝙蝠的超声波原理发明了雷达。平面设计同样如此,为了表现一种东西的某种特性,会使用仿生学的手法,构成一种生物或者一种生物某种特性与设计主题的融合,比如用豹子的奔跑形容车速,在很多广告中经常看到向前奔跑的豹子与车子的组合,这边是一种仿生学层面的共生应用,也是新媒体技术引导下的共生。

二、基于共生美学的平面设计发展展望

中国传统共生以共生意念为基础,通过几千年发展不断衍生出丰富的视觉形式,并且搭配移情的表现手法,在中和共生中不断发展,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表现,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设计表现中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设计观的综合表现。共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深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形体共生层面上,对于意义共生的挖掘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很多外国设计师已经意识到这种设计的优势,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优于国内设计师,不过外国某些设计师的共生作品设计在形体和意义上虽然达到了高度统一,但是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其设计还是存在极大的缺陷,而这一点便是国内设计师需要努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中国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的平面设计也需要中国人自己发展深化,并且逐渐推向世界。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我们有必要不断在传统艺术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其理解分析,得其形,解其意,传其神,并应用到自己的平面设计创意中去,结合当今的新媒体及新手段进行再创造,才能完成更多的、更具有中国典型本土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而中国之设计才能走上国际设计舞台。

作者:黄敏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与景观设计关联解析

本文作者:万丹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设计和艺术都是分不开的,美国的汤姆林逊在其20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始于艺术,也在开篇就提到“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园林设计的精髓表现在对同时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园林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圆厅别墅巴西利卡,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画家园林都是当时社会、经济、艺术、绘画、雕塑等的间接体现。其中更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当时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中获取灵感也不失为当时景观设计的一大灵感来源。各个时期的景观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当代国外的景观设计中多可找到绘画上的抽象主义,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影响的痕迹。而我国的景观设计也与国画、书法等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我国古代名园至今仍是旅游胜地的拙政园即使明朝画家文徽明为王献臣设计的一处私家园林,处处体现着国画之美艺术之精粹。要想充分认识乃至理解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必须先了解设计年代的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等等,没有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是一个毫无艺术修养,孤陋寡闻的白丁。那些已经成名的景观设计大家无不是对多种学科涉猎广泛,造诣颇深的。

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其次是艺术形式语言的影响。自莫奈的印象派产生以后,西方艺术的模式和标准不断受到挑战,同时艺术家呼吁的要以自由的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最后,单一的标准被推翻,“多元”成为艺术的优秀观念。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都在不同方面拓展当代艺术的内涵。在新的艺术观念的推动下,新的景观艺术观念也得到了发展,相应的新的景观形式语言也开始在园林设计上的得到不断的应用。

低碳美学下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大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提出的观点和关注所在。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近几年国内景观设计一直围绕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进行。如何让自然做功,如何让景观设计既保持现代美学的特点又符合当代低碳环保的概念,对于当下的设计师而言是一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俞孔坚大师无疑是国内低碳景观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从稻田大学到世博会后滩公园等都是一个个低碳美学景观设计的代表佳作。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状态最少地进行人工干预,使设计施工中释放最少的二氧化碳。以生态为目标的景观设计和低碳环保的城市湿地设计是近几年来的主旋律。在这些方面俞孔坚从切身体会到身体力行,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使得低碳艺术美学成为影响当下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已不仅局限于美,而且要实用要让设计说话要让自然做功。使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空口号,而是真正作为城市的环保系统和城市名片的VI系统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主角。

结语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景观设计和现代艺术美学之间都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改革对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千百年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美学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参考是明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毫无艺术修养和感觉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景观设计是怎样的,我们也无从证实一个毫无美感的景观场所是多么的晦涩无味。我们知道艺术虽然不是景观设计的全部但是它是灵魂是生命,它给予景观设计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然会从多方面考量其功能、形式、美感等等,综合各方面的调研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最终形成出色的设计方案。

设计美学论文:园林设计要点思考

本文作者:马雪飞 单位:安康学院艺术系

把美的学问归纳起来并形成一门学科就叫美学。而美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出现却只有近2个半世纪的历史。240多年以前的1750年,普鲁士哈列大学的鲍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卡》的书名出版《美学》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卡”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通强调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除了以上鲍姆嘉通教授提出的美学理论以外,历史上对美学的说法还有黑格尔“艺术哲学说”、利普斯“移情说”、布洛“距离说”等。通过学习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理论和不同美学家对美的诠释以后,我对美学及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归纳为:(1)美学———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美的存在、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学科。(2)美学原理———美的规律、构成,演绎出来的、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美的构成、形成的规则理论。(3)美的表现形式。

美之所以能够呈现在人们心里,首先,它必须是具有美的客观的现实事物展现出来的;第二,必须是人这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意识的高级动物,看到或者发现后,才能认可、感悟这个现实事物是美的。第一是物质美的呈现,第二是精神美的反应。物质美可以具体指向的是形态美、形式美,精神美可以直接指向的是意境美、心灵美。意境美是难以用理论去规范它的,但可以用绘画、音乐、诗歌去渲染、描述,而形态美、形式美我们可以通过美的形式法则去总结、去对应,因为这些都是有一定共性、规律所在。所以,美是可以通过形式规律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可归纳为:①单纯齐一: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应的因素,在法则中最简单的形式。②对称均衡:差异中保持一致。“对称”:指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对称还可以衬托中心。均衡较对称有变化,均衡在静中倾向于动。③调和对比: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异中求同;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④比例:是指一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蔡辛克———黄金比例分割:实际上是大约3:5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变化感、安定感)美的事物中包含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因人们在美的创造活动中,都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的。⑤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主要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指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成节奏。⑥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园林设计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园林设计中,若要营造让人心动的美景,除了园林设计中所运用的一些元素(如:植物、水、小品、地形等)外,我们还要通过美的原理、规律把所谓心动的美景设计、实施、并表现在人们的面前。首先,达到美的第一步之前,我们要通过设计、构图,对地形、植物、交通、空间尺度上,达到对整体空间格局的控制,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二步再渗入美学的形式规律,使其观者有移步换景,在任何一处停下脚步去观赏眼前的景色,都可以构成一幅美景画面。景观要素和美的规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建造出所谓心动的美景来。

案例分析(以兴庆宫红军林景区为例)

兴庆宫,唐长安城3大宫殿区之一。位于长安外廓东城春明门北侧隆庆坊。于开元二年(714年)7月,五王献宅为宫,九月起建造,新宫因坊为名,讳隆为兴,称兴庆宫。因在大明宫之南,又称南内,宫城东西宽1080m,南北长1250m,面积1.3km2。1958年在原兴庆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娱乐与遗产保护于一体的西安市兴庆宫公园。让笔者心动的、印象当中不可磨灭的一处景象是位于兴庆宫公园兴庆湖东边湖岸约178m长的红军林到进水桥的这一段林荫道的步行园路。为什么觉得是最心动的美景呢?为什么要把这一处场所区域作为营造心动的美景的优秀案例呢?笔者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解析:

1从规划平面的空间序列来分析

林荫道的整个空间呈带状性,其曲折的道路设计,形成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空间序列形式。它利用了造园手法中疏密相间、开合有致、有收有放的布局手法。形成了空间流动时的节奏感。

2从空间视域的节奏变化上分析

整个兴庆公园在整体的造园设计手法上,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尤其体现在对空间的对比上,对景、借景、藏与露、虚与实、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的造园特点。我们把这种空间的变化形式归纳为两种空间;即流动空间和聚集空间。流动空间———在游客、观者走动时,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眼前的乔木和远处的构筑物给人以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聚集空间———利用远处的构筑物或建筑形成借景,给美景增添虚与实、景物互相渗透,空间形成开与合的秩序变化,游客与游客之间形成看与被看的流动画面效果,更加增添了景色的趣味和变化的效果。

3从构成景物的要素上来分析

3.3.1建筑。远处的亭帽在林中的若隐若现,成为借景之物、点景之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水在几个要素中,起到柔化景致的效果,它与蜿蜒曲折的小径和驳岸线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和谐之美;3.3.3铺地。青色的横向铺石,形成景园朴实、自然的美感;地形坡度的起伏,形成空间构图多样变化又富有节奏起伏的韵律感;植物在这一块区域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设计者运用植物有层次的配植方式,形成了整个空间立面构图的层次感、韵律感和节奏感。并透过植物的植栽距离,形成空间景物的相互渗透关系。

4从这一场所的整体景色色彩来分析

色彩的搭配也是构成景观美的原因之一,这一块的景象,通过我们的提取,大体有以下几个色块组合的,形成了北方园林中秋冬季比较静谧、沉稳的色调美感。由于植物给我们所带来的艳丽的色块和较高的饱和度,所以在道路铺装时,所配置的色调较为灰亮、淡雅。形成明暗对比、主次色调相互映衬的和谐视觉效果。

5从它的空间尺度设计来分析

两旁较高的乔木、灌木(大约13~14m高的乔木,1.7~1m高的灌木)和中间小径(约1.7~2.7m,)形成了林荫道半私密的空间性质,使游客散步其中倍感到亲切和安全感。

6从它的画面构图美来分析

从画面的整个比例关系上来看,是基本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原理,使整个构图张弛有度。

7从它的意境之美的构建来分析

意境离不开人五官感知、心情和环境气候时间(日照、温度、季节、地理位置)的集合感受。这里日出东方时,能隐约看到日光慢慢照射着林荫小道所透出来的光亮,到了夕阳西下,在西边我们又能看到太阳快落山时,和湖中的倒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使人心动不已,难以忘怀。

小结

美景到底美不美,美在哪里,可能有些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通过这篇论文总结出美景到底美不美,是可以通过美的规律、设计上的手法程序来分析出它美在哪里,美景的形成过程,人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为什么会心动的原因,如何通过运用园林要素营造心动的美景。

设计美学论文:房屋建筑设计美学理论论文

1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艺术分析

1.1统一协调性

总体上来说,房屋建筑艺术设计需要满足相互统一协调性,也就是需要把各类形体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进而从整体上凸显建筑的艺术美。房屋建筑中的艺术的统一协调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利用色彩的对比,来营造出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可以利用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统一,使建筑物内外变成同一结构图中的完整整体;可以合理的设计建筑的主次因素,以次衬主,进而突出建筑形体上的统一协调的效果。总之,建筑设计需要具有统一协调性,以不同形式艺术上给人们带来不同美感。

1.2均衡稳定性

均衡稳定性是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房屋建筑设计将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进而实现房屋在建筑设计中的均衡稳定性。通常,这种均衡稳定性还可以突出突出建筑主题和特色,因此更能体现建筑上特有的设计形式。从而经过层次的变化展现出了房屋建筑的主题,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稳定性在建筑整体上有径重关系。从普遍的建筑设计规律上看,一般的建筑是由建筑的底部向上逐渐的变小,这样就使整个建筑稳定性变高,从而达到了稳定在建筑设计中的效果。

1.3序列性

将建筑学和美学结合起来,具有空间艺术美特性。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以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将美学和建筑设计原理结合起来。每个序列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房屋建筑的序列在入口处自然而然的开始,也自然而然的引向某种规定的结束。这一结束,必须是序列在艺术上和功能上的高潮。一个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一个贯通于整个建筑的完整序列,还可以通过或越过高潮,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也可能达到一个自然的出口,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应有的次要部位。

1.4韵律之美

可以说各种物体都具有韵律美,房屋建筑同样如此。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集中体现在重复上。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师为了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而距离不同;或者,它们也可以是形状不同、距离之间相同的重复。

2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的具体表现

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只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构图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的安装和布局设计不仅仅会影响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可以体现建筑的美观性的。美学理论在构图设计中的应用需要注意要结合房间的住户需求、形状、颜色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为基础进行全面推敲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组织处科学的空间构思图,并针对这些构思图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2)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严格,确保画面主体形象不断的准确判定,使得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严肃处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色彩的处理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保持人们心情的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里和心情的变动。

3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运用的效果

3.1增加审美效果

美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协调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一方面,美学可以使建筑设计跟家具有特色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中可以更好的凸显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更加增强了建筑的审美效应,而且将建筑美和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了。在不同的建筑形式设计中,其审美效果也不相同,可以更好的展现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具体来说,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主要以下几点:(1)反映出建筑设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反映出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2)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可以体现出建筑美,激发出建筑美感,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实现建筑的价值。(3)体现出建筑的鉴赏价值,只有设计出具备美感的建筑,才能把建筑融入所处的环境当中,形成美好的建筑景观,建筑才能具备较高的鉴赏价值。

3.2美化环境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可以美化环境的作用。色彩与造型是建筑设计中的两大视觉要素,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这两种要素和谐统一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建筑的意义。美学色彩具有很强的敏感度,往往会使色彩本身的作用超越造型,它可以调整建筑造型的比例,还可以掩饰造型上的缺陷。另外还可以利用视觉效应使建筑中各部分的体积发生改变,从而让建筑的比例得以调整。不仅如此,美学元素还可以掩饰建筑中不理想之处,如落水管、通风口等设施,这时,合理的利用色彩可以达到美化的作用。

3.3凸显地域特色

文化具有地域差异性,建筑设计体现的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例如独具地方特色的图案、图形、色彩等等。这个时候建筑师们除了不要自我设限以外,还要注意不要被外在条件的影响所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将其中的特有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理念之中,只有克服眼前面临的设计障碍,才有可能迎来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因此,在设计过程总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结语

综上所述,将美学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使建筑更具特色,甚至可以作为城市的名片加深人们对城市的印象。美学在建筑设计的色彩方面其中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的建筑,使城市更加缤纷,也更具艺术感。提高建筑质量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能力与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也更加需要很好的把控美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陈艳 单位:重庆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美学论文:传统美学中平面设计论文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诸子到现在,有许多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比较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意蕴。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相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等各家理论思想,进而出现“知白守黑”的绘画表现形式,使整个画面统一在一种恬淡的意境之中,使“虚无处皆成妙景”,使人们的视觉得以休息。中国传统美学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

二、传统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体现所在。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自然景象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一个设计作品的灵魂,更是评价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虚实相应,灵动深远。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的美学特点。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提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传统的美学理论和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意境的创造有很多方法,留白是创造意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留白的留取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为设计注入了生命与活力,是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在现代的设计当中大胆运用留白,往往能为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独特意境,使创意的意念得以升华,诉求得以强化。除去主题物外,画面当中保留了大片空白,形成了通透的空间。简洁的点线面在画面中形成了一幅具有诗意的画面,周围大量的留白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为设计注入了生命、活力与无尽的想象。体现出设计者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意境得以升华。营造了画面空间感的远近关系和图形延伸的形式美。以及版面的秩序感和主次关系。

其中的“留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叙述性的,而是实处的延伸,空白处于实处的相互映衬,对作品形成意境和回味,它承载着画面内在的和谐与宁静,从而产生空处不空的意境。使画面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使画面流入出一种浓浓的意境美,明确清晰地传达了主题内容并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性,给观众视觉及心理一种美的享受。在现代设计思潮中“少则多”的设计理念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如现在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说:“设计不是简单就行,而是不能复杂。”一种迎合现代人独特审美倾向的留白,好比你拿碗去盛一份热腾腾的稀饭,如果你把它装得很满,你不得不迈着很小的步伐前行,因为你害怕被它烫伤,所以你会很烦这种情况,除非你是个贪婪的进食者,害怕锅里没有了。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空白是一种让人愉悦的空间形态,它就像是设计师给观赏者送上的一杯八分满的茶水,刚刚合适,要知道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填满所有的空间,而是利用空间,使信息清楚易懂和吸引人。画面中适当的“留白”,可以诱发人们的想象力,为人的视觉及心理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的可能与条件。画面中的留白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对可见物的超越。明代山水画大师担当说过:“三味在于无墨处,要从留白处想鸿蒙”。就是说画家在作画时,总不能把画纸统统都画满,而是要留有一定的留白,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白”不仅仅是实形存在的前提,而且它自身也会作为一种审美价值存在。

在现代的设计中有意的留出空白,在空白中留给观者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看到画面中没有但现实当中有的东西,给观者以丰富想象力空间,达到最佳效果。留白运用的好,往往能为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独特意境,使创意的意念得以升华,诉求得以强化。意境会露出设计者的情感与思想,使作者的情感和作品内涵得以升华。作者与观赏者在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正是意境所创造与烘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

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个人认为,作为现代平面设计师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应用各种民族传统元素和表现手法。“留白”是平面设计表现中的重要创意表现手法,巧妙合理的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的象征性可以传达平面设计的深刻内涵和寓意,好的平面作品不仅是视觉上得以享受的艺术品,还让我们通过对作品联想和想象,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具趣味性和耐读性,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意境。

作者:张廷权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现代传统美学下平面设计论文

一、传统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体现所在。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自然景象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一个设计作品的灵魂,更是评价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虚实相应,灵动深远。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的美学特点。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提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简洁的点线面在画面中形成了一幅具有诗意的画面,周围大量的留白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为设计注入了生命、活力与无尽的想象。体现出设计者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意境得以升华。营造了画面空间感的远近关系和图形延伸的形式美。以及版面的秩序感和主次关系。其中的“留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叙述性的,而是实处的延伸,空白处于实处的相互映衬,对作品形成意境和回味,它承载着画面内在的和谐与宁静,从而产生空处不空的意境。使画面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使画面流入出一种浓浓的意境美,明确清晰地传达了主题内容并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性,给观众视觉及心理一种美的享受。在现代设计思潮中“少则多”的设计理念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如现在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说:“设计不是简单就行,而是不能复杂。”一种迎合现代人独特审美倾向的留白,好比你拿碗去盛一份热腾腾的稀饭,如果你把它装得很满,你不得不迈着很小的步伐前行,因为你害怕被它烫伤,所以你会很烦这种情况,除非你是个贪婪的进食者,害怕锅里没有了。

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空白是一种让人愉悦的空间形态,它就像是设计师给观赏者送上的一杯八分满的茶水,刚刚合适,要知道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填满所有的空间,而是利用空间,使信息清楚易懂和吸引人。画面中适当的“留白”,可以诱发人们的想象力,为人的视觉及心理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的可能与条件。画面中的留白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对可见物的超越。明代山水画大师担当说过:“三味在于无墨处,要从留白处想鸿蒙”。就是说画家在作画时,总不能把画纸统统都画满,而是要留有一定的留白,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白”不仅仅是实形存在的前提,而且它自身也会作为一种审美价值存在。在现代的设计中有意的留出空白,在空白中留给观者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看到画面中没有但现实当中有的东西,给观者以丰富想象力空间,达到最佳效果。留白运用的好,往往能为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独特意境,使创意的意念得以升华,诉求得以强化。意境会露出设计者的情感与思想,使作者的情感和作品内涵得以升华。作者与观赏者在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正是意境所创造与烘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结论

我个人认为,作为现代平面设计师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应用各种民族传统元素和表现手法。“留白”是平面设计表现中的重要创意表现手法,巧妙合理的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的象征性可以传达平面设计的深刻内涵和寓意,好的平面作品不仅是视觉上得以享受的艺术品,还让我们通过对作品联想和想象,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具趣味性和耐读性,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意境。

作者:张廷权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传统美学与平面设计论文

一、当代平面设计与文化问题

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持久而深远,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讲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长久发展的目的,这是与旨在征服自然的西方文明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社会风气、社会制度、外来文化、舆论导向等都是其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受儒学和道教思想的影响。“艺术文本的生成表明,艺术及其文本是基于文化语境的,同时它们又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并由此敞开与彰显出属于艺术的美的世界。”[1]因此当下的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密切联系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语境,艺术创作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生成的。当代平面设计也是这样,其设计的文化韵味亦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反思自身,进而重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在当今社会,社会资源消耗与社会发展是成正比的,尤其是从事设计行业,要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环保节能的设计思想,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在时展的洪流中有其适用性。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也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其精髓在于对和谐、和善以及中庸之道等理念的追求,“中国美学更多地与艺术相联系,美学家多是艺术家。他们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看待审美。”[2]因此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是可行的。若将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诸如综合、移植、杂交、改变、扩大、缩小、转换、代替、倒转、重组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则其所形成的设计作品将具有创新性,亦将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同时,现代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理规范性原则、科技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有相通之处。黑格尔说:“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切确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3]传统美学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因此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势必会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存在自身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而完整的敞开的,它的任何一次敞开无疑都是视角性的,而且还涉及到视界之间的交汇与融合。”[4]这种融合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创新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并没有脱离人们对艺术与审美之间各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比如说中国传统美学中提及的“中庸之道”,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中就应当以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庸”应当是“适当的”或者是“恰如其分”,并不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而“和谐”的理念则更好理解,即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元素应当与创作环境相互适应,若各个创作元素显得突兀则违反了和谐的原则;“和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简单地阐释为“善良美好”、“和睦相处”,而在艺术创作中则应指作品中体现出的“真、善、美”之价值,能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传统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解释势必要与具体语境相联系,这样才能避免偏颇。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引下的艺术创作,作品必然会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指引应当是开放性的,与具体创作手法息息相关的,黑格尔明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其实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来说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的规则。”[5]正因如此,艺术创作与传统美学之间的交融有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更多地体现于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

二、设计的艺术、文化与人文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而且贯穿着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指引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关注与对社会的关怀。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凸显出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孔子的仁学之所以与美学有关,原因是孔子对其仁学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转化:第一,仁学的情感性内化。第二,仁学的推己及人的转化。第三,仁向礼仪形式的转化。”[6]这种人本主义的“仁学”正是当代设计审美所需要的。无论是孔子“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还是庄子“天地有大美”的道家思想,抑或是佛家“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其思想之旨归就是要回归到人本身,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禅宗美学消解了在庄子那里处于尖锐对立的出世与入世、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的矛盾与紧张关系。”[7]禅宗美学将庄子“游”的思想由精神层面转化到了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来,思想的关注点始终是作为人如何获得美,如何获得审美感受,以及最终如何成为美的人。“如在康德那里,艺术成为了从自然通达道德的桥梁,美则成为了道德的一种象征。”[8]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指的是视觉感官上的美感,更是强调了对美的内在体验。儒学、道教与佛学亦是如此,它们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亦即从道德层面来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人。这样鲜明的特点则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秀就是人学。当代平面设计领域也离不开人本主义,其更多地与社会思潮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在设计中更多地赋予其人文关怀的理念;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领域,都需要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活动。譬如,海报招贴需要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来考虑色彩搭配,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使其理念得到传播;工业产品则应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来考虑造型,以方便人们使用。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本主义在现代设计理念中的适用性与普遍性,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构与重构的交替之间重获新生。在人本主义思想引导下的艺术创作,美的显现与人、社会、政治相关联。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美,也使观赏者反思自身,反思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及社会现状,也即“‘美’不仅不能单一地、切确地指向某一实体或概念,它甚至也不指向艺术的某一状况。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美与艺术的关系已变得异常的复杂与多变。”[9]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于设计过程当中,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创生出新的艺术作品,引导观赏者反思艺术存在本身,使内在的自我得以完善。当代的设计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就此种意义上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0]这个世界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包含着艺术家与艺术品,因此,艺术家的价值观为作品赋予了内涵;而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设计作品则不能凭借主观意愿任意发挥,因为设计作品涉及到社会意识的传播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设计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最终将反作用于社会,让使用者和观赏者去理解这种价值观,认同这种美,从而传播与发扬这种美。“作品建立的世界与大地发生争执,进而相互生成。”[11]设计作品生成的美与现实会有一定的冲突,冲突的发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或相反;由于现实美的泛滥以及指向的不明确性,创作者为了弥补这种美感的缺失,抑或为了自我内心世界的救赎,从而造就了这种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促使观赏者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美的缺失;当观赏者感受且认同这种美时就会继续追寻这种美,从而再次生成这种美。

三、设计的文化韵味及其审美生成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表达具有隐喻、含蓄的特点。含蓄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审美表达,其以简练的手法使寓意巧妙地遮蔽在表象之下,借有限表达无限,运用特殊的元素与符码引导人们去理解与探讨,从而最终使隐藏在作品中的真理得以显现,亦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所谓“存在隐匿自身,因为存在自行解蔽而入于存在者之中”[12]。隐喻的审美表达亦是一种尊重与敬畏,在尊重观赏者的前提下进行理念的表述,引导观赏者自己去了解创作者的初衷,而不是将思想强加于观赏者;其实,含蓄是一种内在张力的表达手法,是一种内蕴隐忍的表象,“真理现在乃是表象本身,因为表象自身投向自身,并且把它自己确证为再现。”[13]这种仿佛被遮蔽的表象恰好指引着人们去理解内在的真理;这种张力与现代主义理念的直白表现手法相反,它是运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与含蓄的审美表达关键在于平静中透露着不平静,由于内在蕴含着的真理并没有在表面现象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留下的是若有若无的线索,抑或是具有引起人们好奇的外在元素,因此,这种平静将会引导着人们去了解内在的不平静,使得这种审美表达得到理解与认可。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案例中,隐喻与含蓄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由于这种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传统美学适合运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尤其在招贴海报的设计元素中得以体现,如福田繁雄、靳埭强、原研哉、王绍强等人的设计作品。靳埭强的海报招贴设计常运用水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又将设计理念隐藏于水墨元素之中,作品充满内涵虽看似简单实则丰富;原研哉的“无印良品”海报设计则充满了化繁为简的特点,运用大气、简洁的排版隐喻着其产品设计的简洁精炼与人文关怀。他们的设计作品将平面图形用作隐喻表现的元素,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来引导人们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洁大气而耐人寻味,并且运用了隐喻的元素进行重构,设计者运用这种元素进行表面的陈述,即是将用于引导的符号构建表象,正如“陈述绝不是领着自然表象在意识形态的博物馆四处游荡,以便在参观结束使穿过一扇特殊的门,把这种自然表象放到绝对知识中去。”[14]这种理念的传播应当是通过引导而自然接受的,使其与设计者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非强加意识形态于观赏者。美正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艺术的遮蔽中,不断显现与展开自身的。“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有效部分,由于西方美学‘他者’的介入与新的领域的展开而被激活,被重新认识、发现和加以利用,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被加以承继并成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与隐喻就是一种遮蔽,正是在这种遮蔽中其逐步敞开了自身,而设计作品的敞开必须由作品自身来实现,同时,图形元素就成为了走向敞开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本身具有一种可敞开性与神秘性,亦即这种符号也具有遮蔽性。为了解除这种遮蔽,观赏者需要将自身想象成为创制者,并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将自身带入到作品中去理解其中的韵味,因为“感觉是我把自己整个存在都带进去的相通行为”[16]。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作品的神秘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最终使其理念得到理解与传播。因此,文化语境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韵味研究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适应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思潮下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美学得到传承与发展。

作者:黄思华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借鉴于室内设计论文

中国传统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借鉴少不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使得中国风的房屋设计在众多房屋设计风格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中国传统美学

1.起源与内涵

儒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中国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起源于儒道美学,大多来自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欣赏与总结,注重内在的表现形式。几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在这一领域进行持续深刻的研究,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美学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国民从思想到行为都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2.表现形式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得庄重典雅、震撼人心;另一方面突出的是潇洒飘逸、清新脱俗的韵味。传统美学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慰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回归自然、回归淳朴,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大彻大悟的体验,因此对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高度重视。

二、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影响国民最深远的便是“和”。西方美学中突出的重点是“个体”,强调具象化,以实为主。而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更强调整体意识,追求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和谐,追求的是意境美。“和”的思想使得在室内设计时人们偏爱淳朴、自然的色彩,如青砖黑瓦、白墙褐窗。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取材也大多来自天然,因此古代室内设计以木材为主,高级木料素有属于自己的香味,且气味不温不火,沁人心脾,故有“古色古香”之称。中庸思想用“适度”一词来概括恰到好处。如室内设计,若无任何装饰便会觉得寒酸,没有气质;若装饰太多又会显得俗气。恰到好处的装饰不仅使人身心愉悦,又能衬托出屋主的内在精神追求。

三、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1.前期发展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国文化开始交汇,其中也包含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与国外相比较,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且20世纪90年代的室内设计在当时只能算是装修和建筑上的概念,还未跟上人们生活发展的步伐。

2.近期发展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室内设计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置房屋时更加重视室内装修设计,一般会请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房屋进行室内设计。而室内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满足居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演变为前景光明、人才辈出的热门行业。在这期间,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迅猛发展并独树一帜,设计师在各种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3.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设计所用材料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和环保。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文化互相交融,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也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显得越发重要,凭借这一特征才能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下保持自我、独树一帜。

四、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原因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人们不再只要求能够御风防雨,而是更多地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对房屋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上升。同时,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显示出房主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审美格调。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让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留有一块净土。在一天劳累的工作结束之后,谁都想回到一个温馨、美观的家中。此时,室内设计甚至已经超越装饰本身,可以提供给人别样的审美乐趣和心灵寄托。房屋不再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内心的归属,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五、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美学的借鉴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我们需要取其精华,继承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摒弃与时代脱节的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思想精华对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道家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之一。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倡不留痕迹,化有形为无形,凭借有形的修饰达到无形的效果,营造独特的意境。就空间而言,老子倡导空间的实体和虚无、设计与功能之间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认为建筑之内的空间中重要的是人们能有效利用的空间,而墙壁、门窗、装饰等都是次要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居住,因为人们使用的只是没有任何实物摆放的那部分空间。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建筑的艺术设计、人性化设计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师、艺术家甚至西方艺术家都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充满崇敬之情。

2.对儒家思想的借鉴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见儒家学说的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有“天人合一”之说。与大自然的协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设计思想如今仍影响着现代室内设计,是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建筑中的木质结构就和这种理念相契合,创造了大量与大自然融合无间的居住环境。

3.对禅宗思想的借鉴

禅宗的设计风格在众多室内设计风格中是别具一格的。禅宗提倡个人的知觉感受和处处留白的思维方式,以通过思考实现心理上的洒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模小反而更能扩展人们的想象力。其构成元素以沉静的色彩为主,也以接近自然材质的色彩为主。禅宗喜静,设计风格也如此,以简约为主;家具设计上提倡干净利落,不使用繁琐的线条,让空间显得简洁大方。

六、借鉴传统美学的方法借鉴

传统美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简述为对传统类型的积累与传承、传统风格的简化与变化、传统元素的整合与修正、传统形式的创新与分离以及传统意境的创造,逐渐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室内设计的审美意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主要集中体现为自然美、形式美两个方面,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是其着重描绘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

七、借鉴传统美学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承传统美学,就要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有助于为室内设计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室内设计风格中独占鳌头。结语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重视艺术世界中实与虚的关系的特征。在室内设计内外关系处理、空间比例、空间环境营造、装饰摆设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而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因其建筑色彩受自然材料、设计结构、意识形态和阶级规范的制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风采。

作者:王志强 王丽美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应用下的室内设计论文

1装饰材料的种类与美学特征

喷砂玻璃、拉丝玻璃,玻璃砖及玻璃马赛克的运用则是设计师塑造虚拟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灵活感的重要物质材料手段。如将华丽高档的喷花玻璃、绚丽多彩的镭射玻璃用于客厅端景及厅间隔断,在光源的照射下,焕发出美妙、梦幻般的视觉效应,高贵而不失内涵。家居装饰织物属于室内软装饰的一部分,和主人的生活起居较为密切。如窗帘、地毯、陈设品披覆、床上用品等。织物大多具有柔软的质地,丰富的色彩,可以中和家居空间的生硬感,平添出舒适、温馨、亲切的居室气氛,使人和空间的关系更为融洽。织物还具有较好的可变动性,随着季节的变换,设计师可根据主人的要求改变不同织物的布置来调整室内空间的色调与气氛,更好地适应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的居住及心理需求。

2装饰材料的综合美学应用

家居室内设计是以不同种类的装饰材料为基本载体的综合艺术创作活动,设计师只有通过恰当有效的设计手段,对各类装饰材料加以整体的把握和运用,才能创造出符合视觉审美感受,满足审美心理的人居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协调与变化

协调是家居设计中所运用装饰材料的统一与和谐。强调材料表现效果趋向一致性,纹饰一致,色彩多使用同类色,传达出居室空间的整体感与融合感。如枫木家具和竹地板相配合,二者同为相近似材质,具有自然、质朴的共同性,能使空间显得祥和、温馨。卧室、书房等私密空间常用使用这种表现形式。但是过分的统一会使空间显得单调、乏味,这就需要运用变化的手法来调和。变化是家居设计整体和局部材质效果的对比,是不同的装饰材料并置在一起时,其形象既不相同也不近似,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较为强烈的感官对照。这种对照具有较强的美学效应,易使人产生活跃、兴奋的心理感受。装饰效果鲜明、生动。如在客厅造型墙上使用天然毛石与金属、玻璃相结合,这种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对比,粗糙与光滑肌理对比;华丽与朴素对比;厚重与轻盈对比;无不烘托出客厅作为开放空间的热闹、欢快的家居气氛。当然,家居材料的协调与变化要结合起来综合设计,那就是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

2.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源于音乐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体现在视觉美学中,指形象周期性的连续、交叉、重叠,由此产生大小、强弱、明暗的变化。在现代简约风格的居室设计中,各功能空间通过反复使用玻璃、金属、复合装饰板等材料,并经过组合、变形、扭曲、折断等方式,使材料构成更加丰富、更有层次,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如在藻井式吊顶中利用木条或玻璃镶嵌,形成方向感强烈的线条图案,搭配灯池的装饰灯具,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律动感。

2.3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居室室内设计中指形态或空间内各部分装饰材料的安排得体,形成合理的尺度关系,如大小、长短、高低、宽窄等。常见的比例有:黄金分割、数列比、斐波那契数列、模数等。如在设计中木质材料作为主材时,应从纹理、色彩方面确定主要花色与纹理,其他作陪衬作用或辅助作用的装饰材料在色泽和纹理等方面都应该从属于主要材质,形成明确的主次材料比例。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应把握装饰材料对空间比例与尺度的影响,如同一面墙,深色的壁纸与浅色的壁纸相比较,由于浅色的墙面具有扩张感,感觉空间会变得更开阔。这时,比例关系在实际尺度上没有改变,但在人的视觉心理中产生了变化。同样的,居室吊顶往往也采用浅色涂料以避免深色造成空间尺度的压抑感。所以,装饰材料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视觉表现中。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作者:侯锦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设计论文:桥梁的美学与经济性简析

作者:闫旭 王江波 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桥梁美学的属性和设计原则

桥梁美学的属性包括其客观性、主观性、相对性、社会性、创造性。桥梁美学的客观性是指桥梁美学是客观存在的,其客观基础具体指其结构形态、材料、技术和功能要求等。很多杰出的桥梁即使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后依然被认为是美丽的,正是因为美具有客观性,才使桥梁美学的研究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桥梁美学的主观性是指在审美过程中有主观意识的参与,同时结合客观审美对象而得出美与丑的判断。如对争议颇多的英国福斯桥的评价,有人说它是“丑陋的极品”,而有的人则赞叹其宏伟的外观气势,同一座桥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议论,可见人们的审美观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桥梁美学的相对性是指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外,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美和丑相比较才显出美。如中国古代桥梁栏杆上常刻有狮、龙等,而西方古代桥梁常用神和伟人作为雕饰,正是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性,才会造就多样化的世界。桥梁美学的社会性是指尽管对于美的认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由于人类是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里,存在着能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审美标准。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装饰是美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简洁明快、纤细流畅的桥梁被认为是美丽的。桥梁美学的创造性是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得创造美成为可能,美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现代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桥型不断丰富,这些都是美的创造性在桥梁领域的表现。桥梁美学的设计原则包括环境的协调、主从与对称、韵律、均衡与稳定、色彩、风格六个方面。环境的协调要求桥梁与桥址处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建筑能够协调一致,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构成让人赏心悦目的整体景观。主从与对称是 在 桥 梁 型 体 的 安 排 上 突 出 中 心 部 位 为“主”,两侧部位起衬托作用为“从”,并以中轴线对称布置,从而使整个桥梁体型关系主次分明;同时有时候在不规则环境中,可以不用拘泥于严格意义上的对称。韵律常指建筑型体中的变化与重复形成的有节奏的韵律感,给人们带来一种鲜明、生动、富有活力的美感,能非常显著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整体形象。均衡与稳定表现出桥梁建筑的稳固和耐用,反映桥梁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宏伟建筑物完美布局的基础,是桥梁美学设计的基石。色彩是审美对象的视觉属性之一,是桥梁建筑的一种表现手段,新型色彩材料和涂料的发展,使桥梁更加瑰丽多姿。风格是一座桥梁的各种因素的整体特点,体现设计构思的特色和特征,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文化思想,往往成为欣赏者审美的主要方面。桥梁工程师要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重视桥梁的美学设计原则,使桥梁具有使用和欣赏的双重作用。

桥梁的经济性

进入21世纪,由于对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全寿命设计理念的重视,桥梁设计中遵循的“安全、适应、经济、美观、耐久、环保”六项原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7]。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入的增加,经济性原则在中国桥梁界似乎越来越被忽视。一些不经济和不合理的大跨度方案,常常因业主的“好大喜功”和设计者的盲目追求大跨度,追求世界第一而被采用,甚至有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跨度的突破就是“创新”,并为此付出成倍的代价,甚至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跨径越大,造价越高。经济性作为判定一个桥梁设计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决定了我们必须将造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一座桥梁的价值大于其造价,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座桥的经济效益是合理的。通常桥梁的价值有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桥梁的功能价值是非常明显的,它跨越障碍、沟壑,使交通运输便利,节约了时间,尤其在当代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节约了时间也就相当于创造了财富。桥梁的社会价值不局限于某种表现形式,通常桥梁象征着和谐、统一、友谊和交流沟通,这种象征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意义重大。如位于南美洲的巴拉圭-巴西友谊大桥(图7)就象征着两国的交流沟通,友谊长存,同时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建造了不少类似的桥梁,如中越友谊大桥、中朝友谊大桥等。桥梁的美学价值也不能用数字来量化,但却极具价值,类似于衣食住行,为了更高的美学享受,我们愿意为美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为了追求美,我们不一定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有时,我们只需在细节问题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就能让结构物的外形大为改观。真正美丽的桥梁是生动而有气势的,同时也是优雅而有诗意的,能够超越时间和潮流的。通过正确理解桥梁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一定可以建造出经济美观的桥梁。

桥梁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的关系

概述重视桥梁美学,不能片面追求桥梁的造型美、装饰美,而不惜增加建设投资。一方面目前我国贫富地区相差还很悬殊,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仍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意节约投资;另一方面,公路桥大都修建在山野郊外,也没有必要都去刻意美化。桥梁横跨在祖国的江河之上,阅山川、历百载,在设计时根据桥址处的地质水文情况和自然景观,选择合理的跨径与桥型,精心设计,做到先进、实用、经济和美观,并非难事。要想达到桥梁设计中合理的美学设计和经济性,我们要注意下面三点:(1)跨径与桥型:因地制宜的选择跨径与桥型,不赶时髦,不片面盲目追求新桥型和大跨径。根据桥址处的具体情况确定一座桥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多大跨径最为经济合理、协调美观。例如适合建筑在园林之中造型优美的玉带桥,如果把它搬到公路上,不仅会给行车带来不便,而且由于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不相协调,也会显得不伦不类。(2)装饰:适当的装饰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过分强调装饰以至喧宾夺主是不可取的,同样,简简单单,不加一丝一毫的修饰,甚至施工过程中的印记扔留在其上,也不能不说是憾事。另外,桥梁的装饰艺术要同桥梁整体的风格和当地的特点相一致。石狮子雕刻在石拱桥的栏杆上,孔雀图案刻在西双版纳的桥的栏板上,它们是和谐的、美丽的;但如果将石狮子雕刻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的栏杆上,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适得其反。(3)城市桥梁、景观桥的美学“代价”:修建在城市和著名风景区的大桥,适当增加投资达到造型美、装饰美是必要的。这类桥梁数目不多,而且大桥本身投资较大,美学方面花一点钱,在桥梁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偏小,但它的意义却很大。总之,为了实现桥梁的美学设计,要在设计时,注意博采众长,认真钻研,坚持合理的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相结合,真正实现桥梁的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工程实例我国某城际铁路跨海湾桥,该海湾区域的功能定位:打造 “幸福海岸,绿色海湾、未来之城”为品牌,桥式方案重视现有及规划的周边环境,注重景观要求,合理处理与周边景观的衔接。设计提出3个设计方案:(1)主桥采用跨度为(70+120+70)m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2)主桥采用跨度为(70+120+70)m的上承式变截面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3)主桥采用跨度为(70+120+7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造价最低,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的造价是其的1.33倍,上承式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是其造价的2倍,仅从经济性上来分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优势最大,矮塔斜拉桥次之,上承式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经济性最差;从桥梁美学来分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景观性差,其余两个方案景观性好。最后考虑到海湾区域的功能定位“幸福海岸,绿色海湾、未来之城”,要求桥梁具有比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成为地标性的建筑,同时兼顾经济性,推荐采用桥梁美学和经济性合理融合的方案———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方案。

结束语

衣食住行中,我们愿意为了美付出合理的代价,建造具有美学价值的桥梁也不例外。但为了追求桥梁的美学,也不能不惜代价,美最重要的是造型和比例,镶金挂银不是美,奢侈也不是美[2],一座简洁流畅的桥梁可能会更好看更恰当。为了实现桥梁合理的美学设计和经济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深刻理解桥梁美学的属性和设计原则,熟知桥梁经济性的内涵,并且能够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美学设计和经济性完美结合的效果,为美化祖国的现代化城市和锦绣河山,建造出更多优秀的桥梁。

设计美学论文:技术美学概念设计论文

1“同心结”方案构思

该案项目位于深圳和香港的交界处,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大楼的建设用地有两块,西侧是香园围口岸,东侧是莲塘口岸,中间深圳河穿流而过,周边有部分住宅用地。整体建筑用地规划合理,分区明确,联检大楼功能齐全,周围还设有货检设施、配套政府办公设施、停车场及园林绿化等必要设施。道路系统完整流畅,交通便利。EDA建筑的设计者对基地分析研究后发现深港双方基地成一定的夹角关系,正交柱网无法妥善处理平面布局关系,因此突破性地多引入一个向量;同时通过对条状薄片进行打结试验,发现在极限状态下,结形成的几何形体水平投影为正五边形,由此确定采用正五边形作为该项目的优秀设计元素。此次建筑表皮设计手法是在五边体中交叉叠加的特点基础上进行数字变换,形成立体编织的视觉效果(图3),与屋面呈一定角度的片状太阳能构件可以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建筑外墙材料采用绿色建材金色铜板和灰色钛锌板。由于此方案设计造型及外表皮相对复杂,因此整个设计运用了数字设计的手段,从概念创作到最终成图,一气呵成。

2技术手段

2.1金属材料建筑表皮技术优势

金属表皮已经成为当下十分流行的趋势,铝合金、钛锌合金、铜等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正如金属具有延展性,能被弯曲、扭转以及变形,却不影响本身特性。同样金属表皮耐久且具有自洁性能,并且规模化车间的生产减少了现场施工量,易于加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金属本身的耐腐蚀、耐久性都较其他材料要强,以金属构建形成的建筑表皮甚至能够获得与建筑主体结构同步的生命周期。预装配化施工,缩短施工周期。金属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其可以在工厂中大规模加工生产,进而在工地进行组装,极其便于施工,能够大大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现代技术不仅能让金属表皮能够创造新颖的外部形象外,而且又能起到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作用。透过金属表皮,原有建筑透过金属表皮传达出历史的信息,视线又会被其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吸引,传统与现代在轻薄的表皮上得到同时呈现。

2.2金属材料建筑表皮的节能与环保

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大楼概念设计是通过大量的节能设计计算的,例如辐射计算、对铜、锌板角度的模拟测试等,该设计力求符合当今低碳节能的设计潮流,达到一个绿色建筑应有金属表皮的拆卸或重新安装比较方便,能回收循环再利用起到生态节能的作用。环保在材料的应用上也尤为重要,金属表皮能够减少污染的产生,可以有效地过滤太阳辐射,并且能够配合自然通风、太阳能照明取热等节能技术(图5),保证了室内实现向外渗透地最大可能性。与此同时,金属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并且采用预处理技术减少二次污染。金属材料是回收率最高的建筑材料,常用的金属制品废弃之后有75%可以回收再利用,而铜的回收率则达到了100%。另外,金属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材料。

3技术美学

3.1新美学基础

20世纪以来,建筑表皮逐渐地从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建筑师们的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通过运用新型的建造技术拓宽金属的材料形式并挖掘材料更深层次的表现潜力,形成金属材料多元化的建筑语言。如今,金属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皮材料,引领着当下十分流行的表皮发展趋势。各种新型的合金、冲孔、板网、格栅或编织网形式的金属材料在幕墙及建筑屋面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我国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在借鉴与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当代技术美学理论与内容的体系。目前国内认为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从构成来看,技术美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艺术美。新美学的基础必须建构自己独特的观念及范畴体系,揭示其自身研究领域的审美规律。

3.2技术美学产生根源

目前国内技术美学研究大多是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对技术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还很少。并且,对西方技术美学思想产生、发展的介绍也只限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及工业设计的兴起、发展过程等等。其实,技术美的创造不只是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才有,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它不仅包括机械化工业技术,也包括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技术。因此,技术美的创造及其思想也不只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正如竹内敏雄所指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艺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只是在它们之间,功能的效率相差悬殊,而只要随着那一种产品都符合各自的目的,并伴随着那种程度的美的效果。那么,在它的技术美的结构上就没有本质的差异。”

3.3技术美学发展趋势

现如今,建筑师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对象的审美价值。他们试图在自己的美学理论中对此加以分析,扩大研究视野,为理论体系纳入新的内容。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当代技术美学研究不应只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技术美,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懂得怎样才能创造和实现技术美。技术美学研究不仅要解决带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方法等宏观问题,也应该关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把技术美学的基本观点微观化、具体化,用于解决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审美创造中的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样,技术美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技术美学应用案例及总结

4.1半透明的金属表皮

现代建筑重要特征是技术在建筑艺术中的觉醒,注重发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不去掩饰它们,而是将其作为建筑造型的表现要素之一。建筑中的支撑结构与表皮的分离使表皮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膜结构,这种分层构造,为表皮材料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及德梅隆在美国旧金山deYoungMuseum中铜穿孔板的使用。穿孔板的纹理重现了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意向,创造出诗意的建筑(图6)。

4.2承重的金属表皮

OMA为PRADA旧金山店设计的建筑表皮,采用横隔板结构,将钢骨架安装在与基础同标高的支撑结构上,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不锈钢厚度为25mm,使之满足结构要求,并且在295mm宽交错栅格上打圆孔从而减轻自重并扩大建筑内外视野(图7)。这些圆孔由水柱切成,从栅格、孔的分布和大小中,能够反映出不锈钢板可以承受的来自侧向力的压力,在压力较小的区域可以只留下满足结构需求的材料。

4.3金属表皮对旧建筑的保护

Peripheriques建筑事务所设计改造了巴黎历史中心附近校园的一栋建筑。策略是在原有建筑框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将原来的一个庭院改造为两个,其中一个用ETEE膜加以覆盖,十几种不同图案的穿孔铝板构成了外部表皮,用一个Z型的斜面引导着人流和视线的到达。改造后的建筑色彩丰富,在不同区域的颜色有助于空间方向感的定位。

5结语

从技术美学观放眼于如今整个建筑行业,审美设计创造和评价标准的指标化,可以使技术美学观点变得更为直接、具体和数量化,增强了实践上的可行性,同时也使技术美学进入了实证性研究,这些具有进一步探讨、推展的意义。目前国内个别研究者已着手这方面的初步探索。然而,它的实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另外,创造和评价审美指标也不是凝滞僵死的教条,而是绝对与相对、稳定与变化的统一,它将随时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

作者:李书楠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表现的建筑设计论文

1建筑设计和美学的有效结合

1.1均衡稳定性结合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建筑个体的大小、高低、色彩的选择、虚实效果等方面,建筑设计要根据建筑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色彩选择,想要实现建筑设计和美学的有效结合,必须实现结合的稳定性和均衡性,这样才能使建筑达到平稳安定的效果。人们对建筑均衡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美学,实现均衡性,保证建筑的稳定性。目前,世界上已经设计出了很多底层架空的建筑。

1.2序列性结合

建筑学和美学的结合突出了一种空间艺术美,建筑结构序列包括结构功能序列和审美序列。只有保证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才能实现美学和建筑设计的有效结合。

2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是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建筑美学是美学和建筑学的结合体,是对建筑领域中审美问题进行探究的新型学科。建筑美学包含科学和人文学,是在建筑空间系统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是建筑美学的主要价值体现,建筑美学还具有艺术美学的价值和人文特色。建筑设计要遵循美学中的适用性和美观性的原则,建筑设计要根据美学的规律对建筑进行创造,实现建筑主体、建筑客体、建筑本体、建筑受体等之间的美学关系。美学中的审美本质和特征、美学中的审美创造和生活关系等都在建筑设计中有了很好的表现。美学创造的形式美法则、艺术创造规律、美学品格、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鉴赏方法等都被运用到了建筑设计当中。

目前,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城乡环境关系、园林关系等方面。美学使得建筑具备了审美效应,把建筑美深深植入了自然当中,美化了环境,美学在不同的建筑形式设计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效果,赋予建筑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种融于自然环境的美的语言。

美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当美学赋予建筑设计诗意的时候,建筑设计中就出现了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美学可以折射出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建筑语言。总之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是可以反映出建筑设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反映出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第二是可以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可以体现出建筑美,激发出建筑美感,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实现建筑的价值。第三是可以体现出建筑的鉴赏价值,只有设计出具备美感的建筑,才能把建筑融入所处的环境当中,形成美好的建筑景观,建筑才能具备较高的鉴赏价值。

3结语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建筑美不仅表现在建筑外形、色彩、结构上,与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心理感受息息相关,还表现建筑技术、理念、自然环境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与生态环境和社会融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人和自然、社会和谐依赖是建筑审美的最终理想,相信随着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改变,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美学观将成为建筑审美的重要标准。

作者:罗曼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减速机箱体造型美学设计论文

1特征造型技术

特征造型技术是近年来一种发展迅速的新兴设计技术,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特征的概念也各不相同。从建模的角度来看,特征的概念是指组成零件实体模型并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基本元素,它可以分为形状特征和功能特征两种类型。形状特征是建模过程中最基础的特征,是其它特征(精度特征、材料特征、加工特征等)信息的载体[2]。根据形状特征在建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形状特征和辅形状特征两大类;主形状特征大致包括:回转体(圆柱体,球体)和非回转体(长方体,壳体)等;辅形状特征大致分为:面(普通平面、弧形面、导轨面)、孔(螺纹孔、通孔、盲孔、阶梯孔)、槽(矩形槽、球形槽、U形沟槽)等。功能特征是为实现零件的一系列功能(连接、定位、支撑、传动)而设计出相应的基本功能单元。设计人员可以依据设计目标所满足的功能需要,直接定义产品的功能结构,其操作对象不再是基本的形状特征,而是产品的功能要素,例如键槽、倒角、倒圆、连接孔、定位孔、凸台等。特征建模技术是对参数化建模技术的延伸,在参数化技术的基础上,对产品的造型特征进行划分、提取,并把同一类的特征储存在同一特征库中,在类似的产品建模时,直接从特征库中调取所需的特征,利用布尔运算原理进行特征间的快速拼合、粘贴和删减,从而更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2减速机箱体结构特点及特征划分

2.1减速机箱体结构特点减速机箱体做为减速机重要的组成零件起着支撑、容纳、固定、连接的功用,减速机箱体类零件为具有内腔和壁的壳体,此外还常具有附着在箱体上的轴承座孔、凸台和筋板等结构,并且箱体壁厚度不均。为方便电机的安装或固定箱体,还常设计有法兰、安装底板、定位孔、安装孔等结构。为了防止杂质进入箱体,箱体需要有良好的密封性,因此箱体上设计有用于安装密封垫片和毡圈的环槽。箱体内通常盛有润滑油,是对箱体内部零件起到润滑、密封、防腐蚀、冷却和清洁的作用,因此箱体上通常设计有供轴承盖、安装箱盖、油塞、油标、透气塞等零件的凸台、凹槽、螺纹孔等结构。减速机箱体结构复杂,且型号规格较多,不同系列的箱体结构差异性大。传统的减速机箱体设计方法,对设计者而言设计周期长且不能很好的进行箱体的多样性设计。参数化设计方法是将产品模型中的尺寸信息定量化,使之成为可以调整的参数,通过改变参数的数值,即可得到结构类型相同,而尺寸大小不同的产品模型[3]。参数化设计针对的是相同系列的产品设计,而不同系列的减速机箱体包含大量功能相同的特征,只是系列之间结构布局不同。基于参数化特征建模技术的引入,能很好的解决在进行系列间箱体设计时对相同功能特征的重复设计问题。

2.2减速机箱体特征划分箱体零件无论何种类型,其形状一般都由腔体、轴承孔、安装板、筋板、凸台,各种连接和定位的孔和槽等结构组成。根据箱体形状特征和其功能元素与对箱体零件特征划分成主要特征(简称主特征)和辅助特征(简称辅特征)两大类。主特征主要包括:箱体的基本形体、底座、连接法兰和轴承座等四大类;辅特征主要包括:依附在箱体主特征上的面、孔、槽、筋板和其他特征等五大类。工程设计人员经常要对减速机产品的各个零部件进行建模,常用到一些大同小异的特征,例如带安装孔的凸台、带凹槽的法兰安装系、轴承座等,它们的形状基本固定,拓扑关系基本不变,在利用它们进行特征造型时,只是大小和位置在基体特征上的改变和其他特征进行联系,如果每个类似特征都依次进行建模,就会浪费设计者大量的时间,导致设计效率较低,因此在将这些特征分类建库时,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非常合适。

3减速机箱体的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设计

3.1箱体特征造型系统的组成箱体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区别于其他CAD造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再用简单几何的方法去设计构造零件,而是引入箱体特征单元作为造型的操作对象,来满足后续变型设计的目的。本文开发的减速机箱体三维特征造型系统,其组成与功能如下:(1)特征单元造型:建立特征单元库,构造主特征单元和辅助特征单元,通过用户交互式界面,输入特征的形状种类和几何参数对箱体进行造型设计,最终得到用户满意的箱体。(2)特征单元编辑:对已设计好的特征单元进行动态的编辑、修改、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并与特征库实现动态连接,随时更新特征单元库。基于特征单元的造型设计的系统结构见图1。图1系统结构总图每一个箱体特征元素可以用参数化方式来实现,形成功能特征元素库设计时,通过输入适当的结构参数形成具体的功能特征子图,再由各个功能特征子图的特定位置和顺序组成零件工作图(以交互方式实现)。

3.2箱体特征造型系统具体操作利用PRO/E自带的PROTOOLKIT开发包和VC6.0程序设计语言在三维设计软件PRO/E中建立减速器箱体CAD特征建模系统。通过对减速器特征造型系统进行总体整体规划,完成系统菜单和人性化的对话框设计,先启动减速器箱体设计系统界面,选择需要设计的减速器箱体类型,再按照设计者的要求和意图,通过选择需要修改的箱体特征单元的尺寸和形状参数,然后将已经按要求修改好的各个特征单元进行布尔运算,得出减速器箱体雏形。箱体的特征单元的总体形状是比较复杂,因此,总结归纳一些主要的轮廓形状作为基本的特征单元。辅助特征单元是具有许多相似的结构,因此,可以在不同箱体之间通用,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减少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箱体零件特征单元的造型步骤如下:以R系列减速器箱体为例,基于特征建模原理,针对某箱体零件建模过程,输入减速器箱体的基本设计参数、选择结构形式和所应用行业,以确定箱体的基本形体尺寸。在pro/e三维设计环境中绘制所需箱体主体和辅助特征,通过使用菜单系统和工具条逐步完成主、辅特征的造型并引入设计环境中。选择箱体总体的外轮廓主特征单元的图标,输入所需的风格类型和设计参数,先新建一个箱体,然后调整需要修改的点、线、面达到设计要求在导入单元特征前,添加特征所需要约束的形状类型和尺寸参数,如图2(a)一图2(c)所示。系统引入主特征单元。然后依次添加轴承座孔、凸台和筋板等各个特征单元,形成箱体零件的三维模型,如图5(d)一图5(g)所示。在基于特征的箱体建模过程中,如图3所示,设计者往往需要对其特征单元进行修改,已达到满足设计者所要求的形状要求。对已经建好的箱体模型,对其输出端轴承座和底座进行特征变型,其设计修改过程是如下:STEP1:对已建立好的或正在建模的箱体,选择其上需要修改的特征。STEP2:从特征单元库中选择需要修改箱体特征的种类,在其对话框上,选择需要的该特征形状,例如,轴承座有圆柱形、圆锥形、矩形等。STEP3:在参数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设计参数,例如,轴承座需要输入轴承座孔直径,径向厚度和外轮廓尺寸等。STEP4:已经定义好的替换特征,系统会自动生成新的模型。若不满意可以按上述步骤重新操作,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4结论

特征造型技术作为当代产品设计技术一个研究热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深入研究了箱体特征造型理论、实体造型技术和产品参数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创建一个智能化的箱体特征造型CAD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产品思想下,引入特征造型技术,从箱体特征分解入手,运用三维实体造型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产品造型参数化技术,对箱体零件特征造型CAD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并在PRO/E的平台上二次开发了一个规则的箱体特征造型系统的实例。由于特征技术基本上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特别是专门用于减速机箱体特征造型系统尚未有研究者研究,因此本文所做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均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勇陈涛付小莉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