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7 10:2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综合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概述
1.1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实现建筑行业顺利发展目标,我国在21世纪初颁布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关注,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奠定了制度保障的基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要求从项目质量、工程进度、建造成本、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五个方面,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促进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工。
1.2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相关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效果是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内容的管理程度而言,通过对项目质量、工程进度、建造成本、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评定,从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好坏,主要从经济性和质量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经济性理解,主要是指工程项目在投产后,是否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是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工程项目投入资金巨大,如何发挥这些资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确保资金能够发挥有效配置,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这是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工期、成本进行科学有效控制,避免资源浪费,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则是针对这一内容而言,通过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最终产出效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没有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以此对施工手段以及相关管理手段进行制度优化,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进步和发展目标。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质量性理解,则是针对于项目安全角度,通过分析最终建成工程在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舒适性方面的效果,综合评价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效果。工程项目管理在进行质量性效果分析时,会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可行性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高效完工。
2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的原则
2.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针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整体着眼,考虑到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各方面的要素。全面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立足整体,考虑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要矛盾;(2)考虑到工程项目管理经济性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质量性效果,兼顾效益和质量。
2.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以规律为出发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客观性规律,在进行实际评估过程中,坚持客观性原则,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对评估因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评估要素的根本出发,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2.3现实性原则
现实性原则是对投产后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进行的项目管理评估,是从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现实性原则要求工程项目评估过程中,评估数据是现实发生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3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3.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级方法通过对质量控制指标、成本控制指标、进度控制指标、安全管理指标、现场管理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果评价目标集,通过层次分析法原理,进行层次分析,并根据搜集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权重向量,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定量性的优点,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其具体方法如下:(1)选择相应指标,将质量控制指标、成本控制指标、进度控制指标、安全管理指标、现场管理指标依次设置为目标集向量A、B、C、D、E;(2)确立目标集内各个指标计算数据,A=总监理工程师分值的70%,B=项目目标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的比值,C=合同工期与实际工期的比值,D=安全管理部门分值的70%,E=管理部门评价标准的80%;(3)建立目标集U={A,B,C,D,E},进行层次分析,求出工程项目管理效果指标的权重向量。
3.2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时,注重多目标决策中各个指标权重数值,这种评价方法取决于对象专家的经验以及知识储备,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对象专家做出的主观评断。相比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而言,专家评价法更加简易,其具体的评价方法如下:(1)设置对象评价指标,建立目标集U={u1,u2,…,un},其中u1,u2代表工程项目管理效果影响因素;(2)对U中的元素进行相关评价分析,选取m个专家,并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3)对各个元素分析数值进行评价,并根据相关经验选取u因素作为评价结果。
3.3动态评价方法
动态评价方法是一个信息动态提取和反馈的过程,在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利用动态评价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评价,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动态评价方法的步骤如下:(1)明确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置n个系统sj(i=1,2,3,…,n),其中i=1,2,3,…n为项目管理中的问题;(2)根据sj进行对应时刻设置,sj中的i与某时刻tk(k=1,2,3,…,n)中的k相对应,其中k为i发展的对应时刻,i作为k的特定时段的运行情况;(3)对比i和k的整体发展和运行状态,构建动态平衡的评价方程,以此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动态评价。
4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对于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它对于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效益,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完善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并就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促进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和发展。同时,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方法的完善,对于加强我国工程项目决策,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维君 单位:南京河西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物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1)物流物流,简单来说就是是指物品在运送的过程,物品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包装、装卸、运输等环节,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流转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加工就是物流需要做的。
(2)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指在物品流转的过程中对其一系列的环节进行处理的过程,物流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划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管理等等,通过这些管理,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物流的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3)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的是指能够提供或支持物流信息服务的网站,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过程中的效率,根据物流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平台,一是主体自身运营的信息平台,另一种是第三方运营的信息平台,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的目的是为物流的供需提供信息,而在这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物流的集体操作服务。
(4)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因为处理不了太多的事情,于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将原本属于自己负责范畴之内的事交给其他的物流服务企业去办,两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从而保证物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松懈,若第三方物流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原企业有权力追究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这便是第三方物流。
(5)第四方物流由于物流信息量之大,光靠第三方物流无法做到最好的组织整合,此时便要由第四方物流来对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工作进行整合,既要保证物流的速度,同时又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性质进行,两方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相反是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获得此能力。
2Java语言
目前市场上可以选购的应用开发产品有数十种,而其中比较受企业欢迎的便包括SNN公司的java,一些程序开发工具往往注重语言的弹性和执行的效率,另一些则偏重于可视化程序的开发,而java语言在这些要求中应运而生,以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分布式的安全结构出现在众人的眼前,他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相比于C的风格来看,java作了进一步的改进,C中那些容易引发错误的缺点java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比如指针和内存管理便被java摒弃了,与此同时,java还提供了大量的类库。
(2)语言设计面向对象Java可以说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这是java的一个重要也是特有的特点,此外,静态和动态风格的代码java也一并继承和重用。
(3)分布式结构Java支持http和ftp等子库,所以这就赋予了java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直接打开并访问网络上的对象,方式如同访问本地文件系统一般。
(4)健全Java对于检查程序在变异和运行是的错误非常重视,或者说致力于这一方面,java通过自己操纵内存的方式减少了内存出错的可能性。(5)安全Java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针和释放内存等C功能被删除,这样就避免了非法的内存操作这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当java用来创建浏览器时其自身的语言功能和浏览器所提供的功能相结合会更安全。
(6)结构中立Java的编译程序与其他应用程序不同,通过采用结构中立的文件格式,使java的应用更加方便。举个例子,只要具备java运行系统,就可以执行这种代码,同时,java源程序还通过被编译成一种高层次与机器无关的格式语言的方式在虚拟机器上运行。
(7)可移植性Java的可移植性是java能够屹立与这一产业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程序设计师们的精神指标。
(8)性能强大Java可以将机器代码直接翻译成指令,包括在运行的时候,,SUN可以用直接解释器调用300000个过程翻译,这一过程时间仅需要一秒,这与CC的性能没什么两样。
(9)动态特征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发展是java的动态特性,程序可以动态的装入运行过程中,如此一来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这一特性是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无法达到的。
3java的物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的可行性
(1)现如今,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空前扩大,服务水平也伴随着提升,物流发
展的条件和环境可谓是越来越好,但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物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行业的供应链中信息传达的不及时、环节过多等问题都亟待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较高。(2)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物流业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物流业对于现代的管理信息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第三方物流信息、第四方物流信息也应该不断完善。
(3)java的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自从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以来,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物流产业中的一大热门话题,建设和运行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企业也应运而生,java以物流信息网络为依据,包括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模块,能够做到有效的衔接。
(4)对于物流信息管理方面来讲,信息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业务系统采用B/S结构,这样一来信息的安全性便得到了保障,B/S结构能有效的保护服务器的数据库,尤其是在java这一程序出现后,B/S结构显得更方便、快捷了。
4结束语
虽然我国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物流业的总体水平还是很低,有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以及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等,我国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java语言应该抓住机会,在众多机遇中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上下层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交流传递,不断完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作者:槐承威单位:公安海警学院
一、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始的时候设置了所有与成本相关的信息,如:材料、劳务、费用等数据初始值。当有业务发生时,只要将相应数据输入到各个模块中,系统就会根据核算需要自动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自动生成相关单据和报表,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业主模块。业主模块主要记录客户的相关资料和经济数据,如:订货单、业主计量、工程量清单等,清楚的记录了开源方的工作进展情况,系统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项目成本,并得出企业的盈亏情况。
2.系统核算的基础模块。工程量模块和成本模块是成本核算的优秀内容,也是各种报表的编制基础。人们通过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进行对比,将结构分解,并将责任成本引用到系统当中。将数据录入到这两个模块之中,得出项目的预算成本。除非项目数据有变动,否则只要超出这个预算范围,系统就会自动作出提示:预算超标。
3.材料成本模块。这个模块主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也是日常工作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合同展开,包括合同的签订结算、和支付的全过程。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要做好合同的监控工作,合同的传递过程一定要按照程序规定进行,一个关节都不能省略。以免给不法之人留有可乘之机。
二、信息化管理在施工企业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观念落后,工作不积极。施工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行业,是就业密集型企业,多数为普通的工人阶层。因此在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进展比较缓慢。施工企业与制造业不同,施工企业内容比较固定,分工比较明确,施工企业的成本都是独立核算,工作都是现场作业,认为信息化不适用于施工企业。很多工人并不支持将信息化应用到施工企业,因此放慢了信息化的前进速度。
2.业务不熟练,工作不达标。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中层管理人员不足的现象,很多作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不愿意加入到综合项日管理信息系统中来,通常将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安排到这个工作系统中来,但是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对业务内容不熟练,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很多数据不会录入,造成整个系统无法进行核算,导致后续工作不能进行,由此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些新进员工加强入职培训工作,从而发挥出信息化的最大作用。
三、改进措施
1.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得不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不适合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先将信息化引入到实际工作中,使人们认识到信息化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必要性、通过给工人开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宣传手段,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通过在实际中的应用,让人们看到信息化的优势,并提高人们的认可度。
2.提高员工的达标率。目前,由于员工对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是员工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在员工上岗就职后对在职员工进行继续培训,对于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或者是依旧带新的方式对新进员工尽快熟悉业务流程。五、结束语目前,在我国的施工企业中实行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一定会发现信息化带给我们的好处,完全接受它并将它很好的应用在施工企业中,对于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它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作者:范志国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一、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之路径
(一)认知社会环境,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培养计划将未来四年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这一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毋庸置疑,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和事业单位改革势必让渡大量的基层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事务,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街道和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从这个角度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拓展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作为空间。
(二)凝炼专业特色,收窄专业方向
基于上述目标定位,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4年本科培养计划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专业特色凝炼为“‘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的人才素质结构”和“‘3+1’人才培养模式”,将特色方向收窄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和社区管理。其中,“综合能力+专业特长”意即“宽”“专”结合、“一专多能”,强调专长;“3+1”人才培养模式即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侧重培养和发展专业特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和社区管理是该专业的三个发展方向,也是培养专业特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生可在分段培养的第二个阶段选择1-2个专业方向,接受专业特长的培养。设定上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一是政社分开的社会治理大趋势,二是国家对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政策走向,三是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四是其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分布情况。具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选定,主要源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需求。社区管理方向的选择源于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快速、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管理中政社分开的公共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基层政府和街道将一部分行政事务和大量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下放到社区,城市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这就给社区公共事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作为空间。社区公共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公共事务都是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都需要专业性人才的专业化管理。所以,将社区管理作为专业方向也是对社区管理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应。应特别指出的是,非政府组织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大有作为的新领域。以非政府组织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广泛、深入的参与为标志,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06年全国非政府组织总量为35.4万个,2011年达到46.2万个,年均增长率为5.47%。同期,社会团体从19.2万个发展到25.5万个,年均增长率为5.84%;民办非企业单位从16.1万个发展到20.4万个,年均增长率为4.85%;基金会从1144个发展到2614个,年均增长率为17.97%。可以预计,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非政府组织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空间也将日益扩展,对管理人员和服务者的大量需求也将成为一种必然。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为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也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要激发非政府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非政府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非政府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非政府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可以预见,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改革不仅放宽了准入门槛,而且将促进非政府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从而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创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通过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发现,到2014年5月作为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新兴方向,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有关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的课程。可见,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将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确定为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以2014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为载体,就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首先划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理论课程。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学科基础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平台课。在这5个平台上设置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优秀课程之后,根据“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的人才素质结构需要设置了系列课程,收窄了专业方向,在搭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围绕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方向组建课程群,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优秀、以“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为基本思路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非政府组织管理这三门学科基础必修课为优秀,设置了与之配套的专业方向课程:人员测评、招聘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社区组织管理、非政府组织财务管理、非政府组织营销、志愿者管理等。与此相应,砍掉了旧版培养方案中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如经济社会学、劳动经济学、逻辑学、行为经济学、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等;砍掉了虽然内容必要但可以将其分散到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如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其次是为部分理论课增设了实训、实践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社区管理实训、管理文秘课程设计、非政府组织课程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调研、城市公共设施调研、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上述改革,收窄了专业方向,突显了专业优秀课程和方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四)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始于2009版培养计划。在该版培养计划中,“3+1”人才培养模式由“3”和“1”这两个学习阶段组成。“3”是指学生在前三年全部(或基本)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理论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学习的知识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1”是指在第四年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需要自由选择求职、考研、考证(职业资格证书)、考公(公务员)及就业能力综合训练等,全面进入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训练阶段。该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顺利就业”。该培养模式经过2009-2014学年共5轮的实践摸索,在沉淀了值得肯定和推广的经验之外,也暴露出需要改革、完善之处,主要不足是第“1”阶段的教学计划由于没有学分任务而难以付诸实施,计划中的一些专业能力综合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鉴于此,在修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对该模式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逐一落实,主要是将其分解为大四第一学期的社会实践和课程设计,并规定了学分任务。改革之后的“3+1”培养模式,增加了专业能力训练学分课程,从而加强了专业能力训练,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二、总结
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弱专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招生和就业的突出问题,而综合类院校学科设置大而全却无专科性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资源的短板又决定了问题的解决不能寄希望于汇聚专科性的教育资源,而只能通过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来实现。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之路是综合类院校的一种改革实践,无论效果隐显,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作者:王乐芝李尧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1.关注经济管理过程中重点操作环节的现实意义论述
1.1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兀反应
结合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分析,大部分规划主体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事后管理范畴之中,对于过程控制下的绩效内容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绩效沟通流程。这类问题往往与组织内部文化息息相关,现下我国经济组织文化设定上过于形式化,有关个人崇拜信息全面散播,使得绩效管理实践中偏差比比皆是。单纯透过不合理的绩效管理组织解析,所谓的激励机制已经全面缺失,这势必直接危害管理者的决策执行效率。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走出优秀误区,进而针对计划控制基础加以稳固。
1.2非优秀业务的过度考核
管理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组织存在动机指标,明白优秀业务内容,毕竟一切管理都是围绕业务优秀内容拓展,其间获得应有的增值绩效。有关价值水平不高的非优秀业务,行政性管理花费书面过高,这样必然导致组织工作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具体来讲,管理主体有必要依照既定职责规范标准发挥应有的权力能效,定期观察增值性业务划分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资源结构规划程序的等级特性,避免今后管理出现头重脚轻问题。
2.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细致解析
2.1优秀业务的顺利拓展
组织内部一切管理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必须应用到具备特殊价值的业务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组织整体战略计划以及业务流程实施深度解析,避免一切模糊认知问题滋生。作为组织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业务模式进行精简、优化,尽量将部分理论空间不高且市场前途狭窄的业务清除,并且将优秀发展实力投射在具备优秀竞争力的主营业务范畴之中。上述一切细节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做好战略定位,确保组织结构的紧凑灵活特性,适时进行内部优化,进而针对职能部门做出调整,为后期管理行为有的放矢做好铺垫。
2.2业务流程的精细化管制
管理行为不单单与组织结构质量紧密衔接,同时需要依靠严谨的数学结构优化系统指引。这部分强调的精细化管理,实际就是利用科学的系统工程和实践经验加以调试的决策手段。传统粗放式管理手段已经被历史淘汰,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全面渗透到任何程序环节之内。有关业务流程控制要求显得足够精细化,特别是在关键关节调试动作中,必须借助大量生产运作管理知识规范。当然,为了充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柔性生产模块绽放是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应结合组织技术条件,完成精细化生产任务,关注库存风险隐患,全面提升组织对待现实问题的应对实力。以上任何工作细节都无法脱离大量科学数据和严密管理制度而独自运行。
2.3综合管理模式的凸显
结合客观角度观察,有关综合行政管理在组织内部归属于围绕后勤管理手段,管理人员不至于将精力集中投射于此,同时更不可遗留任何行政管理缺失迹象。涉及较为合理的激励、考勤以及人事制度,都将是日后经济管理环节中需要重点调试的关节,管理者不得产生任何轻视心态。
2.3.1综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综合管理作为企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所在,能够时刻督促单位成员保留深度归属和认同情感,至于规范严格的管理体制可以适当遏制不必要的精力损耗现象,稳定决策执行效率。实际上业务管理作为组织支撑媒介,需要配合综合管理体制作为润滑剂,确保组织文化能够在其中清晰呈现,时刻监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杜绝生产线上出现一切产品质量问题,为企业实现后期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3.2综合管理制度化
主要是透过组织结构设置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等细致层面拓展,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主动关注一下细节:第一,避免任人唯亲以及任何赏罚不公迹象,始终坚持制度严明和公正特性,借此提升员工长远工作的积极态度。第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严格执行,其间贯彻人本服务理念,如大部分公司针对员工迟到早退行为加以规范,但是有关加班和休假制度并未进行科学完善,单纯地要求员工保留奉献精神便显得不尽人意。针对富士康事件加以审视,由于其自身制度设置不够严谨,加上管理程序上丢失人性化特征,使得员工长期饱受经济和精神剥削;员工经过长久的机械化加班劳作逐渐被组织所异化,最终悲剧就此上演。透过这类结果分析,综合管理的制度化必须透过企业健全文化内涵加以拓展,这样才能顺势稳定内部成员工作积极态度,进而为组织良性发展积累更多适应实力。
2.4阶段经济指标的合理设定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企业经济管理期间组织不同行为细节和素质状况都会清晰地反映给管理人员,那么其在面对纷繁的数字信息环境中,经常会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缺失整体判断分析能力。此时阶段指标存在意义就清晰展现,主要在于能够针对某类环节以及部门信息予以充分解析、记录,将内部关键内容反馈给管理者。
2.4.1指标的分类和设置
组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业务、财务以及综合管理指标等内容,其中后两者模式较为稳定,包括流动、产权比率等运营能力指标,计算公式基本固定,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公司不同组织财务状况和盈利绩效。而相对来讲,业务指标个性特征极为显著,单纯拿物流企业作为示范,其装载率能够准确反映车辆实际运输成就,到货准时性则映衬出物流服务基本本质。业务指标设计需要管理者针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加以深度解析,撇开实际操作而盲目规划明显是不科学的。
2.4.2指标的分析和优化管理
各项指标需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其意义。尤其是需要通过编制各种表格。在现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指标可以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反之而言,信息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各种原始数据,更需要通过指标分析、编制生成各种报表来工作。指标也具有时效性。在组织进行重大经营调整后,许多指标都需要相应的进行优化。对于指标的管理和应用,不但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指标的接触者所需要的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的了解各种指标的具体意义,才能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经济管理不够均衡问题应该适当加大调试力度,必要时依靠不同地区经济产业特征以及规范管理制度,提供对应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如利用发展速率较快的城市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实效,全面鼓励落后地区及时开展各类经济发展方案,进一步完善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终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便利支撑条件,如透过招商引资等经济管制手段加快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实力。再就是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完善经济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不断的补充,在问题产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完善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经济管理的工作态度,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市场接轨进度不断提升,有关特定经济竞争趋势更加激烈,企业管制人员必须依靠战略高度审视日常组织管理内容,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力量,稳定重点操作环节指导功效。具体来讲,就是全面深入到不同经济区域内部,采取针对性战略管理方针,适当结合自身管理文化,树立与众不同的企业市场形象,提升经营实效,最终在多变的市场竞争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陆丽群 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1目前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制度的激励作用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很多的医院在进行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采取综合性的薪酬管理制度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之中,采取的薪酬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对医院内部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并有注意到市场薪酬状态的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导致发放的薪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也使得医院内部员工的满意度上升不了,这就导致难以有效的激发医院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医院医院体系的报酬形式不符合多样化需求
在进行医院医院的分配过程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管理体系,现行的医院医院体系并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医院内部员工的真实价值。对于那些并不能够直接显现出来的因素,例如:医院内部员工的管理协调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技术工作能力、医院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科学的形成一套健全、完备的薪酬分配体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
1.3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缺乏合理的弹性机构设置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大部分还是沿用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变化手段。具体的来说,所采用的福利模式还是被动的接受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懂得合理的利用福利待遇激发员工对于医院的认同感,缺乏足够的弹性机制,不懂得人性化处理医院内部员工的具体事宜,没有发挥出医院职工的福利体系的应有作用。
1.4医院医院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的医院医院管理研究还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这就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缺乏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管理水平,这就导致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在员工业绩考核和员工发展规划设计方面的漏洞,医院在组织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管理不够灵活,缺乏弹性机制的问题。除此以外,在目前的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也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医院医院管理,这些都是制约医院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
2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综合性科学管理意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2.1医院要确定医院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
为了充分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就需要医院在进行医院医院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知识理论,制定出医院的医院分配原则和管理方案,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医院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促进医院管理体系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2实施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有效的保证医院内部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医院内部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医院的员工的薪酬水平和员工的绩效水平充分的挂钩。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要素也要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价制度,丰富现有的薪金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薪酬。
2.3建立起具备弹性的薪酬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医院的发展,还需要针对医院内部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对医院员工的薪酬评定工作。对于那些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员工,要给予更多的薪金,刺激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员工的基本福利则要给予保证,保证每一名公司员工的基本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对于医院的忠诚度,保证医院的的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的医院管理的管理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管理运行,是决定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医院的医院管理的管理系统又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医院的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医院管理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的情况下,完成医院的管理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综合性科学管理意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并及时改进医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体系。
作者:陈曦 曹向阳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省骨科医院
一、绩效管理考核的流程
随着医院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医院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行为的组织、计划和实施,医疗质量的管理,医疗动态的监督、控制、统计、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加工和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整体实力的重要环节。同时,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在于确保医院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考核过程序中应关注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分析和反馈,纠正偏差,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映医院的管理目标和发展导向。
二、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
综合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因此,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上应结合医院战略目标,秉持患者满意和员工满意并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重、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并重的理念,在绩效管理考核上尽可能的使用量化指标,围绕满意度、医疗质量、财务指标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这四个层面,既反映了综合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涵盖了医院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内涵建设。
(一)满意度层面
医院经营的目的在于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而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提升医院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在指标的设定上,要选择与患者相关联的指标与科室考核挂钩,比如: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数、门诊量、门诊及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设定,可以提高管理效能;可以促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从自身做起,顾全大局,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增强病人的信任度;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二)医疗质量层面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优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有利于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指标设置上既要有质量指标,又要有效率指标,主要应包括如下指标:病床使用率、病区平均确诊日、治愈率、环节质量控制、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可以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各项管理举措落到实处,使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安全质量进一步的规范化、科学化、日常化、在兼顾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财务指标层面
为综合反映医院发展状况和经济运行成果,可以选取以下具体指标:人均业务收支结余,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每万元总资产产出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的考核旨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完善医院内部成本控制,提高医疗服务成本效益,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
(四)人才培养层面
医院要想持久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培养一批批医德优良、责任性强、业务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是医院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不断进军医疗技术新领域,以至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根本保证。考核指标有:发表科技论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带教培养人数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考核,可以推动医院专科建设,更好打造医院品牌形象,可以规范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有利于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增强医院的硬实力,大大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绩效考核的核算方式
可以根据以上四个层面考核指标的具体情况选择考核方式,有些指标是可以和目标数或计划数比较的,有些指标可以采取和历史同期比,也可以采取环比的比较方法。对于绩效工资的计算,医院可设专门的部门或在财务部设专门的岗位,依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真实的核算并及时反馈给各部门,以便各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整改,然后将最终考核后的金额下达各科室,由科室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量、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以及专业技术等级进行二次分配后,交由财务部进行统一发放。各环节都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每位员工都能通过绩效工资的发放深切体会到医院的管理导向,从而积极的、自主的工作,同时,不断深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医院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璘 单位: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1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特点
舰船装备是结构复杂、体系庞大、技术密集的武器装备,由此决定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管理持续时间长,贯穿舰船装备全寿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全寿期。在舰船装备的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规划、组织、监督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实现“高可靠、好保障”的目的,并同步开展其保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为舰船装备“两成两力”奠定坚实基础;在舰船装备列装之后,通过不断完善和运用其保障体系,采用科学决策方法,组织协调开展保障工作,以便尽快形成和长久地保持舰船装备的战斗力,并适时组织好改换装工作,使舰船装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始终保持理想的技术状态;在舰船装备退役报废时,组织全面整理分析保障信息,从而实现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并对其保障资源进行再设计和利用。
1.2管理对象多元化,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涉及的舰船装备种类繁多、新老舰型并存、国产与引进装备并存,舰载设备复杂,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由此,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带来了其他工程管理领域难以遇到的复杂问题。一是管理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组织体系的多样化。如对于国产装备,在国内有其设计、建造单位,技术资料齐全、备品备件充足,便于开展全寿期的综合保障工程,而对于引进装备,为避免其保障受制于人,必须依托国内力量组建技术责任单位体系,承担引进装备的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职责。二是装备系统的全覆盖,决定了管理须分类决策。舰船装备不同的子系统,其通用化程度、技术含量、使用频率和保障风险不同,须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优秀保障能力要求,对保障进行分类决策,从全寿命合同保障、军地联合保障和军内自主保障三种样式中选择其一。
1.3管理实施难度大,跨越作战空间全维度
海军作战空间的多维、宽广,决定了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实施难度大。未来海军作战将是近岸战场、近海战场和局部远海战场同时存在、互为依托的全方位作战。为了保障舰艇部队的作战行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必须具有能同时在多个方向展开、对多种类型装备遂行保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军舰艇部队实施大纵深、全方位作战的需要。一般来说,舰艇部队距离本土或海外基地越远,综合保障的线就越长,参战的舰船装备种类越复杂,综合保障的点也就越多,作战的海区越宽广,综合保障的面也就越宽,涉及的组织、领导、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所有这些特点都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制约和困难,增大了其计划、控制、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
1.4管理综合程度高,涉及装备技术全领域
舰船装备是高技术集成体,其先进性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现代舰船装备的综合保障,也已不再局限于机械、化工、电子、核能等传统技术领域,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大扩展,它不仅包括对装备“硬件”的保障,还包括对装备“软件”的保障,其技术面已覆盖到了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隐身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制导技术和定向能技术等众多的新技术领域,并且这些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综合一体。对这样综合性强、技术复合度高的工程实施管理,必须考虑不同领域技术的协调性和差异性,使得管理本身也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一是组织结构须满足综合性要求,减少层级,节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成本;二是数据接口须满足综合性要求,统一规范,满足各专业之间数据交流需要;三是决策方法需满足综合性要求,灵活多样,体现各专业不同的特点。
1.5管理环境压力大,面向平时战时全因素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并非真空中的管理,必须面对平时、战时所有内外环境因素,所承受压力之大是其他工程管理所难以想象的。平时,海洋气候湿润、空气盐雾大、腐蚀性强,舰船装备的自然磨损和腐蚀严重;海洋气象多变、台风频繁、涌浪不断,舰船装备极易损坏或发生装备事故;舰船装备空间狭小、人员密集、高温、高湿、高噪音的工作环境等内部条件,使得平时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环境十分恶劣。战时,大量高新技术武器的应用,使舰船装备遭受“硬”“软”两方面损伤,损伤机理更为复杂;作战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舰船装备的战损率也将大幅提高,维修保障的频度和强度急剧增大,如英阿马岛海战,真正交战不到40天,英军就战损舰船17艘,战损率为15%,阿军战损舰船11艘,战损率高达65%;现代战争已经很难清晰地界定前方和后方、作战区域和非作战区域,给保障系统自身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所面对的内外环境极为恶劣。
2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2.1舰船装备全寿命保障顶层规划
规划、计划是各项工程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确定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与方向,为工程的组织、控制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要实现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最优化,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规划。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是指在装备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按照装备全寿命保障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根据装备的特点和使命任务,以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以形成装备全系统、全寿命保障能力为目标,针对综合保障工程的全面细致顶层规划,其内容包括装备的基本情况、保障需求、保障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保障工作组织模式、保障条件建设、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装备的改换装、经费需求等各个方面,并对保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通常由海军装备指挥机关组织编制,或由其委托单位(如装备设计单位、装备建造单位或者装备保障总体技术责任单位)编制,并在经过评审、报批后正式实施,作为有关各方开展保障体系建设和装备保障工作的依据。科学、完善的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定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的程序和方法,在舰船装备保障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评估改进
舰船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保障性“五性”是与综合保障密切相关的系统设计特性,也有文献将“五性”归为广义保障性。舰船装备“五性”设计解决的是装备“高可靠、好保障”的问题,在综合保障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五性”设计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其试验评估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确定需求、分解目标。在装备型号论证中,从任务需求出发,提出执行任务的能力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五性”设计目标,并将目标通过分解、分配、预计等系统分析工作,转换到较低的产品约定层次。
2)建立指标、合同管理。将舰船装备系统“五性”设计目标转换为设计参数指标,经过评审后,形成不同层次产品、不同类型的“五性”技术规范,纳入合同有关文件之中。
3)组织实施、过程控制。设计单位将舰船装备“五性”技术规范中确定的设计特性要求,在舰船装备设计中予以实现,并进行过程控制,使装备设计得易于和便于保障,且对保障资源需求最少。
4)试验验证、实效评估。进行舰船装备系统“五性”的试验、评价,验证新研制装备是否达到“五性”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判明偏离预定要求的原因,确定纠正缺陷的方法。
5)信息反馈、改进提高。在舰船装备使用阶段,收集并分析关于舰船装备“五性”的数据资料,研究保障的效果,对舰船装备使用与保障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将信息反馈至设计单位,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舰船装备系统的评估将向新一轮舰船装备研制提供信息反馈,并使以上五大步骤形成闭环,这就是“螺旋式上升”在工程管理中的直接体现。
2.3“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建设
舰船装备保障系统主要由资源要素和管理要素组成。资源要素是构成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包括物质资源体系、优秀技术体系;而管理要素是使保障资源发挥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包括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由此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保障系统中的管理要素建设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健全了管理各要素,才能对综合保障这一复杂工程展开有效管理。
2.3.1组织体系各保障资源要达到真正的有机组合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要实施管理就必须具备拥有规定职责和权限的机构,在这里可称为组织机构,然后把保障资源置于组织机构的指挥、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之下,这就是保障资源的有机组合。目前,海军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组织体系包括行政指挥线和技术指挥线。行政指挥线由海军现有各层级装备机关构成,技术指挥线由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总技术责任单位、分技术责任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承修单位等组织构成。
2.3.2标准规范体系一般情况下,诸多的保障资源是置于多个机构的指挥、控制之下的,或同一类保障资源实施多层次管理,即分属于各级保障机构,因此还必须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级、各类保障机构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才能使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这就是保障资源管理的有机组合。此外,由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复杂,涉及专业众多,所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工作接口、组织接口等几个方面,要做好接口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接口标准和规范,并将其落实到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2.4舰船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管理
在以信息技术为优秀的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和海军转型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海军舰船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对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依赖越来越大,这要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中高度重视装备保障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保障性信息的支持,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效。舰船装备保障性信息包括论证、研制、生产、使用、维修阶段的信息,数据量大且格式不一,要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其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系统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对整个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进行规划,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反复或者失误。
2)注重基础条件建设。为适应综合保障工程的需要,要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建设适用的网络,开发配套数据库和分析软件,研究信息处理、传输、应用方法等。
3)注重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从系统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指标体系、文件格式、数据接口、分类编码、交换格式、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4)注重常态化信息搜集。“搜”集与“收”集,虽一字之差,但体现的是对信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主动的,是有目的性的,而后者是被动的,是盲目的。常态化的信息搜集工作是信息系统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
5)注重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要建立信息有效利用机制,确保信息在规定范围内的、共享、传递、加工等。
6)注重信息安全管理。舰船装备保障信息包含大量军事秘密,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控,才能让信息系统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而非相反。
3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方法
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过程中,需将定量的方法(如系统工程的运筹学和数学分析法)与定性的方法(如经济学、管理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规划、决策、流程等层面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1基于小子样的保障需求预测方法
当前,舰船装备维修保障思想正由传统的事后维修、定时维修思想向基于状态的维修思想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就必须准确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优化确定包括维修时机、范围、工装、方法、人员、备品备件、技术资料等在内的保障需求,确保最优的维修质量,获得最佳的维修效益。美军已对其新研制的F-35战斗机实施基于状态的维修,据美军估计,维修人力可减少20%~40%,保障规模缩小50%,出动架次率提高25%,保障费用减少50%以上。由此可见,根据装备的技术状态预测保障需求,对于提高维修保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需求的预测,首先是对舰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一般而言,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是以装备当前的使用状态为起点,根据已知的结构特性、功能参数、服役条件及运行历史(包括运行记录和以往故障及修复的记录),对未来任务段内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报、分析和判断,确定故障发生的时机和故障的性质、原因及部位,从而确定保障需求,合理地制定维修计划,实现及时有效的维修,保证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从传统的预测原理出发,基于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和神经网络的故障预测方法需要大量数据来建立统计模型或训练神经网络。但对于舰船装备这样复杂的大系统而言,不太可能对其做成批的试验,也无法得到关于重要设备故障的大量数据,传统的预测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需要采用小子样预测方法(工程实践中,一般认为样本容量n小于30为小样本)。在小子样条件下,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通常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upportvectorma-chine,SVM)。SVM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综合考虑了样本误差和模型的复杂度,以及实际风险的两个决定因素,即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性与推广能力之间的矛盾。SVM应用于预测的两大优势在于:一是小样本学习;二是学习能力强。因此,SVM能够在小样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中隐含的分类知识,对未来的故障信息进行状态预测,提高系统的整体预测性能。
3.2半结构化的决策方法
针对各种保障问题做出决策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活动中的一项优秀内容,它贯穿于保障工程的始终。决策问题的范围很广,对于能用明确的语言(数学的或逻辑学的、形式的或非形式的、定量的或定性的)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结构化决策;对于完全不能用明确的语言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其特点是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即局部可以结构化,而不能全部结构化。在舰船装备保障过程中,既存在着可予以量化的部分,如修理设施数量、保障人员数量、技术资料数量等,也存在着诸多无法量化的部分,如人员能力素质、工厂修理水平、机关管理能力、突发故障类型、战时损伤程度等。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引进装备在未形成国内保障能力之前,修理工装和备品备件的引进强烈依赖于国际形势;在大型舰船长达数十年的实际使用寿命中,某些舰载装备的生产线甚至整个工厂都有可能关闭,造成保障资源不足。由此可见,舰船装备保障所涉及的决策问题是典型的半结构化决策过程。对于舰船装备保障这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采用得最多的是群决策方法,也就是专家会议法[11],即通过召开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加的会议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作出共同判断。专家会议可以使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启发思路,集思广益,产生“思维共振”,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富有成效的决策成果。因此,在时间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运用专家会议法进行决策活动。例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各个阶段均应形成多个方案并召开评审会,由机关、部队、研究院所、工厂等各单位专家形成评审组,由方案提出者各自陈述方案的特点,由评审专家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为使得专家会议法作出的决策尽可能客观和科学,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会议中将背景情况、相关信息真实地公布出来,使专家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决不能隐瞒任何影响决策的信息;二是选择的专家必须来源多元化,并具备作出决策所需的知识背景、能力素质和责任心;三是绝不可在会议上作诱导式发言。只有做到始终坚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不偏不倚、科学决策,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
3.3综合保障流程的迭代优化与再造
工程大多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因而对工程的管理更需要规范的流程作为保证。合理高效的流程对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其固定流程,文献[12]给出了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多个流程图。就宏观而言,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实施也须遵循流程,如图1所示。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活动主要包括舰船装备保障性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舰船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管理等活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过程是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从大的循环来看,通过对装备保障活动(舰船装备使用保障、维修保障、保障性及保障系统的试验评价等)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调整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分析输入,从而实现装备综合保障的优化;从小的循环来看,通过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实践,不断改进保障系统,实现保障系统的优化建设。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过程,与海军战略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装备综合保障传统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精度,扩大了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必然带来保障流程变更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新军事变革和海军战略转型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任务发生了变化,需要改进流程来适应这种变化。当现有流程不符合现代装备保障需求、无法满足保障目标时,就需要考虑保障流程再造问题。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流程再造应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实时保障能力、精确保障能力、远海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梳理现有流程、分析存在问题、建立新的流程、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评估、组织实施为程序。
4结语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实施过程中,管理活动贯穿舰船装备全寿期,在纵向上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各个环节,在横向上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经费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接口管理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科学的工程管理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系统有效运行、持续保持战备完好性、充分发挥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舰船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部分解决了装备的保障问题,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保障工程只是近年来才得以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发挥整体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舰船装备论证、设计、建造、使用、维修、监管等各个部门打破行业、部门利益的藩篱,着眼全局、科学管理,才能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进一步推向深入。
作者:朱石坚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1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内涵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实施既需要高强度的技术活动,又要开展具有高度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管理工作,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技术活动为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管理则为各项技术活动满足目标需求、符合质量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实现效益最大化等提供保证。因此,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实施管理,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战备完好性和降低全寿期费用的有效手段。综合分析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和工程管理理论[5,6],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内涵为:在可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下,以实现舰船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和持续作战能力,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为目的,规划、管理保障性设计,构建综合保障组织体系,建立并有效利用技术资料和标准法规体系、物资资源体系、优秀技术体系等保障资源,对工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指挥、协调与控制活动。
2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特点
舰船装备是结构复杂、体系庞大、技术密集的武器装备,由此决定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管理持续时间长,贯穿舰船装备全寿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全寿期。在舰船装备的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规划、组织、监督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实现“高可靠、好保障”的目的,并同步开展其保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为舰船装备“两成两力”奠定坚实基础;在舰船装备列装之后,通过不断完善和运用其保障体系,采用科学决策方法,组织协调开展保障工作,以便尽快形成和长久地保持舰船装备的战斗力,并适时组织好改换装工作,使舰船装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始终保持理想的技术状态;在舰船装备退役报废时,组织全面整理分析保障信息,从而实现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并对其保障资源进行再设计和利用。
2.2管理对象多元化,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涉及的舰船装备种类繁多、新老舰型并存、国产与引进装备并存,舰载设备复杂,涵盖舰船装备全系统。由此,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带来了其他工程管理领域难以遇到的复杂问题。一是管理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组织体系的多样化。如对于国产装备,在国内有其设计、建造单位,技术资料齐全、备品备件充足,便于开展全寿期的综合保障工程,而对于引进装备,为避免其保障受制于人,必须依托国内力量组建技术责任单位体系,承担引进装备的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职责。二是装备系统的全覆盖,决定了管理须分类决策。舰船装备不同的子系统,其通用化程度、技术含量、使用频率和保障风险不同,须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优秀保障能力要求,对保障进行分类决策,从全寿命合同保障、军地联合保障和军内自主保障三种样式中选择其一。
2.3管理实施难度大,跨越作战空间全维度
海军作战空间的多维、宽广,决定了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实施难度大。未来海军作战将是近岸战场、近海战场和局部远海战场同时存在、互为依托的全方位作战。为了保障舰艇部队的作战行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必须具有能同时在多个方向展开、对多种类型装备遂行保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军舰艇部队实施大纵深、全方位作战的需要。一般来说,舰艇部队距离本土或海外基地越远,综合保障的线就越长,参战的舰船装备种类越复杂,综合保障的点也就越多,作战的海区越宽广,综合保障的面也就越宽,涉及的组织、领导、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所有这些特点都给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制约和困难,增大了其计划、控制、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
2.4管理综合程度高,涉及装备技术全领域
舰船装备是高技术集成体,其先进性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现代舰船装备的综合保障,也已不再局限于机械、化工、电子、核能等传统技术领域,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大扩展,它不仅包括对装备“硬件”的保障,还包括对装备“软件”的保障,其技术面已覆盖到了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隐身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制导技术和定向能技术等众多的新技术领域,并且这些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综合一体。对这样综合性强、技术复合度高的工程实施管理,必须考虑不同领域技术的协调性和差异性,使得管理本身也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一是组织结构须满足综合性要求,减少层级,节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成本;二是数据接口须满足综合性要求,统一规范,满足各专业之间数据交流需要;三是决策方法需满足综合性要求,灵活多样,体现各专业不同的特点。
2.5管理环境压力大,面向平时战时全因素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并非真空中的管理,必须面对平时、战时所有内外环境因素,所承受压力之大是其他工程管理所难以想象的。平时,海洋气候湿润、空气盐雾大、腐蚀性强,舰船装备的自然磨损和腐蚀严重;海洋气象多变、台风频繁、涌浪不断,舰船装备极易损坏或发生装备事故;舰船装备空间狭小、人员密集、高温、高湿、高噪音的工作环境等内部条件,使得平时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环境十分恶劣。战时,大量高新技术武器的应用,使舰船装备遭受“硬”“软”两方面损伤,损伤机理更为复杂;作战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舰船装备的战损率也将大幅提高,维修保障的频度和强度急剧增大,如英阿马岛海战,真正交战不到40天,英军就战损舰船17艘,战损率为15%,阿军战损舰船11艘,战损率高达65%;现代战争已经很难清晰地界定前方和后方、作战区域和非作战区域,给保障系统自身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所面对的内外环境极为恶劣。
3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贯穿于舰船装备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3.1舰船装备全寿命保障顶层规划
规划、计划是各项工程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确定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与方向,为工程的组织、控制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要实现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最优化,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规划。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是指在装备论证、设计和建造阶段,按照装备全寿命保障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根据装备的特点和使命任务,以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以形成装备全系统、全寿命保障能力为目标,针对综合保障工程的全面细致顶层规划,其内容包括装备的基本情况、保障需求、保障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保障工作组织模式、保障条件建设、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装备的改换装、经费需求等各个方面,并对保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舰船装备的全寿命保障规划通常由海军装备指挥机关组织编制,或由其委托单位(如装备设计单位、装备建造单位或者装备保障总体技术责任单位)编制,并在经过评审、报批后正式实施,作为有关各方开展保障体系建设和装备保障工作的依据。科学、完善的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定装备全寿命保障规划的程序和方法,在舰船装备保障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评估改进
舰船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保障性“五性”是与综合保障密切相关的系统设计特性,也有文献将“五性”归为广义保障性[6]。舰船装备“五性”设计解决的是装备“高可靠、好保障”的问题,在综合保障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五性”设计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舰船装备“五性”设计及其试验评估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确定需求、分解目标。在装备型号论证中,从任务需求出发,提出执行任务的能力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五性”设计目标,并将目标通过分解、分配、预计等系统分析工作,转换到较低的产品约定层次。
2)建立指标、合同管理。将舰船装备系统“五性”设计目标转换为设计参数指标,经过评审后,形成不同层次产品、不同类型的“五性”技术规范,纳入合同有关文件之中。
3)组织实施、过程控制。设计单位将舰船装备“五性”技术规范中确定的设计特性要求,在舰船装备设计中予以实现,并进行过程控制,使装备设计得易于和便于保障,且对保障资源需求最少。
4)试验验证、实效评估。进行舰船装备系统“五性”的试验、评价,验证新研制装备是否达到“五性”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判明偏离预定要求的原因,确定纠正缺陷的方法。
5)信息反馈、改进提高。在舰船装备使用阶段,收集并分析关于舰船装备“五性”的数据资料,研究保障的效果,对舰船装备使用与保障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将信息反馈至设计单位,以实现改进和提高。舰船装备系统的评估将向新一轮舰船装备研制提供信息反馈,并使以上五大步骤形成闭环,这就是“螺旋式上升”[7]在工程管理中的直接体现。
3.3“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建设
舰船装备保障系统主要由资源要素和管理要素组成。资源要素是构成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包括物质资源体系、优秀技术体系;而管理要素是使保障资源发挥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包括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由此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装备综合保障系统[1]。保障系统中的管理要素建设是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健全了管理各要素,才能对综合保障这一复杂工程展开有效管理。
3.3.1组织体系各保障资源要达到真正的有机组合的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要实施管理就必须具备拥有规定职责和权限的机构,在这里可称为组织机构,然后把保障资源置于组织机构的指挥、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之下,这就是保障资源的有机组合。目前,海军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组织体系包括行政指挥线和技术指挥线。行政指挥线由海军现有各层级装备机关构成,技术指挥线由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总技术责任单位、分技术责任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承修单位等组织构成。
3.3.2标准规范体系一般情况下,诸多的保障资源是置于多个机构的指挥、控制之下的,或同一类保障资源实施多层次管理,即分属于各级保障机构,因此还必须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级、各类保障机构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才能使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这就是保障资源管理的有机组合。此外,由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复杂,涉及专业众多,所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工作接口、组织接口等几个方面,要做好接口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接口标准和规范,并将其落实到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3.4舰船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管理
在以信息技术为优秀的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和海军转型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海军舰船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对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依赖越来越大,这要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中高度重视装备保障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保障性信息的支持,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效。舰船装备保障性信息包括论证、研制、生产、使用、维修阶段的信息,数据量大且格式不一,要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其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系统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对整个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进行规划,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反复或者失误。
2)注重基础条件建设。为适应综合保障工程的需要,要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建设适用的网络,开发配套数据库和分析软件,研究信息处理、传输、应用方法等。
3)注重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从系统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指标体系、文件格式、数据接口、分类编码、交换格式、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4)注重常态化信息搜集。“搜”集与“收”集,虽一字之差,但体现的是对信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主动的,是有目的性的,而后者是被动的,是盲目的。常态化的信息搜集工作是信息系统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
5)注重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要建立信息有效利用机制,确保信息在规定范围内的、共享、传递、加工等。
6)注重信息安全管理。舰船装备保障信息包含大量军事秘密,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控,才能让信息系统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而非相反。
4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方法
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过程中,需将定量的方法(如系统工程的运筹学和数学分析法)与定性的方法(如经济学、管理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规划、决策、流程等层面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8]。
4.1基于小子样的保障需求预测方法
当前,舰船装备维修保障思想正由传统的事后维修、定时维修思想向基于状态的维修思想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就必须准确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优化确定包括维修时机、范围、工装、方法、人员、备品备件、技术资料等在内的保障需求,确保最优的维修质量,获得最佳的维修效益。美军已对其新研制的F-35战斗机实施基于状态的维修,据美军估计,维修人力可减少20%~40%,保障规模缩小50%,出动架次率提高25%,保障费用减少50%以上。由此可见,根据装备的技术状态预测保障需求,对于提高维修保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需求的预测,首先是对舰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一般而言,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是以装备当前的使用状态为起点,根据已知的结构特性、功能参数、服役条件及运行历史(包括运行记录和以往故障及修复的记录),对未来任务段内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报、分析和判断,确定故障发生的时机和故障的性质、原因及部位,从而确定保障需求,合理地制定维修计划,实现及时有效的维修,保证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9]。从传统的预测原理出发,基于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和神经网络的故障预测方法需要大量数据来建立统计模型或训练神经网络。但对于舰船装备这样复杂的大系统而言,不太可能对其做成批的试验,也无法得到关于重要设备故障的大量数据,传统的预测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需要采用小子样预测方法(工程实践中,一般认为样本容量n小于30为小样本)。在小子样条件下,对装备技术状态的预测,通常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upportvectorma-chine,SVM)。SVM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10],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综合考虑了样本误差和模型的复杂度,以及实际风险的两个决定因素,即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有效地解决了复杂性与推广能力之间的矛盾。SVM应用于预测的两大优势在于:一是小样本学习;二是学习能力强。因此,SVM能够在小样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中隐含的分类知识,对未来的故障信息进行状态预测,提高系统的整体预测性能。
4.2半结构化的决策方法
针对各种保障问题做出决策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活动中的一项优秀内容,它贯穿于保障工程的始终。决策问题的范围很广,对于能用明确的语言(数学的或逻辑学的、形式的或非形式的、定量的或定性的)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结构化决策;对于完全不能用明确的语言给予说明或描述的决策问题,称为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其特点是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即局部可以结构化,而不能全部结构化[11]。在舰船装备保障过程中,既存在着可予以量化的部分,如修理设施数量、保障人员数量、技术资料数量等,也存在着诸多无法量化的部分,如人员能力素质、工厂修理水平、机关管理能力、突发故障类型、战时损伤程度等。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引进装备在未形成国内保障能力之前,修理工装和备品备件的引进强烈依赖于国际形势;在大型舰船长达数十年的实际使用寿命中,某些舰载装备的生产线甚至整个工厂都有可能关闭,造成保障资源不足。由此可见,舰船装备保障所涉及的决策问题是典型的半结构化决策过程。对于舰船装备保障这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采用得最多的是群决策方法,也就是专家会议法[11],即通过召开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加的会议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作出共同判断。专家会议可以使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启发思路,集思广益,产生“思维共振”,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富有成效的决策成果。因此,在时间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运用专家会议法进行决策活动。例如,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各个阶段均应形成多个方案并召开评审会,由机关、部队、研究院所、工厂等各单位专家形成评审组,由方案提出者各自陈述方案的特点,由评审专家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方案。为使得专家会议法作出的决策尽可能客观和科学,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会议中将背景情况、相关信息真实地公布出来,使专家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决不能隐瞒任何影响决策的信息;二是选择的专家必须来源多元化,并具备作出决策所需的知识背景、能力素质和责任心;三是绝不可在会议上作诱导式发言。只有做到始终坚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不偏不倚、科学决策,才能保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
4.3综合保障流程的迭代优化与再造
工程大多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因而对工程的管理更需要规范的流程作为保证。合理高效的流程对于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其固定流程,文献[12]给出了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多个流程图。就宏观而言,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实施也须遵循流程,如图1所示。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活动主要包括舰船装备保障性要求确定、舰船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设计、舰船装备保障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舰船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管理等活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过程是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中。从大的循环来看,通过对装备保障活动(舰船装备使用保障、维修保障、保障性及保障系统的试验评价等)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调整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分析输入,从而实现装备综合保障的优化;从小的循环来看,通过装备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实践,不断改进保障系统,实现保障系统的优化建设。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过程,与海军战略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装备综合保障传统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3]: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精度,扩大了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必然带来保障流程变更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新军事变革和海军战略转型使得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任务发生了变化,需要改进流程来适应这种变化。当现有流程不符合现代装备保障需求、无法满足保障目标时,就需要考虑保障流程再造问题。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流程再造应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实时保障能力、精确保障能力、远海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梳理现有流程、分析存在问题、建立新的流程、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评估、组织实施为程序。
5结语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实施过程中,管理活动贯穿舰船装备全寿期,在纵向上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各个环节,在横向上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经费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接口管理等各个方面,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科学的工程管理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系统有效运行、持续保持战备完好性、充分发挥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舰船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部分解决了装备的保障问题,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保障工程只是近年来才得以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发挥整体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舰船装备论证、设计、建造、使用、维修、监管等各个部门打破行业、部门利益的藩篱,着眼全局、科学管理,才能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进一步推向深入。
作者:朱石坚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1应用设计
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从检验检疫实际业务需求入手,选定了基于SOA架构的ESB总线技术和J2EE开发平台,采用Browser/WebServer/DataBaseServer三层结构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
1.1内网门户统一访问入口,提供信息功能、信息系统管理、模板管理等功能,系统集成各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信息,不同用户可以按需求将不同种类信息个性化地展现出来。
1.2单点登录为各应用系统(包括C/S和B/S模式)提供一站式单点登录。登录后,各应用系统间可以任意切换、无需二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1.3统一认证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可对内网门户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授权及分配,为以后新开发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角色管理、统一用户授权管理功能。
1.4任务提醒对主要系统中的待办任务进行提醒,用户通过点击待办任务,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系统进行相关处理,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1.5统一接口标准提供数据接口,让第三方系统通过接口来访问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并为以后新系统读取数据提供方便的、统一的数据存取标准。
2功能设计
2.1流程审批将审批事项实行电子化管理。对变更办公自动化和网站权限、开通电子邮箱、开放网络端口、请销假、公务用车等事项根据流程实现在线审批。审批结束归档后,申请部门和管理部门都可查阅、打印电子审批单存档,并可对审批事项内容进行统计。
2.2督查督办由管理部门对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大决策、领导批示、大事要事和年度工作目标等重要事项进行跟踪督办,通过明确任务要求、承办单位、办理时限、达到效果等,由承办部门及时上报工作进展,督办人员催办督办,确保督办事项责任明确,落实到位,随时跟踪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2.3政务信息可通过资源整合,自动提取相办公自动化、网络培训平台、电子监管等系统中的通知和信息等内容,整合保存到平台的公告表中,在首页展示;用户也可在平台中起草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等信息,选择不同的处理流程,经过审核后在首页显示。
2.4专题栏目根据文件类别创建不同的专题栏目,将各类体系文件、工作文档、信息资料分类,供所有用户查阅。各专题由对应处室管理维护,信息员起草后处室领导审核到本栏目中。可设立二级栏目,分类相关信息。3.5内网论坛内网论坛提供内部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论坛系统实名发帖,回帖,支持多个讨论区,支持用户对论坛内容搜索等功能。
2.6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平台所有用户的信息和权限。可按机构查看、修改、同步用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应用关联信息等。支持分级管理,省局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用户,分支局管理员只能管理本分支局的用户。
2.7系统设置用户对个人信息、单点登录、任务提醒、外接系统等信息进行配置。
2.8辅助办公开发辅助的办公助手功能,如个人文档管理、实时信息交流、日程安排等实用的功能。
3安全设计
综合行政管理平台的安全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3.1网络安全平台的认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部署在内网虚拟化平台之上,采用防火墙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保障平台安全。
3.2数据安全平台不直接访问优秀业务数据库,通过中间件将各系统中的信息同步到平台之中,并采用配置管理工具对程序文件及相关文档进行备份和版本管理,保证发生意外时,能从配置管理系统提取并进行恢复。
3.3应用安全用户口令在数据库中进行密文存储,并对用户关键性操作进行记录保存;采用严格的用户权限划分,对不同的业务角色,在系平台授予不同的业务权限。
4技术创新
平台使用标准技术架构,采用基于SOA架构的ESB总线技术、通用适配器技术、XMLCasting技术、WebServices技术和PKI技术等,对检验检疫的多个异构业务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并开发流程审批和信息等功能,形成统一认证管理、统一单点登录、统一门户展现的一站式办公平台,大幅度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4.1根据用户特征提供不同安全级别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口令认证、数字证书认证和手机动态口令认证等三种方式。
4.2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与CIQ2000、出口电子监管等12个检验检疫业务系统之间无缝集成,用户持有合法令牌即可在多个异构系统中切换,避免了用户重复登录。
4.3集成了单点登录、任务提取、流程审批、信息、用户认证等功能,将检验检疫业务事项、政务事项、行政事项全方位整合,实现一站式办公。
5结束语
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从实际需求出发,满足业务发展,通过平台的推广运行,实现了用户对各个业务系统资源的统一、高效访问,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于检验检疫工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挖掘检验检疫行政办公和业务管理中的深层需求,真正实现“提速、减负、增效”。
作者:赵巍 单位: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选取多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步骤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组合权重法,即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等,设一级指标Bi的权数分配为ai(i=1,2,…,m),各指标权重向量:A=(a1,a2,…,am),(ai≥0,Σai=1,i=1,2,…,m)同理二级评价指标Bij的权数分配为:aij(i=1,2,…,m;j=1,2,…,n);各指标权重向量:Ai=(ai1,ai2,…,ain(i)),(ai≥0,Σaij=1,i=1,2,…,m)本文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步骤三,组织专家评分并建立评价样本矩阵。组织5位专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按评分等级标准进行评分,求得评价样本矩阵D(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步骤四,确定评价灰类,即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g,即有g个评价灰类,为了描述上述灰类,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e(dijk)。本文按“优”、“良”、“中”、“差”设定4个评价灰类,其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第1灰类“优”(e=1),灰数1∈(4,∞),白化权函数f1;第2灰类“良”(e=2),灰数2∈[0,4.0,8.0],白化权函数f2;第3灰类“中”(e=3),灰数3∈[0,3.0,6.0],白化权函数f3;第4类“差”(e=4),灰数4∈[0,2.0,4.0],白化权函数f4。
步骤五,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指标Bij,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xije,xije=Σfe(dijk),k=1,2,…,p)。对指标Bij被评者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xij,xij=Σfe(dije),e=1,2,…,g)。对于指标B11,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x11e,当e=1时,x111=Σf1(d11k),k=1,2,…,s)=f1(5)+f1(5)+f1(4)+f1(3)+f1(5)=1+1+1+0.7500+1=4.7500同理有e=2,x112=4.000;e=3,x113=2.6665;e=4,x114=0.5000。则受评者就评价指标B11属于各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e=1,2,…,g。x11=Σx11e(e=1,2,3,4)=11.9165。
步骤六,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评价者就指标Bij对被评对象主张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为rije,rije=xije/xij,则被评对象的评价Bij指标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rij1,rij2,…,rijg),将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i,Ri=(ri1,ri2,rin(i))。就评价指标B11,主张被评对象属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r11=(r111,r112,r113,r114)=(4.7500/11.9165,4.000/11.9165,2.666/11.9165,0.5000/11.9165)=(0.3987,0.3357,0.2236,0.0420)同理可得其他权向量,将被评对象的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3结论
本文提出知识管理绩效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将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文中评价样本矩阵是由评价者根据预先给出详细指标和评价标准情况下得到的。本文的研究工作只是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分析的初步尝试,以求为知识管理的定量研究工作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技术路线。
作者:夏晗 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一、设计单位的选择
(一)总承包设计单位
负责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后期相关服务。其选择要点为:熟悉医院建设流程及相关建设规范,了解地方的项目核准、规划要求、消防要求、施工标准等,能充分配合各个分包设计单位的设计实施,并对分包设计进行审核管理。
(二)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净化区设计单位(手术区设计单位、静配部设计单位、动物实验室设计单位、中心供应室设计单位等)、医疗流程设计单位(ICU 设计单位、EICU 设计单位、CCU 设计单位、检验科设计单位、细胞实验室设计单位、透析室设计单位、净化区设计单位等)、医疗防护设计单位(放射防护设计单位、电磁防护设计单位等)、医用气体设计单位、物流传输设计单位、污水处理设计单位等。对于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医院工程的设计经验作为首要判定条件。
(三)一般性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内装修设计单位、外幕墙设计单位、钢结构设计单位、弱电智能化设计单位、厨房设计单位、VI 设计单位、景观设计单位等。对于医疗相关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医院工程的设计经验为主,同时,施工结合及指导能力较强的优先。
(四)配套分包设计单位
包括基坑支护设计单位、人防工程设计单位、变电设计单位、二次供水设计单位、燃气设计单位、供热设计单位、外排水设计单位等。对于配套分包设计单位的选择,应以本地设计经验为主,同时,通过配套审批能力较强的优先。
二、设计流程管理
为采用项目管理公司情况下的设计基本流程图;无项目管理公司的可以把业主及项目管理公司的工作合并考虑。下面探讨设计流程管理的重点——
(一)编制设计委托书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通过研究、熟悉项目前期的有关文件的内容、要求,提出各种设计参数,确定设计的范围,并编写设计委托书。委托书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规划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要求、设计的界面、设计深度、设计成果编制要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委托书的要求越详尽越有利于设计单位的实施。
(二)协调程序
在综合医院的设计过程中,项目设计协调程序要明确总承包设计单位、分包设计单位与医院之间在设计工作方面的责任关系、联络方式和报告制度。在此特别指出,医院设计管理团队要明确划分总承包设计单位和分包设计单位的设计界面,设计责任也同样需要分开,这有利于在协调程序执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三)确定工作分解结构及其编码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应协助设计单位确定工作分解结构及其编码,该编码将作为项目的标准编码,该分解结构将成为编制设计计划、设计文件和概预算乃至工程款支付的重要依据。
(四)编制项目设计计划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应协助设计单位编制符合项目总体计划的设计计划,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项目设计进度计划,设计进度报告的提交,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时间和方式,对资源的特殊要求(如软件要求、环境要求),对设计成果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提供现场服务的要求等。
(五)医院自身对设计工作的配合
综合医院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手术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部门和科室构成,24 小时营业全年无休。复杂而且庞大的机构永不停息的运转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都会对建设项目有所要求或期待,医院设计管理团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判断力,把医院各个部门的需求筛选后传达给设计单位,否则项目会在意见与调整间反复徘徊、停滞不前。
三、设计进度控制不M的设
内矜冇不同的设计周期,而且各个设丨|周期是相互交叉制约的由于院方只关注总承包设计的进度控制、对分包设计的进度控制失效而
造成的牿体进度减慢的例?很多:施I:单位进场但裉坑支护方案还未确定;+:体及二次结沟完成但内浆修I?丨纸尚不完冓;逑筑完工似配套尚未审批等等W此对设计的进度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一是-列出涉及所行设H 内容的进度网络图,明确交乂设计的前后衔接或介入时问,对设计周期进彳丨整体棠握;二楚对又键节点进行:取点控制,关键节点包怙涉及审批的设计内容,例如人防设汁.深甚坑支护设汁、配套设iI 等,以及像内装修这种出m时间长a调整较多的设汁内容在设计过程中,M院设汁管理团队负责定期收集、分析和评价设i卜单位的设iI 进度报告,对设iI-单位的设丨I-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奄,并提出核査报告M'i设计进度严歡偏离控制目标时,医院设计管理W队应对产生偏差的原W进行调查,料促设丨十单位提出整改措施
四、设计投资控制
在初少设计阶段,K院nj"以委托Yf妗验的造价咨洵公司对设计概算进行市杏审杏内容包括:概算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闹.单位I程设计慨算、综合慨灯和总概兑以及概算指标的合理忡:当初步设i卜投资严It偏禽柠制丨I标时.丨矢院设i丨 管理队应会同造价咨询公,fJ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调杏,督促设计中.位提丨Ii整改措施在施ii團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目标为施r.i冬I设i卜总预算不超出批准的初步设i丨 总概算医院设iI管现W队须认过进行检杏和监督.使施r图设计不超出初步设f十r程范围,并督促设i丨-单位幵展价值丨:_.裎研究,E视多种设计力 案的比选医院设计符现团队耍严格市作监督施T 图设计,深入技术领域,参加方案比选会议.研究节约投资的口了能.使投资控制的经济I:作均技术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终使投资在可控的范闱之内
五、设计质量控制
初步设计阶段,医院设i卜管理W队(也||丨'邀萌々家组成审查小組)负度审查设i十单位的全袞初步设计文件对于总体设i卜方案,要重点审核其设i卜依倨、设H 规模、:丨:艺流程、设备配套、防灾柏;灾、项目组成及布局等的可靠性、合理性、经济性、先进性和协调性,是否满足综合医院的要求。对于专业设i卜方案,要重点审核其设计参数、设计标准、设备和结构造迆、功能和使用价他等方而是内满足迠ffl.经济、美观、安令、可靠的耍求在施「.图设i丨阶段,医院设汁管理团队应参加设汁单位召开的专业_会、技术方案研讨会等,了解和掌扼所采用技术的合理性、先进忭、安全件与经济性医院设汁管理团队组织对施n冬丨进行审査,其中总承包设计单位由专n的施工图审査单位审查,审査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消防、许能等多个方面,对重点部位的设iH十算书进行复核,对不符合强制性条义及相关规范的内容提;II修改怠见分包设丨丨单位的施I:阁审查Itiis院设丨卜管理闭队W行纟ft织或片按照W关筲理部门规定
六、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
医院设计管理团队"r将建筑信息模细< RIM )技术弓I入到综合阁院的设i1臂理1‘1,BIM的可视化、数据化和纠错协调能力将提高设计管理水平和降低管邢难度,而H.这种管理技水可以持续应用到医院运营阶段直至逮筑物的整个生命周W但拃现阶段应注意到采ffl BIM技术的风险:采购软件的成本、d人员配晋及服务是杏到位.设il 单位是否可以按照I5IM劫求提夂设i丨成来苫苫综合陕院违设是个复杂的项在其建设周期之内,适用的技术才是显奵 的技术八、结束语综合[欠:院让设的s杂性使得设丨I 管观的win愈发重大,优秀的设汁图纸是顺利施:L的保障,也是优质:I:程的前提:成功的设丨十管现能够梳现幣个项目的内容,有利于进度、质M 投资的有效控制。.随荇设丨丨管理作阪院建设领域的继续发展,它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赵东方 单位:天津市卫生局
一、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1.医院成本管理的含义医院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医院只有不断降低患者的成本,让患者不断享受价值的增加,才是成本管理的精髓所在。2.医院成本管理内容(如表2所示)
(二)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流程
如图1所示,医院通过数据采集(包括科室成本归集、内部服务数据及人员面积参数等基础数据的采集),然后经过“四类科室三级分摊法”,计算出科室、床日、诊次等成本,其结果一则可作为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的数据基础;二则可用于内部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为经营预测与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二、成本管理对医院综合效益的影响模式———“金字塔”模式分析
(一)医院成本管理对医院综合效益的影响模式———“金字塔”模式
如图2所示,此模式形如“金字塔”,塔尖是医院综合效益,塔基就是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构成了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进而影响医院的公益性、资源配置、经济收支。其中公益性是通过财政补偿、政府定价和医保支付等手段实现的;资源配置包括整个医疗行业的配置及医院内部的配置;经济收支包括收入、支出、结余。公益性及医疗行业的资源配置更多地影响社会效益,而经济收支与医院内部的资源配置影响经济效益,二者共同构成医院的综合效益。
(二)“金字塔”模式分析
“金字塔”模式:塔基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影响塔尖的医院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医院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优质、低耗、高效、快捷地为社会提供物化的医疗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社会效益是由卫生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所有医院工作的目标和行为归属,其重要性是首位的。医院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基本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公立医院的战略定位。医院成本管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目标:(1)为财政补偿提供数据支持2010年2月21日由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该《意见》还指出: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加强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由此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成为了医院此次改革的基础,将为财政补偿以及药事服务收费等提供数据支持。(2)为物价部门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2012年发改委、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和完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制定与医疗成本密切相关,物价管理部门在制定项目价格时会以医院的平均成本作为定价的重要依据,医院在申报新医疗技术项目定价申请时同样要向价格管理部门提供成本核算的资料,所以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是主管部门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3)为医疗保障偿付提供科学依据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更加精确的核算是医疗保险费用偿付工作中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偿付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制、总额预算制、按病种付费、按定额付费制等,我国医疗保险偿付以按定额、均值付费的偿付方式为主,同时个别地区也在试点按病种付费、项目支付等其他的支付方式。加强成本管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核算,可以确定更加精确的医疗保障支付额度,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医疗保障费用根据成本支付,可以促使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节省医疗资源。对参保人员而言,由于医疗机构有了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使得患者就医费用有了下降的可能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4)为整个医疗行业资源配置提供支持医院通过成本管理提供的信息,政府部门将会逐级汇总至部级,进而国家会从宏观层面上掌握整个医疗行业的资源配置情况,为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及有效使用国家有限卫生资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更好地服务病人、提高社会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
2.经济效益
医院经济效益是指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劳动与服务成果的比值,即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医院通过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卫生资源,使医院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得到绩效补偿,并有所积累,从而具备扩大再生产和长远发展的经济实力。对医院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不能简单地分析医院的经济投入和产出,而是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1)成本管理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成本管理,对医院的成本消耗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运用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将医院合理组织的收入、控制成本支出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核算,并汇总编制经济效益比较分析表,以便掌握成本费用构成、分布及变化规律,了解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查找成本升降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使医院经济管理由定性转为定量管理,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2)成本管理有利于优化医院资源配置通过成本管理,医院可以动态实时了解到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为医院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与有效使用提供相应的量化数据支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在经营管理中忽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以及争设备、争人员、争空间的现象。医院通过正确的成本管理,强化医院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医院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奠定基础,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做好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支撑
(一)制度层面:总会计师制度的制度安排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六条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这是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变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为更好地做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应运而生的。这就从制度层面更好地为医院成本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代医院成本管理不再单纯是成本管理专设机构和专职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而应拓展至临床、医技、行政后勤各科室,包括成本会计人员、财务管理、IT、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管理、医疗护理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需要全员参与和各部门配合,逐渐形成以成本管理部门与成本会计人员为优秀的自上而下、多层次、多部门的成本管理网络体系。医院成本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了医院的方方面面,需要处理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有总会计师级别的领导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才能做好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二)信息系统层面: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
医院成本管理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进行成本管理,必须整合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门诊、住院、设备、后勤、统计和财务核算系统提供的信息,整合人力资源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的信息,使原先分散、各自独立的信息逐步实现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为医院的成本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同时,进行成本管理要求医院信息系统在业务上覆盖全部领域,在流程上覆盖全过程,在统计及核算上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信息对应关系清晰,形成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医院投入产出过程及结果的完整的闭合系统。
(三)人力资源层面:复合型成本管理人才
医院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计算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并且要对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控制、考核,这其中用到了很多管理会计中的知识,如量本利分析法、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等,这些知识超出了普通成本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范围。因此,必须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快速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成本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加之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才会使成本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五、结论医院实行成本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需要,是正确定价、合理补偿的需要,是深化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需要。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质,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点,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硬化成本管理工作,增强成本效益观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有效使用,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为新世纪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作者:刘力宏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本文作者:江亚南 单位:三亚学院
海南岛由于长期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但由于把海南设定为“国际旅游岛”后,海南省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加大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性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居民社区综合管理逐步建立起来。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现象,就如何改进和创新社区综合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管理建设进程、落实和保障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也是践行总书记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社会主义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本文主要是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展示和分析社区基层调查的内容两个方面,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将在以后的系列中继续探讨。
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答问题。研究是广泛地使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和形容多种活动和多样性为,例如大量信息的收集,探寻深奥的理论,并产生奇妙的新成果。研究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同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使用研究来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并以此来影响他们自己。研究是一个把经验和推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这种最成功的方法去发现真理。本课题重点使用到经济和社会研究方法,比如,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内容分析与二手资料分析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只论及前三者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内容分析与二手资料分析等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实证分析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实证分析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需要其他方法的支持,与其他方法协调使用。而规范分析与价值相关,重点关注应该是什么。这种价值判断与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好或坏,令人满意或令人不满意相关。塞缪尔认为:“规范判断:(1)观测者的个人道德;(2)规范原则;(3)政策观点。”在这次海南新农村基层民主调研过程当中,研究和分析问题要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也要通过经验事实来加以验证。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基于正义和人性的判断标准,始终站在正义和历史的一面,也即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边。在对海南农村的民主政治进行研究时,笔者始终把村民到底能有哪些权利和福祉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义务、灾难和痛苦。
米勒认为,“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两种: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所有的研究都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量进行评估,定量研究通常是在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测量。社会学研究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者的区别本质上是资料的数据化与非数据化的区别。通常而言,一篇由定性分析开始的论文,包括一些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以初步分析得出的想法为基础,最终考察定量分析结果与进一步的定性研究的相关情况。有两种不同的研究风格,其一是严密的科学方法(代表了定量分析法),另一种相对不太严密且采用更具灵活性的调查工具(定性分析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的实质在于:承认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把客观与主管、实事与意义、认知与评价、说明与理解辩证地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论思维方式和科学认知方式,力求达到对社会事物的客观的、合理的认识”,“定量分析是指对一个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方式测量的特征所进行的分析。顾名思义,定量分析是通过对事物可量化的属性进行描述、分析,从而指出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问卷调查是一种效用卓著、灵活变通、用途广泛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的速度快、花费低,是收集一手信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问卷一般包含开放性问题和多组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是”与“否”,或是一定范围内的固定选择。这类问题的答案较难收集和分析。问卷调查是这次课题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设计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表,对海南农村村民在民主选举制度的理解、实践和满意度等第一手信息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表格包括:《海南省**市(县)**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状况表》、《海南省社区综合管理建设居民调查问卷表》、《海南省**市(县)**社区竞选状况表》、《海南省**市(县)**社区经济支出状况统计表》、《海南省**市(县)**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选举投票情况统计表》、《海南省**市(县)**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情况一览表》等一系列问卷调查表格。为了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平等性,本课题通过大量三亚学院海南籍各地学生利用本地语言、地域熟悉以及不同民族的优势,完成此次课题调查。鉴于现实情况,为了保护居民也为了让居民能更多的说出实话和消除他们的担忧,这次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同时为消除被访者的顾虑,这次课题的问卷中含有相关内容承诺受访者的信息不会被识别。
本课题研究还将采用现场访谈的方式补充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现场访谈有以下作用:使研究方法多样化,并扩大定性数据的范围供分析之用。布勒格斯特指出:访谈是数据收集过程中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对于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可能无法收集的数据,可以通过访谈收集。本次研究所做的现场访谈,具有同样的作用。选中的现场访谈的对象———海南乡村村民均未参加过问卷调查。通过接触受访者,我们对于研究对象整体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对于我们正在分析的问卷数据,这个方法也可以为其中显现的结构提供一个全局性的视野。也就是说,它能提供一些额外的关于结构性性质的数据,以补充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实证数据。本论文中的现场“访谈”指的是定性访谈。定性访谈资料以非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因而不能形成以统计推论为基础的结论。研究问题不要求任何统计方面的假设检验。在定性研究中,最常见的现场访谈包括半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以及其他更为常见的遵从定性研究标准和原则的访谈形式。定性研究是访谈者和被访谈者之间的互动,其设计具有灵活性、重复性和持续性。访谈者有一个大体的方案,而不是提前做好准备且完全依照方案,或者访谈者有特定的言语和顺序构成的一组问题。
从图表1可以看出,居民对于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为了30.5%。说明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从调查当中可以归结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上级部门跳过选举程序直接任命,导致居民不满,对选举不认同;
(2)由于上级部门行政干预太多导致选举走过场;
(3)选举程序不规范,让居民觉得被欺骗的感觉;
(4)认为选举是上级部门的事,公民意识淡薄,居民对此类事情漠不关心。
从上述几点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行政权力的作用使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举程序显得更为突出,政府必须运用象征手段帮助居民进款进入选民角色,行使选民权利,并对不规范选举予以及时纠正,使选举回归正途,实际上这些情况表明这恰恰是民主的缺失造成的,正如美国哲学大师杜威指出,“当民主有病时,加重民主成分便药到病除。”表2清楚的说明,社区居民对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有极大的认同感。表明民众对生老病死和人身安全最为关心。其次的老年人服务、幼少儿服务、残疾人服务三方面的比例都在90%。说明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对婚丧嫁娶服务方面仅为5%,表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无需成为公共关注的问题。表3表明,居民在财政公开方面几乎怀有同一个想法,就是社区的经济状况应该向居民公开,财政支出要公示,要让居民了解到钱到底花在哪里去了。在选举制度和公民参与,居民似乎也很热衷,比例均达到70%以上。表明大家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运用民主选举方式得到居民认同。这也和居民对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持同一态度,对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逐步退出并以服务为宗旨也抱有同样心理。表4显示居民对上级部门干预选举持有很高的比例,达到85.5%,居民对选角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说明大家的公民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同时认为选举程序规范的不多,这与上级部门干预有很大关系。从这些数据上能看到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大家认同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认同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居民自身的自治,这是大势所趋。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民主的现实道路,人民民主是最终目标。现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社区综合管理来来切实保障居民的切身权利,表明我党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开拓性、创造性,也彰显了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和政治凝聚力的与时俱进,并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1目前管理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信息管理部现有自建的各类管理制度、标准63条,直接引用的上级(乌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国家、行业)的相关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多达上百个。在这些制度和规范落地执行和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制度本身不完善,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没有可操作性;(2)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与具体工作脱节,更多的依靠经验;(3)体系的审核形式化,工作中一堆问题,审核却基本合格;(4)在制度建设中员工的参与度不高等。长此以往,员工对于“两张皮”现象习以为常,体系运行与实际工作相对独立运行。使得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精细化管理推进等工作浮在表面,不够深入,管理体系统持续改进不足以支撑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和管理提升的目的。在调研的多个单位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
2“制度—工作一致性”
工作推进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多个单位和部门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的调研,结合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1)管理人员对制度本身认识不到位,工作与制度不对应。安排工作过于笼统,业务人员没有形成以制度、标准为准绳的工作习惯。(2)对于具体的工作进行审核中,由于工作与制度条款未进行对应。在具体的工作安排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与执行层对于工作要求的理解存在二义性,使得审核工作流于形式。制度变成了问题出现后的追责工具。(3)制度持续改进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参与度有限,执行层面的意见与制度的持续改进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完整情况,使得制度持续改进不足以支撑管理层的精细化管理推进的要求和目标。(4)由于工作内容和标准没有有效对应,在工作合规性和制度有效性评价中,不能得出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建立了“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来推进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见图1。“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的特点:一是突出建立工作、制度的对应关系,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确保制度—工作—审核要求一致性的闭环运行。二是突出全员参与,即时对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量化的评价依据,推进体系管理PDCA循环的建立。
3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
依据“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我们设计开发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系统。“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如下。3.1系统的应用对象系统应用对象包括:(1)管理人员:是指各级领导及管理岗位的用户。负责工作的细化、工作与制度地对应,下发工作单、依据工作单对应的制度条款进行工作完成情况的审核,以及依据制度有效性评价进行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等。(2)执行人员:是指所有业务操作和工作执行层人员,负责依据工作单内容进行执行,并对工作单对应的条款进行即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评价等。3.2工作类别划分(1)指令性工作:包括各类阶段性的工作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工作,如科技管理、技术管理、党群工作、企管工作等以工作单形式下发的工作。(2)业务操作性工作:主要以操作规程和操作卡片执行,并进行工作过程的记录和确认。(3)依据基础数据台账开展的数据化、流程化的工作:如设备管理、材料管理、培训管理等,开发相应的业务管理模块,进行系统实现,固化管理要求。(4)其他工作:是指上述分类中未包含的工作,对工作种类进行细化并与制度条款对应,由执行人员进行工作登记和相关人员进行审核。3.3系统设计灵活性要求(1)具备灵活的用户授权管理机制;(2)具有灵活的工作流程定义功能;(3)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等。3.4系统功能的实现特点(1)支持工作种类的分类和细化功能;(2)指令性的工作和其他工作必须依据制度条款,实现工作与制度条款的对应,明确工作要求;(3)实现操作规程与操作卡片及工作记录的数据化;(4)各类工作的审核工作依据制度条款进行审核;(5)各级用户允许对工作单对应的条款进行即时评价,让员工可以针对具体的工作,参与制度的有效性评价;(6)支持各类管理工作的量化统计功能。
4“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后,在部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以下的应用效果:(1)系统实现后,单位全部工作都是通过“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安排和执行回复,有效避免了工作安排中的推诿扯皮及工作不落实的现象;(2)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有制度支撑,制度要求和工作内容明确且一致,实现了“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章可循、事事有人监督、事事有据可查”;(3)工作审核中做到了即时依据制度要求进行逐条的确认,全员逐渐形成了遵循制度开展工作的习惯;(4)员工在具体工作执行过程中,对于制度条款进行合理性和适应性的即时评价,既提高了员工在制度持续完善过程中的参与度,又使管理人员在进行制度完善和修订时的依据更加充分;(5)工作管理中的沟通成本得以降低。简化了管理难度,执行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5结论
通过“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进模型的建立及“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使得单位的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与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管理体系建设PDCA循环得以有效运转,建立起了员工参与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良性工作机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化解了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中管理粗放、制度不量化、工作不细化以及制度与工作脱节等难题,同时降低管理难度,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吴钢 单位: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