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7 05:4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素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协同育人”理念下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是高校从事就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及二级学院等有关单位,在新生入学后,借助信息化平台形成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及声像等多形式的电子历史记录。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历程。通过电子档案,将高校、导师、社会、用人单位、校友、家长、大学生等各方资源有机融合,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协同育人”理念下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的意义有。
1.帮助大学生了解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实质是一个引导学生思考,并调整其职业规划进程和方向的教育载体。在档案的登记过程中,学生需要登记的内容除了个人资料、按时间顺序参与的活动、取得的认证等记录外,还包含职业素质规划时间表、自我评价和学习反思等资料。这些内容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对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有较为清晰全面的把握。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记录就是一个从自我反思到自我评价,进而到自我调整,然后是自我提高的循环教育过程。可见,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帮助学生了解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2.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借助电子档案平台,职业规划导师、家长等各方,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方便地查阅学生的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把握发展方向。通过档案评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定期对学生的档案进行评价和建议,对学生的进步做出适时的评价和鼓励,及时纠正规划出现的偏差现象。对于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还可以联合导师、家长等,通过个别面谈等方式进行指导,达到“因材施教”、协同育人的效果。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精细化指导,保证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3.有助于增强就业服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可以作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定的应聘条件,在电子档案平台上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出面试邀请后,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发送自己的简历报名参加面试,真正实现“双向选择”。这种应聘方式,改进了传统靠辅导员、班委招聘信息导致传达遗漏等问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有效的面试机会。由于设定了筛选条件,都是符合条件的大学生面试,既节约了学生、老师和用人单位的时间及精力,提高了面试成功率,也提升了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内容设计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应该是衔接贯通学校、家庭、社会、用人单位、大学生等各方要素的有机载体,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内容应包括三大部分:
1.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相片、性别、政治面貌、出生日期、生源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父母联系方式、自我介绍、性格测试记录和职业兴趣测试记录、阶段性职业素质提升时间表等。
2.职业素质成长记录。
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及成绩;参加的各类文体、学术、科研等活动的记录和评价;参加的社会实践、实习见习记录等。
3.多元评价记录。
包括在学习阶段完成后,自行上传自我评价和学习反思等资料;导师对学生职业素质状况的反馈评价和定期生成的阶段性诊断报告;实习见习单位对学生的表现评价等。
三、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构建基本原则
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倡导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动态的记录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变化轨迹的电子档案,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构建档案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首先,档案的设计要科学。要成为学校、导师、家长、大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参考和使用的有效工具,通过协同互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其次,档案的内容要科学。档案应涵盖学生职业素质相关的包括兴趣、特长、个性特点、心理素质等在内的方方面面,既要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过于笼统。最后,档案的登记过程要科学。
2.发展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一种途径。档案的登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融合了记录成长、反馈调节、积极引导、反思总结等功能,要体现发展性原则。表现在不仅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结果,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某领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个性化原则。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是记录和展示自我职业素质的平台,要体现个性化的原则。首先,借助电子档案平台,大学生可以上传各类图片、音频、视频作品等,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素质档案,多视角、多层次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方便了职业规划导师、家长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4.多元化原则。
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融合了协同各方单位共同育人的功能,要体现多元化原则。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档案应包含自我反思评价、导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单位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内容,以丰富的评价信息来源让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依据评价内容不同,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方面来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最后是指导方式的多维化。
四、构建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保障机制
构建基于协同育人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需要从制度、技术方面做好保障。具体如下。
1.制度保障。
首先,规范档案收集的部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很多资料是分散在各学院或者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存在资料不全、使用不方便等情况。应成立或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总协调,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个人的档案资料收集网络,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资料的更新、审核等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规范档案收集的时间、内容、形式,资料审核的人员、流程等,促进档案工作的高效性和条理性。同时,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导师要有意识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促进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最后,做好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的建档宣传。各部门、各主体要充分重视电子档案的建设工作。
2.技术保障。
首先,搭建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信息平台。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搭建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信息平台的保障。信息化平台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的记录、使用的基础。在搭建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还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查询、汇总、检索等功能。其次,设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有不同的功能,对不同用户应实现电子档案不同权限的信息公开查阅等功能,如学生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职业素质档案,同时查看指导意见和适合自己的实习就业信息;企业用户可以查阅屏蔽了个人资料的学生简历,发送面试邀请等。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账户端口及不同的使用权限,既方便操作管理,也有助于保护大学生的隐私。最后,维护数据的安全。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包含了很多个人的资料和隐私。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意识,不随便外传数据资料。网络环境下,更应提高技术水平,定期对软件系统进行更新及维护,通过网络监测、控制访问权限等手段,维护数据的安全,保护电子档案信息不受侵害。
五、结语
综上,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电子档案中,发挥高校、社会、用人单位、校友、家长、大学生等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拓宽了育人成才的平台和渠道。
作者:吴斯娜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1、大学生职业素质问题现状
1.1大学生缺乏相应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大都接受的应试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与求职择业的职业素质。而大学生作为一种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与提升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针对当今大学生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几点简单归纳:
(1)急功近利。
大学生在就业时未能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自己的所学专业、事业志向、实际能力等,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收入较高、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其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的工作,进而频频受挫,失去信心。
(2)心理素质较弱。
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问题与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做事时自控能力较弱,缺乏毅力与恒心。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与情感上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对于失败与困难,在心理上往往无法承受,可能会出现失望、沮丧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
(3)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的高等教育水平下,虽然部分学校设置有实践课程,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更加习惯于学习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4)职业素质认识的缺失。
大学生在就业前缺少职业准备,对于岗位的要求与职责不够了解,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这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使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其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令大学生在求职的竞争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5)过于依赖他人。
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依赖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而这种状况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缺乏择业经验、社会关系简单,面对择业的选择时大学生难免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把选择权放在他人手里,忽视了自身的需求与条件。这种依赖性不予以消除,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害。
1.2社会稳定。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岗位竞争激烈,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一方面,众多毕业大学生面对着“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巨大的就业压力,会在社会形成恐慌的情绪氛围,威胁社会安定。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提升就业率的目的,从而缓解这种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水平不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对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其家庭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而这种浪费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由此可见,提高与拓展大学生职业素质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2、大学生与企业的双方需求
2.1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已经不仅仅单纯的要求员工的专业知识,他们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的能力。当代的企业更加注重就业者是否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注重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的企业中,不再是固定不变的简单劳动,工作人员不但要处理好本职工作,同时要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主动快速的解决问题。
(2)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对于每一位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引起其过度的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以至于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发挥。可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3)继续学习能力。
在当代社会,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不断出现与运用,员工仅仅靠学校所学的知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员工需要不断继续学习接连而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来完成本职工作。
(4)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企业中,需要工作人员有着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失误从而顺利快速的完成工作目标。
2.2大学生。
随着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想要脱颖而出,顺利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志向的工作,那么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与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由于众多原因,当代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普遍比较到位,但是在职业素质方面却非常欠缺。而学生们也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希望通过一些途径改善自身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失。许多大学生希望能够在自身条件与要求下接受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素质训练。通过制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素质。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多参与实践、实习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从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学生个人职业前途,还是企业吸纳人才、应届毕业生求职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拓展与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应对此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的职业素质教育改革,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每一个企业都能吸纳到合适的人才,国家的经济得以平稳快速的发展。
作者:任泠舟 李秉坤 韩雪 张燚炜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一、合唱艺术能丰富大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合唱活动对开启人们的智慧,健康人们的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现代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音乐能增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调节兴奋过程,两者的平衡使人的疲劳减轻,精神焕发,记忆力增强。优美的音乐还有利于人体分泌一些健康的激素。调节血液的流量与神精细胞的兴奋作用,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再者,音乐合唱艺术,要求人们精神专注,在合唱过程中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音乐本身具备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的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因此,一个有较强的感知、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一个既有上述诸能力又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则不但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二、合唱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
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必须同社会他人取得和谐,而自我保护和无限发展的个人欲望,使个人与社会及他人潜伏着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主要是在长辈们的呵护下养成的,进入大学,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从各个方面独立起来,离开父母的协助,开始依靠同学、师生之间的协作,这使得大学生们对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音乐合唱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生活中渐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学会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感情的交流及友谊的发展。
首先,合唱具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组织性、纪律性等特点。因此,合唱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唱过程中,需要学生暂时放弃“自我中心”的习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人协作,为集体争得荣誉,在协作过程中促进感情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第个参加合唱活动的人,通过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声部的均衡,速度与情感的一致,自觉的维护合唱中各方面的统一要求,在利于形成具有共同感情的群体。
其次,合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协调和统一。在合唱训练中,集体中的一个错音让人感觉非常刺耳,这个道理学生都懂,关键是给学生们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的磨合,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最后,体验协作带来的成功的快感等。如:在表现合唱曲《保卫黄河》时,尤其是轮唱部分,为了唱出层次,各个声部必须很好的配合,音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并且,要将个人的融入集体,不能为了掩盖别人的音而歇斯底里,或争前抢后,如此,不但突出不了自己,还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如此简单的演唱过程就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只要其中有人不协作,或唱反调,活动就没办法进行,美妙的和声就无法产生相反的,如果大家密切合作,马上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表演过程中与表演成功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更达到了感情与心灵上的沟通。美国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就说过:合唱合春等到群体性的音乐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公民与群体、社会相直辖市的生存意识,这些音乐活动要求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在保持集体行动的参与者的独立性的同时,又培养草帽的团结、协作的思想和技能。也即整体的和谐基于个体的独立性,而个体的独立性又不至于破坏整体的和谐;且变不能以整体和谐来压制个体的独立性,从而在这种共同劳动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既服从整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又必须正确的表达个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使用精神方面,音乐课程显然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优越条件。
三、选择合适的合唱作品进行训练和教学,有助于培养自信心与进取心
合唱作品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合唱作品,让作品自身的魅力,及音乐家们伟大的人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进取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法。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使人类精神爆发的火花。”当人民遭受打击时,音乐能鼓舞斗志。如法国大命时期,人们群众高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狱进军。而我国抗日时期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那个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这些作品通过流畅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朴素的音乐风格,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对们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音乐的作用与力量,帮助大学生们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失落走向希望,从得过且过走向积极进取、积极开拓。合唱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将技能性的训练转化为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演唱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来格的合唱训练,对合唱队员来说,不只是脑力活动,它也是一种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如,唱歌时要求保持正确的形体姿势,振奋的精神和情感的真切表达等训练几乎调动了人体的各种机能,这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磨练。
四、总结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我们要在音乐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心理素质培养协同一起,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并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群 任贵华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层面的不足,从完备艺术教育课程、浓厚艺术文化氛围、加强艺术教育实践角度论述了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教育 创业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
1.创业知识有待丰富。
创业知识主要指与创业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及必备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可以窥见,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政策缺乏关注,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缺乏创业所必需具备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专业培训。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2.创业人格有待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竞争意识和进取创业精神,对市场经济和独立创业心存畏惧,不少大学生仍幻想着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只要顺利完成学业就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及广泛的保障。这种愿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难以实现。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独立的创业者已成为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腐蚀,也给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良好创业人格的形成。我国大学生人格主流是好的,但也确有不少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依赖人格、矛盾人格和分裂人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体表现为有的大学生私欲张扬,缺乏创业责任感;有的虚伪做作,创业诚信度不高;有的心理脆弱,创业意志不强;有的散漫不群,创业团队精神不足;有的等待依赖,创业主动性欠缺;有的安于现状,创业积极性缺乏。只有切切实实加强创业人格教育,才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
3.创业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具备各种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条件。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前期准备和创业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实施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能力一般包括组织策划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由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创业能力亟需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少组织策划的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发展规划经历不足,在创业过程中对外与对内的交往协调能力不足,以及在校期间较为重视专业技能的专一性学习,忽略了综合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要求创业者具有很强的综合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创业能力要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摸索,逐步提高、补充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相统一。
大学生艺术教育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健全大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开启和提升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陶冶情感,培养完美人格,促使大学生和谐发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优秀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创业教育指的是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学科优势,有效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塑造创业人格,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大学生创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其优秀内容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可见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有效扩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二者的培养目标相统一。
2.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机相一致。
21世纪,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强调受教育者必须培养全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言人和创业者。我国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大潮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培养和拥有更多良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21世纪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要举措。面对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教育目标,同时强调了创业素质培养这一思想,即“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也提出“大力加强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提升,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者的提出和推进,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时机相一致。
3.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相融合。
大学生艺术教育方法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文化宣传载体等形式。艺术教育注重的是艺术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具有实际参与到艺术表演人数少而受众广的特点。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但是整体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普及还有一定差距。可见,国内创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相似性。这就要求我们将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方式进行融合、统一。将大学生艺术教育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充分运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去。同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融合到艺术教育中,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的统一,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既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途径
所谓创业素质,是指从事创业活动与成功创业所具备的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也就是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潜力和能力,包括创业知识、创业人格、创业能力等。
1.完备艺术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基本要素。创业知识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职业法规知识及综合性知识。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只注重于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了后几类知识。实践证明,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包括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合理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竞争力。大学生应力求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中成为专家,又要拓宽更为广博的知识面。要根据大学艺术教育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把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艺术教育应在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等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要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次,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客,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进行讲解;再次,既要针对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要注重审美高度和层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高雅兴趣,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建立和提高审美标准。大学生应借助艺术教育的大好平台,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知识,特别是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等综合知识,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哲学上思考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艺术化地应用管理知识,培养特色的、优秀的领导艺术。
2.浓厚艺术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人格。
创业人格是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是创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它在创业素质结构中,对其他因素起着导向、调节的作用,是创业的力量源泉和持续动力。创业人才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他能否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优秀的创业人格强调敬业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客观的自信等要素,主要包括:服务社会的创业责任,善于合作的创业禀赋,严谨诚实的创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创业意念、积极进取的创业心态等。高尚的创业人格,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创业者的人生价值。艺术教育通过情感培养和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净化情感和提高心理平衡能力,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养成。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平台,随时吸收新的优秀文化,培养和提升更具特色的优秀的创业品格,促进创业活动与社会需求的快速融合,增强创业活动的生命力,加快和提高创业效率。建设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是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楼、公寓楼、体育场馆、食堂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建立艺术走廊、竖立格言牌,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给自然景观甚至树木花草来点诗文词赋,赋予人文气息,可以使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同时,解决好艺术教学的教材、设备、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搞好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估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课堂在艺术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浓厚艺术氛围,是艺术作品更好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等接受真、善、美的渗透,进而丰富大学生情感世界,培育大学生集体协作意识、顽强拼搏观念、勇于奉献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人格。
3.加强艺术教育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的优秀要素,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创业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和综合性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即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理清支流把握主流的能力,总结实践形成概念的能力,在相互联系中摸索规律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是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是大学生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要求。开拓创新能力,是指创业者不断接受或产生新的思想,革新制度、创新方法与管理模式、提升新技术、开辟新产品的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对已有资源和潜在资源如人、财、物、时间、空间等的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和科学运筹的能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创业的效率和成败。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的能力,捕捉信息、梳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能力,交际、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净化情感的同时,起到了劳逸结合,有效促进大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致力开拓创新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心灵开放和相互沟通,促使大学生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达到协调统一,促使大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和辩证事物相互联系摸索其中规律,利于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等。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从“知识理论”走向“生活实践”,从知识论转换到实践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体验、想象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应是一种纯理论的求知过程,它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艺术实践和审美感悟。只有在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征才能被鲜活地显露和敞亮。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精心组织的活动中展示才艺,培养健全个性,让学生在走出课堂领会大自然的艺术中坚毅性格、净化心灵、涤荡心境、锻炼意志,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工作,是学校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证,加强对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探素和研究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炳论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素质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念,要有积极开拓、奋发拼搏的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来看,当代大学生必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理论能力,更在于要提高当代大学生进行知识探索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要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创造。而当代大学生要从事创造性活动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起者关键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智力方面和身体方面,也体现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十分健全的心理素质。这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来进行,使当代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我们要也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面临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社会竞争环境,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高校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当代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游刃有余。除此之外,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大学德育工作的完整性,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从环境中来,并对环境具有反作用,并持续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离不开人具体生活的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种种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形成不利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个性化原则和互动原则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自改革开放,在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因素,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外来糟粕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校园文化环境
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校院进行学习生活,必然会受到校园环境的深刻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情感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于学生的内在世界进行塑造,使大学生形成牢固地道德观念,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由于其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人文性,充满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活泼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争取的理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将意识形态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我国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相互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把握,能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进行有效解决。
三、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权美婷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优秀,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包含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一般由专业教育完成的。而非专业素质指除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观念、品格、习惯、方法、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从作用和影响看,非专业素质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地位。依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应构建由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将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基础模块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安全素质、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职业提升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提升,让学生增长文学、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有爱心、有情趣、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职业人。职业发展模块注重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拓展,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训练模块主要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和听学术讲座等。以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九个方面为优秀内容的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占35个学分,使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全面,优秀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优秀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创建培育
大学生创业项目新模式要完善创业教育过程管理,构建创业教育制度文化,创新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模式。一是要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制定出台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二是要建立创新创业竞赛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从中选取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含量的作品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型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同时,将参赛作品中出现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引入到创业园进行孵化。三是要建立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首先是制度保障,要制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其次是机构保障,学院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竞赛委员会、各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等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四是要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就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三年不断线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过程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得到湖南省教育厅就业创业评选专家组的高度肯定,项目建设所在的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被评选为湖南省高职高专首批四所就业创业示范校之一。结合高职学院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得到提高,使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能成功创办自己的小企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的共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重要性有目共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重任和挑战,职业教育及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
作者:王雄伟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现阶段大学生在法律素质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理论知识
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具体来说,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
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然而,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欠缺法律能力
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在当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一,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守法的自觉性,近一段时间内,大学生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人身伤害、诈骗、盗窃以及性犯罪等案件出现的频率并不低,状况不容乐观。第二,大学生使用法律的能力比较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应用法律。第三,在高校学生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仍然不够普遍,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能够与违法犯罪的行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护法能力比较弱。
二、如何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
(一)应在大学生中加强对于法治理论知识的相关教育
要想使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就离不开大量法律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后,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用法、守法以及护法。才能够把法律法规变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对于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法学知识都是通过思修课程获得的,由于大学课程中的思修课程安排有限,无法让大部分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向广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即使在课外也可以更好地加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相关学习。如果学生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越多,他们所具备的法律素质也就越高。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法律意识进行更好地培养,也可以使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校应建立起比较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在各大高校中的法制教育里,应努力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的确立,并且与高校中的普法教育相配合,不断对社会中的法制环境进行改善。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里,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起到首要的所用,但由于高校中关于法制课程的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学校会采取上大课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造成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层次出现不同等情况,无法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校可以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的公共必修课以外,还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的法律课程,以便哟与不同层次法律知识的学生来进行选择。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系里向教务处申请希望增设的法律课程,经过汇总以及整理工作后,教务处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再根据本学校内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出现的杂乱情况。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大高校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中既要对法律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还要将其与典型案例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二课堂,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以及深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直观的、生动的法律教育。
(四)还要注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讲解往往比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反问与设问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篇幅不长的专题论文来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进性培养;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对辨析题的解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等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以及锻炼;对于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赌博、抽烟、打架、作弊以及喝酒等不良行为,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也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上系着国家的希望,为了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普及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思修课程根据在校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状况以及知识结构,针对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普法教育,使在校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对自己进行保护,也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还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作者:陈晓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证分析———以西安某高校为例
1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的内容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教育体制中,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浅显的法律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法律实践能力得不到正确锻炼,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法律知识的渴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采取随机抽取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6.67%,按照性别、就读年级、政治面貌和所在院系进行调查,满足了问卷分析的基本要求。本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的认知程度分析。问卷根据百分比来表示问题的回答程度,最后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和高校制定法律素质教育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
2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问卷情况及分析
大学生法律素质认知程度调查分析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认知主要包括对法律规范、作用、体系的认知,法律按照立法程序被制定实施,成为一种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强大武器,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培养法律素质的社会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说,法律素质的内涵应当包括法律人的职业素质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素质,它所体现的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在法律知识层面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熟悉;二是法律意识层面尊崇敬畏法律、树立守法意识;三是法律信仰层面将法律尊为至上行为规则,这是对法律素质要求的最高阶段。当然法律素质的层次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要求普通民众所具备的法律素质就是能够熟悉并遵守法律规范。关于“当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选项,大学生选择“伦理道德”(48%)超过“法律规范”(34%),其次是“家庭教育”(13%)和“风俗习惯”(3%),“宗教信仰”最低(2%)。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深受儒道思想为主的道德伦理文化的影响,内在的道德约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深刻,但伦理道德竟然超出法律规范达14%,此现象需要我们关注并认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辩证关系和法律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法律社会作用认知单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保障社会安定和惩治犯罪上,应当而且必须依靠法律强制作用来保证实施。然而法律的社会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目的在于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通过高层次的法律引导来促进公民遵守法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我国已经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针对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达到66%,然而不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人数也占有很大比例,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学生占到98%,这是令人欣慰的。针对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大学生,本问卷又针对宪法深入设置了几个问题: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宣传日、我国宪法修改次数,我国宪法规定的国体与政体等问题。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没读过宪法文本的比例高达52%,完全不了解宪法的比例也高达9%,说明我国大学生对我国根本大法宪法文本内容严重缺乏了解和学习。从上述比较细致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自我性格缺陷和学习内容欠缺是形成这些问题的内因。而高校在法律普及教育中,教学目标教条化、教育内容陈旧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是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的重要外因所在。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根据高校法制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法律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自身意识、教育模式、校园环境三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不仅要贴近现实生活掌握基础法律知识,而且要重视自律,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种自律的优秀就是实现日常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一方面,日常行为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更多时候需要通过自律来实现。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正确合理的法律意识,就能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用法律眼光客观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他人行为,能够有秩序地生活;加强自我保护,学会健康守法的日常行为方式,自觉抵制各种侵权行为;通过法律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醒和告诫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要以法律为准绳,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革法律普及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关专业法律进行学习,如可根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学习,根据经管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加强商法及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学习,以拓宽法律知识面。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还可开设法学辅修专业,让有精力、有条件的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从现实生活中广泛猎取案例,进行案例评析和讨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如法制讲座、旁听案件、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
3建设和谐校园法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保障。在学校的法律普及教育中,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坚持德育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按照教育规律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求,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高对校园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多考虑法律普及教育的独立性地位,更好地完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环境,逐步形成校园的法治环境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法就在身边,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法律与自身息息相关,使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和理性思考来探究社会问题,自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更好促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建设法治中国储备良好人才基础。
作者:冶刚刘珉曳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一、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现状与问题
1.德育评价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大学生德育测评实际操作中,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有75%的同学表示,不仅是他们本人,身边同学也一样,如果和参与测评的其中某一个同学关系很好或不好,会受心理驱使而影响对其他同学的客观评价。但是有25%的同学还是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地填写测评表格。正是由于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的一些方面缺乏公正客观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德育素质评价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最后得出的结果无关紧要。那么,学校进行的这一项测评就不能达到其通过测评成绩激励和鞭策学生培养和加强自身德育素质水平的目的。
2.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不够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现有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在参与期末学生综合测评的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登录项目内容的直观性。但是,从内容来看,评价的立体性还有欠缺。所有数据内容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立体体现。为了便于社会和他人,以及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提高对于激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德育素质和提供学生就业信息的实用性。
3.知行不统一,德育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
学校现行德育评价方式仅通过学生对其他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文体素质的等级评价,除了前面提到的同学之间会由于接触的多或少对互相的了解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德育评价无论是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分支还是德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从学校及社会整体角度和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整体评价。
4.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结果
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仅以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算做期末综合测评的成绩一小部分,对德育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更不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重视的态度,反而变成走形式。正是由于学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造成评价过程中出现不严谨认真的态度,成为恶性循环,从而使评价者不能全面认识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无法正确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对策与建议
1.评价内容科学合理
在原本划分的两项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项大的分类方向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划分,如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公德素质、法纪素质及身心素质五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必需的自身素质要求。
2.评价方式切实可行
在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之前,自我评价应该放在最先且面向全部同学和老师的情况下。如在班会上做德育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同学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分别谈谈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鞭策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同时,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不仅局限于同学之间的互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价时能否考虑拓宽参与评价的主体,如应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社区评价,等等,旨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做出科学评价。
4.认真对待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就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在有些方面会不同。如大一新生,除了需要考察评价的基本几项素质之外,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参与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需的素质要求。
5.发挥评价目的的激励作用
大学生德育评价的目的是始终坚持诊断与激励相结合,在做出科学判断的同时发挥德育评价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水平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向更高德育目标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固然应有学生评价和管理的目的,而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依靠测评给出大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状况的表征信息,以甄别优劣和满足学生管理需要,应深入分析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目的。
作者:金雨楠刘小张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环境的不公平
有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设置招聘条件时出台一些“障碍性”、“歧视性”就业政策,严重干扰了就业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阻碍了人才的自由竞争。一般表现为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出现生源、学校、性别、学历等等歧视性招聘条件,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此外,在个别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垄断”、“就业世袭”、“萝卜招聘”等潜规则现象。比如众多招聘会上难见到电力、石油、煤炭、铁路等垄断性行业提供岗位,各类招考舞弊丑闻屡见媒体。这种现象虽属个案,数量少,但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就业秩序的公平,损伤了大学生对平等就业、追求高质量就业的梦想。
2、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已实现“双向选择”市场化,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设置随其变化的力度不够。在教育结构上,存在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有的学校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脱离市场的现象比较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其顺利就业,还何求就业质量如何。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导致学生未就业先失业。
3、劳动关系的不和谐
就业主客体间劳动关系和谐,就业就稳定,就业质量就会提升。但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用工不规范,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劳动制度执行不够好,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就业质量低下。如存在劳务派遣内部用工、无规范劳动合同等现象。第二,大学生“跳槽”频繁,企业受损。由北大清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在短短3年内,变动2次以上工作的占57%,变动三次工作的占32%。
4、就业能力的不理想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奉献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奋斗精神等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缺失;二是基础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处理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三是基本知识储备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应变适应能力不足。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1、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法律法规
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方面坚持阳光就业方式,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根除潜规则现象,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事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法律法规,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依法予以严惩,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
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为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理念方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避免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工作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工作内容方面,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多设置一些实用性、技术性、复合性的课程,缩小课堂与岗位的差距。教学方式方面,多走出课堂,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对各用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听取对求职人员的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工作创新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技能比赛和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部分工作岗位,以增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培育大学生良好品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是将企业知法守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增强用人单位遵法守规的行为意识,促使其依法规范用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及各种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摒弃损害他人权益的用工行为,使劳动者能安心,坐得稳;二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培育其良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契约意识,使其具备工作的恒心、良心和奋斗毅力;三是劳动执法的力量要跟上,让人们相信法制的力量,用普遍的法制代替个体的自觉。
4、进一步做好“三个结合”,培养理想的就业能力
(1)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提升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关键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内在素质,表现为奉献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奋斗精神等方面,当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大多数情况下看的比专业素质更重要,甚至看做是录用的首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促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首先,改进“两课”教育教学方式,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实际,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
(2)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
提高学生求职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在择业竞争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校大学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锻炼、发展自己的求职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社会服务、大型文体活动组织等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全面认知自己,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检验自己,改善自己,明确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求职综合能力。
(3)与培养学习能力相结合
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培养学习能力是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关键在两方面:一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种行为可促进其他多种能力的发展,提升大学生总体素质,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的。二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学习特征,自主性学习能力强的人,对学习过程控制、调节能力就很强,能够比较成功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自身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心理生理方面也会快速完善成熟。
作者:陈志国单位:德州学院
1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计划理解不透彻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普遍存在理解不到位问题。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时,各班往往采取划分素质拓展小组的方式进行训练。而很多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不当,无法准确掌握其内涵和特点,并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规划,直接影响了其最终的训练结果,不利于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1.2活动组织盲目性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其活动组织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训练重点不突出,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难以实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增加班级活动数量,而不重视其举办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没有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产生实质效果。素质拓展计划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一种手段,违背了其计划制定的初衷。
1.3申报项目简单化
在进行素质拓展项目申报时,各类单位、社团、班级等必须要填写项目申报时,确定其项目类型和提升目标。但目前各申报主体的申报项目过于简单化,项目类型填写错误率高。同时,整个项目实施计划过于简单,缺乏统一思想,没有突出项目设计重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策划者的策划水平不足、活动组织不到位。
1.4参与活动被动性
对学生而言,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学分,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活动参与上,学生对学校、院部、班级等组织的精品活动了解不足,只是从自身特长和喜好出发,随意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素质拓展培训效果的保持时间较短,无法马上产生绩效。因此,很多师生在活动结束后没有看到预期效果,对这类活动失去了信心。
2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
素质拓展训练也称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集人格、体能、心理、管理等众多训练类型于一体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训练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已被广泛地应用至心理素质、领导力、决策力、沟通技巧等的培训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2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课程的需要
当前,各高职院校均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突出其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以保证其人才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3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拓展运动作为一种新型培训和教育手段进入我国,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目前,国家机关、外企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化企业纷纷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其人才培训体系,并制定了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计划。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将专业与素质拓展这二者相结合,对培养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2.4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
效能感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为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其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发其想象力,对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计划的有效途径
3.1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
素质教育与拓展是什么与有什么作用应当在学生的思想里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分或者其他。学生对素质教育与拓展的理解不够透彻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一个发展障碍,老师或者学院应当对学生进行一个素质拓展的介绍和阐释,以保证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大力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会、共青团、各类学生社团应该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学生的特征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其综合能力,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搭建平台。
3.3拓展课程多项化,项目创新化
一方面,学校可以围绕职业素质培训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素质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其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各院部可以通过选拔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文艺骨干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艺表演和素质拓展训练当中,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社会,丰富生活体验。此外,学校还与有关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联合举办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干部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可举办或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苦练专业技能的动力。
3.4抓好素质拓展证书这个载体
学校可以坚持以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每学期推出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目录,鼓励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特长参加课外学习教育活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评。最终,高职院校可以将素质拓展教育的成果汇集至素质拓展证书上,并积极向学生介绍各类综合素质的证明文本,使其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
作者:卢毅大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素质与公民素质
1.法律素质与公民素质的关系
何谓“公民”?古希腊时期,公民是国家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中世纪时期,公民是指由于商业的兴起和发达而形成的市民阶层;近代以后,公民资格以国籍为标准,在内涵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在当今社会,公民概念有多个方面的涵义。在法律上,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政治意义的公民概念涉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公民是一个国家享有充分权利的成员,是国家的主人,能参与国家的治理,而不是只是能俯首称命的臣民。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可以界定为分享决策权或统治权的人,不管是通过实际担任公职还是通过在公民大会或司法中享有表决权。民主制中身为公民的人在寡头政体中并不一定是公民。一个人是否是公民最终取决于政体的类型,而不是取决于诸如地理或国籍之类的因素。“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人的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熏陶、培养而形成。人的素质是个体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的综合,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处事方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质,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质。东汉时期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均布也。从“法”的词源看,“法”具有“公平、正义、正直”之义,“律”字具有“整齐、统一、一致”之义,“法律”喻意公平和正义。法律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知识和必要的法律意识,以及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法律素质主要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种要素,法律知识即指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法律意识即有权利义务、自由民主和公平正义观念,遇事能想到法律,法律至上而不是权力至上,尊重规则而不是重视关系;法律能力即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其中,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法律素质的优秀,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关键。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法律素质是公民个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员,未来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律素质对其他公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治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2.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意义
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赋予这一治国方略以最高法律效力,确立为一个宪法原则,这在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大学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对个人而言,法律素质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具备优良的法律素质,使既能防止无意中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全国首例因为铁路部门违约引起乘客状告铁路部门的民事纠纷案中,浙江某大学生金某持卧铺车票在郑州乘火车去往杭州,金某仅因未主动找乘务员换票而被剥夺卧铺使用权。起诉后,郑州铁路局向金某赔礼道歉,并退还金某车票差价款并赔偿金某经济及精神损失费。第二,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增强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社会正气,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社会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自律的道德,更需要强制的法律。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护法扬法,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正义。浙江大学学生雷闯,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拿到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张乙肝病毒携带者从事食品行业的健康证,这是争取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重大胜利。第三,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治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激发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治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实现法治的关键是提升公民法律素质,国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法律至上,“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影响
因素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对法律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能力欠缺等问题。
1.父母培养方式不当
家庭法律教育缺失中国大多数家长通常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所以,父母把大多数的精力都花在提高孩子文化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法律意识教育。由于现在的子女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教育大多属于宠溺型的,而孩子也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法律教育的第一课堂。
2.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不够重视
各大高校囿于国情,比较注重学生的政治教育。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法律基础课内容过于简单,课时过少,尤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地位。按照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开展法制教育,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3.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内容比较单一
缺乏实用性各大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法律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大多停留于书本的文义理解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碰到法律问题时,即不能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也不能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4.社会法律文化的缺失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建设目标,依法治国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官本位”、“人治”、“权力大于法”、“人情关系”以及“媒体审判”等现象将会使大学生对法治的期许和执着逐渐变为失望和不信任。
5.社会现实的冲击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中存在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情绪反应周期短,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薄弱的法律意识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立法质量不高、执法不严以及司法腐败导致人们感到法律形同虚设,对法治缺乏信心。
三“、六法”并重
知行合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面对令人堪忧的现状,社会、学校应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高校应以“高素质公民”为人才培养目标,把法律素质列入“高素质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中,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应重视以下几点:
1.学法、知法
做社会法律的弘扬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法律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逐渐明了法律原理,理解法律的真谛,真正做到知法、懂法。仅仅有专业技术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律知识的匮乏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因为一些疏忽或误会而悔恨终生。当然学法、知法的要义不仅在于能保护自己,更在于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法律知识宣扬传播,去帮助更多的人,从而做一名法律的弘扬者。
2.懂法、守法
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学法、知法是法律素质形成的基本阶段,法律不是僵死的教条,要真正地去理解法律的内涵,不能只是背诵法律条文,而要理解法律的精神。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法律不应是压制和控制人民的工具,而是限制政府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公器,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仅仅懂法还不够,还要能把法律运用于实践中,做到守法、用法,从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到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灵活运用,完成法律素质由抽象的知识到实际的行动的提升,做一名社会良知的坚守者。
3.尚法、护法
做社会正义的维护者作为高素质公民的大学生,仅仅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尚未达到法律素质的至高境界,在现代法治社会,还要做到尚法、护法,把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法的精神相结合,将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的思想内化为一种信念力量。孙中山曾在张勋复辟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归国发动“护法运动”,用生命捍卫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学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应享有与人人享有的一种类似的自由权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全面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的平等权利”。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这些都是人类所追求的,也是法律所崇尚的。大学生要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建设法治国家,坚持弘扬社会正气,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做一名社会正义的维护者。作为高素质公民,必须富有正义感,明辨是非,具有与违法现象斗争的勇气和方法,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和社会利益。要成为高素质公民,就要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一个法律的捍卫者和正义的坚守人。惟其如此,才能做一个尊法重道、知行合一、正义凛然的高素质公民。
作者:张光磊钱璐唐志文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日报集团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质,明显区别于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为优秀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面对“科学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给自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危机,当代教育应如何抉择?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在“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阐释。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功地设计未来。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出知识扎实、修养好、能力强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
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当今,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它在训练大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大学语文”可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智慧基础与心理基础。高等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和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为增强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供可靠的思维保障与心灵支持。
作者:徐晖黄霞尹晓红滕驰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1.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面临边缘化
1.1实用主义盛行,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意识的重要性,语言教学是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目前全国高校课程的安排,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安排到了公共基础课系列,在这个系列中,英语无疑是考虑的最重要的教训学生,而语文课在大学很明显受到了冷落。
1.2教材和教学方法落后,“大学语文”很可能是教成“高四语文”现有的“大学语文”课本和教科书有相当程度的重复,被讥笑为“高四语文”。个别院校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样,授课效果和水平可能会好一些,但老师各讲各的,课程没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体育院系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人文教育的实施认识不足人文教育体育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很多人对体育的发展,经常进行体育教育的发展,教育和文化,如缺乏教育和社会意识和参与感之间的关系,往往照搬别人的经验,或任务似的做一些表面文章,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难以深入。
2.2办学条件局限性,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体育院系以“体”为主,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图书信息、师资、专项资金等难以令人满意。人们普遍认为,体育院系就应突出“体”的突出特点,专业课的重视,在资金师资方面备受关注。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不受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规划,资金,师资队伍考虑甚少,教育效果不佳。
2.3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师生积极性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体育院系大学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对待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态度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技术科目和课程更注重基础理论,而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实践部分,知识为混及格或凑学分。再加上广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落后,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人文素质课程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被冷落。
3.大学语文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大学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太乐观的,在大学语文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层次是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因此,他们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强调人整体素质的现代社会,他们是更重要的。尤其是对培综合性体育指导人才来说,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校被忽视,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体育指导人员来说,大学在上语文课的学习能力,完善人格的巨大作用,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等方面的品质是任何一门课程无法替代的。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课在学生求知、做人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3.1培养体育指导者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知识信息发展迅速,新型知识理念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是当代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即使是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教授一辈子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来说格外重要。综合体育指导人才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运动训练和理论基础,符合现代体育发展培养的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培养指导他人正确运动健身的教练员。
3.2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开阔眼界,增长智慧人文素养对体育指导者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有相当一部分的体育院系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其人文素质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水平,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教学对象——学生。目前目前各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存在体育人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象。
3.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沟通能力人在社会中生存,应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或知识与信息的传递,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描述,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来记录、推广和应用。这就是说,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极为重要。对于体育指导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对说和写能力的培养,还决定着人际交往的质量和与人合作的成败。因此,利用大学语文课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体育人才的语文素质普遍偏弱,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目标,应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手段相结合,全面提高体育大学生的语文素质。虽然语文教学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目前语文教学、科研发展仍然处于逐步“边缘化”的不利境地。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加强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亦成为当前非常迫切的任务,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者:沈姝媛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当然,本文的研究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邓丽萍王昊灿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