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7 05:5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教学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如何依据学生熟悉心理特征,克服心理障碍,促使数学教材的应用题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熟悉结构,这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下面试从结构的观点,分别阐述组成小学数学应用题结构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教学任务及其如何建构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简单应用题熟悉结构呈现的“序”是按以运算关系为小整体的“滚雪球”的有序扩展。让学生的个体解题技能的水平发展也呈有“序”的发展,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在低年级的应用题建“构”教学中,始终要注重这个“序”,切不可进行单一式的解题活动。
由于应用题具有概念的密集型特征(即使是简单的应用题也不例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获得(应是指小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而并非是机械熟悉)已学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言语结构水平低而语词又贫乏,所以注重让学生从形象化的熟悉提高到形象化的抽象熟悉理解已学的数学概念,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的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注重切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死记数量关系式。
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熟悉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一个新问题和相关联的两个条件的逻辑联系的熟悉教学,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推理方法和能力。既要让学生熟练把握依据已知的两个相关联的条件说出可求出的哪一个新问题,还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渐学会从所求新问题入手去寻找必须知道的哪两个条件的推理思维方法。要在教学中注重两种思路的并列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在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加强如下四种形式的练习摘要:(1)进行使应用题完整的练习。此项练习的重要一点是要学生补充相关联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改变新问题的练习。新问题和条件具有依存关系,但改变了新问题而有时所要的条件却相同。这样的变题练习将使学生不至于产生慢性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依算式编题练习。此项练习的抽象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熟悉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抽象化。(4)对比性的说理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让学生日头叙说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具体到指定题目新问题和条件),将有利学生结构特征熟悉上升到内化阶段,以至于把握。对比性的说理,则指让学生从相同的条件和所求不同新问题的题目中说出相同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熟练把握水平。
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是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从不同点来看,最主要的是寻找新问题和已知条件的联系线上的中间新问题,即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中介因素。但不管是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不管是学习整数应用题还是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应用题,也不管是一般应用题还是典型的应用题,都要紧紧抓住数学思维的整体性这一优秀进行教学,否则学生解题技能的形成便会受影响。学生即使懂得某些应用题的解答,也仅是“散件”,难以纳入个体解题熟悉结构,而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更要从注重整体性这一角度去进行。所以,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必须坚持“三主”的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思维整体性。
不管是两步解答的复合应用题入门教学,还是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学习,间接推理能力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中介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并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形式、不同途径,以使学生的这种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以两步应用题的入门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学中必须着重于新问题和条件对应关系的分析探索方法的指导,以勾联新问题和条件的中间新问题为瞄准点(教学时可打破原教材的“一课一例一练”的类型束缚,第一教时即可出现运用“加减”或“减加”,甚至是“连加”、“连减”运算的两步应用题)进行探寻和表述说理练习,从而让学生从大量的中间新问题的探索中“悟”出解题的关键,以促进个体的解题心理中介因素的形成,并逐渐使个体的间接推理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学生从两步应用题的人门课题的学习逐渐扩展到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学习这一阶段,教学的实质是为学生自身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而展开教学,所以教学的总体布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中要注重抓好“两大步、三小步”的整体思维练习。“两大步”,指把复合应用题分为两步和多步应用题的解题分析能力练习,先抓好两步应用题的分析解题及综合练习,再注重逐渐拓展上升到多步。“三小步”,是指在每大步内必须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呈现程序布置好思维练习,以达到思维整体的发挥。
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及时抽象概括,这将有利于学生解题认知结构的形成。小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解题技能的迁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情节的变化和语词结构的变式给学生的解题带来障碍,但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后进入实质性的解题思维活动,更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把握的基本数量关系来解决新新问题,也需要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学生学到众多的基本数量关系后,必须在教学的适当阶段引导学生去进行转化、简缩、抽象概括。
非智力因素是指以思维为优秀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注重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题技能的获得。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喜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激趣手法。既要注重肯定和赞扬解题能力取得不断进步的学生,以促使这些学生不满足于目前状况,向“智力最近发展区”进取,也要注重对低差生的激趣工作,切不可压抑他们的学习喜好,以免产生厌学的情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维活动的进展中起着维持功能。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诸如认真审题、有根有据地分析、自觉检验等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常抓不懈,以形成自觉。应用题的解题思维过程,也是坚强的学习意志的表现过程,尤其是对于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解题活动中更是如此。
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学生的解题活动中让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从小就培养坚毅的性格。
摘要:
英语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练习最为紧要,但练习最容易变成机械练习。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练习,一变成机械,就显得呆板无味。在英语课堂,我们巧用游戏方法教学英语,一样的练习,但是可以免去干燥无味,而且小学生做游戏总不愿中间停止,总喜欢连续做下去,因此多设计游戏,小学生练习英语的机会可以增多。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实物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Guessing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游戏对于复习、巩固单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文具这一单元,课前我把所有学过的文具收到一书包中,课堂上我让一生上前逐一取出文具,放到身后问:“What''''sthis?”然后让其他学生猜:“Isitapencil?”如猜中,全体学生说:“Yes,itisapencil.”猜中的学生可换下,自己出迷让别人猜。如此反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在反复猜的活动中,学生自然记住了单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令全体学生把手放到背后,教师拿出eraserpencilsharpener......等实物,一件一件给他们看,这是eraser,这是ruler,......等等。再令他们全体闭眼,拿出一种物品,送到任何一学生手中,然后问:“Whohasaruler?”由学生猜,没有的学生猜“Johnhasaruler.”或者“Maryhasaruler.”等等。如果John手里有一尺子,他就站起来说“Yes,Ihavearuler.”如果他没有也立即回答:“No,Ihavenoruler.”教师也可以同时对学生说:“DoesJohnhasaruler?”他们回答:“Yes,hehasaruler.”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变更问语,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二、合理利用角色游戏,增强学生主动性。
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动作,这种模仿动作扩大出来就是表演,所以儿童也是喜欢表演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表演教英语。在角色分配中,对一些总要抢当主要角色的孩子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当配角,而对一些胆小怯弱的孩子应鼓励他们去当主要角色。在角色表演中,既要有利于孩子发挥特长,又要使孩子受到角色的限制,克服某些缺点,在角色中受到教育。如教学family这一单元,我设计了一下介绍家庭成员的表演:John和Tom是同学,John到Tom家玩,Tom向John介绍自己的家人:“Thisismymother.Thatismyfather.”然后有介绍JohnheisJohn.Tom也说:“Iamgladtomeetyou.”正说时,Tom的爷爷奶奶从外面回来了,Tom又介绍说:“Heismygrandfather.Sheismygrandmather.”John则说:“Goodmorning.”Tom的爷爷奶奶也对John说:“Goodmorning.”John离开Tom家时,可说:“Goodbye”游戏结束,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能在角色中练习英语,不发生厌倦心。
三、有效发挥想象游戏,培养学生创造性。
游戏可以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与教学小学六年级英语时,在教学描述人物特征这一单元,我设计了一个“猜想”游戏。我把班上某一位学生姓名写在受中,要求学生提问,看谁能最快猜出老师写的是谁?学生们可以问Isitaboy?Ishetall?Doeshehavesmalleyes,abignoseandlongblackhair?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回答逐渐接近人物,直到正确,游戏结束。这个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扩散。在想象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自我,把自己只置身于另外的情景中,不仅口语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尊敬的朋友:此篇文章由本站老师独家原创写作,版权归会员所有,普通VIP会员无权查看,服务咨询电话:0825-6698000。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知识的起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质量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学生都习惯于上课前先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课前的预习对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有着一个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
有些小学生预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要么就是没有提前预习,要么就是预习的效果不理想,或者是上课的时候答不出老师问的问题,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草草了事,当完成任务来完成,在学生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头脑灵活,有的脑子反映很慢,什么时候都比别人慢半拍。要秉承“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相结合的预习方法。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的时候,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也应有所不同。
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预习的效果呈现出好的状态,当然成绩就会变的越来越好,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当然学生光有预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有互动行为。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有一个互动过程
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互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再次是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归宿。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课程和教材没有对听力做出刚性指标要求,教师读不准普通话语汇的音调,却要求学生读准,这本身是一种悖论。责任性强、勤快的教师找一些音像资料,责任性不强的教师,任其自然,长年“以讹传讹”。农村学校无论是师资和办学条件都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缺乏。农村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措施不到位。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了的老路上去,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不高。我们对许多理论、理念的把握还不到位,许多教师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少有学生实践的教学活动;课后不事总结,不作权衡实效的教学反思。因此,实践上再次出现了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不仅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也是教师反馈、反思、调整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观念落后,多年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在设计上仍然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单一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大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接受过新课程岗前培训,已承担了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边“充电”,边努力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但我在积极探求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之路时,尚有诸多反思。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生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最大不同就是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常常而对许多尴尬。
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因地制宜地开掘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努力将语文教学带出课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锻炼自己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要调动学生留意身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同时广大农村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诚然,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奏响“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旋律。
总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新世纪英才。
[摘要]“情景教学法”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发明的当前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上的方法,英语作为语言学科也同样适用。“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英语教学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听课为现在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在“动”与“活”中快快乐乐地获取英语知识,轻轻松松地提高学习能力和英语素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有效方法
一、为什么小学英语教学要采用“情景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6~12岁之间,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强,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可塑性,但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喜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喜欢单一单调、刻板呆板,因此教师为他们设定一定的情景帮助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情景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学习汉语之外,很少接触外语,外语学习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其二,学习资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材。其三,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其四,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其五,家庭与社会没有外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在英语课堂,所以“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在较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操练英语的机会,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情景教学法”的几种操作模式
1.把身(肢)体语言带到课堂
这是“情景教学法”最基本的一种运用形式。在教单词或句子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会比较喜欢。比如在教单词“big、small、short、long…”等形容词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表示很大;“small”用两个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等,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做出这个动作,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这个单词。
2.让学生当“小老师”、“模拟秀”,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比如说“Talkabout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amangry.(可以作生气状);”“Iamhappy”(可以作高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老师平时上课的表情、动作、声音等,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verygood”;“sitdown,please.”等等。
3.模拟表演,创设语境
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交作业本这段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一边敲课桌模拟敲门声,一边说:“mayIcomein?”然后双手递上作业本说:“Hereismyexercisebook.”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对内容的理解也便不感到困难。再如在学习同学间的相互介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一些有关于他的问题,如“whati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areyoufrom?”等等,让这位学生一一加以回答。这些对话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英语学习的能力。
4.编排英语短剧
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下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可以鼓励他们编排英语短剧,虽然刚开始编得不太好,甚至还夹杂着很多汉语,没关系,练多了自然会好起来。还可以通过班与班之间,进行表演交流,把(1)班的“英语短剧”推荐到(2)班去表演,(2)班的也到(1)班来交流。慢慢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情景教学法”还有很多其它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利用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到活动中来学习英语,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英语,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英语,这些都是“情景教学”的好处。但在活动设计时,老师要特别注意下面的内容。
三、“情景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景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最佳的教学情景,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师仍然是“情景教学”中的灵魂。不是把“情景”给了学生,教师只让学生去练,而自己就没有什么大事了,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示范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在学生表演中,教师也要全身心投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从单词到句子、乃至整个的英语水平,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牢固掌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情景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消极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强、学生主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赋予课堂结构以新的生命,是当前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要多元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水平、情感态度和评价方法要多样"。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挖掘学生在实践、操作、测试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多元的评价,不能单以对或错来进行判断,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做出多元评价,不仅要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的相对性。只有通过多元化评价,善于抓住和肯定学生的亮点,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鼓励与推动作用。
学生间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不宜偏爱优等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应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关注,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生发问,安排个别回答,不宜采用"齐答式"。可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后进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动口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举手回答的胆量也就大了。即使有后进生答错了,教师也不能马上给与否定,应给与点拨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做圆柱侧面展开的实验时,可请后进生上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如何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使其感到无比惊奇和欢愉,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理念的更新,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而根据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而课堂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有效拔高学生的成绩,进一步优化教育制度。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语文课程的教学,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提出几点反思,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相关概述
1.1小学语文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大都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小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
1.2时代背景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发展至今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亦是科学,有方法可求,所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教学问题。国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这块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愈渐活跃,例如崔允教授的研究成果《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而当研究成为教育界内的趋势,新课程改革也大受其影响,要求让学生学习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强调实际性的作用,提倡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含量的提高则依赖教育,此外教育可以塑造人格,完善人的发展,所以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2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2.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的中心地位,这就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相悖,他们采用的诸如填鸭式、灌输式及题海战术都不合时宜。
2.2有效性贯彻力度还不够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在课堂的实践,充分加以利用。关于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个人认为贯彻力度还是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存在南北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快,硬件设施好,可以为课堂有效性提供较好的环境与保障。而落后地区则各方面都相较落后。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贯彻合作、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习的快乐,经济条件好的教育机构可以很好落实,而落后地区则只能维持较短时间,很快就又变回原样。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3.1转变观念,紧随时代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俞英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中心小学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也一直是阻碍我国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难点,其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及学生数学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解题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是促使小学生更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实效的快速提升,现将其总结如下:①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在解题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题意时存在较大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实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解题方法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读,这也与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相悖,造成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②缺乏解题总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即使对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理解,但多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遇到同类题目时,不能灵活运用。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依照上文总结的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制约教学实效快速提升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形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优化应用题教学实效。
2.1实现题目的生活化,加深题意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数学应用题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生通常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将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题目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将应用题中的数据关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以熟悉的内容来思考问题,更易于准确而快速地理解。像人口数量、保险、利息、超市等,这些素材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中多牵涉的数据关系来设置题目。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加法与减法》相关问题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道这样的应用题:爸爸在蛋糕店买了20个小蛋糕,乐乐吃了3个,花花吃了5个,西西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小蛋糕?该应用题中所设置的问题情景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教师将应用题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还能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探究上面所述应用题时,经过仔细分析,学生会获得以下两种解题方式:20-3-5-4=8(个);20-(3+5+4)=8(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种不同解题方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最终提高了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学生要想较好地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解答应用题的机会,借助一定量的训练活动使得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解题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就特定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大量训练,使得学生在解题中逐渐琢磨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像读题、梳理、标注、解题思路、解答等是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流程。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才能使得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应用题都能理出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准确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最终正确、快速解答。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从A市到B市的某条公路总长为436千米,如果有两辆客车同时从两市出发相对而行,从A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B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经过多长时间两辆客车能相遇?针对该应用题,小学生通常应该先通读题目,并捕捉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及数据,像“436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对”、“相遇”等,然后再依据题意画出行程图,以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与解答,在梳理好解答该应用题的思路后,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算式列出来并准确解答。其实,这种行程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大同小异,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向解题规律上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以生活化的应用题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从而确保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多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最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刘娜 单位:新疆石河子149团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公务员之家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笔者在执教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摘要: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本文从听力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听”的技能方面的现状,并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为使小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训练
教育部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应做到听、说、读、写、玩、演、视全面综合训练,重点是听、说。而在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作为信息的输入,又是说的基础,是读、写、唱、对话的前提。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通过“听”拥有更广阔的英语学习途径。由此可见“听”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首当其冲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听”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理解和获取口头信息交际能力的体现,是英语后继学习的基础和保证。
近年来,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英语课越来越受小学生们欢迎了。然而通过广泛的资料查阅和在小学的实际教学、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听力训练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的“听”的技能普遍较弱,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给小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现状
纵观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经过实际的听课、调查,并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我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就目前来说,听力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听”的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发现制约小学生听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音教学存在缺失
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在语音阶段不打下扎实的基础,单词的读音就有问题。单词不会读或读不准,直接影响到单词的记忆和积累,同时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因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即使信息中的单词已经学过,也会因为单词不会读或与自己的发音有差异而对单词感到陌生,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在语音方面普遍存在缺失,主要是教师们对语音教学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
1.对发音的到位与否把关不严,如浊辅音发成清辅音(如nose读成[n?us])、单元音发成双元音(如wit读成[weit])等。
2.对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缺乏训练和指导,如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中的重点句是这样的:Whatwouldyoulikefordinner?这里的wouldyou需要连读,而我在小学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读该句的时候,都是把wouldyou分开来读的,而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或给予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3.对字母音和拼读规则的渗透不够。
上述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在读单词时进行音、形结合,影响其听力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听觉刺激手段单一性和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接收信息的“听”方面,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同学停留在听老师讲课和听课文录音这个层面,这固然重要,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与获得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所需的时间相差甚远。学生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
再者,以听课文录音为主要的听觉刺激手段缺乏实效性。传统的听说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从实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只局限于对课文进行细节性和事实性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一旦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不听录音一般也能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的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来说还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听力训练材料少,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适合小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的既有意义,又有趣味性的语料还很少见。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词汇量十分有限,直接照搬英语原文作为听力语料往往是不可能的,这也就给小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在时间安排上也有不合理之处,学生很少有专门的听力训练时间,而且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时间长度不够,刺激就不充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公务员之家
(四)听力训练枯燥乏味,学生主动性不高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最多的听力训练方式就是教师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这种训练方式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换,这样的方式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疲劳,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小学生本来就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不是很深刻,在学习上没有强烈的需要,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高。如果再辅以这样单一、枯燥的训练方式,那么听力训练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听力训练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又忽视了这一点,影响了整个小学英语教学,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重视起来,然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
(一)加强语音教学,促进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要加强语音教学,注意区分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英语中有很多单词的读音是很相似的,如tail[teil]和tell[tel],但是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一个名词,指“尾巴”,而后者是一个动词,是“告诉”的意思,两者之间根本没有联系,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严格把关。英语中还有一些单词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如meet和meat,两个单词都读作[mi:t],但是意义也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两个单词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加以区分,辨别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的究竟是哪一个单词,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
“模仿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的发音,取决于模仿教师或教学语音材料的技能。”①教师在语音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模仿的英语学习习惯。既要模仿单词的读音,也要模仿句子的朗读。不同语境中要有不同的语调,加强对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在语音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确保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听清每一个单词,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二)听觉刺激手段多样化,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听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听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既有知识性,又富趣味性的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创造与重视语言客观环境,如通过听一些欢快的儿童英语歌曲或者观看一些益智的英语动画片,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听觉刺激效果。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既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注意倾听英语课上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回答;在业余时间也要多渠道培养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家时多听录音磁带、英语广播节目,接触地道的英语,利用影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听力训练。要让他们养成在听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活动,进行或跟踪、预测,或判断、归纳和整理的习惯,使他们做到当语流在句子中中断,也可以对说者表达的话进行推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听力素养。
(三)科学设计听力训练
1.听力材料的挑选
听力材料的挑选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听力材料要具有知识性、连贯性;②要适合小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目前符合这两条原则的听力材料还比较少。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编听力材料。教师在自编材料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听力发展水平,循序渐进,难度不宜过大,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听力训练的方式
①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如:Whatisthestoryabout?训练学生特别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精听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细节,如:Wherearethey?培养学生识别关键词(what、when、where、who、why等)的能力。
②听与模仿和写(复现)相结合:如教师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在放一节录音之后,可作短暂的停顿,让学生集体口头重述所听到的内容。然后按此做法继续下去,直至听说活动的结束。也可让学生听写句子,并让学生之间对听写的材料互相修改、订正,最后再放一次录音作为最终订正的标准。该法有利于将听力训练与其他技能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增强信心,有利于学生发展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③及时反馈,运用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听力训练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反馈有时表现得不那么显著,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掌握,加强对学生听力训练过程的跟踪记载,以便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策略。反馈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问答形式、填空形式、是非判断形式、听写或记录形式等。同时,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肯定,并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
3.听力训练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英语听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不能靠短期强化、突击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的。因此,听力训练需要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听力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坚持在30分钟左右,这主要是提供一次给耳朵和大脑接收有声语言输入的刺激过程。听力训练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时间安排在每天精神最佳时候为宜。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经常和学生讨论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应用等,让他们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产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为以后用英语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兴趣上的,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和有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兴趣源泉。”②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从外部进行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刺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总之,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只要我们对听力的重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展听力教学的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就能使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和不断提高,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我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为底边的高是6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些方法的出现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迷惑变成了理解,从混乱走向了有序,最终得出只有10x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题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三、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是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应该坚持做到3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浏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面对新课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标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回归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只有这样与时俱进,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新课程共成长。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的兴趣,将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样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魅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及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
2.设疑激趣——激发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我说:第一次乌龟输了,他心里很难过,他又约了小兔子进行第二次赛跑,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龟兔第二次赛跑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及品质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⒉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⒌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⒉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⒋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四、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
1.阅读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2.读书交流课。学生是读书交流课的主角,教师是组织者。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3.自由阅读课。教师要创设一种安静、自由的阅读氛围并时刻关注、激励每一位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为他们提供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总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教师借助优秀文本去点拨。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阅读质量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相互脱节,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找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众所周知,小学生升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4年英语,已经对基本的英语交流用语、简单的交流句型、英语语言发音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七年级以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小学英语的延续,也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则势必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很可能会导致迁移现象:部分学生在七年级第一个学期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第二个学期就会放弃英语学习。
因此,面对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出现的英语成绩良莠不齐,高低悬殊的现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关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
1.切实了解中小学英语教材
(1)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从视听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并力求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附有情趣的插图。
(2)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每隔两至三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个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2.切实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面对初中英语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转变,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再依靠机械记忆、单纯模仿、无意识学习,他们已无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更无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英语教学。
3.切实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比较注重教学流程。由于要求低,节奏慢,小学英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雕细琢,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把听、说、读、写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他们重视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英语学习和“玩”差不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然很高。
再看看到了七年级,教学要求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当不同,虽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说有唱,但所占课时和课时所占时间比率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天一课的学习量,教学上更强调语法、句型、汉译英等方面的操练,这样就使得刚从小学升上来的七年级新生无法适应初中英语学习,而且随着难度、广度的大面积铺开,部分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4.切实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性
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像小学生刚学英语时那样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四年英语,再加上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七年级英语教师对具体的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七年级英语教师如果不考虑到七年级新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势必在初中英语教学之初陷入被动。
二、确定衔接点,制定措施,切实抓好衔接工作
1.上好初中英语第一节课
“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好第一节英语课,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阶段的各种原因,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很担心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针对这一情况,七年级的英语教师应重视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要在第一节英语课前多花点心思。第一节英语课并不见得非要让学生接触新教材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第一节课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开端。
由于小学阶段各校的英语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的不均衡,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入好门,基础差,早早地就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他们害怕上英语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敢对教师做出什么抵抗性行动,只能忍辱负重地熬着。到了七年级,换了对自己的过去不了解的教师,这些孩子很想在七年级新老师面前有所表现。作为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应积极地抓住这个契机,迎合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第一节课,一视同仁地给每位孩子打气,给他们树立信心,这将会是他们初中英语学习的良好开端。
2.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新课标要求的不同,中学英语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同时可以择善从优地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学唱英文歌曲,吟唱歌谣,做英语游戏,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等,给童心未泯的学生在师生面前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保证其学习英语兴趣的持久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告别了以乐趣为主旋律的快乐英语,开始面对压力大、负荷重的英语课堂。许多学生仍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待初中英语学习,在阶段测试中受到一次次打击。小学里的“尖子生”连每节课的词汇关都过不了,昔日小学里的“考试高手”在考试中屡屡受挫。他们在英语面前失去了自信,英语成为了一门令学生害怕的课程。
英语教师要抓住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有新鲜感,上进心强,学习热情高的有利因素,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的英语教学,要给学生学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妨尝试一下几点做法: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了课堂笔记,学生可以在课后抓住重点进行系统复习
①记在哪里?七年级阶段,由于所学内容相对简单,知识点少,可以把笔记记在书上。这样,平时早读课的时候可以把补充内容、重点内容一并复习。到了八年级、九年级,所学知识多了,内容量大了,语言点、知识点多了,可以采用课本与笔记本相结合的方法。把重要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简单地注解在书页的空白处,把与重点相关的用法、例句等记在笔记本上。
②记什么?记下重点与难点。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把课文里的新单词、词组在书本上做好记号,借助词典理解词性和词义,不理解的用红笔圈出,以便课堂上有重点的去听。课堂要记下重点的句型及相关例句。记下与课本相关的延伸,记下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知识,记下练习中的错误及原因。这些都是自己易犯的错误,长期把这些错误积累下来,经常翻阅,时刻提醒自己,这将是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③如何记笔记?符号法:可以采用圈点、划各种各样的线条、打问好、打感叹号等方法。但一定要提醒学生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前后始终要一致。批注法:在重点旁批注或例举,或说明。归纳法:将Reading文章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意思记在段落末尾。板书法:即记下老师的板书。
当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可以在授完新课后先让他们在脑海中整理一下,然后再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记听课效率低的现象。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5)查漏补缺,注意知识的衔接
①逐册巩固单词
②集中补语音
③分散补语法
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教育以人为本。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心灵才能相通,彼此才会有思想交流,传递知识的桥梁才会被顺其自然的搭建起来。可以说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有良好的素质和外在的师表形象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设趣味性课堂
3.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4.耐心地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5.教师必须调控好自己的心情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当认真对待,多加强交流和互动,套用胡适先生的治学名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踏踏实实,用心去做,这样既能完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又能达到初中英语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优秀。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优秀,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相互脱节,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找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众所周知,小学生升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4年英语,已经对基本的英语交流用语、简单的交流句型、英语语言发音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七年级以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小学英语的延续,也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则势必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很可能会导致迁移现象:部分学生在七年级第一个学期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第二个学期就会放弃英语学习。
因此,面对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出现的英语成绩良莠不齐,高低悬殊的现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关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
1.切实了解中小学英语教材
(1)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从视听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并力求使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四个方面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附有情趣的插图。
(2)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每隔两至三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个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2.切实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面对初中英语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转变,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再依靠机械记忆、单纯模仿、无意识学习,他们已无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更无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英语教学。
3.切实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比较注重教学流程。由于要求低,节奏慢,小学英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雕细琢,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把听、说、读、写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他们重视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英语学习和“玩”差不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然很高。
再看看到了七年级,教学要求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当不同,虽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说有唱,但所占课时和课时所占时间比率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天一课的学习量,教学上更强调语法、句型、汉译英等方面的操练,这样就使得刚从小学升上来的七年级新生无法适应初中英语学习,而且随着难度、广度的大面积铺开,部分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4.切实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性
刚进入七年级学习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像小学生刚学英语时那样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四年英语,再加上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七年级英语教师对具体的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七年级英语教师如果不考虑到七年级新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势必在初中英语教学之初陷入被动。
二、确定衔接点,制定措施,切实抓好衔接工作
1.上好初中英语第一节课
“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好第一节英语课,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阶段的各种原因,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很担心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针对这一情况,七年级的英语教师应重视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要在第一节英语课前多花点心思。第一节英语课并不见得非要让学生接触新教材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第一节课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开端。
由于小学阶段各校的英语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的不均衡,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入好门,基础差,早早地就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他们害怕上英语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敢对教师做出什么抵抗性行动,只能忍辱负重地熬着。到了七年级,换了对自己的过去不了解的教师,这些孩子很想在七年级新老师面前有所表现。作为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应积极地抓住这个契机,迎合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第一节课,一视同仁地给每位孩子打气,给他们树立信心,这将会是他们初中英语学习的良好开端。
2.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新课标要求的不同,中学英语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同时可以择善从优地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学唱英文歌曲,吟唱歌谣,做英语游戏,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等,给童心未泯的学生在师生面前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保证其学习英语兴趣的持久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告别了以乐趣为主旋律的快乐英语,开始面对压力大、负荷重的英语课堂。许多学生仍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待初中英语学习,在阶段测试中受到一次次打击。小学里的“尖子生”连每节课的词汇关都过不了,昔日小学里的“考试高手”在考试中屡屡受挫。他们在英语面前失去了自信,英语成为了一门令学生害怕的课程。
英语教师要抓住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有新鲜感,上进心强,学习热情高的有利因素,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的英语教学,要给学生学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妨尝试一下几点做法: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了课堂笔记,学生可以在课后抓住重点进行系统复习。
①记在哪里?七年级阶段,由于所学内容相对简单,知识点少,可以把笔记记在书上。这样,平时早读课的时候可以把补充内容、重点内容一并复习。到了八年级、九年级,所学知识多了,内容量大了,语言点、知识点多了,可以采用课本与笔记本相结合的方法。把重要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简单地注解在书页的空白处,把与重点相关的用法、例句等记在笔记本上。
②记什么?记下重点与难点。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把课文里的新单词、词组在书本上做好记号,借助词典理解词性和词义,不理解的用红笔圈出,以便课堂上有重点的去听。课堂要记下重点的句型及相关例句。记下与课本相关的延伸,记下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知识,记下练习中的错误及原因。这些都是自己易犯的错误,长期把这些错误积累下来,经常翻阅,时刻提醒自己,这将是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③如何记笔记?符号法:可以采用圈点、划各种各样的线条、打问好、打感叹号等方法。但一定要提醒学生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前后始终要一致。批注法:在重点旁批注或例举,或说明。归纳法:将Reading文章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意思记在段落末尾。板书法:即记下老师的板书。
当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可以在授完新课后先让他们在脑海中整理一下,然后再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记听课效率低的现象。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5)查漏补缺,注意知识的衔接
①逐册巩固单词
②集中补语音
③分散补语法
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教育以人为本。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心灵才能相通,彼此才会有思想交流,传递知识的桥梁才会被顺其自然的搭建起来。可以说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有良好的素质和外在的师表形象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设趣味性课堂
3.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4.耐心地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5.教师必须调控好自己的心情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当认真对待,多加强交流和互动,套用胡适先生的治学名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踏踏实实,用心去做,这样既能完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又能达到初中英语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秀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优秀,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优秀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