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互联网运营论文

互联网运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9 09:1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互联网运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运营论文

互联网运营论文:运营模式互联网电视论文

一、互联网电视产业链现状

互联网电视产业链由内容提供、内容集成、内容分发、电视终端和用户组成,涉及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多个方面,各个环节需协力共同发展,才能推动互联网电视整个产业链的进步。

1.电视终端

互联网电视的接入方式主要包括机顶盒+电视机和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两种。以乐视、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探路,推出各类盒子,争夺互联网电视入口;以TCL、海信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制造商,在传统产业基础上,不断革新,大力研发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并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互联网电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视“从上至下”的内容传播模式,成为家庭娱乐服务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导出服务内容。互联网电视终端的快速发展,对终端元器件要求也不断提高。互联网电视芯片不同于传统电视芯片,在计算能力和显示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互联网电视专用高端芯片仍以高通、Marvell、MTK等国外品牌为主,但尚未获得统治地位。国产芯片海思、瑞芯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主要用于电视盒子。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电视(包括机顶盒和一体机)采用的主要是Android操作系统或基于Android系统的深度开发,但由于Android系统是为移动设备开发的操作系统,对电视设备来说,在大屏上的视频播放和智能交互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国外多家厂商积极探索操作系统研发,但总体尚未成熟。国内也正积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

2.内容分发

传统的有线运营商以收取用户收视维护费为主要盈利手段,当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通过运营商网络向用户提供互联网电视业务时,网络运营商也积极寻求在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具备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业务的资格,凭借其在市场渠道建设、移动互联网业务、消费者互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多家牌照商、终端厂商开展合作,成为有线运营商的直接竞争对手。

3.内容提供和集成

为了保证我国互联网电视的健康发展,正式把接入互联网的电视终端纳入了监管范畴,从而对互联网电视产业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采取“集成业务+内容服务”的管理模式,分别颁发两类牌照,即“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与“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另外,海信、TCL等电视厂商,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都建立了自有电视内容平台,但由于政策限制,多选择与牌照方合作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视频服务。

二、互联网电视运营模式

“互联网思维”融入电视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的运作模式。互联网电视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跨界合作,抢占入口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不同模式下,各利益主体的地位也不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从海外互联网电视发展情况来看,美国互联网电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为迅速。国外互联网电视产业呈现以内容为主导的发展态势。苹果TV机顶盒:自2007年首发AppleTV机顶盒以来,已历经三代产品,因此,其盈利模式不仅有硬件收入,更有平台分成。从国内来看,产业链多方开展合作,软硬件结合,带动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但各主体利益诉求不同,还需不断磨合。具有代表性的有: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乐视网与七大牌照方之一的中国网络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乐视互联网电视以低价的终端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的内容使用习惯,成为未来盈利的重要手段。“电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合作模式。随着软硬件一体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企业和电视终端厂商纷纷联手,旨在实现产业链共赢。“电视终端厂商+有线运营商”合作模式。借力运营商丰富的渠道和推广经验,运营互联网电视。采取硬件免费、服务收费的联合运营模式。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在互联网电视时代,用户对于信息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双向化”的选择,用户对于内容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国外内容主导型的模式已经逐步建立,内容和服务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内受制于监管政策,牌照商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优秀位置,各方在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过程中,都和牌照商紧密合作,国内的互联网电视发展模式尚未清晰。预计未来,能够建立丰富内容优势的电视厂商或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互联网电视发展建议

目前,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而我国在这三大互联网入口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但对于互联网电视来说,美国等国家互联网电视发展虽起步相对较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应重点把握好该机遇,从国家政策、产业链主体等多方面支持民族产业发展。

政策层面:积极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研发相关优秀技术,发展本土互联网电视芯片、互联网电视操作系统;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受制于我国特殊的监管政策,互联网电视牌照商在保证了内容安全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内容的丰富性,加大了互联网电视企业内容整合的难度和成本。

产业层面:产业生态圈深度开展合作,促进各种优秀技术标准、内容标准、终端制造标准的建立,使产业链各主体设备兼容,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共同推进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成为国际领先者。将互联网思维深入互联网电视发展过程,重视用户体验,不断创新,从而驱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作者:袁媛 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互联网运营论文: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论文

1国内外运营商纷纷转型

美国Verizon公司采用大数据分析法通过其子公司提供一种面向精准市场推广的业务。通过匿名的客户数据,第三方公司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进而拓展业务。荷兰某电信运营商发现基站的信号强度改变与空气湿度有关,与当地天气有关,同时通信基站又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于是他们在每个基站上加装了两到三个传感器来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据此提供地区性的天气预报。这一举动,填补了地区性天气预报的空白,也使得这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大数据获得利润。在国内,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在201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开始转向数字化服务”;中国电信王晓初董事长对中国电信的转型提出了“互联网化”。尽管国内外的电信运营商在转型发展上有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依靠商业模式、依靠大数据思维就可以成功的时代,电信运营商逐步认同了“通过大数据才能成功转型”的理念。

2找准转型路线图

目前,依靠大数据成功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技能、思维和数据,电信运营商也许还没能完全具备技能,大数据思维还未成体系,但数据是每个电信运营商都掌握的资源,电信运营商转型必须牢牢把握“大数据是运营商优秀优势”这一方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数据是与网络资产同等重要的资产,运营商不仅是电信网络运营商,而应该也是数据运营商。那电信运营商转型大数据运营商的路线图应该怎么规划呢?第一,电信运营商内部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思维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中国有句古话“上下同欲者胜”,电信运营商想要转型成功,必须先统一思想认识、获得员工的认同,让每一个人都了解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盈利方向是什么。为此,电信运营商可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关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的讲座、讨论,启发和激发员工关于大数据的创想,主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用大数据思维来思考和工作。第二,电信运营商要在自己的DNA中植入大数据思维。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公司之前在保障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方面的做法是,在软件设计完成后再进行安全可靠性的测试、完善,随着对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重视程度的提高,微软公司早早地在软件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引入了安全工程师,以确保系统软件在设计完成后本身就是安全可靠的。同理,电信运营商要成为一个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公司,可以在有关的业务部门、网络部门引入数据分析师,让大数据思维成为电信工作的DNA,一旦形成这样的体系,电信运营商就可以不再关注这一问题了,因为大数据思维已经在其DNA里。第三,电信运营商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只要有可能,电信运营商应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尽可能地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类型要尽可能地超越既有的数据结构,因为数据结构一旦固化,那可能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损失掉不符合数据结构的内容。作为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收集上因为拥有强大的渠道、数据通道,有优秀的数据存储、分析能力,放到大数据领域来看,是有其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收集上需要权衡的是数据的收集、存储成本和未来价值的关系。因此,电信运营商要了解数据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用什么样的方式收集等。第四,通过建立合法的机制使用数据,成功获利。电信运营商对于数据的使用和获得利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创建数据市场,让市场对数据进行定价,通过拍卖或许可证制度保证电信运营商或数据提供者获得利益。二、对非个人客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使用。如果得到正确使用,即使是最平凡的信息也可以具有特殊的价值,看看移动运营商吧:他们记录了人们的手机在何时何地连接基站的信息,包括信号的强度。运营商长期使用这些数据来微调其网络的性能,决定哪里需要添加或者升级基础设施。但这些数据还有很多其他潜在的用途,比如手机制造商可以用它来了解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以改善手机的接收质量。三、根据数据用户的需求开发软件,通过应用软件让第三方获取加工后的匿名数据。四、透明数据的使用方向,越是清楚地向公众说明提供数据的形式、数据的用途,越是能获得信任,必要的话可以引入审计团队,让公众知道数据使用的合法性,让数据帮助运营商透明。电信运营商要转型成为数据运营商,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显而易见的困难之一是:运营商担心对客户数据的分析或出售将破坏客户信任或承担法律风险。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第三方公司并不需要“小数据”,不需要知道某个客户打电话给谁,不需要知道某个客户访问了哪个网页等。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一类客户的喜好,是预见性的数据需求,是关于预测的,而不是小数据时代的“监测”和“关注个体”。因此,解决这一困难最重要的是“透明”,公众只有清楚地了解出售数据的形式、内容、用途,才能给予信任。另一个困难就是数据市场的建立。要解决这一困难,需要建立一整套合法的体系、机制,相信随着信息化消费需求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影响的加深,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能够达成共识,推动转型前行。

作者:张弈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金融运营问题及创新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因此,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由于运营时间短,还不十分成熟,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安全性和风险性问题更是引人注目。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要不断创新与优化,在监督、管理和控制环节中加大投入并落实执行力,以期推动互联网金融不断步入正轨,全力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运营;安全;创新;对策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极为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互连网技术也日益成熟、民众的认知程度也不断提升,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的新鲜力量,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此外在虚拟、信息、高效和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也显而易见。然而由于国内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环节。尤其在安全与经济风险中,更是不容有失。本文从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运营的安全性角度出发,进而探究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及创新机制的优化与建议,旨在为互联网金融实现良性化运营提供些许参考。

1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的产业,出于理解角度的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并不统一。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连网技术与金融的联合体,属于金融发展的一种新形式,而且其具有划时代和颠覆性的影响和意义。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开放、高效、共享的特点,逐渐衍生出各种新产品和平台,例如:网络投资和理财、第三方交易平台、互连网营销等。一般来讲,互联网的存在起到了技术保障的作用,是实现资金流通、支付和服务的综合业务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二者的有效互融以及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协调发展是今后该领域的重要趋势。

2互联网金融运营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1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健全

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具体,针对性仍不完善,一些业务无法得到条文法规的保障,这极易造成金融漏洞的出现,从而干扰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例如网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加以规范,势必会造成社会混乱的现象。而在监管环节中,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更加薄弱。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机构相互独立,信用体系无法实现类似于银行业的透明和对接,因此金融风险极易出现。此外,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互联网金融运营还常发生逃贷、诈骗的现象。与此同时,网络易受到黑客攻击,进而个人用户的信息随之泄露,结果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财产损失。

2.2支付操作的风险防范

近年来,国民对网络金融的使用逐渐普及,网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方式。据统计,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主流,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功不可没,而且这一趋势仍在上升。随着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日益接受,时下各线下商家都在积极迎合这一趋势,出门购物不带钱已经成为了一种既方便又时髦的支付手段。然而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其安全隐患仍不容小觑。由于目前很多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还很薄弱,尤其是随着无限网络及公共Wifi的出现,不法之徒利用终端对登陆者的信息进行窃取,而且模拟假冒网页,进而对民众进行诈骗或盗窃。为了抵御支付风险交互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加强对支付操作的风险防范意识,此外,技术部门还要继续研发更为先进和安全的支付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问题的出现。

2.3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问题

信用问题是金融行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然而互联网模式下,信用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据最新互联网金融信用统计结果,信用危机已不是个别现象,在分布图中,沿海一带发达省份所占的黑名单比例最高,而中部发达省份出现在预警名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不占少数。目前,P2P网贷平台开展的如火如荼,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000多家,但是黑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平台。由此说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问题的确让民众倍感忧虑。众所周知,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尤为如此,一旦出现信用危机,诚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势必会对整个行业带来蝴蝶效应。

2.4基于网络的安全性问题

互联网的应用基础是网络,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对于金融运营的影响极为深远。然而,一些网站伪装成商务推广,进而使浏览者进入黑链,这样极易造成使用者财产的损失,而且还无法觉察。木马病毒的传播,当使用者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或者安全处理工作不到位的时候,用户通过电脑浏览就会被篡改或信息盗用。钓鱼网站的盛行,不法者多采用QQ或短信的形式使受骗者打开链接,一般浏览内容多为抽奖或中奖等人们易于感兴趣的形式,之后个人账号就会泄露,与此相关的金融信息就会被利用。此外,网络秩序也较为混乱,客户的信息经常被转卖,因此各种骚扰电话接踵而来,严重扰乱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基于此,互联网金融运营要想实现安全化,一方面要加强对民众自我防范的宣传,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决不姑息,进而为互联网金融运营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

3互联网金融运营的创新对策及途径

3.1加强市场营销

互联网金融毕竟是新兴的产业,民众对于种类繁多且极为新颖的金融服务或产品,需要一段的适应接受过程。为了更好提升服务体验,就需要金融企业加大互联网及线下的宣传及推广,增强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减少对服务的顾虑。通过市场营销的创新和优化,将用户需求合理划分,并根据其需求的层次和标准,不断拓展新的产品方案。互联网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创新是第一推动力,实施高效的营销优势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要想全方位地将互联网金融做大做强,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营销的策略,并加大对营销的投入,最终打消客户的排斥和抵触心理,使其从心理接受并认同,这样还有助于口碑的建立。

3.2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调查显示,部分用户对互联网金融持怀疑心理,排斥情绪十分严重。然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问题是用户的首要关注点。这也充分证明,互联网金融只有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能力,才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基于此,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确保安全性金融模式的构建。首先,从政府角度层面讲,要进一步落实和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进而形成监管机制无死角。同时提升执法力度,对违规和违法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以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其次,金融行业要具有抵制风险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深入市场调研,同时还要创新产品结构和类型,加强商业合作,使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不断迈向新的台阶。最后,银行机构要加强对运营商的审核,及时发现金融产品的不足,进而全效改进。此外,政府还要做好宏观调控,及时根据市场行情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和应对,以期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

互联网金融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很强,网络技术既是产品研发和推广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提升金融安全的优秀保障。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构建科学的网络安全体系。这样才能够提升用户的体验和信心。首先,要大力研发自主产权的信息技术。其次,对网络生态环境要及时维护和升级,以确保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持久。最后,有效预防和处理病毒和黑客的干扰,同时完善实名认证制度的构建,并在信用体系中增设加密技术作为优秀保障。总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同时也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已经全面凸显,只要加大监管和防控,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互联网金融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加大创新和改革,提升对风险的管控,这样才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实现产业化、平台化和开放化的战略目标。

作者:梅林雪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始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接。但是这种融合同时也将互联网和金融业两大行业的风险一并继承了过来,在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性的风险。本文就通过探讨互联网金融优势的基础上,对不同主体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以期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控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服务主体;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

1、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因素分析

1.1互联网金融的涵义和优势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资金融通、信息中介等新型的金融模式,成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产物。近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收放贷款、支付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因此,本文从存款、贷款、结算等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具有快速、便捷等优点迎来快速发展,革新金融市场对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势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不再依赖以往的金融网点。物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能够实现全面、及时和高效的金融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点和时间段内进行操作,从而是实现金融资金的管理和流通,这样就无需再到金融物理网点办理相关业务,这对于银行业务的办理效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次互联网金融对于客户来说降低了交易所需成本,在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参与者主要利用的是互联网络,对于固定的基础设施要求较小,同时也有助于节省人力与物力,减少了大量预算成本,实现了跨地区的金融资源流通,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主体和运营模式

2.1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主体

现阶段,可划分互联网服务金融机构为三大类,即:①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基础,通过发展互联网技术,使得互联网服务金融机构存在先天优势,通过金融电子银行不断扩充自身业务范围;②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为电商机构在对自身资金交易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创建较为类似的金融机构,以此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实现;③大多为网上借贷机构与平台,该类为具有激烈竞争特性的现代化领域,具体为搭建互联网融资平台,以此实施借贷金融业务。

2.2互联网金融运营的主要模式

第一,支付结算。以往金融机构与现代化互联网金融内部,其中的基本业务在于结算金融资本,互联网金融业在融资基础上不断提升资本支付结算率,同时不断提升其业务量。第二,放贷模式。该模式同样被称为以往金融业的一种基本业务,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内部,该模式出现了相应变通,具体划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为电商机构直接放贷,比方说,阿里巴巴所开展的阿里小贷,等等;还有一类为电商或者和银行合作的一种模式。从根本上说,电商直接放贷的相关业务,能够通过其电子商务平台了解企业与电商的相关信息,以此使其信息对称得以实现,从而降低金融交易的风险。除此之外,对于并不具备独立放贷资格的电商来说,其往往会选择与银行合作的方法,该模式下的电商平台数据就是合作的优秀与关键,这些电商可转化自身平台数据为银行所承认的信用数据,而且银行也可依照该数据对用户信用度进行评判,在由银行向用户发出贷款。第三,第三方支付结算。从根本上说,第三方支付是以往用户与银行通过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所创建的一种非银行机构。第三方支付其实就属于中介机构,大多是提供银行卡收单服务与互联网支付服务等,依照公司自身的运营模式和顾客划分路径,可划分第三方支付模式为两大类,即:第三方支付模式与独立支付模式。其中,所谓独立支付模式,其实就是电子商务并未关联的一种独立支付平台,该支付模式并不存在担保功能,仅提供相应的支付解决方案,在我国比较典型的独立支付模式有易宝支付、快钱以及汇付天下等;所谓第三方支付模式,其实就是采用财付通与支付宝等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电子商务网站所提供,是创建在企业担保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支付方式。现阶段,我国第三方支付模式逐渐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与信誉,到2014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总额高达8万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提升了50.6%。

3、服务主体下的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因素

3.1征信风险

从根本上说,现阶段我国客户信用评估系统还缺乏健全性与完善性,在评估顾客信用等级方面依旧缺乏有效的数据,而且数据的广度、真实性与深度等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难以对机构或个人等展开信用判断。除此之外,线下与线上信息沟通与交流缺乏顺畅性,所以这对开展网络金融业务而言存在很大问题。

3.2信用判断风险

所谓信用判断风险,其实就是金融业务中因为违约所导致的相关风险。因为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会导致信息沟通不健全、不完善,再加上未能有效融合相关机制,因此具有较高线上数据依赖度的网络金融业务就无法完善其线下审查体制,这就导致服务主体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所以,存在较高的合同违约风险。

3.3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因为继承了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业务两方的风险因素,所以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互联网特性的影响,这其中尤以电商和网贷平台最为突出,当他们受到负面影响时,资金的流动性方面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使企业在经营问题方面陷入困境,甚至会出现无法兑现客户的资金等问题。

3.4信誉受损风险

对于信誉受损风险来说,该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比方说,泄露客户资料与个人信息、互联网遭受攻击、不能提供预先承诺的服务、互联网运行故障等,以上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网络金融服务主体信誉,这就使得顾客对服务主体服务规范性与安全性提出质疑,由此导致信誉危机的出现。

3.5成本控制风险

主要是体现在传统银行在进行相关网络安全人才的引进和网络的管理方面。和那些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提供金融业务的相关主体,传统银行在营业场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还要增加相关网络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网络的维护方面的支出,这对于其收益的保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6行业内部竞争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业中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都还不够完善,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形式,其还是新兴的运营模式。因此在竞争主体内部其发展也是良莠不齐的,在竞争秩序的规范方面也没能得到完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甚至影响到这个互联网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3.7法律制度不完善

因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迅速,而法律的滞后性也决定其在相关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没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预防,这就为金融犯罪留下了漏洞,有些服务主体和客户在维持正常经营和维护自身利益方面也就无法可依,存在着相关的法律风险。综上风险因素可知,当互联网金融服务主体在同时遭遇一种或几种风险因素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重大的经营危机,而在这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措施,所以企业在诸多风险的压力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4、监管措施

在这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国家要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监管措施,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4.1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和管理

互联网监管必须体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过于严格、过早的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创新。监管者的监督必须力求透明,应及时制定年度工作报告及调查结果,接受消费者适时的监督。监管者应制定规范的监督制度,把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时间等内容进行明确化,确保制定的制度更加合理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适当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则,合理界定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边界。从制度层面来说,必须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创建完善的监督制度体系,通过立法和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性质、条件及服务范围等,从而有效地监督管理提供充分依据。从监管实践角度来说,必须以保护消费者为出发点,创建健全的监管指标等,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风险,互联网融资平台改变资金不进账户的现状。

4.2监管部门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先进经验

监管部门应认真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趋势,基于掌控总体风险状态下,合理调整商业银行风险监督和管理要求,促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逐步深化金融服务并实施创新。鼓励商业银行主动借鉴互联网经验,重视服务需求和用户体验,合理调整商业银行服务理念、风险控制体系、产品研发等,从而满足金融消费者的相关要求,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黏性。例如:积极探究基于风险可控状态下,适当放宽银行贷前需要进行的实地调查等,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相关信息数据,创建健全的风险预警、识别、控制模型,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批量化进行小额信贷业务等。

4.3以客户为中心对经营模式实施改造

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消费习惯、方式有所差别,其价值诉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方式有所改变。基于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应注重客户需求和感受,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投资偏好、需求等方面为客户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以客户为中心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随着大众生活节奏的变化,银行必须简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如:在新客户认证方式上,商业银行通过审核客户相关证件、预留印鉴方式,改善互联网非面对面线上准入的繁杂内容。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不单单可以开展创新型金融产品,借助商业银行长期的信用基础,从而达到用户融资功能的合理结合,推出一系列引导客户消费并主动融资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总而言之,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客户消费需求和习惯向着个性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金融效率高、能有效降低风险控制成本等特点,同时,互联网金融拥有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新型渠道等战略,逐渐发展壮大。

作者:黄均勇 潘泽盛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条件下旅游企业迭代运营研究

1前言综述

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旅游行业商业模式发展也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迅速变化。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重视旅游企业的“互联网+”进程,构建旅游企业运营的迭展能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透明化使存在违规行为的旅游企业被及时曝光,反方向刺激了企业进行精益化管理。同时,运营较好的企业可以借用完善的网络体系建立企业的品牌,形成社会化效应,降低经营过程中的营销成本和运营成本[1]。针对现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进程,从传统的线下传播到现在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升级,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大量学者做了相关探讨:谢兰云[2]强调构建客户数据库来细分目标客户群,初步探寻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客户;王德静[3]同时也指出网络技术可使旅游企业以相对低的成本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旅游服务及产品。Hirschman和Holbrook提出购买后的消费经历不仅为顾客带来理性的消费价值,而且为顾客带来体验性的消费价值。这说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将会发生改变,他们更注重信息的搜索和分享而不是单纯的购买。价值交付是旅游企业和游客共同的目的,通过对景区的欣赏,实现自身的满足,而企业也通过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互联网环境下,价值交付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旅游企业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运营模式来适应日益复杂和快速的游客价值交付,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方向。

2旅游企业的迭代运营分析

传统的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主要元素的成熟的服务型行业。而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纵观旅游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线下旅游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企业、线上PC端的旅游企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移动端旅游企业。第一阶段只是把互联网看作简单的营销途径,而且旅游企业的产品也较为单一;第二阶段旅游企业开始重视线上,但是由于PC机的不便捷性,注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移动端的发展促使线上旅游企业进入第三阶段。旅游企业的迭展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对传统企业运营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使企业无法通过一次运营革新满足企业的发展,迭代式运营、持续性发展逐渐受到企业的关注。企业从传统的线下单独发展到线上线下结合,企业以游客为中心,不断地分析游客在交付、支付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需求数据,而后通过调整优化运营模式最大化地接触游客,逐渐实现了“交付—支付—价值实现”的精益求精式发展。游客体验的价值实现(图2)也存在着三个等级,与企业的发展遥相呼应,即初级的游客体验价值是旅游产品层面上的满足,而后是游客情感方面的满足,最后才是游客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三个等级的迭代升级实现了游客价值的升华。

3迭代运营的价值交互分析

通过上文对旅游企业技术迭代升级、运营模式迭代的分析以及游客体验的迭代分析,对迭代思想以及迭代运营有了一定了解,而在分析过程中企业的迭代运营与技术迭代以及游客体验的价值迭代存在交互关系,即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是企业进行迭代升级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游客体验的价值需求也在技术迭代的刺激之下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将企业迭代运营与游客体验价值实现的价值交互分为三个层次——初级迭代运营价值交互:企业创造收益,游客产品价值满足;中级迭代运营价值交互:企业获得顾客忠诚,游客情感价值满足;高级迭代运营价值交互:企业赢得粉丝,游客文化精神满足。此处以携程为例,分析探讨企业的价值交互过程(表1)。在初级迭代运营价值交互阶段,携程致力于发展自身的业务,开通携程旅行网的同时构建与航空、酒店、景区等行业的联系,将价值的交付与支付移到线上,使游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游客的产品价值交互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2年3月,当月交易额首次突破1亿元人民币。在这一阶段,携程针对游客的异地旅游需求迅速布局发展,占得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的先手优势,2006年便将度假出发地拓展至11个城市。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2004年同程旅游上线,2007年去哪儿上线,众多在线旅游企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先手优势不能获得优秀竞争力,携程凭借自己对游客的深入了解,对游客的产品价值需求深耕细作,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产品价值交互的需求,更多的深入探讨对游客情感价值的满足,2009年,推出“自由•机+酒”产品,与此同时,“携程无线”手机网站以及驴评网的出现使游客能更方便地发表自己对景区的看法,使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文化背景等,极大地满足游客的情感需求。同时,携程对支付安全的不断提高,以及第三方担保流程的不断完善,使游客能够放心地预定酒店、机票等,提高了游客的忠诚度,此时的携程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的迭展。随着旅游和互联网的联合发展,在线旅游不仅仅是满足游客的一次旅行,旅行的意义也不再是一次游玩,更多的成为了游客对精神文化的探寻,中级情感价值交互逐渐向精神文化价值交互转变,企业在这样的旅游背景下能否满足游客的精神价值交互成为构建优秀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方位的满足,是对企业原始业务以及新增业务更严峻的考验,支付的安全便捷、产品的优质丰富、价值实现的全面彻底是一个企业力所不能及的。携程通过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并购,以及吸收巨头企业的投资,逐渐构建了“携程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在线旅游生态,多方位地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2013年,携程融资8亿美元;2014年,携程战略投资“快捷酒店管家”;另外,携程还与“老虎地图”、“嘀嘀打车”等应用达成了战略合作。多方位的战略投资合作使携程能够更加快捷、安全、优质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游客能够从繁杂的线程安排过程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景观的体验中,使每一次的旅程都能获得精神文化的升华。经过多年的迭展,携程企业获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企业运营利润以及净利润也有所突破。由图可知,携程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为6100万元(1000万美元),携程第二季营业利润率为2%。携程第二季净利润为1亿4300万元(2300万美元),若不计股权报酬费用,第二季度归属于携程股东净利为2亿9600万元(4800万美元。

4结语

对游客的深度理解,以及企业运营的迭代式发展,使携程能够紧抓市场的潮头,获得飞速的发展。同时,携程的发展也证明了迭代式运营在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优势。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数据的发展使企业对用户的了解越发深入,而且在对用户的了解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跟进运营的发展步伐,迭代式的优化调整,使企业更加贴近用户、了解用户、满足用户,最终超越用户的需求,引领用户,进而增加用户对企业的粘性,使用户成为企业的粉丝,协同共同发展[4]。互联网的发展是不断深入的,企业对用户的了解也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企业在深入了解用户,促进落实“互联网+”的过程中还会有较多的挑战,需要各个企业不停地进行探讨。

作者:胥京波 卓德保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经济环境论企业运营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途径

1.1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交易成本、交流成本与运输成本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的高效率运作的优秀,是企业完成个性化定制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促使企业之间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得技术扩散的效益。现代产业集群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协助企业领悟新技术、新机会、新技法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要价值体现。故供应链系统的建设要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网站,进一步建设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1.2强化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高级、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是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思想教育、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强化高级与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加大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资,第一时间掌握新的技术、采取实践优势的竞争策略。互联网经济环境为企业建立按需定制、柔性化、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创设了优秀的基础条件,采取差异化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消费者具体需求的情况,企业依据具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监理起基于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背景下,国外企业在较多领域形成了基本垄断的优势地位,国内企业须采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包装与运营体系中要逐一环节进行突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经济与相关产业经济的有效融合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将会出现越过平台期,呈现继续稳健发展,网民的规模也将进一步的增长,网民的增加为网络经济的深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预计在2013年为止,中国的网民数量将会到达6亿人,网络经济服务在整体市场占的比重近70%,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更能符合用户的契合度。现阶段互联网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要把握互联网平台终端的市场动态。整体上分析现阶段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速度逐渐加快,步伐稳健,移动终端日渐普及,其一,我国的手机用户不断增长,其速度大于网络增速,作为手机上网终端的可行性有优势在逐渐扩大;其二,手机作为现在逐渐全面普及的智能型终端,使得国有企业应该循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不断的加大自己的手机时代优势,努力发展国产品牌,将国产品牌推上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打入国际市场;其三,我国的微博用户在2013年为止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并且还将进一步增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手机网络的视频应用和微博同时发挥着效用;最后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营,企业要充分重视网络平台的安全支付环节,企业运营过程中须建立健全网络交易的安全平台,现阶段企业发展结合二维码以及更完善的电子支付平台是我企业运营的焦点和发展的重点。

3.结论与建议

世界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崛起的运营模式为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创设重要的机遇,成为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运营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创新在整个行业之间的竞争策略,重视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盈利目标的选择,挖掘各种手段进行经济与技术的多方位结合,创新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实现企业的投入与高效益运营,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优势元素。

作者:张安帮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运营特征

构建ICT云计算服务模式

电信运营商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必须有效定位成运算服务的提供商,同时运营商也有很重要的机会在这其中贡献其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对运营的了解,以及对各种资源的优化能力。

构建“设备+网络+应用+专线+托管+维护”的ICT云计算服务模式。

IT与CT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主题,而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个性化需求和新业务,使得通信行业“应接不暇”,通信的交换能力通过新技术还能“勉强维持”,但通信的控制能力和监控能力犹如“瞎子摸象”,对交换的内容一无所知,对信息的控制“无所适从”,管道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商业价值。因此,要在商业模式上重塑ICT,构建“设备+网络+应用+专线+托管+维护”的ICT云计算服务模式,构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广阔空间。

传统的服务器托管通常是按月向用户收取固定费用;而云计算服务是根据计算的时间、信息存储量、计算量等向用户收费。云计算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还处在实践和探索之中,新商业模式犹如曙光,开始显露生机。云管端的支撑要素——业务IT化、网络IP化意味着运维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基于网元的运维向基于业务的端到端运维转变。运维合作模式逐步向网络运营外包转变,为此,运营商的运维平台必须与设备商的运维平台有效对接、联合运作,双方的运维能力都逐步向集中化、可视化发展。此外,在构建ICT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同时,加快政企OA拓展,顺势带动综V、专线、网站建设等业务拓展,构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广阔空间。

加快一卡通业务推广

移动电子商务是无线城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应用,这项应用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大环境的改善、终端的完善、消费习惯的养成,正在迅速推广。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与无线城市的结合,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在便利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将极大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无线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卡通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的相结合,将发挥协同效益,促进移动互联网平台间的融合与协同。借助无线城市大平台,实现只要为手机更换一种新型手机卡,绑定一个金融交易账户,就能轻松实现地铁、公交、连锁超市、加油站等各类付费功能。同时,基于无线城市的手机支付平台,可以构建全新电子商务模式,打造“无线商城”,推动本地贸易、物流、零售业的发展。

加快一卡通业务推广,促进移动互联网平台间的融合。根据中国移动一卡通业务的特征,我们的目标客户主要分为校园市场(细分可以为:大学、职业院校、中小学)、中小企业、商业楼宇、政府机关、楼盘社区等。

在校园市场,一卡通可降低后勤运营工作量及成本,实现秩序化智能管理;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学校打造数字化校园;还可培养一大批可持续使用中国移动业务的粘性用户,同时抢占新增用户市场,达到强力策反用户目的,利用产品优势,将专线、MAS、信息机等捆绑收费项目带入校园,形成业务捆绑。

在中小企业市场,由于中小企业项目成本较低,用户需求普遍较简单,项目周期短,有助于迅速抢占市场,可快速形成标配产品及中小企业一卡通标准方案的整合推广,有利于迅速形成用户规模。我们可以建立快速支撑业务发展的支撑队伍,减化业务办理流程,为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换机、换号以及套餐支撑服务。在楼宇商圈市场,主要是针对商业楼宇从提升物业管理配套设施服务建设的角度切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管理手段。在政府市场,主要是通过政府工程打造标杆推广项目,提高政府部门对移动一卡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运营商投入的模式为主,获取政府对于此项目业务的开展推广。

强化信息化应用体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移动互联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发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整合优势在平台层面,移动互联网要更多继承互联网的特点,注重用户体验,建设开放性的平台;在应用层面,创新主要基于用户身份、用户位置、用户高度参与。在移动互联网亟待创新的巨大产业中,必须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才能挖掘产业潜力,为自身以及客户带来价值。

发展移动互联网离不开政府和大型国企的支持和配合,重点拓展政府、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强化信息化应用体验,树立标杆,借势推广,可增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示范效益。就大型企业对湛江移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而言,其意义在于抢占行业龙头位置,形成标杆效应,有助于推移动产品品牌形象,树立行业样板,客户的试点效果更具有市场说服力。在不同行业选择客户进行试点,将起到良好的行业示范宣传效果。此外,抢占行业优质资源客户,为移动互联网产品项目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品牌效益,并能迅速扩大行业影响力。

政府往往是新型的具有重要价值产品业务的重要推广者,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可通过政府工程打造标杆,推广新型产品业务,提高政府部门对移动产品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以运营商投入的模式为主,获取政府对于此项目业务的开展推广。然而,也要注意到在政府市场中也有细分的特点,比如一般的政府部门对于一些移动互联网产品业务的需求功能主要是来自内部消费,在这方面湛江移动的产品业务与当地其他运营商产品业务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由于有些政府部门具有对外辐射的作用,如民政、卫生等部门,在目前各地均是非常重视信息化办公、便民的氛围下,此类政府部门对于信息化投入有相应的预算,对价格也不太敏感,如果湛江移动的互联网产品业务能承担一些延伸的功能,就能更好地利用湛江移动一些产品业务的特点,将湛江移动的信息化产品业务从封闭环境的应用扩展到半封闭的场景,从便民利民的角度,以特定政府部门作为载体来进行移动互联网信息化产品业务的推广应用。

互联网运营论文:移动运营商迫近互联网自立还是自迷?

(记者 朱泉峰)9月24日,“200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互联网界的精英们群贤毕集,又一次“指点互联网江山”。

门户?搜索?电子商务?抑或Web 2.0?互联网总是看似简单却又问题不断。互联网为何总是别人赚钱自己却空空如也?互联网究竟是谁的地盘又是谁在做主?

移动运营商入局抑或搅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集团第一次以总赞助单位的身份,高调亮相和自己目前关系还不大的互联网大会,这让很多参会的互联网公司感到惊讶和不安。“众所周知,2006年至今移动和联通已经让无线增值服务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凭借政府背景和网络运营商的职能,它们完全有能力重新划分有线互联网的一亩三分地。”一位互联网公司的参会代表对中国移动入局互联网业务不抱乐观态度。

事实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刘爱力在当天大会上的发言,几乎让在场所有人听来都将信将疑。刘爱力在谈及中移动进军互联网的原因时表示,“入局是被迫而无奈的”,随着有线互联网业务向移动通信行业的渗入,传统电信运营商已经是“苦海无涯”,而中国移动也是“貌似昌盛”。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宽带的发展,即时通信(IM)、VoIP网络电话确实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带来了挑战。从全球趋势来看,如果基于Wi-Fi的VoIP业务开放,可能会替代移动运营商60%的语音业务。刘爱力承认: “电信客户的需求也已经从基本的通信业务转向了生活形态多元化体验的转变,通信不仅仅是基于语音,越来越多的是基于互联网。”

对于中国移动的“吐苦水”之举,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表示运营商并没有把矛头指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和百度等公司,“因为中国移动所指的是美国发生的情况,譬如eBay旗下的Skype业务,这一块目前是中国政府保护的,但今后是避免不了的。”

“其实,2006年互联网只占到整个通信收入的2%,而在未来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内,我们预测到2012年或者是更早的时间内,互联网将占到电信运营收入的20%。”这个数据对国内的运营商而言,刘爱力认为是祸不是福。

刘爱力在演讲时还提到,互联网的后向收费和电信的前向收费模式此前是“泾渭分明”的,但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蚕食电信运营商的领地,不满足于只有后向收费,开始尝试前向收费。“它们基本上有通吃的感觉,这也是中移动要进军互联网的原因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刘爱力暗指互联网公司尝试前向收费典型的例子便是Google,最近Google高价竞购无线频段,并计划研发销售类似于苹果iPhone的全新手机GPhone。此外,Google、Yahoo和eBay在美国已经参与到了许多电信业务之中,瓜分运营商的前向收费市场,如果国内政策放开,电信运营商“一天赚一亿”的神话将成为过去。

为了让大家相信移动不是来搅局的,刘爱力在演讲快结束时诚恳地说: “中国移动也想准确定位自己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啊!”

另外,记者在大会期间还获悉,中国移动正寻找“互联网疯子”进入互联网这一领域,中国移动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研究互联网,以应对今后十年中国互联网对其的挑战。

互联网自立还是自迷?

虽然中国移动的“互联网蓝海计划”让不少在场的互联网从业者感到背脊发凉,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乐观。“因为电信运营商不可能垄断互联网行业,这是一个比其他所有行业都特殊的行业,新技术、新创意、新体验、新服务层出不穷日日更新。移动和联通这样庞大的机构,行动怎么可能适应其快速变化?互联网从业者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方向。”

记者在与不少互联网公司的采访对话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一种互联网的激情,真正引导和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还是那些投身其中的从业者和发现新机会的创业者。“综合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即时通信(IM)等等,它们现行开展的业务和正在关注的业务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真正面目,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把服务转化为价值?揭开口水和炒作的面纱才能看得更真切。”不少参会者承认,新浪、搜狐、网易、百度、阿里、盛大、腾讯等才是中国互联网的主体。

除了门户的信息资源优势,技术创新也是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搜索引擎便是最适合的例子。但是在第二天的中国互联网高层年会上,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对目前垂直搜索细分市场的方向表示质疑: “目前的垂直搜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用户找合适的垂直搜索会花很多经历,要去找哪家公司垂直搜索做的最好。垂直搜索脱离了第一代搜索的优点,而整合搜索也许才是下一代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因为搜索将进入一个以人为先的时代。”

据李开复解释,以人为先有四个定义: 整合搜索――将来的信息不仅是网页,而是多元的; 移动搜索――搜索不仅在PC上运行,还要在手机上运行; 智能搜索和人性化搜索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搜索应该是针对个人的需求和喜好有一个个性化的不同体验,这就是个性化的搜索。

“中国互联网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太急功近利,各企业对流量和获利的要求太高。” 李开复认为这也可能是因为资本对互联网的关注较多,从而鼓励互联网企业更快速的成长所造成的。“大家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继续理解中国网民,继续开发出中国网民需要的东西。”

链接

互联网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9月24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韩夏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国互联网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且还在不断涌现新的问题,韩夏归纳总结为四大方面。

第一是互联网的演进发展问题。随着互联网商用化不断深入,用户规模积聚扩大,互联网企业良莠不齐,企业普遍关注自身利益,缺少网络平衡能力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是电信与互联网还存在要和谐发展的问题。当前互联网对传统话音业务的分流和替代作用明显,互联网相对较低的接入资费,现在以P2P技术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占用了大量的带宽和资源,致使其它业务难以开展。

第三是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博客等Web2.0应用的快速发展,基于文件下载、即时通讯等业务的迅速普及,业务实现的用户中心化和业务控制的中心化趋势明显。这些业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违规违法互联网企业创造了条件,并且网页恶意代码等攻击行为大幅增加,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四是我国互联网还存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各地区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地区间互联网配置不平衡,城乡间普及水平差距大。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困境及云计算机遇

编者按:三网融合、移动宽带化、家庭网络和企业(行业)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获取需求,同时也给通信网络带来了海量信息的冲击。在此背景下,能够实现按需服务、虚拟化存储,并具有高扩展性的云计算在通信业倍受追棒。在“云大潮”面前,运营商面临从业务、到存储、网络、安全、平台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同时,由于其创新性的技术和应用,云计算也能为运营商带来从传统的通道型服务商转型为综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机遇。在IT和CT边缘日益模糊的发展形势下,运营商将因为云计算与通信业的融合与创新,获得和IT服务商同台竞争的机会,并因为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未来ICT的主导地位。

本期特别推出的“移动通信的技术创新”专栏,将以“云计算与通信领域的创新发展”为主题,探讨通信行业的云计算发展和中国运营商的云计算部署策略,分析云计算为通信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文章从用户终端组网方式、电信运营商网络连接的计费模式、互联网应用的紧耦合型应用执行环境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困境,归纳了现有互联网内容与应用服务主要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基于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构建电信运营商的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CAEE),讨论了不同情景下的CAEE的实现方式,实现按需提供计算服务。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互联网 终端 云计算 虚拟化技术 应用执行环境

1 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已经是全业务的运营商,即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可以同时提供固定电话网络服务、移动网络服务、互联网服务。至今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结构中, 固定与移动语音技术成熟,仍是主体收入,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固定互联网基于铜缆的接入技术已经普遍推广使用,部分省份开始部署用户光纤接入网,大部分省份收入仍在增长,部分发达城市互联网接入收入已趋缓现象;移动互联网的宽带接入技术如目前的发展热点3G网络已经部署商用,WiFi网络在热点地区及家庭与企业组织内业已普遍使用,LTE的技术也开始试商用。依托固定与移动互联网的增值业务(除语音与带宽通道业务之外)的收入规模仍然有限,远未达到三分天下的程度。更有甚者,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发展上,电信运营商正面临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角色“管道化”及利益“边缘化”的威胁,同时面临新的计算模式对网络组网结构与网络资源虚占的挑战。

制约各电信运营商在固定与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政策管制因素(互联网视频业务、IPTV业务、三网融合)、企业内部因素(能力、战略)、市场因素(行业内外的竞争、客户的需求及满意度)。但在技术层面也存在诸多制约的因素,特别是用户终端侧技术因素及由此引发的平台侧问题。

1.1 运营商可控及不可控的用户终端组网方式

首先是终端侧因素涉及到终端组网技术与业务应用功能实现。电信服务中的应用终端一般包含两类功能,即网络连接功能、业务应用执行功能。终端网络连接功能一般有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终端直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电信运营商网络连接,从而通过电信的网络服务实现与连接在网络上的其他终端的业务应用功能交互;另一种方式是,终端首先连接到本地网络,通过本地网络可以实现与本地网络上其他终端之间的业务功能交互,或通过本地网络与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连接,实现与电信网络上其他终端的应用功能交互。对于固定电话网络来说,电话终端可以直接连接电信网络,也可以先连接内部网络企业总机后再连接电信网络。

随着PAN(Personal Area Network)个人网络、HAN家庭网络(Home Area Network)、企业机构网络(LAN、Campus Network)的日益普及,新型互联网电子终端不断出现,这些终端从组网模式来看,同样可以如电话终端那样分成两类方式,即直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与电信运营商网络互联;或通过连接本地网络并通过本地网络实现与本地网络上其他终端的交互通信或通过本地网络与运营商的网络连接,实现与其他互联设备的通信。目前现状是企业内部网路组网技术相对成熟,一般采用基于以太帧的有线与无线WiFi组网技术, 家庭网络技术及个人网络技术也有多种形式,但仍未大规模商用规模。

云计算服务基础假设是网络服务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在此基础上,终端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服务侧的其他计算资源,终端侧与服务侧之间涉及键盘/鼠标操作的交互、数据的交互、软件的分发、呈现的交互等等,都需要网络承载;而服务侧的计算资源的集成整合依托的是分布式的计算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实现的,也是以高速高可靠的网络为基础。这就不仅要求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问题,解决有与没有的问题,还要网络的带宽与连接的可靠性可获得性,解决好与坏的问题,确保云计算服务的连续性与实时性。而网络的可靠性与可获得性除了通过网络的规划确保冗余性外,更重要的是有维护的技术手段与技术人员,因为我们的网络与设备的自愈功能不是缺乏手段就是成本昂贵。

而从终端组网方式来看,个人网络、家庭网络及企业网络的资产所有权可以属于也可不属于电信运营商,组网形式、组网的设备乃至组网的技术中,电信有的可以主导有的不可以主导,如果电信运营商不能主导,客户自身主导就很难形成云计算或互联网增值服务的基础网络设施。那么出路何在?看来需要技术标准与规范,及政府的作用。纯粹依托电信运营商解决终端侧的组网问题,也需要政策的支持。

因此,从云计算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来看,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服务可以也应该首先对于那些直接接入的运营商网络的终端用户提供,其次是对那些终端组网网络外包给电信运营商的终端提供云计算服务。目前,移动网络的手机终端、家庭中的PC终端、IPTV终端目前的接入网络相对简单。手机终端直接与运营商基站接入交互;目前家庭中的大部分PC与IPTV机顶盒通过家庭网关或DSL Modem连接运营商的网络设备。此外中小企业的内部网络比较简单。上述三类客户即个人、家庭、中小企业的网络维护主体是运营商,这些客户的共同特性是绝大部分是非IT人员或无IT专职人员。而云计算服务模式的本质特性是从专有化向共享公用集约化,专业化向大众化的服务外包。云计算服务从技术与维护的角度来看,也应该从帮助降低用户购置成本、维护成本,提升用户业务应用多样性、可获得性,提高用户互联网服务的QoS、EoS,充分发挥客户对电信运营商的信任度,开展互联网增值业务。

1.2 电信运营商网络连接的计费模式影响互联网商业模式形成

从目前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接入来看,固定互联网接入的带宽与稳定性要远高于无线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带宽与稳定性;从计费模式来看,固定互联网接入资费与无线移动方式的资费也有较大差异,表现为固定互联网接入以接入带宽包月方式为主,目前流量与时长不纳入作为计费元素;而移动互联网接入的计费以时长与流量为主。从目前云计算服务模式来看,按需提供服务,按量按时计费是主流模式。云计算服务的计费模式与移动互联网的计费模式极其相似,究竟是固定互联网接入的包月资费模式上叠加云计算服务的按量按时计费方式,还是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服务的按量按时计费方式,还是其他资费组合还有研究。但资费方式确实影响商业模式的形成,目前固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体现为媒体特性与目前全球范围的固定互联网包月资费模式不无关联,而媒体特性主要表现为面向消费者的前向免费使用,服务提供商通过广告媒体面向投放企业后向收费。云计算服务模式究竟是面向消费者的前向收费还是面向企业的媒体特性后向收费模式会成功,以及如何引导客户接受前向收费服务模式是电信运营商值得思考的课题。

1.3 互联网应用的紧耦合型应用执行环境与不可控的终端类型

目前来看,个人客户与电信互联网络有连接的应用终端有手机、便携机PC,上网本等;家庭客户与电信互联网络有连接的应用终端主要有电话、游戏机、IPTV机顶盒、PC机;中小企业的客户与电信互联网络有连接的应用终端主要有电话、手机、PC、便携机、服务器。我们这里只讨论手机终端与PC终端。现有的终端应用计算模式是紧耦合的计算执行环境,即必须在所用的终端设备上,安装能驱动相关硬件的软件操作系统,并在此终端与操作系统上存储并安装相关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执行代码与数据要装载到此终端的RAM与处理器中执行计算,计算的结果要存储或呈现终端的显示设备上。具有互联网连接功能的终端设备可以与网络上其他终端或服务器交互应用数据。

相对电话网络来看,目前互联网应用终端种类繁多,制式标准繁多或缺乏标准;终端成本远高于电话机成本,而终端更新周期快、维修成本高、技术复杂度高,终端计算能力扩展方式是通过单体的有限空间扩容或淘汰现有设备添置计算能力更高的设备。目前终端设备复杂性表现为:专业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多样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一致的计算处理资源配置、不同的显示设备等。由于现有互联网应用终端的紧耦合型应用执行方式,终端使用者对硬件与应用软件要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用成本及维护成本高;对个人、家庭或企业要么自身维护相关的网络与终端,要么外包相关服务。目前的应用终端的紧耦合型应用执行环境也要求使用者自身或专业人员安装/卸载所需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使用只有在本地终端上安装了相关应用软件后,此软件在本地的Memory/CPU加载执行后,才能获得所需服务。这也表明应用终端的执行环境,无论从终端的选择配置、资产属性,还是应用软件安装使用执行,基本上是终端拥有者/使用者控制,是客户主导型;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内容与应用所依赖的关键应用执行环境上,目前基本无法控制。

在应用终端现有紧耦合的计算模式下,运营商开展信息与应用的互联网移动增值业务,将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各终端的硬件资源的不一致性、操作系统版本的不一致性、应用软件的不一致、网络接入不一致性等,即应用执行环境的不一致性,运营商难以面向客户分发、部署及提供在不同终端上业务质量与体验质量指标一致的应用服务,特别是实时性与体验指标高的服务。除了质量与体验指标难以保证外,在现有企业资源、收益与成本的约束下,运营商难以提供如此大规模终端侧的维护问题, 维护难以界定用户设备问题、应用软件问题、网络问题、用户服务平台问题。

2现有互联网内容与应用服务主要实现方式

在各终端的硬件资源的不一致性、操作系统版本的不一致性、网络接入不一致性等,即应用执行环境的不一致性情景下,为了克服目前开展丰富的固定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终端瓶颈点,互联网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及电信运营商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类:

从终端上出发,采用合作定制手机如iPhone、Blackberry、Palm,构建统一应用执行环境,提供内容与应用服务商店。

从应用软件与服务平台出发,针对现网上终端种类,定制开发测试同一应用软件的不同手机版本客户端与服务端软件,用户依据自己的终端下载或自动测试下载。

以浏览器及其插件为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提供有限应用与内容服务,即终端安装同样版本的浏览器及相关插件,服务平台提供内容、脚本语言或字节代码,如widget应用、flash应用等。

上述三种策略中,定制合作终端实际上是电信运营商不得已而为之,运营商实际仍然是通道角色,苹果、RIM和 HP/Palm借助电信运营商构建了各自的内容与应用运营平台。策略二,电信运营商必须聚集大量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测试验证矩阵庞大,工作量惊人。策略三是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策略,如Google、Baidu等。

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欲摆脱“管道化”的命运,必须在网络、终端、平台上有协同的战略策略。而今,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内容应用增值业务乃至电信除网络带宽连通性业务之外所有业务提供新型的实现模式和服务模式,具体来说,通过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电信运营商可以构建可控的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

3基于云计算技术及虚拟化技术的互联网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CAEE)

在此,我们区分内容服务与应用服务的异同点,内容服务本质上是应用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表现为内容服务必须有其对应的应用软件,如 Web内容服务必须依托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等应用软件,互联网视频服务必须有视频播放应用软件与视频内容服务器。相对于应用有单机版,内容服务也对应有单机内容服务;应用实现方式还有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Peer to Peer等分布式网络通信应用方式,与此对应也有相应的内容服务。因此我们仅讨论应用执行环境,并限于讨论网络通信形式的应用。我们将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Content/Application Execution Environment)缩略为CAEE。

云计算技术目前不包含终端的网络接入技术的解决方案,但是假设网络虚拟化技术已在电信互联网基础设施中实现;而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中所涉及的网络虚拟化技术与系统虚拟化及VM Migration技术关联,本文不讨论虚拟化网络技术。我们主要讨论如何通过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实现电信运营商可控的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即CAEE。

构建CAEE的优秀理念是,有无技术将目前应用终端的紧耦合的应用执行环境转变松耦合的应用执行环境?能否通过相关技术解决目前应用计算能力由终端配置决定的现状?能否解决操作系统与底层硬件系统的紧耦合的状态?能否解决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紧耦合关联性?

首先,我们从用户终端角度出发,用户为了获得应用服务的前提条件是,用户拥有可以输入其指令及呈现其所需内容与应用服务的终端。应用执行环境的种类可以应用代码存储的位置、应用代码执行所依赖的操作系统位置、应用代码计算执行所依赖的 CPU/Memory位置等三个主要属性来区分(在此我们有意忽略应用执行中及执行结果所需的DISK的位置,此属性可在终端本地也可以网络中)。以此三属性是使用终端本地资源还是使用网络资源可以组合出八种应用执行环境(见表1)。我们将重点讨论表1中的1~5应用执行环境情景及其依赖的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在所讨论的应用执行环境情景中,现有应用软件大都可以无缝迁移到新的应用执行环境而无需重新开发。

情景一:应用的单机执行环境。应用软件代码及执行应用的操作系统与CPU/Memory都在终端上,是离线应用或单机应用执行环境。情景一中根据应用终端是否支持终端虚拟化技术(Client virtualization)分为实机执行环境与虚拟机执行环境。引入终端上的hypervisor,使用客户机虚拟化技术可以独立定义电信运营商应用执行环境,实现应用执行环境与终端硬件系统的解耦合,有利于区分终端硬件故障、操作系统故障、应用软件故障。从而降低运营商维护工作量。

情景二:实际上是可采用应用虚拟化(Application virtualization/Application streaming)技术实现。在此情景下,应用软件代码可以通过网络从应用软件分发平台分发到终端上,一般每个应用软件在终端上都有自身独立的应用执行环境,这样无需在终端及操作系统上预装安装应用软件,各应用软件在其执行环境中执行,并与其他应用分时共享终端上CPU/Memory计算资源。所使用的计算资源可以是终端实机资源也可以是终端虚拟化后的虚拟机资源。通过应用应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紧耦合,同时实现应用执行环境之间的隔离。进一步简化电信运营商的维护工作量,并能实现应用故障的快速定位。

情景三:可以看成无盘系统的应用或OS streaming执行方式,也可以看成是virtual appliance方式的应用执行环境。在此情景下,终端上无操作系统业务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通过网络获得。但应用的执行在终端本机或虚拟机上执行。

情景四:应用代码及应用执行的操作系统与 CPU/memory等计算资源全部在网络侧,终端上只执行指令的输入与应用结果的呈现。这就是所谓的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技术。为实现此类应用执行环境涉及的关键技术有服务器虚拟化技术、OS streaming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远程桌面技术(如 ICA/HDX、RDP、PCoIP等)等。采用 VDI技术实现时, 远端的执行环境可以是刀片或单体计算机也可以是虚拟机。通过规划分配相同的虚拟应用执行环境,并与每个终端相对应, 电信运营商可以构建独立于终端环境的应用执行环境。这是云计算技术帮助电信运营商摆脱“管道化”宿命、摆脱终端瓶颈、实现计算资源按需提供的最关键的技术。也是电信运营商构建统一应用执行环境的关键技术。基于服务器系统虚拟化技术的VDI技术与终端系统虚拟化技术相结合, 可以实现运营商的Online/Offline的应用执行环境。此情景的另一实现方式是采用terminal service方式实现。

情景五:终端用户将终端上的应用执行代码上传到网络上的应用执行环境执行处理, 并将执行结果返回到终端上。此情景涉及的技术与情景四相同,其关键技术有服务器虚拟化技术、OS streaming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远程桌面技术等。基于服务器系统虚拟化技术与终端系统虚拟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应用的在终端Online时在网络上执行,Offline时应用回到终端的应用执行环境执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情景四与五可以实现用户计算能力的扩展不依赖终端的实现方式。通过系统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终端与服务硬件系统与操作系统的紧耦合的关联,通过应用虚拟化与应用Streaming技术可以实现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紧耦合关系。我们建议,未来电信运营商的CAEE实现部署应以情景三、四、五三种方式为主体开展。

4 结论

现阶段电信运营商在固定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发展除了面临网络技术的挑战外, 其上的增值业务发展同样面临终端瓶颈及计算模式瓶颈的限制。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为了构建电信运营商的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CAEE)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内容与应用执行环境将帮助电信运营商摆脱终端瓶颈、“通道化”的宿命以及利益边缘化的困境,云计算所实现的按需提供的计算服务模式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网络维护优势以及长年积累的公信力的结合于集成,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实现计算服务作为水、电、气、电话之后的第五项公用事业服务。

互联网运营论文: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

【摘要】文章首先给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接着从三种运营模式和两类服务形态两方面论述了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并分五个方面详述了国外运营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策略,最后阐述了国内运营商可以借鉴的五点启示。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模式 资费套餐 Web 3G

1 移动互联网定义

1.1 国外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坛定义:无线互联网是指,通过无线终端,如手机、PDA等,使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无线网络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使用E-mail、移动银行、即时通信、天气、旅游信息及其他服务。总的来说,想要适应无线用户的站点就必须以可显示的格式提供服务。

维基百科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移动无线Modem,或者整合在手机或独立设备(如USB Modem、PCMCIA卡等)上的无线Modem接入互联网。

1.2 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中兴通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白皮书》给出的定义,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

广义: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接入互联网。

WAP论坛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1.3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以手机、手持设备(如PDA)等通过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使用各类互联网服务,如网页浏览、定位、移动支付等。这些服务均具有移动终端适配性的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移动互联网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一种接入方式或通道,运营商通过这个通道为用户提供数据接入,从而使传统互联网移动化;其次,在这个通道之上,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类内容应用,从而使移动化的互联网逐渐普及。

2 国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特点

近两年来,随着各国运营商不断升级网络,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渗透率持续上升。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日、韩移动通信业比较发达,因此,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其他国家则相对较低。截至2008年底,日本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超过80%,韩国超过60%;英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为20%,美国17%,中国超过30%。

2.1 三种运营模式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从国外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来看,从全屏浏览到传统互联网的热点运用,到运营商定制内容,种类多样。所有这些服务沿着从纯接入到个性化内容这条线进行排列,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完全基于接入的服务。主要是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其典型业务有互联网浏览、适配手机特点的全屏浏览等。

第二个层次:基于接入的集成服务。主要是提供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热点应用,其典型业务包括搜索、Youtube、E-mail、eBay、社区、即时通信等。这些业务主要使用合作伙伴品牌。

第三个层次:基于内容和应用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基于运营商定制内容和应用的服务,其典型业务包括音乐、视频、手机电视、移动支付、定位/导航、游戏等。这些业务使用的主要是运营商自有品牌。

这三个层次代表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第一层次的商业模式是“纯粹的接入管道”,全球的主流移动运营商都提供该类服务;第二层次的商业模式是“智能的接入管道”,欧美移动运营商,如Verizon、Vodafone、和黄3等都提供该类服务;第三层次的的商业模式是“精细的内容渠道”,日本移动运营商、韩国移动运营商都提供该类服务。

三种运营模式对运营商资源和运营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运营商选择何种运营模式需要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及市场发展状况来决定。具体见表1:

2.2 在线和离线两类服务形态

国外的运营商通过在线、离线两种方式来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1)在线服务

在线服务通过WAP和Web两种技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浏览及其他各种内容应用,其中基于Web方式的在线服务正在成为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运营商实施网页全浏览技术以使用户在PC端和手机上能够享受到同样的业务体验。如2007年SKT就推出Open Web业务,实现了网页全浏览。

移动运营商推广无线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服务,用户在移动环境中可以随意使用有线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比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移动聊天(MSN)和移动博客等。这更加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

(2)离线服务

主要通过客户端软件方式来实现。用户下载并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即可以不登陆网站就享受到各类服务,如新闻推送、移动搜索、移动视频、各种金融服务、游戏等。随着移动Widget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客户端软件层出不穷,如待机画面、移动游戏、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移动金融服务、LBS、视频点播、离线杂志、新闻服务等。

3 国外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纵观国外运营商在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做法,本文从网络、目标市场、合作、终端、资费5个方面分析国外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3.1 策略1:升级网络,提高网速

网络,尤其双向高速网络是移动多媒体应用及高带宽应用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外运营商非常重视移动网络的持续升级。目前,国外的WCDMA网络大部分都已经升级到HSUPA,最高可提供21.6Mbps的下行速率和5.76Mbps的上行速率;而C网运营商如Verizon、KDDI、SKT等均已经把网络升级到EV-DO Rev.A。网络速度的提升使其可以承载一系列基于高带宽和高速率的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并进一步带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3.2 策略2:区分商旅和大众市场,推出针对性业务

针对高端商旅市场,主推E-mail业务。E-mail服务在欧美商务人士市场比较受欢迎,因此欧美运营商如Vodafone、Verizon等均针对高端商旅市场推出移动E-mail业务。该业务的特点是:两种收费模式――收取一定的月租费和按流量收费;两种接收方式――即时接收和只能通过Web网页接收。

针对大众市场,为适应小众化趋势,推出多样化应用,包括:沟通类应用,如移动社区、移动IM等;便利类应用,如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等;娱乐类应用,如全屏浏览、移动视频、手机电视、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

3.3 策略3:与互联网巨头强强合作,引入传统互联网热点应用

传统互联网的热点应用如MSN、社区网站、搜索、视频等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用户群,提供这些服务尤其是在其他运营商还没有提供的时候,无疑可以吸引用户以扩大市场规模。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运营商是Vodafone与和黄3。这两个运营商整合了TOP SP/CP,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优质资源汇聚中心。其合作的TOP SP/CP有微软、Yahoo!、Google、eBay、Youtube、Facebook、Myspace等。这些均是业内顶尖的传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这些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基本涵盖了Internet的主流热点应用。运营商通过这种强强合作的方式,达到借助合作伙伴品牌影响力来吸引用户的目的。

3.4 策略4:定制功能终端,配合业务推广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不仅需要网络速率和稳定性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终端在功能和业务方面的推动。国外3G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做得比较好的运营商,无不从终端入手,以定制终端来配合其业务的推广,而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更是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和黄3设计开发了价格便宜、简单易用的新的移动终端,集社交网络、E-mail与短信功能于一体,如和黄3的Skype手机、INQ1Facebook社交手机等。和黄3还计划于年内推出Twitter手机以及其他新概念手机。

3.5 策略5:资费以流量包月为主

毋庸置疑,在网络基础具备、终端功能强大、内容/应用较为丰富的情况下,资费便成为刺激或阻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国际主流运营商来说,网络、终端、内容/应用方面的支持与储备都已经具备,因此,他们为了进一步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纷纷推出以流量包月为主的资费套餐。如和黄3推出两档移动互联网资费:2.5英镑/月包10M流量,5英镑/月包1GB流量。Vodafone的资费套餐更为灵活一些,不仅有包月套餐,而且有按天收费的套餐:5英镑/月包500M流量,20英镑/月包5GB流量,50便士/天包25M流量。美国运营商AT&T则按业务、终端推出流量包月套餐,见表2:

4 对中国运营商的启示

国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积累了经验。这些对于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刚刚起步的国内运营商来说,无疑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4.1 还需大力提高3G网络覆盖及稳定性

网络是提供服务的前提。移动互联网之所以在3G时代大行其道,是因为3G网络的高速率使得带宽型、多媒体型业务的实现成为可能。而从目前国内三家运营商的情况来看,3G网络的覆盖率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信天翼3G网络率先实现全国覆盖,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包括342个地级城市、2055个县级城市、6000多个发达的乡镇;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已经覆盖了33个大中城市,基本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景区;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已经覆盖238个城市,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了TD-SCDMA网络覆盖,预计2011年底覆盖率提高至100%。根据国外运营商的运营经验,网络覆盖率达到90%,用户才会有比较良好的使用体验。

4.2 需注重与产业链进行紧密合作

这里所讲的合作,包括与终端厂商的合作,以及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一直以来,国内的运营商都更为倾向于自己做内容和应用,而且在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也经常强调运营商对于产业价值链的主导和控制。但在3G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业务和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与小众化趋势,仅靠运营商的力量是无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这就需要运营商放开胸怀,与产业内的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紧密合作;同时还要与产业外的相关行业进行合作,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如移动商务、定位/导航等。产业链内外的广泛和平等合作将促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整个产业的繁荣。

4.3 Web方式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WAP方式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色,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WAP用户总数已接近2亿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50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15.6亿个。

然而,Web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流。Web方式不仅使用户可以得到与传统互联网一致的体验,也大大节约了社会资源。日本移动互联网之父、i-mode之父夏野刚先生就认为,手机上的移动互联网和PC上的互联网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4.4 推出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

日韩运营商和英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侧重点及目标市场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各自的市场发展状况及用户的实际需求。不同的运营商也均有其他运营商难以超越的王牌业务,如KDDI的移动音乐服务、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服务均在日本市场首屈一指,在行业资源整合、服务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较高的竞争门槛。

国内的市场空间很大,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用户类型与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给移动运营商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完全可以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等各方面优势,为特定的用户群提供有针对性甚至是个性化的内容/应用。

4.5 以灵活多样的资费套餐刺激用户需求

从国外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资费来看,资费方式非常灵活,不仅有包月套餐,而且有按天收费的套餐;不仅有分业务的流量套餐,而且有分终端的流量套餐。灵活多样的资费方式适应了不同用户的需要,如不同使用程度的用户、不同使用特点的用户等。因此,运营商在制定资费策略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量、收之间的关系,在资费调整与流量上升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作者简介】

柴雪芳:现就职于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长期从事通信行业市场研究、国际运营商经验跟踪等研究,在国内多家刊物发表专业文章多篇。

互联网运营论文:运营商互联网IPv6网络技术演进探讨

【摘要】文章探讨了下一代互联网IPv6选择的必然性,简要介绍了互联网IPv6化的网络技术方案及演进步骤。同时,结合国内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支撑的网络设备基本情况,介绍了各运营商的一些演进思路和做法。最后,指出总结IPv6研究和实践的技术成果是高效、低成本地实现全互联网IPv6化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互联网 IPv6演进 双栈

1 互联网IPv6及过渡技术概述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全球互联网所使用的IPv4地址数量遇到了发展瓶颈;同时,由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泛在网、物联网应用的兴起,可能使得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连入互联网,更加速其日益走向耗尽的边缘。根据IANA的报告显示,到2012年左右基本没有再可分配的IPv4地址块资源,互联网将面临着一个网络IP地址基础资源匮乏的危机。

为应对这一危机,目前普遍认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便是在互联网中应用IPv6技术。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使用更小的路由表;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 Control),这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当然,IPv6并非十全十美,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如由于IP地址匮乏情况的紧迫,造成IPv6未完善地考虑向下兼容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和用户的日常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人们无法容忍在协议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所以,IPv6技术的采用步骤关键是IPv4向IPv6技术的过渡演进和两者间的互通的问题。

在IPv4向IPv6过渡的初期,基于IPv6的业务还带有相当程度的试验和探索性质,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应用仍然是基于IPv4的,Internet的主体也仍然采用IPv4,IPv6网络仅在局部构成中小型网络。这一阶段的问题首先是使各个相对孤立的IPv6网络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其次,IPv6孤岛需要访问的资源大部分仍然处在基于IPv4的Internet主体网络中,需要解决IPv6网络中的主机访问IPv4网络的问题;而且此时IPv6的地址分配还处在IPv4地址的阴影当中,大量IPv6特定网段的地址或者IPv4向IPv6的映射网段地址构成IPv6路由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基于IPv6的业务普遍实现大规模应用后,从IPv4到IPv6的过渡就进入了IPv4与IPv6并存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IPv6网络已经形成规模,构成了独立于IPv4网络的从接入网、驻地网到优秀网的完整网络结构。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解决IPv4和IPv6网络中的主机和资源互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次是如何将IPv4网络中的节点升级到IPv6,以及如何将IPv4中的网络资源和业务、应用迁移到IPv6网络中去。

最后,当IPv4网络中的绝大部分业务和应用都迁移到IPv6网络以后,IPv4到IPv6的过渡就进入了后期阶段。这一阶段与初期阶段相反,网络的状况是“IPv4孤岛,IPv6海洋”。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连接互不连接的IPv4网络,如何让IPv4网络中的主机能够访问IPv6网络中的资源。

2 互联网IPv6演进方案简析

IPv4向IPv6演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主要存在“纯IP网络演进方案”和“MPLS网络演进方案”两种方案。纯IP网络方案是指仍然在骨干、城域、接入层面使用IP网络作为承载上层业务的基本手段;MPLS网络演进方案是指采用MPLS作为承载上层业务的基本手段。

2.1 纯IP网络演进方案

现有IP网络向IPv6演进时,可以采用双栈方式对骨干网络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双栈方式可以保证原有IPv4业务和终端不受影响,并逐步引入采用双栈或纯IPv6的业务和终端。原有IPv4业务平台和终端与IPv6业务平台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地址转换/ 映射设备进行互通。当原有IPv4业务平台和终端逐步向IPv6过渡时,仍然可以保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使用,方案如图1所示。

方案中IPv4终端与业务平台之间可以直接采用IPv4通信;IPv6终端、业务平台之间可以直接采用IPv6通信;IPv4终端、业务平台与IPv6终端、业务平台之间应当进行地址转换/映射,并将转换之后的地址信息通过路由控制层面在网络中传播,然后才能实现互通。

2.2 MPLS网络演进方案

现有IP互联网络也可以通过部署MPLS技术逐步向IPv6过渡。对于未部署MPLS的IP网络,可以在全网开启MPLS协议,并在网络边缘部署双栈协议,通过6PE、6vPE实现IPv6协议的互通,原有IPv4仍然可以使用IPv4以Raw IP方式互通。IPv6和IPv4的互通需要经过地址转换/映射,并将相应地址广播至IPv4域或MPLS域中,该方案见图2。

对于已经部署MPLS的IP网络,可以在网络边缘部署双栈协议,并通过6PE、6vPE实现IPv4和IPv6分别互通。在网络边缘部署地址转换/映射,并将相应地址分别广播到对方域中。

在此方案中,IPv6分组被封装在MPLS LSP中进行传送实现IPv6组网,同时也保证了原IPv4业务的正常使用。

但由于MPLS技术较为复杂,宽带互联网中用户与资源数量庞大,访问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不确定,网络结构和设备情况复杂,因此目前运营商多选择“双栈骨干网络”方案作为演进目标。

3 互联网IPv6技术演进步骤探讨

中国宽带互联网主要由骨干网、省网/城域网、接入网构成。用户直接通过接入网、城域网经骨干网访问各种资源并进行互访。目前宽带互联网中以纯IPv4方式承载各种应用。宽带互联网向IPv6演进主要涉及骨干网、城域网、业务平台及公众用户的终端。

由于宽带互联网非常庞大,涉及内容庞杂,影响范围大,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向IPv6演进。本文将整个演进初步划分为“引入期”、“过渡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3.1 引入期

引入期内主要完成骨干网双栈升级改造,为城域网向IPv6演进奠定基础。在城域开展隧道、双栈、NAT等关键技术的商用实验。引入期主要解决地址不足带来的压力,在部分区域内部署IPv6或双栈终端,开展IPv6实验,对IPv6的技术成熟度和部署模式进行探索。

引入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3所示。引入期主要部署内容包括:在骨干网引入双栈;在城域网部分区域内设置双栈BRAS、CGN,并对该区域内接入网进行改造使之支持IPv6;在城域网内部署双栈BRAS的多个区域之间开启隧道,实现城域内IPv6分组的透传;逐步在自由平台中引入双栈。

引入期中大部分平台、终端仍然采用IPv4协议栈,城域网仅采用IPv4协议栈、骨干网采用双栈。仅在部分区域内部署双栈BRAS和CGN设备,并在该区域内部署IPv6或双栈终端。

IPv4系统或终端互访时,过程仍然与纯IPv4网络没有差别。

IPv6终端或系统的互访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方式一,在双栈BRAS处建立从源端到目的端的隧道,可以采用6to4、GRE、手工隧道、ISATAP等方式将IPv6分组封装在隧道中传送;方式二,在双栈BRAS处建立从城域网至骨干网的隧道,在骨干网边缘将IPv6分组解出,在骨干网中采用IPv6路由方式传送分组,在进入目的地城域网时再次建立1条从骨干网边缘至目的地双栈BRAS之间隧道。

IPv4与IPv6系统或终端互访时,首先在IPv6终端/系统所在区域的BRAS处通过CNG设备进行地址转换,转换之后再以IPv4方式互访。

3.2 过渡期

过渡期在引入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IPv6部署范围。过渡期着重推进城域网内IPv6的演进,在前期自有业务平台部署IPv6基础上推进其他业务平台的双栈部署,同时进一步推动终端上IPv6和双栈的部署。

过渡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4所示。过渡期的主要部署内容包括:对城域网进行双栈升级;在前期少量BRAS升级基础上,对所有BRAS进行双栈升级,并建立BRAS与CNG之间的隧道;部分终端开始部署双栈或纯IPv6协议;自有平台进一步推进双栈升级,并在其他业务平台上引入双栈。

过渡期进一步推进IPv6在城域网和终端、平台的部署。过渡期完成在城域网的IPv6部署,并进一步向终端和平台深化IPv6部署。

IPv4系统或终端互访时,过程仍然与纯IPv4网络没有差别。

IPv6终端或系统的互访时,由于已经完成了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升级改造,因此也可以直接互访与IPv4互访没有差别。

IPv4与IPv6系统或终端互访时,首先IPv6终端/系统通过所在区域BRAS与CNG之间的隧道实现地址转换,然后再采用IPv4或IPv6直接互通。

3.3 成熟期

成熟期基本上完成网络、系统的双栈升级改造,重点在于IPv6在终端上的部署,当大部分终端采用双栈或者纯IPv6的方式进行通信时,逐步完成终端向纯IPv6的迁移。

成熟期宽带互联网访问的模型如图5所示。成熟期的主要部署内容包括:自由业务平台和其他业务平台均完成双栈升级,终端完成双栈或纯IPv6部署,并逐步扩大纯IPv6的比例。

成熟期将完成所有业务平台的双栈升级,完成所有终端的双栈或纯IPv6部署,并积极扩大纯IPv6终端的比例。

由于网络、系统、终端均可以采用IPv6协议,因此成熟期终端、系统直接采用IPv6互通。

4 运营商互联网IPv6支持情况及演进思路

中国运营商宽带互联网骨干网主要覆盖至省会或大城市节点;互联网业务用户通过接入网、城域网到达骨干网。目前运营商的互联网骨干网络设备对IPv6的支持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基本上都支持ISISv6、OSPFv3和BGP4+等域内和域间路由协议。互联网网络中的设备基本上均通过IPv6 Ready第一阶段认证(Phase-1),能够支持基本IPv6功能。但仍有运营商的部分路由器尚不能支持NAT-PT功能,必须单独部署地址转换设备。

目前互联网中的城域网、接入网网络设备在路由协议上,都能够支持ISISv6、OSPFv3和BGP4+等域内和域间路由协议,部分设备还支持RIPng协议;在IPv6 Ready方面部分完成第一阶段认证(Phase-1),还有部分完成了第二阶段认证(Phase-2);在IPv6其他功能方面,都能支持双栈和隧道功能,部分支持NAT-PT功能。宽带接入网层面又由于主要采用物理专线或2层技术,涉及的IPv6问题较少,在此,不予深入讨论。

目前中国电信已分三阶段启动了IPv6网络建设:第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1年进行IPv6的试商用,将主要以IPv4业务为主,启动网络和平台改造;第二阶段从2012年到2015年进行IPv6规模商用,将出现IPv4与IPv6网络和业务共存状态,进行网络和平台的规模改造,业务逐步迁移,新型应用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第三阶段在2015年之后进行IPv6全面商用, IPv6应用占主导,IPv4网络和业务平台逐步退出,将解决Ipv4网络孤岛问题。中国移动已在承载网设备实验室完成了规模测试,在开展了一系列分组域IPv6测试,提出了一种新的IPv6过渡技术――PNAT,并在CCSA立项推动移动终端支持IPv6的技术要求,还通过CNGI项目,中国移动开发了大量基于IPv6的新型业务,彩信、WAP等业务均已实现IPv6-Ready状态;在2009年,还开展了超高清IPv6视频通信业务,码速达到了30M以上;此外,还设计了一套适合家庭的高清业务。中国联通是CNGI的主要承建之一,2006年成立了通信行业唯一的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工程实验室,在IPv6业务的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开展了所有互联网话音、数据、视频IPv6化实验,表明实施IPv6过渡的技术已具备,中国联通将稳妥适时的进行网络的升级改造完成互联网IPv6化。

5 结语

目前,IPv6的实际部署处于存在着若干IPv6孤岛的状况,仅有少量类似中国的CNGI、日本的e-Japan这样的纯IPv6试验性骨干网,同时Internet的主体仍然使用IPv4的初期阶段。因此,运营商和方案设备提供商们最为关注的是从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以及现有电信设备对IPv6的支持和升级能力。国际内外相关的互联网组织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工作组,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同时,已建立了大量的实验网,对IPv6技术和相关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及测试工作,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6BONE、6REN、CERNET2、CNGI。除了这些实验性的项目,很多的外国公司已经开始提供基于IPv6的业务和应用,比如:日本NTT的全IPv6网络和美国Comcast的IPv6 宽带接入业务。这些工作已为IPv6的采用及向IPv4/IPv6的演进做出了有力的支撑。总结这些实验成果并结合运营商支撑的互联网网络的现状,将有助于高效、低成本地实现全互联网IPv6化,迈出向下一代互联网坚实的一步。

【作者简介】

姜智峰:中国联通研究院研发部副经理,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信息通信技术》执行主编。在多媒体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IP承载网、电信运营管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长期从事通信网络新技术、新业务的规划、研发、试验和电信运营管理咨询等工作。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和阿尔卡特上海贝尔及加拿大UBC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40余篇。

互联网运营论文: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支撑体系建构之探索

【摘要】文章以移动互联网的优秀产业技术特征为基础,对运营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结构碎片化和长尾化、产业供给结构去中心、竞争边界移动及产业管制目标结构复杂性等进行了阐述,引出了运营商构建以“关系+行为”为基础的运营支撑体系的原则;并从用户行为关系数据管理、业务创新支撑系统、终端运营、客户价值评估及其产业管制支撑系统五个维度论述了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支撑体系的建构方向。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支撑体系 用户关系行为 碎片化市场 长尾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与世界同步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技术引擎,而3G牌照的发放又从管制政策上做了一次基础性的松绑。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挑战,尤其是在运营支撑能力上。对于内生于运营商的、属于价值链中内部变量的运营商支撑能力,运营商必须做出结构性的变革,或许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发展和竞争形势。

1 移动互联时代的产业技术特征

要理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运营支撑上的挑战,就必须弄清楚移动互联时代的产业技术特征,因为,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技术特征也是这两者优秀特征的混合体。

1.1 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秀特征

从电信技术的角度看,泛在宽带接入、位置状态与终端智能化是电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秀特征。

(1)移动互联网首要的技术特征是所提供的泛在的移动性的宽带信息接入能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线宽带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使得人类社会首次具备了几乎无缝的通信能力,而且无需考虑空间和时间以及通信对象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或者说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只取决于通信对象之间的主观意愿或者说对象之间被设定的规则。

(2)移动互联网的另一重要技术特征就是通信对象的位置接入和访问能力。通信对象的位置信息或者说空间信息的获取能力,尤其是其实时的空间状态的易感知性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只是增加信息传播的空间向量维度的叠加价值。携带空间向量信息的传播和管理方式,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以终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断代标志的。高度的硬件集成、超强的计算处理能力、标准而且功能强大的智能操作系统、富用户体验(RUE)的人机接口以及对应用的支持能力,都为移动终端与通信对象自身的深度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正是终端的智能化使得通信对象与通信工具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也使得每一个移动的通信主体具备综合的信息感知、传输、接收、处理成为可能。

1.2 互联网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秀特征

从互联网技术的角度看,关系的组合和重构、内容的聚合与分享,以及新型的应用平台架构技术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特征。

(1)对通信对象之间关系的组合重构能力,将极大地改变通信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里所谓的“关系”是一种泛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联系。尤其是以社交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代表的社区应用的出现,在融合移动性和位置的基础上,或许能够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沟通产生颠覆性结构性变革。

(2)内容聚合和分享技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赖以存在的资源型基础。博客、播客、微博客、RSS、CSS、Wiki、P2P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以极低的门槛进行内容描述、发现、分发、重用、组合,实现内容资源的聚合与共享。进一步,Widget、Mashup等开放的业务开发和部署工具又为集体智能和去中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互联网的新型平台应用架构技术是实现信息的大规模存储、发现、重组的基础设施。以搜索技术、云计算技术、存储技术、大规模数据库的组织管理技术为代表的“后端”应用基础设施技术,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的存储、组织、关联、重构以及业务的部署和提供不再有障碍。

高度移动性的接入与智能计算能力,以互联网的新型平台架构为基础,以对关系和内容的重新解构与重构的形态构成了移动互联网的优秀产业技术特征,这种技术特征构成了运营商挑战运营支撑结构的外部技术约束和边界。

而同时,新的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产业环境的异变。

2 新产业技术特征引致的产业环境突变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由于外部技术环境的变换所引致的产业环境的变化,提前研究和分析其变化趋势,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业务和市场战略,同时优化内部支撑运营结构。

2.1 运营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结构长尾化、小众化、碎片化趋势加剧

对于社会公众及其各个阶层来说,无所不在的接入和庞大的计算能力,使得其对信息或者说知识的获取、表达无论在能力还是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传统上因地位、阶层、身份、权势等的不同而存在的壁垒被大大地破坏。由此而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依靠信息的不对称优势获得的控制能力和权威能力被削弱和破坏,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迅速地获取有关信息。同时,信息传播的随时随地性,又很容易使得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群以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方式迅速地聚合或者消散,并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变化表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上,就是任何产品定位的市场将不再具有普适的价值。整个市场的外在表现是碎片化了的,无论是业务需求属性、地域属性还是人群属性,都显得支离破碎,任何业务市场都将是小众市场。而在小众化的同时,又是一个长尾市场,其长尾的表现为市场价值的长尾性,也就是可汇聚性。那些小众而不可汇聚的市场,对于运营商来说因缺少规模效应而不应该被列入可服务的市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的扁平一体化的电信市场需求结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结构更加离散,也更加小众。

2.2 产品或者说业务供给结构将趋于分布式和去中心化

对于运营商来说,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的迅速降低,使得规模庞大的个人、合伙组织、中小企业组织具备了在更宽广的范围服务更大规模的用户的能力;同时由于其缺少复杂的制度制约,在服务小众和长尾市场上,相比大型企业组织而言,就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缺少品牌或者可信度或者最初的资本门槛的存在,选择与运营商合作也许是最优策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别于传统电信业务集中控制和供给的模式,交付于更大范围的个人和中小组织进行产品供给的模式使得运营商对产品的创新过程、服务过程、营销过程、生产过程的控制力度大大削弱。

2.3 产业融合造成竞争边界和竞争范围发生移动

不论是原有的传统电信业务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相较以前更多的直接竞争产品或者替代产品,其竞争对手也不再局限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同时,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移动终端在成为个人信息处理平台的同时,也使得原先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在这里高度融合和竞争,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金融行业与电信行业围绕移动支付主导权的竞争与合作。

2.4 产业管制政策目标体系短期内冲突激烈而且管制结构趋于复杂化

由于中国目前在电信、互联网、广电的大信息产业范围之内都尚未形成协调一致的管制政策目标体系、制度机构,更不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统行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加深所出现的新的业务形态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未来必将有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而这个时期受限于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成本,可能并不会很短暂。政策,作为最大的不确定外部因素将会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的发展而更加多变。

3运营商改革传统运营支撑系统的“关系+行为”原则

电信运营商在以传统电信业务为主时,其运营支撑系统是以计费系统为优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客户管理还是业务管理,都是以“如何收费、应收多少”为基础的,其适应的也是标准化的大一统的电信业务。后来演进出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商业智能系统、自服务系统乃至有限开放的各类短信、彩信网关、SP业务管理系统,都未能摆脱以收费为优秀的控制痕迹。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以电信网络为优秀的“中心化”的闭环封闭管理的运营支撑系统将面临巨大挑战,它将不能适应碎片化的市场需求结构。这是因为小众化和长尾化的市场需求结构,对于电信运营商目前的运营支撑结构来说,在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上将存在巨大鸿沟,同时在差异化的服务能力上也存在极大差距。

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优化和完善其运营支撑结构的原则应该如何设定,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环境特征,从而能够保持竞争的活力和优势呢?

笔者以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结构的改革必须以“关系+行为”的重构为优秀,才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要求。“关系”的含义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关系的存在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也正是通信需求和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的基础。运营商的运营支撑结构的优化必须能够对这种关系和行为的改善或者说价值的增加提供有效的支持,并能够通过对关系和行为的综合分析,为碎片化长尾化的业务需求的发现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能力。

同时,由于小众和离散的市场结构特性,运营商必须能够及时地追踪应用价值在不同的市场碎片之间的流动和分配,根据其价值建立从业务资源、网络资源到服务资源和营销资源的动态分配机制,并能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内容聚合和分享的低门槛技术以及新型的平台架构技术,完成自己的业务创新的流程再造。

4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运营支撑结构构建

按照以上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技术特征的运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原则,运营商需要从新建用户关系行为管理、创新业务运营、调整客户服务支撑结构、提高终端管理能力、组建价值评估系统、建立适合多业务和多行业融合的信息监控管理系统支撑系统等方面进行运营支撑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4.1 用户关系与行为数据管理构建

用户关系及其行为基础数据运营和管理,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秀运营支撑能力。

我们必须理解的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设备乃至设备与设备之间是依靠“关系”存在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线技术和宽带技术乃至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调整、改进的技术门槛曲线向下陡峭程度变得极大,也就是说“关系”的存在和调整变得更便捷也更容易。

那么,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所有业务的存在价值是为了这种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并能够以此为基础优化自己的业务和支撑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这种关系的反映就是沟通对象之间的行为,这种行为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就包含在通信行为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使用中。

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传统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结构中,各个系统之间既彼此独立缺少关联,又缺乏对用户关系和行为的数据记录与组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将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的严峻性在于,如果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按照关系组织业务和服务体系,那么运营商的运营架构就会由于跟随移动互联网市场结构的碎片化而被碎片化,变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必然是竞争力的丧失而沦为纯管道工。

因此,电信运营商首先必须在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按照“关系+行为”的原则记录和保存各种基础数据,同时又要有一个集中的关系和行为价值分析系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筛选为业务的改进提供支撑。

4.2 开放的支持长尾和小众市场的业务创新运营支撑能力构建

创新支撑能力是避免运营商业务和服务体系被碎片化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

对于趋于小众和碎片化的市场需求结构,运营商单凭一己之力将很难发现有效的需求,或者即使能够发现也会由于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与运营商自己冗长复杂的业务开发机制不匹配而失去市场价值。而且对于那些长尾化和小众化的市场需求来说,以单个或者少量的规模来看,对于运营商来说可能会存在提供服务成本过高而价值不大的尴尬。因此,运营商必须重构业务创新、运营的支撑结构,以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小众的市场。

那么,构建一个开放的业务平台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这种开放的平台必须是通信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就是说,运营商自身的网络基础通信能力、增值业务、营销服务、计费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的能力接口都需要开放,同时这种开放又要融合互联网的各种开放的标准和技术,即以互联网的开放体系开放运营商的业务和服务。

这就需要运营商通过运营支撑结构的调整,实现目前还处于独立或者关联不足的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和能力的聚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分散的个人和中小组织提供业务创新、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的基础平台,而通过这个平台运营商可以实现在业务供给和业务需求之间小众市场的有效的长尾聚合。

4.3 终端的运营、管理和控制能力构建

终端运营支撑能力,将成为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秀抓手。

移动终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业务和服务的最后的承载设备,负责信息的感知、处理、传输以及业务和服务的最终呈现。因此,如何对规模庞大、系统异构、功能各异的移动终端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能够为业务的创新、部署、营销、售后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将是运营商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除了移动终端之外,用户还可能在电视、电脑、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机器通信模块上有融合的通信和业务体验行为。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只有对这些终端也有一个全方位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关系和行为数据管理。

因此,对终端或者泛终端的运营支撑,将成为决定运营商有效和迅速响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小众、易逝、碎片化需求的关键。

4.4 重构业务和客户价值评估支撑系统构建

有效的价值评估系统支撑能力,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需求规模零散化、客户分布离散化,很可能会使运营商迷失在小众需求市场的丛林中,他们可能既不能发现价值的凸点也找不到成本的凸点,结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迅速消耗掉自己的实力。

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按照一定原则优化自己的BI系统,建立符合小众市场和长尾市场的业务价值与客户价值评估支撑系统就非常必要,而目前源自于传统电信业务大规模市场营销和推广的BI系统将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的市场技术特征。

4.5 行业监管数据支撑能力构建

行业管制支撑系统能力构建,将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制度环境的必然要求。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技术和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行业管制的政策一般落后于市场业务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互联网、广电自身的大信息产业监管体系还在建立之中,同时传统产业与大信息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或许将面临着来自不同职能管理部门的不同的监管要求。

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在移动互联网高歌猛进的同时,必须按照监管的要求在各个系统中建立可控的管理数据和功能,同时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平台实现对各类系统和业务的管理,以实现可变的统一策略的分发、功能控制、政策审计的要求。

5 结束语

对于运营商来说,运营支撑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优秀内部变量,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其竞争范围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已经碎片化和长尾化,并能够依靠在用户关系和行为管理、业务和服务创新支撑平台、终端管理、价值评估和行业监管支撑方面的运营支撑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运营商或许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竞争力。

【作者简介】

陈志刚: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数据业务部,从事集团客户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运营管理,专注于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战略、业务的研究,关注3G、LTE、移动融合业务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和业务趋势。

王茜: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数据业务部,从事集团客户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分析和研究,专注于集团客户市场、移动集团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究,重点关注政府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交通物流行业。

互联网运营论文:微博客:电信运营商踏足移动互联网的良机

【摘要】文章论述了微博客的兴起与发展历程,阐明了电信运营商发展微博客的必要性以及优势,提出了符合中国电信业务需要的微博客技术方案,探讨了运营商微博客未来可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微博客 电信运营商 移动互联网 系统架构 技术方案

1 微博客的兴起与发展

微博客(Microlog,Micro-bloggin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的博客形式。微博客可提供任何人阅读或仅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两种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文本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一些微博客甚至可以多媒体信息,如图片或影音剪辑[1]。

说到微博客就不得不提鼎鼎大名的Twitter。Twitter在2006年3月成立于旧金山。据Twitter 2009年2月的统计结果显示,的博客文章每月有600万的独立访问者和高达5500万的点击率,Twitter已位列常用社交网络的第三甲;而到了2009年末,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发表报告称,11月份Twitter美国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了1937万[2];截止2009年12月21日,Twitter在Alexa网页流量统计中排名第14位。其他国外著名的微博客还有:Jaiku、Plurk、Tumblelog、Thumbcast、Twingr等。

而在国内,自2007年微博客逐渐开始兴起:2007年5月,饭否正式上线,提供API、私信、博客插件、短信消息和IM绑定等基本功能;2007年8月13日,腾讯旗下的微博客――“滔滔”上线。至2009年国内微博客井喷式涌现,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涉足微博客:2月18日,嘀咕上线;5月聚友网旗下9911微博客上线,打造娱乐化的微博客平台;10月新浪微博正式公测;11月,百度贴吧个人中心(i贴吧)在上线两周后推出“状态分享”功能;12月,搜狐旗下的ChinaRen校园微博内测。

2 电信运营商与微博客

2.1 电信运营商发展微博客的缘由

随着3G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移动互联网时代越行越近。移动互联网代表的不仅仅是高速上网,更意味着高速上网背后丰富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那正是移动互联网的“金矿”所在。移动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应用提供商都自我定位于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寄希望于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主导权,因为谁掌握了主导权,谁就能分到更大的“蛋糕”。Apple公司iPhone+App Store的成功,Nokia宣布从终端制造商向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摩托罗拉Android手机大打社交牌,这些例子都表明移动设备制造商对移动互联网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而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凭借在互联网领域积累的用户和经验,也希望在互联网加上移动性后能延续其成功;而根据全球最成熟的3G市场――日本的经验:3G用户占移动用户大部分后,运营商的主营收入会由语音收入转为数据收入,移动互联网将成为运营商的命脉。因此,为了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得更大的收益,运营商应该把目光放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上,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互联网服务。

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微博客成为信息分享和的绝佳平台。作为一种分享与交流平台,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平民化,让每个人都能坐拥一个“大喇叭”,从而享受到自我展示和成为被关注中心的满足感。作为一种分享与交流平台的微博客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更能表达个人每时每刻思想的最细腻动态;同时,短信、Wap、Web、客户端等多种多样的更新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也有利于发挥运营商的优势。

(1)可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用户离网成本

微博客记录了用户的精彩瞬间和心路历程;运营商利用手机号码的唯一性,将用户帐号与手机号码捆绑;同时,提供WAP、短信免登录等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养成用户使用运营商微博客的习惯,从而增加用户黏性。

(2)可成为推广增值业务的平台,促进增值业务的发展

微博客可以利用短信、彩信、Wap等方式予以更新,从而促进相关增值业务和数据业务的发展。当微博客具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后,可与号百业务相结合,提供企业信息、精准广告、消费者监测等增值业务。

2.2 电信运营商发展微博客的优势

电信运营商发展微博客具有以下天然优势:

首先,微博客最突出的特点是移动性、及时性,而电信运营商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能保证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这些特性。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方式,电信运营商的微博客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一小段文字和图片信息。与运营商几乎是零成本提供这些服务相比,虽然其他微博客提供商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更新方式,但所需成本却大得多。

其次,运营商拥有客户的真实身份、真实关系等档案资料。运营商的CRM数据库有用户详细的基本信息;详细话单记录着用户真实的社会关系。利用这些数据,运营商可以进一步挖掘用户的兴趣爱好,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业务、信息以及认识的好友等。

最后,电信运营商还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据工信部网站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突破7.4亿。即使移动电话用户最少的中国电信用户数也突破了5千万,预计到2010年底,用户数将达到1亿。电信运营商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优势,是其他微博客提供商所无法比拟的。

3 中国电信的微博客

中国电信作为新进入的移动运营商,尽管移动电话用户数在三大运营商中最少,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还是将打造具有中国电信特色的微博客,列为中国电信移动互联网重点发展业务之一。

3.1 典型应用场景

(1)名人博客

如图1所示,著名股市评论员杨X开了自己的微博客,很多微博客用户纷纷把他的微博客设置为关注对象。一日,股市波动巨大,他发表了短小精干的微博客信息:“洗盘结束后将进行绝地大反弹!”关注杨X的微博客会员小艾很快收到微博客系统发出的短信通知:杨X刚刚了新的微博。小艾心有戚戚,用短信回复:“太精辟了,我也看好后市,准备全仓杀入。”当博主用最快的速度了自己的观点后,关注者随即将得到最新的通知和回复。

(2)现场直播

当小刘突然发现对面的办公大楼窜起浓烟与火苗,他立刻报了火警,同时,用手机进行微博现场报道,不断报道最新的火势情况:“哇,浓烟滚滚,火势冲天。”“3辆消防车赶到了,升起了云梯。”“开始喷水灭火了,又赶来了2辆消防车。”……“火终于被扑灭了。”这些消息引起博友的关注,很多在附近居住和工作的人将小刘的微博客加入关注对象,以关注事态的进展。这种方式让民众关注的信息得到了有效传播。

(3)产品与品牌传播

微博客推出“品牌频道”,企业可以在微博客网站构建品牌页面,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让同一品牌的粉丝能够聚合在一起。而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新品、促销信息,由于微博客具有即时性和分享性的特点,因而可让一个消息迅速传播到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圈子里,甚至用户之间也可进行互动,将信息转发给其他好友。这种方式增加了公司品牌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有利于推广品牌,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品牌认知和客户忠诚度。

3.2 系统功能框架

如图2所示,中国电信微博客系统主要包括Open API、优秀功能平台、基础电信能力封装三大部分。

(1)Open API

Open API是微博客平台对外提供的接口。这些接口将开放给第三方的开发商,使得开发商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认证、用户信息、博文信息、搜索等功能。

统一认证接口:提供用户认证的单点登录,实现一次认证就可以在所有应用会话中通行,简化用户烦琐的认证操作。

个人信息接口:对有权限的用户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按级别提供个人信息的查询和更新。

博文信息接口:对有权限的用户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按级别提供博文的查询和更新。

搜索接口:对有权限的用户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博主)和博文的搜索功能。

(2)优秀功能平台

优秀功能平台,实现了微博客的优秀功能。

用户认证:与电信的统一认证体系相连,提供统一的登录认证功能。

账户管理:为用户提供账户信息的管理功能,以及跟随(follow)关系的管理功能。

博文与消息:提供博文的、查询、回应、转帖、收藏等功能,同时也提供私信、公开信等服务。

群组圈子:提供群组功能,对某一话题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组建一个小组,群组内的发言所有群组成员均可看到。

审核管理:提供对博文的系统自动审核和人工审核功能,过滤敏感信息,防范政策风险。

系统管理:提供热门话题管理、排行榜、博主推荐、博文推荐等功能。

(3)基础电信能力封装

该模块封装了短信、彩信、点击拨号、位置服务等基础电信能力,为优秀功能平台提供能力调用,这些能力也可以通过Open API开放给第三方应用使用。

3.3 系统实现

中国电信微博客系统采用分层式架构实现。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1)展示层

提供了Web和WAP两种方式的展示界面,用户还可以通过短信、彩信来更新博文。

(2)业务逻辑层

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业务逻辑实现。Web、WAP页面以及Open API都是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实现所需功能。

(3)数据缓存层

针对互联网应用实时性强、数据访问集中的特点,系统专门使用了分布式数据缓存系统作好数据缓存。把访问最频繁的数据放在内存缓存中,提高访问速度。

(4)DAO构建层

实现了所有的数据库DAO访问。

(5)数据库控制层

提供了分布式数据访问控制。为了支持大规模用户量,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为了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水平扩展,数据的分布采用一致性哈希算法[3],把数据分散到不同的数据节点。

4 运营商微博客未来之路

时至今日,虽然微博客已经遍地开花,但商业模式仍然尚不明确。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其盈利模式都还处于探索之中。电信运营商也需要寻找一条微博客发展的未来之路。

4.1 与其他增值业务融合,成为内容聚集和分发的平台

作为电信运营商,并不需要微博客直接产生营收,而旨在通过微博客这样的内容聚集和分发平台,促进其他增值业务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其经济效益提升。例如微博客上有用户上传的许多精彩画面,与冲印融合,就可以提供一站式的照片上传、冲印、配送服务;与手机视频结合,可提供视频即拍即传,随时随地视频上传与分享服务;与号百业务融合,可为用户提供网络订购与支付服务,为后向商家提供宣传和推广的平台。

4.2 用户行为分析,掌握用户的潜在需求,精准信息推送

微博客记录了用户细腻的思想动态,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有利于掌握用户的兴趣爱好、潜在的业务需求,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营销和精准信息推送。用户在微博客上发表的对商品和服务的抱怨、意见和建议经分析与汇总后,可以成为进行消费者监测的有效工具。

4.3 完善企业信息管理和协同办公功能,打造Yammer式企业微博客

Yammer是一个针对企业用户的微博客。在美国,以Yammer为代表的企业受到青睐,许多企业使用他们的服务。Yammer服务的优秀是: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企业可以对员工信息进行整合和管理,疏导员工的敏感信息;便捷的协同办公功能,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团队的成员可以在群组中实时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4]。Yammer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向企业会员收取会员费。

Yammer式的企业微博客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拥有众多政企客户的电信运营商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逢的机遇。

【作者简介】

杨豪杰:毕业于中山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信息应用开发部,主要从事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研究。

袁立宇: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工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信息应用开发部,主要从事互联网增值业务研究。

赵 华:毕业中国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学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信息应用开发部,主要从事互联网应用研究。

互联网运营论文:从运营商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 引言

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始于2005年,之前主要以Wap的方式作为网络支撑。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3G牌照以来,中国三大运营商加快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投资与建设步伐。志在以3G技术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品质,拓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争夺市场份额。2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3.69亿人,环比增长7.6%,相比去年同期呈现72.3%增长速度;市场规模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93.8%,环比增长20.9%。同时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也已超过10亿和40亿美元。

以上数据体现出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和市场潜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质量提升、终端接入多样化和用户类型多元化。

2.1网络质量的提升

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大运营商寄望于通过3G网络的速度优势,以提升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体验。纷纷致力于3G网络的规模化建设。为弥补3G信号的覆盖问题,采用2G、3G、Wi-Fi互补的方式,在全国多个地市开展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同时,三大运营商均涉足4G网络的测试与试点,为即将到来的4G高速移动互联网积极准备。

2.2终端接入的多样化

在终端方面,智能终端的飞快发展也大力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升级,从炙手可热的iPhone、新机不断的HTC到背水一战的NOKIA都暗示着未来的移动终端竞争,是OS的竞争,也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IOS、And roid、Windows Phone、Symbian、MeeGo等多种OS间的功能日益趋同,多点触摸、GPS定位、高清摄像、超大存储等硬件设备配置的日益趋同,缩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的差异。

并且所有的OS,无论是否开源,都不再局限于手机终端的使用,终端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搭载移动接入设备(SI M卡模块、Wi-Fi模块)的不同类型移动互联网终端,诸如:平板电脑、MP3、手持游戏机、电子阅读器、车载GPS等,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无缝体验相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大大降低了由于设备局限引起的业务不连贯现象。

2.3用户类型的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资费门槛较低,手机终端的操作复杂度远远低于个人PC,各种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的用户都愿意使用该类业务;用户需求的存在,使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愿意为某类特定人群开发相应的业务,如商务人士适用的移动办公、年轻群体适用的移动多媒体、家庭主妇适用的本地商品价格对比等。业务类型的丰富又进一步促进用户规模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最终扩大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类型,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3 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

移动互现网业务特征可以从业务运营和业务类型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3.1从业务运营角度分析

移动互联网最初只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典型业务包括互联网浏览等,但自从1999年NTT DoCoMo推出imode服务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开展的模式,即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集成应用服务模式。随后,由于手机终端功能与系统的不断强大,出现了APPLE等以终端厂商为主导的应用商店型服务模式,使移动互联网更多地作为一个接入渠道,实现类似于互联网的应用功能。由此,业务运营地位的争夺在终端厂家、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之间展开了。

终端厂商,如APPLE、三星、NOKIA都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环境获取商店中的应用,其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又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环境运行和进行数据交互,这种方式基本摆脱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束缚,实现了业务运营的独立。

终端厂家的这种模式是国内电信运营商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电信运营商采用多种方式来干扰或影响这种商店消费式的运营模式,如自行推出应用商店(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与终端厂家合作定制(中国移动的“心机”)、引入机型合作分成(中国联通引入iPhone)等。

内容提供商除一直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老牌企业外,还出现了很多互联网企业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现象,如Google不仅推出了And roid系统和终端,还建立了“电子市场”,最近开始提供基于云概念的Google+服务;Facebook、Twitter等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如此复杂的产业环境,如此多维的运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如何发挥优势,在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深思。

3.2从业务类型角度分析

3G网络普及,大大拓展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类型,从早期的Wap资讯类信息的获取,发展到Web形式的多方位业务类型,包括移动lM、移动支付、LBS、移动多媒体、Web浏览、NFC等。

根据服务类别,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资讯类、社交类、娱乐类、支付类、服务类、商务类等,具体可参见表1:

Gettag公司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中呈现的一个信息,可说明目前全球手机用户最喜欢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为:手机游戏、天气资讯、手机地图、社交网络、手机音乐、新闻资讯、娱乐资讯、手机订餐、手机视频。预计到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十大热门应用为:移动汇兑、LBS、移动搜索、移动浏览、移动健康监测、移动支付、NFC、移动广告、移动JM、移动音乐。

正如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于2011年2月提出的一个概念“SoLoMo'’一样,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类型的发展方向就是So

SociaI,社交;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Ie,移动网络。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运营的切入点就是Mo,移动网络。

4 电信运营商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4.1优势

国内三大运营商经过近20年的运营与资源积累,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呈现出以下优势:

(1)庞大的用户规模

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移动总用户数达到6.17亿,中国联通总用户数达到3.29亿,中国电信总用户数达到3.51亿。可见在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品牌的影响力绝对处于强势的地位。据工信部的数据,到2011年4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了9亿,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有9亿多的潜在用户数,这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稀缺的号码资源

号码资源是电信运营商独有的资源,虽然号码实名制还未正式展开,但至少目前的号码资源仍标识着用户在移动网络的身份,用户的基础信息、使用习惯、关系信息都通过手机终端这一媒介与号码资源进行了绑定,开展用户关系管理、用户数据挖掘的工作由于号码资源 的存在而变得简单。电信运营商如何保护、利用号码资源,是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第一步,也是与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的筹码之一。

(3)雄厚的自有资金

国内三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拥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方面,中国移动斥资在全国成立了八大基地,包括广东互联网基地、浙江阅读基地、四川音乐基地、上海视频基地、辽宁位置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江苏游戏基地和福建手机动漫基地。各基地业务类型不同,业务领域研发重点不一,推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各有特色,而这些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是无法实现的。

(4)成熟的网络覆盖

与国外电信运营商对比,国内三大运营商网络覆盖在规模上优势明显。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展的载体是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优良网络的支撑。三大运营商成熟的大规模网络覆盖正是其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关键。

4.2劣势

与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相比,国内电信运营商存在着以下关键性的不足:

(1)没有专业运营团队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除了几个关键业务以独立的公司模式运营外,大多数业务都由各地市分公司分别运营,相互间信息沟通不够充分,客户体验由于区域的切换而差异明显。而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家由于其业务的专一性,大多设置了专门的运营团队开展业务运营,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行为,为改善业务体验提供基础数据。

这就是为什么电信运营商有优质的网络、优秀的业务,却得不到用户认可和应有收益的关键所在。

(2)缺乏优秀内容源

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自推出Wap服务以来,采用的是由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中国移动提供业务与网络的模式,这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尚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如今,随着Web访问形式的普及,内容提供商已有能力摆脱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展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间接使电信运营商优质内容源减少,提供的业务和资讯无法吸引中高端客户。

(3)创新业务响应慢

国内三大运营商规模庞大,且各省都有分公司,对于项目的投资均采用分级下达的模式,因此每个项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周期较长。而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的特点是创新、小巧、业务导入期短。当新的业务概念出现时,其他业务提供商可以很快将概念商业化,推出具体的产品;而电信运营商由于内部管理流程冗长,很可能错过最佳的业务进入期。

4.3发展建议

总结以上优势和劣势,笔者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提出几点建议:

(1)网络方面

移动互联网业务依赖高速的网络支撑,目前3G网络的覆盖率以中国电信最高,中国联通次之,中国移动最弱。三大运营商要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务必进一步提升3G网络的覆盖率与稳定性;同时,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4G网络商用,而我国4G网络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电信运营商应未雨绸缪、大力投入,积极参与4G网络的研究与测试,为未来4G商用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2)产业链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注重产业链的发展,加大与成熟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力度,并可考虑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让新的内容提供商参与自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以提升对方的合作忠诚度。

更进一步来看,电信运营商应更具长远战略眼光,积极与产业链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将新技术、新概念引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便主导未来产业链发展。

(3)号码与资费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号码资源,挖掘客户需求,建立从认证、查询、支付、评价一体化的客户账户管理;制定灵活的资费套餐,凸显出自身移动网络的优势与重要性。

(4)业务与运营方面

电信运营商应采用实体或虚拟的形式,成立专门的移动互联网运营部门,缩短业务审批、研发、建设中的管理流转周期;选择性地更新与推出有自身优势的业务,如手机音乐、移动IM、手机邮箱、移动存储等。

互联网运营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3G业务能力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从单一性质的通信需求逐渐转变为融合性质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电信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在逐步减弱,发展3G移动互联网、提升业务能力成为发展方向。文章指出运营商要在挖掘、发展和保有用户方面探索,建立客户感知管理体系、客户体验测评模型、客户价值评估体系、竞争对手检测体系,进而提升3G业务能力,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取得优势地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商 3G 业务能力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业务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且新业务在总体收入占比中越来越高。为应对市场竞争并有效满足客户需求,运营商需要对自身角色进行有效定位,对与业务能力提升紧密相关的客户体验、客户价值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发展3G业务面临挑战

在发展3G业务的过程中,各大运营商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但是在品牌定位、用户细分、终端销售、套餐设计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2.1用户需求驱动电信产业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移动用户的需求从初期单一性质的通信需求逐渐转变为融合性质的社会化需求。用户的需求依次发展是通信需求、沟通需求、社交需求、信息需求、社会化需求(参见图1)。

在传统互联网和2G/2.5G时代向移动互联网平133G时展的过程中,运营商的开放性、创新能力、市场化能力、用户体贴度、内容能力变强;控制力、前向收费能力、渠道能力、增值服务能力、支付/计费能力变弱。只有在产业发展局限在通信需求层面时,电信运营商才对整个产业链有绝对的控制权。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同时也面临着从管道向业务的转型,因此业务能力提升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2.2移动互联网产业新的生态体系

围绕用户需求,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生态体系,如表1所示。

2.3终端厂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苹果公司历史性地打破了中国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厂商的合作机制,第一次站在“甲方”的位置,标志着终端厂商在产业链中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发挥对用户体验的控制优势,构建了开发者社区开发市场,并逐渐从产品驱动转型成为信息驱动,实现控制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优秀战略。苹果公司构建的平台如图2所示。

(2)小米科技

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科技采取迂回发展路线,进行产业链布局。小米科技沿着“应用软件米聊、读书等软件手机操作系统MIUI小米手机”这一迂回路线,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布局。

其中,米聊是―款跨iPhone iOS,Android,Symbian手机平台,跨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的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MIul是一款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针对原生Android系统超过100项改进,用户覆盖23个国家。小米手机,目前尚未上市,其是一款高速率(高通1.5GHz,双核的处理器)、低价位的智能手机。

这样,小米科技在产业链中一下占据了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应用支持平台、业务支持平台等几个上层环节,对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影响深远。

2.4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

成功的移动互联网企业都在某一个优秀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并且有其优秀的盈利模式。其中,向用户收费的前向模式和向广告商收费的后向模式都是存在的。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参见表2。

从2010年度财报中可见,腾讯2010年总收入为人民币196.460亿,其中网络广告收入占比7%,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占比79%,属于前向收费为主的互联网企业;人人网2010年收入5.1亿,其中广告收入占比42%,在线游戏收入占比45%,属于前向、后向收费相结合的企业。3传统运营商的定位

如果传统运营商不对现有的业务能力进行提升,那么在未来产业链中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最终沦为普通的透明管道提供者。只有发展3G移动互联网、打造一站式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平台才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让运营商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中来,这也是发展3G业务的宗旨和定位。

3.1发展3G移动互联网

发展3G移动互联网业务,应该结合运营商已有的优势,发挥既有的多项增值业务强项,通过协同的方式打造互联网生活平台。开展本地化应用,基于本地化运营的思路已经被LBS、团购网站所证明,运营商在本地化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关注用户体验,传统互联网用户的挑剔性也移植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使得用户产生极高的业务粘性。统一移动互联网入口,运营商通过天然的用户唯一标识――电话号码,能够将用户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入口统一起来,为业务规划提供便利条件。加强用户交互,不同类别用户对于3G业务和产品的需求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个性化、交互性的服务能够很好地契合用户的需求,有利于加强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用户忠诚度。加强开放与合作,与优秀的本地企业达成资源互换、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以迅速扩大业务层面。

3.2一站式移动互联网生活平台

如图3,打造一站式移动互联网生活平台的战略目标需要从5个方面着手:

(1)优秀立足点:基于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优势的互联网业务。

(2)优秀商业模式:创新双向收费模式,实现通信及信息服务价值的提升。此处的双向收费模式指在产业链中的前向和后向收费。

(3)产品定位:打造用户社交网络平台,重点整合信息消费品和消费品信息两种形态的产品。

(4)用户定位: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沟通交往、信息消费需求。

(5)产业链定位:打造开放平台,推动优秀开发者合作共赢,引领产业发展。

执行一站式移动互联网生活平台的战略目标关键点在于拥有用户,其具体包括挖掘用户、发展用户和保有用户。

挖掘用户,应通过调研、访谈、测试,分析3G业务潜在用户的行为属性及消费特征,锁定目标用户群体,挖掘目标用户对3G业务和3G终端的需求点和关注点(终端价格、操作系统、业务偏好、资费标准等)。

发展用户,应通过数据分析,研究3G用户的业务使用偏好、流量结构、资费结构等,制定合理的“终端+业务+流量”的资费套餐,丰富流量经营的内涵和落地举措。

保有用户,应挖掘渠道建设、厅店宣传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短板,策划3G业务和终端的营销模式、渠道建设、厅店布置等方案举措。此外,策划社区、微博、热线、俱乐部、本地化社交和媒体等形式的用户互动方案,加强与3G用户的互动及带动3G用户的社交,维系用户关系,提高用户忠诚度。

4 业务能力提升策略

早在十年前,电信业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用户的争夺已经 成为决定竞争胜负最重要的指标。下文对业务能力提升方法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用户的感知、体验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上。

4.1客户体验感知管理

建立基于客户对3G终端和3G业务的体验感知管理体系,系统性地影响客户对3G品牌的认知和体验心理,培养客户对3G品牌的认同度。

AIDAS法则是1898年美国消费者心理学学者刘易斯(Lewis)提出的,是用来说明客户接受一个新事物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心理过程。在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客户体验感知的管理,能够较快地对客户的欲望加以催生和诱导,吸引客户购买和消费。

参见图4,应用AI DAS法则,从客户进入营业厅办理业务开始就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客户的行为特征和服务诉求,提供针对性的3G业务体验过程,提升客户对3G业务的感知。进而使得客户对3G业务和3G终端产生兴趣,并尝试体验,激发购买和开通欲望。此外,要注重厅台营销,由于长时间形成的行为习惯,客户习惯性办理缴费、选号、咨询等,而忽略厅内3G业务相关信息。

4.2客户体验测评模型

通过客户体验测评技术,准确把握客户价值,识别客户业务需求和终端需求,为3G业务和3G终端宣传推广提供改进方向,以加强客户认知和认同,形成购买心理。开展厅内客户拦访、小组座谈会、BOSS数据分析等调研活动,研究用户需求偏好和行为习惯,用以研究不同类别的用户与3G业务的匹配程度,为布置厅台、设计业务套餐提供依据。

客户体验测评模型,由客户体验价值模型、分析模型、改善模型、仿真模型构成。

客户体验价值模型,分析客户动线过程中的价值需求类型,为3G业务宣传改善提供方向。

客户体验分析模型,按照客户进入到营业厅的客户服务流程分成各个阶段,包括:寻找、到达、进厅、环境感知、客户咨询、预处理、徘徊、产品体验购买、自助服务、排队等候、办理沟通、办理等待、办理结束、争议、离开。针对上述各阶段的客户体验要点,进行分析、调研,最终做到标准化。

客户体验改善模型,从物理的满足条件(客观需求的满足)和满意的感觉(主观的满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到客户体验改善的方向。

客户体验仿真模型,基于实际的调研数据,构造出业务办理区、柜台分流、等候区、VIP室、取号机等的数学函数,从而设计出客户体验的仿真系统模型。

4.3客户价值评估体系

甄选高价值客户,邀请客户参加3G用户俱乐部,培养成为种子用户,传播3G终端和3G业务,形成口碑传播效应。客户价值评估体系如图5所示,包括:

客户价值界定:界定此次项目中客户价值的包含要素,客户价值取值的时间区间等。

评估指标库建设:构建客户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均应能够定量或定性来取得数值。

数据集市建设:评估指标取值所需要的数据平台来源、数据字段、数据清洗和转换等。

模型开发:选择适合的算法来构建客户价值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由行业专家、业务人员共同对模型运算结果进行调整和评定。

决策:业务人员根据客户价值来改善及提升服务。

4.4竞争对手监测体系

建立竞争对手监测模型,对标竞争对手在品牌推广、渠道建设、套餐设计、终端体验等环节的措施和方案,分析竞争对手长处和短板,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

“神秘客户”体验:建立电话普查样本框、重点参照省份样本框、竞争对手样本框。通过“神秘客户”方式进行拨测和体验。

目标网站月度跟踪:建立网站普查样本框、竞争业务网站样本框,密切关注其最新开展的业务和促销推广活动。

案头研究作为补充:通过行业新闻、研究报告等二手资料收集整理,作为情报收集的重要补充信息源。

信息“现场”采集:针对重点参照省份,从当地的营业厅收集宣传彩页,关注当地重点媒体的促销信息。加强信息采集的深入程度。

5 总结

随着终端厂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对用户控制力的增强,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前向收费能力等开始减弱。要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就必须打造一站式生活平台,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同时,运营商还要对自身现有的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在挖掘、发展和保有用户方面深入探索,建立客户感知管理体系、客户体验测评模型、客户价值评估体系、竞争对手检测体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应该结合已有的优势,开展本地化应用,关注用户体验,利用电话号码作为代表用户的唯一标识来统一移动互联网入口,加强与用户交互和联系,进而提升3G业务能力,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取得优势地位。

互联网运营论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电信行业面临的新的威胁与挑战,分析了电信运营商转型的优势及运营和商业模式转型的方法;之后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 公众计算通信网 云计算

1 引言

我国电信重组完成后,随着电信运营商3G网络部署的日益完善及互联网升级的不断提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互联网产业以各类服务与应用为主,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企业价值和社会影响,但由于日益丰富的应用大量地消耗带宽,电信运营商既没能从通道服务中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也没能在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领域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在以“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应用为王”的时代,产业链的控制权、话语权均发生了转变。目前,广电系统正在全面进行广播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的部署,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服务业新的竞争者。

因此,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及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发展,IT、互联网、传媒、电信、零售行业正在加速融合与渗透,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正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要求产业生态系统的参与者更加开放、合作,以实现共存、共生、共同进化。从电信行业的视角来看,一个全新的“后电信时代”正在到来。作为平台型企业的电信运营商应更为开放,以增加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的能力,提升平台架构能力、标准化能力、网络的再设计与优化能力,完善平台与终端的配合机制。

本文基于对目前信息通信服务环境的分析和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转型的需求,提出分布式智能运营架构,该架构是未来PCCN(Public ComputingCommunication Network,公众计算通信网)的优秀系统,可实现网络智能管理、业务智能开发、服务智能提供,利用与整合公共性平台资源,缩短业务创新周期,共同维护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系统。

2 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内涵和目标

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是为适应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的转型而提出的,从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策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向“通信+商业渠道”的转型:优化通道掌控、应用汇聚、终端体验,尤其是通过客户需求分析,实现产品、服务与需求价值匹配,形成规模经营、快速交付、精确营销的新型渠道能力。

(2)向“通信+媒体广告”的转型:利用丰富的客户需求信息资源,创建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利用通道与终端交付能力,形成“泛终端”、“富媒体”分众立体式广告模式。

(3)向“通信+信息服务”的转型:利用公众通信网的基础性和安全可信的运营能力,基于宽带通信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形成信息设施、信息生产、信息应用的服务,即“云计算”服务。

(4)向“前+后”收费模式的转型:基于渠道、媒体特征开发后向收费模式,通过降低用户通信与信息费的方式,加快用户发展(快速聚合)、增加使用时间(提高浏览量),增强渠道和媒体效用,提高费、广告费等创收能力。

(5)建立以“客户价值为优秀”的运营构架,在原运营构架基础上,增加“业务数据中心系统BDCS”为重要的优秀运营系统,以构成电信运营商新的运营构架。

电信运营商转型应发挥网络和客户优势,转向对业务、平台、客户、界面等商业资源的运营。为了适应向“通信+商业渠道+媒体广告+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可在原来通信网络传送、平台接入能力的聚合能力和业务交付、服务支持的运营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重要的优秀运营系统,即业务数据中心,如图1所示。从“以网络为中心”的运营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而通信网络只是实现客户接入业务的通道和用户聚合的手段,各种新商业模式的运营都将基于数据中心对用户信息挖掘,在进行特征数据库和商业智能的分析后,通过公众计算通信网络以个性化分众服务的方式传送给客户,使客户得到良好的终端体验。

因此,在网络服务日益趋向于信息服务、信息管理服务的背景下,业务的提供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支持,随着网络带宽的变大,计算能力遍布到整个网络之中,通信技术与业务正在趋向以计算技术与应用技术为主,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趋向以网络与服务的提供为主,今天的公众通信网逐渐演进为PCCN公众计算通信网,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DIOS,DistributedIntelligent Open System)是未来PCCN公众计算通信网的优秀系统,具有分布式、智能、开放、统一化系统特性,可实现网络智能管理,业务智能开发,服务智能提供。

DIOS以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资源、分布式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为基础,通过云网络整合统一资源,实现按需弹性扩展能力;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智能调度,实现网络也可以智能地自组织和可重构,以及业务与资源、应用与服务、终端与用户的最佳匹配;建立能力引擎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云资源,全面快速响应服务;统一虚拟化标准,降低成本,实现统一资源共享最大化;统一管理平台,提高集中管理效率,实现电信级可运营可管理。

3 PCCN公众计算通信网

PCCN是基于虚拟化和云计算构架,以云计算技术为优秀,融合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之后的信息处理网络。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建立支撑网、业务网、统一基础设施资源池;以云计算的理念可以对基础设施资源池进行组织和运用。在原有公众通信网的接入、交换、路由、传输要素的基础上,PCCN实现了计算处理能力、虚拟分配、调度管理以及业务开发环境等主要技术,如图2所示。

4 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架构

DIOS是PCCN公众计算通信网的优秀系统,可以看作是PCCN的具体实现,其组网拓扑图如图3所示,下面按照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六层架构给予说明。

(1)第一层:数据中心层

数据中心层是由“网络数据中心”、“用户数据中心”和“业务数据中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业务数据中心系统(BDCS)。

(2)第二层:云资源系统层

云资源系统由云存储、云网络和云计算设备三部分组成,包括:海量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可编程、可虚拟化和增强资源共享的云交换机和云路由器构成的精简架构;异构混合的小型机和X86服务器等云计算物理设备。

(3)第三层:能力引擎层

能力引擎分由事务处理引擎、业务控制引擎和数据分析引擎三部分组成。

事务处理主要是指: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实现过程(如:BSS、PRM、OSS、ODS、OA等)。

数据分析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的计算规则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期从海量信息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如:BI、CRM和搜索引擎业务)。

业务控制主要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网 络组织、业务控制、应用适配、服务交付等进行的策略管控(如:SBC、CSCF、SDC/HLR/HSS、AAA、API、SDP等)。电信增值业务平台中的业务控制模块、计费系统的用户信用控制模块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应用。

(4)第四层:云资源控制节点层

云资源控制节点层基于分布式架构技术,屏蔽云内复杂的物理和逻辑结构,实现可扩展的自适应负载均衡能力和动态资源智能适配能力,进行不同业务与不同业务引擎的适配,形成自动智能调度。

(5)第五层:云接入网关层

通过云接入网关将终端接入云中,包括:物理接入网关和业务平台接入网关,屏蔽物理设备和业务平台的差异,进行不同终端接入的智能适配,实现统一接入。

(6)第六层:云终端层

由云终端物理设备和客户端软件组成。其中云终端物理设备包括瘦终端和哑终端(如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软终端和浏览器等。

系统架构图如图4所示。

5 DIOS关键技术

5.1统一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整个DIOS系统的基础,其所采用的技术种类比较多,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有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以及网络虚拟化等。具体包括异构资源虚拟化、异构虚拟机热迁移技术、虚拟化容错灾备技术、承载层虚拟化、控制层虚拟化、可重构智能网络等。其中异构资源虚拟化是在目前各种系统并存的情况下必须的,已经成为网格和数据中心环境下成功实现提供定制资源的强有力的技术,它为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视图,而不是物理视图,从而能屏蔽很多物理的、结构的细节。只有采用统一的虚拟化技术,异构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力,从而便于管理和使用。

5.2统一云管理技术

DIOS系统需要对复杂的实际应用进行资源匹配和资源调度以及并行/并发执行,使资源在得以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也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执行能力和运行性能,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统一云管理包括对虚拟服务器资源自动配置和调度的虚拟机调度管理;支持操作系统和应用的自动化安装和配置,批量部署的部署管理;实现异构存储资源整合、远程复制功能(同步及异步)、远程镜像复制、快照的存储管理。

5.3开放业务能力引擎

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是电信业长尾的主力,丰富的业务需要大量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其中,业务能力组合、混搭成各种特性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第三方用户参与开发。运营商的主要职能就是打造开放业务能力引擎,第三方开发者通过开发低成本的业务,以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使用。DIOS可以为电信业务提供全新的应用场景,通过能力引擎开放平台,如业务控制、事务处理、数据分析等,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云资源,全面快速响应服务。DIOS业务开放能力引擎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基本业务能力,包括业务控制、事务处理、数据分析等。第二个维度是融合业务能力,如支持各种网络的接入能力提供ICT服务。同时,需要提供开放业务能力引擎的管控,负责对开放服务接口发送过来的各种业务请求进行统一的用户和能力鉴权、负载均衡、路由分配和会话控制,业务能力引擎管控组件统一管控,实现有关营运支撑(BSS)和运维支撑(OSS)功能。管控功能包括:接入控制、策略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监控管理、统计分析等。

5.4智能资源适配

当业务能力引擎开放给第三方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底层的各种资源。智能资源适配根据业务类型,智能适配不同的网络、计算资源,并对各类业务能力引擎的资源进行集中调度和管理,使上层应用效用最大化。

6 结束语

当前,电信运营商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处于转型和创新的关键期。作为平台型企业的电信运营商需要更加智能开放的业务系统,即在原运营构架基础上,增加“业务数据中心系统BDCS”为重要的优秀运营系统,通过分布式和虚拟化资源提供方式,构成电信运营商新的运营构架;同时整合研究开发、产品制造、网络建设、应用开发和服务提供等各方面,构建更加开放的生态体系和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