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9 09:4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措施探究

【摘要】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女,语文积累少得可怜,语文学科成了我校的弱势学科。为了改变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经研究确立了"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作业正确率提高,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学习成绩也不断大幅上升。究其原因,有八条:一是目标定向;二是兴趣入手;三是创新模式;四是完善学习小组;五是学法指导;六是多方释疑;七是任务适当;八是和谐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能力 培养措施

1调查结果统计

为了找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及综合素质;也为了证明实验效果,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是否提高,更为了证明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自主管理、学习能力的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特在实验进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三次调查统计据数的对比,和平时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及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变化,我们发现在这个研究实验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分块研究,不留空档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分成三大板块,早读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这样基本

上就涵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同时从这三个板块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2.2分值对比,成效明显

通过三次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早读的自主管理能力由最初的23.8分提高到27.6分,提高了3.8分;学生的课堂自主管理能力由23.4分提高到26.7分,提高了3.3分;课外作业自主管理能力由23.8分提高到26.3分,提高了2.5分;总分由最初的71.0分,提高到79.4分,提高了8.4分。这是不容易的,是老师们经过一年的思考、实验、总结、再思考……反复研究取得的成绩。

2.3平时学习,更加自主

通过一年的措施研究,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但从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数可以体现出来,更可以从平时的学习中体现出来:集体朗读课文从以前的"读着读着就乱了"到现在的"像那么一回事儿的集体朗诵";背书积极,也可以说是踊跃;作业基本上不用去催促,能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上,学生自己知道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序,学生基本能把握,老师只需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大胆,也很有序;多数学生更爱上了课外书籍,课外阅读基本不需要老师强迫;听写、默写也能在小组内自主完成,并且完成质量不错。

2.4成绩进步,能力提高

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但从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数可以体现出来,更可以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这一年来,学生的成绩从入学时10%左右的及格率,提高到60%还多,有的班级甚至更高。有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学年考试中,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区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的结果,也让老师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是一举几得呀。

3提高学生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3.1目标定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有部分学生没有自觉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相当部分学生

稀里糊涂的,学了几年的语文,还不明白语文到底学什么。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对读书、作业、笔记等学习活动的目标要清清楚楚。比如:要想预习有好的效果,就要明确预习的要求:每次早读读什么,怎样读,达到怎样的效果,并由带头人或监督管理者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并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方向,就会有事可干,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会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学生就会心无旁骛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学生养成了好了的习惯,也就培养起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2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就愿学,乐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3.2.1多角度、多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学意愿,自觉形成自主的管理能力。

孩子大了,有相当部分孩子就不愿开口读,但我们要让孩子们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升华品质。

(1)教师在不同阶段,可采取教读、跟读、模仿读、对比读、展示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成长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2)可以用"读读评评"和"再读读评评"和"终极PK"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其中的评包括自评、学生评、教师点评、小组综合评等方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进步的过程,只要有进步,学生就有干劲,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学习,形成习惯,自主管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多多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朗诵、演讲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用进步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从而产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原动力。

(4)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原动力。

3.2.2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让学生当老师,走上讲台,就能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与管理。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想在众人面前出丑,为了这个目标,孩子们就会努力地、千方百计地去自学,主动地去查阅资料,去努力消化,去认真模仿自己老师的上课,去领会教师上课的方法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提高。

3.2.3用丰富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广阔。教师先给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课外读物,先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再扩大阅读的范围。当学生的知识渐渐的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学习的自动性就有了,自主管理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3.3创新模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深入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导学练评"为一体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迁移拓展――反馈与评价"的稳定有序、环节清晰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步步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环紧扣一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这种课堂模式,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心情愉悦,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而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议,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自由提问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培养与提高。

3.4完善小组,自治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

力。

1、采取依据成绩、行为表现均衡和男女生平衡、人数均等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均衡编组。

2、全体学生讨论、制定、完善语文学习的评价体系,并采用量化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力求做到便于操作。

3、定期对学习委员、语文组长、科代表、记分员进行分别的培训,让学生照章自主进行管理,教师相机进行调控,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4、定期、及时、准时表扬。这个步骤一定不能少。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值得学习、发扬的,那些是需要改的。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

3.5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犯的毛病是:孩子们又读又抄又写还要记,但是只是机械的抄抄写写、读读记记。所是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有相当部分学生是云里雾里,无所事事,不是他不学,也不是目标不明确,而是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要用什么方法。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为培养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预习方法指导:在明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用以下方法完成预习:

读与标――朗读、默读、利用工具书自觉扫除阅读障碍,标注自然段落。

划与分――划出生字词,分清结构层次。

思与问――思考课后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注与批――对文章的内容、写法,在课文上标注;自己的感受、领悟应该批注在书上。

语文课堂 听课方法有: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强调重点(如板书,反复强调、总结性的话等)。

二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

三要大胆发问、发言,展示,条理清楚,回答全面。

四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

3.6多方解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当面指导,教师书面指点,生

生互相帮助,还可以通过电话、QQ、微博、校迅通等方式。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进步了,学生的动力就更足了。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能力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

3.7任务合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如果难度过大,任务过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的心理而不愿学习,不愿去做。反之,学生用点功就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学生就会对完成任务产生积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进而主动学习,这样自主管理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起来了

3.8和谐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和谐的关系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相反,教师在教学时居高临下,冷着面孔,教学气氛会很紧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保持适度幽默,并且教学态度和蔼可亲,在课外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从而自觉地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积极尝试,争取找出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方法措施。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为七年级语文教学"寻点搭桥"

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采用"寻点搭桥"法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经常听到同行老师提起,七年级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的农村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比较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很难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从学生那里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阅读层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弱,但不失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可是,毕竟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生活体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我在教《归园田居》时,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也十分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学生感悟时,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花开有声,芳香四溢。面对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也许你曾经迷茫而无助,但只要你深入课堂,立足学生,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里花开有声,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就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的纯真、热情、好奇且渴求知识,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迷雾,柳暗花明。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立体引学式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立体引学式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教学中,教学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本文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三个方面起先探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去启发引导。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而立体引学式提倡教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启发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议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首先要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们要常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启发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四)学生的写作活动。

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启发引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怎样做教学能提上去,是广大七年级语文教师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然后和同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就是本人在七年级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心交流,把学生当成朋友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步入中学,所以对中学的环境还很难适应,对新的授课教师和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过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对于适应环境比较快的优等生,教师要适时地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接受能力差的中等生,要积极引导,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差等生,要给予他们信任,培养他们的上进心。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地剖析,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地交流,以便使每个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对于课堂之外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下摸索,然后进行朋友式的对话,或者和他们进行一些互动。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角色。

二、让学生作为课堂主角

课堂进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接收能力的强弱,要顾及每一个学生,教学设计也要围绕学生进行。在导读提纲的指引下,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懂、学得会,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归纳,也要学生参与进行,主动解答一下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一下学生授课。课堂作业的布置,也要参考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科学设计,难易适中,必要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作业的修改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批判和自我批判中成长。

三、实践中成长,实践中完善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而由于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许多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刚刚形成,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四、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增加一些趣味性

语文是一门语感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素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另外,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进行再创作,语文是交流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性质的训练,从而不断地使学生应用好语文这个工具。

(作者单位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体会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的感触较多,获益匪浅,更新了语文教学的观念,现谈谈我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肤浅体会。

第一、新教材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新教材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在渗透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语文学科更具有科学性。还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健康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为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新教材淡化了以往教学中繁琐的分析和强制性的训练

新教材主张对学生要“科学地训练”,将学生从被动的“题海”中解脱出来。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理解,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在每单元结束后,就请学生们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篇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第三、新教材提倡多读多背多写

新教材要求学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课外阅读不得少于推荐的10部中外名著,拓宽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辐射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网络结构。特别是教材后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目的在于趁初中生记忆力好时,多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逐步吸收内化,达到“心悟”的境界,这种文化积淀,将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受益终身。

第四、新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美文、时文,可读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刚从小学升人初中的学生们来说,第一、二单元课文都体现了童真、童趣,因此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很喜欢读,并能结合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第一单元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生命生命》,学生们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对课后习题作了大胆假设,且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像这样的课文还有: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春》;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第五单元的《羚羊木雕》、《散步》;第六单元的《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真可谓爱不释手啊!

第五,新教材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强,体现了大语文观

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材增加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活动很好。下面我就平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情况具体谈谈我的体会。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时,我组织学生搞了三次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首先,让学生明确其活动的意图,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搜集社会生活中新鲜语汇和不规范现象,注意街头语文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写作中学会观察生活。为此,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1)错别字门诊——搜集街头标语、广告、报刊中存在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让学生正视大众生活用语中语言的不规范现象,懂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新词汇——搜集新词、新流行语、新外来语,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变化。

(3)公益广告集锦——搜集、分类、评价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精彩店名举隅——搜集、分类、评价。

再让学生走上街头、走到书店和图书馆、走近荧屏、走

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设计,制作成手抄报。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精心策划、制作,合作交流,气氛空前热烈。透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欣喜地发现,每篇作品都闪烁着同学们智慧的光芒、合作的愉悦和分享的快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2、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它的侧重点是训练写作。于是我就让学生们欣赏这个单元的优美文章,再积累春、秋、冬三个季节景物描写的好段、佳句、妙语,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揣摩,学生们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文。其中3班郭茜的《秋天》一文,获得了第三届“国庆杯”榆林市青少年作文大赛三等奖。通过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点燃了学生们创作的欲望。

3、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妙”。这次活动的重点是口语交际。我就采取竞赛的形式,分成男女两队比赛。其比赛项目是:

(1)有关“月亮”的知识问答;

(2)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

(3)写出月亮的雅号;

(4)写出古诗词中含“月”的诗句;

(5)唱出含“月”的歌曲。

这次活动同学们异常兴奋、踊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特点。学生们自行设计、组织、主持都很到位。整节课始终处于既紧张又欣喜的学习状态之中。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以后一定要多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一方面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是大有裨益!

通过开展以上三次大型活动,我觉得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中最具吸引力的亮点,强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体验,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挖掘文学背后蕴含的深刻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同时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学习理念的革命,它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对于拓宽学习的空间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逐步树立“大语文观”、“生活语文观”,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少数教育”为“全体教育”,变“重知识的传授”为“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变“重工具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提高人的素质。我将在语文教改这块沃土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挥洒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璀璨的花蕾!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词句品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改变了原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追求课堂形式新颖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进而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深入了解文章主题并能够通过学习文章引发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它的立足点仍应放在文本中,放在词句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学会运用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

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品析词句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不同类型的句子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品析。

一、抓住精彩的用词对句子进行品析

写文章时,如某个词语使用精当,会使句子点石成金。本文中用词巧妙、精当的句子也有不少。品析这类句子时,可用以下方法。

1.先引导学生对词语含义进行了解,进而结合语境体会其作用及巧妙之处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此句中,“迸溅”“挑逗”二词用得极好。“迸溅”指向四处溅,形象地写出了花朵色彩的浓烈、灵动,如有生命一般尽情彰显着那一份美丽。勃发的生命力不可遏止,向四处泛滥而出,尽显花的生机与活力。而“挑逗”一词用得更为巧妙。“挑逗”本指逗引、招惹,似含贬义,本处贬义词褒用,把紫藤萝花写得极为顽皮、可爱,仿佛一个挤眉弄眼的孩子,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使静态之物变为动态,盛赞紫藤萝花的繁盛、充满生机。作者对花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用换词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词的精妙

如在品析“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本句中“挑逗”一词可否换为“嬉戏”?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嬉戏”一词虽然同样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繁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却没有充分展示紫藤萝花活泼、顽皮的情态,失去了很多趣味。比较之后我们就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内容,就应多从词语方面进行赏析。这个单元均为写景的文章,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形象地表现出小草活泼可爱的情态,充分展示了小草迎春的喜悦之情。一个“钻”字,一个“满”字,用得极为精妙。用词精妙的句子在课本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要准确捕捉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去品读,掌握品读词语的方法。只有领会了这些精彩的语句,才能深入文章,体会文章之美。

二、抓住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句子品析语言美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使语句能更恰当、准确的表情达意。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分析这些句子时,要先确定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下面以三个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品析修辞手法的妙用。

1.比喻句的妙用

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品析这种句子时要结合定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本句来自文章开头,写出了作者初见紫藤萝花时的情形。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放的紫藤萝比作了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借瀑布水势盛大来表现紫藤萝花的多与艳,众多的花朵汇成了花的海洋,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借“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来暗示生命的绵延无尽,展现了花的生机与活力。从本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初见花瀑时的惊讶,沉浸花海中的赞叹、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赞美。

2.拟人句的妙用

“拟人”也是常用修辞方法之一,在本文中大量出现。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如“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竞相绽放的盛况,显得活泼、调皮,富有灵性。在赋予紫藤萝花以生命之时,也赋予了它童稚般的快乐、活泼、烂漫。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将紫藤萝花视为孩子,满含怜爱与欣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运用极为广泛,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通过修辞去品读文章,感受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抓住富含哲理的句子品味文章的深刻内涵

品读富含哲理的句子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先对句子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品味,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

本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本句以花喻人,指出花的境遇与人生是一样的,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生命的历程中都会遇到不幸和挫折,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并不能阻挡生命的前进。作者从紫藤萝花由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的经历,想到了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体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索。解读到这里,我们就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深入的理解。文章不仅写花,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并激励人们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些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除此以外,记叙文中需要品析的句子还有很多种,如充分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标志文章线索的句子、描写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的句子、起过渡作用的句子等,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了,留待以后在其他文章中进行探讨。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灵动的文字无不栖身于此。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好课本,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从词句入手去品读文章,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可以敏锐的捕捉到语文之美,体会置身于文学中的快乐。只有真正重视了文章中词句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才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源。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析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联想教学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不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走向高峰的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能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就拿七年级语文教材来说,它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内容。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美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美。

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开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后小山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三、培养学生在说写训练中表达和创造美。

一个人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他的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中进行审美教育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它审美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使教学上升到情感层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想象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

五、借助电教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巧妙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在《黄河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图片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江山的壮美,从自然美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七年级与六年级语文教学衔接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其认知内容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其认知速度是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升进七年级以前,已习惯于1―6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已形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或方式、方法。学生升进七年级后,对教师的教法陌生了,学习的内容多了,深了,复杂了。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重新探索一套学习方法,才能在新的求知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得不断进步。怎样才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是七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做好七年级与六年级的教学衔接,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语文科教学的衔接,谈几点感悟,与广大同仁商榷。

第一、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如一篇课文,首先要告诉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的内容。如:1、哪几个生字词的音、形、义。2、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课文整体内容,思考讨论哪几个问题,并写出总结理解的内容。3、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课文的关键词句、主要段落、重要描写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去概括理解的内容。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又可以让学生找到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学的”能力。4、教师再从写作的角度,带领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分析层次结构、事例的叙述及其详略安排,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课文写人叙事描景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板书展现。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点拨、或阅读讲解,或总结阅读理解的内容。说话一定要适用普通话,清楚明了,让学生听得明白;谴词造句要简明扼要;说话的语速要快慢适当,让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懂,做得完笔记;重要的内容、关键的词句、陌生的字词,要做板书。板书要规范美观、其内容要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幽默风趣,切入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学生喜欢的个性特点,达到激活学生积极学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恰当地把握教学速度。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见识、知识水平及其学习方法,主持课堂教学的速度一定要适中――总体是慢,逐步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教学速度,尤其要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式方法,并能正确区别什么样的文章要慢读(慢慢的品味)、细读(细到字词句的音形义及用法的区辨理解)、精读(好的句段反复读记,达到理解运用),什么样的文章要快读、略读(只读标题或只读情节)。总之,要掌握有效的学习速度。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宽严有度,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进入七年级学习,大约在十二三岁,是身体发育生长的特殊阶段,需要休息玩耍;其思想个性由小学的乖乖逐渐转变为不驯服于家长和教师,他们欲求“独立”。所以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紧张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又要给他们休息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愉快轻松,健康成长。所以教学的“宽”与“严”, 要张驰适度,结合恰当。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把握一切机会,给予表扬鼓励,但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利用恰当的场合,巧妙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出和严厉的批评。

第五、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教师要常组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达到开阔视野,发展特长,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发挥得好,教师就能有效地实现七年级与六年级的语文科教学衔接,学生会加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并能逐步形成独立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研究之我见

摘 要:七年级是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七年级语文更是起到了帮助学生过渡的作用,所以做好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所以不管是新课程理念的推出,还是素质教育的推行,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学工作。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就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作业

在学科学习中,语文教学常常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认为语文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提高成绩的学科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年级语文教学面临众多挑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呢?

一、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以目前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看,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直接进入到了中学语文层次,而小学六年级语文对中学语文的引入基本是没有的,如此一来,导致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出现断层。而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教学,很多教学内容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写作,几乎是简单的记叙文写作,是对生活的表达,小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都比较容易。比如阅读,也是简单的文章阅读,不需要深刻的理解。但是中学语文则更多的侧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包括阅读和鉴赏能力,也包括固定类型的文章写作能力等,此外,一些文言文的学习,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非常少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足够的过渡内容,那么就需要教师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做好衔接工作。

本文认为,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做好学生的基础摸底工作,可以通过课堂问答或者开学初的小测试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在后期的语文教学中明确侧重点;第二,做好难度系数高的教学内容的循序推进,比如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会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对于特殊句式,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可以先适当地安排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搁置,不要在最开始就塞给学生大量的内容,使学生无法消化,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的推进,也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反感。第三,适当融入小学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可以联系小学教学的内容,要适当引入,比如同一作者的文章等,这样学生会产生认同感。总之,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开展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合理安排学生作业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课后作业也是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的重要方式,所以不管在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也不管是哪个学科,课后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合理安排学生作业。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作业的作用,而学生自身对语文作业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大量的课后时间,学生都放在了数学、英语等学科上。所以说,七年级语文教师更需要适当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作业不重视的思想,通过测评或者是课上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作业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之后,再逐步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

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主要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作业的量要合理,我们不断强调七年级是学生的过渡阶段,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样处在过渡期,七年级语文的课后作业如果最开始就比较多,学生在接受中就会有难度,这样不仅不利于作业作用的发挥,反而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作业内容要合理,并不是所有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都可以转换成作业形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内容,在发挥作业查漏补缺的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布置作业。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做好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方式方法,需要做更多工作,如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又比如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与尝试,课堂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等等。总之,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小学语文向初中语文的过渡教学,才能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