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方面论文

农业方面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9 10:3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方面论文

农业方面论文:农业类上市公司资金管理论文

一营运资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1提出假设

一般来说,现金比率高代表着公司拥有较高的变现能力;存货周转率高,代表资金周转速度快,可获得较高的资金效益;应付账款周转率低,表明公司延长了利用信用融资所得资金的时间,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账款回收周期短,资金被占用的成本低;流动资产周转率高,对流动资产的利用就越好,盈利能力就越强;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代表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作出以下假设:H1: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2: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3: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H4: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5: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6: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为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研究,

2相关性分析

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45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现金比率与总资产报酬率的系数值为0.266,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应付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分别为0.205、0.237,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的系数值分别为0.209、0.257,概率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它们在0.05水平上微弱正线性相关。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为0.292、0.348,存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为0.521,其概率P值均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微弱正线性相关,应付账款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低度正线性相关,存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线性相关

3回归分析

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在5以下,数值处于0~10的区间内,各自变量的容忍度都在0.1以上。这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不会因为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而出现失效或者不合理的问题。可以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235+0.707X1-0.185X2-0.164X3+0.028X4+711X5+0.247X6由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知:总资产报酬率与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总资产报酬率与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根据各自变量的P值可以看出,现金比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在0.1水平上有显著线性关系,其他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均不显著。本文做出的6个假设中,H2、H4、H5、H6没有得到验证;其余2个得到了验证,H1、H3显著成立。H2不成立,表示存货周转率过高会降低财务绩效,原因可能在于企业为了追求高存货周转率产生了赊销。H4、H5、H6不成立,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虽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资金过多地流向了外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减少了相应的现金流量,以致于减少了盈利。由以上分析可知,合理的存货周转率,合理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对于提高企业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二营运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1加强对现金的管理现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现金日常管理措施的优化,能有效提高现金管理水平。包括定期核查库存现金,定期核查银行存款,定期与银行进行对账,及时了解资金流向,保持合理的银行存款,进行合理的投资行为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措施。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经验模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经验公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1±销售收入变化%)×(上年现金持有量-不合理占用)。企业也应合理采用实行这一模式来确定现金量。

2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存货的周转是否及时

决定着公司是否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然而一味追求高存货周转率而盲目增加赊销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加强存货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存货控制制度,不仅财务部门对存货的资金进行管理,仓管部门对存货的实物进行管理,共同对存货资金与实物的综合协调管理,这种制度可以让公司对存货的各方面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存货账实相符。其次,原材料采购要就近合理采购,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再次,要合理安排作业,控制在产品数量,控制生产成本。最后,要通过分析市场行情制订合理的销售计划,扩大销售。

3加强对应付账款的管理

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利用其他资金进行生产经营,但是企业也应该慎重地做出决策。如果企业当前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但又缺乏资金时,就需要将生产活动和购置固定资产未来的收益,与延期付款失去信誉的风险结合起来考虑,在确定收益大于风险时,才能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避免将来出现因无力偿还资金而导致信用降低的情况。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企业进行赊销时

需要客户确认收货单据上的内容,并签字盖章,这是未来进行收账的证据。做好跟踪工作,了解客户的偿付能力。在赊销期间,要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根据以往的购货付款情况以及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调整信用额度,在应收账款即将到期时提醒客户付款。如果应收账款已经逾期,不是客户的责任,就是企业没有做好信用管理工作。客户出现不能支付账款的原因可能是恶意拖欠或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暂时无法支付,或是习惯性拖欠等等。这时企业为了追回货款,可以采取法律程序或是与客户沟通等。当账款不能收回是企业内部原因时,包括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估,盲目急切地想销除货物,或是没有做好后期跟踪时,企业就要完善自己的信用政策,通过与信用评估机构的沟通来了解客户的信用级别,决定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期限长短和现金折扣的大小。

5保持合理的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规模

不合理的流动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会导致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减少公司其他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流量,企业资金短缺可能会导致企业倒闭,就更不用说有利于营运资金管理和企业绩效的优化。所以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规模。

6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预算是指企业首先对企业内部和市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作出一系列科学规划,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前没有做好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的预算工作,今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只有做好全面预算的工作,才能保证企业自觉地严格按照预算调度资金,使生产经营活动稳步进行,并能在利用多余资金进行投资获利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彭小珈方陵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方面论文: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论文

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根本

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院级、所级和其他部门一般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院所日常事务及统筹联结工作,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利益性、多元性,势必要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为人诚信、为事谨慎、为作于勤等方面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素养。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相互诚信的基础上。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办公环境,能在错误面前敢于承担,诚实面对,相互扶助,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些谎言、逃避、推卸责任等有悖于诚信为本原则的行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2.谨慎是不变的法则

行政管理岗位事无巨细,小到会议安排、文件、打印复印、材料递送,大到拟定各类方案供领导决策等,都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范畴。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慎言慎行,应对每件任务都应以谨慎立足,每项工作都应付以十分的专注,遇到难题则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以谨慎细致的态度努力将业务做到极致。

3.业精于勤是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单调乏味、操作琐碎、重复性高、程序性强等特点,并且有项目参与难、成果产出少、评价制度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问题,是典型的服务奉献职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如何跟上发展的需求,克服“职业倦怠”,所谓“业精于勤”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前提。“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讲的也是态度。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接受和发现“职业倦怠”早期信号,适当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力。

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方法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

1.注重内心的修炼

行政管理人员在我院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常工作是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求与所在机构荣辱苦乐融为一体。良好的心态管理有利于个体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个体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赋予本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和一击即中的魄力。而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群体的协作,办公室是日常行政工作运转的枢纽,其服务、协调、管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服务,还要与其它职能部门、各研究室进行协调沟通,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担任好协调沟通的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院所的和谐发展。换位思考是珍贵品质。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特殊的观察角度去全面地判断某人某事,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元素,更新、完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增强特性”束缚了意识,容易使产生片面、极端的不良影响。换位思考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才能自觉地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领导意见保持一致,辅助领导决策的,侧重服务管理;才能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内心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与帮助,做到出色管理、贴心服务。与人为善,处事泰然,善待得失,时常保持心存感激以及豁达包容的心态。松下幸之助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对方、秉公办事、谦虚谨慎、以诚待人,以待人丰、自奉薄、责己厚、责人薄来给自己提出高要求,持续“修炼”,提高自我,努力营造和睦、互助的办公环境。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向他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此外,自我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提升自我的优秀方法,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像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

2.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势必被社会淘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学习更新,是提升自己,应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做好领导得力助手的法宝。一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和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二是提高业务能力。许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本身专业可能与之毫不相关,所以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要善于与同行交流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有信心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要求拓展其他各种技能,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摄影及照片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外语能力、心理学、礼仪学等,针对工作特点重点学习,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职业规划的方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坚持目标,坚守信念。不要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风,重视内外兼修,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的工作计划,本着大方向不改变、适时微调的原则,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总结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群体,肩负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任,对农业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自己认知、自我管理,并通过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来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我价值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热情工作,快乐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协调好各种关系,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需求。

作者:庄俐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方面论文: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论文

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根本

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院级、所级和其他部门一般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院所日常事务及统筹联结工作,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利益性、多元性,势必要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为人诚信、为事谨慎、为作于勤等方面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素养。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相互诚信的基础上。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办公环境,能在错误面前敢于承担,诚实面对,相互扶助,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些谎言、逃避、推卸责任等有悖于诚信为本原则的行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2.谨慎是不变的法则

行政管理岗位事无巨细,小到会议安排、文件、打印复印、材料递送,大到拟定各类方案供领导决策等,都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范畴。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慎言慎行,应对每件任务都应以谨慎立足,每项工作都应付以十分的专注,遇到难题则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以谨慎细致的态度努力将业务做到极致。

3.业精于勤是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单调乏味、操作琐碎、重复性高、程序性强等特点,并且有项目参与难、成果产出少、评价制度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问题,是典型的服务奉献职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如何跟上发展的需求,克服“职业倦怠”,所谓“业精于勤”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前提。“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讲的也是态度。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接受和发现“职业倦怠”早期信号,适当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力。

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方法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

1.注重内心的修炼行政管理人员

在我院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常工作是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求与所在机构荣辱苦乐融为一体。良好的心态管理有利于个体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个体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赋予本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和一击即中的魄力。而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群体的协作,办公室是日常行政工作运转的枢纽,其服务、协调、管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服务,还要与其它职能部门、各研究室进行协调沟通,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担任好协调沟通的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院所的和谐发展。换位思考是珍贵品质。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特殊的观察角度去全面地判断某人某事,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元素,更新、完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增强特性”束缚了意识,容易使产生片面、极端的不良影响。换位思考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才能自觉地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领导意见保持一致,辅助领导决策的,侧重服务管理;才能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内心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与帮助,做到出色管理、贴心服务。与人为善,处事泰然,善待得失,时常保持心存感激以及豁达包容的心态。松下幸之助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对方、秉公办事、谦虚谨慎、以诚待人,以待人丰、自奉薄、责己厚、责人薄来给自己提出高要求,持续“修炼”,提高自我,努力营造和睦、互助的办公环境。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向他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此外,自我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提升自我的优秀方法,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像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

2.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势必被社会淘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学习更新,是提升自己,应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做好领导得力助手的法宝。一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和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二是提高业务能力。许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本身专业可能与之毫不相关,所以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要善于与同行交流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有信心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要求拓展其他各种技能,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摄影及照片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外语能力、心理学、礼仪学等,针对工作特点重点学习,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职业规划的方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坚持目标,坚守信念。不要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风,重视内外兼修,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的工作计划,本着大方向不改变、适时微调的原则,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总结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群体,肩负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任,对农业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自己认知、自我管理,并通过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来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我价值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热情工作,快乐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协调好各种关系,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需求。

作者:庄俐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方面论文:绩效评价农业保险论文

一、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在开展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前,有必要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1)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要尽可能体现农业保险发展的全过程和内在逻辑,从投入、产出、实施效果、效益、影响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内容和指标,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农业保险的投入、产出、效果绩效。

(2)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对不同农业保险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概括性,并使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指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供测量、易于应用,定量指标应能从统计年鉴中获取或者测算,定性指标应尽量标准化,以使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便于操作。

(3)代表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应该避免重复,指标的选取和设置要尽可能与农业保险发展评价目标直接相关,并结合农业保险的特点,从绩效评价主体需求角度出发,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选择关键性和最具代表性指标,摒弃一般性指标。指标设立不宜多,宜简不宜繁,满足需求即可。

(4)科学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以进一步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绩效信息。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5)引导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对农业保险绩效开展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绩效评价,起到提升地区整体绩效的作用。作为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动力,绩效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农业保险绩效现状进行描述,更在于通过引导,促进地方政府更加关注整体绩效的改进。

(二)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

上述的五大原则,在确定农业保险绩效层次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确定了7项二级评价指标和37项三级评价指标。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农业保险运行的过程,选择的指标有的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从代表性来分析。从可操作性来看,指标数据都可以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获得或者根据年鉴数据测算出来,专业性比较强的指标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测量,再结合有关专业部门获得的数据对比选取。

二、中国农业保险运行绩效评价方法

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目前采用的主流评价方法是采用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农业保险绩效实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的逻辑顺序,综合评价方法通常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指标体系构建,二是指标和数据处理,三是指标权重确定,四是将多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评价值的多指标绩效综合评价。

(一)指标和数据处理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主要是指标的一致性处理、定性指标定量化和去量纲化。一致性处理是将指标体系中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趋势一致化,以保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对于正向指标无需进行同向化处理,对于逆向指标,则需进行正向化处理,主要采用倒数法、最大值法和求补法。定性指标定量化是将定性指标转换成数值表达,使之能够像定量指标一样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是将定性指标分档,每档设定一定数值。去量纲化主要是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数量级相差较大,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所以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换为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进行综合计算。实践中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有多种,如标准差标准化法、极值法、归一化、均值法,秩次变换法等。

(二)指标权重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

常通过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体现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目前主要采用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①专家意见法:主要是依靠专家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得到,优点是与实际问题结合紧密、简便易行,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常见的专家意见法是通过专家集体评议,对每位专家给出的权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出最终权重。②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是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并按系统的层次性把它划分为递阶层次结构,在同一层次中,对两两元素之间进行重要性比较,再由1~9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计算出特征向量,进而进行排序。

(三)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数值

使用多指标数学合成法中的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对指标进行逐级汇总,进行综合评价。即首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三级指标线性加权汇总为二级指标得分,再将二级指标得分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由三个一级指标得分线性加权得到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进行排名。

三、中国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政策实施建议

(一)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农业保险制度

在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绩效评价文化愈加浓厚,农业保险部门需要与时俱进,以绩效为导向推动农业保险工作。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经验,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提高农业保险绩效的新方法、新措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事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由易到难,逐步健全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绩效评价还属于探索阶段,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体系还需逐步健全。首先绩效理念的树立和绩效文化的孕育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对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的积累尚需加强,最后是评价对象往往涉及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可以考虑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工作。

(三)建立强有力的农业保险绩效

评价保障体系和组织体系国外经验表明,要想持续长久的开展绩效评价,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我国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实施的初期,可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条件成熟时,可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提交国务院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相关条例,并择机向人大提议,争取上升为法律。

(四)制定科学规范的农业保险绩效评价

运作程序为保证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实施程序。包括确定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目标。从多个维度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将投入、产出、效果等指标纳入绩效评价,同时结合农业保险的发展最新动态,实时调整相应的评价指标。

(五)加强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除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需探索研究外,还需加强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本身的方法理论研究。从绩效内涵的理论解析出发,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

作者:肖宏伟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农业方面论文: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论文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特征

(一)覆盖面稳步扩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农业保险覆盖地区从2007年试点的内蒙、吉林等6个省区稳步扩大至全国,保险品种覆盖了农、林、牧、渔业的各个方面。2007-2013年,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1.1亿亩,占播种面积的45%;承保主要粮食作物从1.7亿亩增加到9.35亿亩,占播种面积的56%;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306.7亿元,年均增速34.5%,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业保险市场。

(二)财政补贴不断增加,杠杆撬动作用

凸显2007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将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农产品纳入补贴目录。到2013年,补贴品种已经扩大到3大类15个品种,覆盖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畜产品等。各级财政对保费补贴达到75%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承担35%-50%,个别地方甚至由财政全额负担。其中,2013年补贴126.88亿元,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1.39万亿元,放大效应近100倍。

(三)农险供给形式多样,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实现形式。目前,全国有23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除上海外,每个省市都有多家保险公司经办农业保险业务,适度竞争的农业保险市场逐步形成。例如,江苏省实施了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浙江以政府推动为主,实行共保体统一经营形式;中国渔业互保协会通过创新互助共济的体制与机制,探索了互助农业保险模式。陕西、湖北也在局部开展了农机互助保险。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农作物生产成本保险、满足农民基本需求基础上,各地还创新开展了蔬菜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制种保险以及淡水养殖保险等试点,取得一定成效。

(四)保障水平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难满足

目前大部分省农业保险的保额都是参照2007年的直接物化成本确定的,远远低于农民的实际成本支出。例如,黑龙江省大豆保险每亩保险金额120元,小麦125元,玉米145元,水稻200元,不足物化成本的1/3。很多省份农业保险设定了高达30%左右的免赔率,导致农业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补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植面积大,生产成本中还要加上每亩几百元的土地流转费,资金投入量很大,他们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保险保障。在上海,水稻的保险金额虽然已提至每亩1000元,但是新型经营主体仍感觉保障力度不够。

二、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保险发展关系

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规模化土地经营的同时,也带来了比分散经营更为巨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农业风险。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农业保险有更高的要求,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一)农业保险促进土地稳步流转风险补偿和稳定生产是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已经在基本功能上逐步拓展衍生出防灾减损、信贷支持等多种功能。通过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生产稳定功能可以有效转移和分散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规模生产的意愿和信心,促进土地流转。

1.风险补偿和稳定生产功能。农业保险在补偿损失、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2013年黑龙江省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共为46.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1.04亿元。2014年辽宁省发生特大旱灾,农业保险赔付金额达9.7亿元。2014年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全省农业保险估损2.2亿元,已赔付3745.64万元。农业保险为农业灾后恢复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2.防灾减损功能。农业保险将政府临时性的被动救灾救济行为,转化为一种市场机制参与的制度化的主动灾害应对,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采取了必要的防灾防损措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客观上起到防灾减损的效果。黑龙江农垦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构建了由357门高炮、135部火箭发射装置、8部气象雷达、36台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和1200多名作业指挥人员组成的独具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通过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已累计为农户减少损失14亿多元。安信农业保险股份公司在2012年“海葵”台风来袭前夕,设立2500万元奖励资金,鼓励投保大棚设施的农民主动割膜,既为农民保住了大棚设施,也为公司避免近2亿元预期赔付损失。人保财险江苏分公司针对2014年小麦赤霉病高发态势,在农户实施“一喷三防”基础上,出资159万元购置农药对丹阳市48.5万亩小麦进行统一防治,遏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爆发,既减少了农民损失,也大大减轻了灾后赔付压力。

3.信贷担保增信功能。与分散经营相比,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经营需要金融业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服务,特别是信贷资金方面的需求。农业是高风险行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会减少对于农业的信贷额度并严格信贷流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通过信用保证保险为农业经营主体增加信用,探索和创新农业保险与信贷结合的机制,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业对于土地流转的驱动作用,解决了困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上海市“银保联合”项目支持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公司从2008年开始开展支农贷款保证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获得200万元贷款,家庭农场可获得不超过50万元贷款。截至2014年10月底,已累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2247笔,贷款额达到14.4亿元。中国人保江苏省分公司也于2014年9月在徐州、镇江、宿迁等三市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帮助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无需担保和抵押的贷款资金近400万元。

(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1.提升农业保险发展需求基础。农业保险需求主体保险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促进农业保险深入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主体为分散的农户,生产规模小、投入总量小、受灾损失小等特点,加上农户本身缺乏农业风险分散的意识,导致其对农业风险保障的需求相对较小。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农业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经营导致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风险更为集中。加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多采取市场化方式决策,固定资产投入多、生产规模大、市场风险被放大,承担的风险水平更高,因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高。而目前的“保成本”式的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户对于风险分散的需求,势必寻求更高的保障水平,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

2.改善农业保险发展的环境。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土地经营,有效降低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逐步向少数种粮大户、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减少,单位承保规模提升,保险机构在展业、查勘、理赔、承保宣传等业务中的投入减少,降低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二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土地流转集中后形成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客观需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提高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防灾防损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抗风险能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注重风险防范、高效收益的理性行为,能够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三是农业保险需求主体的转变,抑制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效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的效率。在传统的农业保险市场上,存在交易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展开以及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增加,农业保险的需求主体由个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意愿更加明确,风险管理的意识和交易的约束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有效提高了农业保险市场的交易效率。

三、新形势下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提高产品多元化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需求

针对农业保险需求主体的转变,开发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需求的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需求开发产量保险、价格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可按保物化成本、保完全成本、保基本收益等设计多档次多样化保险保单,各级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

(二)发挥农业保险的金融增信作用,建立银保互动机制

一要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的深入合作,建立银保互动机制。探讨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的多种合作形式,鼓励银保互动机制和模式创新,促进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的深度融合。二要鼓励开发银保合作产品,推广“生产保险+信贷保证保险+农村信贷”的合作模式。合理设计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银保合作中的权责分配和制约机制,政府对保证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提供贷款担保,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低利率、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

(三)加快农业风险区划,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推进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历史产量等要素,划分为不同的保险责任区,确定保险责任,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探索划定不适宜保险区域。

作者:夏云龙文军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方面论文:气象服务农业保险论文

1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兴起和影响因素

1.1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兴起

截止到目前,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了100多年。现今,农业气象保险发展繁盛,已有100多个种类。19世纪中叶,国外开始出现农业保险。法国是最初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时隔大约半个世纪,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才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工作。农业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对世界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国外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成熟,国内的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推行农业保险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迅猛,人们不断地改变着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在着力于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同时,尝试着利用变化不定的气象来提高农作物适应生长环境的能力。农业气象的保险工作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是促进未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针对这个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研究应对风险的策略。推行切实的惠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平稳发展。

作者:吴凤珠姜建萍罗凤兰单位:福建省宁化县气象局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

农业方面论文:沼渣循环农业论文

一沼渣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提供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1沼渣做饲料添加剂或辅料

沼渣中含有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较全面的养分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用作畜禽饲料养猪,养牛等,畜禽可平均增重15%以上,饲养周期缩短20-30天;用作鱼饵料养鱼,能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丰富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减少饵料的投放,节约养殖成本,鱼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鱼的产量平均增加17.5%以上,同时鱼的病虫害减少。用沼渣养黄鳝、养蚯蚓、养泥鳅、都是可行的。

2沼渣做栽培

食用菌原料沼渣原料来源广、生物效率高,富含速效养分,沼渣与基料堆沤用于栽培蘑菇、平菇、草菇、灵芝、木耳等食用菌的原料,无病菌,周期短,出菇快,食用菌质量好,产值高,产量可提高30%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优于传统栽培。

二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

沼渣中部分未腐熟的原料和新生的微生物菌体,施入农田会继续发酵,释放养分,这也是沼渣肥速缓兼备的原因,因此,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肥效优于沤制有机肥,是一种优质无菌有机肥,其养分含量高,肥效好,氮、磷、钾含量分别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60%、50%、90%,既可做基肥又可做追肥,特别适宜做茎肥。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沼渣营养全面,重金属含量低,在施用时,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施用沼渣种植粮食、瓜果、蔬菜,肥效被作物吸收率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20%。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口感好,耐贮藏。有数据表明长期施用沼肥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0%—30%,农产品质量提高1-2个档次,每斤增收0.2-1元。沼渣的应用既降低了作物成本,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沼渣作为优质肥料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也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首选有机肥料,被称为理想的绿色肥料。

1沼渣作基肥

沼渣常用于种粮、育秧、苗木和大田作物的基肥,它是蔬菜作物很好的底肥。沼渣单独作基肥施用时,施于水田,最好是耕田时直接施用,使泥、肥结合;施于旱地,在翻耕时撒入,视作物及品种不同也可在移栽前采用条施或穴施,最好覆盖一层100毫米左右的土,这样做有利于沼肥入土,以减少速效养分挥发。如果与磷肥、氮肥配合施用,互相补充,增产增收效果会更明显。作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沼渣1500~3000公斤。

2沼渣作追肥

沼渣做追肥时,可随时作为各种蔬菜作物生产追肥,追肥多采用直接在作物旁边开沟或挖穴浇灌在作物根部的周围,施肥后覆土封窝以提高肥效。用沼渣作追肥,应深施,深施6厘米~10厘米时效果最好。追肥一般每亩用量是1500公斤左右。

3沼渣与化肥混合施

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沼渣能帮助化肥在土壤中溶解,刺激作物吸收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均呈碱性,肥料的养分易挥发损失,沼渣与化肥混合施用前最好进行堆沤。沼渣与碳酸氢铵堆沤后,一部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腐殖酸铵,可增加腐殖质的活性,提高肥效。沼渣与与过磷酸钙堆沤后磷素活性提高,则肥效提高,对作物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尤其对缺磷土壤增产作用更显著。沼渣与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堆沤,一般堆沤腐熟5~7天即可。

作者:续有林单位:吉林省九台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

农业方面论文: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论文

一、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制度

1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

基础要素在东林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基础要素共同发挥作用。首先,规制性要素特别强调明确、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从制度建立的视角,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制性政策文件对合作农场的制度和组织属性作出明确界定。2010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的通知。当前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合作农场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之一。应农民加入合作农场后转型为“职业农民”的需求,地方政府于2012年印发《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的通知,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人才成长机制。实行持证职业农民制。强制性的规制性要素是合作农场制度创新的优秀成分,为合作农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政府还在引导、财政和信贷扶持、税收减免、经营范围与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性规制。合作农场成立之后,内部建立起一套运行规章制度,涵盖合作社章程、农场协议、种植管理合同、农场员工规章制度(种植员、放水员、仓库保管员等)。但对合作农场的雇员来说,职位规则的激励作用尚不明显。种植农场的雇员,有2/3对于前一年的农作物单产、小麦和水稻的标的产量、奖金计算方式等一概不知情。然而,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下雨影响生产等。因此,标准制定不合理也不会说。偿付规则的制裁中,包括由雇员自己填写打分表的形式,涉及偷拿集体财产、偷卖集体粮食等处以加倍罚款,2-3次以上将解雇。其次,规范性基础要素,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还存在说明性、评价性和义务性的维度,包括了价值观和规范。东林合作农场制度的主要创建者是东林村村两委,来自村集体层面的其他规则和价值观构成了合作农场的规范性基础要素,主要有《东林村村民自治章程》和《东林佳苑小区管理“十不规范”》。《自治章程》为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财务这一职责提供了规范性基础,赋权村委会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村成立由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早期的规范性制度理论家帕森斯就将共同规范与价值观视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基于村集体的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为稳定合作农场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制度基础要素。第三,制度的文化—认知性要素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的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合作农场的社员大多生活在同一个行政村的村域共同体之中,东林合作农场的管理层与村两委属“一套班子”:场长即理事长,由村主任担任;副理事长也是村两委成员;其他成员则是按照技术分类的小组长(仅有日常生产管理的权责)。关于农场发展及利益分配的重大决策主要是由以村书记和村长为代表的村两委共同决策。在村民自治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威,构成了管理者与农场雇员之间互动的支持。在东林村,身兼私人企业老板的村书记与曾任蔬菜合作社社长的村主任,不仅具备科层制权威,同时也拥有魅力型权威。合作农场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代表议事会,文化—认知性要素为合作农场提供了一定的信任基础。

2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建立合作农场成立以后,村两委与上级相关农业部门开始密切的业务往来,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拓宽了农场产业化生产的思路。村两委领导去河南考察后,提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项目(获得六项专利)。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及地方农委等合作,实现定性、定量生产有机富硒的水稻、小麦,单位产值约10.5万元/hm2,效益6.0万元/hm2。由富硒有机大米项目,因一个科技项目落户而产生了“一头猪、一亩地”和“富硒水果园”的生态种养殖项目,应用发酵床养猪及猪粪干湿分离新技术建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用米厂的青糠、谷糠、小麦喂养生态猪、有机硒猪,并实行母猪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生产、肉猪生产的百分之百发酵床、自动给料系统。并与政府部门合作建成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当前生态养猪场占地3.5hm2、总投资1350万元,设计年产肉猪10000头,其中5000头为生态优质猪肉,产值3500万,效益600-800万,争取三年内实现每亩平均效益10000元。创建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占地4.0hm2,投入250万元,建有设施大棚、保鲜仓库,引进水果新品种12种,年产水果90t、产值70万元。继有机水稻项目、生态养猪和富硒水果园等生态种养殖项目之后,村两委带领下的合作农场正在积极创建东林生态旅游基地。利用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政策规定)开展建设,打造集果园采摘、农场体验、生态农家乐、营销门店购物等于一体的生态游线路,打造集生态生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模式。整合外部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借助各类涉农项目,东林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正走向“机械化”、“生态化”和“科技化”的新“三化”之路,打造“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合作农场收益的60%归村集体,40%用于支付农场员工工资和奖金。在农场层面,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方式和“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支付管理费及管理人工费的标准、奖励方式、支付方式,亩均管理费、月基本工资等。由村两委制定承包管理标的(年际有波动,一般以农户经营方式的平均亩产为基准),如2011年的标的为水稻7500kg/hm2,小麦4125kg/hm2,定奖赔各20%(按正常年份产量)。与种植农场不同,生态养猪场很难制定承包管理标的。当前村两委也开始着手入股分成的分配机制。当前的养殖业激励主要来自规模生产,通过循环农业规避个体养殖所面临的猪场环境压力,且能更好地分担市场风险。当前合作农场实现的利润,在按章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后,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每人200元(基本可以解决一人一年的口粮所需),共60万元。同时,合作农场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以低于市场价20%供应村便利店,村民可凭粮食银行卡定量购买。

二、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

1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共同约束机制

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的基础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村民就业保障与社会管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现代农业模式。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制性文件,是合作农场制度创新的优秀成分,为合作农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土地流转、设施用地、风险保障等家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政府规制有效控制龙头企业经营中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基于村集体的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为稳定合作农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要素。在村民自治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威,构成了合作农场中管理者与农场雇员之间互动的支持性制度要素。以村集体为单位的合作农场,发挥着生产发展、就业保障与社会管理等多重功能。地方政府和村两委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合作农场发育的积极推动者,在组建引导、宣传动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动员大会、大讨论等,出台扶持政策、营造舆论氛围,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统一村干部的思想。2010年太仓市出台《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合作农场的方法和形式、基本原则,组建的基本条件和程序及主要政策措施等。在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政府出台了具体措施;其次,村两委作为合作农场运行的管理主体,在决策、操作、监督制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将治理组织和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设计,合作农场的管理层与村两委属同一班子,运行规则主要是村两委决策。在东林合作农场,村庄层面对土地、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及社会资本等各类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创新与运行机制

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机制的再生产,是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的制度诱因。对于合作农场的成员,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养殖业)的特殊性(生产的周期性、以及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难以制定生产的管理标的。长远来看,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面积将会受到规制性和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双重制约,不仅在政策上面临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高效农业的双重目标,在土地集中流转方面也会因边界不重合而受到村庄治理边界的限制。从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创新的视角,总的来看,土地流转实行“三权分离”的目的就是保障承包经营权带给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原承包农户以更多的财产收益,而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东林合作农场模式,一方面构建了“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民参股”的承包地规模经营,强调了集体产权的合作优势;同时,它整合了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统筹收益与置换,强调了农民作为承包主体的财产权和合作参与,进而突出土地合作化经营的规模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整合。最为关键的是,不单是土地资源,合作农场有效地在行政村层面进行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包括人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为最大化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创造最佳条件。

三、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多途径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绩效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农业必须按照产业的特性(即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但完全依靠市场化不可能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至为关键。基于太仓东林合作农场的案例,政府部门应采取多元方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合作农场;加大财政、信贷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扶持合作农场的发展;依法减免合作农场税收,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农场参与粮食和农资经营,包括开展自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向本组织成员农户代购和代加工自用粮食;保障合作农场建设用地,如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农业机械存放场库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发挥政府在外部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合作农场的发育尤为关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相关的指标权重,缩小GDP的考核权重,激励地方政府在追求产业绩效的同时,避免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农业种植的非粮化趋向。

2多维度加强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组织发育

具体体现在人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方面。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太仓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另外,通过建立收益权与决策权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吸引年轻人才回流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设中。还可以允许非社员参加理事会,外聘专家和政府官员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等。股权设置方面,可参照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外部的股份交易市场,允许非成员持股,但没有投票权。技术方面,需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支持,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并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信息要素方面,建议通过网络支持,减少信息不对称,与其他合作社或合作农场的项目联结。除了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项目,需要搭建农业与市场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源和数据库,为应对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作者:王晓莉孟庆国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农业方面论文:气象保障生态农业论文

一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1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保障部门只是单纯的提供气象信息,不同的农业生态作物在不同气候下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对农业提供气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态农业结构,就需要明白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温度因素,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温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长气期每天温度累积的总和,称之为积温,根据积温基本上我国可以划分出5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当白天温度和阳光适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夜间温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养分积累;水分和光热,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对需要较少,然而我国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为标准,东西主要产业分别是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将南和北划分为水田农业以及旱田农业。当水分和光热在空间地域上结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长也就越好,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热相差加大,因而对农业作物的生产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气象设备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气象保障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预防提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作物生产的保护对策,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精准地提供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便于作物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从而避免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和质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到温度、光热、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作物产出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其气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据准确的气候信息指导种植方法的改善,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预警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往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得收成颗粒无收,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前预警,便于对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灾,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气数据,便于作物种植的转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随着农业结构升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专业更精确的气象保障,对此,除了继续保持发挥原有的气象服务优势外,也要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标准,拓展更多的气象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的力度与精细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问题开展更专业的研究探讨,加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密切联系农业基层,从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三结语

只有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其他经济才可以更顺利地得到发展,农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力推进气象保障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

作者:张崇辉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市海拉尔区气象局

农业方面论文:光伏农业大棚生态农业论文

一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对太阳能发电方面研究较多的为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农业大棚发电项目起步较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晚,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对其研究最多的属欧洲和日本,但研究内容多趋向于对光伏组件与大棚的结合方式、光伏组件类型及发电效率等方面,如荷兰Wageningen大学、日本学者Yano及意大利企业的研究。针对发电项目对生态农业影响研究很少,日本学者Yano比较了太阳能电池板直线布置和上下间隔布置对温室室内光照和发电量的影响,国内昝锦羽等人就光伏温室大棚内温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本文从光伏大棚发电项目对大棚的结构、大棚内农作物光合作用及大棚内温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

1对大棚结构的影响

1.1普通农业大棚支架

普通农户自建大棚主要组成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其棚型结构可分为竹木结构、钢材结构和竹木、钢材、水泥构件等多种材料的混合结构。

1.2光伏大棚支架

在选择太阳能光伏支架时,一般均要考虑到风荷载对支架强度的影响及外界环境对太阳能光伏支架的腐蚀作用,因此,对太阳能光伏支架所选用材料需进行特殊工艺加工,以加强支架抗腐蚀能力,从而让支架达到预期使用寿命。目前较为流行的光伏支架为采用热浸Zn处理过的优质钢件。可见,与普通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抗风、雨、雪,抗腐蚀能力大大提高,具有较高强度和抗腐蚀性,可减轻自然灾害对植物伤害,有助于农产品品质提高。

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1太阳光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太阳辐射光谱随波长分布分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紫外线占太阳能光谱7%,波长小于400nm;可见光占71%,波长介于400nm~760nm之间;红外线占22%,波长大于760nm。叶绿素作为植物体内最丰富的色素,其最善于吸收红光和蓝光。园艺学家认为440nm的蓝光对于植物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00nm~700nm的红光有利茎的生长,并促进植物的开花和叶绿素的形成。而绿光部分被例如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之类的其它色素所吸收,然后将其用于光合作用,但大部分绿光将被反射以显示叶片特有的叶绿色。还有许多其它复杂生长过程需要来自于光谱中不同区域光的照射。

2.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辐射的响应

2007年九江学院王殿元等人对硅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范围进行了研究性实验,测量了不同波长光谱下太阳能电池板的短路电流,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电池的相对光谱响应曲线。从该研究结果可看出,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响应,但最主要的响应范围为800nm~900nm,即硅太阳能电池对不同波长光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但吸收最多的是波长在800nm~900nm之间的光。对比植物光合作用最活跃的光谱范围与硅太阳能电池对光谱的响应范围可知,硅质太阳能电池板吸收最多的太阳光光谱波长在农作物光合作用活跃范围之外,即这部分光谱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对大棚内植被影响较小。

二对大棚内部温度的影响

传统蔬菜大棚在夏天高温时棚内温度可达50℃以上,大部分蔬菜在夏天无法种植。2014年昝锦羽等人对光伏大棚内温度进行过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白天棚内温度大部分情况下低于棚外温度,夜间棚内温度高于棚外温度,即太阳能电池板在夏季和中午能阻止过多热量进入大棚,抑制大棚内温度过度上升,在冬季和夜晚时,则能避免温室内热能流失,降低晚上温度下降速度,可有效起到冬季和夜晚保温作用。

三结语

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相比普通农业大棚,其运行对生态农业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有:a)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从大棚支架的材质上,较普通农业大棚更坚固,更能抵御自然灾害破坏;b)光伏农业大棚解决了普通大棚头痛的保温、升温的问题。不利影响主要为微弱的遮光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可通过选择不同喜光类型的植物及采用LED灯补光措施来减缓这一影响。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利大于弊。

作者:杨月梅曹艳芳王淼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农业方面论文: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论文

一、依托科技园区,为农业科技的引进、培育、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坚实平台

一是建立了两大科技园区。在原有农业科技研究所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扩大面积,建设总面积达到6000亩的亚热带作物科技园,该科技园实行一园两区模式。其中茂名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5000亩,目前建成区面积3000多亩,主要培育橡胶种苗、特色水果种苗,集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具有较好的带动示范作用。湛江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000亩,目前建成区面积600多亩,主要培育甘蔗、剑麻种苗。每年该园区培育橡胶、甘蔗、剑麻、水果等种苗400万株。特别是橡胶种苗的培育采用了子芽嫁接的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苗木嫁接技术,大大提高了橡胶种苗的成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橡胶生产成本。引进和培育了大批的高糖高产甘蔗良种,有效地保证了垦区农业产业化生产。先后引进新台糖1、10、16、20、22、23、24、25号,粤糖93/159及美国CP、巴西45等一批早熟、高糖、抗性强的优良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垦区累计投入甘蔗良种引进试验资金超5500万元,引进了涵盖台糖、粤糖、桂糖、川糖、闽糖、湘糖、滇糖等国内七大系列的新品种63个,加上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品种,垦区累计共引进甘蔗品种100多个。基本做到年年有引种、年年推新种,每个品种推广3-5年,实现了新老品种的不断交替,保持了高产高糖品种推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广州建立农业科技中心,总面积300亩,主要培育名贵树木种苗、绿化草木种苗,附带为粤东垦区培育剑麻种苗。目前已着手在阳江市建设集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科技园,总面积3000亩,主攻方向是培育名贵树木种苗,目前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征地、规划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可带动垦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以转化先进适用技术为基本内容,建立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按照农业部及部农垦局的统一部署,广东农垦遵循“巩固、健全、提高”的方针,围绕垦区橡胶、剑麻、甘蔗、水果、茶叶、畜牧、水产、乳制品等八大优势产业,加快了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程,完善既具垦区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几年来,垦区先后承担了20多项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其中《鲜红江橙》、《红江橙苗木繁育规程》、《农用剑麻纱》、《剑麻地毯》、《水草地毯》、《剑麻布》、《剑麻栽培技术规程》等7项标准已通过农业部审定并公布实施。垦区各级在重视制(修)订标准的同时,着力在标准实施和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使农业标准化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垦区橡胶生产实施《橡胶树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结合实施“橡胶树高产技术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全面推广“d/4+ET”橡胶新割制,劳动生产率、产量、人均收入及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该项目获200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目前,垦区着重推广“d/5+ET”割制、“气刺微割”和“防雨帽”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橡胶产业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橡胶加工方面,严格按《GB/T8289天然浓缩胶乳》等标准组织生产,并结合乳胶早期保存技术推广,有效地延长了新鲜乳胶保存期,使产品质量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产品水平。剑麻生产把实施《剑麻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与剑麻丰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确保高产高效。在实施标准的同时,抓好良种引进选育、营养诊断指导施、病害防治等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了垦区剑麻生产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单产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垦区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项目,如甘蔗、茶叶、水果及乳制品、生猪饲养、水产养殖等,也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从种苗选育、栽培(养殖)技术、管理、收获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使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各环节有章可循,产品质量和产出率明显提升,促进了垦区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垦区“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42.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的178.1亿元增长92.2%。

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的孵化、带动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强大推手。广东农垦目前已建立了4家部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先后培育了燕塘牌牛奶、三环牌白砂糖、太阳牌剑麻制品、三叶牌菠萝罐头、粤宝牌浓缩天然胶乳、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等名牌产品,其中三叶牌菠萝罐头为中国名牌产品,名富牌番石榴、雄鸥牌蒸青绿茶、红江牌红江橙为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垦区企业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在所有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启动建立了糖蔗、名优水果、茶叶、乳品加工、肉猪饲养、水产健康养殖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系列标准,并结合优良品种、科学栽培(养殖)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质量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经验。目前,垦区已建立了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罐头、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江农场红江橙、平岗农场白对虾(青蟹)、湛垦畜牧公司肉猪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其中丰收糖业公司及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农垦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农场。湛垦畜牧公司、名富果业公司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单位”。此外,丰收糖业公司菠萝、红江农场红江橙、名富果业公司番石榴(红阳桃)、华海糖业公司茶叶、东方剑麻公司剑麻等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燕塘乳业公司建立了部级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者口味,先后开发出几十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经济效益连年以两位数增长;还被确定为“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基地”及全国首批“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试点企业。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农业新技术的实施应用,大大推进了垦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丰收糖业公司在无公害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场建设中,制订了菠萝生产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将菠萝生产过程分为园地规划、品种选择、农艺措施、施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花期调节、果实采收、产品加工及综合效益等9个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菠萝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该公司生产的“三叶”牌菠萝罐头通过美国FDA注册,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免检,出口创汇在几年内翻了近一番。

三、依托规模经营,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提供动力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应用的大舞台。广东农垦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等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在国内建立了近70万亩的橡胶基地、40万亩的甘蔗基地、10万亩的剑麻基地、年产5万头和10万头的养猪场近20个等。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既得益于科技发展,又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动力。一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垦区得以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垦区土地连片集中,龙头企业扶持带动,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推广应用,容易形成规模生产。如垦区全面推广“d/5+ET”橡胶新割制,即每个树位由最早的2天割一次到现在的5天割一次,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增加了每个割胶工的割胶株数,由原来每人管理600株橡胶树增加到3000株,每个割胶工每年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近5倍。因推广了喷灌技术、机械化耕作,部分甘蔗基地由原来每个农工只管理50亩甘蔗的变为现在的300亩以上,管理规模和收入提高6倍,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见,创新农业科技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也为创新农业科技提供不竭的动力。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只是小范围推广,甚至走不出实验室,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会打击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东农垦实行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又建立了总局—管理局—农场—作业区四级科技推广体系,及时派出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各产业龙头企业对每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广大农户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即采取了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进行推动,预计“十二五”末垦区主产业良种率达到99%、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机化综合水平75%。

作者:王元单位:广东省农垦总局宣传处

农业方面论文:电子商务农业科技论文

1“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优秀服务

1.2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

提供产中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服务网将传统农技服务与互联网手段融合,采用O2O的方式开展农技服务的推广和派送,可以实现跨地域、及时性的信息沟通。一方面对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已有农技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分类专家信息库,,以网上查询预约的方式进行服务,方便有需求的用户与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和线下对接;另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提供种植、养殖、育种等方面的免费远程视频培训,延伸了线下培训的广度,释放了各类培训资源的潜在效力;此外,针对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农资农情的实时推送和在线交流互动。

1.3完善电子商务平台

提供产后销售服务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在注重传统农技服务的同时,依托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链条,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电子商务领域,主要推出面向批发的大宗交易市场,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等。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与杨凌区合作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杨凌农交所,以带动苹果、大枣、猕猴桃等陕西特色农产品及其苗木的销售;针对当前高端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将陕西及周边地区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形成绿色商城,并进一步细化开发了“一村一品”系列特产,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2“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运行模式分析

2.1集成农业服务资源

构建完整服务体系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通过整合农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资采购流通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集成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一是整合已有的农技服务资源,针对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1239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合作社等农技服务体系相对独立运行、分散服务现状,平台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分类集成,并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方式,加强各服务体系的衔接,提高了服务效率。二是整合各类农业创新成果,通过免费申报、在线测评、入围的方式,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目录,并通过市场点评形成人气榜单和热评榜单。在平台的专业推动下,进一步实施优质农业科技成果的采购流通和转移转化。三是整合优质农资农检资源。与农资检测、农资连锁机构等市场化企业进行合作,提供优质的农资检验、供应、配送等服务,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2.2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闭环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深化原有服务体系的功能,以O2O的服务模式,加大对产后流通销售的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技术服务方面,通过对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培训等资源的整合集成,形成专家人才、科技成果等各类信息资源库,方便用户检索、分享和有效对接。如在线专家大院涵盖多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用户借助网络或手机可即时进行咨询和联系;而免费远程培训视频有大量的种植、养殖方面的内容,且实时进行更新,个体用户在家便可免费学习,也可以村、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学习,既方便,又高效。在电子商务方面,基于目前陕西农业投入产出失衡、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现状,在完善农资采购渠道、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应注重对产后市场销售的开拓。因此,平台搭建起O2O的电子商务模式,为农业开拓新的营销途径,形成农户从农资选择、采购到农产品销售的全程网络服务。既方便了农户与上下游企业的直接联系,也为双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针对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不熟悉的情况,平台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委员会联合打造培训课程,采用目前最有效的实战项目模拟训练形式,进行全省巡回培训,帮助涉农企业级农户提高“触网”意愿和能力。此外,结合地域农产品的特点,分别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活动。

2.3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信息交互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采用了先进的云推广模型。平台引入百度、谷歌、360搜索、搜狗、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资源,并通过与阿里巴巴、慧聪网等专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互联互通,使普通农户的产品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全国各地。优质的农产品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洽谈和采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平台通过建立农户需求信息库,对农户的各类需求进行分类搜集和整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以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相结合方式,免费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市场供求、农事气象、防汛减灾等方面的信息,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产品产供销等信息需求。目前,该平台受众包括各村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等各类受益群体。

3“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效果极其反思据调查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目前已覆盖省内55个地区性网站,手机微信推送服务已覆盖900多家涉农企业,收录农业技术培训视频2700部,年阅读量超过30万次;已有245项科技成果被收入陕西农业科技成果目录。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农业电子商务巡回培训53场次,涉及17个区县,带动网络批发苹果3000多吨、大枣23吨、猕猴桃苗木订单27万多株。由此可见,该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从当前O2O专业运营的发展趋势来看,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平台建设和运行模式均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3.1发挥政策引导,不能依赖政府主导

目前农业服务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是基础工程,“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不可或缺。在市场力量解决不了的、需要统筹的,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但从平台本身运行来讲,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充分确立市场主导的作用。因为采用O2O的互联网模式,就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以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涉农企业和农户进驻平台来交易,着力实现功能服务的专业化和平台建设的品牌化。这就要求平台从前期的政策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市场化运作阶段,如果过度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大指挥作用,容易产生对政府部门的长久依赖,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成长。

3.2引入市场化主体来参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主要依赖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政府相关机构的技术和力量,从运作机制和运作能力来讲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运营机制至关重要。这就有必要引入农资农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市场化企业参与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发挥企业在拓展客户规模、在线支付清算、精准客户匹配等方面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平台以市场规律开展服务,真正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科技资源与市场资源相衔接,提升平台服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能力。同时,在引入市场化主体时,特别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树立服务意识,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打造一批具有实力的农资农产品旗舰店,带动整个平台的服务,提升平台在行业的影响力。

3.3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服务能力

对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虽形成农科资讯、全程服务、互动分享三大主体服务体系,整合了农技服务、科技成果、农资农产品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但仍处于简单粗放的初级阶段。从网站整体架构和内容来看,信息的内容较多,市场交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O2O线上线下对接方面,内容繁杂、板块重复建设,缺乏科学有机的规划。

4总结

综观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科技服务O2O模式成功的优秀是“以开放合作分享的理念,建立科技服务业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良好的生态圈意味着以互惠互赢提高各方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平台从构建良好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其业务定位、业务分配、分工协作、激励机制等,使平台、农户、涉农企业及合作方在提供业务效率的同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平台没有清晰互联网运作思路,不能为各相关利益方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打造可靠的商业盈利模式,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足以维持长久发展的。

作者:白亚峰单位: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农业方面论文:新形势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链条低下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生产一直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局上,其中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链条低下就是造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而相关问题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第二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在农产品附加值加工层面严重匮乏。另外,受限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与质量等方面,我国农产品盈利上浮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而目前市场上真正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绿色农产品布局失调,因此高质量与高价格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2.农民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提高。相对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更高,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人工费用也更高,因此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放弃“农耕”的生存方式,纷纷进城打工。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价格不断提升、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导致农业产品盈利空间缩小。另外,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农业生产区域以独家为主要生产单位,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无法独立承受成本,因此还是利用到传统的农耕模式。以上种种原因都打击到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新科技运用效率低下

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如果要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收,那么新科技的合理运用将成为优秀手段。但是我国目前农业新科技运用效率较为低下,普遍存在以下几点现象:一是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中,新科技运用的效果不明显;二是我国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践转化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新科技运用率较为低下,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三是我国农村生产主要依靠留守老人,而这一部分人群思想较为守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新科技的认同度较低。以上几点都阻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现代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属于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对来说,我国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老旧不堪,部分已经超出了设计时限定的使用年限,同时也失去效用,因此不能为农产品种植提高良好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给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巨大的损失,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

二、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新形势下,在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优化的工作上,对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属于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在具体工作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府要加强全面指导作用,通过制定优质与高效的工作原则,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规划拳头产品,提高农业研发与生产工作,从而在一定区域上打造自主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区域竞争力,从而转化出口;三是优化畜牧业布局,加大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实现专业化与附加值高的养殖产业。另外,还可以提高对畜禽良种的补贴力度,鼓励技术与品种创新,构建全国与区域化家禽、家畜防疫体系,完善各个地区的疫情应急工作;对于沿海地区,要强化因地制宜,开展水产养殖等工作,利用天然优势加大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利用惠农政策,提升农民收益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政策要求,利用政策倾斜为我国农业经济创造一条自主发展道路,使农民的有效增收能力得到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保障。但是这些工作并不能长久进行,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达到我国农业经济优化的整体目标,可以有意识地降低部分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入民间闲置资本,从而强化我国农业发展与组织能力,积极发展高新与高质量农业。另外,国家政府在粮食补贴标准上,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度的提高,通过加大农民的综合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3.大力推广高新农业科技

在现代农业中,其每一个发展环节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正确指导,而在高新农业科技运用上,如何有效地实现科研项目到“田间地头”为农业服务也就成为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有关部门需要对农业的科研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研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农业科研的环境氛围,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科研的投入,为进行科研创新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认识到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的力度,研究外国技术如何在我国实际推广开来。这些措施都并不是孤立的开展的,需要各种的措施相互进行配合来联合的发挥最后的综合效果才可以对我国的农业经济起到改善的目的。

4.不断农业基础设施

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性大额资金的投入与政策层面的倾斜,完善相关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而相关资金的筹措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通过银行贷款得到一部分,而受益于基础设施范围内的村民自筹一部分。目前相对来说,在我国农业基础性设施上,水利建设占有绝对的重要的位置,一般包括水利工程设施、水库以及支渠等;而农村基础设施上,道路、饮用水以及绿化等方面的建设要求较高。而这一部分的基础设施由于关系到农村生活质量,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与投身于农业发展上,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5.强化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农业经济生产上,其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但是,从近些年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情况屡禁不止,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从法律法规层面给予遏制;另外,对于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一定要实现高效的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农业生产总值;最后,要提高荒地的利用程度,防治水土流失与盐碱化现象的出现,从而保持我国现有土地资源重复利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劣地、荒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对我国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相关层面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积极利用政策与经济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稳定、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再接再厉,通过不断的自我优化措施来提升实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做强做大。

作者:代艳单位:中共通辽市科尔沁区委农村牧区工作部

农业方面论文: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主要描述的是经济系统输入现状,其作为直观的透视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受重视程度;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经济系统输出端的效果状况,主要反映农业经济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资源被运用的程度,观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科学发展情况;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农业经济指标基本上属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或是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对资源的投入以及循环利用评价方面,很少有建树。二是偏重于总量。大部分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只是对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的总量进行比较,出现了我国许多农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反差极大的突出现象,也容易导致评价评价和发展缺陷。三是关注生态不够。在传统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对生态指标的关注度不够。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说明,很多类似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优化趋势;而各分项评价指数则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尚不稳定,甚至有局部恶化的情况。这就是长期忽略生态环境的评级所形成的。

二、完善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促进农业生态平稳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指标,对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持续下去,会对各地地方发展农业经济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一项名为“中国农村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您是否赞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山西、广西绝大部分回答是非常不同意,选择非常同意的只有极少数。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中,要切实强化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一是填补空白,提高权重,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二是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三是促进农业形成动态、积极的稳态可持续发展趋势。

(二)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科技创新较为缓慢。2009年,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由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仅有2009年有上述分行业的数据统计,之前与之后均无相关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是,全年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经费支出仅有9.5亿元,只占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的0.2‰,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资源减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带来的不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减量指标,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以及环境的消耗与破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提升,但速度已呈现出了放缓的趋势,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显现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此,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等,积极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尤其是要基于农业资源进行分区,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数量有一定的提升,这与当前我国施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关系密切。但是,从总量上来看,农村居民可供经营的土地数量并不多。以耕地为例,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因此,除了加强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外,还需要从严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耕地的保护,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对耕地的肆意侵占,威胁粮食安全。同时,在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构中,应在资源减量指标中强化单位土地资源产值意识。

作者:赵静刘素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农业方面论文:水稻制种农业保险论文

1风险

在目前的制种形式下,生产过程中有以下不利自然因素的危害,影响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播种期的低温冷害。为了满足制种的隔离条件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制种基地一般选择在海拔200~300m的半山区,空闲田播种期较早,在3月中下旬播种,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烂种死苗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制种计划的完成。穗期的高温干旱。制种生产特别是抽穗扬花期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严格。遂昌县8月上中旬往往会受到高温干燥不利因素的危害而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2010年是遭受高温干旱危害严重的一年,2013年旱情重演,遂昌共落实制种1206.1hm2,8月上中旬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978.5hm2制种基地受灾,减产15%~70%,其中减产30%以上的931.5hm2,占制种总面积的78%。生产中后期的台风影响。遂昌县6-8月易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造成制种倒伏甚至冲毁,严重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

2问题

2.1缺乏理赔定损标准

目前,根据水稻制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气候灾害条件影响,对水稻制种造成的损失做出较合理的判断,尚缺乏较公正、科学的理赔标准,容易引发纠纷,且查勘定损人工成本较高。

2.2理赔款项到位欠及时

遂昌县理赔程序,一般是灾情发生后,农户申报县人保公司或投保单位要求勘查理赔,保险公司组织水稻专家和人保公司的勘查理赔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后初步定损,报省人保公司确定理赔。由于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受灾面积大、范围广,要定损到户、理赔到户,工作量大,从灾情发生到理赔款到户一般要耗时1个月以上。理赔款项到位欠及时,不利于农业再生产能力的及时恢复。

2.3保险理赔覆盖面较小

按人保公司有关规定,灾害受损产量30%以上的田块才是理赔对象田,全县理赔总额不能超过水稻保费的50%,这样势必影响理赔覆盖面,不利于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开展。2010年、2013年高温干旱危害严重,制种面积2577.8hm2,受灾面积1730.1hm2(其中绝收101.3hm2),损失制种产量98万kg,损失产值1760万元,人保公司理赔220.0hm2,理赔金额70.8万元,理赔面积和理赔金额分别只占受灾面积和损失产值的13%和4%。农保理赔覆盖面少,影响了农户自主参保的积极性。

2.4间接影响缺乏理赔标准

目前农业保险主要理赔水灾、干旱所引起的倒伏、断水、高温而造成减产的直接影响,而对于灾情发生后引发大面积病虫害等的间接影响缺乏理赔规定和标准。

3对策

3.1提高保险额度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

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而减产。实施农业保险政策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遂昌县政府已把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列入保险范围,保险额度2010-2012年为6000元•hm-2,2013年后为9000元•hm-2,但保险额度与普通水稻生产等同,缺乏合理性,因为杂交水稻制种的产值一般为单季稻的4~5倍,生产成本是单季稻的5~6倍,建议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的保险额度应提高到普通水稻生产的3~5倍。

3.2扩大保险范围制种生产肥力投入较高

相对于普通水稻生产容易引发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但目前制种保险仅局限于气象灾害,建议将稻瘟病、纹枯病、黑粉病和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列入制种保险范围。

3.3科学定损标准要减少纠纷和协商

减轻政府协调的工作量,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灾害的科学定损、提高公信力是关键。我们认为按制种生产的不同阶段来确定损失补偿标准较为合理,如苗期绝收可理赔保额的30%,分蘖期可理赔50%,孕穗期可理赔80%,穗期应理赔100%。因为前期受灾一般可以通过补播改种来弥补,后期受灾投入较大,季节延误,恢复再生产的空间较小。

3.4设立制种发展资金俗话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粮食生产以种为本,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保持稳定和发展,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制种保险是稳定种子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议从农技推广基金中分设杂交水稻制种灾害补助专项资金,以扶持制种基地的巩固和发展。

3.5设立制种风险金实施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在某种程度上讲,助推了农资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制种大户的积极性,引发了制种大户与承包农户间的利益矛盾,而且对农业生产促进力度不大。建议制种基地农资综合补贴改为农业风险金,用于自然灾害的生产自救补助,更有利于制种产业的发展。

作者:叶仁华尹设飞刘日华郑建初单位:遂昌县三仁乡农业推广服务中心遂昌县种子管理站遂昌县妙高街道农业推广服务中心遂昌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