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研究生论文

中医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9 04:0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医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研究生论文

中医研究生论文:研究生中医考试的理论探索

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学科能力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7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其中对方剂学能力的测量精度最高,其次是中药学。按照每部分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6个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5),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学科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学科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6个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如针灸学的赋分比例是13.7%,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13.58%;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是比较接近的。只有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差距较大:方剂学的方差贡献高于赋分比例,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方差贡献低于赋分意图的要求。对照前面各个因子全域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方剂学的测量精度较好,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方剂学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原因。总体上,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在决定各个二级学科的分量方面基本上是适当的,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和贡献还需进一步平衡。从概化理论D研究的角度来讲,提高样本容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信度。但是考虑到中医综合考试的试卷共有180道试题,已经是一个比较长的试卷,单纯依靠增加题量提高信度是不太可行的。另外,其他科目如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同样都是30道题,其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比较接近,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试题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难度(0.613)低于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0.521),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有11道,由于题目难度较小,不同水平的考生答对的概率都较高,因而导致题目的区分度相对较低,因此,适当提高题目难度以提高区分度可能是改进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的一个方向。另外,考虑到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本身有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争议,而且这样的知识点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命题难度。关于3个题型因子的分析1.G研究:各效应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协方差分量运用mGENOVA软件可以得到考生(p)、试题(i)以及考生与试题之间交互效应(p×i)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和协方差分量的估计矩阵,见表7。由表7可知,在3个题型因子中,方差分量最大的是X型题,其次为B型题,最小的是A型题。这说明在此次考试中,X型题的作用最大,A型题的作用最小。同时,根据协方差分量的估计值,我们发现各个题型与其他2个因子的协方差分量值都小于0.1,说明考生在各题型上所得分数高低所确定顺序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另外,与考生方差相比,各题型因子的试题方差较大,这表明对于考生来说,各种题型在难度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交互方差在3个题型因子上都大于考生方差,这表明各题型的相对难度是因人而异的。2.D研究:各题型全域分估计及全域总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根据G研究估计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可以进一步估计考生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全域分数以及相应的误差估计的方差分量,进而估计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如表8所示。X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大(0.061),A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小(0.045);考虑到误差因素,信度(概化系数)最高的是A型题(0.901),概化系数最小的是B型题(0.820)。整体上看,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题型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8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按照各题型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3个题型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4),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题型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题型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见表10。由表10可知,3个题型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例如A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41.86%;B型题的赋分比例是2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21.64%;X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36.50%。以上数据表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种题型的分量分布比较适当。

六个学科在预测考生中医学专业能力水平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学科分量基本适当,测量精度较好。此外,三种题型对能力测量的精度都较好,且由于全部采用选择题这样的客观性试题,评分误差非常小,信度(概化系数)很高,各题型的实际贡献与命题时确定的分量分配十分接近,在预测考生能力水平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功能。总之,从多元概化理论的角度来看,2012年中医综合考试试卷的学科内容分布和题型结构设置都比较合理,测量精度较好。

作者:白娟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力的探微

1研究方法

所选的案例证型不能过于单一,要具有一定的辨证难度,以起到训练学生中医辨证、类证鉴别的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新开课程建设项目能力;在模拟诊疗之后,引入病症现代进展研究,内容涵盖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研究进展等,使教学内容更贴合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并对学生在中医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提出要求。教学模式主要为:通过案例阅读,引出课堂提问内容,再进行问题分析,期间加强中医经典基础的复习与巩固,并在现代医学进展方面予以介绍,最后回顾总结。

2结果

在案例式教学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本课程测试,病症为非授课内容,形式仍同研究方法,分析成绩并与前比较,每位研究生写一篇学习心得与建议。

2.1案例式教学前后学习成绩分析

分别对病史完善、理法方药、经典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前后比较,均以百分制计算(见表1),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生在理法方药、经典理论这二块学习成绩提高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2学习心得分析

案例式教学结束后,每位研究生需完成一篇学习心得,其反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综合分析等方面是否有提高并提出建议。由表2可见,研究生学习能力提高人数所占百分比较高,说明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使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进步。收回的33份反馈表中,27份提及希望其他临床课程采用相似的教学模式,21份建议在案例的设计上可多系统渗透,2份认为教学过程比较紧凑,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法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学、商业和法律课程的教学中。

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学法传入我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其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其面对的教学对象需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我们选取在临床专业课程中应用、实施案例式教学法,其授课对象均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生在本科课程中已基本学习掌握了《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但仍存在临床思路较为书本化,不能有效地把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临床,中医诊疗辨证较为单一或辨证片面,从而导致处方用药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反映出我们中医学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而学习能力的提高通常所需具备的三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对研究生而言更应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引导,他们普遍基础理论较扎实,但临床分析能力尚有欠缺,所以我们尝试在教学授课中通过案例式教学法,选取典型中医常见病症案例为引导,在方法学上予以指导,以有目的的提问为主线,进行情景式、启发式教育,教学过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附加提供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融入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感觉如同亲临其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并且,我们在问题的深入过程中穿插加入相关的中医基础、经典理论知识以及该方向的新进展,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开拓视野的同时又做到了融汇贯通,从而达到较好的中医内科学临床理论课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案例式教学在学生中的反馈较好,特别是在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尤为明显;而且这种规范、严密的案例设计,对提高学生的技能也大有裨益。在收回的33份反馈表中,也表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可和期待。

由此可见,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诊疗思路,在课程内容深入的同时,切入教授中医内科病症相关临床进展知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解决学生临证辨治能力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弥补其临证治疗进展内容缺少的不足,对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有一定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使案例式教学方法更切合临床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陈咸川舒静李英顾娟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学位研究生培育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临床医学院中内教研室的教师,笔者在亲历了临床博士生五年的培养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指导了十余名临床硕博士研究生后,觉得现行的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中医技能及临床经验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通过三年培养获得这方面经验和技能的机会较少,以致学生毕业时并未达到希望通过三年强化临床培养提高中医临床功力的学习目的。而我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临床研究生所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这种模式如果得以推广运用,可为今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现就其特点及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在研究生选拔上,热爱中医是前提,立足临床是优秀

临床型中医研究生培养目的必须是将来能在临床第一线运用中医技术服务大众。在导师选择研究生时,必须强调学生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力,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技能,而仅把三年的学位培养作为自己获取高一级职位或留在高一级城市工作的资本,缺乏主动钻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临床技能的动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身中医修养与中医临床能力。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将来担负中医临床工作培养人才,故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位培养的优秀内容,离开了临床这一优秀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三年的培养周期仅围绕导师的某一课题度过,或做实验,或做流行病学调查,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相关科室第一线进行临床管理与诊疗,那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后可能成为“只专不博”或空有其名的硕博士,其实际临床能力甚至不及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本科生,而由于有硕士学位,这类学生毕业后又往往自视甚高,不肯担任住院级临床工作,不愿从临床第一线做起,猛补自己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足,而成为类似于“鸡肋”的“人才”,这将影响中医的发展,也是临床中医人才培养的失败。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学生广泛自学与导师言

传身教相结合,着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我曾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博士研究生,感谢我的导师陈湘君教授,她为我设计了一种立足临床,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第一年,我即开始跟随导师门诊随诊,同时导师又推荐我跟随我院内科名家胡建华、姚培发等其他内、外科老中医学习,熟悉常见病及专科病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方法。第二年开始,我即赴西医单位专科病房与门诊学习,跟随西医风湿名家陈顺乐、顾越英教授学习专科的西医诊治方法及实验室技术。自第三年开始,我参与完成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119例皮肌炎的中医证型及预后的家庭访问及统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自已中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毕业课题设计,同时以此申报国家中管局课题获得成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同时,完成了两年的内科一级科室,包括急诊、心监、功能科室及风湿病专科病房的实习,实习时基本独挡一面地参与床位管理、门诊及科室一线值班等住院医师工作,通过两年的锻炼,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高年资住院医生水平。故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内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工作,顺利晋升主治医师。从我的培养历程来看,除了在导师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期间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借阅了大量的中医著作及本专业西医著作,边学习边实践,将学科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在临床中加以消化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辨能力。我觉得我的以自学与名家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虽然我当时是五年制完成的临床博士生培养,时间相对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培养较宽裕,但如果现行的三年制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参照我的培养内容,将临床实践的时间扩大到两年,并希望能够尽量涵盖所有与专科相关的临床科室的轮转,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间,将理论课学习与课题设计与完成的内容穿插到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学生自学与广泛阅读相关专著的培养内容,这样,或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临床技能培养中强调胆大心细、虚心求教,要学会沟通技巧

要培养出一个临床型研究生,不仅要着重培养其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并要适当培养其沟通技巧,既要能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更要勇于实践思考。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洞察力,这样才不会失去寻找蛛丝马迹的临床诊断依据的机会,又不会因为纠结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耽误治疗时机。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利益或面子出发,这样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也会提高诊治的正确性并促进诊治的依从性。

四、在毕业课题选题上,做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学会临床病例总结技巧

临床研究生与一般临床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经历了科研思路的培训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该学会带着科研的眼光去看,去钻研,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撰写也会主动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流于形式盲目书写。在临床病例总结中,寻找用药有效的规律,或临床现象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或撰写高水平的临床学位论文。在此方面的培养上,导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许多临床型研究生多是应届毕业生,既缺乏临床经验,又缺乏科研思路,加上刚开始临床,临床事务一多,很容易流于形式地完成一般住院医师的病史书写,就算完成临床实习,却又缺乏钻研精神及总结能力,而导师站在自己的高度可以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明需要深入研究或总结的临床经验及临床现象,确定目标后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技术培训及临床病例收集。故培养导师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前提是导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研究生培养上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保证。

五、学位考核与平时工作相结合

临床研究生的学位考核目前仍是与以往的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考核形式相类似,只是多了临床技能考试部分。而我认为,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效果的考察应该与其临床工作水平相结合,而不是象本科生那样以几个时间节点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相反应在临床收治病人水平、门诊诊治病人水平的工作面上考量其能力,以能力的考核作为主要的学位考核内容,而学位论文的撰写只作为很小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并可进行中医医案撰写的评估来充实学位论文考核的不足,只有坚持临床考核为主,论文考核为辅,方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学位含金量。以上几点关于培养模式的思考只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写出来供各位中医教学同仁探讨,以期提高中医临床教育水平及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中医这一中国古文化奇芭永远生机盎然地服务于人民大众,而不要日益衰退终至泯灭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从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实践来探寻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优秀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严格导师遴选条件,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发挥每个导师之长,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建立评估制度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中医药事业进入国际大环境中谋求发展的今天,外语为国人向世界传递中医精髓构建了沟通的桥梁。所以,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肩负的特殊使命,是为人类培养向世界传递中医智慧的有用之才。那么,教师有必要首先把脉目前学生的外语学习状况,并切合实际引领学生走进有中医特色的外语学习世界。本论文通过个案样本的形式,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对研究生外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意在抛砖引玉摸索前路。

关键词: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学习现状

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开设的根本目的是适应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随着改革开放中医药作为世界医学宝库的一部分在国外逐渐被认可和推广,国内各大中医院校的很多教师意识到培养既懂中医又擅长外语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我们看到了像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那样致力于推进中医外语发展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努力实践,同时也看到了国内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有待更进一步突破原有教学资源限制,以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共性问题。所谓共性问题体现在教与学两方面的限制,除了通常被首先考虑的教师教材等教授方面的资源优化和升级之外,学生的因素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加以考虑是个关键,抓住这个关键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符合实际的教学并收到实效。

本文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在读三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旨在把握更直观更关乎自身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示例给其他院校以供抛砖引玉。调查共发放521份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468份,受访者中男性137人占29%,女性331人占71%。共设计问题34个,主要从外语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课堂状况、体验感受、自我评价这6大方面进行调查。本文仅择其中几项做研究。

首先,关于受访者的外语基础,在问卷中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进行摸底。

问题1: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语成绩是多少?

问题2:您目前的外语级别水平是什么?

根据问卷中提供的有效数据(共计435人提供的435条数据)统计得出入学考试的外语平均分数约为50分,此外各分数段的人数比例如下:30分~39分,8.5%;40分~49分,42.8%;50分~59分,33.8%。60分~69分,12.4%;70分~79分,2.1%;80分~89分,0.5%;90分~100分,0%。可见学生入学时的分数主要集中在40分~49分和50分~59分刀紊稀

结合这个数据来看问题2得到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如下:未达到大学外语4级,43人,占回答人数的10%;大学外语4级以上6级以下水平的学生,300人,占回答人数的71%;大学外语6级以上水平的学生,81人,占回答人数的19%。

问题2的数据是除去没作答的44人以外的424人的回答数据。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在大学阶段得到认证的,但是从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成绩和曾获得的外语考试水平分布比例上看,大学时候的外语等级考试成绩和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影响外语入学考试成绩的因素应该很多,其中可能包括:不同考试的测试思路和测试难度的影响,或是外语资格考试之后的学习停滞而到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外语水平发挥不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教师来说,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状况,并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切实开展外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就可能会出现诸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不自觉地会忽略教什么、怎样教与学生的兴趣倾向和专业需要之间的关联等情况。然而,教学首先的着眼点在于把握学生的状况,这一点在本次调查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结果上也可以进行参考。在设置外语学习的三个兴趣等级中喜欢的占30.98%,表示一般的占56.20%,表示不喜欢的占12.83%。通过先读懂学生然后安排教学的方式,可以促使这个比例逐渐优化。

第二,关于学习动机。

调查学习动机是通过对外语学习的需求情况进行的。主要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您学习外语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您对外语应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是否有紧迫感?从客观上讲您所学的专业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如何?

首先关于学习外语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得到如下数据:应对考试的需求41.45%;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需求33.12%;满足兴趣的需求9.19%;对外交流的需求8.12%;就业的需求7.91%;留学的需求0.21%。由此来看,在学习外语的需求上占比最大的仍旧是应考,这是中国的学生在长期的应试学习中难以摆脱的必选项和首选项,那么关于专业学习与研究方面的需求自然被排在了其次。这个被放在其次的选项的状况又如何呢?这里请参照后面两个问题的结果来分析。

关于对外语应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是否有紧迫感?数据如下:有紧迫感61.54%;不太有紧迫感25.85%;没有紧迫感9.83%;无所谓2.78%。另外从客观上所学的专业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如何?统计得到的结果为:需求一般50.20%;需求很高23.50%;需求不是太大17.31%;没有特别要求5.56%;无所谓2.56%。

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反馈中我们看到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矛盾心理,即虽然客观上实际需求一般,但是内心中觉得有应用外语的紧迫感。可见,把外语应用于专业学习方面学生并没有准确的定位,也是学生在研究生外语阶段学习动机并不明确的心理阻碍。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外语学习动机进行认真地对待,进而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适合研究生阶段学习特点的外语学习目标。

第三,关于学习方式。

基于上面所把握的学习动机,接下来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方式进行分析。这里共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其调查结果如下:

您是否把外语学习应用于专业学习与研究?

统计结果为:很少是这样50.85%;一般是这样27.14%;几乎不13.89%;经常是这样8.12%。

您是否经常使用外语进行医药专业方面的文献查找和阅读?

统计结果为:很少是这样46.79%;一般是这样24.57%;几乎不17.74%;经常是这样10.90%。

除了课上学习的外语内容外,您经常会在课下涉猎哪些外语内容?

统计结果为:外语级别考试内容227人;娱乐综艺方面的外语内容182人;专业方面外语内容158人;没有特别涉猎88人;科技人文方面的外语内容71人;其他12人。

您平时是否通过网络与别人共享外语学习资源?

统计结果为:很少是这样41.45%;几乎不29.70%;一般是这样22.22%;经常是这样6.62%。

综合上面四个问题的结果,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一直以来局限式的学习方式与硕士研究生阶段应有的学习状态之间的矛盾。所谓局限,即多数人仍旧把应考作为主业,把娱乐综艺类外语作为消遣,与此同时又由于外语学习没有和专业学习很好地结合而出现的不能主动、灵活并开放地应用外语资源丰富专业学习的状况。那么,教师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需要客观和包容的态度。做到客观看待,就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养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源。不管是应试制度的局限,还是学生学习惰性和不良习惯,教师都要客观和包容地看待,并认识到教师自身其实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提升和改善教学的积极因子,并用自己所长补学生所短。主动把握学生的状况并积极改善教学的教师是可以在课堂引领学生感受世界之妙的导航者。

本次调查发现受访者此前多是没有经历(57.05%)和偶尔经历(36.32%)此类问卷调查的。那么,接下来通过倾听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研究生外语这门课的体验和感受来进行分析。

在问卷中主要设置以下问题,相关结果也分别做如下统计:

您所W习的研究生外语与本科大学外语在教学衔接方面的情况如何?

统计结果:没有什么衔接39.10%;衔接得一般35.26%;衔接得合理18.16%;不太清楚7.48%。

研究生外语教材内容是否与您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有联系?

统计结果:有联系71.79%;不太联系18.59%;没有联系6.62%;不太清楚2.99%。

外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否能满足您的期待和学习需求?

统计结果:能满足23.08%;还可以47.65%;不能满足22.01%;没太大要求6.41%;不大清楚0.85%。

外语课堂上教师是否把外语教学应用于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统计结果:经常是这样30.98%;一般是这样39.96%;很少是这样20.30%;几乎不7.48%;不太清楚1.28%。

学外语的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加强的是哪些方面?

统计结果:个人兴趣占72.86%;学习方法占63.25%;学习环境占42.95%;课堂参与占34.62%;师资条件占26.92%;其他占2.99%。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设计的一个问题是:目前促进中医院校研究生外语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看到学生做了以下的反馈:增加外语学习与中医药类专业的契合度占61.11%;增加对外国际交流的机会占58.76%;加强语言技能练习占47.86%;改善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占47.01%;改善外语师资占27.78%;增加多媒体学习的环节占24.57%;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占17.52%;采取外语授课占12.39%;增加课时占8.76%;采取分级管理制度占8.76%;减少班级人数占5.77%;其他占2.14%。

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对学习内容的过渡、教材的适应、教师的适应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部分,笔者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分析发现目前我校选择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中医英语语言教材,在篇章的实时I生和对学生需求的多元满足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然而,就目前的外语师资和学生的整体状况来看,结合这部教材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适当选择课外材料丰富教学内容还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结合调查中73.5%的学生所表示出对目前的外语学习还不足以满足未来的研究及就业的状况,以上诸方面应该是有必要受到关注并有主次有计划地加以改善的。

中医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教育中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在医院中广泛使用,服务于医疗诊疗的各个方面。医学图像处理技能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基础职业需求,尤其是针对高层次的医学研究生。本文针对研究生的医学图像课程进行解析,分析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就未来发展的关键点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对明确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指导、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图像处理;教学

为满足医学研究生对医学图像加工处理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各医学院校在医学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中纷纷引入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适应医学影像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的现状,掌握基础的、主流的相关医学图像处理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技能。医学图像处理是围绕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其以计算机为载体和主要工具,对不同医学影像设备所采集和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目的性的二次处理,进而辅助于医疗工作。

涉及数字图像处理的医学图像主要包括:计算机射线照相检测(Computed Radiography,简称CR ),数字化X射线照相检测(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DR),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正电子发射机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超声成像(Ultrasound,简称US)等。对学习者来说:首先是通过医疗图像设备获取相应的医学图像;其次是了解待处理的图像及其特征,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算法方案;再次是使用相应的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或Matlab)按照算法方案进行特定图像的处理;最后是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结果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则将处理结果用于医疗。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是基于图像处理的理论,针对医学中医学图像相关内容,结合医学图像处理的过程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1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分析

本文以S医科大学为例,对其研究生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进行了剖析。

在课程基础方面,需要完成医学影像学基础、计算机公共基础学、医学诊断学等部分课程;在课程实践方面,需要有计算机实践中心作为支持,并具备计算机应用环境,安装Photoshop和Matlab等专业处理软件;在教学时间方面,依据内容为64学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依据聂生东 等编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图像处理》教材为准,教学内容涵盖了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典型方法和使用技术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在教学考核方面,将理论性考核与技能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实现综合性评价。

2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进一步对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教学进行分析,本文对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以下为调查结果。

2.1 对医学图像处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调查显示近50%的医学院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独立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而是部分地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移入到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部分章节,课时少、内容概括,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其次,在已开设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学校,超过30%的学校将其设定为非指定选修课或者为影像专业的专业考查课。

2.2 教学内容简单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是多学科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其对计算机使用及编程内容要求较高,同时涉及很多数学建模、算法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这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和运用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实际教学中内容难以深入,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的要求。

2.3 教学工具单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调查显示,70%以上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使用的是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工具,不容置疑Photoshop是功能强大的图像编辑处理软件,但医学图像处理很大程度上要设计特定算法及组合方案,是更高级的图像处理,如边缘检测、对象识别、智能分析和配准等,这是Photoshop难以实现的。目前,公认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较好的软件是具有编程功能的Matlab和C++等工具。

2.4 缺乏合理的教W团队

目前,90%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其重要问题在于计算机教师属于理工学科范畴,其对医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限,难以实现图像处理与医学问题的结合。同时,这个问题也体现在医学图像处理的教材中,纵观现有的医学图像处理教材,其作者90%以上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导致教材只是在浅层实现图像处理向医学方向的靠拢。还有部分院校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由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师承担,其问题表现在相应的教师没有较深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素养。

2.5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外,研究生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问题还表现在教学实践性差,教学案例医学针对性不足,教材内容可用性不强等方面。

3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发展对策

基于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限制和主要问题,未来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要想在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运行,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认知程度

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各级医学院校和学习者本人都要认识到医学图像处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医务工作者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全信息化时代、综合素质时代和高科技时代,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并重视医学图像处理在辅助医学诊疗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组建合理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体系

医学图像处理的多学科性要求其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也是医学图像处理可以进行深入学习的前提。因此,要在医学本科生阶段构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等知识基础架构,使医学图像处理成为这些课程的延续与深入。

3.3 组建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

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能,同时大学教师还有科学研究的义务。组建医学图像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将多学科的教学研究者,以科研为目标组合到一起,实现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和领域渗透,打破目前教学在师资方面的限制。

3.4 建设医学图像处理实例资源库

医学图像处理实例是提高课程针对性,明确未来业务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的最直接手段。要想使医学图像课程可持续发展,建设医学图像处理实例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3.5 采用先进的教学形式,注重教学环境的建设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定位上比较注重于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技能的培养,是实用技能的素质教育,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因此,应注重新教学形式的引入,如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性能、全数字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实践平台环境,这也是教学的基础保障。

3.6 依托互联网实现医学图像处理教育的延续

目前,限制医学图像处理教学效果的另一因素是教学学时有限。医学图像处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有限的教学学时严重阻碍了学习的深入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借助互联网等现有的科技形式对教学进行进一步延续。

4 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医疗诊治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的诊疗相关图像,这些医学图像作为医学诊疗的辅助,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医疗相关工作者必须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现、获取、提并利用这些医疗图像的价值。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进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中,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以研究生为例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剖析,并从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未来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中医研究生论文:论古典医籍知识产权在中医文献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为探讨中医文献研究生古典医籍知识产权教育的意义及方法,以中药古籍《证类本草》为例,分析经典医药学著作中蕴含的知识产权内容,进而探究文献类研究生古医籍知识产权教育的途径。结果显示,古典医籍的知识产权涵盖专利权、道地药材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保护等领域,可以通过引导入门、入学培训、选修课程、编写资料、开设论坛等多种途径展开学生培养。由此得出结论:中医文献研究生古典医籍知识产权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不同院校应酌情规划,摸索相宜方案,设定灵活而实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认知与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古典医籍;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

中医药古典医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经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积淀,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培养中医药人材,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重要性获得了业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视,是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主要集中于古典文献的研究,如果能够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融入古典医药文献的研究,必然能够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新兴的知识产权相结合,收获累累学术硕果。本文以古典中药学文献《证类本草》为例,就古典医籍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医文献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方法做以论述。

一、古典中药学著作《证类本草》概述

《证类本草》全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成书于元丰五年(1082)前后。全书31卷,在广泛的文献辑录基础上,收药1748种,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许多已散失的医方赖其得以留存,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

二、中药学典籍《证类本草》涉及的中药知识产权内容

1.古代方剂的专利保护。中药复方最能够体现中医组方用药的精华,我们临床使用的很多处方是在古方基础之上化裁而得到的,古典医著《证类本草》收载方剂3000余首,对于医方申报专利而言,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专利的“三性”,即为专利的确定准则。(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以任何方式为公众所知,或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证类本草》中收载的方剂是否还可能具备专利的新颖性?美国兰德斯与波斯纳认为:如果有关一项发明的知识已经完全被人忘却,则再次发明认可对之获得专利。抛弃可以被作为证据,证明了第一个发明人未能够将其想法付诸实践,而将抛弃了的事物付诸实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人。 唐氏在《证类本草》中增列附方三千余首,上自仲景方,下迄唐氏本人经验方,无所不收,使书中多狄┪锒加懈椒健H绻《证类本草》中3000余首方剂被弃而不用,那么必然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个浪费,而将其充分利用并寻求专利的保护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证类本草》中收录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中都可以加减治疗很多疾病,这些方剂是在原方基础之上的变换,因而具备新颖性。(2)创造性是指同已有的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证类本草》中的许多方剂,在临床上加减应用治疗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证类本草》中记载的方剂四顺汤,由甘草、人参、当归、附子、干姜组成,最早用于治疗寒冷饮食不调,下利。笔者在临床运用过程中,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加味青皮、延胡索、枳实、川芎、黄芪、益母草,用于治疗妇科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脾虚中寒之月经失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临床积累医案数量足够大,确认该处方的疗效可靠之后,可以将其申报为“一种治疗妇科虚寒性月经失调的中药组合物”专利。《证类本草》中的许多方剂在临床中加减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果将这些疗效确切的方剂全部申请专利,将会是一笔巨大的中医药知识财产。(3)实用性是指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加减药味的古方,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观察,确认疗效之后申报专利的;但是获得专利授权之后,要想成为新药上市,必然要经过新药申报、审批、注册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中药复方专利只有转化成新药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其意义。因此,在申报专利之前就应该做好申报新药的准备。

2.道地药材的地理标识保护。《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748种,在说明药物的形态、功能、用法、用量、炮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对于中药出处也有详细的论述:如卷10提及的大黄,书中论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这是对于中药道地性的早期论述。“道地药材”是古人评价和控制药材质量的一个称谓,通常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因而道地药材被用作优质药材的代名词,道地药材的保护方式是地理标识,TRIPs协定第22条第1款对地理标识作了这样的定义:地理标识是指识别某货物来源于某成员领土或该领土内的某地区或地方的标识,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归因于该地理来源。《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分别为干地黄、茵陈蒿、芎 、蘼芜、当归、牡丹和桔梗,和州为今安徽和县一带,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该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系丘陵、低山地区,区域内野生药材品种丰富,是安徽东部重要的中药产地;而以我国传统中药材产地滁州为标识的知母、薯蓣、人参、黄精、葳蕤、车前子、升麻在本书中也有翔实的论证。

我国中药材品种丰富;但是,同一种中药可能质量差异较大;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是当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应加强道地药材的地理标识保护;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的研发,开展中药材GAP建设;GAP的实施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其过程是通过明确物种的真实来源,严格控制药材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以及实施种植全过程规范化,实现药材质量安全和稳定可控;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前提下运用复方防治疾病。

三、中医文献研究生展开古典医籍知识产权教育的方法

1.将相关教育纳入研究生日常培训及专题讲座。研究生入学之初会接受到学校、院系、导师、课题组等多个层面的教育,以充分地了解在校期间各项章程及学习任务。在接受导师及课题组教育之时,可以将古典医藉分类别、分阶段的介绍给学生,同时向他们灌输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知识,培养他们该领域的兴趣,同时组织青年教师成立阶段性成果评审小组,通过学生自评及小组测评的方式定期汇总各个学生的成绩,通过这个过程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会激起热情进而在该领域中发掘自己的硕士课题。

2.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几年前笔者在重点中医药院校展开了关于中药知识产权的调查研究,兴趣浓厚但是了解甚少,因而对于年轻而精力旺盛的学生们,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作为前期的入门向导。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更喜欢相关领域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论坛、讲座等较为灵活的学习形式。在学生们之间展开调查问卷,就大家感兴趣的论著及知识产权内容设置论坛的板块,课题组每季度设置相关知识的宣传周,张贴相关知识的Y料,同时聘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3.开设选修课程,拓展学习领域。中医药院校的选修课程灵活而多样,医史文献的教师可以联合知识产权法学的专家学者一起之制定授课计划,进而在中医药文献以及基础类研究生中开设古典医籍知识产权保护的选修课程,详细介绍其授课内容,鼓励一年级的研究生选修。其他院校可以选派学术成果显赫的教师到相关知识产权院校进修,为培养学生做多方面努力。

4.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指标。古典医籍的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具备此领域的认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是难度较高的工作,需要在具备广博的中医药知识背景、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晓法律规则,同时具有较强的写作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研究生是众多本科生中选拔的优秀生源,因而不乏具备此能力的学生。因而可以制定奖励条例,激励更多的学生在发掘古文献的同时锻炼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能力,以更多培养专业化、复合化的中医药人才。

四、结语

古典医籍的知识产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就现阶段而言,各个院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差别较大,应酌情规划,在开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适合本校的方法,选用灵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认知与能力。

中医研究生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从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

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

一、掌握临床医学理论与边缘交叉学科理论

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本学科的一大特点。我们采取导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座的方法(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二、重视临床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1.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要求。

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我们多次召开临床科主任和导师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明确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导师都能够准确地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区别,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导师对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指导力度。

2.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这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要想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加大督导力度。如轮转科室的组织安排,有关临床能力的集中培训,出科考核、阶段考核、毕业考核等,使他们始终有条不紊地按照培养计划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标准。

3.导师联合培养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多位教师的作用。按照导师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个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由4名不同临床和学术方向的教师组成,要求学生跟随不同指导教师所属医疗小组分别学习至少3个月,并且实行阶段考核制度。同时为了更好地协调,科室每3个月召开一次研究生培养碰头会,所有导师指导组成员和其他教师一同就研究生培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的工作意见,保证学生全方位掌握骨科多方向的临床技能。

4.重视各级查房和讨论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对所有新入院的病人,由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高职称以上的老师组织新入院病人病情讨论会。要求每位研究生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和综合诊断分析(包括鉴别诊断),提出全面诊断和治疗计划。在日常查房中,要求研究生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见,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科室的其他各级各类查房和病例讨论,要求研究生按照上述模式积极参加。

5.培养研究生抢救骨科常见危急重症的能力

骨科尤其是创伤骨科急诊、危重病人多,训练学生抢救危急重病人的能力是骨伤科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参与急诊接诊工作。对于科室所有危急重症的抢救,要求研究生首先到位,参加病人的抢救,事后由主持抢救的老师组织全体研究生对抢救工作分析总结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危急重症的抢救来学习和积累有关临床知识。在适当观摩后,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在指导下或独立进行腰穿、术前定位、打石膏绷带等操作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的目的。

6.培养学生书写优秀病案记录的能力

严格要求各种病案记录书写,因为书写各种病案记录(特别是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分析)是评价临床医生的标准之一。我们要求研究生自己尝试书写病案记录等医疗文书,在书写过程中,要求全面反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依据,经常分析病人目前的主要矛盾、存在问题、治疗效果评价、更改治疗的依据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写某一病种住院病历之前,必须先再次阅读有关专著一次,以提高病案记录的内涵质量。科室每月进行优秀病案评比活动,并对优胜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科研能力。

1.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优秀

高层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把医学科研知识运用于医学科研活动,解决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实际能力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培养重点。主要包括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设计的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实际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硕士研究生将科研训练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在平时繁忙琐碎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不能忘记科研意识,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实践,善于总结思索,要有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从临床点滴细微处入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课题,为课题寻找适合的病例。

鉴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与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求临床专业硕士生必须以临床科研为其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不允许以纯实验研究代替临床研究。强调开题报告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开题报告掌握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科研标书的书写要领。重点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的能力(包括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特点和研究可行性。由导师和科室先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再进行正式开题报告会。我们始终认为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2.正确设计医学课题的思路、方法与目标

良好的科研思维是做好科研的基础。[1]对医学科研相关的信息要具有获取、识别、分类、评估和使用的能力。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使其思维具有系统性、有序性、层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准选好自己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每三个月翻译一篇与本人课题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紧跟国际潮流,写出文献综述,并提交专家、同学组成的课题审查组开会讨论,列出提纲与进展初步安排。保证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3.加强科研文书写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科研知识、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通过文字完美地表达出来。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邀请院外专家教授及医技人员给研究生讲学,组织新技术、新项目专题系列开题讲座。这种实践,不但拓宽了临床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且对结合临床进行科研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科研训练应该紧密地结合临床实践,也应该贯穿于临床实践中。临床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临床,最终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造福于广大患者。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骨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自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一方面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科研、教学、临床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高层次骨科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本文就高质量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做一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临床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报道较多。[1]我院中医骨伤专业作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建设专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以下结合中医骨伤学的学科特点,就我们在该学科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

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职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应具有严谨、诚实、负责、谦逊的品德。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不仅是一个高学历群体,而且应成为大众信赖的高素质群体。作为我国医学生教育的未来方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作为研究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发展,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他们大多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荣誉感重,都希望早日成才。但是由于年龄层次、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差异,研究生素质的发展参差不齐。普遍的问题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尽人意。有的研究生为了名利,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编造实验和计算数据,弄虚作假。有的研究生被物欲所驱使,为物利所躁动,对待患者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工作懒散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更不可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优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比其区别在于现代教育更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2]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集体合作的态度以及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3]加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医学研究生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处于从事医学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没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将来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应在加强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引导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查阅资料的技能、提高其实验操作的技能,使其能够从本课题出发,进行本研究领域、相关研究领域以及不同领域知识的获取与融合,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创新研究。

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

要做到对临床专业硕士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临床医学理论与知识。

1.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

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诊断技术方面,CT、核磁共振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骨伤科学的临床进展;在治疗方面,传统骨伤科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局限,或争议很大,近年认识有很大变化,如骨科脊柱多种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之争日益激烈;骨水泥、钛笼等先进器材的应用都极具挑战性。而教科书或专著往往只能起到基本培训的作用,在新进展方面明显滞后。为了使研究生能了解到本学科最新进展,特别是学会临床知识的更新能力,同时也为了促进导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我们采取导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座(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展的方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导师为学生指定精选阅读参考书目,由导师指定学生所要阅读的本专业参考书、本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式小论文等。

2.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的掌握

科研知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临床专业研究生要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突破,首先要充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进行医学科研所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由于骨伤科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故而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医学研究生还要掌握诸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让科研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研究生要具有对医学科研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更好地保证医学科研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的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将来的研究生将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意味着高级医学人才教育的重大失败,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中医研究生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网络学习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网络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引导和改进方向提供借鉴。方法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网络学习经验、学习渠道、时间频率、网络学习主要内容、学习收获与不足,以及对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并请学生写下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建立MOOCs教学与课堂教学混合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意见和建议。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中,92.16%有网络自主学习经历,41.18%通过校园网进行网络学习,47.06%保持“一周一次”的网络学习频率,54.90%通过网络学习主要用于拓展课外知识,66.27%认为网络学习有一定学习收获,49.41%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给其带来一定困扰。在MOOCs认知调查中,43.92%对MOOCs完全不了解,66.27%希望尝试MOOCs新型教学模式,30.98%认为MOOCs模式学时应占总学时比例的1/4。结论 大多数研究生有网络自主学习经历,并有一定收获,对MOOCs教学有所期望。

关键词:研究生;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调查与分析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利用网络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XJY14049)

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体现出多结构、多层次的特性[1]。研究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困惑,以及相应的优势和不足,也越来越多被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简称“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MOOCs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其沿袭了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开放共享知识的理念,成功高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是学习方式和方法的突破性创新[2]。这种在线课程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在线实现,形成一种“在做中学”的模式[3]。

为全面系统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研究生网络学习现状及学生对MOOCs这一新型学习模式的认知程度,我们自主设计了“研究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本校在读研究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问卷共设计10道问题,其中客观性答题9道,主观性答题1道。在客观性答题中,从网络学习经验、网络学习渠道、网络学习时间频率、网络学习主要内容、网络学习收获、网络学习的不足、对MOOCs的了解程度、是否希望将MOOCs运用于教学过程、MOOCs教学模式的学时比例9类问题进行调查;主观性答题请学生写下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建立MOOCs教学与课堂教学混合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共累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4%。问卷回收后,对客观性答题的答题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观性答题通过分类汇总归纳出共性问题、建议及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网络学习情况见表1。

2.1 网络学习经验、学习渠道及时间频率

从表1可看出,大部分研究生具有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经验。由于校园网建设的推进,多种网络数字资源已集成在校园网络中,如国内外各类文献数据库、优秀课程共享资源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超过40%选择通过校园网络来学习,体现出校园网络的便利。同时,视频资源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其内容展现形式优于单纯的文本或音频形式,因此更受青睐,成为多数研究生愿意主动选择的网络资源类型。

在网络学习频次上,近半数参与调查的学生保持每周1次的频率,这可能与授课计划的教学周规律有关。研究生根据1周的课堂讲授内容和学习心得,利用网络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扩充和提升。

2.2 网络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和存在的不足

表1显示,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内容主体依然围绕课堂所学进行深入和延伸,超过60%认为有一定的学习收获,说明网络学习对于研究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复杂性、甄别时的混乱性以及环境的易受干扰等因素成为影响研究生更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主要原因。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研究生创建更加纯净的网络空间和更加专注的学习氛围。

2.3 对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认知程度

问卷共设计了3个与MOOCs相关的问题,包括知晓程度、对MOOCs运用于教学的期望程度,以及MOOCs模式占整体教学的学时比例。结果显示,MOOCs作为一项新鲜事物,目前还未被广泛熟知,学生们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既抱有期望,又存在疑惑。大多数学生仍然希望这一模式仅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因而赋予这一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少。

2.4 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看法

我们问卷的最后设计了成开放性主观答题,请学生写下对于网络学习的理解和对建立MOOCs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混合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意见和建议。累计收到各类观点、意见和建议共计135条,归纳如下。

2.4.1 对网络学习的理解 大多数研究生都表达了对网络学习优势的共识,包括资源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表现形式的生动趣味性等。

2.4.2 对于网络学习的意见 主要集中于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及教师的引导作用上,包括网速过慢以致无法流畅观看视频和下载资料、部分网络资源质量不高、网络资源繁杂及缺乏教师引导不易掌握要点等。

2.4.3 对网络学习及相关教学的建议 ①普及MOOCs知识,试听相关课程;②把握好MOOCs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例;③提供最全面最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④建立网络学习的反馈和互动平台;⑤教师应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3 讨论

此次调研,我们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延伸探索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网络学习现状,对研究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存在的不足有了全面认识,并对今后的改进方向有了初步的设想。同时,我们将MOOCs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学生的脑海中,唤起他们对于这一新鲜事物的兴趣和期待,促使其了解、尝试和接受MOOCs。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和学习方法,MOOCs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显著优点[4]。未来的教育必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形式、多资源的教育。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模式给传统学习带来了巨大冲击。学习将由传统的静态、封闭、稳定的组织形式转化为生成、动态、具有丰富联系的人、知识、资源共同构成的社会认知网络[5]。中医院校研究生作为科研和临床的生力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尤为重要。优质的网络资源可以为研究生搭建起具有开放性、前沿性、综合性、高层次的互动交流平台,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中医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的:了解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要性和我校教学改革成效的基本看法。基本方法: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对2014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校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专业特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及多维的成绩考核方式表示认可,94.7%的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结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简称2010方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该方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开设1门必修课程(占2学分,36个学时),1门选修课程(占1学分,18个学时)。该方案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从2012年以来,我们在本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解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要性和成效的基本看法,我们对2014级硕士研究生“中特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继续深化改革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2015年1月,我们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本校2014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95.0%。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了分析处理。

在被调查的285位同学中,男生86名,占30.2%;女生199名,占69.8%。25岁以下者257名,占90.2%;26-30岁的有27名,占9.5%;31-35岁者仅1人,占0.4%。独生子女84名,占29.5%;非独生子女201名,占70.5%。有工作经历者57名,占20.0%;无工作经历者228名,占80.0%。中共党员103名,占36.1%;非中共党员182名,占63.9%。本次调查涉及本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人文管理类专业,分别为199名、46名、36名、4名,占69.8%、占16.1%、12.6%、1.4%。此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校在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即以应届本科生直接升学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医药类学生占绝对优势,中共党员的比重不高,非独生子女多。

二、调查结果

(一)研究生关于课程开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要性的看法

本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关于“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改革的基本看法:一是该课程开设是否必要;二是对教学大纲哪些部分感兴趣;三是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设有必要。一般来说,当研究生在开学之初拿到课表、接触到教学大纲时,对本学期所设课程就会形成一个倾向性的态度,即该课程的开设是否必要?自己是否感兴趣?最愿意学什么、不愿意学什么?换句话说,学生一开始就会有所选择。“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本课程的开设,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241名,占被调查对象的83.8%。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学生46名,占16.2%。也就是说,虽然该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必修课程,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医院校部分研究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的真实想法,严重一点说的话,部分研究生存在轻视或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

第二,研究生对教学大纲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加强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供全国高校使用,以实现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在教学内容上的既相互衔接又步步提高。大纲的主要内容分为9个部分。我校硕士研究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50%以上的研究生感兴趣的部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两个部分。“导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却有超过70%以上的学生不感兴趣。而其它五个部分内容,学生的兴趣程度一般。

第三,研究生普遍赞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在被调查的285位同学中,58%的同学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很有必要”,4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

(二)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基本看法

从上述部分的调查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完全以教学大纲为蓝本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势必受到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包括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中医院校研究生的“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必须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结合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从2012年起,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在大纲的相关部分,突出了与医药专业相关内容以及时政热点的教学。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调查、自主学习、课堂研讨、案例教学等方法。三是改革了考试模式,变一维评价方式为多维评价方式。

第一,研究生普遍认同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与医药专业相关内容的教学,但对时政热点关注欠佳。在教学内容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突出了与专业联系相关度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部分”加强“医疗法制”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医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部分重点讲解“当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部分加强“廉洁从医教育”。研究生对此普遍认同,认可的比例均从高到低依次为“医德教育”(78.6%)、“医疗法制”(78.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73.0%)、“廉洁从医教育”(60.0%)。

同时,我们在相关部分紧密联系实际,增加了时政热点的教学。如在“导言”部分增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部分增加“经济新常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部分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增加“温室效应”,在“当代中国与世界”部分增加“中国海洋权益之争”等,学生上课时虽然都比较认真,但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学生对我们精心补充或深化的内容,认同率均未超过半数。学生认为相对收获较大的内容,依次为“中国海洋权益之争”(44.2%)、“经济新常态”(43.9%)、“温室效应”(40.3%),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22.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30.2%)则认为收获不太大。具体见表3。

第二,研究生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讲授、参观考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自主研究式学习、专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表4可见,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案例教学(77.9%)、参观考察(66.7%)、课堂讨论(50.2%)、专题教学(40.7%)、自主研究式学习(19.3%)、讲授(13.3%)。

第三,研究生比较认可多维的成绩考核方式。对于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我们提供5种考核方法供学生选择。除系统缺失1名外,选择“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学生为96名,占33.7%;选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学生为83名,占29.7%;选择“平时成绩占100%”的学生为81名,占28.4%;选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的学生为18名,占6.3%;选择“期末考试成绩占100%”的学生6名,占2.1%。可见,学生普遍喜欢多维的评价方式,不喜欢单一的评价方式。事实上,我们在课程成绩的考核上,早就采取多维的评价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小论文、课堂发言、讨论、考勤等,占40%;期末考试采取统一制卷、开卷考试形式,占60%。

(三)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较高

对于教学改革的总体评价,我们设计了四个内容供2014级学生进行选择:(1)既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结合中医院校研究生特点,教学效果好。(2)基本遵循教学大纲要求,部分内容结合中医院校研究生特点,教学效果较好。(3)有些章节未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过分迎合研究生需求,教学效果一般。(4)教学效果差。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有158名,占55.4%;认为“教学效果较好”的学生有112名,占39.3%;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3.5%;认为“教学效果差”的学生有5名,占1.8%。结果表明,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94.7%的学生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

三、几点结论

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部在提出2010方案时,曾明确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三原则,即课程的导向性、课程的层次性、课程的实效性。其中,课程的导向性要求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课程的实效性则要求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程。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毫无疑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如前所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学生46名,占16.2%。但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错。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不够,学习热情不够高,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掘时政热点与中医药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研究的特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满足于知识、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而要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研究的特点。这种研究既可以是权威学者或授课教师的成果,也可以是学生的研究所得。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我们增加了医德专题研究。课前,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医德楷模、最美老中医、最美乡村医生或身边的好医生等先进事迹,撰写2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到课堂讨论时,将自己的看法或案例与大家分享。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教学效果非常不错。这样,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由于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特别是考研备战阶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一般不喜欢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搞满堂灌。他们希望教师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了解学生的看法。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掌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综合运用、宏观驾驭,达到课程教学目的。比如,研究生虽然很不喜欢讲授法,但讲授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取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增加研讨式、启发式、对话式、交流式等师生互动方式,并力求语言生动、情绪饱满。这样,将枯燥的讲授法中生动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要利用鲜活的事实加强对青年学生某些错误思想或观点的引导。目前,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中共党员的比例也不太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某些错误思想或观点对研究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观点在青年学生中就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对雷锋的感人事迹持怀疑态度等。我们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体研究生到雷锋纪念馆、湖南党史陈列馆参观后,学生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主动在网上向错误言论作斗争。又比如,学生对医德建设和医疗行业反腐败有不同看法,我们让学生利用亲身经历的故事进行说明,效果也很明显。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使研究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立足本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力量。

中医研究生论文: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的对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社会实践在中医药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传统社会实践活动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必须建立规范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争取导师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全面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

关键词 中医药 研究生 社会实践

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①中医药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专业特殊性,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承担了义诊、医药卫生知识宣传、中医药诊疗技术普及等专业型较强的工作。能否发挥社会实践为中医药学研究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服务值得深入思考。

1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学研究生综合素质

(1)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窗口和平台。虽然医学研究生在医院也能够接触到患者,但和社会实践中到社区、到乡下有所不同,而且社会实践属于义诊,医院看病属于消费,患者的心态会不同,作为医者的心态也有所差异。医学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前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通过下乡,研究生在实践中能够了解到中国的卫生体系尚不健全,卫生经费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导致农民防病治病、抵御风险的能力低等。医疗水平有限导致患者误诊误治,错过治疗机会;医疗费用较高导致小病不治,大病治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一名在校的医学院校研究生,未来的国家医药卫生工作者,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感受到肩负的责任重大,从而增强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树立将来为祖国报效之志。

(2)有助于研究生锻炼意志品质,体恤群众疾苦。研究生社会实践走进农村,离开了喧嚣的城市,体验在农村生活的清苦,体验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落差,体验与广大劳动人民接触的感受,进一步了解地方病种,基层病种,体会群众饱受疾病困扰的痛苦,进一步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3)有助于研究生认识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平台,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群众的疾病痛苦,从而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检验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以后的学习找到更加准确的方向和目标。②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比如所学和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来访患者的需要,每当遇到不确定的治疗方案,研究生们都会在晚上翻阅书籍或请教老师,及时将问题解决并告知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业务水平,更收获了一份成就感。

(4)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在社会实践中,任何一项任务,无论是义诊、中医药知识普及、或是座谈交流,都需要群体配合,单兵作战不但难以按时完成任务,甚至延误整体进度,影响预期效果。团结协作和群策群力是社会实践中研究生无法回避的选择,在配合中逐渐提高了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待人接物的沟通协调能力。

(5)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医药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触患者、不断地检验理论、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修正认识、不断地丰富临床经验,由此不断地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为研究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培养构建了一个平台,成为研究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③

2 传统中医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所暴露出的问题

2.1 形式上单一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传统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以日常的走进社区实践和暑期“三下乡”实践为主要模式;以大型义诊和健康知识宣传为主要形式;以每个社区每年服务一次,每次“三下乡”3天左右为主要时限;以研究生量血压、血糖,向患者提示诊疗建议和保健常识为主要服务内容,对研究生吸引力有限,对解决基层群众疾病痛苦程度有限。

2.2 认识上偏差

研究生自身和社会对社会实践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些研究生不能充分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导致在实践中收获有限;有些研究生参与实践目的不纯,甚有之将其视为旅游度假。如此不仅浪费了一次提高自我的机会,也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另外,社会对研究生实践的认识程度也不够。有些社区不愿接受研究生实践,除非本单位有任务要求,否则不予接待,有的即便接待也是应付;有些基层单位一方面希望接受研究生实践,另一方面又怀疑其看病的能力,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3 组织上欠缺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尚未真正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仅是团委工作范畴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实践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每每安排时,都不得不权衡是否会与正常的教学安排冲突,研究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也经常遇到任课老师不给假、科里不同意、导师不支持,极大地挫败了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4 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稳定

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的优劣。目前中医药研究生实践基地多以社区、县城和乡下为主。由于每年与基地接触的次数较少,实践的时间较短,导致在实践基地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维护上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稳定性,④无法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3 新形势下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3.1 扩大宣传,加强管理

加大力度宣传社会实践,特别是扩大其在社会和研究生中宣传,以此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认同,为研究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优质的平台;努力提高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引导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要重视组织管理,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成立了博硕医疗服务团。在成立之初,研究生中参与社会实践的群体以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为主,普通学生参与较少,其中原因既有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制度上的欠缺,比如未能将社会实践列入培养计划。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学校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将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奖学金评比,并确定为必要项目,每次参与都给予相应的加分;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实践经费投入,用于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对参与实践的研究生给予补贴等,保障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学校规范相关制度建设、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走访,定期与实践单位联系反馈,及时了解研究生实践表现,在实践过程中准确反映研究生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研究生实践质量;每年9月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表彰。

3.2 争取导师支持,提高实践质量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作用,提高导师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争取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努力让将导师转变意识,成为社会实践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并将社会实践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业务水平,培养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有导师参与和指导的社会实践,不但提高了诸如义诊类实践的质量,对研究生而言更是一种榜样力量。

3.3 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保证社会实践有效开展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的保障。以长春中医药为例,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不但有自己的附属医院、省内的三甲级中医院,而且和国内、省内多家医院有合作,便于研究生实习实践;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与基层卫生局(如大庆市肇源县卫生局、吉林市永吉县卫生局等)建立合作关系,并且辐射当地的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稳定的实践基地促使研究生获得更大限度地锻炼,在锻炼中不断提升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稳定的实践基地保证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良性沟通,营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实践质量。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院校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2012年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以往实名评阅、预答辩、答辩基础上,增加了学术不端检测、统计学检测、双盲评审、两季答辩弹性学制等措施,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也存在些问题值得思考。营造质量文化、统筹协调、重心下移院系和导师、信息化管理、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措施可能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关键词 中医院校 研究生 学位论文 质量

一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把出口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2012年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以往实名评阅、预答辩、答辩基础上,增加了学术不端检测、统计学检测、双盲评审、两季答辩弹性学制等措施,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也存在些问题值得思考。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近三年的实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1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新实践

1.1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防止学生过度引用文献,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之一。②检测对象为拟申请答辩的全体研究生含港澳台、外国留学生,采用中国期刊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委托图书馆信息部进行检测。合格标准:博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25%(含),硕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30%(含);优秀段落复制比不超过35%,段落单源引用复制比不超过45%,多源引用复制比不超过35%。在2015年上半年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中,发现1篇港澳台兼读制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复制比接近100%,27篇学位论文复制比超过50%,46篇学位论文未达到合格标准而延迟答辩。

1.2 学位论文双盲评审

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在中医院系得到广泛应用。盲评对象为100%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随机抽取不低于1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由三个省外同行专家双盲评审,硕士研究生由二级单位组织实施,由两个省外同行双盲专家评审。分A、B、C三个等级,结果分为通过、修改、复审、延迟答辩四种。参加2015年上半年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150名博士研究生中,18篇学位论文需复审,占12%,延迟答辩者5人,占3.3%。

1.3 学位论文统计学检测及两季答辩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是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往往是研究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将医学统计学正确应用纳入学位论文的检测。检测对象为拟申请答辩的全日制研究生,统计学教研室和临床流行病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学术学位学位、专业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数据检测及认定。评审论文隐匿研究生姓名、学院等信息,并随机分配给教师,实施双盲评审,提高评审的公正性。

为缓解学生学业、就业压力等,每年实行春秋两季答辩,春季答辩以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秋季答辩在职研究生、港澳台研究生、延迟答辩学生等为主。弹性学制,博士学制为3~6年,硕士为3~5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学位授予仪式每年6月份只举行一次,因此研究生答辩首选仍在春季。2014年春季答辩近1400人,秋季答辩不足100人。两季答辩工作推进仍然需要时间适应。

2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2.1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

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优秀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则学校发展快、学术声誉好,个人的发展水到渠成,反之,一损俱损。首先,学校应大力进行研究生质量文化的宣传。利用阵地、网站、微博、微信等手段,宣传研究生培养质量政策与制度,强调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增强导师、研究生质量自律的主动性,使质量第一的意识植入人心,营造质量第一的质量竞争文化。其次,建立优秀研究生激励机制,强化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等奖助政策导向作用,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学风和科研风气。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作为相关制度的制定者,监督作用不可或缺,坚持学位授予标准不降低。2015年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硕士学位论文盲评抽查中,一次通过率近100%,监督作用缺位嫌疑。

制度是建立长效质量保障的主要途径,加强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根据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和新措施,依据不同的专业、层次、学位类型,及时更新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坚决执行和宣传相关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制度实施,另一方面加强师生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人情关系多,制度的有效执行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度。学位授予单位决不允许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为某个人降低学位授予标准而损害学校声誉,努力打造声誉最优的卓越文化。

2.2 统筹协调,提早预警,保障措施前移

统筹协调是指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创造性,形成上下配合、内外协调、积极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统计学检测、博士论文预答辩、双盲评审、论文答辩等措施,涉及图书馆、财务处、二级单位等部门,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部门阻扰或者软抵触,将严重影响工作的进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应成为学位授予单位全员的共识,部门之间应建章立制,清晰职责,质量保证依赖全员的共同努力。

学位课程、、毕业考核等培养环节合格方进入申请答辩环节,尤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一般在第六学期初进行,使培养审核与学位授予工作冲突,增加了学位授予风险。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措施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时间较以往提前2个月,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学位论文进度的改变,未能按时完成论文而延迟答辩。因此,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等培养环节审核提前考核,形成毕业预警,化解风险。及早公布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进度,学生提前准备。

学位论文保障措施前移。目前,中期考核缺位或流于形式,部分研究生开题报告时间延迟,使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成为真空。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等措施均是针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较差论文已经无法做根本修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计划执行等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导师约束、强化开题控制、中期质量检查、完善审核制度、健全评优环节等成为常用的手段,③④⑤如何有效实施是一个难点。

2.3 重心下移导师和院系

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应该质量保证的重心下移到院系和导师。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数量大、学位类型多、种类复杂,单纯依靠研究生院管理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依托院系和导师是必然选择。导师在学位论文设计、实施、完成等环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学位论文共同完成人。学位论文是导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的体现。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在实践中发现,凡检测或双盲评审未通过的学位论文,与导师把关不严密切相关。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在学术不端、统计学检测、双盲评审等环节,均需导师签字同意方可进行,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导师。发挥导师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应纳入导师遴选、考核内容。

院系是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制度第一执行者,直接关系到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制度执行程度不仅关系学位授予工作顺利进行,也关系到院系学风。院系严格执行制度,能够对研究生形成威慑作用,促进形成良好学风。按照重心下移原则,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权下放到院系,尽力突显院系是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单位和培养的责任人;招生、资金等资源配置权下放到院系,充分调动院系工作的积极性。

2.4 研究生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医院校研究生人数多,学位论文字数动辄数万,经过数轮的修改与更替,学位论文提交多个部门,单纯的人工管理或者半信息化的粗放管理,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质量保证体系难以落实,与现代研究生管理不相适应。论文提交、“学术不端”和统计学检测等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实现,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简化工作环节,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有效监控,使制度有效执行。

2.5 强化过程监控,适时引入第三方

加强第三方监督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有效手段。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统计学检测委托校内部门进行,均是部门兼职工作,或是人手不够,进度较慢,而研究生答辩季,时间短任务重,难以满足工作进度要求,使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统计学检测等措施往往交叉进行,使结果相互矛盾;部分老师应付差事,工作质量无法保障;学校内部人情关系较多,难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过程监控不到位、衔接不畅的问题时有出现,浪费人力、财力,措施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满意。适时引入校外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使学位论文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工作环节,保证学位论文、统计学检测、双盲评审的有序性,提高效率;减少人情关系干扰,使制度得到更为彻底的执行。学位质量监控的每一个环节保留纸质记录,并加强纸质记录的运用,如制订学术不端检测报告、统计学检测合格证明等作为附件装订学位论文,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心。

如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授予单位始终关注热点。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涉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等多个环节,贯穿研究生在校时间,也需要学位授予单位多部门的齐心协力。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位授予单位上下应高度重视,高屋建瓴,统筹协调,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中医研究生论文: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中医研究生教育探析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医研究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广泛存在教育缺失的现象。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中医研究生教育,我们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为更好培养传承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