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9 05:3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设计主题要突出
围绕文明月这个主题,在鞠老师和潘老师的帮助下,在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我们设计了一堂非常精彩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我会过马路》。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将目标定位为:增强安全意识,懂得识别过马路的标志,安全地过马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游戏的快乐,并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听从红绿灯的指挥,形成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识。教案几经修改和试教后,上周四由我执教正是应用付诸施教,教案展示了我们组的教研成果,整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一点反思:
二、活动导入要恰当
一开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是通过两段声音“唔唔…..嘀嘀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声”“吱儿….紧急的刹车声”来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通过动画“皮皮过马路”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试教后发现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再播放动画“皮皮过马路”,让幼儿来发现皮皮的错误,并设计有效地提问:“应该怎样安全过马路”调动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激发了幼儿帮助皮皮改正错误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又将一些交通规则的图片呈现出来,并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让幼儿对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观地了解。通过第二个动画教育幼儿把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三、活动内容要丰富
在幼儿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后,须运用幻灯片呈现没有斑马线和红路灯时马路上拥挤的场面,组织讨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行人应怎样安全的过马路,引导幼儿说出要看懂警察叔叔的指挥,并让每一位幼儿都来做一名小小警察,学习指挥交通,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同时利用幻灯片告诉幼儿大城市里的人是还可以从天桥、地道来过马路,使幼儿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四、游戏设计要合理
。最有的课件把教室设计成几个十字路口,让幼儿来“过马路”,试教后发现可操作性并不强,而且没有新意,那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新意且具有操作性的游戏呢?经大家思考后决定设计一张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交通规则棋,将交通安全内容都呈现在一张棋盘上,通过这个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巩固了安全过马路的方法。但次教案还不够直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逼真模拟或亲自带孩子们到马路上、十字路口实践,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1.将科技信息融入到每周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并融合于教学实践中
过去,传统教学有固定的教科书及专家学者整理好的知识,教师只需要将这些知识累积起来,再将它们传授给孩子让孩子熟记。但是,当今世界已不同于以往,正面临着知识的暴增和会计的挑战。正所谓“信息科技一日千里,瞬间变化万千”,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及不断退陈出现的新知识,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运用科技信息,并透过网络上多元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让幼儿们学习这些科技信息的时候能更多地理解当代社会变化万千的现象。比如,对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这一重大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向幼儿们讲授飞天英雄的事迹,观看航天飞船发射的录象、收集介绍航天飞船的资料等,启迪他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像航天英雄一样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让孩子们在接触最新的科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教化。
2.在美术绘画中教育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人际交往中的团结协作,在于交往合作双方的了解,是互相之间情感的渗透交融,德育工作亦是如此。师生思维角度的相互融合,可以缩小或消除幼儿们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与德育目标之间的距离。如美术活动中,不仅关注幼儿的绘画技能,更多是关注幼儿在画图时与同伴的合作情况,以及幼儿的作图态度和学习习惯。最初,孩子们在合作画画的时候,只是“无意识”地一起画;慢慢地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商量,学会了交流;一幅画中的思想由一个人的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的,此时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交流。在孩子们合作画画的过程中,那些原本绘画能力不强的幼儿同样也获得了提高,同时享受到同伴们给予他们的帮助,感受到合作画画带来的快乐。
3.传统哲学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思想
当前的幼儿教育都是以“唯认知主义”为导向,造成“重智轻德”的偏颇现象,中班幼儿从“自我之性”,了解“我是谁”进入自我探索的世界。人心的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幼儿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以及专长,这个是教师不应该忽视的,运用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启迪幼儿的智慧,教育他们学习成长为人,教育他们要心恩向上。比如,可以运用老子哲学思想所阐述的“道”的内涵,从幼儿学习的需求,给出正确的指导。
怎样才能使得孩子正确地认识认识,达观地看待人生,成功地把握人生,幸福享受人生?在教育中我运用孩子学习“老子”的过程,老子的思想是“清净无为,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幼儿的特点,让孩子们得到更多深刻的启迪,开启孩子的智慧。用老子哲学反省性的思考方式,协助中班幼儿培养出创新思维的概念,从小养成会社会、人文、乡土的关怀以及对大自然万物充满爱心。以老子思想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并非是放任幼儿自己学习,教师也并不是不再进行引导教学,而是教师如何扮演好协助的角色,如何做好班级的经营管理,关键就是要教师能秉承自然之心,不设主观标准的教导,以幼儿的个别状态为依据,不以教师的主观标准来设定学习的成果,更不可以为孩子贴上主观的变迁。
4.将中国传统文化梨园戏等戏曲融入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
近年来,很多的幼儿园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注意到了民族音乐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幼儿园把民族音乐诸如梨园戏、南音等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让幼儿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得到美好的享受,能通过传统音乐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情感。戏曲、越剧、京剧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但是学习这些乐曲因为受到板式发展变化多、音域宽、音程跳动较大,情感表现很复杂等问题的困扰,在幼儿教学中就会面临着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意识打拼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爱听故事、爱看表演、爱游戏等—借助传统文化“戏曲、南音”对幼儿进行德育,如《昭君出塞》,欣赏梨园戏唱腔委婉、表演细腻的同时,引导幼儿理解昭君出塞的作用,她不仅对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给后来的汉匈关系与和睦相处局面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民族团结、爱世界和平的种子。
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学让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中班幼儿思维活动已经逐渐增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冲突的情况发生,当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不仅要深入探究原因,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教导他们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要学会与人为善,向他们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中班幼儿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关注更多的事物,在生活中,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矛盾是教师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幼儿们的点滴变化,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教导他们,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
摘要:中班阶段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最好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幼儿学习正确的礼仪知识和进行正确的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促进幼儿一生的发展,并终身受益。在中班幼儿礼仪教育中要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以活动渗透为路径,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以家园共育为平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经历,通过一年的幼儿园学习,他们已经大体学会了幼儿园的集体学习活动,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礼仪起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实施正确有效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而且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班幼儿礼仪教育时,首先要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样,才能深度推进幼儿礼仪教育。1.1整体规划———优化园所礼仪教育“大环境”在幼儿园大门口、过道墙面、户外活动操场等地方进行精心布置,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其中,对礼仪教育的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午睡室、图书阅览区等场合张贴洗手、安静、排队等相关的礼仪知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每天给幼儿播放很多礼仪教育的故事,从而学习一些礼仪知识。1.2幼儿参与———布置班级礼仪教育“小环境”班级积极创设礼仪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温馨、快乐的班级中成长。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礼仪教育环境的布置过程中,这样,幼儿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如在图书角增添一些浅显易懂的礼仪书供幼儿随意翻阅,还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礼仪的照片在班级中进行张贴,形成一面“礼仪照片墙”,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活动渗透为路径———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因此,教师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将礼仪教育融入到主题教育中,让幼儿时时刻刻受到礼仪教育的熏陶,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仪的形成。2.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幼儿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光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成教育效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礼仪行为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例如,可以每天让一位小朋友在班级门口做“礼仪之星”,迎接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并且要求“礼仪之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大家打招呼。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都会做好几次“礼仪之星”,这对于他们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是十分有好处的。2.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深刻的学习到正确的礼仪知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开心地扮演角色从而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例如,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可以让幼儿扮演主人与客人的角色,并使用礼貌用语。如,主人见到客人时要说“请进,请坐”等礼貌用语;在招待客人时要说“请喝茶、请吃水果”等礼貌用语;在送客人走的时候要说“请慢走、观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就能够学会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2.3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节日主题,设计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礼仪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礼仪教育的效度。例如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妈妈您辛苦了”、“我和妈妈的故事”、“妈妈的节日”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妈妈,真正从内心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节日当天,“说一句甜甜的话,给一个大大的拥抱,送一份自制的礼物,做一件暖心的事。”孩子们用多种形式表达着对妈妈浓浓的爱。
3以家园共育为平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家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要让幼儿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教育,甚至是家园合作教育。3.1借助“亲子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幼儿园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也尤为重要。因此,要借助“亲子活动”来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例如,我们班在上学期成立了礼仪家委会,让家长们共同商议礼仪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并且,在每个月都组织“亲子活动”,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礼仪,一起体会学习礼仪的快乐。笔者还帮助家长开设“亲子课堂”,为家长提供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互动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幼儿学习或巩固礼仪知识。3.2借助“评比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因为时代的特殊性,现代家庭都以独生子女居多,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观念。幼儿园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一些礼仪活动中,让家长明白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幼儿,并且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性。例如,可以举行“弟子规亲子共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同读《弟子规》,在幼儿和家长共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借助一张“共读评价表”对幼儿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一张评价表中,设置家长对幼儿的阅读评价项,同时设置幼儿对家长的阅读评价项。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幼儿礼仪教育中来。通过正确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从教育的深度、长度、宽度着手,拓展幼儿礼仪教育的“效度空间”,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作者:章婷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根据上述儿童观,只有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特别是把握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笔者是担任中班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现就谈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以请教于领导和同行。
一、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因此,第一,教师要广泛地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观察教学用具,教室、学校,观察仁寿城区的房屋、街道、车辆、各种职业人的劳动情景;还要求家长利用每天接送幼儿的路上引导他们观察沿路的景物以及人们的劳动场面;还要组织幼儿到景色秀丽的地方去春游和秋游等,观察那美好的城郊、芳香的沟渠、玫瑰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观察晴空、白云、彩虹、轻风、细雨,最大限度地让幼儿领略大自然丰富的美。第二,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内课外活动,引导幼儿看、听、说、写,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要教给幼儿创新的方法,让他们加一加、减一减、连一连等制作新的物品;鼓励和启发幼儿多提问,培养好思维的习惯;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训练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第四,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教育幼儿从爱妈妈、爸爸做起,扩展爱邻居、小伙伴、全班、全校的教师和同学。
坚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积极性,使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班级面貌也越来越好,受到学校领导和幼儿家长的好评。
一:结合本园教育科研课题“对幼儿良好言行习惯的培养”贯彻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方针从幼儿实际出发,指导思想本学期我班根据<<纲要>>的精神。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俗话说的好: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幼儿一生收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能的根本。
二:问题的提出
幼儿进入中班后,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对许多事情好奇,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参与探索性的活动,不喜欢按大人的要求去做,对一些危险的事情没有防范意识,。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这个时期的幼儿特别难带。所以,这个时期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三:具体计划安排表
我班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本学期科研计划。我班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内容目标时间安排如下:
教育主题
教育内容
培养目标
实施时间
自我保护
身体的保护
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眼睛以及自己的身体器官。
四周
危险的事情我不做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三周
不与陌胜任说话
教育幼儿不予陌生的人说话,不能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五周
认识一些安全标志
了解一些安全标志的含义,注意安全提示。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根据上述儿童观,只有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特别是把握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笔者是担任中班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现就谈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以请教于领导和同行。
一、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因此,第一,教师要广泛地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观察教学用具,教室、学校,观察仁寿城区的房屋、街道、车辆、各种职业人的劳动情景;还要求家长利用每天接送幼儿的路上引导他们观察沿路的景物以及人们的劳动场面;还要组织幼儿到景色秀丽的地方去春游和秋游等,观察那美好的城郊、芳香的沟渠、玫瑰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观察晴空、白云、彩虹、轻风、细雨,最大限度地让幼儿领略大自然丰富的美。第二,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内课外活动,引导幼儿看、听、说、写,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要教给幼儿创新的方法,让他们加一加、减一减、连一连等制作新的物品;鼓励和启发幼儿多提问,培养好思维的习惯;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训练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第四,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教育幼儿从爱妈妈、爸爸做起,扩展爱邻居、小伙伴、全班、全校的教师和同学。
坚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积极性,使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班级面貌也越来越好,受到学校领导和幼儿家长的好评。
摘 要:民间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开展民间音乐活动,能够增强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从环境、选材、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这几方面展开,使幼儿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获得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陶冶幼儿的性情与品格。
关键词:民间音乐;兴趣;形式;内容
一、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是开展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日常生活中创设相应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
中班幼儿相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感知能力显得比较弱,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创设良好的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利用各种时间我让幼儿欣赏一些民间音乐,游戏时会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如《紫竹调》《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休息时间则会放一些节奏缓慢、稍安静的背景音乐,如《琵琶语》等。
2.营造与民间音乐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新疆民歌《新疆好》音乐欣赏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感受这一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我给幼儿欣赏了许多新疆的美丽景色,进而感受和欣赏《新疆好》这首歌曲,听着节奏鲜明又欢快的音乐,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促使幼儿乐于接受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由此看来,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与图谱教学,让幼儿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中自然地学习民间音乐。
1.游戏教学
游戏是中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民间音乐活动中是有效的选择。如,以中班音乐游戏《龙船调》为例,我们把幼儿分成红、黄、蓝、绿四队,然后一个挨着一个坐下来,伴随着音乐边划边喊:嘿哟嘿哟划龙舟,嘿哟嘿哟划龙舟……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中、有趣的游戏中,喜欢上这首《龙船调》。
2.图谱教学
图谱是中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W辅助手段,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意境完整的印象,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如,音乐欣赏《化蝶》,首先可先让幼儿完整欣赏曲子,然后选取其中节奏鲜明的部分旋律,让幼儿再次倾听,并用绘画的形式画出相应乐句,一只蝴蝶就等于一个乐句。幼儿听着音乐,看着蝴蝶图谱,自然而然地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了。通过游戏与图谱教学这两种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拓宽幼儿音乐视野
1.与主题相结合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背景下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来进行学习。
如,在中班主题活动《过新年》中,我结合主题设计了一个综合活动“欢欢喜喜过新年”。活动以春节为主要元素,穿插音乐、舞蹈等,既有音乐欣赏,又有幼儿参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综合活动。该活动选用江苏民歌《喜洋洋》作为主题音乐,首先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熟悉音乐节奏,然后让幼儿说说新年里人们的活动,如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再以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动手制作春联、鞭炮等物件。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除了音乐方面,还学到了很多其他的知识,幼儿不仅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而且还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2.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幼儿对自己的家乡已经有了感情,但由于中班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平时还不善于表达,但乡情却实实在在走进了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说的“让生活音乐化,让音乐生活化”。民间音乐并不只是体现出其自身单一的音乐知识,对民间文化底蕴、风俗人情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具有艺术本质性的意义。
因此,我们积极利用江南本土音乐的特点,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音乐特色,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如:《姑苏行》《太阳出来喜洋洋》《紫竹调》《太湖美》《茉莉花》等等。幼儿感受到家乡音乐的特色美,增加了幼儿对本土音乐的了解,使本土音乐走进每位幼儿的心中。
民间音乐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来自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让音乐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摘 要:中班阶段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最好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幼儿学习正确的礼仪知识和进行正确的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促进幼儿一生的发展,并终身受益。在中班幼儿礼仪教育中要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以活动渗透为路径,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以家园共育为平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关键词:幼儿 礼仪教育 策略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经历,通过一年的幼儿园学习,他们已经大体学会了幼儿园的集体学习活动,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礼仪起步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实施正确有效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而且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以环境建设为依托――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班幼儿礼仪教育时,首先要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样,才能深度推进幼儿礼仪教育。
1.1 整体规划――优化园所礼仪教育 “大环境”
在幼儿园大门口、过道墙面、户外活动操场等地方进行精心布置,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其中,对礼仪教育的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午睡室、图书阅览区等场合张贴洗手、安静、排队等相关的礼仪知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每天给幼儿播放很多礼仪教育的故事,从而学习一些礼仪知识。
1.2 幼儿参与――布置班级礼仪教育“小环境”
班级积极创设礼仪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温馨、快乐的班级中成长。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礼仪教育环境的布置过程中,这样,幼儿的主动性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如在图书角增添一些浅显易懂的礼仪书供幼儿随意翻阅,还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的一些有关学习礼仪的照片在班级中进行张贴,形成一面“礼仪照片墙”,这样,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活动渗透为路径――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因此,教师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将礼仪教育融入到主题教育中,让幼儿时时刻刻受到礼仪教育的熏陶,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仪的形成。
2.1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光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成教育效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礼仪行为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例如,可以每天让一位小朋友在班级门口做“礼仪之星”,迎接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并且要求“礼仪之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大家打招呼。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都会做好几次“礼仪之星”,这对于他们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是十分有好处的。
2.2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深刻的学习到正确的礼仪知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开心地扮演角色从而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例如,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可以让幼儿扮演主人与客人的角色,并使用礼貌用语。如,主人见到客人时要说“请进,请坐”等礼貌用语;在招待客人时要说“请喝茶、请吃水果” 等礼貌用语;在送客人走的时候要说“请慢走、观迎下次再来” 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就能够学会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
2.3 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节日主题,设计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礼仪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礼仪教育的效度。例如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妈妈您辛苦了”、“我和妈妈的故事”、“妈妈的节日”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妈妈,真正从内心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节日当天,“说一句甜甜的话,给一个大大的拥抱,送一份自制的礼物,做一件暖心的事。”孩子们用多种形式表达着对妈妈浓浓的爱。
3 以家园共育为平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家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个场所。要让幼儿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教育,甚至是家园合作教育。
3.1 借助“亲子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幼涸叭绾伟镏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也尤为重要。因此,要借助“亲子活动”来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例如,我们班在上学期成立了礼仪家委会,让家长们共同商议礼仪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并且,在每个月都组织“亲子活动”,让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礼仪,一起体会学习礼仪的快乐。笔者还帮助家长开设“亲子课堂”,为家长提供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互动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幼儿学习或巩固礼仪知识。
3.2 借助“评比活动”,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因为时代的特殊性,现代家庭都以独生子女居多,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观念。幼儿园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一些礼仪活动中,让家长明白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幼儿,并且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性。例如,可以举行“弟子规亲子共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同读《弟子规》,在幼儿和家长共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借助一张“共读评价表”对幼儿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一张评价表中,设置家长对幼儿的阅读评价项,同时设置幼儿对家长的阅读评价项。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拓展礼仪教育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参与到幼儿礼仪教育中来。通过正确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从教育的深度、长度、宽度着手,拓展幼儿礼仪教育的“效度空间”,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摘 要: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结合一次试教活动中不同两班幼儿所表现不一的行为现象,进行事后思考、梳理,一是表明了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提出了“创设学习性情境”“开展渗透性教育”“拓宽主题性活动”等策略,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形成。
关键词:养成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
【情境再现】
随着地域性“教学新锐”教学展示活动的开展,我园小傅老师为了能在活动中如其所愿,经本园组内多次研磨后,再次决定提前去某园进行借班试教。但两次截然不同的试教情况,不仅再次促进了小傅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引发了我们共同参与试教活动的老师许多深刻的思考。具体让我们从两次同一内容不同班,孩子们所不一样的学习表现说起。
第一次试教(中1班):孩子们伴随着轻音乐进场,有的认真地舞动着身体,有的前后时快时慢地玩耍,有的左右游离队伍乱摸……一种非常随意、随性的状态。等小朋友们坐下,傅老师用逼真的声音,充满童趣和诙谐地表演小鹿被大灰狼追赶,小白兔着急叫唤小鹿“快跑,快跑,到我屋里来躲藏。”如此声情并茂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大部分小朋友,静静地听着故事,感受着小鹿的危险……但谁也没想到,有个别孩子,转来转去,还不停地发出怪叫声,还有位小男孩窜上窜下,根本没有觉得这是在上课,还习惯性地踢前面的椅子,拉周边孩子的衣服……
第二次试教(中2班):小傅老师同样用音乐让孩子进场,孩子各个自主表现,面对笑容,一副开心样。等小朋友们坐下,老师同样边讲边演,下面的孩子情不自禁的,不约而同的,时而紧张害怕,时而面露笑容,似乎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自己就像是逃窜的小鹿,紧张又害怕,又像是小白兔,焦急地等待小鹿快跑进自己家来躲藏……与老师间非常默契,一起体验律动,一起感受音乐之美。
同样的老师,在不同的班里进行组织活动,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中1班整体感觉孩子们自由性较大,想干嘛就干嘛,显得姿态不一,随性尤多;而中2班给人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幼幼之间,师幼之间,都显得那么和谐、默契,个个炯炯有神,全神贯注地学习互动,生怕自己走了神,错过了美好风景似的。
【引发思考】
试教结束了,我和中2班的周老师的心里都没有平静,我们一直在讨论、反思,同样的一位老师、同一个活动,幼儿的表现对比差距如此之大,幼儿园中的养成教育是何其重要。教育并不是光是传送知识,而更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的言行举止。
1.养成教育可以说是现在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从上个案例中,让我们感受到,同年龄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教育要求导引下,所形成的习惯与行为不同。之所以中2班能形成如此的学习氛围,我想关键在于班级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家自然觉得学习时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2.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难怪我们有“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这一说法。可以说,一个人养成教育的结果表现怎样,或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他的品格、气质等个性特点。因此,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总能从对方的举手投足间,从细微处,体会与感受对方的为人、表达习惯、交流方式等。但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切从规范做起,在互相监督与影响下,才能逐渐形成合乎常理与社会公民所应有的道德行为。
3.养成教育可以说是某单位空间所呈现的一个缩影
幼儿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效益如何,实际上会在孩子日常的放松状态下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同时,幼儿的养成教育的深层次内涵,实际上是与常态的幼儿园教育、家庭关注密不可分的。儿童的本真性,使得他们绝不会刻意遮掩自己的源自自然的表现,换个角度讲,下意识当中,孩子就是这种较常态的表现。为此,于日常细节中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是我们特别看重的教育着力点和生发点,也是教育效益的监测点。
【实践操作】
基于以上案例事件,针对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有目的地开展渗透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进而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呢?经过实践与研讨,我们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性情景,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幼儿期是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教育者创设各种情景,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保证。为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结合“你丢我捡”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从当初组织去校园捡垃圾,到集体谈环境,到进行情景模拟测试。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自觉的行为,更清楚整洁的环境让我们更舒心、更健康。可以说,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对卫生习惯的养成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已逐渐形成了自我的习惯,并不断感染着身边的同伴。可以说,此项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再次告诉我们教育者,孩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创设实践学习的情境,另一方面,则应遵循一条原则:即让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
2.开展渗透性教育,分步骤进行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行为养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把道德行为渗透到幼儿教育各个环节之中,如结合入园环节,学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开心地与父母告别;自主游戏时间,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合作游戏,做到不争不抢;喝水如厕时,能主动排队等待,学会礼让,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做到不争不挤不占位;在用餐时,不讲话,不走动,能安静地慢慢就餐等。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需充分利用主题活动时间,对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发扬与奖励,从而促进孩子进一步巩固与形成良好行为。当然,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凡事总有个过程,从最简单、最基础的要求开始,循序渐进、有梯度地行进,方可达到最理想的目标。总之,通过一系列典型而又碎小的事情,让孩子们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在彼此感染的作用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净化孩子的心灵。
3.拓宽主题性活动,有指向地促进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我们除了根据季节、节日及认知、幼儿发展需要等和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还能根据时事、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新的主题,使主题活动更加具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家庭、学校共同扮演互助协作的角色,而这一习惯的培养,不是我们出一些指令、做一些要求就能够让孩子乐于其中的,为此,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如,我们在“我给奶奶讲故事、我给伙伴讲故事”这一配套式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在学校里将自己最新获取的故事讲给家人、伙伴听,而且,我们以点赞的形式记录孩子的故事,诚然,这是结果展示形式的阅读效益检测方式,但它同样会对儿童前期的认真阅读形成很强的刺激作用,因为大多数孩子,即使冲着这个点赞,也很乐意进行阅读。
总而言之,不管是古代孔子的箴言“少年若性,习惯之为常”,还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都把幼儿园期培养的任务定格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务必把握教育的关键期,学会用真实而又具有童趣,富有教育的理性的组织开展不同时期、不同范畴,涉及多领域的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体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影响,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升。
摘 要:在体育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是进行全面有效的挫折教育的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在体育活动中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人格品质和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中班幼儿;体育活动;挫折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他的一生是漫长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以后将面临诸多的挫折和挑战,因此必须具备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现在的幼儿生活优裕,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心理脆弱,甚至连一句不顺耳的话都听不得。幼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纲要指出:“要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个性品质在幼儿期的可塑性较强,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质,就算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潜质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挫折教育”的有益活动,通过攀爬、过平衡木、拍球、障碍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挫折。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在实践过程中磨练和锻炼幼儿的毅力,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使幼儿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抓住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1.利用体育活动中随机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随机产生的挫折情境很多,如有一次在玩小兔跳彩圈的游戏时,东东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为追求第一他不是跳过彩圈而是直接跑到了终点,他以为自己赢了,可是和他比赛的小军急得哭了,许多小朋友都批评他,大家都说他犯规不愿意再和他玩了,结果东东也哭了坐在地上不愿玩了。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应该明白东东在与朋友的交往中遇到了挫折,如果这样忽略过去,他下次肯定还会遇到同样的挫折,严重的话,可能会产生人际障碍影响性格的发展。于是笔者让东东和小军讲一下经过,又请东东给小军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东东说:“我只想拿第一,不是故意的。”于是笔者对所有小朋友说:“大家是不是也想拿第一呀?”听到了肯定答案,笔者继续说:“东东也和我们一样想拿第一,只是他玩得太开心忘了游戏规则,我们是不是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啊!”接着,笔者又对东东说:“我们做游戏都要遵守规则,这样才公平,小朋友才愿意跟你玩。以后玩游戏时,先想一下规则是什么,我们重新比赛一次好吗?”大家都说好,于是游戏又正常开始了。简单的几句话,让东东从挫折情绪中重新站起来,同时也让他知道玩游戏一定要遵守规则。
2.有目的地创设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自信心。如训练平衡时,设置高低不同的平衡木,让幼儿大胆挑战,能力弱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循序渐进;设置走木桩、攀爬练习,利用一些废弃物如可乐瓶、旧轮胎等,设置各种障碍,增加难度挑战自己;开展竞赛游戏,让幼儿体验失败和胜利,并能正确面对,失败时及时鼓励幼儿,成功时及时表扬幼儿,让幼儿在挫折中成长和增强自信心。
二、在体育活动的挫折中,正面引导教育幼儿
1.让幼儿认识挫折,感受挫折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惑,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幼儿正确地认识挫折,亲身感受挫折,并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面对,并迎难而上。幼儿对挫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直接体现出挫折教育的效果,对中班幼儿来说认识挫折教育是首位的,幼儿要学会认识事物的多面性,学会接受挫折,并学会解决问题。
2.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激励幼儿克服挫折
鼓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由此发现自己的能力。体育活动时,幼儿遇到挫折,教师要用肯定的词语,如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产生害怕心理时,应用“加油”“你行的”“你真棒”等词语,使幼儿克服恐惧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3.利用榜样的作用,战胜挫折
在幼儿眼中教师能力超凡,其行为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所以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体育游戏中做好示范作用,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退却时,“你看某某做到了,你也一定行的”的鼓励话语可以激励幼儿去尝试。
三、加强家园联系,共同进行挫折教育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方向要一致,特别是在挫折教育的实施上要言行一致。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观看体育活动、参加亲子体育运动会、听专家作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挫折教育的意义,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和挫折都会相伴而行,幼儿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 要: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二十条首次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对幼儿来说,幼儿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成长。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桥梁。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也能运用游戏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成功。如:在活动中出现矛盾,受伤,摔倒,当教师组织的活动无法激发幼儿兴趣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以下是柯灵幼儿园京京3班的一些案例作为参考。)
关键词:一日活动;游戏;随机教育
一、户外活动――谁把我推到了?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是贴近自然的表现,让幼儿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这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而且,能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指导是游戏实施随机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在一次玩呼啦圈的户外活动中,我让幼儿先排队拍手数数,让韩许彬摆圈。游戏一开始时,幼儿有序的跳着。忽然,严瑜婷摔倒了,哭叫起来。我连忙过去安慰她:“受伤了吗?让老师看看。”看到严瑜婷并没有受伤,而且不哭了,我才放下心来。可是严瑜婷平时是个内向,娇气的孩子,一有不顺心,委屈的时候总是会情绪低落好长时间。为了转移严瑜婷的注意力,让她能马上融入到活动中。我故意摔倒:“哎呦,我也摔倒了。”其他幼儿都围过来看。我说:“现在我们有两个伤员了,怎么办呀?”韩许彬说:“我是‘救护员’让我来把你们送去医院。”我说:“那我们就来玩‘救人’的游戏,怎么样?”严瑜婷开心的和其他幼儿跳起来:“好,好---”就这样,活动又开始了……
二、早操活动――请你和我一起玩
有组织、有计划的早操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基本动作的协调性,还能激发幼儿愉悦情绪,促进自我个性发展和同伴间的友好合作交往,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创造力。
早操时,音乐响起了,孩子们在操场上,有的和旁边的小朋友在讲悄悄话,有的打打闹闹的。我灵机一动:“嘟嘟嘟,嘟嘟嘟――我们开着小火车进站喽……”随着老师的口号,孩子们一个个在操场上排好队。律动音乐开始了,“让我们整理整理我们的车厢”,这下孩子们有的扭腰,好像在倒垃圾;有的跨退,好像在修理轮胎……
三、区域活动――让我们玩在一起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但区域活动中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如:材料不够,幼儿之间不能很好合作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幼儿先怎么玩,再怎么玩,没有调动幼儿积极性,那区域活动就无法按照幼儿的意愿顺利进行。而游戏是师幼的桥梁,教师可运用游戏进行互动,在幼儿区域活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继续进行。
娃娃家里孩子们各自拿着玩具把玩着,旁边的“医院”只有阳阳在玩弄着药瓶。我过去摸摸娃娃的头,着急的说:“不好,娃娃发烧了,谁是娃娃的爸爸妈妈,得赶紧送医院呀!”这是,美美和冰冰连忙跑过来,将娃娃送到旁边的“医院”找阳阳医生帮忙。这下娃娃家和“医院”都忙活开了。
四、生活活动――“玩”起来更好吃
生活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基础。如:点心、入厕、盥洗、喝水等。但也有个别幼儿不喜欢喝水、洗手,或者入厕后不排队,推推攘攘等。这些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还有不少安全隐患。而枯燥的说教,常规对幼儿来说不是永远的办法。但如果我们运用幼儿喜欢的游戏,幼儿会有何改变呢?
点心:今天的点心是白木耳汤,好个孩子对我说不爱吃。我微微一笑:“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吃,看谁吃的和人家不一样。”这下刚才的几个小朋友都回去想办法了,有的说:用左手拿勺子,用嘴喝不用勺子……不到一会点心都吃光了。
喝水:对于喝水,许多孩子都不怎么主动。有一次,孩子们喝完水后,我走到城城身边,把耳朵贴在城城肚子上。其他孩子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在干什么?”我神秘的说:“我在听种子说话。”孩子们很奇怪。我接着说:“每个小朋友的肚子里都有一颗种子,小朋友只有每天给它浇浇水,它才能长大。”“怎么才能在肚子里浇水呢?”“喝水呀――那样肚子里就会有水了。”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之后,孩子们会互相提醒为肚子里的种子浇水。我也会询问,小朋友肚子里的种子好不好。
五、集体活动――小椅子也会哭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每天精心设计准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但往往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出现一些意外,搞得老师不知所措,乃至整节活动都被打乱无法按原计划进行。如:幼儿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幼儿的问题出乎意料。上课时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等等,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环节呢?
在一节美术课上,活动快结束时,我发现译衡正在椅子上画画,我看着保育员老师刚刚擦过的椅子现在一片狼藉,心里有点气,刚想发火,又咽了回去,我压低声音说:“译衡你为什么在椅子上画画呢?椅子上能画画吗?画在椅子上好擦吗?再说画在椅子上也很不卫生呀!”问了半天译衡就是低头不语,这时站在旁边的卿卿开口说话了:“不能画在椅子上,应该画在纸上”。“对要画在纸上!”子蒙小朋友也跟着说。我想: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用游戏的方法教育教育全班幼儿。我就假装哭起来,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是小椅子,你们画在我身上好疼呀!你们给我身上画的乱七八糟的,我不漂亮了,谁能想办法给我擦干净。”于是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小宝说:“用水擦于擦”。我打来水用抹布擦了一会儿,没擦掉。家杭说:“用开水擦。”我又用开水擦,擦了一会儿,印浅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擦掉。这时,N豪说:“用肥皂粉擦。”于是,我把洗衣粉倒在毛巾上。咦,擦掉了。孩子们使劲地鼓掌,译衡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假想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幼儿园一日生活看似平淡、烦琐,却有数不清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去发现,类似这样的随机教育机会是很多的。那么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捕捉,随时随地抓住这些机会,用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展开随机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这样――让花儿草儿在绵绵细雨下茁壮成长!
摘 要: “友谊”对于成人来说有很多种说法,儿童之间的友情对其生活具有潜在的重大作用。友谊类绘本为幼儿呈现了很多关于朋友之间的互动,幼儿能够从中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本文从创设环境、课堂教学、课后延伸等策略阐明如何以绘本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的友情。
关键词: 友谊 中班幼儿 绘本
一、创设环境,辅助友谊
(一)创设温馨的阅读硬环境。
1.收集绘本:关于“成长中的陪伴”的绘本;关于“天敌也能成为朋友”的绘本;关于“朋友,不管发生什么都是朋友”的绘本;关于“找朋友”的绘本。
2.创建“绘本阅读角”:我在班级中创建了“绘本阅读角”,为方便幼儿阅读量身定做了书架,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
(二)创设宽松自然的阅读软环境。
1.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阅读规范”中约定阅读时间、阅读人数、阅读后整理等,并在班级中面向幼儿进行学习。
2.教师和孩子一起阅读。
本次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有:集体阅读和自由阅读。集体阅读,就是将绘本作为教学活动或区域活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式阅读。自由阅读,则是幼儿利用饭后,或点心后的“空白”时间自由阅读。
(三)创设主题墙和区域的潜环境。
1.主题墙上彰显“友谊”。
“我们之间的友谊”主题墙上,“朋友树”上是孩子们和朋友一起玩耍的照片。“友情交换卡片”,幼儿将自己想和谁做朋友的愿望、想和这位朋友说的话、做的事情都记录在上面。“生日祝福墙”上满是朋友留下的美好祝福。
2.区域活动中延续“友谊”。
生活区域“朋友屋”是孩子们的最爱,经常有孩子邀上几个好朋友说一些悄悄话。“友爱小舞台”经常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友情绘本剧。
二、课堂教学,学习“友谊”
(一)选取绘本,走近“友谊”。
中班幼儿心里对“友谊”的理解也许是模糊的,我们要通过绘本向幼儿传达什么是“友情”、“友情”应该如何获得、好朋友之间又该如何相处。
如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给孩子展现了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绘本中小老鼠作为一个弱者,先是一次次地忍受大老虎的欺负,大老虎再强悍再威武,孤独的心也需要友情慰藉,只有在失去以后,才意识到友情的弥足珍贵。所以,为了重获友情,他宁愿做出妥协。真正的朋友需要以诚相待、平等互利,真正的朋友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二)精读细读,深究“友谊”。
课堂教学时,老师会剖析画面,带领幼儿读懂读透画面形象、色彩及构图的用意;会把握主线,凸显重点,引领幼儿体会绘本蕴含的主题;会提出认知冲突的疑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彰显绘本主题。
(三)大胆想象,丰满“友谊”。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深入阅读绘本,拓展作品原有内涵,使其变得更丰满。想象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可以根据名称或封面大胆预测故事内容;可以调用生活经验合理设疑联想;可以迁移各种经验大胆驰骋想象。
如绘本《两棵树》中,导入活动时先请幼儿根据封面猜测:这两颗大树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事情呢?绘本故事中大树小树在比赛,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树小树会进行什么样的比赛,从而感受到朋友之间不能为了比赛而吵架。
(四)拓展游戏,领悟“友谊”。
阅读绘本过程中,有计划地创设游戏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预设一些游戏情节,有效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深入领悟绘本。
如绘本《彩虹色的花》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生动多彩的游戏情境,孩子们戴着小动物头饰,手持七彩花瓣,在温情、优雅的音乐旋律中,进行绘声绘色的对话与故事情节再现,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绘本的深层内涵。
三、延伸课堂,“绘”、“话”友谊
(一)在“绘”的过程中感受友谊。
1.结合绘本欣赏,续编式绘画。
绘本欣赏后,以续编绘本的形式进行绘画,借由原著进一步想象和创作,从幼儿的续编式绘画中往往可以看到幼儿的情感发展。
如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小女孩走了以后猩猩一直坐在树下等朋友,那个背影给孩子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到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猩猩会不会等到朋友呢?那个小女孩还会回来吗?
2.结合自身经验,描述式绘画。
描述式绘画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是续编式绘画的升级。这里绘画的主体是幼儿,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和内在情绪体验,是幼儿过往和朋友相处的情景再现。如阅读完绘本《爱心树》,幼儿都说这个小男孩只知道索取,不陪伴大树,很不喜欢他。于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绘画自己如果是那个小男孩会陪着大树做什么。
(二)在“话”的过程中表达友谊。
1.小舞台形式的“话”。
“话”,就是在小舞台上表演绘本剧。绘本《小老鼠分果果》中,教师为幼儿制作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和故事中的各动物头饰,制作了场景小池塘、刺树丛和大木头路障。幼儿很喜欢带上不同的动物头饰给大家表演绘本。
2.展览、互动式的“话”。
展览、互动式的“话”是将幼儿的图画集中展示,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作品本人和他人都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描述,说说画里的故事,猜猜画面讲述的朋友之间的事。如《爱心树》绘本的续编就将其展示在绘本主题墙上,幼儿在课后、餐后、点心后等自主活动时间自由交流,会有更多体会。
摘 要:游戏对于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而来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此开展论述。首先对游戏对中班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进行总结,对中班日常游戏中融入美术教育进行研究,对中班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游戏;中班;幼儿;美术;教育
一、游戏对中班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中对幼儿发展规律的介绍,必须要提高对幼儿生活与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价值的重视,对幼儿好奇心、兴趣进行适当保护和尊重。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于此对教育环境进行改善,尽可能的支持和满足幼儿利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从而获得个人经验。
一般来说,中班幼儿在整个幼儿时期比较典型,思维表现是具体形象比较突出,该阶段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期,表现在课堂上和小班幼儿有显著差别,活动持久性常出现于感兴趣的游戏等环节。基于此,中班幼儿可以结合游戏和美术教育,两者共同进行,既能够在日常游戏中感知美术教育,又能够把美术内容直接转化成和游戏相关的活动,以此提升幼儿水平的发展。
二、中班日常游戏中融入美术教育
1、游戏中发现美术教育内容
游戏中孩子的状态是放松和专注,在游戏里美术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创作情感,利用观察发现,幼儿对于飞机、火箭等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每天和幼儿进行观察,然后把飞机当作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感性过程中,也验证了兴趣才是促使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2、游戏中寻找美术灵感
中班的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寻找和探索美术灵感。比如,在画金鱼时,金鱼尾巴比较难画,在玩丝带游戏中,丝带飘逸又优美,此时提出金鱼,启发幼儿在画金鱼时,金鱼的尾巴可以画成和丝带一样轻轻的、柔柔的。之后绘画金鱼活动,其金鱼尾巴可以通过弧度各异的曲线直接画出,然后对尾巴进行颜色涂抹,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
3、游戏中获取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征
利用游戏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幼儿思维、创造力等,熟悉幼儿美术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利用对中班游戏进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4、日常游戏中融入美术教育
中班幼儿进行日常游戏中,能够适当融入一部分幼儿美术教育,如果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达出了一定的对事物保持适当的热情和喜爱,关键在于对此表达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寻求幼儿美术教育的契机与内容。把幼儿的情感、兴趣等利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将美术教育和日常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对幼儿绘画的内在机制进行充分调动,还可以激发起对于美术的热爱。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和日常游戏相互结合,必须要为幼儿提供非常优质的美术活动区域,比如单独的美术活动室等。笔者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体现一定的想法与情感,用美术的形式在美术活动区角、美术活动室中表现出来。尽量在区角或者是活动室内,为幼儿准备的各式各样的质地、颜色、大小等,包括各式各样的画笔,能够为其准备橡皮泥、胶水、剪刀以及其他材料等,幼儿自选材料的方式,完成自由表达和自由张贴。
三、中班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措施
1、对幼儿认知特点与其发展水平进行考虑
某教师在参加某次教学活动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具体情况是由于一个孩子在将纸盒画成立体图像之后,情绪特别高昂,把图像展示给教师看,然而此教师却猛然发现到孩子作品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透视错误,并且做了比较准确的范画。然而,孩子却说,老师画的立体图像底部并没有着地。此时,老师瞬间明白,由于在幼儿眼中地平线是不会升高的,尽管老师所
画透视图像是最为准确的,然而幼儿心中却不易理解。所以,幼儿的认知特点对于幼儿美术素养的发挥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无法强求幼儿完成促进自身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美术教育时适当尊重幼儿的认知特征及其发展水平。
2、要综合考虑幼儿兴趣及生活体验
一次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游戏主题,对孩子如何画出拔河场景进行适当引导,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体育,另一方面能促进孩子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实际情况却是幼儿对拔河活动并不了解,老师设置的主题偏离了幼儿的兴趣与生活体验。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定要注意对美术教育游戏化题材进行筛选时要充分考虑幼儿兴趣,也只要是和孩子们兴趣足够的主题才可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游戏化,所涉及到的游戏,老师可以采取问答式的推敲方式,比如游戏是不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贴合幼儿生活实际?幼儿的兴趣点是什么?利用对以上问题进行考虑,同时和游戏设计相互结合,可以保证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游戏化可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程度,以此保证孩子在理解游戏与美术课程的前提下促进幼儿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3、完成幼儿游戏体验和学习技能同步提升
幼儿教育游戏化过程中,对游戏化进行设计一方面要对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进行综合考虑,此外还要认识到幼儿对与是否能够对游戏本身做出理解,同时要提高游戏对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确保通过游戏过程实现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首先,游戏设计中要重视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引导过程中,包括材料、大小、颜色等进行观察,之后继续引导学生画出理想的作品。还有就是游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促进幼儿美术作品的生动性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对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有关游戏用于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合作与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幼儿都存在着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和家庭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近系。在实践中发现幼儿他们对分享的意识很缺乏,因此造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的习惯,笔者谈些看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一、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中班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在游戏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游戏的分享行为迅速发展,幼儿出现了强烈的分享意向。小班幼儿一般在成人的指导下才会有分享行为。当认知和行为脱节时,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就很难表现出来,就会出现不愿与他人分享,表现得非常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再与大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会主动产生分享行为,而且初步掌握一些分享技能,主要表现在喜欢联合游戏、喜欢与同伴一起过生日,渴望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二、 中班幼儿不愿分享的原因
1. 幼儿没有形成分享的观念。在调查中,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如“妈妈给你买的新书(或其他的),其他小朋友没有,你能给他们看吗?”大多幼儿回答“不,这是我的,我自己还没看呢!我怕他弄坏了!”
2. 家庭优秀化,小型化,孩子没有互让互爱的经验,造成普遍自私。
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其中的原因。
3. 缺乏分享的技能。如“我只有一本故事书,他们都要看,我不知道给谁看。”
三、 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1. 加强培养幼儿分享的观念。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在教育中,我觉得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法、艺术陶冶法、故事教育法、一日生活教育法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2. 及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的分享行为通过及时强化会得到有效巩固的。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强化,表扬和称赞幼儿“你真棒!”“你是个乖孩子”。当他们再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棒,就会持久表现出类似行为。我会设计一些关于分享的游戏,并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及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3. 通过角色游戏进行分享练习。幼儿以扮演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设计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启发幼儿学习分享。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老师及时抓住时机继续强化。
4.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例如今天佳佳代表我们班在美术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我们为他鼓掌,向他学习,以后当小朋友在比赛中获奖时,全班同学共同祝贺,共享成功的快乐。又如,在手工课上,剪刀不够用时,幼儿会相互抢,这时老师建议幼儿一起商量,谁先谁后,下次再轮换。老师要时刻注意生活中可以产生分享的事件。
5. 创造分享机会并开展实践。老师可以设立“分享日”,如“玩具分享日”、“成功分享日”、“食物分享日”等。让幼儿体验其中的乐趣。
6. 帮助幼儿.建立分享规则。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分享规则:
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常听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老师趁机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
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全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也许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试着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让幼儿学会协商,了解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对幼儿说:“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呢?”这样,幼儿就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了。
摘 要:自主性是指个体通过外界的干预和自我管理与控制,促进自己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它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中班幼儿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自主性教育实验活动。研究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有关行为自主和情感自主的活动对促进其相关自主性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实施。而有关认知自主性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才能实施。
关键词:中班幼儿 自主性 教育实验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之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当今年轻一代的家长们大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就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成人精心的呵护照顾之下,自然而然的就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们不自觉的凡事都替孩子做主,给孩子代劳,替孩子做那些本该孩子自己来做的事,这就导致了孩子缺少实践机会,没有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利,从而强烈地依赖家长,结果就造成了幼儿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地缺乏,这种缺乏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近年来,随着心理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备受人们关注。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作为人格品质之一的社会性也就逐渐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我们也逐步地认识到,自主性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1]
二、中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验研究
1.研究假设
本研究所设计的中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中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存在显著的教学效果,并适用于普通幼儿园的教学,即接受自主性发展教育的幼儿(实验组)与没有接受自主性发展教育活动的幼儿(控制组),在自主性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为以下三方面:
1.1.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认知自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1.2.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行为自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1.3.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情感自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被试
本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两个班的中班幼儿,两班均采取教师提名法选取男幼儿和女幼儿各10人,组成实验组20人和控制组20人。注:此处所采用的教师提名法,主要考虑的内容是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反应的灵活程度及日常的出勤情况等。
2.1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是《幼儿自主性发展问卷》。[2]
本研究在进行幼儿自主性教学时使用的所有教学图片,均由研究者本人所绘,所绘内容表达了研究者所希望在课堂上传递给幼儿的想法。
3. 研究结果
本部分主要是呈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因变量后测得分上的差异情况,藉以分析实验组成员的教学效果。
3.1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在自主性发展上的差异,具体包括在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和情感自主性三个维度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1。
表3-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结果比较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成员和控制组成员在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和情感自主性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成员和控制组成员在实施实验前,自主性水平处于相当水平,实验组和控制组为等组,在后测中可直接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3.2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比较
在实施幼儿自主性活动教育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主性发展上的差异,探讨对中班幼儿进行自主性教育的教学效果,结果见表3-2。
表3-2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比较
注:*:P
由表可知,在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在行为自主性(t=4.980,p
3.3实验组和控制组各自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对实验组实施幼儿自主性活动教育,而控制组不做任何处理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做前后测比较,结果见表3-3和表3-4。
上表表明,实验组在认知自主、行为自主和情感自主三个维度的前后测结果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实验效果明显。而控制组在上述各项指标上的前后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
摘 要:本文通过对越剧的地位以及当前越剧衰退现状的阐述,对幼儿越剧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关注幼儿在越剧表演中的交往与合作。针对越剧艺术教育的前期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学唱越剧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对未来我园越剧教育的畅想。
关键词:越剧 幼儿 中班
越剧是绍兴传统文化瑰宝,其优美的旋律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浓浓的气息。越剧委婉曲折清丽的唱腔,独特的服饰造型等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美育的效果。许多越剧经典段子又都是在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幼儿在越剧教育中,传承美德,对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默化作用。越剧艺术经过百年的流淌,大环境下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整体越剧的衰退,让人不禁遗憾在艺术教育上的空缺与断层。
当我们在追寻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喜欢越剧的原因的时候,是否应该逆向思索,在他们童年的时候,幼儿园、学校的艺术教育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一、越剧艺术教育与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的关系
越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它既能体现非常强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越剧中有很多双人合唱的曲目,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在良好的合作表演过程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使之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中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小班时活泼、好动,开始能够接受一定的任务,他们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了交往,但同时在服从与领导之间他们也逐渐有了嫉妒心,有了愤怒与挫折,因此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方式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显的至关重要。它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个性与品德的强大动力。通过欣赏、学习越剧表演,幼儿不仅能从中学习表演时用眼神与动作表达情感,同时能尝试着在日常活动中与不同的小朋友一起交流游戏,合作表演。舞台是越剧展示的重要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台上的合作表演,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进与同伴间的友谊,分享演出的快乐,同时能有效的带动那些胆小孤僻、固执任性、自私自利,不会与人合作的孩子,激发他们与同伴间的合作欲望。为孩子们平时的合作游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越剧艺术教育前期研究成果和目标
我园孩子通过越剧进课堂对越剧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我园教师研究团队采用分组分工进行针对性研究,达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效。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下,我们将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展开进一步深化研究。通过有效实施越剧艺术教育从而提高中班孩子的合作能力,激发那些胆小孤僻、自私自利,不会与人合作的孩子与同伴间的合作欲望。
三、越剧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越剧艺术教育研究深入到中班教师与幼儿、课程与教学、制度与文化,以深化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幼儿园发展。旨在越剧艺术教育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落实特色活动研讨
4-5岁左右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在小班阶段,幼儿已经对越剧的旋律与唱腔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曲目,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家有个小九妹》,幼儿基本已经能完整演唱,即使有个别孩子咬字不清却也能愉快哼唱,感受表演的乐趣。但很多幼儿在表演时只在意唱,大声地唱,基本上没有情感的体现,也没有合作的意识,更多的是乐在其中的表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中班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拟定了一系列符合中班幼儿需要的越剧特色活动研讨。
(二)快乐教学,因材施教
越剧艺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学唱越剧,从而不知不觉、顺其自然的提高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自信心等,而不是死记硬背、拔苗助长。快乐教学的真谛是师幼互动、相互合作。要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兴趣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要想得到孩子的积极反应,获得成功的反馈,就要“投其所好”,“请君入瓮”,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向,及时的引导到自己的教学范畴,完成教学目标,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获益。
(三)在越艺中培养孩子自主合作能力
中班的孩子爱玩、会玩,从小班升至中班,教师会明显的感受到孩子的变化,他们与同伴间的争执越来越频繁,缺乏合作意识,不会协商,不会分工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有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向同伴寻求帮助。而越剧来自于民间,俗称地方戏,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善良美好的情怀和圆满的结局,用这些美好和善良去感动孩子、引领孩子。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应有意识的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越曲片段,供孩子们欣赏、感受、模仿。如选取《碧玉簪》选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感受婆婆与媳妇之间的情感。引导孩子观察两个人物之间的配合、眼神交汇、动作神态等。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孩子们心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越艺教学中,幼儿一同学习、游戏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玩乐器,一起作画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如请部分孩子打鼓,部分孩子拍手,让孩子学会去注意同伴的动作,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学会分析和配合。
3.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当孩子们共同创作出好看的越剧服饰时能张贴在作品区、主题墙等显眼的地方,能给予鼓励。当孩子们多次合作失败时教师能帮忙找出原因,继续努力,终于成功时给予大力赞赏。当孩子们合作表演时,能抓住每一个亮点进行鼓励,并且利用照相、摄相等多种方式记录他们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电视、DVD等媒介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精彩、同伴的精彩,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为幼儿创设良好且富有特色的环境
环境创设主要有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在园环境布置中置入各种特色元素,如各种乐器,各种越剧服饰:好看的帽子,好看的鞋子,张贴越剧明星等。孩子们在进行各类户外活动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越艺带来的乐趣,当教师领着孩子在园散步的时候,可以介绍给孩子听,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播下越艺的种子。不仅能让孩子们认识了这些人、物,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成立家长后援团
家庭资源是幼儿越剧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为提高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我园开展“越剧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引起家长的关注。越剧对于一些外地的家长来说很陌生,根本就听不懂越剧。对于这些家长,我们讨论决定刻录光盘,内容包括有越剧片段和孩子的表演录像,供他们观赏学习。有了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孩子们不但能在幼儿园快乐学习,也能在家里和家长们有一定的互动表演,真正的将学习融入与日常生活中。平时还可以发动心灵手巧的妈妈们为孩子做一些漂亮的越剧服装带来园,让他们和同伴们一起分享,课余时间能自主分配角色,一起表演,一起创编动作。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平时能有心请一些会拉二胡,会唱越剧的家长来园指导,促进家园合作。孩子们回家也能和家长一起合作表演,组织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我园越剧艺术教育条件和展望
我园自2009年开始将越剧作为我园特色,2011年第一学期被评为绍兴县特色幼儿园。园内特色氛围浓厚,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每位教师在认真备好越剧课的同时还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园每月定期邀请小百花丁老师为教师培训,还聘请了原为杭州越剧团越剧演员的章吉老师,坚持每周为部分老师进行培训指导。老师们还积极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陈凯莉老师与孙小萍老师在2011年绍兴县农民三十佳越剧表演中获奖。在园领导的重视下,在章吉老师的带领下,在全园老师的努力下,我园已有一支能唱会演的越剧队伍,每位老师都具有教授越剧演唱的能力。
越剧作为一项说唱艺术是绍兴文化的精髓,对越剧的兴趣培养和学习,应从小抓起,在易于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幼儿时期。相信通过我园良好越剧教育的熏陶,我园幼儿会对越剧产生较大兴趣,在学习越剧过程中得到和提高合作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且独立的教学领域。要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工作,不仅要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还要在了解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
一、全面发展,明确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工作,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幼儿可以大胆的表现、自由的创作,借助线条、构图和色彩等美术要素,直接地表达自身各种纷乱的情感。当幼儿兴趣盎然地接受美术教育时,在幼儿完成“我幸福的一家”、“乖乖虎”、“我喜欢的游乐园”等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自然会体验到对家人、对小动物、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伴随着深刻情感的教育活动,远比频繁的枯燥说教,对幼儿良好品德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有积极影响。
(二)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
有关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活动主要是由人的右脑支配,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将有助于幼儿右脑潜能的开发。而美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性的,它虽然主要作用于右脑的潜能开发,但也对左脑的语言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美术教育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更为每个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因此,促进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特别意义所在。
(三)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创作活动的自由性不仅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而且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使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够借助绘画活动表达出来。每一位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想到和小鱼在海底嬉戏,想象各种动物的表情,想到小花小草笑的样子,想象出很多成人想象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物。当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绘画时,他们就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造活动。
二、因材施教,了解中班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状况
据研究表明,随着儿童的成长,其在不同阶段的绘画能力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作为一名中班幼儿教师,我认为只有在了解中班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中班幼儿的教学方案。
我教导的中班孩子们年龄都是5岁,这一阶段是幼儿绘画创作的高峰期。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5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开始能够有意识地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他们能够完整地表现事物的重要特征,他们会用流畅的线条来描绘所画对象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开始尝试通过描绘一些细节来表现人和物。与此同时,一半以上的幼儿具有良好的涂色控制力,约有一半幼儿会使用七色以上。如在描绘花朵时,他们已经开始对花的外形特征进行区分,能用多色进行绘画,让画面更好看。在整体构图方面,幼儿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以及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幼儿常常会在绘画中把印象深刻的物体画得稍微大一些,少数能力强的幼儿已经开始在画面上表现出了空间的遮挡关系。
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身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各个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情况,给予每个幼儿适当的指导。
三、教导有方,精心设计中班幼儿美术教学方案
如上文所述,与中班幼儿绘画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能更为有效得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与心智发展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中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可以为中班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空间。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将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从幼儿身边的人、事、物中选择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会使幼儿感到更亲切,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如在绘画“我是服装设计师”时,为了让幼儿用多种线条设计服装,我让孩子们观察自己与小朋友、甚至家人们的服装,并进行积极讨论。在此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用绘画去表现,使幼儿画得得心应手,敢于表现。是幼儿对事物的强烈兴趣所引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使得幼儿能够集中心智于绘画表达活动。而将美术教育活动生活化,可以给予幼儿亲切而又新鲜的感动,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音乐化美术教育
从艺术的情感表达来讲,音乐与美术都是诉诸于情感表达的内在精神体验。将音乐运用于美术的启蒙教育与美术创作的教学之中,是一种独特的创新。在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可以根据绘画的题材,播放相关的音乐,这样使得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绘画《小鱼》时,引导孩子们欣赏音乐《三条鱼》,使得音乐中小鱼自由自在游玩的形象更加逼真。如此这般,幼儿就会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三)游戏化美术教育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中各种活动都是“游戏”。鉴于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以及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我认为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应当从玩游戏开始。把绘画活动与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像做游戏一样教孩子们画画,使他们觉得好玩,对感知形象形成简单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可以让孩子们在玩橡皮泥的同时,尽情的用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将捏出的东西与想象相结合进行绘画。在孩子们捏捏揉揉的游戏中,一幅漂亮的作品就诞生了。这样就可以让幼儿在玩玩画画中很自然地、很愉快地接受美术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必须要加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
(作者单位:吉林市幼儿园)
摘 要 谈到“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流传话语无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班级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条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要有计划的绿化园地,重视幼儿的环境布置,要使幼儿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综上所述,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是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一、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要为孩子一片爱的天空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爱应该作为前提。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知识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独立生活能力缺乏,他们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更加渴望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都要求自己尽快地熟悉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等,同时用真诚的爱心、恰当地运用表情、动作、语言去感染孩子。对于小、中、大三个层次班的幼儿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幼儿,适宜多用肢体语言,如摸一摸、抱一抱、拉拉手等来传达爱意,让孩子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到了中、大班,则适宜多用表情、语言去感染孩子,一句真心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幼儿感受到你的爱。教师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对老师充满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展开。
二、环境创设中科学性、童趣性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应为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我们在设计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地增加其童趣性,以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我园班级和专用活动室环境的所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儿童画为主,采用夸张的形象、幼儿喜爱的方式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例如教师在班级设计环境时尽可能采用艺术化、情趣化的娃娃体样式。如:壁画走廊中的《孙悟空》、《京剧脸谱》等。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三、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丰富的环境对3~6岁的幼儿而言,是会说话的。孩子不仅受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与环境互动,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孩子们的作品布满墙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