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0 08:4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课堂素描教学论文

一、素描练习与“苦练”态度

初学者总有一个“懒”字,只是喜欢欣赏别人的作品,也爱看别人作画,就是不爱自己动手,总觉得自己太“笨”,画得太“丑”,或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提笔。事实上,从古至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在初学阶段都有过踉跄趔趄的经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苦练”的问题,技法虽然弄懂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提起笔来也未必画得了画,这就必须要刻苦地坚持素描写生练习。

二、基础训练与基本要求

西洋素描比我国传统技巧更加完备和先进,是具有科学性的,它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但是我们学习他们的素描教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素描教学法,我们都要遵循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的基础,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综合对象和生动地表现对象的能力。素描与色彩要求结合得完美,首先要抓住素描造型。譬如中国的人物画,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加强白描的基本功训练,准确掌握人体比例、透视及运动规律,这就要认真分析和认识对象,打好素描基础。

在素描教学中,必须注意简练、准确、生动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应从循序渐进入手,先画石膏和静物,但死的模型也不必画得太多。人体造型的难度是大的,随着人体的运动,当中细微变化更难掌握,因此我们要求对人体结构要有所研究,重视解剖基础训练。

素描的练习,起初可用硬笔(铅笔、碳铅或钢笔等)勾画,时间不用长,画面不用大,用小幅纸张素描,扼要地把对象的大关系概括出来即可,成为初步形体动态的印象。头脑中有了这个印象之后,即可进行第二次素描,更能准确地调整好对象的位置、比例、明暗、轻重、动态、传神等等造型因素,有程序地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第三次素描训练时,要求同学们在课外时间进行,背离对象用心默记着去画。记忆素描结束后,还要去对着物体和画面仔细检查一番,把默记错误的地方和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如果觉得不满意或有多余的时间,最好再默记一幅,或变换角度再画几张。这样的素描教学法,一定会使学生学得活、记得深、收效大。

三、提高素质与鉴赏能力

学生在素描教学中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作业就能层层深入地进行。达到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整体关系,不忘取舍,削弱次要部分,强化主要部分,在深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以适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需要在素描教学中经常开展名作欣赏、习作评比活动,与学生自己的作业相互对照,找出较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找到不足的原因。最后,教师可集中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解决,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要作出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剖析,牢记作画要领。素描习作可以灵活多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快速捕捉有生命形象的造型能力,能将写生、记忆、默写、夸张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总结

素描教学是绘画课程的基础,课堂作业只是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若要表现鲜活的对象,仅凭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走出教室,深入生活,到校园里、到大自然中去探寻更加丰富的形象,这是基础训练的第二个方面。只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生活中到处都有可发现的题材,皆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并且赋予各自鲜明的个性,甚至可以“不施粉黛而光彩动人”。只需自觉地运用相关的造型规律,学生的造型基本功完全可以在课外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苏凤光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论文

在《美术课程新标准》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环境,(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学会欣赏的习惯。”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乡村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其他资源的重视。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充分的对乡村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资源进行挖掘,开展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小学美术教学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然而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以及教材,基本都没有包含这些资源,让我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会有诸多的限制。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在美术教育中研究和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一、转变美术教学观念,深化美育内涵

因为各种各种各样的缘故,高考制度依然存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并深入人心,所以现在很多学校的美术教育仍然在遭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荼毒,美术学科总是难逃边缘化的命运。这些主要集中表现在教育管理人员的美术教育意识不强,美术教学设施不足,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上都有着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新课标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的全称是“审美教育”,也叫“感性教育”,它关注的是人自身的存在发展,美育重在追求人生存的生活化及情感性、具体性、过程性,因此也称“个性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大量实践证明,美术教育对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独具一格的功效。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深化美育内涵,重视美术教育,用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科学的观点来育人。在美术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观念倾向。一方面不能由于它课时少,学生少,于考试和升学率没有多大影响,或因为某些学校管理者的不重视,就无所谓地采取放任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强调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就挤占其它课时或占用学生的课外业余时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在美术教育中把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进课堂,与其它学科纵向联系,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因地制宜,挖掘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包括美术人才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选材上要就地取材,扬长避短

由于家境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拮据,绘画时要配齐美术用品不太可能,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依据课标,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有目的性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把那些孩子们容易寻找且容易制作的素材用作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想象、创造,尽量让孩子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畅通地进行经济实用的美术学习,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发挥能力,表现个性。比如在教授绘画时,可以选择节材的方式,以线描和素描为主,这样做能起到提高孩子们的构图技巧和培养写生能力和再造丰富想象力的两全其美作用。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以演示为主,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服装的色彩搭配等。再如纸塑,我们可以采用废纸和旧报纸为材料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仅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废物利用。而雕刻,利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树叶和野花在郊外与乡村里处处可见,可以用各色各样的树叶和野花作画,孩子们不仅仅会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接触到外面更为广阔的天空。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带着学生们走出户外,去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去拥抱美丽的大自然,看那日落与日出,欣赏早春红艳的桃花,观清明金黄的油菜花,览夏天畦田碧绿的稻田,读中秋挂满红果的柿树。在乡村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处处都是丰富多彩的美术素材。还可以让孩子们欣赏家乡的美景和乡村那些新盖的楼房,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激发为家乡建设发光发热的思想感情。斗换星移,四季交替,乡村与城郊有着广阔的田野、多样的植物、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可以使得美术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的课程资源,能够为丰富和美化美术教育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素材。不仅仅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也能够有效地孩子就地取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了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走进乡村生活,活跃让美术课堂气氛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中指出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关键是要我们去发现。教育方针明确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美术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多年的美术实践教学让笔者领悟到,当孩子们贴近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内容的时候最能让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也最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乡村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各种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对孩子们进行美术教学的最好题材,例如秋高气爽庄稼成熟的时候,可引导孩子们对美丽的景色及丰收的场面进行布贴画学习,开展《种子粘贴》一课,让孩子们去观察玉米、稻谷、瓜子类、豆子类等种子,然后选择喜欢的种子进行粘贴,稻谷、麦杆、布、瓜类、豆类等都可以信手拈来作素材,这样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也能取的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乡村,流传着很多具有生活气息和特色民间风俗,教师们可以借此进一步增加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孩子把这些风俗带到教室里,如:过新年的喜气,正月的家人团聚,娶亲时的热闹,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爬山等孩子们熟知和喜欢的民俗,比那些生日Party、圣诞节生动得多。先让孩子们扮演,再试着用笔画下,这样一幅幅带着生活气息,充满喜气而又颇具民间特色的作品就产生了:“吃青团”、“风筝飞得高”、“我给奶奶做重阳糕伙”、“贴春联”,“拜年”、“放鞭炮”。让孩子们能够在无拘无束中全身心投入学习,轻松且有所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美术作业评价上注重鼓励,多元拓展

开展美术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总结出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一般的特征。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在认知、操作、情感三个方面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看孩子在美术课堂上是否能积极地动脑筋参与,在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是否能与同伴进行良好的合作等方面多元拓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作业中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多鼓励孩子在色彩、构图、形象等某方面的独到之处。平时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拓展型美术教材使用,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允许学生在绘画、速写、儿童画、书法、陶艺等选择中一项技能进行训练。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拓展延伸课内所学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可以在五一、六一、中秋、国庆、元旦等年度节日庆祝活动中增加时令性的美术教学内容,像制作贺卡、剪纸、拉花等。同时要重视名人名画对孩子美育的影响,可在走廊上和教室内墙壁上张贴一些古今中外的伟人画像、励志格言。给孩子以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感悟,拓展思路,丰富美术创作题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的世界无比广阔,美术世界无比璀璨。教学实践证明,辽阔的乡村大地,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植物,有多彩的农村生活,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传统的民间艺术,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素材。这对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感情,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创造性执行美术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是素质化教学的优秀,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日趋细致化,参加美术学科高考学生的数量呈飞速上升趋势,有很多省份已经把音体美三门学科纳入中考成绩范围内或者作为总成绩的参考值。这就要求美术学科的学习必须要从根基抓起,这里所说的根基基本上就是中小学阶段美术学科的学习。下面笔者就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 课程 教学研究

一、背景分析

以往大部分人对美术学科的鉴定界限很模糊,认为它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觉得它是副科,学不学都无所谓,学校不重视,教师轻视,学生无视。很多城区、郊区学校利用音体美课程来给学生补充语数外等主科知识,还有很多农村小学直接取消对音体美等学科课程的开设,教育局每年的教师招聘也减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入编。原本教育局给下面各个学校拨放了关于美术兴趣培养费这笔款项,但学校根本没有发放到位,或者用于其他地方。

学校领导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校部分老师在工作上的不积极、懈怠,学习美术的条件有限,画具、画材不全,甚至连最基本的美术学科或者美术活动的单独教室都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导致中小学的学生美术功底普遍很低,中考时美术学科的成绩不理想,高中时不敢选择美术学科作为发展方向。家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孩子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周围的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不浓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了今天的这个局面,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教育方针的落实。因此,积极探索解决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是保证农村中小学美术素质得以提高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战略的重要环节。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重要,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与美能力,还可以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使学生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对生活有很大的激情,这也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就目前美术教学课程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学校应该改善教学条件,开设美术学科单独活动的教室。定期对在校美术教师们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加大美术老师课程发展意识,发展地方性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加入校本教材。不把教主科的老师叫过来教美术。积极落实教育局的政策,开设美术兴趣班等可以专门发展绘画和手工的课程,可以像开运动会那样开设美术欣赏课与动手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开美术交流会,或者举办优秀美术作品展,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这也是完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国家教育公平的战略。

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要有敬业精神,积极参加教育局的学科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关于美术课程的各种课型要做到熟能生巧,提前做好备课工作,钻研教材,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走进学生心里去。蹲下来做学生的知己与朋友,做教学的参与者与指导者。

再次,家长应该从孩子的童年抓起,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与美丑鉴赏能力。从根基抓起,参与孩子的成长,陪孩子做做手工,一方面增进与孩子的交流,和孩子共同学习与发现;另一方面引领孩子成长,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长心里的分量。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若孩子在美术方面确实有特长,不妨从小就加强培养,长大后可以把它发展成为一技之长。做孩子的引路人,虽然天赋很重要,但是后天的环境、培养以及自身努力更为重要。

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要去多想、多听、多看、多品,多去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丝灵感。上美术课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听从教师的正确指导,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各项活动。平时多去阅读关于美术鉴赏知识的书籍,多去图书馆、美术展览馆、文化馆、个人私藏馆、博物馆。适当地了解中外美术史,了解国内外知名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流派,给自己的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到中考时,美术知识能够拿来就用。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好美术对发展其他艺术特长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结语

美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可以使人们正确区分美与丑;可以使人知道怎么从生活中发现美,或把美术当成认识与发现美的一种技艺,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情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友爱。艺术对一个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一个人学习美术,学习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会使他的气质与众不同,包括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会更加懂得生活。毕竟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与新社会的建设者,美育对德智体美劳教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美育可成为生活的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姚丹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间美术)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生活化已然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牢牢把握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源泉这一宗旨,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借鉴、学会创作,要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W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设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MOOC与当代中小学美术教学变革

摘 要: MOOC是一种新兴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当下,传统美术课堂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慕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及角色转换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可通过合理选择内容、设置学习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改革学习评价等方式,探索利用慕课平台的美术课程资源,推动美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 MOOC 中小学美术 课堂变革

一、基于MOOC对中小学传统美术课堂的思考

(一)何谓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不同,慕课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表明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获得分数,拿到学分,是学习的全过程。在传统的美术视频公开课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相对封闭的,除了本人外,没人知道他学到了什么。但是慕课不仅可以让他人看到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评价其学习情况和结果。慕课这样的学习平台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之后,会做检验,进而反馈给学习者。

(二)MOOC给中小学传统美术课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它本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此模式所采用的理论教学程序一般是: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认知主体作用[1]。美术理论及美术实践的讲解,缺乏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应变思维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容易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此外,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还存在其他问题:第一,教学形式机械,教师全盘教授,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导致缺乏自学能力。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美术活动室,老师教得多,示范得多。第二,教学内容单一,重知识点,轻学生实践。第三,教师观念滞后,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互动较少,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对象。

二、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必要性

慕课课程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与传统美术课堂相比较,慕课模式的课程较短,内容生动和通俗易懂。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引入、材料准备、话题展开、学生思维启发等方面。虽然教师投入的时间较多,但从时间成本看,单位时间内可以服务更多的学生,课程的覆盖面不是一个教室内的几十或上百名学生,而是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学生。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重点学校的优秀美术老师对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演示,再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方式将课程教学整理分布给教学条件和师资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水平差距。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人们不再单一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逐步注重精神层面。当下美术这一领域可以说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慕课这一模式某种程度上将更加全面、更科学化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今,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慕课课程的便捷性将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丰富知识,强化能力。慕课课程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大力推广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这将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变革显得越来越必要。

(二)MOOC模式下中小学美术课堂变革的可能性

第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使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面临变革。慕课课程可以使任何人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数量不受限制,只要拥有一部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慕课课程的出现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随时随地地交流与互动。比如学校可以把教学重难点开设在线课程,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可以随时学习。

第二,评价方式的变革。在线开放课程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慕课课程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慕课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三,教育方式的变革。慕课课程提供了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学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更多时间用来师生互动、教师解惑。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由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引导者。慕课这种在线开放课程自由、开放的学习模式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MOOC引领下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生在美术课堂应用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

慕课为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和灵活的渠道,其课程的权威性、资源的优质性、良好的组织性和活跃的用户参与性为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慕课”,学生完成注册后,在课程开放的周期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美术相关课程,从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操作视频观看,指导性地自觉阅读美术前沿文献,针对性地系统复习知识点,理解性地练习操作,参与互动讨论并积极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2]。采取@种应用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检索中西方名画、著名建筑、美术大师提高美术鉴赏力,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美术技法视频提高绘画及设计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提高学习美术学科的效率。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做标记或在本子上记下来,课堂上和老师交流和讨论。

(二)美术教师基于“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师是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其特点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在“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中,美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更多的是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课前,美术教师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学生期望和操作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安排。个性化地设定学习要求、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完成的期限,提供美术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做好美术学习准备。课上,侧重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总结,进行深入的分享,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3]。课后,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学习动态和对课程的满意度等信息,指导学生组成美术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全面总结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并形成课程报告并进行共享[4]。这种翻转课程模式:第一,要求美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前的准备,充分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第二,要求美术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础。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和合作交流。第三,要求美术教师了解完整的课程实施全过程。

(三)师生基于“慕课”的师生互动模式

慕课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模式将有效弥补学生在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中由于胆怯、害羞等行为阻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不足。慕课课程尤其在线上平台中,师生间通过微信、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与讨论。例如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欣赏美术作品时疑惑点较多,由于学生的性格、知识体系、学习能力方面的不同,将会在美术作品鉴赏中存在不同角度的疑问与认知,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需求。那么慕课课程这一师生线上互动平台将有效解决这方面的短板,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师生间的长线交流,有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提高教师威信等。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美术教学中要实施愉快导入教学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绝招,如猜谜语导入新课,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画内容的印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造型构图;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在问题当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生活当中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等都是可以借用的媒体语言,它们能够使教学直接简便,形象而又具体,客观而又科学。美术教学里的规律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那么老师就要借助网络或者是幻灯片来实施,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美术教学中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美术教育教学当中,要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感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如在欣赏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品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艺术作品。从所画的人物方面分析,穿着的破烂体现了家境的贫穷,经济的窘迫;向前倾斜的身子,说明了货船的沉重;地上深陷的脚印更说明了货物的沉重;河岸的曲曲折折,高高低低,证明道路的坎坷。人物绝望的眼神里,隐藏着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绝望。从美术的角度看,乌云的阴沉,画面色彩的灰暗,影射了生活的阴沉灰暗;线条的弯曲,绳索的粗糙沉重,大船的缓缓移动,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主题:纤夫生活的艰辛。如果学生完全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学生的美术素养就达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为他们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美术老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正因为与众不同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果教师规定了这样那样的要求,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面,那么学生的创作欲望就完全被扼杀了,那他们根本就创作不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来。学生的作品有的显得夸张有余,有的显得平淡无奇,有的细腻传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宁静素雅,有的奔放不羁。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作品,都有他内在的含义,都是学生心血的结晶,是学生思想的反映,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学生心目中的艺术作品。因此老师在评点学生的作品时要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积极的一面,多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魅力存在,就看学生有没有表现美的欲望,如果有,那么美是无处不在的。

四、美术教学要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体验

农村的山山水水非常漂亮,空气非常清新,宽广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年四季耕作的人们,乡间小道上随处可见放牛的牧童,蓝天白云映衬自由飞翔的小鸟,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尽现眼前,走过路过,看到如此的美景难道就没有创作的欲望?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生活画卷,这就是最好的教学。如在教学泥塑课时,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放飞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有的学生受家长的熏陶,对泥塑有非常好的感知能力,捏啥像啥,塑什么像什么。一块泥巴在手里反转几下,一会儿是飞鸟,一会儿是小鱼,一会儿又是小鸡小羊小猪……城市学校的美术老师,一样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描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描绘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等等。只要用心去感受,俯首之间都是创作素材。

五、美术教学要吸收民间的养分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我国的美术专著浩瀚如海,真正简单易学的还是民间的一些手工艺的理论书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手工艺方面的书籍,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艺谱是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传播的形式主要以谱子为依托,如剪花样谱、影戏谱、画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代代相传的艺术作品,有的是著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b其它艺术形式套用而来的,都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如果学生拜这些艺人为师,他们的经验就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库,学习美术会少走不少的弯路。

总之,美术教学不仅要在实践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在理论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第四中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生活化已然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牢牢把握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源泉这一宗旨,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借鉴、学会创作,要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J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触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O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迫切需要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释放出来了,那么美术教学就一帆风顺。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发挥美术教师的特长,提高学生全面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方法

虽然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已非昔日,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中小学美术课在有的学校名存实亡。有的学校对美术教学历来就不重视,美术课上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有的即使在上,也是教师干其他的事,学生对着课本“照葫芦画瓢”,画出的作品是“四不像”。此种做法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与发挥,更缺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导入教学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绝招,如猜谜语导入新课,即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画内容的印象;有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欣赏,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造型构图,利弊所在;有时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在问题当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有的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生活当中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等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媒体语言,它们能够使教学直接简便,形象而又具体,客观而又科学。美术里的透视规律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那么教师就要借助网络或者是幻灯片来实施,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种方式,熟练的应用,将美术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美术教学中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不能给学生预设一个固定的标准方法,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条条框框去审视美术作品,而是要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感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鼓励用自己审美的视觉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如在欣赏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简简单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艺术作品。从所画的人物方面分析,穿着的破烂体现了家境的平穷,经济的窘迫;向前倾斜的身子,说明了货船的沉重,地上深陷的脚印更说明了货物的沉重;河岸的曲曲折折,高高低低,证明道路的坎坷,脚下的路是坎坷的,那么生活的路是照样坎坷的。人物绝望的眼神里,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容呢?是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绝望,是对整个社会不公平的无言的反抗。从美术的角度看,乌云的阴沉,画面色彩的灰暗,影视了生活的阴沉灰暗;线条的弯曲,绳索的粗糙沉重,大船的缓缓移动,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主题。那么从纤夫的生活的艰辛当中,你能看懂什么呢?这样下来,不论是从美术的角度分析还是从生活内容的角度分析,整幅画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如果学生完全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学生的美术素养就达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为他们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三、 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美术教学和文化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学习美术基本靠的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多作品的感知能力。因此,美术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正因为与众不同才能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果教师规定了这样那样的制度,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面,那么学生的创作欲望就完全被扼杀了,那他们根本就创作不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来。学生的作品有的显得夸张有余,有的显得平淡无奇,有的细腻传神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宁静素雅,有的奔放不羁还是含蓄内敛,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作品,都有他内在的含义,都是学生心血的结晶,是学生思想的反映,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学生心目中的艺术作品。因此,教师在评点学生的作品时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积极的一面,多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天长日久,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什么是美,怎么才能表现美的东西。生活中的琐碎事物,都有其魅力所在,就看学生有没有表现美的欲望,如果有那么美是无处不在的。

四、美术教学要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体验

农村的风景非常的优美,一早一晚的空气非常的清新,宽广美丽的土地上有一年四季耕作的人们,乡间小道随处可见放牧的牛童,蓝天白云映衬自由飞翔的小鸟,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尽显眼前,看到如此的良辰美景就会有创作的欲望。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生活画卷,这就是最好的教学。如在教学“泥塑”课时,看看天气预报,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放飞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有的学生受家长的熏陶,对泥塑有非常好的感知能力。城市学校的美术教师,一样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描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描绘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等等。只要用心去感受,俯首之间都是艺术作品。

五、美术教学要吸收民间的养分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教学光有画笔是不行的,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光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到广阔的民间去汲取营养;光有个人的激情是不够的,需要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我国的美术专著浩瀚如海多如牛毛,真正简单易学的我以为还是民间的一些手工艺的理论书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手工艺方面的书籍,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艺谱是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传播的形式主要以谱子进行,如剪花样谱、影戏谱、画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代代相传的艺术作品,我看有的是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的结晶,有的是著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套用而来的。整体来看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都经过几代人几十代人的积累和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如果学生拜这些艺人为师,他们的经验就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库,学习美术少走不少的弯路。

总之,美术教学不仅要在实践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在理论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人才。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中小学美术教学

现代美术学习 , 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但教师个人的学识有限,教材和教参中的资源也不足。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扩展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庞大的人文性素材资源库。

1. 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用于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软件 有很多,如 Dreamweaver 、Frontpage可以制作链接层次清晰的网页式的课件,Flash可以制作动感效果强烈的课件,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功能完善,交互功能强大,而方正奥恩、课件大师等国产软件则易学易用,就连Office自带的幻灯片制作软件 PowerPoint 也能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美术课件。当然美术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作为实现教学的辅助方式,不一定需要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出现。

2. 导入网络美术资源,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宽广、直观。

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W活动的模式。

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学习服装搭配》一课,教材给出了服装搭配的三个基本要求:满足穿着场合和功能要求;结合着装人的肤色、年龄、性别、身材特点;注重款式、色彩、材料的对比变化与服装风格的统一。另附有服装色彩搭配的参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不在于纸上表现服装的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而是对自己及周围人的穿着打扮感兴趣。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服装美的认识呢?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1)给出有关服装教学资源的链接,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上展示的服装和点评解说,对服装的设计语言有了感性的认识。(2)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google”或“百度”自行查找任何与服装有关的知识,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欣赏,完成对服装美的认知过程。学生在尝试进行服装款式设计和搭配时,也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临摹,而是开始融人自己对服装的一些反思和设想。

3. 开设电脑美术课程,为学生开创美术学习的新途径。

用计算机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载体,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采用电脑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盒等繁琐的绘画工具的限制,一有构思,就可以在电脑里尝试表现,随意挥洒,修改也极为方便,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区的一所小学,开设了电脑美术课程,自编电脑美术教学教材,进行《小学现代美术教学新途径的探索》的课题研究,利用每周二课时时间进行教学,用 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和其他的画王、画笔工具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 层次教学和指导。通过几年的实践,使电脑美术成为了该校的一大特色课程。

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有选择地传授相应的美术设计软件,如:位图软件:我形我速(Photo Express)、photoshop;矢量图软件: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多媒体网页软件:Director、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等。这些软件使学生能自由驾驭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进行图像处理,设计贺卡、装帧、招贴、标志,制作电脑动画和网页作品等,使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变得快捷而更有创意。如:软件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构成与图案的创意。

美术技能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潜移默化、自我学习的提高过程。随着多媒体和网络 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中形成了界面友好、形象 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超文本、超链接形式构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睛。网络是友好、宽容的,如同茂密的森林诱导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它没有批评和指责,不同性格、习惯,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在 Internet网络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位置。众多的美术网站既提供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也提供美术技法指导和考试辅导,学生在关注技能学习的同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 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和审美观。

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无所适从。因此学生课外的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更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有必要提供优秀的教育网站、个人主页、博物馆、美术展览等美术资源,供学生选择。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对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

摘 要: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在美术教学中将数字教育资源和翻转课堂相结合,设计出基于QQ群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作品完成情况等方面验证了其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对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也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农村学校中美术专业教师十分稀少,例如杞县沙沃乡,全乡22所小学和2所中学,仅有5名美术专业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困难。其次,学校信息化设备很少,“班班通”占比仅为26%。最后,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美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发现,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经验不足,缺乏学习目的导航,达不到预期效果。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既能够弥补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字教育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媒体,可以将其用于课前预习,还可以将其用于课堂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反复观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翻转课堂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翻转课堂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缓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基础有差异的矛盾,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基于自主学习的对话、讨论与学习,并兼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了解学生现有的兴趣,发现学生潜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是美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有的对绘画技法感兴趣,有的对手工制作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有的则对活动带来的结果感兴趣。虽然兴趣有着种种差异,但是它确实可以推进个体的发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基于QQ群平台的美术翻转n堂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

在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这样成员的参与度及时间利用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1.研究对象

杞县回民小学三年级1班和2班,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同,学习水平相近,由相同的教师任课,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因此,选定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2.实验目的

检验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改善美术课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多彩的窗户》。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利用QQ群网络平台展示法国的《夏特教堂彩色玻璃窗》和中国广州的《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的图片。上传动画《多彩的窗户镶嵌画》《我的多彩的窗户》。利用课前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拓宽创作思路,尝试用彩纸剪贴画等方法模拟设计多彩的窗户的方法,完成第一次作品创造。

4.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班则延续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的对比,实验班的学生分别做了两次作业:一次是预学任务单要求完成的作业,课后再自主完善调整,优秀率达75%;一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优秀率达98%。而对照班的优秀率只达81%。由此可见,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美术教学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根据教师的课堂记录和学生的作业反馈,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在课前观看图片、视频,根据预学任务单上的提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利用周末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完成了第一次作品创作。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会用水粉或油画棒根据视频的讲解和群内的图片素材创作,而绘画基础弱一些的学生会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窗户。接下来课堂主要解决学生作业中的困惑和不足。本年龄段的学生,绘画水平较弱,缺乏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个别学生设计的花纹零碎,不够大方,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作业中的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各种形状的玻璃窗,用镂空、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漂亮的多彩的窗户。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和学生互动演示、尝试,使学生情绪高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并将学生的作品及时展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对照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欣赏,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很短,只能采用单一的线条形式来表现,如果选用色彩或水粉的形式,作业就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效率低下。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分层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知识传递,但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资源传送给学生看,而是要高效地组织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基于QQ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杞县教体局基础教研室)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美术教育是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化意识人才的重要学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从被动的、被改造的、被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具备应有的要素,在教学中讲求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教学策略;素质

美术教学是通过绘画、工艺、手工、欣赏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术方面能力的培养。当前的美术教学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掌握上,而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则很少受到重视和发展。而当前的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多种综合创造力的学生作为培养方向和长远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和酷似,而是传达、表现、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应有的要素

美术教师是办好美术教育的基本依靠对象和主要力量,他们素质的好坏、品德的优劣、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成败。由于美术教育的多样性,也就必然具有创造性。每个学生所受的环境传统教养不同,产生的美学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性格、智力、技能也各有不同,因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不可能有一个刻板的程序、固定的模式,只有通过教师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被动的传话机,他们必然要对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创造性的加工处理,甚至加以更新改造和充实,并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卓有成效的教育。

美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美术就不会有发展。学生美术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与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特殊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必须用自身劳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去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富有创新性的教师,能善于发现学生的艺术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发展他们的创新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许多学校上美术课时,很多人都称之为“图画课”,可美术仅仅是限于画画吗?美术课应该给学生们带来些什么?在孩子入学之前,很多的家长看到孩子能画画就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之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样孩子的天性被慢慢的扼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观念,因地制宜,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位艺术教师上完一个艺术单元课,就要求班上若干志愿者按照自己在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艺术家的样子装扮和穿戴起来,以此向全班学生传递这个艺术家的信息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一个男孩子选择了孟德里安。在教师和家长的适当帮助下,他制作了一套由三种基本色和黑色垂直线和横线为基本图案的纸服装。另一个男孩则选择了波洛克。他按照波洛克作画的方式,将多种色彩随意的喷洒到自己做好的纸衣服上。一个女孩则选择齐夫特(George o' keefte),她依照这个艺术家特有的创作风格,穿起黑白对比鲜明的衣服,还找到了一个漂白了的牛头骨戴到头上。另一个女孩选择了威斯特勒(whistler)。她的穿着和姿势活脱脱就是作者为其母亲画的那幅题为“灰和黑的搭配”的画。在这些志愿者穿上自制的服装做服装表演时,其他学生便开始判断,这些被戏剧化了艺术家及其作品究竟是谁。假如学生们学习了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并有一定的印象,就很容易猜出来。当然,有些艺术家比较难猜,但不管结果如何,每次经过这种戏剧化表演之后,学生都会比以前更感兴趣于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1】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好奇、发现、进取、探索未知的品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美术教师也应具备不甘落后向往成功的品质,并有将美术课上的更加新颖出色的愿望。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有突如其来的灵感,做一件简便有效的教具,突然产生一个有趣的问题,列举一个颇具启发性的事例等都能给教学带来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将音乐与绘画结合。首先选择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倾听。学生在听每一段音乐的同时,手中的画笔在纸上自由运动,作为对音乐的反应。这种体验活动重点放在音乐节奏的感受上。当音乐停止时,每个人也完成了自己的即兴作画。此时可以开辟一面墙,把学生的即兴美术作品挂到墙上,供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根据不同音乐创作的各幅作品在结构和色彩方面的类似和差别。很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创新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课的综合性对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果把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资料搜集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动手能力的体现的话,那么,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每一节美术课中是责无旁贷的。当然,对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多管齐下,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课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课业要求去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启发得体,指导到位。总之,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真正凸现美术课的综合性,使学生终身受益。

严格来说,绘画风格是一个画家的艺术表达方式成熟化的标志。要说中小学生的“风格”问题,窄一点谈,实际上就是他们创造能力的表现问题。每个学生的性格不一,画出来的作品当然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娟秀细腻,有的豪迈粗犷,再加上喜好不同,表现的内容也就自然各有差异,有的爱画森林,有的爱画森林动物,有的喜绘汽车楼宇……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加以引导,并起到逐步挖掘巩固他们的个性作用。

如何指导缺乏创造力的孩子?

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往往喜欢模仿老师、同伴或者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富有创造性的表现绘画主题,可以从以下入手:

(1)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表现,学生亦乐于表现。

(2)教师示范讲解时不要出示完整的范画,多提供不同个性的范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把更多的创造空间留给学生。关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形象设计等技能不过于统一、规范,因人而异。积极鼓励学生敢于使用绘画材料,自由地描绘出自己内心的世界。表达出不同于伙伴的情感色彩与内容。

(3)多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在观察学生创作过程中,捕捉学生的“亮点”与“不足”,及时评点,协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想、丰富情境,使作品展现个性。

(4)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允许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小声交流与观摩。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画。

(5)与家长共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置美工角,让学生在这里尽情发挥。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总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必须在贯彻《规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着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切不可用一张范例框死学生的思维,切不可以成人的眼光评价他们的作品。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略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摘要:强调发展地方资源,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术教师应增强地方文化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长春市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教学教师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充分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等等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文物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师如何在学校美术课程正确进行美术教学评价?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对长春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证性调查研究,对教师在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一、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分析

我国教育学者仲信生认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可界定为“民间美术资源”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地方美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美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在梳理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时,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方面进行归类。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具体划分如表一:

我们到长春部分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和访谈美术教师,认为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教学没什么特点,对基础美术这门课讲解不深人,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够,对地方美术课程开发没兴趣;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封闭,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CAI等)应用不灵活;有的教师只一味讲课,不强调上课纪律,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美术教师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教学的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Ⅲ美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式教学观念,积极进行尝试性创新式教学.加强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地方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航者

教师要转变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传递者向引航者、开拓者、激励者转变。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师要进行资源梳理与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美术课《艺术与生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感兴趣的物品.思考物品造型与实际用途的关系,在课堂中进行改进物品造型的练习。教师可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如表二所示: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师生互相合作的过程.而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拓者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以各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热爱家乡的意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地方资源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例如为丰富校园文化,给学生展示艺术造诣的机会,让学生制作提倡时代新风尚的连环画报和手册、POP展示板。在手工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路标指示牌和环卫标识,并带领学生到净月潭森林公园进行环保宣传。教师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教师将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整合,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学基础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学生可以利用绘画的表达方式,将电影城或伪皇宫建筑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这种教学形式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师是学生在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激励者

我们在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多数教师把学生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机械,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和教学的协调统一,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评价”。我们从美术课堂中教师生应综合掌握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美术课程的评价。

我国学者胡知凡教授认为:“教师评价提供的信息,应随时给学生以客观、鼓舞性的评价,使学生有成就感,产生信心、增强兴趣,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美术学科评价的本质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历程,鼓励和培养其自信心:美术学科的学习过程重于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目标应建立在综合判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引航者、开拓者、激励者,应找准学科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采集制作、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力;应侧重讲解那些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综合文化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内涵,并认识到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会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探索,形成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深入寻求美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方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科学性的美术课程资源。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示范方法的研究

摘要: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术意识和美术绘画技巧的重要课程,本文深入的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方法应用情况,并队示范方法的优越性和实施细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示范方法

前言:

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美术教学质量,是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研究示范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特点,并对相关示范方法进行完整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应用示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中小学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学习的重点

在中小学实施常规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1]。因此,教师模式和方法的频繁转换的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需要将美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过程中的具体技巧进行融合,使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模式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并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美术教育的具体设计理念,并提升对教学意图的实现水平。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示范性教育可以使抽象的美术理论变得更加巨化,避免由于中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美术学理论而产生厌学情绪。美术教学的推进还能够使教学活动在程序上变得更加科学,以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学习模式中加强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同于高等美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因此,使用示范教学进行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重点因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突出情况,以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能够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教学重点,避免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的繁杂造成美术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二)提升中小学生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水平

中小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是保证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基础功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美术教育对创新因素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进行学生个性化塑造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性内容[3]。因此,保证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水平的个性施展空间,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质量,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学习功底的关键。此外,示范教学的开展还能使中小学生通过模仿的形式进行美术学习的开展,使中小学生可以避免由于理解力水平不高造成难以掌握基础性美术学习能力,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尚不具备足够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将心中的创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保证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

二、中小学美术示范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法

(一)直接由教师进行示范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较为简单的程序执行美术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按照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正确的美术绘画技艺。此外,教师要使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展示,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示范程序的简化,使学生可以在程序当中了解到正确的绘画程序特征,提升示范教学的执行水平[4]。在执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涵盖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正确的美术绘画技巧,增强对新型示范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教师要保证在实施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示范教学的活动当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美术学习技巧的掌握,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并从根本上提升对示范教学的认可程度。例如,教师在进行国画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墨水的研磨到毛笔的舒展进行全过程的示范,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绘画作品的染色程序和毛笔的转折技巧进行处理,使国画作品可以很好的进行色彩因素的正确配置,并保证色彩因素能够适应绘画技法的运行需要。教师还要在处理绘画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示范,保证染料的制备状态程度不会影响到绘画示范质量[5]。教师还要时刻关注示范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状态,切实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因素的驱使下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的探索。

(二)应用媒体资源实施示范程序设计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虽然并不涉及到众多的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美术知识如果缺乏理论因素的协助,很难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正确的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可以使教学活动的推进获得较强的科技层面的支持。在具体的多媒体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的关注。保证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示范教学可以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是由教师进行亲自示范,教师必须保证以独立操作的方式完成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使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破解,确保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加强对多媒体示范教学的重要元素的分析,使多媒体教学可以保证具备较强的直观优势,并保证课件的制作可以使示范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确保多媒体示范教学的实际价值得到实现。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同美术课程的兴趣因素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因素的保证之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对比式示范方法

对比式示范是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科学的选择不同的美术作品实施对比处理,并通过各类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比进行对比示范模式的构建,使对比示范方法的价值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师可以将绘画教学中的典型错误通过对比示范的方式进行展现,使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将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展示,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保证对比示范法的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延展。

结论:

示范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入的分析示范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对中小学教学领域应用示范教学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针对部分学校美术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从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创建合适的课堂意境、对美术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等方面,研究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策略

目前,部分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课堂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降低,这种教学现状与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针对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并阐述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当前部分学校美术教学效果差的原因

(1)美术教学与现实结合不密切。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只是在形式上与现实贴近,但是在实际情况上则不然。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课堂无法保持良好的热情与兴趣,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具体而言,美术教师的教学具有过细、过多的特点,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自我思考。而一些美术教师则讲得过少,使美术课堂教学随意化,使学生无法真正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

(2)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的认识。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发现,对于美术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规律,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认为,美术教学的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掌握和理解,部分学生则认为美术课过于乏味简单,致使无法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的创意性受到了制约,就使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实现有效教学,是时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美术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要使美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全面认真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了解,把握其心理思维发展的规律,结合美术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具体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充足的动力。

(1)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实现美术的有效教学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这一点是要求美术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同时对美术教学的教材加以准确合适的选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美术教学,减少盲目性与重复性的工作,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实现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2)美术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美术教师在课前将备课工作做好,是实现美术课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所谓备课工作,主要是将美术教材中的画面形式、内容、色彩、构图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要对美术教材编写的意图进行准确的了解,对教材的内涵进行不断的深入挖掘,利用多方位、多层次的对比方式展开美术教学活动。同时在这样的备课基础下,教师要保证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时间足够。教师在进行备课工作的时候,学生也要对美术教材进行功课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3)创建合适的美术教学课堂意境,实现美术教学的延展性与开放性。结合具体的实际美术教学内容,创建良好合理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求知欲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师再进行恰当的引导与纠正,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实现美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传统的美术教学而言,有效的美术教学应做到延展性与开放性。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走向更广阔的美术空间,将教学渠道逐渐拓宽,使美术教学向更多的领域迈进,促进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艺术水平。

(4)对美术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的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学生思想的体现。中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教师一定要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要提出表扬和鼓励;对于相对较差的作品,教师也要注意评价的方式,不能全面否定学生的作品。故而教师在进行作品评价的时候,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需要提高美术能力的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自我创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

(5)促进美术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与教师,实现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能够推动美术有效教学的进程。教师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余,还要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在课堂上建立起讨论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听取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使课堂教学在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开展。

三、结束语

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加快实现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初探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加强美术课程的地方性,拓宽美术学习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地方文化;方法

受我国地势的影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呈现出东部发展较快,西部发展较慢的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在教育上表现的也很明显。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应该充分考虑本土地方文化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具体方法初探如下:

1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原则

1.1 整体性和多样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即为有计划地将地方文化资源合理的分配到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需要站在整个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其二,在分配地方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考虑各种资源自身的特点,务必使之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其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多样性原则是根据不同地方文化资源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首先,可通过讲述的方式和在为学生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些意义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某些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直观的方式加入一些实物资源的呈现,如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通过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开展一些研究型的学习,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1.2 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因此,需充分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效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要积极的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作为宗旨,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时,需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带到课堂中,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第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寻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作业的开放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形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融入地方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新颖创新为主。

1.3 传承性和发扬性的原则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要遵循传承性、发扬性的原则。地方文化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是艺术教学的一部分,甚至应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这对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良好、有效的途径,且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i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怀。

2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方法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方法,有资源收集法、课外实践法、主题活动法。

2.1 资源收集法

资源收集法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首先,校内资源的收集是最简单的方式,主要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展览厅等资源,以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其次,学校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前往博物馆、艺术工作室、手工作坊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参观和学习;再次,家校结合的方法,学校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厅等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

2.2 课外实践法

课外时间的利用也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可以参考的方法有:在进行地方文化教学时,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法,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在短时间就理解的知识而言,在课堂学习上,教师可以进行特别的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现,使学生记住其特点,随后带领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后和周末的时间搜罗资料,进行观察了解。

2.3 主题活动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每个单元的课程学习结束后,有意地去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创意的作业在学校的展览厅或宣传栏展出,利用这种方法激励一些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

3 地方文化美术教学活动探索步骤

3.1 美术教学活动的整理

不同的地域其资源自然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在关于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何种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有所不同。鉴于此,若要实施或制定出美术教学活动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机制,必须要对当地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整理,且分析整理的内容要包括地方文化资源的大致分布状况和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现状。

3.2 地方文化资源的分析

地方文化资源分析过程是指在对资源进行整理基础上,利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将学校的内部环境特点和它所处当地的大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的危险等情况的分析,然后在针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归纳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应对策略。

3.3 美术教学活动的确立

首先,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的课题;其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和教师不竭追求的动力来源;再次,美术教学活动的选择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美术教学活动能否得到准确实施的重要因素。

3.4 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

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同于以上三个步骤,以上的步骤仅仅是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i骤,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教学设计阶段、教学活动开展实施阶段、教学活动的评价阶段以及教学活动的反思阶段。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摘 要: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的艺术类型,它以其强烈鲜明的造型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但是受制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往往忽略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性。本文分析了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涵义,论述了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一些如何获得课外美术欣赏课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课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 “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五、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美术欣赏内容稀少,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原作,因此课外美术欣赏资源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有益补充。美术欣赏课资源渠道主要有[5]: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2.教师可以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或名画的仿制品带进教。3.鼓励或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实地参观、考察、欣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介绍创作经验,演示创作过程,拓展美术欣赏教学的活动形式。5.组织某一主题的欣赏活动,指导学生从前期的相关资料检索,制作宣传手册,邀请家长或朋友及老师一起参与,到现场欣赏、分析、记录,至回校反馈交流,递交本次活动的成果并展示。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浅析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原则

【摘 要】本文依据课改后的全新教课原则、美术课程的现状以及美术课类的前景,探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的几大原则,包括实效性、整合性、开放性、感官审美文化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一、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授中,老师启发学生得到及完善自己在知、意、情等方面的真实理解与进步。同时它也是被传授者作为课程学习主体对统一学习完善的课程新概念最直接的表现。如何在特定的课堂中获得最深刻以及最广泛的沟通交流,这是教师在课程准备与实施时一定要考虑到的难题。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学”和“教”如何融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理解方式、教育素养、性格内涵,以及认知水平相适应,同时能够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与提升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要多关注与尊重那些具备独特个性与性格的学生,使其得到同等的学习机会与发展基础。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实效性原则最为注重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理解学生们合理的情感认知与需要,构建和谐的条件与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获得更好发展,达到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专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一起学习是最为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地去构造学生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企盼,同时更加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老师共同构建与发展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感官体验相互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性知识与抽象概念被学生们全面理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感官体验和概念讲解、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想象和时间互相激荡,尤其是把教学活动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把美术欣赏和技能操作紧紧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以达到其在认知与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体验。[1]

二、科学性原则

如何在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管理与实施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与方式要与学生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具有一致性。从20世纪开始,视觉认知心理研究一直处于持续发展中,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方案的关键依据。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美术教育手段方式的选择有非常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方案与方法需要与美术学科的规律相符。其中要包涵文学、科技、哲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丰富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与综合复杂性;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有着线形和逻辑的一面,也同时也有着很多非线形与非逻辑的一面;是否具备文化理性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视觉感知能力、视觉表现能力等能力结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计划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挑战性与开放性,同时也是美术课堂教学计划探讨科学性原则的重要因素。[2]

三、综合性原则

知识、感受与体验的互相激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概念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以及衍生出更多的认知;学科间互相关联,实践和理论能够互相作用,能够促进知识的综合性与提高知识的再生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正确的教育观,把各类知识放在系统体系中去学习,把理论概念与人文精神,以及人格构建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激发学生对某些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时,需要积极主动帮助学生去调动其他的感官,用多维的方法去感知事物,使其得到更加丰富的认知与了解。美术文化的探索、感官文化体系的发展与技能的实践,凡是独立培养发展的教学方式都会具有不可避免的难以持续的问题,相互关联的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与启发,能够为更多知识体系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把知识点从线扩展到面,然后再使其更加的立体化;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触及的知识理论置于实践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能力更加出众,为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加重要的是将文化、情感、生活与科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案手段的综合运用不可或缺的。首先,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丰富的认知形式能够增加学生的思维想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针对不一样的认知结构,就要设计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的知识点,其独特结构必定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各种知识点所组成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完成,必定要有各种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