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0 09:4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隔代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变革,隔代教育存在的利弊,必将给学生的教育带来的不良的后果和危害。作为教育孩子的学校,就一定要从培养国家建设的栋梁,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扬弃隔代教育的利弊;探究隔代教育的模式及家校教育的合力。苦练教育者的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紧紧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以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爱心,高尚的师德,一流的师能,全力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关键词: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还有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国社会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开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远流长的沿续到今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隔代教育的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显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广泛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时夺势,准确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适应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路,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大多经受生活的磨炼,人生观稳定且鲜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较好的传承给孙辈,例如像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等一些美德,能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形成儿童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相关知识,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祖辈充分的怜爱、责任,在管教孩子时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四是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五是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使得隔代育儿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加之多数老人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们生怕孙辈出差错,生怕儿女责怪,于是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让其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护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开水烫着,孩子喝水由爷爷倒。出门怕不安全,爷爷总是拉着孙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辈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势,其思维不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及时更新观念,观念相对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影响了孩子们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养成。四是隔代教育影响孙辈身体平衡发育。首先,在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方面,老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们总是担心孩子着凉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孩子们体质下降。再则,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参与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机会偏少,所以,现在校园里有不少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的小胖墩。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众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的责任,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不可逆转地产生隔代教育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就是要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做法:一是把学生的爷爷、奶奶们请进来,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开展六讲,即,请相关领导讲有关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请教育骨干讲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请教育专家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优秀班主任讲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请优秀隔代家长讲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请班主任教师们给隔代家长释疑解难。通过学习,隔代家长们学会了在和孙辈的生活中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师,其次我才是爷爷。让孙辈们对隔代家长既
有对老师的敬畏又有对爷爷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进家访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家访的“三改”,即,一改单访一个家庭,为依据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领导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错时、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区集中座谈。这样既照顾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此做法的优点是:同一村庄或居民小区的隔代家长由于人员熟悉,交流起来无拘无束,且有横向可比性。二改传统家访的通报式为探讨式。以往的家访往往是“告状式”或“通报式”,这种家访往往使学生很厌恶、家长很紧张,特别是隔代家长,往往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题大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身心焦虑,家长对孩子教育失去信心。为此,我们把家访改为“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过程中,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种形式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三改家访只改就孩子讲孩子,为联系孩子讲教育方法,议学习技巧,谈提高素质的途径。提高了家访的效率。三是利用现代手段改善家校联系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除利用“家校联系单”、“书信联系”、“电话联系”等形式作为家校联系的方式外,还开通了手机短信校讯通,每天都有学校大事通报、家庭作业等信息。拓宽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设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一些隔代家长能及时与学校沟通,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设立“家长开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等。我们还根据课程安排,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学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宽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强了学校与隔代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势下,要摒弃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关键在学校,动力在教师。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师的责任教育。大家知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承载着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教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教师的责任教育是关键。要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就要围绕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这个目标,加强对教师的责任观的培训,通过教育让教师确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高效落实责任的执行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加大了教师学习硬件的投入,如购买责任文化、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建立图书室、设立教师学习室、请特级教师来给老师们讲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法,以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投身于隔代教育问题的探究。二抓师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围绕“爱与责任”这个主题,抓住加强学习和整改提高这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好思想、工作作风、管理三个方面问题,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抓师能教育,推动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高素质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精湛的师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我们通过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等途径进行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多管齐下,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鼓励教师大胆冒尖、营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队伍,教师的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可忽视,解套隔代教育弊端的关键在学校,重点是老师和隔代家长,中心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只要我们有的放矢的,采取积极的转化措施,扬隔代教育学生之长,补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之短,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就会健康成长。我们围绕爱、辅、帮、管、查五个字做文章:一是爱,即用爱凝聚学生的向心力,用爱赢得学生的信赖,用爱激发学生奋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既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途径。师爱不是解决温饱,而是塑造灵魂;师爱不是人之情感,而是民族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由于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转化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同学,用爱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足。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班上有两个同学开玩笑开过了火,互相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一个同学还把爷爷叫来,在他爷爷庇护下,双方差点动起了手。隔代教育养成的唯我独尊的习惯暴露无遗,一时间我无力说服双方。事后我分别找他们谈心,我首先肯定他们对的、处理好的地方,象妈妈一样指出他们没有做好的原因。真诚的批评,爱心感化,使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之间也握手言和。二是辅,即:强化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迈向成熟,从依赖趋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将进入青少年期,不但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期情绪的特征,且增加了强烈性和不协调性,再加上隔代教育弊端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矛盾。作为班主任,就应该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给予他们疏导、帮助、启迪和鼓舞。如:我班王少君同学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但因人际关系差,常常没有表演场所。于是,他对老师与同学产生不满,并滋长了报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经常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甚至有时还暴跳如雷。经过分析,我们感到他的不良习惯是因为隔代教育养成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为此,我专门为他制订了辅导计划。通过加强家校联系,逐步引导他有话好好说。通过及时的表扬鼓励,多给他参加集体竞赛活动等方法,他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疏解,不良行为也逐渐减少。三是帮,即:结对互帮。结对互帮是加强隔代子女教育的有效方法。由于隔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方面问题,他们需要取长补短结对互帮。为此,我们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法制辅导员、少先队大队干部等与隔代教育子女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各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采取化整为零,从面到点,分散教育,细化操作等方法,从正面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开展帮助和指导,通过结对帮助准确地把握其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实现超前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四是管,即:实行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关键在“细”字。我们首先是从狠抓学习、
卫生、纪律等制度的细化管理入手,根据他们在学习、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把大整体划分为若干小整体,开展小集体的管理活动。提高了管理和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其次是专项档案管理。班级建立隔代教育教育子女的专项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信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使学校动态的把握每位学生的情况。五是查,即:建立规范的督查体制。只有科学的检查制度,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解决隔代教育子女在学习、品德、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1、隔代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2、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3、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具有反复性。因此,为保障教育的效果,就要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我们在校内全面监督学生的行为规范;校外则根据地域的分布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于建立了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保障隔代教育的效果。社会的变革,使得隔代教育的利弊客观存在。两代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上形成的代沟,必将给学生的教育带来的不良的后果和危害。学校作为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就一定要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时夺势,准确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模式;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紧紧围绕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教育者的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爱心,高尚的师德,一流的师能,紧紧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扬长避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路,全力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一、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一)道德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大部分隔代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较为注重,教育内容等多为:不要说谎、不要打架、不要乱讲别人的坏话、长大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长也会教育儿童要懂得谦让,特别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较多。
2.隔代家长注重文明礼貌教育。
朝鲜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长不允许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礼节方面会经常教育儿童遇到认识的长辈一定要鞠躬并大声地问好。同时,隔代家长也很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文明礼貌表现,教育儿童见到老师要恭敬地问好,下课后要给老师鞠躬并说老师辛苦了。隔代家长还注重儿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会教育儿童:长辈没有吃的时候你不能动筷子。朝鲜语中分敬语与平辈语,对长辈或不认识的人要说敬语,隔代家长也较重视此方面的教育,从小让儿童树立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别、尊敬师长的思想。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二)生活习惯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较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隔代家长对生活习惯教育的较多,如吃饭时不要说话、饭桌前行为举止要端庄、睡前要仔细洗漱、不要摸脏的东西等。儿童不遵守时,大部分隔代家长会选择进行适当地批评与纠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9~10岁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务,隔代家长认为9岁或10岁的儿童仍太年幼,无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务,自己尽全力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来自优秀家庭的儿童普遍比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意识强,部分会选择在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选择帮助妈妈扫地、擦地。
(三)学习指导与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1.隔代家长侧重于口头教育、监督。
通过访谈发现,隔代家长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教育侧重于口头教育的形式。简单地口头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大部分隔代家长很少能像父母一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直接辅导,部分对学习较关注的隔代家长也仅限于口头监督。8个隔代家庭样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长会监督儿童的作业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够进行一些如看电视等其他活动。其监督的形式为口头询问:“作业都做完了吗?”并未真正去做实质性检查。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隔代家长较重视儿童的读书习惯培养,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会督促儿童读书,读物大多为儿童版名著、韩国故事书等,隔代家长会偶尔开门查看孩子是否在阅读。
2.大部分隔代家长将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
大部分隔代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体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学习全部依赖学校,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进行过问。例如:M的姥姥认为,现今学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负责儿童的饮食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指导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15个家庭中4个优秀家庭的孩子学业上有疑问时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11个隔代家庭除I与K的家庭外,其余9个家庭都不进行学习指导,其中5个家庭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过问,4个家庭采取口头询问的监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长依赖学校及课后辅导班,课后辅导班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有些非专业教师上岗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不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困扰。缺少家庭方面的监督或帮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优秀家庭样本A、B、C、D学习成绩均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绩优异外,均呈现出学习成绩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笔者曾访谈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人。访谈时笔者问到:“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地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爷十分苦恼,我们老人不会用电脑,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及时地教她,还有学校留的一些作业需要使用电脑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们只能到家附近的复印部去寻求帮助。”科技发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儿童需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逐渐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问时,不能像优秀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学习指导缺失问题的成因主要为: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N的奶奶在访谈时谈及孩子的学习指导时说道:“我们以前年代学的东西和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多重啊,学习的内容也多。我看她们的汉语书,我们以前要学到6年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们到3年级就都学完了,而且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再去教她。”K的爷爷曾辅导K学习数学,但后期放弃,K说道原因:“我发现爷爷给我讲3年级的数学题时,格式要求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我按爷爷讲的写了,答案都对但老师给我扣分了,爷爷之后就告诉我还是认真听老师讲的。”
(二)由于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解、亲子关爱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表扬或考试成绩很好时,会回家简单沟通,让亲人开心。但存在一些苦恼的问题,例如与朋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并不会回家与隔代家长诉说,也不会通过电话与父母主动沟通。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I最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笔者追问:“姥爷、姥姥对你那么好,你也很爱姥爷、姥姥吗?为什么特别想跟爸爸、妈妈一同生活?”I答道:“因为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有些学校的作业是让回家与父母一同做的,这种作业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所以很羡慕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的孩子。”I还说因为妈妈在自己1岁生日后就去美国了,现在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得,妈妈打来电话经常哭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只能用妈妈的声音来记住妈妈。H说自己与妈妈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现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觉自己变得有些忧郁,因为总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长辈也不听解释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H选择躲到洗手间偷偷哭泣。此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M的姥姥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教育,况且老师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韩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辈家长应具备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独自带着孙子,照顾孩子已经很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长身体条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笔者访谈的班主任在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说道:“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简单地观察是分辨不出来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儿童,但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你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个人卫生普遍较差,特别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书包、书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会是特别整洁的,穿戴不整洁、不会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N很苦恼自己没有朋友,同学们认为她很脏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尝试通过改正个人卫生问题来获得友谊,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她也向亲属及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爷爷告诉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师也没有为她提供帮助,多方尝试失败后,N至今仍很苦恼。研究对象O的个人卫生极差,一些行为问题较多,上课时,她经常不集中精力,在书桌上玩断了的铅笔芯或橡皮擦过后留下的残渣,书包也很久没有清洗过。在某堂课上,O的同桌忘记带书,老师说:“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来自优秀家庭的儿童与其他11名留守儿童相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家庭教育内容包含更多的个人卫生教育。例如,B的妈妈会经常检查B的书包是否整洁;C的妈妈会经常检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净;D的妈妈经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脏了一定不要再穿。”此问题的成因为: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通过访谈与观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儿童都存在此问题,隔代家长年事已高或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前文提到N关于个人卫生带来的烦恼,N的爷爷今年71岁高龄,奶奶也70岁了,两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顾N已很吃力,无法做到更加细致。O的爷爷今年70岁,无法完全照顾O的日常生活,O还有一个亲妹妹才2岁,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负责做饭与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负责的内容外不会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与建议
(一)隔代家长应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把儿童的教育全部依赖学校。隔代家长可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咨询教育方法等,也可购买书籍、寻找网络资源或向一些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来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隔代家长应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儿童并不主动沟通,隔代家长也应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询问其一天学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没有烦恼的事情,在儿童坦白地说出自己曾犯过的一些错误时,不应采取发火、过硬批评等回应方式,而应选择与其沟通的角度,认真倾听事情原委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隔代家长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及自理能力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有不良习惯出现时要及时地帮助儿童改正,平时让儿童多多锻炼,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偶尔让其练习自己去完成。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
作者:金晓丹 俞爱宗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隔代抚养”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国情。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老人有着较多的育儿经验和耐心,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只要注意更新生活、教育观念和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
心理学专家指出,有许多知识层次高、修养良好、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对孙子、孙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爷爷、奶奶慈祥的爱,老人的充足时间和对孩子的耐心是对父母的一种弥补。孩子的父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应该学会调节,应该鼓励老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并通过沟通与老人相互形成合力和共同的教育观,形成更符合时代的新的“隔代教育”,三代人的和睦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项良好教育。如果是那些教育程度不够的老人,可以考虑由相关部门开设一些“隔代教育培训班”,教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让“隔代教育”成为一种中国特色,实现“三代同赢”的现代化家庭教育模式。
[示范方法]好办法有助于“隔代抚养”
针对“隔代抚养”中的一些问题,心理学专家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情景一:
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孩子睡前闹,给他颗糖就好了。
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解决方案:父母尽可能参与育儿,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大人可在身边陪伴,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父母工作实在很忙,可以让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参加育儿培训。
情景二:
孩子(五岁):我要喝水。
奶奶:好宝贝,杯子放那么高,你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水,太烫了,我再吹一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
导致结果:孩子依赖性强,不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解决方案:父母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妈(或爸爸)告诉孩子杯子放在柜子上,让他自己去取。先教导孩子学会倒凉开水,并及时给予鼓励。在妈妈的训练下,孩子很有成就感,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奶奶也能自然地接受这个结果。
情景三:
孩子:外婆,电视上的小孩都在玩小汽车,你陪我到公园里去玩小汽车好不好。
外婆:别吵,外婆要睡觉,你自己在屋里玩吧。
解决方案:父母下班后尽量带孩子到室外玩,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活力,不断给予孩子语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导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想致富的农村青壮年不断向城市涌动,有的则已走出了国门,继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少年。据问卷调查,目前,在我们射阳县兴桥镇有近40%的中、小、幼学生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接受着“隔代教育”。
纵观“隔代教育”,有其特别的优势,第一,老年人一般退休或闲居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裕;第二,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抚育孩子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耐心;第三,老年人生活压力相对较轻,内心空泛,让他们带着孙子、孙女,生活有所寄托,可增添一份乐趣;第四,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投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工作中尽情地展示才华。
诚然,“隔代教育”的好处不可小视,然而,毕竟老年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与青年人存在差异,“隔代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大多爷爷奶奶们比较溺爱孙子、孙女,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愿,甚至经常会“帮助”孩子,本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他们不辞辛苦地代劳,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不及的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养尊处优的心态,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如:绝大多数老年人带孩子重养轻教,趋于感性化,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不出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再如:一些老年人自律意识不强,意识不到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常在孩子面前出现一些脏话和不良行为,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2+5=0的结果;还如,爷爷奶奶辈受时代的局限,相对而言,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能力;再说,老人带孩子终久只是年轻人带孩子的一个过渡,归根结底,孩子还得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如果一旦孩子已经习惯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父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返心理;还有,在“隔代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主人化”,狭隘、自私,遇事只看重自己的得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很难与他人交往,日后则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凡此种种,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面对现实,本着使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隔代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第一,各校“家长学校”开设“爷爷奶奶班”。针对目前“隔代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老人的文化素质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事实,在“隔代教育”开班时,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对老人进行开导,告诉他们要做智慧型爷爷奶奶,爱孩子要讲究施爱方式,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其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把握孩子的思想脉膊,关注其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辅导孩子学习对老人来说无非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可谓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启发他们辅导不必具体,可着重从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入手,加以督促,这样会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召开“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众多的爷爷奶奶中,也不泛修养良好、阅历丰富、知识层次高,教育后代取得成功的老人,因此,我们让他们介绍“隔代教育”的经验,他们的现身说法,通俗而又具体,消除了部分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第三,发放“家教”宣传材料。我们除学好、用好《关心下一代周报》外,还收集整理一些成功案例作为可鉴之材,自编,“家教”宣传材料,要求学生家长,特别是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爷爷奶奶们认真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并灵活地运用到自身实践之中。
第四,举办家校联谊活动。每年的“五四”、“六一”或国庆节,我镇各学校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举行庆祝活动时,都邀请学生家长,特别是无需上班、劳动,相对空闲的爷爷奶奶们到校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孩子们的在校生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对学校工作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能达成共识。
第五,组织“帮教”小组。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教育环境的不同,广大学生中着实存在着“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情感困难生(单亲家庭)、行为偏差生“等一些特殊群体,为有效地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各校因地制宜成立“帮教”小结,成功地救助了许多有可能掉队的青少年。
总而言之,近几年我镇在“隔代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父母轻松、孩子长进、老人充实的“三代同赢”之效,成了兴桥教育的一张名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等原因,隔代教育现象显得十分普遍,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作者对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隔代教育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乐清的经济已跻身全国百强,乐清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看管。在我从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112名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的有65人。全校1260位学生中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是由祖辈代管的。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好
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令人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未来出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扭曲和变异的性格和心理无论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1自卑、冷漠的心理
因为长期没有母爱,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亲情,孩子看整个社会都是冰冷的。王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女孩,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她思维偏执,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不能批评,否则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1.2娇气、骄横的心理
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处处袒护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骄横心理,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虽然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心理,但这在隔代教育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孙某是我班的一位男生,父母常年在国外经商,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老师找他谈话,他很难接受,往往独自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2、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我校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为了有效地解决好隔代教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2.1 对父母因外出经商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赌博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2.1.3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2.2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2.2.1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2.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2.2.3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2.3.1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2.3.2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2.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我市农民外出经商十分普遍,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想致富的农村青壮年不断向城市涌动,有的则已走出了国门,继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少年。据问卷调查,目前,在我们射阳县兴桥镇有近40%的中、小、幼学生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接受着“隔代教育”。
纵观“隔代教育”,有其特别的优势,第一,老年人一般退休或闲居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裕;第二,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抚育孩子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耐心;第三,老年人生活压力相对较轻,内心空泛,让他们带着孙子、孙女,生活有所寄托,可增添一份乐趣;第四,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投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工作中尽情地展示才华。
诚然,“隔代教育”的好处不可小视,然而,毕竟老年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与青年人存在差异,“隔代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大多爷爷奶奶们比较溺爱孙子、孙女,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愿,甚至经常会“帮助”孩子,本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他们不辞辛苦地代劳,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不及的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养尊处优的心态,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如:绝大多数老年人带孩子重养轻教,趋于感性化,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不出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再如:一些老年人自律意识不强,意识不到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常在孩子面前出现一些脏话和不良行为,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2+5=0的结果;还如,爷爷奶奶辈受时代的局限,相对而言,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能力;再说,老人带孩子终久只是年轻人带孩子的一个过渡,归根结底,孩子还得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如果一旦孩子已经习惯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父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返心理;还有,在“隔代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主人化”,狭隘、自私,遇事只看重自己的得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很难与他人交往,日后则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凡此种种,引起了我们做关工工作的同志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面对现实,本着使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隔代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第一,各校“家长学校”开设“爷爷奶奶班”。针对目前“隔代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老人的文化素质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事实,在“隔代教育”开班时,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对老人进行开导,告诉他们要做智慧型爷爷奶奶,爱孩子要讲究施爱方式,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其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把握孩子的思想脉膊,关注其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辅导孩子学习对老人来说无非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可谓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启发他们辅导不必具体,可着重从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入手,加以督促,这样会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召开“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众多的爷爷奶奶中,也不泛修养良好、阅历丰富、知识层次高,教育后代取得成功的老人,因此,我们让他们介绍“隔代教育”的经验,他们的现身说法,通俗而又具体,消除了部分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第三,发放“家教”宣传材料。我们除学好、用好《关心下一代周报》外,还收集整理一些成功案例作为可鉴之材,自编,“家教”宣传材料,要求学生家长,特别是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爷爷奶奶们认真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并灵活地运用到自身实践之中。
第四,举办家校联谊活动。每年的“五四”、“六一”或国庆节,我镇各学校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举行庆祝活动时,都邀请学生家长,特别是无需上班、劳动,相对空闲的爷爷奶奶们到校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孩子们的在校生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对学校工作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能达成共识。
第五,组织“帮教”小组。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教育环境的不同,广大学生中着实存在着“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情感困难生(单亲家庭)、行为偏差生“等一些特殊群体,为有效地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各校因地制宜成立“帮教”小结,成功地救助了许多有可能掉队的青少年。
总而言之,近几年我镇在“隔代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父母轻松、孩子长进、老人充实的“三代同赢”之效,成了兴桥教育的一张名片。
中西方的差异不仅反映在育儿观念上,也反映在隔代教养上:对比国内祖父母争着抢着帮带小孩,美国的老人就显得被动了许多。其实不是他们冷漠不愿意管孙辈,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照看孙辈的方式方法与国内的会有所不同。
充当参谋和救火队员的婆婆
我的婆婆乐于帮忙照看孩子,但一般属于救急型,比如我和先生要出差,或者是遇上纪念日要过二人世界等。另外,婆婆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偶尔也帮我做参谋,给一些育儿的建议供我参考。一般是善意的沟通,并不强求我一定要接受。
单位举行圣诞节的酒会,正好先生出差,我临时请婆婆照管女儿几个小时,没想到她善解人意,非常支持我出门。临走前,女儿从我的怀里挣扎着被抱了出来,然后就是哇哇地几声大哭。我当时真是不舍,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婆婆对我说了几句话,让我触动很大。
“孩子哭是正常的,大人要让自己有些免疫力。如果因为孩子哭,就割舍了自己的生活,会宠坏孩子的。哭过几次后,他自然而然就适应了。”其实婆婆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作为妈妈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能为了孩子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之后我也会偶尔给自己放个小假轻松一下,这一切之所以变得可行,都缘于婆婆背后的支持。
美式隔代育儿观
在美国的祖父母们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包括养育小孩。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老人还是乐意助一臂之力的,但绝不是义务。他们有很强的边界意识,知道自己的角色与孩子父母的不同,可以给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但不会包办代替,更不会强势介入,充其量当个参谋,或在背后默默支持。
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孙辈
婆婆的晚年生活很潇洒也很充实,她的孙辈加起来有5个之多,虽然她不会整日里围着他们转,但总能抽出时间去探望。在寒暑假,婆婆会把孙辈接到家里住上几个星期,或是带着孙辈一起出去度个短假,享受和小辈们单独相处的机会。
我们和婆婆住得不太远,每个月和她有约定好的祖母日,这一天,女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奶奶待在一起。婆婆对孩子很有耐心,总能想出新鲜的花样来,孩子和她待在一起不仅不会闷,还能有所收获。
女儿喜欢捡秋天的落叶,婆婆就带着她,大脚小脚地走到树林中,收集吹落在地上的树叶;婆婆有时候也会童心未泯地和孙女一起玩手指画,上次女儿就带回了一张二人用手印和线条一起创作的可爱毛毛虫画;她还喜欢坐在露台的摇椅上,和女儿依偎在一起,看天上的星星。
婆婆退休之前是儿童阅读治疗师,很愿意给小孩子读故事书。出于职业习惯,她每次都会认真地纠正孙女的发音,这让女儿比同龄孩子在发音上标准了很多,而且词汇量非常丰富。
美式隔代育儿观
美国的祖父母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并不认为天天和孩子黏在一起,就是十足的天伦之乐。他们不把自己和晚辈的关系看得那么重,相反会与孙辈适当保持距离。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亲情,还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做到时时牵挂。在他们看来,隔代亲应该是没有任何压力地和孩子在一起。
尊重孩子父母的育儿决策
试想如果在一件事上,父母对孩子说不能做,而祖父母却说可以做,口径上的不一致势必让孩子的思维出现混乱。有一次,我误以为女儿抢了别人的玩具而让她去罚坐,当时婆婆没有出面护着孩子,只是默默在一旁听着。
后来她悄悄把我拉到一旁,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说其实是我错怪了孩子,因为孩子是我的,她尊重我管教小孩子的权利,尽管有些不认同我的做法,但没必要当着孩子的面让我难堪,所以才把我拉到一边来说。听到这儿,我感谢她的开诚布公,让我意识到错误后,能及时采取一些弥补的措施,避免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女儿曾有一段时间很爱吃甜食,我怕她长蛀牙,一直是严加控制,并就这个问题和婆婆讨论,她对此表示同意。每次去看婆婆,当女儿眼巴巴地看着罐子里的糖果时,婆婆总会当着我的面问女儿:妈妈同意了吗?如果我摇摇头,她不会主动给女儿糖果。这种当面征求我的意见,学着配合我的教养方式,则是对我育儿观的基本尊重。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我们再去婆婆家时,糖果已被悄悄地换成了蔬菜圈。孩子也是会看事的,知道这件事上是她娘说了算,就算是奶奶,也会和我站在一条战线上,自然没有什么救兵可搬,从而渐渐地改掉了爱吃甜食的习惯。
美式隔代育儿观
美国的祖父母通常不会把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直接用到孙辈身上。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父母应负的职责,所以一般不会干涉太多,且尽量采取与父母一致的教养原则。
有原则地疼爱而不溺爱
女儿过生日,婆婆送来了个长长的盒子。女儿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复古娃娃,虽然是用过的,但被保存得很好。
婆婆开门见山地打开了话匣子,说她小的时候,母亲舍不得买新娃娃给她,有一次邻居出售旧物,她眼巴巴地望着剩下的唯一一个娃娃,母亲不忍心看她这样子,才用25美分买下了它。从此这个娃娃一直跟着她,成了她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还给它起了名字,视作家庭成员。即使是搬家,也舍不得丢掉,直到现在仍然很珍。
她继续说道:“我看Katie(女儿的名字)每次过生日时,都有很多新礼物,好多都是玩一次就扔在了一边。总买新礼物真的有些浪费,与其买新的,还不如送她特别的礼物。”
看得出婆婆是个惜物的人,在她看来新与旧绝对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不关乎钱的问题,而是她想传达给孩子一种尊重旧物的价值观。想必这个跟了她大半辈子的娃娃,对于她而言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孙女可以像她一样学会珍惜。想到婆婆的用心良苦,我对她的生活方式又多了几分尊重。
美式隔代育儿观
在美国,大多数的祖父母对孙辈都是和蔼亲切,但又不失原则的。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比中国的祖父母心宽了许多,不是不在意,而是他们更注重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然地成长。他们觉得让孩子拥有心灵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独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很少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孙子女。
万世先师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两大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也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涉农学校,学校务工子女比例较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无暇照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些孩子大多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如今较为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存在“隔代教育”现象的学生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这类学生在能力、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
一、个案背景
1、个案的基本情况。秦某,男,10岁,四年级学生。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撒谎,在班里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与同学交往,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2、个案的家庭情况。父母感情不和,常年在外打工。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管理方式不当,导致孩子不仅不服从爷爷奶奶的管制,反而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放任自我的行为。
二、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半年的观察,我发现秦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得过且过、放任自由;学习方面懒惰、习惯差。而这些现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造成:
1、长辈不当的教育方式。通过跟秦某父亲和奶奶的沟通,我了解到除了其母亲以外,家人对他还是比较宠爱,尤其是祖辈都是尽力满足秦某的要求,祖辈一味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每当秦某犯错误时,奶奶的教导换来的只是他狡辩和谩骂。
2、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秦某物质需求不能满足时,便会在祖辈面前耍赖,甚至言语威胁,更有甚者会用不正确的方式从别人那里得到。在班里,同学们已经多次发现秦某有偷窃行为。
3、集体的排斥。秦某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捣蛋鬼,上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逃避劳动……每天的值日生总结,批评的一定有他。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作为一个10岁的少年,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友谊,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三、采取的对策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即是学生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老师,还是朋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负有直接的教育责任。曾有云:“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班主任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改变他的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向家长讲述优秀家庭教育的案例,以供启发家长怎样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其次,当我了解到秦某在家无人监督做作业的情况后,与他的爸爸和表哥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能够多一些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比任何理论都来得更有效。并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以便形成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其转化。经过观察,我发现秦某虽然经常犯错,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称赞。我逐渐发现他的“闪光点”,如:擅长跑步/喜欢唱歌等。他也很有勇气,上课发言积极……发掘了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也就更有助于对他进行再教育。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为秦某提供表现机会,在他热情高涨的参与班级活动后,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身也越来越自信,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3、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他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和奶奶顶嘴也少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渐渐被人接纳。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再偷别人的东西,积极为集体做事。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对个案研究的反思和收获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 师爱,不应该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帮助,生活的关怀、照顾,就像呵护幼苗一样扶持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秦某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如果教师和同学对这类孩子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们对老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教育带来更大的障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秦某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摘 要: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越来越多;在城镇,年轻一代的工作压力加大,祖辈们不得不更多地承担起对孙辈进行教育和抚养的主要任务。隔代教养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家庭养育方式,但它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关键词:隔代教育;合理性;弊端;影响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6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老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其次,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
一、隔代教育的合理性
(1)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隔代教育解放了孩子的父母,让年轻人摆脱或减轻了对孩子的教育困扰,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另一方面,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2)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归属感。一般说,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使孩子在疼爱中生活,在亲情中滋养,在关爱中成长,有利于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3)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的保障。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对孩子教育重视的父母,为了孩子的今后发展而进城享受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同时让爷爷奶奶随孩子进城照顾生活,从而促使隔代教育为实现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生活保障。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一般来讲,让祖辈的家长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尤其是80、90年代后的儿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老人的眼里,他们都是自家的独苗苗,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掌上明珠。因此,老年人就会格外的特爱孩子,对隔辈的孩子就会百般的溺爱和迁就。这个种情况下,祖辈对自己的孙子辈的教育就会形成一种过分的关注。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说穿衣吃饭,整理、打扫房间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隔代家长的过度呵护,往往就会代为其劳。这就使得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够锻炼出自己的独立能力,结果由于隔代家长们的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使得孩子们产生过度的依赖性。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使得孩子变得更加娇纵,更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一旦走上社会,遇到一丁点生活风浪,都难以突破,弱不禁风,难以出众。
(2)也有一些隔辈的家长,他们并不是溺爱和迁就孩子,反而,他们事事敦促,过分监督。有一次去我姐姐家的时候,我小侄子一个人在客厅玩玩具。我姐姐也是属于外出打工人员,小侄子便由她婆婆带。我清楚地记得,小侄子因为好奇而将玩具拆散后,他奶奶立即就揪着他的耳朵责骂,并且告诫他以后不允许再拆玩具,拆坏了不给他买,云云。这是因为,在老人的思想里,他们一路从贫困中走来,事事节俭,认为孩子拆卸玩具是一种浪费行为,是不对的。而他们的观念里对于孩子的批评教育,除了体罚,很少会出现有愿意说服教育孩子的。换句话说,隔代教育的家长容易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很缓慢。有些固执的各带家长甚至强势、固执地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隔代家长的教育以及养育观念就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极难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就如我的小侄子一样,对于他的一些“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探究和创新性的行为,隔辈家长认为是出格的,所以他们总是急着阻止。却不知,在这样”泥古不化“的教育下,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并且,此类的隔代家长,事事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便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认为反正有人会帮我改正过来,做的对不对也无所谓,反而使得孩子养成一些消极个性。
(3)当然,也有一些隔辈家长是十分严厉的。虽然不多,但也是确实存在的。我听我妈妈说过,以前我们村上有一个孩子跟着爷爷住,但是生性调皮好动,经常被老师找家长。这位爷爷一直信奉“棍棒”教育,因此,只要老师找他一次,他回家必然会胖揍他孙子一次。老师其实一直都不知道。知道有一次将孩子的腿打骨折了,住院了,老师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回来后责备自己的父亲教育观念陈旧迂腐,那位爷爷却坚持自己是对的。认为他外出工作的儿子有今天的成就也是自己的“棍棒教育”下的成果。最后的结果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这种教育方法是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这就使的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甚至有可能使得孩子在日后的成长中蒙上一层心理阴影,更有甚者,开始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或多或少的成为一名隐藏的社会危害分子,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隔代教育负面影响颇多,但是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这可以使得孩子们在温暖、安心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二是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有利于教育问题更加妥善的解决和更好的引导;三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以及成长环境,便于孩子们有一个快乐而且充实的童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他们大都由祖辈隔代抚养,因此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儿童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留守问题儿童长大成人后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受到广泛关注。
隔代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儿童留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6岁以下。儿童跟祖辈一起生活,没有父母参与,祖辈便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祖辈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耕地面积被征用,用于城市、县镇的扩张发展,导致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民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生活。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上好学、读好书,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谋求更高的收入。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宿和饮食条件远远比不上城市的一般居民,他们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再加上城市物价水平高,自己空余时间少,因此将孩子留在农村由祖辈抚养。
农民工将孩子留在农村生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格的户籍制度。孩子在城市无法就读公立学校,只能就读于费用较高的私立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的经济条件不足,一般会选择硬件和师资都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权衡利弊,大多农民工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上学,也能填补老人心中的寂寞。
二、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 学习成绩较差。根据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对于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微乎其微、有心无力。一方面,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重养轻教,只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很少与学校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即使想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因其文化水平有限而无力辅导。另一方面,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刻板陈旧,认为学习不重要,放任不管,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在学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孤立无援,即使成绩下降,也无人辅导和鼓励,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影响儿童全方面的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2. 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这充分说明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几乎无人问津。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条件一般,很少有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而且学校都以文化知识学习为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亲情疏远,儿童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祖辈忙于农活,缺乏这种意识,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不能及时引导和劝解,导致儿童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有些祖辈过分溺爱也会使儿童养成任性、暴躁的性格,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
由于祖辈的观念陈旧,在照顾儿童的饮食方面,很难做到营养均衡,加上一些垃圾食品的无节制食用,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家长的悉心的指导和关心。祖辈由于思想陈旧,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对此类敏感的问题往往闭口不谈。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无人倾诉,也得不到帮助,使得他们迷茫、无助和失望。
3. 对道德和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完整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说:“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灵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说明父母对孩子情感的表达,生活上的关怀,行为上的引导以及融洽的家庭氛围,都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很难实现到人格的健全发展。祖辈们重养轻教以及溺爱等行为使得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周边有很多黑网吧和不良场所,由于祖辈管教不严格,留守儿童的自制力不强,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沾染恶习,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养成恶劣的道德品性。而祖父母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有效制止,这些安全隐患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和人格发展,也威胁着他们的人身安全。
三、对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建议
1. 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面对面交流很难实现,但并不能因此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日常生活的烦恼,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疼爱。通话频率一周一次比较合适,能定期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改善留守儿童感情缺失,亲情疏远的情况。
2. 改变祖辈家庭教育的观念。学校或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老人举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向老人们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展示丰富的家庭教育案例,改变他们陈旧保守的思想,请专业人士告诉老人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相处,让老人有意识地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孩子交流。由于老人的年纪较大,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的能力较低,在改造老人的过程中也需注意方式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改变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消极影响。
3. 学校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并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留守儿童有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真实地反映出身心成长的情况。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表现,将其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反馈交流,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厌学、自卑等情绪时,老师要及时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与家长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并及时防止孩子养成坏习惯。这样也有利于让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家庭的关心,消除他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焦虑感。
有大量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用更专业有效的方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本校教师学习心理咨询和辅导,便于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4. 政府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政府应着力完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城乡二元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利益。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生活条件,消除一部分子女随读的障碍,就能让父母与儿童生活在一起,参与儿童的成长过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减少外出谋生的农民数量。
由老人抚养的儿童可能出现很多问题,政府应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让更多儿童就读于寄宿学校,让学校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避免祖辈家庭教育的问题,也能防止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有教师辅导课余功课,也有专门人员照顾饮食起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非常严峻,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牵肠挂肚,不久的将来也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社会、学校和相关部门因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他们的现实困境,让留守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社会转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而他们选择把孩子托付给祖辈等其他监护人监护,由此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攀升。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东山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运用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东山村的隔代教育现状,找出隔代教育的问题因素,并在家庭、学校、政府方面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 对策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W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摘 要】“隔代家庭”是指由三代以上组成,但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关于中间“断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间一代长期外出经商、务工、求学或死亡。本文所关注的隔代家庭特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本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访谈和分析,来探讨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师和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抚养、监护状况令人担忧,有的是留守的父或母一方养育,有的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也有的是由亲戚来监护。但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是由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依渭源县会川镇西关村为例:全村有六个组,居民户301户,村民1112人,有留守儿童113人,其中87人由隔代监护人照管,占总体的76.9%。就是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
一、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隔代教育的弊端。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1.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
学校教师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缺乏进取心和自觉性,存在严重的厌学倾向。学习方法不科学,习惯普遍不良。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习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对177名“留守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人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5.7%,不需要辅导,自己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
2.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道德问题突出
通过对全县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倾向于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极少能对孩子精神上进行引导。
4.亲子关系淡化
好的亲子关系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留守儿童生活中与隔代监护人相依为命,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到头不一定能见到孩子。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
5.价值观偏移
打工父母平时对子女关注较少,内心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对孩子采用纯物质方式进行补偿。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u提高。以渭源县会川镇东关村为例,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他们有31%的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拿来“请客”,大肆铺张浪费,有28%的儿童用这些钱买小饰品或玩具,有25%的用来上网,仅有16%的用于购买参考书籍。而且,在这些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逐渐抬头。祖父母、外祖父母感觉钱是孩子父母给的,不好加以干涉。
二、“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带来的影响
1.祖父母教养特点
通过比较与分析祖父母教养特点:通常我们倾向认为“隔代亲”会带来溺爱和包办,不利于儿童成长,但在访谈的个案中,发现祖父母并没有过分溺爱孩子,反而会出现一些忽视和控制行为。这一点与以往研究不符,可能是由于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祖父母扮演了父母的角色,这时,相比传统的祖父母,他们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祖父母对待孙子孙女受到多重变量的影响。
Tomlin(1998)指出祖父母对孙子孙女的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祖父母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种族背景等。受研究的一组案例中,一位留守儿童的祖父曾是当地的小学校长,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给予她生活、学习方面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而有些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水平却比较低,对孩子的学习、精神上的关照比较少。另外,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祖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喜欢孙子,而不喜欢例孙女,所以对她们并不重视,有一些忽视行为,可见家庭关系也会影响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
2.教师、同伴的影响
从教师、同伴等内容的访谈记录来看,在留守儿童家庭,祖父母有时难以提供足够的生活、精神支持,老师、同伴对儿童的影响增大。根据访谈资料,留守儿童所在的班级氛围没有很明显的差别,都不是非常的温暖和睦、井井有条。这与农村学校条件比较差、班级活动少、教师队伍不健全有关。但是留守儿童的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有的老师给了她更多的关心,有的老师把他当做差生看待。留守儿童的朋友也有所不同,有些留守儿童的朋友品学兼优,有的朋友性格内向、调皮、不守规矩。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老师会给学习好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
3.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很多留守儿童同学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会经常哭泣、难过,并且容易焦虑,部分偶尔会感到焦虑、孤单。相比而言,还有一部分存在更多的外部问题行为,比如逃课、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这一差异可能与性别有关。尤其是男孩,对奶奶的管教比较逆反,不遵守纪律,有更多身体上的攻击行为。至于女孩儿,心思细腻,忧虑较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共同点在于都存在一些身体上的不适,这一身体上的不适可能与祖父母照顾不周有关,也可能是儿童无法表达和排解其心理不适而产生的躯体化表现。另外,相比其他由父母抚养的孩子,他们都显得更为孤僻,不合群,这可能与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自卑与胆怯有关。
从访谈案例来看,在留守儿童家庭,祖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孙子孙女的学业、情绪和社会交往。具体祖父母会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因素有关。而老师和同伴因素也可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适当的来自教师和同伴群体的支持可以缓解父母外出务工给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茗景苑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摘 要:文章Y合教育实践,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提出提高儿童隔代教育质量的策略。祖辈要理智地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注重言传身教;父母要规范自我,改变方法,起到模范作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影响;对策
接送幼儿、开家长会、组织亲子活动时,常常看到的是老人的身影。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教育孩子的重担大多由祖辈承担。祖辈有长期的家庭教育经验,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有时间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有些祖辈教育观念落后,文化基础差,溺爱孩子,容易让孩子出现性格缺陷,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提出提高儿童隔代教育质量的应对策略。
一、隔代教育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1)视野狭小、缺乏活力。由于祖辈平时陪伴的时间较多,因而相比那些由父母照看的孩子,这些祖辈照看的孩子所接触的新鲜事物少了许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儿童游乐场的一些设施在父母看来适合孩子玩,但只要祖辈在身边,一旦祖辈觉得危险,那孩子绝对不可以碰这些设施。祖辈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殊不知,玩耍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玩耍过程中,孩子接触了新鲜事物,也会找到自己的玩伴,体验成功的乐趣。而过分保护,会让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
(2)人际交往能力差。部分隔代教育的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习惯于唯我独尊,因而在学校的时候不懂得什么叫谦让,不懂得尊重师长和同学,人际交往能力差。有研究表明,从小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社会交往能力上比未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强得多,他们的心境也相对平和,没有太大的波澜,懂得以合理的方式去结交朋友。而唯我独尊、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说被“排挤”,但其人际关系总是不太和谐,不能与人保持正常的关系。
(3)认知上以自我为中心。部分祖辈溺爱孩子,事事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得一些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习惯,影响到日后的健康成长。此时,不能用“他们还小”来解释,这是日积月累造成的后果,即便长大后有时也难以改变。这些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愿推己及人,也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因此,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也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4)助长依赖性。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当祖辈把一切都准备好以后,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都不会”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增强儿童的自主能力。
二、提高儿童隔代教育质量的对策
(1)祖辈方面。首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理智地进行教育。祖辈要勤于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理智的方式来传达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平时也应该多让孩子与其他人接触,尤其是多接触同龄人,以此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父母可以购买一些多媒体图书,让祖辈利用这些学习资料教育孩子。社区也应采用多种渠道,设置相应的多媒体公告栏与宣传板,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当前,相关部门应多出版适合祖辈教育孙辈的多媒体图书,充分满足祖辈对于教育方面的需求。再次,注重言传身教。祖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要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这就要求祖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2)父母方面。首先,规范自我,强化责任意识。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说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0岁~6岁这个阶段。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如果父母毫不在乎孩子在儿童时期的随机教育,对孩子在成长路上的任何反馈都置若罔闻,那恐怕将来只有“后悔”两字可以言说。其次,改变方法,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无论孩子处于何种年龄,父母说话做事之前都需要慎重考虑。父母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看待人和事,起到模范作用。再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无止境,作为父母,学习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现在的父母大多是80后,趁着还年轻,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做到先充实自己,再与祖辈共同商讨最好的教育方法。
三、结束语
总之,隔代教育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只有全社会充分重视,隔代教育的问题才会得到妥善解决。祖辈要理智地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注重言传身教;父母要规范自我,改变方法,起到模范作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祖辈的教育与父辈的教育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够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部分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种种原因,对孩子没法进行生活或者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祖父、祖母们就承担起这些孩子的教育,现如今留守儿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指的是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者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了,另一方又没有监护能力。2012年9月,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有22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事件得到社会关注。这些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抚养,因为爸妈都觉得爷爷奶奶有育儿的经验,加之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所以对孩子能进行很好的教育,但是有些隔代家长很容易出现太宠或期望过高两方面的极端。这两个极端会引起很多问题,不仅会让幼儿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还会影响幼儿的独立发展、让孩子缺少创新意识。根据这些问题,我总结了这几个措施:移情可以使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爷爷奶奶对待孩子要理智,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思想要统一。大部分的家长很容易出现这两个极端,一是过于溺爱,二是期望过高,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平常,下面我们我们来进行剖析:
1 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
1.1 隔代教育会让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的隔代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觉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给子女很好的照顾,很愧疚,所以将这些愧疚都转移到了孙辈的身上,抚养孙子也让他们再一次享受到了为人父母的乐趣。过分的宠爱会变成溺爱,有些家长总是想要将大事小事都包办了,认为这样是给孩子好的照顾,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这就是造成幼儿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低的原因。家长和孩子出去,如果碰到孩子想要吃零食或者想买玩具,爷爷奶奶一般都会答应孙子的要求,但是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就不会,他们没有爷爷奶奶那么好说话,不会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1.2 隔代教育会影响幼儿的独立发展
隔代家长的过分保护会阻碍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说过:“凡是孩子能做于的事,让他自己做。”也只有做到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才会有独立性和责任感。生活中一直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奶奶,我要拉屎。”六七岁的孩子对奶奶说。“宝贝,你等等,奶奶马上抱你去。”奶奶边说话边把孩子抱到了马桶上。过了一会,“奶奶,奶奶,我拉好了。”孩子在那里等着奶奶过来擦屁股。奶奶听到了就连忙给孩子擦屁股,之后,还细心的帮孩子穿好裤子,抱着孩子站在地上。吃饭的时候,奶奶会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喝粥,把菜夹成一小块一小块递到孩子的嘴边,孩子如果想吃什么,只要跟爷爷奶奶说一声,爷爷奶奶就立刻把他想吃的菜喂到孩子的嘴里,有些更是恨不得把菜都帮孩子嚼碎了吃。在家也一直会出现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饭的情况,孩子在到处跑着玩,爷爷奶奶端着饭碗在屁股后面追着喂饭,有时候要喂一个多小时,吃到后来饭都已经凉透了,而且一边吃饭一边玩很危险。在幼儿园里,老师都教育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喝水,孩子也都做的非常棒,一到家里,一遇到爷爷奶奶,就都又变成了不会吃饭,不会动手的“小木偶”了,有很多事情完全是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但在家里孩子连擦屁股这样的事他都不想做,说明爷爷奶奶把他照顾的很好。如果爷爷奶奶长期这么做,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性,他将难以适应以后的集体生活。
1.3 会让幼儿失去创新能力
有些隔代家长被传统思想所束缚,本身接受新事物就比较慢,这些孩子受到隔代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减少了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爷爷奶奶眼中,幼儿探索新事物都是在瞎玩,他们担心孩子玩水会冷到,玩沙衣服会变脏,出去玩又怕孩子会摔伤,他们希望幼儿能够乖巧、听话些,能安静地坐着看电视不乱跑,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式引导,这样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创新能力。
2 相应的对策
2.1 找到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我们可以运用情感转移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幼儿的思维和成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幼儿的情感表达比成人的更直接,可以找到符合幼儿年g特点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2.2 不过度保护,促进幼儿的发展
无论是家长还是隔代家长都要改正包办代替的思想,过度的保护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会让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研究表明,从小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独自成长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强,胆子也比较大,那些小朋友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的孩子很粘人,也很喜欢依赖别人,就像吃饭、拿东西这样的小事都要别人帮忙做。一旦有什么没有顺他的意,他就会撒娇哭闹。
隔代家长一定要舍得放手,给幼儿锻炼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去做自己的事,特别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担心他会做不好,不经历失败怎么会成长。如果孩事情都让爷爷奶奶代劳了,那么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失去积极性。既然孩子已经上学了,就应该学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小床,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裤子、自己上厕所;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如果爷爷奶奶帮着做了,孩子没有机会做这些,久而久之,他会觉得理所当然,什么事情都会有爷爷奶奶帮着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孩子要长大,就必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也要学会拒绝,不应该去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做到不在他撒娇时妥协,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他撒娇、闹没意义时,就不会继续这么做了。
2.3 隔代家长辅助教育孩子,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父母与隔代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要做到思想统一:隔代家长将自己放在教育孩子的辅助地位,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全家才能统一起来更好地教育幼儿,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管教过严。
总之,隔代教育不可避免,这些附带的问题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大家应该一起克服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改进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一起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对幼儿成长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一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明:双职工家庭里,祖辈照顾率超过50%,具体地说,孩子上幼儿园前,主要是由祖辈照管约占70%,孩子上幼儿园时,仍离不开祖辈照管占约60%,53%被调查的父母认为祖辈是家庭的主要教育力量,家庭离不开祖辈的隔代教育。
1 关于利弊的分析
1.1 利大于弊
某专家指出: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对孙辈的疼爱掌握好度,祖辈家长带孩子是非常有利的。
很多年轻家长的父母都已经退休,闲在家里也没什么事,让他们来管教孩子,不仅可以为子女们缓解压力,而且还能有个精神寄托,排解老年生活的孤独。
祖辈具有育儿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这丰富的经验中,他们比父母更懂得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在突发情况下,有利于处理孩子出现的各类问题、健全孩子的性格。
和请保姆照看孩子比起来,祖辈具有童心和耐心。极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有利于祖孙两辈的身心健康。
1.2 弊大于利
1.2.1 容易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以前跟如今的父母一样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到孩子的生活,即而想把当时对子女的爱一起补偿到子孙的身上,形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现象。
1.2.2 祖辈思想观念陈旧
如,小莉是个活泼的女孩,喜欢一放学就去找小伙伴玩耍。而这时候奶奶就会大声呵斥:“女孩子家家的,整天出去疯什么疯!没个女孩子样,还不回家看书写作业。”造成小莉由一个性格活泼的女孩变成一个不喜欢和别人说话,性格内向自卑的女孩。
1.2.3 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在教孩子的知识,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会照顾到孩子的体、智、德、美全方面的发展。而爷爷奶奶则更注重于孩子的学习教育,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如今这种现象很常见,“奶奶你这么辛苦,我帮你收拾碗筷吧!”“小孙子诶,你去好好看书就行,这里不需要你弄,你越忙越乱哦。”奶奶急忙把碗筷从孙子的手中抢下来。
这一现象就跟“木桶原理”中,只注重发展幼儿的智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导致木桶里的水怎么也不会装满,错失了孩子发展体、德、美的良机,为幼儿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
2 解决途径
2.1 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教育思想应一致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的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岐,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准许别人的“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劳而获。孩子的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2.2 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辽宁省有家“隔代家长学校”,先后有800多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里学习,效果显著。想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多。接受终身学习是老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2.3 孩子要年轻父母自己抚养
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全都交给祖父母――这是对孩子不负责的做法。做儿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
2.4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在孩子喜欢某件东西的时候,可在他表现好的情况下奖励他,适当的满足,让他明白表现好就会有人喜欢。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在劳逸结合情况下,可有意识地让他独自一人去完成任务。如,给钱让他自己去买东西付钱,在他遇到问题时,父母在旁边可以稍微帮助一下,让孩子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更加愿意独自一人去做事情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2.5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
祖父母在爱的时候要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家庭氛围。
2.6 父母启发孩子照顾祖辈,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一家父母要出差一段时间。孩子的祖父母身体不好。爸爸就对儿子说:“我们出差一个月,照顾爷爷奶奶的任务就拜托给你了,你要每天关好门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儿子满口答应了。一个月后,当这位父母回来后,孩子的爷爷奶奶告诉他们,自从你们走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孙子对我们可关心了。”
由此得到的启发:家有老人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机会。把孩子交给老人,让老人照顾孩子。到不如把老人交给孩子,让孩子关心照顾老人。把关心和被关心颠倒了一下,关系就会变化,一旦孩子找到一个他关心的对象,他的责任意识就会增强。专家建议:年轻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3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从种种隔代教育所造成的结果分析来看,隔代教育是弊大于利的。根据个人提出的以上“新型隔代教育”的^点可看,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父母与祖辈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三个相互中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让隔代教育走出特色。
摘要:部分家庭为了追求得到更多的经济而无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而选择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的爷爷奶奶进行教育和抚养,这种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前社会已经非常普遍了,这种现象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甚至关乎他们一生的发展。虽然隔代教育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同时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弊端。据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隔代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并对如何改善其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隔代教育;问题和对策
引言
人才强国是我国一直以来贯彻的方针,因此我国对教育的发展非常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而言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另一种则是父母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有祖辈对孙子辈的隔代教育方式。所谓的隔代教育也是指老人和儿童之间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于我们中国,在外国地区如欧美等发达地区是非常少见的,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某些地区,隔代教育的孩子所占的比例几乎已经达到总人数的一半,而且孩子的年龄普遍较为偏小,大多数为五岁以下儿童。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好处和弊端的分析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隔代教育的优点
1.祖辈们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孩子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老人们到一定的年纪大多数都会选择退休安享晚年,但是随着医疗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老人退休之后还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整天没有事情做的话也会显得有些空虚。在这个时候将孩子交给他们来照顾和抚养,相比较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来照顾和培养孩子,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年轻的父母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应当更多一些,才能适应和减少工作上的压力,如果孩子交给他们自己教育和培养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两方面都要顾及和花费精力难免会显得有些头重脚轻,顾不过来。这个时候交给祖辈们进行教育和培养,可以让他们解放出一部分时间,可谓是对双方最明智的选择则。
2.祖辈们具有更加丰富的育儿经验
孩子的父母现在普遍年龄较小,而且处在当前的社会中让他们成熟的比较晚,往往还不能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孩子的父母了,甚至他们本身就还只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抚养一个幼儿,在面临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能及时处理好某些突然问题的发生,遇见问题 还要看书或者上网进行及时的方法普及,这样就会对幼儿的抚养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一旦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个时候交给祖辈们进行教育,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处理问题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且非常妥当,相比较年轻的父母而言,效果更好,而且更加的安稳。
3.有利于祖辈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当前社会对于养老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老人们的归宿要么是养老院,要么是独守空巢,显得非常的寂寞,老人们的内心也会由于孤独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让他们帮助子女照顾幼儿,一方面可以改变老年人的普遍归宿,让他们增加生活的乐趣,大大降低了对生活的失落感,让他们重拾信心,更重要的hi认为自己还有生活的意义,这样每天都会充满积极性,保持乐观的心态,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隔代教育的缺点
1.对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障碍
人们常说最爱孩子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没错,我国当前社会的隔代教育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老年人对孙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偏向另一个极端,老人们没有原则的过分迁就孩子,甚至在孩子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忍心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让孩子的性格往往会变得过分自负,孤僻,控制能力差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归根结底是由于老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健康的成长不仅仅包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的抚养,还应当包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所谓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今后的影响和发展更为巨大,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社交能力,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老人们如果过分的重视身体健康而不是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出现了疏忽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2.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的时代观念不一样,老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但是老人们的思想还受到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无法轻易的改变,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理念更加的重要,认为自己的经验是对的不需要做出改变,但是当代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很多东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会出现不一致的育儿观点,这样呢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之间由于观念问题而产生矛盾,导致家庭不和。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是一个飞航重要但不容易完成的事情。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带来隐患,相关的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宣传和普及这一点,增加民众的认知性。其次,既然我国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无法轻易的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提高老人们的教育理念,让隔代教育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应当多多和老一辈的父母进行教育经验的沟通,保留传统合理的具有其独特优势一面的教育理念,同时应当吸收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方式,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大家在一起互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发展多种幼儿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充分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同时更加完善隔代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成功,就应当充分认识到隔代教育在我国如今的地位,在没有找到其他的方法来代替之前,应当更好的利用和改善隔代教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努力让其变得更加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当前,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单亲父或母由于种种原因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他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于他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较低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孩子成长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我从各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危害性诸多。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没有人把它视为一件丑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众说纷纭,将结婚照各分一半,众多的离婚者从此得以解脱。离婚后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抹平与弥补的。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据调查,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或他人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为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有限知识与信息传授给孩子。
三、教育主体的矛盾与冲突
单亲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不甘寂寞,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于电视,所接受的教育是学校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与气息。然而单亲孩子常常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总感觉到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因而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内心存在许多疑惑不解,产生心理的不平衡,造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四、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为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说严重点,爷爷奶奶等人就成了罪魁祸首。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曾对84名有逃学、暴力和其他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82名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少年犯出生于有缺陷的家庭。
在我国,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孩子的队伍不断膨胀,单亲孩子的教育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上海各类家庭中仅5%的单亲家庭,其未成年子女犯罪人数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0%。另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某市摧毁了一个平均年龄为14~16岁的15人盗窃团伙,其中12人来自单亲家庭。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您将会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