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会计学论文范文

会计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5-11 10:4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会计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论文范文

会计学论文范文:课堂教学创新之会计学论文

1、互动性是课堂教学是创新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

传统会计课堂教学中,多数互动为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演练,此类互动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复教师操作过程,缺少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主体是学生,希望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以达到改变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的状态。

2会计课堂创造性教学的构建

2.1多方合力共建创造性教学的课堂

课堂教学创新不是教师单独一方的工作,需要多条件、多方面的配合。首先,创造性教学观念的塑造离不开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建立起相应的平台,提供条件和机会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温馨、舒适的教学环境,是构建创造性教学的课堂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有相对愉悦的心情,也能激发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合理界定课堂教学规模,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空间环境的过度拥挤,会降低学会参与教学互动的机会;同样,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敢于打破自己以往固有的教学方法,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学习新的教学科研成果,通过各个院校开展的创造性教学课堂经验交流,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把爱均匀的撒向每位学生,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第三,也需要学生有积极探索的精神,碰到疑难问题,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可通过多方查询学习,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

2.2积极学习,提升教师自身创造性

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从中梳理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全面把控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收放自如,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认可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将部分简单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内容进行点播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案例的引用,要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论和实际脱节,一般情况下,与生活相联系、相结合的案例教学,能够更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去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3培养塑造学生的创造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做人的道理,也要负起培养塑造学生创造性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构建创造性的教学策略,教授学生,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创造性地学习。所谓创造性学习,是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意识地自觉形成或者是有意识地通过意志努力掌握的。创造性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能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提醒、要求和训练进行巩固。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中,需要正确地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萍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目化教学之会计学论文

一、《会计学基础》采用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以会计核算流程为主线,按会计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最终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用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一)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其实质是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务之间的桥梁。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以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为主线,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拆解融合到各项目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和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既能体会会计职业行为,感受到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真实感觉,又能提高操作能力,为期末的模拟实训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通过适时且适度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过于依赖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最终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而现代教学评价观提出要建构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发展性教学评价[1]。基于会计核算流程项目化教学在考核时既要考核学生在参与项目时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在解决问题时的贡献大小、在完成项目时所负责部分的工作量大小,又考核学生在完成项目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二、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会计学基础》项目化教学应用

(一)分析会计工作过程

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会计学基础》项目化教学首先应明确会计核算基本流程,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如下: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二)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会计核算流程,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架构,突出以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优秀的指导思想。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将传统10章的内容进行整合,共设计了5个模块教学模块。

(三)设置项目

根据教学模块共设置5个项目:

(四)实施教学过程

(1)创设教学情境基于对会计职业情境和岗位的分析,教师可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供一些开放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如在讲授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一模块前,教师会给学生播放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的过程录像,介绍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的流程以及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2)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项目的具体特点,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项目1、项目2和项目3主要结合会计实训软件,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凭证———账簿的会计处理流程,实现了教学和实际工作的对接。项目4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5-7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分别以某种财产的清查为小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商定财产清查的方法、顺序,然后以小组为会计核算的主体,以小组成员的财产进行清查,清查结果出来后,按照财产管理责任制度,层层把关审核报批,再进行处理。项目5中,要求学生以学习团队形式上网查找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学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探讨,解决不了的问题咨询老师,老师也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指导。

(3)总结、评价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将完成的成果上交,进行交流、讨论,探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分享工作经验。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和监督。评价是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评价有利于下一次项目教学的积极展开,一般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以后的项目学习。

作者:吴大红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微课程课堂会计学论文

1《会计学原理》传统课堂教学之优势

《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启蒙性、指导性与纽带作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基础的坚实程度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接受能力。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生存之道。

1.1基础教育模式的继承,学生乐于接受

根据该课程的基础地位,《会计学原理》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讲授。我国高校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很难变革。倘若在学生未经课堂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厌学或者惧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学而言,不能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取代。

1.2教师言传身教,有利于师生交流

传统课堂的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比如针对某一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提示借方账户,学生回答贷方账户。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1.3结合课堂反馈,相应调整教学进度

《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概念为基本组件,原理是在会计概念基础上衍生的规律性的专业知识单元,将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会计实务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初学《会计学原理》不能从方法入学,而应该建立在概念与原理掌握的基础之上。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接受知识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因材施教。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2微课程引入《会计学原理》的切入点

2.1形式“微”、内容“精”、效果“妙”———盘活课堂气氛

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学生如何学好课程?这些都成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话题。通常,该课程的标准课时为64节,包含的内容涉及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会计账户与科目、复试记账、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成本计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报表、会计规范与工作组织等。其课时长,内容多,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因此,在时间上,《会计学原理》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一般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以内,即每次课程时间为10~15分钟比较合适,因为时间“微”,因而,在内容设计上要精准控制,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体鲜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恰到好处的激发起来,做活课堂。

2.2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活学生思维

“微课程”是“知识脉冲”,通过一节短小的音频、视频呈现某个单一的学习主题,可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可以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讲到借贷记账法时,可通过“会计科目扑克”设计相关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复试记账类型创设“一借一贷”、“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游戏情形,在“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将思考、提问与娱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3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做活教学手段

教师从对微课程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过程中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几分钟内将某一问题讲解清楚无疑是一大挑战,这里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的评价标准,好的微课程应具备以下标准:①主题突出,简明合理;②内容科学,逻辑清楚;③结构完整、技术规范④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因此,老师要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规范,深刻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加强对知识讲解和总结的逻辑性程度。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课堂执行模式。

3《会计学原理》二元教学模式的落实要点

3.1二元模式是结合,不是替代

二元模式是指将《会计学原理》的传统课程与微课程的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尽管微课程有助于增强课堂讨论效果,然而老师使用时必须能够灵活适应新情况,因为微课程以短为特色,导致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微课程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微课程是传统课堂的延生和补充,将传统课堂定位在“传道授业”,微课程则定位在“解惑”。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的交流及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通常在《会计学原理》中,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一个重难点,可将此部分内容细分成几次微课,配合图文并茂的音视频,设置任务单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反馈,任务单平时分数挂钩,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控制学生的随意性,且节省了教师的批改作业工作量。教师在线跟踪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下次课堂教学。

3.2培养教师开放教学的技能

微课程所要求的开放式授课方式,显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习惯的:在摄像机前面如往常一样挥洒自如地讲课,或者按照提前编好的脚本在电脑屏蔽上边讲边录音,这些都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相当的表演才能方可胜任。尽管单播式微课的制作并不需要很多准备,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通常教师自己基本就能应付。然而,对于交互式微课来说,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视觉效果或动画可能需要准备时间长,或者需要额外的技术资源。这些都构成对广大教师的挑战,因而,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大教师培训,帮助转变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可在教师主体结构上设计“二元”模式,让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内容,而青年教师富有创新和挑战能力,承担微课程任务,并且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相互学习,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3搭建平台,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

信息技术《会计学原理》课程二元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拥有个人教学资源,通常是各用各的,局限性较高,通用性不强。同时,资源是孤立的,无法共享和整合,不能满足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因此,构建课程教学的二元模式,将微课程引入传统教学,需要搭建一个基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平台:①根据教学规律和人的认知,重组《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渐入理性认知;②课程教学内容定位后,调整教学大纲,整合教案资源、课件资源,并适时调整;③专家讨论,定位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精选微课程的教学任务;④由年轻教师负责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的组件;⑤引入信息化手段,建设微课程的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形成微课程联盟,面向学生需要,为学生创造移动学习的外在条件,并实现了广大教师的协同教学。

作者:张建忠 卢秋声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高职高专会计学论文

一、缺乏实际性的会计学基础教材

任何教学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教材,前面提到过,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及时性与实际性。而当前高职高专会计学基础课程开展受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教材缺乏实际意义,与现实脱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基本信息、会计业务、理论知识难以理解的状况,教材及时性差,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旦滞后,很可能成为学生事业的绊脚石,影响学生发展。

二、以就业需求为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属性特殊,对于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更要强调专业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要以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为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教学重点。要改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为方向,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思想,强化会计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运用的培养。一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实践的掌握;另一方面,明确好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重新设置会计基础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突出特点就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会计学基础性的课程章节内容实际上也有值得推荐的地方,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达到效果,而真实的实践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反复的理论知识强调。所以说会计学的基础课程除了需要设定一定的基础理论教学外,应更多的将重心放在实践动手操作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此外,对于教学方法,还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通过引进新的教学模式与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进一步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四、结语

针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学基础课程开展的现状,我们必须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以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为目标,确定好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原则与基本任务,通过改变传统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式,整体性的提高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们打下扎实的会计基础。

作者:汤海霞 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实践性教学设计会计学论文

一、《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原理》教学活动将讲述理论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同时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近年来,有条件的学校已经配有《原理》课程的实验室及相关软件,在教学总学时中分出少部分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性学习,较好地弥补了《原理》传统型教学的不足。但由于高校竞相开设会计专业,大量的师资需求必然导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稀缺,无法采用丰富多样、鲜活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加之考核形式单一,大多以一套综合性试题进行学期考核,使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流于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和单个科目或账户的应用,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以致在后来学习《中财》时,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教学者也认为普遍存在轻视《原理》教学难度的现象,使之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原理》的教学水平,为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必须实施实践性教学设计,使实践性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原理》课的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为起点,结合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方式,最后由教学有效性分析系统评价实践性教学效果,进一步对教学方法作出改进的系统工程。西蒙于1996年提出: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守系统性原则,通过精准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分析体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实践性教学设计不断得到优化。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前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子系统,而后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子系统。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必须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充分考虑子系统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各子系统在教学设计大系统中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3.可行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真正成为具有提升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设计,必须符合可行性原则,具有较强操作性,可以大面积推广和学习。除了考虑学生接受程度教师师资水平外,还应考虑教学条件、地区文化差异、减轻学生负担和时间成本效率等因素。4.反馈性原则实践性教学有效性分析要采用教师、学生、课堂作业、学期考试、后续课程学习情况调查等多维度的反馈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用以改良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其实主要是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修正和完善。

三、《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步骤及方法

1.认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者在知晓《原理》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料,须合理确定本学期详细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时分配、重点难点、案例选定、情景设计、资料阅读、板书设计等方面。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关于教师教的时间合理分配问题,有学者通过黄金分割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占用黄金分割时间为28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当然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5-28分钟。为了凸显《原理》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教的时间也以控制在30分钟内为宜。2.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做好学生学情分析,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理解新知识的困难和学生之间的差别。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水平,学生有哪些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知识有多少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修,有多少内容需要老师讲解,对理解本章内容要做多少“铺垫”?他们有无兼职的社会经验,性格特点怎样?这些情况的了解会有助于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设计。3.合理选择或创设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多样实施会使知识鲜活,教学方式的准确应用会激活课堂、使冰冷的枯燥的学习变为使学生幸福的元素,教师和学生真正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成为课程的创作者和主体,师生从“貌合神离”到“志同道合”,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原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大部分知识对初学者来说具有抽象性。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既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景教学的适当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创设学生“心理挣扎”的机会,提供了学科现实意义的学习机会。相比直接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理解得快、记得也牢。4.适时安排课后实训实训可以分为初级、综合和全面三个层次。初级单项训练内容涉及《原理》中单项账户的设置及性质,简单业务的会计处理等内容,旨在锻炼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熟悉和掌握。综合实践项目不仅涉及综合业务的会计处理,还包括会计处理所涉及的凭证制作,尤其原始凭证的制作,还有业务流转中所涉及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均要求学生能熟记在心,可以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实训则是通过要求学生制定企业基本财务制度,比如费用报销制定、原料采购制度、会计凭证保管制度、财务报账制度等来锻炼他们文字书写、专业管理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和企业相关岗位对接的能力;书写实训报告及总结既是对学生实训思路与收获的梳理,文字能力的锻炼,也是学校准备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5.全程实施考核评价。为了保证《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必须制定科学到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的内容上,应该摒弃传统的仅对专业素质进行的片面考核,转而对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专业判断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内的全面考核;在考核的标准上,要以会计专业初级职称水平的社会职业人为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注重过程和潜能评价,以利于学生后续学习水准,切忌“一锤定音”的结果性评价;在考核手段上则鼓励采用课堂提问、实训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加权评分。另外教师评价时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即便学生的做法或结果错误,也应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出错误的原因,促使改正或补救。还应提倡学生自评与互评,既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动机。

四、《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了解以上《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方案的适宜程度,我们对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现随机抽取我院13级会计专业的300名学生、13级实施实践性教学的8名专业教师、以及6家实习单位(被调查学生中有6名业余兼职会计的学生所任职的单位)的有效问卷303份(其中学生290份,教师8份,用人单位5份)调查问卷为样本。统计如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填写调查表的学生48.86%认为《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课堂气氛”为“良”以上,有64.83%的学生认为对实践性教学有较大兴趣,54.14%的学生认为实训难易适宜度为“良”以上,有71.08%的学生认为对“能力培养”起到良好以上作用,有35.89%的学生认为对后续潜力有提升作用。说明实践性教学总体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产生了兴趣,在能力培养、后续潜力培养方面学生认可度也较高,尤其是能力培养方面没有人认为效果差;而后续潜力培养方面,有8.01的学生认为差,反映出实践性教学的薄弱之处,需加以完善。从教师的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对《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总体持认可态度,除了“实训适宜程度”8人中有5人认为“中等”,“后续潜力培养”有一人认为“中等”外,其余数据均显示“良”以上。教师们反映上课气氛大为好转,备课是比以前辛苦了,但上课变得轻松了,很有成就感。从实习单位的情况看,5家反馈意见的单位中有4家认为“能力培养”为“良”以上,“后续潜力培养”则是100%认为“优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调查问卷中还涉及有到2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内容很有难度,无法独立按时完成,还有学生文字反映教师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引导他们完成实训任务,在有些业务的会计处理上模棱两可,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深入思考积极改进的地方。另外用人单位样本数据太少,不具有广泛性,不足以说明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随着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后续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补充样本数据的不足。

五、结语

《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是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专业的教育水平,同时它又是一个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要积极进取,不畏艰辛下大气力对会计专业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造,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效时代。

作者:董霁荣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经管系

会计学论文范文:教学改革会计学论文

一、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考核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考试结果而忽略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正因为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意识,并对这种能力不易考核,导致学生长期以来不重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训练。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正确把握知识难点

教师应熟悉会计学科的整个体系,并将《会计学原理》中的知识点融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把握点和面的关系,将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按照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教研室应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经常进行集中备课,加强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会计学原理》授课的教师更精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适当进行课堂改革

1.授课模式改革

《会计学原理》课程比较抽象和枯燥,有些问题既难理解又缺乏趣味,为保证学习效果,教师授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并用的方法。授课前,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为今后的互动教学创造条件。授课中,教师在讲解某问题前可以先提问学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进行讲解。常有学生反映,通过这种启发式互动的方式掌握的知识,记忆深刻。此外,还可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课堂解答的模式,这种课堂互动特别有利于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防止学生因问题成堆而导致积重难返,丧失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改革

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案例的时候,传统板书必不可少,因为计算的过程是逐步的,伴随着教师的书写,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传统板书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在讲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观看账、证的填制过程,使学生感到生动、形象。特别是在讲授一些易于用图表形式表现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图表,使学生感觉内容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合理、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讲解时,除了包含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基础知识、基本业务处理等内容外,还应适当安排实践环节穿插其中。如可引入大量的鲜活案例,结合企业具体实务将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在课堂上供学生观摩填制,对于其中难点或易混淆的方面当场解决,这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手工账的综合实训环节可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会计、出纳、制单、审核等角色,分小组进行专项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的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各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以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从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两方面进行考核。日常评价主要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结合平日的课堂测验、课堂提问。日常评价应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要求学生真正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基本填写和编制方法,完成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练习。期末评价则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使考试题型多样化,试卷中应包含选择题、计算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既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馈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作者:吴婷婷 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财政管理会计学论文

一、财政管理会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自中国引入财政管理会计以来,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不够广泛、不够深入、不够协调等问题尤为显著。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操作人员的主观问题以及行业的客观问题都会影响到财政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由此可见行业人员素质和社会经济大环境对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影响很大。根据一直以来财政管理会计的应用,归结出以下五点问题。

1.相关理论支持不够完善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进入我国被应用到很多学科和行业,因此管理会计领域被不断拓宽,其中一些不合理的观点和假设也被修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对管理会计学的引用并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很多内容也一直处于分析阶段,没有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很多实践出现的问题无法在理论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甚至有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想符合的,因此管理会计理论对于实际的应用而言没有很高的价值。

2.实际运用不够全面管理会计学起初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时代,尤其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西方国家大不相同,因此其中的假设或模型不能再被运用。除此之外,应用地区的不全面应用也是问题之一,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很好的运用管理会计学,或者没有运用一整套管理会计学,因此应用效果不佳。

3.实务界对管理会计不够重视根据国内外以及港台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财政管理会计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甚至对企业对管理会计学很不重视,认为管理会计学对企业运营管理没有作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管理会计学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经济滞后的内陆西部地区,很多企业无法清楚的知道管理会计学对企业经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也不愿应用管理会计学。

4.实际应用的经验不够丰富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管理会计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该门学科成为很多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我国有些企业能够较为良好的运用管理会计学,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财务的管理提供便利,7O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核算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但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行业并没有从中总结出有效的结论和观点,因此在管理会计学在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缺乏优秀范例也使得高等院校的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实践性大大降低。

5.管理队伍不够专业化在大多数企业中,没有专门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其职责大多由财务人员担任,因此在处理管理会计事务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其专业程度较低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的应用质量。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财政管理会计相关的技术资格考试,因此缺乏衡量标准,也无法组建专业的管理会计团队。很多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大多将重点放在会计循环上,一味遵循传统会计管理的方法,而不重视如何才能让企业长期高效的发展。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就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影响财政管理会计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财政管理会计学在应用中的解决对策

要想改变当前财政管理会计学的应用现状,就必须要认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大环境的理论体系,并且科学有效的落实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有在多个方面完善才能保证财政管理会计学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

1.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只是对西方管理会计知识的介绍,而没有落实到实际的管理会计工作中。西方形成的管理会计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国市场所应用,但由于我国在社会经济环境、市场机制、文化观念等多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西方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实践效果并不乐观。对于财政管理会计学而言,强化基本理论知识是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能够分析其他理论问题的规律性和本质。在研究理论时不能就理论而研究理论,而应该根据实际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只是泛泛而谈,不具任何代表性和实际操作性。在强化基本理论时,要吸收运用相关学科的有用内容,借助研究的成果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一些发达国家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研究管理会计学,参加该协会的分别有学术界的和实务界的人才,他们能够互相交流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管理会计学。对于国外的这种成功的做法,我国也应该借鉴,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该根据理论设计一些具备行业特点并且较为可行的方案,以便实践能够顺利进行。实践一旦成功,就能够为日后的应用提供很大参照,作为行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样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够为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直观的依据,有利于培训工作的进行,让专业人才能够更好的应对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拓展财政管理会计内容管理会计学除了原来就有的内容以外还可以融人一些其他的内容,来拓展其内容的覆盖面。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的内容相互融合,将其独有的内容总结到一起,使得财政管理会计学能够更加全面。作业成本法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将该部分内容融合入管理会计学,则能够增强其应用性,强化实践性的同时拓展财政管理会计的内容。以前管理会计的成本管理重心主要是制造成本,但在当今时代下需要改变成新的重心即战略总成本,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仅仅控制成本,而需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规划,使成本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在业绩的一120-评估上要兼顾企业整体业绩与员工个人业绩,并且保证短期和长期都能够有序稳定的实现既定的目标。

4.提高行业人员素质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在管理会计上,企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从高层领导到底层员工都需要全方面提高其素质。高层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还必须广招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通过这些专业人才实现管理会计应用的落实,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有效推广。企业为了长期发展,可以定期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培训,更新其专业知识,让实际应用能够与时展同步,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在该行业中长期稳定的发展。日常管理中信息的分类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将信息可以按对象、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分类,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改制,按照目标进行配合,这样能够更有利于信息的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5.开发新型应用软件管理会计在日常操作中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人工的计算会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并且无法有效控制计算的正确率。计算机操作能够保证运算的正确性,并且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操作的效率。为了不断适应管理会计的运算需要,该行业需要不断开发新型应用软件,还可以借助软件拓宽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当今时代下的管理会计,运用电算化已经是时代的必然,企业必须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总体来说,当代社会环境下要实现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实现这个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界需要和实务界相互协调和合作,将理论化为实践的依据,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体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我国各大企业的管理结构在不断完善,其管理会计体制也需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逐渐朝着更加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专业型人才为管理会计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管理会计学的应用,加快企业的发展。

作者:鼯金玲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一元转让会计学论文

一、“一元转让”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1.“一元转让”价格产生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这些进行“一元转让”股权的公司,无论转让比例是多少,大多数被出让股权的公司其所有者权益为负数,也即俗称“资不抵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负资产出让方应该通过补偿给受让方相应等价物,才能实现等价交换。但是,实际过程中,这些股权转让却并没有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甚至要购入方以一元价格购入负资产,原因何在?经过对比分析,这些资不抵债的公司,其经营运转情况远未到破产清算地步,但是由于其不属于集团优秀企业,在集团内难有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国企“主辅分离”改革的大背景下,股东需要寻找新的买家,转让这部分资产,以保留公司现有的资源、资质,更为重要的是保留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的保护职工的权益。另外,现有的产权交易办法也规定,挂牌交易的股权必须要有明确的交易价格,这也是促使“一元转让”这种象征性价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2.“一元转让”的会计准则适用

结合《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一元转让”究竟属于长期股权投资还是企业合并,需要按照准则的规定进行区分,即如果转让后收购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就应该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如果转让后被收购单位与收购方“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就应该属于企业合并。因此,“一元转让”从会计学角度来看究竟属于哪种范畴,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一元转让”成立的条件

在日常操作中,“一元转让”成立的条件一般有以下几点:

1.被出让股权的公司资不抵债,所有者权益为负,或者股东因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出让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

2.被出让公司符合产权交易所规定的产权上市交易条件,即有明确的成交价;

3.被出让公司的股权无论占比几何,其挂牌价为“一元”或其他很低的象征性交易价格。

三、“一元转让”的账务处理

如前所述,“一元转让”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出现适用于不同准则的情形,因此下面通过举例来分别介绍各种交易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以会计语言解释“一元转让”。假设,A公司期末账面资产余额300万元,负债500万元,所有者权益-20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未分配利润-400万元。公司某股东欲以一元价格转让公司51%股权。某日,B公司出价“一元”将其购入。(A、B公司为非同一集团控制)

1.控股合并情形股东出售股权后,假设B公司董事会决定,收购完成后,仅对A公司实施控制,不注销A公司,因此B公司实际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相关账务处理过程如下。首先,A公司除了股东名称发生变更外,其他各项状况均未发生变化,因此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仅需在备查簿中将股东名录进行修改。B公司账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1元贷:银行存款(现金)1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购买日,B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该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体现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

2.吸收合并情形

依然如上例,如果A公司变为一人有限公司,股东将股份以“一元价格”进行转让,B公司董事会决定收购A公司股份后,注销A公司,则B公司的收购过程属于吸收合并,具体账务处理如下。在会计处理上,如果A公司被吸收合并,则A公司需要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全额转出,转入B公司中。B公司账务处理,借:资产300万元商誉2,000,001元贷:负债500万元银行存款(现金)1元

四、“一元转让”会计核算的期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期后处理

1.“一元转让”交易完成后12个月内价值量的调整

如果收购单位在收购时,对某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存在异议,按照准则要求,可以以暂估价入账,这些资产如果在之后的12个月内公允价值得到明确,需要按新价值调整入账时的暂估价值。准则规定:“应视同在购买日发生,即应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应对以暂时性价值为基础提供的比较报表信息,也应进行相关的调整”。

2.“一元转让”交易完成后12个月后价值量的调整

如果上述暂估价值是在购买日起的12个月以后,收购单位才最终确认暂估入账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那么收购单位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说,收购时以暂估价入账的资产、负债超过12个月才能确定真实价值的,应该将这部分业务视为会计差错更正,在调整相关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所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合并当期利润表中的金额,以及相关资产的折旧、摊销等。

(二)注意事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元转让”的会计核算虽然支付对价低,但是其中合并事项涉及的细节多、涉及的准则多,核算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相关业务操作、核算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确定转让交易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条件下,转让业务适用的准则不同,或者在同一准则中,也可能因为适用的条款不同,对会计核算产生实质影响,因此要对转让活动的各种事项进行细致分析,确保适用的准则和条款准确无误。

2.做好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价值评估。虽然转让价格仅为“一元”,但是购入方仍应对出售方所持股权的公允价值进行的资产评估,以合理确定合并报表的基础数据。

3.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控股比例,合理选用成本法或者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存在暂估入账的情况,当被收购的资产、负债具备合理作价的时候,要及时按照准则规定调整入账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爆发式增长的结束,一些跨国企业集团开始逐步改变以往“多元化”的战略部署,开始朝着“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这股变革潮流也逐渐传导至国内,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剥离非主业资产,转让负资产,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之一。从会计视野看“一元转让”价格这一问题,能够加深对股权转让的会计核算和操作过程的理解,熟练掌握股权转让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此类业务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会计人员的视野。

作者:熊涛 朱虹 单位:作者单位京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套期保值会计学论文

一、套期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套期会计的定义

套期会计通常被认为是对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所进行的一种防范,它是通过套期工具的价值或者现金流量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或现金流量反方向变化实现的,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企业的套期行为,往往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不能够在同一个期间的损益中被确认。为了从会计上体现套期保值的经济后果,需要运用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相互冲抵的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变动能够同时在损益中确认,这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套期会计。

(二)被套期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层也尝试用各种管理工具去控制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但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正确的反映,这就给管理层带来很大的难题。对于套期风险有两个问题:一是很难度量具体的数值;二是难以评价套期的有效性。被套期项目受到套期风险的影响应该是直接和清晰的,而不是间接和不明确的。所以准则认可的风险只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套期工具的范围

一般来说,衍生工具只要符合套期有效性的要求,均可被指定为套期工具。而非衍生工具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1.卖出期权。因为主体所卖出的期权的潜在损失可能会远远超过相关被套期项目价值的潜在利得,所以准则对卖出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做了严格的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8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中对于卖出期权使用非常谨慎,只在一种情况下允许指定卖出期权作为套期工具,即该卖出期权用于抵消某现购入的期权,包括在其他金融工具中的期权。1998年6月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中对卖出期权的规定比较灵活,除了IAS39规定的情形之外,SFAS133还允许将卖出期权与被套期项目已确认的资产或者负债作为一项资产组合工具,只要这项工具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得,和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一样多,那么就可以将卖出期权作为一项套期保值工具。SFAS133的规定虽然比较灵活,但是需要通过上述的测试程序,所以运用卖出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实施,将会导致很高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2.非衍生金融工具。IAS39规定,非衍生的金融资产或非衍生的金融负债只能用于外汇风险套期。SFAS133规定非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套期工具来使用:一是对未确定承诺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套期;二是对国外营业净投资外币敞口进行套期。由此可以看出,SFAS133比IAS39更为严格。

二、套期保值引起的会计问题

套期保值是通过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来防范或规避风险的一种具有经济意义、也可能带来会计意义的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经济套期保值,而所谓的会计意义,是指降低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指发生会计的损失,即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事项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会计意义的套期保值通常称为会计套期保值。如果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其经济效果能在财务报表上完整、真实、可靠地反映,则套期保值会计不会带来任何问题。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基于会计学视角浅析套期保值问题观。假如套期保值所蕴含的经济实质在本质上与现行财务会计框架相抵消,那么套期保值想要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得以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会计上能够容纳具有经济意义的套期保值策略,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借用经济学的概念,修正甚至重构现行财务框架;其二,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一)套期保值———会计确认问题会计确认,是指按规定的标准判别是否属于会计对象并作为会计要素加以计量以及是否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过程。套期保值能引起会计确认问题,是因为套期保值本身是对未来预期风险所进行的一种事前防范,涉及的交易或者事项必定与预期或者未来有关(徐经长,1997)。在形成的套期保值关系中,套期保值工具多为衍生工具,如期货、远期协议和期权等。这些交易或事项有别于典型的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如是否发生、何时发生、要素性质以及金额大小等都不确定,从而给会计确认带来了难题。

(二)套期保值———会计计量问题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财务会计系统是建立在交易观和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尽管现行财务会计系统已经是一个混合计量系统,但从历史成本角度观察,在一定程度上,混合计量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某种修订。仅就套期保值的属性而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都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套期保值的经济效果在财务报表中就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历史成本不会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稳定不变的。其一,当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化时,套期保值工具不会出现利得或损失来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利得和损失;被套期项目也不会因市场利率的变化而需要套期保值工具的抵消。其二,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市场因素的变化在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这导致了套期保值期间的套期保值无效性风险被完全掩盖了。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991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自愿双方间当前交易,而不是强制性清算销售所交换的金额”(娄尔行,1992)。除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也会导致会计计量的不一致。从理论上看,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套期保值与会计套期保值基本实现了一致,套期保值的经济实质在财务报表上得以完整表述。如果套期保值工具使用衍生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的表述就不存在问题。如果公允价值计量扩大到金融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就解决了计量的不一致问题。但问题是公允价值究竟能够扩展到多大的范围,已不仅仅关系到套期保值能否在会计上确认,更多的是涉及到现行会计系统改革深度和方向的问题。总之,不管是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整个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都无法消除会计计量的不一致问题。

3.混合计量模式。在混合计量模式下,套期保值工具与被套期保值项目会因选取计量属性的不同而出现计量不一致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套期保值工具采用现行市价基础,而被套期保值项目采用历史成本基础,这样,采用现行成本计量的套期保值工具因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影响时便予以确认,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被套期保值项目需要真正实现时予以确认,导致同一市场因素变化引起的套期保值双方利得和损失要在不同的期间确认,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对实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第24号明确规范了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针对该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的策略

对企业来讲,企业应该由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联合新准则实施的项目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准则过渡和转换问题。这对于银行业尤为重要。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准确计量是实施套期保值准则的基础。当前对金融企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套期保值准则,而是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将表外核算的衍生品纳入表内进行核算,要对金融资产按分类核算,对于贷款用摊余成本根据实际利率法计量,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在信息系统方面,银行应该使用最先进的交易和核算系统,该系统具备实时查询、信息传递、交易权限管理、会计核算等重要功能,能够适时的处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的工作,提高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并且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培训,加强员工对金融工具交易流程的了解,对于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学习,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等相关准则,从技术上掌握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其他部门的政策

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必须考虑对审慎资本监管指标的可能影响,银监会需要认真考虑实施新准则之后,监管体系指标中会计指标的变化程度,需要考虑适时重新调整监管的会计指标取值,防止因为审慎监管指标的僵化而对银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以往的指标在新准则下可能不再适应于审慎监管的要求。银行的监管指标与会计准则在贷款准备、优秀存款负债的认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银监会应该尽快全面评估会计准则变化对银行审慎监管和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各种影响,尽可能在新准则正式实施之前提出相关的监管指引,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的兼容工作。

作者:王成方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理论研究会计学论文

一、应收账款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广义的说,企业所有的债权性资产都属于应收账款,其中包括向个人、公司及其它债务人全部的借款,因此广义的应收账款,又称为应收款项;狭义的应收账款,主要来自主营业务或者劳务所产生的收入,它是依据信用基础所发生的债权,故此,狭义的应收账款,专门用于描述企业因销售产品而产生的应收而未收的货款。应收账款的确认同收入的确认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也就是说,一般在确认收入的同时也应当确认应收账款。该账户按所购货物的种类或接受劳务提供的单位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相比于其他资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风险性较高。由于企业中存在的应收账款所能代表的债权,只是一些相关的凭证单据,企业并没有获得一些有现实价值的资产,所以企业在收取款项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之上。这种债权能否收回在很大程度上由对方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本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是否健全等决定。这就使得企业的坏账损失加大,也就是说货款收能否收回与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大部分应收账款在实际意义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2)相比之下,流动性比较弱。由于企业中其他的资产不能通过出售或者抵押应收账款来换取,因此,对于某些应收账款,如付款期限未到达或者已过付款期限但对方由于某种原因仍无法支付的应收账款只能逼迫其还款,否则只能长期挂账。

(3)变现时间较长。由于企业销售货物,货款没有收回,致使应收账款变现时间较长,同时企业资金长时间被对方占用,从而降低应收账款的使用效率。

(4)成本较高。应收账款的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应收账款所需付出的各种代价。如果企业想要收回长期处于挂账状态的应收账款,一般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甚至收回的价款抵去回收成本后所剩无几。应收账款的成本具体分为以下几大类:

a.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款项被应收账款所占用而无法取得的的其他收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取决于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应收账款的期初期末余额余额、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各项费用,并且与这三个因素呈正向比例关系。

b.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产生于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所消耗的费用,主要包括:记录账簿的相关费用、调查分析客户的相关信息等需支付的费用、收取应收账款时发生的费用等。现在随着制度的健全,有很多企业都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用以帮助企业制定完善的信用政策并保证其工作顺利发展进行,并用于建立数据库管理体系专门用于统一管理客户信息、评估客户的偿还能力,监控应收账款的发生、审核其信用额度,执行收账使命,比如信用管理部门产生的这些零星支出就是性质类同与于固定费用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当应收账款数额的增加时,这些成本不会增加。

c.应收账款坏账成本。由于应收账款是企业商业信用的产物,其能否收回与否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叫做坏账成本。坏账率的高低由企业的商业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是否健全来决定。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商业信用相关制度越是严格,其发生的坏账率就会越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规定的范围内,收取账款所耗费的成本越多,其发生的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越低,且平均收款期限也越短。坏账成本通常与应收账款金额成正相关,即应收账款增多,坏账成本也随之增多。所以,企业应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尽量避免坏账成本增加而给企业正常的运转造成的负面的影响。

二、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如实地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报账、算账、记账,科学系统地对记账凭证进行登记,真实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安全妥善地保管好会行档案。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共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的利益。还有就是社会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我们的会计法律的条条框框要落到实处,作为政府执行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不断强化财经法纪的宣传工作,强化法制环境,提高全体成员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整个会计行业要自律管理严格。偶尔有同行抱怨,我们的企业制度是大框架,但是我们要在企业里去做财务工作,竟然很大程度上要立足传统,要依照旧例,才能立足。很多的财务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要坚持原则,在行业里形成良好的习气。全面建设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充分履行行业协会“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的职责,重要的是应以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理顺管理体制,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以行业自律体制建设的成果去赢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

总之,会计人员要加强理论研究,增强实践能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作者:咸国青 单位: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

会计学论文范文:应用型课程会计学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指标设定

依照外国先进会计学规划理念验证分析,我国在这方面应用型人才开发环节上应该始终坚持高素质、厚基础、中应用原则,同时联合地道经济服务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渠道,进行会计学基本方式与业务技能应用潜质开发,真正过渡成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了实现这类终极目标,领导人员必须积极构建强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引导实践教学环节,使得规划体系足够健全,无论是结构层次化或者形式多元化工作都能处理得尽善尽美。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

(一)开创全程化、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针对这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度规划,需要教学实践主体能够利用学生专业素质形态以及实践指标进行创新角度延展,上述能力并不是单独构建的,他们之间存在必要的逻辑关联,内涵实质也呈现阶梯上升形态。对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存在贯彻职务,必要时可联系实习、课程优化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予以调试;异质化实践流程的安排应该与能力素养相挂钩,并且依照各类疏导形式的差异效果,对人才培养动机进行全面梳理。

(二)维持实践教学流程衔接的协调性

理论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渗透环节中支撑功效不相伯仲,在完成必要理论修习工作之后,必要在第一时间内灌输实践操作理念,确保两者能够同步运行,巩固分散理念要素的消化进度;使得学习主体能够进一步掌握专业机理,锻炼后期业务管控能力。例如:《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同步实验内容,就是依照不同理论教学流程进行循环验证,此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主动贯穿于理论、实践主线,使得系统内部协调功效发挥到极致状态,扼制实践体系条块分割隐患,规避课程重复现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定会呈现阶梯增长迹象。

(三)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我们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考核内容的层次性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搭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验教学考核平台。具体考评体系为:首先,灌输基本实验理论知识,定期进行检验性测试;其次,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力度,及时开展验证性实验;再次,补充设计能力,实施设计性规划方案,将优秀理念要素整理完全并上报;最后,开放综合实验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开展探索性实验项目,于后期撰写研究论文、专题报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必须结合学生实践操作动机标准以及规划体系进行有机引导,竭尽全力拓展交流空间,使得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全面激活,为其今后在特定岗位尽职尽责留下点睛之笔。

作者:王畅 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工商管理论文

一、当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导致学习会计的动力不足会计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下或大二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刚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脱出来,许多学生尚未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大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从而导致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当学生在大三大四面临毕业就业时,很多学生才意识到需要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匆忙中准备职业知识或职业证书。应试教育模式下,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功利主义盛行。从学校的制度设计来看,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高学分积点,则意味着可以在奖学金评比和取得以及毕业工作机会的获取,都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仅在于满足于授课内容本身,取得短期的成绩高分,适应一种教条的学习模式,从而缺乏主动学习、主动进取的精神和富有活力的创造力。问题二:教师课堂教学中心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课堂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单向交流为主,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秀地位,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使整个学习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说教为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一一了解,无法及时答疑解惑,而学生也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无法通过特定的沟通渠道来解决。以教材为本的教学的内容也无法与实践环节有效结合,使学生学而无味,无法认识其重要性,更无法很好地将课堂的知识与丰富的经济实践相联系。问题三:教学管理中更多倾向于运用过多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使用的是等级的总结性评价,可能总结性评价从操作上而言,更为简单易行,从时间跨度上而言,时间跨度更短,但它无疑忽视了在教学参与各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过程本身的评价,从而不利于教学参与各方做出对教育活动质量进行改进的有效决策。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制约了教学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成为一个模式化规范化的过程,缺乏了主动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应归于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教学中贯穿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为应以学生短期成绩目标、还是中期就业目标、还是长期的职业能力目标?学生为本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这一目标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方达成共识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应该是一个具有弹性的能力,具有在社会经济环境里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应包含其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方面。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1.专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相关职业的专业能力,即从事未来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职业所应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2.职业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未来一定需要有足够的职业综合能力,这既符合管理的社会化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职业责任感等。(1)学习能力职业生涯中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不仅仅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各种新技术、新思维。不断将运用新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运用,这将是未来社会对职业人员的挑战。这需要破除一种思想———大学是学习的终点。应试教育中,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工作中需要具备求真务实和不断探究的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2)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主要是指个人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工作的协调能力,这是职业工作中顺利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3)个人职业责任感个人职业责任感主要是指个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从事管理岗位的从业者需要具备极高的职业责任感,认真主动地完成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

如果职业兴趣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第一,明确大学教育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方面应教些什么基于当前技术变革、知识的更新快,学生对一项知识的学习渠道更广,决定了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一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借助于技术变革的多样化案例,通过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场景式的教学,启发学生自主去浸入学习环境中,自主取得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要素。第二,学习团体鼓励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也成为学习团队的一员,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通过参与、启发学习团队中的某种思路,帮助各方的参与者能够建立起一种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的平台,在合作分享中互相启发和学习。第三,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尝试变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学中鼓励主动学习,并辅以及时反馈,关注主动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团队中进行评价时,不仅评价个人,也评价团队,激励团队的合作精神。允许每个学生在发挥其优势和能力中,均可得高分,从而激励和指导学生达到一个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五、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视角下的会计学教学思路的设计(以会计职业发展为例)

(一)会计学教学目标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其职业发展方向,引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会计学的教学体现对整体学科的完整性的介绍,并辅以会计职业发展的介绍。从生活中的点滴到经济社会中的新闻,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断提高,关注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并不断思考其未来的职业机会。会计职业发展的方向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从产生兴趣开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路径开始计划。第二步,指导学生进入会计职业领域需要准备的各项专业知识,学会阅读专业书籍能力会计学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科知识的相关性非常强,我们应指导循序渐进地学习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职业方向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的专业能力不仅仅通过学校校内课程的修读来准备,还要学会通过自主阅读专业书籍和自主学习来提高。第三步,树立学生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仅教授给学生书本的知识,还需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这种职业态度对于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或管理的其他相关工作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当下,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终身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态度,尤其对于会计职业,不断在职业生涯中学习各种知识、技术、政策法规和会计制度,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二)教学方法改变

1.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应改变以往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侧重转向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上来。首先,从教学体系的设置上,课程的内容需要从实践教学的主线出发,系统规划学生的课程。先安排学习《会计学原理》,再学习《会计学原理》的手工实训,后面依次开设《会计电算化》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及《ERP财务模拟》课程等;其次,教师应把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结合点,突出授课重点,指导学生操作并加深理论知识的运用;第三,强化实践部门的导师参与教学设计,给予学生学科的建议和指导;最后,在鼓励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中不足之处。2.互动教学激发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部分课程内容中,设定教学情境、案例或由学生发起寻找的案例,进行讨论,课下充分的学习和研究,课堂进行展示和讨论,发现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的运用方法,并从学生的视角认识问题。老师的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换为平等的学习者和参与者,不仅运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同时也向学生们学习,互相激励。发掘财经新闻背后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解读财务报表,认识商业领域里的灰色地带,认识会计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手段变革

1.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日常学习中,扩大吸收专业知识的视野,鼓励学生广泛关注微博、微信中关于财务专业的相关信息,不断思考,互相讨论。建立团队学习群体,促进有兴趣的学生互相鼓励并进行研究。教师应尽可能拓展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资源,以便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2.通过能力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能力拓展,提升学生应对真实财务环境的能力。通过能力拓展训练,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并不断完善工作实践平台建立学生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岗位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会计课程的认识,对会计职业发展的清晰规划。4.教学评价应基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从其参与学习的努力程度、团队参与程度、领导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总之,在我们的会计学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放在优秀地位,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到教学的价值,才能培养出具有自我学习、善于思考能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是有意义的改革。

作者:黄慧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电子商务的会计学论文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全新的企业活动,对于企业会计来说也有新的变化,现在还遗留了部分传统经济环境的会计内容,如复式记录,权责制等,而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会计在企业经济环境中有了巨大的改变。从企业经济结构来讲,传统结构是分级式的,等级成为内部环境的主要基础参考,管理方面采取“由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权利主要分散在下属分支中,间接管理的情况比较明显,中间管理者也相对较多。当下,经济发展之迅速,要求企业有更强的活动能力,很明显传统的企业结构有管理反映较慢的缺点,这在快节奏的市场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的。电子商务的引入,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更多的采用了基于网络通讯的管理结构,时事通讯与反馈让企业内部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更适合快节奏的市场环境。从生产环境来讲,传统企业生产分工明确,工序性强,流水线生产是最为普遍的生产模式。在对于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过程中,流程化的生产让产品缺少个性化,无法针对市场实际需求做出更快更好的改变。应对这一现状,电子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流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使得企业生产既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优化,又能满足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在大批量和定制生产活动中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学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全球化,电子商务成为商业活动中全新的概念,商务领域相关的会计统计规则等也处于磨合修正阶段,会计统计财务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比如说在交易地域扩大的情况下,商品的权利转让变得十分复杂,网络参与的收益将如何计算,收入实现的时点也同样难以计算,这时传统会计统计方法明显已经不适用。网络经营模式和交易模式与传统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别,基于电子货币的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难以保证,而且在电子交易过程中,企业不再依赖企业规模和存货量实现发展,既然企业不再看中前方营业面积和货物存量,那么相应的折旧费用和人工费用将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电子设备的购入和技术研发将引入新的资金投入,这让传统会计财务分析中的周转率和流动率不再适用。所以说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会计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会计学理论受到的影响。

首先来说会计目标,电子商务的应用,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的比重将会改变,也就是说知识资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加重要,这样的话会计目标将从物质资产服务转向知识资产服务。传统会计更多的针对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现在统计企业资源状况和收益控制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再来说经营假设。经营假设本来是为解决企业财产评估和分配的,是因为股份制的企业有限责任的特点产生的。电子商务的引入也产生了全新的网络企业的概念,其临时性让资产分配不再成为会计所关心的问题,这样来说经营假设也就不适用于网络企业。最后来说货币假设。传统会计学中有货币计量假设,是将会计统计工作中涉及的货币统一成一种货币单位,另外还包括了货币稳定假设。电子商务中的电子货币,明显不满足现有的货币假设,但这也给会计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货币假设理论也应当得到适当的扩充。

2.会计管理受到的影响。

会计在企业中具有核算和决策的职能,电子商务的会计工作则更注重决策和监督职能,复杂的会计统计工作将由计算机技术进行简化。会计的监督职能更多的是对电子统计中的结果,以及相关法制内容执行情况。这时,会计管理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网络经济活动的监督将更加实时化。在现阶段发展的电子商务中,已经为网络会计提供了可能,将来将会完善会计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网络支持等。会计的管理职能还体现在企业资金的流动和物流等几个方面,这就说明全面的会计支持系统还要实现“购销存”记录,和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3.会计信息受到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信息是依照企业分层类型进行的,而新的会计信息传递将变得更加网络化,也就是通过全新的企业网络组织形式将会计信息汇总起来,那么相关的财务统计部门就可以将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统一公布,有必要时还可以将必要信息快捷的传递至税务或证券机构。通过网络传送的方式,会计信息实现无纸化,传送实现“零延迟”,极大的增强了会计信息的集中性和时效性。另外,对于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而言,财务报告的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基于网络层次的企业结构,对于固定会计信息,时效会计信息,企业综合信息或是个人信息等而言,记录和统一上报有时间障碍或者种类障碍,网络实时财务报告让突破这些障碍成为可能。既然财务报告的模式已经不受限制了,那么财务报告的内容也将从原来对企业经营的关注,转为对企业发展决策信息的关注。

4.商品要素受到的影响。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存货量减少,甚至出现了“零库存”,存货积压的风险也就相对降低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零库存”,这引出了适时生产的概念,这样的生产强调在需要生产时才进行生产,这又对传统存货管理产生了影响。传统的存货管理是按照订货量进行的,存货成本在会计统计中是合理存在的,经济订货水平是采购成本和存货成本综合的最低值,适时生产的重点就在于库存极小化,这在商品销售中需要供应速度与之相匹配,销售中断越少,商品储存的损失也就越少。

5.信息安全受到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无纸化特点让数字化存储介质全面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更多的是通过数字化设备存储,传输过程也都基于网络通信。数字化存储过程和网络传输过程都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相应的存在危险。信息安全更多的出现在内部信息篡改,黑客入侵窃取竞争资料等,所以网络时代下信息安全和商业道德变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的普及势必对传统会计学造成影响,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对会计理论做出新的要求,会计事务也有了新的职能。

作者:李玲婧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基于多元化教学的会计学论文

一、《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优秀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教师有必要不断总结甚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不断研磨自身的授课艺术,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吕珺 何玉岭 杨元贵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会计学论文

一、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

1.充分考虑各专业差别,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

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优秀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

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

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

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

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结论

实践证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引入与实施,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授课,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作者:陈晓丹 侯九阳 史健婷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