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2 10:2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方式
1.物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物质层面的关系是指科学方法对艺术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理解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主要停留在表象上,需要提倡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2.心理层面的融合。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等诸多要素要彼此渗透,情感通过理性的对话能够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当艺术具体化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才有美的艺术产生。在幼儿教育中,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有的教师则认为想象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违背原则,于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就封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遇到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激发、引领与指导孩子理性与情感的参与。
3.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富有变化和韵律美的和谐美。周期美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节奏,科学和艺术的汇合,实现了深层次的积极互动,科学活动有助于引导幼儿关注、观察与体验各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意味,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节奏、和谐等,提升幼儿勇于怀疑的品质。
二、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从个体角度逐渐渗透。首先是在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对3—4岁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其次是对6岁阶段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开始注重结果和获得结果的意识培养,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利用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以强化幼儿的兴趣发展。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优化的教育中达到科学教育目的。
2.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起源于儿童相互作用的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它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简单构思,然后把这个构思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活动加工改变材料,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在活动中遵循合作计划的规则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任何造型在制造前都需要弄清楚物体的结构,需要比例以及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对形态进行分析与综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要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交流讨论。交流谈论能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开始产生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使幼儿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使自己能有效组织、分配任务,实现观点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评价、交流活动,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有效的制作动作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在教学素材上要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从各种角度使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3.利用启发创造教育法。在课程设计上要依照科学教育主题内容设计其活动,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利用重组法:让幼儿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成另一形象的玩具;比较模拟启发法: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发现法:在指导幼儿学习知识时,应该让幼儿自己发现并学习相应知识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通过观看和思考发现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用途和价值。幼儿在有声有色的科学教育中小组讨论和解决疑问,加深幼儿对物体的了解和记忆。总之,艺术与科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科学教育重在发展儿童探究发现与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需求创造出特定的实用价值,产生合理性、效能及科学性,艺术活动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恰当的契机和适宜的平台。
作者:王磊 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胜利农场幼儿园
一、舞蹈教育跨课程教学的原因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舞蹈作为美育是有着积极意义上的生命美育,让幼儿在其他课程中融合舞蹈教学中的真、善、美主题潜移默化幼儿的心灵,使感情得到升华,心胸得到开阔,情操得到陶冶。正如陈鹤琴先生提倡的“要给小孩子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的教育思想。幼儿的游戏是教学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学,正是《纲要》里提出的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幼儿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幼儿舞蹈教学。将幼儿舞蹈艺术教育与社会、语言、艺术课程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进行跨课程教学,不仅获得该课程的知识,还收获更多的拓展知识。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将舞蹈教学与社会、语言和艺术课程融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这样的方式既遵循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又符合舞蹈发展的规律,是从动作的发生、发展、变化来组织舞蹈语汇的,并通过想故事、讲故事、演故事、舞故事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舞蹈的构思、结构、提炼、发展、升华。这个过程是有情景、有内容并且幼儿是在发现动作参与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这才是舞蹈与幼儿教育的真正结合点。
二、舞蹈教育跨课程教学的成效
幼儿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强调结果还是注重过程,是“你教、我学”还是注重“做中学”,是否尊重幼儿原发的创造性等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探讨。那么在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应当注重过程,跨课程的教学是弹性的、灵活的、能够激发幼儿情感的、有创造性的,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也会是积极的、主动的。
1.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
以前在幼儿舞蹈教育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模仿,忽略了幼儿的想法,忽略了幼儿自我学习经验的获取。在社会、语言课程上,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的动作,让幼儿以不同与他人的方式来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长时间的学习,幼儿一定会获取许多自发的舞蹈经验,认识更多的身体语言符号,学会美、创造美。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在社会、语言课程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即兴舞创编时,幼儿会不断的动脑子搜寻生活中的印象,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就是“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中老师提出小鸭子如何走路的,有的孩子就双手靠后或者双腿张开,而有的幼儿就会双手合并做鸭嘴状等的不一样的动作,幼儿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构思着自己的故事,思维着这些动作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长期地、积累地与故事发生冲撞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和身体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潜能。
3.充分扩展幼儿的视野
在这种幼儿自创舞蹈的过程中,比如,蚂蚁搬豆,可以这样搬、那样搬,他们会发现身体动作的多样性。又如,在小花猫扑蝶的即兴舞中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进而进入到另一个场景中去探索,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
4.教师是引导者不是训练者
在最后一点上要注意,教师是导演,负责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可以顺利进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不必强求幼儿有多么完整和专业的舞蹈动作,也不能去替孩子讲故事、编动作,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发展。所以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而不是训练者和代替者,教师是协助幼儿完成他的故事、动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幼儿原发的创造性,这是现代教育所付于给我们的责任。
三、结语
幼儿舞蹈的课程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以训练为主的机械式教学。跨课程教学的形式就将舞蹈教育与社会、语言、艺术课程巧妙的链接在一起,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艺术学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融合了每种课程的优点,将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作者:周莹洁 单位:嘉兴学院
一、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感受能力。绘画和美工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培养,活动延伸中如教室环境布置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影响很深远,是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启蒙性开导和指引,是引导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标杆,起着导向性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为幼儿树立一个艺术修养的标牌,善于观察幼儿行为,知道幼儿各种行为的原因,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洞察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进行启蒙性引导。
作者:奚静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一、山西民间艺术的特征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期是人生长发育、培养习惯、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山西民间艺术的审美性、生活性、实践性、民族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对于幼儿美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
(一)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首要特征。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艺术品在山西民间文化的百花园里悄然绽放,各领风骚。其中,广灵窗花精巧绝伦,红火喜庆;霍州面塑憨态可掬,寓意吉祥;云冈绢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孝义皮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形象表达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山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帮助其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还能培养他们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全面发展生活性和实践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山西民间艺术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山西人民的历史、习俗和思想感情。如山西面塑通过捏、压、撮、剪等方法,将普通的食物化为饱含情感和艺术意蕴的精神食粮。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幼儿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能够促进他们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而处理材料的搭配和组合、不同材料间的空间关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等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而且能够满足幼儿喜欢自由想象和表达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养成专心、投入和创造的品质。
(三)培养民族意识民族性是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山西民间艺术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气质品格和审美情趣。如山西民歌《走西口》,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唱尽山西人民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拼搏奋斗的酸甜苦辣。山西民居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外雄内秀,独具特色,凸显了明清晋商的盛世繁荣,也将朴实厚道、勤俭诚信的晋商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山西民间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让山西民歌在幼儿的世界中流传,让民族英雄成为幼儿的偶像,让晋商精神融入幼儿的生命,使新一代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民族情感,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植入民族之根,激发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
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立足山西广博丰厚的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位幼儿的艺术素养,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6]72-74根据《纲要》和《指南》对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要求,可以把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感知与理解、表现与创造、情感与态度三类。感知与理解:感受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山西民间艺术作品,体会并欣赏山西民间艺术作品的美,初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内涵。表现与创造:掌握简单的山西民间艺术表现技能,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情感与态度:喜欢山西民间艺术,对山西民间艺术感兴趣,积极参与山西民间艺术活动,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三、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
山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将之纳入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中。
(一)民间工艺山西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包括绘画、手工、雕塑等。民间绘画有木板年画、炕围画、壁画等,民间手工有剪纸、面塑、绢人、皮影、布艺、推光漆器等,民间雕塑有砖雕、木雕、根雕等。这些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奇葩。教师可选取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的民间工艺品供幼儿欣赏把玩,帮助幼儿了解其中的内涵意蕴,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自己的民间工艺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能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
(二)民间音乐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乡”,民间音乐有民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走西口》《想亲亲》《绣荷包》《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山西的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是戏剧艺术中的瑰宝。这些民间音乐形式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也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非常宝贵的资源。通过欣赏晋味儿浓郁的民歌、抑扬顿挫的晋剧和场面壮阔的锣鼓秧歌,可以让幼儿初步领略山西民间歌曲、舞蹈、器乐的文化风格、动作特点,从中感受山西民间音乐的浓郁特色和独到韵味。
(三)民间文学山西历史悠久,传说、民谣、故事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同山西有着密切的联系。《诗经》中的“硕鼠”“伐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成为历代人民的启蒙读物。此外,古代山西多名臣勇将,“赵氏孤儿”“武圣关公”“介子推”等妇孺皆知的感人故事至今流传不息,这些神话传说、韵文童谣、民间故事等不仅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山西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还能让幼儿初步了解三晋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四)民间美食“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闻喜的煮饼赛点心,清和元头脑暖人心,小飞刀削面香煞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名吃特产,山西的面食更是以花样多、味道好、技艺精名扬海内外,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一些山西特有的传统面食作为幼儿的餐点,还可以带幼儿到厨房参观师傅们制作面食的过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亲自制作山西美食,这都有助于幼儿了解本民族的美食特产并认同本民族的饮食文化。毕中情试论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民间社火山西的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娱自演活动,有秧歌、高跷、旱船、背棍、抬阁、舞狮、花灯等。民间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谚语。幼儿园应带领并组织幼儿参加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庆典和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黄河流域浓厚的文化特征和山西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在浓浓的山西味儿中激发幼儿对山西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意识与情感。
四、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在幼儿园中创设具有山西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挥环境的潜在作用。首先,将山西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大厅的主题墙饰、楼梯、过道、角落等都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民间艺术图案和物品等进行布置,如红红的剪纸、窗花,鲜艳精致的风筝、绣品,憨态可掬的面塑、布玩具等。走廊里可以陈列一些幼儿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愿望,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其次,在各班的室内环境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区域。如创设“山西面食”一条街,微缩拉面、刀削面、猫耳朵、擦尖、搓鱼等各种特色面食,张贴拉、削、抿、擦、搓等多种技法的图片,提供各种工具和原料,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美食。最后,周边社区是影响幼儿较大的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幼儿园应抓住时机,组织幼儿多参加社区的各种民间庆典和民俗表演,让幼儿在充满山西气息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受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
(二)组织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活动大量接触并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即带领幼儿参观民间手工艺展和民俗博物馆,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让幼儿亲自感受其中的氛围,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如在“晋剧探秘”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到剧院欣赏悠扬流畅、美轮美奂的晋剧表演,亲自感受晋剧的独到韵味,并和晋剧表演艺术家近距离接触,交流有关的话题。“请进来”即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表演剪纸、面人、刺绣、布艺等,让幼儿与艺人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并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操作。[8]如在“山西面塑”活动中,则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幼儿园为大家演示面塑的整个制作过程,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巧妙制作,将面团变成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开展适宜幼儿参与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学习。因此,提供操作和创作材料比仅仅呈现静态的民间艺术作品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由探索中学习和发展。如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提供纸、泥、面、布等简便易得的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叠、画、捏等方法及组合,在看、玩、说、想中创造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制作道具、创编动作、分角色饰演,在儿童剧场中表演贤臣名将的事迹,发扬传承山西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总之,山西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更好的选择、开发、运用方式,使之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构建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和滋养中获得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
作者:毕中情 单位: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模式,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融入生活,感受艺术教育的魅力,同时还要注意借鉴现代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作者:赵丽芳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幼儿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授给幼儿,让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一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性,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能够真正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在幼儿教育中的却很少,并且民间艺术作为教育资源,可以用于开发幼儿各方面才能和健全幼儿人格。这一认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教师需要根据民间艺术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给幼儿讲授陶瓷的艺术时,教师就可以开展“美丽的陶瓷”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陶瓷的知识和故事,并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展。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陶瓷制作过程,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学习和亲身感受中激发出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中国陶瓷艺术。
2.生动有趣的区角活动。由于幼儿成长阶段的限制,其学习的知识通常是在游戏和探索过程中获得的。基于此,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区角活动。所谓区角,是指一个没有局限的场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在里面游戏和学习,如游戏区、图书区、美术区、表演区等。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区角,将中国民间艺术渗透于中。如在游戏区,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陀螺、沙袋、大风车等放在这里,并按照幼儿的年龄和安全等因素加以整理。这些玩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在美术区,教师可以收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及大量的自然材料,使孩子能够自由地画、剪、贴。通过这种在区角渗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受到熏陶。
3.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生活皆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重视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民间艺术生活化。如在每一天的上学时间,幼儿园可以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等,让孩子们欣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入学环境;课间休息和午睡起床时间,给孩子们播放一些民间乐曲;课间游戏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将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与孩子们的生活融合,使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有益作用
1.增强幼儿的爱国之情。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善恶的喜憎。特别是民间文学记载的许多英雄人物,其事迹能深深地影响和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欣赏民间文学,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善恶真伪,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园中进行民间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剪纸、画画等能力。此外,通过民间艺术教育还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美好之处,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让孩子们自由地发挥,大胆地表达,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恰好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带领孩子们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独立地创造一些自己喜欢或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出的形象,有些孩子还能够给他们制作的形象编出生动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再如,在美术学习中,孩子们能够利用绳子或者玉米皮等编制出小花、小鱼等作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我国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游戏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民间艺术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能获得孩子们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内容,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幼儿的潜质,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艺心理学思想从发端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如果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拉开了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帷幕,那么,朱光潜则是把中国文艺心理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地。自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心理学进入了沉寂时期,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心理学才慢慢活跃起来,人们对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又重新重视起来,在这段集中的时间里,相继有十余种文艺心理学专著和译著出版,甚至一批文艺心理学教材进入到高等学府的课堂;这标志着中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由理论探讨进入到实践指导和运用阶段。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是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二是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三是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四是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五是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六是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一、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幼儿艺术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其对“美”初步的审定和感受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新一轮课改积极探索的一个改革方向。但是,较多的家长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却对此有着“误解”,极大地阻碍了幼儿艺术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数众多的家长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增加艺术细胞。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也不管孩子接不接受,便将其强制地送到兴趣班或特长班去接受教育,而对孩子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的效果一律以“弹得好不好,画的好不好、跳得好不好”或考过了多少级来衡量,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无提高,使孩子的内心期望、兴趣爱好与现实中家长的强迫相向而驰,甚至越走越远。由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较严重的功利化思想。他们只是看到了明星效应,更有甚者是为了圆自己的“星梦”,一味地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对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发展潜力置之不顾。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存在误区
好奇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艺术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如此,这本应受到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培养。但是,我们大多的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过多地注重孩子对知识经验的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视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教育,忽视了孩子情绪情感的主动参与,更忽视了孩子对美自由阐释和表达。这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找到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以文艺心理学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各项要求,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新体系
(一)将单纯的技能技巧性幼儿艺术教育转变成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初步形成和充实性教育上来单纯的技能技巧性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正确描述、制作和表演技巧上,完全忽视了幼儿个体对艺术精神的感悟和自主表现,制约了儿童的审美潜能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主张和当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立体方面的基础和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具有先天性与遗传性但能力的发展成熟却有赖于后天教育。审美感悟教育是文艺心理学的优秀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其能体验到审美对象传达的含义。它也是引导幼儿感知、理解美的事物,发掘和培养幼儿审美创造潜力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时应努力做到:
1.让孩子们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了解大自然,通过观摩形态各异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引导孩子感知事物颜色、声音、位置、空间位置、运动轨迹等,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孩子的校外生活、开拓视野,还能让其逐渐形成对生命运动模式的感悟能力。
2.生活平淡枯燥,但平淡的生活则能孕育出生命与神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都是以形象化的状态呈现,孩子置身于生活中,其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交流与碰撞,但这种交流是肤浅的、残缺的,习以为常也就成了漠然和平淡。所以不经引导、点拨,在学生的眼中难以发现神奇的形象,更谈不上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应该给生活注入新鲜与好奇,让幼儿充分感情其内涵与魅力,体味原本平淡的生活竟然如此地有趣,令人着迷,在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挖掘出形象的丰富与神奇,为幼儿步入艺术殿堂铺好第一块砖。
3.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孩子直觉感悟和把握社会中美的事物的本质,提高发现美的能力。社会美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而心灵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说明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是驱动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对美的欣赏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4.多欣赏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艺术作品,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同样,想象在幼儿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更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想象中产生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顺利地掌握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提高、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将模仿教育转变为审美情感教育,突出审美情感的陶冶
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张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而模仿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变成简单的机械模仿,改变了幼儿艺术教育“自由创造”的特征,使幼儿艺术教育失去了“情感意味”。艺术情感是审美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创作者融入艺术作品的情感,也包括艺术欣赏者能动的情感体验的情感扩散,它具有独创性、超越性、细腻性和典型性等特征。因此,艺术情感最能感人、动人,一旦被主体接纳,能充分激发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培养艺术情感是幼儿艺术教育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做到:
1.选择具有丰富情感类型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作品供其欣赏,使幼儿在艺术欣赏中去感受和理解作品,丰富和激发自己情感。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情绪、情感体验,学会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审美情感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3.合理引导幼儿在创作表现活动中通过口头语言、角色扮演、“涂鸦”等有效地表达情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他们可以借助简单的口头语言、角色扮演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三)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审美教育在幼儿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整体建构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一般以分科形式进行,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各自有独立的大纲,甚至,不同的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幼儿艺术教育的整体性和各种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幼儿艺术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艺术教育本身,应该走向综合化,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儿童某种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整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获得美的熏陶。综合性艺术教育培养的不是给予儿童简单的技艺知识,而是达到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与此同时,我们应坚持从幼儿生活和兴趣出发去整合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在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回归于幼儿的生活。这样能够使幼儿快乐地接受教育,使幼儿人格得到健康、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将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情感表达和创造冲动的出口,也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开创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再是艺术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应注重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满足其艺术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拓宽其艺术视野和审美空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创设宽松环境,鼓励美术创造
幼儿的好奇心强烈而且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创造机会十分丰富。但是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并进行培育。比如,在区域活动或是户外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带上画笔出来,随时随地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所见跃然纸上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创作动力。又或者让他们回家后凭借回忆把自己的所见画下来,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让活动更加回味无穷。但是,当幼儿的想法和普遍的想法有出入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否定,而应该加以科学的引导,让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发展。如在指导幼儿画蜗牛时,两位学生起了争执:“你画得不对!蜗牛的壳应该是圆的。”原来是一名幼儿画了好多“奇形怪状”的蜗牛,受到了旁边小朋友的质疑。这时教师就可出来“打圆场”:“说不定真的有这样的蜗牛呢,只不过我们没有见过罢了,对不对?”这样既化解了学生的争执,又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谓一举两得。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那些独特的想象,不必太过纠结造型是否生动形象、色彩是否和谐美观、构思是否准确巧妙等,只要幼儿尽力去画,表现出了他们纯真可爱的天性和对所画事物的认知水平即可。总之,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型的教学转变成智能开发型的教学,积极运用启发、提示、引导、鼓励等手段,为他们创设宽松活泼的环境,让幼儿进行自由自主的美术创作。
二、丰富感官体验,点燃创作欲望
幼儿的美术创造活动不是凭空捏造的,即使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依靠着感性材料而进行的,它需要幼儿去观察、去聆听、去触摸、去思考。所以,教师要多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做,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增长经验、开阔眼界,从而提高艺术创造力。比如画人脸,教师可先让幼儿在班级中选一名幼儿作为自己的模特,仔细观察他的眼睛、眉毛、嘴巴、鼻子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还可以直接用手去摸一摸,10分钟观察完毕后分开作画。完成后,幼儿把画像在模特的脸旁边展开,一时间笑料百出,气氛十分热闹。教师根据实际模特的脸和作品对学生进行指导,效果甚佳。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多个感官共同参与,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对于他们艺术创造性的培养十分有利。所以,教师可多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的画不受真实的约束,在欢乐的气氛中凸显幼儿所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点燃他们的创作欲望。
三、积极引导发挥,实现大胆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闪光点。”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一般由教师先出示一幅示范画供幼儿观察,再自己示范作画的方法和过程,然后幼儿再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使得幼儿创作的画在色彩、构造上与示范画几乎无二,容易造成幼儿画画模式的僵化,阻碍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潜力。新时代下的幼儿美术教育要突破这种模式,积极指导幼儿想象发挥、大胆创造,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幼儿折千纸鹤的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装饰千纸鹤,并提供蜡光纸、彩色铅笔、细线等材料,让幼儿尽情想象和发挥,制作出风格各异的千纸鹤: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有彩虹羽毛,还有“比翼双飞”的纸鹤……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作潜力。可见,教师要善于为幼儿提供一些可利用的材料和创作空间,挖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才能解放他们的天性,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实现艺术表现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时期是美术创造的黄金时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还未被现实的生活所磨灭。所以,幼儿美术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间,利用各种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保护并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提升艺术创造力。
作者:李春艳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1、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贯穿艺术教育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通过几次活动或几次游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抓住时机,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
首先,注重园内“小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环境是无声的教育,也是幼儿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注意环境装饰的形象化、艺术化、知识化、教育化,根据当时所处的季节、幼儿所关注的热点或国家、社会要事来进行环境的布置与装饰,让幼儿不仅从环境中得到美的体验,更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我们可以在活动室中创设“艺术活动区”,展出大师级的名作、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或幼儿自己创作的作品,供幼儿欣赏、对比、学习;也可以放置各种绘画用具和废旧材料,供幼儿自由挑选创作。同时,教师应注意所展示作品的兼容性,并需经常更换活动区材料,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
其次,重视生活“大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教育资源。春天嫩绿的小芽,夏天翠绿的荷叶,秋天黄绿的落叶,冬天青绿的松柏;姹紫嫣红的花卉,造型各异的树木,潺潺流淌的小溪,啾啾婉转的鸟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生机。流光溢彩的高楼霓虹,金碧辉煌的商店橱窗,熙熙攘攘的节日街头,热热闹闹的广场演出,是生活赠予我们的勃勃生机。老师们可以通过“大自然的声音”“生活的节奏”等活动来鼓励、引导幼儿擦亮眼睛,学习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突破日常的理解与认识,打开艺术欣赏之门,促使幼儿对自然和生活中蕴涵的美与艺术敏感,为艺术教育奠定基础。
再次,重视日常活动音乐对幼儿的影响。音乐能充实生活,愉快心情,激发感情,鼓舞意志,陶冶情操。于是,我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渗透进了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中。如在幼儿自由活动中,在进餐时间,在午睡之前,我们都选择了特定的音乐来提醒、帮助幼儿开展活动,不仅有效维持了活动的秩序,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度,增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
最后,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感觉的教育,是渗透于各个领域的教育。动作中有美感,语言中有韵味,这些,也都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2、幼儿艺术教育应尊重幼儿生活的逻辑
幼儿对世界的感受是直觉的,充满情感的。幼儿的生活是一个感觉的生活,感情的自由造就了他们对生活自由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幼儿提供属于他们的艺术欣赏、表达和创造的机会。在艺术的殿堂里,教师更要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幼儿一起,用他们的眼光来感受艺术,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允许并支持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如美术活动中,小班的小朋友画出了绿色的太阳,受到了同伴的指责与嘲笑。这时,老师应问一问、听一听这个孩子的想法和理由,站在他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与众不同的“太阳”,保护他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他应该与常规表现模式保持高度统一,扼杀了他表现自我的欲望和能力。
同时,幼儿的艺术教育应尽量做到整体化,不能割裂各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同样是“节奏”,音乐中有节奏,文学、绘画、舞蹈中也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让幼儿感受“节奏”,同样也可以利用诗歌朗诵、韵律活动来让幼儿理解、掌握。若只墨守成规,不注意举一反三,往往会令幼儿感觉枯燥乏味,抓不住幼儿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倍功半。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通过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途径。幼儿艺术教育是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让个体以艺术的态度积极对待生活的教育。
作者:申娟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及目的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及范畴
什么是幼儿艺术教育呢?幼儿艺术教育以音乐(含舞蹈)和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广泛,幼儿美术、音乐、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等都涉及此领域。(二)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基本思想
新《纲要》阐述,“艺术活动对幼儿作用主要有:一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是促进幼儿的智力;三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四是能使幼儿认知艺术语言、符号,促进创造力。”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艺术活动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要求照葫芦画瓢。后果是幼儿艺术感受力下降,审美经验缺失。“邯郸学步”是最好注释。幼儿模仿画,恰恰如此,不但掌握不了绘画技巧,反而失去了儿童特有的生动画法。
(二)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评价,总以提问“好不好、美不美”来让幼儿作划一评价,束缚了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现在,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
三、在幼儿艺术教育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一)从“重视技能的模仿”的观念转变为“审美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的目标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脑),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则等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是绝对的,甚至是终极的。部分教师就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子小,幼儿怎能创新呢!因此,必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观念。
(三)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
当前,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幼儿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学活动由教师支配,幼儿只能在里面打转,幼儿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探索行为。
四、幼儿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创新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
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敏感的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增加了自信心。
(二)教具及素材的选择
1.运用有趣的教具
如果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就应有一百种表现方式,教师应大胆地将绘画融入音乐活动中,如学习长音和短音时,用生动的形象小猫融入学习中,音长时用长线,这时小猫走路节奏慢,音短时用短线,这时小猫走路快,孩子们开心的游戏时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2.选用有趣的素材
记得带小班时,在“幼儿音乐幼儿生活”全国音乐活动研讨会中,我的活动《小天使旅行记》就是抓住了好的素材,被评为了优秀课例。活动中有过小河、爬大山、上楼梯、巨人沉重的步伐和小天使的欢快等,这些素材都贴近幼儿生活,整个活动有趣、流畅,深受幼儿喜爱。
3.巧妙利用各种资源
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开发,以开放形式,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探索。在音乐角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很多乐器,幼儿一到区域,他们就自由选择材料,敲打、听唱,逐步积累节奏感。
美术角中放一些随手可以取的美术材料,如:各种不同的笔和纸,让幼儿可以在不同质地的纸上尽情圈涂,在涂画中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
(三)内容的选择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流行歌曲对幼儿生活有很强的影响力,将自己熟悉的旋律哼上一段,或编入自己的歌词哼唱都是十分开心的事。
2.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应更具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近来,孩子们对“神州七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让活动与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最新成果相融合。
3.内容的选择要有空间,并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开放式的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有利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4.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扩展后的幼儿艺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
(四)正确评价幼儿艺术教育教学
1.情感态度层面上的评价
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关注,远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如喜、怒、哀、乐。以音乐活动《小树叶》为例,评价首先在于幼儿是否对歌曲感兴趣及情绪变化,在演唱时是否能从离别的忧愁转化为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以及能否观察“一叶知秋”的现象,在已有经验中体会别离的感觉。
2.过程与方法层面上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动态评价,幼儿在合作中的表现,要看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如在节奏活动《大雨和小雨》的学习过程评价中,注意看幼儿是否参与了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探究;是否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乐器;能否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演奏。
3.知识、技能层面上的评价
“在支持幼儿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其重点在于幼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音高、节奏、速度、音色、曲式、旋律的感知,及在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想象力与表现力。
最后,提到的还是我们的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我们指明新时期幼儿教育方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幼儿教育提高一个新台阶。
我国的现代教育重视对儿童的素质教育,《纲要》的制定,就是为了指导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纲要》中已经谈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觉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人员的练习,它着眼于培养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以下各项指导要点均来自这一着眼点。
一.“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吕氏春秋·去尤》曰:“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大意是:从美和丑的比较中明白美和丑的不同,建立辨别是和非的观念。
卡尔·威特,用早期教育的精辟理论,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19世纪德国传奇般的天才,他的教育实践为成功培养孩子提供了第一个范本。在他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他也提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他非常重视通过艺术教育来完美儿子的品德。有一次,小卡尔尝试着用积木来搭一座大桥,但这是相当具有难度的事,每放一块积木都要恰到好处,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小卡尔反复试了好多次,终于,他成功了!老卡尔兴奋地夸奖了儿子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并以此教育儿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具有这种耐性和执着。
所以,用《纲要》上的话来说,我们在实施艺术教育时,“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艺术活动是幼儿充分展示自己个性,表达其创造力的最佳形式,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重视个体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鼓励他们自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即“成人化”、“标准化要求”)去评价幼儿的创作,不要简单地用“好”和“不好”、“像”和“不像”之类的词汇去框住幼儿的作品,那样只会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创作热情,应该具体地肯定作品的优点,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等,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三.教师的功能:
1.“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艺术活动要给幼儿带来美感体验,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要重视艺术情趣的功能,切忌把艺术活动变成枯燥乏味的技术练习。
在绘画活动中,我从来不会将画面内容全部画出来,规定幼儿照着范画绘画,因为那样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常将幼儿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当众表扬该幼儿,以此激发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2.“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各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在一次新授舞蹈“快乐的小蜜蜂”活动中,我忽然发现玲玲和丁丁在花丛中正嘴对着嘴呢!我以“蜜蜂妈妈”的口吻问他们在干什么,丁丁说:“玲玲的翅膀受伤了,我采花蜜来喂她吃。”我又问,为什么要嘴对嘴呢?丁丁说蜜蜂不是用手采蜜的,而是用嘴。听到这,我没有责怪孩子们“接吻”,而是亲切地说:“嘴对嘴送花蜜不太卫生,表演时只要用嘴对嘴表示一下就行了。”随即做了一个“送”的示范动作,孩子们都兴奋地说:“真好!”倘若我当时当众责备丁丁和玲玲:“你们怎么在接吻?真不害羞!”那么不仅失去了一个教育的好时机,还会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创造意识。
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发现童心世界是多么地丰富多彩!孩子的创造意识又是多么地强烈!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的创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请相信孩子的创造力真的是一流的!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过硬的本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而后者往往被忽视。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让幼儿感受作品和生活中的美,激发表现美德情趣,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幼儿基本的艺术情趣。
一、注重幼儿美术教育的观念创新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作为什么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关于艺术审美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上的局限,一直是制约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主要不是靠灌输,而是启发他们进行思维,注重孩子独立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内容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重视孩子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自身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新。我在设计美术活动《好看的脸谱》的目标时,除了让孩子了解脸谱的对称以及脸谱代表人物,感受脸谱鲜艳色彩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够大胆积极地创作出自己想象的脸谱。在我看来,创作脸谱更重要。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尽量减少让孩子们简单学画的教学模式,而注重围绕活动主题多角度选择调动孩子思维的题材。例如:花瓶装饰,多彩的节日,和爸爸妈妈游迎宾湖,树叶变成的礼物等,都是一些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的内容,教师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并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孩子们会把自己最精彩的作品呈现出来。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创新
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创新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需要激发、培养出来的,幼儿的创新更是如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幼儿的创新灵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美、创造美。在美术活动中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线条和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展开想象,把想象中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美术活动(汽车),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教,孩子画,但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的话,孩子可以创作出的内容会更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汽车还有什么不足,你心目中的汽车是什么样的,你的汽车有什么特殊功能等。教师启发式提问运用恰当的话,可爱的孩子们定会有好的创意。神州飞船的成功发射也可以作为一个幼儿美术活动素材。教师可先让孩子了解“神十、神十一”知识,想象神秘的宇宙,然后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飞船、宇宙或外星人等。教师只要肯动脑做一个细心观察的人,就会使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资源。民间和本土的好多东西很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会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本土美术素材就很适于幼儿学习。例如我市的本土艺术:石头画、驼绒画、沙画、树叶拼画、雕刻艺术、夜光杯等,都可以开发成美术领域的资源,让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动手去做。孩子们在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通过观察、探究、模仿等形式表达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2.保护孩子的艺术天性。幼儿画画、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手工等,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幼儿的画稚拙、天真,很多作品在我们成人看来有点乱七八糟,内容也不是太合乎情理,与教师的要求不太一致,但这一切都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真实表达。即使孩子的作品水平一般,教师也要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当孩子们画出不健康需要纠正的内容时,我们也应该斟酌自己的语言,用孩子能接受的活法去纠正。3.让幼儿在实践中发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创作灵感来源于充分的实践、体验,幼儿美术创作灵感也应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准备多种绘画和手工材料,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动手操作和绘画。孩子们对绘画材料和基本操作初步认识后,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操作要求,让孩子对操作保持新鲜感,从而对美术活动的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4.正确评价幼儿的艺术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和创造对于幼儿的创新想法、创新行为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幼儿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注重美术教育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美术活动中也也一样能体现出艺术之美。例如在绘画教学活动中,生气了和高兴了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现,哭和笑各用什么线条表现等,都有一定的讲究。例如在以九寨沟地震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孩子们就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很多孩子在作品中画出了捐款、救援和献爱心的精彩瞬间,表达了他们面对地震灾区人民一颗颗纯洁的爱心。在画有关秋天的图画时,教师不用强调秋天的颜色,只要带孩子们出去找找秋天,他们自然会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秋天。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孩子们的审美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开阔眼界都有好处,会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寻找到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孩子。
作者:程文欣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大致分为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其中,音乐活动分为歌唱、律动、打击乐和音乐欣赏等;美术活动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着重幼儿技能的培养,比如幼儿“唱的好听”、“画的好看”常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这种观念违背了幼儿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如何实现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快速提升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技能与教育理念必须融合,即,教师必须具备艺术本体知识技能和专业大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与发展思路,并能很好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们利用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机会,深入全省多家幼儿教育机构展开调研。在随堂听艺术教育活动并同时对教师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着重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较忽略教育性。即,更偏重艺术技能的艺术活动,较忽略教育性的艺术活动。其结果是幼儿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何把幼儿表面的艺术技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呢?我们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其教育思维各具特色,艺术技能百花齐放。因此,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非常有利于教师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的艺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洞察前沿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新颖的艺术技能,以及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针对不同的学科,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师均可以在横向交流与合作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之一。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有“教”必有“学”,有“学”才有“教”,“教学智慧”是众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理念与能力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对教师的成长极为有益。目前,我国幼教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幼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幼儿教师应抓住机遇,刻苦钻研,努力成长为厚积薄发的,将教育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的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作者:桂海滨 单位:南京应天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带动下,自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为教育的多领域渗透、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延展性。尤其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广泛兴起,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鲜力量。在自媒体营运成为潮流的当代传媒发展趋势下,幼儿艺术教育也将视角投向自媒体,并开始就艺术教育的形式创新、特色展示、品牌营销等多层次需求,搭建新的艺术教育发展传媒平台。
一、“自媒体”内涵概述
几年前,“自媒体”还是个新鲜词汇,但随着微博的上市、微信朋友圈广告营销功能的迅速壮大。人们发现,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文化产业还是IT服务业,只要是网络可覆盖的区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交、情感、生活与事业均置身于自媒体触角所及范围内。自媒体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教育形式的多元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自媒体的概念
智库对自媒体(WeMedia)的解释是“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为自媒体做出了一个严谨而科学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也认可并了该定义,所以自媒体其实就是人们可以利用身边最便利的传媒方式,向网络平台输送自己的所见所闻、价值观念等内容。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网站、贴吧、BBS论坛、YY音频视频播放组等。
(二)自媒体的主要特点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拥有灵活多变的特征。此外,由于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个性化、更注重用户体验与感受、更为普及,因此成为创业者首选的推广平台。除了以上特点以外,自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互动性强,能够在不同的人群结构与社会层次之间毫无芥蒂的传播。在这一点上,传统纸媒与电视广播媒体都是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当下的自媒体发展在更贴近生活的同时,专注于从创意化、小众化的独特视角出发,成就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这不得不说是自媒体从业人群另辟蹊径的成功之道。
二、自媒体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多维渗透解析
不论是早期的个人博客还是现在的微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个性化的表达与自我意识的传播,这与传统媒介专注于公众传播事业是截然不同的。自媒体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介的层次,进入全新的、最具有时效性、更加多维并允许质疑的批判艺术、深挖艺术、创新艺术的新领域。
(一)自媒体平台转换传统艺术教育的展现形式
自媒体的主要载体为交互网络平台,尤其是手机客户端的自媒体平台,更因其便于操作的优势被公众所喜爱。打开微信搜索包含“艺术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引擎会链接众多的相关公众号,此类公众号有个人推广也不乏企业、公司宣传组织机构。传统艺术教育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绘画、音乐、建筑、雕塑、戏剧、影视、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局限于固定的场地与固定的时间。而自媒体平台可针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弊端进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媒介注重“大多数”,忽略“小部分”的弊端。
(二)自媒体营销将个性化艺术教育推向商品市场
时下享受一夜成名带来丰厚利益的自媒体账户使用者,成为一批新的潮流媒体人。自媒体人“咪蒙”“papi酱”等都是“互联网+”背景下自媒体运营的成功案例。微博与微信平台的运营过程中,运营者主要优秀在于对内容的把握与筛选上。艺术教育相关的自媒体需要将目光集中在相关的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商,并致力于将其推向精确的消费人群,通过自媒体推介,艺术教育产品及其服务可在商品市场上分一杯羹。
(三)自媒体交互运作影响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由于受到信息化影响,当前教育受众的可接触资源量大大增加,但在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中择取自己最需要、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则成为了难题。自媒体平台的交互运作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豆瓣”“知乎”类互动平台成就了一批拥有专业话语权的“发言人”,他们在交互平台上享受一定信誉,成为该领域的“网络领导者”。
三、自媒体与幼儿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幼儿艺术教育从属于艺术教育概念之下,但由于幼儿自身的教育特殊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学龄后的艺术教育又有一定的区别。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而非成就幼儿的艺术技能。自媒体的运用为幼儿的艺术信息摄入与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由于幼儿存在好奇、好动的主观特征,所以在手机、电脑、iPad充斥人们生活的背景下,不应杜绝幼儿接触这些信息储备的载体与设施,而是应在鱼龙混杂的教育媒介中挑选有价值的、先进的、幼儿喜欢的资源供幼儿选择。当下艺术教育的理念更多倾向于回归生活本质,但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形式仍旧流于表面化、书面化与机械化。优秀的自媒体平台能够在纷繁的市场化艺术教育体制中脱颖而出,除了推送传统艺术教育内容的模块以外,还提供了大量新兴的艺术教育形式供家长参考,如沙画艺术教育法、曼陀罗艺术教育法、音乐治疗、艺术情商教育等。
(二)有助于提升幼儿艺术教育监督与评价的有效性
自媒体的时效性较强,这一点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反馈机制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在自媒体平台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所以自媒体人对内容的把控极其严格。因此,没有创新的自媒体会很快被市场淘汰,而存活下来的自媒体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所以其择取推送内容的准则便是:能够反映受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不说教,有趣味;集中碎片时间,让受众快速掌握内容以及方法;营销手段更为隐蔽和人文。幼儿艺术教育自媒体的自省与反思意识,直接决定了其受众接受信息的质量高度,所以存在着较为机敏的监督评价系统。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后台的大数据操作中,能够直观反映出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有助于幼儿艺术教育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三)有利于家园共育中艺术教育的实际化操作
自媒体善于将持有不同教育理念的人结合在一起做出内容与理念的博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也是如此。在微博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向专家发问,专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回答解决受众问题。在家庭和社区中,家长能够根据自媒体网络的集中或间歇式操作建议做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培训,对家长、幼儿园、社区以及自媒体来说,可谓多赢。
(四)提升教育团队的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
自媒体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教育的自查对照系统与监督反馈装置,所以其发展有利于提升目前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创新与服务意识。在理念上,教育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多角度认识;在内容上,教育自媒体能够为受众提供最前沿的教育形势以及发展所需求的知识与技术支持。从幼儿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为了符合幼儿个性成长的需求,自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倾向于创新性与服务性,教育团队也跟随新媒体的目光将注意力投入到提高艺术教育的服务质量,提升教育方法的创新力度等方面。
四、自媒体与幼儿艺术教育结合发展的建议
幼儿艺术教育的相关自媒体呈增长趋势,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还不成熟,在逐渐壮大的幼儿艺术教育自媒体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鱼目混珠的公众推广号。在未来,自媒体与幼儿艺术教育还应当有更深入、更多元的合作。
(一)建立自媒体幼儿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库
自媒体虽然拥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平民化、普世化价值,但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自媒体毕竟出自一家之言,所以不论从理念还是从内容出发都可能有失偏颇之处。所以用户需要建立自身的网络资源库,收纳一个模块内不同发声者的不同见解。幼儿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应当将基础落在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幼儿的个体特征上,着眼于幼儿对艺术教育所持有的经验以及可能达到的程度,重视幼儿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将自媒体与教育品牌相结合,推出教育产品
知名的自媒体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知名度以及品牌效应引发的资源聚拢效应,资金利益链条的建立也是如此。自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推出教育品牌,并将其认知度迅速传播,得到受众认可。因此,自媒体应当首先对幼儿艺术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品牌进行考查与筛选,在评定质量、理念、内容、方法等内容均达到考核标准,并真正符合幼儿艺术教育宗旨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与推广。
(三)创设幼儿艺术教育自媒体官媒,形成话语权
上文中多次提到幼儿艺术教育的“话语权”掌握者这一角色,在自媒体中,这一角色应当由幼儿艺术教育的相关专家学者、前沿考察者、幼教工作者、创新艺术教育研发者等承担。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政府教育机构出面,设立相关的自媒体官媒,以特有的形式选择不同的专业人士定期进行内容诠释、专栏建设等,形成幼儿艺术教育的专业话语权,让幼儿艺术教育的官方自媒体真正成为让受众受益的权威媒体源。
(四)加强监督,完成自媒体与幼儿艺术教育系统对接
在幼儿艺术教育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自媒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大众乐于接受并能够在碎片时间充分利用的学习形式,自媒体不仅能够让大众获取知识,更对于现有的教育系统起到监督与补充的作用。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部分内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势必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而自媒体能够缓解这种转变时期的尴尬局面,自媒体在幼儿艺术教育出现变革时就已经在前期做好相应的铺垫,那么幼儿艺术教育系统的发展,能够以更让大众接受的缓和方式稳步发展。
作者:张桂花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还能很好的培养幼儿民族意识、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等。然而在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与幼儿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
(一)多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话题我们会发现幼儿对于一些民间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点,从而有点到面,不断的拓展孩子的知识。例如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昆山三宝之一的昆曲也是非常的感兴趣,因此我们也是抓住这一兴趣点,开展了主题活动“我家乡的昆曲”,从昆曲的唱腔、服饰、道具等多方面进行拓展了解。
(二)多途径,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愿望
1.联系实际的基地,幼儿实地参观我们深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幼儿切身实地参观是学习很好的途径。开展“昆山三宝”活动之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昆石馆,并接受专业的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亲眼看到了晶莹剔透、造型各异的昆石。到了并蒂莲盛开时节,孩子们去亭林公园,实地观看并蒂莲,显示的花型、花色孩子们都震撼了。
2.观看现场表演,激发幼儿的愿望在开展“我家乡的昆曲”这一活动时,我们邀请了小梅花艺术团的哥哥姐姐来到幼儿园为幼儿表演,孩子们看到表演的时候情绪非常的高涨,对于演出的妆容、演出的道具、演出的形式、演出的唱腔等都有一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收集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的欲望具有一定年代感的连环画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较好形式。在这一主题开展之初,我们就请家长和孩子利用多种的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连环画,与现在各种五彩斑斓、绚丽夺目的幼儿书籍相比较,黑白的形式加上其特殊的形式,孩子们还是具有很强的好奇感,收集的愈多,孩子们的兴趣愈强。
4.创设情境,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在班级中搭建了周庄特色的小桥流水,孩子们扮演摇快船的农民,孩子在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也是愈来愈多,“为什么他们要要快船,他们是在什么时候要快船的呢?”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充分的说明了孩子们对于这个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兴趣。在情景中孩子们深知周庄的摇快船有着很多年的历史,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
5.作品欣赏,直观的调动孩子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环境的设置能很好的为幼儿营造一种氛围。在蓝印花布这样活动当中,我们在班级中设置了利用蓝印花布制作的各种作品。这一环境的创设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熏陶,为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文化奠定经验基础。
6.利用游戏,在学学玩玩中激发兴趣昆山童谣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殊形式,深受孩子们喜欢。在学习昆山童谣的时候,我们利用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生活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兴趣,也实现了对民间艺术的传承。
二、多方式,持续调动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陶行知等许多的教育学家都反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幼儿自己切身实践、亲身体验是帮助孩子获得认知的最好途径。以主题活动“我家乡的昆曲“为例。
(一)通过调查搜集活动,奠定经验
活动开始前,我们就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搜集了关于昆曲的各种知识,通过调查表,收集了昆曲的各种服饰、妆容等。
(二)开展昆曲迷相约的活动,进一步感知昆曲魅力
我们通过开展请昆曲迷走进来表演的形式或者我们去社区观看昆曲迷的表演,在活动中孩子、家长与相对专业的人士交流、学习又一次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的体验昆曲魅力
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是很好的为民间教育的开展服务。我们参观了昆曲表演的排练情况,并且在有名的昆曲馆中观看戏曲的脸谱、服饰等,让幼儿真正的走进昆曲,了解民间艺术。
(四)制作表演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我们在围绕这一主题的时候,我们与孩子共同商量了我们开设的昆曲表演可以有什么样的形式,在活动的时候我们也是请幼儿自己制作了邀请别人观看表演的邀请卡,孩子们还制作了道具等辅助材料。
三、多创设,幼儿切身感受民间艺术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创设了客观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很好的做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想法
教师对幼儿应该做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对幼儿的理解能从实质上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做为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中每个孩子的发展能力都有所不同,个体差异较强。对于民间艺术,每个孩子可能在理解、思想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习中的每一位幼儿,用客观公正的态度理解、接纳每一位幼儿。
(二)实现师幼学习民间艺术的共同体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让幼儿了解,不仅是只有幼儿在学习,师幼也是一个大家庭,一起在学习。让幼儿感知不仅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东西,有时候老师也会从幼儿身上学习东西。如在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生活在巴城的小朋友,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巴解的故事,孩子们也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了一些阳澄湖螃蟹文化。
四、多尊重,幼儿成为学习民间艺术主人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深知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人,特别是在民间艺术的活动中,我们都发现很多的民间艺术形式需要孩子加以自己的认识,是相对比较感性的,然而平时我们会发现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导很容易使得幼儿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限制。因此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在民间艺术活动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五、多合作,家园共同支持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生活教育,然而对于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对不够,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还是通过了多种的教学途径,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园地等形式让家长了解了民间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从而让幼儿的学习得到延伸。
作者:王丽雅 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九方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