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09:5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优秀、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全体国民都真真切切的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务实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年来出现了过度依赖书本教材,过度重视理论的不良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知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设施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教学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的新要求。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方法,不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来增强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内涵。其中,音乐游戏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游戏对整个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游戏”对于小学生的魅力首先凸显在“游戏”二字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童真尚未褪去,游戏的天性和本能总能吸引他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参与其中。因此,将音乐融入游戏当中,是拉近音乐教学与学生学习热情之间距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这些教学过程对整个学习任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导致这些学生对整个音乐教学兴趣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游戏,犹如久旱逢甘霖。小学音乐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要目标,不断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能够将知识内容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利用这种思维和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就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真是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以音乐游戏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教学策略。
二、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目标,大大缓解了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缺点,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在小学生身上发挥较大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音乐优势教学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特点。
1.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长期被束缚在课堂之上,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枯燥、呆板、乏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与学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音乐游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知识教育和传授的过程当中来,同时他们也更能符合学生的积极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并将游戏规则和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块,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游戏教学本身以尊重学生兴趣出发,设置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种类,在充分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措施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各种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才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计划,同时这种教学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音乐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它将游戏和音乐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人员应当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其背后的叫雪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工作的根本,同时这些教育内容也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教学措施也对整个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首先由充分和深入的认识,惟其如此,才能在贯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
2.注重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游戏的参与,其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合的是否顺畅、自然。结合的紧密和合理程度是决定这项教学措施效果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并将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
3.提升教学人员创新能力
音乐游戏教学的基本初衷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主要还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此,音乐游戏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这是保持学生新鲜感和注意力的必要措施。为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愿望。提升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增强音乐游戏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工作效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耿晓妍 单位: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一、创新教育应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权威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完全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对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为了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培养,就需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之上,对其课程、课堂教学、学科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对其内容开始拓展,对其学科的特点优势充分利用。这样可以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有所推进,也可以让人类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者:卢君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小学
一、音乐教育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也有音乐特长,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二是共同参与不够,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音乐课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还要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乐器、教室等)。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经常演出,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既不抬高,也不压制。其次,保证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也不能虚位。最后,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如进修、培训、交流等,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要以学习为本,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要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由着性子发展,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徐楠、尚纪元作词,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最佳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但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二是开放办学,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多实践练习,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同时也走出去,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重视音乐教育应是教育界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就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把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还要努力把城乡差距缩短,让远在乡下的孩子们也能公平地享受到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媛媛单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中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不重视音乐教学、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音乐教学方式落后、师生认知差异及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等。本文以某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课改推动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其应试化特点日益明显,教育功能日趋弱化。所以,必须要全面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探索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在某地区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辖区内的7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抽样包含了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各个年级学生。(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1:调查对象是学校音乐老师,调查内容包含音乐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满意度、对教材及课程改革的认知等方面。问卷2:调查对象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调查内容包含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各年级音乐课时设计及教学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态度等。问卷3:调查对象为学生,调查内容包含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音乐素质、音乐课与其他文化课的联系、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音乐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还不属于高考范围,除了一些学校招收特长生或高校自主招生中涉及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学对高考基本没什么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所谓“主科”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可谓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每周音乐课设置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学校为了增加主科复习时间,在学期快结束时就会结束音乐课。在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时间也会经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学校内部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教学,这对师生教学、学习心态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不在乎等情况,音乐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地域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与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紧缺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创新教学形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三)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是音乐老师教唱一首歌,或乏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是以老师说唱为优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能正确了解音乐课的丰富内容与知识,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学习兴趣。此外,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课堂设置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使得音乐教学不够系统、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及技能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师生认知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学生欣赏与热爱,远远超过学校音乐教学范围。在判断不同音乐价值过程中,师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备受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一些老师眼中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粗俗音乐,难以引入音乐教学;老师提出的内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无趣与死板。
(五)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源以高师及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主。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高师与中师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音乐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中小学完善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认识
在我国,音乐教育是由学堂乐歌演变而来,在当时,受教学环境影响,口传心授是学歌的唯一形式。目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乐老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根据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为听者带来美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因此欣赏是主角。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欣赏为主。学校开设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首先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学校逐步改变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的感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听民族乐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情与爱好。
(二)建立健全音乐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老师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此外,在考核中,学生音乐课成绩比较随意与边缘化,无法体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从分布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而完善的教学设施则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确保教学器材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配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等担当乐器与教具,为学生音乐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引入健康流行元素,丰富校园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与流行通俗音乐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可能是音乐老师都具有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流行的超女、快男及我型我秀等内容相联系,就会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如果有可以亲自体验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但客观上来讲,结合度还不够深。在西方国家,与国内超女、快男相类似的青少年演唱盛典节目,不但没有遭到音乐老师反对,反而将其作为典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音乐,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新思路。所以,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塑造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合或定向等培养途径,加强音乐师资储备。其次,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老师合理流动。一方面采取返聘退休老师、校际合作与跨校兼课等模式,同时在重点与普通学校间实施音乐老师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还能够为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并重视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尽可能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老师综合素养。
(六)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现教学效果。所以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活力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所学知识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又属于重要的素质功能价值资源,其教学是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我们要积极改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孙美
0.引言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摘要:
我国戏曲文化具有这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戏曲文化不再是当下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汉调二黄来说,为了能够使汉调二黄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汉调二黄必须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才能够继续发扬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汉调二黄的起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来探讨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关键词:
汉调二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音乐;措施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文化。近年来,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文化都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濒临灭绝。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音乐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将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我国的地方非遗剧种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一、汉调二黄的起源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在陕西,唐代的黄幡绰擅长用黄管体调,后被成为二黄。到了明清时期,舞台延长大戏由陕西流传到了北京甚至到了台湾。这些地方的人们习惯称为秦腔或者西调等。早在1805年,杨家六世就开始通过招生来演艺汉调二黄。到了1860年,范仁保返回到安康将汉中和额西北方融合进行演唱,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了剧种的新颖。另外,范仁保又通过开办科班来产生了汉调二黄的安康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
1.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以及精神文化的弘扬。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民族情感。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维系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3.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表现出人们的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实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弘扬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
三、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戏曲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带领者,首先应当体会到汉调二黄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关于汉调二黄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来观看汉调二黄的视频,从各方面来感受汉调二黄的魅力。这样能够使自身感受到汉调二黄的不同人物的个性以及人们赋予不同人物的脸谱以及唱腔,加深自身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自身对于戏曲文化的喜爱程度。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才能使汉调二黄真正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当中,使汉调二黄真正的被传承下去。
2.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有着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学生更热衷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于戏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教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汉调二黄的起源、发展、创作背景以及汉调二黄的传承的意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使学生来真正的体验以下汉调二黄的唱腔,使汉调二黄能够在学生中间得到广泛的传唱。
3.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大力提倡和积极践行的一种教材模式,目的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融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通过对于汉调二黄的唱腔的范唱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汉调二黄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4.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
在当下,学生对于戏曲存在着一种厌烦心理,而更热衷于流行歌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和汉调二黄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一些流行歌曲通过汉调二黄的唱腔来演唱出来,有效的将传统戏曲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当中。这种全新的结合方式一方面能够刷新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音乐当中的流行元素与传统元素的有效融合。这样能够使汉调文化得到很到的传承。
5.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汉调二黄的发源地进行采风,直接深入到汉调二黄的内部来进行演唱和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了解了汉调二黄的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汉调二黄的唱腔和人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汉调二黄运用到现代的流行歌曲中,对汉调二黄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地方非遗剧种都出现了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必须有效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才能使汉调二黄很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与汉调二黄有效的结合,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等方式来将汉调二黄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传承汉调二黄的魅力,展现汉调二黄在民族艺术中的辉煌。
作者:佘小红 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
摘要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领地,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担负起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任,已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学校、教师、教材与课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希冀为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育;区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中产生的所有音乐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演唱(奏)风格等;而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与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音乐的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流变、传播等。它意在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语境中进行考量,使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我国疆域广袤、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做出阐释,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民族文化的基础领地,而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是传播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使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和传承遭受极大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含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及综合性乐种等)的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个性。如此,便成就了其涵括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存在着向西方探求所谓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倾向,忽视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同时,对西方理念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误解,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势必影响到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小学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建立民族音乐认同感的基础领地。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导入,让区域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呈现,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无疑可以使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和延续。这是日渐淡化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推进过程,也是对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逐步认知过程,更是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而,区域音乐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首先,学校应该明确义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方面的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理念提升至重建民族文化的高度,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客观、冷静,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通过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方能跨越障碍、冲破壁垒,让区域音乐文化借力于中小学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改进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模式,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既定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师层面———开拓教学视野、提升职业素养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样态、审美旨趣、情感寄托等,它以自身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对于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所散发的璀璨光芒,感受和领略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独特魅力,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感,在精神层面实现与民族音乐律动的内在对接。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身体力行地到民间采集音乐素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区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强化民族审美意识,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升,自觉探究和补充所缺失的那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可通过进修、培训、民间采风、参加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适时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唱的模式,而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历史流变、传播概况、演唱方法、风格特点等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相互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音乐素材,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教师也可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大课堂中,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艺人、观摩演出、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植根的土壤与环境中,切身感受乡音乡情,体悟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教材的编订与课程的实施——利用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蓝本和主要依据。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原则。据此,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或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色设置,都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编写和修订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体现民族精神、凸显区域特色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优秀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纳入到音乐教材的编订之中。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教育专家、音乐教师、文艺骨干开发课程、编订教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富含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义务教育明确介入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领地。近年来,苏教版音乐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在教材编订和课程设计中,积极纳入“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选择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昆曲、古琴艺术、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适合中小学生听赏、学唱、演奏的代表性唱段或曲目,编入教材,设计传习。广大音乐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音乐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教习音乐表演技能的任务。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等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中小学生大多就读于本地,在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熟识度。学校可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某一极具区域特色的乐种融入课堂教学,并开发针对这一特色课程的系列教材。从文化普及、技艺传承两方面入手,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认知和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坚定保护和传承的决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平台定期举办区域音乐专题讲座、民族民间音乐展播等活动;通过艺术长廊、宣传展板设置音乐专栏,普及音乐知识、展示演出剧照及民族乐器照片等,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之中。其次,课外资源也是强大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视野,通过组建合唱团、民乐队等校园音乐团体,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发挥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而达到反哺社会,营造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局面。亦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社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演、传授技艺等形式,使中小学生直接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区域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蕴含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亦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它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俗传统,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融之于血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依赖于这种情感,华夏儿女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囿于这种情感,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尊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冷静求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虚心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艺术实践、校内外合作等多维互动方式,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订及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只有这样,区域音乐文化方能搭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舟而乘风破浪,得到切实的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作者:王鑫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音乐教育的设备投入情况
最常见的教学器材也就是一些教辅工具和课本,专业的音乐设备很少,而且多为一些简单的造价低廉的设备,比如笛子、口琴、手鼓等。像专业一些的电子琴、风琴、竖琴、钢琴、小号等设备几乎很少出现。不仅如此,由于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操作经验,为了避免乐器损坏,很多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这些音乐教学设备,或者严格限制只能由老师进行使用。
2.农村教育观念的现状
现代农村之中,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支持力度有了大幅提高,不过音乐教育还是很少有孩子能够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不具有进行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农村家庭也没有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说城市里的孩子假期总是可以接触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艺术班之类的,那么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就罕有这样的机会了。在农村家庭看来,买乐器学音乐还是有些特立独行和不务正业。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
1.教育观念自上而下的推动改进
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主要还是靠教育机构、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进行政策引导。其中通过应试教育的适当调整来提高农村中小学对学生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视是很好的办法,当然,考虑到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完备的情况,也应该通过调整教师结构、划拨专项资金等形式给与弥补。一方面增加音乐教育课时,激活音乐教室岗位职能;另一方面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预定效果。
2.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策略和方针
从实际情况来考虑,学校方面担心学生操作失误造成乐器损坏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乐器的价格向来都比较贵,要适应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乐器的数量和使用的频率必然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强化基本操作和音乐教学纪律,分批分期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和一定阶段上自主学习自担责任的方式来分担风险,降低损失。比如自主学习自担责任,对于中学生,可以落实这种方案。中学生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音乐教育之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时候在固定课时之外放松乐器管理,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来自由支配乐器的使用。这期间乐器损耗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这样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规避学校器材损失的风险。
三、总结
从现状来看,当前国内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不乐观。不过在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农村音乐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政策上能够加以推动,要实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成果的提高还是非常容易的。
作者:韩清山 单位:长胜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手段,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且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提高。
首先,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在给中小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教育中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刘天华先生作于1931年春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1931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日寇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生活都抱有一种悲观情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移。刘天华先生的这首《光明行》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刘天华先生借这首乐曲来鼓励国人,并且告诉国人,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中小学生们在学习这首乐曲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理解这首乐曲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中小学生通过民族音乐不仅接受了审美教育,同时也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民族音乐赏析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赏析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家以及音乐作品的意义、价值,使中小学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讲讲其作者华彦均的故事,通过对曲作者生平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二泉映月》并不是一首赞叹美景的作品,而是一首作者吐露心声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但懂得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还学会了应该如何去赏析其他同类型的乐曲。所以说,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前面已经提到过,民族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小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老师还应该教授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让同学们通过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去发现民族音乐之美,并学会怎样认识民族音乐的美。综所上述,民族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音乐教材中都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这表明教材编写者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那么我们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第一,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强烈冲击。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张口就能说出一大批流行歌星的名字,他们平日里主动接触的也仅限于流行音乐。因此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仅限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在中小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民族音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另外,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学习。而在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上,尤其是民族器乐的学习上,很多家长和学生视民族乐器为“土”乐器,不愿意学习。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民族乐器后继无人,乃至失传。
第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育不被重视。虽然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实际教学中看重的还是升学率,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不属于升学考试课程的音乐课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其他“主课”的排挤。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可有可无,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关心。使得音乐教育无法按照《课程标准》执行,更不用说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了。
第三,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过分地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中小学生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该得到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虽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以审美为优秀”的基本原则,并且许多中小学校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但还是有很多的中小学校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违背了“以审美为优秀”的原则,依然过分地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忽视了中小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体验、探索、感知民族音乐。
第四,现代社会过分地看重音乐的功利性。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而使得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人不注重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用其他音乐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来与民族音乐作比较。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是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人们不会只重视审美的价值而对民族音乐的深远意义发生兴趣。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一部分中小学生,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不是某种现实的利益。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音乐带给人们的现实利益,那么我们就偏离了音乐的本质,曲解了音乐的真正价值。
第五,音乐的娱乐功能被过分地放大,主要表现为“快餐式”的流行音乐盛行。这种音乐的确可以起到为高节奏生活减压的作用,但其内容大多与爱情有关,且传递的音乐思想过于低俗,所以并不适合中小学生。如果中小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种“快餐式”的流行音乐,首先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会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化的态度,再次会对他们学习民族音乐形成障碍。举个例子,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一赛成名的选手幸运地过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由此可见,过分放大音乐的娱乐功能会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笔者之见,现在的中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上述几个问题是最为突出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解决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问题的途径
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第一,我们要创造良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气氛。学校可利用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手段宣传民族音乐,传播民族音乐的知识,组织民族音乐知识讲座,成立民乐学习兴趣小组,组织民族乐队,举办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繁荣民族音乐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第二,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各中小学校应该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不能片面地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甚至放弃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因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还是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我们应该继续发掘民族音乐教育的巨大价值,肯定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第三,培养中小学生赏析民族音乐的能力,增强中小学生的感性经验。民族音乐的欣赏应本着以主观体验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民族音乐的美,领悟民族音乐的妙,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受民族音乐的真的原则,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乐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等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族音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族音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乡土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区域中、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得民族音乐的素材,更加愉悦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第四,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教育。我们不应该用功利的目标去衡量民族音乐教育,应该认识到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优秀是“审美”,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开创民族音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五,突出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传递的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各种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缩影。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音乐,使学生能分辨出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并且带领学生深入地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受到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这并不是说中小学生的音乐不可以娱乐,但不能只是娱乐,必须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正在探索中稳步前进,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现状与思考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已经过去多年。而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的农村中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在实施这一行动纲领、深入教育改革方面没有做到足够的积极的贯彻与配合。故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应以加强农村音乐教育体系为重点,方能全面、真正实现全民族的素质教育。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院校不断增多,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人数呈急剧上升之势,为整个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遗憾的是这种大好景况只局限于大中型城市,而占全国学校总数的85%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几近空白,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党的“十六”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笔者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小学工作二十年的音乐教师,对农村的音乐教育有深切体味,通过同行之间的交流、本专业调研、学情走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堪忧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相当严重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明显。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各级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的轻美育的观念较为严重。
导致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轻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同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中,各地的录取分数也是不一样的。升学录取中存在着学校的等级之分——重点与普通,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小三门”,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二)音乐教学师资严重缺失,兼职教师是音乐教学一线的主体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失,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10万人即便是按每校配备1位音乐教师计算,以我国现有音乐院校的培养速度,60年后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那么现行农村中小学缺额的80多万又是如何完成课表上的音乐课的呢?兼代便成为首选方式。兼代音乐课的老师首先是本校之内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他们大都懂一点音乐理论的师范类老师,我国恢复高考后的人才断层期,国家招收“初师生”、“中师生”,在他们学习中,“小三门”变“大三门”,重视音体美教学技能的培训。这部分毕业生现在仍然有在教学一线兼代艺术课的。其次,兼带音乐课的教师是音乐爱好者,他们至多会一门乐器,能大致拼凑出不太复杂的简谱,看着音乐课本和参考书,就给学生“唱”音乐课了。还有一种音乐老师,他们没有丝毫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甚至连对音乐感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充当了素质教育、音乐课堂的牺牲品。上级来检查,课程表上、音乐课堂上有个音乐教师了,至于学生受教育与否姑且不论。音乐课表的音乐课其实是上的其他科目,音乐课名存实亡。据调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有音乐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仅只是30%。
(三)音乐教师的待遇差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中小学,一切都围着“主科”转,对待“新课标”教育管理者们依旧是置若罔闻。在一份调查材料中有一组数字显示“70.4%的教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感到迷茫;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尺度;55.3%的农村小学课程未开齐全(含课表上有但实际没上的)音乐课和美术课”等。
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不重视。2.同行们的轻视。3.社会环境中音乐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导致“台上的音乐家是天才,隔壁的音乐家是疯子”的意识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也自然成了“下里巴人”。
(四)教师音乐素质低,科研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学校的音乐授课教师多是兼代老师、音乐爱好者,所以就很难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一部分专业的音乐教师因为教学环境、所受待遇等问题,根本就无法安心、钻心从事音乐一线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许是平衡一下音乐教师的“低贱”身份;15%的专业音乐教师改行教授了其他学科;只有10%的专业音乐教师还坚守在原来的音乐教学岗位。
(五)教学设备极其贫乏,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直至2007年的现在,经调查,农村中小学97%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由于教学班集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整个学校都知道唱了、欣赏了什么歌曲!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5%!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不断维修的脚踏风琴。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六)不开音乐课的中小学仍然大量存在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至2005年,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的匮乏、教管部门行政职能上的不作为、农村特有的文化氛围等等因素导致了具体而实际的开课率只能达到30%。换言之,中国80%以上人口数的农家学子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享受到音乐课。
二、由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而引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课堂中的“唱”起码需要乐器的辅助定调;欣赏中的“创造表现”需要乐器;器乐专业学习中门类繁多的乐器更是奇缺。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农村荒漠的音乐文化生活、尴尬的学校教学资料设备、绝多是乐盲的中小学生……这些都给专业的音乐教师出了难题,他们既是一门普通学科的教学者,也是音乐的普及、扫盲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师也是新课标的倡导者、实践者。同时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标中特性彰显突出,音乐教师也是其他学科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示范者。
由上述可见,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之艰巨。但鉴于工作环境不够理想,许多教师采取了“绥靖”政策——拖拉教学任务。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正确的做法是:1.转变消极等待的观念,立足现有教学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2.从自身找突破。音乐教学氛围的浓厚与否,相当一部分在于音乐教师本身的着力营造。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观,新课改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若能从战略的高度对待艺术教育,把它看作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事来抓,那么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优秀、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全体国民都真真切切的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务实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是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认知民族与国家,理解民族与国家,形成对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观念的基础,因此实际上也就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贯穿进去,而对于地方中小学,其首要或者说最便利的教育缺失身边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4年,晋城拥有部级非遗19项,其中音乐舞蹈类有土沃老花鼓、上党二簧、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6项。省级非遗项目65项,市级124项,县级243项。如此庞大的非遗项目构成了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非遗中的音乐舞蹈类项目需要放置到整体非遗中去理解,需要放置到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去理解。但是我们学生面临的现实是尴尬的。他们对于地方的非遗现状不了解,对于其历史更加无知,形成两个割裂,一是与历史的割裂,二是与地方生活的割裂。其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有意识的远离了乡土生活。基于农耕的乡土生活没有能够和现代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且被排斥在主流生活之外,一直到2005年以来,非遗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此,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两个鸿沟:(一)与历史割裂: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均为零零后出生,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生活形态的崩塌,基于农耕的生存方式几乎被彻底颠覆,这一代学生几乎对80年代以前的农村生活方式一无所知,因此维系旧有农村社会体系的知识体系,精神信仰,风俗习惯与现代农村生活已经完全不同,这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建国以来,全新的社会形态以及80年代以来急剧的改革开放,使得未曾经历者直接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似乎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难以与历史沟通或者说理解历史出现认知障碍。(二)与地方生活割裂:与地方生活的割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原来的生活形态更多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农耕生活必须的生活状态在农耕失去其旧有地位以后,原有功能消失,成为了一种展示品和遗存,学生虽然还与爷爷奶奶在一起一起生活,但运动、休闲、快餐、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爷爷奶奶们的生活变得不合时宜。虽然现在我们在努力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非遗的存在无论如何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那么是否就变得无能为力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还能做些什么?笔者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最起码有两个有效途径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一是积极促进民间艺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晋城目前部级非遗项目传承人9人,省级60人,市级108人,其中音乐舞蹈类也不在少数,如此,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非遗传承人是从历史而来承载了比较完整的旧有文化体系的个人,面对旧有生活方式的被淘汰,他们的文化只保存在记忆里,只能在脱离了旧有生活场景的情况下以讲授的形式传承,学校教育正好可以为这样的文化交流创设条件,也只有学生最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这样以一种学校教育的方式将活态的文化以教学的模式传承下来,也完成了学对地方文化体系历史的认知。比如2016年9月12日下午,上党梆子传承人张爱珍带领其传习工作室一行70余人(演员都是13至15岁的学员),进入市直中学,为学生演出。张爱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小演员为凤城中学600余名师生演出了《打金枝》《卖水》《三关排宴》《杀妻》《三岔口》《塞北有个佘赛花》等上党梆子折子戏精典选段。这种方式在学生已经脱离了旧有社会生活生态体系之后,仍然有机会观赏到活态戏曲文化。二是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目前在非遗政策的推动下,网络上又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与文字,对各地的非遗文化进行了传播,无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体现为对网络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现代学校大多具有这个意识,但对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不够,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够积极主动,思路不够开放,这个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去创设,引导。
现在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使用比较熟练,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比如朋友圈,公众平台,将音频、视频分享给学生。比如上党八音会的音乐构成要素极其丰富(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其表演形式多样: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演奏肩背;艺术容量大,本体特色强。其内容包含数量众多的曲牌,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节节高》、《老花腔》、《五花寿》、《点点花》等。在网络上有相关的文字与音视频资料呈现。这就是非常有效的资料源,借助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将其推送出去,推荐给学生。只有多方位、多渠道让学生了解地方、熟悉地方,才能更好的完成中小学音乐在当代,在这个时期的具有针对性的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学生。
作者:时彬 单位:晋城市第三中学校艺体中心
摘要:音乐教育哲学原理对于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音乐教师应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出色。笔者将通过讲述观摩广州市玉岩中学音乐课堂的体验与感受,浅析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原理;中小学;音乐课堂
一、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的简述
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笔者选择了三种较为系统全面的哲学流派: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并从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讨论,探讨哲学观点对音乐教育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教学的四个方面:课程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角色。首先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强调教育的内容应注重永恒的价值,强调不朽和永恒的音乐的学习;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发展综合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会从广阔的视角理解教学材料,即学生获得心智的理解;把学生学习评价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是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共同探求未知的真理,重视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听讲和阅读。其次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强调学科材料的学习,把国家制定的学习内容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坚持由学术领域的权威来决定学习内容;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重视听讲和阅读的教学方法,把教师视为教育过程的优秀,而抱有自然主义倾向者是把教师的干涉减至最低,最大程度地鼓励独立学习,强调学习是学生的责任。最后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十分强调学会如何获得技能,怎样收集知识,把经验看作是学习的基础,看重音乐学习的过程非音乐结果;提倡通过探究、验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的手段十分重视,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使用主义者的评价指的只要是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且对评价持有高过其他各派的兴趣;教师的角色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和助威者的作用,重视学生个体,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获得知识。三种哲学原理对音乐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各有其中包含的合理成分,亦各有优点缺点。我们在分析哲学观点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较多倾向某一哲学流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其他哲学流派中的合理成分。这是作为音乐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笔者将从广州市玉岩中学音乐课堂中授课教师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哲学原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课堂观摩体验与感受
笔者有幸观摩广州市玉岩中学的音乐课堂,在此介绍课堂的授课过程及笔者本人对课堂的体验与感受。本次在玉岩中学观摩的音乐课堂的课题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授课教师挑选了视频《贵妃醉酒》播放,并向学生提出“视频中融合了哪些中国元素?”的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问题。接着教师介绍京剧行当,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并开始讲授新课内容。首先,授课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本节课堂的主人公梅兰芳,并让学生欣赏梅兰芳的著名剧目《霸王别姬》中的经典片段,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梅兰芳演唱时每一句的结尾音和身段有什么特点?”。观看完《霸王别姬》经典片段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梅兰芳演唱时的特点并总结,教师亲自给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口型、吐字和音色特点,并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和体验。除此以外,教师还通过亲身示范教授“学唱、念白、做手势”从而来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梅派唱腔的三种艺术手段。新课内容学习完毕后,进入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向学生拓展介绍梅兰芳生平事迹、艺术价值和贡献及其经典剧目,包括介绍梅兰芳作为爱国人士的生平事迹及社会贡献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等等,并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再次复习与巩固。在本节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了解其教学思路及教学理念,甚至是当中所体现的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笔者列举以下几点:一、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这一环节时,通过播放视频《贵妃醉酒》的途径,让学生浏览欣赏作品,并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提出的特殊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关注作品的特点和形态,以此来教会学生学习新的音乐作品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一做法正是实用主义所主张的,因为实用主义者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独立的音乐学习者。二、本节课的课题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且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梅兰芳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给学生欣赏。这一做法体现了唯理主义强调的教育内容应注重永恒的价值,强调不朽和永恒的音乐的学习。三、课堂上教师除了教书本知识外,还涉及到梅兰芳的生平事件及其社会贡献等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进一步拓展教学。这充分体现了唯理主义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获得心智的理解,偏爱更多的获得和广义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是有关音乐的事实和信息。四、授课教师从开始上课到下课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体态教态和恰当的说话语速,与京剧的特点相对应。这体现了唯理主义把教师视为学生的楷模,授课教师回避不端的行为和懒散的形象,以及所谓的“艺术气质”。
三、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的重要性
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原理重要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于音乐教师为什么应该思考哲学问题以及哲学与音乐教学的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对他们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及他们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具备清晰的思路是重要的,清晰的思路有利于音乐教师顺利地实施教学方案最终达到其教学目的。而这些教学目的的意义也同样是重大的,因为教学目的必须具有意义才能让学生学习得有意义,否则,没有意义的教学目的是极度浪费时间的。同样的,音乐教育者熟悉柏拉图、杜威等著名哲学家也是非常有用处的,想具备清晰的教学思路就必须有正确的哲学认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应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出色。
作者:许缘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隐性联系与显性联系进行了论述,阐述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能够排除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助于学生开朗性格的养成,同时能够尽早激发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因此,开展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学生正确构建健全人格的引领。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
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渐地发育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逐步扩展,在面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抉择与思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压力。“音乐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联系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优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强调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兴趣爱好,开发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助力。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伟大的所谓音乐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
1.1音乐教育使学生精神成长,排除心理压力
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优秀”,要求教师用音乐审美教育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和谐发展,提升审美素质,理智地辨别真、善、美,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小加强道德品质的塑造,这种思维的成熟即是精神的成长。在升学考试中,音乐成绩不参与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角逐,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会为个人的综合能力添彩,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也不会在个人成绩上减分。因此,音乐课成为了一项“无压力”学科,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如音乐欣赏、合唱、音乐类游戏等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教育学生会听音乐、能够理解和向往音乐表达的精神之美。教师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掌舵,把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兴趣与爱好的推动下,主动接近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如一首歌曲,学生作为业余爱好,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改编出多种演唱或演奏方式,不需要遵循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而改编后的作品,也正是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展现。
1.2音乐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康,提高道德素养
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都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总和可以称作人格。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专注地成为一项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胜任自己承担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家人、朋友具有表现爱的能力。人格特征的内在表现包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待社会及他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大一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论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低,都会通过听觉在音响中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与音响结构产生共鸣。如学生们可以通过新疆歌舞感受到新疆地区的美丽富饶和新疆人民的热情善良,不带着偏见对待新疆同学,通过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平时“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特长,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找到自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学科,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其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优越性。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一定蕴含着作曲家的意志品质,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精神召唤,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如《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唤醒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起抗敌的爱国精神。如今这首作品作为国歌,就是要时刻提醒新时代的学生铭记历史,曾经中华儿女的责任是要顶住敌人的炮火,而今的责任是要为国家的政治、科技、军事、经济等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社会才能安定,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一部音乐作品,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学生们在正确道德观的引领下,会辨清善恶美丑,会确立理想目标,会坚定前行方向,会在身体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显性促进
音乐是情感和精神的音响表现,蕴藏了人类伟大的人格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审美在音乐中体验到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并与自我内心的情绪相“对位”。内心的欢乐会在音乐中无限放大;内心的悲伤、甚至愤怒也会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得到调节和宣泄。音乐教育是学生排解内心压力、养成良好性格的有效教育方法。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2.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开朗(良好)性格的养成
开朗的性格表现在思维敏捷、为人乐观、自信,对人热情、喜欢与他人交流,愿意帮助他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音乐首先被学生们称之为“课余爱好”,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不存在“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文艺汇演、才艺展示、合唱比赛、乐队表演、大型团体操等,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体进行,因此,又可以称为音乐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特长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带着兴趣参加活动能促进学生迈开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的才艺展示会得到观众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增强了表演者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热情,在得到他人肯定与赞扬的同时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对其他表演者赋予“情感的回馈”。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教育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态平和,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勇敢交流,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积极促进。
2.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社会各个阶层所需要的优秀力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较少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难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的重要培养时期,也更适合加强对中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音乐有关的任何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大多以集体为单位,如合唱团、军乐队等。每个团体中的一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的每一个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的配合和坚持。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都需要参与人员在指挥的引领下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不能突出也不能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完美的音响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带给每个人满足和快乐,激发出每位学生享受集体力量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就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且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快乐和满足。
3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激发、顺畅、平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为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如果说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者:宋楠楠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学的运用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音乐的内容是情感,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它可以使人的精神高尚起来,和谐起来。普通音乐教育的优秀是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净化心灵。要做到这些,最佳的方式就是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情感教育;艺术审美;启迪智慧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需求,创造灵活性地使用音乐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情感,让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从而使学生情感、个性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
音乐是要打动人的内心情感的,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爱心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以情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音乐是灵魂的直接用语。”音乐与语言结合的歌唱具有巨大的表情功能。在音乐教育中,让我们永远提醒自己:声与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声音技术是感情表现的坚实基础,而情感的贯穿和发展才是音乐教育中歌唱艺术的灵魂。1、使音乐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教师要有意制造出一种自由形象化的音乐氛围,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自身特长、爱好以及经历来进行情感的体验。在我们学习一首音乐时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讨论和发言,看看他们怎么理解的,有着他们怎样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形象化的情感培养,在歌唱活动和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听觉、视觉与高度的想象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情感的形象化,这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情感教育的形象化,就是在想象中体验和感悟角色和作品内容的情感。演唱中,贯穿丰富的情感想象。形象化和情感活跃的交互作用,形象化激发着情感,使情感得到深化,从而散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环境与情感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除教学方式、教学设备等条件以外,还应注意音乐教室的布置。音乐教室是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室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情感教育是教会中小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具体的、特定的环境,是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所以教育对象的情感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环境与情感教育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中小学的心理特点,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中小学生认知能力有所增强,对于一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要重注培养他们的情感教育,用高尚的情感去开发学生的心智世界。他们在生理上的变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的心理。他们的注意力相对稳定和集中,情感逐渐稳定和深化,社会情感有了很强的审美意识,个性心理逐步形成。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有所增强,对于一首作品有着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是相对的较快,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总之,中小学的心理特点,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三、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在音乐中是很重要的。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小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状态进入情感的体验,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可见音乐中的情感教育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音乐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真正地懂得爱的博渊。情感教育在很多发面影响着学生,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老师一句关切的话,一个关心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学生心中的反响,甚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赏析一首歌曲时,使学生仔细的听并进行想象,让学生做到与歌词的内容融入一体,进行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音乐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表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进师生的情感情感共鸣。反之,如果教师缺乏激情、缺乏情感的表达,对学生过于苛刻的行为,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将音乐情感溶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更能理解音乐、爱上音乐。
四、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年龄小,不够成熟,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对音乐会产生一种“无动于衷”的感觉。这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了。
1、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启迪学生,让他们主动激情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要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比如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就会在欣赏作品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让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了解作者的创造目的等。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充满着热情,将感情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大家知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老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中小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要给予尊重和赞美。教师的情感表现在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音乐教育更加的喜爱和理解。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做全能小战士。老师要热爱、关心、照顾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倾注全部的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动听的音乐,故而教师的引导以及情感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最重要。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需要图形图像给予展示,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显得行之有效了。信息技术教学通过那些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生动语言的描述,刺激学生的听觉,使之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在欣赏《海上钢琴师》的音乐片段时,画面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主人公在悠闲地弹奏钢琴,他偶尔抬起头,音乐旋律突然有了变化,仿佛眼前站有一位美丽的少女。音乐在不时变幻,音符又如清澈的泉水一样涌动出来,热情奔放。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进行信息化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知识,加深对学习的理解。总之,由于中小学音乐内容的特殊性,情感教育是依附在一定的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情感融入于教学,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绒花》一课时,先播放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绒花》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雪绒花这首歌曲就是出自电影《音乐之声》,里面还有很多经典好听的歌曲,通过图像使学生了解一下美丽的奥地利风光,更深的体会一下《雪绒花》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3、创造自由气氛,使学生得到情感培养
教师要有意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在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爱好、特长,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人们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所以师生要进行情感交流,创造自由的气氛。情感教学中,允许学生保留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允许学生说“不”字。一部音乐作品是创造者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来完成,失去了自己的感受,音乐将是一个苍白的音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对某个音乐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默不作声不要埋怨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情感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它是引导学习方法的要素。所以,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敢于面对现实,创造自由氛围,教师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引导学生开启音乐的大门,看一看里面的风景线,品一品其中的苦乐与甘甜。相信,今天的努力,定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增添几分的色彩,生命也必将因此而动听。
作者:陈星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音乐的教化性也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从而促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中小学已经提高音乐课本的质量,加强对音乐课程教具的配备,同时在音乐教育和科研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青睐,师生普遍将民族音乐与爱国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在中小学教学中影响力的增加,音乐课堂面临的困境有:⑴教师缺乏音乐教学热情。在中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中,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学校及家长等均重视学生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育,会忽视美术、音乐等辅助课程的教育,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表现出不自信、自卑心理,缺乏教学热情。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浓厚。由于学校及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不但要学习主要的文化课,而且课后还要参与各种补习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因此,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学习。久而久之,中小学生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中蕴含诸多的民族元素,同时大部分的民族歌曲的歌词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语文等科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民族音乐中包含的地方特色元素,如京剧特色、黄梅戏的地方风情等,对于学生而言,是独特的、新鲜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生一旦对音乐课程感兴趣,就会逐渐喜欢音乐教师,教师需抓住时机,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民族歌曲的来源及相关的民族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好感,同时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唱脸谱》这首京剧歌曲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歌词中关公、曹操、美猴王等人物的故事,让学生熟悉歌词中人物的事迹。同时,在学生欣赏歌曲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向学生普及脸谱绘画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另外,教师在学生会唱此曲后,可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即让学生回家将这首京味儿歌曲唱给家人听,让他们感受我国民族歌曲的魅力。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
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出教材内的知识,并借助辅助教材,拓展教材内容。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自主编制教材,并依据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目标,添加新的教学内容,以丰富音乐教学知识。此时,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添加民族音乐知识,如民族乐器演奏、中国古典歌曲等,向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多达300余种,拉弦、吹管、弹拨和打击乐器等都极具演奏技巧,民族音乐中还有300多种说唱的音乐题材和戏曲剧种。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彝族歌曲、陕北民歌和江南小曲等,体悟彝族汉子的豪放洒脱,陕北人民的高亢奔放和江南的婉约细腻,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播放各种器乐的图片,并依据图片向学生解说各类乐器的特色。例如,教师可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添加《七月火把节》歌曲,并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七月火把节》的舞蹈,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充满异族风情的舞蹈动作中,理解彝族人们的如火的性格特点,体味彝族火把节的民族情怀,了解此首歌曲的文化价值。又如,教师可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古筝名曲《梁祝》通过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精神。
3.提升学生内涵,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力
教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学生聆听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而民族音乐的内涵,就是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底蕴等内容。教师将民族音乐渗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进行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时,同时向学生播放电影《嘎达梅林》的片段,特别是体现出蓝天、白云、草原等景色的美感,并带领学生聆听电影中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曲子,体味曲子中舒缓从容、悲壮激昂的曲调,进而对蒙古草原产生向往之情,对蒙古汉子产生敬佩之心。在歌曲欣赏完毕,教师需向学生介绍马头琴的来历和特点。同时教师需将歌曲《嘎达梅林》与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乐曲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鉴赏两种音乐形式的美感,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4.增强学生责任感,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精神
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添加民族音乐,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同时,将民族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可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并让学生担任起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责任。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月满西楼》《春江花月夜》等颇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歌曲当作教学作品,并通过多媒体音乐视频,让学生欣赏和聆听。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用同样的曲调,对中国其他的古典诗词进行谱曲演唱,将中国文化通过音乐的方式向其他的国人,甚至世界人民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另外,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添加中国的民族音乐外,还可适当增加少数国外其他民族的歌曲,如印度的肚皮舞曲、美国乡村音乐等,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音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符号,而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阶段。民族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包含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等内容,将民族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但能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借助音乐这个载体,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刘开平 单位:济南第八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