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综合论文

农业综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11: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综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综合论文

农业综合论文: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转型,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追求最佳效益,成为我们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着力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为目标,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为途径,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为抓手,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进行了有效探索。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多种经营总产值达***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其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一段时期曾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的情况,这些问题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深入开展调查,认真剖析原因。通过部门座谈、群众走访、典型分析、数据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分散的农民、无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效益流失的关键所在;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着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把农民有效组织、联合起来,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二是理清工作思路,瞄准工作方向。农民知识层次不齐、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生产条件不一、产业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是我们区委、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全区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全区**优质高效渔业、**名品花卉苗木板块、***特色林果板块三大农业经济板块、畜牧、水产、花木、林果、蔬菜、米业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每个板块、产业力求实现“四个一”:有一个重点专业批发市场,有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区,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一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坚持循序渐进,梯度推进,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的实力。三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为了树立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意识,营造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氛围,我们多次组织农口部门负责人、镇分管农业领导、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先后召开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等一系列会议,进行理论灌输、思想发动、舆论宣传,奠定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正确引导,科学调控,坚持用行政调节手段来落实。一是突出规划调控。按照做大、做强**特色林果板块、***水产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的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原则,我们对凡是在三大经济板块内,新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企业、示范园区、合作组织,实行“三个优先”:申报项目优先立项,扶持资金优先安排,科技成果优先考虑,如:今年我区申报并落实到位的市级以上农业项目**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万元,***%左右的资金都集中在这三大板块。二是注重典型引导。我们采取部门分工、相互挂钩、重点扶持的办法,积极培育各类典型。区农林局利用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实施挂钩帮扶,每个局领导和中层干部蹲点1个镇,挂钩2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结对帮扶3个种养大户,联系帮扶40个服务载体;通过强有力的典型引导,使我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实力日益强大。三是加强资金扶持。近年来,我们改过去的“天女散花”为“集中扶持”,制订完善了《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管理的意见》,优化资金投向,择优扶持一批对本地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去年,我区***万元的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不含科三经费)集中用于**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扶持资金达**多万元。

三、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坚持用分类指导方法来推动。我们区委、区政府从三个层面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区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省、市、区三级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农业产业调整与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目前,我区拥有省级龙头企业*个,市级龙头企业*个。去年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利润***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尤其是外资开发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总投资**万美元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开发淡水鱼加工。二是培育壮大合作组织。我区把培育壮大合作组织作为增强市场主体“谈判”地位的关键,制订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对新建的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指导一批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自发组织起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坚持“三个一批”,即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改革规范一批;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的,通过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一批。利用这些有效载体,解决了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去年,全区新批建立专业合作社*家,累计已达**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累计入社社员达****名,劳动农户*万余户。三是培育壮大示范园区。我区制订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法》,组建了领导小组,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示范辐射面较广的科技示范园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我区按照“养殖进小区、种植上规模”的模式,扶持壮大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累计达**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个,面积达*万亩。

四、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坚持用良好发展环境来促进。一是搞好科技对接。为切实帮助农业合作组织、示范园区等市场竞争主体,解决“怎样调、调什么”的问题,解决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夯实发展后劲的问题,我们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每年举办农业科技经济对接洽谈会,邀请一批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区传授科技知识,使我区大部分龙头企业、示范园区、规模大户能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来武装自己,努力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加速土地流转。我们认为: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不能停留企业、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为帮助市场竞争主体发展规模经济,确保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我们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促使其连片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流转户数达***户,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三是推进农商联姻。我区农副产品加工数量虽然较多,尽管有的企业产品质量较高,市场前景也很好,但规模普遍较少,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带动能力不强。为切实引导企业解决“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我区组织开展有关农商对接洽谈活动,*只无公害农产品、**只农副加工产品已打进**、**等大中型超市市场。今年借助***在**举办分会场活动的契机,积极展示我区花木这一特色产业,**花木这一品牌更加响亮,被广大客商所接受。

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之举。下一步,我们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追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按照“引进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强化市场的意识指导农业,运用科技的力量支撑农业,理清产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的基本策略,继续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具体工作中,我们区委、区政府将瞄准方向,抓住重点,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求突破。计划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规划并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争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专销阵地。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增强农民自身服务功能上求突破。重点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解决农业生产服务过程中,集体组织代办不了、政府部门包办不了、农户自身操办不了的一系列问题。三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求突破。加大农科对接频率、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农口事业单位改革,确定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领办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农科队伍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四是加大多元化投入,在“三资”开发农业上求突破。营造发展环境,打造开发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拉长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进一步加大农业的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交流。

农业综合论文: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转型,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追求最佳效益,成为我们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着力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为目标,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为途径,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为抓手,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进行了有效探索。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多种经营总产值达***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其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一段时期曾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的情况,这些问题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深入开展调查,认真剖析原因。通过部门座谈、群众走访、典型分析、数据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分散的农民、无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效益流失的关键所在;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着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把农民有效组织、联合起来,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二是理清工作思路,瞄准工作方向。农民知识层次不齐、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生产条件不一、产业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是我们区委、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全区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全区**优质高效渔业、**名品花卉苗木板块、***特色林果板块三大农业经济板块、畜牧、水产、花木、林果、蔬菜、米业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每个板块、产业力求实现“四个一”:有一个重点专业批发市场,有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区,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一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坚持循序渐进,梯度推进,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的实力。三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为了树立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意识,营造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氛围,我们多次组织农口部门负责人、镇分管农业领导、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先后召开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等一系列会议,进行理论灌输、思想发动、舆论宣传,奠定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正确引导,科学调控,坚持用行政调节手段来落实。一是突出规划调控。按照做大、做强**特色林果板块、***水产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的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原则,我们对凡是在三大经济板块内,新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企业、示范园区、合作组织,实行“三个优先”:申报项目优先立项,扶持资金优先安排,科技成果优先考虑,如:今年我区申报并落实到位的市级以上农业项目**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万元,***%左右的资金都集中在这三大板块。二是注重典型引导。我们采取部门分工、相互挂钩、重点扶持的办法,积极培育各类典型。区农林局利用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实施挂钩帮扶,每个局领导和中层干部蹲点1个镇,挂钩2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结对帮扶3个种养大户,联系帮扶40个服务载体;通过强有力的典型引导,使我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实力日益强大。三是加强资金扶持。近年来,我们改过去的“天女散花”为“集中扶持”,制订完善了《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管理的意见》,优化资金投向,择优扶持一批对本地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去年,我区***万元的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不含科三经费)集中用于**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扶持资金达**多万元。

三、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坚持用分类指导方法来推动。我们区委、区政府从三个层面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区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省、市、区三级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农业产业调整与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目前,我区拥有省级龙头企业*个,市级龙头企业*个。去年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利润***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尤其是外资开发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总投资**万美元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开发淡水鱼加工。二是培育壮大合作组织。我区把培育壮大合作组织作为增强市场主体“谈判”地位的关键,制订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对新建的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指导一批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自发组织起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坚持“三个一批”,即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改革规范一批;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的,通过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一批。利用这些有效载体,解决了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去年,全区新批建立专业合作社*家,累计已达**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累计入社社员达****名,劳动农户*万余户。三是培育壮大示范园区。我区制订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法》,组建了领导小组,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示范辐射面较广的科技示范园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我区按照“养殖进小区、种植上规模”的模式,扶持壮大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累计达**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个,面积达*万亩。

四、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坚持用良好发展环境来促进。一是搞好科技对接。为切实帮助农业合作组织、示范园区等市场竞争主体,解决“怎样调、调什么”的问题,解决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夯实发展后劲的问题,我们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每年举办农业科技经济对接洽谈会,邀请一批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区传授科技知识,使我区大部分龙头企业、示范园区、规模大户能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来武装自己,努力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加速土地流转。我们认为: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不能停留企业、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为帮助市场竞争主体发展规模经济,确保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我们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促使其连片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流转户数达***户,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三是推进农商联姻。我区农副产品加工数量虽然较多,尽管有的企业产品质量较高,市场前景也很好,但规模普遍较少,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带动能力不强。为切实引导企业解决“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我区组织开展有关农商对接洽谈活动,*只无公害农产品、**只农副加工产品已打进**、**等大中型超市市场。今年借助***在**举办分会场活动的契机,积极展示我区花木这一特色产业,**花木这一品牌更加响亮,被广大客商所接受。

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之举。下一步,我们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追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按照“引进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强化市场的意识指导农业,运用科技的力量支撑农业,理清产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的基本策略,继续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具体工作中,我们区委、区政府将瞄准方向,抓住重点,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求突破。计划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规划并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争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专销阵地。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增强农民自身服务功能上求突破。重点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解决农业生产服务过程中,集体组织代办不了、政府部门包办不了、农户自身操办不了的一系列问题。三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求突破。加大农科对接频率、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农口事业单位改革,确定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领办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农科队伍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四是加大多元化投入,在“三资”开发农业上求突破。营造发展环境,打造开发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拉长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进一步加大农业的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交流。

农业综合论文:创新农业机械发展理念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助力水平升级,加快打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传统人工耕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科学评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模式

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耕地面积被大量占用,使得人们对农业高水平建设依赖性增加。为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需借助技术密集与资金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明显优化单位农业土地资源产品商品率、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力,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1创新发展理念,增添农机化发展新动能

促使我国农业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源动力。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加大精准型政策创设力度,优化层设计,健全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协调组合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1]。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定实施农机装备制造发展行动方案,同时,结合农业经营相关体系的创新与农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类农机发展主体活力。

2改进机械化基本形式,引领农机化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且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服务范围有限,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应做好完善覆盖整个地区的集信息、机械调度、视频会议为一体的农机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平台[2]。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为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生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

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生产技术路线和作业规范,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合式作业机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畜牧、渔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淘汰老旧、高耗能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配合对外合作战略实施,支持引导产品、农机企业走出去,增强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农机的研发引,提升我国现代农业设备有效供给能力[3]。

3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和主要农作物种植重点环节,促进技术成熟、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到位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及更新改造进度,实现高效、安全、节能运行,以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和高效植保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装备配套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快节水灌溉、秸秆收集、定位施肥、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绿色发展潜力[4]。普及秸秆还田与深松整地等绿色耕作技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4提升政府机构扶持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在高质量执行农机购买补贴政策基础上,依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扶持农机发展力度,构建出完善农机发展的激励方案,积极建立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农机购置扶持制度。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精准扶贫,坚持把农业机械化合作共用作为农机社会服务的有效模式,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以农业机械等作为入股方式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在支持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要着眼主攻方向,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农艺融合,探索高产创建模式,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在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从业者素质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要求,实施好购机补贴政策;做好任务落实、质量监管、项目验收、资金兑付工作。支持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

综上所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离不开发展模式创新,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积极创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

作者简介:郭志显,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大田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农业综合论文:浅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要点

摘要: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提高农民增收。资金的最终使用效益是项目审计的重点。首先要了解所审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将项目专账与原始大账进行比对,仔细检查原始凭证,跟踪项目资金流向。文章主要对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流向;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是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特点

(一)涉及面广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内容庞杂。第一大类的土地治理项目,既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也包括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第二大类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又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等众多内容。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充分掌握农业、环境、水利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便对项目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发表准确而富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

(二)现阶段绩效是重中之重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从开发到启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前的重点区域开发阶段、以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开发阶段以及已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转型阶段。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提高农民增收。因此,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不能单单停留在资金是否到位、工程是否建成等中间环节,而应该更多的关注资金的最终使用效益,如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土地整理是否确实提高了土地质量、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带动效应等,某些项目效益情况在建成后需要审计人员予以长期关注和跟踪才能做出客观评价,给决策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二、主要实施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所审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所谓农业“综合”开发,既指开发方式的综合,也包含资金来源的综合、各部门协调行动的综合以及指标效益的综合。因为,审计人员不仅应查阅项目档案,了解项目基本情况,还应组织召开由县农发部门、项目所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管理人员介绍项目建设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受益农户、村委会干部、项目建设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项目建设的不同看法和反映。通过召开座谈会,倾听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关注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反映,获取有价值意见,找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找准审计重点。

(二)应进行实地调查

前文提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之一是关注最终的绩效。因此,审计人员不应仅只通过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来做出评价,还应通过实地勘察项目现场与调查询问相结合来进行。对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或项目验收报告)实地进行清点,看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以及已建成项目设施发挥作用的情况,看是否存在已建项目被毁损、废弃或无法正常发挥效用的现象,如仓库、道路是否实际已建成,宽度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产业化项目工厂是否正常运转,是否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如何,是否带动农民增收。把项目实施的效果与项目实施方案加以对照,求证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三)将项目专账与原始大账进行比对,仔细检查原始凭证

根据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应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在审计实践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无法做到专账核算,通常仅根据原始凭证的复印件来做出一份项目的备查账。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项目实施单位的原始账目进行比对审核,尤其是必须检查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是否真实。应查询企业所在地的工商登记信息,如果发票开具人已注销、吊销还在开票,则需警惕经营活动的真实性。一旦发票被认定是假的,结合业务的真伪,需进一步跟踪资金流向,看是否存在套取资金、贪污行贿等问题;发票的内容是否与购销合同、验收报告、实物一致;发票开具人是否与购销合同的供货方、资金汇入方、验收报告中的供货方一致;如果发票中的内容与购销合同不一致,资金汇入方与发票开具人不一致,或者发票开具人取得支票后直接背书,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四)跟踪项目资金流向

这主要从财政部门管理的专户入手,根据县级报账的财务情况,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通过项目建设合同、资金拨付申请书,分别对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拨付部门、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工程的建设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重点审查项目的前期工作费和科技培训费等是否被开发主管部门挪作事业费使用;审查资金拨付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同时,也能发现下级财政虚假配套项目资金的问题;审查建设单位项目支出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利用虚假工程结报而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政府形象工程的问题。

三、审计中的几点体会

(一)项目建设、验收、检查等环节流于形式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80年代末实施以来,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完善。无论是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检查,还是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等均有一系列的体系和监管。

然而在实际审计中发现,体系虽然完备,但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尽管项目库、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等各类文件资料齐全,但存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项目建设实际三者不一致情况;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验收时存在走过场,未能严格按相关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

(二)项目建设不规范,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无法得到保证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尽管项目实施方案中,项目实施单位均提及工程应公开招投标、应进行工程监理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以工程量较小或者企业管理不完备等理由,不进行公开招投标,工程项目缺乏监理,对项目建设质量无法进行监督;更有甚者,部分项目实施单位虚报工程资金,以旧充新,以补偿发票税金的方式来获得超出实付工程款的发票。

总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各相关部门应尽职尽责,确保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人社局)

农业综合论文:浅析如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

【摘 要】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资金的最终用途是项目审计的重点。 首先要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原始文件,跟踪流动资金。 本文主要讨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重点

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农民增收。因此,做好r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对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展开讨论。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使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揭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切实发挥项目建设效益,达到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目标。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重点

1.项目管理方面

(1)项目立项审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是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开局,规划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关注开发规划制定、项目库建立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情况。审查有无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和立项;是否按照规划下达计划和分配资金,并具体、明确地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存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套取资金的问题。

(2)项目实施程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制度,产业化发展项目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实行项目法人制,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是否按照设计进行项目建设,是否按照建设合同、监理合同实施项目,是否按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对资金和项目进行公示,是否造成损失浪费,是否达到项目建设的目标等。

(3)项目任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各项设施建设,各项设施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模,竣工验收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工程资产登记移交。项目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等问题。土地项目竣工后有无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积极组织项目验收。

2.项目资金

(1)资金筹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出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中央财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地方财政资金是否按照批复的计划筹集,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是否列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

(2)资金管理。各级财政用于经国家、省级批准备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报账。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资金是否按照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支付是否实行县级报账制,是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审查财政部门有无将项目资金安排用于其他方面的情况。

(3)资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因此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计划和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有无挤占挪用和超范围、超标准使用财政资金;项目实施单位的报账支出有无以虚假工程、虚假业务和其他项目支出骗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管理费,前期工作费是否超过规定的额度;该项目结余资金处理是否合规、有效。专账核算、资金安排、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报账资料是否真实、合规。

3.项目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级地方是否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以实现农业增产;是否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该产业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无产生积极作用,是否存在利用产业化项目套取财政补助而无明显社会效益的问题。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主要思路

1.跳出账本重效益。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除了对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外,更应该注重资金投资的效益,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真正掌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以及项目实施之后的维护和运行情况,查找不足、促进完善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意义所在。

2.跟踪过程看现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中,查看现场是必不可少程序,通过对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能详细了解项目是否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建设,掌握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3.关注资金促时效。财政资金筹集和拨付使用的是否及时,是影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时效,加强资金为项目建设的保障作用,能有效促进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农业综合论文:做好农业综合开发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我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问题。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为加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针对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了几项推动农业发展的建议,对于快速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

前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较慢。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于农业的新要求,为此应重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地支持。

1 胶东地区农业基础及发展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濒临渤海。全市总面积1878km2,耕地面积6.8万hm2,是胶东半岛著名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粮食生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县之后,至今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hm2。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3.5万t,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十二连增。胶东地区的粮食生产是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具有重要的推广借鉴意义。如何将胶东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面。

2 农业综合开发及产业化发展分析

2.1 建设精品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精品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规划要高标准。胶东地区有大片的平原耕地,适合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研究实践总结的“按灌区、流域进行整体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方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切实落实规范要求,做到规划一片,治理一片、收益一片;设计高起点。农业精品工程的设计要区别于一般的农业生产项目。对于片区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出当地的地理优势,科学设计,统一标准;建设质量要高。通过公开招标及公示制度,做到建设过程公开透明,与此同时,要求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的精品项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树立品牌是增加农业经济附加值的最佳选择。如何能够在保持当地原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短时间内创造出具有国内知名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方面。

2.2 扶持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要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确立优势产业,建立扶持梯队。竞争力比较强的产业要最大化扶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要重点扶持。在具体的扶持当中,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每年扶持1~2个有影响、讲诚信、有效益的龙头企业。

分析最近几年的农业发展,尤其是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都是带有著名企业生产的标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能够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的品牌作用,也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相对于分散的农户,龙头企业在信息获取、规模种植和抵御风险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2.3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结合区域地理优势,并科学研究农产品的布局,在具体的建设上向特色农产品和优势项目集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避免高产难买的情况,注重市场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各地建立农产品协会,组织好、保障好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在运行机制的完善方面,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最大程度上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通过优势良种的推广,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2.4 提升科技支撑力度

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的进步,结合周边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经验,认为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是关键因素。通过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科技培训能够极大的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科技带头人和田间现场技术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农业专家不可能24h待在各地方乡镇,但是乡镇技术带头人却能够拟补这最后的一环,课堂教学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与此同时,科技支撑的另一层含义是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新品种的推广,改良这一区域内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结合秸秆还田、小麦精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追肥浇水等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作物产量得到有效提高。

2.5 发挥财政扶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机制是“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施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切实发挥农业开发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大的资金合力。同时市里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加大各种扶持龙头企业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形成资金投入的拳头效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把好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人管理。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帐提款办法》规定,严格手续,分头审核,层层把关。所有报账工程必须有监理单位的工程认证单、市镇两级的工程验工单、村级确认的工程量明细表,及项目工程进度审核表、报账申请单及正规发票等。经过开发办审查后,交财政局审核,通过国库支付,直接支付到施工单位。工程竣工后开发办组织竣工验收,并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和项目审计,以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是开展经常性的资金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资金的追踪管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做好分季度、分年度的检查审计工作。最后是完善责任倒逼机制,做到谁审批,谁负责。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落实责任人,切实加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风险管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3 结语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农业生产非常关心。如何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的契机,将我国农业做大做强,是各地区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结合胶东地区农业发展,通过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简要分析,认为农业规模化和综合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应该在精品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科技支撑等方面开展工作,尽快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牛蕴华(1971-),女,山东省莱州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农业综合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方法创新的浅谈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综合开发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其项目管理作为农村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一项程序之一,很有必要探索出其中的门道,开拓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当前农村综合开发的基本项目管理情况

(一)有关农村综合开发的起源

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农业取得飞速发展,农产品无论其生产、加工还是销售均呈现良好态势,农村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受国际市场影响,到1985年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陷入僵局。针对农业市场萎靡,我国于1988年组织专项部门对农村进行综合、针对性开发,望以此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迎来“第二春”。

(二)农村综合开发的基本特征

所谓农村开发即是在一定的外界客观条件限制当中寻找突破,以达到为农村开发增添助力的目的。农村综合开发一般是国家为保证农村农业发展所会采取的举措,故实施项目管理不失为进行农业开发的重要程序。然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却和单纯的财务管理不同,从本身属性上来看,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是属于生产管理,其拥有本身管理方法的独特性。而我国在农业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也在于在农村综合开发之上采取了项目管理的方法。

(三)我国进行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于1988年首次提出农村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概念,即国家成立行事独立的有关管理部门,专门展开农业项目的工作。截止到1994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将重点由之前的中低产田改造进而改换为农业产品商业化。为迎合该农业开发形式,农业相关项目管理也闹前的形式逐渐转换地更为规范,故也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农业综合发展项目管理规范化阶段。1999年至今则是其中所谓的第三阶段,也是本文强调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创新化。这是符合当前新社会发展形势的。

二、农村进行综合项目开发管理创新的原因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自2003年起,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的棉花市场已经全面向世界市场开放。无形当中便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竞争、新挑战。国家为应对加入WTO后新兴的农业发展形式,便重新调整了我国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采取有效、新兴项目管理措施是使我国农业经济走向国际的必要手段。

(二)新的社会历史任务为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提出新要求

实际上,不断发展的社会正给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的新的历史任务,要想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为农村综合开发提供创新的项目管理手段。

三、进行项目管理创新可采取的手段

(一)创建新的农业投资机制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故单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形式,务必需要创建新的农业投资机制。值得说明的是,新的农业投资机制始终需要本着以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原则,让农业投资受益方由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扩展到每个农民的身上。

(二)创立信息共享平台,促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化

即时信息是多元化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命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不例外,它需要国际社会和国内市场农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来时刻更新本身的发展走向,即达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创立有关农业信息平台实乃上策,一来便于系统化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关信息;二来也使得农业领域开发形成信息网,达到各方共享信息的目的,达到有利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加强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政府为保障地方乡镇的农业发展,通常会开展有关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故农业投资的重点还是在提高所谓的社会效益之上,对于一些效益低的项目,政府可选择放弃。于是,加强对有关项目的绩效评估不失为上策,如此保证了地方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质量,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所肩负的社会效益。

(四)在项目管理当中增加竞争机制

传统的农业开发项目通常采用的是分配机制,故很容易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惨痛发展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在农业综合开发当中增加竞争机制势在必行,无论是在农业开发项目的竞标或是其日常工作开展当中均需要深刻秉持这一原则,最大程度提高项目本身所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完成后进行审核跟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不是某一阶段性的工作,其带有一定的延续性。即使项目圆满完成,其仍然会对当地农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审核跟进很有必要。其中审核内容主要包括该项目目标完成效果、项目社会效益等等。通过审核情况,分析总结得出相关项目当中的利弊,总结出不足及时改正,为日后的农业综合开展项目的完善提供经验。

(作者单位: 646100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财政局)

农业综合论文:云计算在农业综合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

摘要:以农业信息化为研究背景,分析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将云计算模型引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分析云计算特点及其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优势,介绍基于云技术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分析平台建设框架、服务分层、功能架构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中的应用。所提出的建设方案对于整合松散的农业信息化资源,形成初步农业信息云资源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工程;云计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0引言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下的农业信息化网点单一且分散,信息数据缺乏共享,数据挖掘和提炼难以形成对广大农户有用的成果。如果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集中、系统、云化的农业综合信息化环境,将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涌现出网上交易、远程协助、农产品调配等新趋势,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紧密结合,云计算技术在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入云计算技术的方案。

1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

1.1结构松散,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各省、各区建设的农信信息化网点分散,各有特色又各自存在短板,区域信息化网点星罗密布,各信息化网点间缺少联系,信息覆盖面狭窄,农业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相对较低,部分网点访问量巨大,部分网点的访问者寥寥无几,高负载的系统能力需求和资源长期闲置浪费形成反差,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1]。

1.2缺乏统筹规划的综合信息服务环境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区域信息化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化网站推出了繁多的农经板块,农业信息化支持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众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仍处于分级、分地、分区的松散状态。地域间相互封闭隔离,无法统筹规划各级各地各区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外部及内部架构的标准和框架,造成信息孤岛,虽局部有序但整体零乱。各种应用系统技术标准差异大,平台架构不统一,应用整合和数据交换困难,难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受教育程度有限、信息化手段缺乏的广大农村用户难以高效地检索到系统的、完整的和可用的信息,更难以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

2农业信息化引入云计算的优势

2.1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以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等热点技术,集成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和应用能力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资源的服务,可分为3层串行同步通讯协议。

1)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IaaS由底层硬件或虚拟机构成,由集群服务器、存储资源等硬件设备构成“云端”资源池,将内存、I/O设备、存储、计算能力等资源形成虚拟化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提交需求即可获得相应的虚拟硬件配置。

2)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er,PaaS),PaaS构架在云基础设施上,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建立数据库、托管和应用等服务,是一种中间件平台,用户不用购买独立的底层硬件和平台软件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定制开发应用程序,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其它用户。

3)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SaaS是最为常见和使用最多的云计算服务,用户通过向“云端”申请,即可通过标准的web浏览方式获得互联网上的软件服务,无需自己安装软件,降低了客户的硬件计算能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消耗。

2.2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1)云计算可以根据访问量灵活调配CPU、内存、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IT资源,满足用户规模的变化和应用需求,实现访问负载分担,避免服务器性能过载或闲置,优化IT资源配置。

2)硬件设备部署灵活,无需购置高端硬件设备即可建设大容量数据中心。以低廉的X86架构服务器集群即可形成基础设施资源池,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根据资源池的使用情况和用户资源申请需求,按照策略灵活按需分配和调度资源,降低了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消耗。

3)以计时或计次收费的模式为用户提供IT资源,用户按照需求申请资源而无需大量采购设备。“云端”资源池可以实现设备叠加,具有可伸缩、平滑、分布式的设备扩容能力,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4)云计算具有大规模、高可用性、高集成度和高稳定性等特点,智能备份、校验纠错、容灾恢复、设备轮巡和在线业务及数据无感知切换等机制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5)桌面云技术提升了用户灵活使用的能力,降低了用户终端接入门槛和购置费用。

3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入云计算方案3.1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计算框架

在全国或全省按照统一的网络构架和技术标准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设备、资源和应用的共建共享,低成本的集群计算能大幅降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以大容量计算平台提供海量业务应用,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入门户,解决信息服务最初1 km问题,同时利用桌面云技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1 km问题。

按照“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理念建设1个私有云,可为不同业务应用需求快速提供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和虚拟专用网络等基础设施,降低用户的一次性投入,缩短业务上线周期。通过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采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部署业务应用,为用户提供应用环境。采用省数据中心、县/市区域节点、乡/镇/村远端节点三级架构,省数据中心通过Internet或专网与国家农业数据中心连通[2],如图1所示。

3.2云计算服务分层框架

系统资源按照云计算服务模式细分为基础层、平台层、服务层及应用层等4层结构,如图2所示。基础层为“基础架构及服务”(IaaS),可为各种业务应用快速提供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和虚拟专用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层为平台即服务(PaaS),通过全局优秀服务和中间件,向应用系统提供共性服务;服务层为应用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web页面以B/S方式向用户提供业务使用服务;应用层客户端即服务(CaaS),通过桌面云等瘦客户终端实现业务接入和申请[34]。

3.3云计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架构

软件系统分为基础业务层和业务运营层,由综合业务管理、农经业务管理、信息服务业务管理和接口服务管理等4个模块构成。业务运营层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包括虚拟化管理、平台管理、云资源调度管理和虚拟资源管理等;基础业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农业综合业务、农业增值业务和管理能力。系统通过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入渠道[5]。服务平台的整体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3.4云计算数据中心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优秀是数据中心,底层由数量庞大的服务器群和虚拟化管理软件构成,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和分配策略实现虚拟化资源均衡分配,平衡底层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结合虚拟化存储和云分布文件系统,为用户提供虚拟化存储服务、虚拟计算服务、数据安全服务和分权分域隔离等服务。服务器群中故障设备将被虚拟化管理系统检测并排除在资源池外,故障服务器上部署的业务及数据可以在线迁移到其它服务器上,实现用户无感知迁移,保障了系统安全和数据完整。

4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引入云计算的前景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引入云计算,可以降低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同时可以提升农业信息化的集中管理、统一接入和便捷服务的能力,在农村信息资源存储、农产品网上供销、农业信息检索引擎、农业决策综合分析、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6]。

1)基于云存储的农业信息资源。

大容量虚拟化存储技术提供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海量存储,数据读写、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低廉的存储成本使得存储资源池得以快速部署。海量数据、安全可靠、无中断服务、便于管理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数据挖掘的基础环境和能力。

2)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快速检索能力。

大容量服务器集群提高了平台的计算能力,采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在检索速度和复杂算法实现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升,信息检索不再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Google、Baidu等国内外搜索网站已经率先进入了云技术搜索时代,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结束语

云计算作为新兴的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它自身的技术特点将使当前的网络结构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它能使用户从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使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应用系统中,使独立业务应用迁移到集中的网络中,对农业信息化推广和农户生产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综合论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合理、当地领导对项目的认识不足、管护工作欠缺等等。针对以上情况,政府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宣传力度,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本文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 综合开发 基础设施工程 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农业综合开发要从资源利用、技术改进、合理投资等几个方面来讲。建设者要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在技术改造的条件下开创合理的建设活动,即能够达到生产效益提高的目的,也改善了生态条件。

一、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含义

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整体的构建成本为主,与实际投入进行比对的有效性结果。如果实际投入大于计划成本,则说明无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之,则满足这一条件。在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后,政府会将基础设施移交给当地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为了能够确定项目的有序进行,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使收益与投入相协调。

(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护主体应该给予该项目高度的重视,并可以主动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将问题及时上报,令专业人员来维修。第二,总体成本的有效维护。为了使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不超过规定数值,相关人员应该设定合理的方案,并投入一定的时间与金钱,对综合情况进行判断。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以及群众对开发的认识不足

农业综合开发会涉及到许多因素,如果领导和群众都不能够有效的配合,不仅影响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因项目开发而出现的农业占地问题,许多群众会因利益分配不均与当地政府发生矛盾。相关领导的态度如果不好,并出现威胁群众的现象,很容易将矛盾激化。一方面,农民只看到了自身利益,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领导人员没有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激化了矛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同时,少部分政府领导人员不想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基础设施的维护上,认为它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时会因设备磨损而影响开发进度,降低了工程质量,浪费了时间。

(二)项目资金配备与管理上的漏洞

项目资金配备不足主要是指政府没有预拨足够的款项在农业综合开发上。试想一下,如果资金不到位,项目中的某些环节就不得不进行精简,良好的资源配备无法实现,最终导致漏洞的出现。在管理方面,监督人员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维护,使得误报、错报等情况出现。试想一下,一旦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差异,势必会影响后期的建设活动,令经济成本增加,阻碍农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工作欠缺

管护工作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护经费不足,当地的乡镇政府没有能力优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条件。第二,管护运行制度不完善。首先,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细化。两交接部门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在档案上将内容记录下来,实现“手续上的移交”,却没有真正确立双方的职责。第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的管护人员都是一些普通农户,或者是政府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缺少一定的设备管理经验与维修技术。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为项目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持m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管护制度

移交制度的完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确定管护主体,并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国家可以提倡建立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管护协会,协会的负责人由村民进行选举,选择出一位大部分群众都认可的管理者,负责基础设施的定期养护安排,并将其进行编号,将设备运行情况,维修时间,故障原因,保养措施都记录下来,为后期的检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村民负责日常工作的监督,可以为协会管理者提出一些合理建议,提升工作质量。某地区乡村政府就将灌排水设施的工作移交给管护协会,并允许他们进行一些基本的修整活动。如果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则会对每位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这样就避免了不实的移交活动。其次,完善补贴制度。国家要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整合,将一部分土地开发资金投入到管护工程当中,并根据各省市、乡镇、村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确定款项的多少。在资金安排上,要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主,派遣专业的指导者对管护效益低的工程进行维护,既体现出一定的倾斜性,也发挥出制度的作用。

(二)加强管护资金的管理,提升科学规划性

当地政府要保证每一笔管护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保证不浪费,不挪用。由于基础设施的管护时间较长,过程也比价复杂。因此,在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过程中,国家要聘用专业的指导者进行监督,保证信息的对称性。而县级管理部门也应该实现信息的共享,将每一步款项的用途都仔细的备注出来。检查者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其中主要包括替换零件的价格、维修者的所得费用等等。如果发现不实情况,要及时上报,并查明款项挪用的主要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第二,在设计强化方面,管理人员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在农村低洼道路的建设中,工作者要将排水系统融入到其中,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在方案确立之前,要与专业人员进行商议,将当地的地势地形、水文状况都考虑进去。最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要将农业综合开发的利与弊都告诉给农民,令他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协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有效性监督,合理化开发。

(三)加强项目工程的监管力度

首先,当地政府要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确立监管部门,并确保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相关单位选择时,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结合当地农业水田建设的具体情况。如果该监管队伍的理念较为新颖,并能够体现一定的可行性,则予以采纳。其次,要选择一位农民代表对监管方式进行监督,并参与到活动中来,依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提出有效建议,为农民群体营造利益。最后,要求监理单位是第三方协管机构,能够独立于农民与政府之间,做出公正公平的判断,实现责任的履行,为农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简述。第二,探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基础设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得出:为了促进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完善管护补贴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在正确规划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移交手续,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综合论文:浅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摘 要: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来说,一般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管理机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而要想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应予以重视。本文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特征出发,并提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策略,以期为发展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风险管理 特征 策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指的是在区域范围和时间均确定的前提下,经过相关管理部门批准,为取得社会、经济以及生态三方面效益由建设单位组织运用综合措施开发农业资源的投资性活动。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指的是为达到综合开发农业资源的目的由各级农业开发管理部门实行的管理,以农业综合开发相关制度和政策为依据,综合地开发农业资源。其实,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为农业提供发展机遇的举措之一,可以使其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农业和农民增效、增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特征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来说,其管理不仅具有一次性特点,同时也具备全过程、约束性等特点,另外我国当前管理还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层次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以其本身哟蔚牟钜煳依据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系,落实分级管理。在我国,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部级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所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省级、地级以及县级等管理部门则负责管理对应辖区内的管理工作。同时,项目管理组织层次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实施层,实行分层次管理。第二,组织稳定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属于一项长期性开发项目,保持行政组织管理体系的稳定和完整是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第三,管理因素具有复杂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具有加大规模和较为广泛的范围,同时施工地点也相对分散,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均有涉及,甚至在一个县级地区都可能包含成百上千各施工团队。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组成包含多个部分,应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来处理问题,并且对项目成本控制、质量管理以及进度控制的要求均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需要达成不同项目目标,由此可见项目管理工作非常繁琐和复杂,且复杂性超出常规生产管理,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全面的管理工作。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策略

(一)重视前期风险管理,形成管理模型

现阶段,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我国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未引起项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通常是处于被动管理状态,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足,在此种管理状态下容易给项目造成程度不一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此,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应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整体管理内容中纳入风险管理内容,从项目评估开始直到项目实施均需要做好全面排查工作,找出其中可能导致风险问题的相关因素,并对风险事件进行准确、及时的判别,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应对预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来说,风险管理策略的建立对风险控制尤为重要。识别、衡量、管理、监督是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各阶段均需要采取对应的管理策略。识别阶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项目周期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判断,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识别风险,还需要对风险的正面及负面效应进行辨证分析。衡量阶段则需要对识别后的风险作进一步评价和估计,基于风险识别,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作出分析和判断,通过数理统计和概率对风险出现几率和损失程度进行预测和估计。风险衡量是基于安全指标对风险程度进行衡量,以确定风险处理的顺序。风险管理是直接控制风险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关键环节,在风险管理期间,如果风险识别和程度确定后,则需要对项目规模、目标以及风险发生允许程度进行综合考虑,以强化风险的正面效应,应付负面效应。风险监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监督风险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监督风险管理。监督风险的出现就是监督和控制风险源,便于将风险事件及时、准确地消灭,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监督风险管理则是指相关技术和组织方面措施的严格执行,使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降低。只有控制好风险,才能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中期风险管理,形成应对机制

通常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实施,因此其风险也具备突发性和多样性特点,且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所以各级主管领导应针对具体项目情况建立形成从上至下的风险管理机制,从立项开始直到成果使用均需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同时,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开始,再到制定计划、计划实施、后期验收等各环节项目干系人均应形成主动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的应急机制,以准确地把握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反映和处理好风险,使项目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已经确认的风险事件,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采取措施形成应对机制,以控制和避免风险,风险应对机制主要包括规避、控制、自留以及转移等。其中,规避机制就是针对存在风险的农业资源和项目方案等弃之不用,此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规避风险;控制机制属于主动式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预防风险造成的损失;自留机制指的是由自己承担风险,分为非计划和计划性两种自留方式;转移机制是通过技术和知识等转移现存风险,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排除。这些应对机制均可以达到降低风险造成损失的目的,但需要以项目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适合的应对机制。

(三)重视后期风险管理,形成信息网络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交付使用之后也不能忽视风险管理,且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相比于前期、中期管理更为重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为保护农业资源、支持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通常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完成,并且完成后项目不仅影响范围大,而且影响时间长,因此在项目完成后期需要重视风险管理,这对项目的使用和效益的发挥有直接影响。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来说,其新阶段的重要工作就是信息化管理,这也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管理方法的主要途径。对于风险管理,应以先进管理手段为支撑,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以实现风险相关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同时安全、高效的应用这些信息,而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收取并管理信息,不仅要考虑信息的精度问题,还要考虑信息的收益和成本之间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实现信息效益,使风险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强化。

结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农村生态条件得到改善,对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非常有利,同时可以将区域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既产生了效益,又存在风险,因此需要明确、详细的规划项目,正确对待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形成并不断完善初期、中期、后期风险管理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项目运行顺利,将其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农业综合论文:浅议科技创新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对策

摘 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食品的安全,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坪区的农业投入比较大,现代化程度也得到了提升,但在基础设施、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科技、劳动者素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目前走出这一困境最有效的方式。本文在对制约农业生产因素的分析上,就有关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给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生产能力

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国外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不过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现代化设备建设上也在加大成本的投入,因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所以完善如水利设施、乡村公路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加大成本投入的同时,也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业在投入和产出上不成正比,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2.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和土地资源的丰富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土地资源优渥,可耕种面积庞大,农业生产才有可发挥的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可耕种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一带,受到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耕地面积正在日益减少或者受到严重的污染。而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可开发的土地更少,难度也更大。

3.科技创新。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是据有关数据来看,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水平依旧很低,科技的利用率不足50%,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上的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种上的优化,以及农耕过程中有关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方面的创新。

二、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与产出率不高。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对水土资源,农产品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资金人力等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方面受到资源匮乏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土资源的浪费。还有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地区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出率而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水土资源的污染,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态循环系统一旦被破坏将造成资源不可再生等严重问题。此外,对深加工投入的不足,使得即使有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农产品却没有一定的附加值,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市场效益比较低。

2.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在高坪地区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能成本投入大一些,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也就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受到地域经济的原因,在科技创新上的力度还不够。整体来说,成本的投入并不代表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第二是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不旺盛。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形成大规模耕作的趋势,农业生产者倾向于使用传统农耕设备,对水利设施,灌溉技术的需求并不高。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需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成果得以宣传和普及,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劳动者素质的影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效率并不高。首先是国家有关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的情况复杂,在落实政策的时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是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使得劳动者的素质降低,这对农业科技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普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措施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可以从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增加深加工成本投入、引进大型农业企业等角度考虑。

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更是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推手,所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投入。国家的财政政策中需要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预算进行严格的把关,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体系,还需要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国家也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教育改革相结合,加大高校对于专门科技人才的教育,设立科技研究所,选拔优秀的科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其次,农业科技的创新也要求农业部门和其他国家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在我国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需要引进国外相关科技文献和科技技术,在研究先进文献和科技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科技的创新做出努力。此外,也要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管控。比如在一些高坪区可能成本投入已经相对比较大了,只是产出率不高,那为了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在深加工上加大投入,使得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提升。

2.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推广。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我国在对水利设施上的建设,农产品品种上的优化,播种和灌溉技术上的改良,施肥耕作等操作上的进步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方面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创新推广的体系,比如宣传和监管部门体系,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劳动者的接受和适应新科技的能力,需要完善教育体系以及制定优惠政策。这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推广,科技及其成果的利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组织农业科技工程。最后,农业科技工程的组建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技工程预示着我国在推广农技和农技产品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次,还需要加大企业和农业的合作,引进大型的农业企业,使得农业和市场开展有效的合作,尽快组织好农业市场交易信息网络等,这对于组织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农技的发展和推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C上所述,我国在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上受到了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为了改善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上着手,这对基础设施改善,资源环境改善具有先导作用。

农业综合论文:强化措施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了如何强化措施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措施

阿城区高度重视两大平原配套改革,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通过“四项战略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嗵岣吲┮底酆闲б婧途赫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的目标,推进我区现代农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1 抓好“两项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互惠发展、共同繁荣。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完成区、镇(街)、村三级确权档案建设,积极推进合同补签工作,做好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巩固并转化确权成果应用,做好部级确权成果应用试点各项工作,创新农业新型金融信贷,力争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现新突破。加大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进力度,在市级试点村基层上,每个镇街选择一个试点村作为区级试点,并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清理集体资源、资产、股权量化,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发挥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通过网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农村各类产权的信息采集、电子竞价、农产品电子商务、手机微信平台金融服务、数据联网、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农村土地等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实现区、镇(街)、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全覆盖。规范开展农村土地调解仲裁、受理农村财务信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整合,实现美丽乡村创建有新的突破,农村环境有质的提升,农村和谐有大的跨越。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项目实施,推行农村卫生费收缴制度,推行农村改水改厕,实现道路净、庭院净、村庄净。推进产业化。以美丽乡村100个精品区块为点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发展休闲经济。继续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镇及基础设施予以奖投。

2 夯实“两大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一是夯实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坚持以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在高标准完成现有示范园区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全力加快金水河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园区发展辐射层次。以创建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为抓手,加强与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着力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实验示范孵化基地。在五个重点园区带动引领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镇镇都有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二是夯实农业效益提升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在发展产量高、品质优、绿色有机大米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粮食生产“三减、两增、一提升”项目。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安排,在今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明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6万亩,新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万亩。玉米种植业发展方向向加工专用型和速冻青食玉米方向转变,大豆种植向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转型。适度扩大杂粮及马铃薯种植面积。推进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35万斤,提高水稻科技生产水平。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总面积达到70万亩,高产创建区域内粮食总产增加12%。建设百栋温室、千栋大棚、万亩露地菜;蔬菜总规模达到26万亩,蔬菜产量达到55万吨。

3 提升“两化水平”,推进新型经营体系

一提升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农民购置农机补贴力度,积极争取省、市深松整地补贴资金。重点向上级争取9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水稻插秧机、水稻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补贴资金。完成机械春整地65万亩,机械播种100万亩。二是提升集约化水平。建立经营主体数据库。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进行了入户调查登记,进行分类汇总,全面掌握了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打造五种类型合作社经营模式,即:统一经营、紧密合作型,带地入社、保底分红型,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型,企业带动型,农机服务型。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农户耕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要素集约投入,努力让土地在加快流转中增值、农业在集约发展中增效、农民在规模经营中增收。

4 把握“两个关键”,落实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以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动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稳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的认定认证与监督管理工作,稳步扩大总量规模,提升全市“三品”认证占有率比重。目前,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98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7个。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哈洽会、世界农业博览会、绿博会等各类展会。今年我区组织了4家农业企业参加了省政府在上海组织的优质农产品展销会。12月份,我区将组织10家农业企业参加市政府在上海、成都、深圳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会。积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作用,重点对农副产品专项抽检及全程跟踪质量安全检测,逐步实现产地、产品全程质量监测。二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以创建部级农业综合执法示范县为契机,规范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全年实现无农业投入品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行政处罚程序、依据进一步公示,实现结案率达到100%。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农业环保执法,实现无重大农业污染事故。

农业综合论文: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也在各个领域面向新的环境和方向在不断地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金融环境以及投融资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投融资的主体不明确,投融资渠道单一,以及投融资的生态环境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因此文章根据农业综合开发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其成长的模式、存在的风险和各个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产业的投资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创业过程中使用的引导资金等在内的具有灵活多样性的资金投融资模式,并且通过对资金渠道的拓宽,构建出合理的信用担保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运转,以期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收益。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特点 投融资渠道 产业模式构建

引言

截至目前为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活动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农产品发展的大国,因此,农业综合的开发产业的投融资和我国的投融资制度也在一同演进,同时我国农业面对着资金不足和投融资难以实现的情况,如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的产业投融资,解决农业方面出现的投融资问题,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过程中的投融资渠道具体的构建形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投融资打开良好的渠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含义分析

所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指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企业为获得更高收益而采取的资产股份转让获利模式。投资渠道包括对内投资渠道和对外投资渠道。企业融资就是农业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其中还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个方式。企业投资特征多样,其中包括投资目的多样性、投资时机选择性、投资回收时限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含义的明确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基础性前提。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构建存在问题

1.投融资主体不明确。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融资主体结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在长期发展阶段,政府都作为唯一的优秀投融资主体存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主体逐渐丰富并增加了企业投融资和居民个人投融资,但是实际的投融资份额占据依然较低。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过程中,尽管各类不同的社会资本比例都较高,但是由于受到了过去的沿用投资体制影响,与发达欧美国家的投融资产业模式比较,我国的投融资主体资产比例仍然是政府占据首位,与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特征适应性较弱,投融资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投融资发展体系。

2.投融资渠道单一。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一直存在渠道单一问题,间接的投融资比例过高,与此同时占据主体地位,实际的直接投融资依旧占据辅助地位。传统的银行信贷依然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会导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基金、农业开发风险投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债券的直接性投融资能力较弱。通常来讲,银行导向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系应该更加符合传统和低风险型开发项目,与此同时,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投融资体系会更加有利于高创新和高风险的农业开发项目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存在的债券投融资比例较高,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投融资和资本市场投融资比例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多种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尝试,过度地依赖银行信贷也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大农业开发产业与银行投资系统风险发生。

3.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拓展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之一。金融生态系统涉及范围广泛,从农业开发企业的经济基础状况到企业的诚信发展文化软实力,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在社会中介发展进步和社会保障程度提高的各个方面,金融部门的独立发展情况都在不断深化。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金融信息与企业投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银行、政府、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渠道存在阻碍,沟通合作效率低下,各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成本风险增加,资本运行成本风险加剧。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呼吁大力发展中小型开发企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各类投融资困难问题,从而提出了结合创新投融资开发战略的良好构想。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分析

1.阶段性特征与投融资工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般经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种子启蒙阶段、初期农业开发创业阶段、中期上升发展阶段、后期产业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投融资工具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融资角度分析种子启蒙阶段,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自有资金和农业开发企业的自筹私人资金和投资者资金注入;创业阶段的农业开发企业优秀技术趋于成熟,企业会逐步利用新型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扩大产品成果的推广市场,以面对产量提高和市场进一步开拓的需要,解决企业投融资困难问题。中期企业上升阶段资金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根据具体发展速度的提高而提高。在后期的企业发展成熟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市场支配能力达到最高,企业利润逐渐达到行业的发展平均水平,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可以达到完全的回报收益,公司的实际开发价值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司开始实现公开的股票发行。

2.风险性特征与投融资方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面临着多类型的竞争风险,其中既包括了技术性产业风险,同时又面临着市场管理和财物安全的风险。正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多重风险性,使得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也要充分考虑多元风险因素,进行最优方案选择。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直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巨大,合理的投融资结构的安排才是达到均衡投融资的重要方向。在农业综合开发近些年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各类农业开发企业的内部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管理松散问题,企业投融资方式的选择也必须从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角度入手。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这对于投融资方式的配套进行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果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资金支持出现断裂,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就有可能随时面临着失败的经营风险,此类财务经营风险也主要集中在投融资的总量和配比不均的问题上,对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融资方式也存在资金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

3.多元化特征与投融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的多元性是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实现投融资需求多元的固定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构建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数额发展,其中包括了产业开发新型技术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融入,以及企业人力资本和开发技术设备资本投入产出差异等等。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也都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特征,所以在产业开发企业的成熟阶段,资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发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起步初期资金的筹集难度一直都是大于普通开发产业的,所以对于新型投融资渠道的开发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多元投融资渠道的尝试性探索也在不断发展{1}。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

1.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中,知识产权模式也一直属于有待开发的重要投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非实物资产,未来的具体收益不确定性较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未来实践应用前景广泛,所以在此背景下,银行和政府也应该积极加强支持力度和引导,辅助构建起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竞争和谐环境。在新时期要创新和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知识产权在未来的投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将会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于资金发展渴求强烈的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知识产权的融资模式尝试是重要的现代化融资模式创新举措{2}。

2.产业投资模式。通过建立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基金形式可以有效地形成产业投资基金稳定模式,实现对金融市场闲散资金的灵活集中,通过对基金管理人员与专家的管理、专家基金托管的应用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对特点产业目标的集合性投融资,解决风险投资渠道、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资基金是在国外针对需求量较大同时投融资期限相比较其他产业较长,特殊的惯用投融资企业风险性较高的特殊模式,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也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所以应该适时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的新型投资模式,从而实现对我国整体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渠道拓展,为持久的研发和创新投资模式尝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3}。

3.创业引导基金模式。我国在2011年10月,国家通过了《基金规范设立的引导和运作方向中创业基金的影响分析》,打开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在基金规范领域的先导,此后,各个省级、市级以及地区级政府都在尝试进行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模式发展的探索,担负着“对社会资金创业和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引导”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基金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兼顾到社会资本与基金管理人在提出自身合理性汇报诉求和财政出资保障性安全,在扶持当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予适当考虑。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对创立引导基金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产业投资的基金投融资模式在不断的实践模式应用中可以有效得到提高,应用效果会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未来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在新时期获得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在投融资渠道构建中存在着投融资主体不明、渠道过于单一、缺乏良好生态环境等多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入手,对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与选择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论文对未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但是,在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实际案例分析中不够完善,仍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责编:若佳)

农业综合论文:山东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摘 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条件优越,但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率低、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等问题仍困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山东省省情,提出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概况;对策

一、前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由农业资源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可持续产出能力。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开发条件优越,农业产出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应当增强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省农业效益增长乏力、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水土资源“萎缩”、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态脆弱等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山东省农业生产将面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的约束,而未来20年又将是山东省农业发展承载大量农业人口、保障食物安全的严峻时期,因此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发展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不同层次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并能为我国其它区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二、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山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749.99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1.5%、1.3%、26.9%、15.9%和4.4%。与历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比例相比较,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从1990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林业所占比重一直很小且成下降趋势,牧业和渔业有小幅度提升,而从2003年开始才跃入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虽小,但一直在稳步上升。

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山东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达到4528.2万吨,其中山东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山东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48%和44%,是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达到9817万吨;肉类产量为764.16万吨,占全国的9.1%;水产品产量为863.2万吨,占全国的14.3%。

同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山东省共有水库6418座,除涝面积2914.09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22.24千公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持续改善,农机总值748亿元,农机总动力1.2亿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12.3万户。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0619.9元,较2012年增加了1173.4元。

三、提升山东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1.公共资源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通过大力进行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灌溉面积、购置农机具、增加机耕面积、增加农机总动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扶持农机服务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农业综合开发应因地制宜指定项目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将项目区建成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较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更加直接作用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

2.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山东境内地域类型较为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作物类型多样。特别是茶、蔬果、中药材等物品不仅品种多样,且品质优良,有些产品如茶叶、水果已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市场地位。且大多经济作物都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开发潜力,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重,提高经济作物收益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重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丘陵、山区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巩固茶叶、烟台苹果、莱阳梨等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名牌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优质蔬菜基地和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此外,积极发展饲料作物的种植,变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的“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种植的“三元结构”,逐步实现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

3.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应将农业科技攻关作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耕地质量建设、生物灾害防控等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以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集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科研科技创新体系。以品种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粮食科研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建立全国或区域性育种协作网,加强对品种选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促进品种资源的共享,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改良,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农业综合论文:如何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浅谈

[摘 要]文章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以湖北省掇刀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应有所调整,文章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 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党中央做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将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我们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设内容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作用,通过拓展开发领域等手段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制度的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总体来看,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逐步成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的一支生力军。

(一)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二)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三)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形势需要而有所调整。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到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阶段。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尤其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BOT等不同投融资方式,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要求,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