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05: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社会体验幼儿教育论文

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在社会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呢?对此,我们在社会体验式幼儿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社会,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围绕我园的社会体验主题课程,我们在每一个主题都进行着社会体验活动。我们以幼儿身边的新鲜事物等为切入点,设定了幼儿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活动。和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就是热闹的马路,孩子们到马路上亲自观察马路上的标志、人、车,认识了和我们密切相关的斑马线、红绿灯、交警叔叔、清洁工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让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发现了社会中的许多秘密,在探寻中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多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经验共享,碰撞幼儿的思维火花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了每一次的社会体验的基础,孩子们说话的积极性越发高涨,越想去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那一份喜悦。在主题《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幼儿去公园、去郊区观察春天的变化,将他们观察到的、看到的记录表带来幼儿园,讲述着“我发现了小草,小草是绿色的,摸上去尖尖的,小河的水融化了,垂柳发芽了桃花是粉色的,有五个花瓣,天气暖和了蚂蚁也出来寻找食物了”……孩子们还把他们的照片带来和小朋友展示:“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去摘草莓,草莓红红的,大大的,可好吃了,我们采摘了好多呢。”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经验基础,孩子们才有了经验共享,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才会让大家的思维得以碰撞,让经验得到更好的融合。

三、挖掘体验课程,拓展幼儿的思维

经验我们围绕主题活动进行着《春雨的色彩》《春天在哪里》《春天里的故事》,而在春天中又发现了土壤中的秘密,进行了生成活动《土壤》,我们带领幼儿用小铲子挖土,观察土壤的颜色特征,亲自感受土壤的秘密,孩子们发现了土壤里的虫子。土壤能让植物更好地生长,在科学区让孩子用土壤种植红豆、绿豆等,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主题活动《夏天在哪里》中,孩子们发现了水果的秘密,我们进行了生成活动《水果大变身》,让孩子们用水果做成水果沙拉、水果罐头、水果汁等,在操作中、品尝中,幼儿探究的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就这样我们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网络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或向纵向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现成的教材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构建了园本课程。

四、引进资源,发展幼儿的创作欲望

社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幼儿社会体验的资源都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材料。随着季节的交替,自然界会无私地向孩子们奉献特有的产品。于是我们会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自然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创意制作。总之,社会体验给幼儿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幼儿教育在社会体验中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学会了观察、思考与探索。让社会体验真正成为幼儿教育的乐园,那就让幼儿在社会中快乐体验,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吧!

作者:史凤鹤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家园合作幼儿教育论文

一、乐章初:尊重家长和孩子,注重情感交流

孩子需要快乐和健康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幼儿,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体会快乐,并快乐的成长。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当注重和家长的情感交流,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合作环境中展开幼儿教学,这是家园合作的前提。

例如:在每一学期开学之前,针对托班和小班的孩子进行家庭访问,对孩子的一些基本条件与家长做好沟通,避免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出现各种焦虑情绪。在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幼儿园举行了一次亲子活动,一来可以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熟悉幼儿园;二来,让家长更多的了解教师,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我们为每一个孩子贴上一个可爱的胸贴,标上孩子的名字,在活动中,老师能够随时叫出孩子的名字,孩子也会和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会让孩子更加信任老师。家长在参加完亲子活动后,对老师会更加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工作,家长支持幼儿园工作,孩子也能更加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乐章次:引导家长,感受理解教学内涵

(一)家长要感受教学内涵

在开展家长活动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想法,导致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家长意见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要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就可以了,完全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放手不管,认为教育就应该老师来做;还有的家长是晚来得子,过分的宠爱、溺爱孩子等。作为老师,应多做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应经常学习育儿知识、主动关心幼儿园、班级的事情,经常与老师沟通,达成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在开学初,我们选择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介绍此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本学期内,孩子可能涉及到的活动,同时成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班级家长委员会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陈鹤琴老先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说: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密切配合,协同合力,共同架起家园共育的彩虹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即优良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只有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才能放飞孩子的美好激情,张扬孩子的个性,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与教师做好表率作用,孩子需要快乐和健康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幼儿,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礼仪。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当注重和家长的情感交流,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合作环境中展开幼儿礼仪教学,让家长懂得幼儿的礼仪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

在幼儿园中,形成一种读书漂流的形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家园的互动。家长将自己家里适合孩子的书籍带到幼儿园,幼儿园对家长开放园里的书籍,在家园合作相互借阅书籍中,丰富育儿科学观,也能够更好的在教育幼儿一题上形成统一的观点,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乐章次:引导家长,发现疑难困惑,参与探索

家长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贡献者,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有了家长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能够更好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讨论“奇妙的蛋”的故事,孩子可能会想出:“蛋为什么泡在醋里面会冒泡泡?”、“盐水里面的蛋为什么会浮起来”。这时,我会告诉孩子们:“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做的很好,发现了问题,那大家能不能自己再找到解决的办法呢?”之后,如在图书馆查找、上网查找、问家里人等正确的方法都呈现了出来。我说:“那,大家今天回去好好想想,明天我们一起讨论吧!

到了第二天,我在问孩子们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踊跃。王某某说:“我妈妈带我去问了化学老师,老师说醋和蛋壳上面的钙起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蛋壳变软。”林某某说:“我还发现,蛋在糖水中也会浮起来,我不明白是为什么?姐姐就帮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说是糖水的密度高,所以蛋会浮起来。”……还有许多的答案,孩子在快乐中寻找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引导了家长参与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实践证明,家园共育需要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家长成课程构建、实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才能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实现幼儿园活动的目的。

四、乐章次:培养幼儿礼仪

(一)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良好氛围

在现代教育中,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是环境育人,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我们开展了一个“文明小使者”的活动,每一天,都由两名小朋友佩戴好“文明小使者”的胸章,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其他小朋友,并且不时的像老师、家长们问好。每一位孩子都会愿意早早的来学校,而家长也会大力的支持。而在家长的支持中,关键在教师如何做家长的工作。教师应改变以往“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幼儿礼仪是优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都拿出热情与行动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此外,亲子游园活动、春、秋游活动等都是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时,许多家长都主动帮忙,就是这样,家长们默默地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这样,就为幼儿的学习礼仪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

(二)合理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

幼儿经过长时间礼仪行为的培养,礼仪行为得到规范,能做到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讲究环境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吐痰,不践踏花草,知道一k下楼梯行走规则。如以前出操,小朋友出门时,常出现挤着头、手的现象,可现在没有出现过拥挤的现象,大家已经习惯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以前老师搞卫生扫一堆烂纸,而现在有了废纸孩子们都主动扔到垃圾桶里。

五、乐章次:培养幼儿养成团结的好品德

通过礼仪行为的培养,孩子们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交往中,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孩子们也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互相帮助,使得全体幼儿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如我们班的旁边是小班,午睡后,我组织幼儿去帮小弟弟、小妹妹们穿衣服、系鞋带等,孩子们干得非常认真、起劲,听着弟弟妹妹喊着谢谢哥哥姐姐的话,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平时写作业时,常出现抢橡皮、不借给小朋友铅笔等事情。为了让幼儿切实体验光顾自己、自私自利的害处,我们采用了游戏“两人三足”、故事“孔融让梨”等形式来实现。通过礼仪行为的培养,使幼儿明白了互相谦让、团结同伴是一种美德。

六、乐章末:发挥家长优势,重视家长辅助

家园共育氛围的形成,关键在教师如何做家长的工作。教师应改变以往“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是优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都拿出热情与行动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此外,亲子游园活动、春、秋游活动等都是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时,许多家长都主动帮忙,就是这样,家长们默默地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都有一技之长,作为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家长的一些长处、不同思维来弥补目前存在的单一的、狭隘的思维;家长的多才多艺,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更新了教育的方法。在幼儿教育越来越趋近于生态化的今天,一次次的幼儿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也离不开家长的辅助配合。做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资源的双重整合,才能够谱写幼儿成长的乐章。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的智力有限,所以接受的速度也有限,这就要求了家长、教师以及社会都有计划、有目的的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的从“要我做事情”变成“我要做事情”。有人说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如同一辆车的两个车轮,只有同向运转,合力前进;有人说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如同一曲谱的音乐符号,只有共同谱写,携手合作,才能促进孩子礼仪行为的养成。的确,优化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实现家园合作,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带领孩子走进一片新的天空。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创新能力培养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在父母的关注下逐渐长大,这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最为值得欣喜和幸福的,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生活上、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成为困扰幼儿父母乃至幼教者的主要问题。据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学龄前阶段是孩子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高速成长发育的阶段,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等等问题让幼儿父母和老师感到伤透脑筋,但正是这种表象行为体现了孩子正在逐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求和创新欲求,正在试探性地摆脱家长、教师的严重束缚,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指导行为方式,所以怎样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的学习意识在幼儿成长的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时刻关注幼儿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对幼儿的行为方向加以正确的诱导,使其在感觉不到束缚的情境下正确地发挥自主创造力和主观能动力,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当然,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充分掌握幼儿在接受知识和教育时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变化为前提,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心理变化,才能够对症下药,保持正确的施教导向。所以说,深入分析幼儿学习心理特征,并充分了解在这种心理特征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极大的影响。

一、幼儿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在幼儿教育中,正是由于幼儿学龄前语言和行为能力成长迅速的特征,导致幼儿思维方式异常活跃,从对日常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待学习和教育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学习心理,这种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虽然是因人而异、千奇百怪,但所反映的学生心理特征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点:一是盲目被动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是深受家庭溺爱,家长对其行为过于关注。由于幼儿时时刻刻都在家长的监视下,事无巨细全部都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完成,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就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外界事物在判断和认知上缺乏思考和处理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盲目跟从的心理特性,对待新接触的事物多半等待别人给予解答或提示,逐渐形成了思维惰性。这样的孩子虽然能够对老师的话做到言听计从,但被动的接受心理导致创新能力非常欠缺,学习上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应变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过于教条和呆板,长此以往将会成为常说的“书呆子”,可见,幼儿的这种心理状态不是学习教育的良好状态。二是玲珑乖巧型。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跟随家庭参与的各类社会社交活动较多或其他生长环境影响,在家庭小氛围或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逐渐养成处事圆滑的行为习惯,对事物甄别判断上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主动迎合教师的安排或听从教师的说教等,尽量以服从的乖巧行为搏取教师的欢心,但往往存在阳奉阴违的学习心理。在学习上缺乏韧劲和耐力,多注重于表面而忽略了实质,尤其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停留在表层或表象上,所以导致知识要点掌握不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尽管表现积极,但考评测试的成绩与其平时表现产生了一定的差距,甚至有很大反差。这一类型的学生具备很大的创新潜力,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发挥巨大的创新潜能,反之则会养成敷衍趋势或被动应付的不良学习习惯。三是固执己见型。这类学生在对待事物上有一定的主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独立的判断,在多数时候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当自己的判断与老师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多会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并一直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即便是争论结果明显趋于劣势或被动时,表面上或口头上会屈从于老师的强势,但内心的不服从也会表现在行动上,行动上仍然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这种学习心理虽然在某种角度上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对的优势和条件,但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上由于学生固执的心理而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对别人的批评在内心会有很大的抵触,并会在很长时间记忆在心。外部表现多为行动孤僻、不太融入集体,在语言和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与学生的相处不是十分融洽。四是顽皮逆反型。这类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多数都非常活跃,常常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解答问题时也经常不按照正常思路,常常会给人很多意外,对老师或家长安排多数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性格特征表现为表面上粗犷,但对事情的处理条理性很强。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时会刻意违背老师和家长的意愿而特立独行,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与玩伴间的相互关系,在是非面前敢于担当。做事非常果断近乎于莽撞,对后果多数考虑不足,我行我素的性格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但这一类型的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很强,尤其是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尤为突出,容易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加以正确引导将会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或者团队中的骨干中坚力量。但如果放任自流,则会养成其无组织无纪律的性格特征,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为学兴趣、对学习的态度、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段的特殊性,导致其感性的认知多于理性认知,对于直观事物的认识多于对于隐性事物的认识。虽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了幼儿在对待学习上保持着不同的态度,但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上分析,其心理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存在着共性。即在对知识的汲取上除了能够引发极大兴趣的事物外,都是尚处于被动式的接受阶段,因此运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是这一阶段从事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归纳的上述四种幼儿学习心理特征上分析,对待幼儿教育的策略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够激发心理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够逐步由被动式教育转化为主动式学习,才能够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施教效果。经过对幼儿学习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找到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是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对于直观形象事物的认识比对说理性教育更能够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说理性教育方式往往很难在幼儿间产生共鸣,但图形符号类的事物很容易引发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多数将一些推理运算过程演化为某种事物的叠加或递减,通过自身的行为的改变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数幼儿对动画片、画册等极为关注,这就是因为这些表现形式契合了幼儿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画面信息的捕捉,幼儿能够读懂其中的故事情节的变化。同时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颜色、光线、形态的变化带给幼儿一种直观的信息,从而在幼儿内心深处激发了极大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沿着作者的构思完全集中注意力,极大地开拓了思维空间,增加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所以语言和文字对幼儿的吸引就很难达到动画等直观表现载体所能达到的这种效果。二是用不断变化的新鲜事物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正处于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段,新鲜事物可以说是点燃幼儿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就如同幼儿手里的玩具一样,即便是再爱不释手,但经过很长时间后也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因此用不断变化的新鲜事物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这种在教学上实现不断变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从教具的颜色、形状变化上来体现新鲜感,也可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将游戏教学、动画教学、图形教学、手工制作教学或体验教学等方法引入教学方案中,多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不断改变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用开放约束的双重措施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提倡以幼儿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压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和想象,是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特别是幼儿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相对不集中,一旦放任就很难再将思维重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因此给学生营造开放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约束,采取开放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才能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活动进行的程序,正确对幼儿加以引导,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幼儿活动中,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活动,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表面上放任的活动形式下有效约束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活动,通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自主创新的主观想法,才能促使学生去亲自实践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所以说,创新意识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具备了这种意识还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这是实现幼儿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亲手操作,不断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特有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去认真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喜欢看蚂蚁搬家,于是就以此为课题,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和认真总结,归纳蚂蚁的生活习性等特征,让幼儿探索蚂蚁在什么情况下才搬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多“问”。即在积极有效的引导下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中做好积极的引导启发,通过先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解答这样的程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多向学生即时发问,让学生思考,这样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拓展问题多“想”。沿着一个问题的思路走向,不断提出一些启发引导性的新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因素,例如在幼儿通过细心观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等有了大致了解后,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把问题渐渐引向深入,适时提出“蚂蚁为什么会搬家?搬家前后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这样逐渐将问题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适度的自主活动环境,营造良好的自我发挥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搭建发挥自身潜力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环境的创设作为实现学生创新目标的客观载体,使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激情指数,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收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或多种方式,例如:要使幼儿获得对蚂蚁搬家这一兴趣课题的感知,我通过自己搜集图片、文字介绍等材料来帮助幼儿加深认识,同时号召家长积极参与进来,配合幼儿选择不同的时段和客观因素来完成实践观察活动,这就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有益的文娱活动、开展适当的智力竞赛、维持正常的学习秩序等等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要采取适当的创新举措。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特性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入手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教学的关键。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去做并能够做好,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去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发挥个体优势,彰显个性特长。为学生动手操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的强烈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适当的褒奖,既不使之骄傲,又能让其感到有成就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快乐和收获,在满足和兴奋中激发创造灵感,迸发大胆创造的激情。例如在幼儿对蚂蚁搬家在有了一定认知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通过展示幼儿的研究成果,对观点正确的幼儿给予适当褒奖,让幼儿感受到亲自参与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由此看来,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把握住日常教学中点滴琐事,将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和采取创新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教师集体教学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实施集体教学的必要性

有关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是游戏,这点可以看出幼儿园在教育方面很重视游戏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体教学活动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也都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通过集体活动教学能够让幼儿更贴切地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地认识这个社会,这个是让幼儿熟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笔者认为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幼儿园会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对幼儿们展开基础性教育,这对幼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通常幼儿们还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受束缚,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习需要非常的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能够使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气氛下,幼儿们能够彼此获得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集体教学活动还能给幼师一个评价学生的平台,让教师经过横向的比较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还能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二)目前幼儿园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这是我国特有的,是社会文化导致的,不能因为外部环境改变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人文背景都不同,虽然我国的幼师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集体教学活动是最适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次,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员短缺,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如今我国幼儿园的规模多数是较小规模的,大规模的幼儿较少,而且幼师短缺才是幼儿园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集体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而提出的。最后,我国幼儿园中缺乏有经验的幼师,多数幼儿教师都有教育过幼儿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

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一)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目标和成果,而其中的过程是以经验作为前提来进行顺应和同化。所以,只有以幼儿原有的发展,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在教师的周密设计下,支持和引导幼儿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丰富。但是,如今很多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往往会没有对其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很多教师通常将注意力放在活动的内容本身的特别,流畅的环节等活动的本身设计,却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发展上的元素撇在一边。例如,在识别数字的活动中,教师在操作的材料上做了精心的准备,还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游戏。但是,在其难度上却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挑战,非常轻松的达到了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这说明了教师仅仅将目光放在了课程的完成流畅性,而完全没有考虑幼儿本身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真正的目的,这也就没有达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教学目的,对于幼儿的作用并不大。这样的教学,就算如何的新颖,如何的有趣,逻辑在如何的严谨,但是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多少的帮助。此外,很多教师为走捷径而去从杂志上或者其他地方抄袭现成的教案来进行组织教学,他们觉得这些教学活动达到了标砖,也是完美,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教案只是适合一般的发展情况,或者针对某个班级而进行设计的,不适合多有的幼儿。所谓的集体教学要针对性的对本班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详细的思考。

(二)教学中的环节的目标

每一项集体教学活动,都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虽然可以不排除其生成的成分,但是教师需要掌握整个过程中的其所要达到的策略和目的。如今,教学目标的罗列在教师的活动设计里都能够达到,但是这些环节却没有说明的具体性,就是单纯的粗略的笼统的罗列出来,如:第一步,导入环节第二步,进行探索第三步,总结评价,等等,非常的套路化,模式化。这就让教师无法清晰的看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关系,无法体现出各个环节的实效性。如,游戏是教师在活动所使用的一个常用方式,但是使用这个游戏是为了体现什么呢,这个游戏能给幼儿们带来什么,心中没有清晰的谱,这也就让活动出现一个表面上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性意义的状况。同时,这样的模式,罗列方式的简单就会把教师是思维固定下来,失去了创新,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模式的机动性。被现成的教案牵着鼻子走,不能以教学活动针对性的处理存在的相应的问题。例如,某个数学活动对9的组成和分解中,其实幼儿早已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所在,但是因为教师的定性思维,走规定的老路线,坚持原有的设计进行一项又一项有趣的活动,去却是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设计每个环节是要让自己知道每个环节的目的作用所在,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作用。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

(一)用心体会,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的基础学习方式就是去探索。所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总会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把教育过程弄精,弄好,就是所谓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演示教具在教学中齐全,从而达到其教学的目的性,但是幼儿在身心发展中所谓质量变化却被完全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支持,就像”做礼物”的活动,教师无需只把目光放在制作教具上,也可以记住一些教室内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导入,在省略一些复杂过程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重复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熟悉环境和材料,提高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行,自己去开发和探索,找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并亲自设计出来,让幼儿亲身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把幼儿对知识的认知有了向往,从而达到了教育效果。

1.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材料备足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对某物好奇时,眼睛是最好的正面,抓住他们的目光,找出吸引他们目光的根源,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盥洗室里嬉戏,就留下来静静的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原来孩子正在看从水龙头内流出的水柱正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细变粗,好奇的脸庞洋溢着欢欣和喜悦,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上的湿漉漉的衣服,墙上也充满了水珠,这让我有了一个想法,我在活动室一角的桌子上放上了几盆水,还准备了一些小瓶$小碗$杯盖$小船$积木$海锦等各种材料,孩子们马上围到这张桌子周围,开心的玩起水来。在玩水过程中,幼儿认识了水的特性,获得了许多有关水的知识。

2.为幼儿所需提供氛围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充分的爱是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丝微笑,一声赞美,一次抚摸都能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动力,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活动中,对孩子微笑着说声:真不错,好极了,加油哦。诸如此类的激励话语都能够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如果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的见解是,要去认真的听,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自由的氛围。

(二)兴趣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突破口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这是他们的特性,所以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新鲜度不会保持很久,这就需要教师犀利的洞察能力,找到幼儿的兴趣,并将此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在愉快情绪的触动之下,自主的积极的投入进去,教师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产生和蔓延的。

在参观商店活动中,孩子在路上看到了许多汽车,商店的柜台中也陈列着各种玩具汽车,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停地讲着汽车。金金说:那个前面有只手的汽车是吊车。不是,是挖土机,我家里就有,任巍杰马上反驳。丁丁说:我家有小汽车,还有大卡车呢。我家也有,我还有警车呢。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汽车。汽车这个主题活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活动中,每个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讨论轿车时,夏正阳最感兴趣的是刹车和排档,他不厌其烦地问司机:这叫什么名字!怎么用它!你能用给我看看吗!(童俊心感兴趣的是车轮,他整个身子都钻到了车底下,把衣服都弄脏了,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看见这辆汽车有四个轮子。(他的话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在参观停车场的时候,他们还专门对每辆汽车的轮子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三)游戏是学习的催化剂

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工作,不是负担,不完全是生活,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追寻,它是自发的,是主动的,是愉快的行为活动,知识技能往往都是通过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到的。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以下游戏,找椅子,请幼儿找一个椅子坐下来,比一比人多还是椅子多,戴帽子,请幼儿给瓶子盖上盖子,比一比瓶子多还是盖子多,开锁,请幼儿找钥匙开锁,一个钥匙开一把锁,比一比钥匙多还是锁多,喂鸡,请幼儿把虫子喂给小鸡吃,比一比虫子多还是鸡多。游戏是在幼儿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许多的本领,将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提高幼儿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其中得到了主动性的培养,为幼儿在将来学习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将为此受用终身。

(四)生活中的节奏,刺激学习主动性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节奏通常包括“节奏乐”“认识节奏”活动。这也是教师训练幼儿节奏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节奏音律随处可见,就如动物的叫声,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的条件下找到节奏的所在,也可以在自己的设计的有固定节奏环境下,让幼儿们充分体会,找出节奏的奥妙,让节奏乐陪伴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去。

1.语言活动伴随着节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可以以诗歌的朗诵特点,围绕教学发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利用外物只管的将诗歌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然后让幼儿随着节奏,拍手,点头等,找到节奏的规律,最后和乐器伴奏一起配合起来。

2.音乐里找到节奏。学习节奏,这和舞蹈,歌曲、律动、欣赏等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让幼儿学新的歌曲之前,要让孩子们先练习歌曲的节奏,在拍子的配合下,让幼儿们找出歌曲中的特点和奥妙,再在这基础上把歌曲的歌词记下来,在手脑并用之下,即学会了新的歌曲,也掌握了节奏。

3.节奏练习应该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在幼儿练习拍球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节奏,这既让孩子们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五)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面向21的幼儿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新一代儿童。使我们的幼儿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探索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幼儿园教育必须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每一名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学习和活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幼儿和教师的角色也自然而然的改变了,以前是“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现在变成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每名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为辅。再次,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必须承担起为培养幼儿“学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我们的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就是要我们老师教会他们怎样学。引导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参与到各科教学活动中,那么他们将会主动的学习,而无需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预防儿童流浪幼儿教育论文

流浪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阶段的的产物。据调查,目前我国大约有20万人的流浪儿童,如果加上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青少年,人数可能远远大于30万[1]。虽然目前整个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流浪儿童现象,流浪儿童生存状态仍然很不乐观,受到包括社区歧视、教育歧视、家庭歧视、住房歧视和就业歧视等在内的的社会排斥[2]。为了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共建成100多个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救助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3] 。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导致儿童流浪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生活贫困等多种经济或社会因素导致一些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小小年纪就离开监护人的保护流落街头。现行流浪儿童的救助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护送遣返和临时性的生活保障,是一种指标不治本的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流浪问题。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或者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从源头预防儿童流浪现象的出现意义重大。

儿童之所以离家出走流浪生活,缺乏家人的关爱、关心以及师长、同学和朋友的友情是主要原因。对儿童要给予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可以起到调适人生价值,使儿童进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这种新的社会互动环境的伦理宗旨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对人的关怀,寻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优化流浪儿童的社会互动环境,加强幼儿教育,可以从优化与儿童互动的家庭、学校、政府等环境入手。

一、优化家庭的亲情环境,构建美满家庭,做好幼儿教育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家庭是预防产生流浪少年儿童的最关键环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家教,家教在儒家伦理学说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三字经》里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现代化而带来了农村解体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变化,传统道德失去了它所附着的实体。[4]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本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但现在一些家长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失,只养不教、不养不教的现象仍有存在要优化家庭的亲情环境,应该强化家长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动员一切法律的、道德的力量,谴责和惩罚家长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社会道德领域,应该强化亲情教育,倡导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的互动。这种爱的互动使儿童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儿童期的社会化一般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家风和父母的示范,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先导的作用。黑格尔曾说过: “作为一个孩子,人必然有一个时期处于为父母所爱和信任的环境中,而理性的东西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为他自己特有的主观性。此外,离婚引起调适上的问题更是儿童一辈子都必须去面对的,因为父母离婚当时,儿童必须面对的压力和问题,在日后的人生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出现。[5]根据约翰逊博士等人的研究:“对儿童而言,因离婚造成的压力是一件很耗费心力的事,儿童处在内外交迫的情境之下,离婚引发儿童内心各种强烈的情绪反映,例如缺乏安全感、惧怕失去爱或者遭遗弃、焦虑、忧郁、愤怒、罪恶感、无助感、孤独感等等;离婚之后的迁移和变动可能使部分情绪反应变本加厉,因为儿童必须面对新的环境,例如搬到新家、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的学校、父或母亲的就业、面对监护父母的压力和负担“。[6]不幸的是,当儿童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亲也正好必须面对多种压力,无暇照顾他们发展需要的时候,因此离婚干扰了生命中的优秀关系,破坏了他们赖以稳固发展的家庭结构。(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不当的教养方式,坚决制止家庭暴力。(2)善法律制度,维护儿童的权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目前,法律对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还不完善,缺乏操作性。要对家长进行《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监护职责。[7](3)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另外,家庭贫困,夫妻离异等也很容易导致儿童离家出走,成为流浪儿童。国家和社会要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状态,对贫困儿童家庭要给予及时救助,因病致贫和因灾致贫现象的出现,导致孩子小学年纪就踏入社会。流浪少年儿童的预防工作要从建设美满家庭开始。

二、建设和谐社区,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幼儿教育良好进行

社区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将该工作列入社区组织的工作议程,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监督管理的作用。对问题家庭及时进行指导和干预,促使问题家庭能够切实履行其对儿童的全部责任,预防儿童离家出走。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管理和保护。社区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特别是其子女的状况进行详细的摸底登记,弄清楚学龄前以及学龄儿童的生活以及入学状况;社区要与辖区内的学校进行协调,减少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障碍;对于因父母压力而辍学的儿童,社区要对其父母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子女复学,同时将情况登记在案,定期进行回访;对于社区内非法雇用童工的情况,要专案调查,查清问题之后要依法对业主进行处罚。

社区组织也应当与学校配合起来,积极帮助这些少年儿童复学、升学。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回归社会,避免成为流浪少年儿童,或再次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营造融洽学校氛围,加强心理疏导

中小学校是预防流浪少年儿童生成机制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解决好目前学校层面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能够联合家庭和社区力量,共同做好流浪少年儿童的预防工作。破除落后的教育方式,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不再以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评估体系,不能再把升学率作为评估老师业绩的主要依据。

实施爱的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老师经常带着一颗爱心,与所谓的“差生”或犯有错误的学生,或因家庭问题而处于生活阴影之中的学生,多一些关心和交流,多一点爱护和帮助,那么他们也会健康地成长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法制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学校要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很好的区分不良群体,与其保持距离。如果在校生中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学校要进行反思,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同时采取得力的措施,堵塞漏洞。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及早对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治是预防流浪少年儿童的有效途径。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强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校要杜绝乱收费的行为,避免因学费或杂费过多过高使学生家庭承受不起而造成学生辍学。同时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学龄儿童入学,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确保每个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如若发现学生无故旷课八小时以上,要及时与家长及所在社区沟通,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学生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游荡。

第二,优化学校的爱心教育环境。首先,对儿童的人文关怀要着眼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从文化知识教育入手,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辅之以生活技能教育,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应重视对儿童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常的挫折意识,学习控制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形成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培养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积极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对生活随波逐流,对苦难麻木不仁。再次,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最后,对直接密切接触的强势群体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的互助心和爱的精神,要宽容和接纳儿童, 不歧视、不排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重返主流社会。第三,优化政府负责任的主导管理环境。

四、优化第三部门的公益慈善环境

所谓第三部门指的是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相对而言的另一个部门,即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同“以强制求公益“的政府职责不同,第三部门被定位于“以志愿求公益”。社会公益事业不是政府的专利,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国家公共权力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是扩充社会公益性资源的必由之路,它对于缓解政府的扶贫济困压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律师与议会法学家拿但认为志愿服务与国家服务,这两者并无明显界限:“历史上(民主)国家行为就是志愿行为的结晶与普遍化”,“如所周知,如果没有志愿服务的渠道相配合,民主国家很难有效地发挥职能”。

首先,大力扶植和培育第三部门参与儿童救助。西方国家非盈利组织的资金30%以上来自政府资助,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源,许多非盈利组织就难以生存。政府负责提供资金,民间社团承担服务性工作,社团的服务实现了政府所期望的公共目标,政府资助则壮大了民间社团的服务能力,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

其次,第三部门的发展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当前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官办色彩太重, 缺乏应有的自治性;经费短缺,资金能力同所开展的公益活动的经费开支之间存在很大缺口;缺乏起码的代表性,不能集中、表达、捍卫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基本不具备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不健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等。今后,政府应当放宽登记控制,以体现公民的自由,同时加强对第三部门运作期间的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确保其运行质量。

再次,建立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救助和保护儿童的福利事业。

儿童放弃应有的社会角色而选择具有越轨特征的流浪行为,不能不说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流浪儿童的产生是制度原因,但具体到每一个流浪儿童身上又是多种多样的。贫困、家庭破裂、社会教育等因素,使他们沦为流浪状态。儿童流浪行为的产生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流浪儿童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有制度上的原因,与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关。儿童的流浪生活并非儿童成长中必然具有的现象,而是与社会、政府、社区、家庭、学校以及各种机构有关,或者因机构彼此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或者是机构本身的功能失效造成的。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培养受挫能力幼儿教育论文

一、问题提出

(一)幼儿受挫教育意义

幼儿读中班时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生活中或在幼儿园学习中,都避免不了遇到挫折。幼儿受挫能力的教育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使幼儿心理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上去面对挫折;二是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用积极心态去应付,尽快走出逆境。通过这两方面培养目的,有利于提高幼儿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方法,使幼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接受挫折教育最佳时期。由于幼儿的抗挫能力高低,是直接影响幼儿成长因素之一。

受挫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现在家庭和社会为孩子提供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导致孩子营养过剩,心理素质也很脆弱,受挫能力不高。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即将升入小学,面对全新的一个学习生活天地,我为孩子们脆弱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倍感堪忧。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幼儿受挫能力培养的研究,运用有效的培养方法,对幼儿进行抗挫折磨练。培养过程中,要多鼓励和指导幼儿走出挫折的阴影,要注重培养幼儿“求助互助”,使幼儿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困难、失败、挫折。这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幼儿受挫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前,老师和家长对幼儿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一般是在3-6岁之间,由于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老师和家长给幼儿过多关心和爱护,容易造成幼儿独立性和自觉性差,依赖性强。有的老师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的教育,只要给幼儿设置一些困难,让幼儿吃点苦头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在教学上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情境,让幼儿体验。其实,挫折教育是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人为地让幼儿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挫折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单靠让幼儿吃几天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合适的受挫折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培养。

目前,很多幼儿园和家长针对幼儿的受挫能力差而开展受挫教育培养,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如下三点不足:

1.受挫教育方式不当

首先是老师和家长多采取赞赏教育方式来对幼儿进行受挫培养,虽然赞赏教育方式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确实很有帮助,但对幼儿太多赞赏及对进行呵护式的培养之后,使幼儿容易产生任性和输不起的性格,出现抗挫能力不高的情况。

2.忽视对幼儿的受挫能力培养

有些家庭及老师过分娇惯和溺爱幼儿,在教育方式上,只重视幼儿的智力教育和兴趣教育,而忽视对幼儿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这使得相当多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发展显得不协调,使幼儿自我意识强烈,形成心胸狭窄的性格。

3.幼儿园和家长沟通不够

老师没有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园表现,特别是受到挫折的表现;而家长忽略了受挫折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及时将幼儿的生活特性和在家表现向老师反映,未能实现家园结合对幼儿受挫折培养。

二、具体措施

(一)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受挫能力

1.利用手工操作活动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通过手工操作活动,不仅有助于开启幼儿的智力,直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助于通过操作出现的种种挫折对中班幼儿进行受挫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爱生活、爱劳动、不怕困难、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等综合优良品质。例如,可以利把四个火柴盒牢固贴在一起制成一间“房子”的手工活动来培养幼儿受挫能力,在幼儿制作失败后,出现受挫折后的表现,老师不能马上给予帮助或批评他们,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自己去完成,让幼儿亲自去体验到制作的过程,感受到失败的痛楚和成功的喜悦。老师在手工制作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困难、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讲述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如何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故事,提升幼儿受折能力,使幼儿具备受挫能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2.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对幼儿要培养爱劳动的习惯,练习幼儿自己整理床铺、扫地、抹桌子、穿衣、系鞋带、做值日生等自我服务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习惯,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或随机利用现实情景出现的困难,引导幼儿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在劳动活动中,幼儿有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在引导幼儿排除这些生活挫折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幼儿的耐挫能力。例如:有的幼儿不会自己洗水杯,老师可以利用该情景进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手把手教幼儿洗,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幼儿经历后既能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能提高抗挫能力。

3.利用游戏情景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游戏情景教学是幼儿最喜欢的,老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及周边社区环境,设置一些游戏情景教学,如设置一些有益的竞赛游戏和简单体育活动。老师在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设置障碍,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挫折,以培养孩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对待输赢的心态,帮助幼儿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抗挫能力。

老师可以利用小小探险家、亲子运动会、郊游等系列活动,利用各种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增强幼儿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在幼儿游戏中,根据当时的环境特点设置一些小障碍,告知幼儿必须要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之树的果实。同时,障碍的难度必须适中,贴近生活、接近现实。

(二)开展“求助互助活动”培养受挫能力

开展“求助互助活动”培养受挫能力即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学习求助,从而解决困难,快乐地完成任务。

1.活动“我有困难请帮忙”

“我有困难请帮忙”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困难时寻求帮助。在培养幼儿受挫能力时,教导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寻求帮助。如幼儿在饮水时发现杯子不在原处,不会去寻求老师帮忙,而是表现出急躁不安。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帮助,比如把水杯放在高处,在幼儿去取的过程中,要告知幼儿可以向老师提出帮助的请求。老师可以表现出乐意帮助幼儿的表情,同时,要教育幼儿向老师道谢,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因为帮助了他而心情很快乐。

因此,鼓励幼儿在幼儿园里互相帮助,引导幼儿在其他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也引导幼儿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向其他幼儿发出帮助请求。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和受到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

2.活动“你有困难我来帮”

“你有困难我来帮”活动目的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互帮互助的精神,引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你有困难我来帮”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表现出了对人的一份关心和一份爱,表现出现代人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同情、善良、热情的种子。

如在玩飞行棋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接受能力强很快学会,但在分组活动中,会下的幼儿不肯与不会下的幼儿在一组,教师可以对会下的幼儿说:“今天你能不能做一回小老师,教不会的小朋友下棋?”,会下的小朋友很乐意对同组小朋友说:“我来教你”,让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体验合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及意义要学会抓住幼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偶发事件,引导幼儿互相帮助,使幼儿初步懂得碰到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同伴,小朋友看见同伴有困难,也可以主动帮助解决所碰到问题。让幼儿体验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困难,帮助幼儿自信心。在幼儿遇到困难问题时,教师往往支持、鼓励幼儿能迎着困难而上,适时适当的情况下,为幼儿提供帮助。

3.树立“不怕困难”的榜样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看图书、讲故事,使幼儿认识了解这些英雄楷模在挫折面前如何战胜困难最终成为英雄,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幼儿的抗挫情感,如:组织观看电视、录像、影碟等,形象直观的人物,幼儿观看后比听老师讲述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幼儿的抗挫情感。如看电影《闪闪红星》、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通过影视中的模样教育幼儿勇敢、坚强。另外,教师要为幼儿树立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榜样。幼儿模仿能力极强,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不要表现出害怕、惊慌的表情,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为幼儿树立榜样。

(三)创设“遇到困难别害怕”宽松环境的氛围

1.利用学习环境来对幼儿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幼儿园利用学习环境来对幼儿进行受挫能力培养,这是提高幼儿抗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幼儿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不要急于向老师求助,多动脑和多动手,实在不懂再问老师。要引导幼儿在学习上要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对于学习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学习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下。例如:幼儿不会写自己名字,老师可以把名字的笔划分解开,鼓励他一笔一笔抄。又如有的幼儿不会回答问题,可以慢慢引导幼儿回答。老师要对幼儿学习上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

2.利用鼓励方式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有的幼儿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育幼儿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老师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若幼儿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当幼儿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幼儿不要怕高和摔跤。

3.区别对待进行受挫能力培养

对待不同类型的幼儿,在受挫能力培养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对攻击型的幼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其较强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在挫折来时,能控制冲动行为,可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如对逃避型的幼儿,应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建立正确的目标,并积极努力排除各种障碍,把挫折变为动力。如对焦虑型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调节期望值,不要对幼儿施加偏离实际和过重的压力,以免造成人为的挫折感。如对自卑型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就不应该采取严厉的批评、责骂和惩戒的手段,应积极的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应以正面鼓励为主,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4.开展家园合作的“阳光宝贝,不怕困难”活动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幼儿园与家长是紧密联系的。要积极开展家园合作的“阳光宝贝,不怕困难”活动。家长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幼儿时所处的位置,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溺爱,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幼儿,又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幼儿园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校讯通等形式,请家长积极配合,时常从家长处了解情况。老师要对一些勇于抵抗挫折的幼儿进行表扬;对一些胆怯的、缺乏自信的及受挫能力差的幼儿要给予帮助。在给幼儿进行受挫能力培养的同时,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适量,对幼儿的期望也要适度,不要因为难度大使幼儿失去信心。

三、受挫能力培养效果

在对幼儿受挫能力培养教学中,通过上面方法培养幼儿的抗挫折力,效果非常明显和良好。可以增强幼儿在失败与挫折中奋进的勇气,学会自我调整,可以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幼儿协调发展和身心健康。

通过受挫能力培养,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表现积极的一面,并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也培养出幼儿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促使幼儿具备积极的抗挫品质。例如:中班幼儿经过抗挫教育后,遇到挫折后不再表现出焦躁不安,而是去寻求协助或寻找办法。如在玩攀登架活动时,幼儿会由面对已发生的事情,基本能勇敢地面对。当幼儿战胜困难时,幼儿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通过受挫能力培养,幼儿在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体现出适度恰当的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自强意识,有助于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受挫能力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儿在挫折情境或挑战性任务面前,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未通过受挫能力培养的幼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对任务产生反感厌倦,并有退避倾向。挫折教育可以磨练幼儿的意志,可以使幼儿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四、几点思考

幼儿受挫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创设几个情境和上几堂课就能见效的,是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在挫折教育中,关键是让幼儿遇到挫折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育中应该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引导幼儿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幼儿勇敢面对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困难,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无论是幼儿园或是家庭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使幼儿最终拥有强劲的翅膀,并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展望未来,今后在对中班幼儿受挫能力培养还要注意如下两点:

1.创设生活情景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

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即要让幼儿有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幼儿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幼儿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为幼儿创造缓解挫折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幼儿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幼儿受到挫折时,心情烦躁,情绪抑郁,这时如果受到老师或同伴的同情、帮助、支持,能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相反,如果同伴对他们的挫折歧视,幸灾乐祸,只会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勇气。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活教育思想下的幼儿教育论文

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优秀内容主要包括三论,即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

1.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陈鹤琴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回答表明了培养人的意义所在。陈鹤琴认为,人很难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教会每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那就要求年轻人热爱真理,热爱自己生活的每一寸土地,热爱自己的同胞,热爱自己的民族。陈鹤琴赋予“现代中国人”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我们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艰巨的使命;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陈鹤琴倡导培养具有建设能力的人,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就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陈鹤琴提出从小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导他们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翁;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具有服务的精神,让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应该服务于大众。

1.2“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他写道:“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是死的,而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真正的活教材,活教育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去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陈鹤琴一生追求的是让社会、自然、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相结合,将教育与自然、社会相互补充。“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1)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2)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常识等;(3)儿童科学活动,包括动物、植物、气象、算数等;(4)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等;(5)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作、写、说等。这些正如人们的五个手指,每个手指都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相辅相成地构成了一个整体教育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一起,即所谓“五指活动”。

1.3“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对实践活动的阐述,是对做事行知合一及行中有知最好的理解。陈鹤琴有效地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方法论便是以“做”为中心点,提倡解放儿童的天性、双手和大脑。不应该将儿童局限于课堂,应该让儿童在探索实践中寻求知识。“活教育”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四个步骤。学生可以在准备好的工作薄上编写自己的教材,而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与欣赏。在方法论方面,陈鹤琴提出了若干原则,主要包括直观性原则、实践原则、主动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等。这些原则重在强调儿童的“做”,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鼓励孩子主动、大胆地去观察、思考、探索客观世界,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他们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2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相关必要的法律法规

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它关乎个体一生的发展,关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幼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重视和立法保障。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关于幼儿成长、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使幼儿园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现有的幼儿教育法规已不能满足幼教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幼教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国幼教事业亟需立法保障,只有从法律角度规范幼教事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与行为,才能保障并促进幼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幼儿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发展、幼教事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一方面,幼儿教师的学历以专科为主,有待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在现实工作中,部分幼儿教师缺少爱心、耐心,缺乏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诉求。此外,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也客观上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

2.3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课程。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许多幼儿园以一种卓有成效的显性行为来评判幼儿教育成效,忽视了幼儿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质量逐步下降。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3“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在半个世纪前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依然能在今天引起共鸣,“活教育”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1“活教育”目的论的影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儿童做人,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的宗旨就是“做人教育”。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要求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和兴趣。陈鹤琴提出儿童应当从小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成为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胸襟豁达、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国人。这一蕴涵丰富内涵的教育目的论体系,对当今幼儿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3.2“活教育”课程论的影响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活教育”课程论中有关幼儿园教育的理念与新《纲要》不谋而合。陈鹤琴提出幼儿园的课程是整体的、连贯的,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让幼儿通过接触大自然与社会,获取经验和知识。这与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倡的整合化、生活化、社会化、环境化、主题化、渗透化的课程理念相融相通。

3.3“活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活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强调儿童的主动性。陈鹤琴提倡的“做可以依据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寻找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字画、图形等,从中获得灵感,并加以升华。如《殷都学刊》《云梦学刊》《南都学坛》《广西民族研究》等封面设计,从中均能找到地域的文化元素,使所载文内容与封面体现出的内涵相得益彰,将文化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三,可根据人物介绍、专业研究特点等来进行封面设计。在封面上刊登知名学者以及其重要成果,并在正文中刊载其人物传记。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期的封面均为一位知名学者的图片,并在内文对其加以介绍。这样既扩大了期刊本身的知名度,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在科研第一线勤恳工作的学者专家们,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真正实现了期刊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作用。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联系内文设计出有特色的封面内容,如每期刊登作者的油画、国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过,若每期封面的内容不同,则无形中增加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而且也增加了期刊发行的成本。因此,此种封面设计需得到主办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环节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

综上所述,封面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体现着期刊的办刊特色、学术层次、审美理念、艺术风格。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激发读者对论文的兴趣,从而扩大作者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封面设计是整体装帧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需迎合读者的审美需要,遵循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要求,立足于本刊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力求能够真实、充分地表达出内文所承载的知识内涵,树立独特的学术风格,提升学术期刊的知名度。

作者:牛琀 张默琳 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现代家庭幼儿教育论文

我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问题上都讲求从“小”开始。这里的“小”是指孩子的思想未接受过启蒙,时间已被“学习”安排的严丝合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时期的孩子悟性高”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生活中已是耳濡目染。的确,这些总结大致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错误的观点在其中,因此很多家长不假思索,将此类言论作为教育幼儿的方针。但是对于家长基于言论给予孩子鲁莽的决定,笔者认为家长做得的确草率。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节。姑且不论是否孩子都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至少幼儿从无知到学有所用,过程之中接收到的应该是正面信息,而绝非是那些错误的思想所给予孩子的被迫与痛苦。针对现代家庭幼儿教育,笔者想说:

首先,许多家长非常自私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在中国,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犹如马路上跑的轿车一般,已是司空见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能够超越同龄的小朋友,才艺双馨,将来能够有所作为。中国式教育已经麻痹了大多数家长,让家长的双眼被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所蒙蔽。因此,孩子甚至还在3岁时,就开始了被安排上补习班,舞蹈、钢琴、书法、奥数等等,尽可能的招呼,家长相信这些所谓的教育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但其实,这是种可笑的思想与荒谬的做法。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笔者不体谅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是家长通过错误的方式,彻底剥夺了孩子童年拥有快乐的权利。能够想象的到吗?在周五下了幼儿园后,孩子那副愁眉不展痛苦的神情。尽管明天是周末,可它是把补习班一起带来了,怎么会去享受假期,怎么去体验快乐。父母让孩子多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童年不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反思,笔者倒是有几点建议,可以让孩子参加补习班,但是一个周末只有一个补习班就足够了,过多的课程很多的孩子是吃不消的。只给予他们参加一个补习班的权利,他们才会更有时间去体会童年该有的快乐,这是拿什么都换不来,买不来的。如果家长细心发觉孩子某一方面的潜力,那更是可以让其参加锻炼这方面能力的补习班,这样起码对于孩子来说是有足够兴趣进行学习的。所以,家长不要把太多的个人想法、学习重担压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

其次,很多家庭存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存在分歧,多半是家中老人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孩子父母之间的意见不合。老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经历过来的,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提倡节俭,这已成为一种习惯。而父母在为儿童购置东西上可能考虑的不太全面,以至于过于娇惯孩子,从而花钱大手大脚。笔者相信大部分家庭中老人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画面,因此极有可能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一些容易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误会的言论。而孩子并不能够体会到言语背后的关心与在乎,他们可能会认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给自己买玩具或者小零食等等,因此他们对自己不好,这是一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每对父母似乎都有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这种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就是每每遇到亲朋好友与儿童开“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这种比较尴尬的玩笑的时候,父母中总有一方会在这种分歧中体会到一些莫名的小失落。当然,这对于父母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对儿童却是非常有影响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谁对自己好”,有时难免会语出惊人让人家长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因此,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最好是家庭定期举办小型会议,针对具体情况,对儿童的教育方面各抒己见,最终能够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这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再有就是很多家长只注重言传,忘了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往往会觉得,只有将很多事情的利弊说透了,讲通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懂,懂了就能理解。因此,很多家长认定了要将“说”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将其贯彻到底。因为这是父母拥有的权利,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是最便捷、最奏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实仔细揣摩下,说教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肯定很少,否定居多,更有家长会拿一些同龄儿童来做比较,他们会说:“看看某某小朋友,比你强多了”,渐渐的孩子却越来越厌烦家长的唠叨,轻者充而不闻,严重的已是麻木了。这对孩子心里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切记不要一味的以说教去使孩子动容。很多时候,其实连孩子也明白语言究竟是有多么的苍白无力。父母更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孩子从自己的行动中去学习,也许很多时候父母都不需多言,孩子便可以继承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因此,儿童教育上千万不可忽略身教的影响。

总的来说,现代儿童学前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棘手,父母需要把握住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给孩子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童年,不要让他们多年之后回忆起来,童年是有残缺的。

作者:盛佳琳 单位:长春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中外对比分析幼儿教育论文

1中外幼儿教育的对比反差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笔者在适应家长、社会以及小学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之余,也翻阅了大量国外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状况。丹麦的幼儿教育也分阶段,但每个阶段基本不与知识学习相联系。幼儿时期,重点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和社群能力;对稍大的孩子,将教育中心转移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教育注重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允许孩子有时间、空间玩耍,鼓励孩子接近大自然,不反对孩子爬树,对孩子在玩耍中跌倒也习以为常。他们的幼儿教育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逼迫孩子学习,只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看日本的幼儿教育,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从上幼儿园第一天起,孩子就要自己动手整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并将小包装进大包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在上学路上,也是孩子自己背着大包小包,家长从不帮忙。在幼儿园,教师也会要求学生在不同时段换穿不同的服装,家长、教师从不动手帮忙,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幼儿园还会组织多种活动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比如,冬天穿短裤上学;让孩子在吃饭、午睡、上课的时候半裸上身;半裸上身在寒风中奔跑等。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从来看不到知识的灌输、规矩的养成,更多是培养孩子的精神和品质。反观我们国内的幼儿教育,教育的功利目的很明显: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更加注重幼儿园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和技能,对孩子今后的入学和发展有何影响。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忽视了孩子本身成长的需要,包办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物,帮孩子穿衣、收拾物品、拎书包甚至给孩子喂饭,错误地认为只有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的选择趋向进一步恶化了幼儿园的办学方向。于是,各家幼儿园争相加强硬件建设,以硬件来吸引孩子和家长的注意力,并推出各种“特长班”“兴趣班”以符合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错误思想的诱导,纷纷给孩子报数个特长班:舞蹈班、音乐班、绘画班、英语班等等。家长为了孩子的特长发展,情愿“鞍前马后”地伺候。然而,我们这种幼儿教育取得成果又是如何呢?多少个孩子因不愿去幼儿园而杀猪般的哭号,多少个孩子将“我不愿意上幼儿园”作为口头禅,多少个孩子不愿参加各种兴趣班,多少个孩子面无表情地舞蹈?我们忽视的恰恰是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快乐,将家长的人生需求甚至人生缺憾强行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堪负重,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应有的单纯和快乐。

2中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幼儿教育相比,我们的幼儿教育都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注重知识灌输,弱化想象力的激发;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心理需求的关注;呵护多于引导,幼儿自理能力较弱。这种幼儿教育现状,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很长时间无法消除,严重影响了孩子今后人生之路的顺畅发展。

2.1想象力的缺乏

限制了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由于不受已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又没有科学知识的束缚,他们对万事万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在孩子眼里,月亮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星球,而是一个充满魅力、会跟着人一起走、富有生命的“灯”,它会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藏起来,让人们找不到它;在孩子眼里,“0”绝对不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可能是一个缩小了的操场,可能是一张带有诱人香味的葱香饼,可能是一张张开的嘴巴,也可能是可以滚动的圆圈。在这种丰富想象力的驱使下,孩子们也会提出很多在成年人看来荒诞不经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能飞?狗为什么叫“狗”不叫“猫”呢?母鸡为什么不会生小鸡?汽车为什么一定要加油才可以奔跑,可不可以借助风力跑起来呢?汽车为什么不能在水里开?等等。这种好奇和想象正是孩子对外部世界探索的独特方式,也是孩子今后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的幼儿教育却忽视了对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呵护培养,而是以学科或科学知识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一个中规中矩的“正确”答案。记得看过一个资料,一位美国妈妈起诉学校,只因为她的孩子在上学前,“0”在他眼里可以是他想的到的与之有关联的任何事物,而上学后孩子只知道它是个数学数字“0”。这位妈妈认为学校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应该给予赔偿,法院也判决学校的教育存在过错,应给予这位妈妈赔偿。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判我们的幼儿教育,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是否该赔偿所有孩子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童年呢?我们的幼儿教育从表面上看,比国外的幼儿教育起步更高,孩子的知识贮备更丰富,然而,正是这种知识贮备成为限制、扼杀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第一杀手。

2.2过多的技能学习

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我国目前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对孩子“多才多艺”的培养需求,大都开设了各种特长班——音乐班、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等。由于受幼儿固有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他们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事,更不要说长时间让其不停进行各种自己并无兴趣的学习了。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名的广告,家长不停发出指令——小贝该练书法了、小贝该跳舞了、小贝该绘画了……而那只被称作小贝的蝴蝶则被累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其实,我们目前幼儿教育中的兴趣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以兴趣班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来吸引家长,抢占更多生源。家长为了孩子更加全面发展,或者是出于攀比的心理,为孩子报尽可能多的兴趣班。大人所做的一切从不考虑幼儿的成长需求,家长也不认真考虑孩子天赋、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只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或者为了弥补自己成长过程所谓的“缺憾”随意地选择。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小学入学的要求,在大班提前开设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开始了听课、作业的枯燥学习,甚至还要完成相当繁重的家庭作业和课外拓展学习。让一个幼儿强行去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无端剥夺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和权利,对一个孩子而言是一件极为残酷的事情,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孩子过早产生厌学心理。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孩子因不愿上兴趣班而哭闹不止,我们也不止一次孩子因不愿学习而毁坏昂贵的学习器材。幼儿时期产生的厌学影响,会在今后的很长时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对孩子小学甚至以后的学习发展产生不可消除的负面影响。

2.3过分的呵护影响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形成发展

由于受我国目前特定家庭结构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众心捧月的那轮“明月”,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在家庭中,一切可能导致孩子受伤的行为都被禁止,家长时刻对孩子进行监护,禁止孩子攀爬、跳跃,怕摔伤;不让孩子独立进食,怕烫伤。家长代替包办孩子的一切杂务,帮孩子穿衣服、整理学习用品、拎书包、打雨伞,下雨天甚至抱着、背着孩子上学。在幼儿园,跌倒、磕碰这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被家长看作是监管不周到甚至是失职的表现。小朋友间发生肢体摩擦,孩子受到一点皮肉伤,家长也对对方和园方大加指责和非难。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幼儿园的要求,导致幼儿教育也出现了呵护过多、缺少磨练的发展倾向。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对入园后哭闹不止的孩子采取抱、哄的方法,对不会独立进食的孩子进行喂饭,教师要帮助幼儿添衣、换衣,保证孩子心情愉悦、生活舒适,以避免与家长的摩擦。这种过分的呵护,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缓慢,很多孩子上完幼儿园还不能独立穿戴衣服鞋帽,不会收拾归拢自己的物品,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理能力的缺乏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不可小觑。每年大学开学,都会有新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退学的报道。在这部分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的欠缺而被打败的。和国外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注重磨练学生意志相比,我们的幼儿教育亟需进行这方面的改进。

3关于幼儿教育的思考和设想

幼儿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幼儿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设想。国家应该像关注大学教育一样来关注、重视幼儿教育,加大幼儿教育投资,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方向,结束目前幼儿教育存在的混乱局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幼儿教育体制,将保证幼儿身心将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禁止附加一切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知识学习。提高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进入的门槛,改变目前只有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才上幼师、教幼儿园的不合理现状,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彻底改变幼儿教育现状打基础。积极借鉴国外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借力快速实现幼儿教育的转变,短时间内改变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

作者:高峰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开发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论文

对于幼儿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最早是指在上世纪的90年代,通过现代化的幻灯投影技术,使幼儿教学工作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使得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优秀的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这种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其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推动幼儿的教学发展,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信息技术结合幼儿教育

将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幼儿当下的幼儿教育,使其变得更好。在此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而已,不该将其作为幼儿教学的主要宗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优化,要始终以促进幼儿的教育发展为主要宗旨。有相关学者提出,针对教学所用工具和方法要坚持不能为了突出教学辅助技术而去使用,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应当将技术使用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在幼儿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以信息技术为重点,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需要,不必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性,要注重信息技术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幼儿的教育中,才能起到优化教学的实践目标。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非常重要,其可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未来发展。优良的幼儿教育环境可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以及思想情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工作,将其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扩大,突破课堂教育的客观限制,将其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其学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新一代的幼儿教育系统。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幼儿的教育工作的客观影响层面上,其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最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家庭教育的工作实施,配合学生家长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多方面相互结合的,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相互协作才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将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多方面综合的指导下,得到多方位的全面性发展,既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也相应地促进了幼儿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科目的特点选择,使用适当的媒体教学方法。在幼儿的日常教学中,其主要的课程包括:社会课,科学课,健康课,语言课以及艺术课。针对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培养培养方向,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需要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媒体选择。比如:在科学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给学生们相应地创设一个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听觉以及视觉空间,通过利用生动的画面或图形,加上悦耳的声音,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在具体的幼儿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来选择对应的教学媒体;为了能够使幼儿的教学课堂保持欢声笑语的教学状态,我们可以相应地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科探索学形式,将固定的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转变,实现多元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幼儿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采用讲故事、做游戏以及表演活动等相关教学形式,在根据相应的教学形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媒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在讲故事的讲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故事主题和类型,采用电视媒体或光学投影媒体以技术将幼儿所讲故事内容进行画面性的配合,把事物的具体形态给呈现出来。可以根据图片让学生进行故事编撰,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2.2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环境对于营造园教学文化的主要方面包括:校园网,校园广播站,以及校同电视台等。通过这些平台可有效开展丰富的幼儿活动,游戏,节目;这种信息化的平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比如:可在校园广播站进行每天的音乐播放,或者科普知识,童话故事等相应节目的播放工作,由此可很好地拓宽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在幼儿园校园网上,开设幼儿画廊或明星宝宝等相应的专栏,促进小朋友的各项才能发展。可以将校园网的资源平台进行整合,建设多项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的幼儿教育专题活动实践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推动了幼儿健康教学的多向快速发展的脚步。

2.3建设了完善的家园共育系统由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关系密切,所以,幼儿园可通过其技术系统和幼儿家长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实现家园共同教育模式。首先,针对每个班级,老师可以创建一个自身班级的QQ群,将班级内部小朋友的家长都加进来,通过群聊或单聊的方式使得老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针对孩子在平时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从而达到家园共同教育的目标。其次,学校还可以相应地开设自己的校园网站,或校园短信平台。让学生家长能够通过短信的方式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可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掌握孩子的实时学习动态,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实时沟通,解决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方式,为家长提供咨询平台。

3结束语

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幼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现象已较为普遍,这种结合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愉悦学习,在提升了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袁丽丽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大公镇古贲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家长夸奖幼儿教育论文

当“中国狼爸”“三天一顿打,三个孩子上北大”的口号吵得沸沸扬扬之时,整个社会再次将目光集中在教育界上。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此时我心底轻轻响起的却是“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稚嫩的童声。几年前,当“赏识教育”的思想异军突起时,父母们、老师们频频点头,反思自己的养育、教育行为,发现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求相对严格了,角色定位相对死板了,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相对简单了……意识到后,我们从真爱出发,表扬、鼓励、包容孩子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感受到被认可,被信赖……可“赏识教育”盛行之风过后,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不再翔实明确?忽视了对其理念的延展?形式性的多了,个体化的少了?套用的老方法多了,创新的新形式少了?因此在“狼爸”面前,我开始反思我的教育行为。我觉得,在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将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我想就最常用的“夸奖”行为,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者应具有积极正确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点,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教育手段,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家长心理需要的被动行为。夸奖孩子,就是要在爱的名誉下,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点,通过智慧且艺术性的语言或其他激励性举动,来促进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特点之一,在于其集体性。孩子众多,教育内容丰富,老师们自然忙得不可开交,但我们在夸奖前仍要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东东今天能自己扣好所有的纽扣了!”“妮妮午饭时吃的很干净,没有浪费一粒粮食!”“三宝帮助老师一起把破旧书页粘贴好了!”(此幼儿之前有过多次不爱护书籍的行为。)……这样的表扬与夸奖源于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和个体行为的指导!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地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教育者要注意夸奖的时机

(一)提前激励

一般来讲,幼儿的时间观念还不是十分健全,无法准确把握自己将要作出的行为。同时对一些需要办的事情也表现出无法自主性和缺乏信心性。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对幼儿管理的时候,教师要进一步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引导行为和激励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协助幼儿建立完善的心态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有的孩子胆子是分校,办事不够自信,这时就需要教师以温和的口气对幼儿进行激励,为孩子建立信心来协助他们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要知道,自信能力和自主能力是人生十分关键的两大能力,这也是人们在今后学习生活当中最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培育孩子自信和自护是我们今后在在幼儿园管理当中的一大重要目标,也是今后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紧抓过程

通常来说,幼儿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孩子们对很多事情都有极大的兴趣。但是,我们在实际观察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是十分广泛,可是也存在着相对缺乏耐心的巨大弊端。在着个弊端的作用下,更多孩子是事事尝鲜,但是浅尝辄止,往往虎头蛇尾。所以说,我们在今后实际教学管理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只是一味的去交代孩子去办什么事儿,只求结果的做法使得孩子们耐心的缺乏会加剧。而在交代完任务之后要进一步的陪同协作,帮助孩子们去在完成过程中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点,为孩子们建立阶段的成就感,这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注重过程的协同作用为孩子培养必要的耐性和攻克难关的精神。

(三)结果评价

幼儿的心智还不是十分健全,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很可能会作出很多错事。在这些错误和挫折面前孩子极有可能会选择逃避方式来面对。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非常容易失去信心。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对各种孩子制造出来的结果进行巧妙评价,将事物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不断进步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以提高其自身的成长素质。

三、教育者要注意夸奖的细节

(一)夸奖内容要具体

“笑笑,真棒!”,类似这样的表扬话语对我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还有教学过程中,运用“嘿嘿,你真棒!”等小朋友们互相鼓励的标志性方式。可是这种笼统的表扬孩子,也许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可能就是下意识的一个行为也能轻松地获得老师的赞誉,久而久之,表扬的分量,鼓励的分量对于孩子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此,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表扬具体化。如: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这幅画颜色搭配的真鲜艳!”“孩子,你这次涂色比上次涂的均匀啊!”“这周围的小装饰,让画面更生动了!”“你的握笔姿势标准多了!”……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有成就感。

(二)夸奖过程更重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你真聪明!”这样一个惯用的评语,是对结果的提前肯定,但却忽视了孩子自身努力的过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我曾经试验过:两个女孩子玩串珠游戏,珠子比较小,当她们结束游戏时,我对一个女宝说了“你真聪明!串的真棒!”后,女宝神气地离开了。我对二号女宝说:“老师看到了,你尝试了三次,终于串上了那颗最小的珠子,那颗珠子真的好漂亮,我喜欢你的这条项链!”二号女宝笑了,然后又再次开始串珠,“设计”了一条新的手链。

(三)夸奖形式要丰富语言夸奖是常用的方式,但我们可以开发更多的肢体语言。如:对孩子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和孩子用大拇指对按,盖上“小奖章”;和孩子“嘿!嘿!嘿!”的击掌;眼神的交流加上认可的点头;甚至“撞撞屁股,碰碰肩”……总之,不同的形式传递相同的信息——“老师愿意与你一同分享!”就可以。

四、教育者应将夸与奖有机的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奖励的有机结合。一个小粘贴、一个小印章、一支铅笔、一块橡皮……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五、教育者注意将“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最后,我想借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糖果案例”中,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夸奖孩子的教育行为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将夸奖、赏识作为由内而发的真诚行为,从观察着手,结合个体差异,灵活多样地传递并激发周围人的正能量团,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实践吧!

作者:吕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项目化幼儿教育论文

在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中,幼儿教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是学生所有的工作过程的备课、上课、师生沟通的科学理论指导,但是传统理论课教学往往比较单调,教师讲解较多,学生毕业后实践应用能力较弱,所以如何让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支撑作用真正得以有效发挥,我做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和课程改革实践,大量的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实现项目化教学能力本位的要求呢?我对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究。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如何能有效的提高我系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技能,全系的教师都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调研工作,每年的毕业生的到幼儿园实习期间,我们课程组的教师都会去学生实习单位调研,在与幼儿园园长的交谈中了解到,我们的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得到幼儿园领导的认可,但是在毕业生实际工作缺乏备课、上课、师生沟通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课程组的教师针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幼儿园教育学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典型工作流程:备课-班级备品和教学教育器材准备-教学活动--幼儿离园-教室整理-环境布置、活动筹备等作为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每次课都是工作任务,学习过程即是工作过程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有效提高。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了“学习的情境化、学习的任务化、知识技能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知识和能力训练以工作任务为依据进行了有效整合,在完成任务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的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二、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国家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能够准确的把握幼儿教育的方向性。2.能够运用幼儿教育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各领域的教学,做到教学效果科学、准确、有趣、有效。3.能够运用幼儿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环节、并调控课堂。

(二)知识目标

1.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国家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2.掌握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的目标和要求。3.掌握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4.知道幼儿园上课的基本方法。5.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八大原则。6.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基本的工作流程。7.知道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目标要求。8.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五大原则。

(三)素质目标

1.喜欢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2.体会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养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3.通过教师和幼儿的有效互动,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4.通过幼儿教师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确立职业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5.具有耐心、爱心、细心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学生能力本位的原则,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把原教材大量的理论模块进行了删改,加进了很多和学生就业工作任务相关的训练内容,极大的拓展了教材,是教材成了实用的理论实践一体的“活”课本。

四、教学方法项目化

课程改革后,教师每次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任务中学习,例如:在项目一:幼儿园目标任务原则板块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为:现在有三个幼儿园(贵族幼儿园、艺术幼儿园、全能幼儿园)正在火爆招生,学生分组活动,分别扮演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工作人员、幼儿的家长和幼儿,几组的幼儿园家长和幼儿代表分别到各个幼儿园接待处咨询,了解各个幼儿园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师资情况、安全卫生情况,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自主的设计自己幼儿园的人才培养目标、幼儿园的特色、幼儿园的安全卫生介绍,扮演幼儿家长和幼儿的同学也在活动中知道了作为家长该如何询问和评价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五、教学效果

原来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活动法,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不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常常“教师激情满满、学生困意绵绵”。项目化课程改革后,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学生每次课都处于工作任务中、每人都有事情要做、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常常下课都不愿意停下手中的任务,学生之间还意犹未尽的探讨和研究,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师生关系和学习效果得以前所未有的改进和提高,更重要的事,学生的职业能力每次课都得以锻炼和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职业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为他们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作者:田晶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特征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计划性

幼儿语言教育具有计划性特征。语言作为复杂的符号体系之一,有着其本身的结构、要素和规则。可见,幼儿除了通过活动与交往获得有关语言知识外,还需要有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使幼儿集中学习语言知识以及发展语言能力。比如,在对幼儿文学作品体裁及构成要素的学习时,可以让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并引导他们对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适当运用字、词、句、段等,但这些都需要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可以让幼儿相互感染,也有助于增强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幼儿语言教育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各地的幼儿语言教材不尽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每一阶段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尽一致,都是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而设计的,其中既有倾听与表述方面的目标,又有欣赏文学作品以及早期阅读方面目标。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育活动,才能全面地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由于幼儿个体的差异,使得了我们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和个体差异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语言教育活动,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而保证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全面实施和有序开展。

二、选择幼儿语言教材的策略思考

(一)结合幼儿特点

通过多年幼儿语言教育和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结合幼儿特点的基础上,着力选择好语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幼儿选择具有审美价值、贴近实际生活、喜闻乐见并易于创设情景的语言教材,尽量给幼儿予美的熏陶,让语言、情景和生活相互交融,进而促使幼儿产生互动。比如在故事《戴项链的比赛》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其中几个小动物的角色与特征,引导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并戴上相应的头饰或道具,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容易投入到了故事情景中,进而学会了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和感受。又如在《我在草地上翻跟头》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幼儿直接带到草地里,让其在草地里自由打滚与玩耍,引导他们观看蓝天、白云等,在幼儿开心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发现了大自然奇特的美景,这样比在教材中学习了更多的东西。可见,幼儿教师必须要善于选取幼儿语言教材。

(二)结合实际生活

结合实际生活,是幼儿语言教材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及时发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仅有利于幼儿自觉地表述一些现象与事件,而且可以让幼儿有机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专门把每周的一天作为与幼儿的“谈心交流日”,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趣事、食物以及所做的事情表达出来,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此外,可以利用游戏,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场景,鼓励幼儿用生活化的语言交流。比如娃娃家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如果我们把游戏的环境布置与幼儿家里一样,他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会身心放松,乐于交流。而且在幼儿的日常自理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特别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些准确、精练的学习与表述情景。例如可以在教室使用物品处张贴一些简短、温馨的提示语言,久而久之,幼儿们的准确表述能力就会无形中得到极大地提高。教师更要做到心细,要充分利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可以运用的场景和例子,科学合理地引导幼儿把自己听到、看到、闻到、摸到的东西等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实际上,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有的语言教材本身就是有声音感觉的。因此,有的时候,为了准确地表达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具体声音,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和录制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叫声、哭声、鸟声、蛙声、汽车声等等,然后在具体语言教学过程中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听雨》时,我们可以大声地播放有风、雷、雨、电等声音光碟,让幼儿们边听边议论。这时,他们有的就会说这是雨点打在窗户上的滴滴答答的声音,这是雷公生气了在大喊大叫的声音,这是风姑娘在天空中欢快唱歌跳舞的声音等等……幼儿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就好像大自然中的一首歌一样。

(三)结合家庭教育

结合家庭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有利保证。我们知道,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幼儿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幼儿在这些地方生活与成长,所以就必然成为了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家庭的各种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都是幼儿运用语言的活灵活现的教材之一,也往往会成为了幼儿语言发展和丰富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高度重视。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了,才能够促使家长有意识地在自己家庭、社区生活环境中创设一定的场景,进而帮助幼儿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利用给幼儿过生日的有利时机,积极在家中为幼儿布置一个温馨融洽的生日环境与氛围,让幼儿在美好温馨的气氛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心愿。又比如在家长接幼儿回家的路上,不妨让家长引导幼儿学习路边广告牌上的文字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幼儿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语言能力就会逐渐地增长了。

(四)结合其他知识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是幼儿语言教材必须要着力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在之重,从而忽视了其他学科领域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锻炼。可见,幼儿对于语言的学习,仅仅依靠单一的语言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将幼儿语言教育有机融入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一些有利于幼儿语言学习的场景,不断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在音乐欣赏“水族馆”时,既让幼儿在欣赏优美音乐,陶醉其中的同时,又学会了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奇妙而独特的海底世界。

三、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语言教材的内容和环节,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极为关键。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实际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特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在选择幼儿语言教材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园讲述活动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讲述活动的概念及要求

幼儿教师组织讲述活动课时,幼儿的讲述能围绕一定题目展开、用词正确、词语搭配恰当,做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同时,要求讲述内容丰富,用词生动、形象,讲话的声调、语速、停顿能根据内容有所变化。

幼儿讲述活动需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有效性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对于教育对象——幼儿而言,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教育者——教师而言,有效教学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二、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讲述活动发展不平衡,组织活动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观念认识还存在误区,比如有些教师认为“讲述”就是“谈话”。概括来说,幼儿园讲述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幼儿语言教育重视课堂语言活动,忽视了对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2、幼儿语言教育重视知识以及词汇的灌输量的多少,忽视幼儿语言讲述的训练;3、幼儿语言教育中重视规范化、多媒体的应用,忽视体验性的讲述活动;4、幼儿语言教学重视整体观念,抑制了幼儿讲述活动的个性培养。

三、讲述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积累语言.练习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语境环境有利于幼儿感知事物、语言发展和心态平衡等,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融洽的气氛,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就说,从而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为××小朋友过生日、开商店、学习解放军之类的游戏,发展幼儿语言,让幼儿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通过模仿一些角色可以有效的训练讲述语言,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怯场心里,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语言思维,检验了幼儿临场讲述的能力。

请××小朋友表演节目等,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即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而我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积极鼓励幼儿尊重幼儿和幼儿交朋友,热情地与幼儿交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2、通过师幼互动加深对讲述内容的理解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体,生动有趣的游戏,是培养幼儿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比如:幼儿在玩“开商店”的创造性游戏,当售货员的幼儿语言表现得相当积极,见到顾客时,很有礼貌地说:“请问您要点什么?”“我的商店刚刚进到一些花布,您要不要看看,价格很便宜。”当顾客说:“谢谢,再见”时,售货员会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再来”等语言。通过观察、模仿等游戏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幼儿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教师又及时进行启发诱发,使幼儿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语言练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水平。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意识逐渐增强,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思维比过去敏捷了,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另外,讲述活动需要师生互动中培养孩子善于倾听。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3、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讲述活动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讲述活动的情境,支持和促进幼儿的讲述活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期望幼儿讲述活动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4、在日常生活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下午吃点心时,是用圆形的小糕点,在幼儿认识香喷喷的糕点是圆形的时,可以即兴提问: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幼儿纷纷回答出:皮球是圆形的,火车轮子,汽车轮子是圆形的,还有太阳钮扣等等也是圆形的。说苹果、松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喷喷的;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

总结

组织幼儿讲述活动过程中,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因为幼儿语言的最初感知是从周围人际交往中反复学习和模仿的,教师是幼儿最亲近、最好模仿对象,对幼儿语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在教学中语言条理清楚,普通话标准、逻辑性强,语句不应冗长,内容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要保持讲述活动富有趣味、善于倾听、善于鼓励、不厌其烦的督促幼儿练习,不仅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不爱说话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

我在带小班时,我班上的郭丝雨小朋友,他经常在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自言自语,但是在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面前,却经常一言不发,有时候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说的话,却经常被取笑。鉴于这种情况,我努力的帮助郭丝雨小朋友培养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当这样的孩子能够在大家专心倾听下,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肯定和鼓励时,她该多么高兴啊!我也多多的与郭丝雨小朋友进行交谈,让她多看看少儿节目,通过少儿节目里的各种对话,郭丝雨小朋友对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郭丝雨有了想说话,并且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感觉很值得骄傲。

二、舍不得爸爸妈妈,刚进幼儿园的孩子

有的刚进幼儿园的孩子,舍不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单独面对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很不习惯,在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对任何人都有抗拒感、害怕感。

我在带小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朋友叫张俊杰,每天入园都有情绪的波动,不是哭着喊爸爸妈妈,就是不说话,经常爱找理由回家,对班里的小朋友都不爱说话。这种情况,张俊杰小朋友主要还是舍不得爸爸妈妈,对外面的环境感觉太陌生,还没有习惯过来。鉴于这种情况,我更加耐心的与张俊杰小朋友沟通。张俊杰之所以离不开爸爸妈妈,是因为爸爸妈妈对他太好了,所以在他入园后,我就扮演起了张俊杰的妈妈角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像妈妈一样呵护他。张俊杰接受了我,我便教他试着去接受每一位同学,让他和班里的小朋友做游戏。现在,张俊杰小朋友已经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能够融成一块了。

三、胆小害羞的孩子

大部分的不爱说话的孩子,都是由于胆小害羞,这种孩子在不爱说话的孩子当中非常普遍。这些孩子不仅仅是当众不好意思讲话,有时候在游戏时拉拉别人的手都不敢。

我在带中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朋友叫田莎莎,不爱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像很多游戏,田莎莎也有一种惧怕的心里去参加。鉴于这种情况,我决定首先要给田莎莎小朋友建立自信心。例如我在组织“找朋友”游戏时,我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田莎莎,每次游戏开始的时候,都让田莎莎先来“找朋友”,鼓励田莎莎去敢于尝试,敢于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例如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时,我会特意安排能力强的小朋友和田莎莎一起活动,多和她聊聊天,说说娃娃家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当她有得意的作品时,不妨让她在老师和小伙伴面前给大家讲一讲,这样不仅仅可以让田莎莎小朋友建立起爱说话的习惯,更多的是让田莎莎变得勇敢、自信,能够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

当然,幼儿园小朋友不爱说话,还可能存在其他种种原因。我们作为幼儿园的带班老师,就要去分析这种孩子不爱说话的种种情况,去改善幼儿园小朋友这种坏习惯。因为现在很多成年人的性格,都是取决于幼儿园时期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这种任务对于幼儿园带班老师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是非常神圣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