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5 03:5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方面对如何建立较完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从实验教学着眼,通过规范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运用计算机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服务。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案例教学

1引言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都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知识、技能和应用,是信息化社会中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但随着PC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它的严肃性,失去它应有的地位。这里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如何保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

2硬件环境

学校公共计算机房的硬件装备要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相适应。这可能包含以下方面:

(1) 机器数量要与学生规模相适应。如果机器数量太少,势必造成需要在晚上、周末排课的现象,占用学生自由上机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也不利于实验教师包括机房维护管理人员充分准备实验。每个机房的机器数目一般应控制在60台左右,实践证明太少太多都不利于开展实验教学。

(2) 计算机房硬件的配置应当跟上软件发展的要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在不断进行版本更新,机器在明显跟不上这些软件运行要求时,应当予以淘汰更换,否则学生根本就不愿走进计算机房。

(2) 最大限度保障机房机器的完好率。这蕴涵了如何最大限度调动机房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需要学校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规范。

(3) 保证机房网络环境的通畅和可控性,包括机房内网与外网的灵活切换。这需要学校网络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机房维护管理员应该具有对机房汇聚层交换机的管理权限,可以具体控制哪些机房在什么时段可以接入校园网进而接入Internet。其中涉及很多更具体的工作,譬如怎么防治机房的局域网对ARP病毒的攻击,怎样使机房机器能对抗层出不穷的木马的攻击等等。

(4) 与硬盘数据还原卡相结合的机房计费管理系统的使用。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万欣系统恢复卡旗舰版+万欣机房记费管理系统,借助机房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机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而学生上机必须经过身份验证形成的学生详细上机记录和实验课考勤记录可以作为实验考核的重要方面。

3软件环境

(1) 实践教材的编写或选用。要使用高质量的实践教材,对于双语教学,可以直接选用国外英文原版经典权威教材。但教材内容是属于静止的,需要结合人的能动性灵活使用,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优秀教材的功用。

(2)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利用。除了充分使用包括校园网在内的这些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还包含了对依托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有效使用,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开发管理。其中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所能完成的功能是一般教室使用的大屏幕投影所不能比拟的,譬如苦丁香多媒体教学软件、万欣多媒体电子教室,这类教学软件大大增强了机房的功能,方便了机房的实验教学。

(3) 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现在教学资源如同信息资源一样趋于泛滥、无序膨胀状态,如何有效组织、开发、管理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劳动,确实是从小到教研室,大到整个社会同行都应共同关注、并参与其中的事情。

(4) 相关课程试题库建设与考试系统的开发。考试一直是各门课程学习的一根无形指挥棒。我们的实验教学当然也不应该游离于考试之外。试题库建设与考试系统的开发同样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4教师队伍和教学过程

4.1提高实验教学的师生比,加大实验教学的辅导和考核力度

据了解,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依然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表现在进行实验辅导时师生比严重失调。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课程有一半或以上的课时属于机房的实验教学,如果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的师生比为1∶100或1∶120乃至更夸张的比例,而且受机房容量限制,这些学生又分布在不同的机房中,可以想象其实际执行效果。这样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问题很多,实验指导教师根本不愿走进机房,因为他一个人应对这100来人实在要比在讲台上讲课累得多;一种情况是学生根本不问问题,或者根本就在机器上做与本次实验不相干的事情,实验指导老师却无视这种现象,大家爱干嘛就干嘛,自己乐得舒服;还有一种情况是更多的实验辅导老师根本就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实际上也根本无法在辅导实验的同时完成对所有本次实验参与人员的考核。以上情况无疑大大削弱了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的地位和其应起的作用。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首先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师生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辅导和考核力度。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 加强对实验环节的考核力度,提高实验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原先实验成绩仅仅占总成绩的10%,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个比例显然不够。大可以将这个比例提升上来,甚至达到50%。我们的实验教学成效如何评估,如何检验?必须接受考试与考核,这个考试考核除了期末的上机考核,必须有相当部分的平时考核成份,这是真正落实实验教学过程的关键。考核更可以延伸到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代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系统的演示解说和答辩这样一些形式。这样学生对实验教学可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如作品的创作,模型的建立、程序的设计编码,到与课程设计乃至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2) 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实验辅导。以100多人的课程班为单位进行实验辅导显然无法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最终还是以30-40人的自然班为单位来进行实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实验过程与效果有了根本的改观。这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以小班进行实验辅导显然增加了不少的实验辅导工作量。

(3) 以高年级学生来辅助辅导实验。可以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上机和课外辅导工作,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包括其他程序设计课程、信息管理等课程)重视实践而实验教学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矛盾。因为部分经过培训的优秀的学生的参与实验辅导,如果使实验教学的师生比提高为1∶30(如果是程序语言的实验教学则甚至可以提高到1∶10),那计算机的实验教学势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因为被辅导的人数大大减少,除了辅导可以到位外,辅导老师可以将每次实验的考核真正落到实处;因为每次实验考核都能够实事求是地落实,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并高质量完成本次实验任务。这不仅解放了教师,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研究,而且通过20%的优秀学生带动了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周济部长提出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的精神。

提高实验教学的师生比是加大实验教学的辅导和考核力度的前提,而在加强实验考核力度,切实落实考核环节后,反过来必将促进实验教学过程的落实。

4.2辅导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能更有效组织、管理、辅导好每次实验

(1) 辅导者应具备良好的素养和相关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实验辅导者对实验辅导本身要有正确认识,对辅导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除了给予提示、启发、给出解决思路,还要寻求最好的表达,以便让他们理解和满意,如果碰到学习不主动的学生,还要了解他的需要,多沟通才能让他听从实验课安排,才能较高质量地完成本次实验任务。通常来说,学生很好问,而且问得很详细,有些是辅导者平时不太注意的,或者实验准备中被疏漏的,这就要求实验辅导者考虑问题要全面,对各种问题要学会归纳分类,灵活应对;对每个知识点都要仔细备课、反复琢磨;对每个结果都要知道其所以然。这个过程中,辅导者所具备的素养和知识积累是关键,否则辅导本身将流于形式。

(2) 对参与实验辅导的高年级学生必须严格进行培训。要特别重视选拔和培养有一定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辅助实验教学,对一些特别爱好计算机的同学,亦可以让其参加到与辅导教学等相关的课题中来。担任辅导的学生仍然需要上课进修提高,以便更好地做好辅导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相互交流,使之首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用实际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上机辅导不仅仅给自身提供集中培训提高的机会,更为其提供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解决别人疑问的时候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自身的过程。如果通过这部分学生辐射开来,某种程度上讲,可比教师更有效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实验辅导者要重视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辅导者应当对每次实验课都精心设计。如适当安排综合性实验作业,精心选择涵盖丰富知识点的综合习题作为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有关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而很多时候的情况是,比如对Excel电子表格处理的实验,实验辅导老师本应该是提前准备好几张符合本次实验要求的数据表格,却每次要学生先输入大量枯燥的数据;还有如Visual FoxPro实验,如果每次实验都先需要学生建立数据表结构,输入相关数据,然后再开始切入本次实验操作正题来练习如SQL语句的使用,势必无端浪费很多时间而影响本次实验的完成。如果实验辅导老师能够提前做好这些实验准备,还包括提前测试实验环境,如网络是否通畅,机房教师机、服务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等等,相信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本次实验落到实处。

(4) 适当拓宽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深度,鼓励课余自主学习。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新技术与系统性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布置上机任务或作业时,尽量设计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生活、体验有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但实验课时安排毕竟有限,我们可以将实验教学内容借助信息网络延伸到课堂外。应当构建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包括网络教室、网上讨论辅导平台、电子图书等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开放空间。简单的如学生在教学计划外上机时,计算机房可以提供一个FTP服务器,服务器上放有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还有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料。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最方便、最贴近地来辅导并拓展实验,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但用以辅助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不能鱼龙混杂,要尽可能提供简洁精炼的指导,这需要实验教学老师建立自己的实验教学网站和整理、筛选合适的实验内容及指导材料。

(5) 采用“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课时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总课时的一半至65%或以上,要切实发挥实验教学环节的优秀地位,必须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上机时间。实验辅导者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与其专业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动手和多动脑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是“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启发式”模式。

(6) 实验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尝试使用并推行双语教学。首先,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与英语的不可分割性决定其使用英语教学的先天优势。我们不仅可以使用英文版的教材来教学,还可以方便地找到英文版的软件来使用;而课程的通用性和基础性也决定了其适宜于作为双语教学的突破口。其次,计算机实验课的实践操作性强,这也是语言教学所要求的。如果能够根据这些语言的提示指导即刻动手去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自然要比单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英语效果要强得多。最后,双语教学显然加大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能在一个时间单位内既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又提高了英语应用水平,自然是节省了时间后的一举两得。天津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商务学院正在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专业基础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把优秀的程序语言课程C/C++与优秀的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整合为一门综合课程,以探索程序语言发展规律、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把单纯的应试教育和传授知识转移到素质教育和方法传授上面来,而且打破了专业界限的教学改革实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学习推广的。

5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由于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评价的不足或缺失,导致实验辅导老师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直接表现是实验前的准备的不充分,实验进行时的让学生自己去弄吧,最后是课程考核时实验成绩的无从着落。学生的实验考核环节了无着落,势必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过程无足轻重的态度;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得实验教学过程不断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严肃性,不断失去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有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推行实验教学观摩,开展实验教学比武,激励教师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2) 实行实验教学听课与督导,通过互相听课和老教师听课,结合通过网上教学测评系统相互进行评测来督促教学。

(3) 通过学期末课程结束之际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评测来监督教师的教学。

(4) 鼓励开发丰富新颖、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系部、各教研室积极开展优秀教学课件、优秀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的评比与奖励。

(5) 实验教学与各类考试竞赛相结合。将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与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乃至与湖南省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技能设计大赛,数学建模之类等各级各类考试与竞赛相联系,进一步激励各辅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6) 学校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重视学生关于课程及课程实践指导的反馈。首先是学生党建工作和课程教学建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推行以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即自主学习做法,建立良好的学风。三是鼓励贫困生担任课程辅导工作,实行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既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物质关怀更重要的是教育关怀。除了培训,还要定期收集整理这部分参与实践指导学生的反馈信息,如开座谈会,给他们颁发课程辅导员证书,课程结束时评选优秀课程辅导员,毕业时可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一个评价指标。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国际化办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新要求和新模式思考

摘要:本文从国际化办学对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国际化办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模式。

关键词:国际化;计算机基础;新课程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是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计算机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专业视野。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1.1实施“分层次,分级别”的非零起点教学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在中学已经接受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所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是“非零起点”。仅有小部分高中生因学校或者生源地的影响,升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校一般采取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按专科和本科区分,如在专科中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本科直接开设大学IT;另一种是新生入学时,便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其分到基础班或提高班,为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需求。

1.2采用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工作中能够较好地应用计算机己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面对这种应用能力的需求,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一般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公共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如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操作等课程;第二阶段开设与专业相符的应用课程,如对理工科专业开设如C语言、VFP程序设计等课程,对师范类专业开设Authorware、Flash等课件制作课程,对美术专业开设动画设计、图像处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1.3搭建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平台

以上两种改革主要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则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实现“以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讲授内容所需要的资料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上交作业,并向老师提出疑问等。教师在课后可以根据批改学生上传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为个别学生答疑,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摆脱了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辅导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这个平台,提供了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师生距离,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2国际化办学模式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迎来新的挑战

开展国际化办学,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代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体现国际化特色,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往能力,加强信息获取和组织能力的教育,培养能够充分利用网上大学,电子图书馆等资源能力。高校应从国际化角度出发调整培养目标,变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因此新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必然,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有没有必要呢?

虽然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下,计算机作为学习、生活的工具,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国际化办学模式的要求,为其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起到辅助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国际化办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新要求和新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自己的信息素质和社会适应性,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呢?为贯彻落实高校新课程培养方案所确立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造就创新型人才,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是国际化办学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新要求和新模式思考

3.1课程内容的新要求

在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下,继续增开网络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外文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自1984年2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迄今,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该课程主要介绍网上各类电子资源的检索与使用方法,内容包括各类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检索工具的构成,搜索引擎的选择与使用技巧等。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理论和技能。

因国际化办学需要不同国度的大学之间,在内容,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故增加外文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成为计算机基础新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通过外文信息的检索

和信息组织,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利用国内丰富的电子资源优势,熟练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获取所需课程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材料,达到与名校学生同步掌握国际领先的课程体系的效果,从内容到过程都做到与国际接轨。

3.2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国际化办学意味着“双语教学”,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作为学校实施课程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又承担基础教学创新课程的实施主角的任课老师,一定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能用英文来授课,讲解习题,尽量用英文与学生交流。同时要研究学术理论,拓宽知识面。

3.3教材的多样化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不指定统一教材的特色教学。网络资源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学生专业不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新课程体系应该按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信息更新的特点而确定教学内容,不必规定统一的教材。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基于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4”课程体系和“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着重介绍“网络教学平台”对该教学模式的支撑,为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校逐渐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和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院课题组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研制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软件、考试系统、智能化课程网站。

1明确目的,确定优秀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工作原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课程具体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2]: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课题组设计了下列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这些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要,课题组设计了计算机基础的优秀内容――“1+4”课程组。这里的“1”是指计算机基本使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4”是指:1)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2)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作用,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的体系结构和它们的差别,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方法。4)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结合不同学生兴趣,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2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零起点与操作熟练并存的问题;2)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问题;3)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的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是通常意义下的常规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设计题目,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完成个人的“大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都有很好的认识,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2.1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中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而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课业太重和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起点很低,对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测试和调查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出新生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关内容,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跟不上的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新生入校时,我们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果(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提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这些模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座谈,讨论确定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目标,并依照此目标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什么和如何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阶段有了初步期望,自然主动性会有所提高。

2.3内容多课时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主要是指对教学基本要求涉及宽泛,学时少主要是指受本科生总学时控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课程内容的增加,时间相对越来越少。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学和新考试模式的引领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2.3.1丰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种资源

课题组开发了近4G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部资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有12个资源子库(如图2所示),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和教师测验教学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

2.3.2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4]。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教案和教学资源等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和探索求解。此举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查找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实际操作更加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4实践环节薄弱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等问题[5]。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2.4.1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实验软件覆盖了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授课学时之比不低于1:1。

计算机实验课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比如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实验指导库,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更充裕的时间逐步完善各种实验。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研究与创新型实验[6],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4.2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基础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平时考查、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考试模式,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根据考核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题库。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都可以使用机试系统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系统会根据题型和知识点设置,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这种机试考试系统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同时,学院在第三阶段增加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选题,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供学生选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最后给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成绩。题目可能是一样的,但答案是多样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四个以能力测评为主的机试考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2000道试题和答案。在试题库中,题目类型有多种,设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有可以区分难易程度的不同题目。每个考试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

3教学成果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2005―2009年连续5年的省大学生“Flash动画制作”大赛中,一直保持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创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图3所示。

课题组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jpkc/)。与成果配套的两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6年、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提供的教材、计算机考试系统、CAI 教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分别在河南省、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等九省市,52所高校得到应用。受到了各用户的好评。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确定了“1+4”课程体系,建立“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使毕业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美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摘要:介绍了美国UIUC、IIT两所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11月,作为国家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国内高校计算机教学单位组团,对美国中部几所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情况进行了考察。本文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美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进行介绍和探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成立于1867年,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共有近200个专业,最好的学科是工程和商科,还有农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航空学院、工程学院、通信学院、兽医学院、艺术学院、劳资关

系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社会研究学院、人类学院、化学和化工学院、人文和家庭研究学院、应用科学生命学院、哲学和理学院等20多所学院[1]。

UIUC的计算机科学系创建于1972年,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一直雄居全美前5名,仅次于Stanford、Berkeley、MIT和CMU[1]。UIUC的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课程体系规划基本成形于1986年,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不断完善。目前有57位教员(Faculty)[2],承担着全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CS本科课程设置特点为广、深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课程覆盖计算机理论、设计和应用等领域[3]。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始创于1890年,坐落于芝加哥,是一所同时重视科学和工程学的学府,是美国知名的三大理工院校之一,下设7个学院和1个研究中心,即阿默工程学院(Armour College of Engineering)、芝加哥肯特法学院(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建筑学院、文理学院、设计学院、心理学院、斯图尔特商学院(Stuart School of Business)和职业发展中心[4]。IIT的CS系目前有16位教员,承担着计算机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

1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特点

分类的计算机基础课是美国大学基础教学的主要特色,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基础课分别面向计算机专业、理工科专业和非理工专业。其中,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有非常显著的针对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设计也很耐人寻味。

美国的计算机基础课一般有两门,在UIUC分别是CS100 Freshman Orientation(新生指导,1学分)和CS 125 Intro to 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导论,4学分) [5]。在IIT分别是CS100 Introduction to Professions (职业生涯介绍,2学分)和CS201- Accelerated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简明计算机科学导论,4学分)[6]。

面向新生开设的CS100类课程不仅课时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在国内高校中较为少见。例如,IIT的CS100课程“作为一种(从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职业介绍,阐述应用(计算机)工程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跨学科和国际化解决问题并需要评估计算、金融和社会制约因素下的解决方案[7]。”学习目标定位在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包括计算历史、二进制计算/逻辑/程序转换、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等;展示使用伪代码解决基本问题,如排序和递归;与计算机科学职业生涯有关的职业操守(ACM Ethics Code);利用图书馆资源研究和撰写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论文;创建并进行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教学演示或计算机科学技术销售演示[7]。”

这类课程在美国大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选择计算机为职业方向的本科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并没有真正了解,而这门课程就可以帮助这些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然后再作决定。不少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可以尽快转到其他专业。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一些没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美国大学允许大学生没有专业方向,但需要辅修若干小专业)在选修了这门课程后,可能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主修或辅修专业。

UIUC的CS125计算机科学导论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介绍与解决计算问题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2],拟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与我们国内多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有共同之处。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指导方针

美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指导方针出自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99年出版的报告《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8]。在报告中,该委员会将现代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别定义为智力性能力、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技能3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10项内容,共30项。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学习基础及需求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笔者介绍了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实际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教学方式;改革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知识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提高信息素养[1] 。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自身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并采取分层次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现状

1.1学生现状一:认识与实际操作有偏差

目前,计算机普及应用教育开展得越来越早。如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很多城市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了。历经中学阶段后,考入大学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会编辑Word文档,不需要学习。而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在具体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格式要求严格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时,会浪费很多时间在论文格式的编辑上,有些问题甚至无法解决,必须求教他人。

1.2学生现状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2009年9月,我校对2482名新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考核内容是普通操作,没有复杂应用。考试采用的是应用了多年的机考软件,由机器评分,评分结果比较准确。图1所示为学生的总成绩分布比例。

由图中可以看出,67%的新生摸底考试成绩不足60分;只有少部分同学基本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部知识。

1.3学生现状三: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软件Word和PowerPoint,学生的单项成绩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些常用软件。如在满分为10分的演示文稿部分,56.8%的新生只得了0~3分,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掌握基本操作。显而易见,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2分层次教学

为了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念,包括根据不同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将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结合。

2.1根据基础不同划分普通班与提高班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原始基础将学生分成普通班与提高班,进行分层次管理与教学。

对于普通班学生,我们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实践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网络知识、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提高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他们完成Office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大类型的作业。每个大类型的作业又包含若干个具体的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在固定期限内选择并完成至少6个综合性大作业。

2.2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

根据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我们按照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这样的分层次管理与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有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于是我们安排了第二层次的课程。

第二层次有7门子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工具软件、数学建模与MATLAB、VB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个子课程6学时,每个学生限选其中一门。

3教学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下面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1使用实际案例驱动

首先,我们将实际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Word中介绍论文排版的案例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大家看本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要求》,然后请学生预先估计自己可以用多长时间完成格式排版。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对一篇无格式的论文进行排版。此部分内容会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怎样应用高效排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与应用有:

1) 怎样利用样式统一管理全文的标题。

2) 怎样进行章、节、条的自动编号,即全文各级标题前的编号(第一章、1.1、1.1.1)不使用手工输入,让Word自动生成。

3) 目录的创建与更新。

4) 怎样利用题注与交叉引用为文中的图、表自动编号并生成图表目录。

5) 合理使用分节符,创建不同的页眉与页脚。

6) 合理使用修订功能,更方便地解决论文修改问题。

面对以上有实际需求的案例,学生会有更大的热情学习,弥补应用能力上的不足。在这样具体的案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必要的概念与操作,也能够了解如何解决论文排版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网站与上机考试系统。教学网站的常用功能有上传与下载课件、提交与批改作业、论坛交流、在线答疑、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更准确、快捷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上机考试系统可以定期进行阶段考核,考核结果将记入总成绩。每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系统会有一个阶段性小考试。教师通过阶段小考试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也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定期给出学习建议。

教师还可以合理应用阶段考核结果。公布成绩较好的学生名单,其他同学可以向他们请教;也可以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增加相应的课外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较差学生尽快弥补不足,也激励这些学生努力学习,避免因成绩不好而做额外作业。

3.3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在传统授课中,理论部分是按章讲授的,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安排了两次课(4学时)集中讲授。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困难,集中讲授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可分解的小部分,每次上课都讲授一小部分理论知识及其他章节中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下课前,要求学生将实际操作结果提交到教学网站上,作为课堂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获取学生的出勤记录。

3.4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第二层次讲授制作Flash小游戏之前,教师会让学生体验一下Flash作品。选取的Flash小游戏案例是一个带有智力测验性质的作品,完成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公布游戏规则后,教师请有思路的学生到讲台前尝试完成此游戏。先后有几名学生前来尝试,最后终于有两名学生合作完成了此游戏,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经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体验了Flash游戏的功能,了解了游戏的需求,也对如何创作这样的游戏非常感兴趣。随后的介绍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兴趣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3.5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每一部分都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并提交。以往的作业中,每位学生的作业内容相同,很容易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还导致抄袭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作业中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比重,鼓励更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在第二层次“数学建模与MATLAB”和“多媒体动画设计”综合性大作业中,我们均大幅度提高了自主创新型作业的得分权重。从结果来看,很多作业都是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准备素材,跟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的优秀作品很具有代表性,也基本杜绝了抄袭现象。

4改革方向

4.1增大实际应用比重

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希望能将本课程更好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中去,增大实际应用的比重。

1) 与其他课程沟通互动。很多课程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并按照一些格式要求排版后提交。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复杂应用,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或布置作业。

2) 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经常有一些活动,按照某种格式写文档,并制作幻灯片演讲,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评选优秀班集体等。根据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与具体专业相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4]。然而,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而是因为这是必修课[5]。为了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我们会在课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自主确定作业内容,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例如,在制作Flash动画时,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课件类Flash动画,并鼓励学生选择教学课件类型的动画题材。教师审核通过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动画内容与实现方式。

4.3尝试与国外同类课程接轨

目前,国内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安排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国外大学的同等课程有很大不同。虽然国内外差距很大,但国外课程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国外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较为准确;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设置更具科学性。今后,在课程安排方面,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外课程接轨。

5结语

深入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体系结构,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基本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矛盾,而本文提到实际案例驱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以互动方式提高兴趣及鼓励自主创新型作业等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课程更具活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更加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内容。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江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江汉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框架,提出了“机房授课+自主学习+开放上机”教学模式及具体实施措施。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数据,笔者对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成果及实现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自主学习;个性培养

1基本情况

江汉大学每年有新生3 000多人,其中理工科学生约占1/3,文科学生占1/3,艺术体育类学生1/3。全体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存在以下一些矛盾:

艺术体育类学生虽然有学习需求,但是程序设计课程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学时压缩严重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学时无法保证,原有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必须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学生的差异化日益明显[1],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变得尤为迫切。

针对以上情况,江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方案。

2教学改革框架

我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在教育部文件的指导下,加大创新力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2],构建具有江汉大学特色的适合江汉大学学生现状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2.1完善课程体系

改革方案以1+X为思路,每个专业都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其中1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X指一组计算机课程。目前,这一组课程一般指一门必修课+若干选修课。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案,具体指导方案如表1所示。

第一、二学期开课后,各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根据专业需要组织学生选修其他计算机课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负责开出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程,保证大学学习期间计算机教学不断线。

例如,一个理工科学生,入学后应完成1+X的计算机学习,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分两层,X1为必修的程序设计课程,X2为适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课程。

2.2改革教学模式

我们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采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如图2所示。

图2课程教学学习体系

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包括三部分,一是计划内的64学时(包括实验和上机),全部在多媒体机房教学,实现二者合一;二是基于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发E-leaning学习系统构建自主学习资源和环境,建议根据课程性质配套1/4学时的自主学习

时间,指定专门教师在网络上辅导;三是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机房,供学生自学。

3教学改革实践

3.1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体系

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房上机模式,实现机房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自学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管理上,把基于行政班的教学逐步过渡到打乱班级的分级教学[3],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实际操作中,教师分班和学生选课可以并行。

在教学上,把授课和上机结合起来,统一在机房教学,把学与做结合起来。通过“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师生角色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达到效率最大化。

在学时分配上,将学时分为计划内授课上机学时、自主上机学时、开放上机学时。计划内64学时包括原有的授课及上机部分,新增加24学时免费自主上机学时,如果学生感觉学时不够,还有开放的自费上机学时。这样,从周学时来看,至少实现4+2的分配模式。即每周4学时计划内授课上机+2学时免费自主上机。

3.2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我们大力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开展教学,通过实验管理系统和作业管理系统控制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采用基于校园网的E-Leaning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4],最后使用考试系统进行检验分析,如图3所示。

教师利用投影设备授课,利用“凌波”等控制软件追踪学生课堂上机实验过程。教师开发实验管理系统,为学生的上机管理提供支持。教师开发作业管理系统,保证学习过程控制。教师通过校园网构建课程

自主学习平台,开发大量的E-Leaning网上学习软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还与学生实现交互。

3.3建立明确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提高积极性和关注度。

在课程评价中,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大作业完成情况、项目的最后结果及平时表现在总体评价中占主要地位。要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或成果为依据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

4教学改革成果

根据以上改革思路,2002-2009级学生开课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和图4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全校统一开始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7年来,经过不懈努力,该课程已成为全校新生的必修课,在第一学期统一开设。第二层次课程也在逐年递增,2008级培养计划中,第二层次课程已经作为必修课加入。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中,开课率比上学年有了本质的提高。第三层次的选修课建设也已经纳入了规划中,开设比例有所上升。

5具体问题与分析

5.12009级教学计划规范化问题

学校领导和教务处针对2008级教学计划中的问题,专门组织全校教学院长对2008级培养方案进行了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200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如下问题:

1) 第二层次课程的开课率比2008级有较大下降。

2) 仍有部分学院没有按照要求安排第二门课程。

3) 部分专业没有要求学生必修第二门课程。

4) 同一门课程的课程代码、授课学时仍然非常混乱。

出现以上情况表明各学院对计算机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需要继续巩固现有成果,改进现状。

5.2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问题

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继续加强统一管理,在教务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继续完善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开设,并与各学院继续协调完善教学内容。

加快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将部分2010级计算机课程安排入机房。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继续探讨学生的自主上机模式。

5.3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专任教师队伍。应鼓励非专任教师承担计算机公共课程,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非专任教师的资格予以确认的情况下,由数计学院统一调配和协调。

5.4机房管理系统建设问题

尽快完成新增机房改造计划,加快对原有机器设备的更新。建设与改革方案配套的机房管理系统。

5.5第三层次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目前,自主选修课程还是空白,而这不利于从个性化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开出具有完

善体系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选修课程应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开设,但配套措施、教学管理需要研究。应鼓励各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第三层次课程,计算中心统一提供实验平台。

5.6教学体系扶持问题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基于Moodle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对如何利用首要 教学原理(First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活动、利用Moodle开展混合式学习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首要教学原理;混合式学习

2007年9月,作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点,华南师范大学依据学校特色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由原来“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依托“纸质教材―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学习辅助光盘―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并经第三方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执行),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该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尝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专业学习的自觉性[2]。

然而,即使经过改革,我校艺体类专业(美术、音乐、体育)学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第三方认证通过率仍不理想,这给后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特殊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已成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笔者在2008~2009学年下学期为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以动机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单元,并借助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试验。

1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制订

1.1学生分析

本次试验班的学生共有69名,在2008―2009学年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只有18名学生(26%)通过第三方认证,远低于华南师范大学2008级第一次第三方认证平均通过率71.4%。除3名没有参与认证的学生外,66名学生的成绩分布直方图如图1所示,本教学班学生的特征为: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平均水平还比较低;低分数段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也存在部分高分段学生。

在学期初进行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认证通过率不高,但84%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熟悉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方式;80%的学生已经在宿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此外,同学们认为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成绩的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依托网络资源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BKJGZZ2008025)。

要因素分别是“由于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老师的督促我觉得很不适应”(47.73%)、“由于我本人的自身态度,并没有好好学习第一门课程”(22.73%)。

图1第一次认证成绩分布直方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的熟悉及拥有便利的上网条件,本课程将采用Moodle作为教学互动平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将选取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为实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与兴趣;因学生基础能力存在两头分散的情况,我们采用“一头一尾+中间”的方式分配学习小组,使各学习小组起始学习水平较平衡,并制定帮扶奖励方法,使组内能形成互助气氛。

1.2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制订

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参考方案,从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的应用实例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常见工具的应用及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为贯彻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应用,强化能力”的教学原则,结合本教学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了解多媒体知识――收集多媒体素材――

掌握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合成工具整合多媒体素材――分享多媒体作品”为主线,利用Moodle平台为各模块学习内容设计了若干个人或者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如图2所示。

图2课程学习内容安排

2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的设计

本课程是第一门课程的衔接,旨在让同学掌握实用的多媒体技术,它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师职业、工作或生活都有所帮助,同时,我们力争帮助没有通过第一门课程通过性考试的同学通过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评价活动,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1学习活动的设计

M. David 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3]认为: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

依据首要教学原理的方法,本课程共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系列课程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以体育专业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分析解决本任务所需的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并进行实验或小组协同完成综合性项目等环节,尝试利用多媒体技能解决学习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新的问题。

表1课程学习活动表

活动名称知识与技能实验设备综合性任务

1.多媒体基础知识与素材收集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认识身边的多媒体,掌握媒体素材的搜索及下载的知识。个人任务:依据不同的搜索问题,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并利用Word记录搜索过程。

小组任务:以“趣味体育”为主题搜索网络视频,下载、共享、点评。

2.文本素材及其处理技术了解文本素材的概念 、文本素材的常用格式;掌握常用文字处理软件之间文件的转换方法、字体的安装方法。扫描仪、耳麦个人任务:从体育报刊杂志中选择内容进行扫描并文字识别,使用Word重新排版。

小组任务:自主浏览使用指南,选择一种输入方式学习,以“我最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在论坛中输入内容。

3.图形、图像素材及其获取了解图像的基础知识、数码相机的使用,掌握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的方法、电子相册的制作方法、使用网络共享电子相册的方法。数码相机、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刻录软件个人任务:使用视频编辑软件,生成个人电子相册,并利用网络共享。

小组任务:以“我在大学城的生活”为主题,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小组拍摄。把小组作品刻录成光盘。

4.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的修复处理、滤镜特效的技能。图像处理软件个人任务:综合利用所讲授图像处理技能,以“奥运冠军风采”为主题,对奥运会冠军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

小组任务:小组利用扩展学习资源进行课后自主学习,选定一个制作实例,向班上其他小组讲解制作过程。

5.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了解视频的基础知识、DV机的使用,掌握“绘声绘影”采集与编辑视频技能、利用网络分享视频。DV、视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从“优酷”中下载运动片段,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生成2分钟配音乐的体育集锦,体验体育记者的编辑过程。

小组任务:以“大学城的运动设施/运动小知识”为主题,小组利用DV机进行小组拍摄,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并生成小组作品,利用“优酷”分享视频。

6.音频的处理与制作了解音频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采集与处理音频的技能音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选择健美操音乐进行合成与编辑处理,生成新的音乐片段;选择一段体育片段,利用音频编辑软件把你的解说录制下来。

7.PPT教学课件制作了解课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灵活运用已学PPT技能进行课件创作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个人任务:以“我的奥运会回忆”为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素材,并利用PowerPoint合成一个多媒体课件。

小组任务:互相帮助,巩固PowerPoint已学知识,对小组成员作品进行互相点评与修改完善。

8.网页制作基础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尝试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站网页制作工具小组任务:利用网页制作工具,把小组成员本学习的作品、学习心得制作成网页,并最终合成小组网站。

2.2学习评价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评价学生具体操作技能及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4]。

因此,本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活动均采用表现性评

价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布置每一个学习任务前,都会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及评分要点,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个人或小组学习任务后,学习成果上传到Moodle平台中并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Moodle的互动评价功能实现自主评价、他人评价与教师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所示。

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每一个学习活动,争取优异的成绩。

图3表现性评价流程图

3基于Moodle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5](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Moodle具有教学资源呈现与共享、互动论坛、作业提交、互动评价等功能,是应用广泛的开源混合式学习支撑平台。本课程依托Moodle开展如图4所示的混合式学习活动。

4效果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得到巩固。在第二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本教学班学生又有33位同学通过认证,累计通过率为73.9%,比2007级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率58.17%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平均分比第一次认证提高了近20分。

在我校教务处教务系统的教学质量调查中,有51名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加权评分为91.53。表2所示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统计表明,学生们对本课程针对专业特色设计学习任务并使用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肯定。他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学会了多媒体技术及工具的应用,也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

5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除包含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本学期实践研究证明,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融合,依据首要教学原理设计贴

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恰当地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启发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教学界一直倡导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去。而在不同科目和层次的课程中,其具体的方法又是多样的。文章简要介绍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涵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根据课程的特点,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入案例;结合实践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条件达不到要求,于是纷纷开设大班课,但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多数教师受到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正确的接受并应用于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产生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以探讨。

1启发式教学概述

1.1内涵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Method),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主动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包括:

(1) 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的一种指导思想。“启发”一词实际来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两句话。启发式教学法的“启”是对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而言,“发”则是对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的。所以启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外部的“启”,而达到学生内部“发”的一种教学艺术,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以求得学生内部的“发”。

启发式教学的上述内容和特征显然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优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其他内容和特征实际上都是由此生和引发出来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完整地阐明和揭示了教学中的各对主要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因素的关系。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事物矛盾转化的规律。它无可置疑地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1.2原则

启发式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将会更快更多地获取新知识[2]。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尤其重要。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视为同等重要。

启发式教学的另一条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任何问题提出疑问,决不轻信,要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推理和判断去认识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

2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不断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下面就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谈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2.1实例启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内容覆盖面非常广,如:计算机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和算法、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等[3],其中有很多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新概念,往往有陌生、新鲜、抽象、空洞之感,在头脑中一时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及时举一些生活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典型事例,利用所教新概念去分析解释它们,以突出概念的定义特征和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这一概念从生疏到熟知,从抽象到具体,从而加深理解,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目录结构一部分时,可形象的把根目录比喻为“父亲”,把一级子目录比作“儿子”,二级子目录比作“孙子”,把各级目录下的文件比作“父亲”、“儿子”和“孙子”各自拥有的财产。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这一很抽象的内容。

2.2提问启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强调理论性之外,特别注重灵活性和运用性,需要许多互动环节来帮助教学[4]。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就更需要讲究科学的讲解方法。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引入之后,则更需要注重灵活性这一点。在每次讲授新的课程内容时,完全可以先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来引入,而不是平淡无奇的叙述。如在讲解“栈和队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哪些行为具有栈的性质?又有哪些行为具有队列的性质?然后可以提问几位学生。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最后经过几次提问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是在接受令人昏昏欲睡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了。

2.3演示启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尤为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有很多内容都是以操作为主,如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Word、Excel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的使用等。当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的课堂演示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所学的内容。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接触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打字、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一些基本的术语以及操作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教师能够边演示边讲解,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Windows基本操作的“如何关闭一个窗口”时,很多同学只知道单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其实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方法:“文件”菜单选“关闭”命令、双击左上角的控制图标、右键单击标题栏选“关闭”、快捷键Alt+F4等。通过边演示边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够教导学生要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2.4任务启发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个过程能够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而通过巧妙的设置任务,能够启发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在做Excel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这一部分实验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做出某班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单,按要求进行填充、计算总分、平均分等操作。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这些操作很复杂和繁琐,当教师把公式和填充技巧讲解之后,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Excel的强大功能,而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5]。

3结语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值得在各种不同的课程中去实践和研究。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运用好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点滴做起,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总结,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技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各自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到其他课程当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江西财经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背景下,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以分层分类教学为指导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并提出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改革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分类教学;网络教学

经过多年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哲、史、艺、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学校的多科性发展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不同学科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大不相同,而中学计算机普及教育又呈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现有的统一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层次和学科要求的不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新形势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作用。

1背景与现状分析

1.1人才需求现状

在计算机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文档编辑、数据处理,甚至是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已成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掌握的技能。文、史、法、外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常常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尤其是从海量信息中搜索有价值资料并进行有效加工和整理的能力。财政、经济、金融等专业,其工作岗位侧重于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侧重于数据库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专业,侧重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广告、艺术等专业,侧重于图形图像处理;而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学会设计网站,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宣传和推广。

1.2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随着2001年秋全国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4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已经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那么,大学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弃计算机基础教学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和一些中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于对计算机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低。此外,由于没有将计算机知识作为高考的内容,除少数有条件、兴趣浓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都不是很高[1]。

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造成新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对于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好把握。若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矛盾,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江西财经大学现状

江西财经大学下设会计、金融、经济等7个财经管理类学院、信息管理等3个理工类学院,以及旅游、外国语、人文、法学、艺术与传播、资源与环境管理、体育和国际学院共计18个学院,46个专业。学校现有15500余名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每年新生4000余人。

大一下学期,学校面向所有非理工类专业开设2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课“微机操作”。两门课程的周学时均为2个学时,历时16周,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1.4存在的问题

(1) 未按专业进行区别化教学。

(2) 与中学基础教育内容交叉过多。

(3) 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技术发展趋势。

(4) 理论与实践教学几乎没有相关性。

2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分层分类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教学”则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要求分成相应类别施教。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层次。新生注册后参加计算机文化水平测试,成绩低于60分者必须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60分以上的学生则可自主选择是否学习该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每周4学时(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历时12周。本层次教学旨在为中学计算机教育查缺补漏,使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硬件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消除恐惧和畏难心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学年第2学期开课,每周5学时(2学时理论+3学时实践),历时16周。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工作原理,了解网络和多媒体的基础理论,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认识计算机在本专业后续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特色知识两部分,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初步、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等属于公共基础知识。对于专业特色知识,财经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方法;文、法、外等专业学生要求强化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检索能力;旅游专业学生要求具备高级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能力;广告、艺术专业学生则要求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许多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给学生就业和后续学习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行“实践为先导,理论为支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应)、音视频文件制作与处理(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对应)、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与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对应)、Windows网络配置(与计算机网络基础对应)、高级信息检索(与Internet及其应用)等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加入HTTP、FTP、E-mail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弱化二进制整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等内容,强化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病毒与恶意程序防范的理论依据等内容。

2.3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3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精心编写教材,完善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也是课程改革的优秀环节[2]。教材不仅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而且要在编写模式上创新。教材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实现从“教师主导”到“教师学生双主体、互促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变“灌输式”为“导入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前述教学内容设置,正在编写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的教材和上机实验指导书。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课程要求。学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新的教学方式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课程组曾经为所有教师准备了系列模板课件,但这些课件过于简单,基本上是将教材中的要点照搬进来,没有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因此,课程组开展了多次全体讨论,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重新制作模板课件,力求体现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强调模板课件的基础性,督促所有教师在模板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制作出能够体现自己教学思路的个性化课件。

此外,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完善了课程的设计指南、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习题库等,形成了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由于课时及书本内容的限制,许多课程相关的知识、细节无法在课堂和书本给出。网上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训练机会和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支持,其优点是课堂教学比不了的。因此,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3-4]。

课程组在两年前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近年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网络化程度,实现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部分授课录像、作业习题、历年试卷、参考教材等教学资料的网络化管理,达到资源的最大共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我们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此外,我们还建立网上作业、网上离线讨论、网上在线答疑、网上短信、网上学习论坛等多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随时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和参加讨论等,同时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从而有的放矢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3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组上,还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创新。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不但要锻炼学生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许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反复实践与自我钻研,而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为此,我们设计了“开放性实验”和“大作业”两种课外实践形式。

一方面,为了弥补课堂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我们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实验环节,包括扩展知识的验证性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涉及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实验等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提供实验环境和设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在没有教师辅导的业余时间独立完成这些实验。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大作业教学,并通过将大作业成绩作为期终考评指标之一的方式提高大作业质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为了体现教学要求的专业间差异和突出基础教学对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先导作用,大作业选题全部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生,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后续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3.4改革考核方式

期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理论知识(40%)+实践操作(40%)+大作业(20%)。

(1) 多次实践操作考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前申请实践操作考试,通过后,这部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如未通过,可下一次重新申请。每学期安排2~3次实践操作考核。

(2) 大作业答辩。课程大作业由3~5名学生组成小组完成,教师确定选题方向,学生有一定程度的选题自由度,最后由学生代表以答辩的形式向教师和全体同学报告完成情况,并提供完整的大作业报告。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收集和组织信息、活学活用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相对评分制度。我们把考核的三部分成绩累加,学生按成绩排序,借鉴英语四、六级和高考的相对评分策略打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激励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同时遏制抄袭现象。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后续专业学习,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多科性大学不同专业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的后续化学习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培养之我见

摘要:文章提出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宗旨和建设优良的办学条件;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采用科学的自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已学知识,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当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普遍使用的基本工具,掌握以计算机为优秀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快,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三大主体的共同努力。

1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培养的基础

1.1正确的办学宗旨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有的学校办学宗旨和教学思想不够端正,体现为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滞后,围绕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进行教学,以求“荣誉”和“生存”。更有甚者,怂恿或强迫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以求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正确的办学宗旨应该提倡计算机操作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使大学生被动地加强计算机自学能力培养。

1.2优良的办学条件为师生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例如学校要有足够的硬件配套设施(如足够的多媒体教室、配置优良的计算机机房等)以供教学使用;教学素材的匮乏也是困扰教学开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学素材库的建立,包括我们常说的课件、视频和课外素材等等。先进的上机设备,舒适的上机环境,生动的教学素材能使学生主动地加强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

2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虽辛劳了我们自己,但学生将终身受益。

2.1激发兴趣,诱发自学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教学材料或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从而使计算机知识具有趣味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加实用性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用性知识不但能让学生所学有所用,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计算机的乐趣所在。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激发其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1]。

2.2加强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老子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正是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真正解放思想,放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进行自学。

(2) 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利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统一起来。把每一堂课看作是一场出台的戏,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让演员们充分表演,在表演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 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推荐各类计算机书刊杂志或网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

(4)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2]。

(5)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帮助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应用软件都自带有“帮助系统”。对于初学者,利用“帮助系统”可以较为系统地学习该软件的使用,也可以直接找到感兴趣的或迷惑的地方。可以说,“帮助系统”是学习计算机最好、最便利的指导老师。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帮助系统”来自学新软件的使用,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方法[3]。另外,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计算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百度的搜索框中输入要查找的内容,就能搜索出很多相关的信息。

3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知识中有 10%是在学校学到的,其余90%都是从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的[4],所以说学校的教育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无论我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

3.1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计算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为各专业服务的强有力工具,而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快,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各种挑战。有些学生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求知欲,有的学生甚至只是为了考试、为了修学分。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就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5]。

3.2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要有正确的概念

计算机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学计算机=上网。网络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了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上网本身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然而,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给学生带来种种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如影随形。长时间上网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我们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

误区二:学计算机=学编程。有些学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编程,需要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数学基础,所以对计算机有畏惧心理。其实编程工作只是具体技术在理论研究或者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表达算法的过程。编程的人不一定对计算机技术了解很深。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大师级的计算机技术研究者是不懂编程的。

误区三:不顾基础,盲目追赶时髦技术。一个未进入到行业竞争中来的初学者最大的资本便是他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学习基础的东西,学习why 而不是how。一些初学者在追求时髦的技术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学到的知识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误区四: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计算机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软件更是不计其数,更新、发展很快,有些学生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好。所以学生应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有选择地学习。

3.3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以自学为主,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通过实践,得出结论;通过记笔记,巩固知识,这些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1)不少教材在自学中涉及到了自学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知识点的关键问题,包含着相应的训练内容。围绕自学重点,学生可以完成自学。

(2)学生可以加入有兴趣的社团或组织进行讨论交流和实践。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多动手,不能只看书,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轻松地学到计算机技术。

(3)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特点是资源共享和实时通信,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如查找资料,下载工具软件,与他人交流,向高手请教等。

(4)学生要有周密的学习计划,把要学习的内容分化到每个学习日,做到每日事每日毕。

3.4学生自学需要勤奋和毅力

达尔文说:“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得到的。”那么,他为此而付出的时间和汗水会少吗?勤奋之所以能成为自学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因为它能够影响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对一切有毅力的人来说,总可以冲破逆境,在成功中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

4结语

总之,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今天的计算机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之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加强大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快速吸收新技术,解决新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美国小型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发展启示

摘要:我国大多数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学科资源相对紧缺,发展还较为缓慢,与国际知名大学差距明显。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为例,介绍美国高校如何在有限资源内合理安排教学及学术资源,以获得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显著成果。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2009年8月,笔者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来到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访问。该校是美国知名的公立研究性大学,在美国U.S.News & World Report杂志2010年全美最好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公立大学(总计500所以上)第39位,是近期排名提升最快的大学之一。与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相比,佛蒙特大学仅拥有9867名本科生、1384名研究生及1300余位教职员工(//www.uvm.edu/about_uvm)。笔者访问的计算机系拥有研究系列教师10余人,另有专职教学人员若干名。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一些研究领域却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由于该校情况与我国很多重点大学类似(资源相对紧缺,经费并不是十分充裕),因此对国内众多的重点大学计算机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本科教学

与其他美国大学一样,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实行的是纯粹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任何本科生只要取得预定学分,即可顺利毕业。这种模式的好处较多。首先,学生可以跨年级选课,大一学生可以选修大三甚至研究生课程。由于跨年级的缘故,学生可能缺乏某些基础知识,就要自学补充,提高了自学能力。其次,教师没有考试通过率的压力。由于学生毕业没有年限约束,任何未通过的课程均可以反复注册学习(每次需要重新缴费),不存在国内的未及格学分达到多少就要退学的规定。因此教师的平时测验和考试都可以自行掌握难度,不用担心因为通过率而受到外界(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等)影响。

与美国的本科教学相比,围内的教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尽管很多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学年制,但实际上还是学年制。学生的白由度小,对未通过学分的控制导致很多学生考试后找老师“要分数”及最后的所谓“清考”现象。特别是在目前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通过率,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降低教学要求。

2 研究生培养

2.1 课程强度高

在佛蒙特大学,选课十分自由,本科生可以选修研究生的课程,而研究生可以跨院系选课。由于担任助教可以免去当年学费(每门课程按照学分不同,学费多在一千多美元),因此研究生大多愿意在第一年主动承担一两门课程的助教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课程信息量非常大,往往一次75分钟的课程涵盖了大量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作为补充。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该课关于函数式语言LISP的介绍仅有一课时,10多页幻灯片。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自行查找下载LISP,根据要求完成一个小型自然语言处理的作业。网上能找到的LISP开发环境有10多种,其中仅Emacs LISP的完全手册就有800多页,快速入门手册都有200多页,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新知识,并灵活运用。这种大信息量的高强度训练为将来的科研和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而在国内,高校对研究生的教学关注度普遍低于本科。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例,主要也集中在本科课程。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不少学生将读研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手段,使硕士研究生存在“泛本科”化趋势。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使国内很多研究生课程也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一门课上百人的规模也不少见,课程的“含金量”不足。

2.2 管理模式灵活

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每年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在20名以内,博士生只有若干名,但每年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该系每位研究生均有固定办公室,系里统一配备计算机和软件。由于就业与毕业论文质量息息相关,同时部分研究生的奖学金由导师提供,工作进展是否顺利将直接关系下一年度奖学金的情况,因此研究生均很自觉,心无旁骛地从事研究工作。这不仅可以限制导师的招生人数和质量,还能确保研究生努力工作。由于每位学生每年的奖学金高达数万美元,因此导师招收研究生时十分小心,精挑细选。在科研团队方面,除了每周的讨论班外,每位导师还要安排与自己研究生的单独会面,一般每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在会上,每位研究生要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度、困难及自己的设想,如果一周没有做什么工作,见面时就有很大压力,因此切实地推进了学生工作。

与此类似,我国的很多重点大学也要求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奖学金多在研究生入学阶段一次性支付,导致无法在读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研究生一旦入学,导师就得千方百计保证其顺利毕业,这种压力的不对等增加了研究生管理的困难。其次,高校系统提供奖学金的额度相对较少,可能出现导师大量招生的情况。当学生数量超过一定额度时,难免就会出现“放羊”现象。在科研团队方面,现在讨论班制度已经在国内推广开来,但每周导师与学生的单独会面制度还有待建立。当然,这一切还依赖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配套建设,如果一位导师指导过多研究生,客观上就难以分配单独会面时间。

2.3 培养过程严格控制

在佛蒙特大学,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学生才有资格攻读博士,这些博士生经过课程学习后进入学术研究阶段。每位学生在与导师协商过程中选择毕业论文的方向,学校提前一周以上公示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题目及摘要,任何感兴趣的师生均可以参加该开题会。博士生的开题报告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评价,该委员会通常由5位教授构成。每次开题时,博士生首先介绍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待研究的问题、自己的研究思路及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其后是自由提问时间,现场的听众均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最后非学术委员会的听众退出会议室,由学术委员会专门提问并决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每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通常耗时3个小时左右,一些未能顺利通过的博士生就直接转为硕士毕业。最后的博士论文答辩程序更加严密,需要专门的外审和现场答辩。

目前,国内的高校也普遍推行开题和中期考核制度,然而执行的严格程度与美国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每位学生的开题时间往往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提问通常只占一小部分时间。而中期考核的约束力尚弱,绝大多数博士生都可以轻松通过考核。

3 学术研究

3.1 局部突破

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基本凝练在3个方向:数据挖掘、 分布式系统、演化与基于智能体计算。每个方向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数据挖掘方向为例,该系教授曾经连续两届担任国际顶级杂志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主编,并主办了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KAIS)杂志。该系的数据挖掘课题组吸引了多名教授的近10名学生参加,每年在国际顶级会议KDD和ICDM及著名杂志均有大量高水平成果发表。这一研究组是国际公认的高水平课题组,其成果被世界众多学者竞相引用。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几个领域,是该系研究获得同行瞩目的关键原因。

在凝练研究方向方面,国内很多大学存在研究领域全面开花、四处出击、多而不强等问题,往往一个中等规模的计算机系却力图做到“软硬”兼施,各个领域都有人做但又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因此还亟待提高。

3.2 跨学科交叉

在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每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都与本校其他院系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比如数据挖掘方向的研究人员与该校生物医学专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双方在生物医学数据挖掘和预测方面有实质性合作,联合申请NSF的项目,并共同完成课题。该系的跨院系交叉贯穿了整个项目执行期间,包括课题选择、申请、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种合作模式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目前我们一些院系的跨学科合作主要停留在项目申请阶段,一旦项目申请成功就各干各的,缺乏贯穿整个项目的精诚合作。

3.3 研究目标单纯

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并不承揽来自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类项目,而主要专注于国家层面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防部项目等)。在美国,来自企业的信息管理类课题通常是通过院系寻找合适的兼职学生,并以奖学金形式支付相应的报酬。这种模式较好地将大学与企业(或者商业研究机构)的角色分配清楚了。大学主要从事理论基础层面的前沿探索,而应用技术开发则由企业承担,同时科研经费与教授收入的水平关联程度也较小。教授获得国家纵向课题后,除院系提取管理费外,剩余的经费主要支付研究生奖学金。在这种体制下,教授更加专心于科研,在经费足以维持研究的情况下,不用为项目疲于奔命。

目前,我国的纵向经费存在一定的“重设备、轻人力”现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多数情况是设备(个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十分廉价,而最需要花钱的是人力成本。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许多教授为了支付研究生的奖学金及必要生活补贴,不得不承揽大量的应用开发类课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大学的学术探索宗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佛蒙特大学在资源不够充裕的情况下采用出色的管理模式,在教学安排、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组织方而取得的不俗成绩。我国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希望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就计算机学科而言,尽管国家的投入持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仍显不足。佛蒙特大学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高校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并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网络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并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新生的计算机水平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偏僻农村的信息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我们的调查,我校2008级和2009级新生中,有87.7%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主要内容是Windows以及MS Office的基本操作,也有部分(10.8%)学生还学习了程序设计。而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设备条件限制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培养,课程内容只限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这是导致部分(5.5%)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计算机的原因。

从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但只局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一些娱乐层面,对常用软件较高层次的应用掌握很少,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仅限于直观认知水平,不系统、不准确。

所以,大部分新生计算机水平是入门级的,少数学生基础更差,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和进步,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基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现实,其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高级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它强调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也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问题。至于办公系统软件的一些最基本应用,教师不在课堂上讲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和实验指导进行自主学习。表1是我校为不同专业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安排。

具体来说,在Office组件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介绍邮件合并、样式、文档结构图的应用,并增加PDF文档的制作、学术论文排版等技术;在Excel的教学中主要介绍函数的应用、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等。除此之外,还增加了Access数据库的应用、个人网站的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计算机维护等知识。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规范学生的电脑操作、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在实验环节,我们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以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综合能力。文字处理部分安排“出版物的编辑和排版”实验;Excel安排“基于Excel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成绩分析系统和单选题评分系统。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安排“小型网站制作”、“多媒体作品创作”等综合性实验,以此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综合性实验给出不同的等级要求,以方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做,这样做可以使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优势,使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出现畏难情绪。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了解计算机的操作,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同时融合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我们介绍案例中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完成整个学习过程[2]。然后给学生提出能反映多个知识点的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和知识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发表作品。学生在带着任务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问题,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并对涉及的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Word的教学中,格式设置是一个设置好格式的文档,如文档中字体、段落格式的设置,页面边框、文字边框,段落底纹、文字底纹等,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该过程是通过什么操作来实现的,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实现几种排版的效果;样式、模版、大纲视图、目录的生成等可以用长文档的编辑作为案例;或是通过邮件合并作为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相融合[1],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这些知识编辑一本出版物,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版物封面、封底,内容要实现图文混排,并自动生成目录。

3.2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教学从原来的PPT课件升级到基于网络问题(Webquestion)的方式,为了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我们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和个人教学网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网站主要承担教学平台资源展示的角色,围绕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合方式、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课程要求等体现课程的特色,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也建立个人网站,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网站中及时教学内容、作业、实验情况及学生作品。学生作品的公开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FTP作业系统,学生以FTP的形式上传作业文件,还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文件的备份与转移,甚至可以实现网络中文件的共享。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还建立课程答疑系统、BB平台讨论板、仙湖论坛等各种互动平台提供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平台进行学习交流,这有利于“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有了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答疑过程积累了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答案,他们是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后继的学习者可以从以往学生的问题及其解答信息中获得有益的帮助,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采用计算机网络考试的方式,全部上机完成,考试的内容包括所有教学内容,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的操作,其中理论占60%,操作占40%,操作题考查综合排版、邮件合并、复杂表格的绘制、公式和函数、分类汇总、高级筛选、图表的绘制和修改、数据透视表、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查询的创建等知识点。由于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综合性实验的成绩,所以本课程总体上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并适当偏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可以设计出合格的作品,作品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从访谈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是比较满意的。

5结语

目前实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顺应形势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并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这个理论背景下,文章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谐师生关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近几年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用性强,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于一体。“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学习的学生基本上为高职院校的新生。为了提高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和相关教学主管部门往往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课程大纲的改进和创新,较容易忽视在教学中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途径。笔者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思考并探讨了这一问题。

1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1现状

笔者曾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的师生关系,对5个不同专业的380名同学中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1.2调查结果分析

表1数据表明,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高职生与教师的关系较为淡漠、疏远、不够和谐。学生期待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多交流,期望师生能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提高。

笔者认为: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会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降低,结果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并共同发展的关系[1]。

教师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角,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使命,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积极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在亲和、愉悦的氛围中形成互动学习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入校后,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均要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能主动与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都数在校高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也会影响学生在校3年学习期间对教师、对学校健康情感发展。

2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

2.1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提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喜欢他进而接受他的教育,实现其教育目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往往会喜爱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2.2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好奇心、需求、动机、信心、意志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善于观察、及时了解,这些东西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不难找到。兴趣从萌芽、形成到定型,有一个重要的巩固过程,教师如果善于把握扶植、积极诱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不断给予鼓励,就会促使这种兴趣稳固。刚入校的高职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更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不仅要让基础好的学生树立进一步学好的态度,更要激发基础差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笔者所教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有一个位来自广西贫困山区的学生,原来在学校从没有接触计算机,学习起来计算机操作特别慢,极为吃力,开始学习时,基本上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笔在学生上机操作的第一节课,很快就发现他学得很吃力,课间及时和他沟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主动走近他,并对他进行适当指导,同时也找到一位基础好、热心助人的同学帮助他。开始学习时,他不上交作业,笔者就鼓励他能完成多少就先完成多少,但要上交作业,当他上交了只完成了一半的作业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夸他有进步,鼓励他坚持交作业,后来他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顺利地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联考。

2.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处在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Office办公软件进行解决。例如,用Word完成一份求职自荐书的排版,教师先提供素材和样板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就业求职的需要,自行设计制作一份求职书。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探索,并与教师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大胆尝试,思维活跃,制作出了丰富多样的求职自荐书。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心情不愉快,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思维也相应会受到了禁锢。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在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师以爱、真诚、尊重、赏识为基础,悉心建立真诚、尊重、理解、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契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有效途径。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对尊重的需要是第4层次的需要,是第5层次需要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需要的前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特别强调人的基本需要是自尊、自我喜悦和自我欣赏。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所带给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可以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是使学生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原动力。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就是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通常是一个学期,课程时间较短,而教学此门课程的教师,往往教学班级较多,学生也较多,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要了解较多的学生并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给此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和措施。

4.1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师德水平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专门的知识、能力、心理和人格等方面的素养。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人格、形象的榜样作用。课堂教学虽难以全面地展现教师的行为,但教师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都会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自然流露出来。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2]。

4.2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

一个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课堂教学中能主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出思考讨论的空间、实践的空间、互相交流的空间,能很好地驾御课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有效率,学得有意义,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学生因教师恰当合理、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较低,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很不理想,即使这名教师有较高的师德,也难以赢得学生的好感,也难以成为学生的朋友。

4.3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现代教师,仅仅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爱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上进,树立“生生平等”的观念。作为教师更应该清楚: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因此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型、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的信任,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结语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当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以兴趣为基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成功地展现自我,用成功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起自尊,形成“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教师也应在这种和谐的氛围当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景,最终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继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探析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之路

摘要:本文就目前大学计算机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需建立终身学习的高素质教师协作团队,提出大学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培养建设的体系结构,并就一体化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就面向工业接轨还是面向科研等教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建设;终身学习;面向工业

近10年来,我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T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全民的信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然而调查发现,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需求量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唯一的解释是我们计算机教育的培养体系结构有问题,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叹学得杂,学得浅,硬件方面不如学电子的,软件方面不如学数学的,网络方面不如学通信的。总体来说,该专业学生甚至老师的专业认同感都比较低。而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计算机教师产生较强的职业挫折心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等同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让一些闭门造车的老师们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1],让缺乏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流不断面临就业危机,而我们也不能把大学计算机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走一体化建设培养的道路。所谓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力量,高校推动,企业服务,政府扶持,三方优势互补,建立良性发展的体系制度,将职业规划融入4年制的系统教学,培养合格的高层次IT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个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都亟待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大学计算机教育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1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学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而教育的方式也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协调,以下就计算机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1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考核机制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重复。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安排需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性学科,计算机科学显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方面都呈现出较其他学科更突出的问题。而如果延续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学生高分低能、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高校计算机教育已经迫切感受到改革的需求。计算机教育首先必须有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软硬件平台为支撑,其次需要合理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不断审视教学内容及课程实践。例如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时,开设Java还是C++?学生选学Web程序设计时,开设ASP、JSP还是PHP?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硬件实验课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课程的知识衔接及内容上怎么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体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越性?学科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2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为热点的社会问题。本科阶段固然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基础,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而《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速度随着大学扩招产生突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产生了质变,也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想致力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社会对IT人才,如学术性人才(科研、教育等),工业社会应用人才(工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等),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服务、复合应用等),职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等)的需求是呈倒金字塔分布的,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刀切”思路不相协调。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因此高校教育是同省市情况、区域情况息息相关的。

职业规划的思想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但职业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教育。如果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开展大学教育,让一个有计算机天赋的学生只成为普通的网络管理员,同样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学校和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肩负着发掘人才的使命。大学是象牙塔,但学生迟早要走出去,因此职业规划对学生非常重要。当然,一所好的大学不能只看就业率,更要看其就业水平,包括人才的能力、学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国内外工业环境的社会背景差距,如专业认证等还未到位和细化等因素,也是直接制约高校计算机人才职业规划的社会客观因素。

1.3软硬件环境与师资建设

计算机教育需要强大的硬件环境支持和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建网、建库、建队伍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强大的网络硬件环境支持是一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序的虚拟环境和网络关怀更容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归属感,特别是目前提倡的Web2.0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更容易拉近学习者的距离,实现深度交流和深层次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师权威的怀疑让计算机教师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挫折心理,这也导致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才能感染学生,端正专业态度。因此,打造好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中之重。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对计算机教师而言是一条必由之路[2]。

古语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是一个创造性职业,其主观幸福感更多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注重计算机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最终促进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幸福感,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协作团队,建立愉快的师生互动团队,才更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2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的优秀力量就是人才。政府和工业不断致力建设规范的人才行业认证制度,政府和教育要不断分析研究工业领域的人力资源现状,工业及教育应不断促进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养成。整个产学研的过程应该也遵循一种循环互动模式,做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势人才互补,因此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凭借政府、高校、企业的合力。

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由学校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使教学实践环节得到真正强化[3]。例如计算机专业的优秀知识及能力,如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结构、算法知识、软件工程知识、网络知识等,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及实践,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升,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用名目众多的庞杂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味求变,而应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实践,得到社会反馈再实践。

一体化还应体现在教育应与工业接轨。中国的Internet蓬勃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规模化和规范化,企业对IT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越来越高,而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作为一个人才输送的工厂,学校的最大愿望是输出的毕业生被社会高度认可,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计算机教育,其教育成果应该是面向工业现状的,其专业定位更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托优势资源,强化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意识到培养转型人才并展开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实践,如针对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问题,某些高校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一些高校把国外推行的IBL(Inquiry Based Learning)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到本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