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5 04:5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孩子们身心放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热爱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幼儿教师发现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来,具有高昂的激情。在游戏中构建数学教育,可以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进步;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和创新。
二、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策略
幼儿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它们还缺乏很多的感性知识,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及时地帮助和纠正,使孩子们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发现在游戏中构建幼儿的数学教育,同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幼儿用这些东西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的进步。
(一)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兴趣较高,这种新鲜感驱使孩子们进行观察和行动,幼儿教师通过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是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了解周围事物的特征。例如教师拿出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及图案的积木,摆放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马上用自己的小手摆弄着。教师领着孩子们进行摆拼各种有趣的事物,一边摆放,一边说道“这是绿色的正方体,上面画的图案是什么啊?”,孩子们回应“是小兔”。接着,教师要求孩子们拿着自己手中的积木,也学习教师的样子,进行描述,看谁说的最好,说得最正确,最后教师给孩子们饮食或是小红花进行鼓励。教师还可以给孩子们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以及胶水和剪刀,让孩子们进行粘贴,看孩子都能制作出哪些事物?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形状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大脑反应和心理的结合体,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反应能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数学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游戏的过程来完成。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分发幼儿使用的观察事物的书和画册,带领孩子们找出书内图案中指定的数字的位置,孩子们在书里面翻来翻去,仔细的看着,对这种找数字的游戏很感兴趣,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嬉笑中,比比划划中观察着数字的特征,都希望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数字,孩子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掌握数字的发音及数字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积极动脑,注意观察,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的教学中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幼儿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幼儿教师在教授孩子们《10以内加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带数字的磁石放在黑板上,并用“-\+”符号进行连接,然后教师让孩子们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止的时候,手里面有花的孩子回答黑板上的数学问题,等孩子们回答完问题之后,幼儿教师及时的给予孩子们支持与鼓励。教师也可以举行猜一猜的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给让孩子们分发大小两种不同的事物,其中一名孩子进行变换事物的位置,让孩子们在猜测进行比大小,最后,教师给予孩子们及时纠正。通过进行这样的游戏策略,灌输了孩子们数学思想,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整体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通过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开设游戏的教学方式,构建数学教育,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提高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及反应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在游戏中构建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在活动中认识到分类、排序、计算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与相关问题,使孩子们懂得如何运用数学知识,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创造力,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并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张培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主题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1.第一种是以数学教育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居于主题活动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主题活动的总目标的设计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占主要地位。主题活动的展开是以数学教育活动为主线进行的,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则主要是服务于数学教育活动的展开。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教育的子活动之间的安排应遵循数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各数学子活动的开展是独立的,幼儿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往往是新授的,它需要严格遵循每一个数学内容内在的规律来开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数学主题性探索活动《超市购物》,活动所设计的主要目标———物体分类、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认识人民币的换算关系等都属于数学目标。整个活动所安排的12个子活动中就有9个是数学教育活动。这9个数学教育活动的安排也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前面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准备,即数学组成的学习为加、减做准备;加、减的学习为认识人民币做准备。每一个活动单独进行,遵循了各内容教学的逻辑性。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幼儿理解各数学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在幼儿认识数学内容之前,安排了2个认识商品的子活动———制作、装饰钱包的美工活动,目的在于为幼儿认识数学内容提供相关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幼儿的购买商品活动提供方便。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但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属于从属地位。
2.第二种是以数学教育占辅助地位。
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居于主题活动的从属地位,是为整个主题活动及其中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务的。在这种整合形式中,数学教育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单独式的,一种是分散式的。单独式的是指数学教育在主题活动中以独立的活动内容出现,即此时的数学教育活动是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子活动所进行的。在这一子活动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专门的数学内容。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设计中一般要求有数学活动的学习目标,但不是主要的目标。数学活动的开展也只占整个主题活动的一小部分。如在大班主题活动《超市》的目标设计中,有关数学方面的目标只有一点,就是认识人民币1、2、5、10元,了解其简单的运算关系。而此主题活动的主体目标定位是社会性方面的,这一方面的目标有3个。主题目标所确定的这个数学目标是为社会性目标服务的。分散式的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分散地渗透于主题活动的各个子活动中。幼儿在子活动中所接触的数学内容只是活动的其中一部分或作为学习其他内容的一种手段或形式出现。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设计中一般不出现。其学习的性质更多的是复习性的,或者数学的出现更多的是工具性质,是其他活动需要应用数学这一工具去解决其遇到的问题而安排的。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数学活动其教学的逻辑性较差,幼儿所感知的数学内容也是较为零粹的。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活动设计中,有关数学活动内容的只在其子活动《蛋宝宝》中出现,目的在于“顺手”教会幼儿封闭数数的方法,这种学习和内容安排对于整个主题活动的影响是有限的。
二、领域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领域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指以领域活动为依托,强调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共同促进幼儿早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既是学科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一种中观层次下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整合,与宏观层次下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整合相比较,这种整合的学科较少,对于幼儿教师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能力。根据幼儿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知识整合形式的不同,这种整合有两种形式:
1.第一种是数学教育中的领域渗透。
这种形式的整合是指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机地渗透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知识,使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的支持。数学知识是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抽象反映,而幼儿的思维则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得到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的支持,才能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和发展。为此,幼儿数学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的套路中走出来,应不局限于数学学科,应综合应用其他领域或学科内容来充实数学教学,应不断从其他领域或学科获得支持和吸取营养,走综合思维之路。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领域渗透,要求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领域或学科渗透的结合点和交叉点,并以之为根据进行领域或学科间的有机渗透。这些结合点和交叉点也许是内容上的,也可能是教学方法上的或思维方法上的,等等。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都要求做到自然和融合,不能以牺牲数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为代价。那些“变了味”的,形式上热热闹闹,“拼盘”式的做法,不仅不能发挥学科整合的“1+1>2”的优势,而且使数学教育原有的价值也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幼儿数学教育首先应姓“数”,应把提高幼儿早期的数学素养作为其根本的落脚点。不管以什么形式进行整合,或者与哪一领域或学科进行整合,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工具作用,应该是幼儿数学教育所应遵循的整合规律。
2.第二种是领域教学中的数学渗透。
这种形式的整合和渗透是指在各领域或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教育。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幼儿在其他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感知数学概念;二是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并产生良好的互动,最终让幼儿获得一个实用的、开放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它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要求在进行其他领域或学科的教学时,教师应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实现数学教学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对于其他领域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作用。做好领域教学中的数学渗透,要求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或学科教育时,不仅要有本领域或学科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来思考某个活动内容是否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以及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技能来解决领域或学科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渗透性的数学教育虽然不具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但它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数学教育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三、学科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学科层次下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合起来的教育。这是一种微观层次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如果说主题和领域背景下幼儿数学活动的整合揭示的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外在规律的话,那么学科层次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则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在规律的要求和反映。因此,这种整合更为自然,更能发挥整合的综合功能,也应成为教师贯彻整合思想,优化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把有关数学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发挥数学知识的合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根据所整合的数学知识的不同性质,这种整合有两种形式:
1.第一种是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的整合。
数学知识按其反映的事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初步分为数、量、形体、时间和空间等知识类型。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的整合是指在相同性质的数学知识之间进行的整合。如在有关数概念的内部进行的整合,在形体数学知识间的整合等。由于同一性质的数学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这些数学知识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也可能是最大的。教师把这些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够实现最优化的效应,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所感知的数学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缩短幼儿学习数学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可以解决因幼儿园整体课程容量的扩大而给幼儿数学教育课时压缩所带来的困惑。例如,对于几何形体知识的整合,往往采用新旧知识的整合形式,即幼儿在学习某一新授知识的同时,整合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学习长方体整合长方形或正方体)。这种整合把幼儿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有机地连接起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区别容易混淆的两种形体知识,在比较中加深对两种形体知识的认识,而且减少了专门复习旧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益。
2.第二种是不同性质的数学知识的整合。
这种整合是指在不同性质的数学知识之间进行的整合,即把具有密切联系的、反映不同事物属性的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由于事物是由反映该事物不同属性所构成的整体,不同性质的数学知识反映事物的不同属性,把不同性质的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知识之间的互补,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有利于幼儿整体地认识事物。如把认识物体的量、分类和按量的特征排序整合进行教学,把数的组成和加减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就是这种整合的常见做法。而数形结合的教学则是为大家所熟悉和倡导的、有效的整合方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二者结合千般好,二者分离万事非。”数与形作为数学的两个基本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的反映。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加强数形知识的整合,能够使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形体特征,也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具体形体知识的支持。特别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形转化的方式,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去讨论;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来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转换,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学习效果。整合,既应是一种课程模式,更应是一种课程理念。我们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提倡整合,目的在于把组成幼儿数学教育的各个因素,其中包括理念、目标、内容、手段和方式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对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作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整合,不应以牺牲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独有的功能为代价,而应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整合不是“拼合”或简单的“组合”,整合应该是一种“融合”。我们提倡整合,也不应简单地排除单独的学科教学,因为单独的学科教学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土壤的。
作者:庄爱平 单位: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实施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课堂引领前沿
随着我们对教育不断的探索,幼儿教学教育生活化实践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落实及认可,在课堂上老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创设实际相关的生活场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去领悟问题的实质。幼儿是一个多变性群体,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这就说明了幼儿情绪的喜怒无常,容易多变,在此基础上若想传授其知识并让其加以理解与吸收,起到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实在是难上加难。生活化课堂就很好的改善了这一问题,例如:教孩子们数数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会感到不耐烦,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时老师就可以在设置一些生活场景,比如让孩子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想打电话首先就要知道电话号码,而电话号码正好又是由数字组成,在背电话号码时要告诉孩子们如果有事情就要给家人打电话,小孩子如果不知道父母的电话如果走丢了就找不到妈妈了等等,和他们讲讲事情的严重性和必要性,让小朋友们乐意去背电话号码,也可以设置成比赛,对表现好记得牢固的小朋友给予一定的嘉奖,这样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就能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劲头,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可将问题简单化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名词小朋友们可能不是能够很好地理解,生活化教学就可以将抽象具体化,将困难简单化,老师根据具体的问题设计一个让孩子们好理解,好参与的一种生活场景。例如对于高和矮的理解,传统教学老师就会给小朋友们一些图片,图片上有高高矮矮的东西让小朋友们去比较,当然这种办法很好,通过对比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高什么是矮,但如果能做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那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高矮这类名词的时候可以设置成一个场景,老师可以在门上放一个铃铛,分别让小朋友们从门里经过,这时长得高的孩子在进门的时候铃铛就会响,而矮个子的同学铃铛就不会响,这样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小朋友过去铃铛会响,什么样的小朋友过去铃铛不会响,这样就帮助了他们更好地理解高矮这个名词。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避免的传统教学老师一味的讲述让小朋友们觉得枯燥乏味,从而达不到学习效果。生活化教学之所以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问题,是因为生活化的场景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充满变动的群体可以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孩子就是新一代的希望,所以让他们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数学生活教育化有效途径的探索
(一)设置多样化生活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场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单一的生活场景所引发的兴趣必然是一时的,达不到一个长效的作用,因此设置多样化的生活场景是更好的应用生活化教学的必要前提。因为幼儿是一个灵活多变的群体,由于年龄限制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感知的东西还很少,在他们身上若想培养出一个长效的兴趣,还需要我们多动些脑筋。我们可以设置多样化的生活场景达到学习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物品分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物品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挑出来他们认为是一类的东西,然后老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学习了物品分类,还锻炼了孩子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接下来把小朋友们进行分组,每一组都有不同的物品,其中会有1到2个是与其他不同的,让其小组内部讨论把不同类的物品挑出来,这样又锻炼了小朋友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样学习的是物品分类,设置不同的场景不仅能锻炼不同的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单一的场景会让小朋友失去好奇心,从而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就要设置多样化的生活场景,从不同方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幼儿阶段就是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个阶段,多样化生活场景的设置必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觉,从而能更好的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巧妙利用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感知
场景的设置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巧妙地利用生活环境也能取得一番成效,所有的知识都要应用到生活,固然他们也就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在家里家长们也要多方面的引导。例如:买菜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列好清单,每一项要买多少,花多少钱,付钱的时候要看看他们找给我们的钱对不对。这样不仅锻炼了一种生活能力,而且还学习了数学中买东西的知识,时间久了也能培养孩子理财的一种兴趣,钱该怎么花才最合理,买东西前列好清单,不至于丢三落四。这些都是利用了生活环境,很好的锻炼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的感知。
(三)利用现有化创新技术,体验数学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锻炼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注重方式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数学学科的涉及面特别广泛,除了语文学科之外其他的学科都涉及到数学,生活化数学幼儿教育已应用到实际中来,现可以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加以创新。例如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现已达到普及,若可以把生活化幼儿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加以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去,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应用给幼儿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也给今后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不断的突破创新,尽可能的利用生活环境,在现有的生活场景下加以创新应用,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及思考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创新,是一个突破,今后我们就要努力让其成为一种普遍。
作者:张培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更多的是重视幼儿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往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使幼儿感觉数学这门概念是硬加到他们身上的,与幼儿学习以及认知的概念和实际的生活严重不符合,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严重阻碍了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所以说,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一定以幼儿熟悉生活环境为基础,将幼儿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进入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时,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进行,抓住生活中任何时机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教育活动,要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事物,使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现象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让幼儿看一下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住在哪个楼层,哪个门牌号,以及数一下自己家里有多少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观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还比如说,让幼儿在每天到幼儿园时和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数数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朋友,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今天做值日的有几位小朋友?今天星期几?今天的天气如何?等等,当幼儿教师带着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事物形状、颜色的观察,比如说,一些房顶的形状像三角形,房子的门是长方形、马路上的班马线是什么颜色?等等……
三、在操作过程中寻找数学
在幼儿时期正是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进行直观性的教学以及实践的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因此使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在进行“份数”的教学过程中,将圆形以及正方形分成几份,并且对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让幼儿通过对颜色的查找,对物体的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还可以利用故事使幼儿加深对份数的了解。一天小兔子妈妈买回来一块特别大的蛋糕,对着自己三个兔宝宝说,你们每个人只能吃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然后其中一个小兔子就说,妈妈我只要吃二分之一就行了。这时就有小朋友举起手来说,小免子说的不对,分两份比分成三份多。将蛋糕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多,然后跟着幼儿的思路,我将图片蛋糕分成了三份,另一个图片蛋糕分成了两份,让幼儿也跟着一起做。将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拿出来与分成两份的其中一份拿出进行比较,这时通过幼儿的操作,明白了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大很多。加深了幼儿的印象。
四、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愉快的心情,还可以学习到各种游戏中的技能,以及认识到各种数学的信息。比如说幼儿平时经常玩到的积木游戏,通过对此游戏的玩耍,使幼儿可以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不同;再例如说,让幼儿在玩超市游戏的时候,使幼儿初步认识到需要对各种物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认识到钱币的大小等。在进行数学活动“物品匹配”时,可以教给幼儿将形状不同、颜色差异的各种玩具进行分类收集,让幼儿产生兴趣……等等。以上种种,不仅可以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可以有目的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还可以使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掌握各种数学的现象,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以及音乐游戏等都可以使幼儿对数学进行初步的认识。对幼儿的数学教育要重视生活中点点滴滴,这是幼儿学习数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使幼儿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日常生活中各种经验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进行日常生活的数学教育,在提升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多加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加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意识。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真实的情景去感染幼儿,用热情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以此相信幼儿可以兴高采烈地迈到数学的学习王国中。
作者:刘振霞 单位:廊坊市管道局第一幼儿园
一、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及相互间的关系称谓,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吃饭时几个人,几个饭碗、几双筷子、几把椅子理解对应关系,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
二、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核…像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像这些材料在幼儿学习几何形体认知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形状串珠,积塑玩具…等等,在小班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在玩“送给妈妈礼物”,请幼儿用准备好的色彩鲜艳的串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标准把串珠交替排列,为妈妈制作一条彩色项链。在操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学习了形式排列,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很有必要。
三、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至用
《纲要》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泥工、剪贴的美术活动中,幼儿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以及位置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也可进行“画糖葫芦”的绘画,要求画出几个一个比一个大的糖葫芦并连成串(大小序列),这些内容都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四、总结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探索出一条融于生活寓于游戏的激发幼儿兴趣,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从而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生活化游戏化有效、甚至高效。
作者:王秀妹 单位:昌黎县十里铺乡凤凰山幼儿园
一、设计让幼儿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环节
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要能够引导幼儿从材料的操作中、从其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数学知识点并尝试在生活中延伸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具备无论在正式教学环境还是日常活动情境中均能启发幼儿建立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之间联系的相关智慧。〔4〕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缺少对幼儿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表现出试图推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超前意识”,比如,活动设计中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前让幼儿学习还没有认知经验的数学概念;单次活动中有多个新的数学概念同时出现等。这些看似超前的活动设计,事实上是扼杀了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的机会。有正确数学活动设计理念的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关注幼儿活动,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动机,通过选择、整合和提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琐事”来构建课程的内容,〔5〕多预设一些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环节,向幼儿提供充分认知数学现象和规律的机会。
二、活动指导方面: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重视生成
对数学活动的预设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关注活动生成。因为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幼儿个体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的潜力、经验、能力、兴趣和需要。由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幼儿的数学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仔细观察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探索发现和发展需要,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作出不同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点,善于将这些生成点转化为新的活动内容,以调整预设中的不合理之处。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引导仍带有强制性———不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仍然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和预设思路进行教学。比如,在一次大班的非标准测量学习活动中,教师预设用一根竹杆来量“房子”的高低。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了其他工具进行测量且兴趣盎然,教师却不予采纳,坚持要求幼儿用预设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强制性教育行为,可能使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失去了探索学习非标准测量和用数量表征的极好时机,还可能令幼儿丧失了继续探索数学现象的兴趣以及运用不同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随时关注幼儿的想法,能及时调整预设活动方式,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在与同伴的讨论和比较中尝试判断、分析测量工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那么,幼儿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教师的预期。
三、活动评价方面:关注幼儿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反思力度
幼儿个体之间对知识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等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幼儿自身认知发展阶段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问题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教师在数学活动评价中,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发挥评价对每个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幼儿个体,引发其学习兴趣目前的幼儿数学教育仍存在活动评价行为简单化的倾向,不论幼儿的认知程度如何、幼儿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目标,部分教师都一概以“棒、棒、你真棒”或直接否定等“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较少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概念的认知变化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过程和数学经验水平的提高过程。还有些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评价依据的是活动最后结果,这是比较简便直观的方法,对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所达到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策略水平,也无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又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太多促进意义。幼儿个体的数学认知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关注不同幼儿的数学发展状况,顺应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耐心等待他们从最初并不连贯的一些概念和技能中,逐步相互联结形成对数学知识较完整的理解。让幼儿通过不断体验去感知、表达其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因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数学的相关知识,更要引发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发展过程,促进活动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数学教育中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课程进展状况;引导幼儿不断接近预定目标;激励幼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评价也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近年来,新的评价方式已逐渐走向多元———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带给教师的应该是理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数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应该从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其整个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自觉提高对幼儿个体数学发展的研究水平和数学课程构建能力。
以上对数学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的分析也表明,业界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相关专业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在职前教育中要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教职业情感培养,注重学科教学方法的引导,注重实践教学的深化,注重教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职幼儿教师学科专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研究如何优化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引导、活动评价的方式,从而帮助幼儿教师完成教育理念和行为的一系列转变———从只关心活动预设流程的实现,逐步转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自身言行对幼儿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关注如何提升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孟燕平单位: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一、分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
数学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如果教学过程中缺少生活性,幼儿所学数学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幼儿教师给幼儿学习“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在介绍到圆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借助了多媒体,给幼儿展示了什么是圆形,什么是正方形,分给每个幼儿一张纸,上面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各种图形,让幼儿进行操作分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个环节,让幼儿想一想实际生活当中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密切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本人深刻反思出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生活性。
二、挖掘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价值。除此之外,数学学习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学术性”学习活动,能够给他们一些早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从幼儿经常接触的区域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益智区:积木、积塑
孩子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搬、堆积、摆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体积等基本概念。比如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再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这样教师的教学形式不会单一,而且发挥了幼儿丰富的想象,也在游戏中认识了几何图形,可见数学活动变得生活化,我们便可以容易地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活动。
2.角色游戏区
幼儿可以通过在娃娃家里分配餐具、食物当中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是练习一一对应、一和许多;在开餐馆、杂货店等游戏中买卖东西,可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物品分类、认识人民币(到银行取钱,拿取5元钱)、10以内加减运算学习(买两样东西用了多少钱?你还剩多少钱?)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内容。
3.美工区
(1)橡皮泥可以用来捏各种物体,在给物体造型的动作过程中,幼儿可以感知结构、形状、硬度、质量。在把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滚成一个球体,把一大团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团成一个大球等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体积、形状、重量的经验。(2)绘画、折纸、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小玩意、拼图等这些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感知对称、结构、空间关系以及辨认和分类的机会。这些当中潜含着许多的数学教育内容,只等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加丰富。
(二)从幼儿进行主题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户外主题活动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脚手架体会方位;通过爬梯子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2.讲故事主题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小兔做客》时,讲道:小兔今天来我们班做客,她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教师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两本书,三盒蜡笔……教师就可以引导:故事里面讲到兔子要送我们几张纸、几本书、几盒蜡笔等等。当中很自然地就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挖掘数学教育内容
1.入园
在接待来园时,教师与幼儿闲聊:“你早上在家都做了些什么?早上起来你高兴吗?昨天晚上你看动画片了吗?”看则无心,实则有意,教师通过与幼儿的交谈有意将其生活经验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这些就是被挖掘出的数学教育内容。
2.进餐、吃点心
这个环节可以挖掘的数学教育内容较多,进餐时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测量(倒牛奶)、匹配(杯子、勺、人)、顺序(先发……再发……)、一一对应、数数等等。总之,通过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来看,这使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挖掘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留意周围的一切,注意一切的小细节,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善于运用。这样我们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将会被挖掘出来更多。
作者:沈茜茜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二幼儿园
一、培养有情感的数学学习
给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做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孩子们年龄小,懵懵懂懂,感情依赖,教师要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感情,能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信任,从而“爱屋及乌”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让他们对数学应用起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及学习意义。生活当中数学无所不在,经常进行学有所用方面的练习,以此解决问题,比如父母一年种地的收入是多少?上班的父母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减去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还剩下多少可以储蓄?一年十二个月,父母一年能够储蓄多少钱?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费二三十万元,这要耗费父母多少年的心血?这样的数学学习,幼儿能够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有它的用处,也能够进行德育,这样的学习,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能够养成动脑筋的习惯,从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这是学习的飞跃,也容易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接近实物
学习数学要灵活多变,不要机械地囿于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幼儿接近实物,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通过触摸,对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把课本上的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比如认识物体的学习中,是学习各种图形,对于幼儿们来说,要想加深他们对物体的印象,最直接的方法,是接触实物图形。眼看、手摸、嘴说,他人说出图形,幼儿迅速指出具体物品。通过这样的学习,一般来说,所有的幼儿,基本上都能够准确记住学过的物体形象,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幼儿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加深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准备一些小刀、一部分纸片,各种各样的盒子和一些农作物,让他们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实物形状,纸片用手叠,苹果土豆用刀切割,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制造教材里没有的实物形状,每次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课堂上的幼儿们都十分踊跃,一片生机勃勃的学习景象让我十分欣慰。
三、带领幼儿走出课堂
大自然绚丽多彩,农村的幼儿们对大自然中充满着无限的向往,每次带领幼儿接近自然,融入生活,幼儿们都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上乘的教学艺术。比如说认识东、南、西、北,我们完全是在课外的“大自然课堂”完成的。我和幼儿们刚刚说明这个意向,幼儿们已经眉开眼笑了,我们拿着各种工具,走出教室,精神抖擞,通过各种景物来判断东、南、西、北各方位,根据工具来检验方位,幼儿们东跑西颠,忙的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充分体现了对学习的兴趣,谁有能说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呢?这说明质量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习的乐趣,幼儿对东南西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坐在教室里,去想象,去琢磨东南西北要深刻、正确的多,我接着推进,启发大家建筑物的建设和东南西北的联系,想一想自己的家,门口是朝什么方向?窗户各是朝什么方向?想一想植物的生长受方位的什么影响等等,为什么?幼儿其乐融融,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启动思维,充分体味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具体形象,加强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让幼儿打好学习的基础
数学知识自有它的特点,和其他的学科有些区别,这就是它的环环相扣,比如说语文知识,上过三年级,也可以不经过四年级直接进入五年级,勉勉强强也是可以的,但是数学就不行,这星期的可没有听讲,下一个星期的课,恐怕无法进行;所以从一开始要让幼儿们在幼儿时代就打好数学的基础,好比建筑高楼大厦,一层一层的都要认认真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幼儿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知道了数学是什么,知道了数学的研究方向,抓住、认清数字学科的优秀内容,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巧。美国的心理学家罗素认为,如果对原理能够掌握,对其认识到位和很好地进行把握,那么就会消除学习的难度,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研究与分析的时间。懂得了原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就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学习问题,等于拿到了开启学科大门的钥匙,轻车熟路,省时高效。这样的学习轻松快乐,轻而易举,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教师、幼儿们都疲劳不堪。教师要让幼儿们掌握这种方法,养成打好基础的习惯,不投机取巧,一步步走向成功。试想,新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在头脑中形成轮廓,不能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又怎么能够新旧结合?
五、知机识变,破臼除窠,改变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说过,知变则胜,守常必败。教师的教学和幼儿们的学习亦复如是,要打破传统的旧有的观念,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们进行数据学习,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比如灌输性的教学向生活性教学转变,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化,让我们的数学充满生活气息,使得二者桴鼓相应,把学习变成了实际的应用,让幼儿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总之,给幼儿教学数学责任重大,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讲方法,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者:李胜男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毛洼幼儿园
一、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在观察和游戏中学习数学
我们将数学活动的课堂搬到大自然,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知身边形象的事物,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幼儿园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举措。我们带孩子观察农村的动物,及时引导幼儿进行加减法、数数、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等练习;带孩子观察农作物和果树,进行认识形状、比较高矮、粗细等练习;带孩子到河边玩,进行数数、比较大小、序数等内容的练习,通过比赛扔泥巴可让幼儿掌握空间方位如前后、左右、远近、上下、高低等。我们常带孩子到长寿湖大坝去游玩,让幼儿数数大坝上有多少面彩旗、多少个石狮子、多少盏路灯、多少种树和花,练习数数;让幼儿认一认大坝上标记路灯、石柱以及大坝长度的数字,认识数字,了解序数;让幼儿比较树的高矮、粗细等;让幼儿捡树叶并观察树叶,比较树叶的异同,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树叶分类,把同种的树叶放在一起,说一说每种树叶各有多少,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记录树叶的种类和数量,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学习同伴的不同记录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带幼儿参加田间劳动,在劳动中学习数学
一天,我拿来了一盒豆种,有黑豆、绿豆、黄豆。我带着孩子们去种豆,我问他们“这豆子有黄、有绿、有黑,怎么种呀?”孩子们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绿豆和绿豆一起种、黄豆和黄豆一起种,有的说绿豆、黄豆、黑豆一起种。接着我又请他们思考,如果三种豆子一起种,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种?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不少办法。“可以一颗黑豆一颗黄豆一起种。”“可以两颗黑豆三颗绿豆一起种。”……他们边说边怀着极大的兴趣下种,忙的热火朝天。种豆活动中,孩子们既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类,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方法。在种植蔬菜后,可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例如,记录播种的日期,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长出1片(或2片)叶子……在收获蔬菜后,可引导幼儿按蔬菜种类、食用部位、颜色等进行分类统计,引导幼儿比一比它们的数量的多少,比一比它们的长短、粗细等。
三、让幼儿收集当地的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作为
数学活动的学具、玩具、用具一年四季,农村可利用的自然物品还真不少,比如瓜果蔬菜、种子等。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动每位幼儿收集这些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制作成教玩具,为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很感兴趣,我们就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数学游戏活动:利用实物黑豆、玉米、黄豆、花生,让小班幼儿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让中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排序;让大班幼儿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单双数的练习等。我们把玉米瓤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小朋友可以用它进行穿珠,穿完以后数数穿了多少个,既发展了孩子的小肌肉,也培养了孩子数数的能力。这些玉米瓤有红的,有白的,小朋友还可以在穿的同时进行排序,如一个红的一个白的或两个红的一个白的等等,规则由孩子们自己来定。农村还有泥土和石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利用泥土和成泥,让孩子们自己制成长方体、正方体、球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认识了这些形体,并且也能直观的区分出形与体。利用石头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引导幼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头进行分类练习,在小长方形的石块上写上数字进行数字接龙等。
总之,我们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幼儿常见并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美,感知自然界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活动贯穿于日常活动之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作者:何小容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九年制学校
1理解幼儿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
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为升入小学进行正规化、系统化学习的预备阶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部分幼儿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倾向。幼儿教育应该从方法上、途径上积极探索有效地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策略。幼儿教育应充分注意到幼儿的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3~5周岁的幼儿正处于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这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幼儿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幼儿的思维是非常具体和直观的。随着知识的增进,能力的发展,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因为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辩证性的特点,所以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幼儿的智力上,特别是放在发展初步的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上,这样才能使幼儿终身受益。
2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创设数学区域环境,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大小、一定的形状。因此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有关“数、量、形”的知识。日常生活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特性。虽然日常生活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幼儿所得到的经验是分散的,依靠它来进行数学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数学区域环境是教师精心为幼儿学习数学创设的环境。在数学区域环境中所施加的数学教育影响是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师会依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数学教育目标,创设适宜的学习数学环境。幼儿在数学区域环境中获得的数学经验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两大特点。幼儿数学区域环境更有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2.2提供充足探究时间,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就能明白,有的幼儿必须通过反反复复实践才能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操作技能又不熟练,面对新的知识,更得慢慢来,急于让全体幼儿短时间内学会新知识是不符合实际的。留给幼儿自主探究的时间不足,势必会打断幼儿的思维过程,使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不能只重视操作结果而忽视操作过程的作用。幼儿在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时,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只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将非常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每当我在数学区域环境中投放新材料时,首先讲解并演示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和探索的时间。新的数学知识逐渐由陌生到熟悉,新的数学概念逐渐由模糊到清晰,进而充分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
2.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我在教幼儿认识“少、多、许多”和“一样多”时就非常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摆出一些色彩各异、美观大方、充满趣味的实物,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仔细观察,反复比较,认识各种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幼儿在比较中理解了“少、多、许多”和“一样多”,认识了几何图形,区别了物体多少,发展了思维能力。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经历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过程。教师的语言在数学活动中,对引导幼儿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起着主导作用。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小班学习数字“2”时,我讲了《小鸭宝宝学数字》的故事:小鸭宝宝问姐姐:“姐姐,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鸭姐姐拿起一张写有“2”的卡片,说:“教你认一个数字‘2’”。小鸭宝宝看了看卡片,说:“姐姐,我会认‘2’了。”鸭姐姐说:“你去找一找‘2’的朋友吧!”小鸭宝宝走呀走,遇到了鹅大婶。鹅大婶问:“小鸭宝宝,你到哪儿去呀?”“鹅大婶,我去找‘2’的朋友啊。”“我就是‘2’的朋友呀,请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鸭宝宝认真数起来:“1、2,鹅大婶,你有‘2’条腿啊,对,你就是‘2’的朋友呀”。故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小朋友们,请大家想一想,谁还是‘2’的朋友呀?”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就回答出:小鸡、小麻雀、小燕子、小企鹅、小鸭宝宝……都有“2”条腿,都是“2”的好朋友。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探索思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2.4善于利用直观材料,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而形象的教具、学具材料。著名的早期学前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令孩子感到数学抽象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人所提供的方法错误所导致”。直观材料是教师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物质载体。在学前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入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呈现给幼儿,将数学教学活动变成“很直观、很简单、可操作、可感知”的操作游戏。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发现,探索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坐在一堆积木的正前方,数一数这堆积木一共有多少块。由于幼儿在一堆积木正前方,所以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几块积木及上面的几块积木,而看不到压在下面的两块积木。幼儿如果要正确数出这堆积木的数量,便要通过操作、观察与思考,发现积木堆放的规律。由看得见的六块积木,想象和推断出看不见的、压在下面的积木的数量。在计算积木数量的过程中,幼儿要进行想象、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现代学前数学教学活动重视“操作”在“数数”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具等直接材料理解或学会简单的计数技能。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要注意引导幼儿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7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黄、蓝小积木”、火柴棒、小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7个操作材料。让他们将操作材料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我让每个幼儿都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在幼儿讲述“自己怎样分”的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幼儿每说出一种分法就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全体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争着回答问题。对于不太会分的幼儿,我参与其中,共同合作,帮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只有在摆玩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操作材料数量等进行观察,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慎重地选择直观材料,这些材料要安全而健康,简单且有效,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进行“对应练习”教学活动时,我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的酸奶瓶身与瓶盖。来自同一瓶酸奶上的瓶身与瓶盖有相同的图案。幼儿在拧开或组装时,就按照瓶身或瓶盖上的图案去找具有相同图案的瓶盖或瓶身。酸奶瓶身与瓶盖安全而健康,简单且有效。幼儿对酸奶瓶比较熟悉,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建构关于“配对”方面的数学知识。幼儿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进步非常迅速。在反复地拧开和组装之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帮助人们透过具体的、表面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进行逻辑思维的方法。数学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首先要理解3~5周岁的幼儿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然后要通过“创设数学区域环境、提供充足探究时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善于利用直观材料”等有效途径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在学前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积极创设各种有利的教学情境,注重幼儿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分析与概括的过程,就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有限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让数学为幼儿的思维能力插上翅膀,在未来的天空里尽情展翅翱翔。
作者:李双贤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汀流河镇中心幼儿园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摘要: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1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1.1“后现代”的理解
后现代思想是基于工业社会而言的。西方将工业化社会定名为“现代社会”,进入到二十世纪中末期,资本主义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哲学界引发了工业社会的反思,主要是对工业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相对于现代社会而定名为“后现代思潮”。从社会阶段角度而言,当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也就是人类的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此时,人的思维方式因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在哲学研究领域中被称为后现代思潮。如果说现代社会是注重物质和技术的社会,那么,后现代思维则更为注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宽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其反思的目的不是发挥引导性作用以对事物以本质性认识,而是起到警醒的作用,以提醒人们对事物的复杂性以清醒的认识。
1.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建立
后现代主义是哲学命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更为注重对现代主义中所存在的错误思维倾向以反思,诸如现代社会中注重个人成就的追求,注重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在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下进行反思,对现代社会中的不当行为提出质疑,并对其社会影响性予以警示。后现代主义作为这对于现代性思想以反思的思维流派,其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多方位反思,主张在开放而宽容的人文环境下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民主化的社会氛围。中国是重视教育的国度,正所谓“科教兴国,教育先行”。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要使改革的实践模式发挥实效性,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改革方略。纵观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以探究,进入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使众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后现代”理论以重视,并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程教育以重新界定。按照新的理解,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以重新构建,形成了教育新气象。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运用于幼儿园数学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幼儿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整个的数学教育体系中属于是起始阶段,其对于幼儿园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理解幼儿园数学课程教育的基本问题,可以针对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进行反思,并提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对于幼儿园数学课程改革以启发。
2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
2.1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相对于现代教育观而言的,摆脱现代教育观中的功利性,将情感渗入其中,使教育思想不再受民族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当中,重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数学是所有学科知识中的基础学科,幼儿园数学则是开发幼儿智慧,引导幼儿形成逻辑思维模式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数学教师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幼儿对数的计算,而是激发幼儿提高对数的敏感性,使其对数的概念以足够重视,并指导幼儿对数学学习采取合理的步骤以化解数学难题。事实上,将运用后现代主义观反思幼儿园数字教学模式,就是训练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利用感性思维将自己想法展示出来,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并在错误中得到启示,以培养幼儿的个人能力。
2.2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培养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教育以传授数学基础知识为主,辅助以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教育思维方式的初衷在于,对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对幼儿的数学思维以塑造,以避免幼儿在未来的成长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比如,幼儿园数学教师教学生对“5”的认识。按照现代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引导的教学方式,将“5”的实物出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产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将“1”“2”“3”“4”的数字呈现出来,让幼儿从形状和大小上对于数字以区分,教师还可以将“5”涂上特殊的颜色,利用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深化对“5”的认识。这种数字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性,幼儿对“5”有所认识,但是并不意味着对“5”的概念有所理解。因为幼儿教师虽然在数字教学中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式教育,但是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幼儿的想法,更不会对幼儿的思路以探究。幼儿的年龄小,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认定是对的,因此对教师的指导言听计从,而自身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惰性,使得幼儿在这种引导和爱护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过多的服从而抹杀了好奇的天性。幼儿教师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开展数学教学,可以避免长时间的主动教学方式而产生的疲倦感,可以从幼儿的个性角度开展创新式数学教学,规避按照自认为正确的方法讲授,引导幼儿形成开放性思维,以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的个性化发展。
3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幼儿数学以界定
3.1幼儿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数学自身尤其社会性发展历程,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幼儿而言,数学更具有工具性以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从幼儿教育的角度而言,数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且在社会领域中规律性呈现。比如,在英国的幼儿数学教育中,更为强调数学与生活内容的关系,在尊重数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要将从生活的角度对幼儿以数学知识引导,并将数学知识向其他的幼儿学科中渗透。中国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对于幼儿数学的独立性地位以强调,却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科学教育,而忽视了数学在多学科中的渗透,影响了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展开,妨碍了幼儿数学在生活领域中的运用,同时还不利于幼儿教育的整合。
3.2幼儿数学教育具有知识传承性
幼儿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数学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桥梁,而且,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展开,不仅可以深化幼儿对生活内容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以组织幼儿“开商店”的游戏形式开展幼儿数学的“分类”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在商店中有各种幼儿喜欢的玩具,包括娃娃、各种动物、拼图等等。幼儿在游戏中需要将各种“商品”归类,放在指定的位置。并将每一类商品都确定价钱,写在标签上。当有小朋友前来购物的时候,就要进行数学计算,由此而培养了幼儿数学综合能力。对于小朋友们所“买”来的动物,幼儿数学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按照大小将“动物们”排好队。幼儿们就会自觉抱着自己的玩具走到一起商量,然后一般说出玩具的动物名称,一般按照大小将所有的玩具排好队。这种幼儿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幼儿对顺序的敏感度。这种数学教育方式发挥了幼儿对于数学的主动性学习,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指挥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对数学的知识的认识,使幼儿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将幼儿数学教学与生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实现知识的直接传承。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于幼儿展开数学教育,要发挥数学的实践性价值,就要注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并着力于提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4.1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注重民主化
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开展幼儿数学教学,要引导幼儿提升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从“要我学”改为“我想学”。幼儿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中,可以从幼儿的个性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比如,让小朋友用直角的三角尺画直角三角形,有的小朋友就会将三角尺直接放在之上,沿着三角尺的边画出来。当小朋友画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在教室内寻找三角形,并说出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当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之后,教师可以讲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此时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勾股定理”教学,而是对数在生活中的认识。“勾股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在地砖上发现的。在一次宴会上,当人们都在吃饭的时候,毕达哥拉斯发现地面是由等同的正方形地砖铺成。逐渐地,以他的数学思维就发现了地砖的规律,即三块地砖的面积和四块地砖的面积刚好等于52。当幼儿听到这里后,就会对各种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极为敏感,并主动地探索其中所存在的规律。对于小朋友的每一个新发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由此而让小学生明白数学存在于生活中。
4.2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从感性出发,所运用的使发散性思维。幼儿数学教学所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幼儿对于身边事物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让小朋友观察地上太阳光照耀下的影子,用玩具所处影子所在位置的记号,然后认真观察影子的变化,小朋友就会发现影子是移动的。然后再让小朋友测量自己的身高和影子的长度,小朋友就会发现自己影子的长度也会有所变化。此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太阳自西向运转,使得影子也产生不同角度的变化。由此而运用自然规律引导小朋友对角度的理解,并提升幼儿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对现代教育的反思,数学本身也是是一种思维方式,并逐渐延伸到各个学科领域中。按照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是教会幼儿对性数学的工具性运用,但是并没有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以掌握,使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记忆性的,而没有建立起数学兴趣,不利于幼儿数学潜在能力的发挥。幼儿教育接受后现代这些思潮的影响而不断地更新教育理论,以使幼儿数学教育方式更为符合幼儿成长需要。
作者:唐刚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这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才能和社会发展同步,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幼儿才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学习数学应该重视启蒙性和生活化,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实践和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将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对幼儿的启发、引导、鼓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提高了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和调控。如:让幼儿了解高矮,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从高到矮排成一排,通过他们亲自实践和尝试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知识模拟成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轻松中获取知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为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幼儿动手操作学具需要丰富多彩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以教具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幼儿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践证明,过早地对幼儿进行抽象教育会使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变成纯粹的记忆,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给幼儿准备丰富多彩的实践材料和学具,激发幼儿实践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为幼儿准备的学具可以是教师制作的,也可以是幼儿或者家长制作的,比如转盘、盒子、饮料瓶、冰糕、拼图等都可以。丰富多彩的学具会大大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比如幼儿在学习分类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多种颜色和形状的卡片或者瓶盖,通过反复实践和摆弄,幼儿轻松地掌握了分类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关的数学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新《纲要》指出:“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能力和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儿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其能力的不同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差异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更为明显,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教师点拨就能学会;而有的孩子感悟比较慢、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成功,教师必须要实施分层次教学,按照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数学应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幼儿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要把数学学习融合进去,比如,幼儿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有关空间、形状、重量等有关数学知识贯穿其中,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和应有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艺术欣赏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观察和欣赏一下花朵、叶子、花盘等,从而引导幼儿感受事物排列的和谐之美,进而感受到生活中数学学科的魅力。
六、游戏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游戏最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就会使幼儿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并能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比如,幼儿通过搭积木,不但获得了空间知识和几何形状知识,还能与分类、数量的比较联系起来,幼儿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和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幼儿就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幼儿每一次的玩法,都会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把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去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总结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在逐步地提高与发展,并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所以,幼儿园数学教学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能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晓英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
幼儿教育一向被认可为心智启蒙的黄金教育阶段,近年来,幼儿教育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所收获的教育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数学正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感知乐趣,培养兴趣,因此,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而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抛开形式,实实在在融入于课堂,便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以幼儿的心理需求为优秀,设身处地地为幼儿们“量身打造”知识吸收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感知
幼儿对生活的依赖度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已形成的有限自我意识,以及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通通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所看所感。因此,生活元素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也是融入最多的内容,但并不是任意的生活化应用都有收效,要想让幼儿对数学学习集中关注力,调动感知力,还需要将生活元素系统组合,合理规划,并充分契合所学的内容,能够一击即中地开启幼儿的感知意识。为此,生活情境创设是幼儿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引导手段,情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而是由多个生活元素组成的连贯印象,它是动态的、立体的,这对幼儿来说,能够起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繁为简的作用,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形成印象重叠,让幼儿因熟悉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因具象而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工具,或者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等,都能丰富幼儿的数学感知。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法时,教师用图片展示了春节时小朋友给爷爷奶奶拜年的情境。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爷爷给了两个苹果,奶奶给了三个雪梨,小朋友一共得到几个水果?顺着这样的情境思路,幼儿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场景,理解起来也格外顺畅,学习效果自然倍增。
二、挖掘生活材料,提升学习趣味
对数学教学来说,生活就像是丰富奇妙、应有尽有的材料宝库,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相比固定、单一的文本材料,更富活力,更充满灵感。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多挖掘生活材料,启发幼儿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对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生活材料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视、可感的事物,它们可以是任何物体,只要与数学相关,就可以被挖掘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生活材料可以作为教师的展示教具,也可以作为幼儿的操作工具,让学习过程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化、复杂化,带来生活中的亲切感、自然感,让幼儿学习投入度更高。此外,生活材料随处可取,操作方便,能够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变的趣味认识。生活材料也不局限于课堂,即使回到家庭、外出游玩,幼儿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挖掘,巩固数学学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多利用幼儿们所熟悉的生活物品,也可以用生活材料进行组合制作教具。例如在学习从10到0数字倒序时,教师用手机里的秒表计时功能作为教具展示,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数字的倒序变化,并且让他们回到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手机再次巩固体会。生活材料让幼儿们数学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有趣。
三、注重生活实践,优化学习体验
数学是实践的学科,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更要靠实践体验来加深知识印象,拓展应用能力。实践不能仅靠问答、解题等形式,那样会给幼儿带来最为抗拒的约束感,而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感知理解,容易让所学知识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渗透。幼儿渴望玩乐的天性决定了学习实践方式必须要轻松、快乐,生活化的实践形式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所需,让他们在放松的情绪和自由的氛围中内化知识,发挥能力,真正锻炼幼儿的数学知识转化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主题性活动,并且将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们,让他们在充满生活元素的实践中毫无负担地展示自己,同时也充分体验和课堂教学所不同的数学学习过程。除此之外,生活实践还有机会让教师带领幼儿们走出课堂,接触真实的生活实际,让体验效果更加深刻,学习启发更加开阔。例如在学习认形状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幼儿们展开了“收集宝藏”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幼儿去到园区各个角落,发现和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石头、花瓣等,以加深三角形、圆形等知识理解。生活活动实践,让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意识更加自主化。幼儿的主要生活内容脱离不了玩,而这一时期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达到让幼儿提早进入规范学习状态的目的,而是要让他们从玩中吸收,享受学习。幼儿数学生活化的教育准则也是如此,应调控好幼儿们快乐的学习心态,开启丰富的学习感知。
作者:高洪侠 单位:扶余市幼儿园
摘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对我们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做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进一步的进行探索,笔者觉得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赋予生活以教育,同时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教育。传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但是幼儿的主体性和幼儿的兴趣确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位主要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探索如何让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将生活中的内容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同时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的灵活。
关键词:
生活教育;数学;教育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也提倡让教学更贴近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引导我们寻找生活中的教育元素来形成教学来源,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相关资源进行一些随机教育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孩子的将来服务的,让教育养成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善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努力实现教学材料、呈现形式的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不断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充分运用幼儿的经验潜力进行建构主义意义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学得主动、轻松,幼儿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获得应有的认知经验,并学会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但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数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严谨性和理论性。在我们目前幼儿园的教材中,有很多教学素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距离,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改编和重组学习材料,将复杂的知识间接的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例如,小班数学活动《过生日》,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1)知道不同的小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品,能帮助小兔将食物分给小动物们。(2)能用相应的点子数量来表示实物的数量。(3)体验为小兔准备礼物的乐趣。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用相应的点子来表示实物的数量,但是整个活动主要以过生日为线索来开展,让幼儿为小兔数一数小动物送来的礼物数量,同时用点子来做好记录,有了这一线索,整个活动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也贴近了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为生活服务,同时也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元素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的。
2以幼儿为本,使数学教育生活化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首先是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将要学习知识和自己的已有知识相关联,因此,如果我们的学习材料或者学习内容已经与幼儿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为幼儿提供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操作材料,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又不失数学应有的严谨性。那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值得探索和摸索:
2.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和拓宽的,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幼儿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且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南瓜爷爷找邻居》中,本次活动的设计主要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能观察发现图上的线索,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本次活动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主要提供了一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菜,并且先请幼儿从蔬菜的外形进行猜测,让幼儿现有一个知识准备的过程,在活动中,以南瓜爷爷找邻居为线索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学习,让幼儿理解了什么是邻居,什么是蔬菜以及蔬菜的分类等,这些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像类似的活动都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特征等。
2.2设置悬念,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靠幼儿的模仿和记忆,也需要幼儿自己进行探索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结果,这样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的牢固,同时效果也会比较好,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设计数学活动《去松松家玩》的集体教学活动时,该活动主要引导幼儿学习aab和abb的排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借助绘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延伸,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排列方法,笔者设计的环节主要有:(1)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绘本中的主要人物。(2)绘本故事的学习,这里主要引导幼儿了解小石头在去松松家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帮助幼儿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排序。(3)幼儿自己制作手环,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本环节主要是请幼儿进行制作,对所学的规律进行巩固和拓展。(4)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手环,并给有问题的幼儿进行纠正。(5)是一个结束环节,请幼儿一起去参加生日宴会,与绘本相呼应。整个活动将绘本与隐藏在其中的数学元素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中学习数学,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排列规律。
2.3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拓展,丰富幼儿已有经验
在我们的学习中,幼儿掌握了一个知识之后,举一反三也是很重要的,在数学活动《小动物排队》中,我们主要引导幼儿学习按照小动物的数量来进行排队,同时一样多的可以排在一起,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如我们除了小动物还可以给小花排队,伸直延伸到幼儿自己的队伍,那么在今后的排队中我们可以请幼儿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排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方向,我们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更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吴梦昕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
摘要:
从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角度来讲,生活化与数学化是改革的两个重要维度,需要通过合适的“度”保持二者的平衡。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容易导致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生活化盖过数学化,或者数学化盖过生活化,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阐述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提出具体改革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数学化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逐渐对教育脱离生活问题重视起来,开始着力于教育改革,对这一问题加以改善。如何在改革中取得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平衡,是幼儿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数学思维雏形,为下一阶段数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研究如何才能将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平衡好。
一、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精确性的特点,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决定了数学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数学化两种特性。幼儿虽然年纪幼小,但是已经形成了初级的形象思维,可以对具体事物产生认知。如果能够依托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就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学习具有趣味性[1]。但是,生活化的同时不要忽视数学教育性质。
二、幼儿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一)生活化盖过数学化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中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这些环节当中,日常生活活动是开展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2]。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度追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生硬套用现实生活情境,忘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推行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可以完全代替数学,因为生活化只是一种数学教育优化手段,实际还需要明确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强行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创设生活情境,而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如幼儿教师播放《熊出没》的片段,播放之后讲解认数字的内容,但是片段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二)数学化盖过生活化
虽然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逻辑思维,但是能力极为有限,并不能脱离实际认知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结合具体动作和形象学习数学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忽视这一点,过高估计幼儿接受能力,认为自己教过了,幼儿就能很快学会。“理解”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即使部分幼儿领悟能力高超,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幼儿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事例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生活化与数学化融合。如组织幼儿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结束之后,提出“小朋友们,大家刚才一共跑了多少圈”等问题,让幼儿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有的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只用一个例子讲解,还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
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多数来源于实际生活,很容易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系要自然,不要强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3]。例如播放《小小智慧树》的影片,组织幼儿比个子,然后将幼儿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玩偶、饭碗、书包、西瓜、苹果等拿出来,对他们进行提问,“小朋友们,西瓜和苹果哪一个好吃啊”?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西瓜和苹果有什么区别啊”?然后将大与小、多于少、轻与重的概念讲授给他们,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融入生活情景
以往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只有利用教具辅助教学、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游戏等几种,对幼儿数学能力培养作用有限。对此,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契机,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幼儿吃午饭的时候,将幼儿划分为小组,让幼儿轮流担当组长,为自己组的小朋友领取餐具和食物,让幼儿在实际生活当中锻炼数学能力,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锻炼了数学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三)利用日常生活检验教学成果
对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能够发现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对于幼儿阶段数学教育,可以利用日常生活检验教学成果。教师通过设置实际生活问题让幼儿解决的方式,观察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如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模拟幼儿园分配午餐的情景,将幼儿以五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一组选一个人担当幼儿园老师,给第一组三个苹果,第二组六个苹果等,等幼儿们分配完之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哪一个组的苹果不够啊,缺几个……”让幼儿明确数字的基本运算和多与少的概念。数学学科是幼儿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能够为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改革中,一定要将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起来。但要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将生活化与数学化合理融合,增强实际效果。
作者:张艳 单位:尤溪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优秀。所谓“生活即教育”,即教育原本就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学前教育,他针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这套比较全面的幼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在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所以,我们应当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对未来的长远意义。
1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点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目前幼儿教育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1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生活是主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忽视儿童实际生活状况,让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发展,让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育内容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得到成长。
1.2环境创设更为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中,社会就是学校,社会中可以提供任何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陶行知认为课堂要放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利用图片、视频、教学挂图等已有的教具进行教学,忽略了幼儿的直观和实地的感受。但实际上幼儿一定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经验,对环境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且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直接经验。基于这些,教师就应充分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和社会及自然的互动中获得最丰富而直接的经验。
1.3教育方法采用“做中学”。陶行知也认为:“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要让受教育者亲身去感受,才能得到最直观和清晰的经验。”因此,我们就要为幼儿再现多样的生活情景,提供丰富多彩的玩教具,让他们在和环境材料及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2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1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既关系到幼儿健康发展又影响着幼儿能力素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应利用手指操、儿歌等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方式,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从而培养幼儿基本自理能力。如: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对幼儿行为能力养成过程中的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幼儿反复练习,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最终习得正确的生活习惯。练习的逐步成熟会让幼儿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理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思维发散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同步提升。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可推断出:幼儿会在掌握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向身边的伙伴、家人传递相关信息,进一步发展其社会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
2.2合理饮食习惯的养成既是幼儿成长的物质保障又是幼儿教育的精神保障。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做中学”强调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当幼儿所应掌握的能力成为自身适用的习惯,就印证了教育与生活已较好的融合。在就餐问题方面,幼儿教师、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安静、愉悦的就餐氛围,在幼儿就餐前讲明:不挑食、不浪费的饮食要求,并在就餐过程中及时的监督和引导,与幼儿交流在家、在幼儿园饮食的详细情况,培养幼儿基本素养和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
2.3注重新型师幼关系,充实幼儿教育生活化。师幼共长,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更是幼儿成长中的聆听者、观察者。在幼儿基本素养和能力形成中应及时观察和回应幼儿的需求,尽职尽责地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无限的思维创设能力,开展有探索意义的互动。从合作者、研究者、欣赏者的角度来鼓励、挖掘每个幼儿的特质。“教学做合一”中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延伸自主思考、交流探讨、携手同做。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与发展是从“动手”开始,切入活动与思维的联系。通过阅读、游戏、家园互动让幼儿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充实,让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更为坚固。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幼儿形成亲密友好、管理合作的新型师幼关系。
2.4家园合作,共育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源自家庭,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家长作为活动实践的参与者,定位为幼儿教育事业的支持者与监督者。陶行知先生曾言:“我们对于儿童有种极端心理,都有害于幼儿成长。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不切实际。”幼儿教师将借助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传授正确培养幼儿能力的方法、传播合理端正的培养精神。让家长在思想上正视教育养成中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心理发展规律,可适度拓宽幼儿特质的培养。在行动上抓住生活细节中的每一个契机、循序渐进地引导。无论是家园合作中的活动还是实际生活中,家长都要充分发挥与幼儿一对一的沟通优势,尽量为幼儿创造学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多项知识。帮助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反复体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愉悦感。
2.5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育生活化的拓展。交往与合作是新世纪人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一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受制于成长环境、接物待人等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这一项能力塑成同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相互依存。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多创造一些让幼儿与同伴、成人间合作完成某件事情的机会,如:家长事先准备好活动用品,邀请幼儿的同伴共同画画、做手工等,使幼儿逐渐理解、学会与他人合作胡方式,体会互动交流的乐趣。学会协作和交涉不仅是学习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关系幼儿未来生活、工作的必备之举。幼儿教育生活化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还是幼儿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的动态过程,幼儿的兴趣和知识的接受是不断更新的。幼儿教师、家长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积累能力,还要注重教育的动态化,那么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应时刻提升幼儿成长有关常识性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幼儿教师还要创新教研、教学方法,以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梅琳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开展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幼儿能够在实际参与游戏中获得数量关系的感知,同时还能够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数学,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经验,所以游戏教学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幼儿的教学实践中。本文从游戏材料、空间、规则以及主题这四个方面阐述幼儿数学教育的构建,希望能够将游戏教学的方法与数学知识的教学实现合理的融合,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合理选择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
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引入游戏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数学知识学习中都可以组织游戏,同样也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幼儿的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需要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方面做足功课,同时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构建不同层次的游戏,从而体现出游戏的科学化安排。在构建数学游戏之前,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处理,便于集中教学与学习。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几何图形的认知知识时,可以利用幼儿的积木以及塑料材质的教具搭建一些几何体,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幼儿几何图形的名称,通过不断地重复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搭积木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方式可以培养幼儿对空间的认知思维能力。当幼儿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名称时,教师可以增加难度,给幼儿有限的积木,让他们发挥创造力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物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对游戏进行合理的分化,幼儿逐步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积极创造开放性的游戏空间
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在游戏设置方面体现开放性,这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地分析数学知识所包含的逻辑性。由于数学不是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中,幼儿要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就需要积极地参加一些开放性的游戏,在游戏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此外,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所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注意游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字7的组成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7是一个奇数,在日常生活中它难以通过物体进行平均分配,因此在学习有关7的数字组成时,教师要积极创造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游戏,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数字7。教师还可以模拟商店买卖商品的游戏:第一步,教师提前制作面值为一元和五角的钱,将它们分配给幼儿,然后将幼儿进行分组,一个小组担任商店的售货员,另一个小组的幼儿扮演顾客去商店买东西。第二步,教师将商品标价,要有意识地将一些物品的价格标为非整数,如一元五角、两元五角等,然后再将这些物品的名称告诉幼儿,并要求他们使用手中的钱买回这些物品。第三步,教师检查幼儿所买回的东西是否正确,并在幼儿交易过程中,注意扮演售货员的幼儿是否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商品所应该支付的金额。教师设计这样具有开放性的游戏,能够较好地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而获得数学知识。
三、科学制定有秩序性的游戏规则
皮亚杰对幼儿心理的研究理论认为:幼儿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具有极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在八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八分钟的时间,将数学知识点输送给幼儿,这就需要教师在建构游戏时,严格遵守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掌握幼儿的最佳学习时间,将游戏实施的规则性体现在教学中,按照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开展有序的教学,从而帮助他们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最终实现在游戏中习得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关于认识钟表的知识中,需要在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将钟表的认读知识教给幼儿,如时针、分针的认知,它们指向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教师通过结合钟表的展示方式教授给幼儿,然后再设计有秩序的游戏巩固学习钟表的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先准备一个较大的钟表,向幼儿展示钟表的运行。然后,教师通过向幼儿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几点起床?”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拨动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所指向的数字,通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提问,要求幼儿自己拨动钟表的时针与分针,使指针指向正确的时间点。最后,随着幼儿掌握的越来越熟练,教师可以增加一定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巩固幼儿对钟表知识认知的目的。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引入游戏的方式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改变的过程,所以对教师提出重要的要求,即设置游戏的规则方面,在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重视游戏秩序和规则,坚持循序渐进的数学游戏教学方式。
四、积极创设有问题性的游戏主题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适当地给幼儿留下一定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因此在选择游戏的难度方面要严格控制,同时游戏的设置也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幼儿学习知识的习惯以及特点,在数学的教育中创设有问题性的游戏主题,可以进一步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幼儿数学课堂学习的人文性,对促进幼儿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在设计有关数学加法运算知识的游戏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具设置问题,先将教具按不同的颜色进行分类,然后再教幼儿进行加法的运算。需要注意的是,将教具按颜色进行分类,有利于帮助幼儿感知加法运算的变化,即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方面,不同的颜色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加法运算,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让他们自己完成,幼儿在获得数学加法知识的正确认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积极引入游戏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心理,而且还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动力。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生活以及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对激发幼儿思维与想象力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在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王雪君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慕卿幼儿园